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成了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同时,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于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效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培训学生的专业能力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项目的运作,了解当今时代对于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发现学校里对会计专业同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异和不足,改进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岗位对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专业能力不足并改进,还可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传统的办学模式,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会计专业也开设有实习实训课程,但与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和考核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建设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发展产学研的合作项目,既可以让学生更密切的去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发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对会计专人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一支优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有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也可以培养老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合作,可以让教师队伍与社会对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锻炼,培养出有实际的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还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四)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

在当今社会,高校的发展,必须跟社会紧密结合,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类专业,更是要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会计人才。

二、建设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对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每个会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明确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尽力配合学院,为学院提供教育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指导,为学校提供科研合作项目或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产学研教学基地。在教学期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安全教育,以保证学生、指导教师及生产人员的安全。

(二)要切实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社会、企业、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使每一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学院应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导管理机构,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诸方面。在基地的实际运行中,学院方面主要由专业派出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解决学生吃住行问题并参与学生管理,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一般也落在专业这一层面。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从一些地方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有时候,独立院校寻找伙伴并不太难,难的是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无法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化改革,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的需要,制定实训规划,确定实训内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编写实训教材和实习指导书。

(四)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

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有效完成实习实训效果的关键,高校应该聘请实习单位的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派遣优秀的指导教师一同参与指导,并完善教师的指导制度,不能把教师指导停留在表面工作,要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2013Y093.

参考文献:

[1]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2]张玉文.我国独立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4.2.29.

[3]梁建平.校企合作是发展独立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教论坛,2003,(1).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on of Situations, taking the case of accounting virtu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network of virtual simulation to construct Panoramic financial accounting work environment, let the students carry on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accounting process operation in the virt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student accounting practices and accounting procedures are suggested by the advance of the answers.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ummary and memory through the constant error correction so as to better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raduate internship.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accounting virtual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性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要学习论知识知识,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发展和调整学科方向、修改课程体系,重新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进行调整,培养出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会计专业的要求在于,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要着重体现“应用”二字,而要着重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

1 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流于形式,而且多数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不相符。在以往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一到两周完成一些并不系统且简单的会计业务,这样固然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但无法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其次,由于在理论教学的时候没有合理串联相关行业知识或是工作业务,不具有综合性质,无法锻炼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最后,由于实训的环境是抽象的文字描述,使学生感觉到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最终致使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后对岗位的要求无所适从。

2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活动和情境互动的产物,是一种对世界的索引。人类的学习也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情境之中。背景和情境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R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会计专业教学,要求会计专业教学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会计交易事项的具体实践相联通。通过在真实的情景中,或虚拟真实的情景中来组织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商业环境中真正体会到实际企业的运营流程,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财务部的各岗位职责,会计实务的处理流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决策能力。

3 基于VBSE的会计虚拟实习介绍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irtual Business Society Environment 简称:VBSE)下“会计虚拟实习”平台是厦门某软件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会计虚拟实习平台,该平台通过模拟真实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商业社会环境和交易事项,基于3D场景体验和仿真的FLASH人物让学生分角色、分岗位处理企业所有财务会计岗位的交易和事项,从而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认知并熟悉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基于情景认知理的会计网络虚拟实习是解决会计专业毕业顶岗实习难的有效途径。

4 会计虚拟实习教学实施过程

4.1 教师根据实训教学要求选择实习企业

在虚拟实习平台上,有多个不同行业的实习基地。比如,虚拟实习单位佳康宝健身器材公司是专业生产健身器材的制造型企业,企业设有行政部、财务部、采购部、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储运部、技术部等九个部门,财务部设置八个岗位,分别为出纳、费用核算会计、税务会计、财产物资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虚拟实习平台里预设有三千多笔实务业务,内置几百张仿真单据。教师可以通过系统预设实习任务,然后根据实习目的与要求选择将系统预设的实习任务添加到实习批次中。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定义设置,可以从三千笔实务业务流程中选择适合实习要求的实习岗位。当实习批次创建好后,再对实习策略进行详细设置。

4.2 教师根据实训目标与要求设置实习策略

实习策略可以选择使用系统里预先设置好的策略模板,也可以选择自定义设置。选择策略模板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内置的某个模板作为本批次的实习策略。选择自定义时,可以选择本批次需要用到的实习岗位,等实习批次创建好后,对实习策略进行详细设置。实习的策略根据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1)单人批次实习策略。单人批次实习策略方案中,只有一个岗位需要学生模拟实习,其它涉及的岗位包括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扮演的方式进行。

(2)多人批次实习策略。多人批次实习策略方案采用将8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再由小组中不同同学模拟实习不同会计岗位,共同完成会计业务的方式。多人批次实习策略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系统的对话交流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对话交流功能模拟企业各岗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3 教师设置实习答案

教师在平台里针对每步流程和每笔业务预先设置正确答案,以便于系统根据学生练习内容自动判断正误。这样,会计虚拟实习平台针对学生完成单据填写、账务处理及工作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纠错和并提出正确有效的建议,通过这种简单、及时有效的方式得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出最准确的回答。教师还可以根据实习对象和实习目标决定是否启用“自动填单”功能。关闭“自动填单”,表示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实训中遇到的每一张单证(包括盖章)。开启自动填单功能。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需要填写单证(包括盖章)时,系统会根据此前教师在系统里预设置的答案自动填写单证。开启自动填单功能,主要是要求学生熟悉企业核算与控制流程,而简化账务处理降低实习的难度。而关闭自动填单功能,需要学生填写在实训中遇到的每一张单证(包括盖章)。

4.4 教师根据实习过程评价实习结果

教师可以在会计虚拟实习平台中设置“评分规则”,系统会根据教师设置“评分规则”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评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实习过程犯错较多的单据和流程在实习评语里进行评述,并针对全班性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

5 会计虚拟实习教学的作用

VBSE会计虚拟实习创新解决了目前我国会计学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弥补会计实践教学的不足。总体而言,会计虚拟实习平台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具有有以下突出作用。

(1)突破现有实习资源限制。会计虚拟实习教学产品是基于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研发的,使得产品的使用只需通过开放网络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使用。教??更多可以站在学生的旁边成为指导者,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要连接到服务器资源在寝室里也可以完成实习任务。会计虚拟实习平台通过教师预先设置的答案对学生的会计实习过程进行智能纠错与反馈,学生可以利用平台智能的错误提示及相关的帮助信息对实习过程中遇到错误进行更正直至完全正确,整个实习任务学生几乎可以自主完成。但真账顶岗实习受人力、财力、物力、实践岗位资源不足的影响,难以惠及所有的学生。

(2)通过具体工作流程的虚拟体验,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会计虚拟实习能够让学生在高度虚拟仿真的情境之中实施岗前实训,学生们通过在出纳、费用核算会计、税务会计、财产物资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等8个岗位上的综合实训,让他们认知和熟悉每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其特点,进而培养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综合判断能力、会计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3)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会计虚拟实习开始前,学生们因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往往会造成各岗位人员在工作中不够协调,但在碰到问题之后,学生们会进行相互合作。多人批次实习策略,团队的8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单证在他们之间进行流转,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此笔实习出现失败。顶岗操作的工作考核,这不同于任务下达后以个人为主的松散型传统实习,只有团队成员进行全部正确的流程操作和账务处理后才能完成工作,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篇3

关键词:课程 教学 会计学 非专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 2010a;杨娜, 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刘向, 2010;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 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 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等, 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等, 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 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 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 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 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 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 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 二 )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 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 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 三 )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 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应用本科会计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学是人们对会计工作的方法理论的科学概括和经验总结,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会计专业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本科教育带来了契机,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设置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何确保各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充分体现应用本科教育技能性和运用性特征?

一、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应用本科教育是相对于学科教育而言的一个高等教育类别,同传统的学科本科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 。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更加鲜明地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并且试图与相关职业能力的养成有机结合,并且为毕业生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机构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会计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它是指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的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程度对于应用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协调、合理搭接,成为达成会计专业培养的有力保证。

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锁定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确定由学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育研究专家共同制定完成。校外专家提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应用能力的标准;校内教学管理机构及专家、专业教师结合校外专家提供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具体为:通过专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以及相关、相近专业从业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有效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熟练操作技巧以及创新、拓展能力。

(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

1、公共认知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该课程模块可包括思维锻炼、体育、信息技术、法律、职业道德、文学修养、实用英语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相关实践能力做准备的基础性学科平台。达成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该课程模块可以依据相关专业核心内容以及国家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配置课程套餐,供学生自由选择。

4、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为达到校内养成专业技能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专业认识、课程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专业认识。应用本科学生来源于高中和三校生。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专业体验。专业认识课程的导入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的加深逐步展开。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直观感受,认识会计工作中的岗位设置,使学生逐步认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职业界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可采用

方式有:骋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公司业务能力较强的会计师、会计理论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前专业教育;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主体,将其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会计工作程序拍成录像片作为学生入学时专业认识教学片。

2、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阶段性的会计实习,是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的实习。课程实习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反思、理解抽象复杂的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进程选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筹划等核心专业能力养成的课程,结合理论教学进度适时适度开展课程实习。

3、综合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是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模拟教材,由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习。

(1)综合模拟实习方式。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能相互替代。手工实习是基础,使学生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逻辑关系,电算化实习是手工实习的发展,适用未来职业的需要。

(2)综合模拟实习中会计业务处理阶段,可采取全程模拟实习和岗位模拟实习两种方式。全程式模拟实习:每一名学生自始至终独立完成选定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目的是了解会计分工,加深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

岗位式模拟实习:设置会计岗位,按岗位分工进行实习,承担岗位职责,独立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各岗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校外实习。学生走出学校,了解会计工作的环境。校外实习的两种方式,一是毕业前夕,由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二是由学校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会计实习、实训中心,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感受实作。

5、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感受激竟争。

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4(06)

[2]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遴选部分省属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高职本科的实施意见(讨论稿)[R].2007(10)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 创新培养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高层次的教育,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且具备高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社会无从发展;没有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也就是说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会计作为一门特殊行业,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能力。相比较于本科教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放在了理论层次,除了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国际人才创新竞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会计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靠人才,人才就是指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会计人才的竞争同样如此。所以,作为高层次的会计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将学生的创新培养置于首位,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意识因素 创新意识是影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无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培养的出发点。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是严重不足,从学习动机上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只有12,01%的人承认考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考研究生。从学校和导师看,其未能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重视,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一定的课程,规定发表若干论文,最后进行毕业答辩。但事实上,对于和毕业论文的创新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重视创新意识;直接要求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从学生来看,作为进行创新培养的对象,也不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论文及毕业论文相当一部分都是拼凑而成,根本没有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由于学校的创新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二)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 现行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各个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最终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没有形成完全适合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条件,这种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像别的专业诸如测绘、城规之类专业的研究生一样,有很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总体上讲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另外,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机制建设也有待完善。不论研究生创新与否,其得到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环境因素 构建适宜创新的环境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现阶段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来讲,创新条件是远远不足的。所以,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也要与时俱进,多关注一些学科前沿发展的项目。部分高校包括一些财经院校,忽视了对于会计专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学术性的报告较少,对会计发展前沿了解太少,缺少专门的会计交流平台,没有形成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导师本身应是高水平的学者;另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现阶段部分导师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受意识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对其进行创新鲜养的过程中,应以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主选题、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爷自主创新。

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的培养,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从整个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结合会计的特点,对会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相当创新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最前提条件和最基本条件。会计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用于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对于实施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来说,就需要有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会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2006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就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大形势下,对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创新的话,其实践能力与本科相比不可能获得大的提高。所以,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理论层次,通过理论层次的创新达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课程不是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选择适合课程十分重要。对于会计专业来讲,要想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注重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把握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激发对会计的兴趣。学校可以面向所有的研究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立计算机、生物科学、时事政策等通用性的课程,这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当的法律知识,以便在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开设诸如会计伦理学、经济犯罪、刑罚等课程,定期的举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讲座等。据资料显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高级会计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超过60%,这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我国虽然普通财务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社会真正需要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可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开设关于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课程,使会计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成为全方位的、掌握高级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熟通会计知识、精通会计处理,还要求掌握相关税收法规知识,既熟练会计又精通税法的会计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学校应该而且必须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相关税法的课程,以便适应将来的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会计专业综合性人才因为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所以在进行会计研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行创新活动。

(2)鼓励、激发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研究是可能且行之有效的,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来体现,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参加科研项目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研),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积累如何选题、查阅资料文献、撰写选题报告或立项书、与现场单位如何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等,累积科研经验。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来可以自己立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质性研究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研究论文,并要求这些论文必须有创新。另外,根据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新见解和新观点,即创新,创新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要与导师形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老师的课堂也要以讨论式为主,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努力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3)参与教学、管理。除了“助研”外,“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管(协助导师管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也非常重要。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最开始时参与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这与其期初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加强对其基础会计知识的把握。随着经验的积累,可陆续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这些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分发物品等,通过参与这些工作,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能培养其耐性和谨慎性,而这恰好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

(4)进入企业实习。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从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人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笔者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的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定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篇6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尽合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通常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等四大模块组成,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不够。多数高职院校第一学年基本安排各种基础课程教学,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专业课程,让学生学得吃力、乏味,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现有教材多以理论框架为主线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完备,但实践性、操作性不够,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项目化教材,但也仅是流于形式,内容安排并无太大变化,与岗位流程关联度明显不足,起不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按照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该拥有一支理论兼实践能力极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际中,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一方面,受专业限制,教师很难到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企业专业会计人员也不愿到学校授课。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落后。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的理论性强,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所谓实践仅是做一些单一的练习而已,无法开展系统的综合模拟实践。导致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要求脱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背离。

(四)评价方式单一,改革步伐过慢。传统的考核是以卷面为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会计专业实践性很强,传统考试模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几年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倡导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进展缓慢且效果不佳,只是采用课堂练习、模拟做账的方式进行,与企业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二、针对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线索开发教材

打破学科属性边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按照在企业里为完成某项完整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工作程序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设置会计职业基础、出纳业务操作、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缴纳、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对准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按照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新型职业教育教材,一直以岗位要求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完一门课程技能熟悉该岗位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即能胜任该岗位工作。

(二)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与学的重点不在“教”而在于“学”,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怎么学。因此,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中尤显重要,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采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的方法,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亲自解决,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强化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深入企业一线从事岗位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突出专业实践能力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要标准制定综合考核方案,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会计职业道德、专业判断与分析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按照职业人应该达到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评价学生,以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五)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创建校内相关会计服务机构,建立公司化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对外承揽业务,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直接从事本专业的相关操作,体会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社会需求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75-02

会计是一门有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的学科,实际应用程度极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改革切入点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社会对职业性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顺利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单一强调学科性教育向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转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包括了文化理论课和会计专业理论课,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具有片面性。不仅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都存在着错位的现象,课程设置追求数量多、覆盖面全,教学内容追求专业性强、知识程度深,而专业课程缺乏学科间的整合和衔接,导致不能共同达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些做法偏离了高职会计教育的应有定位,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夯实和强化,实训课少,即使有也脱离时代的步伐,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既没有掌握复杂而难懂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练就娴熟而高效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弊端,一般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除此之外,还会按部门、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时展的需要。而在此影响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国家指定课程、会计专业传统课程和专题选修课程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加上陈旧的课程内容,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很难达到高职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还经常出现,单独讲授取代了互动讨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会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记载的,但是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讲解记录经济业务的各种单证、票据的经济内容、作用及传递程序,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很难学到实践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缺少对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的解说和分析,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比较生硬,教学方法的失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估仍是以应试为目的,基础会计课程和其他主要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而闭卷考试的题目比较容易,大部分是选择题和需要背诵的知识,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这达不到考查学生会计实际技能的目的。另外,在会计等级评定中,实际操作成绩虽占一定比例,但比例相对较低,理论课考试成绩仍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优差的主要标尺。除此之外,校外实习评估是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为标准,而实习报告的评定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的考核评估系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将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不注重提高动手能力的后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三个基本素质,即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遵守法规、熟悉规程、诚实守信、服务到位、保守机密、爱岗敬业等;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等。应试教育体制使培养目标向理论知识倾斜,忽略了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目标体系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自主性和创新意识逐渐丧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无法满足就业需要。由此看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会计专业改革的首要切入点。

(二)坚持就业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谁占课堂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打造“教师+学生双核心”模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练习巩固知识这两个环节完全割裂,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打破传统锢束,用崭新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将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法纳入其中,协调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下转第84页)(上接第75页)参与积极性为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会计专业是一门融理论性、操作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这种方法对于会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原则性和体系建设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育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应为6∶4”,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应占总教学时长的40%左右。当前形势下,要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训教学项目,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会计实训室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室模仿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这样的实训室可以将理论知识活化成专业技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要有阶段性实训又要有课堂实训;在内容上做到既要以企业、工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各种实训教学项目都要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多样化的需要。

第三,提高社会实习比重。在加强校内实验课和实训课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广泛参加社会实习,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四)顺应就业需要,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效应。因此,按社会需求去改革考核方式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应根据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计会计考核制度。第一,改革会计专业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在传统题型基础上要加入一部分主观开放性试题,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深度探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改革会计专业考试方式。过去考试存在“四少”、“四多”现象,即开卷少、闭卷多;口试少、笔试多;技能考核少、理论考察多;多次考试总体评价少、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考核取代单一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笔试,也要有答辩、小组合作项目、案例讨论、口头问答等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理论考试,也要有技能展示、应用及应变能力测试、实景操作、成果交流和评价等形式的考核;既要完善阶段终结性考试,还要重视过程形成性考试,适当增加平时测验和实践课表现的分值,充分发挥考试的约束、激励和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财会通讯,2009(9)

[2]唐丽红.高职会计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10)

篇8

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实习鉴定表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表1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作为一个会计人员我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我加强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内要相互配合整理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于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记住一句话叫做事高三级,做人低三分。

工作中我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来源于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在实习时我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有道理的。

这次实习,我对该公司的一些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奖惩分明制度,在我实习期间,让我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在管理体制上,制度明确,赏罚分明,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生产量,减少利润。公司发展上,注重规模效应,培养团队精神。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虽然实习时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反过来想,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表2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结束了,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鉴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成为了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我们会计专业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的挑战,作为一名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并且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就成为了我目前的迫切任务。会计实习是我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第一个舞台。为了将有关会计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结构体系变为自身的职业素质,避免纸上谈兵。因此,我选择在__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实习,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矗

我实习的公司是__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__阳区财政局特许审批,取得《记账许可证》资格,以承接记账、税务申报税收筹划企业内部审计、财务咨询、公司事务等业务为一体的专业性会计服务公司。我公司注重软、硬件建设,拥有各种必备的办公设施,使用正版财务软件为客户提供服务,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

本公司制定有规范的合同、严格的管理制度,依据《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等规定从事记账和纳税申报服务。为客户把握财税政策,帮助企业做好合理税务筹划,规避财务风险,合理合法的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表3会计专业毕业的我,在一家国有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学校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将会启发我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在这短暂的时间过去之前,应该给这段实习期做一下实习自我鉴定。因此,我写下了一份会计实习自我鉴定。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更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发重要。在__单位财务部门实习的这段期间,我熟知各项准则,更加熟练操作各项财务软件及办公软件。主要负责单位日常费用报销过程中的单据审核、现金收入;管理银行支票和银行汇票的管理,登记银行往来调查表;对各种财会资料进行归档管理。同时,我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实习生涯,几乎是每个学生踏入社会并接触社会的重要一步,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视野打开了,见识增长了,在课堂上我们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社会这一页我们学到并深深体会到了。这期间,我热爱工作,好学好问,细心、认真负责,与部门同事一起努力并圆满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我注意观察了前辈们是怎样与上级交往,怎样处理同事间的关系。

回顾我的实习生涯,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能力上,我都发现自己进步不少。但是这些进步不会因此而停止,反而是我更加向上努力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表4这次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在这段时间之内,我找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也认识到了工作的最终意义。这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旅途,让我在不断尝试中跌倒也成长。实习期已经要过去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有一些成就的。在此我想就此次毕业实习进行一次自我鉴定。希望能够帮助到未来的工作,也能够更加激励自己勇敢前进。

当初进入会计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大的初衷,有一些随波逐流的感觉。但是逐渐的深入进来后,我对这份工作产生了一份很浓厚的感情。尤其是在这次实习工作当中,我更加理解了会计这个专业。它就像是一颗从蚌壳逐渐展开的珍珠一般,给我太大的惊喜,也给我太多的启迪。

进入实习岗位之后我经历了半个月的培训学习,每个公司也许都不一样,但是这半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更加深入这个岗位,也让我理解了一些平时学习中一直不解的问题。我也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实践出真知”,在岗位实习半个月远远胜过一个学期的专业课,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嘲讽,但是我也很清楚理论知识为我们做好的基础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不管怎样,我都很感恩这三年的学习,能够让我在步入企业之后仍有一份信心,也让我在这个岗位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刚刚步入岗位总会犯一些小错误,而我是一个非常在意犯错的人,那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去掌控这种局面,一不小心就会犯错,一方面是自己犯错,另一方面是自己为了犯错懊悔。那段时间确实算是一段比较煎熬的时间了。但是熬过那一段时间,我便发现,雨后果然是有彩虹的。但是这彩虹仍然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我经常在自己犯错之后便开始找方法进行改正,渐渐的,许多问题都不会再出现第二遍了。我自己也有了更强的信心,去应对一切的突况。渐渐地,我在这份工作上,也表现得越来越熟练、稳妥了。这一点我也得到过领导的表扬,外界的鼓励和支持也支撑着我,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和世界。

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的功夫,实习就已经结束了,这几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他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课,也是我开启事业之路的第一扇门,我会更好的出发,更好的奔向未来。

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表5通过本次实习,我发现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在本次的实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我实际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财务工作的过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计本来就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百倍用心、细心。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这样做帐时才能感觉左右逢源,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有劲。

本次会计实习已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量的会计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社会知识,对我今后的就业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出纳、会计岗位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我找到了专业知识的漏洞,对好多基础性知识还不是很肯定,需要重新回顾学习。

篇9

关键词:本科院校;会计实践;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5-02

向学生灌输会计理论知识和其应用原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能获得会计相关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的渠道。实践型大学生如何进行培养,并保证学生步入社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会计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目前教改的重中之重。由于会计是一门集理论与实操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会计实践教学是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活动紧密结合,使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实操技术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具体工作环境的必备训练环节,也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主体教学手段之一。因此,仔细分析当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既显得迫切,又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1)实训教材与配套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其一,开展教学用的实训资料的内容涉及的会计工作内容太窄。大部分高校现在用的实训教材涉猎的内容通常还是传统的会计基础知识,涉及到的金融企业会计和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等相关知识少之又少。其二,实训项目综合性不强,毫无设计感。很多高校都把会计实训项目设计成了独立的单项实验,彼此之间几乎没什么关联性。其三,相关课程的配套实训项目太过单一。由于受会计的教学计划学时的限制,使具有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没办法全部开出,而那些已经开展了的单项的实验项目也因为仅关注于会计核算,而忽视了对会计的预测、分析等职能的开发。(2)实训教学资源整体优化不足。许多高校在开展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多是在于没有有效地对实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没有把功夫下在对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整体优化上。其一,会计实训教学的课程结构采取的仍是拼盘式。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或工商管理学科体系里的一个分支,其自身在实训教学中根本无法独立于其他管理环节而独立进行,否则无法达到实训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各门会计课程的实验设置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在会计实验室进行的各项实验课程之间压根没有交流和沟通,在专业的衔接和内容的交互协调上存在缺陷,在实验教学的资源利用上也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联系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实验室规模和效益建设发展速度过缓。很多高校在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时是以实验课程为主的,而不是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没有全面性的总体考虑,使增加的经费没有被合理利用。实验室建设难以形成规模。(3)忽视会计工作程序与规范使得会计实训教育片面追求“大而全”。企业规模的大小往往决定了其到底需要多少会计工作人员,即使企业规模再小,也至少应聘有两名会计人员,便于彼此进行岗位监督,大、中型规模的企业应该根据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分工,分设会计科、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配合融洽,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然而诸多高校在开展会计实训时往往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会计岗位的相关知识,实训时习惯把内容最多的工业企业拿来做例子,因其会计工作的内容涉及了太多的岗位,把实训资料从头到尾都做完往往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根本没空闲去考虑内部制度,没时间去讲究工作程序是如何进行的,学生也压根没法体会会计职业的严谨。

2.流于形式的各种校外实习活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就是把学生安排到校外企业实习实践,但这样的会计实习往往虚有其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往往不够稳定。企业的财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企业通常不太愿意向实习学生敞开大门,高校在校外设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的愿望不易实现。二是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三是对于各种校外会计实习学生兴趣缺乏。企业里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不愿教导的心理,因为担心对学生进行账务处理的辅导过程中,会忙中出错有纰漏,不愿也不敢让学生放手进行自主操作,而学生因为种种限制在单位实习时对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的接触很难,往往是只让看不让干,既然不能有真正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对校外实习的关注也越来越少。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1.完善校内实训的策略。(1)强化会计实训教材与配套教学体系的改革。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推动下,企业多元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出来。可高校在自己的实训教学发展中却远远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单一的会计实训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渴求。会计仿真教学与其他领域学科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叉融合,已开始促使会计的实训教学从单一的项目实验向多功能实验发展。在开展新的实训教学改革时,建立纯粹的会计知识为基础体系的实训内容必将越来越少,换言之进行的将是各学科领域里知识的相互融合交叉,企业实训的内容也应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环境中。进行实验项目类型的设计时要注重全面、系统,内容应至少包括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放在首位;在实验项目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应瞄准层次高、定位高的发展方向,以不断加强自主型、边缘型和特色型实验项目的建设。(2)教师资源整体优化以推进会计实训教学。对开设的各会计类实验课程的整体优化应该以会计模拟实验室为依托。应制定出一套能培养整体实践能力的教、学一体化计划,既要对学生在各会计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又要能形成紧凑充实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应该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法;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或金融公司会计应在同一个学期安排开设。会计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学科,由于其实验内容和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对指导模拟实验的教师除了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外,个人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既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功底、丰富的企业会计从业经验,还要了解相邻的其他各门类专业会计和国家的各种税收、纳税检查、审计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于那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高校,可以聘请金融机构中如商业银行里那些有实战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配合高校自己的专业教师和实验室指导教师共同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不断增强对仿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使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3)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指把各门会计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建立一个模拟的会计机构,把学生们按能力分配实训岗位,如出纳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利润核算岗位。学生在实训时有必要按照岗位进行分组,每人按分配的岗位角色进行实训,按计划和时间在组内也像企业里一样进行会计岗位轮换。开展综合实训是为了让学生们尽快地熟悉各种会计的工作规程。下面以出纳岗位为例:出纳除了要保管库存现金外,还要对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盘点,进行现金日记账的登记等。所以实训过程中对学生有如下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要对出纳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有所了解;二是要了解出纳的工作流程,比如收到了现金,要先确定收的是谁的钱,其次要知道是什么经济事项导致现金增加,此外还应清点收到的现金数目是否正确,另外还要对现钞的真伪进行识别,最后应对现金进行妥善保管且在收据上加盖“现金收讫”的戳记。以上工作完成后,会计记账员开始编制记账凭证:借记“库存现金”,贷记“有关科目”。进行综合实训的首要目的是要突出会计的工作流程,使学生的实际会计操作能力切实得到增强,使学生投入工作后能最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对从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确保长期稳定。为了使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更具体和深入,让学生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能满足未来会计岗位的需求,在完成校内必须的实验教学后,可以尽可能多地安排充裕时间开展实习基地的实习。所以必须不断充实和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高等学校可以与企业单位,特别是社会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公司,通过和这些企业不断联系和加强合作,可以安排学生按计划、分期分批地去实地锻炼和提升。从高校对会计校外实习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更多的学生被分配到了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会计师事务所也成了各高校主要的校外实习基地。现在很多高校在对后勤的管理上普遍采用了社会化的模式,近水楼台,高校可以通过与这些校办企业或后勤集团公司进行沟通,安排其中一部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参与到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又可以给企业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

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专业学生加强实践的教学变得尤为必要。只有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重视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会计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培养出的会计人才进入社会后才能更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