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税收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业税收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业税收优惠政策

篇1

1.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系数,从而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三方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农村贷款利率来减缓农民的贷款压力,从而使农民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学习之中,进而在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益。2.农村金融发展的依托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加之收益周期较长,很多农民不得不向金融机构申请补给。但是由于正规的金融机构手续烦琐,且供给能力不足,从而致使很多农民不得不向风险系数较高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势必需要政府加以宏观干预和调控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3.农村金融发展的控制要点: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由于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整体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为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民群体,一方面,服务对象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物条件;另一方面,该群体的贷款业务存在周期短、频次高的特点,所以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办理涉农业务,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将二者的协同一致发展纳入到农村金融发展的本质内涵之中。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现状

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发展中,涉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等。1.农村信用社的税收优惠政策。近些年,农村信用社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对于中西部地区、参与试点改革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第二,对于其他普通地区、参与试点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要按其应缴纳税额的50%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农村信用社按3%的营业税税率缴纳税额等等。2.涉农银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财税(2014)规定,对于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所形成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其次,对村镇银行、有银行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最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等。3.金融企业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企业涉农贷款业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而言,其实行贷款准备金税前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在对贷款风险进行识别分类的基础上,要按照相应的比例计提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且能够在计算应纳税额时进行扣除。

三、加强税式支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要点

1.不宜采取以财政直接投资为主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其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债券、企业存款、财政支农资金等;另一方面,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业务、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中长期贷款业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业务。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模式上有所拓展,突破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限制,但是其对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作用仍然十分有限。(2)农村正规信贷机构的放款效率低下、手续复杂。农村正规信贷机构在业务办理上不具有资源优势,且在合同执行上也不占优势。首先,当放款机构为政府机关时,出现违约情况时则难以有效应对;其次,对信贷机构员工的激励作用难以找到准确的借力点;再次,信贷分配受政治要素的影响较大;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难以发挥独特优势。总之,我国不宜采取以财政大规模直接投资为主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因此,可以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财务压力。2.从税制结构出发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首先,在税制结构上,我国的税制主要将商品课税作为税收主体,这是因为我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如果强制推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则容易造成税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国家财政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从农村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来看,其属于金融保险业的范畴,因此,按照现行的税收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承担金额较大的流转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运而生,虽然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税收政策与税制结构的不匹配和不对称、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狭窄等。最后,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激励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运营的积极性,从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涉农金融机构的流转税负整体偏高。由于营业税的计税标准是应税务劳务而向业务人收取的全部款项,包括利息收入部分,而且其征收具有强制性,不会考虑企业或金融机构是否盈利。因此,营业税与所得税相比而言,会加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上。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较低,其单笔贷款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要高出许多,加之其风险高、收益低,所以其流转税负整体偏高。2.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机构主体确定减免政策。目前,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主体为金融机构,即以机构作为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而不是将金融业务作为主体,这种主体定位的缺失,会致使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以后,难以再继续享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削弱了整个农村金融的发展。3.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由于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改制中变化的频率较高,如果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形成,而且在政策变化的影响下,农村金融发展会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风险和政策风险,从而不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良性、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五、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策略

1.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流转税税负。首先,就营业税政策而言,为了减少对农村金融机构税负的重复征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差额征税政策,从而降低了应纳税额的额度;其次,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流转税税务的优惠和减免,必要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农村金融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其纳入到增值税范畴;最后,在出台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后,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试行和监督,以确保农村金融流转税税负的有效降低,从而增强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长远金融服务的能力,进而解决三农资金问题。2.加强税收优惠主体由机构向业务的转变。首先,要对涉农金融机构所从事的涉农业务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涉农业务或涉农贷款的金额,给予相应比例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借助优惠政策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其次,采用“涉农业务+纳税主体”的方式来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确定和创新,从而使所有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在涉农贷款上实行普遍优惠;最后,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在财政政策的改革上要坚持以税收优惠为中心,并在确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基础上,确定税收优惠的标准。3.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修改频率的加快,虽然能够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反过来看,整个税收优惠政策机制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则较差。因此,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市场调研,然后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用长期发展的眼光和预测工具,对农村金融税收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提高财政税收优惠体系的稳定性。4.积极大胆地试行和推广新型税收优惠政策。要建立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就要加强新型税收优惠政策的创新,从而在试行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长效机制构建。例如,推行免除部分涉农机构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此外,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的灵活性,如对部分农村金融税收进行特定比例的财政返还等等。六、结语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机关的辅助和支撑,还需要加强税收优惠主体的转变。因此,要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效用,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张春瑜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春培,尚勤.用财税政策引导金融定向惠农———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谭珩就延长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答记者问[J].中国农村金融,2015,(2).

[2]谌英.建立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政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2).

[3]张金茂.农村金融机构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J].纳税,2012,(1).

篇2

2013年9月27日印发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第三条第二项对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做出了相应规定,具体规定如下:

(一)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

第一,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

第二,对试验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实行已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

(二)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

第一,融资租赁项目税收优惠政策。总体方案规定,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

第二,原保税区延伸税收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洋山保税港区管理办法》以及《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对保税(港)区内的进口货物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所涉及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税收以及退税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总体方案在这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则在保留了原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延伸。其税收政策延伸如下:一是根据企业申请,试行对内销货物按其对应进口料件或按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的政策。二是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但生活业等企业进口的货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

另外,总体方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规定,将要完善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适时研究扩大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试点范围。并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二、当前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的作用分析

第一,促进上海自贸区投资发展。

在企业和股东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产生资产评估增值的涉税问题上,按照现行规定,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如果是个人出资,则要求按照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一次性计税;如果是企业出资,则一律要求企业视同销售所得或者视同财产转让所得一次性计税。

而总体方案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对于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企业和个人股东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给予了递延纳税的税收优惠,这一优惠政策充分考虑了纳税人在投资初期的资金紧张问题,相当于税务机关给予纳税人一笔无息贷款,为纳税人带来了货币时间价值,从而鼓励、促进纳税人在上海自贸区进行投资,从而推动了上海自贸区的投资发展。

第二,促进我国跨境融资租赁业发展。

总体方案的税收政策规定中,对金融服务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制定了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该政策对于该行业的出口退税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低税率的做出了相应规定。这一政策有利于减轻试验区内融资租赁行业的税收负担,促进跨境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能够推动我国上海自贸区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提高我国生产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空运服务业引进更先进的运输设备,提高我国空运服务水平。因此,该税收优惠政策既能促进我国跨境融资租赁业发展,又能推动跨境资源流动及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促进上海自贸区生产、出口企业发展。

对于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的生产企业以及生产型服务企业,其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生产企业从境外引进技术更先进的设备,从而提高自身生产力。并且,总体方案制定的税收政策对于从外国进口原材料,再制成产成品销往境外的出口导向性企业来说,进口和出口环节都是免税的,因此该政策对其优惠力度较大,极大促进了上海自贸区生产以及出口企业的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虽然上海自贸区现有的配套税收政策已经给自贸区的很多企业带来了优惠与利好,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融资租赁、投资以及贸易等领域的发展,但目前来讲其税收政策仍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税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篇3

关键词:营改增 农村商业银行 对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税收制度,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共存发展体制出现较多弊端,一个典型的弊端就是银行外购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进行任何抵扣,银行业实际上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负担。同时,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下游企业,其购买金融服务也同样得不到进项抵扣,变相加大了下游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由于金融业营改增政策走向尚未明朗,充满不确定性。银行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税方法(如,一般征收或简易征收)、现有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否可在营改增后沿用(如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等)均存在一定变数,这为农村商业银行预先开展营改增准备带来了实质性困难和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前预测营改增可能给其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措施。

一、营改增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营改增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发放贷款、票据贴现、买卖债券、同业拆借、买卖金融资产、咨询服务等业务流程;营改增还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领域:财务预算、客户沟通、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税务申报、合同签订、发票管理、绩效考核等。

(一)在税负方面的影响

现阶段银行业征收的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和所得税,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税3%,综合税率为3.36%。“营改增”后可能承担的实际税负可能会有所增加。因为营改增”中银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极有可能适用6%的税率,比现行营业税率3%高3个百分点,虽然“营改增”后可抵扣进项税额,但银行业可抵扣项目所占比重较低,实际可抵扣税额远远少于将缴纳的销项税额,银行业营业税的税基是营业收入,而非净营业收入,存款的利息支出不允许从营业收入中扣除。

(二)在成本方面的影响

增值税实行“以票控税”,需要凭借税务机关特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经过认证后才能进行抵扣。而如果实施增值税改革,银行每天的交易量巨大,逢月末季末结息时,交易量更要加倍。目前,银行业传统存贷、汇兑、转账业务均使用业务凭证作为客户业务往来证明,保险收费及部分新兴中间业务使用税收通用发票或代收费专用发票,销售贵金属业务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专用发票。如果全部以税务监制发票代替银行凭证,将对银行的系统流程、劳务组合、设备购置、凭证印刷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既增加管理成本,又会产生一定的管理风险。此外,为满足增值税纳税申报及数据采集的需要,商业银行还需要在现有财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增值税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降低实务操作层面的税务风险,这也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

(三)在纳税流程方面的影响

银行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净收益、汇兑净收益及其他业务净收益等。其中前两项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主要收入来源,从税法原理上讲,应对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分别逐笔确认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而利息支出是银行业主要成本,是否允许抵扣将显著影响银行业税负和未来发展,但利息支出(尤其是储蓄存款利息支出)无法逐笔获得增值税发票,与传统凭证抵扣的增值税征管流程相背离。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税负

目前营改增还未正式推出,具体的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还未出来,但最终的实际税负无疑是每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最关心的。现有的营业税政策,作为支农主体的农村商业银行一般都有一定幅度的优惠政策,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支农的导向作用。金融业营改增后,国家对三农的支持政策是不变的,因此也仍将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需要做的就是钻研政策,吃透精神,加强人员培训,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税负。

(二)改革创新传统发票抵扣模式,有效降低成本

针对现有的以票控税会导致营改增后银行成本增大的可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建议税务机关对金融业采取改革创新传统发票抵扣模式,有效降低成本。比如银行给客户的还款回单上可以多出进项税一项,增值税纳税企业就可以凭该回单抵扣进项税,从而可以做到将还款凭证和抵扣发票融为一体。银行可以凭给客户结息的电子数据资料到税务机关审核备案,作为银行抵扣进项税的凭证,通过这种创新,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针对不同客户主体,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针对储蓄客户不需抵扣进项税的特点,可以考虑采取简化处理方式,即直接以利息净收入乘以税率得到应纳税额。对于公司类客户,因为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公司类客户本身也需要抵扣进项税,银行可以按照现有征税流程缴纳增值税。通过对不同客户主体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储蓄存款利息支出无法逐笔获得增值税发票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商业银行在纳税时的公平性。

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税收政策;思考

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基础地、主动地、大规模地对目前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核心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增加、过程可持续发展和成果共享。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通过再分配国民收入,能够加快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目标的实现。但是在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广东省税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有些税收政策存在逆向调节的问题,与产业结构优化要求背道而驰;有些税收政策过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某些税种的缺失导致税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力度被削弱。因此,为了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更新广东省税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念、政策和机制。

一、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时,劳动力便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是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排位分布,经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中间过渡阶段,最终必然达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2004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这个阶段是第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从目前广东的产业结构来看,广东产业结构比重还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这明显与广东的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太适应,因此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二)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产业链低端

高技术产业是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出占全省工业份额的30%以上。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与关键技术,广东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不断走低。2000年以来,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逐年下滑态势,由25.1%降到2004年的19.0%,高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相对减弱。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较慢

第三产业的比重虽占优势,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金融、通信和信息产业还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从法人单位来看,2004年末,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最高,为33.4%;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比重为17.3%,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1.2%;教育行业排在第四位,比重为10%。文化娱乐业和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和金融业发展比较滞后,占第三产业行业的比重相当低,分别只占1.7%,1.2%和0.5%。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税收政策的途径选择

(一)调整税负水平

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出发,改变当前产业税负不公平的问题。要秉持继续对第一产业实行税收保护的政策,为鼓励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尤其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企业,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以降低第一产业的税负。为增强第二产业发展质量,要对第二产业实行差别的税负,适当地提高资源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行业的税务,以减少环境破坏和盲目投资;与此同时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汽车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负,适当地降低第三产业中的能吸纳较多劳动力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税负,以转移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优化税收制度。

一是适当开征新税种,比如环保类税,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为了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征收环保税。二是对目前现有的税种进行具体细化和完善,进一步发挥产业的调节作用。提高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将各类非再生性、稀缺资源纳入税种,如草原、森林、煤炭等,将耕地占用税及其他资源性收费一并归入资源税,同时为了提高资源税的地位,要提高资源税税率,以发挥其调节作用。为达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税制,尊重市场机制,营造公平税负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目的,既要维护合理的税收环境,简化税制的同时,又要设立底线,优化减免,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转换优惠政策,把直接优惠为主转向以间接优惠为主。为达到鼓励企业创新的目的,要逐步地建立起以多种优惠协调间接优惠为主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一是通过投资抵免、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等间接优惠方式激发更多企业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二是加强对科技研发的优惠政策,取缔对某些技术落后的行业和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有限的优惠政策集中来鼓励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除了从税负上改变“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的现状,还要充分发挥出税收优惠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税收优惠在第三产业上的力度。比如可在创业初期给予服务业免税政策的扶持,以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针对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相关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贷款、担保和保险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税收优惠,能起到双重鼓励效果,不但鼓励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鼓励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给予风险融资相应税收优惠,对于风险投资公司和个人投资到政府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所取得的红利、股息等所得,在所得税征收、营业税中实行“投资抵免”,既能借助民间资本投入产业升级,也能促进投资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银行业 税收政策 银行税制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动脉,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银行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 5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国内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税收杠杆在诸多经济杠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业的经营绩效的高低,因此研究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应先研究银行业税收制度。

一、税收对银行业的影响

税收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商品市场均衡价格来矫正金融负外部性和促进金融创新,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政府各方面的管制和税收政策的变化对金融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金融机构处于中介机构的位置,流通性较大,通常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税收正好在这一环节中对银行的风险程度产生影响。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税收会在非储蓄银行机构与储蓄银行两者的内部构成以及两者之间的构成等多层面上调节银行业结构,直接左右银行的收益率,从而影响银行业的规模。银行业税负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太高会导致资本流向其他行业,反之则造成金融业的萎缩。

二、我国现行银行业税收制度

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消费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种是我国现行的银行业所涉及的主要的税种。

(1)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总体上,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税率是呈下降趋势的,所得税率下降幅度较大,营业税率则小幅变动。但考虑到由于营业税是对银行营业额征税,虽然税率历年来不断下调,最终已经从2000年的8%降至现在的5%,可营业税收入依然是银行缴税中的主体部分,还是银行业税收中的第一大税。

(2)营业税

营业额是银行营业税的税基。银行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买卖外汇、有价证券的差价收入,各种手续费收入是计税依据。营业额一般包括贷款业务、手续费收入,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规定的外汇转贷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以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外汇、有价证券、期货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1994年我国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到1997升至8%,而中国加入世贸后,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又规定分3年将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由8%降至5%。我现在的银行业营业税率仍5%,营加上其附加的总税率为5.5%。

以所得税为主是发达国家银行业税收制度主要做法,将金融业务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也有一些国家是这样做的,但非主营金融业务征收只是发挥补充作用。如企业所得税在美国的联邦和州地方政府的银行业设置的税种中起主要作用。多级累进税率是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的常态形式,而在联邦一级在税率上没太大差别,企业所得税在州一级上对金融行业有专门的税收规定,税率差别较大,介于6%-10%之间。

三、我国银行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的金融税制已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入, 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1)税负偏重,税制设计不合理。首先, 建筑、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业的营业税税率都是3%,而金融业营业税在多次下调后税率仍为5%,而金融业与上述行业相比,盈利水平不高,反而具有不良资产比率高、风险大且滞后的特点。因此,一方面要设计合理的规范的税制,如对离岸金融业务规定较低的所得税率、营业税率,给予较多的税收扣除,向境外机构拆借资金一律以不高于同业拆借利率进行扣除。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金融业改征增值税时适当降低税率。增值税的征收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但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适用税率为17%,对金融业改征增值税时,适当调低金融业增值税税率。

(2)内外资两套机制,收入确定和成本费用扣除方面区别很大。内外资机构在坏账损失、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计税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职工福利费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其次,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内资金融机构基本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 而外资金融机构享受到的很多优惠政策。因此要在统一内外资银行税收制度方面继续努力。

(3)部分金融领域的税收制度不完善。首先, 衍生品征税规定仅覆盖期货和股票期权方面, 而对投资联结保险这一类新险种的分红收益, 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取向。其次, 实际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享受正常的投资抵免政策。因此要加快税收政策的创新,早日完善我国在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信托方面的税收制度, 消除双重征税问题,对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网上交易金融服务监管。网上金融服务飞速发展, 税收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税务部门应加强建设金融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系统,增进立法,堵塞金融网络交易税收征管漏洞, 做到管理、征收、稽查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互通信息,有序运转。

参考文献:

[1]王刚、陶能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研究[J]金融论坛,2007(2)

篇6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受到国家的肯定与支持。根据实践分析,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从税法角度确立的,税收优惠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新生事物,应理性看待并完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控制风险,并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指导投资者投资、改善管理当局的决策。笔者认为,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成熟的财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有机整体,是其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而仓促上马反而会给我国房地产业、金融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

一般而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组织结构、投资范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都随税法变更而展开。目前,我国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参照国际惯例并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应及时制定针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发展的《投资基金法》及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税法上独立经济实体的法律地位,在税法政策优惠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

双重征税是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过程中在税收制度方面最突出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存续期间,由于受托人经营管理信托财产产生的信托受益,信托公司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当信托终止,收益分配时将再次产生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两者是重复的。参照国际惯例并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应及时制定针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发展的《投资基金法》及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税法上独立经济实体的法律地位,因地制宜适时推出减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企业所得税的措施,避免对企业和投资人双重征税,即对派息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在公司层面征缴企业所得税。

由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90%以上的税前收益一般以现金形式分配给投资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分配功能远远大于再生产或再投资功能,这一点与普通股的公司利润分配是不同的。而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则,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承担着较高的税收负担,因此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立法的过程中,既要尽快制定相关文件规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税制问题,又应当在制定时充分考虑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总体税负水平,应当寻求对同类法律关系进行良好规则的确立以及对可预见的法律关系模型的提前预测,应当严格遵循实质课税原则。

根据我国营业税有关规定,受托人以信托财产进行投资或财产处分的行为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进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无疑将承担较高的营业税,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因此,税法可以规定在流转税方面委托人向信托公司转移资产的环节免征相应的营业税,避免双重征税;对信托基金首次购买普通住宅并提供出来作为廉租房出租的减免过户的契税、印花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对租金收入计征的营业税和房产税等统一按综合税率4%收取,这样既可降低运营成本又确保了廉租房源提供,降低空置率避免资源浪费。

二、内部风险控制的完善及应对

对投资者而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较新的投资工具,与传统的股票、债券投资相比不尽相同,如果不能有效地规范或控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所带来的风险,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将很难发展甚至可能半途而废,一般而言,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会推动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治理结构层面看,其主要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效,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具体表现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往往会出现一股独大的局面,从而可能弱化股东会作用,使中小股东无法获得同大股东一致的信息,行使相应的权利;董事会无法独立于管理层和大股东,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没有适当数量的独立董事存在且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为有效应对以上风险,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应逐步完善治理结构:

1.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建立小股东在董事会监事会的话语权和恰当的沟通机制,强化股东会作用;对于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共同构成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出详细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公司战略和风险可承受的水平须经董事会制定审批后由高级管理层制定具体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风险限额标准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2.利用各级委员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例如:在业务审批方面,通过审批委员会来完善业务决策,提高风控水平,在执行层面得到加强。采取外聘人员和公司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将外聘人员加入各级委员会,以便有效地吸引高层次人员,借用外脑为公司服务;同时通过内部培养将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委员会,有利于将各级委员的意图落实到执行层面。

篇7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加坡航运所得税;比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64-02

一、立法比较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比较

公司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确定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在于如何扣除赚取的成本,以及对折旧和损失的处理方式。新加坡公司所得税的特点有二:一是新加坡对资本利得不征税;上海的做法则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按公司税税率课税。二是具有特殊的双重扣除制度,新加坡为了鼓励某些经济活动对于出口商品的产品推销支出、发展海外市场的支出、研究与开发支出等进行特殊项目的扣除;而上海企业只能就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进行扣除。对于折旧的规定新加坡的船舶折旧年限为16年,而上海的船舶折旧年限为10年,二者都在符合规定的时候能适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上海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制所得税制。计税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加坡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综合征税,这种课税模式不但能够反映纳税人的收入能力,而且也充分的考虑了纳税人的家庭负担状况,较好的体现了量能纳税的原则。上海目前仍然实行以个人为单位的分类征税模式,这种征税模式是有违公平税负原则的,并且,对不同来源的收入采用不同的税率征税也不利于社会分工的细化。

(二)税率的比较

新加坡政府不定期地对企业所得税税率进行小幅度地修改,其现行的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7%,优惠税率为15%。其税率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上海的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25%,非居民企业享受20%的优惠税率。单就税率而言,新加坡的低税率显然更具吸引力。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共分为6档,税率从3.5%-20%。上海的个人所得税也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工资、薪金所得分为7档,税率从3%-45%。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可以看出,新加坡最高税率仅为20%,而上海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则高达45%。

(三)优惠税收的比较

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方面,新加坡与上海都为了刺激某些产业而提供了相应的税收优惠,由于国情的不同,侧重的产业也有较大的差异。上海偏向对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以及小型微利企业进行扶持。新加坡则不仅对新兴工业公司和新兴服务的公司给予一定时期的免税优惠,更加注重的是对金融行业的税收优惠。相对于上海而言,新加坡给予税收优惠的行业更宽泛。

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不仅仅考虑个人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努力,并且更多考虑政府所要实现的特定社会目标,如鼓励结婚、维系家庭、赡养老人、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个人养老储蓄及为鼓励个人为国家服务等社会目标。为了保证这些社会目标的实现,政府分别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费用扣除项目。而上海的税收优惠仅对特殊人员的所得、保险赔偿、补助金等基本项目进行免税或减征,对于费用的扣除也只是允许扣除必要的费用。从这个方面看来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相对于上海的优惠政策要成熟很多。在征收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各种社会目标,这使税收显得更加的公平。

(四)航运所得税的比较

1.航运企业所得税比较

新加坡针对航运企业给予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对悬挂本国旗的船公司营运收入、船公司股息、出售船舶收益、出租船舶收入免税;对于国际船务公司的运营、利息和租金收入免税;对于船舶租赁、船务基金及船务信托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免税等。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要对传统船只租赁及运营产业税务优惠以外,更多的还要扶持航运附属产业的发展,如航运融资、保险公司等。所以,新加坡对航运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涉及的产业很广,既有传统航运企业也涵盖了航运附属的产业。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并没有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航运企业特殊的优惠,与航运相关的企业也无一例外的缴纳与普通企业相同的税率。

2.航运个人所得税比较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新加坡为了降低从事航运行业的个人的生活成本,以吸引更多的航运人才,新加坡对船员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船员的培训费也可进行一定的扣除,并且对于航运投资管理人和集装箱投资管理人也适用10%的优惠税率。而我国对航运人才的所得税也有若干优惠政策,主要是远洋运输船员的工资、薪金收入可享受税法规定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我国远洋运输船员可享受4000元/月的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2008年3月和2011年9月我国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分别提升到2000元,月和3500元/月,但远洋运输船员可享受的所得税标准仍维持在4800元/月,远洋运输船员较普通人群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的倍率关系已由2005年的5倍缩减为1.37倍,船员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力度明显减弱,船员的实际相对收入明显减少。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都提出对于船员的个人所得税应免除的建议,但是该建议仍然只是纸上谈兵。

二、行业环境比较

(一)航运企业承担的其他税收

上海航运企业除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外,还需要缴纳营业税、关税及进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而新加坡航运企业则不需要缴纳除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收。

1.营业税

上海航运企业缴纳的主要流转税种是营业税,海上运输收入需按3%税率缴纳营业税,租船业务收入营业税率为5%。而新加坡的所有航运企业都不用缴纳营业税。

2.关税及进口增值税

根据我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当航运企业购买或建造船舶时,如果船舶来自境外,且需要挂五星红旗,则视同进口货物,须缴纳关税和增值税。这两种税率合计达27.53%。

3.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根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当航运企业出租船舶按租金收入5%缴纳营业税或是按运费收入缴纳3%营业税的时,应该按营业税额10%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于需要缴纳进口增值税的企业,还需征收应缴增值税额10%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商务成本的比较

商务经营成本是所有航运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商务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营业成本,二是劳动力成本。

而对上海的企业来讲,营业成本上升最突出的一点是上海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办公场所的租金上升。房地产的投机泡沫使上海总的租金加上维修费用和每平方米的税收,比新加坡要高50%左右。

劳动力成本也逐渐成为上海企业商务成本增加的关键因素,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从人均工资来讲,2000年上海人均年收入15420元,现在已经变成了46757元,增长了3倍多。工资上涨原因是除了物价上涨外更重要的是员工居住成本上升,航运公司所雇佣的员工在上海购置或租赁住宅价格的近年持续上涨,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三、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所得税制度对于上海的借鉴

1.合理的税率是提高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新加坡对于航运企业的税收优惠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航运业的税负较重,不但高于国外同行业税负,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的税负。大多数航运企业既要缴纳所得税还要缴纳营业税、关税、进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而新加坡的航运企业即不用缴纳所得税,也无须缴纳营业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其他税费。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新加坡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上海政府应该借鉴新加坡对于航运企业采取的合理的税率,以更具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事业舞台吸引更多的航运企业,同时也降低上海航运企业的营运成本,使之更有竞争力。

2.航运金融业税收的减免是航运业发展的动力

金融和航运是相伴而生的,金融服务发展源于航运业的需求,航运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的发达也同样为航运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方便和强有力的保障。所以“两个中心”的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新加坡所得税制度中,对于亚洲货币机构、证券公司、离岸黄金与期货市场、金融与财务中心、风险公司、受托公司等金融企业给予免税、5%或10%的优惠税收;对船舶租赁公司、船务基金和船务商业信托制定新加坡海事金融优惠计划;对于当地中小企业制定了中小企业金融计划。新加坡对于金融业的税收优惠及对于航运业的融资计划都是推动新加坡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航运辅助产业的税收优惠是航运业发展的保障

上海在十多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中,一直将港口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航运辅助业的培育与完善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进程的推进,综合服务功能的不完善逐渐成为制约航运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加坡税法除给予传统船只租赁及运营产业税务优惠外,也推出一系列税务优惠政策以扶持航运辅助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值得借鉴的方面。

篇8

一、美国保险税收体系概况

1.实行保险税收优惠政策,较为合理地确定可扣除项目,保持保险业税收与银行税收的公平。保险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个人和团体提供规避风险的担保,又可融通大笔投资资金。保险业在金融资产中占有较重要的比例,1997年人寿保险资产达1万亿美元,占到私人性质养老金的1/4.然而,美国保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1997年12月达成的WTO金融服务协议更使其市场开放的趋势加强,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纷纷进行跨行业扩张,而国外公司也进军美国市场,与本国那些运营成本较高的保险公司竞争。

为了充分培育竞争体系,美国对保险业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保险税收和银行税收的公平。保险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投保人交付的保费收入和投资活动的收益,它与银行虽同属负债经营,但等额的保费收入同银行按法定利率取得的存贷利息收入相比,保费收入实际上是不肯定的,即日后可能存在赔付事项发生时保费返还,甚至超额索赔的情形。因此,如果对银行和保险按照相同的计税依据计税,并以相同的比例税率征收,高运营成本的保险业的税负要重于银行业。从实现行业间税收公平的角度出发,美国对保险业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确定保险公司的应纳税所得时,较为合理地确定可扣除项目,以充分抵消保费收入的不确定性。

以寿险公司(LifeInsurance)为例,美国国内收入署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一般情况下,允许应纳税年度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无论是否确定)、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蓄银行(mutualsavingsbank),当它在各州法规授权许可下兼营人寿保险业务时,如果该人寿保险业务部门能与银行的其他部门分开,独立进行核算的话,则该银行除了可以选用一般性规定外,还可以选按(1)不管总所得或费用是否适当地分配到保险业务部门,按照规定税率征收的所得税;及(2)对该独立的寿险业务部门按I.R.C§801规定的税率计征的所得税之和缴纳代用税。当然,如果该寿险部门为一独立法人,则不适用上述规定,而按寿险业的规定进行征收。这种细化的税收规定兼顾了不同组织形式间的税收公平,也使税法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得到体现,防止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避税手段。

5.投资性活动收益的税收减免对于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美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使保险费用下降、利润边际缩小,因此,从业者不仅努力通过降低成本,提供特色服务等手段来保持市场份额,也绞尽脑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来维系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显而易见的例子是随着年金和养老保险的不断上升趋势,使寿险公司的管理角度从原来管理人寿险转变为管理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往往将主要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的项目(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次之,其他的投向抵押、抵押贷款、不动产持股和保险单贷款等其他短期的投资。

在税收政策上,美国由此也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投资性活动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投资所得额中扣除,从而有利于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的发挥。如财产保险公司,允许扣除免税利息(Tax-freeinterest)、投资性支出、不动产支出、业务开支、已付利息、折旧、资本损失等,这些条款的规定对高负债、高成本运营的保险公司无疑起到了支持作用。

除了上述几点,美国还对保险需求主体给予许多税收优惠,从而间接促进了保险业的蓬勃发展。综观美国的保险税收体系,效率和公平并重的原则就象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了保险税收这一财政杠杆的作用。

二、我国保险税收体系的现状

尽管中国保险业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截止2000年,保险业总资产不到全国金融资产的2%,保费收入尚不足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总额,而且保险业的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也很差。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保险业要与“百年老店”、“深资巨富”、“高科技含量”的外国保险公司相抗衡,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制订微观应对策略,也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密切相关。

我国保险税制是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还征收城建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占用税等小税种。虽然我国保险税制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应该说还是对保险业的特殊性考虑不够。

1.从实际税负上看:原来金融保险业在征收营业税时统一执行8%的税率,相对其他服务业来说,总体税负偏重,制约了保险业的长期发展。对此,国家已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分3年将金融保险业的税率从8%降低至5%.这对我国保险业这一尚属年轻的幼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

2.从税收结构上看:我国保险业未实行对寿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纳税的税收制度。在具体的计税依据方面,我国税法规定计算保险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从保费收入中扣除赔款支出、经营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允许列支的费用依据我国收入和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固然无法像美国那样,可将公司合理预计的损失(或者或有损失)予以扣除,但在其中作为扣除项目的各种准备金还缺乏合理的提取标准。

另外,在营业税税基的确定上,税法规定以保险公司取得的保费收入作为营业额计征营业税;如果实行分保业务,分出公司以全部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则由分出公司对保费收入全额(不扣除分保费支出)征税,对分保人取得的分保费收入不再征收营业税。以初保人作为扣缴义务人、从源课税的实际征收办法,有利于提高税务局的征管效率,这点是勿庸置疑的。但以取得的保费收入全额作为计税依据,却值得商榷。前以述及,保险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是聚集风险与分散风险的行业,保费收入中相当部分属于公司的负债,并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灾害国家,财险公司往往赔付率较高。可以说,保险业的营业税税基缺乏考虑行业特殊性。

3.从税收优惠来看:为减轻农牧业生产的负担,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对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险种1年期以上的返还性人身保险业务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这些税收优惠体现一定的政策性导向。

4.从中外资保险公司税收负‘担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在税率、税基、税种、退税和再投资免税上都能享受到种种优惠。比如以所得税的税基来说,中资保险公司计税工资有最高限额的限制,职工福利费按计税工资的14%计算扣除。而外资保险公司的职工工资可据实从成本中列支。中资保险公司提取坏账准备金的比例为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3—0.5%,呆账准备金为年初放款余额的1%;而外资保险公司则按年末放款余额或应收账款余额的3%提取坏账、呆账准备金。再从税种上看,中资保险公司要缴纳附加于营业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而外资保险公司则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民族保险业在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

三、我国保险税收体系的构建

面对加入WTO后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为了扶持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确保民族保险业与国外保险公司公平竞争,保险税收作为一种调控保险市场的财政工具,建立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并符合保险企业自身经济运行规律的税收政策迫在眉睫。

1.重视保险业作为融通资金的金融功能,税制改革方向朝培育税源、提高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努力。

保险业有社会保障、金融和服务三大功能,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它为个人和团体提供规避风险担保的社会保障功能,却忽视了其可融通大笔投资资金的金融功能。加上我国一直对金融业即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现行《保险法》规定中资保险只能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及金融债务,近年来虽有部分资金投入股市的“松绑”政策,但仍未从市场经营和“入世”角度上去盘活、增值和壮大保险基金,提高补偿能力,使保险基金处于被动保值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在全国金融资产中仅占极小比重的原因。反观国际保险公司,资金运作渠道广、范围宽、灵活性强,不但可投资股票、房地产、发放贷款,还进行跨国投资、高新技术开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不少国外保险公司遭受巨灾巨额赔偿或给付造成的亏损,就靠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收益弥补。

尽管从长远来看,我国金融国际化,实现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在目前金融监管体系仍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国家未放开不允许保险业涉足风险性投资的限制之前,我国也无法象美国那样,通过税收杠杆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或投资收益)起到显而易见的影响,但保险业税收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保险业税源的培育和保险业的持续发展,而不在于提高税率。因此如何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保险税收制度改革的取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业税收公平。再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假如国家逐步放开金融业分业经营限制,就可以考虑对保险公司的固定收益项目(如政府债券等)免税,而对股票、抵押、不动产等风险性投资性支出允许扣除其中的一定比例(或投资收益课税),保险公司自然会权衡利弊,慎重考虑其风险投资组合。对比美国的实践,保险公司出于获得稳定回报的考虑,在资金运用上将主要部分投向了固定收益项目。

2.实行保险税收政策的国民待遇,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保险公司及中外资保险公司应力求实现税收公平。加入WTO以后,公平竞争将成为保险市场的主基调,国民待遇作为入世承诺的基本原则,要求中外资保险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纷纷为跨国保险公司所看好,税收已经不是它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统一中外保险公司所得税,对中外资保险公司各个扣除项目、资产和财务的处理办法作统一的规定,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关键的是对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

由于跨国的保险公司要在东道国提供保险服务,一般通过设立处、分公司、子公司、代表处等方式进行,只有首先结合我国对各种公司组织形式的业务范围限制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准确判断其经营和业务性质,进而才能合理地确定是否征税、相应税基及可扣除项目等。如入世后的银行大多为“金融超市”,银行兼营保险的情况并不鲜见。美国对银保式公司下设的保险部门规定了代用税,并依据该保险部门是否为独立核算的法人区分征税方式,兼顾了不同组织形式间的税收公平,这点我国就可以加以借鉴。在保险税收立法技术上,对不同组织形式的公司征税应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防止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避税手段,从而真正实现行业税收公平。

3.调整保险税收结构,提供税收优惠,发挥保险税收的杠杆作用。

(1)考虑分险种纳税,扩大免税税种范围。由于寿险、财险公司在运营机制上有各自的特点,而各险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程度也不伺,因此像美国那样分险种纳税,实行差别税率,或规定不同的可扣除项目,能较好地体现同行业的税收公平。另外,应当扩大免税税种范围。除了目前已有的农业险、返还性人身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免税规定外,对其他政策性、非盈利性保险和利润水利低但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的半政策性保险,包括国内实力难以承担的险种和部分再保险业务,如地震险、洪水险等也应当减免税收,发挥保险税收的社会保障杠杆作用,以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2)合理调整所得税和营业税税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在国家连续3年下调保险业营业税税率、名义税负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再要求大幅度地降低税率也不是可行的。因此,主要的改革方向应放在调整税基上。在所得税税基方面,虽然我国目前未像美国那样开征资本利得税,而因此需要在确定其公司所得税税基时,将公司收到的股利和再保险分出业务获得的股利等从中扣除,但还是可以借鉴美国,在对各种准备金制定合理的提取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应纳税年度的合同项下的赔款支出(包括已决未付款项)、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金、营业损失、其他赔偿责任人支付的赔偿金等项目据实予以扣除。尤其是对保险保障基金、巨灾保险、财务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等保险准备金的提取需要严加规定并贯彻执行。这样从根本上是有利于税源的培育,有利于保险业的持续发展的。对于营业税税基,除现有的免税规定外,可考虑从取得的全部保费收入扣除已决赔款部分(如为简便征收起见,可以上个纳税年度的平均已决赔款支出作为扣除数额,年终汇算清缴)作为营业税应税保费;当发生储金返还和退费时,则由保险公司作为扣缴义务人扣缴有关税收。

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绿色生态型社会,公平性社会,创新性社会,税收政策

引言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公共治理的和谐,是绿色生态性社会、公平性社会和创新性社会的综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设绿色生态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呈现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增长方式特征,表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特征,是以有限资源支撑人类社会无限增长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达此目的,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开征垃圾税或垃圾收费,达到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二是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三是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加以鼓励。四是继续执行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征税措施严格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五是改革现行的资源税,强调其惩罚性,对资源税的征收采用累进制方式,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适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2.建立绿色税制,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1)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高档家具、高档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其次,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把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第三,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如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给予一定优惠。(3)增强并完善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应该在现行对7种矿产品征收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其次调整计税依据。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第三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等也并入资源税。第四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4)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除继续保留我国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在增值税中增加对企业生产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给予减免增值税的优惠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建设公平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地区间梯度发展战略,轮番给出发展重点,轮番进行政策倾斜,轮番推出区域优惠。这种被扭曲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客观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按行业来进行,相应地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要根据行业来推进,建立税收政策的行业导向机制。

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要注重把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定位于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采取投资和资源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并实行加速折旧和再投资退税或给予投资税额抵免,以保证投资者较快收回资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

在增值税的调整上,目前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对东北地区内的行业有利,从全国范围来看,会出现同为冶金行业的鞍钢和武钢税负不均,同为汽车制造业的二汽比一汽的税负重,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公平竞争。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变区域性试点为行业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对行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统一先允许对当年新购进的机器设备应扣税款给予实际扣除,然后再逐步全面推行对所有行业的消费型增值税。

2、实现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1)完善个人所得税,体现税负公平。一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是健全费用扣除制度。税制应该更多的考虑纳税人不同税收负担程度,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分别制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级次和税率,并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应随着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的变动对扣除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即实行“指数化”,消除物价变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三是逐步拓宽税基。取消或减少某些特定的税负减免项目,把原来未列入应税项目的收入如个人证券交易所得、个人股票转让所得、资本利得等归入综合所得之中;对于附加福利有市场价格的按市价计算,无市场价格的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算,严格管理予以课税;对个体工商户或个体专营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的高收入者一并征收个人所得税。四是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建立双向申报纳税制度及交叉稽查处罚制度。尽快推进个人财产、存款实名登记制度。(2)统一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体现环境公平。一是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公司(法人)所得税。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并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二是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统一的房产税。三是将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车船税。四是将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土地使用税。五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彻底实现内外资企业税制的统一。(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调节存量财产的公平。根据当前我国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宜采取累进税制,建立向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事业捐献免纳遗产税或扣除的制度,以鼓励人们捐献。同时为了防止遗产税应纳税人事先转移、分散财产,遗产税与赠与税应同时出台。(4)改革消费税制,体现消费公平。一是根据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例如高级皮毛及裘皮制品、别墅、摩托艇、房车、沙滩车、高档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制定较高的税率。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为充分发挥消费税引导消费、调节分配的作用,应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在征收营业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消费税。如高尔夫球、赛马、垂钓、射击等高档体育活动和休闲行为,高档夜总会等娱乐行为,高档美容美发、瘦身、洗浴、影楼等场所的消费行为。二是鉴于摩托车已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建议降低或取消对摩托车征收消费税。三可以考虑将更多地应税消费品和全部的应税消费行为,明确在零售环节或消费环节实行价外征收,突出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5)开征房地产税(物业税),调控房地产价格。住房制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有了私人住房。高收入群体也将购买住宅作为保值投资的手段。住房占有量的多寡,已经成为区分人们财富多寡和贫富差异的标准之一。将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种合并为房地产税,并同时设置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以照顾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一方面可以对富人的财产和收入起到调节作用,避免其多购房进行投机而造成房价的不正常上涨;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需要,地方政府只有去抓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执法情况,改善居住条件,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地方的房价才会上升,政府收的房地产税也会越多,地方政府才有了一个良性的稳定财源。

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涉农税收政策的调整。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仍然应有纳税义务,这也是取得国家公共服务的前提和条件。涉农税制的改革的远期目标是构筑农工商业统一的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及社保税组成的一元复合税制。并以财产税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主要税收收入,彻底解决现行城乡二元税制的种种弊端。在现阶段,可以考虑的措施:

(1)对某些收入高的种植、养殖大户征收个人所得税,作为在农村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试验。(2)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对农副产品链式产业化开发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3)在增值税政策的调整上,一是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二是取消对农民同时销售农产品和其他非农产品时,农产品销售额要占整个销售额一半以上的限制,规定只要农民销售中含有农产品的,销售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也不缴纳增值税;三是提高收购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比例;四是规定对农民购进的农资中,如机械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等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扣除。(4)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将现行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把农业用地作为土地使用税中的一个税目。税率可根据农业用地所处地区、肥沃程度等自然条件划分等级,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按年征收。

4、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增就业能力。企业所得税按企业组织类型设置差别税率,对中小企业专门设置一档税率。可适当降低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以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商贸、旅游、社区服务、餐饮、流通等投资少、就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实施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率等优惠措施,加快其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采取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创办服务业,如对从事就业介绍、劳动者岗位能力培训的中介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政府资金支持,对对外输出劳务的中介给予税收补贴等。另外要用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再就业,降低失业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放宽再就业安置企业范围的限制,各类企业不分性质,都可享受税收优惠,如可将适用对象放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取消对建筑业、娱乐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限制。对现行仅给予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扩大到尚未获得就业机会的群体。如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等。

三、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篇10

关键词:税收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一、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影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即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简言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我们无法同时重点发展所有产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着重将资源分配并集中发展某些产业,是贵州省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十三五”规划中,贵州省的首要发展目标———知识密集型、对环境友好、潜力与效益呈正比,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市场存在自发的调节性。在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下,供求关系的自发性变化,会产生一定的竞争机制。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及在市场上生存,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研发新技术等方式,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产业结构的自发调整。然而,由于市场自身仍然存在缺陷,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无法对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的,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调控。从宏观层面上看,行政、法律、经济等都是用于调控的途径,但这些手段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尽量避免“政府失灵”情况出现,税收作为平衡行政、法律、经济三者的一条“线路”,通过多样化、可行性高,且执行范围面大等特点,充分契合了市场需求和产业调整需求———成为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干预者”,更多的是起引导性作用。通过维护市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制定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等,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空间。其中,税收作为经济手段中的重要一环,主要通过高低不一的税收成本和税收政策的导向性,直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税收可以通过类目和制度的多样化性,满足对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干预需求,可以较为灵活地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服务。

(二)税收作用方式———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经济是可以不依赖外界因素推动实现持续增长的,其保持经济水平持续上升的核心因素,在于内生的技术进步,而这个核心因素同样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经济发展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必然性,税收在其中能够将无形的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专利等进行积累并促进其发展。这一作用无疑对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对贵州省来说,2016-2020年是尤为关键的时期———关系到该省经济转型及其核心,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消灭贫困、力促全省一同步入小康阶段。打好这场经济产业共同协调升级战役的“经济基础”,是进一步解决产能过剩、收入差距过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抑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逐渐转变。

(一)外部环境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在继续坚定实施“向东开发战略”的同时,也在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对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区域战略的首要位置,吸引外资和东部企业落户西部,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与东部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除了国家出台的针对西部地区各项优惠政策以外,西部各省、区、直辖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长远目标,也制定了相关的各种地方性政策法规。以税收政策为例,青海省实现了各西部省中最大的优惠力度,对外资企业的最长免税期达到了10年。宁夏和新疆实施外资企业五年税收全免的政策。甘肃省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三年的免税期。贵州省则实施两年免税、三年全额返还的政策,相当于五年免税。在对待外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广西实施五年全免和三年减半的政策。其他地区则遵循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按照15%实施税收优惠。此外,西部各省、区、市在土地政策、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也积极出台并推进了各种符合当地发展状况,积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贵州省经济水平衡量及分析

通过建立以联合国贸发会议上采用的计算潜力指数为方法的指标体系,能够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3年的《中国西部发展报告》,潜力指数体系包括:“人均GDP(V1)、过去10年实际GDP增长率(V2)、出口占GDP的比例(V3)、每千人拥有的电话数(V4)、人均电力消耗量(V5)、RD支出占GDP的比例(V6)、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V7)。这些指标分别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未来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能源可获得性和成本、技术能力、劳动力质量和成本。通过潜力指数公式,计算出2011年贵州省与全国相比的经济发展潜力指数,具体如下表所示。2011年贵州省经济发展潜力指数(资料来源:《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从表中数据可发现,贵州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倒数的状态。除了政策上的各种支持,如将大力开发贵州省特色经济区(如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等以外,都有助于进一步带动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同时,合理利用两次西部大开发政策下税收优惠政策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大数据环境战略的实施,能否进一步将税收政策作为工具并有效利用,成为贵州省扭转“十一五”规划时期仍较为落后的局面,促进该省经济发展,乃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三、贵州省税收现状及分析

(一)贵州省税收现状

税收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情况最为有效且直观的标准。其中,国内增值税、消费税这两部分,反映了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环节的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国内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这两部分,又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这些也正是贵州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目标产业发展现状。2015—2017年贵州省的税分税种税收统计数字,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看出,贵州省国内增值税的增长较为明显,带动了整个生产环节和产业结构发展。以第三产业税收为例,2016年同比增长28.64%,大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增速前列。2017年同比增长31.63%,超过国家增长率9.9%,占税收收入的65.31%,同样高于国家平均水平56.1%。在这些增长的基础之上,税收收入增幅与GDP现价增幅的比值仍处于一个合理的置信区间。据国家统计局的其他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三五”规划开端的2016年第一季度,贵州省以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3个产业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1%、36.4%、120%,成为第三产业税收增长在贵州省产业结构合理规划调整路线中三颗闪耀的明星。与此相辅相成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而放弃传统产业。贵州省批发业与零售业的涨势也十分喜人,同比增收14.6亿元,对第三产业税收的正向影响率达到了69%。这些数字证明,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所带来的税收增长效应,为贵州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省不断摸索尝试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新道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同时,随着不断深入对供给侧改革的多次尝试,以及大力推进“营改增”政策的全方位实施,都为贵州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不断合理化产业结构带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为税收增长带来了平衡性佳,且高质量的税源基础。

(二)现存相关税收政策———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

1.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一个最直观的指标之一。2013年,国家针对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操作指南(试行)》之后,享受税收减免及优惠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也推动了企业所得税的持续增长。在环保生态、清洁能源、大数据相关高新技术等相关优惠产业企业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合。三大产业的结构比,由2011年的12.7:38.5:48.8,调整为2015年的15.6:39.5:44.9,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2.税收优惠政策的弊端在现行经济状况下,产业优惠政策与区域优惠政策两者相辅相成,为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优惠政策过多导致的税收失衡、无需减税等。为了保障现有税收制度的平稳良好运行,对税收优惠进行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税收优惠政策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特点,也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经济发展。例如,贵州省贵安新区的相关优惠政策,仍主要通过减免税收和优惠税率的途径给予直接优惠,如减免高校食堂营业税、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等涉及流转税系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以流转税系为导向的相关优惠政策,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中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例如,一系列优惠政策极易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即流转税系实际在分工更为细化的第三产业中带来的实质性收益,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降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贵州省为例,结合市场失灵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从外部环境、经济水平衡量、税收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等角度,证实了在该省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税收不仅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同时也在其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中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