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型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型企业优惠政策

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激励创新;经营决策

一、税收政策对我国自主创新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自身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而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虽然从宏观的经济政策来看,税收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给予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使企业为国家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但当政策真正投入到企业生产中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依然存在局限性,并不能将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一方面,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税收优惠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这就需要国家针对不断优化的企业内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尽快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使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全部呈现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理论,虽然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从主创新的进程,但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今后的发展规划以及目标,深入剖析自身的需求,再选择合适的税收政策,相辅相成,从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我国缺少针对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来看,与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条例十分的分散,甚至有一部分是夹带在其他政策当中,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政策的覆盖范围不同,缺少规范性却又存在差异性,很容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扭曲企业的规划和目标,从而使本应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的投入成本增加。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关的政策覆盖范围过为宽泛,缺少了完整性和综合性,从而使很多企业完全不了解或者不关注这些税收政策;甚至有一些法规条例是专门针对生产链中的某一个步骤或环节,很难使企业将这些政策重视起来。2.自主创新前期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虽然对自主创新的关注不断提高,但是在创新开展前期依然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面,更多地关注后期的优惠调整,比如在使用一些已经具有专利性质的科研成果或者是科学技术方面,国家有较大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但是对一些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的创新技术,尤其在开发前期,几乎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例如各项准备金及创新前期的投资,都有自主创新企业自行承担。另一方面,受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渠道限制的影响,企业在购买技术设备时遇到阻碍,同时税收负担居高不下,既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又要承担高额税负,这就会导致在创新生产的后期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既无法呈现出最终的创新结果,又会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3.鲜少有与研究人才相关的税收激励政策。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科学技术却是由人才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的,每一项科研创新都离不开优质人才的努力和投入。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能够很大程度激励人才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少之又少,政府可能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企业的后期发展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很久以来,我们对于科学技术人才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前期的准备和投资方面,近乎于忽视,而且在优惠税率和起征点的制定方面变得更加严格。过高的约束不仅使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还会使一些新兴技术人才对创新工作退避三舍。多层的消极因素就使我国科技创新的技术型人才大量缺失,企业的自主创新目标难以达成。同时,新兴力量的数量不增反减,缺少了人才之间的良性竞争,就会导致人才创新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使创新工作难以稳定进行。4.税收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与理论上的预期是相差无几的,但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作用时却会发现,企业并没有完全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达到理论上的优惠效果。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并没有将所有的企业发展状况都考虑到,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优惠政策无法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项需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等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是由政府着手制定的,而政府无法顾及到所有的企业,所以政策在细节上对一些企业的影响是极小的甚至是消极的;另一方面,由于优惠政策设计得不够全面,某些难以为继的企业就会选择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来逃避税负,从而使财政资金出现问题。

三、针对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系统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虽然整体来看问题不大,但当我们仔细研究时就会发现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大多是依附于其他政策,而且出台的频率较多、相对来说过于系统和概括,对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去吸取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明确不同优惠政策的针对目标、适用范围,减少政策之间的重复制定,从而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我国的税收政策,使优质的自主创新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进而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政府进行政策优化的同时,也要更加系统地整理针对企业出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适应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与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体系。但是,这种对政策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也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所以国家要确保今后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要做到明确、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政府的权威,提高人民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2.提高政府对创新前期工作的关注程度。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不同的环节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但每个环节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不过目前国家还没有完全将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上,所以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国家可以调整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关注重心。目前我国大部分已申请专利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都已享受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一些在科研前期花费成本较高、研发时期较长的新兴技术却无人问津,双重压力导致自主创新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提高国家对企业事前准备的关注度,明确企业各项准备金的税收优惠力度,并制定针对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基数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在投入大量准备资金的情况下,税收负担也随之提高,这就会使企业无法支持后续的创新工作,得不到新型的研究成果,那么整个创新过程便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政府可以适当地降低企业合理的税收负担,使企业的前期投入足够支撑整个发展阶段,并减少在购买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方面的一些约束力,从而打好企业自主创新的物质和资金基础,以保障后续发展。3.完善与新型人才相关的优惠政策。优质的人才对于一个处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说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绝对重要的存在。目前,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较为稀少,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完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加大对新型研发项目的前期关注度,同时在研发初期给予较低的税收负担;其次,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可以适当地提高科技型人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或者给予合理数额的税收津贴,从而激发新型人才的工作热情;最后,大力发掘更多企业中的自主创新人才,给予一个合适公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创新热情完全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4.调整税收政策并适应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目前政府出台税收政策的前提都是顺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并不能够完全使企业享受到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面向自主创新企业开放的行业平台,既可以让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提出一些建设性问题,又可以让政府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合理要求,从而出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税收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可以开展各种调研活动,设立一些咨询机构、委员会等,同步收集企业各项合理需求,以保障政策的合意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势必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保障政策导向与国家发展步调一致,进而使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篇2

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状况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总体水平还很薄弱,依然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困扰:一是资金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市场不健全;三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等。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少,需要政府以及包括金融和科技等部门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持,排除外部阻碍,妥善解决各种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大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发达国家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即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财政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例如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财政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上往往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取向

(一)税收政策方面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一是税收优惠应直接与间接并重,适当加重间接优惠的比例,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特定准备金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的优惠机制;二是实行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减免科技人员有关科学技术收入(技术援助费、版权费)的个人所得税,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股权收益,3~5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三是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优惠,建立科技投资项目立项登记,并进行跟踪监督,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对最终成果不符合要求或将资金挪作他用的,可及时取消其享受优惠的资格,并追回所给予的优惠;四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2.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目前应尽快在全国推行。在此之前,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分年度按比例抵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3.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先进技术设备及其零部件产品的进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国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装备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要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4.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税法,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作明确规定,以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改变当前各地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

(二)财政支出方面

1.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实施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要积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应重点支持那些私人不愿提供或不能提供的科研领域,诸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等。创建由财政投入为主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吸引各类民间参与投资。建立专门的财政担保基金或资助基金,鼓励、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收益,有效地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对具有良好前景的高风险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通过财政贴息吸引金融资本投入科技研发,为研究项目进行科技研发创造必要的条件。

2.调整现行财政补贴政策的方向,根据WTO的相关规定,财政资金扶持应从对企业的直接的、个别式的补贴转向非专向性的补贴,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定位于产业研究和竞争开发活动等R&D领域。

3.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战略发展 税收政策 肇庆市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41-03

位于广东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肇庆市,区域特别,东接广佛都市区,西联祖国大西南,坐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佛肇经济合作区等重大发展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肇庆市委、市政府紧握区位、资源、文化、生态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了“两区引领两化”重大发展战略,即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肇庆将通过高质高效发展,把肇庆国家级高新区打造成为现代科技工业城;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把肇庆新区打造成为低碳绿色理想城市,构建现代化、生态型的城市格局。

实行“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对税收政策提出了新的诉求。税收政策必须涵养税收增收的后劲,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以建设新型工业化、生态化城市;税收政策必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肇庆创新型经济更大进展;税收政策必须有利于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把肇庆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新型工业生态城市;税收政策及其配套政策还必须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以泽天下英才而用之,汇聚肇庆,创业兴业。

一、实行“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存在的税收瓶颈

(一)主体税源有待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渡

从产业结构来看,肇庆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的格局,离“三、二、一”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服务业质量和总量严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第二产业内部,作为主体税源的仍然是制造业(82%),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12%)和采矿业(5%)等传统产业,从这一角度看,肇庆经济依赖于传统产业的格局没有改变。从第三产业内部对国税收入的贡献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61%;批发和零售业占21%;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8%;房地产占6%;金融业占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中行政事业类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这些行业的发展与财政供给有直接关系;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大,旅游、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占税收比重较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服务业在肇庆第三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新兴现代服务业相对发展不足,行政事业性行业的发展对财政供给形成较大压力。

(二)增值税制约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

由于受市场经济整体发育程度、宏观调控环境、改革配套条件等多方面的局限,税收的一些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肇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第一,增值税转型不彻底。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效果明显,但改革不彻底,不是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在增值税的固定资产抵扣范围上相对狭窄,固定资产抵扣范围仅扩大到部分生产性机器设备等动产,而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动产以及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仍被排除在扣除范围外,对于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改良升级生产性基础设施难以起到足够的刺激作用。

第二,知识密集型产业实际税负较重。从行业类型看,资源型企业、有机构成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源投资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不断降低,间接费用如研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投入,能抵扣的进项税越少,实际税负较重。从增值税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以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购入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为主的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不能进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税负,也加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从企业所得税看,所得税优惠领域多重视采用税率式优惠,强调的是事后优惠,只有企业取得利益时才能享受此种优惠,没有利益就无法享受优惠,显失公平。

第三,企业初创期的税负较重将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初创或项目投产初期,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盈利能力较弱甚至亏损,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前期投入大,产品市场不确定,企业将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企业发展最困难的前期阶段,投入的资金进行研发的同时,还得负担相应的增值税等流转税。

(三)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力度不够

第一,税收优惠设置条件较多,企业无法享受到实质的税收优惠。例如现行政策规定,新办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第一至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至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限制在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项目。新办企业从取得收入起的两三年内,实际上很少有企业盈利,特别是新办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对研发费用或者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可以加计扣除或摊销费用,但产品生产要经过研究开发、试制、改进、生产等多个环节,企业在最初几年大多处于亏损或者盈利不足状态,往往无法享受此项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对于高新科技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措施仍然不足。新出的财税〔2015〕119号文件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了。但企业为研发项目的人员培训费、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的费用,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的费用,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第三,税收优惠方式比较单一。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适应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所得税优惠,而很少涉及流转税的优惠,而且享受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生产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对那些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以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指引作用。

2.在增值税方面加入处理三废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优惠。2009年国家取消“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和“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对部分再生资源型企业影响较大,如肇庆高新区的废旧纸品回收生产企业、废旧轮胎回收生产企业均受到直接影响,不利于高新区循环经济是发展。此外,企业购置的具有关键性、节约能源效益显著,且因价格因素制约其推广的大型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应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措施。

3.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加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条款。对企业环保设备投资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对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得应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

(四)推进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肇庆在通过承接双转移促进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骤然严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资源税改革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使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开征环境税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一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业和企业要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如对利用“三废”的生产行业和产品、生产环保产品的产业、对使用环保建材的建筑企业等要予以减免税费。二是对不利于环保的企业和行为要借助惩罚性的抑制手段,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约束作用。

(五)改革个人所得税和配套财政返还政策,加大对人才的财税优惠力度

扩展高科技人才的外延,把具有熟练技能的人员、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员、创造型科研和教学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等高端人才纳入其中。要强化对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措施:如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高科技人才取得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减征政策,建议减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50%;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有关奖励,予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提高各类科技开发人才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凡符合《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肇庆高新区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相关规定的优秀人才,取得的由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以财政专项拨款形式发放的各类津贴、补贴,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六)实施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粤桂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首先,建议以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等为依托,加大西江走廊产业发展的税收扶持力度,赋予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特殊财税政策。例如,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新增的地方财政、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全额用于本区域建设,提高本区域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列入《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西部大开发财税优惠政策。

第二,建议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获利年度起3年内按有关规定提取风险补偿金可税前扣除,允许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加技术性收入达到年产值60%以上,所得税可以按10%征收。

第三,肇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议国家和省实施相对独立和有差别的增值税政策,支持肇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文化创意、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快速发展。同时,制定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税率优惠、抵扣优惠等,在支持发达地区经济转型的同时,改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黎昌卫.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因素与政策措施.税务研究,2006(11)

[2] 崔建华.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7)

[3] 蔡芝儿.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探析――以肇庆市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地方财政研究,2012(11)

[4] 黎昌卫.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税收激励机制研究.涉外税务,2012(10)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 广东肇庆 526060)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科技强国和自主创新的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领域内对特定对象所制定的税收附加规定和特别规定。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1.财税政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导向作用

政府根据当前围绕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财税政策,以体现政府对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的支持,从而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促使经济资源向政府合意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方向流动。

2.积极的财税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

自主创新活动资金需求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企业所面临的这种高风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财务手段来规避,但是,企业也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风险,激励企业创新。政府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方面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3.财税政策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

从本质上看,积极的财税政策是政府将一部分应得的税收收入让渡给了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表现为成本的节省和利润的增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在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积极的财税政策在降低其自主创新风险的同时,为其积累资本,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

自主创新成果只有进入了实际的应用阶段,形成了产业化,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积极的财税政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自主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新技术的扩散。

二、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财政科技投入总体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量增长比较快,但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在4%左右徘徊,尤其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研究开发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6%的水平,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比重在 20%左右。由于基础研究耗资大、耗时长、见效慢,企业和个人难以或者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但基础研究应该是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现有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发偏少,不利于国家长期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2.科技投入方式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资金投入仍以无偿投入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用无偿补助的单一投入模式已不能满足自主创新投入需求,科技投入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从而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不足,效果不明显

一是管理缺位。我国的科技项目、经费分别在不同部门分头管理,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协调,这样很容易导致部门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根据科技部和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中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在 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二)税收政策方面

1.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税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支持、也是处境最为艰难的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税收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

2.总体税制结构存在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因素

税收政策优惠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面,而目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看,流转税还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流转税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自主创新产业的一些特点,因而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得税优惠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整个自主创新产业税收倾斜政策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率。尤其是增值税,其缺陷表现得更加明显。增值税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行增值税加重了创新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从理论上分析,现行增值税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会加重企业负担:一是增值税实行凭发票抵扣制度,在目前增值税没有普遍实行的情况下,企业在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有效发票进行抵扣;三是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不能享受抵扣,而这些投入往往占创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

(2)现行增值税把产品成本构成的无形资产推销、科研开发投入也作为征税依据,容易挫伤企业的创新投入积极性。

(3)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致使相关费用所含税款无法抵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科技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开支目前都不属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这无异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挫伤了企业技术投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影响科技企业的发展。

3.税收政策的“特惠制”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以往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大都是以“特惠制”为特征的。所谓“特惠制”是指针对某一性质的企业、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内的企业等,主要表现为“区域特惠”、“行业特惠”。这种“特惠制”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的非科技创新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并很容易引导企业发生避税行为,一些企业为了享受这种“特惠制”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想方设法争“头衔”甚至“假注册”,助长了这些企业的“寻租”行为,一些开发区管理者为追求“政绩”,随意增加入驻企业数目,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名不符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税负不同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企业、甚至很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税收政策手段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4.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政策“真空”

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缺乏对从事科研人员的优惠措施。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教育投资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中国人民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仍然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整个科研领域缺乏吸引力,也打击了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三、对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我国财税政策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得差距,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应当在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基础上加大政府对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应当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支持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主要应加强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支持战略性带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支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

2.改变单一财政补助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不同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应通过贴息、有偿使用、以奖代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3.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采购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尚未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由财政部及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尚未出台,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的政府采购目录,如上海市颁布的《2009 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因此,应当尽快确定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使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

4.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支出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过程中,重点是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税收政策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强中间环节的侧重

长期以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集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用这个方法如果在取得收入以前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资则享受不到优惠鼓励。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把重点落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环节上,以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2.逐实现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

一般来说,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也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发达国家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大多都主要采用间接优惠方式,我国运用的间接优惠方式较少,只占34.19%,这对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今后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再多一些采用间接优惠方式,如技术开发基金等,并适当加大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的税收优惠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进程。

3.推进以“普惠制”逐步取代“特惠制”

“普惠制”是相对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所体现出的“特惠制”而言的,说的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在区域上,也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属行业上,而应定位在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上,经税务机关认定审核,只要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符合创新要求,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论其所属哪一个行业都可享受统一的科技税收优惠待遇。这就要: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受惠行业的范围并兼顾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制定出独立的一套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填补政策空白激发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首先可考虑对创新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比如适度扩大科技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范围,对科技发明方面的特许权使用费的获得者可视同稿酬所得减征部分个人所得税等。其次针对自主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房补扣除不分行政、企事业单位房改与否,一律统一标准并放宽扣除金额,允许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以公平个人所得税负担。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税收激励政策 助推企业自主创新[J].经济论坛.2009(24).

[2]周华.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

[3]刘天永.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条件的规范性研究[J].法学杂志.2011(05).

[4]孙磊,唐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08).

篇5

(1)优惠政策太过于单调。由于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微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过于苛刻,使得企业优惠政策仅限于减免税和税率优惠的形式上,这种单一的税收优惠方式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数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空前障碍,而盈利能力陡然下降,甚至亏损,由于政府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过于单调,企业仍然无法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由于人才流向的限制,更使得税收效率低下。而多数中小企业被界定为“小规模纳税人”从而无法取得整个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大大的隔断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链,使中小企业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2)优惠政策过于狭隘。随着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全球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制度日益健全,在受惠主体上不再区分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实现了中小企业优惠税率的统一性,法律体制逐渐健全。但是在我国,政府仍然只是把更多的优惠税率享受在小企业当中,而针对的中企业却不能有与之同等的待遇。针对国家中小企业和国外发达企业的对比,显而易见更为不妥。《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由此看来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如此不健全,更没有实施性。

2税收优惠政策灵活度不够高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都局限于企业所得税方面,因此税收优惠柔性不大且灵活性低,不能更好地使中小企业得以发展。中小企业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与保护。而我国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早就依据社会定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和操作,并不是根据企业行为准则来制定的,从而造成中小企业不能得以健全的发展,而在税收政策上大多侧重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培养,面对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欠缺考虑,鼓励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具体优惠政策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国家更应该注重培养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作为重点政策扶持方向。

3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3.1政府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创办的优惠政策面对中小企业以上现状和困境,国家政府率先表态,针对中小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税收扶持工作力度,是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市场发展的最有力举措,保障了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发展,首先,要降低现行企业所得税率、缩短固定资产年限等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改制进行税收,特别是针对高新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的改进上可免去所得税的优惠,以达到企业能通过企业融资的条件进行市场投资,促使中小企业健康茁壮的发展。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以高新技术产业活动为投资主体进行优惠税收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经济技术得以发展,而且保障了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在创新的同时又能获得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

3.2政府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方向和方针税收政策优惠的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方针,对于发展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贸易也有显著提高。由于中小企业灵活多变、进出口贸易交易少,所以应该从税收申报、税收登记等方面进行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有利于其发展。其次,国家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应该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由此,才能落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根本利益,使得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高,在执行过程当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的政策方针,因此,走向法治是必然的趋势。由于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资金量少,经营能力差,融资困难,因此在这一方面政府更应该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量通融,以此来加大投资和生产,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政府应鼓励新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运用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中期的波动问题,延长税收优惠期限,使中小企业更能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4结论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一、引言

税收是我们国家财政的最基本来源,具有无偿性、强制性以及固定性的特点,税收对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税收的优惠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到对税收进行调节,是国家政府通过税收的办法对纳税的主体进行收入调节的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企业乃至其法人的行为也常常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和出台了多种能够影响包括各类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税收种类以及作用也各不相同。而这其中,我们知道,企业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通过减少或者是免去对这项税金的征缴,或者是其他手段,来制定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某个企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产业的积极、快速发展,也能够使相关企业在技术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当前阶段,我国政府所参照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标准,大大鼓励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其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大体上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主。

二、减免税率

对于我们国家的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相关机构要按照减百分之十五的税率来征收其企业所得税。我们国家已经通过的并自2008年起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有条例对减免的税率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在我们国家处于比较重要地位的、需要国家扶持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企业,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来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

新的税法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上,与之前所实施的优惠政策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和变化,首先,我们国家在之前所实行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某个地区,而新的优惠政策则是面向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集群化优势,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次,之前的优惠政策规定对高新技术产业,自其盈利起,两年内对该企业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现行的优惠政策则是改变之前的规定,变成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征收,这样一来使政策具有长远性,也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长久稳定发展;而且我国在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上,首次实现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的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突破,也更有利于我国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及时获得各方面的资金支持,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之前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办法,仅仅体现在政策上,而现阶段该政策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被规范下来,从而更加具有执行效力,也更能够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后,与之前我国所实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不同的是,新的政策对于企业的违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并表明了其具体处理办法,这也是将政策法制化的直接表现之一。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当某个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时候,其纳税人可以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率,即企业所得税15%税率,并以此缴纳相关税费,但是要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向当地税务部门出具相关材料,具体包括企业经营项目是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对象,相关项目的研发支出情况,其所经营的高新技术项目在其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企业中高学历人才或者负责研发的人员占其员工总数的比例情况,等等。

三、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我国在2008年初,在颁布实行《企业所得税法》之后,有关部门接连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所颁布的法律进行补充和说明,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相关问题的详细说明以及规定。而对于激励软件技术产业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出了特别的详细的说明,具体如下:

1.在我们国家境内的软件企业需经过认定方可根据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2.当年没有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软件企业,其税费减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

3.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在计算税费时应将其扣除;

4.集成电路企业享受与软件企业相同的待遇;

5.集成电路企业其生产设备经过批准后可以根据情况缩短其折旧的年限;

6.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经营时间、主营业务不同,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往往各不相同;

7.对于其他特殊情况,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个别项目和费用可以不计入征税范围。

四、技术转让收入减免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中有条例规定,企业在进行技术转让的时候,如果符合相应的条件,那么国家可以对其不征缴企业所得税,或者是根据规定相应的减少所征缴的数额。《实施条例》对这一点给出了十分清晰的说明,在该纳税的年度之内,在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时,对于其所得小于五百万元的数额,不对其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征缴,而超过的部分,对其所得税进行减半征收。

五、研发费用税前的扣除办法

我们国家颁布并已经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的30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部分支出费用,在进行应当纳税的企业所得数额的时候,对其可以进行加计扣除,其具体支出项目包括:进行新的技术以及产品的研发的时候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新的工艺开发时所产生的必要支出,等等。《实施条例》的95条对这一点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同时我们国家在2008年又出台了新的办法,进一步对有关法规以及条例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能够进行完整的财务核算,并且能够处理好各项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可以对几项在进行研究开发时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比例为百分之五十的加计扣除,其具体项目包括以下几大类:

1.设计研发新的产品时所产生的研发设计费用,制定新的工艺流程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和企业在进行研发时所必须进行的使用各类资料以及辅助工具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2.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工艺或者是产品乃至技术的研发时,因为需要消耗一定的物料以及资源时所产生的费用;

3.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工艺或者是产品乃至技术的研发时,对各种设备以及相关工具的使用所产生的包括租赁、折旧等在内的各项费用;

4.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工艺或者是产品乃至技术的研发时,所应用到的各类具有专利或者是非专利的技术时所产生的费用;

5.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工艺或者是产品乃至技术的研发时所进行的相应设备或者是器具的制作以及试验制作产品时所产生的费用;

6.进行勘测乃至开发而试验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7.论证、验收研究开发的结果时所产生的费用支出;

这几项费用,有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工艺或者是产品乃至技术的研发时的直接的支出。而对于与之相关的劳务费用,设备使用费用,员工福利等等,根据规定都不能对其进行加计扣除。

研发过程中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按无形资产150%进行摊销。

六、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处理办法

我们国家在2006年初曾经颁布了相关政策法令,对企业进行研发时所产生的各项设备折旧费用可以计入相应的管理费用中。

七、对于无形资产的税前摊销

我们国家的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在购买专利技术或者是软件时,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形资产转让条件的,可根据相应的规定进行核算,在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根据情况而减少其折旧或者是摊销的年限。并且我国法律对于其年限以及摊销比例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八、关于环保节能企业的优惠政策

我们国家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做出了明确规定,企业所进行的项目,如果做到了节约能源、水资源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在相关项目上如果符合条件,就能够在税收上得到减少征缴或者是不征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企业在购买具有节能环保功能的设备时,其纳税金额也会进行适当的降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鼓励环保节能企业的发展,不仅符合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有利于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促使我国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对于创业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条例》有条款明确指出,对于创业投资者,国家可以对其应缴纳税金进行抵扣,以鼓励投资创业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合理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而且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就业紧张的局势,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十、结语

近年来,在《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之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数个规章制度以及办法,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现阶段我国相应优惠政策的实施已经比较成熟,更为法制化、系统化,虽然在个别地方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说这些政策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结构的科学化,也能直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有利于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冯莉.七大亮点解读新企业所得税法[J].理论前沿,2007(8).

[2]闫海.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创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6.

篇7

(山西财经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主要是宏观调控,具体的代表就是财税政策。近年来,财税政策也已成为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方面提出完善财税政策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省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关键词 :山西;小微企业;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89-01

小微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西财政、税务部门在严格落实国家财税政策的同时,也可根据本省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借鉴国际、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不断丰富财税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一、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财税政策

(一)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合格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我国目前实行免除三年相关税收的政策,此外,还可以采取调整其他税种等措施。政府需通过相关法律依法整治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流程,完善信用担保体制,以防信用危机的出现。

(二)对商业银行进行财政金融方面的调整,带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服务。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对省内小微企业的不同优惠政策,以及他们对小微企业的盈利方式和盈利大小的影响,政府可重新制定对他们营业所得税收缴的尺度。

(三)适当地运用集合发债,为小微企业集合发债提供支持。可借鉴大连“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利用财政资金补贴债券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对参与发债的小微企业进行定期补助,尽量降低他们的运行风险,方便债务借贷。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促进民间成立集合债券再担保机构,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便及时调控。

二、提高小微企业管理水平的财税政策

(一)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政府要组织小微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企业实力;及时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根据山西省小微企业的总体状况,为其经营提供合理的建议;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防止企业因缺乏信息而盲干;对小微企业的产业链条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进行适当地政府补贴。

(二)激励山西省小微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改善山西省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前来从业,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创新方面提升整个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小微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在财政方面进行支持,带动更多力量帮助小微企业进行创新性发展。首先,投入财政资金,促成小微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大学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让学生进行更多参与创新。其次,财税政策还应惠及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让他们为科研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服务。最后,要鼓励小微企业尽可能的与国外或者国内的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细化并落实在设备引入、员工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和便利。

(二)对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政府可格外优惠。首先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要对科技研究准备金的税收进行更多的优惠;在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给予税收上的减免和财政上的帮助。其次,在流转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可激励省内该类型小微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创新。再次,要对小微企业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一定的优惠,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热情,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期机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首先不仅要把财政投入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在政府的财政投入预算上“下功夫做文章”,还要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要在企业创新环节。其次,要提高社会基金组织对小微型企业的服务力度,扩大服务范围。最后,要帮助小微企业进行创新产品的专利申请,必要时可为小微企业开辟便利通道。

四、加大税收优惠,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一)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要长效机制。对于新兴的小微企业,要格外予以帮助,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对于有缴税困难甚至已亏损的小微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参照国际、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和山西省的实践,对现有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要进行及时地修改补充。

(二)改进征收方式,将山西省小微企业核定征收变为查账征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弱,部分小微企业的利润率较低,选择查账征收的征收方式将更适用他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要认真对待小微企业的纳税业务,对于他们所提的申请要认真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核定的小微企业,要准确核定企业的应纳税额,避免出现税务金额错误的情况。

(三)提升税收服务水平,减少小微企业的税务成本。健全税收管理体制,规范税收环境,推出更为理性的财税政策,完善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帮助的长效机制;针对山西省小微企业缺乏专业会计人员的情况可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人员,促进企业税收业务的发展,保障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不断完善和落实财税政策的同时,山西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握好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做到引导和扶持本省小微企业,干预失灵的市场,不能扰乱、主导市场。

参考文献:

篇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篇9

关键词: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产业经济;产业技术联盟;科研成果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4-0125-04

培养引进一个创新团队,就能催生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可以激活广西“14+10”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为完善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增添新动力。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广西“14+10”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大多由具备某些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团队主要负责人更是学科学术领域的带头人或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具有突出的创新成果和较高的创新水平,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研发优势和发展潜力。团队研究方向通常是国家或地方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属于某些发展领域、行业、产业需要集体攻关和突破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或能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较为合理,团队成员学科交叉、专业多样、能力互补;团队带头人具有创新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需要健全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依托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学科、企业研发中心或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管理体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具备开展研发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形成了广西工业未来10年发展的“14+4”产业框架,即重点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4个新兴产业[1]。2012年起,广西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0个,新增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重点培育打造的产业体系由“14+4”升级为“14+10”,实现了广西工业发展战略思路的重大转变和提升。截至2013年底,食品、冶金、石化产业等3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两千亿元,汽车、电力、有色金属、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等6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

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产业发展为科技人才提供应用平台,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在推动“14+10”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推动“14+10”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更大程度依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形成以科技人才为牵引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创造新的人才红利。

二、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一)大力培养引进适应“14+10”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

近年来,适应“14+10”产业发展需要,广西通过多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通过建设广西特色的人才小高地,破解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问题。截至2013年底,广西全区建立了32个自治区级、近100个市级或区级部门人才小高地,培养了1.24万名各类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2600多人,形成了涵盖大部分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小高地集群。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2456名到广西工作和服务,其中柔性引进人才800多名,包括“两院”院士46名、博士生导师321名。

(二)搭建适应“14+10”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使用平台

切实加强支撑“14+10”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搭建高效一流的工作平台。截至2013年底,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3个,初步形成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组成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成为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机械、医药、糖业、轻工、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06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多家、自治区级工程院25家,在广西重点培育的24个千亿元产业中建立了23个产业研发中心。建立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到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2]。

(三)完善适应“14+10”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激励政策

通过完善富含“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向“14+10”产业主战场。在明确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性的保障措施,并确定了9个“十二五”科技创新人才开发重点工程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和《八桂学者制度试行办法》、《特聘专家制度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1+3”人才政策文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定《关于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在税收、注册、股权收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数量偏少,且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太合理

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奇缺,难以适应“14+10”产业创新发展需要。2013年,广西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业技术人员仅占1/3,正高职务更少;缺少国家级科学家,我国1497名“两院”院士中广西仅有2人,“长江学者”也仅2人,博士和博士后数量少,大部分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匮乏,企业高级工程师不足,致使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科研的人员仅占0.32%,远低于1.2%的全国平均水平。人才区域分布不合理,主要分布于南宁、桂林、柳州3个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相对匮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部门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分布在事业单位,企业只占不到20%。

(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使用效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14+10”产业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的吸附力不强。由于工资收入偏低、创业氛围不浓、科研项目不多、科研条件较差等原因,广西有限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以致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一部分人才由广西流向发达省市,主要是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部分人才由基层、企业流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国家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机构的科技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制约了创新人才发展,影响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一些行政官员和科研管理者掌握着科研项目的分配权,科研人员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搞好与管理者的关系,依附行政力量,才能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以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深入开展科研工作,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企业作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配置机制不合理,缺乏产学研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并推动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吸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并使其有效服务“14+10”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优惠政策条文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在基层和一些单位难以兑现。有的优惠政策偏重基础研究或纯理论研究方面的科技人才,与“14+10”产业发展相脱节。此外,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和创业环境等都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科研平台、科研载体建设亟待加强。

四、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14+10”产业积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培养是人才团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确立促进“14+10”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要求。组织实施食品、汽车、冶金、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等重点产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科研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为依托,通过国家、自治区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支撑“14+10”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形成研发方向明确、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对自治区级以上重大项目主持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技术负责人等人才支持力度,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并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定期选拔后备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年龄在45岁以下、能够主持重大科技项目,在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建立健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机制。

(二)面向“14+10”产业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显然仅靠广西自身培养远远不能满足“14+10”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十分稀缺,“引进”不失为破解人才瓶颈的便捷途径。围绕“14+10”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做好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通过大力扶持重大科技项目,以企业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现有的研发中心和工程院为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人才、国内某一科技领域的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或技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通过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顶尖科研院校的全面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引进科技成果的同时着重引进科技人才。吸引国外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到广西设立研究机构,建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

(三)面向“14+10”产业积极使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培养引进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在加大培养引进力度的同时,使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挥好他们在“14+10”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破所有制、部门、地域界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强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重点科研机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等建设,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组建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3]。围绕“14+10”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小高地,并充分发挥其集聚、培养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区”功能。发挥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社会组织作用,搭建团队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合现有科技信息资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情报库、信息网络等资源向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开放。切实解决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保健等问题,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优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 优化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完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体系。健全鼓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人才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形成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市场的人才开发体制。以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规划建设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服务和优化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顺应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要求,研究编制《西江经济带人才发展规划》、《西江经济带人才开发目录》,着重引导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向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流动。

2. 优化评价考核激励的体制机制。建立以推动“14+10”产业发展的业绩和成效为重点,由品德、能力、行为、专业、知识等诸要素构成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团队整体效能发挥、团队成员尽职尽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允许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兼职兼薪[4]。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对贡献突出者实施重奖。

3. 优化团队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团队文化是团队健康成长的灵魂。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在推动“14+10”产业发展中建功立业。建立团队共同学习提升机制,掌握科研领域的最新信息,加强“14+10”产业知识培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共同学习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倡导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团队精神,构建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勇于冲击科技前沿,支撑“14+10”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020做大做优做强广西工业[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8.

[2]李世泽.转型经济:跨越发展新航道[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162.

篇10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税收优惠政策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诸如实施开放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税收政策在其经济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也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与优惠政策的利用。

一、税收优惠政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基于历史数据分析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需要投资拉动,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如果投资者可以从税收优惠政策中获取税收利益,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则必然会调动其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升级改造,进而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正是基于这种因税收优惠而形成的“洼地效应”,才使得实行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正是国家为其创造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环境,才使这些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外的各种要素都被吸引过去,经济获得了超常规发展。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1—2008年,西部地区有43 542户(次)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 892.69亿元。① 1999—2008年,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8%下降到15.6%,下降了8.2%,高于同期全国和东部地区的下降幅度;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则由41%提升到48.1%,上升了7.1%,也高于东部地区的提升幅度。1999—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2.9%迅速提高到41.1%,增加了8.2%,而同期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分别增加了4.5%、4.5%和6.4%。在税收优惠政策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1997—2007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由17.73亿美元增加到50.5亿美元,年均增长16.13%,远高于东部地区10.16%的平均增速。②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也证明,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税收负担越轻,对外资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相反。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为强化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已成为各国吸引外资所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在区域引资环境竞争中缺乏优势。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加大改善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积极落实、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是增强区域引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税收政策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作用机制

区域性税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实施的一种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经济需要较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对全部企业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能单靠自身积累,必须通过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来吸引大量外来资本,包括外省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动资本的投入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税收政策的资源配置作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实施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质上是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再配置。税收优惠政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施,可以降低该地区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税负的降低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资本回报率,提高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发展动力,从而导致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经济资源的流入。资本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可提供的劳动岗位也随之增加,在“税收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将会得到持续较快发展。

(二)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时代,决定经济发展前景的是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是决定现代企业生命力的最关键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最直接的税收手段之一,对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可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区域内企业资本相对充足,技术进步快,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强,区域经济增长就快;另一方面,对生态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关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直接降低此类企业的税负,提高税后收益,此类企业和产业因税负的减少而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会吸引更多经济资源流向区域内的优惠类企业和产业,而科技型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会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强的外部性,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对国外资本的引进,也可直接带来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享受较多税收政策,投资吸引力强,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必然会加快。

(三)税收政策对公共品供给数量和规模的作用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既需要民营项目投资的拉动,更需要像基础设施之类的地方公共产品的充分提供,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对公共品领域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会影响公共品的供给和地方财力的充裕度。一方面,对公共品尤其是基础设施实施较优惠的税收政策,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品的投资领域,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不会减少税收收入,相反会因为税收优惠、税基的扩大而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地区财力充足了,地方政府就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降低交易成本,产生正外部性,促进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三、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地位,概而言之,就是着力构建“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湖区总体定位,借鉴以往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经验,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制定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并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一)吸引新型工业产业和重大项目落户的税收政策选择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的总体定位和近年在湖区聚集的产业项目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是主导。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对鄱阳湖经济区配套、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对企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积极落实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即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新落户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鼓励类企业,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应给予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建成后在经营期间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给予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3.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的先行先试工作国家应优先考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税的试行,将大大降低节能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吸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聚集。

(二)建设旅游示范区的税收政策选择

鄱阳湖区域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种类多、规模大、品位高。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城镇、绿色乡村、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以提高生态经济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为了鼓励旅游企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成为政府扶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可在税法权限内制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专业村和农户以“农家乐”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区内外旅行社开展的旅游包车业务,返还已缴纳营业税的50%;对新建的旅游景区景点,新办的生态经济区内旅游企业,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三到五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从事旅游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或随军家属),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三)发展现代绿色物流业的税收政策选择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业,而绿色物流表现在包装和运输等过程中采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等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在选择实施国家级税收优惠政策试点的物流企业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企业条件可适当放宽,对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用地,实施免征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支持;对生态经济区内新设立的大型专业物流服务类企业、从事货物运输的大型专业运输企业,自开业年度起,可由同级财政部门三年内减半返还营业税,自获利年度起,可由同级财政部门三年内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设立的大型专业运输企业专门用于营运业务的运输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提取折旧,并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对物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照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政策,返还税金作为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对购置物流设施设备的进项增值税予以返还,对国内急需的进口大型物流设备给予关税减免等。

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吸引外来资本、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规划,国家应出台与生态经济区相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无疑会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湖区经济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伦俊.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6(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