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

时间:2023-04-01 08:0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SHAO Jia-ju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Gaizhou CityYingkou 115200,Liaoning,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a gust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to scare the public mind, such incidents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lso pose a direct threat to national life and health. Called for, 2009, \"food safety\" officially issued and implemented, but the law did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various problems stil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ailures to prohibit food safety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to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erfecting relevant laws.

Key words: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Build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对现行监管制度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而且重点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自从新法实施后,在体系构建方面取得很大创新和完善,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这就表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主要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方面提出几点思路构想。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1.1促进立法更新,完善法规体系食品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立法则较为滞后,我国确立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同国外相比存在差距,加快立法工作,及时更新与现实情况不适应的相关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现实执法过程中,监管部门常存在执法推诿或职权不清的情况,其根源在于法律定位无明确性,归类不具清晰性。要想建立完整清晰的监管体系,加强立法非常必要,通过法律形式统一法律文件,澄清协调其中的法律规范,并准确定位涉及概念,从根源上将职权重叠的现象予以解决[1]。

1.2优化监管模式,实施机构整合发达国家现在的监管体系为我国监管体制的优化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着眼于世界范围,统一单一的监管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因为此种监管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权力重叠,权力真空、职权统一,优势明显。但是从我国的食品安全行业现状来看,此种监管模式与我国国情并不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

日本经验,以厚劳省与农水省为主,高度集中监管部门执法权。以此为一种启发,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将农业部门与卫生部门所拥有的执法权重点突出,细化工商部门、食品药品与质检部门的职权,充分做到各司其职。

1.3建立监管模式,采取种类监管从国外国家实施种类监管的效果来看,此种监管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此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按环节划分监管更加周延也更为全面,所有食品不是都可以划分到各个环节,但是它们均可以被直接划分为某种种类。

1.4完善配套措施,强化监管力度食品回溯机制应及早建立,从原材料、饲料、添加,到制成饲料的具体物质,再到生产、加工、消费的各个阶段均可追溯,要求从事生产、包装等的人群或者企业向有关部门登记,以便进行追溯。加强民间食品作坊、流动摊点的监管,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并做到定期检查。

2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运行方式

2.1严格准入制度,强化行为监督《食品安全法》中拟定了食品的准入制度、备案制度、HACCP体系与ISO90000体系等,并且两套体系或者三套体系的文件同时运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行成本。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足,所以,严格各项市场准入标准,操作流程与厂方标准,对食品加工安全监管具有积极意义。

2.2发展监测手段,做到科学监管《食品安全法》中虽然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有所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层面同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仅能针对重金属或者农药等重度污染物给予分析,监测网络缺乏完整性。因此,只有加快科学监测的发展,迅速建立预防监管制度,才能做到全面监督[2]。

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处罚力度

对各个食品行业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限制经营并且定期检查。同时,公示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企业,对某些禁止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员进行公示,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设立检举基金,实行社会监督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缺陷,诸多小作坊或者小型的食品生产厂家成为重点的违法生产灾区。而强化社会监督,提倡检举举报违法行为,则可以减少监管成本。设立一定的检举基金,给予检举者一定的救济补偿或者奖励,鼓励公众坚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维护食品安全。

3细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责任问责制度

3.1明确监督性质、方式明确监督问责属于行政监督还是属于检查监督,并进一步明确监督的具体方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定期抽查是指根据月份或者季度定期检查,并将最终结果纳入到绩效评估中。不定期的检查则是指随时抽查,及时发现违法问题。

3.2明确监督主体、权限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与严重的危害力,应采取检查监督联合内部监管的方式进行监察。对于情节较轻的企业有监管部门介入管控,而情节严重的企业则通过检查机关实施处罚。

明确严格标准、形式

因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透明度,部分监管部门存在监管腐败或者现象,现行处罚多是在事情爆发后再进行处罚。因此,严格标准的制定非常必要,实际监察中应量化监督,加强行为监督。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进行艰苦、细致的努力,向“全面监管”的正确方向努力,扎实落实好《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最大程度的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检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健康,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制假售假者的猖獗也暴露了整个民族诚信体系的缺失以及相关监管的缺位。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单纯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混乱,其中包括了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种标准之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CAC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CAC拥有165个成员国,中国是成员国之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某些标准的限量指标与CAC标准中的限量指标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中国标准中铅的限量普遍比CAC标准水平低,CAC CDDEX STAN230-2001《铅限量》规定的葡萄酒中不得超过0.2毫克/升,液体乳中不得超过0.02毫克/升,婴儿食品中不得超过0.02毫克/千克,而中国相应标准的限量是0.5毫克/升(葡萄酒),0.2毫克/升(液体乳),0.5毫克/千克(婴儿食品)。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权责不清,责任心不强,“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

国务院2004年9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确立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兼顾为辅”的监管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的监督;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而在实践中,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模糊的概念和可能存在执法重叠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各部门如何分担责任、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而面对当今愈发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在出现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缺乏责任心,害怕承担责任,对于负面问题的监管责任相互推诿,形成了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不管”的局面。

(三)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不健全,检测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缺乏对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投入,达不到全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更多的是采用突击式抽查为主,造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没有形成日常化和系统化的模式,导致了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另外,我国的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1),西北地区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上还很落后,全国的小型城市以及偏僻地区的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更是严重匮乏,这也造成了目前许多小型食品制造商选择偏僻地区生产以逃避监察机构查处的现象。

(四)监管食品安全的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先进设备和高素质人才

我国食品安全毒理研究落后,对许多物质的具体含量拿不出确凿的科学依据。据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徐斐介绍,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200多种之多,有检验方法标准的占不到总数的四成,相关科研更是远远落后,一些国外禁用的添加剂反而在国内大力推广。另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二、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科学划分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增加监管部门的协作性和责任心

为了避免重复执法、职权重叠或者监管空白的现象出现,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做到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在具体实践中,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来具体规范各部门的职责划分,避免相互推诿的现象。

(二)加快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混乱和缺乏的现状,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着手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力争尽快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既能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要求,又有利于我国更加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贸易。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把食品安全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严格监督其具体执行情况。切实把食品检验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检验检测、信息、应急处理等监管资源,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和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检测设备、执法手段落后等问题,特别要充实基层食品监管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食品安全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加强食品添加剂、食品毒理以及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相对落后以及相关食品安全监测缺乏依据的局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性。

(四)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立问题食品的可追溯制度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就要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平台,形成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有效信息化控制,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保证系统的安全监管,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信息链,实现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各个环节的追溯,这样既能督促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规范经营,又能增加透明度和监管效能。

参考文献:

篇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能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副作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科学程序。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及风险管理,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与前提。我国颁布了多个食品安全法律,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卫计委、农业部也加大了国家食品和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与机制建设。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十四条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在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有关信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学、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我国食品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起步较晚,很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及规划体系相对不完善,故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有文献报道,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更为严重,应加以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及存在的问题

体系构建。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说明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存在一定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体系主要是进行技术数据基础网络建设及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年度计划,并开展风险检测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2011年成立了国家风险安全评估中心,并设立相关部门对食品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交流、标准研究及技术研究进行管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有了一定保障。在2012年,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已覆盖31个省份,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网络体系。

74监管体系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时间不长,整体规划及技术保障能力需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及检测不太成熟。(2)风险评估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及资料对签字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及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搜安全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程度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完成较困难。(4)对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也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测中的大问题,职能部门需要社会和其他部门的被监管,预防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食品监管体系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监管盲区等问题。这导致食品市场监管失灵,小规模食品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存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困难,我国食品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要提供以下保障: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二是技术人员保障,三是资金及仪器设备保障,四是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避免职能部门。

同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的现状,整合出一套顺应时代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措施和制度,针对各行各业、各类食品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篇4

1 存在的客观问题

(1)食品流通市场的调节很难解决外部负效应问题。从我国当前食品流通市场存在问题看。负效应较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现代化食品隐性和尚无科学论证对人类的危害:另一方面食品经销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转嫁私人成本。因此,食品流通市场存在严重的外部负效应,是靠市场难以调节的。

(2)问题食品的提供者多是隐蔽难找的。假冒伪劣食品的提供者多是隐藏在不被人知的地方。工商监管人员在流通市场查到严重的假冒伪劣食品。向经营者索要送货人的情况时,不是送货单上没有送货人的签字,就是送货人杳无音信。

(3)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防范措施不够。消费者对购买的问题食品,多是使用出现问题后才找经营者赔偿或调换。除了对过期食品可以查看外,其他的食品问题一般无法发现。

(4)经营者缺乏信誉品牌意识。一些食品经营者为了赚取短期利润,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他们很少考虑到自己失去商业信誉,会失去好多顾客;更不会考虑商业品牌能招来更多顾客,带来长期利润。

2 存在的主观问题

(1)监管不能完全到位。对于偏远,分散面广、点多的食品流通区域,因监管人员数量不足,无法全部监管到位;另外,监管人员按照宏观法律不能监管到位。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生产加工是技术监督部门监管,食品流通环节是工商部门监管。但在流通市场对食品加入添加剂应该是谁监管呢?按照《食品安全法》,两个部门可以都不管。

(2)偏远、隐蔽的流通市场食品问题严重。如: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居民区等区域的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这些区域由于偏远、隐蔽的地理位置,导致了食品流通问题严重存在。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农村市场经营散装豆制品、散装干果、散装熟食,超过30%的市场销售散装酒、散装酱油、散装醋,并且在销售中缺乏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影响农村消费者安全消费。

(3)食品流通二次污染严重。目前我国食品流通过程中。由于现有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监督检测手段较低,缺乏必要、有效的食品储运设施,使得部分原本安全的食品受到污染,并且被污染后无法立即发现。最终出现问题食品。据统计,目前中国食品流通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手段。一些流通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在流通市场滥用各种有害投入品,如用双氧水、甲醛等处理产品,造成毒害物质残留增高,使食品在流通市场受到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二、食品流通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1 造成食品流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外因

(1)地方保护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地方保护的实质是一些政府在食品安全管制的总目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上发生了偏离,他们被特殊利益集团所“诱获”,并与其分享收益。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得地方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增加,追求部门利益和领导政绩,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争夺,产生了地方保护行为。由此加剧了因食品流通市场的机制缺陷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2)食品流通协会的监督缺位。我国食品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准的制定、检测体系的建立,认证体系的建立并不全是根据行业的现实情况出发。而大多是由管理部门决策和执行,这样管理就是形同虚设了。食品流通协会发展较晚,还不成熟,有的地方还没有。有的地方设立的食品流通协会,也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该协会还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其生存能力差,自主性弱,资金少、结构简单,是不能担当食品流通的监督职责的。

(3)食品流通检测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相适应的食品检测体系、必要的检测设备及手段的缺乏。造成农药等毒害物质残留不能及时检出,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根据2006年商务部报告显示。我国食品零售的6万多家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到600家,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中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

2 造成食品流通问题的主要内因

(1)食品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一般竞争均衡所达到的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要求信息是完备的。但在食品流通市场中,这一点难以达到。因为消费者并不具备关于生产经营者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即使可以获得这些知识,其成本与效益之间也是不相称的,在厂商进行有意欺诈时,消费者还可能得到虚假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难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2)食品市场机制的缺陷。在食品流通市场上,主要存在如下机制缺陷:市场垄断行为、信息资源缺乏及采集标准不一、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这些缺陷集中表现为:食品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消费者难以选择合格食品;食品监管各部门食品安全信息不一,公民难以选择;现涉及食品安全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和负责采集信息,部门之间存在资源分割:对食品经营失信行为缺少有效的防范和惩戒机制等。这样就会造成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食品安全及其信息等公共物品难以有效供给问题、经营者投机钻营问题、消费者及社会受损问题等等。

(3)生产市场把关不严成为食品流通安全主要隐患。据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农村小作坊、黑加工点的原料和加工过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另外,有些食品生产厂家对雇佣的送货员身份把关不严,致使无法追溯伪劣食品的源头。

三、构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体系探讨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监管体系虽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我国食品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以后的监管发展,需要探讨构建新的食品流通监管组织体系。

1 授权合作体制

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要求政府善于和其他管理主体合作并授权非政府部门或团体;对于流通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商部门应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其他部门团体签定监管治理合同,明确其责、权、利,从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对流通市场食品问题监督治理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广大力量,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请进多元管理主体合作是监管的“双雕”策略。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即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惟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政府则是将大量任务和职权下放、转移给包括志愿团体、社区互助组织、非盈利组织在内的公共行动者。目前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只有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

门。邀请私营企业、其他行政事业团体及第三部门的合作管理不仅可有力弥补工商监管食品流通职能的不足及市场失灵,还可调动以上单位参与监管的积极性。请进合作主体,不能简单行事,应以契约方式深入牢固地让他们履行好合作义务。

(2)规范好相关第三部门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必要前提。第三部门一般指食品流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这两个协会除注册在民政局外。别的事务几乎归工商局监控。对于食品流通协会,其会员应是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工商部门应在其内部发展多个分会,可以按经营户的经营范围或规模程度来分,以便引进竞争:对于其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监管的需要定编并发其工资报酬,财务支出应把食品安全财政预算和会费相结合处理:对于消费者协会分会。其机构可以在社区、乡镇、学校等离单位或辖区较近的食品经销区设立,其会员应是志愿者组成,同时应设立“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举报站,职能是集中解决区域的食品安全投诉和举报问题。

2 宣传教育体制

对于流通市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外,还应由各媒体宣传教育。《食品安全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工商部门的办公室或信息科和媒体,应把食品安全宣传的任务和其目标责任挂钩。即完不成当年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任务,就可以扣除当年的考核分数,扣除其部门的奖金或津贴。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应定期宣传食品安全预防知识、及时公布不合格食品信息、对流通市场食品问题典型违法案件及时公布或曝光。由于《食品安全法》没有规定媒体宣传食品安全信息的法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宣传的其他主体进行奖励。

3 行业自律机制

食品流通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监管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食品经营户的自律机制一般有: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推行食品安全标准化合同文本制度:市场业主、经营者、工商部门三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合同制度:经营者自检、自查制度;流通协会会员互查制度等。

4 法律保障机制

加强立法和完善法规是食品流通顺利监管的重要途径。正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如果不随时间的推移更新法律,我们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阻碍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由此,对于流通市场食品监管的立法或更新法律要征求工商行政管理基层部门意见、流通市场食品经营户意见。比如,解决对无质量安全标识、“三无”等食品的销售问题,可以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监管人员一经发现给予没收。没发现的由食品生产厂家召回。对于经检验能够安全食用的没收食品。可上缴民政局捐给贫困群体:对于可回收再加工的没收食品可以送到指定的食品企业(工商局招标确定)回收利用;对于危害食品等到每年的3月15日销毁,工商部门可在处理危害食品案件时向当事人收取一定的销毁费用,进一步对其惩罚和警诫。

5 风险预警体制

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风险分析和预警防范是实现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中所倡导的“重预防而不是治疗”的重要举措,正如一些管理学家所言“精明的人解决问题,天才的人避免问题”。对于风险分析,应由专家团进行操作。工商部门应在监管责任书中明确规定奖惩激励办法。根据专家团的风险评估结果及风险程度对流通市场的食品经营户做出分级预警。预警级别可根据风险程度由高到低分为I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级,监管主体按预警分级监管食品经营户。

6 监督查处体制

监督查处的主体以食品流通协会为主,消费者协会、物流公司,运管总站、社区及其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的体系。

(1)全面推行社会监督制度。针对品种繁多、经营者数量大、市场分布面广等特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社会共同监督制度,建立及时发现、及时举报(有奖)、及时反映、快速处理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及案件的社会监督网络;应依照合作监管协议的规定对监督主体进行督导。群众对食品问题的投诉监督主要应是通过“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及“一会两站”实现的。

(2)继续推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就是工商部门每年对食品经营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信用定级,根据信用程度高低确定对食品经营户的检查频率,达到降低监管风险的目的。

(3)建立和公安紧密合作的稽查制度。建立这种制度有两个方案:一种是工商部门直接从社会招录符合条件的警察,借鉴海关缉私局的成功监管经验:另一种是公安部门派一名或两名警察在食品流通检查队伍(如:食品流通协会)中长期借调办公,随时跟踪检查。这样,既能增强食品流通稽查的权威性,又能避免因呼叫公安执法合作的时滞性。

(4)建立信誉保障的主体协查制度。在监管主体中,可借鉴公安机关的协警稽查制度,对工商部门委托授权的监管主体,配备协查制服,进行岗前培训,对不好追究责任的主体,应让其交纳一定风险金给予约束。

7 问题处理体制

对于流通市场的食品问题,应归工商局内的相关科室所处理。食品投诉处理属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解决、关于食品质量的案件根据案值大小分别由工商所、经检队处理或移交公安局(食品犯罪案件)。对于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工商部门应发动监管主体应急解决。以免扩大不利影响。由此,应该建立食品事故处理应急机制。

8 监管总控体制

(1)培养献身精神的监管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中,培养部分具有献身精神的食品监管人员,不仅可以有力预防和阻止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而且还会带动其他监管人员朝献身工作的方向而努力。在监管体系中形成一个为食品安全公共事业奉献的良好氛围。

(2)适当督察。按照公共治理理论,工商局是其他监管主体的“长者”,应掌舵而非划桨。这就是说要对其余监管主体控制好监管治理的方向,即是食品安全。要控制就离不开适当督察。由此,工商局应不定时的对流通领域食品市场暗访,发现一般问题可间接提醒督促。对严重问题帮其及时查处,以便实现监管治理的目标。

篇5

关键词:食品 安全 大部制 监管模式

1.引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经历了卫生监管体制到分段监管体制的变革,对于我国食品监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苏丹红”、“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暴露出明显弊端。2009年2月,我国出台《食品安全法》,重新梳理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了分段监管模式下的协调体制。2009年8月,深圳、顺德先后启动大部制改革,整合工商、质监、知识产权等部门,组建了统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大部制体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分段监管模式的弊端,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2011年10月,国务院将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权责关系,保障地方各级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履行监管职责。但是在目前“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下,各部门监管职责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我国食品安全大部制改革的优势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利于再造工作流程,为公众提供更为便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2009年,深圳、顺德等整合了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酒类办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将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合并到一个部门统一管辖,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无缝式衔接,优势明显。

2.1新的组织架构与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大部制改革后,人员重组或部门精减,实现了原有监管机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优势互补。[1]原质监有实力较强的技术结构作支撑,原工商有三级监管体系和人员,整合后监管的手段和力量更加充实。各部门建立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使行政机构的公共服务生产率与质量得到改善。

2.2改革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机统一。[2]

消灭了不同环节间食品追溯、追踪以及不同环节间联动监管的机制障碍,有效地提高了监管效能。比如,前店后厂的经营形式、集中配餐的经营业态、饮品冲调制售经营行为等,都曾因难以严格按环节区分监管职责而存在过部门间争议的情况,如今实现了三环节监管的统一,以往因职责不清而可能导致的监管脱节问题也迎刃而解。

2.3实现了产品、商品质量监管的有机统一,[2]提高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2.4实现了行政执法的统一,改革以前政出多门,如质监局管生产、工商局管流通、卫生食品局管食品安全的现象得到统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实现了纵向市局、分局、监管所三级执法机构联动的统一执法,横向监管、执法、技术检测三方资源紧密配合的无缝衔接。[1]

2.5实现了工作流程的优化,如生产、流通 、餐饮卫生的“三证合一”及最大限度的整合窗口服务,尽量缩短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开展了网上窗口服务,方便公众办事。

2.6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长效监管机制。

2.7实现了技术、专利、标准、商标工作的统一,拉近了与国际大部制改革的距离。

3.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不足

3.1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增加监管工作困难

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成立后,原工商、质监、知识产权部门的人员整体划入,但却没有相应划入卫生部门从事此项工作的全部行政人员及技术力量。原卫生部门从事餐饮食品监管的有2000人左右,但实际划转的仅90多人,技术检测设备和人员均未划转,这就使得监管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下子突出起来。市场监管部门只有整合调剂现有力量对原有监管对象和新增监管对象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相关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尚需一个过程,这就大大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3.2分级管理的卫生部门与垂直管理的监管制度协调困难[4]

本次大部制改革,卫生部取代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的职责,但是卫生部与监管部门处于平等的行政地位,在协调的过程中其机制能否被认可,这些问题困扰了双方管理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另一方面,如何处理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卫生部两个协调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更为具体的制度与资源配置来解决。[3]

3.3忽视了监管体系内部环节之间的空白地带的管理

虽然实行了“大部制”,减少了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复,但在具体工作中,依然有职能划分不清的情况。比如,在食品监管过程中,与农业部门在初级农产品的监管、与城管部门在私宰窝点的监管、与药监部门在保健食品的监管等方面,职能依然没有完全划清,导致一些空白、交叉地带的存在,影响监管实效,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与合作成本。[3]

3.4监管体制改革的同时组织文化意识未得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相互的信任度不高,本位主义思想存在,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对一些边缘问题不沟通或者回避责任,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3.5法规体系滞后和执法体系不统一的矛盾较突出

从深层次上来看,影响市场监管部门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行法规体系滞后以及执法体系不统一。在法规体系方面,现行法规的执法主体均无“市场监管部门”,以至于如果没有国家各部门的认可,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所发的“营业执照”及其他证照可能难以在全国得到承认。

篇6

1.抓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为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长春市农委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同时,印制了《长春市蔬菜生产记录手册》,免费发放到蔬菜生产基地和菜农手中,督导菜农认真填写,规范菜农的生产行为。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利用流动检测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不合格的禁止出地销售,确保生产过程的全控制。

2.抓基础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长春市农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不断完善市质检中心和各县(市)、区质检站建设。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在国家、省和长春市财政的支持下,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了各类检测仪器设备,使之具备了蔬菜水果、粮油作物、农业环境、农作物种子、化肥等五大类183项国家或行业所规定的检测功能,承担起了长春市农产品的检测任务。指导县(市)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了质检站。2011年,市财政又投入153万元,用于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检测站的建设和购置流动检测车。同时,市编委同意长春市农委划转20名编制人员,充实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进驻蔬菜、果品两大批发市场专门负责两个批发市场的检测工作,实行三班倒,开展昼夜检测。去年,市财政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投入,列入预算150万元,并根据实际情况,于年底予以追加,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抓市场监管,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加强上市蔬菜、水果质量的市场监管,长春市农委委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加大对上市蔬菜、果品等农产品抽检力度,把日常监管和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测工作。根据2011年国家对长春市开展的4次例行监测看,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8.5%,水果和食用菌平均合格率均为100%。

3.1加大日常监测力度 将两大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市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和市果品批发市场检测站每天对进场销售的蔬菜、水果开展抽检,每天抽检样品达到200个,2011年全年共抽检样品17078个,实行每车必检,每个品种必检,基本上做到全覆盖。长春市政府还了《关于加强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告》,进一步明确了批发市场、经营者和检测者的职责,规范对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监管行为。

3.2开展例行监测和专项监测 在重大节日、“中考、高考”期间以及地产蔬菜销售旺季,组织开展重点检查和监督抽检。去年,对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了4次例行监测和2次专项监测,共抽取了375批次蔬菜和水果样品,利用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8.2%,水果为98.9%。

3.3加强上市秋菜的抽检 制定了秋菜质量检测工作方案,委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对长春市秋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每2公顷抽取一个样本,本次共检测样品2131个,合格率为100%。针对外埠进入长春市销售的秋菜,在上市期间,安排4台流动检测车,分别在市内秋菜集中销售点,对于无证的外埠秋菜进行现场检测,不合格的禁止销售,共抽取秋菜样品2008个,经检测全部合格,保证了优质放心秋菜的上市供应。

3.4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为加强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并及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们制定了《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成立了长春市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专家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一旦接到举报或得到线索,我们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发生的“毒韭菜”、“毒杨梅”事件,我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去年3月份和6月份对进入长春市销售的韭菜、杨梅开展了抽检,通过抽检没有发现“毒韭菜”、“毒杨梅”流入长春市,并将结果上报食安办。针对去年11月末,长春市连续发生的两起因饮用标识为可口可乐美汁源果粒奶优(清新草莓口味)的饮料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我们立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加大农药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三品”标识的市场监管力度,消除了市民的恐慌。

4.抓执法检查,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维护市场秩序,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对“三品”标识和农资市场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专项行动。去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263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859台次。

4.1加大“三品”标识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三品”的市场秩序。长春市农委组织市绿办对市内197家次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销售的7162批次获证产品标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出现问题的超市及农贸市场,我们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它们将问题产品立即下架、停止销售、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查。截止目前,共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56份,检查出有问题产品86个,存在问题的企业已全部进行了整改。

4.2加强农资市场检查 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权益,我们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假劣农资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还重点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专项检查。去年,全市共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3026家次,查处案件68起,罚没款52.8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5.抓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我们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入手,建立健全抽查检测、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等制度;在全面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了《蔬菜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农产品质量信息报告制度》、《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律制度》;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识使用为依托,积极探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实施,将构建起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提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混合纳什均衡

一、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公众身心健康、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所以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国内毒米线事件、僵尸肉事件、台湾黑心油事件等的发生,让我们深深感觉到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参与各方同时选择一次性的策略,且参与各方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包括策略空间、支付函数等)有完全了解的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博弈的参与者至少有一方不能完全地了解其他参与者的所有信息,但参与各方必须同时行动,或者不是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的采取的策略。它强调各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Henson和Caswell(1999)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是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各个参与方博弈的结果。金朗(2009)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从理论上讨论了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指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的天然缺陷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等,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刘任重(2011)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企业间重复博弈机制,并引入奖励变量,改变了企业选择生产不安全食品的纳什均衡解,提出应答搭配使用奖励和政府监管,才能提高食品企业选择生产合格的安全食品的策略的概率。

食品的安全程度,如化学残留、添加剂含量等,这些信息是很难获得的。企业隐瞒这类信息,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企业对政府检查执行力度也不是很清楚。这就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即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对双方的支付函数都不是完全清楚地了解。此时采用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是合适的。本文从简到繁,先抽象出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然后在这个基本模型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进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二、 食品安全监管的静态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模型的扩展分析,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监督模型开始,然后放宽一些假设条件,引入其他变量,以使我们的模型越来越接近现实。

1. 食品安全监督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将政府和食品生产企业设定为博弈参与人,食品质量监督部门行为选择有两个:检查和不检查;食品生产企业也有两个纯策略:生产安全食品和生产不安全食品。为方便起见,只单纯考虑经济效用,可以用表1所示的标准式表述来表示。其中,c表示监管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的成本;r表示企业选择生产合格食品策略获得的收益;R表示企业选择生产不合格食品时获得的收益(r0。

假设政府选择检查的概率为p2,则其选择不检查的概率为(1-p2);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为p1,选择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概率为(1-p1)。利用等支付法来求解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E(p1)= E(1-p1),解得p2*=(R-r)/F。即在企业和政府对双方的支付函数(矩阵)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政府将以p2*=(R-r)/F的概率对企业进行检查,企业将以p1*=(F-c)/F的概率选择生产合格食品。

同时,我们观察概率p2*=(R-r)/F,分子R-r表示企业分别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差值越大,政府对企业实行质量检查的可能性就越大。R-r越大往往意味着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越大,一旦这样的食品流入市场,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政府的威信的损害也就很大,所以政府对这类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监管,以维护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这符合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概率p1*=(F-c)/F表明,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随着检查成本c的增大而降低。有的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欺骗政府监察部门,其目的就是使政府检查的成本升高,企业知道理性的政府面对高额的检查成本会以较小的概率选择检查,也就是企业本身可以较大的概率逃过政府的检查,从而会以较高的概率选择生产不合格食品。

事实上,在混合策略均衡中只是要求参与各方以某个概率选择无差异的纯策略(张维迎,2004),但是真实的策略选择可能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表现为媒体报道数量多、民众举报次数多、受侵犯消费者人数多等)的时期,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猜测政府为缓解舆论压力,会比较偏好于检查策略,那么企业会迫于政府的威严而以较大的概率选择生产合格食品。这表面媒体舆论在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中发挥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外生变量可以影响混合均衡的概率,例如法律法规、监管效率等。

另外,上面的分析作了这样的假设――只要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就一定能够发现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企业的违规行为,现实却不是这样的。首先,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很大一部分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采用虚假信息揭示、虚假检测报告等手段,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如果监督部门存在监管人员水平不高、行政管理混乱、等问题,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即使政府投入成本c去进行食品质量稽查,还是没能发现企业的违规生产行为,违规企业还是可以获得预期的高利润。

若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而政府部门没有检查,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违规行为被举报(尚未处罚),这时食品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导致的损失用L(L>0)表示;二是无人举报,企业违规生产行为没有被发现,对监管部门没有影响。是否被举报不会影响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

事实上,此处的L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政府部门失职的不满给政府造成的信誉上的损失,我们实际上在支付矩阵引入了社会福利的考量指标。在信息流通迅速、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增强、民意上表渠道畅通的现代社会,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人员或者消费者的举报,或者集中表现为像三鹿奶粉这样重大的社会追责事件。

表2是我们放宽基本模型相应假设之后的静态博弈标准式表述,其中R>r,R-F< r,F-c>0。表2中,我们假设政府部门强势监管时,监督部门一定可以发现企业的违规生产行为并处以罚款;弱势监管时监督部门则无法发现企业的不法行为,从而不对违规企业进行惩罚。为了避免参数过多,这里假设两种情况下监管成本都是一样的,都是c。

观察扩展后的静态博弈,我们发现政府监管部门选择检查时,监督部门有两个类型:强势监督和弱势监督;不检查的时候,监督部门也有两个类型:有人举报和无人举报(事实上取决于政府以外的社会成员,但是政府对有无举报是知道的,企业不知道)。监督部门是知道的自己的类型的,而这些信息都是企业事先无法得知的,但是这些信息将影响到企业的决策。例如当有人举报时,政府监管部门面临损失L,为避免这一损失,政府可能以较大概率选择检查,如果这样的话,企业可能不会冒险去生产不合格产品。

对于p2**,相对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母上多出了p3(0

3. 模型的进一步扩展――引入奖励机制。上面的分析仅仅考虑了政府监管部门对违规生产的食品企业的打压,而忽视了对按照安全食品标准生产的企业的激励。帕累托有效的生产状态下,即使政府监管部门不用去进行质量检查,每个企业也都有动力去生产安全的食品,从而节约全社会的寻租成本。有学者认为,如果缺乏适当的奖励机制,原来合规生产的企业看到那些违规生产而没有被查处的企业牟取暴利、垄断市场,威胁自己的生存,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加入到违规生产的企业队伍当中去,而政府也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去进行食品安全监督。

究竟奖励机制的引入是否真正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概率呢?下面的分析仍然采用上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框架,但是引入了对安全生产企业的激励变量――e,来考察这一参数对均衡结果的影响。在政府选择检查行动的情况下,政府对没有发现违规生产的食品生产企业给予数量为e的奖励,变化后该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如表3所示。对前两个模型的假设条件同样适用于表3。

上述分析表明,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引入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提高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博弈论中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工具,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间的策略互动,得到了不同假设和行为设置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讨论了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均衡概率和行为主体期望值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层面来说,应当加大对违规生产行为的惩罚力度,而不是引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奖励机制;(2)对政府监督部门来说,应当提高监管部门运作效率,降低质量检查成本,从而增大查出违规生产行为的概率; (3)对企业来说,应具有长远战略眼光,而不应存有获取短期暴利的侥幸心理; (4)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社会成员应当增强自我保护、相互监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曹婧,孙绍荣.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博弈模型分析――以食品安全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2] 金朗.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辽宁经济,2009,(5).

[3] 刘任重.食品安全规制的重复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9).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5] Henson S, Caswell J,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Issues, Food Policy,1999,24(6):589-603.

篇8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管理体系;建立

化学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社会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产原料和消费品,但是同时化学品本身的属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性也对经济社会和人身安全等产生威胁。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监管和控制,既是确保经济社会活动效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化学品使用效用和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探究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体系的建立对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并不理想,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过程的管理监控不够,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的企业没有做好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在安全管理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负责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部门,如质检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畅通,管理工作和秩序比较混乱。其次,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使用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和条例已经不太能够适应新时期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发展的需要,在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盲点,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再次,有些安全监管措施不具备强制性,例如危化品安全监管实行登记注册制度,但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是一项告知性备案工作,一旦危化品生产企业违约,不按照法律法规条文要求进行登记,那么我们监管部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另外,很多企业和部门在危险化学品监管方面存在着安全管理意识差、安全管理知识缺乏等问题,安全操作人员的技能能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使用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体系的建立的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

危险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牵扯到多个部门,具有行业多、环节多的特点,因此不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应当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进行强化。首先,要对危险化学品采取登记管理工作,根据区域化学品管理工作实际,建立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数据库和动态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对区域内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使用、废弃等多个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比如强制要求化工企业定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及包装容器进行事故隐患检查,确保其无隐患运行;要求运输车辆的危险化学品标识应清晰,车况要稳定,出问题的车辆该报废报废、该淘汰淘汰,绝不姑息;对于运输剧毒、易燃易爆等高危化学品的车辆,要通过GPRS等定位系统或行车记录仪实时监控车辆情况,防止意外发生等等。最后,各个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要紧密合作,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联系,构建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到使用、废弃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管理,并做好安全监管信息时时共享。

(二)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根据我国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的实际,结合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经验,按照相关标准对我国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健全。首先,要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修订,要结合现阶段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现状、特点和趋势进行修订,完善案例条例。其次,要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配套规章进行制定,尤其是在危险化学品的鉴别、限量标准和鉴别标准等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做到能与国际接轨,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另外,在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细节,如标签、标志和相关技术说明书等标准上与国际相关工作进行统一和规范。

(三)构建高水平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技术队伍

高水平的危化品管理技术队伍是确保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科学和规范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强化安全管理人员操作水平的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技术优化等进行培训,提高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其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好相关的安全研究工作,政府可以委托相关的技术机构对化学品安全、危险化学品作业条件有害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再次,加强对相关危化品生产经营岗位的职业准入要求,比如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通过以考代训、以考代教来促进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另外,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如GPS定位系统、网络控制系统技术等应用到危险化学品监管模式当中,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科技含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危险化学品,但其固有的危险性也给人民群众带来威胁,2015年天津港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如果安全生产监管不善,危险化学品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需要对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体系进行构建,强化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技术队伍,从而最终实现危险化学品管理控制的科学性和标准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奎.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体系的建立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2):34-36.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测 监督体系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58-02

1 前言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对食品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了,虽然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对一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监督,但由于巨大利润的驱使,食品安全犯罪份子依然顶风作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障碍,也对我国法律立法监管层面上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1],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法律的惩罚所能解决得了,而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需要在从法律层面上做好立法和执行环节的监督工作,理性地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制止食品安全相关环节和主体的不道德行为,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人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自身在社会食品安全上的行为,从自身出发,不管是食品生产、食品销售还是食品存储和食品购买时,都要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自身信誉,做到不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对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从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我国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且在促进全民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有待完善,很多食品安全违法者在某一次出现严重事故后,不但能逃过法律的制裁,并且能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开始新的食品生产,并再次制造食品安全事故。没有任何公共平台可让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查询该食品及经销商的信息,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平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查询该食品的历史及经销商的信誉,对于曾经出现过问题及问题解决情况及经销商的所有违法与奖励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试想谁还会故意制造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违法就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生存之地。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人民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产者只有建立好自身良好的信誉,才能取得消费者对他的信用,否则在国内就无法生存,目前出现的这些国家中把一流产品留在国内消费的现象也是由于信用问题引起的。

如2004年非典时期,3月8日,由于发生禽流感疫情之后故意隐瞒疫情而造成了严重恶果,日本京都府丹波町一个名叫浅田农产船井的农场的董事长、67岁的浅田肇和其64岁的妻子自杀身亡,他们留下遗书称“给大家造成很大麻烦”。据媒体和专家分析,这对夫妇如果不自杀,可能在国内再无法生存,甚至殃及他的子孙后代。

3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湖南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供给中最受重视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1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

加大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制定力度,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了解国际上食品安全监控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先进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管理部门职权,对所有参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和经销商及个体户进行统一注册,注册时利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注册码,实行一次注册,终身不变,不管该商户以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活动,都可以通过身份证注册码查询到他的所有历史信息。

3.2 通过改善条件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法律处罚来解决,这样治标不治本,为了改善和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需要给民众创造条件,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让民众在监督别人、保护自己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誉意识。

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录入、信息查询、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三大模块。

信息录入模块:系统管理员对食品注册用户信息进行录入,系统根据注册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产生二维码(方便民众利用终端扫描查询),对于注册用户在从事食品生产或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行政处罚和奖励情况进行详细录入,系统根据行政处罚和奖励及经销时间利用算法产生信誉度。

信息查询模块:民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根据商户注册码查询到该商户及食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系统产生的商户的信誉度,民众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详细信息考虑该食品及商户是否可靠,对于信誉度不好的商户民众可以避而远之。

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该模块主要用来提供给民众举报,民众对食品违法商户在网上进行举报,举报时需要注册用户名,举报信息可实行实名和匿名举报,举报信息只有自己和管理员能看到,管理员通过对举报信息向相关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信息进行调查落实,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把处罚结果信息录入系统中,如有虚假举报,该注册用户的信誉度降低。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与监督体系需要有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有高素质的系统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很好基础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基本达到了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也为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2020年*月**日)

授主管领导委托,今天会议由我主持,主要分析目前进度滞后,安全、质量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促进项目施工生产“高产、稳产”,为实现“保三争一”目标奠定基础,召开此次会议意义重大,希望各位认真听会,做好记录,抓好落实。今晚的会议共有九项议程:

今天会议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公司机关设主会场,在建项目设分会场,共32个分会场。

首先是对项目进行点名(给董事长请假的有:***)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公司安全总监兼总经理助理***同志,通报公司最近发生的三起关于安全方面处理情况,宣读《关于开展安全质量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五一”期间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小结:目前安全生产形势极为严峻,属地监管越来越来严厉,行政处罚空前绝后,1人死亡、或3人重伤、或100万元经济损失,将追究刑事责任,希望参会人员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强化安全管理,坚决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现在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责任单位做检讨发言,发言顺序:**项目经理*****项目经理***

先请**项目经理***做检讨,**项目经理***做准备。

下面请**项目经理***做检讨。

小结:*月*日至今短短**天,一起险性事件、一起重大隐患整治不力,刚才两位项目经理分别做了深刻的反思、检讨,希望参会项目主管领导能清醒认识事故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不多说,后面我要讲。

现在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部长***(同志,宣读安全管理责任清单、《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关于2020年二季度生产安全Ⅰ级、Ⅱ级风险清单的通知》

小结:会后希望各项目抓好落实,厘清岗位职责,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动态辨识、评估、公布风险清单,及时上报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

现在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总经理助理兼工程管理部部长***同志,通报四月份在建项目施工生产情况、未实质性开工项目情况

小结:

现在进行会议第五项议程,公司项目分管领导讲话

现在进行会议第六项议程,公司总工程师***讲话

小结:***就质量管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话,一是公司质量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二是质量管理理念;三是2020年质量管理工作的三项措施。

现在进行会议第七项议程,由我对施工生产、安全管理讲几点意见

现在进行会议第八项议程,请集团公司领导***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会议第九项议程,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小结:***从三个方面做了重要指示,一是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二是迎难而上,切实加强疫情形势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三是夯实安全质量管理基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强调了监管分离,落实责任清单,出现问题项目,取消所有评先评优资格,主管领导到公司交班,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行政和经济责任追究,并根据责任清单倒查公司机关业务部门相关责任。希望大家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会议议程到此结束,针对本次会议我再强点几点: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工作中认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尤其是没有参加会议的项目。

一是要迅速作出部署,认真研究制定落实会议精神有关的具体工作措施。

二要抓好问题整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的找出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找准盲区漏洞,切实加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