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的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的实践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史新浩(1970-),男,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09482,主持人:史新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34-02

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1}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由此确定了我国未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239所,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79所、广东省76所、山东省72所。{2}以山东省为例,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50所{3},占全省数量的近70%,平均每个地市为2.94所。高职院校的数量和会计专业布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也更加艰巨。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设置分析

表1显示,高职院校开设了多门针对专业理论课程开展的专项实训,基本上采用了先集中性理论学习、后集中性整周实训的模式。该种模式不能做到“理实一体化”,学生理论学习时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后来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导致“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的尴尬局面。

而在校内实践课时分配方面,多数示范校的比例在20%~30%之间。对于大多数非示范院校来说,校内实践课时比例可能更低。

(二)实践教学条件分析

笔者对示范性院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100平米实训室按照容量“50人/次”、承担实践训练任务“3个教学班/天”来计算,生均占有实训室面积约为0.67平米;按照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对会计岗位实习人数的承受量不超过20人来计算,每百名学生需要5个实训基地,以这两项指标作为参照数据。表2显示,“生均实训场所占有面积”在0.67平米以上的院校占比为42%,每百名学生拥有5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占比仅为8%,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缺口依然较大。

综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践课程缺少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改革要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尚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室的缺乏导致实践教学改革保障不足。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全过程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整合在一门课程中,以便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造条件。“全过程实践”是将某一整合课程的实践训练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门专业课就是一门实训课,每个学期都开设这类整合课程。

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原开设《企业常规业务核算》和《常规业务核算实训》两门课程,先集中时间学习理论,全部理论内容学习结束后,开展为期三周的集中手工《常规业务核算实训》。经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以离散型实训取代集中实训,每个常规业务项目学习结束后随即进行该项目的技能训练。该项改革举措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全部核心能力课程整合完成后,构建如图1所示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z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

全部整合课程的设计完成后,设计如图2所示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1.教学做一体化。每个学期开设的每门整合课程均开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是由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对实务操作进行演示,“学”是由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并操作训练,“做”主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操作。

2.三个“结合”。

(1)理实一体实训与综合仿真实训相结合。理实一体实训是对课程体系1-3模块中的各课程的实训。在理实一体实训的基础上,模拟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情景案例,将会计工作流程处理能力、常规业务核算能力、成本费用核算能力、税金核算与申报能力、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重要事项核算能力综合起来进行训练。

(2)综合仿真实训与电算化上机实训相结合。综合仿真实训结束后,根据实训过程性材料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电算化上机实训。综合实训与上机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电算化操作能力。实训结束后,利用生成的财务报表,让学生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以替代原先的纯理论性毕业论文。

(3)校内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外,可以在校内创建记账服务公司,让学生按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对委托单位一个月的业务进行顶岗实习。

上述“一体三结合”改革模式设计的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实训、综合仿真实训、电算化上机实训、顶岗实习等五个环节,前一环节以后一环节为行动基础,后一环节以前一环节为行动导向,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将校内仿真工作情境的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教师尽快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可以使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应当对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予以物质奖励。

二是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学校应当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顶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新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增加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学院应使每位专任教师都有机会参加高职教育教学培训,以此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识水平,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评价考核制度建设

为配合“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必须制订规范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实践能力考核应当贯穿教学模式设计的五个环节,根据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形成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档案。

考核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对教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校企合作方对教师及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等。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一体化全程实践教学的特点,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考评方式。

(三)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实训室建设。为保障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投资建设如下四类会计专业实训室:

(1)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分别担任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使学生在分析市场、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核算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知企业,熟悉经济实体及其生产经营过程,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

(2)“理实一体化”室。该类实训室可以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室内可以悬挂会计工作流程图、存货核算流程图、销售核算流程图等图板,营造职场氛围;设置出纳、职工薪酬、存货、固定资产等会计岗位工作台,会计工作用品齐备。

(3)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该类实训室利用相应的网络软件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账务系统、报表系统等软件操作能力,进行手工账与电算化上机实训的衔接训练。

(4)会计仿真综合实训室。建立两个仿真场景:一是仿真企业部门,设置仿真财务部门、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厂办公室等;二是仿真往来机构,设置仿真企业开户银行、企业所在地工商机构、税务机关、运输企业、与仿真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对方企业及其开户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

2.实习基地建设。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存在相当难度,建立记账公司是一条可行途径。创建校办记账公司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学校独资设立或与外方合资设立;二是学校不出资金,只免费提供场地、设施等经营场所。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必须明确公司应当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公司承接的委托业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困境,为“一体三结合”改革路径提供最后一个环节的保障。校办记账公司的顶岗实习,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求职简历增添一笔宝贵的实践经历。

注释:

{1}四个“合作”是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数据由笔者根据腾讯教育网《2010年具有高教招生资格高职院校名单》统计。

篇2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策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68-02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高等教育界日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各高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力求计划的全面有效性,培养通晓会计但不失主专业的“通才”。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各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以某高校为例,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情况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该校七分之一的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且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的比例大于选修课程比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开课学期也普遍较早。基础会计为非会计专业学生揭示了会计学的概貌,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完善高校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将来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课程专业性、理论性较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内容抽象艰涩、枯燥空洞,他们学习态度普遍不够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知道所学知识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何关联,学习以通过获得学分而应付了事。

任课教师大多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对基础会计知识略知一二,在教材、课件、大纲一样的情况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化版,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主专业的不同特色以及各专业的需要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更无创新,在非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光讲授书本枯燥知识,忽视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启发式,致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为初来学校的年轻教师,非会计专业该课程的授课成为教师上岗的“练兵场”。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设计

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思想的指导下,如何使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主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并运用会计信息对生活、工作进行创新性决策和控制,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创新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会计人员,而是通过“懂会计”为其主专业服务,教会他们看懂财务信息,并能够对财务信息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用,让他们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理解财务信息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培养他们进行生产、营销、投资等决策与判断的能力。因此,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讲授会计基础课程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1]。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创新

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其教育理念应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以会计要素和报表分析为核心,加深和强化理论基础知识,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而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会计管理职能[2]。

采用“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了解建筑业企业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通过往年的财务报表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助其进行项目前期调研与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关注销售业务指标分析、了解增值税发票在商品交易中的使用、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补充工商税务知识、增强对财务状况分析的能力等;金融统计专业的学生利用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在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教材的情况下,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增补和章节顺序的变换。首先从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开始,说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逐一介绍每个科目账户,推出账户结构和登记方法,分析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到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2]。鼓励专业教师加强针对性教材的撰写,坚持有用性原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应注重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1]。

(三)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原理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主讲教师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理解枯燥无味的会计基础知识,了解简单的实务。毫无创新的教学方法是教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

1.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契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在一些工商管理类高校得以广泛运用,并已列入各高校的教改计划。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会计教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内对会计案例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

以某大学工程管理、统计学两个非会计专业5个班共计14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6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他们对案例教学更有需求和更易接受。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用恰当的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案例化,案例贯穿会计理论教学中,用案例形式展示会计知识。通过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及报告的撰写,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教师教学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结合非会计专业特点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如在账簿内页上试着编写分录,在增值税发票上进行填写练习;可以参观或亲身体验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到与专业相关的会计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参观,了解并理解生活工作中的实际会计,从而加深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在期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最后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试题过多的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要培养创新人才,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平时课堂、实践的表现和案例分析、撰写论文、阅读运用财务报告的能力等,真正达到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目的,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非会计专业学生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12):252-253.

篇3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教学 ;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4 — 02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和管理的各个行业中得以普遍应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但目前大多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教学内容偏颇、教学方法不当,专门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教材建设近乎空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探讨,从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望提高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

陈亚民,王天东(2003)以MBA会计教学为例,提出其目标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照搬会计本科教学体系;二是MBA 将来不会从事会计工作, 只需教会看报表就行。根据现行市面上的会计基础(或会计学原理)教材来看,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极少见,内容体系和侧重点也与会计专业本科的出入不大,大部分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采用的就是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不变。可见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大部分是照搬会计本科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规格的规定,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也就是说,会计本科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方法,将经济活动用会计学的语言反映出来,并据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会计本科专业设置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税法、税务会计等一系列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特别强调以会计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通过多年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学生能够认识到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对会计学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学会解读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状况。但由于照搬会计本科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内在需求相同的会计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宏观上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使用会计信息,从管理的视角理解会计信息,并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如工程项目管理类专业侧重于成本的管理;投资类专业侧重于利用财务数据进行投资项目的分析和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侧重于利用财务数据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用效率,进行营销决策;财政税收类专业侧重于从财务数据中获取交易额、利润等与税收相关的信息;信用管理专业主要通过财务数据获取商业信用决策所需信息;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放在旅游业和酒店服务业在生产运营和财务数据方面的特殊性等方面;金融保险类专业侧重于使用财务数据辅助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决策;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从管理实践的视角解读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总之,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强调对会计信息系统宏观的认识,会计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会计信息的分析评价和运用,而不是掌握生成会计信息的具体细节和操作技术。课程的设置一般是1至2门,主要是会计学原理,有的可能开设财务管理(公司理财)。

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现状

通过多年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学生能够认识到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对会计学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学会解读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状况。但由于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出现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均搬会计本科教学的现象,过于强调会计操作技巧的训练,混淆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视野,打击了学习信心和主动性。

1.教学大纲涵盖的内容不合理

适用于会计本科教学的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教材一般是以会计七大核算方法为主线,阐述有关会计的本质、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等基本原理,在基本操作技术上重点介绍会计处理中涉及的主要操作环节,如原始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原理与格式要求、登记账簿、对账、财产清查、结账、试算平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该大纲从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才出发,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和技术,强调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对会计学原理理解的基础上,使用会计信息,辅助经济决策,而不是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课程开设的学时一般比会计本科学时少,且不开设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后续课程。侧重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技术的会计教学大纲,将有限的课时浪费在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上,无后续课程的补充,让学生读懂财务信息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知该如何完成一个会计循环的会计工作,越学越茫然,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2.教材建设不完善

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依据。选择何种教材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决定教学大纲的内容是否能够落实。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选择的会计学教材主要是适用于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等教材,或是选择标明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目前市面上的这两类教材的内容都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符。

本科会计教学选用的《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等教材内容主要从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的角度出发,除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外,侧重于设置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方法和具体操作技术,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能力。没有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介绍会计分析的方法,更没有提及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辅助人们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明显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符。

标明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部分,涵盖会计学本科开设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内容,范围很广,内容繁杂、体系庞大。但试图通过一门课程在有限的30至50学时之内,完成本科会计教育需开设200学时左右的内容,课堂教学只能蜻蜓点水,课外学习无从下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这样的教材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也不相符。

3.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主要从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集、整理、加工会计信息能力的培育,没有考虑会计学在某个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没有按照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内容很枯燥,与预期的“阅读财务报表、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不符,与专业相关性不大。传统的教师讲授法被指责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会计的概念原理等,缺乏思考交流的过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较少,久而久之让学生感到疲乏,失去学习主动性。

三、建立目标导向会计教学体系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重点

会计信息是对企业各项活动产生的经济后的高度概括,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分析使用会计信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根据这一目标,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大纲的内容主要应该涵盖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计学的概念框架。如会计的职能、目标、核算方法、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及其关系、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等。第二,记账原理,即复式记账原理和复式记账原理的应用,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商业企业为背景,选择主要经济业务介绍其会计核算。第三,会计核算的循环过程,从经济业务的发生时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起,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止的一系列处理程序。第四,会计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分析评价的目的、内容、作用,评价方法,分析的框架与路径等。需要获取成本方面信息的专业还可适当增加成本核算的内容。总而言之,教学大纲包括的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

2.编写适合非会计专业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会计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大纲内容来选择。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既不能选择适用于会计本科教学目标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也不能采用涵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全部内容的体系庞大的教材。

应该根据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编写专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第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选择学生熟悉的制造业或商品流通行业有代表性的业务为例,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第三,会计循环,简单介绍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第四,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财务报表及其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基本方法。前三个部分为第四部分奠定基础,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阅读,获取经济组织有关现金流量、经济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这四个方面既能实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建立学生对会计学的的整体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使用案例教学法

对于本科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理解会计核算的情境,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导与激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置身于企业运营的背景中,在充分理解经济业务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对会计学概念、原理、方法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解读财务数据背后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案例设计所选择的行业应符合专业特色的要求,尽可能贴近工作和生活。如工程项目管理类专业的案例设计可选择建筑施工类企业;旅游管理类专业可选择旅游公司、会展公司或酒店服务类公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类专业可选择工业企业或商品流通企业等。案例设计的业务应简单精炼并具有代表性,能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思考,从管理的视角介绍业务流程,分析经济业务的实质,能用实际业务说明会计学的专业术语、概念、方法和原理。案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全面性,一个案例应尽可能地涵盖一个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案例教学应与讲授相结合,案例教学试图在实践和体验中启发学生思考与总结,其教学效果可能高于传统的教师单一传授,但效率较低。考虑到教学总学时的限制,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需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让学生对会计学建立宏观的了解之后再采用案例教学法。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随着全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传统的会计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就业时经常无扰适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综合性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共性与差异的实际,指出教师应把握好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此课程的不同需求,明确其共性与差异,有针对性“因专业施教”,力求在会计信息提供与会计信息应用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教学 共性与差异

一、引言

自1998 年教育部将会计和审计整合为“会计学”专业并将其归为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识教育的轨道。目前相当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要修读会计学课程,而此时并未分专业,大二分专业时只有管理类学生将来选修会计专业。换句话说,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只明确自己所教的是经济大类还是管理大类学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会计专业。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教师教学时如何区分?本以下探讨。

二、会计学教学差异及共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差异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传统上称会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入门课,会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技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能够掌握工商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只是众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感觉”,使学生学会怎样用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报告的利用,分析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2. 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如上所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流程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可稍有提高,补充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增加与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避免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脱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鉴于学生一般只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具体核算程序。教师在用一定学时讲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后,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报表项目顺序,讲解每个项目的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这其中强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金融资产”的讲解应是重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教师的讲解应注重对此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为什么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后果。

3. 选用教材应有所区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目前我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会计学课程统一选用的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对今后选修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适合的。因为其注重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其中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会计的两大平衡公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而会计核算方法中以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为重点;基本操作技能讲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即如何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包含了过于复杂的具体核算过程,只是就会计论会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的需求。鉴于此,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议对管理类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因为按近五年选专业情况,管理类学生中到大二选小专业时70% 是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目前还很少有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专用的《会计学》教材。因此选用时注意这类教材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含会计基本概念在内的会计学的整体框架;会计循环过程;基本核算业务(报表项目阅读)。其中基本核算应注重会计核算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注重会计核算中会计师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理解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明白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

(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共性

1. 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胜任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等多种能力,这需要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会计实验实践环节等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的John Boehrer 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者某一特定的企业案例进行互动式探索过程”。对于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发“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提前将案例资料和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如讲解存货核算时,在把几种存货计价方法讲解完以后,将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存货计价选择的案例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前期的资料搜集来思考问题,为课堂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分组的课堂讨论和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和教师点评不仅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及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鉴于课时原因一般安排3 个学时的实验课,但选用的实验软件有所区别。目的是让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是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解会计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帮助。为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醒,实验中加强指导,实验后认真总结。同时,学生在实验前要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决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现行MPACC 的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相应课程,当然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 学分,但通识课程就要67 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 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受制于学分因素,只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职业教育的灵魂”。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再多强调职业道德也不为过。如在会计凭证审核环节,对于违法凭证会计师可拒绝受理,“如果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师受理违法凭证,作为会计师,你如何做”。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强化他们对客观、公正的认识。鉴于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影响较大,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有需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虚假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强调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职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其正确行使职权。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销售环节时强调企业销售高管制定销售政策的道德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员工薪酬核算时,让其明确在绩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 应注重新规范、新准则的传播。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会计知识传授和会计法规传播相结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会计学课程除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法规性。会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者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均应明确这些会计信息是在怎样的法规环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规的出台;新旧法规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由此,教师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改进原有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之得以不断更新。

《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从2005 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由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各项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中,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制度与准则并存”到“以准则为主”的转变,特别是2006 年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2014 年以来又颁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职工薪酬(修订版)”“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版)”“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且要求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于2014 年7 月1 日正式执行这些准则。这些变化应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如对会计专业学生讲解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影响;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解报表项目阅读时,应明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带来的影响。

另外,继2008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 年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转为内部管理控制。对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应向学生灌输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可通过一些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学生强化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学教学共性与差异应对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专业差异

因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分。针对目前所有修读会计学课程的学生统一采用《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现状,我们建议为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以保证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讲解。为非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教学内容应轻会计核算,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以及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二)重视案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都应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及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针对会计学课程法规性强的特点,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教师都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王天东. 从mba 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 会计研究, 2003(5).

[2] 张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

[3] 蒋大富.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 财会月刊,2011(07).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篇7

近年来,随着会计类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非常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专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招聘方在求职过程中对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专业能力最为关注。会计专业学生必须财务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都非常牢固,并且能够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此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由于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必须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必须了解和学习财政税收、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具备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管理财务能力等必要的专业技能。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应当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陆续出台各种支持政策。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基本还是沿用原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并没有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只重点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会计核算方面的课程,而对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管理财务能力等方面课程的设置较少,忽视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方面课程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2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存在着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以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会计学科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它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个高职院校和各位教师应尽快解决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实践知识和经验匮乏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会计专业的教师很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际岗位操作的经验,缺乏必须的实践技能锻炼;另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科研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2.3学校对教师实践能力无有效的培养方式和考核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非常支持,但这种支持并没有系统地转化为有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方案,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随机的,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每个教师制订完整系统的培养方案,培训结果当然也是随机的。第二,经费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费政策支持。第三,时间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不足,从而导致在职老师的课时量较大,不能抽调会计专业教师去脱产进行实践能力培训。第四,考核体系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在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活动考核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因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活动考核不容易量化。

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专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建立健全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课程培养体系

在对现阶段会计专业学生自身对专业胜任能力认知水平存在缺陷的基础上,经过具体思考,学生需要利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胜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将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育方面,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丰富专业胜任能力课程培养体系,开设有关必修课、融入课、渗透课等塑造全面立体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会计学生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认知水平。

3.2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列入入职培训计划

为了新教师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新教师入职培训是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期培训和整个职业培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但是,现有高职院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单一,而且多为教学技能层面的理论培训。因此,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列入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通过校内遴选实力雄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新入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

3.3加强会计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有效的过程管理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过程没有进行合理规划;第二,教师实践成果基本上都是培训结束后写报告提交相关人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建议政府和企业在会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制订阶梯式的培养方案,督促教师完成阶梯式的培养方案。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采取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群言堂,2010(2).

[2]张冬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陈永利,李臣娟.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路径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篇8

关键词:会计教学;对策;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的能力正日渐成为企业对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这其中,面对大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会计课走进管理类专业成为必然。然而,由于专业设计方向不同,就业侧重岗位不同,对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与会计专业也应当有所不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懂得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能够读懂会计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的管理人才。因此,认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必要的。

一、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区别

笔者以为,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相较会计专业,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1.教学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财务岗位就业,因此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掌握各项会计基本技能:填写凭证、编制报表、报账报税等,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将各类相关经济信息汇集成会计信息,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制造者。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标是理解会计的作用、意义和会计思想,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掌握各项细化的会计技能,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在将来,他们将是会计信息的阅读者、使用者和分析者,是会计信息产品的顾客,这是这两类人群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之处。2.课程安排不同。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只是其课程中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补充部分而非主导地位。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齐备,这包括:①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②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③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他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进度,决定着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这两类人群的会计课教学有何不同并未深入研究,而是简而化之将两者“一视同仁”,在简而化之的思想指导下,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不清晰,进而会影响到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最终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2.考评方法不科学。当前会计课的考核方法仍然多采用旧式方法,以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来做“一定性总结”,或是在“一定性总结”的基础上引入日常作业成绩作为小权重参考,但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形成会计思维,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把握、去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整体思维的高度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高分而努力。

三、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优化

1.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群体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的差异性,把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设置在思维层面而非操作层面,除了教授基本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会计数据,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决策。2.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会计课程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它的理解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得来,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大实践操作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要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尽早对会计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寻找收集能够使用的案例,案例要具体两个条件,一是源于生活,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直观地理解到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是用得上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案例的复杂性要适中,要认清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两大群体的学习目标区别,因材施教。3.完善会计教学考评方法。会计知识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记忆、不断加深理解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会计教学的考评方法,也要在传统的以试卷成绩为主的考试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加对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做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开卷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考勤和相关模拟实习的成绩的权重比例,使课程的成绩更加真实,也使得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

[2]钟红英.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3]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9

会计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很多高校各大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只是停留在浅显的知识介绍上面,师生都未充分认识到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财会素养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导致很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即使修完会计学课程也依旧对会计的基本原理模糊不清,只会做简单的会计分录,不仅看不懂报表,就连报表是如何生成的也浑然不知。这完全背离了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初衷。由于会计学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对会计学课程的讲授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重要,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同样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训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而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与优化也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由会计学课程性质决定,也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提高教学、对学生负责的必经之路。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与优化

在高校实训化的教学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虽不能像会计专业那样开设完善的财会理论课和全面的手工模拟实验课,但是也要将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简易完整的手工业务流程操作融入到会计学课堂上,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财会常识,能真实感受到企业会计做账流程,并能体会经济信息在各行业各部门各角色之间的传递,为以后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理论内容优化

教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课程的理论讲授普遍较为浅显,原因有三:一是师生皆不够重视;二是教师想当然认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理解力不如会计专业学生;三是该课程不属于专业课,不必过于认真。久而久之,师生都有所懈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就连最初制定的基本目标也发生了偏离。其实,只要学校、学院、教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重视起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师,不应该低估任何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做好引导,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能把会计学学精通,丝毫不逊色会计专业。非会计专业只开设一门初级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最基础最入门的课程。教学内容虽不像会计专业讲授细致深入,但应该层次分明,有难易,有取舍。教学理论框架可以分为三层次,基础层、支柱层、顶层。基础层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支柱层包括会计等式、会计账户、复式记账,而制造业企业的筹资业务、购进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等主要经济业务是该层次中的重点内容;顶层是会计循环,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告。三个层次相互联系贯通,不可分割,如图1所示。在授课过程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包括基础层和支柱层的内容,这两层次偏重理论,重点在于给非会计专业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制造业企业产供销的经济业务建立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并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第二授课步骤是教学框架中的顶层内容,即会计循环,在讲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的理论时加入手工演练,让学生在此环节能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的手工做账,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此环节的经济业务不必过于繁细,教师要筛选出典型的经济业务,既能体现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也符合非会计专业对会计学课程的难易要求。在时间分配上,笔者根据授课经验以及学生反馈,认为手工模拟环节占该课程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较为合适。

(二)实训教学模式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环节设计

实训教学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真实案例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等,在特定环境或特定课程中,实训教学可以转化为实操教学。在高校开展实训化教学模式下,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可以顺应潮流,虽说不必开设专门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课,但是可以在会计学课堂上融入会计实操教学,作为该课程的增设环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求职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经验反馈,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手工模拟实验环节应从以下两方面设计。1.经济业务种类简单而经典。企业经济业务种类繁杂,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制造业企业基本业务,覆盖资金筹集、采购材料、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利润形成与分配等方面。业务总数量不宜过多,对每一笔经济业务,学生都能够以不同的角色完成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细账、直至生成财务报表。对于特殊的经济业务,如存货减值、签订销售合同、更正错账、期末转账等,不必要求学生完成,只留给有兴趣的学生去思考和总结。2.主要业务流程图设计。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应让学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和相应的单据流转过程,把握经济业务实质。在手工实验环节,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设计两大主要的业务流程,销售与收款流程和采购与付款流程。如图2、图3所示。通过图2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图学生应熟悉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单据,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接受客户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发货、装运货、向客户开具发票、记录销售、办理货币资金收入等,涉及填制的会计凭证和记录主要有订货单、销售单、装运单、销售发票、收款凭证、转账凭证、应收账款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以及客户对账单等。通过图3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图学生应熟悉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单据,主要业务包括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采购单、选择供应商、验收商品、商品入库、付款、确认负债等,涉及填制的会计凭证和记录主要有请购单、采购单、验收单、采购发票、转账凭证、付款凭证、应付账款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以及供应商对账单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环节可通过设计主要业务流程图,让学生把每一笔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记录下来,分角色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账项调整、到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帮助非会计专业学生更好理解企业典型的业务流、资金流、单据流的来龙去脉,能站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角度对经济业务做出基本的会计处理,并能灵活运用。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成绩评定设计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不仅有理论讲授而且加入了手工做账模拟实操环节,对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应该进行优化设计,并量化考核。科学的成绩评定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该课程分为理论和手工实操两个环节,根据笔者及其他教师教学效果反馈,两大环节成绩的比重以理论60%、手工40%比例分配较为合适。对于理论成绩,还应细化为考勤成绩、作业成绩;对于手工做账成绩,应细化为实验成果成绩、协同效率成绩、实验态度成绩。每项成绩所占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总成绩公平公正。对于学生手工成果优秀者,教师应鼓励,并展示给全班学生观摩;也可以让优秀者给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做账心得和流程,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西方国家。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虽然历史不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犯罪的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完成了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的追踪调查,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名列首位。这便凸显出开创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和课程,以培养专业的法务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高校于2001年9月开始在河北省的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招生55人。此后,廊坊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浙江经济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渤海大学会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从2004年开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法务会计专业本科生,到2007年为止已招收四届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务会计》课程作为法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专业的设立而设立,它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刻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理论时,大量地、灵活地穿插案例;在穿插案例时,适当地、生动地进行情景模拟;在理论学习后,定期到法务会计实践基地实习,接触真实案件,亲身体验法务会计执业全过程,为将来真正执业做好准备。

一、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

《法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用来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思想是:“案例教学+校内模拟+社会实践”。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务会计从业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办案的主要方法与技巧,从而真正具备法务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

(一)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适当、灵活地穿插案例,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讲授案例,即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列举、描述并分析案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时,学生仅仅是学习者;2.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将教师所讲案例排演成小品,进行情景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参与授课过程,从单纯的学习者晋升为参与者;3.设计案例,即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行设计案例,并决定案情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而作出区别性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从学习者或参与者一跃而成为讲授者,同教师站到同等的地位上,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二)校内模拟

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各一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进行手工综合模拟。期间贯穿三层思路:(1)会计程序,填制会计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2)资金运动程序。筹集资金一物资采购一生产一销售一成果分配一上缴税金和偿还债务;(3)工艺流程。2.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模拟,其内容和思路与手工综合模拟相同。

(三)社会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案件。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已与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等四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了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提供规范且充分的实践场所和时间并配备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其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争取在实践期内,使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法务会计真实案件,从而切实提高其对法务会计案件的分析与处理能力。2.选拔在实践基地表现良好且突出者,进入实习单位实习,独立处理有关会计和法律事宜,真正走入社会锻炼。目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在校外设有4个会计实习基地(锦州铁合金集团、女儿河纺织厂、锦州石化、锦州外运)和6个法律实习基地(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工商局、锦州市中级人民检察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检察院),可以满足学生实地参观和顶岗实践的需要。

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法务会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应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活动,倡导平等、选择、关爱的人文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设计。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参加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师资配备必须精良

作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相应职业资格且拥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在渤海大学会计学院,担任法务会计专任教师的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的教师,并且半数以上是上本科时修读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修读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是专门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配备的复合型双师团队。在进行实践教学重要环节的校内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校专任教师资格和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在选择、分析案例以及校内模拟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其资质考核尤为重要。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基地的合作单位全部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其中。只有从业3年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才能够成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必须科学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展开,针对性、灵活性要强。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和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等内容,将法务会计课程中实践性强的核心内容全部涵盖其中,并应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选择必须恰当

实践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

养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从业能力。例如:针对校内模拟实验,“演练式”教学法就是能使学生增强会计账务处理技术能;々的方法;针对校外实践基地,“跟踪式”教学法,即选派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可使其在接触真实案件、得到更多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而针对实习单位的实践,则应采用“释放式”教学法,即先设定提纲,然后选择实习单位,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修改提纲,并独立处理实际业务,将自己从校园释放到社会当中,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圆满结束对《法务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必须合理

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应充足,有效利用规定课时,适当补充课外时间。特别是校外的实践与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安排在业余时间,适当延长至寒暑假。而对于家境困难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联系长期实习作为兼职,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监管考核必须严格

实践教学管理应有条不紊、因材施教,向实践基地派送学生应科学选拔、合理分组。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意愿,进而进行规范、严格的监管与考核。以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例,说明如下:

1.校内模拟:

(1)针对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一章中的综合技术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模拟。首先。选择一个案例,把学生划分小组,各自对案例进行有关账务处理;其次,提交“案例模拟报告”之前。各小组分别阐述和分析自己所用方法、处理过程及最后结果;最后,通过比较,真正理解不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条件,掌握其中的技巧。

(2)针对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一章中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与计算”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布置不同案例,课上讨论与课下协作相结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3)针对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一章中的“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实例”,进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需以个人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2.实践基地:

根据不同的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并须提交“基地实践报告”。

(1)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侧重于法律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进行实践。其中,着重进行对“交易行为中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程序”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由专职律师派发不同案件,并全程指导、监督,使学生了解办案全过程和实际办案方法与技巧。

(2)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侧重于会计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鉴定”和“对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编制”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兴趣的区别,由专职注册会计师全程指导与监督,使学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切实体会其与法务会计的差别,进而明确法务会计的工作职能与技巧。

3.实习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