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信贷 利益相关者 绿色信贷政策
一、绿色信贷政策产生背景与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许多地方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以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对于环境管理,我国长期以来依赖行政手段,导致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和污染容易再次发生等问题。然而运用环境经济手段,即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并综合运用技术和行政办法,可以高效、灵活、长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一些污染企业享受国家信贷支持,却违法排污、破坏环境;一些高新环保科技中小企业致力于环保节能产品的研究生产,却面临信贷难的问题。于是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进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绿色信贷政策包括三个核心内容(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0):“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限制授信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促使污染企业主动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信贷也要求银行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将环境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有利于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环境信息、判断企业环境风险,避免企业因环境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呆账。
二、绿色信贷的发展动力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
政府在环境和金融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同时银行作出具体计划和措施响应政府的绿色号召。银行的措施包括,内部规定了对某些行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或限制信贷规模,风险管理开始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银行的贷款结构已经开始改变,厌恶风险的银行已对绿色信贷的投资持有信心。一些重要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同时也是许多银行在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时的焦点。例如,政府要求大型的以煤炭为动力的工厂达到一定程度的低碳目标。国家政策旨在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的过时科技、支持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科技发展,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科技。国家政策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区分出来。这些国家政策给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指明方向。
(二)新业务市场的驱动
考虑到绿色金融的政策是长期的,对于银行来说,绿色信贷是一种长期的盈利项目。目前绿色信贷领先的国内银行有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领先的银行认为这是一个开发金融服务产品的机会,并认为越快开展绿色信贷的银行将在服务质量上领先于其他同行竞争者。这两年,他们已开始宣传自己的绿色信贷服务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竞争优势。
(三)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当今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境下,如果企业和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与社会风险,将会遭遇来自各方相关利益者的谴责,最终导致经济损失、受到法律制裁、声誉遭受损害。早期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由于缺乏对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虽然世界银行后来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贷款项目要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它早期的项目还是难以达到标准,并且成为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批判对象。例如,非洲的东部电力高速公路项目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环保人士和专家均担心项目会引起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动乱。
虽然目前国内银行没有直接被卷入环境问题中,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关注环保的、有社会责任的投资,国内银行也不得不在这种压力中谨慎考虑贷款项目。2010年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2000多吨的鱼被毒死。在这一事件中,没有任何一个银行因向紫金矿业提供贷款而被要求支付环境恢复费用。尽管如此,公众已开始强烈反应要求保护社区和环境安全。当今中国相关环境的法律也开始逐步成熟,所有企业必定在环保法律、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下面临挑战。
三、绿色信贷政策
为推动绿色信贷实施,我国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于2007年7月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按照环境法律要求严格进行信贷管理和环保监管,明确规定各级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密切配合,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意见》的标志着中国绿色信贷政策正式启程。2007年11月银监会颁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来,绿色信贷政策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手段。2012年2月,中国银监会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组织管理、内部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许多省市也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如广东省环保厅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对纳入重点污染源信用管理等级评定的企业进行了环境保护信用审核,对拟评为红牌(环保严管企业)的企业要求整改,若不能及时摘牌或完成整改,企业未来贷款将受到相关限制。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方法(试行)》,评估了地方性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向社会大众并取得了积极反响。
篇2
一、国家出台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因
(一)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要求。环境污染违法现象突出,但因为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又由于其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显然是失灵的,同时,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利用行政管制和外部性的内部化的办法。对于行政管制,政府通常采用事后处罚为主的手段,并且会因其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调控范围有限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而绿色信贷政策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这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而信贷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绿色信贷的实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然要求。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总存在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2005年就已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绿色信贷是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以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成为必须,绿色信贷政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获得商业利益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形象、扩大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提高员工满意度及保留率、强化品牌定位、巩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获得媒体的正面关注等,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坏账”的阴影。
(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注重环保,加大了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力度,银行承担的因污染企业关停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也开始加大。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不只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危及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其环境风,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三、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目前“绿色信贷”的杠杆效应还远没有释放出来,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实体一样,也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信贷有利可图,从而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不愿大幅度消减对这类企业的信贷量。同时,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通常是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想方设法地保住这些企业。
二是有很多中小型污染企业为了避开金融机构贷款的限制,不向金融机构贷款,而是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这样,“绿色信贷”对这些中小污染企业就起不到引导作用。
三是因为环境信息的好坏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有可能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或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银行就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同时,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信息也不完全,不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审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更严重的是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至今还不能信息共享。
四是商业银行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相关人才资源,绿色信贷的相关制度安排还不完善,“绿色信贷”机制还没有构建起来。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可操作的机制和实施手段不够具体。
四、提高绿色信贷执行效力的建议
一是国家要引导和鼓励新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向,这必须由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支持,对有利于环保的项目给予支持的银行,国家除了在信贷资金上给予支持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对因履行社会责任导致的成本给予补偿等措施,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二是规范资金市场,限制污染企业进行民间融资和自筹资金,要求所有融资渠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实施绿色信贷。同时,加快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绿色经济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引导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的污染状况,完善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加强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四是加强实施“绿色信贷”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构建,逐步完善、细化“绿色信贷”项目分类的具体标准,提高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十报告提出,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政策,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机构,“绿色信贷”成为绿色金融的突破口。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将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减少碳排放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利用信贷手段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对环保产业优先贷款,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
1.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完善
中国工商银行制订了《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境内公司贷款实施绿色信贷分类及管理的通知》等多项制度,使绿色信贷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交通银行制订了《关于深化绿色信贷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见表1)。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贷投向政策指引》,明确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贷支持。招商银行推出《绿色金融营销指引》,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北京银行与ING集团签署“建设绿色银行合作协议书”,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绿色信贷业务。
2.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授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银行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总贷款3.57%,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见表2),“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工商银行在信贷政策中明确“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不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等7个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429.75亿元,占境内公司贷款余额的2.74%,两年内下降0.4个百分点。
3.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商业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18.07%,涉及项目金额增长1.71%,客户数量增长11.2%。
中国工商银行优先支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支持以循环经济项目、节能环保工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污水处理企业为重点的“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9%以上,绿色经济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见表3)。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2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见图1和图2)。中国农业银行因环保因素否决贷款106笔,涉及贷款41.57亿元;支持节能环保项目1599个,贷款余额881.68亿元。交通银行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特征的绿色一类客户达1052户,授信余额为1235亿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确立明确系统的绿色信贷体系,而国际绿色信贷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也无强制约束力,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困境。
1.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绿色信贷评级体系中,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当企业环境风险发生变化时,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不能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做出动态调整。而且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多为综合性指导,缺少具体的评级标准,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2.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
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是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仅将重点集中在信贷投放前的资格审查环节,而忽略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中的环境风险。
3.地方政府的干扰
商业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增长,间接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大多数“两高”企业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能会保护“两高”企业。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要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简化贷款手续、完善金融服务,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存量项目,若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整改,可按照信贷原则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授信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对允许类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2.继续完善绿色信贷评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重点是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绿色信贷评级模型。严格贷前审查,不符合放贷标准的企业坚决不予提供贷款;及时了解绿色信贷投放的使用情况,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3.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
第一,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环境考核指标纳入其中,推广绿色GDP核算体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效益的发展思路,为绿色信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完善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使环保部门采集的信息能方便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的使用。第三,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置身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 李宾.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总第14卷155期,2012年7月.
[2] 毛安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第24卷第5期,2011年9月.
篇4
内容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行政力量的约束,还需要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辅助。对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绿色信贷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商业银行层面的执行情况,再将分析视角扩展到银行和企业的二维层面,运用博弈论模型对绿色信贷推行难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激励机制 博弈论模型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多是基于传统的信贷政策,即根据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为目的,自行确定信贷投放对象和投放量。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银行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未考虑贷款对象对环境产生的外部性。这就造成“两高”企业盲目扩张,我国企业环境违法现象屡见不鲜,污染事故层出不穷,节能减排形势空前严峻。
在绿色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绿色”的发展才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最新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内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性生产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依靠行政力量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加以支持。作为环境保护金融手段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绿色信贷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生态农业、环保治污和新能源开发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第二,对污染性企业和项目的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甚至停止贷款。与传统信贷相比,绿色信贷注重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以“绿色利润”为目标,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效益,在放贷前考察企业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而决定贷款投放量。
“绿色信贷”理念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发展已较为成熟。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了“赤道原则”,标志着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社会最低行业标准确立,赤道原则自此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随着赤道原则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7月中国银监会《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信贷风险的通知》,绿色信贷在我国正式得以展开。
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推行现状
绿色信贷政策在国外开展已近三十年,而在我国的正式起步则是在2007年。作为一种新引进的环保政策手段,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作为绿色信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可以作为衡量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尺。本文将分别从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信贷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标准操作性弱,环境因素考核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准入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意见,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考量存在缺失,部分准入制度存在漏洞。本文通过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进行了考察。该行的《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企业在项目的环保节能指标和参数上进行了初步定量规定,对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业实行名单制准入管理,其余的行业采取指标制管理,但部分实行名单制管理的行业没有纳入环境因素的考核。以氧化铝行业为例,该标准明确规定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经营状况良好的生产企业为优先支持类客户,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得准入。在氧化铝行业准入企业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标准中,没有出现与环境有关的条件。可见,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的行业环保规范,银行在将这两家公司纳为准入客户的过程中,无法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对于那些未在名单之列的企业,即使其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更富成效,也会因为准入制度的缺陷无权享受信贷支持。
(二)退出机制监管不力,部门联动效率不高
绿色信贷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加强贷后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加快现有融资退出步伐。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贷后与环境监测部门的合作受限,加上“两高”行业往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银行在缺少指导和传统经济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难以抽离资金。受访银行《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准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因为目前的规定未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等具体细节,不具备操作性;此外由环保部门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可能存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的问题,环保信息能否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结构调整效果甚微,环境风险让步收益
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名单式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阻止了部分环境友好型客户进入信贷市场,加上银行职员仍然偏好收益高、风险小的传统优质信贷对象,进而难以压缩两高行业的信贷市场份额,绿色信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受访银行《2010年信贷结构调整方案》中明确指出,该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政策是以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作为信贷重点投资对象,对“两高一剩”等政策敏感型高风险行业严格控制组合占比、提高准入门槛。通过调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环保能源相关行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已被纳入银行鼓励进入的行业范畴之内,逐步压缩行业的范围也包括了有色、钢铁、焦化等“两高一剩”行业。但是结构调整方案中仍存在上述的问题:一是在环境友好型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一半的国标行业实行名单式管理,意味着未在名单之列但环保责任履行较好的客户将无权享受信贷鼓励;二是传统电力行业中可能带来严重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火力发电业和采矿业也在鼓励进入的行业范围之内,说明银行在审核放贷对象时仍然更多地考虑了贷款的收益而非环境风险。
基于污染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体系构建不完善,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缺乏动力,效果不佳。然而,要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仅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入手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污染企业在绿色信贷体系中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本部分将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银行、企业两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以期对上述现象作出更好的解释。
假设R为企业获取贷款后的经营收益,R1为污染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的收益,C1为引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F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损失的期望值,BR1为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经营收益,BR2为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BC2为银行不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双方博弈的效用矩阵如表1所示。
纯战略纳什均衡:现阶段我国企业治污成本往往高于环保部门经济处罚的期望值,即C1>F。因此,对企业而言,污染是不污染的占优战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仍可通过缴纳罚单等行政手续获得合法经营,企业污染行为很难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该博弈将出现唯一的纳什均衡:(污染,贷款)。在该均衡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实施。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假设企业以a的概率选择治污,以1-a的概率选择不治污;银行以b的概率选择贷款,以1-b的概率选择不贷款,则污染企业的期望支付为:
银行的期望支付为:,
已知C1>F,则,污染企业的支付随着a的增加而递减;对银行而言,BR2已经包含了行政处罚等可能导致的信贷损失,即BR2≤BR1,所以,银行的支付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均衡时,混合战略为:a=0,b=1。此时混合战略将收敛为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企业选择污染,银行选择发放贷款。
综上所述,企业治污成本高于环保部门处罚是绿色信贷政策推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企业信息,不治污和贷款都将分别成为企业和银行的最优选择,这就为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要提高环境违法惩戒力度。由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治污成本高于因环境违法受到的经济处罚时,对企业而言,不治污是治污的占优策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可以通过缴纳罚金继续经营,其信贷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因此,当惩戒力度高到对污染企业放贷得不偿失、威胁到其信贷资金安全时,银行才会选择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减少损失;企业则会将污染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绿色技术和设备。
第二,要增强部门联动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对污染企业真实、及时的信息,银行对企业贷款还存在博弈关系。因此,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要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环境风险管理;及时整合环保政策和信息,建立统一管理与机制。
第三,要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国际上的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基本是从赤道原则出发,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信贷政策、法规。我国的绿色信贷才起步,没有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没有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为了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赤道原则,尽快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满足节能环保标准、适合本行发展现状的绿色信贷准入退出标准;二是严格落实 “一票否决制”,对于无法达到环保法律法规要求、能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无法满足国家标准的,或是未来有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贷款,其他指标再优秀也不能予以准入;三是对于已完成授信评级的客户,要持续关注其环境保护及能耗情况,若发现存在环境违法情况,要立即调低信用等级,降低贷款额度,甚至抽离资金。
第四,要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一是要在国家有关行业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污染排放多、信贷规模大的行业明确贷款总量和进退目标,对两高行业严格控制贷款增长幅度并有计划地退出;二是要积极发展与环保创新技术产业的客户关系,加大信贷支持,弥补其资金缺口;三是要加强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贷款的环境风险管理,调整其目标市场定位,对具有经营实体的个人经营贷款,要实施与小企业同等的准入条件。
第五,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银行容易与污染企业成为合谋,导致绿色信贷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与污染企业相比,围绕银行构建的绿色信贷交易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完善对银行的绿色信贷约束激励机制应成为构建绿色信贷交易机制的主体内容。一方面,要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落实完善绿色信贷问责制度,促进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篇5
关键词:绿色发展;投融资;绿色财税;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18—02
寻求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原则,为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构建绿色发展模式的投融资机制将成为推动绿色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毫无疑问,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模式投融资机制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构建绿色发展模式的投融资机制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中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1.建立财政支持绿色发展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预算投入,将与之相关的重点项目,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能力。目前,财政上已经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等多种专项资金,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整合不同的专项资金,形成统一的、具有一定资金规模的绿色发展基金。
2.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控制其准入的条件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直接用于生态补偿的比例,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补偿及对西部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补偿等;二是在经济和生态关系密切的同级政府之间建立区际生态转移支付基金,成立区际基金管理委员会;三是要强化生态补偿基金使用的监督,对每一笔资金的拨付使用都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计,重点审计基金的实际用途是否与申请用途相符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根据不同地区在进行生态补偿方面取得成果和效益,制定分区指导政策。
3.继续扩大政府采购绿色采购范围。首先,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按国际上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计算,政府采购规模应该达到2万亿以上,这表明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其次,在政府采购中,继续扩大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和比重。为了增强节能政府采购的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范围,增加节能产品占政府采购的比重。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应继续完善细化,扩大品种,把相关绿色产品、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最后,要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提高其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税收体系
1.开征环境税。当前中国现行环境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境税费收入占税收总收入和GDP的比重较发达国家偏低,尚未开征与税费污染直接相关的税种,环境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排污费征收的强制性较差,特别是当前中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尚缺乏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环境税税种;现行分税制导致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依靠污染企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现象,环境政策执行难以到位。
环境税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和长效制度安排,现阶段实施以开征环境税为核心的环境税制改革,既是弥补中国现行环境税费制度的不足以应对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更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
2.完善现行相关税种。以资源税为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的作用,应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产资源和非矿产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并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在计税依据方面对于国家需要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应充分利用税收和价格的关系,调整资源税的征收办法,实行从价定律征收。
三、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
1.以绿色为导向,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对我国来说,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建立绿色信贷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系统,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和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等措施,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帮助其尽快掌握绿色信贷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实施有效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2.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和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坚持以绿色为导向,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规定,结合本机构的业务发展特点和风险偏好,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的制度;同时,加强绿色信贷业务各个流程环节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提高绿色信贷的执行力。
3.以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出台合适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建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则应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确保绿色金融政策落实到位。例如,中国银监会已经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
篇6
摘要: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新常态为辽宁省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商业银行与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常态是银行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应成为银行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贷方式。因此,本文就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使之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一、新常态视角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放缓推动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辽宁省GDP总体呈增长趋势,自2004年到2016年,GDP由6872.7亿元增长到22037.9亿元,但是辽宁省GDP增长速度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到2007年间,GDP增速最高时甚至达到了14%以上,到了2007年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GDP增长速度急速下降,从14.5%急速下滑到9%;2009年经济形势好转,GDP增长趋势开始回升;2009至2011年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11年开始由于绿色信贷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下滑,2013至2014年GDP增速更是低于8%,2014年GDP增速滑落至近10年以来的最低,而2015年,其增速一度降至3%,2016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为6%左右,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期间,也正是开始发展绿色信贷的时期,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到新常态时期。由于经济放缓,企业发展速度也相应降低,企业对于苦熬的发展规模的需求也随之下降,对于资金总量的要求相应减少,因此消费能力的产生了收缩现象,存款需求业务持续增长,银行迫切贷款的压力减小,这都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结构调整要求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全面而又深度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替代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悄然成为了如今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发展的拉动,而且一直在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纳入考量范围,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废气也肆无忌惮地排放到大气之中。因此,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我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新常态的提出,让人们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一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要开始降速、降温,改善环境污染。新常态要求经济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类型的产业发展规模受到有力的制约,禁止两高企业盲目扩张;对于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符合新常态要求,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兴产业则要加强扶持力度。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可以通过信贷手段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持,扶持绿色环保类企业的发展,同时,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减少两高行业对生态环境的伤害,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发展经济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
(三)政策消化需要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环境的保护问题。通过在银行信贷方面在环境风险上设立准入标准,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申贷项目,银行将不会提供信贷方面的支持;对于已经进行的项目,如果发现了有危害环境的行为,就会停止对此项目的后续信贷支持,并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已发放的贷款回收,从根源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与发展,坚决斩断严重违法行为的资金来源,遏止其因追求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通过对信贷政策的调整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而言,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在短期内只能获得很低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绿色环保行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对这些行业进行扶持,同时政府也为绿色环保企业在政策上倾斜,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而对那些不顾国家环保条例的规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项目,银行将不会对其在信贷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且会降低其信用等级,提高其授信标准,以此来对污染企业进行警示语惩罚。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信贷的概念反映了当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金融手段,是通过金融领域来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二、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方面
首先,银行没有足够的内部动力来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如今商业银行都在进行改革,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的被推进,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还没有向科学发展观方向靠拢,银行只对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与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足够的关心,至于环境风险还没有纳入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时的考量要素之中。由于绿色信贷没有足够强力的盈利驱动力,基本没有被银行纳入银行考量因素之中。其次,商业银行没有能够深刻的理解绿色信贷内在的长远的含义,银行经营者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与银行没有关系,没有承担起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部分企业将绿色信贷工作认为是一种政府号召的公益性活动。很多金融机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对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附者众多,忽视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现如今倡导绿色经济,提倡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是银行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任何一个缺乏环保意识的企业都不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一个不得民心的企业也注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都不会欢迎与尊重这样的企业,就更加不会与其进行合作。再次,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倡导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声音日益增强,环境风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当中首要去考量的风险因素之一。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银行对环境风险识别、规避以及管理的能力与技术严重缺乏,对贷款的环境风险价值难以真正的在贷款定价之中体现出来,由此导致要想在信贷方面压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难度非常大。
(二)绿色信贷方面
绿色信贷定义标准不一。虽然目前很多概念都应用了“绿色”,但对其界定仍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到底需要达到何种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这就导致了政府和银行无法对“绿色产业”的进行统一划分。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很难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准确评测,即使银行或者企业发生了违反环保准则行为也很难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措施,这就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大大降低,银行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不能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导致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全力推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此外,绿色信贷还没有被纳入监管流程,跟踪监管极度欠缺,产生问题时银行不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也没有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银行与政府都缺少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储备,绿色信贷的后续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支撑。由于绿色信贷的收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也许根本就看不到收益,这就使很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效益缺乏信心,不愿意投资一个没有任何收益的项目,甚至会将绿色信贷划分到公益活动中。这都为绿色信贷的推进带来了重重的阻碍。
三、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
内部机制,改变经营理念在银行内部,应当对绿色信贷实施的相关人员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审查力度,对贷款前环境风险调查信息不实的、贷款审批决策过程中忽略环境风险的以及跟踪监督贷款使用情况中对环境风险重视不够的人员进行问责并实行相应的处罚。同时,还要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对环保企业的信贷优惠,使绿色信贷的发放科学透明,保证绿色信贷的公正公平,提升企业的环保积极性。商业银行需要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处对贷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商业银行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理念
首先,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理念的完善。对于绿色信贷政策,政府和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对绿色信贷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绿色信贷对环境和人类的作用进行深入解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理念,这是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只有对绿色信贷有了正确和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有力地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于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在能够有效的监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绿色信贷在正确轨道上的科学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绿色信贷监管的评级和问责理念。对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都要有专人专门负责,将绿色信贷的落实情况加入到相关责任人的考核之中,出现问题就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促进相关负责人真正落实好绿色信贷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绿色信贷的质量与品质,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的推进力度。
(三)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1、推出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辽宁省有关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大多为体现在综合性与原则性上,在具体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相当地欠缺。而商业银行在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实际执行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都降低了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信贷上规范性、操作性与灵活性。因此,要想让绿色信贷能够在操作阶段完成的顺利优质,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性强的指南性的规范来进行指导。这一套指导指南可以由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联合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联合制定,环保部门应该在充分参考赤道原则中有关的环境标准与管理要求,充分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环保指标,并结合辽宁省本身各行业环保标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辽宁省的绿色信贷实施指导标准,商业银行也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环境风险识别与监督机制,为企业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的划分,最有效的为银行的信贷风险评测提供基础依据,再结合其他相关行业的具体意见及建议,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能够行之有效的行为指南。以此来指引商业银行对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对污染环境危害生态平衡的项目贷款进行制约。
2、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辽宁省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增长依旧较快,这类贷款呈总量上升但增涨幅度下降的趋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持续控制“两高”行业贷款总额仍然是一个及其艰巨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辽宁省政府的环境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当共同努力,针对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不但要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的责任追究进行追究,还要向污染企业进行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连带责任的追究;另外对能遵循政府环保政策的企业和能够坚定有力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奖励,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那些致力于环境保护或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污染企业以及向污染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他们的惩罚力度,使商业银行不顾环境风险违规发放贷款的代价提高,并且持续完善有助于绿色信贷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出台,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大环保考核力度以规范
地方政府行为辽宁省政府为了能够大范围的推动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和商业银行齐心协力,对地方政府部门行为要及时进行规范的调整和有效的约束。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对环境产生行之有效的保护作用,银行机构与政府部门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的共识,这是利益信贷手段保支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在推行绿色信贷时,不能让地方政府成为首要阻碍之一,对地方政府行为必须严加约束,要对地方政府使官员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向地方传播新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使这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环境问题问责力度,加大对地方官员任职期间政绩考核中的环保考核力度,促使政府官员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推进绿色信贷能够顺利推进;还要将政府的政绩考核中的环保绩效考核的比重加大,以此来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省环保政策能够在地方得以有力的推行,从根源上削弱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落后发展理念,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环保企业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1]张鹏.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4(04)
[2]吴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财税金融,2013(13)
[3]王小翠,曾之明.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形势[J].河南科学,2015(01)
[5]孙芙蓉.金融应适应新常态---专访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J].中国金融,2014(19)
篇7
关键词:绿色信贷;赤道原则;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92-01
1 绿色信贷的内涵及赤道原则
1.1 绿色信贷的内涵
“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和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及项目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和高耗能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1.2 赤道原则及绿色信贷的国际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起源于著名的国际银行业协议――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 Equator Princip les, EPs)是由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截至2010年6月,全世界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67家,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5以上。但是在中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遵守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不需要签署任何协议,而只是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即可,而后自觉履行赤道原则的要求,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2 绿色信贷在我国的推行障碍
2.1 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
面对环境恶化的现状,我国“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这种背景下,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各级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金融机构要加强环保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2.2 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然而由于信息、技术、体制等多方面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推行这一政策时还面临着重重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2.1 “绿色信贷”的标准缺乏操作性
《意见》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对节能减排工作具有指导性意见,并未指明具体的参照目录和参照标准。在绿色信贷的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控制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这不仅造成了银行在执行政策上的困难,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2.2.2 缺乏公平的政策环境,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
国际虽然利用行政手段倡导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但并没有公平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对环境友好型企业但并未出台一些内在激励政策,如政府担保、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对支持环保项目或者企业的商业银行也没有具体的补贴措施;对破坏环境等违规项目等惩治力度不够有效。这些都减缓了政策的执行进程。
2.2.3 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守法成本高
(1)遏制“两高”产业成本高。虽然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响应《意见》,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实行实质性的“绿色信贷”政策;即使实行了,也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利润高,资金回笼容易,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银行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会放松审核标准,背地里以自身利益为主,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绿色信贷政策实施“非常灵活”。
(2)“两高”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往往相对短暂,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总是短期利益为先,长远利益其次。有的地方“两高”企业工作人员众多,地方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也会选择保住企业。当地银行受到地方政府施压,也无法有效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3)民间资本使“两高”企业资金来源难以切断。很多中小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便采取民间的融资方式或自筹资金的方式。“绿色信贷”对它们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一些小造纸厂、小铸造厂、小水泥厂、小火电厂、小煤窑等尤为突出。民间资本的进入也对遵守《意见》的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环境。
(4)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环境状况是动态的,环境污染大户和环保先进企业不是一成不变。而企业贷款也是多次的,每次贷款发生时环境状况并不相同。目前银行系统与环保部门无法进行深入及时的信息共享、反馈。环保部门无法把及时动态告知银行,银行就无法在每次贷款发生时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贷款约束。降低了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性。
(5)缺少专门技术管理人才。商业银行缺乏了解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内部信贷工作人员,也缺乏既懂技术又懂法律还懂金融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人才。而短时间内通
过培训难以满足基层对专门的绿色信贷审核及开发人员的需求,使我国绿色信贷在基层发展缓慢。
3 完善绿色信贷在我国的推行
3.1 完善法律体系和环境管理标准
完善我国资源法、环境法、金融法、金融监管法等法律体系,明确了环境责任的承担方,形成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综合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标准,对污染者或公共机构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为提出了严格的法律要求,规范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行为并调节三方之间的关系。这样企业和银行都会考虑其在经济上、声誉上所承担的成本和风险。这是绿色信贷实施的根本保障。
3.2 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完善信息沟通,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识别和评级系统
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建立可比性高、可操作性强、涵盖面广的能高效使用的评估检测标准。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参考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
3.3 建立综合性的内在鼓励机制,开发优良的绿色金融产品
国家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执行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在节能环保领域可以先由国企牵头带动技术发展,再吸引中小企业采纳先进技术。同时开发优良低息的绿色金融产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
3.4 成立行业协会,发挥专业性NGO作用
行业协会可以为节能减排的机构和个人搭建桥梁和平台,推动绿色信贷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专业性NGO不论在技术领域还是监督标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管理模式。具有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环保NGO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不仅可以监督银行和企业的行为,还能为相关部门、银行和企业提供咨询顾问,为引进专业技术和交易机构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4 - 9.
[2]饶颖防.绿色信贷在中国银行的应用分析[D].厦门大学,2009.
[3]卓文琴.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
[4]张长龙.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政策的延伸[J].特区经济,2006,(8).
[5] 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6] 郑冲.绿色信贷――国际实践与借鉴[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11):32-35.
篇8
一、构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商业银行也必须在经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尽快构建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通过在信贷领域和信贷活动中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
(一)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根据持续期限、资金规模、信贷额度、利率条件和风险控制等要素进行资金的配置,高效的审贷体系使其在风险衡量和定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通过差异化定价可以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的产业、企业和项目,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的现实需要
我国目前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为商业银行管理或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三)推行绿色信贷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客观需要
实证研究表明,环境绩效与金融利益相关者(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的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
(四)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早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了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且鼓励民间部门投资于有益环境的技术与服务。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尽快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机制的核心就在于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
(一)商业银行环境信贷政策
明确的环境信贷政策可以为员工及顾客提供商业银行关于环境风险的清晰指南,可以向员工及顾客阐明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的特定程序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可以确保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贷款以一贯且公平的方式承做,可以为与环境风险相关的商业银行业绩评价提供明晰的标准。很显然,商业银行环境信贷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时还应考虑环境风险敞口、人力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等。
(二)商业银行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
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辨识、评价、控制、转移和监测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单笔贷款,而且适用于集合贷款和组合投资,其目的在于使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敞口最小化的同时,对不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提供足够的保护。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环境及社会风险包括:①直接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因清理被其借款人污染环境所蒙受的直接法律责任(如借款人破产);②间接风险,反映了借款人的环境负债可能影响其偿付贷款能力而造成的风险,由于贷款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这就有可能影响借款人的现金流进而影响其偿贷能力,特别是当贷款企业违反环保政策和环保法规时,就会面临罚款、支付治理成本、暂时或永久停业;③名誉风险,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因与环境问题投资关联而遭受的名誉损失,商业银行在贷款项目环境风险审查上有失谨慎而导致的环境及社会影响都将会对其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市场价值和业务开展。商业银行在对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重点关注环境及社会风险发生的概率、环境及社会风险的级数(严重程度)、环境及社会风险影响的持续期、环境及社会风险的敏感性和不可逆转性、环境及社会风险和收益的影响、是否符合相关立法特别是环保法的要求等因素。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流程可分为环境及社会风险识别、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环境及社会风险控制及转移、环境及社会风险监测等。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
一是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对于高风险贷款项目,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而且必须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办理环境管理企划书,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贷款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二是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要素评估。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必须考虑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更符合环保及社会责任的可行替代方案、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包括通过恰当的独立认证体系认证的可持续资源管理)、能源的有效生产和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和污染控制以用废弃物的处理等,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项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提交、贷款审批或贷款发放。三是借助环境保险及金融衍生品转移信贷风险。可以通过要求顾客考察使其免于环境责任的保险、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险、以第一方保险将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组合的环境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要求环境顾问掌握专业保险赔付知识等保险政策和方式实施风险保护;除了保险市场以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也为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信用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进行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通过口头询问、信息披露以及对项目或场地的实地考察等进行动态监控。
三、构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建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基本框架
在战略上,商业银行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与经营利润同等重要的层面,确定环境保护和发展目标;在政策上,商业银行要结合实际制定环境信贷政策,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方案,用以指导信贷业务及其他活动;在人才上,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强,商业银行要加大引进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的力度。同时,还要培养对贷款项目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在组织机构上,商业银行要从职能和公司治理方面为绿色信贷提供支撑;在产品上,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融入环境及社会责任理念,而且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弹性、友好度、便于个人管理、捆绑或低风险等,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三)扫清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障碍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甚至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特别是杜绝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各种方式对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同时,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促成商业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就共同环保事项或流域性事务进行结盟或签署环保协议,形成书面契约约束。
(四)营造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
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疏导与商业银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环境风险管理,补充商业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依法治贷”意识。
篇9
作者简介:何德旭,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雪兰,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摘要:绿色信贷是银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借鉴国际经验,阐述了绿色信贷的涵义、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以及绿色信贷与传统信贷的区别,并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04-0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社会资金融通枢纽的银行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绿色信贷及绿色信贷产品
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绿色信贷规范是2006年7月重新修订的赤道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项目资本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项目,这也将是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标准的蓝本。
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三重底线”的方法管理其业务,即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客户、股东、员工、供货商、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UNEP FI,2007):
1.住房抵押贷款(home mortgage)。如花旗集团旗下的Fannie Mae于2004年针对中低收入顾客推出的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Energy Efficient Mortgage),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再如英国联合金融服务社(CFS)自2000年推出生态家庭贷款(Eco-home loan)以后,每年为所有房屋购买交易提供免费家用能源评估及二氧化碳抵销服务,仅2005年,就成功地抵销了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商业建筑贷款(commercial building loan)。如美国新资源银行(New Resource Bank)向绿色项目中商业或多用居住单元提供0.125%的贷款折扣优惠;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为LEED认证的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开发商不必为“绿色”商业建筑物支付初始的保险费。
3.房屋净值贷款(home equity loan)。如花旗集团与夏普(Sharp)电气公司签订联合营销协议,向购置民用太阳能技术的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美洲银行则是根据环保房屋净值贷款申请人使用VISA卡消费金额,按一定比例捐献给环保非政府组织。
4.汽车贷款(auto loan)。如加拿大VanCity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Clean Air Auto Loan),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再如澳大利亚MECU银行的goGreen汽车贷款,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绿色金融产品,也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要求贷款者种树以吸收私家汽车排放的贷款,此项贷款产品自推出以来,该银行的车贷增长了45%。
5.运输贷款(Fleet Loan)。如美洲银行的小企业管理快速贷款(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xpress loans),以快速审批流程,向货车公司提供无抵押兼优惠条款,支持其投资节油技术,帮助其购买节油率达15%的SmartWay升级套装(SmartWay Upgrade kits)。
6.绿色信用卡。如欧洲的Rabobank推出的气候信用卡(Climate Credit Card),该银行每年按信用卡购买能源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金额捐献一定的比例给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再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信用卡(BarclayBreathe Card ),向该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折扣及较低的借款利率,卡利润的50%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7.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ing)。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如爱尔兰银行对“转废为能项目(energy-from-waste project)”的融资,给予长达25年的贷款支持,只须与当地政府签订废物处理合同并承诺支持合同范围外废物的处理。
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是大势所趋
1.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中介角色,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UNEP,1997;European Commission DG XI, 1998)。商业银行根据持续期、规模、剩余额度和风险等要素进行资金的配置,其高效的审贷体系使其在风险衡量和定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可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为重点,使企业努力达到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自觉地进行无害环境的实践,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据全球金融界估计,1970-1979年气候天灾水灾给金融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0亿美元,1988-1997年更暴增为3000亿美元(UNEP,2000)。这些数据揭示,环境破坏不仅直接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生存。在我国,“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由于各国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银行业若不加强其环境风险管理,一旦发生给予贷款的企业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损及其债权的收回。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就为商业银行通过保险和衍生金融市场等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3.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服务(或产品)的收益具体表现在:扩大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高员工满意度及保留率;声誉收益(提升品牌形象);媒体的正面关注;环保意识和收益;获得更多的经营许可;巩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等(UNEP FI,2007)。实证研究亦表明,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Feldman et al.(1997)、Schaltegger et al.(2000)、Repetto et al(2000)检验了企业环境管理投资与其金融利益相关者(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SAM)对58个产业的2006年可持续年报披露的可持续风险与机会进行分析亦支持了这一观点。SAM提出,商业银行从环境生态或社会议题的风险与机会(如气候变迁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将极大地增强竞争优势。
4.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益相关者环境关注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决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环保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例如,美国银行之所以成为最早考虑环境政策、特别是与信贷风险相关的环境政策的银行,是由于1980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CERCLA,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法案颁布实施以来,一些银行甚至因此而破产。
5.推行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
20世纪90年代早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 Finance Initiative, UNEP FI)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Statement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强调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且鼓励民间部门投资于有益环境的技术与服务。而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金融公司倡导的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更是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包括不同类型项目的风险分类,还列示了与环境评估流程、监控和后续指导相关的议题。目前,已有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在内的56家金融机构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Equator Principl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EPFIs”),这些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
三、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内在要求
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将环境标准纳入其整体信贷战略及贷款项目评估之中,并发展出风险管理体系,强调客户的环境风险和银行责任,作为绿色信贷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或内在要求在于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
(一)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相应的环境信贷政策
环境信贷政策通常由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制定,并作为银行员工及顾客的工具和指导信号长期存在。完善的环境信贷政策将有助于:①为员工及顾客提供商业银行关于环境风险及有关环境议题的清晰指南;②向员工及顾客阐明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特定的程序、承担哪些责任来实现其经营目标;③确保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贷款以一贯且公平的方式承做;④为与环境风险相关的银行业绩的评价提供明晰的标准。
很显然,银行环境信贷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时还应考虑环境风险敞口、人力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并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银行现有的贷款及投资组合在哪些领域暴露于环境风险之下?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敞口是否具有较大的差异?环境风险管理需要哪些人力资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哪些培训?银行环境信贷的主要竞争者有哪些?环境信贷产品价格及质量层面的竞争程度如何?环境风险调查及转移成本是否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地位?哪些细分市场的顾客对交易成本的增加更为敏感?等等。
(二)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环境及社会风险可分为三类:①直接风险(direct risk),指的是银行因清理被其借款人污染土地所蒙受的直接法律责任(如借款人破产)。②间接风险(indirect risk),反映了借款人的环境负债可能影响其偿付贷款能力而造成的风险。由于政府环境管制日益严格,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政策要求,从而可能影响借款人的现金流继而影响其偿贷能力。如果贷款企业不遵守环保政策,就会面临罚款、支付治理成本、暂时或永久停业。③名誉风险,反映的是银行因与环境问题投资关联而遭受的名誉损失(Thompson,1998)。勿庸置疑,声誉与形象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随着政府、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对银行信贷政策关注程度的日渐提高,银行在贷款项目环境风险审查上有失谨慎而导致的环境及社会影响将会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继而影响银行的市场价值和业务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继而改进银行的经营绩效。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辨识、评价、控制、转移和监测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单笔贷款,而且适用于集合贷款和投资组合。其目的在于使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敞口最小化的同时,对不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提供足够的保护。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重点关注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环境风险的级数(严重程度)、环境风险影响的持续期、环境风险的敏感性和不可逆转性、环境风险和收益的社会影响(即特定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有助于环境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分享)、是否符合相关立法特别是环保法的要求等因素。
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流程可分为环境及社会风险识别、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环境风险控制及转移、环境风险监测等。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
1.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发起时,EPFIs应当参照IFC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将贷款项目分为A、B、C三类,分别代表环境或社会层面的高、中、低风险。A级及B级的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且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须备妥环境管理企划书,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
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为了提高审贷效率,往往会结合具体情况,按贷款项目环境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如加拿大皇家银行将贷款划分为三类,参见表1),不同环境风险类别的授信项目,其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研究及外部专家认证亦有所不同。如果贷款项目落入表内所列的范畴,则贷款申请将提交至地区分行或总行,视具体情况请外部咨询人员进行评估。对于I类项目,银行有选择地请外部专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II类项目需请外部专家提出行业的具体风险;III类项目则需请资深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调查。
表1授信风险评估指南
资料来源:Gray,1994。
2.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的环境及社会评估应针对以下项目: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评估;更符合环保及社会责任的可行替代方案的考虑;东道国法律法规及适用的国际协定及协议的要求;人权和社会健康、安全及保障的保护(包括风险、影响及保障个人使用项目安全的管理);文化遗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变更自然或重要居住地或法定保护区域中的濒危物种与敏感性的生态系统);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包括通过恰当的独立认证体系认证的可持续资源管理);危险物质的使用和管理;重大灾害评估与管理;劳工问题(包括四项核心劳工标准)、职业健康和安全;防火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影响;土地的取得和非自愿安置;对社区和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原住民及其特有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影响;现有项目、建议项目及未来预期项目累计影响;项目设计、评估及执行中受影响方的协商和参与;能源的有效生产、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减废、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废弃物的处理。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项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提交、贷款审批或贷款发放。图1为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BDC)的环境评估决策树。
图1 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环境评估决策树(BDC,2006)
3.借助环境保险及金融衍生品转移贷款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保险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为环境风险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保险政策实施风险保护:一是要求顾客考察使其免于环境责任的保险;二是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险;三是以第一方保险将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组合的环境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四是要求环境顾问掌握专业保险赔付知识。除保险市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亦为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信用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进行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
由于在贷款持续期间或投资期间,环境风险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加之借款人有可能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动态监控。贷款环境风险监控对象包括单笔贷款和整体贷款组合,监控方法包括口头询问、信息披露以及对项目或场地的实地考察等。
四、我国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举措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加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UNEP FI);兴业银行因在能效融资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的优秀表现,荣获英国《金融时报》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的2007年度可持续银行奖评选活动中“年度可持续发展交易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商业银行。然而,也必须看到,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初步制定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指导意见,但我国银行业在实施绿色信贷方面仍有待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环境恶化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腐败、法规执行不力、缺乏公众透明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绿色信贷,推动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顺利推广、实施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实施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可持续银行一般需经过四个阶段:防御阶段、预防阶段、进攻阶段以及可持续银行阶段(Jeucken,2001)。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还处于防御阶段,对环境风险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而要从防御阶段逐步推进至可持续银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至少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好准备:一是战略准备,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确定环境目标,确立标竿和报告制度,明确决策者必要的沟通职能。二是政策准备,要结合实际制定商业银行的环境信贷政策,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方案,用以指导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三是人才准备(包括内部人才准备和外部人才准备),由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强,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并没有特别储备,因而需要加大引进此类人才的力度;外部人才准备则是需要对贷款项目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四是组织机构准备,从职能和公司治理方面为绿色信贷提供支持。Ganzi && Tanner(1997)调查显示,许多银行均设立了环境部门,并开发了环境友好产品,如英国合作金融服务(CFS)设立了道德政策部门(Ethical Policy Unit),并赋予该部门业务否决权;再如瑞士信贷银行建立了环境执行委员会(Environmental Executive Board),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监督、记录绿色信贷业务,并就与环境相关的议题提出战略对策建议。五是产品准备,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融入环境及社会责任理念,而且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弹性、友好度、便于个人管理、捆绑或低风险等等,这些特征均应成为绿色信贷产品设计的核心,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
(二)商业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着力,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由于国资部门仍未完全实现公司化,股东本身对于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关注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基于这一背景,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里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另外,绿色信贷评估涉及面广,评估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从短期来看,银行对企业竖立绿色屏障时,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丧失部分优质客源。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要求支持对环境有益的项目,通常的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优惠贷款,加之从现有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考量,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效益并不太好的项目,如风电和垃圾发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鉴于此,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三)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的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Economy and Lieberthal,2007)。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以各种方式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各种名目、各种形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同时,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促成商业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就共同环保事项或流域性事务进行结盟或签署环保协议,形成书面契约约束。
(四)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加上环保专业性强,银行信息搜集成本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其次,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顾客的绿色教育,帮助企业建立环境管理支持系统。Steger et al.(2003)对中国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经理人对环境保护态度淡漠,不仅是由于企业盈利要求的限制,而且源于企业缺乏环境管理支持体系、相关的技术信息、员工环保培训和教育等原因,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效益直接或间接地受损。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邀请具有传统信贷意识的企业和顾客参加“绿色”研讨会或产业论坛,以克服顾客的认知及知识障碍。例如,新资源银行(NRB)就敞开大门,邀请200位以上顾客学习何为LEED认证设施,并邀请传统开发商举办绿色建筑物研讨会,帮助他们了解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及成本节约效果(NRB,2007)。
再次,实行绿色信息披露,借助市场力量加强社会监督。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以积极而公开、透明的态度,定期披露其绿色信贷执行情况,接受环境-社会自觉意识公众、环境组织、其他金融机构诸如世界银行和UNEP等国际组织的监督。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有一个绿色信贷政策而没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和办法、具体的约束和规范以及处理的规定,恐怕政策依然会流于形式。因此,我国应尽快启动推行全球报告协会(GRI)制定的企业可持续报告规范(G3),要求企业各项环境绩效及社会绩效指标,通过社会监督促使企业承担环境及社会责任。惟有市场参与者无法从违法使用环境资源的行为中得到额外利益,违规者被及时发现与阻止,环境友好型企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充足的发展资金,才能真正实现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环境资源。
参考文献:
[1]BDC, 2006. Complementary Procedure Manual: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 Project. ceaa-acee.gc.ca/050/documents/18644/18644E.pdf -
[2]Economy, E. and Lieberthal K., 2007. Scorched Earth: Will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hina Overwhelm Its Opportunit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88-96
[3]Feldman, S.J., P.A. Soyka and P. Ameer. 1997. Does Improving a Fir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sult in a Higher Stock Price.省略/icfconsulting/home.nsf/resppay.htm
[4]Ganzi, J.T. and Tanner, J.,1997. Global Survey o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The Private Sector.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Washington, D.C. (website:省略)
[5]Gray,J., 1994.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Royal Bank of Canada. In S. Vaughan (ed.), Greening Financial Markets.UNEP Round Table Meeting on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Environment, Geneva, September 26-27
[6]Jucken, M.,2001.Sustainable Fiancing and Bank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London: Earthscan
[7]New Resource Institute (NRB),2007. Interview with Peter Liu (CEO)
[8]Repetto R., and Austin, D.2000. Pure Profit: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orld Resource Insititute, Washington, D.C., Moskowitz Prize. 省略/wri/pureprofit.pdf
[9]Schaltegger, S. and F. Figger.2000. Environment Shareholder Value. 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7:29-42
[10]Steger, U., Fang Zhaoben and Lu Wei,2003. Green Chinese Business: Barriers,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heffield, UK: Greenleaf Publishing)
篇10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 上一篇:地产中介公司管理制度
- 下一篇:融资企业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