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冲击已迫使监管层加快监管落地的速度。近日,证监会和银监会的相关负责人密集走访调研众筹平台和P2P平台,相关监管细则有望年底前出台。
这正是致力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地方政府所需要的。监管细则加速出台能够让地方政府在培育代表性企业和出台扶持政策更加有针对性。
尽管将有统一的监管细则出台,在落实监管方面,地方政府所需承担的任务依然艰巨。
同时,要想以政策为支点,真正撬动市场化力量配置金融资源,政府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配套。
监管和配套,是地方政府营造互联网金融生态的两个基点。
监管定位
根据审计署最新数据,由于对互联网等新型金融业务的管控滞后,2013年一些不法分子涉嫌利用互联网金融等进行非法集资、网络诈骗案件11起,涉及金额800多亿元。
尽管一行三会已经就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分工落实清楚,但是在具体监管细则尚未落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规划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是否应该暂时承担起监管者的任务,这是每个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现在投资者或者资金供给者一旦出了问题,从来不会走法律途径,或者很少走法律途径,这也是政府应该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刘春彦在互联网金融法治高峰论坛上向记者指出。
在这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定位略显尴尬。
“我们也在摸索如何与监管部门对接上,但是现在没有国标,相应的监管措施还是有限的。”天津经济开发区投资三局局长乔伟向记者表示。
天津经济开发区正在联合银行、银监局,寻找适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方式。从培育互联网金融创业的角度出发,来打造包括P2P、第三方支付的生态体系,并促进央行征信系统的对外开放。
南京市秦淮区金融办主任叶增生同样认为,首先地方政府没有监管依据,其次互联网的监管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支撑。“互联网金融又是一个跨界的领域,要研究明白创新就需要功力,又需要在这个创新下预判到风险,要求就更高了。”
为了弥补监管方面的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在建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基础上,也在筹建相应的协会组织以实现行业自律。这其中包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等。
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不一,而相关行业协会需要省市一级政府的审批,这样就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省市一级政府对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认知不足,导致未能有效形成协会自律机制。
对此,刘春彦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形态比较多、经营者比较多,应当给地方政府配置部分权力,“地方政府可能更了解情况,比中央政府甚至可能比一行三会更了解情况,因为它离市场更近。”
行业生态
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配套,是营造互联网金融生态的第二个基点。
地方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房租补贴、人才输送、产业孵化等几方面。这些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些大同小异,甚至有些规划的初稿出自相同的筹备人员。
“关键还是看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相应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因。谁能彻彻底底地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需求,才能将政策的竞争力转化为吸引企业的竞争力。”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陈鸿波向记者表示,美国硅谷成批量地成长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其根本原因是硅谷具备了有利于高科技公司成长的生态环境。
发展互联网金融,技术支撑、信用环境、风控意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都是扶持政策之外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也是地方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去营造的生态环境。
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王鹏表示,现在大家都是起步的阶段,没有什么经验。由于北京地区的相关政策出台比较早,基础环境也比较好,成为许多外地政府官员“取经”圣地。
以中关村的经验为例, 为了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企业信用管理等问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的同时,也启动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的搭建。该平台将通过整合权威数据资源和会员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相关问题。
在北京、深圳、天津等产学研结合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了高校的教育资源,并调动原有企业资源推动建立了有关征信、大数据等技术配套平台,从而吸引一批系统开发与产品开发企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篇2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金融风险,而且会有一定的损失。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更为复杂化。本文将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速度十分的快,而且参与到每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是由互联网和金融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有一定的复杂性,很难进行防范。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互联网的一些举措。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判断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一些金融组织和机构通过互联网,运用先进的科技信息,进行金融服务和其他方式的一些金融活动。互联网让金融更为便捷、开放,让金融服务的操作更为简单和便捷。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还具备一些特点,首先,是扩散性强。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通过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让金融的信息传播的更为快速,而且范围也更广,因此,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了解金融信息。其次,是效率高。互联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高效的处理各种金融信息,而且在支付的时候由于不用人工这一步骤,也可以让支付更为便捷,但是,正是由于速度过于快,一旦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的话,也是很难挽回的。再次,是虚拟化程度高。由于互联网金融都是在网络上操作,所以虚拟化程度比较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大家都是看不到对方的。最后,是更为复杂,由于很多交易是通过互联网的,因此,也可能会出现泄密等危险性的情况。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一些复杂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法律政策风险现在网络金融电子支付时采用的都只是一些协议上的内容,协议双方通过协议的内容签订合同,当出现问题后就自己协商解决。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很难对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
2.2网络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网络技术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大的。很多电脑黑客利用病毒对电脑进行破解和入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我国科技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科学技术的系统都是从国外引入的,这对网络技术也有一定的风险。
2.3洗钱犯罪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很多金融服务有了新的内容,因此,洗钱犯罪的风险更大。洗钱方式融入了一定的互联网,利用网络进行洗钱的案件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便捷性,让客户没有办法获得对方的准确资料,因此,很容易上当。随着洗钱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如何防范互联网洗钱犯罪值得引起深思。
3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策略
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等独有的特点,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既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其进行规范。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的时候,缺少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没有办法保证切实可行的自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3.2实施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综合监管。要有单独的独立部门负责这一方面的情况,监管的内容可以监管相关的机构、中介、互联网金融平台等等,保证每一个环节没有能够发生的问题,同时,各个监管部门要注意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
3.3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产业进行鼓励和促进其发展。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产业进行一定的推广,让互联网金融产业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的更好。
3.4完善网络技术互联网金融一定离不了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了减少网络问题出现的危险性,应该完善互联网网络技术,积极利用先进的资源设备,引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互联网资源,加大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研究力度,这样可以依靠自己的互联网设备,进而减少对外国技术依赖。
篇3
在互联网金融日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潮流中,加上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较为系统、原则性的规范文件终于出台了。2015年7月18日十部门联合了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文件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文件,虽然该文件仅仅是一个指导意见,但其厘清了监管职责,也初步明晰了监管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对于各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关规范奠定了基础。
《指导意见》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坚持简政放权和落实、完善财税政策,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即“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明确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落实了监管责任。《指导意见》强调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要遵循服务好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互联网金融管理及监管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要求,如对互联网行业管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行业自律以及监管协调与数据统计监测等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范。整体来看,《指导意见》有以下几个特点。
制定主体复杂多样。《指导意见》的制定主体涵盖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基本监管主体,如一行三会,也包括了互联网主管机构,如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国家电信主管部门等等,还有专业性的法制机构――国务院法制办,以及财政部、发改委、工商总局、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这种复杂多样的参与主体是中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历史上较为少见的,反映了中央政府互联网金融问题的重视。
文件的立意是发展与规范并举。从《指导意见》的结构来看,文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该部分明确提出: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坚持简政放权,提供优质服务;落实和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所谓发展之策,既有宏观性的支持,也有较为务实的财税政策方面的鼓励,充分展示了政府鼓励互联网金融的立意,并试图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化解当前金融体系中的一些体制性难题,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规范问题上,一方面要求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尤其是一行三会的职责划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要分类指导。这是基于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客观认知上提出来的,文件指出“互联网金融本质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具体规范问题上,文件对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做了明确要求,并提出要细化管理制度,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也是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做出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确立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这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当前互联金融发展与规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充分平衡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既强调依法监管,也肯定适度、分类、协同监管,同时鼓励创新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新生性、跨界性、普遍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监管需要创新,需要分类和协同并重,因为过于机械地按照传统金融监管的界定难于适应灵活、跨界的互联网金融问题。此外,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复杂性也大大有别于传统成熟市场国家的情况,且成熟市场国家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规体系也仍在摸索之中。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社会的泛化和繁荣远比一般国家更为突出,加上我国基础性法治建设方面的局限,使得一些新生的互联网金融法律和执法问题更加突出。正是基于此,《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针对基本执法、基本规范和部门职能协调问题。
厘清了基本互联网业务的划界及监管归属问题。《指导意见》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体系中最为流行且影响广泛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互联网金融服务形势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明确了各自的监管归属体系。互联网支付业务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股权众筹融资业务由证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由证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由保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信托业务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这为下一步相关业务领域的精细化规范奠定了基础。
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安全规范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开设网站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除应按规定履行相关金融监管程序外,还应依法向电信主管部门履行网站备案手续,否则不得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两部门按职责制定相关监管细则。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指导意见》还要求从业机构应当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负责对相关从业机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和技术安全标准。
突出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及合格投资者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互联网金融的普遍性、群体性、跨界性决定了消费者或投资者对其风险认知不足,《指导意见》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角度对资金、信息及风险三个基本要素做了规范性考虑。《指导意见》要求,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该制度的普遍性确立,将有助于相对透明而独立的资金监管机制建立,为约束服务提供者依法合规保护客户资金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还明确要求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这种透明化的、独立的第三方制约将有助于防范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有助于投资者、消费者理性决策和选择。在信息披露上,《指导意见》要求从业机构应当对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及时向投资者公布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从业机构运作状况,促使从业机构稳健经营和控制风险。同时,该文件还强化了风险提示,要求从业机构应当向各参与方详细说明交易模式、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文件还提出,要研究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互联网金融应该有一定的准入机制,尤其是投资性风险更应设定适当的合格投资准入机制。
倡导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指导意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保护规则,但是倡导研究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规划,及时维权提示,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合同内容、免责条款规定等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信息披露、在线争议解决、现场接待受理、监管部门受理投诉、第三方调解以及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标准和操作流程等问题明确提出来,为下一步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及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行业自律、监管协调和数据监测统计等。明确要求从业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识别客户身份,主动监测并报告可疑交易,妥善保存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建立健全有关协助查询、冻结的规章制度,协助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及时查询、冻结涉案财产,配合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好取证和执行工作。还提出坚决打击涉及非法集资等互联网金融犯罪,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要求金融机构在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确保不因合作、关系而降低反洗钱和金融犯罪执行标准。
不足之处
《指导意见》历经了较长时间的部门沟通和协调才终于出台,其虽然奠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件的规范性、强制性、权威性不足。文件的名称可以看出其规范性和强制性、权威性不足,文件虽然由中央政府十个部门共同推出,但是仅仅作为指导意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际上,从文件的内容来看,尽管对各部门的职能上,甚至个别文句还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的义务,但是“指导意见”的称谓大大削弱了其约束效应。
发展与规范兼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件的规范性。《指导意见》用了较大的篇幅鼓励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虽然在倡导各类机构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同时设定了诸多前提条件,如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这种意愿是美好的,但是金融服务业并不是一般性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企业适宜进入的,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性还是应该适度而不宜泛滥。尽管设定了依法合规条款,但是指导意见的倡导性和鼓励性容易引导未来监管机构在准入上过于宽松地设定机制,也势必为互联网金融的秩序建设带来不确定性。
部门职责划分及其界定不足为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适应监管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指导意见》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两部门按职责制定相关监管细则”。但对两家机构的监管职责没有明确,尤其是后者对“金融信息服务”进行监管,这是否意味着金融信息服务的提供需要其专门化的许可?或者备案?金融信息服务的内容需要经过其审核?笔者认为,这里的监管不应该是准入层面上的监管,而应该是金融服务信息不能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监管应该是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机制应该在金融监管机构层面上,其他监管或执法机构应该从事中事后的强制性法规视角进行执法和监督,这一点应该在文件中明确。
对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互联网风险和监管问题的强制性规制不足。虽然《指导意见》对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作了要求,但是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合格投资者制度等内容则仅仅一带而过。互联网金融的适当放开,更需要具有底线性的强制性机制来约束服务提供者。该文件还应该适当提炼类似的强制性约束机制,尤其是在信息披露、风险提示、接受服务者是否合格有必要设置一些刚性机制。因为从一行三会的既有创制规范性文件的历史来看,一些具有普遍性、底线性的保障机制未必能及时地、一致性地得到体现,这受制于各监管机构的认识和把控上的差异。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问题 政策建议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不断创新发展,其中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业务的兴起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发展阶段。此后,随着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和整合销售金融产品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实现快速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为例,2012年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达6.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811.9亿元,处理收单业务3.8万亿元,预付卡业务575.6亿元。目前,互联网金融已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迅速渗透。2013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通过深入支付、信贷融资和理财等金融领域,开始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拓展,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产品,仅10多天就吸收资金60亿元。互联网金融正冲击着银行业务、客户和传统的金融观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也逐步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这种以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P2P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和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等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构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一是在支付方式方面,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即不再完全是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替代现钞流通。二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会突破传统的安全边界和商业可行性边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互联网金融业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业依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跨国界经营、高技术装备水平、法律缺位等问题也开始出现,也使其比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具有更大的复杂性,监管难度加大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乃至经济安全都构成了重大的挑战。对此,本文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
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业专门立法,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没有通过规范一般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法规对该领域的业务进行规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度和跨界特征也使其开展的业务不适用所涉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这不仅会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也会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应取得相关金融业务许可、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质和技术标准、资金监管、信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平台开立第三方账户是否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范围等领域并没有法规做出具体的规定,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平台破产倒闭和网络借贷诈骗等案件,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参与者的权利都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
互联网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制度、法规、监管和内控体系不健全,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风险,例如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形成的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的声誉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等问题。2013年,深圳的网赢天下、武汉的中财在线和浙江的非诚勿贷等知名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出现挤兑事件,引发了流动性风险事件。而交易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失误,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都会构成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累积。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互联网授权机制、身份认证机制、反洗钱以及计算能力等问题也会使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面临各类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完全覆盖,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依据,其他的电信部门和工商部门等一般只是负责备案或工商登记等行政管理事项,并不直接掌控和监管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具体业务。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与商业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传统金融格局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时出现的信贷诈骗、非法集资和平台挤兑等风险事件,说明有必要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以控制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首先,应尽快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制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出台有关业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地位和经营范围做出规定,明确资金流动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其次,要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并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标准、风险较高的平台要坚决予以关闭。第三,要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政府部门不仅要出台有关管理办法,还应推动建立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健康发展,由此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第四,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经验,完善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以及交易证据确认等方面的规定,最终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二)提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第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个人资信状况日益透明化,提高客户资信审核的准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级服务市场,解决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和保护工作,针对目标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严肃查处互联网金融信息的不实宣传,严密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违规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活动。第三,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例如建立资金监管和反洗钱制度等,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生资金挪用和洗钱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第四,加大信息披露的程度,构建更加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增强互联网金融操作的规范和流程,形成相互信任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市场。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委员会,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单位组成,形成监管合力,联合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二是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透明度和监管效率;三是构建互联网金融业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报送数据信息,实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四是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处理机构,及时处理违法、违规和发生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从而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蔓延。
参考文献
[1]货币政策司.《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8月.
[2]冯娟娟.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4期.
[3]伍兴龙.我国网络借贷发展现状与监管路径探析[J].金融管理2013年第3期.
篇5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之前,准确意义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到2011年左右,互联网金融从开始正式融入金融业务领域。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出现新常态,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越来越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希望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与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可以使互联网金融新领域呈现一种有序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的类型
(一)法律风险
目前的监管制度缺失,企业风险内控制度缺失,各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规不统一等,使得投保资金来源难以追寻,洗钱等不法行为增加了互联网保险业的法律风险。
(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无先进的互联网金融设备支撑的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风险。例如所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来就存在漏洞,这就出现了黑客盗取他人信息的现象。
(三)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运营形式的进步,从面对面到线上运营,而且开放网络操作的安全性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有诸多安全协议的保护,但操作不当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网的数字攻击,很可能造成客户的资金方面的损失。在客户资料存储方面也较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客户信息皆为数字信息,若存储设备的物理耐用性能、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不良,容易产生泄露客户资料事件,从而暴发操作性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息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以及欺诈风险。互联网借贷业务目前因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而债权的到期实现也依赖于债务人的信用,因此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违约风险。同时一旦用户的信用信息被滥用,那么就无法对信用评估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信用风险就会随之产生。如擅自挪用公款、篡改数据、私下接业务、第三方故意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
三、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督
(一)修订、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征信法律规范
监管机构在出台监管法律法规以及相应规范时,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无论互联网企业抑或传统性金融机构,从原则上来看,从事相同或相仿金融业务相关的业务或机构都一致监管;第二,对于从事线上线下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商主体,都应该做到无出入、一致的监管。对于个人信息征信方面建议:第一,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共享信用数据等信息,将个人征信系统与网络平台实现了嵌入式对接。第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相互间的数据交换系统。第三,采取积极行动开发第三方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对信贷违约行为的严惩制度,扩展信息渠道,降低信用风险,推动网络借贷市场的有效运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征信系统。目前,在立法者和监管当局的面前摆着一个迫切的任务,那就是怎样使保护隐私与监管有效性相匹配,在有效的法律监管下,使互联网金融主体之间建立起应有的信任。
(二)严格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市场操作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好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手段,对于传统金融在线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及支付类互联网金融创新,参与方只有用户与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可参考现有的制度进行。对于借贷型互联网金融,对融资方的信息披露可以就目前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的披露内容为参考从而建立。同时,要求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机构对融资方的信息披露有进行监督的义务。监管方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手段,可以参照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监督惩罚措施。
(三)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完善个人信息征信系统建设
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应具备统一的信用管理办法、评价方式,对支付平台双方进行信用评价、分级管理等。建立全国联网诚信系统,记录互联网金融参与方的诚信档案,系统能根据诚信档案记录对参与方诚信做出评价。对融资方,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信息披露的完成情况、到期履行债务的情况,违规处罚情况等。也可以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也就是把网络平台与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一种嵌入式连接,简单说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方法,从而可以引出第三方个人征信系统,促进借贷违约惩罚机制的发展,由此大大减少信用风险的出现。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如台风过境一般席卷全国。如今,互联网消费已经开辟出专属的领域,这个全新领域是以全新的金融业务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其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和金融业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的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由于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导致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一、互联网主要的金融风险类型
(一)法律政策
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一项全新定制的业务,并没有根据市场、资金、交易者、电子合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交易。现阶段,网络金融行业在进行交易支付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电子支付的形式进行交易,还有由交易双方针对交易情况进行拟订的书面合同。这是一种风险保障手段,可是因为其并没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了一旦交易出现问题,协议中提到的责任、承担等情况不能正常的执行。虽然《合同法》对于电子合同具备的法律效应是承认的,但是针对合同签名这一项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
(二)业务管理
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进行交易过程中风险规避么问题不够重视,对于造成风险的源头的管理松懈。网贷公司不设立风险准备金,理财产品只是强调高利率并没有针对风险问题给出相应的解释。有的支付平台对于客户身份核实简单,涉及到大额资金交易的时候没做使用U盾,筹资、资金中介通常只是具有担保职能,在担保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受到相关的资金约束。这很无形中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一旦发生什么问题,网贷公司为了逃避责任可能直接选择跑路。
(三)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讯系统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发展的载体,因此,一但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将会直接造成互联网金融新风险的出现。网络通讯、密钥、加密系统、IP协议等方面的安全性较差,一旦计算机系统遭遇电脑病毒或者是黑客的攻击,将会直接造成资金的大量损失。互联网金融业对于网络技术的选择失误也会直接的引发金融风险,通常表现为系统和客户端不兼容,引发的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问题。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大大的增加了传统金融风险复杂的特性。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一般都是法律、业务、网络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当然还有网上存在的非法洗钱等犯罪行为,都可能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 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电子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用制定法律,从安全性方面思考,通过各方面的考察,从而制定保证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性。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禁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增加有关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犯罪中违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加大惩罚惩力度。针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对于用户的个人资料、合同签名、电子凭证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
要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各方面的监管,就必须要将逐渐表露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业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对金融业分业、混合的两种主要的监督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现情况,以便于做出更好的管理。通过对发展初期业务的深入调研,实现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当中对资产负债的流动管理和交易客户信息安全性的保护并用的局面。想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工作,还需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互联网金融业管理的交流,在与国外金融业监管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身。
(三)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
在实现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一项突破性的创举,它的普及与发展为金融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对互联网金融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社会现象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用其指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针对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产业的的管理,从物流业、移动互联网等的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税收、人才培训,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结束语
对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做出相关的提示,努力创建一个交易、信息、投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交易环境。将互联网金融交易过更重涉及到的责任、义务落实到位,明确相关的机构的监管目的,在引导消费者风险识别、预防能力增强的同时,更好的保证参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通过对风险、交易资金、客户信息方面进行约束,使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一定的防范和维护意识,从而实现全方面促进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0-42
篇7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
关于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以下是相关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研究成果,主要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界定互联网金融。
从静态角度看,分为产物说和模式说。产物说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而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包括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等外部环境的改善[1-3]。模式说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代表人物有:兰秋军[4],罗宁[5]等。庄崚[6]的研究给了我们更灵活的界定,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从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立足于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向互联网拓展或者是传统的非金融类从业机构,在取得相应资质的前提下把自身的业务向金融业延伸,诸如马云的“余额宝”。
而从动态角度来看,文献相对较少。叶冰[7]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通常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市场人士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动态行为,而不是一种产物或是一种模式。王石河[8]的研究亦显示,互联网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孟祥轲[9]的研究则是以证券行业为核心的,认为证券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它是在“证券交易电子化”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出来的“证券商业网络化”,即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金融活动,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是倾向于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兴产物,是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技术作为必要支撑,可以称之为科技金融或者新技术金融。而对于动态角度的内涵界定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方向主要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行为上的金融,指出互联网金融有着更大的普惠和民主金融的意义。其中的主语或者核心是参与者,是人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技术。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学者也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 事实上,从金融稳定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终归是一种虚拟化的金融交易平台,因此仍有分析其风险的必要性。
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Kim讨论了B2C电子商务中的保险问题。
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晚,成果较少。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表现为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方面。对于第三方支付,郭世邦[12]认为由于网上支付行为的隐蔽性和网上交易记录的缺失,第三方支付构成对反洗钱体系的冲击。王振等[13]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洗钱风险的政策建议。谢凯等[14]指出了客户支付资金流向带来的风险隐患,提出了对客户资金风险防范的措施。对于网络借贷,杨凯生[15]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的投资理财类业务中,缺乏对有关产品严禁变相吸收存款的规定,缺乏对其资金来源及应用的严格要求及监督办法,也没有针对其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手段。罗宁[5]则指出,互联网企业在开展支付业务的同时,也开始向网贷业务方向发展,由于缺乏贷后监管和风险控制,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使得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针对信用风险管理,翁舟杰等[16]认为我国P2P网络借贷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自律性较差等障碍。张玉喜[17]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采用的多是新技术,更容易发生故障,任何原因引起的系统问题都会给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带来信誉风险。李文博等[18]指出国内的信用环境和信用信息系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不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虚拟特点。通过网络银行发生交易,而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验证具有很大难度,增大了网络信用风险[19]。
针对技术风险管理,张郁松等[20]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方面,尤其是安全技术的使用上,没有相匹配的规范或标准。金融系统平台在设计与使用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验测试。李文博等[18]研究显示,互联网金融技术方面存在潜在的风险,平台的安全面临考验。张玉喜[17]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性的安全风险[19]。第二,技术选择风险。第三,技术支持风险。
针对法律风险管理,新平[21]指出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游走于“合法”和“非法”之间,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也有部分学者从多个方面识别法律风险:一是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网络中出现的法律法规所没涉及到的方面。二是网络金融缺乏法律规定,代表人物有:翁舟杰等[16],李文博等[18]。
综上所述,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第三方支付风险和网络借贷 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个人信用和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带来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源自互联网系统的配套措施不健全导致的黑客和病毒的攻击,而法律风险则主要源自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防范的研究尚不完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方面,国外的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Karne Furst[22]对美国金融市场所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开展电子金融服务的银行其负债来源更为广泛,收入也从利息收入更多的向中间业务收入转移,并且其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也相对较高。Anait K. Pemlhatur[23]认为,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面临操作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随着银行进入网上银行这一领域,一种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网上银行的出现,早期的自我监管措施将演变成一种日益详细的审查。
相对于国外学者的风险管理方法,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其中对于第三方支付研究的大部分文献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沉淀资金的管理方面,熊建宇[24]建议国内要建立健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经营活动,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巴曙松[25]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业务对现有监管体系的冲击提出了建议:第一,实行准入制度,严格信用管理;第二,积极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宏观货币创造顺周期风险;第三,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积极监管;第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沉淀资金安全管理。王一飞[26]认为,在资金管理方面,互联网理财品风险控制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对于机构对所发行产品自身的风险控制,二是机构帮助理财品消费者管理风险。何虹[27]则从资金管理和消费者两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针对法律风险管理,王元月[28]研究表明,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监管缺位的情况下,网络化的民间借贷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亟待纳入监管范围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出应加大网络金融的立法力度,尽快制定《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资金划拨法》等,清晰界定网络借贷金融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王占军[29]便主张在风险管理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政策,出台《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与稳健程序》等一系列专门规则,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以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而在监管的现实操作中,应全面提高监管人员掌握网络金融业务经营状况的能力和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增强宏观控制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要加强网络金融监管规范化建设,提高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15]。
针对技术风险管理,殷志勇等[19]指出应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防范水平,健全银行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并且制定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针对信誉风险管理,何虹[27]则提出我们有必要构建有效的横向合作监控体系,这是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的基本途径。
综上所述,要实现网络金融的有效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包括金融法律体系的修正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立法,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制定加大监管力度。其次应营造科学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国际间网络金融监管的合作,通过国际间的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借用网络银行方式进行洗钱等国际犯罪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管,形成能有力保障网络金融健康运行和对全球网络金融负责的监管体系。最后我们应该鼓励传统行业大胆尝试互联网金融,使传统行业迎来新的契机。
四、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
我们着手互联网金融的案例分析是通过碎片化理财产品——余额宝余额宝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对互联网金融的涵义界定、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从根本上说,余额宝就是用户购买基金的收益,只是淘宝打着高收益的旗号,让广大的客户将大量闲置资金存在余额宝内,同时高收益伴随着风险,这与基金是一样的,存在亏损的可能,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重视余额宝的风险。由于余额宝属于2013年的新生产物,学术界对于余额宝的风险类型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研究成果尚少。以下是学者针对余额宝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福布斯》《福布斯》杂志是美国最早的大型商业杂志,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财经出版物之一。《福布斯》为双周刊杂志,每期刊登60多篇对公司和公司经营者的评论性文章,语言简练,内容均为原创。《福布斯》着重于描写企业精英的思维方式,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企业家精神”;不停留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上,着力于洞悉新闻背景、把握动态信息和行业趋势,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运作的经济环境。期刊杂志将学术界对余额宝风险类型研究归结如下:第一,货币市场风险;第二,与银行竞争风险;第三,纠纷风险;第四,在监管方面: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马红漫[30]研究显示,余额宝具有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信用控制风险。虽然如此,但他认为余额宝在互联网金融的实践中,一定是最耀眼的先驱者。李静瑕等[31]指出余额宝存在投资风险和IT 风险:投资风险首先表现在基金投资标的的风险,其次是流动性风险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的投资期限配置、科学的投资考核、合理的引导宣传等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防范。
针对余额宝风险类型,相关研 究学者提出了余额宝的风险管理方法。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李庆治[32]认为,余额宝公司应通过制度安排规避监管风险,通过客户筛选控制市场风险,并借助大数据降低流动性风险。针对法律风险管理,赵鑫[33]指出,虽然余额宝解决了支付宝中沉淀资金的问题,但是余额宝却面临着监管风险、政策风险、竞争风险以及银行风险,也会面临亏损的风险,需要立法部门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综上所述,余额宝的风险与互联网金融相同,主要具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而针对余额宝这个新兴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各个学者研究视角丰富。要规避余额宝的风险,需要建立健全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防止监管真空,控制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通过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使得余额宝这个新兴的互联网产品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五、评析与展望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划界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深化,已经形成“互联网金融”蓝海,市场前景巨大。但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面临诸多新生产物不可避免的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现有文献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现有研究表明,首先,互联网金融被众多学者定义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行为。其次,互联网金融除了具有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再次,面对诸多风险,电商企业以及政府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电商企业应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并且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以及互联网金融应沿着怎样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互联网金融界定依旧模糊,没有统一的含义界定。现在研究虽然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及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尚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且界定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的界定对于此后一系列的相关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同时应给互联网金融一个全面统一的定义。
第二,面对互联网金融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其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对于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将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很明显,且它的收益也很明显,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正反相应而生的,若它没有了风险,也表明其收益将减少或消失。因此,我们的研究应侧重于将互联网金融的收益与风险相权衡,实现二者的动态均衡,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建立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基于互联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促进互联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前瞻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12.
[2]董亮,李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3]杨再平.同享优质资源,融汇无界精彩——“金融与互联网行业高峰论坛”对话实录[J].金融科技时代,2013(1):10-11.
[4]兰秋军.互联网金融数据抓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5):1829-1832.
[5]罗宁.互联网金融不得不说的风险[N].第一财经日报,2014(5).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1-44.
[7]叶冰.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2(10):139-140.
[8]王石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2(5):187.
[9]孟祥轲.中小型券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研究[J].金融财税,2103(8):55-56.
篇8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互联网金融规模不断壮大。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给金融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基于web2.0,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逐渐渗透到支付、存贷、理财等传统金融核心业务,中国互联网生态逐渐形成。在支付领域,2010年至今,利用支付宝支付的金额已超过了2万亿,以支付宝、财富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到市场份额的八成,已经超过银联和银行等金融类企业网银支付的总量。在借贷领域,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人人贷”式(P2P)公司超过了300家,行业交易额高达200多亿元。在第三方电子支付领域,截至到2012年12月中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2.21亿人。
2.互联网巨头迅速抢占金融市场。目前,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已呈“全面开花”之势。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互联网企业也不断加强创新,不断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新浪的“微银行”,腾讯的微信5.0与“财付通”的互联等更是全面进军金融市场。今年9月份,腾讯宣布要成立银行,也成为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京东商城和苏宁电器也先后宣布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进军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具有快速发展态势。例如,支付宝旗下余额宝,上线18天累积用户数就超过250万,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到57亿元。
3.传统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企业发起的挑战,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互联网环境下多样化需求,传统金融企业加快了金融业务创新。一方面,金融企业加快了金融产品互联网化进程,运用互联网技术把银行产品线上化,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所有商业银行都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网上服务。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业务模式。例如,华夏银行推出了“平台金融”业务模式,为平台客户及其体系内小企业提供在线融资、现金管理、资金监管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中国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今年5月份在杭州签署了整体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安全认证、资金托管、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招商银行联手中国联通于2012年11月推出首个移动支付产品――招商银行手机钱包。近期,30多家基金公司的淘宝直营店也陆续开业,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纷纷成立电子互联网金融平台。
4.通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变革的大环境下,通信运营商利用其管道优势,也开始积极探索金融业务。2010年3月,中国移动以398亿人民币收购浦发银行20%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3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2011年9月,中国电信与光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网络缴费、手机支付、第三方支付等领域合作。2013年6月,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双方在存贷款、现金管理、直接融资等领域的全面合作。2013年,中国联通与中信银行合作,布局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类企业利用数据分析优势,可以帮助优质小微企业破解融资困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贷已经累计为超过32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不良率仅0.87%。
2.有利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约在15-30万亿元人民币间。影子银行最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巨大的影子银行规模由于监管缺失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潜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资产的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将线下民间金融资产转移到线上操作,有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准确掌握互联网金融即时数据,能有效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便利化。
3.倒逼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更多的企业有能力进入金融领域。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及互联网服务企业不断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格局,改变了银行传统信贷单一供给格局,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壁垒。互联网金融的繁荣正倒逼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比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等。金融领域创新加速,不断涌现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及商业模式,也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创新金融监管手段、模式,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4.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服务与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的不断深入融合,互联网金融加速创新,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到最近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无不体现了金融与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此外,民间借贷也开始合法化、线上各类融资平台不断涌现、“智慧金融”也由概念开始走向市场。目前很多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通过电商网销、社交网络,甚至是微信平台等推广自己的品牌或是销售产品,基于社交网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
5.有利于吸引广大民众参与金融。由于专业壁垒,民众参与金融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互联网金融加快了金融产品模块化和标准化进程,同时也拓宽了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范围,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易于操作。互联网金融也正在改变金融产品传统由少数精英控制的模式,转而由更多网民参与共同决定金融产品的模式,使得金融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体经营规模不大。由于中国金融管制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新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和新型网络信贷公司,扩大发展规模还受到较多限制。一方面,金融牌照许可限制了很多具有资金实力的互联网公司扩大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很多新型的网络信贷公司,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扩大规模也举步维艰。此外,拥有金融许可和资金实力的传统金融企业,由于缺乏互联网基因,发展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比较谨慎。
2.监管模式和手段滞后。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等非金融类企业纷纷进入金融领域,传统金融产品加快了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而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相当滞后。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完善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互联网环境下的监管体系还未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比较落后。
3.社会信用环境缺失。中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步完善。主要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互联网非法吸收存款或非法集资,损害投资者利益;以个人信息牟利现象比较严重,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社会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知识还比较缺乏,影响了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展;政府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有关公共服务未能及时配套。
对策建议
1.创新金融监管模式。针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之势和互联网金融跨行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吸收工信部加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跨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通过部际联系会议制度,联合研究制定互联网金融政策。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监管,建立全覆盖的统计体系以加强信息共享。创新监管模式,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对传统金融企业监管模式,由事前监管改为备案监管,由对企业的前端监管改为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保证企业持续不断创新;又可以充分保证消费者利益,有效防止金融欺诈。
2.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及管理职能。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认证,建设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安全防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对网络用户的信息保护,通过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监管提供好的基础。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情况,重新梳理各类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构建科学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明确相应企业、相应业务的监管部门,取缔未经监管许可的金融平台,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统一数据平台。加强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制定出台关于电子交易及电子证书、加密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规定,积极推动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的发展。
3.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链。整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资源,加强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产业链环境。具体而言,金融机构拥有客户、研究和资本优势,而互联网公司拥有技术、数据和创新优势,通信运营商拥有管道优势、掌握了大量的移动终端。通过组合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优势资源,实现互联网金融融合创新发展。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电商模式;风险与监管
[中图分类号]F713.3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05-02
[作者简介]李越 (1984-),女,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相关文献综述
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一个业界公认的定义。王雷(200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吴晓光(2011)提出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和金融的结合,是一种以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形式。王琴、王海权(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具有高度交互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种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金融形式。
李博、董亮(2013)总结互联网金融从服务的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例如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属于狭义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包括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电商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分析和探讨,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合理性政策建议。
二、我国电商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阿里小贷”
2010年由阿里巴巴集团成立的阿里巴巴金融面向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服务,简称“阿里小贷”。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已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不良率低于1%。仅2013 年一年“阿里小贷”的新增贷款近 1000 亿元。
2.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2012年11月京东联合中国银行,推出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向与京东的合作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2013年12月初,京东针对供应链金融推出“京保贝”,截至2014年1月披露的数据,“京保贝”的房贷总额已经超过10亿元。2014年2月,京东商城上线主要为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的“京东白条”,京东网购用户经过信用评估后,可获得最高1.5万元信用额度。
3.淘宝余额宝
2013年6月余额宝的推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仅仅上线18天,它就网罗了超过251万的用户,转入资金规模超过66亿元。截至2013年12月,余额宝的用户已经达到4303万,规模1853亿元,余额宝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给用户带来17.9亿元的收益。到2014年2月26日,余额宝的用户已经达到8100万,规模4100亿元。
余额宝以“集合投资”式的理财方式,吸引了众多小额投资者和无数社会零碎资金,弥补了传统银行理财业务在小额闲散资金上的缺位。使用余额宝的用户大多资金量或其他条件是达不到传统理财业务标准,他们虽然用于理财的资本不多,有可能只有几千元,但数量巨大,并具有强烈的理财需求。余额宝将社会零碎资金集合理财,实现了淘宝、基金公司、支付宝用户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我国电商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
1.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外部监管缺失
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均是基于传统金融活动,暂不适应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均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易引起法律纠纷,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此外,在监管制度方面尚没有专门针对电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证监会2013年6月认为余额宝违反规定,暂停其业务也是基于其没有获得基金销售牌照,不具备基金销售资格而言。但随着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并在证监会备案,余额宝引起的风波似乎已经尘埃落定。银监会也仅于2011年8月受“哈哈贷”倒闭及行业风险逐渐显现的影响,《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意在防止P2P信贷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和蔓延。外部监管的缺失,行业自律的缺乏,加大了电商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
2.信用信息交换较困难,盈利水平难以保持
我国信用体系构建尚不成熟,信用环境较为恶劣,互联网金融电商基本完全依赖自身的审核技术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分析和评级,电商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另外,电商获取客户信息的时效性较差,时滞较长,片面性强,不利于判断客户资信,产生不良贷款等风险问题,从而影响利润水平。
虽然现在电商式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较高的收益,但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化,行业内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收益将会有所回归,甚至可能出现收益为负的现象。例如,Paypal在1998年就推出了类似于“余额宝”的业务,但由于其货币基金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值,2011年又受累于美国零利率政策,最终停止了该业务。
3.潜在技术风险较多,平台安全面临考验
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虽然扩大了现代金融的广度与深度,便利了金融业务的开展,但也带来了信息和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发展较为成熟的正规金融网络化平台都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风险,更不用说才兴起的电商模式互联网金融。一方面,电商一般依据大数据建立自动化量化贷款发放模型,其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参数设置,由计算机网络控制,对申请贷款的用户进行筛选、计算额度并发放贷款,用数据计算代替人工审核,其效率和规模是传统放贷不可比拟的。但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量化放贷的参数要不断进行调整,若参数一旦不符合当前经济,大规模的量化放贷,很可能在极短时间就出现大面积坏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一旦计算机系统遭遇黑客攻击、存储设备被破坏等,将对其造成巨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四、对策建议
1.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
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健全现有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性质与定位,对其业务范围、发展方向、监管办法及违规处罚、退出机制等相关内容作出界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阳光化和规范化。完善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高对互联网金融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
采用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尽量不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我国目前实行金融分业监管政策,对互联网金融更要明确其业务监管归属部门,避免出现监管漏洞和监管重叠。
2.推动形成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口头指引”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形成自律组织和自律规范,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性质、禁止、信息披露要求等内容,能够起到处理行业内投诉、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建立行业内信息共享机制等作用。此外,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合作平台,相互提供便利渠道,加强信息交流。
3.普及金融知识,强化公众金融理念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开展金融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金融产品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公众金融意识的提高,有利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并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因金融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网络金融欺诈行为,保证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王琴,王海权. 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3]史芳丽,吴士敏. 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相关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2).
[4]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2000(6).
[5]黄海龙. 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篇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凯恩(E,J,Kanae,1984)创建了一个”斗争模型“,大多数学者以此模型形成了一种基本假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从监管到创新到再监管、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动态博弈关系,这一假定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博弈斗争关系。尹龙(2005)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已经演化为一种互补而不是斗争关系,金融创新提高了监管效率,而金融监管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推广,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互联网金融正式推向了。但当前的金融监管相较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就显得有些落后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倒闭、跑路,这些问题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将在防范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推进使得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2015年5月支付宝长达半小时的瘫痪,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面临着风险并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具体分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杨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为内核,同时又衍生出道德风险、系统信号扭曲、错误定价的系统性风险。魏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刘志洋、汤珂(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部分,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非金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操作风险。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法犯罪风险。任春华、卢珊(2014)将互联金融风险分为五大类:网络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及各种犯罪风险。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刘恒江(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概括为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
由上可知,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资金信用评价、身份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程序或系统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技术性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性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信用整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使得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跨界性、联动性和资金高速运转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法律法规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而产生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虚拟资金交易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由于对互联网企业先入为主的认知质疑其经营能力及业务可靠性的可能性。
三、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设计
1.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对金融活动的事先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目前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防弊纠错转为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方面,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测试及时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向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阻止系统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金融创新的风险缺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教授W.Robert Knechel认为,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对应的审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时候已经难以发现企业的资产缺失问题,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许莉(2005)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不止停留在微观的账户层次,还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生存能力等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谢志华,崔学刚(2006)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刘金星(200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对风险做出职业判断,并评价其风险控制来确定剩余风险,在此基础上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上可知,风险导向的审计主要是以风险为导向,不同传统审计以内控为导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更大,风险种类多样化,因此,想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明确并且统一执业标准及评价依据,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的制度,积极宣传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2.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扩展内部审计对象
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征:(1)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会对客户的信息进行采集,而这些信息往往牵涉到客户的重要隐私,这些信息以网络数据的方式存在,被公开暴露的风险要比传统行业高出很多,并且一旦暴露,后果非常严重。比如2015年10月份出现的网易邮箱密码泄露事件,这次漏洞涉及近5亿条用户数据。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让人民对网络安全更加不信任,因为泄露密码不仅只涉及到邮箱本身,用户的其他相关服务也有被盗的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2)改变了原有的审计线索;传统金融企业的审计证据往往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在,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许多业务操作往往仅留下一些记录或者一段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审计线索,需要进一步加工。(3)监管难度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难以界定并且交易流程简化不透明,这使得传统的内控制度几乎不能对其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向高科技化,这就要求内部金融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系统以及金融传新业务的审计,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测试,及时了解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重视内审工作,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