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职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1-02
一、调查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和访谈形式的进行,共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幼教班在读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收回128份,先后走访了咸宁市30多家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调查内容涉及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素质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45%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比较合理,6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不是很合理,2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非常不合理。其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重复较多的问题,没有从考虑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整合性,不能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6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实训实践时间较少;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技能课设置不够。在改进课程设置方面,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要增加英语语音和视听说课时,45%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等其他技能培养。在本校学生就业单位走访座谈中,80%的单位认为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前培养中应加强英语口语课、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等。
(二)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调查结果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专业知识,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综合知识,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自学能力,7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口头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而在幼儿园教师工作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偏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表现在舞蹈、钢琴、美术等基本技能欠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
(三)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素质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
6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进行课堂全程简单的英语教学,7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9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来调动课堂气氛。
(四)关于改进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的调查结果
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7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灵活掌握专业课程和学生选择自修课程设置,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训实习时间,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应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性;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体系;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中专和大专学习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原因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偏差,对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合理,没有把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机整合与衔接,导致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不协调,也没有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在教学组织上缺乏互动协作、资源共享度低。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上存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合理,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重点不明确,考核形式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短板和弊端,这也是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规格的层次不够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只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以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有明显区别,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护理活动。因此,双语幼教专业人才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能够照顾好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还要能够满足幼儿知识学习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幼儿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掌握较为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引导和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日常活动,打破以往死板的课本式英语教学,尽量使幼儿教学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因此,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较为熟练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英语教学技巧。而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仅仅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是很难全部掌握的,这就需要突出工学结合特色,除了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时间到行业进行观摩、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针对需求,突出课程设置科学。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院校多数是把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简单地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课程,导致课程开设重复,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把两个阶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更没有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般通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应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在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同时,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要通过专业和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举办技能比赛活动等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
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就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是指就业人群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对就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帮助大学生健全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途径。为了解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对某金融系7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从就业价值取向、专业认可度及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 5 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1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负责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让每个毕业生拥有依据自身条件和自我意志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培育,培育大学生能够承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掌握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准确定位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和发展期,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正确引导金融学本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崔铭,张艳琼.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篇3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本位;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3-02
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没有摆脱生存危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三本”院校,其生源质量较差,办学基础条件也较为薄弱,如果刻意模仿公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变革与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按照“精专业、强素质、重技能、求创新”的指导思想,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明确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与定位
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金融职业的工作者应具备的,在实践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以理论知识为支撑具有的职业操作技能,同时兼顾职业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1]。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侧重于创新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教育观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层一线金融机构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相比虽然都是培养基层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培养的人才职责分工有所不同。高职主要培养侧重技术应用型人才,如:高级技术工人等。民办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能施工、会设计、具有一定管理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从业要求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2]。因此根据金融学专业主要从事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通过与金融机构用人单位沟通,黑龙江财经学院将金融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金融从业基本能力、金融专业核心能力、金融专业岗位特定能力和金融专业职业拓展能力[3]。基本能力培养包括具有自学能力、能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抗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核心能力包括掌握从事金融业务应具有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数理统计分析能力、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等;岗位特定能力包括客户管理、服务营销、理财、会计、结算、证券实务操作能力,保险实务操作能力,信贷实务操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二、变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
黑龙江财经学院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与变革时,提出了“五个围绕”的理念,即围绕金融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金融专业以“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适应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人才需求,提供基层金融机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4]。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一方面要坚持“重视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以满足金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按就业性质设计系列专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专业等融合,扩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四个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能力教育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主干课、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实践、素质拓展。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把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积极推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变革与创新[5]。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统一,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广度和深度,适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均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一部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课时间,与基础课平行开设,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时进行。如“证券投资学”为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内容,原来一直在大三才开课,但是许多学生在大二已经开始准备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因此提前开这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将会很大帮助。
2.职业资格证嵌入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掌握相应岗位应具有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就可胜任相应的岗位,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在鼓励学生考取相关金融专业资格证的同时,多涉猎一下经管类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拓宽学生未来择业的方向。
3.注重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
课。金融学专业原有课程设置仅注重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忽视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课设置。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通过增加一些选修课来予以弥补,如可以增加会计学专业、贸易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通专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四、创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
针对金融学专业大多数课程实践性较强,业务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黑龙江财经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统一,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个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通过教师讲课大赛、微课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并通过金融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不同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知名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来校授课,讲解金融行业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增长学生相关就业岗位知识和经验。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
五、完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方面内容,一是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还有就是金融专业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味将每门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固定为4:6,不考虑课程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部分无法完成,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边学习、边实习、边动手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统一,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
[2]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9,(1).
[3]郝家龙,姜恒.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模式初探[J].山西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王瀛.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
篇5
在所有的学科中,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个,在进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时,不仅要以应用型知识为主,还要注重金融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与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运用科学、合理的金融方法进行分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的金融学专业人才还与提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仅以这种状态来迎接未来的金融市场,这不仅会加大与世界金融学科之间的差距,还会制约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1]。
因此,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对金融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对金融人才创新的教育,立足于我国的金融发展的实际市场环境,采用适合我过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才能掌握到金融环境教育的精髓,才能有属于自己国情的金融模式理念。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动力分析
(一)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国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逐渐的开放化与全球化,而金融人才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不合理,实用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下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以全球化的视野与全面性、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行一次重要调整与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学培养模式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国际金融市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向的适用性不强等,这也是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这些缺点会直接推动我国金融学人才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需求、市场竞争的驱动力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开放化,我国各个金融行业的业务也已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来,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风险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需要。因此,我国还需根据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有国际化、竞争性、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身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全能化,只有具备专业能力很强的专业人才才能背负起如此伟大的胜任,才能满足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2]。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它会直接推动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与要求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学的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能准确寻找到金融学人才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培养趋势,结合各种模式的优势来制定出适当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当下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我国早期的金融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中,金融的教育方向已开始面对全世界,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方面。当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建立时,由于受到国外金融的影响,我国开始保持着宏观金融理论,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创新与创造力上,对于各个学校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下金融环境的要求。
由于中国的金融学与国外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培养金融业不同类型的人才时,不能直接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培养方法,还需结合我国的国情、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金融市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这对我国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内的金融体制和规律,还要熟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功能、意义,能够从国际的角度和视野中分析和理解国内和国外的金融市场环境。
首先,在学历上,金融业市场开始对金融学生的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研究生和硕士生的人才要求比重在逐渐提升。其次,在复合型综合性喏人才上的要求更高。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非常复杂,只有一些能全面掌握本国的金融运行特点、懂得各种金融所必须的工具,熟悉各种金融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内金融运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复杂的大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资本与规模,创新能解决金融内部环境的矛盾,也能直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所以,在培养金融学生的高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金融人才。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路径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派的博士生,后者培养的是职业性学位。我国眼下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金融市场需要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眼下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类型,还需立足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有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合新模式的金融学人才;以金融学生的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加强创新教育等[3]。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培养出全面性的、创新性的人才,以应用型知识为主,加强对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自主要学习,培养学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此外,还要优化课程的内部结构,加强传统知识的讲述,注重结合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出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如今,金融业已成为经济的核心地位,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视野上。
篇6
跨专业考研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好多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起点,认真备考,跨专业考研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一、会计学
据统计会计学是跨考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学员本科专业大多为统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跨度并不算大,好多理工类的专业也会选择跨考该专业。
会计学专业女生居多,并且在以后的就业薪酬和就业方向上比其他专业都要好。因此好多人热衷报考这个专业。不仅考研,在高考报志愿时,会计专业与金融学,还有财经类的高校分数线都特别高。加之,会计专硕是两年制,更加注重业务时间能力,所以社会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国有企业、银行、外企等,薪资也相对较高。
二、金融学
跨考金融学专业中理科背景的更多一些,因为金融学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所以理科类的专业比较占优势。
看一些金融分析师的招聘要求,好多公司明确要求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其实这不是歧视, 因为相对于文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更强一些。
该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薪资相对也会很高。
三、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是最纯粹的跨考专业,因为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去个人爱好和就业等因素,考生热衷报考法律硕士还有一个原因:不考数学!
还有法律硕士是全国统考,教育部统一出题,有统一的参考教材,所以无论考哪个学校,复习方法以及参考书都一样,直接消除了跨专业考生担心比别人基础差的顾虑。
法学的就业方向有地方公务员、国企、大投行、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
四、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可以看成管理学上的"万金油",几乎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它。现有的行政管理职业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以就业机会也会很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企业的建立,老企业的扩大,七分管理。因此,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便成为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本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就业方向适合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管理规划、外事交流、宣传策划等工作,但是行政管理往往没有很明晰的工作范围,升职空间不大,好多时候要从杂活做起。
五、新闻传播学
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就业率相对较高。并且他们更需要拥有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着力培养专家型新闻业从业人员。
一个拥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记者,其相关领域的报道往往更具水准和深度。因此,新闻专业也是在众多跨考专业中,为数不多的跨专业考生比科班考生更有优势的专业。
就业方向网络编辑、高校老师、记者、线下刊物编辑,新媒体、广告公司
篇7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引言
据统计,普通高职专科的总体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等学校一般本科的总体就业率。这值得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就业管理部门的深思。随着社会针织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会有许多新变化,所需求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会有许多变化。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人才需求变化,深层次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对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将是一个最有力的解决途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顺利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就业安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目前该模式被广泛应用在中专、高职院校,并且实践效果较好。
在发达经济体,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北美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基于能力的教育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育模式,均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我国高校也应借鉴和学习其先进经验,考虑直接与企业开展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校和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开发与调整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使学校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注重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街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使培养方案的各环节设计更趋合理,街接更加有序,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加有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企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校企双方真正把对方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使得校企双方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用会更好。
三、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取得快速发展,但行业面临人才瓶颈,专业人才需求潜力较大。在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距离市场需求也有一定差距。
北京物资学院在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意向,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已有校企合作办学的成绩和不足,尝试和探索金融学专业(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专门业才而努力。从而提升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准,扩大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其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一)两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模式一:“三加一”订单培养模式
“三加一”订单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需求订单后,学生在第三学年完成金融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后,第四学年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由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课程的集中培训和实习安排,从而实现了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过渡。
该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紧密结合,所培养的人才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段,由用人单位提供实践机会,推荐和直接吸收优秀毕业生就业。此类模式本专业设立初期采用过,效果较好。当时北京物资学院和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天津市物资局、中储天津公司、北洋钢材市场等单位都有过此类合作。
目前该模式在高校已被借鉴和推广,比如天津商业大学和光大期货公司的合作、浙江大学和永安期货公司的合作等。
2.模式二:校企合作授课订单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授课模式,是在合作企业提出用人订单需求后,在第三学年本专业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聘请合作单位行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互动学堂。此类课程部分内容由任课教师组织,由合作单位期货行业专家讲座为主,任课教师穿插点评、行业热点问题课堂研讨等。从而使课程内容贴近期货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兴趣的目的。此类课程,加强学生和行业的接触,为下一步到合作单位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当然,合作单位每年都要提前提出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意向。
此模式在高校应用和推广也是较为广泛,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谋求理论和实践的接轨,该尝试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比如中国期货业协会组织期货公司开展期货大讲堂进高校、高校期货后备人才培训等项目,获得了北京物资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后续具体用人单位和高效的紧密合作也已经开始,该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且做得有声有色。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理论教学、课堂实践、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建设好一支出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做到较好融合。
2.加强校内实践课堂建设,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系列实操类课程。比如股票投资模拟、外汇投资模拟、期货投资模拟、计算机财务模拟、财务分析模拟等。用于满足金融专业学生全真化教学需要,有利于对学生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需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家左右,涵盖期货、证券和银行等方向,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教师业务实践与提高提供了便利,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4.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与用人单位访问制度,以开放办学的要求,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5.加强从业资格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相继推出了证券、期货、银行、等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普通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相应培训,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缩短就业与金融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市场潜力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逐步进入稳定健康发展阶段,市场的核心功能日益显现,初步起到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期货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专业化服务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及期货分支机构的大规模扩张,期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期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金融衍生品推出的步伐加快,不但对期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加剧了对期货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竞争。
经过调研发现,高校定向培养或高校专项推介是引进基础人才、储备人才的有效方式。行业专家建议高校加大对期货专业知识的灌输,各期货经营机构定期举办“期货走进高校”活动,开展“期货大讲堂”活动以及考前辅导培训等活动,加大对期货行业的宣传。每批毕业生都可能是期货市场的宣传机和播种器,是强大的有生力量。同时,建议各有关高校和期货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期货课题的研究以及研发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这将是期货市场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和助推器。
校企合作的开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了舞台,订单式培养人才是校企合作的高级模式,大量企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校企合作的普遍模式。据估计,近5年内期货行业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专业人才新增就业量将会超过1万人/年。本专业发展潜力长期看好。
四、结论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国内高校教育走向社会的出路之一。
对于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证券期货)专业建设而言,如欲在品牌建设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谋定而先行。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专业的市场化建设,而且有助于本专业贴近市场、贴近需求、贴近行业前沿,永葆专业竞争力和高水准。
参考文献:
[1]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2]杨俊英.试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9).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和机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篇8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都定期在南宁举行。东南亚及其他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陆续在南宁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08年底,已有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分行进驻南宁。再加上2006年底我国的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广西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1.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趋势。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的趋势,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金融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呈现扩展趋势: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才。由此可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懂营销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适应广西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应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因此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大金融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明确导向,结合广西和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区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广西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掌握基本边缘学科,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深厚的理论功底。要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既要熟悉传统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既要注意掌握宏观金融理论,又要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拥有系统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会计财务知识、投资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等,成为从事金融行业的基本条件。
2.熟练的外语技能。精通国际、国内金融业务,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国际视野宽广,开放意识强烈,能够实现与国际社会的顺利沟通,也是我国当前金融业人才急需培养的素质。广西毗邻东南亚及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的优势,使广西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必然增多,因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应熟练掌握英语外,还应掌握至少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
3.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高科技含量的现代金融业务,决定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技能十分重要。
4.良好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金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政府部门以及同业交往,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5.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应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起正确的金融理念,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行为操守,能够坦然面对金融领域中的种种诱惑,能够真正将金融作为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领域,而不是实现自己诸多私欲的手段。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针对广西高校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各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如此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因此,可把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个课程系列;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模块,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来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
1.公共基础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数理分析(具体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经济应用写作等。一方面,随着金融活动日趋电子化,金融市场将是被网络覆盖的技术性市场,能否把握数字信息所反映的市场变化,特别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变化,将成为未来金融家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可见,大量的数理知识和统计分析工具将在金融活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的国际化趋势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由于金融学是数量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现代金融学的诸多领域,如资产定价、期限结构、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都需要数量辅以表达和推演。现代的金融分析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因此,可要求适当增加金融数学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将来工作中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营销学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通才培养,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所有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各专业的原理性知识。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专业主干课程系列。大学本科属于打基础阶段,专业口径不宜过窄,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金融专业应是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的财务部门等培养人才,因而用于解决金融领域的运作与决策的理论体系:货币理论、信用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证券行业一系列相关业务运作、保险业的经营、国际金融等各种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是金融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模块可开设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这些专业主干课程。这类课程是基础理论金融学课程的拓展,更多的是理论深入应用和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在具体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几门主干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竞争不断加剧,传统业务的利润逐步下降,金融机构只有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中间业务的比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中间业务的推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现在金融机构都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根据这一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加大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力度,并把它作为金融学大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添加金融风险管理这一课程的学习。
4.专业选修课程系列。根据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按照金融学专业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可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完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根据本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分流培养,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置的选修课的差异上。考虑到宽口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学科各专业方向之间没有设置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力求打通和相互融合,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
5.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系列。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积累各类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对科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实践教学课程系列。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知识的能力。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模拟、股票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和保险业务模拟等。学生在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实验室里,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保证专业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要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统筹兼顾,一些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可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篇10
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究竟想要的什么。但是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哪些不适合我。
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评价。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沟通,性格也比较活泼。第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事情。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相对的也有以下方面的缺点:考虑事情不过周全,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等。
二、环境评估
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0万人,1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作为财经传媒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对于我来说我金融学院的竞争中是很没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泛的就业渠道又是独特的优势。
回归到金融学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近几年的就业环境,2作为财经传媒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明白了作为金融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乐观也颇具挑战性的校的就业方向大致都是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竞争相当激烈。就现在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来说,用人单位实现了劳动合同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或者编制。即将面向市场的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swot分析
集中文、传媒、经济于大成,1s优势)专业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除了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关系,有耐心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多而不精,3w劣势)虽然所学的专业内容广泛。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加上我学校现在跟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4o机会)院的就业大体方向是金融业。这对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大优惠。
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5t威胁)就业竞争激烈。对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了解不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苛刻。
四、职业目标
参考上一届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1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近期职业方向是向银行方面发展。
努力争取往银行业发展,2实习阶段。从银行的基层柜员开始做起。要用24年时间熟悉银行的各项基本工作,学习更多银行金融产品和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待厚积薄发;将自财经传媒专业的优势与银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尽量向经理层发展。
五、求职准备
储蓄待发1求职前。
除了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大三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要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全方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尽自己所能,通过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求职
- 上一篇:大型企业规章制度
- 下一篇: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