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贸区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贸区金融政策

篇1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19-02

1引言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并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根据自贸区改革方案,离岸业务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如何构建和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政策也成了舆论的焦点。

2离岸金融市场的历史及发展

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律法规管制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业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跨国银行为了避免国内对资金融通及银行发展的限制,开始在特定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营所在国货币以外其他货币的存放款业务。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计价的离岸存款业务迅速增长。到了80年代,随着国际银行业设施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离岸金融业务将所在国货币也包括进来。而离岸金融享受税收上的优惠也是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球六十多个离岸金融中心主要分为三类:以伦敦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东京、新加坡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以及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代表的避税天堂型离岸金融中心,具体特点分析如下:

全球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和监管模式分类(见下表):

监管模式1典型市场1特点内外混合型

离岸金融中心1伦敦、中国香港1不设单独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并账运行,资金出入无限制,居民和非居民平等内外分离型1纽约、东京、

新加坡1离岸账户只能在专门账户(IBF,JOM)中进行,离岸交易和在岸交易严格分开避税港型1巴哈马、开曼群岛1税负低,基本无管制资料来源:农业战略规划部。

从市场结构和经济体制等方面来看,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应比较适合采用类似于东京和新加坡的内外分离型,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离岸金融市场并不以资本项目的开放为前提,却能促进本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

3上海自贸区的税收政策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自由贸易园区一般都采用具有竞争力的特殊税收优惠政策,通行的做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实施比区域外更低的税率;第二种是在重点领域上实行更加优惠的税率。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税收优惠仍在探索阶段,目前上海自贸区关于税收的政策主要为“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表示,将探索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

首先,要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的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五年的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对试验区内企业以出资比例或股份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奖励,实行已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根据《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京发〔2011〕8号)提出的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奖励,技术人员一次性缴纳税款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要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将试验区内注册的金融租赁公司或者融资租赁企业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设在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内地的货物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根据企业申请,试行对该内销货物按其对应进口料或按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的政策。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但生活业等企业进口的货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

再次,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在很多国家,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发展全球离岸业务,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但是,这样的税收立法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如何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或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离岸税收管理的实践,探索出我国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税源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4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推测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以及各种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等。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名目不同但功能类似重复,审批复杂,而且税收优惠政策种类繁杂。而上海自贸区的试点范围是上海综合保税区,作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规划方案,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更开放的综合保税区,其核心的政策是采取特殊的税收优惠和监管模式。在自贸区试点还是要争取更多优惠。关于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亮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企业所得税15%税率优惠未得到实施

此前,上海曾提出在自贸区内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定的低税率优惠,媒体参照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认为上海自贸区最大可能是给予对符合自贸区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的企业15%的税率优惠。但是由于上海自贸区不同于深圳前海合作区,因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为了在改革、发展和创新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多的是制度创新,而所得税优惠本身是比较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不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最终国务院正式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没有15%税率优惠和个人免税店政策,这是因为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并不是传统的由优惠和特殊政策构成的“政策洼地”,而是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4.2最大政策亮点是分期缴纳所得税

分期缴纳所得税政策,包括股权激励分期缴纳所得税和资产评估增值分期缴纳所得税,是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体系的最大亮点。国务院公布的方案明确指出:“对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这个政策对企业来说,之前一年内要缴清的税款现在可以分5年交,现金流压力骤减,同时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这相当于获得政府的一笔无息贷款。这一政策必将吸引内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同时也将减轻已在自贸区开展业务的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此项政策对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诱惑力更大。而股权激励分期缴纳所得税的主要受惠方是个人,这将是自贸区吸引创业者的重大措施。

4.3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将更加开放

借鉴国际上对自由贸易区实行免予常规海关监管的理念,上海自贸区会争取形成更为开放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在与贸易自由化相关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资金、外汇管制等)方面给予企业各类优惠政策;对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企业或其项目子公司满足条件的融资租赁出口货物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完善并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范围等。同时,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中也提出:“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将促进上海自贸区成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港口经济,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好平台。

5结论

综上所述,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将得益于目前上海自贸区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税收优惠政策在自贸区的逐步制定和落实,港口、航运、机场、商贸等行业的配套发展都将直接使企业受益。同时离岸金融的创新或将推动大量企业进入试验区开展相关业务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量化宽松环境下的金融政策及市场新走向[Z].华创证券,2010-11-09.

篇2

四大自贸区各有侧重

自由贸易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区域。自由贸易区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外,还可以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自由贸易区包括Free Trade Zone 和Free Trade Area两种。Free Trade Zone是指某一国或地区在己方境内划出一个特定区域,单方自主给予特殊优惠税收和监管政策。沪、津、粤、闽自贸区即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四大自贸区各有特点,功能和目的不相同,因而侧重点也不一样。

广东自贸区:主打“港澳牌”

广东自贸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主要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以及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同时加快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

天津自贸区:服务京津冀一体化

天津自贸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内,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涵盖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这是我国第二批自贸区中面积最大、北方首个自贸区,战略定位将挂钩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深度合作

福建自贸区的三个园区分别位于福州、厦门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计面积达到118.04平方公里。福建重点突出对接台湾自由经济区,以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上海自贸区:承载更多改革空间

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上海自贸区扩容陆家嘴、金桥、张江三个片区,总面积从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拓展到120.72平方公里。未来,该自贸区将在更大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

自贸区为造船业再吹疾风

自贸区落地之后,由其带来的利好是举不胜举的,如“海淘”国际品牌商品不仅发货速度快还不限购,进口商品价格比市场便宜10%至30%,在自贸区购买同款进口汽车比传统4S店便宜15%至30%,不出国门就可以体验外资医院的医疗服务,出境旅游更方便更优惠等,最重要的是国内创业门槛低优惠多,这是因为办事流程简化,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具有金融政策的创新优势。

同样,自贸区的设置对造船业也是暖风吹送,简单说起码有四大利好:首先,自贸区外的货物进入区内,可视同出口,造船企业可与自贸区内的金融租赁公司签订船舶出口合同而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与此同时,自贸区内的货物到区外,如果是用于复出口,相关造船企业也可享受进口环节的关税和增值税“免抵退”等优惠,这将促进造船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此外,自贸区的开放政策会吸引更多外国航运企业进驻,有利于造船企业拓展新的客户群。其次,中国造船业是高度外向型产业,近年来的汇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造船业带来了很大的汇率风险。自贸区在外汇管制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造船企业可借助这一平台,保留相当的现汇额度,在开展进出口贸易时,可减少人民币与外币间的交易,从而有效规避人民币与外汇间的结算风险。第三,自贸区外汇收付更加便利,造船企业可在自贸区注册成立服务性公司,这不仅方便出口船舶保修费、服务贸易费的支付,还有助于船企构建国际化服务网络,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第四,自贸区的诸多刺激政策将带动整个地区航运物流业务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这将给造船业带来订单需求。

机遇下如何应对?

上海自贸区已运行一年多,虽然有些好处在船企身上有所证实,并且一些船企也的确获得了实惠,但潜在空间仍然很大,需要船企主动融入自贸区政策,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实践。这正如一船企负责人说,尽管自贸区作为“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对船企有着巨大吸引力,但船企如果不主动寻求突破,能够获得的正能量也会十分有限。那么,面对“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后的又一喜讯,造船业应该如何去拥抱自贸区时代的到来?为此,本刊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要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力度,依托自贸区加强与日、韩、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交流合作,尤其是争取与国外船舶和海洋工程设计公司的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高端产业和优秀人才,推动造船产业转型升级。

2、船企特别是研发中心应积极向自贸区靠拢,以便更好地利用自贸区内的人才、资金、政策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船企应主动对接自贸区金融优惠政策,为企业融资、降低汇率风险和进出口关税争取有利条件。

4、构建上下游产业合作,打造产业链优势,并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提高,以获得更多造船订单。

5、要跳出船企固有模式,不断延伸船舶产业,如在自贸区注册成立服务性公司,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3

2015年12月29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介绍了上海“金改40条”的下一步工作安排,“一行三局”在2016年又有了新任务。 上海“一行三局”领回2016新任务

上海“金改40条”中,由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有15条,主要牵头研究制定“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个体工商户人民币跨境使用”等5项实施细则。

由上海银监局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有13条,主要牵头研究制定“增加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经营牌照和具备离岸业务资格的银行在自贸试验区试点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实施细则”。

由上海证监局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有15条,主要牵头研究制定“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在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投资的细则”等3项实施细则。

由上海保监局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有13条,主要牵头研究制定“巨灾债券试点办法”等2项实施细则,以及推出航运保险指数。

由上海市金融办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有10条,主要牵头“一行三局”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研究建立“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协调,探索功能监管”的协调机制,同时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包括金融信用制度建设在内的营造发展环境”的实施细则。

此外,上海市发改委、浦东新区政府(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单位,以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都有单独牵头或共同牵头的事项。如,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牵头研究制定“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方案和有关实施细则”。

除落实上海“金改40条”以外,上海还将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支持经济主体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涉外贸易投资活动。自由贸易账户已建立了一系列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的制度,下一步,将进一步充实完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抓紧启动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各项业务,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利用自由贸易账户等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专家:“金改40条”助推跨境投融资逐步放开

对于上述“一行三局”2016年在新形势、新常态下面临的新任务和拟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上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资深律师马仲器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无疑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自贸区金融创新,对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实属重大利好。

马仲器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将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如美联储加息、新兴市场震荡、矿商现金流状况、油价涨跌趋势、人民币贬值、欧元走势等,“而对中国而言,自贸区的兴起和发展,‘金改’恰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马仲器同时指出,对跨境投融资的逐步放开是利好。“中资企业通过自贸区若能借到外债,则资金成本低,投融资效益高,将有利于中资企业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自贸区对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逐步放开,则有大机会。如对欧洲股市、美国房市适当作些分析,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值得留意。”

此外,马仲器认为,人民币在今年可能还有3%至5%的贬值空间(1月4日的中间价已创出2011年5月24日以来新低,跌破6.5元关口),更具弹性的金融政策将促使自贸区及相关企业即刻做出快速反应,将在结构上力推中国实体经济的恢复性发展。

“今年全球大选年将产生的综合性反应值得研究。今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会进行大选,无论其结果如何,终将导致世界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等格局发生剧烈变革。我国包括各自贸区如何应对,现在起就要制定相应对策,早做准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国内几个自贸区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贸区联合会这一社会组织的联合、联手、联动、联盟作用势在必行。”马仲器说。 “金改40条”首项细则出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了解到,目前,上海“金改40条”首项细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已经正式。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钟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上海“金改40条”的要求,《实施细则》突出了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主旨,比如,率先赋予试验区内企业外汇资本金和外债资金结汇的自。便利融资租赁外汇管理,支持上海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便利跨境投融资;推进外汇管理监管方式从行为转向重点主体,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测分析。钟红认为,《实施细则》还为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提升跨国公司资金运作效率,促进总部经济集聚;此外,还率先允许区内银行为境外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篇4

关键词:外贸区成立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

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外贸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经济的日益变化,企业要适应全球经济化新走向,着重调整我国各行各业产业分工,改变企业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专而精”,除进一步加快制造业和产业的分工,也要改善制造业生产的专业性,以及行业系统化和外部的和谐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合体分工,对市场充分细化,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提升自我竞争优势,加强技术积累与人才资本的积累,加强企业业务的核心环节,也逐步完善企业核心业务,辅助业务重新进行外包业务。渐渐的构造属于现代信息科技的高效管理链体系。

第二:同时也加强国家产业在技术创新,财务税收,金融政策的发展。全力推进行业在企业培育基于创新上面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各生产产业和服务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前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生产供应,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对应。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的而商业战略模式,提升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企业自我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模式

第三:主要致力于推动以生产为主要模式的企业在生产的发展和升级,打造供应商在生产线的专业性强度,提升我国生产企业。在国际生产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战略模式。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主要致力于培养以生产为主的服务供应商,逐步步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第四:国际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环境,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营销能力。通过政策深化企业在市场营销的格局,以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的素养,完善市场营销的环节结构,从而建立健全能够“发现市场、创造需求、引导创新、优化管理”的市场营销平台。

第五:提升企业设计和品牌打造能力,全力支持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出口品牌。着手研究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设,制定扶持研发的政策。同时也加强完成信用贷款和保险政策,从而推动企业产品的创新,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秉承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去开发。推动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强化企业信息的高效性,快速建立企业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帮助产品在市场中找准定位,从而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国家也应支持有实力的而企业走向世界,国内与国外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其它资源,推进建设创新体系。

一、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据上海海关统计显示,自上海自贸区成立,新注册的企业总数高达1.5万家。企业在健康崭新的政策和业务环境下成长,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激发进出口的潜力,也注重企业功能的挖掘和拓展,注重诚信培育。也通过提升企业的业态素养来悄悄改变中国外贸发展模式

(一)海关创新:先进区、后报关

从自贸区实行制度创新两年来,上海海关一起推出31项海关监管制度,且全部顺利实行。后期自贸区在海关制度创新上出现制度创新的叠加成熟效应,功能的拓展延伸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一线城市“先进区、后报关”、二线城市“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政策、区内“自行运输”为标志,从而上海贸易区也随之建立“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新模式。

据了解,上海比较突出的是在保税维修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又实行工单式核销,由于区内自由运输先免区,后报关的叠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简化备案,船上监督管理,网络监控等。也为靠近深水港提供不停航政策,填补国内空白。

(二)跨境电子商务: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

在上海自贸区域里,外贸发展的模式体现在很多方面,即改变了代表传统贸易领域的海空运集装箱模式,也在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在线通关特点,上海贸易试验区全面升级,深化信息监管水平,推出了商品“当时备案、自动审批核实、实时验收放行”,以及行邮税“电子支付、自动清算、担保验放、汇总征税”等举动措施措,大大缩短通关时间。

(三)营商环境:进阶国际化与法治化

根据2015年的负面清单,以及54条拓宽开放措施为企业的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业务提供了强大后台力量。随着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向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让更多企业靠近。在其中54项放大开放措施中,服务业有37项,目前累计已有1037家企业落地。许多企业通过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改变了产业模式,制造业从之前的加工业慢慢转向产业链融合发展升级,而主要以开发科学技术,维护检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为主的服务行业,还有医药行业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即将来的是,保税区片区将持续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优势,进一步做强总部经济,拓展国际贸易和航运功能,同时推进亚太运营商计划,启动筹建10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

篇5

(一)财税政策

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早期阶段,各国都利用政府援外经费为私营资本获取战略性资源和市场准入机会,利用财政资金为本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各类补贴,为企业提供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对外投资密切关联,援外机构将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当作衡量发展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明确规定每年至少援助两个私有化项目。此外,美国政府还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赋税抵免、延迟纳税、结转亏损等税收优惠政策。英国政府通过贸工部部长专项资金对英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必要的资助,企业从事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前调查等前期费用可以列入国家预算。日本政府为企业赴海外考察投资环境发生的机票费、旅居费等提供补贴,为企业参与海外矿山探矿调查费用的75%、钻探费用50%提供政府补贴,为企业海外投资建立了四种准备金制度,在纳税时可以扣除在国外已经缴纳的税额,企业境外收入还可以延迟纳税。在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相对成熟阶段,各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更加分散和隐蔽,不再由政府机构直接实施,运作主体也更加多样化。美国于1969年成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利用联邦财政预算资金建立20多个基金主要是在那些私人资本不适合投资的市场进行直接投资,或协助私人企业开辟海外投资市场,是执行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美国扩大商品、资金、技术输出的有效工具。美国国际开发署(AID),于20世纪90年代设立企业投资基金,从政府获得资金,为美国的私营企业在私人资本不足的领域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二)产业政策

各国对企业海外投资实施产业引导政策由来已久。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国通常直接出台产业引导政策。美国在建国初期就通过关税保护、补贴、投资限制等政策,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发展。“幼稚产业”概念由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提出。1933年制定美国《全国产业复兴法》建立了全国产业复兴署,选择农业、水利、交通等产业加以扶持或给予优惠,1958年颁布《国防航空和宇宙航行法》极大推动空间技术研发。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美国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家电和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美国政府1972年成立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盟,1979年颁布《国家技术创新法》,使得美国政府资助产业技术发展的行为合法化。近年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能源法》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对待,提出储备能源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对外援助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向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扩展,这一变化与英国企业海外投资主导产业方向高度契合。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产业扶植政策逐步“隐形化”。随着本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扶植政策逐步“隐形化”,并不冠名“产业政策”的名称,一般通过鼓励创新、加强环保、强化公平竞争、推广技术成果商业化和工业化等名义进行的。例如,2011年出台《美国创新战略》,2013年出台《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和《美国清洁能源制造计划》等。美国非政府组织“履行职责研究中心”研究表明,特斯拉公司自2007年以来共接受35亿美元的公共补贴(含减税部分)。目前,特斯拉公司的电动汽车已经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多个国家投资建设了制造中心和销售网络。

(三)金融政策

各国都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长期贷款、担保、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在企业对外投资的早期阶段,通常由政府机构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各类贷款所占比重较高。美国政府直属的进出口银行综合考虑美国国家利益、不妨碍私营银行业务、对美国贸易投资起到促进作用等因素,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长期贷款,最长可达30年,单笔金额均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则通常比商业银行的低。美国进出口银行重视借方信用和偿还能力,还着重考虑符合。日本政府通官方金融机构,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海外贸易开发协会、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在企业对外投资的成熟阶段,各国通过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金融支持,支持方式也以担保、保险等方式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融资担保在帮助美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及实现美国对外政策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提供一般商业银行涉及不到的金融服务来帮助美国私人企业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以美国政府的名誉和信用作担保,帮助美国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合作。日本贸易保险公司针对海外贸易、投资过程中普通商业保险不能涉及的风险提供保险服务,包括出口信用保险、预付进口保险、海外投资保险、买家信用保险等。除美国外,各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外汇政策,都经历了严格管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由于二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不存在外汇管制问题。法国自二战后对企业海外投资实施外汇管制,直到1986年才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外汇管制。日本政府对外投资的外汇管理经历了“严格管制—适度放宽—临时收紧—基本自由化—完全自由化”的发展历程。

中外投资支持政策的差异

我国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无论是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还是金融政策,与主要对外投资大国相比,在政策覆盖范围、实施主体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财税政策

我国对外投资的财政支持以直接补贴为主,由政府部门直接实施,种类比较单一,缺乏非政府机构参与。我国对外投资的支持性财政政策由政府部门实施,包括对资源类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前期费用扶持和资源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前期费用补贴,对境外投资企业回运重要资源的运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我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种类偏少,主要集中在税收抵免、出口退税等领域,缺乏亏损抵免、延迟纳税等方面的措施。我国自2017年12月,根据《关于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此外,我国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发生的出口关税视同对外贸易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双边税收协定对企业境外投资所得实施税收减免,以避免双重征税。

(二)产业政策

我国的产业政策一般出立的文件,对政府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有明确的规定。例如,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张;将钢铁、有色、建材等12个行业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很少出立的产业政策,通常以鼓励科研、培养创新、重视技术转让、强化公平竞争、推广技术成果商业化和工业化等名义实施。例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显示,仅2010年到2016年,美国政府“鼓励创新”的名义,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用于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推动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在此期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210种新药都与政府机构资助的研究有关。近年来,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广泛的关注。

(三)金融政策

我国主要由政府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既缺乏类似日本海外贸易开发协会的行业组织参与,也缺乏类似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私营机构参与。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等业务提供了出口信贷、优惠贷款、担保和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支持。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主发行人、连同国内外多家投资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区域合作专项基金,包括中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拉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合作基金等,主要投资于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能源和自然资源等领域。由于资本项下资金流动仍存管制,我国对外投资使用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我国对企业海外投资合作的外汇管理政策经历了由严到宽、由紧到松的演变过程。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非理性投资”,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加强境外直接投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核。

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支持政策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较长时间,我国对外投资都将处于增长态势,国内企业将大规模“走出去”。随着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也具备了实施更高水平经贸规则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投资治理

当前,投资领域没有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类似的全球性的规则体系,仅有一些公认的基本原则。2016年,G20峰会通过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就投资领域的9大核心原则达成共识,包括反对跨境投资贸易保护主义,营建开放、非歧视、透明、可预见的投资政策环境,投资政策应为投资者和投资提供确定性和保护,鼓励成员制定法规保护透明度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确保投资政策在国内国际层面协调,投资者责任等内容。TPP协定的投资规则为世界多边投资协定或规则设立一个新的标准,最后实际达成的CPTPP的投资规则标准低于TPP,但CPTPP投资条款“准入前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负面清单”的模式,包含条款和使用范围广泛,对争端解决机制有具体和详细规定,已经成为全球髙标准国际投资规则的范本。目前,CPTPP对非缔约国家和单独关税区加入持开放态度,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有加入CPTPP的意愿和可能,未来CPTPP投资规则可能成为全球投资规则发展的方向。我国应该以《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基础,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投资治理,为构建良好的国际投资秩序做出贡献。

(二)提升对外投资领域的开放层次

我国已经具备接轨高水平投资规则的能力。无论是从已经签署的贸易投资协定(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处于谈判进程中的投资协定,还是已经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来看,我国已经可以接受髙标准投资规则。我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期实施,已经确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也逐步成熟,具备进一步开放市场、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的能力。我国在投资领域“由守转攻”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加大对外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吸收利用外资政策的良性互动,加快实现由“投资大国”到“投资强国”的转变。

(三)分类优化对外投资支持政策

培育第三方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对外投资支持政策普惠性、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透明度、履行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等与我国发展阶段和企业对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则,应当尽快采用,积极实施。放松企业对外投资监管、放宽外汇管理等政策,应当按照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进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实施。我国对外投资管理是资本账户下对外直接投资跨国流动管理的前置条件,是保障国际收支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对外投资领域开放超过金融改革总体进程,可能架空资本项下资金流动的管制,引发跨境资本流动失衡,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甚至危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上述政策应根据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总体进程逐步优化。

(四)妥善应对国有企业相关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海外经营对“两优”贷款等各种支持政策依赖程度较高,按照“竞争中立”的原则,国有企业不能再获得优于私营企业的政策支持。此外,国有企业还将面临“经营透明度”、“关联交易”、“反垄断”、“本地化水平”、“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压力,经营效益将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存量中,国有资产仍占有一半左右的比重,如果放松对外投资监管,或者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对外投资支持政策,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导致巨额海外资产流失。我国国内重要资产(如房地产、大宗商品、上市企业股份等)价格与海外同类资产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放松对外投资管制措施,可能导致国内外资产市场高度联通,引发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给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风险。

(五)对战略性投资项目给予特殊支持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是国际化发展水平,与国有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无法保证我重要能源资源的海外供应保证任务,例如石油、天然气及镍矿(进口依存度80%以上)、铝土矿(进口依存度50%)的稳定供应,也无法完成我国在海外具有支点意义的重要港口、基地建设工作。与此同时,部分对外投资项目承担着以经贸合作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任务,其社会效应高于经济效益,这类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通常存在较大困难。对此类项目,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在项目决策、推进和后期监督管理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六)优化双边投资协定对海外利益的保护作用

篇6

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上海自贸区建立以来,在金融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业务及管理模式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积极应对。本文节选自《沪港蓝皮书(2015)》,作者就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方向及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国际投资新规则形成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诞生了。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旨在探索市场开放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它对标美国倡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自由贸易内涵,要求更高水平的开放,并且侧重金融领域。与以往的金融改革和开放相比,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更重视推动要素流动,主要体现在分账核算、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上海自贸区建立以来,在金融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业务及管理模式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积极应对。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路线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因此,党的十提出,要全面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鉴于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扭曲了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而且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上海自贸区建立以来,“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关于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的条例和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最具指导意义。

依据上述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分账管理、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试点。

1、分账管理

我国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资本项下尚不能自由兑换。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相当于离岸账户,是央行为发展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而实施的创新,也是放松离岸金融管制的重要举措。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上海自贸区内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其中,同一非金融机构主体的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其他银行结算账户之间因经常项下业务、偿还贷款、实业投资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跨境交易需要可办理资金划转。这体现了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之间的渗透机制,是《意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鉴于目前境外美元融资成本为年化利率1%~2%,而国内同期外币贷款利率为3%~4%,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贷款也可以比基准利率下调15%,因此这项金融改革措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但是推行这种便利化需要一个过程。自由贸易账户要求遵守“先本币、后外币”的原则,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从本币起步,六个月以后接受央行和外汇管理局的评估,条件成熟时开展外币业务。

《业务实施细则》全面规范了上海自贸区的分账核算业务。除了遵守《意见》提出的原则之外,还明确自由贸易账户是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账户,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根据需要开立。《业务实施细则》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①业务类型。上海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分账核算单元,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区内主体提供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和《意见》第三部分投融资创新相关业务的金融服务,以及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为境外机构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等机构可在获准后,向上海自贸区和境外提供各类跨境金融交易和清算结算服务。②业务管理原则。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机构账户,以及自由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按宏观审慎的原则实施管理;对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含区内)其他银行结算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根据有限渗透加严格管理的原则,按跨境业务实施管理;对同一非金融机构的自由贸易账户与一般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应按《业务实施细则》规定的四个渠道办理。对已实现可兑换(包括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相关)的业务,自由贸易账户内资金可自由兑换。

自2014年6月18日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有十家中资银行顺利获得央行验收。未来,该试点将逐步由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扩展,由银行业向证券、保险、公募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展。

2、投融资汇兑便利化

中国实行严格的投融资汇兑管制。虽然贸易项下的投资基本开放,但是我国政府严格管制资本项下的投资资金进出,资本项下的投资资金流出实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流入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因此,面向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体工商户等跨境投融资主体,上海自贸区探索进一步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区内企业办理跨境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收付、兑换业务时,可直接向银行办理,与前置核准脱钩;②区内机构根据经营需要,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③区内主体可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和跨境商务活动的特点,在更大空间内充分利用区内和境外金融市场管理对冲相关风险。

3、利率市场化

央行制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单位、后个人’的原则。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新业务,使得理财产品和债券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贷款,小微金融呈现多元化创新,这些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只保留对存款利率的管制。至此,利率市场化已完成绝大部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关键时期。

上海自贸区的利率市场化在宏观审慎金融管理框架内,根据服务区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以及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环境建设情况逐步推进。具体包括:①完善区内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资金利率的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②将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机构范围,在区内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的先行先试。央行于2014年2月27日在自贸区内试点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之后,市场总体表现平稳。2014年6月27日,央行将这一改革措施推广到全上海市之后,利率也基本持平,实际执行利率微升,外币存款总量平稳有序增长。

4、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前提下,我国外汇管理由“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一步发挥利率和汇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从2012年8月开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缩短了企业对外贸易的收付汇时间,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集中的外汇交易主体、隔离的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不活跃且缺乏创造性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方向及路径滞后的外汇管理法规等。

上海自贸区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区内的外汇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并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从而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内生动力。上海自贸区自建立以来,外汇管理部门颁布了五条举措,包括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简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支持自贸区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取消区内机构向境外支付担保费的核准、支持银行开展面向客户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柜台交易。上海从2010年开始试点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企业的数量截至2012年已发展到50家。目前,上海正在稳步推进的试点工作包括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跨国公司资金池以及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等。上海自贸区的跨国公司总部资金池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案例,主要包括:中国银行携手中银香港为绿地控股集团(上海)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办理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渣打银行携手宝信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自贸区内开展集团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以支持其境内外的流动资金需求、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等;上海银行签约为东方国际集团内117家海内外成员公司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服务。

5、风险管控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动一项”,适时有序组织试点。央行重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风险管控,将切实加强对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的监管;会同上海市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动;按年度对区内机构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区内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扶优限劣机制;央行可根据形势判断,加强对上海自贸区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的监管。

《审慎管理细则》全面规范了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风险审慎管理,要求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建立面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响应机制。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①管理制度。上海市金融机构应按要求建立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展业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并以市级机构为单位接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相关系统。②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包括渗透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币种敞口风险管理、资产风险管理、风险对冲管理等。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整金融机构开展的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范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开展非现场监测,并根据不同预警指标,在出现资金异常流动的情形下,采取延长账户存放期、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实行零息存款准备金以及临时资本管制等干预手段,维护上海自贸区金融环境的稳健运行。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现阶段及下一阶段金融创新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是建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这也为整个金融创新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账户,实施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风险管控等措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在人民币国际化、平稳有序开放资本项目、促进金融业转型发展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积累了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于2009年4月在国内五个城市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允许符合要求的外贸企业与其香港贸易伙伴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10年6月,该试点扩大到20个省级单位。2013年3月,该试点扩大到全国所有跨境贸易企业。虽然人民币结算试点发展迅速,但是人民币贸易计价的进展速度远远低于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速度。2013年,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达4.63万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57%。但是大多数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活动仍未采用人民币计价。

从2011年1月开始,人民币可用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10月,人民币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外商直接投资,同时简化了人民币的结算流程。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达到5,337亿元,比2011年增长8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大幅升至4,481亿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日均交易量,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外汇市场中第九大活跃的交易币种。

上海自贸区自建立以来,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境外借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与经常项下集中收付等业务进行了具体规定,使得直接投资的流程进一步简化,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手段被引入。其中,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与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是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金融业务创新。跨国公司通过在上海自贸区的子公司建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可以很好地实现境内外资金池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的自由流动,这既有助于提高人民币资金在集团内的使用效率,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管理目标,又有助于提升人民币作为跨国公司内部主要交易结算货币的地位,服务于总部经济。跨境人民币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的内容包括代收、代付和净额结算。它有助于简化跨境结算手续,大幅减少跨境收支交易数量和金额,进一步提高资金运用和结算效率,降低资金头寸管理成本和外汇风险。

离岸金融政策可以帮助上海自贸区建立起庞大的金融资产蓄水池,通过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来打通资本账户,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上海自贸区很可能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集散地。截至2014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内完成境外人民币直接借款78笔,累计金额超过170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为36家,资金池收支总额为232.5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为1,356.4亿元,同比增长2.5倍。上海自贸区内人民币业务在上海市的比重不断增长,从2014年4月的不到10%增加到2014年7月的15%。

2、平稳有序开放资本项目

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资本项目开放。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通过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实施了隔离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策略,自贸区内资本市场逐步形成。结合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的备案制,自由贸易账户进一步简化了企业境外股权投资的流程,并提高了境外投资效率,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例如,中国银行已经为自贸区企业办理了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打通了国际大宗商品套期保值交易通道。自贸区设立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可以为区内企业提供融资、资产转让、风险对冲等服务。例如,2014年11月推出的“沪港通”有利于逐步开放中国资本项目,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并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加速器。

相对于自贸区的企业,虽然个人自由贸易账户目前仍局限于经常项下的交易,但是未来有望借助自由贸易账户以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身份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对区内券商而言,因为证监会支持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尚未实施细则,所以券商的自由贸易账户很难开立。为更好地管理自贸区内外的金融套利,除加强监管外,关键还在于我国政府能否尽快完善国内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条件。

3、促进金融业转型发展

我国金融业过度依赖银行业,金融业态的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我国金融业以行政管制为基本特征,造成资源配置向制造业、房地产业、地方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导致产能过剩、资产泡沫,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明显产生“挤出效应”,货币产出效率急剧下降,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因此,我国金融业亟须转型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海自贸区实践着“一行三会”提出的扩大区内金融机构准入与增强服务能力的构想。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集聚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已有十家中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了3,235个自由贸易账户;虽然上海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现在局限于人民币业务,但是有望根据业务开放原则逐步推出外币业务。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在区内设立交易服务平台,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加紧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划,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将在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正式开展交易,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已于2014年12月获得证监会的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清算所等都将在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基于市场导向,发展多样化的金融业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分散市场风险。鉴于金融改革开放最终将带来要素价格均一化,上海自贸区的金融业转型可以为全国金融改革积累经验。

4、宏观审慎监管

2005年以来,境内外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差距与人民币升值,导致境外资金通过多种渠道绕过我国严格的政策管制,大量、快速流入境内。这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带来严峻挑战。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实际上在我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离岸金融市场,区内和境外的资本流动壁垒将基本消除。因此,自贸区可能成为境外资金渗透到境内寻求套利机会的跳板,从而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性,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业务实施细则》和《审慎管理细则》从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上海自贸区账户体系框架,为下一步推动上海自贸区投融资汇兑创新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上海自贸区可以缩短负面清单,允许设立多种类型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和现代中介服务企业,以倒逼机制促使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通过将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中国境内的离岸金融中心,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以适应实体经济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1、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实施细则

积极推动证监会颁布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实施细则。积极推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自由贸易账户为依托开展分账核算业务;积极支持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积极推动境外机构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进入上海证券及期货市场投资。重视“沪港通”,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交易货币中的份额,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这些举措也能够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度。

2、推进利率市场化

为完善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的机制,应进一步发展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建立完整的利率联动体系。为控制短期信贷的增长速度,减少短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央行放松商业存贷款利率管制的顺序应该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

此外,上海自贸区可以面向小额存款尝试建设地区性存款保险制度,以期与国家存款保险形成保险与再保险机制。明确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小额存款执行全国的存款基准利率上浮规定比例的政策,大额存款的利率完全市场化,并向存款人提供相应的风险溢价收益。

3、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前,主要由香港交易所或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掌握离岸人民币的定价权,而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后,实际上在我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离岸金融市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把握人民币定价权显得更加重要。为避免海外的离岸人民币主要定价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造成冲击,应该参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逐步实现境内人民币(CNY)、离岸人民币(CNH)和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的价格收敛。在上海自贸区积极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模式,并将它推广到全国。

4、防范上海自贸区资本进出风险

虽然资本进出都可能给上海自贸区和我国境内资本市场稳定带来风险,但是资本流入带来的风险可能更大,因此需要加强分类管理。上海自贸区应该以境内金融和离岸金融分账管理为前提,根据实体经济的引资需要,加快要素流动速度,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减少国内企业发展限制,同时避免引起在岸金融泡沫。

严格规范自由贸易账户内的资金运用。加强核验自贸区内机构及企业跨境贸易的资金收支与实际贸易行为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着力强化监测和分析涉及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资金交易,特别是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以阻止资本项下境外资金的大规模渗透,避免境外和区内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向区外境内传播。

加强监控区内机构和企业的人民币境外融资专用账户。为防范人民币境外融资专用账户的资金通过项目建设投资、资本市场投资、集团资金归集等渠道不合规地渗透到区外境内,商业银行应确保区内机构和企业境外融资专用账户单独设账、统计、核算,并严格审查、追溯区外境内新增项目、新增资本市场投资和集团资金归集的资金来源。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征收外汇交易税或设置高比例存款准备金提高短期资本进出国内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一方面,让有能力在海外实现高效率资源配置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更自由地实现全球化的投资和经营;另一方面,控制热钱的进出对上海自贸区和我国境内金融市场、汇率稳定的负面影响。

篇7

 

日前,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主持召开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和《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要点。

 

何建中充分肯定了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何建中强调,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要以绿色交通为主题,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监测和评估工作;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将节能减排的要求融入行业管理制度;三是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区域性试点和主题性示范项目;四是继续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和科技专项行动;五是做好公共机构(包括部属单位)节能工作,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六是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引导地方交通部门协调建立激励政策;七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动起来,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八是做好宣传和交流工作。

 

? 上海自贸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方案获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方案》日前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正式开展国际船舶登记。

 

根据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有五个变化:在登记主体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放宽了登记船舶所属法人注册资本中的外资比例限制,外商投资比例可以高于50%;在船龄方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下的船舶船龄可以在现行船龄标准基础上放宽两年;在外籍船员雇佣方面,基本放开了对外籍船员的限制,原来雇佣外籍船员需要由交通运输部审批,现在只需向上海海事局报备;在船籍港方面,设置两个船籍港,如果船舶处于保税状态,则登记为“中国洋山港”,如船舶处于完税状态,则登记为“中国上海”,两个船籍港均享受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各项政策便利;在登记种类方面,在现有登记种类的基础上增加了船舶融资租赁登记,并可结合自贸试验区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必要的登记种类。同时,在登记程序和相关配套程序上也授权上海海事局进行优化、完善,切实提高国际船舶登记效率。

 

长湖申线湖州段航道扩建工程完工

 

长湖申线湖州段航道扩建工程二期航道及八字桥等工程顺利交工验收,标志着长湖申线湖州段扩建工程基本完工。长湖申线是浙北内河水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地区一条经济价值极高的黄金水道,年货物运量近亿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上海城市建设的生命线,有“中国小莱茵河”的美誉。

 

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经浙江省发改委批复概算18.43亿元。工程自2008年9月开工以来,至去年年底已基本完工。目前,二期航道工程、八字桥工程、三个服务区房建工程、湖州枢纽房建和电气工程、通信工程已完成交工质量评定等相关工作。此前,长湖申线湖州段扩建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12月完成交工验收。

 

中远航运与现代商船签署合作协议

 

中远航运近日与现代商船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据中远航运业绩快报,201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4178.74万元,同比减少3.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49.4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公司净利润为-6642.12万元。中远航运是以特种专业船为主的多用途船运输公司之一,在回程时会有部分干散货运输,干散货运输占比很小。现代商船成立于1976年,如今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多式联运海运公司。

 

去年中海集运或亏损26.3亿元

 

1月27日,中海集运公告称,经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13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26.3亿元。报告期内,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续效应的影响下,航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 运价持续低迷。公司始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积极推动运价增长,但由于本期间国际航运市场供需失衡依然严重,运价推涨缺乏货量支撑,预计公司2013年度出现亏损。

 

太平洋航运巨资购置4艘船舶

 

太平洋航运公布,于去年5月至目前,分别收购1艘二手大灵便型、1艘二手小灵便型干散货船及2艘新建造的小灵便型干散货船,代价约8224万美元。其中1艘船已经交付,另外3艘将分别於今年首季、明年下半年和2016年下半年交付。

 

中山公用拟收购水运客运企业

 

1月27日中山公用公告称,拟通过协议受让方式,以18815.25万元购买控股股东中汇集团全资子公司岐江集团持有的客运联营有限公司60%股权。

 

据投行RS Platou称,虽然航运市场今年有望大范围扭亏,但潜在风险仍不可小觑。RS Platou指出,去年运价已现反弹,可见运力过剩问题并不如先前担心的那么严重。预计今年运费市场还将趋于坚挺,但很难出现大幅上扬。

 

据RS Platou分析师预计,今年运力增幅还将进一步放缓,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日益增强,多数板块至少均可扭亏,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不存在风险。下一轮金融危机是否会在中国爆发,这是目前分析师做预测时越来越担忧的问题,因中国是运力需求增长的首要动力。此外,欧元危机会否卷土重来,以及中东骚乱不断会否引发新一轮石油价格暴涨等,都将构成潜在风险。但就航运业本身而言,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把控私募股权雄厚闲散资金的造船冲动和船厂求单的渴望,以确保运力不过度增长。

 

? 去年重庆建成多个物流平台

 

从重庆市商委获悉,去年重庆市“现代物流业综合试点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其中,于去年年底完工并投入运营的航运货物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60多亿元。

 

据悉,去年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服务物流监管平台投入运行,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通道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千亿汽车基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中心项目也在同年建成,整车可视化平台及物流商务平台已开始软件研发、硬件采购等项目。此外,城市公共配送物流服务网络的3个子项目已建成。

 

据介绍,去年建成的苏宁现代家电物流配送项目,有力带动了苏宁易购家电向西部地区配送辐射,实现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时,随着永辉公司ERP现代城市物流配送项目的建成,推动了重庆永辉超市业绩突破100亿元,重庆市政府还授予其“重庆商贸零售业贡献奖”。

 

? 伊朗拟恢复用运油船出口石油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近日称,鉴于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放宽,伊朗打算恢复用运油船出口石油。

 

报道称,美国取消对伊朗国家运油公司提供保险和银行服务的限制后,伊朗恢复石油出口成为可能。伊朗现在可以通过海运向大型消费者运油。伊朗国家油轮公司表示,伊朗与西方关系上的转折点是与伊核问题国际调停六方签署伊朗核问题阶段协议。去年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协议,同意以冻结其部分核计划换取国际社会放松部分制裁。依据协议,伊朗同意暂停生产丰度为5%以上的浓缩铀,同时稀释或转化库存的丰度为20%的浓缩铀;在自今年1月20日开始的6个月内,伊朗不新增丰度为3.5%的浓缩铀库存,不再兴建额外的铀浓缩设施,不新增离心机等。相关国家则暂停对伊朗贵金属、汽车等的部分进口限制以及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出口限制。

 

· 上海自贸试验区 / C(S) PFTZ

 

上海自贸区将及时修订负面清单

 

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今年全力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核心是加强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及时修订负面清单。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在风险可空前提下,落实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力争总体方案确定的开放措施全部落地,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四个中心”联动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则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年任务有,负面清单修订、实物贸易放开监管落地、服务贸易进一步放开、金融政策落地及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完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内推出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此外还就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税收政策研究成立课题。

 

· 报告 / REPORTS

 

中国对全球石油贸易流向影响明显增强

 

去年,中国联合石化再次击败壳牌公司,连续第二年成为头号油轮承租人。数据显示,去年联合石化的油轮租赁协议多达791份,运输量也排名第一,总计达1.71亿吨,占全球运输总量的11%。而壳牌油轮租赁协议为752份,运输量不到联合石化的一半,仅为8300万吨。

 

中国在去年前11月进口2.55亿桶石油,同比增长3.2%。中资公司排名提升——中石油在油轮承租人中的排名跻身全球前十名。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影响力日益上升,私人石油巨头影响力却在下降。在特大型油轮(进行从中东到中国这种长途运输的油轮)租赁协议方面,联合石化的协议数量达556份,比排名第二至第五的油轮承租人的协议总数还要多。油轮承租人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

篇8

银监会的设立是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银监会的设立将会对中国银行的管理产生十分深远的,新成立的银监会将有其相应的监管重点和对策。

一、“银监会”的设立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1.银监会的成立将促进央行的独立决策和银行业监管的进一步专业化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从现实来看,央行担任的双重角色(既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又是银行业监管者)的预期目标有可能发生冲突,央行有可能在调整利率和制定货币政策时,站在银行业监管者的角度去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现在国有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导致资金流动不畅、金融运行与实体运行脱节,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其在央行内部强大的政策影响力对某些改革的进行施加影响,这一点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最为明显。这样既影响了央行的监管能力,又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挥。

目前,各国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欧元区国家中大多数国家将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中剥离出来。第二,英国、日本、瑞典、丹麦、澳大利亚将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等职能统一集中在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第三,美国由美联储作为伞式监管者,负责监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银行、证券、保险则分别由其他监管部门分别监管。第四,许多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仍由中央银行统一负责。但从总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监管采用了与央行货币政策职能相分离的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成立单独的银行监管机构,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和国际上银行监管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根据国际经验,银行业监管的分立与中央银行的独立往往同步进行。银监会设立后,由于目标单一,银监会将着重控制系统风险,进行更专业化的一体化监管,逐步由法规监管向市场监管过渡,有利于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增强银行业务的透明度、提高银行监管绩效、防范金融风险,并逐步由法规监管向市场监管过渡。而且,由于银监会独立承担银行业监管的职责,不可能通过货币发行来掩饰监管责任,只能依靠自身监管水平的提高,因而,从长期而言,银监会的设立将有助于真正维护金融安全。

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客观趋势。例如,在美国,美联储只向国会负责,政府无权干涉,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美国货币监理署则专事银行监管,也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因此,银行监管职能的剥离,意味着我国在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央行将专注于货币政策职能,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的利益,开阔视野,更多地着眼产业部门和实体经济,从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稳定。

此外,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以后,中央银行为了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仍然拥有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所有在中央银行开户的金融机构必要的“检查权’,这种权力来源于中央银行与其交易对象金融机构之间的商业合同。中央银行只根据场内外检查和实地调研得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宏观的货币政策走向,而不对具体的金融机构承担微观的监管责任。这样做,有利于中央银行把握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风险。

2.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提高货币决策和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WTO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透明度原则,首先就是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的透明度。所谓透明度,是指“在通俗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政策目标以及政策的,机构和经济框架,政策的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责任范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货币和金融政策的透明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金融制度建设的重点。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央银行履行问责义务的目的,而且是为了避免公众对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误解或不当解释,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和金融政策的支持。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透明度较低,难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

3.银监会的成立有助于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将面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使国内金融市场形成新的经营格局——国内金融界的分业经营和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并存。但是,目前外资银行的经营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多存少贷、转移利润,违规经营、使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等等。因此,这一格局在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大挑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投资范围、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对关联的贷款比例、流动性比例和各项准备金的情况都作了规定。但是,对外资银行监督管理的规定仍较为原则和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和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阶段,基本上以行政管理为主,在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上仍处于合规性监管阶段,主要是事后合规性检查,缺乏预防性的事前和事中检查,风险监管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重审批服务,轻监督管理的现象。例如,监管方式还停留在对报表的审核上,但一些外资银行上报的报表却不能完全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而且偏重定性,缺乏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参照系。对国际上通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监管方法,我国还没有加以引进和运用,导致监管水平低,无力制约外资银行的违规操作。

银监会设立后,将努力实现对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协调统一。合规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管。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以前的监管者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划,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就能实现监管目标。因此,监管当局过去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银监会将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以风险性监管为主题,改进和提高现场检查的效能,同时充分借助审计力量,对有问题的外资银行进行重点监管。在完善非现场监督体系方面,将谨慎原则和弹性原则结合起来,合规性指标和风险性指标结合起来,设置监管指导线和最低比率,包括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大额风险、外汇风险等。并且在合规性监管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监管。

二、银行业监管对策

1.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金融法规,并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依法监管无论用何种形式监管,都必须有监管的依据,也就是各种法律、法规,而中国目前显然多种金融法规缺位。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工作的开展将受到许多限制。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完善金融法规,促进金融监管与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应建立本系统内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的问题。

2002年以来,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先后颁布了《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金融法规,这些金融法规充分体现了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基本原则。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还要进一步修订,以达到确立监管架构、规范监管准则、统一监管标准的目标。对金融机构的任何处理、处罚,都要有确切的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制度依据。在监管工作中,要公正、公开、公平地处理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做到依法监管,依法维护金融秩序。

2.尽快建立银监会和央行之间的有效的协调机制

银监会成立之后,将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职能,但央行依然是商业银行最后的贷款人,同时,央行对商业银行仍拥有检查权。这就涉及到一个银行协调成本的问题。

从国外实践来看,在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局与财政部之间有一种三方小组会谈机制,定期磋商,交换信息。 而在日本,中央银行的职能由日本银行担任,金融监管的职能由日本金融厅执行。根据《新日本银行法》规定,应金融厅长官的要求,日本银行应向金融厅出示检查结果并允许金融厅职员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金融厅和日本银行的职员实际上经常互换信息,形成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此外,为了不加重被检查金融机构的负担,双方经常通过协商机制协调对同一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日程安排。

从我国实际出发,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两种职能分离以后,部门内目标冲突转变为部门间冲突,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防止部门间扯皮现象,减少磨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中的一些关系尚未理清。如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与国家权力机构的关系、金融监管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从现实来看,独立行使监管权力的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决策时仍然要受到其他政府部门的影响,这使其独立监管规范的程度打了折扣。因此,银监会需要在体制上有所突破,尽量加强其监管独立性。这就要求加大金融相关部门之间及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协调机制。

3.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承担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深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的风险累积也越来越大,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也面临着国际金融机构的挑战,必须尽快健全金融体制,特别是包括市场的退出机制,在此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显得日益重要。

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银行监管的通行做法,是维护存款人对银行信心的保障手段,也是解决银行市场退出的有效措施。实行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乎等的条件下和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消除地方政府和储户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可以真正与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确立商业性融资关系,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体制的健全和健康运行。

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通过加强存款保险机构的作用等方式来防范道德风险。我国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样,中央银行作为“最终贷款人”在提供救助资金时,就可以会同(或转贷)存款保险机构来实现,通过存款保险机构所特有的约束机制来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

4.解决遗留问题

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以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一步应着重解决央行大区分行改革的遗留问题。大区分行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级次同构、地方割据的原有格局,使金融监管中心与地区行政中心相脱离,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明显减弱,但是,在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跨地域监管成本高昂、监管工作得不到地方政府配合等。为此,要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可行性出发,对金融监管结构做适当的安排,使金融监管当局以最低成本实现既定的监管目标。要继续完善监管机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日常监管制度、举报查处制度、监管责任制度、信息沟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报告报表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度,使各部门职责分明,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要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使监管工作顺利进行。

1.黄燕君楼拥勤:“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商业研究》,2002年第9期。

2.阎冶军:“论我国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与完善”, 《甘肃》,2002年第10期。

3.王延春王锐:“金融办呈破竹之势暗含银监会未来的‘雏形’”,《观察报》,2003年1月12日。

篇9

1996年在全国工商联牵头下,被赋予“中国首家民营银行”称谓的民生银行正式成立,根据民生银行最初的股权结构,59家发起人单位,13.8亿元资本金中85%来自非国有企业。

实际上完全由民营资本控股的第一家银行应是浙江泰隆银行,1993年由民营企业和私人资本组建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浙江目前的几家民营银行范例如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前身基本上都是信用社,他们的出现是上世纪80年代金融改革的成果,这些民营银行的建立促进了浙江乡镇经济20多年的蓬勃发展。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民间资本已在银行业资本构成中占显著比例;截至2013年,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已分别达到45%和56%,且已有100多家中小银行的民资占比超过50%,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民资占比已超过90%。

虽然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比较顺畅,但实际上民资投资银行无一例外均是参股性质,没有一家民企能达到绝对控股甚至相对控股一家银行。如民生银行,虽然国资占比非常小,但第一大股东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占股不足5%,并没有对民生银行形成控制;再如浙商银行,虽然民资占比超过70%,但第一大股东却是省国资背景的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其股比达到19.96%。因此当下中国绝大部分的银行仍是由政府控制。

五家试点银行模式各异

2013年7月国办金融“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紧接着银监会了《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具体提出民营银行设立的原则和思路:纯民资发起、自愿承担风险、承诺股东接受监管、实行有限牌照、订立生前遗嘱等,探索民营银行合理、高效、可持续的治理与经营模式。

2014年3月银监会公布了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参与的10家民营企业包括:阿里与万向(浙江);腾讯与百业源(深圳);复星与均瑶(上海);商汇与华北(天津);正泰与华峰(温州)。这10家民营企业都有着较强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以及丰富的金融运作经验。

根据银监会的设立思路,五家试点银行无疑都是有限牌照,并根据发起人股东特点进行差异化经营。

阿里与万向共同设立的银行采取“小存小贷”(限定存款和贷款上限)模式,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阿里的互联网金融优势,无论是小额存款的提取还是小贷违约事件的发生都是随机独立事件,都比较适合运用大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而阿里已在该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另外在阿里的构想中银行没有实体的银行网点,是纯粹的网上银行。

腾讯与百业源选择在深圳前海,这个具有金融政策先发优势的地区设立银行,并采取“大存小贷”经营模式(限定存款下限和贷款上限)。该模式有利于银行在短时期内吸收更大规模的存款,更快地渗透入腾讯庞大的用户群及产业链中。如在腾讯战略入资京东后,该银行可以助力京东正在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微信电商平台规模扩大带来的商户资源也将有利于银行开拓基于网络的小微贷款。

复星与均瑶选择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银行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银行可以结合复星在跨境产业并购的经验,利用自贸区离岸金融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各类跨境投融资服务,如供应链外贸融资、跨境并购贷款等。

天津发起人申请试点的为“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模式。而温州的正泰与华峰集团发起设立的银行主要在特定区域展务,以经营消费金融和服务当地小微企业为主。

三种发展路径

首先民营银行由于牌照的限制,很难跨区域经营,缺乏零售网点和下游资源,负债端的压力会比较大,这使得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受到负面冲击可能会大于其他大型银行。另外考虑到入股的实体民营企业现金流的有限性,民营银行在经历了快速扩张之后的后续资本金补充问题,可能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民营银行在设立初期的负债成本,预计将介于小贷公司和一般银行之间。作为民营银行来说,股东实力和信誉的高低或将直接决定了其负债能力和资金成本,而这两者进而将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抗风险的能力。

除了资金端成本的压力,按照目前国内银行的经营情况看,若要拓展中小微业务,前期的运营和人力成本投入将很高。因此运营初期,民营银行业绩可能受到高资金成本和高运营成本的双重挤压。

篇10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新要求;缺陷;金融监管

一、金融全球化

1.概念。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还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有明显阶段性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学者提出:“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最新特点就是金融全球化”,此观点将经济全球化比喻成经济金融化,并指出“经济金融化”是指金融关系在经济关系中不断扩散和渗透,金融作为经济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金融政策逐渐成为经济政策核心的一种趋势和过程。

2.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一是金融国际化。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金融附录是金融国际化走向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91年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则是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世贸组织的一百多个成员作出了在金融服务部门开放市场的承诺,全球金融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二是金融自由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放松法律对金融的管制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并带动了拉美和亚洲的主要新兴发展中国家先后走上了方式不尽相同的金融自由化道路。三是金融监管规则统一化。金融监管规则统一化的标志就是巴塞尔协议体系的建立,不仅确定了跨国银行的监管原则、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确定了对金融业全程监管的核心原则。最近更是提出了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及执行程序的评价,通过有效的信息披露来促进银行运行的安全、高效的新的监管协议。四是金融政策协调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都会对其余的国家产生较大影响。五是金融市场一体化。由于电讯技术的发展,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遍布全球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金融市场。六是金融信息全球化。这是指随着金融中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在进行决策时不能仅仅依据国内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必须广泛的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信息。

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1.概念。金融监管是指对金融业的监督和管理,是金融监管机构依据监管法律或其他规范,利用其职权对监管对象(包括被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促使其依法稳健运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重要性。(1)金融市场失灵和缺陷。金融市场失灵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金融监管则是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这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3)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式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医院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4)潜在的金融风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发生多起恶性金融事件(举例如下),在现在这个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风险仍然潜在,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

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98年,1991年问题初现,1995年期下属公司原糖走私案发,1996年出现债务危机和群众集资款支付危机,1997年1月4日被关闭,中央银行成立专案组。广东恩平市关闭20家城乡信用社事件。在1995年上半年建行恩平市支行因帐外高息存款出现严重金融风波,建行总行为此调集26亿元保障支付,1997年春节前后农村信用社爆发支付危机,社会秩序混乱。1998年7月,建行恩平市支行被撤销,农行恩平市支行停业整顿,20家城乡信用社行政关闭,损失国家资金68亿元。广西北海城市信用社整体关闭事件。1986年成立首家城市信用社,后增至12家,95~98年,城市信用社普遍出现经营困难,直至出现严重的行业性支付危机。98年10月关闭了12家,并吊销了2家金融营业许可证,城市信用社全部退出当地金融市场。

三、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要求及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1.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技术复杂,实行混业经营;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交叉融合趋势也日益增强。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以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这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2.外资银行将在我国经营那些我国较少开展的新型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及金融衍生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出于市场压力,也将加快金融创新。央行如何对这些不熟悉的业务进行监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3.《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有专门规定,要求各成员国公布该国所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国际协定等。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依据和监管程序不很透明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4.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保持我国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毛病有:监管方式单一,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缺乏监管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监管力度不够。

1.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尽管负责监管的人数不少,各种监管制度和规定的条文也很清楚,由于监管渠道单一必然带来信息不畅通的弊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2.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承担着金融监管的任务还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宗旨上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央银行的多重目标常常相互冲突,货币政策目标与监管目标相混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在多重目标中举措不定,缺乏独立执行监管政策的条件。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当前说假话成风的环境中,法不治众,导致央行监管局以及下属的各分行、支行监管处的人不会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法。

四、金融全球化给我国的启示

1.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根据目前国际上通常做法,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不外乎这么四种情况:其一是中央银行兼行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监管;其二是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一一金融监管委员会,由其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业实行统一监管;其三是设立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实施监管;其四是中央银行兼行金融监管职能,但仅仅实施对银行业的监管,而保险业、证券业则另设专门机构实施监管。其中第二种模式,既能有效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又不会出现监管机构独立性、协调性弱化的问题。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由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对我国金融业行使集中统一全面的监管。

2.明确监管目标,充分保障债权人利益。总的来讲,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主要有两个,即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为了防止债权人利益受损,国家需要通过金融监督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就维护金融稳定而言,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内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本身又具有较强的连带性和易传播性。为了控制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国家需要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这两个目标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并购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风险大大增加,因而目前我国基本上应将维护金融稳定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兼顾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3.改进监管方式,使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有机结合。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方式来看,虽然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都被运用着,都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非现场监测的作用更加有限。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自身行为的影响,非现场监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科学、规范化的非现场监测体系、法律体系和风险监控指标;建立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会计报告制度;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作业工具,发挥其网络监测作用;尽快实现由事后发现和化解风险向事前预警和预防风险转化,健全非现场监测评级与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的协调一致,真正使非现场监测成为现场检查的目标导向,现场检查成为非现场监测的基本依据,最后形成统一的监管结论,采取统一的监管行动。

4.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参照国际惯例,尽快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考虑组建隶属国务院的中国存款保险公司。其初始资金由财政部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参保银行支付。鉴于我国己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应建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在内参加的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充分、合理、公正、透明的法律规范制度,并严格执行。

5.加强法制建设,强化金融监管的功能和作用。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从金融监管的内容来看,一般应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从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来看,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则主要运用金融稽核手段来进行;从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于市场准入监管方面,市场运作监管较弱,市场退出监管几乎是空白,而且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

参考文献

[1]曾筱青.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陈刚,贺祖泽.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目标[J].金融与保险.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