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综合医院门诊用房 人性化设计 总体布局 平面布置 生态建筑 信息化 智能化
【Abstract】By analyzing outpatient building function and its general layout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and summarizi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 pattern of each section of outpatient building, this article reflects influences of new design thought such as ec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ntellectual faculties on outpatient building design and patient-caring humanizing design.
【Key words】General hospital outpatient service to the room Humanity Design general disposition plane layout arcology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e
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而对人民的健康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级医院有时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咎其原因,硬件上的不足(医疗建筑、医疗设备)在有些医院比较突出,这就对综合医院医疗用房的改扩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把握好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机会,采用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总结近年来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心得,本文着重关注在医疗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门诊用房的设计特点。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对诊疗活动的影响,门诊、医技两者的联系日益密切,加上土地资源的紧张,单独新建的门诊楼或医技楼,已很少出现,更多的是两者的综合体。
一、门诊用房的功能分析
医院门诊用房主要解决病人的疾病诊断及一般治疗,相对于其它医疗用房有其鲜明的特点:
1、人流量大,且高峰期集中。目前我国综合医院门诊量一般按床位数的3倍计算,高峰都出现在每日开诊后1-2小时。高峰时,大科室门诊量大,候诊时间较长,常用医技科室(如放射、检验)、公共使用部分(收费、挂号、药房)等都出现排队现象。等候时间的长短,等候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影响他们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2、科室多,布局不同且内容复杂,不便于病人特别是初次就诊的病人识别。由于功能的原因,各诊室门诊量不同,业务用房数量差别很大。同一楼内,低层部分每层布置2、3个科室很紧张,多层部分每层可以布置4、5个科室,使用起来较充裕。如何使病人方便地找到就诊的诊室,就需要建筑师提供一个合理的布局及交通组织。
3、病人的活动较多且复杂。病人就诊一般需要咨询、挂号、候诊、就诊、检查(甚至多项检查)化价、交费、拿药等多项内容,涉及不同楼层,不同科室,如何减少病人奔波的次数,缩短水平和垂直距离,是需要建筑师及医院管理者共同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宗旨――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这一观点已为多数医院管理者及建筑师所接受,但要把这一思想体现到医疗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确实需要做大量细致而独具匠心的工作。过去提到的医院设计的“家庭化”、“宾馆化”应该说都是反映这一思想,但又都不全面,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既有咨询、收费、休息、等候、小卖、餐饮等接受公共服务的内容(而这是以往我国医院设计所关注不够的),也有就诊、治疗、检查等医院特有的医疗活动。对于公共服务部分的设计,与一般公共建筑相似之处在于其方便、快捷、舒适等。由于被服务对象――病人的特殊性,设计中应体现对病人心理、生理特点的关爱。如靠墙扶手.助力拉手等设施,风雨连廊.各种不同空间舒适的休息区.候诊区的设计,以及建筑色彩在不同科室、场所的不同应用等。明亮、健康、近人尺度的有生机的室内环境、装饰,对放松病人的神经,愉悦病人的精神,鼓励其战胜疾病具有特殊意义。因此简单地参考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的形式设计医院,特别是门诊用房,是不恰当的。豪华气派的风格、冷冰冰的、雷同的装饰,但并不能使病人感到亲切、自然,对医院有信仰感。
对于医疗用房的设计,过去多为简单统一的风格,令病人感觉枯燥乏味,有的科室如放射科甚至令人生畏。个性化的诊室及候诊厅设计,使病人在各种诊室有不同的感受,有利于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情,去接受检查、治疗。
三、以门诊为中心的医疗用房布局的发展变化
门诊楼的设计已从早期的一字型到与医技、病房相结合的工字型、王字型。如今这些形式仍然满足不了大型、特大型医院的需要。随着医疗技术与设备的发展,科室面积越来越大,科室及医疗设备越来越多,门诊与医技科室及病房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而城市用地的紧张,使地处城区的综合医院,范围不会有大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集中或半集中式的布局,是可行的选择。出现了医院街、院落式、网格化等新的总体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院街较早见于日本的医院设计中,它将医院的主要交通部分及公共服务部分置于纵轴上,将门诊、医技、病房等医疗部分置于纵轴两侧。病人身临其境,如同穿行于一条医院大街,到各科室易于寻找,主要出入口非常明显,导向性强,改变了医疗建筑“迷宫式”的感觉。同时,沿纵轴可继续接建其他设施,为发展留有余地。医院街还可多层布置,中央形成共享大厅,加以垂直绿化及休息空间,改善了医院的就诊环境。院落式、网格化则是形成多个横向、纵向的交通联系,可通过“L”型、“一”型等多种形式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接建,象骨骼一样,通过关节(交通核心),可以生长。这个布局适合于特大型医院用房。
集中、半集中的布局形式较常见于国外医院设计,有的出现较多黑房间、复廊甚至三条走廊的形式,简单地照搬是不可取的。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国内医院空调及照明系统即所谓“人工环境”的投资与国外有很大差距,还没有达到舒适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国内医疗建筑空调系统常采用的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对空气的过滤及更新远不如国外采用的集中式全空气系统,仅能满足基本温湿度的要求。有的医院为节省投资,甚至省略新风系统。病人、医护人员长期置于这种“人工环境”中,而无法自然通风、采光,是不妥的,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单体设计中,合理地布置医疗用房的朝向,组合以内院及共享空间,使大多数医疗用房处于自然通风、采光的环境中,将不需要采光的医技用房及人员较少停留的辅助用房,如更衣室、仪器室等置于没有直接采光面的位置。根据我们的国情,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节约能源,科学地合理布局。
四、门诊用房平面布置的设计特点
1、以共享大厅为中心的平面形式。新建门诊楼目前较常采用以共享大厅(门诊大厅)为中心,中心布置主要公共服务部分――楼电梯、卫生间、收费、挂号、取药、休息等。围绕大厅,各个尽端布置各科室。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交通及公共部分醒目,便于寻找,同时从中心到各科室路线最短。还可将各种设备管井也设在中央部分,则到各科室也是最佳距离,便于设备系统分布及分科管理。各科室位于不同的尽端,不互相穿越,管理方便。 大厅兼有人员分流,公共服务等多项职能,大厅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底层大厅应做到宽敞、通透。如有顶部采光,应控制在适宜的透光率(透光太强,夏季影响大厅温度)。做好室内绿化,使病人一进大厅,感到生机和活力。大厅周围设有各种服务设施――挂号、收费、取药、休息等,防止出现空荡荡的大厅,没人停留,也无法停留,大厅大而不当,造成浪费。
2、医疗科室的功能组合与垂直分布
在门诊楼各科室中,根据病人疾病特点及门诊量的多少,将病人活动不便及门诊量大的科室放在低层。将功能相近及联系较多的科室放在同层或临近层,减少病人的奔波。如将内科、功能检查科、检验科置于一层;将外科、妇产科、门诊手术放在一层等。分层设挂号、收费、取药,方便病人。
3、门诊用房的设计
①诊室及候诊区的形式。诊室的形式已从传统的多人大诊室、二人诊室向单人小诊室变化,普通诊室向个性化诊室、特色诊室变化。诊室设计应尊重病人的隐私,便于大夫使用。候诊区的设计较常采用集中候诊区与走廊候诊相结合的二次候诊模式。科室集中候诊区,病人及家属停留时间较长,人员较多,怎样减少病人因等候及病痛带来的烦燥进而有一个放松、愉悦的心情,是应加以重视的问题。集中候诊区最好设在直接对外通风、采光,室外风景较佳的位置,使病人可看到窗外景致。厅内可设有线电视、报刊、杂志等服务内容。大候诊厅还可设小卖及餐饮等设施。儿科候诊厅可设儿童活动区,放置玩具。走廊候诊有中央候诊或两侧候诊,端部应尽量对外采光。有的设计将走廊一侧对外采光、诊室朝向里侧,提高了病人候诊的环境质量,是对传统诊室布局改革的有益探索,但这种模式对诊室采光影响较大,不太适合普通诊室,可用于不需采光的医技科室。还有的设计设宽大候诊廊,诊室小开间分隔,在诊室一侧也有医生走廊,便于医生交流,但这种形式对病人的私密性及诊室管理有一定影响。
诊室和候诊区的设计采用何种形式,应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及基地的情况,选用不同形式的最佳组合,而不应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
②医技科室的设计 医技科室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检验科室及放射科。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小。同时,各种新的检验项目不断出现,检验科室用房已从过去分工明确,一个房间一项检验一台仪器向大开间的检验中心、中心实验室方向发展。这种开放式布局为以后各种新型设备的进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集中使用各种设备,提高利用率。
计算机的发展,对传统放射诊断学、影像学有很大影响,使之向数字化发展,原有的底片存贮也向数字化存贮转变,从而不光提高了诊断精度,也为运程会诊提供了便利。同时,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结合更加紧密。这些反映在放射科的设计中,就是各种设备及医疗用房需求更多,功能更加复杂,甚至出现手术室等有净化要求的用房。在防护方面,各种新型防护材料的出现,使防护厚度减小。建筑师在设计时,有了较大的设计空间,也为将来的设备布置调整提供了可能性。放射科的空间和室内设计应改变以往人们对它的恐惧感、神密感,将活泼的色彩和装饰引入室内。
五、生态建筑,信息化、智能化建筑等设计思想对门诊门房设计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空气污染的加剧,人们对环境问题应采取更加负责的态度。一方面“人工环境”本身并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同时,制造“人工环境”也会对周围造成声、光、热等污染。这对于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人流量大的门诊用房更是如此。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空气、阳光及主导风向,加以引导,合理组织采光、通风、隔热及保温,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应是有责任感和环境意识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门诊用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篇2
颐和园的特点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约见采访唐伟国之前,记者已与他有过几次通话和短信联系,身为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艺术经济与市场分析室主任、颐和园国际艺术城推动者之一,他的客气和谦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颐和园国际艺术城借唐伟国之口抛出的愿景似乎很不“谦虚”:以独特的学术强势,成为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策源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核心聚集区,成为享誉国内外艺术界的文化地标。
“有理由相信,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亮点,熠熠生辉”,唐伟国欣喜地表示。
因工作之故,他不得不频繁往返于北京的东西两端,“但并不觉得疲劳”;而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从业经历的他,其足迹跋涉祖国各地,尤其以西南与长三角城市为重心。只是最近2年,凭借敏锐的经济头脑和涉足艺术经济研究的心得体会,促使他自由地翱翔在艺术经济和美术传播的海洋之中。
2008年12月9日,由海淀文联和《中关村》杂志组织的西区艺术参观考察团第一站便设在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在考察团到达之前,记者与唐伟国主任通话得知,他已在寒风中伫立等候良久。
临近颐和园国际艺术城,从远望去,一排排火红色炽热外观的建筑与寒冬的萧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艺术城工作室的墙壁上总有挥之不去的个性鲜明的涂鸦,而最特别的莫过于在一面高高的墙壁上,别具匠心地装饰上了和马恩列斯的画像。后据了解,这种设计是为了平衡艺术城的性别比例差别,原因是艺术城女性艺术家居多,而这种解释记者也只宁愿当作其是“艺术”的解释一笑了之。
唐伟国热情地迎来,一束神采的、温暖的目光透过镜片似乎能够把凝固的寒冬驱散,褐色灰色相间的围巾随意地搭在肩上。他一边双手不停地把刚刚开展的“飞天梦地”颐和园艺术城08秋季艺术沙龙的宣传册和参观券分发给来访者,一边应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海淀区文联主席卫汉青的要求,不停地给参观者介绍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前世今生。
面对着他的繁忙,采访在此刻几乎成为奢望,就当记者觉得失望的时候,唐伟国“忙里偷闲”的答复是:下午吧,下午你们杂志社见。
唐伟国如约赶到,关于稿件,记者采纳了其“采取访谈形式为宜”的建议,也许这样其观点能够更鲜明地得到表达,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概念能够得到更好的阐释。
《中关村》: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成立背景是?
唐伟国: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文化复兴和艺术思潮不断涌动,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得到全球关注,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艺术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由于一贯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西方国际当代艺术活动已经形成固有模式,虽然在中国各种艺博会、双年展不断,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也层出不穷,但都沿着西方艺术观念和轨迹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和展览中心及艺术机构在北京成立,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公司的团体。
《中关村》: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肩负使命是?
唐伟国: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致力于建造能够全面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交流平台,并将与国内国际当代艺术市场对接,倚靠高层次的学术团队,组织国内国际的展览和学术交流,力求寻找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形成中国自己的艺术活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学术思想的资深艺术大家,引导并介绍中国当代艺术中年轻新锐的后备艺术家,并为他们作品的制作和宣传提供全方位充满活力的环境。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全力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对话,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并致力于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大众的普及及推广。
《中关村》: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特色定位是?
唐伟国: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位于北京的西北郊,距市区10公里,与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相邻,地处万寿山与玉泉山之间,昆明湖西岸。本艺术城区域内环境幽静,风景秀丽,自然气息浓厚,气候宜人。
颐和园作为悠旧的历史文化平台,不仅传承着辉煌的过去,也将开拓着当代文化的今天和未来。为了发挥区域优势特点,北京市海淀区拟从2008年开始着重建设6个文化创意产业带,其中皇家园林艺术创作聚集带和创意时尚生活带,我们争取以本艺术城为中心幅射展开。
根据这些有利因素,本艺术城特色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聚集区,特别追求艺术的精神性与创造性,高度重视艺术品的学术性含量。
《中关村》:艺术城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是?
唐伟国:首先通过艺术创作聚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流中心;然后以此吸引艺术机构集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易中心;再以此吸引艺术产业积聚,成为艺术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最后通过三大效应,即示范效应、积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成为国际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中心。
建设规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以现有105间宿舍、12间办公室和教学室、以及若干会议室和食堂等辅助设施,构成初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实验创作基地。目前已有20多位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鲁迅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家,以及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院校的艺术家入住艺术城。
第二期主要以现有土地为主、适度扩展为辅,进行重新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极具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实验创作的核心区域。其功能区划主要为艺术家工作室群、当代艺术沙龙、当代艺术展示中心。
第三期在上述基础上,争取政策支持以向周边进一步扩展,并与颐和园区的旅游业相融合,形成艺术与旅游产业积聚,将艺术城打造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当代艺术旅游地标,最终成为极具特色的艺术经济区域中心。
《中关村》:艺术城的功能设置和运作方式是?
唐伟国:本艺术城有三大功能区域:
一是艺术家工作室。作为当代艺术实验创作基地,初期主要以国内外高校艺术家为支点,建立单元制的艺术家工作室群。具体分为国际和国内艺术家单元、评论家单元、艺术媒体单元。
二是当代艺术沙龙。旨在以艺术家为主体,以收藏家、艺术经纪人为客体,为艺术家和收藏家这两个艺术市场链中最重要的环节,提供一个良好的进行相互交流、双向选择的结合平台。
三是当代艺术展示中心。计划设立一块独立的艺术品展示空间,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不仅有艺术城内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性的研讨展,也将以团队方式与外地艺术区进行商业性的交流展。
本艺术城实行艺委会领导下的业主负责制。由著名艺术家发起成立艺术委员会,主要负责艺术城规划和学术支持,并履行组织、协调、监督职能。出资人设立艺术城发展公司作为开发业主,接受艺委会领导和监督,主要负责艺术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鉴于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是互动关系,为支持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相结合,本艺术城拟设立“艺术创作基金”和“艺术创作基金理事会”,现已起草制订了“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艺术创作基金章程”征求意见稿。
身为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艺术经济与市场分析室主任,唐伟国对艺术市场有自己的研究体会。他认为,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品在拍品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升到了70%。随着我国艺术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及国际互动式发展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顶级画廊经销商来到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中关村》:欧美和国内的艺术市场体系异同是?
唐伟国:近百年来欧美国家已从投资性的中级市场转变为收藏与投资兼容的成熟市场,并形成其完善的市场体系。画廊为一级市场,其主要经营方式是艺术经营企业和经营者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或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再进入市场销售。艺博会、拍卖行为二级市场,其主要经营方式是接受艺术品所有者的委托,通过中介活动进入收藏,经营者不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
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体系是:艺博会、拍卖行为一级市场,其已不是高端意义的艺术市场,而是事实上的“大卖场”。 画廊为二级市场,其已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培育功能,而成为事实上的“寄卖场”。
欧美和国内的艺术市场体系的差异,有东西方管理逻辑不同的因素。西方人管理逻辑的起点是“组织”,它所关心的是整体的组织而不是具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艺术家是艺术市场体系中的创作者角色。中国人管理逻辑的起点是“人”,它所关心的是具体人的“身份”和“面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艺术家是艺术市场体中的个体生产者角色。
《中关村》: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行业将会重新洗牌?您的观点是?
唐伟国:中国目前艺术品新兴市场操作格局都不是自发创造或来源于传承的,而是西方行业体系和规范整体挪移的结果,因此存在先天发育不良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出现大量的以个人为主的掮客,即社会上所说的“倒爷”,而这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就有的原始经营方式。
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严格的行业规则,主要内容包括:在作品的创作和销售上,打破产销“一条龙”现象,突出画廊的主要作用;建立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组成由画廊、拍卖行、收藏家、批评家、博物馆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产业链。
如发生这一扭转,必然带来整个行业新一轮利益的洗牌和分配。未来几年内,谁能掌握最好的当代艺术家资源,谁将成为未来艺术市场的最大赢家。画廊是艺术家人,它以拓展与维护高端长线客户为目的。据预测,到2010年画廊业仍将处于空前发展的机遇期。
《中关村》:从美术传播角度,您如何看待美术创作过程与艺术园区作用?
美术传播是涵盖美术宣传、电视美术、美术策展、美术展览展示、美术教育、美术包装、广告、美术市场与推广等广泛概念的一个动态命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主要致力于美术传播的理论、方法及操作为研究方向,更着眼于美术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美术作为传播信息和传播载体的种种问题。
美术创作的主体是人。了解创造主体及其创作的关键是了解创造过程。创作过程表现为创作主体在历史、文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反映出创作主体自身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精神资源、审美心理意识及创造能力。创作主体所决定的终极形态――美术作品,通过传播扩大艺术的影响力。
说到当下美术创作及传播影响,就不能回避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发展落后问题。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经历了器物、制度与思想三个层面的三个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也将经历这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制度与思想方面,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个缺失,必然影响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反过来,中国的艺术家应当肩负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责任。
中国文化不应总是古文化,而主要是中国的现代文化。西方现代化的起点是文艺复兴,但其真正意义却是借“发现”古典“发明”现代。中国现代文化相对落后,不仅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发展和为何发展的问题。
从美术创作和美术传播方面,努力做些促进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积极工作,正是成立北京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的出发点,而面对如何发展和为何发展,则是本艺术城一直困惑难解和苦思苦想的问题。因此借助区位优势而形成独特的学术强势,以使本艺术城成为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策源地,目前还仅仅是一个理想。
篇4
园林植物是园林建筑的生命,是园林的灵魂。园林建筑的生命气息、艺术气息都是通过园林植物来体现的,所以,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水融的关系,如果能搭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本文重点讨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颐和园为例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建筑;植物;颐和园
1引言
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目前主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景观建筑是一种硬质景观,其突出特点是人工美,是建筑的功能和审美功能集合;而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其生长发育规律也组成了园林生命的基础,也构成了景观的核心。在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重视每一个物种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也注意协调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配置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得益彰、相互借势。
2颐和园现状概述
2.1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在花园和城市绿地中提供人们休闲或装饰建筑,常见的形式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颐和园的中心是万寿山41米的佛香阁,根据位置和地形,各种形式的建筑,如殿,堂,楼,阁,廊,亭。颐和园的建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在建筑物的建设,另一个是点缀着高山湖泊和周围的建筑。建筑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政治活动,它仁寿殿中心,附近住宅区乐寿堂,玉澜堂为中心的东宫门区;另一个位于万寿山的中心轴排云殿和佛香轴为主要建筑的南侧,是位于北中轴须弥灵境
2.2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观叶或观果植物园林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植物,室内花卉。据清乾隆《御制诗》颐和园所示,整个园林植物有:种植荷花于湖,水网西北岸栽桑,水种植芦苇,水鸟成群出现在天空,呈现出活泼野趣和自然的气息。根据弘历诗歌片段得出植物种植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种植的环境,种植突出环境的不同特点,烘托气氛。
3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3.1园林建筑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景观建筑是眼睛,观赏植物是服装,道路和广场骨架,可见建筑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园林建筑作为植物栽培提供基址,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次,由园林建筑构成的空间起到了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使建筑物和植物组成优美的风景。再次,园林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景观中隐藏的园林建筑,将自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美。园林植物与建筑的合理配置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方法,通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来表达整体美,这就是园林配置中的艺术。
3.2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烘托主题意境
基于建筑主题、意境、特性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发挥了突出园林建筑的作用。景观设计常以植物命题。昆明湖中知春亭景色秀丽,亭与植物搭配相得益彰。概念上,春景后,表达冰融化的春天,需要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第一个春天传达信息。因此,植物造景,以最能体现春天的柳树,主要沿岛种植旱柳,柳绦十几株,配以三五棵碧桃,岸边天然山石散置,加配紫藤,精要简单,表示“知春”的主题。
(2)协调丰富构图
不同的风格,和植物配置的类型应统一建筑风格,在不同类型的功能架构的不同部分,据建筑的需求应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协调和丰富构图,使得建筑有时间感。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和建筑物协调和整体环境条件。由于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象征“长寿永固”,油松、白皮松、桧、侧柏等常绿树种被广泛使用,例如,仁寿殿在门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也培养。这不仅是当地的松树和柏树的基调,四季常绿,冬天不落叶等原因,还因为他们是“道德”,“长寿”的象征。同时,形成暗绿色针叶凝重的背景,作为最适合山区的色调,红墙黄瓦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前者壮丽的山地景观,宏伟的皇家气派。
(3)彰显景观活力
建筑线条大多平直僵硬,而植物树干更自然弯曲,园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自然纹理曲线柔化人造硬质材料,并起到衬托作用,使得建筑和植物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一般体积较大、庄严、视线广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择高粗枝并且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精致玲珑的建筑周围,宜选用叶小枝纤且树冠丰富的树种。最前方沿昆明湖的建筑整齐的配置,在门前的植物对植、列植,如黄鹂厅前面的海棠花瓣,竹,石中间设置古朴典雅。其他花卉也有应用,如楸树,悬铃木,广玉兰,紫薇,榆叶梅,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景观的生命力。
4结束语
园林建设中,不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园林在设计时都无法忽视的是建筑物和植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形式,植物的材料则是最变化,硬和软,松和弛,由不同的纹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搭配,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项目的效益和布局。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是表达景观效果协调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书惠 林明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和忠,张玉兰.试论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4).
篇5
更充分的把室内与园林相结合,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揣摩的事情。由于墙与窗具有使人“作画图观”的作用,其装饰美无疑具有锦上添花之效。如按照窗的作用与装饰分类,比较显著的有“空”“漏明墙(漏窗)”两类。
空,指空宕不装门窗扇的门或窗洞。《营造法源》载:“辟有门宕,而不装门户者,谓之‘地穴’;墙垣上开有空宕,而不装窗户者,谓之‘月洞’。”“漏明墙”是指在园墙上辟窗空,空中用望砖和屋瓦砌成透空图案的墙,其窗空又称“漏窗”。漏明墙雕饰与否,自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然而雕饰本身的美感是不能否认的,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园冶》的论述似乎过于独断了。与窗具有的装饰意味不同,园林中“白墙”的地位更加特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墙”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是由古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决定的。孔子有言“: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古人“好质而恶饰”的思想对园林创作影响巨大。由此可见古人对质地之美的追求到达了何种程度。
“曲径通幽”则是在室内运用园林隔与通最好的表现手法。贝聿铭将墙窗元素运用到空间序列的各个部分。所示后院空间中,墙起到了“画本”作用,承托树影,别有意趣。另外,菱形窗洞顺着游览流线排布,极富韵律感。这一设计与颐和园花墙颇为相似。但颐和园的窗洞形态各异,有韵律而不失变化;香山饭店则更凸显现代主义简洁风格,两者可谓各有千秋。“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谈到墙的“隔”就不得不谈窗的“通”。开窗莫妙于借景,所谓“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山也……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借景的意义,又可分两方面讲。首先,窗洞起到“框景”的作用。“框景”是造园者对景观的选择和限定,体现了艺术家的能动因素。这种“限定性”好比摄影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拍摄到美的瞬间,使人聚精会神地体悟美。
篇6
实习目的:通过对国家大剧院、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鸟巢、水立方、王府井、大栅栏、798艺术区等地的参观,了解各种建筑的风格和皇家园林的设计,开阔我们的建筑景观和园林视野,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知识学习态度。
实习时间:2010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本资料来源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晚上来到大家最熟悉最热也是最红的热点——鸟巢,“鸟巢”的设计和特点非常突出,他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整个建筑,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24根桁架柱托起了世界最大的屋顶结构,成就了全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壮举,所以,又被称为“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惊人杰作”。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游记类课文 教学策略
游记是记录旅行途中的见闻及感悟的一类散文。游记类散文的取材广泛,可以是名山大川、异国风情的风景描述,也可以是山野村趣、休闲漫游的所见随记;可以偏重于人情风物的记录,也可以侧重于内心感情或者事实哲理的借景抒发。游记类散文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少,且描写直观形象,语言生动贴近、情感真挚丰富,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作文的典型作品。做好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记类课文的特点
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但是游记类课文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游记一般有较强的现场性,既所表现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观,都离不开对景物的生动描写。例如《观潮》一文中,作者从声音、颜色、形状等方面钱塘潮进行了描写,令人身临其境。二是文章的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大多游记类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作为行文的主线,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先外洞、后内洞再出洞的顺序来写的。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记叙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还是散文型游记,都包含着作者的自身体会。如《草原》表现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黄果树听瀑》表现对瀑布壮美景色的崇敬之情,《索溪峪的“野”》则表现了对自然野趣的追求,有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感情。
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意义
小学阶段的游记类课文主要安排在中高年级,所选课文文质兼美,语言上精炼准确、生动形象,结构上写作顺序简单、脉络清晰,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行写景类习作学习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的同时,重视与具体的景物相结合,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关注程度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然而,当前对于游记类课文教学的研究不多,很多教师在进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时,容易侧重于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把课文上成景点解说词,或者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忽视了优美意境的赏析和学生的自身感悟。
三、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探究
如何搞好小学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提出如下做法:
1、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游记类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顺序等来行文,找到了这样的顺序,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快速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作的,比较容易找到理清文章脉络。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进行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很容易就能够理清文章的主要结构——游洞前的介绍、路上所见、外洞情景、从外洞进内洞的经历、内洞见闻、乘船出洞,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饶有兴味地跟着作者去品味洞穴的神奇。
2、欣赏品读,品味意境之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游记类文章描写生动优美,更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欣赏与品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阅读,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感受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等词的品读,来体会潮来时的势、形、色、声方面的特点,感受钱塘潮的壮观之美。同时,每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个性修养,会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中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对话,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个性的发展。如在《草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草原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草原的景色进行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承担着一定的字词教学任务,进行深入品读,首先要解决课文中包含的生字词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将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进一步的品读打下基础。例如《颐和园》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句子——“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结合关键词,让学生体会、感悟“神清气爽”的含义。
3、多感官参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观教学,利用音乐、图画、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感受,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游记中的景色描写,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颐和园》一课中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颐和园的宏伟;如《桂林山水》,教师可以结合图画、文字、视频资料,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绿”“奇”“秀”等特点,感受于美景描写中的陶醉之情。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游记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地理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在《颐和园》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更多情况,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但是也要注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度”,切不要“种了人家的田,慌了自家的地。”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要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教学,让游记类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丰富情感的纽带,充分合理地利用游记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我长期在七、八、九年级教学。今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任教六年级数学,一开始,真的有很多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教学方法都大不相同。比如六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多少公顷?解决这题的方法就很不一样。
【案例描述】
教学案例一: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寻找题目中有哪些未知量和等量关系。我教学时,学生也找出两个等量关系:(1).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2).陆地面积×3=水面面积。“在知道了这两个等量关系后,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预设的学生踊跃回答出两种解答方法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反而课堂上一片沉默,原来,学生看到两个等量关系就后就不知从何下手了。这时我开始了点拨,“根据前面学习的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设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为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2)表示出另外的未知量,然后根据等量关系(1)列出等式,求出未知数的值,最后再求另一个未知量。”我说完后,看到下面同学的眼神有点茫然,但当时我并不理解学生的想法,于是我就继续:“你设陆地面积为x,可不可以设水面面积为x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个别优秀的学生才能够指出:因为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存在等量关系,所以设其中的一个量为未知数x,那么另外的一个量一定可以表示出来,所以两种方法都可以。根据多数同学的意见,选择设陆地面积为x,把水面面积表示为3x,之后我就又继续:“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等量关系(1).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将已知量和设定的未知量带入以后就是x+3x=290”。明确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板书: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x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4x=290
x=72.5
3x=72.5×3=217.5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该怎样检验呢?讨论后认为应检验两步:总面积数,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板书:72.5+217.5=290,217.5÷72.5=3,最后要写答案。经过这样教学过程,在学生的练习在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类似问题解决时,学生总不知道如何利用好两个等量关系,哪一个来设未知数,哪一个来列方程,所以效果不理想。
教学案例二:
我根据前面学生的反应,课后重新编排了教学过程。就这个题目而言,发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这一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首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并在线段图上用x表示陆地面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水面面积以及颐和园占地总面积的表示方法,为进一步列出方程做好铺垫。有了这样的引导,接下来便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写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为列方程做好准备。考虑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未知量学生还不太习惯,因此我在设句中给出了题中两个未知量的表示方法,以便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最后解答和检验。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做类似的问题时,都会主动地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量,自然表示出未知数,再根据另一个等量关系来列方程,错误率明显地下降。
【教学反思】
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教学方法略有不同,教学效果会就相差很大呢?同一个题目只说一个等量关系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而找出了两个等量关系,学生却会一片沉默?我一直挂记于心,在翻阅大量的中小学教学资料后,我深刻的明白以下3点:
1.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数学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数学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外更取决于小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
根据皮亚杰发现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由思维的第三阶段具体运算向第四阶段形式运算发展时期,此时他们能够熟练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但不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思维,因而他们是不能解决如(a + b)2 = a2 +2ab + b2这样的代数问题。
小学六年级学生尚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但这种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发现小学解决数学问题时仍然习惯于直推法。如一个数的2/7是4,求这个数。答为4÷2/7=14,而中学生则更习惯用方程方法解,首先假设所求数为X,然后建立关系式:2/7 X=4,解得X=14。
方程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抽象化。所以前一节课面对两个等量关系,再来运用方程,学生会不知所措。而第二节课,盯着一个等量关系,学生却能运用方程顺利解决!
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2.教学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条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虽然是随着年龄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带有共同性的发展特征,并存在着几个发展的飞跃期和一个思维的成熟期,但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期即关键年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个飞跃期,即: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推后,加快或者延缓。具体在什么时候出现,主要取决于接受的教育是否得法,即取决于教育的效果。
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出一些起点低、坡度小、密度强的课堂结构,有意识地分散难点,在例题和习题的处理上,穿插各级梯度的小题,让他们在跨度不大的问题之间逐步攀登,并注意把知识和方法作为思维过程展露在学生面前,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立体思维过渡。
篇9
一、进入远教资源这片天地,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语文课新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更好地学好语文。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到远教室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开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介绍意大利风土人情、威尼斯地理位置、水城特点的,有介绍威尼斯与我国苏州林园结为“姐妹城”的情况的,有赏析课文的,还有出示自己根据介绍描绘的意大利地图、威尼斯小艇的。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远教资源,“利”在课堂上、学生身上。
二、贴近远程教育,优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在远程教育资源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而,师生关系在远教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教师没有提供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要求学生利用远教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体验远教资源,感悟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用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时费劲,收效不理想。而利用远程教育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1、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融声、光、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拿《触摸春天》为例,先让学生捧读课文,诉说故事情节。“在春暖花开中,一女孩穿梭在花丛中,走得很流畅,步履轻盈,在一棵月季花前敏捷地伸出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这时,教师间停叙述内容,因势利导,呈现远教资源――一个被黑布蒙住双眼的小女孩;在花丛中摸索前进,一时摇摇欲坠,一时踉跄倒地,一路磕磕绊绊,很不流畅。教师再补充:“蒙上双眼后人的动作极不协调,可文中双眼失明的小姑娘动作笨拙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情景投入,更能体会到小女孩用心灵感触春天的崇高。
又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远教资源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并茂的画面,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春、夏、秋、冬”段中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
2、有助于情感熏陶,审美鉴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的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四、利用远教资源,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远教资源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颐和园》一课,教师在讲授完第二自然段后,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自学。在这里,教师设计了类似BBS的一个“课堂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在远教资源上找到相关的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这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2、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有助于合作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交流的伙伴,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有所得。如《颐和园》一课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教师给足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围绕该自然段自学提示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交流伙伴,进行讨论。在设计好的课件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屏幕上你问我答,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一旦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体现教学“以人为本”原则
篇10
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东西是望远镜和照相机,望远镜至今没有,照相机却有了大大小小的一堆,当初想要相机的目的是能在春游时给男女同学们照相,然后把自己印制的黑白照片送给大家。那时我沉默寡言,相机成了我建立信心的工具。
1988年夏天,我去了一次九寨沟。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北京,成都至九寨沟沿途迷人的风光使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孩子心情激荡。当时我已有了一架不错的照相机,用自己幼稚的眼光,我记录了途中感兴趣的一切,那些照片大部分是对大自然程式化的“唯美描绘”,第一次记录了我对自然美的惊叹。
放下相机便是四年,学校生活放纵了我的求知欲,一切全凭喜爱与否,我的时间主要用于三件事:建筑设计,画画与写毛笔字。建筑设计使我熟练地处理抽象的几何空间;画画可以让我尽情地在画纸上做色彩游戏;写毛笔字可以使我用抽象简单的线条去表现丰富的感性世界,学校生活的实践是自由开放的,但那只是方案草图而已。
毕业后我面临一个选择,即主要通过哪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起了摄影,也只有选择摄影。
因为在按下快门之前,不管你花了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不管你去的是边疆还是高原,影像的产生总是瞬间的,而且没有修改的余地。这是我喜欢摄影的一个原因,在器材的选择上大家基本上是平等的,摄影是一门为懒人发明的艺术!必备的器材是照相机+胶片+幻灯机。如果使用反转片拍摄,曝光后标准冲洗,那是最省心不过了。
至于拍摄的题材,就在我的身边,我喜爱古典建筑、园林以及荷花、芦苇等符号化的主题。她们离我很近,就在半径10公里范围内市区的公园里,我随时可以找到她们,几年来,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圆明园,不管心情好坏,刮风下雨,一有时间就呆上半天。芦苇和荷花相伴而生,四季与水相依,春天我等待她们出水,夏天早上伴着露水拍荷叶,秋天拍残荷,冬天到冰面上拍莲蓬。这确实是一种悠闲平静的生活。
逐步地,我有了几点想法:
1、比较喜欢使用长焦镜头。因加长焦镜头的窄视角和透视效果最接近中国古典山水、花鸟画的空间效果,符合中国人的空间观。相反,广角镜头透视感强,进入画面的东西偏多,影响画面空间和意境的创造。
2、喜欢把彩色反转片当成“黑白片”处理,即严格控制画面内颜色的种类,以免由于色彩的“先入为主”干扰和破坏了画面结构与气氛。
3、不可知的、遥不可及的、绝望的、无奈的东西,往往是在焦点以外;梦境里的生活总是黑背景的。
4、彩色片避免使用滤镜(包括UV镜、偏振镜等)和后期“制作”。这些“手法”破坏了物体的真实性,从而偏离了摄影的本质。
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摄影在某些方面,如表面肌理、体积、虚实的控制、反复修改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非常突出的“懒人”特点,即瞬间完成,这种特性似乎更符合我们这个快速的时代。
夜幕降临,我打开幻灯机,想象着观众看完我的照片之后的情景,可能是一言不发,可能是哈哈大笑,可能是麻木不仁,我就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因为我也会编造“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了。
使用器材:
机身:Nikon F2,F3
镜头:Nikkor 300mmf4.5ED,105mmf2.5
- 上一篇:大学生团委竞选演讲稿
- 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