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就业方向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1 18: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就业方向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就业方向分析

篇1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90-02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也开始纷纷设立与发展金融学专业。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师资队伍,还是学科支撑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还存在着明显劣势和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亟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思路。

一、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状况,因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自我成长。因此,创新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理财、证券等行业,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满足县域地方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1]。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与一本院校趋同现象。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训的目标来看,大都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几乎与一般院校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显著差别,因而,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独立学院跟随主流主张为“大金融”培养学生,强调金融学国际化发展,而忽视独立学院自身在培养金融学学生方面的特色。从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据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特色,以农村金融为专业特色,多层次培养社会亟需的金融学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2.专业方向偏重“通才”培养。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一般是以院为单位,大都设立了独立金融学院,并且下设各个系,比如保险系、银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除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大都属于某某学部,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部,没有细分专业方向。独立学院没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导致其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来看,有50.93%的学生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3.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流于形式。当前独立学院虽然也建立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金融实验模块业务的实验设施,但学院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数量不足等现象[2]。如果几个实验室同时上机操作,经常会出现卡住、死机等现象。二是,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分析软件更新速度普遍较慢,这使得金融学学生没有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如,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虽然与某商业银行、某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但学生真正参与业务操作实习的机会还是很少,实习更多会流于形式。

4.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当前金融学属于热门专业,其学生数量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在金融学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导致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比如,各大银行招聘的时候,第一关是在网上筛选简历,然而银行还是偏向于“985”、“211”等重点学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因此,很多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关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在就业时容易被歧视。根据2012级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毕业生的调查,有57.4%的金融学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或录用毕业生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有46.29%的金融学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根据独立学院特色修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区别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一般更注重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大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据特色培养目标,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比例,同时增加对金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等培养应用型的农村金融人才。

2.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独立学院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和先进的模拟教学应用软件,建成模拟银行、证券等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为金融学学生提供系统操作性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金融业务与工作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3]。独立学院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企业等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职业分工。另外,独立学院与金融部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岗位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金融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融活动或金融比赛来进行实习考核,比如让学生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4]。

3.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自身经历感染学生;还可以引导那些对农村金融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独立学院引导学生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增加就业砝码,可以考虑开办资格证考试讲座,介绍各职业资格证考试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邱晖,许淑琴.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8).

[2]高蓉蓉.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3]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4]陶琳瑶,刘颖.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4,(6).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novativon

LUO He-huaa,b,LI Ming-xianb

(a.Orient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College of Busines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篇2

1.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强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3.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6.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7.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9.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11.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2.“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14.金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探析——以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1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录取1982年度硕士研究生

16.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17.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18.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9.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2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3.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24.金融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25.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6.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27.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28.金融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29.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生就业分析与探讨 

30. 财经类研究生“三个自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为例

31.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32.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特点的分析

33.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金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35.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6.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37.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8.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3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40.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41.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42.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43.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研究

44.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学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研究

46.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47.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4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50.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54.金融危机下研究生创业的几点思考

55.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56.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生就业机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8.对匈牙利银行改革的考察——刘鸿儒同志在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报告(摘要)

5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0.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调查为例

61.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62.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3.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4.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6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试题

66.金融危机笼罩下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理念、策略与价值借鉴

67.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68.首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金融组)综述

69.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

70.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供求状况研究

71.金融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72.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73.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机下硕士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

75.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7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78.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79.关于金融学科界定的探讨

80.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金融统计学》教材编写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82.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

83.东南亚金融风波与港元联汇制

84.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85.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浅谈应重视金融电教教材建设

87.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88.衍生金融市场的正面经济效应

89.金融危机时医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90.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91.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92.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93.转被动为主动——金融IT人才培养机制当与时俱进

94.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95.新疆与全国金融学课程内容及体系差异分析

96.数理金融研究前沿与公司理财问题探讨

97.知难而上 创新突破 积极调整产业战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98.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之浅见

99.吕家进——结合邮储实际积极做好农村金融创新

100.英语专业硕士金融翻译课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102.一个执著金融梦想的人——记80级校友高飞

103.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

104.在国际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试闯关终结金融职场“七年之痒”

106.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谈——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107.美经济学家认为控制资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机的良方

108.基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金融硕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1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111.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113.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已婚女研究生压力源探析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2-03

一、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目前各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以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为主,以“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这五个模块进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院校从专业选修课模块分出两个方向,如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方向,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向;但这两个方向要不就是所有的国贸专业要开设的课程,跟选修模块没分方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选修的意义;要不就是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没有体现金融学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的补充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各院校就业目标比较

从就业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宽口径”的就业方向,都希望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通用人才,能够胜任国贸、经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各种工作(如表1所示),但各独立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应的“宽口径”课程设置。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三)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

表2和表3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表,我们从表格可以看出,本院2004-2007级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私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四至六成,占当年就业人数6成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大概20%,占当年就业人数为20%~30%之间。这两部分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六成以上;占就业学生人数80%以上,最高接近90%。

同时,本人从学院就业指导办最新的已就业信息了解到,2008级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而只的少数几个毕业生进行国贸类工作。而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国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各种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现状一方面导致国贸企业找不到专业性的人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就业,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的情况,笔者发现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厚基础”但达不到“宽口径”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基本一致,全部是国贸课程,国贸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偏向于国际贸易课程,没有体现经济学的分支是国贸专业的特点,对金融、经济类课程设置不重视,不能体现出此类专业课程是对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作用,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宽口径”课程设置的要求不符。

(二)课程设置改革出现两种极端,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部分独立院校分国贸、国际金融,或者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国贸专业学生多方向的就业需求。但是分了方向之后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如国贸方向减少金融相关课程的学习;国际金融方向删减国贸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的课程设置现象,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或者分了方向跟没分方向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满足“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从上述院校就业比较及我院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希望自己的国贸毕业生能走“宽口径”的就业路线,可是课程设置又偏重国贸专业,而学生就业情况说明国贸对口的就业并不多,国些企业大都处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都不能与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这些情况也说明各院校没有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的“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

(三)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成立的大部分独立院校都是一本学校增设的,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师资的共享性等。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母体学校的直接复制,没有区别对待一、三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三本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镇,知识面与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具体实践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与一本学生相比理论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可一旦涉及到各种需要创意与动手的知识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成果都是很可观的,这从国际贸易流程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均可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科目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一方面,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要体现其基础性,增加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金融学辅课程,如国际结算、货运保险、国际金融市场工具操作等,以体现出金融学课程对国贸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作用,为学习之后的国贸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使得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增加本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宽口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的相关课程设置应按照现今的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贸专业外语”等课程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根据二=三本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理论知识教学要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

(二)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提高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针对目前国贸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课程,应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现今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有针对地设置报关实务理论与实践性课程,把课程学习与考证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既满足国贸企业的报关人才需求,又能让毕业生增加一个可选择就业岗位。通过类似的方式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课程,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也发现,本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专业性不强,但就业面很宽,就业的重点都在私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贸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这样的信息可以提示我们,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训等。既能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金融基础知识又拥有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三本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三)促进校企合作

篇4

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投资学》、《国际金融学》、《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金融随机分析》、《金融经济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互联网。

经济与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从整体上看,经济与金融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毕业生一般会继续深造,类似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生,也有学生直接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该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其他行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其他行业;

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5、新能源;

6、保险;

7、房地产;

8、银行。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财务总监;

3、投资经理;

4、客户经理;

5、融资经理;

6、理财经理;

7、投资总监;

篇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用人制度、岗位设置、招聘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对金融行业的市场供需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现状、金融行业重点企业状况和用人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服务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被《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列为唯一的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

金融行业与金融院校人才供需状况

1.金融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

广东金融学院自建校以来为全国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分布在国内各条金融战线,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0人,按每年近6000名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预计到2024年,将培养近20万经济金融类人才,相当于美国蒙哥马利城市的总人口(201998人)。相较而言,上海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目前总计在校生10000人,中央财经大学目前有 9万多毕业生,哈尔滨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河北金融学院目前在校生12000人。

2.市场对金融行业人员需求数量逐步加大

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步伐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要“加强学习国内金融强省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注重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建设,优化金融人才成长环境,合理配置金融人才资源,“建成与金融强省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在2000年,金融业人员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23万人,2010年时达到610万,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人口总数约762.7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0.6%到0.8%,再到接近1%,金融从业人员规模呈现着蓬勃向上的增长趋势。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从业人员规模的往期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自2010~2020年这十年间,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上升0.6个百分点,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数规模突破千万大关。

从目前来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集中在北、上、广三地,从业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53%。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融行业也位居龙头地位。北京一地就业人群比例就达到了23%,密集程度可见一斑。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当前广东金融从业人员有70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员将达100万人,年均需补充量达3万人。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能力要求

1.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1990~201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十年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在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构成上均有明显提升:在1990年,我国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1.3年,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4.1年,整整提高了3年。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9个行业门类中仅次于教育行业(14.5年)。学历构成上,从1990年高中及以下占据了近九成的比例,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已经超过六成,总量由176万人增加到382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从2000年的3.7万人,到2010年时达到了17.5万人,所占比例也从0.9%提高到2.9%,而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者,在1990年时有4.9万人,到2010年已经达到165.2万人,所占比例有显著提升,增幅超过20%,从占比2.3%提高到了27.1%;更为明显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大专与本科学历人群发生“逆增长”,本科人群比例大幅增加,专业人群比例反而减少,凸显出高学历人群正逐渐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主体,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主体从1990年的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提升为2010年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见表1)。

2.从业人员岗位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从金融行业发展特性来说,是否具有高端人才或者高端服务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是它在行业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从金融行业人员需求的地域上来看,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其中对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求职活跃程度比较高, 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会主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具有相应的经验、工作年限的从业者往往更具有“跳槽”的优势。综合以上因素,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主要有三点因素:第一点,从银行层面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国内金融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翘楚;第二点,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国外一些大型投行开始拓展中国国内投资业务,使投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第三点,中国股市呈现回暖,由此催生了对理财顾问、理财分析等领域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

从市场来看,金融机构需求情况统计数据见表4。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通过业界对当前人才需求的能力、胜任力、知识储备等的反馈,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金融业务、各种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的金融业态,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聚集,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何扩大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适应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满足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是金融行业就业研究院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使金融专业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作为金融行业研究院,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提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专业人才。

2.创新行业就业拓展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金融行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银行招聘选人方式发生了变化,岗位计划指标大多由总行调控,银行准入逢进必考,完全靠实力才能进入银行,因此求职、就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完全透明化。学校要分阶段进行市场开拓,根据市场特点,通过走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每年分若干阶段把不同规模、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组织起来,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学校形成以系列大型综合性供需洽谈会为主线,以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院专场、校友专场、兼职与实习招聘会、大型企业校园专场等6类市场(如:综合性供需洽谈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地区专场招聘会、学院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兼职与实习招聘会)为补充的“一条主线贯通,六类市场融合”的立体化校园招聘体系,确保毕业生在校内人才市场就能顺利找到工作。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把握“入学即就业”,做好学生从入学时期就开始的全程就业教育与服务。制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教育相结合。

第一阶段,在入学前两年重点做好养成教育、目标导学和就业启蒙教育。通过开展专业学科介绍、结合学习对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以案例人物进行离职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入学就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逐步引导其开始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当学生经过了初期的学习阶段后,在大三要开始把握对未来方向的发展定位,对明确的方向做出更为有区别性的指导。比如,对成绩优秀、有意向考研或出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多加指导;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职场技巧、职业规划方面加大督促、引导力度,特别是在实践能力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为良好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在毕业的最后一年,主要就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包括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性的教育,比如制作简历、面试、着装、礼仪等方面,都需要具体化指导。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环境各不相同,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毕业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和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例如: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女生群体、双困生群体,创业群体和非金融专业毕业生座谈会等),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4.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

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引言

据统计,普通高职专科的总体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等学校一般本科的总体就业率。这值得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就业管理部门的深思。随着社会针织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会有许多新变化,所需求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会有许多变化。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人才需求变化,深层次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对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将是一个最有力的解决途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顺利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就业安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目前该模式被广泛应用在中专、高职院校,并且实践效果较好。

在发达经济体,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北美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基于能力的教育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育模式,均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我国高校也应借鉴和学习其先进经验,考虑直接与企业开展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校和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开发与调整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使学校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注重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街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使培养方案的各环节设计更趋合理,街接更加有序,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加有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企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校企双方真正把对方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使得校企双方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用会更好。

三、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取得快速发展,但行业面临人才瓶颈,专业人才需求潜力较大。在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距离市场需求也有一定差距。

北京物资学院在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意向,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已有校企合作办学的成绩和不足,尝试和探索金融学专业(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专门业才而努力。从而提升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准,扩大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其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一)两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模式一:“三加一”订单培养模式

“三加一”订单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需求订单后,学生在第三学年完成金融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后,第四学年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由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课程的集中培训和实习安排,从而实现了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过渡。

该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紧密结合,所培养的人才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段,由用人单位提供实践机会,推荐和直接吸收优秀毕业生就业。此类模式本专业设立初期采用过,效果较好。当时北京物资学院和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天津市物资局、中储天津公司、北洋钢材市场等单位都有过此类合作。

目前该模式在高校已被借鉴和推广,比如天津商业大学和光大期货公司的合作、浙江大学和永安期货公司的合作等。

2.模式二:校企合作授课订单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授课模式,是在合作企业提出用人订单需求后,在第三学年本专业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聘请合作单位行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互动学堂。此类课程部分内容由任课教师组织,由合作单位期货行业专家讲座为主,任课教师穿插点评、行业热点问题课堂研讨等。从而使课程内容贴近期货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兴趣的目的。此类课程,加强学生和行业的接触,为下一步到合作单位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当然,合作单位每年都要提前提出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意向。

此模式在高校应用和推广也是较为广泛,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谋求理论和实践的接轨,该尝试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比如中国期货业协会组织期货公司开展期货大讲堂进高校、高校期货后备人才培训等项目,获得了北京物资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后续具体用人单位和高效的紧密合作也已经开始,该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且做得有声有色。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理论教学、课堂实践、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建设好一支出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做到较好融合。

2.加强校内实践课堂建设,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系列实操类课程。比如股票投资模拟、外汇投资模拟、期货投资模拟、计算机财务模拟、财务分析模拟等。用于满足金融专业学生全真化教学需要,有利于对学生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需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家左右,涵盖期货、证券和银行等方向,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教师业务实践与提高提供了便利,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4.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与用人单位访问制度,以开放办学的要求,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5.加强从业资格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相继推出了证券、期货、银行、等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普通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相应培训,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缩短就业与金融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市场潜力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逐步进入稳定健康发展阶段,市场的核心功能日益显现,初步起到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期货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专业化服务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及期货分支机构的大规模扩张,期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期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金融衍生品推出的步伐加快,不但对期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加剧了对期货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竞争。

经过调研发现,高校定向培养或高校专项推介是引进基础人才、储备人才的有效方式。行业专家建议高校加大对期货专业知识的灌输,各期货经营机构定期举办“期货走进高校”活动,开展“期货大讲堂”活动以及考前辅导培训等活动,加大对期货行业的宣传。每批毕业生都可能是期货市场的宣传机和播种器,是强大的有生力量。同时,建议各有关高校和期货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期货课题的研究以及研发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这将是期货市场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和助推器。

校企合作的开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了舞台,订单式培养人才是校企合作的高级模式,大量企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校企合作的普遍模式。据估计,近5年内期货行业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专业人才新增就业量将会超过1万人/年。本专业发展潜力长期看好。

四、结论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国内高校教育走向社会的出路之一。

对于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证券期货)专业建设而言,如欲在品牌建设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谋定而先行。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专业的市场化建设,而且有助于本专业贴近市场、贴近需求、贴近行业前沿,永葆专业竞争力和高水准。

参考文献:

[1]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2]杨俊英.试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9).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和机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篇7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在各高校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金融实践和金融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是金融发展中的关键。当今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鉴于此,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应该实施教育改革,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金融专业性人才。

一、 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践性教学改革是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决定金融实践性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因素。高校在确定改革方向的时候应该基于自身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面是多样化的,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宽口径、稳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实践性金融人才的教育目标,从教育质量、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出发,把实验和实践性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 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环境不协调的矛盾

1、 金融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特征需要注重实践性培养。

当今社会在金融人才方面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两点为主要目标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开拓意识。所以,金融教学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为首要,除了要教导学生专业知识以外,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也相当的重要,并且应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来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并解决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践性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金融学科也比其他社会学科更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

2、 金融实践性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建立学校的金融模拟实验室,模拟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的业务流程,让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对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有了宏观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既具备丰富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这对于我国综合型高校金融实践性改革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二、中国综合性大学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中国高校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宏观上看,一些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学科特色也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观金融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较欠缺、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够匹配;没有系统性考量专业课的设置,课程之间没有必要的协调与衔接,这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没有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因此,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融学教学。

(二) 专业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发展不平衡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金融学如同历史、文学等学科被划分到文科性质的科学中,但从当代现实意义上来看,金融学的应用性决定其实践性,应当属于实践科学的范畴。中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就应当理论与操作并重,专业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共同发展。但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育现状来看,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共同发展,这源于认识上的一种误差。具体体现在: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并非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只是作为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投入很少。

(三) 人才培养难与社会需求接轨

作为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已有304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它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规模是不断壮大的,但是从毕业后的就业方面以及社会需求的匹配来看,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从毕业生的总数来看,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仍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同时,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边是众多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招聘不到其所需求的金融人才,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未能及时调整金融学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性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的。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应培养出既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又具备金融业务技能,同时熟练驾驭外语和计算机工具,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经济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总起来说,金融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设计一套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应该培养金融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技能都具备的人才,同时熟练驾驭计算机工具和外语,能在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及经济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总体来说,金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相对完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

金融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如何,最终都要取决于是否有合格的实践指导老师。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行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再进行相对系统的实践教学培训。或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行业直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性人才,对其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学与实践学的培训。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使之成为紧密结合教材,巩固教学成果的实习地点,还要成为具备企业化管理水平的经济实体,更要成为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面向社会进行推广的窗口,为社会得等经济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深化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实践场所, 学校也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智力的资源, 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咨询等专业服务, 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 并实现定单式培养, 定单培养的学生可以随时到的企业上岗实践。(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 勇,刘康华,卢 豫.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科教导刊,2012,(1)

[2]丁述军,沈 丽.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1,(7)

[3]赵洪丹,邹之坤.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5)

篇8

自我评估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哪些不适合我。

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评价,我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沟通,性格也比较活泼。第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事情。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相对的,我也有以下方面的缺点:考虑事情不过周全,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等。

环境评估

1、 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0万人,20xx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作为财经传媒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在金融学院的竞争中是很没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泛的就业渠道又是我们独特的优势。2、 作为财经传媒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回归到广东金融学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珠三角近几年的就业环境,我明白了作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乐观也颇具挑战性的。我校的就业方向大致都是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竞争相当激烈。就现在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来说,用人单位实现了劳动合同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或者编制。即将面向市场的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swot分析

1、s(优势):专业知识面广,集中文、传媒、经济于大成,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除了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关系,有耐心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w(劣势):虽然所学的专业内容广泛,但是多而不精,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4、 o(机会):我院的就业大体方向是金融业,加上我们学校现在跟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大优惠。

5、 t(威胁):就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了解不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苛刻。

四、职业目标

1、在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参考上一届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我的近期职业方向是向银行方面发展。

2、在实习阶段,努力争取往银行业发展,从银行的基层柜员开始做起。我要用2~4年时间熟悉银行的各项基本工作,学习更多银行金融产品和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待厚积薄发;将自财经传媒专业的优势与银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尽量向经理层发展。

五、求职准备

1、 求职前,储蓄待发

作为大三的学生,除了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要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全方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尽自己所能,通过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求职ing

篇9

民办高校已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学科微观化的特征日益显现,金融行业的职业特征使得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金融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行业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加大了教学投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研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实验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应用型实验室,如模拟银行业务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等。教师结合软件进行演示,学生边听课边动手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软件的模拟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环境的适应速度越快。

(二)案例教学模式

现代金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快陈旧,金融案例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要渠道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即学生从教师提出的若干项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分组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真实交易机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提升投资能力与业务竞争力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实岗实务”设计中所对应的岗位不同来划分几个实施阶段,如岗位认知阶段、轮岗实践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在一个共同的实训创业平台上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在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进行教学管理。部分高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将学生直接带入金融企业,学生有机会与金融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

(七)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的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后,未来的创业之路也更加宽阔。尽管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各具特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沿袭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金融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教材和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尚有待完善;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差,各小组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两个学生在做,团队合作较难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民办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在实训软硬件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实岗实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则较难开展。

二、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内众多学者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给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由于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往往达到70%—80%,而理论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德国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很深,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也关系密切,这在教学中就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些直接就是在工厂里进行的。[1]这种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要是“标准接口”,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美英等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为“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战场所,课堂上分析的是真实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随意提问。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企业顾问、形象设计、金融理财等,通过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实践,学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上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家、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有些直接建在企业,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实训师资有了保障,学校教师注重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学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2]实践教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规范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考核评价相对公正、权威。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集合各方之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在20%左右,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不能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实践教学比重至30%至40%。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的实训不利于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因此可以将实训课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实训时间,我校金融学专业所采取的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每章的理论教学之后即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较快[3]。同时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实验课则分班进行,使得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则需教师引导。如果能开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共享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软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有了这个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以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也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项目型实践教学,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

民办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金融机构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项目,然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工作,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由于有实际的行业研究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解决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资助,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使教育真正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开设模块化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经过分析,组合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中的基本实务操作,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反复进行实务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随着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化教学逐步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期货模拟交易模块既要围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同时也要用到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模块的基础技能。第三,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与金融机构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其开展创业实训模块。[4]

(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金融行业证书是业内专家对岗位能力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考试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实践教学将考核标准与专业资格认证挂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实际岗位能力后取得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也日渐成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做法。[5]这种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赵大坤 马冬梅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晶,刘彬彬,王厦.独立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石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杨悦梅,陆亚文“.实岗实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篇10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群建设 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4]魏程玲.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