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类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类相关政策

篇1

(一)影响选择金融投资工具的因素分析1.金融投资工具本身的特性调研显示,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本金安全和收益等,交易门槛和手续费等对其金融投资行为影响也比较突出。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保本的硬性需求程度越降低,相反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既想保本又希望利用较低风险实现基本收益的学生比例在各年级表现几乎无差异化,但风险因素在大二阶段表现得较敏感。2.投资理念调研显示,该院学生稳健型、保守型、风险偏好型、风险中性型投资者所占比重分别为52%、18%、16%和14%。越往高年级,保守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稳健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大一阶段,风险中性型与风险偏好型所占比重持平;大二阶段,有一部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过渡为风险中性型投资者;大三阶段,一部分风险中性型投资者转变成了风险偏好型投资;大四阶段,风险中性型和偏好型投资者所占比重达到持平。表明其投资理念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等而做出改变。3.金融投资心理诉求该院有28%的学生以实现本金收益最大化为目的,46%的学生以不亏本为前提,26%的学生以获取投资经验为首选因素,这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他们还没有毕业前事先体验自己毕业后的投资生活,比别人更早获得其中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把金融投资当作赚钱的途径,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决策与业绩的因素分析调研显示,该院有6%的学生期望投资年报酬率为2%~6%,34%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6%~10%之间,29%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10%~13%,20%的学生表明其期望年报酬率为13%以上,只有11%的学生表示不明确其金融投资年报酬率(见图3)。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其金融知识面越宽广,金融投资技能也越高,因此对金融投资期望年报酬率越趋明确。

(三)影响金融投资结果因素分析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其次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但受幕后交易和虚假信息等因素影响较少。调研结果反映出金融类专业学生能比较理性看待自身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与自己内在因素息息相关,但对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了解欠缺主动性。调查数据表明投资经验和知识不足一直是制约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主要因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幕后交易、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大一、大二学生表现得不是很敏感,但对大三和大四学生影响则比较突出,反映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金融投资市场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与程度会加深。

(四)投资计划分析该院43%的学生表示未来投资计划主要视工作情况而定,明确将增加投资的学生有32%,表示“维持现状”、“减少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5%和4%。从大一到大四,表示“增加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大,在这个过程中,达到预期收益的学生不断增加投资,达不到自己预期收益的学生则减少投资;表示“维持现状”、“视工作情况而定”和“减少投资”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表明金融专业学生随投资经验的成熟而不断增加投资,部分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而逐步撤出,说明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投资决策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理性化。

大学生金融投资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金融投资风险认识能力不高该院53%的学生将炒股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工具。作为学生,即使是本专业类学生,其主观意识仍不够成熟健全,客观方面资力经验不足。他们凭借自身一些专业知识及高昂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欣然跃入市场,他们的资金来源多由父母支持,他们金融投资决策受羊群效应、个人偏好、专业推动、满足欲望等因素影响,并且期望投资年报酬率高。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高风险投资工具,甚至不惜采取借款、拖交学费等方式满足其投资需求。投资失败的结果不仅给学习生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还会滋生不良思想等。

(二)金融投资行为缺乏理性74%的学生明确其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赢利,这样的投资观念容易使他们形成投机的心理,时刻让投资市场的变动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只有少数表明赚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并获取一定的金融投资经验。为了追逐利益,40%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金融投资结果,认为导致自己投资失败的不是自身专业技能不足、投资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而是受政策、市场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投资失败的学生容易促其产生赌博的心理,投资成功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自大的心理。

(三)对自身权益相关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不强22%的学生表示,如果金融投资过程遇到权益受损则不会进行维权,42%的学生表示对与维权相关信息完全不了解。从一定程度上讲,即使金融专业学生,也并非能充分利用自身对该市场的基本了解进行自我权益的维护,甚至有部分学生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被动式维权表现不利于学生自我观念的发展。

(四)学校、培训机构有关金融投资的指导更多停留在理论上30%的学生表示,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一些与金融投资有关的讲座,更多地是停留在金融投资理论层面上,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真正的心理诉求是提高金融投资技能和实践能力。

相关政策性建议

(一)以学业为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注重培养经济意识,提高理财能力,合理调配学习和参与投资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金融投资大厦的根基。

(二)培养理性的金融投资思维金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制定理性金融投资计划的能力,在掌握金融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各种金融产品,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注重自身投资技巧、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虚心求教于经验丰富、投资技能高的投资者,逐步培养主动的投资意识,确立理性的金融投资理念。

(三)提高自身获取投资资金的能力调查发现,67%的学生金融投资资金来源于父母的资助,但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双休日和寒暑假求职、社会兼职等方法进行资金积累,在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减轻父母的负担。

(四)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通过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实现金融投资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避险能力。在拓展自身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投资能力,减轻金融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篇2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科型人才,难以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的“三内三外”的开放式金融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综合的手段将多重社会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在整合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多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开放式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形式上的多样化、范畴上的扩大化和操作上的简便化,证券投资、期货期权等微观金融市场也在新经济形势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现有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快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形成较完整的金融课程教学体系,但是面对当前金融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的需求,却表现出了多方面的不适应,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为了进一步摸清当前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关于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通过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在对教材时效性的调查中,认为教材紧跟现实发展需要的仅仅占37.5%,而认为教材偏旧、脱离实际的比例达到了61.36%。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迅速,紧贴发展实际的教材并没有面世,这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味地追求教育部规划教材,而规划教材每5年评一次,使得教材内容无法紧跟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调查时,仅有26.14%的学生认为具有多样性。当被问及课堂气氛时,仅有29.55%的学生认为课堂较为活跃,而高达7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说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实验课不重视

在对校内实验课是否重视的调研中,68%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教学对自己的帮助不大,19%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上不上都可以,1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实验课。在被问及原因时,71.5%的学生认为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数据库陈旧。这说明,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

(四)校外实践教学缺乏

在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调查中,高达7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需要及时进行课堂外的实践实习,但仅有44.32%的学生有校外实习的经历,而在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中,参与过与自己专业相关实习的学生仅占80%,也就是说,总体上有课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的学生仅占30%。这说明金融课程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在教材内容层面,大部分金融专业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理论知识有待更新,课堂选择教材与所学课程配套程度一般;二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仍待改进,课堂互动不多,课堂气氛沉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关联度较小;三是在校内实践层面,学校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实验软件更新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四是在校外实践层面,学生的校外实践生活并不丰富,参与实习实践活动也只是在浅层面进行。

二、高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应对金融行业发展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应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以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为着眼点,在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加快促进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一是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着力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二是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着力解决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三是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着力解决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山西财经大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教材内容更新,加强教材外扩展阅读

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得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跟进时展步伐的问题表现得很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内容创新,及时补充教材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金融资讯,努力加强证券知识的时效性,及时向学生推荐处于证券市场研究前沿的最新书籍和前沿动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应拓宽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渠道,同时,不断加快教材更新速度,解决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补充案例和专题的形式更新内容。例如,在讲到“证券市场”这一章的时候,就将近期实行的“港沪通”作为一个专题介绍给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港沪通”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多关注财经类新闻与时报,多上国内外财经和证券类网站,随时掌握证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养成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写评述的习惯。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扩展课外学习渠道

“证券投资学”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内,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途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发挥学生课堂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比如,教师针对某一证券市场的现象给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开展讨论、得出结论、提交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予以讲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思辨精神会有很大的提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考取如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专业证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证券投资学”内容的认识。

(三)组织好校内外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性,把学生当作主动的学习者,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校内实验实训的重视程度,通过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实验室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学习与模拟训练,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进行沙盘模拟交易大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证券交易,包括模拟开户、分析、盯盘、交易等,并对最后收益最高的小组给予最高的平时成绩。这可以使学生对证券投资产生切身体会并增强操作技能。通过以上改革,山西财经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改革以来两届学生获得的奖项如“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星创杯”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区域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近40项。

三、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

金融行业的国际化、网络化、微观化要求金融课程教学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举措应对金融业的变革,以科学的理念规划金融课程教学工作。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包含了影响金融教学发展的绝大部分因素,在加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统筹教材内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资源当前,我国金融类教材大多以译制西方经典金融学理论为主,没有形成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金融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于现实中日新月异的金融新发展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这种情况下编写符合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重大金融事件的案例型教材就尤为需要。学校应该集中师资力量分别就证券、保险、银行其行业内动态、重大事件、法制政策等相关案例编写辅助教材,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抽象金融理论和现实金融问题的理解。同时,要努力用好教材外教学资源。21世纪是信息教育时代,互联网将成为金融类学科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就金融热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在网上完成作业,教师网上批阅等。如师生可以网上试听金融类名校公开课、知名国内外学者的公开讲座、权威金融类时评节目、金融类纪录片等,了解金融演变历史及最新金融动态。

(二)统筹课堂内外,大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率低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学校应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传授的引导者、学术研讨的“裁判员”,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为了使金融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追求,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金融会计师(CFA)、注册会计师等。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深度上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协商,并以资格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

(三)统筹校园内外,扎实开展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对于风险的掌控是金融实务始终面对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不少金融专业学生面临的尴尬问题,也是金融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盲点。在校园内组织学生进行投资实务训练,以学校金融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定期关注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实时行情,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动态,并进行模拟投资,在熟悉一系列流程和已经对风险具备相当认知后再进行实际投资业务,教师在此过程中严密监控以确保学生的投资行为是理智的、可接受的,是以不影响学习任务为前提的,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统筹校园内外教学既要把校外资源引起来,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走出去”,将用人单位的实际历练当成检验学生品质的“第二课堂”。学校应主动出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践、实习、实训平台,与用人单位展开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企业信息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作者:张丽华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沈沛龙,张文龙.金融工程专业“四实”贯通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2〕李慧.应用型本科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73-175.

〔3〕曲小刚.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2):81-83.

〔4〕凌士勤.《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5):153-154.

篇3

成立整整两年之后,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滨海引导基金”)股权已有重大变动。日前,接近该基金的权威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于2009年年底退出滨海引导基金,双方合作关系终止。

就此消息,《财经国家周刊》致电国家开发银行新闻处求证,截至记者发稿,未得到答复。

该人士还透露,国开行退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取代了国开行的位置继续出资。滨海引导基金现在的两大股东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原先代表滨海新区政府方出资的天津滨海新区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基金的总额仍然保持20亿元不变。

据一位接近该基金的人士透露,国开行退出滨海引导基金的关键原因是,国开行当初投资滨海引导基金是以软贷款的形式。在国开行改制过程中,因商业银行直投业务并无明确政策依据,因此这项投资转换始终未获相关监管部门许可,国开行最后只得退出。

国开行与滨海新区合作设立滨海引导基金时,双方并未全额出资,据悉引导基金公司成立时仅到位资金4亿元,双方各出资2亿元。至国开行退出时,引导基金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不过按照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全体股东并不需要一次性全额出资,只需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即可。

另据了解,基金运作之初,国开行即已经开始改制,启动商业化转型。接近滨海引导基金的人士称,由于国开行改制涉及面太大,存在很多复杂情况,在此过程中,国开行原负责滨海引导基金方面的负责人在一些事务上无法决策。“当时没有预料到国开行改制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

尤其是双方各占50%的股权安排,只要有一方反对或弃权,将导致基金无法做出投资决定,基金运作因此“一年多无法形成决策”。

滨海引导基金相关人士还透露,双方曾多次讨论,试图寻求解决方案。此间的2009年8月,国开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开金融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直接投资、投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业务。

据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开金融公司成立之初的媒体新闻通稿内容显示,国开金融公司将承接国开行已有的非金融类股权资产,包括在中非发展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等重大项目中的股东权益。据透露,滨海新区与国开行双方也曾讨论以国开金融公司的名义出资,最终因上述原因未能达成一致。

滨海引导基金成立于2008年3月,注册资本20亿元,由天津滨海新区与国开行等额出资,各占50%股份,存续期15年,是国内最早设立、迄今最大的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之一。

按照设立之初的规划,滨海引导基金采取“母基金”方式运作,实行公司制管理。其目标是,力争引进10家以上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实现100亿元以上基金规模,带动直接投资500亿元,并实现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天津希望藉此推动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引导基金于成立之日起正式运作,在随后半年内,滨海引导基金与数十家国内外基金公司进行了接洽和市场调研,并选定了5至7个项目,拟于年内投资至2至3个。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领域。

其在同年11月签下其首单业务:与美国硅谷银行、美国太平洋基金和欧洲创业租赁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中国创业融资租赁公司。

国开行退出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代替国开行出资。据了解,因此前滨海引导基金并未形成有效投资,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滨海新区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将各自出资10亿元,保持20亿元的注册基金不变。

篇4

关键词:财务;经济发展;去杠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现阶段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超出90%的国际警戒线了。据标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94.93万亿美元,为GDP的149.1%。2015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持债规模将为105.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56.1%。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高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反映了我国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2016年企业偿债高峰期将如期到,在现阶段利率趋高的背景下,怎样减少实体融资成本,管控“去杠杆化”风险,选择适合中国发展的企业“去杠杆”办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去杠杆政策与企业单位财务经济发展

1.去杠杆的产生。201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这就是货币环境正常化的开始,因此也使中国经济开始了“去杠杆化”。但是,央行货币政策是超常规的手法。央行对于使用利率等价性政策工具是万分的谨慎,主要是因为地方债务和海外热钱的制约,因此政策调整的重心被放在数量型的工具上了,存款的准备金率上调了600个基点,仅仅是在20个月内,这就使得银行体系内的资金被抽干。“去杠杆化”就是因为因为房产价格一直在盲目的上升,使得很多家庭和银行都需要减轻债务,大家都这么想,于是减少开支增加存款,但是总需求无以为继了。为了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债务紧缩,政府和中央银行开始出台相关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和平时期这还是第一次。

2.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去杠杆而导致的投资放缓,减少相关税务,使得私人部门降低负债率过程中会好受一些。即增加政府的杠杆率,增加财政的赤字,可以有效的环节私人部门汽缸盖对总需求的冲击。

3.企业去杠杆的优势。企业部门去杠杆后可以有效的改善经济结构,收缩过去的扩展部门。去杠杆的新趋势下,总体来说企业债券的潜力还是要比国债强的。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相比来说是高于国债的,这是因为企业债券有很高的违约风险。不难发现,在全世界经济衰退的趋势下,企业的违约数字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数字,使得很多公司因此而倒闭。如果衡量风险和回报,企业债券仍然是具有值博率的。这其中投资者需要懂得选择。在衰退期,一些稳健性的投资级别企业,虽然盈利衰退了,但是仍然是具有偿债能力的,那些有政府做担保的企债,违约风险更少。

二、企业去杠杆困难因素分析

1.企业存在去杠杆的压力。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个季度放缓了,再加上欧债危机的演变,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影响预期的坏发展,极大的给企业去杠杆提供了条件。企业的债权融资需求在减少,股权融资的需求在上升,这可能是企业自身降低杠杆率的一种表现形式。现阶段,新增加的贷款是低于预期的,这也侧面反映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在减少。

2.产能过剩资金沉淀,企业经济增速下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需求泡沫破裂,再加上中国人口红利和房地产长周期的拐点到来,这显示了中国城镇化基本完成了,使得2008年4万亿刺激下形成的新增产业不能找到新的需求,使得传统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起初认为仅是周期性问题,未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需要,出于稳增长、保就业等目的,只是对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进行隐性担保、政策扶持和行政补贴,导致很多产量过剩的企业在无法清库存的情况下仍然在发展,极大的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使得大量的资金浪费在了低效部门,导致企业利润持续恶化,经济增速不断下滑。

3.引发的问题和风险。以杠杆率不断攀升为特征的旧增长模式拒接出清,形成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国有企业三大资金黑洞,依靠政府信用背书、财务软约束,加杠杆负债循环,产生大量无效资金需求,不断占用信用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产生挤出效应,损害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企业利润和新增长模式成长,导致经济不断下滑,股市长期走熊。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杠杆率不断攀升,导致信贷过度增长,M2增速长期快于名义GDP增速,反而使货币流通速度V=PY/M的增速长期处于负值区间,2009年更是由于4万亿天量投资,致使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5.0%,自有记录起这是最低的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下降,资金不断流向低效部门并沉淀下来,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减弱。

三、企业经济如何应对去杠杆化

1.顺应政策。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杠杆全球化”也将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为,这从根本上改变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中国从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变成拉动内需增长经济。对于宏观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全球去杠杆化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现阶段对于宏观经济,需要做的是在保持稳定和尽量减少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国内的需求。我国现在相关政策扶持推动了新型科学和技术行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发展科学技术基础也可以从新的领域创造出新的消费点。

2.严格执行货币政策思路。我国央行多次表示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增加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加强预调微调,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给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我国央行严格执行国家既定货币政策思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3.以股权融资促进实体化经济去杠杆化。2014年3月,光大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盛宏清曾提醒说,企业付息负担较重。新增加的贷款60%的部分都是用来支付利息的,仅仅40%是支撑企业发展的,这种经营情况非常危险,需要增加股权类融资,要一方面减少企业财务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增加企业利润,让企业有能力扩大在新兴领域的投资,并进行转型升级。但是决定允许企业通过股市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的同时,同时股市自身又杠杆无度。适度的杠杆可以活跃股市,打掉伞形基金,抑制股市信用过度。

四、结束语

去杠杆化并不能准确地表现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现状。现在中国处在多风险并存的状况,国家、企业必须让去杠杆更加“透明化”,这样才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去杠杆的效果和风险,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针对。

参考文献:

[1]王飞.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思考[J].财经,2012.

篇5

系列组合拳纷至沓来

随着P2P网贷乱象的不断涌现,监管部门也屡有发声,而相关的监管政策也正在完善当中。2015年12月28日,《P2P监管细则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该“办法”是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而非“银监会”首先,足见其分量。

“办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定义,它不属于传统金融机构,也不提供增信服务,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只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存在。同时,网贷平台的监管机构也首次被明确,即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因此,P2P网贷平台接下来除了要领取营业执照之外,还需要到相关部门备案,具备足够的信息安全等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的“办法”还给出了一个业务“黑名单”,这对于那些希望从一站式互联网理财方向进行探索的网贷创业团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比如,“办法”明确指出网贷平台不能自融,不能归集资金池,不能担保,不能公开推介,不能发放贷款,以及不能拆分期限等。此外,还必须选择银行来做资金存管,以保证资金的可控性。

不仅如此,“办法”还明确规定网贷平台不能有线下业务,从而避免类似“e租宝事件”的再次发生。事实上,如今市场中出现的多种乱象,都牵扯到上述的部分业务类型。

可以看出,面对如今的P2P网贷市场的种种乱象,此次的“办法”显得很有针对性。从舆论来看,其之后欢迎之声也的确占到了主流。市场需要重整,有业内人士指出,如若按照“办法”行事,目前90%的P2P网贷平台都不得不进行整改,而一些中小型的网贷平台甚至面临关门的风险。其实前文中提到的人人贷和积木盒子等,已经开始了自我整改。

改变,从聒噪的营销开始

随着P2P网贷平台的不断涌现,吆喝之声也是此起彼伏。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它们,除了在线上喊破嗓门,也开始在线下疯狂发力地推。我们先从噱头漫天飞的线上营销说起。线上营销制造点噱头,只要不过分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去年年初网贷跑路潮的不断出现,仍若无其事地进行噱头轰炸,这个行业就有点自娱自乐了。

早在去年年初,就有好事的网友总结出了P2P网贷平台必备的“十大宣传噱头”。这其中,千万美元风投、第三方资金托管、国内最安全、大数据风控和“0”逾期“0”坏账等,都吓得笔者“不要不要的”。而在有记者进行深入调查时却发现,很多民间P2P网贷平台甚至一笔业务也没有做成。

比如,有媒体曝光的这家名为华赢凯来的资产管理公司。它以线下理财业务为主,官网却称其致力于打造投资者教育运营商第一品牌和互联网金融超市型服务平台。多么高大上啊!但事实上,华赢凯来实际负责人旗下的互利网金融平台华金所成立一年来,其平台上毫无任何业务产生。

除了线上营销,用户认可度更高的线下平台同样是P2P网贷平台们的重要战场,而明星代言则成了他们的新宠。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或许就是最近在电视上和公交站牌等地方时常能看到的羽泉组合代言借贷宝了。其实,范冰冰、朗朗、胡歌和唐嫣等都已经是P2P网贷行业各个山头的代言人了。不仅仅是代言,任泉、李冰冰和黄晓明甚至还“身先士卒”,投资入股了网贷平台―财加。

在有了明星代言之后,一款易拉宝、一套小桌椅、一堆毛绒玩具,这就成了很多P2P网贷平台的地推标准配置。邀请路过的大妈或者学生扫描二维码安装注册P2P网贷平台的APP,然后填写邀请码获得毛绒玩具之类的小礼物―在线下,网贷平台们都是这么玩儿的。有意思的是,这招数也的确有效,每次都能吸引不少人流。而扫码的人,甚至连P2P网贷是什么都不知道,打开APP之后迎接他们的则是前文讲到的“十大宣传噱头”。

类似的营销手段,早已在P2P网贷行业层出不穷。噱头之下,不少投资者开始卸下防备,盲目投资,最终导致了一个又一个跑路潮和网贷乱象的出现。可以说,聒噪的营销方式,已是P2P网贷想要从乱到治的一个重要考验。

重建信任,任重道远

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创纪录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18万亿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259%。然而,这么大的市场却仍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对于带有互联网基因的P2P行业来讲,用户黏性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极易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影响。

e租宝被查、大大集团涉案、陕西10多家P2P网贷平台跑路……,最近不断曝出的P2P网贷负面消息,以及让人生厌的各种噱头式营销,使公众对于P2P网贷这个还算年轻的行业的新鲜感逐渐丧失。而随着跑路潮的加剧,“受害者”不断现身说法,这个行业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近期密集的投资者提现现象,正是信任坍塌的重要体现。

据第三方支付人员透露,P2P网贷领域年末出现了一次资金赎回高峰,好在高峰之后几天影响渐小。除了线上交易出现波动以外,线下交易也明显受到了问题平台的影响。爱钱进CEO杨帆对媒体表示,问题平台事件对传统线下模式冲击非常大,依靠线下理财和地推模式揽客的网贷平台成交量大幅下降。一些原本打算签的单后来都被取消了,还有不少投资人要求赎回。

有悲观者认为,如今的P2P网贷乱象带来的信任危机,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危机的到来并不全是坏事,甚至有点“瑞雪兆丰年”的作用―可以淘汰掉那些实力不济的“劣币”。

事实上,如今监管正在逐步到位,政策出台后相关的部门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地目前已经暂停了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类公司的注册登记,北京工商局下架了所有的P2P网贷平台的广告。此外央行也表态,其要将符合要求的互联网金融统计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范畴。这对亟需重建投资者对其的信任的P2P网贷平台们来说,无疑是一阵春风。

而更大的变革,则来自P2P网贷行业内部。

篇6

【关键词】净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阶段理论 J型曲线

一、相关理论模型

本文所利用的理论模型是邓宁(Dunning)在其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三优势范式”(OIL paradigm)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动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相关关系。在邓宁的不断完善下最终形成了五个发展阶段。具体来看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国家处于不发达阶段,其整体的经济环境还不足以吸引其他国家对其进行直接投资,更别提本国对他国的直接投资;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本国开始吸引一定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垂直投资层面上的寻求低廉的劳动力的投资,同时本国的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转向水平式的寻求市场和技术型的投资,而本国企业在前期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其绝对的成本优势,反而转向向其他欠发达国家进行垂直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对外投资净额仍是负数但是资本流出增加速度快于资本流入增加速度;到了第四阶段,本国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净对外投资额①最终达到最大值;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入逐渐达到均衡。

在上述提到的五个发展阶段中,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别处于不同程度,拥有着不同的组合,进而最终影响着净对外投资额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云南省政府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作为边疆省份的云南省表现出明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的同时,海外投资量也不断增加。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云南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70,981万美元,同比增长近25%。

本文以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做实证方面的检验和判断分析,借鉴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来衡量和预测,定位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自2003年至2012年的数据云南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作为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额(OFDI)的数据②,通过其与云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的差来计算净对外直接投资额(NOI)。然后用每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将云南省的生产总值折算成以百万美元为单位。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计量模型的设置

笔者结合之前学者的检验经验,以云南省每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NOI)为因变量,以体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以云南省每年的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变量,引入二次方程,因而,本文设计的计量回归方程如下:

接下来,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从回归分析结果看,F值的P值小于0.001,显著性极强;拟合优度R2=0.962,调整后的R2=0.95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根据上述结果得到的回归建模参数得到云南省净对外直接投资的拟合方程:

NOI=216.71+0.01GDP+2.74E-09GDP2

从系数符号看,一次项系数为负数,二次项系数为正数,说明两个变量的系数与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J形曲线”相吻合。

三、结果分析

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自2003年起至今经历了第一、二、三阶段,现在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发展时期。从回归的结果来看,GDP2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之间正相关,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U字形的关系,这与邓宁(Dunning)的IDP假说是相符的。

具体来看,从表1在2003年至2012年的时间里,云南省在国际投资领域是以资本输入大于资本输出的形式出现(FDI为1,891.93百万美元,OFDI为709.81百万美元),相较于所吸引的高数额的外商直接投资,云南省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然有限,直接投资流入额增长大于流出额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为绝对值较大的负数,且规模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到了2012年,虽然云南省净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值仍然很大,但是其相较于云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实际上NOI负值的增长速度是有所下降的(由43.05%降为1.32%),同时增幅数据显示云南省的资本输出增加速度(24.35%)大于资本输入的增加速度(8.89%),自此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也就上升到了第三阶段。当然,2012年数据的特定影响因素不确定,如果就此将云南省定义为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并不科学。但是,从2003年到2012年间的平均增幅来看,OFDI的平均增幅为117.37%,而GDP以及FDI的增幅分别只有20.5%和34.62%,这也支持了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将会快于云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将会向第三阶段成熟期发展。

另外,以高敏雪和李颖俊于2004年所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与相关指标的比较标准(见表2)为依据,根据云南省人均GDP的具体数值(见表3),云南省应于2009年就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发展阶段,同时,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达到第三阶段的发展水平。同样的这样的结论可以用到云南省,可是为什么实际的情况却延迟到了2012年,结合中国整体的发展状况和云南省独有的特点这样的滞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云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国内市场足够的大,而云南省近十年来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云南省省内的企业发展动力足,在省内市场还没有饱和的背景下,云南省企业对外投资扩大市场的动力不足;同时,作为边疆省份的云南省,与周边欠发达国家比起来其发展水平较高,国内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日益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境外经济实体投资云南省,而且依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充足的劳动供应也同样吸引着发达国家到云南省来投资。这无疑使得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并且绝对值不断增加。

其次,根据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三优势范式”理论,云南省企业跟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缺乏所有权优势,其技术信息、企业规模以及研发能力等都有待完善,同时企业不仅缺乏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很好的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使得云南省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够,最终影响了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

最后,由于经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政府相关政策建议下发后,实施起来也具有一定的时滞。

注释

①净对外投资额:等于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DI)减去该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In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IDI),反映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

②此处笔者对《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云南省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额和云南省商务厅官网上对外投资处公布的每年云南省外经业务情况中给出的云南省对外实际投资额进行比较后发现,从已有的数据即2007年~2010年来看,两者相差不大,所以在往前(2003年~2006年)的数据选取中选用商务部的《公报》上面的数据,往后(2011年~2012年)的数据选取了云南省商务厅每年公布的外经业务情况中的省对外实际投资额。

参考文献

[1]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4(1).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预警指标;功效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0日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为恢复市场信心,推出了“保增长”的目标,宣布在未来两年中投资4万亿元的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减免税收、鼓励居民理性消费的政策。但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现象,并一度出现房地产泡沫。本研究利用东部天津市2005~2010年的数据,采用房地产泡沫预警指标功效系数法,试图观察分析天津市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程度,并进而分析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为合理抑制房地产泡沫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天津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预警实证分析

国内外测量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指标测量法、统计检验法、基础价值测度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目前学者们常用的功效系数法进行分析。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通过计算各指标满意度程度,综合加权测算被评估对象的综合状况的一种方法。

(一)预警性指标的选择。测量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通常根据房地产的生产经营流程,选择生产类、交易状况类、消费状况类和金融类四类预警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本研究分别以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房价增长率和房屋贷款利率四项指标代表上述各类预警指标,选择东部天津市2005~2010年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表1)计算分析发现,2005~2010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各预警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趋势,其波动在2008年达到极值,该年天津市房地产投资增长达到顶峰,比2007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接近30%,而其销售额及房价却出现了大幅下滑,到达谷底,尤其是商品销售额比上年降低了16.30%,房价仅比2007年提高了3.50%。

(二)确定各项指标的不允许值和满意值。每类指标其不允许值及满意值的选择需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确定。本研究结合历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确定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不应超过2,增长率为16.00%作为满意值。为避免出现大面积空置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应与商品房的竣工面积增长幅度一致,差异不大,因此将其满意值定为15%,不应超过20%。通常,房价增长率不宜超过该市GDP的增长率,应低于城镇职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故房价增长率的满意值设为10%,不允许值为历年GDP增长率均值15.70%。同时,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贷款利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分别定为6%和8%。

(三)功效系数值计算。本研究采用李伟哲等人提出的功效

根据公式(1)及结合历史统计数据估计的不允许值和满意值,计算的各预警指标的功效系数值如表2所示。(表2)

(四)综合预警系数的计算。结合各项指标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影响程度,分别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3、0.5、0.1和0.1。根据公式K=∑WiYi测算各类指标的加权后的综合预警系数如表3所示。(表3)通常,设定综合预警系数K<60时表示发生房地产泡沫,K值越小则房地产泡沫越严重,当K<-100时显示高度危险,而K>60则需根据房地产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或无预警或高度危险。分析发现,2005年后天津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趋势,尤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后,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其房地产泡沫也进入了高度危险级别。

三、天津市房价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文献,本研究选择人均GDP(x1)、人口密度(x2)、房地产造价(x3)、地价(x4)、贷款利率(x5)和通货膨胀率(x6)等6项指标作为影响天津市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表4是回归结果及各指标的可决系数值R2。(表4)根据可决系数,分析可知,对房价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人均GDP(x1)、房地产造价(x3)和地价(x4),相关系数达到了78%以上,其中人均GDP影响最大,而房地产造价和地价是推动房价上升的主要直接因素。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天津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预警指标的分析及房价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天津市2008年以来其房地产市场始终处于危险级别,而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除了地区的GDP水平外,最主要的是房地产造价和地价,即房地产的投入指标。为保证房地产市场合理、良性、健康发展,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倒卖等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利用利率等杠杆工具合理调节商品房的售卖,提高二套房及多套房的首付比例,防止囤房、倒卖等行为,减少空置商品房。加强法律政策的约束,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同时,通过加强房地产开发税收管理,合理调控商品房买卖行为。

二是从源头上降低房地产成本,以抑制房价。政府应在建筑材料的成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加以控制,降低房屋造价成本。同时,通过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审批力度及竞标监管,增加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审批,从生产供应环节控制房价。

三是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在目前我国房地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刚性需求较强的现状下,贷款买房是居民购房的主要资金来源。合理调整银行银根,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鉴定和识别低收入人群,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问题,降低普通居民对商品房的需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维哲,曲波.地产泡沫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山西大学财经学报,2002.8.

[2]周咏馨.利用房地产保有税抑制房地产投机[J].建筑经济,2007.8.

篇8

关键词:金融抑制 商业信用 二次配置 信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91-03

正规的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分配给企业的过程就是资金初次分配的过程。在实际情况中,金融资源一般还会进行第二次后续分配。在信贷资源的第二次分配过程中商业信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特殊的大背景之下,金融抑制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信用对二次配置的功能。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市场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度干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之下,国家相P监管机构会在限制金融体系的融资模式,间接融资模式会受到较大限制,降低了市场融资模式的多样性和自由性。这种环境下单一的融资方式无法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金融抑制产生信贷分割的情况,导致一部分企业融资过度,另一部分企业融资不足甚至无法得到融资,影响其企业自身发展。

另外,在金融抑制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对市场利率的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将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资金改变,对整个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资金借贷利率进行把控,利率就丧失了反映金融市场资金短缺或者供给情况的功能。当通货膨胀,利率为负时,储蓄者降低进行储蓄的欲望,但是借款者进行借款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市场自己供给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贷市场分割的情况。

一、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关系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抑制程度的提高,将会严重分格信贷市场,即不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资金分配马太效应体现的程度将越来越高。不同企业之间两极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信贷资源二次分配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商业信用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可以实现将具有一定融资的公司的资金分配给无法得到足够融资的公司,从而完成了二次配置信贷资金。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大部分区域都处于金融抑制的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金融抑制的程度又有很大不同。在某些地区,金融配置的程度较高,银行在整个地区的金融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起领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分配会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银行的作用,企业的融资来源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也越高。由于不同企业商业信用的高低,不同企业的信贷配给也完全不同。较易获银行资金的企业能以商业信用的形式为无法得到银行信贷的公司提供替代融资。可见在金融抑制情况较为严重的地区,银行的二次配置作用对于商业信用的影响更显著。不同企业具体的特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功能。一般来说,中央或者地方控制下的企业较于一般企业更易获得银行信用。另外,在国家重点进行扶持的行业中获得银行信用的更加容易,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抑制现象与之前相比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功能也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得到一定程序的削弱。

在对2004――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金融抑制情况会对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实际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在国有企业以及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中, 商业信用与短期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相较于其他企业较高;随着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商业信用与短期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银行信用的一种延伸,金融市场延伸的实现资金配置的一个工具。

二、假设研究方法

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政府过度干预了金融市场的自身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市场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金融抑制产生信贷分割的情况,导致一部分企业融资过度,另一部分企业融资不足甚至无法得到融资,影响其企业自身发展。随着金融抑制程度的提高,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抑制程度的提高,将会对信贷市场分格产生很大影响即不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资金分配马太效应体现的程度将越来越高。不同企业之间两极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信贷资源二次分配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商业信用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可以实现将具有一定融资的公司的资金分配给无法得到足够融资的公司,从而完成了对信贷资金的二次配置。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金融抑制程度会对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一)选取样本

本文以2000一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进行研究实验的样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的公司年度报告,在本次研究样本中并未包含一些金融类的上市公司。不同省份GDP数据的主要来源为《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财务数据的主要来来源为国泰安(CSMAR)数据库。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历年报告提供了本次研究中衡量市场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数。对缺失值样本和金融行业的样本进行剔除之后,最终观测值为26958,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按照主要变量前后1%进行Winsorize处理之后构成研究样本。

(二)模型及变量

为了控制由于多重共线以及遗漏潜在变量对于本次研究产生的影响,更好得研究金融抑制对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并将公司层面的聚类效益考虑入内,结合相关的研究问题和实际情况,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TCi,t=β0+β1SBanki,t+β2SBanki,t×X+β3X+β4LBanki,t+β5ROAi,t+

β6Cashi,t+β7lnventi,t+β8Lasseti,t+αi+yi+?着i,t

企业对外部可提供的商业信用即TC因变量,利用了两个替代变量进行模型的构建。第一个替代变量即REC=应收款项/总资产,第二个替代变量为NETREC=(应收款项-应付款项)/总资产。NETREC与REC这两个替代变量的值越大,代表企业对外可提供的商业信用就越多。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长期信用和短期信用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公司整体的银行信用。短期银行信用(SBank)=短期借款/总资产进行表示,长期银行信用变量即LBank=长期借款/总资产。在大多数情况中,短期银行信用在一般情况下均通过商业信用进行转让,因为长期银行信用获取成本较高的原因,企业长期银行信用转让的可能性和动机都较低。

在变量控制方面,企业对外部提供商业信用的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公司的实际公司业绩、存货水平、流动性和资产规模。本文衡量业绩的主要方法为资产回报率(ROA),资金流动性采用现金及其等价物与总资产的比例Cash,公司的存货水平(Invent)=存货水平/总资产,公司规模效应采用扣除存货和应收款项后长期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LaSSet进行控制。

根据分析可得,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企业对外部可提供的商业信用于银行短期信用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银行短期信用的提高,企业对外部可提供的商业信用也会越高。为了检验在金融抑制的大背景之下,银行信用二次配置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影响,在本次研究模型中还加入了交叉项即SBank × X, X即需要代入的变量。

1.横向分析。在本文构建的模型当中,变量X主要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具体变量,即是否国家重点扶持行业、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是否为国有企业。这三个具体变量主要从企业不同特点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两方面衡量了在金融抑制影响下不同企业的的差异以及金融抑制程度的高低。本文主要采用了金融业竞争程度、金融市场化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四个指标对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进行了衡量。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信贷抑制程度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较弱。相较于金融发达地区,金融欠发达地区更易将商业信用进行转移。随着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短期银行作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也会大大减弱。

2.纵向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他金融方式也不断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抑制的程度。自从2005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得到了巨大的增大,在资本市场经济中占的比例大幅提高。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抑制程度将会大大降低,商业信用与短期银行信用的正比例关系将会被削弱。

三、总结

立足于中国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银行信用的一种延伸,金融市场延伸的实现资金配置的一个工具。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金融抑制现象的程度会越来越低,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功能也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所减弱。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功能从长远来看易隐藏金融风险,不利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1)

[2] 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管理世界,2011(4)

[3]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 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互动关系影响研究.经济研究,2013(1)

[5] Gianaetti,M.,M. Burkart,and T. Ellingsen. 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Review ofFinancial Studies, 2011(24)

[6] 王. 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经济研究,2014(6)

篇9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1998年至今,房价的持续攀升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今,房价飙升的势头还在向二线、三线城市扩展,中部、西部地区房价连同东部沿海城市一起高涨。房价过高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对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性,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谢经荣、易宪容等学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是具有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存在泡沫。黄征学等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空置率比较高,房地产投资增幅大,这些只是表面特征,并不构成房地产泡沫。所以,判断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性以及对泡沫程度的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房地产泡沫是以房地产资产为载体的泡沫。可以理解为,在投机因素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价格非平稳性背离其理论价值的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方面:第一,土地的稀缺性及“有价值,无价格”的特性;第二,非理性预期和过度投机;第三,房地产产品失调;第四,政府调控与体制问题。

二、模型设计

(一)指数的选取及临界值的确定

本文根据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和含义,选取了5个指标,分别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房价收入比、房价增长率/GDP增长率、空置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

第1个指标(X1):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它可以反映出资金投入房地产业的程度,可用于衡量房地产投资结构的适度性。发达国家房地产投资一般占 20%-25%,而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较快的阶段,房地产开发力度较大,所以该指标应适当提高,将30%作为泡沫存在的临界值。

第2个指标(X2):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常用的国际综合指标,它可以衡量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反映城镇居民家庭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该比值越高,说明支付能力越低,房价偏高。

房价收入比在发达国家中的合理区间是1.8-5.5,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区间一般是4.0-6.1。考虑到中国居民中的隐形收入较大,本文区间划分参考胡瑾卿与张大亮(2004)研究中的区间范围,也就是房价收入大于8时认为有泡沫。

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如下:房价收入比=商品房单套平均面积*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家庭平均年收入。考虑到包头市所处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市场供应情况,本文采用单套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如在此标准下都未测出泡沫,则说服力更充分。

第3个指标(X3):房价增长率/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可代表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从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可以看出房地产价格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该指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衡量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是否合理。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程度越大。目前较多认为,指标为2时,房价相较于实体经济增长过快,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第4个指标(X4):空置率。空置率可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当房地产市场存在过多投机现象时,空置率就会攀高。一般认为,当空置率为3%-10%时,可起到抑制房价、平衡供求关系的作用,并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商品房空置率大于10%时,则房地产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可认为出现泡沫。

第5个指标(X5):房地产贷款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指标值越大,表明金融机构向房地产市场放出大量贷款,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的速度过快,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越大。该指标值在1-3左右较为合适,超过3时,可认为存在泡沫。

(二)实证分析

泡沫的形成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房地产泡沫成因的角度出发,本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方法, 选取以上5个评价指标, 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评价房地产泡沫程度。

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房地产业泡沫的评价模型:y= f (X1,X2,X3,X 4,X5)。将每个指标的泡沫临界值代入上式得出房地产泡沫的综合临界值为y0= f (x1,x2,x3,x4,x5) 。y值大于y0 ,表明该年房地产泡沫存在。

根据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可知,KMO 检验为0.548,Bartlett检验P值小于0. 05,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软件, 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解释率, 取累计解释率为77. 527%,即取前2个主成分即可代表原5个评价指标的主要信息量。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中可以得到:在第一主成分上,X1—商品房开发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X2—房价收入比、X3—空置率,这3个指标的荷载较大,主要反映了生产及消费类因素,可以定义为生产及消费因子。第二主成分上,X5—房地产贷款增长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之比有较高负荷,主要体现金融类因素,可以定义为金融因子。因此,生产类、消费类及金融类的因素对包头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明显。

(三)构建模型

基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可得出2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根据2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及累计贡献率,构造了房地产泡沫的综合评价函数:

y=2.316F1+1.560F2

将各指标的临界值带入可计算得到综合测度值的临界值,计算结果得出y0= 27.141,表明若某年份的y值大于27.141, 则该年份房地产存在泡沫。

(四)结论分析

将包头市2001-2010年各指标数据带入模型,得到泡沫测度情况。

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包头市2007年存在房地产泡沫。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繁荣,全国性房价上涨加速,投资旺盛,主要受外资增速加大影响,土地交易价格上涨,住宅市场的过度投资导致。包头市是房地产投资环境较为优越的城市,因此也受到全国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保证包头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控:

(一)规范土地管理

包头市地处西部,土地的利用空间广泛,但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土地的利用程度相对落后。规范土地管理要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不规范行为,使城市规划与土地供应规划两者相互配合实施,城市规划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供应规划范畴,对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土地开发不应下批。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土地使用年限规划以及土地出让等相关政策。

(二)制定必要规范来遏制过度投资和投机炒作的行为

对拆迁所带来的被动性购房需求要合理控制。政府应依照国家出台政策合理编制和确定拆迁规划及计划,对保存较好并且不在拆迁规划内的住宅小区,可采取与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缓解一部分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同时,监管部门要认真调查和处理违规销售和投机商品房等行为。

(三)鼓励多渠道融资的房地产企业

很多房地产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及房屋预售款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些融资渠道使得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风险很高。房地产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多渠道融资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四)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

篇10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双核模式;金融协作;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096-05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提升重庆、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南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為成渝经济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契机。

一、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实困境

1 在现行行政区规划格局下成渝“双城”竞争多于合作。自1997年重庆被划分為直辖市后与作為省会城市的成都在行政格局上相互独立,两个城市的政府政策都是以各自发展和利益為首要目标,竞逐金融中心的地位,缺乏政策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同时由于成都和重庆两城规模较大、经济实力相当且区位相邻近,经济腹地重合等特点使得“成渝”双城间竞争激烈。此外,区域间行政体制的分割,阻碍了统一的金融、流通和要素等市场的建立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的实现。当前成渝两地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问仅仅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质性的合作刚刚启动,成渝双城竞合关系的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

2 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效应显著。所谓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构成、空间分布和总量等方面的相似性。成渝经济区是川西、川东两大经济圈的重叠,产业结构趋同而非互补使该区的建设存在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部署等内部问题。

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是:一方面,长久以来重庆和成都市在历史、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因此在供给和需求结构方面相似性也较大,由此产生相近的资源和生产偏好,最终出现现阶段成渝两地趋同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為发展地方经济,快速获取发展成效,突出政绩,成都和重庆政府当局都积极投资于能够创造较大产值的高价产业,而忽略了地方的比较优势,造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显著,地方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这种产业结构趋同效应的存在使成渝两地為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而相互竞争,重复投资,双边合作项目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难以实现。这对发展成渝双核经济模式产生较大阻碍。此外,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也是导致“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之一。

二、成渝经济区金融中心模式的选择

(一)成都,重庆区域金融集聚特点的比较分析

对成都,重庆的区域金融集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对双核的功能定位作出科学的判断,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蓝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易量化、数据可得、与金融集聚特征相关度高的原则,本文运用以下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来比较分析成都,重庆两市金融集聚特点。

1 经济环境。本地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提和基础。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两大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加强。由表1可知,重庆的GDP总量从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高于成都,2010年成都的GDP总量占重庆的70.32%。但成都的人均GDP远远高于重庆,2010年成都人均GDP大约為重庆的2倍。重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落后于成都,2010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成都的84.15%。高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和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表1经济环境的数据成分表明重庆和成都都具有建立成渝金融中心的基础。

2 金融环境。(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由表1可见,2007年重庆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為6662.36亿元,成都的為6393亿元;从2008年开始,成都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开始超越重庆,到2010年,重庆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仅為成都的89.11%。金融机构的存款额一方面体现了当地居民的财富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储蓄转化為投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基石。(2)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成都从2009年开始以较高的增长力超过重庆,并不断将优势拉开。2007年成都的贷款总额仅為重庆的79.25%,到了2010年重庆的贷款总额占成都的90.61%。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较高的贷款额说明当地经济具有活力,对于地区GDP的增长乃至金融业的繁荣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保险深度。根据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某地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保险机构发展的重要指标,是金融保险机构素质的综合体现;保险机构的发展是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质量的指标。从表1数据可见,从2007年到2010年,成都的保险深度一直高于重庆,由此可见,成都保险机构的发展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对于重庆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4)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為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重庆地多人广,面积是成都的6.7倍,人口是成都的2.9倍,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其增长也较平稳。

3 技术环境。(1)专利申请数量。表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成都与重庆相比,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明显的优势。2010年,重庆专利申请数量只占成都的64.46%;但与往年相比,重庆在2010年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西部第一,全国第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科技资金。在科技资金的投入方面,重庆远落后于成都,2010年重庆的科技资金投入仅為成都的39.43%。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科技资金投入直接决定科技的水平。因此重庆应加大科技研发资金,加大与成都的科技研发交流,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成渝金融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和金融机构能否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都的卫生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重庆,2010年重庆卫生机构数量仅為成都的62.79%。在普通高校数量上,重庆虽发展迅速,但大多是普通本科与专科学校,质量上无法与成都相媲美。而且在金融专业领域,四川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排名靠前,重庆则无此优势,无法在本地提供优秀金融人才。因此在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成都具有明显优势。公共图书馆数量上两地相差不大,货物周转量相近,旅客周转量成都明显优于重庆。总体来说,由于成都长期的西南中心城市地位,成都的城市环境优于重庆,上百家全球500强公司已落户成都,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但重庆有很大的未来发展潜力,在政策扶持下,有利于外来金融机构进驻并开辟新市场。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双核结构模式建设的必然性

所谓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所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形式。作為双核的两个城市必须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足够大且地位相当,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各自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发展条件,拥有交叉的经济腹地以实现经济的扩散效应,加速要素的流动。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看,成都和重庆原同為一省,重庆在成為直辖市前曾与成都一起為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川渝未分家以前成渝两市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广泛合作。在行政分离后,两市各自扩张并且為了争夺区域利益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由于两个城市距离近,在供给和需求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相近资源和生产偏好导致了两市产业结构趋同而非互补的现状。

就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当前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成都和重庆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成渝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要素和产业政策调整的相似性,加之两个城市一个作為省会城市,一个作為直辖市,在城市规模和级别上是不相上下的,以其中任意一个為中心都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都不会是最佳选择。

此外,成都和重庆同时处于产业链中端,既承接产业转移,又实施分工,是实现产业价值和产业增值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处理好两市的产业链衔接问题,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乘数效应,有效实现产业价值分割都是建立单一金融中心城市所无法解决的。双核模式的建立通过成渝产业合作共谋发展,利用各自产业优势开展良性竞争来达到拉动整个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目的。

薛宗保(2011)的研究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2个中心城市,都是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可见,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最佳选择是建立以成都——重庆為核心的双核结构模式,以成都和重庆為增长极,发挥区域辐射效应,带动经济腹地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经济拉动带,成為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建设的可能性

1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规划》旨在提升重庆、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南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设立区域性地方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上市。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开展股权投资企业备案制度试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 成都和重庆各具比较优势。(1)地理优势。世界各国际金融中心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伦敦是一个船只云集、贸易兴旺的港口;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最大海港,是美国东西走向交通干线的主要汇集地和出口基地,也是美国通向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主要港口。可见区位条件是很多城市能够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成都作為西安、重庆、成都3个西部最大城市的中轴,是沟通昆明、贵阳、拉萨等西南地区几大重要城市的枢纽,成都平原路网密度大,对资源的流通非常有利。《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而重庆作為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是内陆地区唯一具备海陆空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其资源优势度和经济区位具有相对优势。《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庆市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最大的内河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2)在产业发展态势方面,成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医药、机械设备、通信、传统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方面。重庆则主要在煤炭、烟草、仪表仪器和专业设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在金融机构发育的成熟度方面,成都凭借其省会城市的积聚能力投资和吸收了一大批金融机构,目前成都共有银行机构30家,其中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约占3分之一。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成都金融机构不断趋于成熟。相较于成都,重庆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為金融机构的发展赢得了优势,截止2010年,重庆市银行总数已达到48家,其中外资银行总计11家,居西部城市第一位,成為中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為齐全的地区。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处于西部最低。

3 成都和重庆地方政府的支持。(1)成都市的政府支持。2008年成都市锦江区明确提出要把东大街打造成成都的“金融街”。2009年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等九个方面提出了38条措施,支持金融业发展。截止2010年,成都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2005年价格)左右,年均增长约1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基本建成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行协调、与成都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成都现代金融体系。《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提升金融业:巩固壮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引进和培育股权投资基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金融教育培训等金融配套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地方法人金融企业。

(2)重庆市的政府支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同年3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做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的金融服务,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重庆市委、市政府及金融办也出台了多部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庆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构建以成渝“双城”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

成渝经济区应抓住《区域规划》颁布实施这一绝好契机,以科学发展观為指导,通过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依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构建一个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功能齐全的“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為“双核”的区域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两市各自的比较优势,以成都的总量和规模优势与重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种类和快速的增长势头优势相结合,挖掘市场潜力,突出自身特色,使成都和重庆连成一线,辐射整个成渝经济区,成為带动地方金融经济发展的主轴。

(二)打破行政区规划限制,调整成渝竞合关系

成都和重庆市政府要打破行政限制,在统筹考虑两地利益划分的基础上,增加成渝两地政策法规的相互协调性。建立独立于成渝两地政府机构,连接成渝经济区的组织机构,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制定规划和战略,协调地方政府间的冲突和矛盾,加强两地技术交流、加速资金流动,鼓励两地专家相互访问学习,减少因為行政干预而带来的市场和资源分割以及低效率,促进成渝两地向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调整成渝两地的竞合关系,传统理想化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已经被现实证明难以实现或困难重重,两地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难以达到产业的错位发展,趋同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鉴于此,我们认為适度引入竞争机制,让趋同产业部门在可调控范围内相互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分层次形成成渝产业分工。最后再相向对接,实现市场资源的择优配置。

(三)以发展金融后援产业為核心构建金融中心

1 发展金融后援产业是金融业发展从前台到后台的必然趋势。金融后援服务具有知识密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能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促进产品研发和流程再造。金融后援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推动成都,重庆金融服务业的配套发展,為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机会。

2011年7月19日,重庆金融后援服务有限公司与江津区政府合作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标志着重庆打造金融后援服务中心走出实质性的第一步。鉴于成都当前基本完备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较好的发展势头,可以大力推进包括金融机构数据处理、后台录入、金融机构资信调查、金融人员培训以及金融软件开发供给等在内的金融后援产业的发展。

2 金融后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金融人力资源,而吸引人才落地扎根的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成渝两市应学习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先进的先有社区、再有产业的金融后援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打造了一座适合金融产业发展、金融人才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市,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成渝双核模式。

(四)以金融创新推动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科技、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