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的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
(一)在“城”中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水源状况、交通状况、建筑比例、通讯覆盖率、废物处理能力、能源供给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非农人口生活用地以及非农业生产用地这部分土地状况。“城”在经济运行状态上主要包括两点,即市政经济以及土地经济。市政经济是由政府来维护,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属于市场经济差异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土地经济指的是土地价格的多样化,当土地受到垄断地租、极差地租以及绝对地租影响时,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不同城市中呈现价格上的差异性产生波动,受到市场主体对土地使用内容、选择倾向以及竞争程度影响,对“城”的发展产生干预作用。
在对“城”的需求分析中,城市产出以及城市地租均会衍生出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这两种增函数,同时产生投机性需求这种减函数。相对而言,对“城”的各项供给可看作政府所提供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承担的负载物数量、质量等共同形成的供给物。当增函数与减函数处于相等状态时,“城”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在“市”中的判定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市”指的是一定的市场交易中心或是买卖场所,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交易结构、经济主体、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流动方向;二是经济政策、经济组织以及经济制度。两者共同作用下,“市”更多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状态、方位。在宏观表现上,“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阐述:
1、市场利益主体
市场利益主体体现在城市生产者的生产投资活动、消费者储蓄能力、个人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以及转移支付。
2、经济流量
经济流量类别主要为国民财富(这里指的是目标城市所创造的城市财富)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形态与运动轨迹、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用以及循环周转。
3、城市市场结构
城市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这里更倾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需求方面,“市”的需求是对不属于“城”状态下所产生的需求欲望,同时能够在这种欲望下产生的可支付货币量,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城市中的产品购买消费以及投资行为。“市”所产生的供给主要在于城市市场中意愿出售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含要素投入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中间投入带来的价值转化),通常表现为收入、储蓄、利润等货币形式。当增加价值与转化价值处于相等状态时,“市”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
理论上,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在运行上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属于社会性市场资源,其能够优化城市化经济中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内部联系,将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力。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的作用
城市土地是“城”的中心点,当城市土地被逐渐资产化,地租由此产生,成为了利息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城市区位不同造成的富集度、竞争力度以及区位差异外,地租程度的其它决定因素与利率呈正相关。换言之,利率是金融经济力对“城”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另外,金融对“城”的影响还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当金融状况较稳定时,可能催生一部分投资者。若投资渠道便利,极可能产生投资热潮,促进城市居民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同时,贷款利率可能在此环境下有所下滑,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的投资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可得以满足。
2、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对“城”的投机性需求以及生产生活均会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以及其名下的子市场发展状态均会影响到“城”的需求状况,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城市化经济在发展上便会处于相对容易、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保障。金融经济力对“市”的调节属于短期调节,通过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让其运行更倾向于均衡化,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纠正。
将城市看作封闭状态,“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便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较大。若想要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需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供求的影响。
三、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
(一)促进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更能够让城市化经济倾向于均衡发展,其需要让各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让弱势融资群体同样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一环境下,金融经济力可借助金融分配效率等因素消除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机会不均以及贫困现象,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
(二)调节城市地租
作为城市化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稳定、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地组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首要力量。在金融经济力控制下,土地市场的自由流转机制应不算完善,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背景下优化多样化投资工具与投资品种,让其始终处于对城市化经济均衡发展起到推动的地位。例如可加大对城市的市政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型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等,达到对城市地租的调节功能。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宏观级差地租的调节功能,充分了解不同区位下土地的价格、利用情况以及利用率,为城市化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篇2
(1)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不合理目前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到70%~80%,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学分过多而选修课的学分过少,导致学生被迫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必修课上,很少有精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特点并有益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造成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和发展无后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选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局限在专业课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很少,例如文化交流、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建模等跨专业、多学科的大融合,而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旦忽视,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
(2)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不合理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现有的实践课程由于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质量监督体系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毕业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一是实现专业课的细化。例如国际贸易课程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根据商品的种类、贸易方式具体细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这些细分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二是引进前沿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三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有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通过增设这类职业技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优化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区域研究”等专题讲座,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使学生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通过学校国际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外商务环境、区域经济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
3.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课程体系多样性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大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除了增设国际物流、报关、电子商务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还应做到文、理、工等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备。通过扩大选修课规模,学生可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实用性通过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课程设计,采用实物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际贸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兴趣,从角色要求出发,注重商务礼仪、谈判技巧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加强涉外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SIMTRADE等贸易软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该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利润核算以及询盘、发盘等磋商过程中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校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使得城市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于此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问题随之而来,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有甚至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探究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城市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
景观规划的内涵
景观规划主要是对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等实体的研究,综合了人与自然的格局及发展过程。景观经其的功能以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出其的异质性,进而形成多种景观特色。所以合理科学构建生态城市的景观生态空间结构,维持各种景观要素在功能以及结构上的多样性,规划建设出富有地区特色以及风情的生态城市景观,将景观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产功效等充分发挥出来,是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1)从城市用地方面,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科学化、实用化的体现,它可以使城市景观建设避免城市用地的浪费或者类似景观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可以在深层次上达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从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因为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建设,它是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引导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
(3)从城市景观规划方面,它是要讲求视觉冲击和美学效应的,它在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视觉美学方面的精神享受,从而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的效果。
(4)从可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景观规划则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良好的城市景观规划,不仅可以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规划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3.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的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在如今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原则
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
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一定是充分考虑其组成各要素的个体功能以及整体功能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所有功能。对于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以生态功能为主,因此,现将景观设计要素一般可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类进行简要介绍:
4.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物要素
(1)动物及微生物要素
由于在生态城市规划中,会存在着多种能量流与物质流,例如水流、车流以及生物流等都离不开景观的作用,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物的活动习性,例如,小动物与微生物的迁移问题。
(2)植物要素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多样化的植物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并且能起到净化空气、美观环境的良好作用。
4.2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非生物要素
(1)气候要素
我们可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构建生态绿地,从而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以缓解城市热导效应。
(2)地形要素
景观设计中要着重考虑要素就是地形要素,因为地形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型气候,并且可以为不同的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不同条件,特别值得注意是保护能够聚集较大生态价值但是易受干扰破坏的景观类型,例如湿地。
(3)设施要素
设施要素则包括了照明设施、服务设施以及信息设施等。
(4)负效应要素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废气、废物、噪声以及尘埃等,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应致力于减少这些负效应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美观、接近自然的环境。
五、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
5.1 生态城市中心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对城市中心区域景观的规划就成为城市布局的焦点。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十分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就呈现出相对严重状况,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由于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比较复杂的,而它的结构形态又是一个面,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又要从总体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尽可能做到使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整统一的城市核心。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城市中心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等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空间来扩大绿化面积。
5.2 生态城市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方法
对于城市公共场所景观的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也就成了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所在。但是,由于每个城市公共场所之间的实际资源并不相统一,因此城市公共场所景观规划的方针策略则各有不同。要将城市公共场所建立在一个适合绝大数城市居民的道路干线上或者建筑群里面,不可选择在远离街道与居民生活区或者个别建筑上。
5.3 生态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我们在对生态城市住宅区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实现住宅建筑规模与需要的实际效果的同时,要将住宅区域周围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住宅的人工生态建设融合起来,融合到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里去,以便达到各个有机部分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地步。此外,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还要不断结合本身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的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的统一协调,实现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统一。
结束语
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景观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以及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黄先忠.浅谈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J].建筑与文化.2012,(9).
篇4
【关键词】经济升级;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8-01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此同时,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中央实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如何健康发展的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益结论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研究角度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案例还不够丰富。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和新一届中国政府都对推进中国开设新兴城市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步发展,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主要课题。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目前,在工作层面,不少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内涵及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和任务等,缺乏清晰认识。在国家层面,对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节约集约型城镇建设、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重速度增长轻质量提高、重规模扩张轻合理布局、重自身发展轻带动周边、重房地产开发轻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发展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或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体制及政策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导致两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域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资源环境消耗的增加。在技术条件一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水平决定了资源与环境消耗程度。资源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有效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城镇化特有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新兴城市化不仅是人口比例简单的变化和城市面积的大幅扩张,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要转变。
(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三农”弱势状态、兼顾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高质量、着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二)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乡统筹,节约高效和低碳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三)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土地等配套改革来激发新兴城镇化的建立。
(四)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有效消除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城镇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五、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监督机制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统筹规划,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正确处理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等关系。
(二)加快户籍改革进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必要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三)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
深化,加快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
(四)提高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速度,更重要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只有这样才会着眼城镇发展的未来,用战略的眼光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要求,强化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是势在必行。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及规模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化过程中新增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应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具体措施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内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高度关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城镇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中,把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情学.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研究综述(1997至2007年)[J]. 经营管理者. 2009(03)
[2] 许经勇.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 经济经纬. 2006(01)
[3] 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 与现实. 2006(03)
[4] 熊吉峰.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 2007(05)
篇5
[关键词]中部地区 城市化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为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1%;2005年,中部六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71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3%。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中部地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情况略见表1所示。
表1 中部地区GDP增长率、城镇化率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统计公报相关年份资料整理
1.从经济发展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GDP增长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河南省GDP增长率达到14.1%,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长率4.2个百分点。江西、山西两省的GDP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虽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较大,但中部地区GDP与全国GDP的相关系数正逐渐增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从城市化进程看,近年来,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在“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城市化率以2%-3%的速度逐年增长,其中湖北省城市化率超过4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领头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无疑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
本研究主要依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中国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现对这两个理论检验方法简要分析如下:
1.协整的定义与协整检验
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经典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一般都假定序列是平稳的,而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不一定存在长期稳定关系。Granger(1981,1983)提出了协整的概念,用于研究经济变量的波动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认为只有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选择模型的变量,数据基础才牢靠,统计性质优良。有些时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如果时间序列y1t ,y2t,…ynt都是d 阶单整,即I(d), 存在一个向量a = (a1, a2,…,an),使得ay't~I(d-b) ,这里yt=(y1t ,y2t,…ynt),则称序列y1t ,y2t,…ynt是(d,b)阶协整,记为yt~CI(d,b) , a为协整向量,可以证明,两个时间序列xt,yt ,只有在它们是同阶单整即I(d)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这一点对多变量协整不适用)。 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数列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即其线性组合是平稳的。首先需要研究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对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采用 ADF(AugmentDickey-Fuller)检验,也称单位根检验。为检验两变量xt和yt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序列xt和yt若都是d 阶单整,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yt= α + βxt+εt (1)
用 和 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
若 ~I(0),则xt和yt具有协整关系,且(1,- )为协整向量,(1)式为协整回归方程。
2.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的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但实际却毫无意义。 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考察序列 x是否是序列 y 产生的原因时采用这样的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 x的滞后期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 x是序列y的格兰杰成因(Granger 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一般地,还应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序列y是否是x的格兰杰成因。
Eviews计算如下的双变量回归:
其中,k 是最大滞后阶数,通常可以取稍大一些。检验的原假设是序列 x(y)不是序列 y(x)的格兰杰成因,即β1=β2=…=βk=0,统计软件Eviews可以计算用于检验的F统计量及相伴概率。
三、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中部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对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设为因变量y),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代表经济增长水平(设为自变量x),首先对我国中部六个主要省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及人均 GDP 进行了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以验证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然后再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e Test)对中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历程 研究分析
“全球化”的观点是在1985年被人提出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纷纷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各国也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使自己的国家在经济浪潮中得以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全球化一词从提出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这个词汇,研究全球化的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双方或是多方贸易、技术创新、资金流动、信息和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通过这样长期的交流,使各国之间形成彼此依赖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态势,我们要学会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贸易壁垒、关税等因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关联性逐渐加大,经济上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积极的进行技术、资金、商品等方面的互通交流,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限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达成了经济上的共享。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源头
经济全球化具有历史性,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加速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它最初起源于15世纪,15世纪前的生活比较封闭,自给自足,彼此间不互相沟通交流,生产力低下,地域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而15世纪之后,西方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加上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15世纪的欧洲已经大规模进行经济活动,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量,使其逐渐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紧接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使他们对于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和掠夺财富的迫切要求,这也成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大陆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远航,开辟了一条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拉开帷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三、殖民主义的产生使经济全球化得以蔓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西方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进而演变成侵略战争,殖民主义形成。在殖民主义时期,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形成了一种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同时在殖民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带过来,与当地结合,或是进一步发展、或是直接继承,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殖民地区都有双重的影响。随着殖民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大国加快了殖民的步伐,开始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扫荡,进行财富的掠夺和资本的积累。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性越来越强,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世界市场,加强了亚欧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对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便成为他们经济竞争的后方阵地,同时为满足扩张需求,不断的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随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垄断产生,开始瓜分世界,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四、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人们意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开始召开国际会议,颁布相应的经济国际化条约,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国际经济秩序。随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间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普及,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际政局的稳定,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激烈,加快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商品的流通,至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世界经济划分为欧盟、亚太、北美三大板块。
到21世纪,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资金流动性大,行业垄断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阻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自由贸易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曲折的、艰辛的,它承载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其中伴随着垄断与竞争,合作与共享,它是一把双刃剑,为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3,(04).
篇7
一、充分提高对“情满XX,舒适家园”品牌战略的认识,从严掌握工作标准和要求。
“情满XX,舒适家园”品牌战略是我们的行动口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所倡导的,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流的管理模式,创建一流的三星级酒店”所要求的,为理想而奉献,为收获而耕耘,满足顾客的需求,是XX人永远的追求。不断改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浓郁星级酒店氛围,提高宾客满意度和酒店舒适度是作为三星级酒店尤其是全省最佳旅游饭店的根本标志和必然要求,也是酒店立足市场,吸引宾客,抢占市场份额的必然要求。“情满XX,舒适家园”是顾客对酒店的认同,也是品牌品质的提升,竞争力的提升。家园是以店为家,努力奉献,团结向上的团队如家庭般温暖,也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优秀的服务,顾客对酒店的高度认同和评价,是生意兴隆,宾至如归的衷心认可,是对酒店品牌美誉度的认同。实现这一品牌战略是保持我们企业长盛不衰的重大举措。我相信,广大员工团结、敬业、学习、创新,以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来指导和促进我们的工作,市场经营以顾客为中心,企业管理以员工为中心,超越顾客期望,用心捕捉客人需求,充分按照三星级星评标准来指导工作,做优秀的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品牌战略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工程部今年的总体工作
今年是酒店企业改制的攻关之年,同时企业经营面临着设施设备进一步老化的困难和挑战。工程部要尽力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尽快完成主附楼搭建工程的扫尾工作,使二楼、五楼尽快投入使用,完善其配套设施的功能。充分挖掘利用主楼六楼技术夹层的可利用面积,通过改造使其可作为客房部办公室,布草仓库,PA工作间等,同时,增加客房数量。在资金安排得当的前提下,改造提升10~12层客房的设施,通过装修改造,提升客房作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工程部要确保酒店动力正常运行,要进一步加强设备的维护运行管理,加强计划检修保养,设备巡检,保证好锅炉,电梯,配电,中央空调,供水系统,厨房设施等正常运行,特别要提高客房,餐厅设施的完好率和舒适度。
进一步加大能源管理力度,加强成本意识,完善物耗材料管理,设施备件定置管理,大力抓好挖潜和修旧利废工作。
加强人员培训,服务意识培训,服务技能培训,争取人员一专多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控制人员总数,实施末位淘汰,改善服务,改善后台形象,促使工作质量更上台阶。
三、结合创新品牌战略,工程部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1、狠抓工程部员工的培训考核工作,从礼节礼貌、仪容仪表、服务意识、服务程序、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到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形象,做到一专多能,培养和招聘综合型技工,如电工一定要从强电维修到配电,电梯等方面技术综合化,今年3月将派出人员参加电梯培训。(来自)对工程部技工实行优胜劣汰,技能比武考核。留用优秀骨干员工,针对有的老员工疲沓情绪,注入新活力,人员任用上不搞一潭死水,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常言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有在人员聘用上采取能者勤者留用,惰者、庸者淘汰的办法,才能使整个团体随时有竞争,有活力。希望通过培训、考核,使工程部后勤员工都以满怀热情,去创建舒适的硬件环境,为客人提供舒适的服务产品,要彻底改变游击队,救火队,油子兵形象,使后台服务也充满浓郁的酒店氛围。
2、改进工作服务程序,加强主动性,协调性,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特别前后台部门间,班组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及时性,有效性。不推诿,多做事。每个班组加强对设施的日常巡检,按标准路线巡查,责任分区,责任到人。并且由维修班组定期对前台使用人员讲述使用保养知识,杜绝野蛮操作。
3、根据酒店部署,改造好硬件设施,做好客房的改造设计方案,精心选择队伍,精心施工,使改造的客房舒适新颖,极具超前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布局,增加客房数量4—6套。控制好工程改造造价。
4、按照检修保养制度,抓好对大型关键设备的计划检修保养,做好电梯、中央空调、锅炉、配电、供水系统的换季检修,(来自)日常维护,特别是对中央空调主机及其配套冷却塔、水泵,末端风机盘管、风柜的清洗保养,精心调试,确保中央空调顺利运转安全度夏。加强对客房内电器、装饰、水暖等各种设施,厨房设备、餐厅设备的周期保养巡检。保养必须经使用部门确认到位与否。作为对各班组考核的依据。
5、树立成本经济概念,发挥利润中心作用,健全并按照能源、物料、修旧利废管理制度和办法,控制降低物耗,能耗成本,加强修旧利废,争取更进一步降低万元收入电费比,控制万元收入水费比、煤耗比,降低万元收入物耗比。
(1)把握工程配件质量关,对重大配件材料挂牌登记使用日期,跟踪使用质量和寿命。加强对配件价格的市场调查,包括对用于装修改造的装饰工程材料的价格调查控制。
(2)修旧利废加强考核统计,每月检查通报每个班组的修旧利废情况,工作优秀者可给予适当奖励。坚决杜绝只管更换不管精心维修的不良工作作风。
(3)合理调控设备经济运行,杜绝饱冒滴漏现象。
(4)贯彻落实能源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点水、电能源使用检查,每半个月检查一次,水电装表计量的使用量每月通报各使用部门,便于使用部门成本控制。
(5)加强材料,设备配件定置管理。建立好设备备件台帐,详细各配件材料价格,便于控制。用于各部门的材料必须经使用者签单,使用部门应针对工程部材料报表检查核对。杜绝流失现象。每月应对二级仓库实物盘查,杜绝积压和闲置物品备件。
(6)严格控制外委项目,水、电安装能自行解决者自行安装。设备维修严格控制外委。尽量控制维修成本。
篇8
中国经济数字化已发展到哪一步,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处在哪一阶段?埃森哲和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领先经济体的数字化密度,旨在衡量数字技术在各国企业和经济中的渗透程度。在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中,中国排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的第十位,已领先于日本和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研究表明,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数字化密度提高10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就会增加0.65%,同期GDP平均增长率也会增加0.5个百分点,中国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新增产值。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增长红利。
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企业和行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体举措包括提高网络连接能力,增加互联网接入人数和移动宽带用户,并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专家数量翻番。
第二条路径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具体来说,中国可以致力于实现100%的家庭联网率目标,提高管理质量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减轻对企业的监管负担。同时还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实现信息通信技术领域GDP价值翻番,从1.9%提高到3.8%。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数字化程度已居世界前列
所谓“数字化密度”――即数字技术和活动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机构和经济环境中“数字”技术的使用程度。
在埃森哲和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合作研究中,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通过记分卡来确定,其中包含四大部分,共有50余项指标,例如在线交易规模、是否利用云或其他技术来简化流程、企业中技术能力的普及度,以及国家对数字驱动型全新商业模式的接纳程度等。
*市场培育:指当前数字技术对现有市场的推动情况,以及数字技术对打造新市场的意义;
*企业运营:指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开展业务职能的程度,包括供应链、战略、人才、采购和研发等;
*资源配置:指利用数字技术采购和管理生产要素(土地、资本、人才、厂房和不动产)的程度――目前在中国,资本和人才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最为活跃;
*支持环境:指更广泛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推动数字化进程的质量和程度。
总体来说,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但领先于日本和法国。
一国的数字化密度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这从研究结果也可见一斑:虽然美国或韩国的信息通信技术部门非常强大,但数字化密度排名第一的却是荷兰。
研究发现,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数字化密度提高10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就会增加0.65%,同期的GDP平均增长率也将相应增加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 中国的优势和短板
评估中国数字技术应用的成熟度、优弱势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但企业应用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
城乡差距显著。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地区非常发达,但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仍然较为落后,缺乏重大投资和缩小差距的计划是其主要原因。
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很大。
网络企业――即使采用全球标准进行测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市场领先企业也都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电信和银行等主要行业都被大型国企所统治,它们有着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因此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但是这些企业的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处于落后地位,主要原因是承受能力有限和缺乏紧迫感。许多中国企业从事低利润业务,如家用产品制造等,而且它们仍然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而非生产力和创新。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企业IT开支间存在不平衡。中国的制造优势和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培育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领域。现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是,在软件和服务方面,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总开支中,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这些不平衡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数字技术应用在所研究四个维度中的优势与不足。
篇9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以人为本生态环境
前言: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相对比所产生的矛盾,不仅导致了中国昂贵的地价和房价,还使一些软性需求被轻视或忽略。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面积和居所周围景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小区不仅要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及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还要创造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环境意象。这给建筑师和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而言,除了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种植密度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并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这才是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要担负的责任。其更关系到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性、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对我国人口素质和居住环境的提高及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指导的是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风格及给人的整体影响,它反映的是整个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及当下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多样性。比如黄庆就将中国哲学中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了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营造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法.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石朝林分析了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基本国情的景观设计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 ;人文关怀 ;历史文脉;地域特色;整体规划归属感 ;审美心理。韩玉梅提出应该遵循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植物配置以及经济性的设计原则。邓文华则提出了设计师应该遵循认识人性、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的设计理念。这些设计理念虽然方向不同,但无疑都很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中国房地产业逐步成熟,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1景观环境效益
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3.2经济效益
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3.3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4.景观绿化设计中集中存在的不足
4.1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 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 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 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4.2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有所失衡
许多园林工作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 在相对狭窄和零碎的绿化空间里, 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台楼阁, 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 使原本不平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片面追求硬质景观, 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居住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是不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园林景观的, 应该加以注意。
4.3景观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区的设计师缺乏创造性,直接把其他地方一些经典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照搬到本地来应用。而不考虑地域的差别和文化特色的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出来的居住区很少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4园林树种、花卉品种、园林雕塑之间的协调性差
很多居住区在进行绿化时,盲目的引进树种和花种,没有考虑到这些树种和花种的生长环境,进行园林雕塑摆放时也没考虑整体布局,和相互之间的搭配,相互之间协调性差,无法达到相互点缀,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 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的效果。
5.针对景观规划设计不足的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当前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前文提到“以人为本”是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理念,但从发现的问题来看,这个设计理念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如果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不到运用,居住区中的园林景观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不仅不能给居民带来美感和愉悦情趣,反而会刺激他们产生排斥情绪和厌恶感,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足够重视。另外。景观设计中也存在抄袭、盲目追求效率等急于求成的问题。这不仅对景观设计师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整个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进步。这不仅需要设计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整个行业的监督。
5.1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目前, 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 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 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 开始向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回归,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 富有人情味 , 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炎热的夏天能乘凉, 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 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5.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绿地率。
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5.3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
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4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
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人员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结语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对居民的工作及生活影响重大,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的绿化质量和景观设计情况。但由于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所以设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实际要求灵活变通,不断创新, 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和建设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环境,满足时展的需要。参 考 文 献:
(1)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
(2)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 J] .建筑知识, 2004 ,3 .
(3)张超逸.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技术.园林景观资讯2009.5
(4)张晓磊.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5) .
(5) 赵肖丹.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11) .
篇10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信息化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
1.1 信息化系统集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并于2000年1月1日试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中,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与网络系统工程的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它是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将硬件、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系统集合成为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的全过程,由此能够使原本处于独立状况的信息,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协调运作,使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集成项目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其实施难度也日趋提升。对于一个大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而言,由一家公司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故此需要将之分解为若干个专业化的子项目,并由多家公司共同完成。在这一前提下,出现了一种系统总集成。
1.2 项目管理。所谓的项目管理具体是指在某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达到某种预定的项目目标,采取具有临时性的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计划的领导和控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管理方法。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中所包含的学科内容较多,如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除此之外,项目管理还涉及诸多的知识领域,可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杂性,它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工作过程一般都需要跨越两个以上的组织,并且还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处理。其二,创造性。这是由项目的一次性特征所决定的,也是与重复性管理工作的主要区别是所在。其三,周期性。从本质的角度上讲,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是计划与控制,使某个项目在预定期限内达到既定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项目管理便会结束。
2 信息化系统集成多项目管理路径及策略
2.1 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多项目范围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的多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的范围进行确定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如果连最为基本的范围都无法确定,那么项目管理工作也无法正常展开。在项目的启动初期,便需要由项目双方针对该问题进行研讨,并以项目目标为指导依据,达成一致的项目范围,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依据。在信息系统集成中对项目范围进行确定时,可将客户的业务需求作为主要依据,并围绕项目目标及核心业务展开。同时要协调好项目双方的利益关系,若是项目范围控制的不到位,会导致无形的内部管理成本增大,所以必须对项目范围的度进行准确把握,并遵循适度则取,过渡则收的原则。控制项目范围时,不但要确保项目的初期范围准确,尽可能减少边界的模糊性,而且还要确保项目在实施阶段的范围稳定,防止范围随意扩大,即使扩大也要保证其在合理的受控范围之内。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当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范围计划,在该计划中要对变化范围的确定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应当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调查阶段、引导阶段和确认阶段。再次,应对范围进行分解,使其形成多个更容易进行管理的单元,再按照项目目标划分WBS,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交付组合架构。
2.2 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多项目风险管理。在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多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实施。大体上可将信息系统集成多项目风险管理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2.1 事前控制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编制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其中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内容。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将之最低点,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经过风险识别之后,会发现诸多的风险因素,此时便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并随着项目的逐步展开,不断提升风险分析的精确度和详细程度。
2.2.2 事中控制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消除风险的潜在威胁及影响。首先,要加强对风险的监视。通常情况下,风险对项目所产生的影响是很难准确估计出来的,所以必须对风险进行监视,即通过监视系统核查项目进展的实际效果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处理,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在信息系统集成多项目管理中,规避风险较为常用的方法有预防、转移和回避。在预防风险中,需要做好的是项目培训工作,防止因项目实施人员的不正确行为引发风险,培训的内容应当以项目的有关策略、标准、规章制度等为主。转移风险具体是指通过合作、外包、担保等手段,将项目风险进行转移,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转移风险能够将有效规避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会使项目的利润产生一定的损失。回避风险则是在项目的风险存在较大的威胁性,通过改变项目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如修改项目目标、范围、结构等。
2.2.3 事后控制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为项目的实施、控制、管理、决策的进行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保障。所以应当在项目实施中,做好与风险因素有关信息的收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系统集成多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除了要加强项目范围的管理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项目的风险管理。除此之外,项目的管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信息系统集成的运用方法,这样不但能够使项目有序进行,而且还能确保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公司职工食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