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贸市场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贸市场设计规范

篇1

关键词:农贸市场设置标准湛江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贸市场是社区商业的一种,在城市商业体系中处于最底层,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各个农贸市场的关系是平行的,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其相互作用犹如原子作用力,各农贸市场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和商圈,如同金属原子,当相互间距离太小的时候会因为竞争而产生排斥作用使之分开,当距离太大的时候则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使之靠近。因此在人口密度分布均匀和不考虑地形影响的理想状态下,各个农贸市场都具有同样的能量级,只有在各个邻近的农贸市场之间距离相等的情况下,排斥力和吸引力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这种相互作用模式的商业设施的布局比较适合于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与空间均衡的基础上,商业点的分布将呈现空间均匀状态。由此理论得出,在理想状态下农贸市场的空间分布形态也必定为一种六边形结构。因此,农贸市场的总体布局也将呈现均匀的状态,符合中心地理论的假设,这种六边形结构模型可以作为农贸市场总体布局的一般模型。同时,他还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农贸市场的布局也受到此三个因素的约束。其中市场因素指农贸市场的服务范围内的潜在消费总量,这与人口密度有着直接关系,是农贸市场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交通因素主要影响农贸市场的具体选址;行政因素是政府的干预,克氏认为这个因素主要适用于中级中心地,对农贸市场不适用,而且通过行政干预的方法对农贸市场的市场化不利,将不予考虑。

因此,在进行城市农贸市场实际规划布局时,必须重点考虑农贸市场之间距离与当地人口规模关系的问题。在运用此模型进行实际农贸市场的总体规划布局时,要先通过分析城市各局部的人口规模,确定在这个地区的农贸市场的规模和服务半径大小,对模型进行局部调整,最终得出适合本城市的农贸市场空间布局体系,并确定农贸市场的个数和每个农贸市场的选址范围。

对农贸市场的总体控制主要靠营业面积的千人指标与服务半径来实现。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规范或文件中对农贸市场的千人面积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只对商业服务设施作出总体指标规定,没有涉及到其中具体的农贸市场。

从湛江的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到出租率与生鲜超市影响两者的相互抵消作用,城市对农贸市场营业面积的实际需求也应该与这个数字相当。由于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耗量变化不大,不会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生鲜肉菜消耗量,建议参照这一数字,推荐将湛江市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千人指标控制在 150-180㎡/千人。生鲜超市与大型超市的生鲜经营区面积也应当经过加权处理,统一到这个千人面积指标内。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对中心地分布与人口密度关心的论述,可以得出对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和服务范围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农贸市场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区域,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也高,服务范围较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区域,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也低;服务范围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与周边人口密度呈正向相关,服务范围与人口密度呈反向相关的关系。在进行城市农贸市场总体布局的时候一定要从其周边人口密度开发,合理调整各个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使之适合其所在地区的需要。

虽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有规定:居住区不宜大于 600 米,小区不宜大于 300 米,可是并没有将其与周边人口密度的关系作出规定。通过这次调查,参考城市公交站点设置的距离规范,得出在人口密度小于 1 万人/k㎡的城市地区将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控制在为 500 到 800 米,不大于1000 米;而在人口密度大于 1 万人/ k㎡的地区服务半径规定为 300 到 600米较为适合,不小于200米。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取下限,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取上限。

服务半径不能过小否则会引致市场间的恶性竞争。我国人口有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应当参考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来制订农贸市场的最小服务范围。对城市老年人日常行为的研究表明,购物行为是老年人经常发生的反复外出行为的一种。老年人外出活动分布由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域活动圈四个层次组成。基本生活动圈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活动半径小,约 180-220M 左右,符合 5min 的老人步行距离;扩大邻里活动圈以小区(居民区)为出行规模的老年人活动范围,活动半径不大于450M,以步行为主;市域活动圈与集域活动圈都为出行频率较低的层次,与日常购物关系不大,不予讨论。按照老年人出行时间5min,将农贸市场的最小服务半径定为 180 米,既能照顾到老年人的出行又能避免农贸市场之间过度激烈的恶性竞争,是比较合理的标准。

综上所述,湛江市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应控制在 300 到 600 米范围内。在人口密度小于 1 万人/k㎡的城市地区取 500 到 800 米,不大于 1000 米;而在人口密度大于 1 万人/k㎡的地区取 300到 600 米,不小于 200 米。

农贸市场的规模必须与其服务人口的规模相适应,要从可能达到的社会购买力大小出发,不宜一味追求大规模化,否则势必造成土地与投资的浪费。农贸市场的服务人其服务范围中的总人口,服务范围的确定可参考中心地区理论的蜂窝模型,将每两个农贸市场之间距离两个市场相等的所有的点连起来,最终围合出的区域就是各个农贸市场的服务范围。确定市场的营业面积规模应当依照前文所得出 150-180㎡ /千人的标准,将市场服务范围内的人口规模乘以千人指标得出该市场的最佳营业面积规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规定单个菜市场副食店的规模为建筑面积1500-2500 平方米,这与农贸市场社区化、小型化的发展方向有所冲突。笔者通过对湛江农贸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面积小于 1000 平方米档次的农贸市场的经营效益最好。同时如果农贸市场面积过大,会增加平面布置与流线设计的难度,也不利于灵活选址。因此,根据湛江的实际,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规模推荐为 1000-2500 平方米,最大不超过 3000 平方米。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应该采取建设几个中小型农贸市场,而不应该采取只建设一个超大型农贸市场欲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农贸市场必然朝社区化、小型化与灵活布置的方向发展。然而为了保持市场内部的竞争性,保证居民购买时的选择余地。最终确定农贸市场的设置标准的因素很多,不同城市的地域特点也决定着该城市的农贸市场的布局,对湛江农贸市场的布局和标准的研究只是一种参考,真正决定某个城市的市场规划的因素是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李众,陈福涛:城市中心城农贸市场规划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小城镇建设,2007

向睿:成都市农贸市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

篇2

要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发生重大食品平安事故的地区和单位,要严肃追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要加强督促检查,市食品平安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今年要组织1-2次督查活动,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平安专项整治和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取得实实在效果。

一、指导思想

依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推进食品平安专项整治为主线,突出食品源头治理,以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平安监管为突破口,重点抓好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和食品平安监管机制,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平安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平安。

二、工作重点

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制售不符合规范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监管品种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7类食品,加大对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管;抓好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平安监管;强化消费环节的食品平安管理;开展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具体包括:大米、面粉、面条、食用油、酱油、食醋、米粉、米线、腐竹、早餐食品、啤酒、饮料、饮用水、冷冻食品、蔬菜、奶制品、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等。

三、工作目标

㈠全市县城以上定点屠宰厂(场)基本达到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猪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规范》规定规范;县城以上生猪私屠滥宰和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受到全面遏止;县城以上乡村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90%以上。质监、工商、现代服务业指导中心、农业部门配合。

㈡全市城乡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下降5个百分点。工商、质监部门配合。

㈢生猪“瘦肉精”平均检出率下降1个百分点。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

㈣全面规范市城区的大型食品商场(超市)散装食品经营行为。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

㈤推行食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制度。市城区大型市尝超市进货索票索证率达90%以上。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

㈥开展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牵头负责。

㈦实行“农改超”和农产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制度试点工作。配备检测人员,对入市销售的食品进行抽检和公示;规范农贸市场秩序,县城以上取缔马路市场和露天市场,全面实现农贸市场退路进厅。由经贸委牵头负责,工商、质监、农业、城建、现代服务业指导中心等部门配合。

㈧市城区基本实现米、面、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的平安准入上市。由质监部门负责。

㈨市城区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达到100%。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

㈩基本消除面粉、肉类、儿童食品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由质监部门牵头负责。

(十一)肉制品、饮料、奶制品、方便面、食糖与味精类调味品、饼干、膨化食品、速冻米面食品、罐头食品、冷冻食品等10类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力争90%取得生产企业许可证。由质监部门负责。

(十二)及时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及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案件。由各部门按职责要求负责落实。

(十三)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四、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㈠加大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整治力度

1整体推进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从6月30日起,做好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混配制剂的禁用、禁销工作。严厉查处非法生产、使用“瘦肉精”等国家禁用药物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检出“瘦肉精”地区实施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水产养殖用药的监管和指导,保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平安。

2完善农产品质量平安保证体系。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规范。形成全市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监督网络;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争今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数达到15个。全面启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使我市通过国家认证并获得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到5个以上。

3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儿童食品滥用添加剂情况加强管理。

4严查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制作食品行为。重点落实“十查十找”任务。找陈化粮、矿物油、地沟油、吊白块、回收过期蜕变食品、工业用双氧水、毛发水、敌敌畏、甲醇等非食用物质,一经发现完全收缴物品、设备。

㈡加强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督

1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加强动植物疫情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产品规范化生产,着力解决好滥用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问题。对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要建立田间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平安全程监管。

2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实现县以上全面定点屠宰的目标。即在地域上向农村乡镇延伸,品种上向牛、羊、家禽延伸。积极发明条件,加快推进牛、羊的定点集中屠宰工作。

3抓好县以上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清理整顿工作。

4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及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5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以重点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非食品物品、病死畜禽、回收过期食品加工后再上市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并强化对食品企业生产环节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凡不具备确保产品质量条件的生产企业及产品都要退出市场

6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平安标志的发放管理。加快审查进程。力争我市小麦粉等5类食品、肉制品等10种食品的大中型生产企业都能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审查和指导,确保QS标志和食品标签的使用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7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加大对纳入整治和监管重点的食品品种的抽查频率和覆盖面;抓生产集中地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要重点抽查涉及人体健康平安的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要坚决曝光。退出市场

8严厉查处食品生产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各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案件。上级领导批示查办的案件,要及时查处。对暴力抗拒执法的大案、要案要加大侦破力度,快办快结。

㈢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平安监管

1推动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建设。认真贯彻《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规范》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软硬件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市场认证。

2以“农改超”试点工作为突破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方式,提高生鲜食品在超市销售中的比重。推进“农改超”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快农贸市场改超市、农贸市场室内市场退路进厅步伐。

3加强绿色市场与绿色生产的有机结合。组织好对基地产品的考察认证和签订合约等工作。逐步实现食品的基地、加工、批发、超市、消费的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行平安农产品专销市尝专卖店建设。同时大力推行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方便消费者选择和监督。大力推行市场与基地挂钩,推行市场与基地的对接和互认;创新农产品营销机制,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推行经营者自律。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

4推行平安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尝农贸市场和乡村重点生鲜食品超市,建立农产品质量平安快速检测网点,配置专门的检测仪器和专门的检测人员,开展以速测为主的平安检测。各屠宰厂要配备常规的肉品检测设备,乡村屠宰厂还要配备“瘦肉精”检测设备。建立农产品质量平安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定点、定期的监测工作,并逐步扩大检测监督的项目和产品范围。对没有按要求建立检测站点,开展例行检测或存在平安隐患的单位要向消费者公示,对定点屠宰企业还应依法取消其定点屠宰资格。对确实没有自检能力的企业要实现委托检验制度,委托有资质或资格的社会食品检测机构代为检测。对不能按要求执行委托检测制度的企业,要及时向消费者公示。

5全面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实行食品进货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追究制度。统一规范购销台帐等票、证内容。违规食品不得进场销售。并按规定销毁,防止异市异地销售。要督促企业主动回收已上市和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及时消除隐患。督促和指导食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封存演讲、依法销毁和重要大宗食品平安质量购销档案等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编码和可追溯的质量监控模式。

6认真整治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要在重点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设置质量监督服务站点。同时受理群众的举报和投诉。

7充分发挥食品检测机构的作用。解决重复检测和有些品种存在检测空白问题。发挥好各类检测机构的效能。

㈣加强消费环节的食品平安管理

1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及建筑工地食堂。

2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市城区学校食堂、餐饮业量化分级达到100%。

3认真贯彻执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全面规范市城区的大型食品商场(超市)散装食品经营行为。

㈤开展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加快我市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依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快食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精神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新型的食品平安治理机制,实现食品行业的可继续健康发展。市区选择5个大中型经营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有关管理部门要督促企业制定和完善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强化企业法人、市场主办者是食品平安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保证食品平安的行业自律机制。

㈥开展儿童食品和食品包装、标识印制业整治。对全市儿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对不法分子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办。要进一步完善儿童食品的准入条件,建立健全既能确保食品平安、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儿童食品企业的管理规范,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进一步规范印刷行业管理,对合法的包装标识印制企业要加大其承印验证、承印登记的检查力度,对擅自设立印刷点从事印刷活动的要坚决取缔。

㈦抓好农村食品平安监管和销售网络建设。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基层食品流通的监管。形成严密的食品平安监管网络,保证农村食品平安。积极探索农村食品销售网络建设,鼓励大型食品经营企业到农村建立网点,形成食品供应的主渠道。

㈧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执法部门要把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取缔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和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查办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案件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和配合,及时通报案件查处情况,努力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坚决、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罚代刑。

五、工作要求

密切配合。依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

㈠加强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工作原则,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区域内的食品放心工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食品平安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食品监管协调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食品平安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工作,积极发挥“抓手”作用,协调组织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办案协作,切实提高执法效能,保证打击取得实效。

强化监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篇3

【摘要】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卫生习惯状况是制定健康卫生教育对策的主要依据。文章依据对新疆和静县某小学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了解和分析,为农村学校进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习惯培养等提供参考,以期找出农村孩子环境l生教育的最佳对策,为农村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良性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农村学校;环境卫生教育;原因;建议

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检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学习环境、卫生环境和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环境卫生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环境卫生依附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农村学校的条件较差,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加强对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培养,更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一、农村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现状

我校当前师生共1200余人,地处乡镇商业街道,临街道、农贸市场和步行街,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现在农村学校以教育均衡化、标准化配备为主,以教学质量为主,以维护稳定为重点,以致忽视了学校的环境卫生管理,虽然有比较完备的环境卫生制度,从学校到专职负责、班级等,但普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明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使得相关工作经常不如人意,环境卫生工作保持性差,因而学校不得不突击检查环境卫生,限时大扫除等。

二、困扰我校环境卫生教育的原因

(一)农村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镇共三个社区、七个村组,学校南校门在商业街中段,学生放学所走的东校门面临步行街(也是农贸市场),所处街道无环境卫生设施(截稿前,我校商业街安放了垃圾箱),早晨有人打扫,不洒水,只是对街面垃圾进行清扫,人行道被占道或车辆乱停乱放,致使街道难以改变脏乱差的形象;街道下水道没有使用,住户、商贩排放的污水随意泼到路面(冬季路面结冰,存在安全隐患),垃圾随意堆放于道边路侧。我镇七个村组中的五个村组都存在沿路堆放农家肥、柴草、砂石、砖木等情况,道路无人维护清扫。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早习以为常,因而他们的环境卫生习惯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农村家长多从事粗重的农业活动,春种秋收,早出晚归,劳动强度较大,无暇顾及个人卫生,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也不多,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环境卫生习惯了。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孩子对个人卫生的不重视,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二)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人员、设备设施不足

1.学校医疗保健人员不足

学校缺乏医疗环境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及时检测,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等不能及时处置。每年秋冬季,学生水痘的发病率非常高,各班级都会出现,因而请假学生也相应增多。比如我带的班级中,2016年秋冬季发现水痘后,很快就有5名学生出现水痘,为避免传染,学生请假短则三日,多则一周。医疗保健人员的不足使得环境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校环境卫生配套设施不足,导致环境卫生工作难度增大

当前,我校有公用厕所一间,按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要求,学校卫生间严重不足,设计不合理,冲厕用水接入村水塔,每日只有三次供水,所以冲厕用水无法得到保证,造成厕所卫生差,气味大。厕所没有下水道等排污管道,所用蓄粪池容量小,只能雇用粪车拉运。

我校配有三个标准垃圾箱,由镇相关部门负责清运,分设在厕所两边各一个,教学楼边一处,校内无垃圾桶,楼道内无垃圾桶,运动场所及绿地、道边、庭阁等也无垃圾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垃圾无处可丢,使得学校环境卫生保持工作难度加大,学生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屡禁不止。

(三)邻近商铺、摊点等对学校环境卫生教育的困扰

学校周边都是商铺,精明的经营户迎合农村孩子的特点,多卖些麻辣条、小包装食品、低价的饮料、形形的小玩具,以及现煮现卖的香肠、蟹棒等麻辣烫,自制的糖葫芦等。

由于缺少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镇上没有食药监局等职能部门,县上职能部门下来检查时,这些商户早已关门走人),这些“三无”食品以及各种包装袋、纸给学校环境卫生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经常能看到校园周边有垃圾袋、包装纸袋、塑料瓶、食物残渣、碎屑等随意散落,有学生将之带入学校,造成了校园班级卫生环境很差。

(四)学生环境卫生习惯教育和培养的缺位

散落在校园内、楼道、绿地、操场上的塑料袋、纸张、瓜子皮、饮料包装盒,墙壁上、石凳上、地面上黏着的口香糖,白墙上的手印、鞋印、足球篮球印和便池中的污物、尿渍等,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环境卫生习惯教育和培养缺位,特别是集体观念、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教育的缺位。他们没有考虑周围其他人的感受,认为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这些情况说到底就是没有社会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因而,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环境卫生的教育均存在不足或缺失。

以上种种,造成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学生卫生健康习惯堪忧,成为学校难以有效管理的难题。

三、建议

首先,乡镇、村组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到实处。

其次,学校应配备相关环境卫生保健人员及环境卫生保健设备,职责到人,权责分明。

再次,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最后,学校应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环境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其中,培养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因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情怀。

篇4

摘要:文章结合常州陈渡新苑小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对建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的职责。提出了康居工程住宅小区质量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康居工程;质量;管理

近几年,随着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大量商品房竣工投入使用。这些房屋在使用功能和质量上比前几年有一定提高,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居住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但是,建筑产品的质量不仅受到建设、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人员素质、材料质量、地质条件、气候、时间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现就结合陈渡新苑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开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供大家参考:

1项目的概述

陈渡新苑位于常州城区西南部,紧邻荆川公园和南运河,它因常州著名的文化古迹—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先生读书处“陈渡草堂”而命名。小区规划用地面积15.7公顷,共55幢房屋,总建筑面积33.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75万平方米,配有会所、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建配套设施,可入住2200多户家庭,居住人口约7000多人。

2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①邀请建设部专家对本工程的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并严格按照专家组意见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②在设计方案中采用塑钢中空玻璃门窗、太阳能热水系统、外墙强体自保温系统、外墙聚苯颗粒保温系统、雨水收集和河水综合利用系统等成套新技术,提高住宅工程的科技含量,完善适用功能。③组织建设及监理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初步审查,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④设计图纸全部经过常州市施工图审查中心相关专家的审查,对涉及方案中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和相关消防,节能等设计规范之处进行了及时修改。

3开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①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取社会信誉良好、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具有良好工程业绩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参与本工程的建设。②在充分踏堪现场后,由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针对性较强的施工组织设计,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报监理方进行审核。③在建设各方充分熟悉图纸后,由建设方组织设计、监理、施工方召开了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专题会议。④建设行政质量监督部门在开工前组织建设、监理与施工方进行书面的质量监督交底,就建设各方的行为、质量监督流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约定。

4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4.1执行施工方案现行、样板开路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的预控

①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每一分项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均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监理人员在审查施工方案时,主要审核其措施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避免“壳、裂、砂、渗、漏、堵、粗、污、锈”质量通病的问题。②加强成套新技术的交底。为提高住宅综合质量、促进住宅技术发展,本工程采用了塑钢中空玻璃门窗、太阳能热水系统、外墙墙体自保温系统、外墙聚苯颗粒保温系统、雨水收集和河水综合利用系统等成套新技术。③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推行样板开路制度。对于成套新技术的应用,装饰工程细部做法等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施工人员首先按既定的施工方案做出样板,经过建设方,设计方和监理方共同验收合格后,再展开全面施工。写作秘书

4.2严把原材料和工序质量关,加强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①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每一批原材料进现场前,施工单位将收集的原材料的合格证,质保书和部分新材料的推广证以书面形式向监理方进行报验。监理方在核验其质保材料符合要求后,对规范规定应抽样检测的钢材,水泥,砌块,聚苯颗粒保温砂浆,防水材料,外墙面砖等材料严格按照相关的批量进行现场见证取样,经具备资质的检测单位复试合格后,方可用于本工程。②工序质量的控制。1)施工企业加强自检。对工序质量,施工班组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经质量员自检合格并报监理人员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2)监理人员加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3)建设单位进行抽检。建设单位管理人员通过每天巡视现场,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情况。4)建设行政质量监督部门实行关键工序的停检。5)设计人员通过定期的现场办公,及时解答施工单位的疑问,并检查现场施工情况是否与设计图纸一致。4.3组织劳动竞赛,营造积极创优的施工氛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在广泛征求各施工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陈渡新苑劳动竞赛考核细则》,由各参建单位派人组成评委组,分别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的高低评出综合奖和单位奖,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劳动竞赛,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营造出了积极创优的竞争氛围。

5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5.1加强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竣工资料是工程质量的书面记录,工程竣工前,施工单位将完整的竣工材料向监理人员进行报检,监理人员在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统一交由常州市城建档案馆进行存档。确保了竣工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5.2开展分户验收,加强工程质量事后控制。分户验收工作面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选派人员组成分户验收小组,分别对每户的层高、轴线尺寸进行了测量,并对楼地面、屋面、楼梯间等公用部位、门窗、内外粉刷、给排水、建筑电气等部位进行了全面验收。通过拉网式的分户验收,工程的细部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篇5

关键词:连拱隧道 既有隧道 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重庆渝中连接隧道全段均位于渝中半岛内,南接东水门大桥,向西下穿陕西路、重庆轮船总公司、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农贸市场、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新华路,拐向北西下穿筷子街、市消防一支队、罗汉寺、民族路、重庆市中医院、嘉陵江索道楼、沧白路,终点与拟建千厮门大桥连接。隧道设计行车速度40km/小时,为双向4车道城市隧道,隧道左右线均为曲线隧道,隧道洞口段连拱隧道、洞身段为小净距隧道。根据设计方案,位于于暗挖交叠段的两江桥连接隧道为双跨整体式连拱结构,跨度21.47m。暗挖交叠段六号线为区间隧道,跨度11.6m。连拱隧道位于区间隧道上部,距离由远变近,最后汇合成中间夹一定岩层厚度的上下交叠结构形式。

连拱段隧道总体走向324°,与地质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连拱段隧道穿越坪状丘陵,围岩岩性以中风化砂岩为主,围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呈块状结构,围岩厚5.1~12.6m,为浅埋隧道,地下水以滴状或

串珠状渗入,隧道涌水量2.5~5L/min・10m,围岩级别为Ⅳ级,围岩易产生坍塌。

2 数值模拟

2.1 计算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采用弹塑性模型、平面应变单元进行模拟。模型左右取50m,上部取至地表,下部取30m;模型两侧边界水平位移被约束,底部边界竖向位移被约束,上部为自由表面。隧道围岩按Ⅳ级围岩计算,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机结构的计算力学参数见表1。具体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选取轨道六号线典型位置处的节点,典型节点分别为拱顶、左右拱腰、仰拱;水平位移节点选取两侧边墙。轨道六号线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警戒值为±1.4mm。

表1模型参数

图1 数值计算模型

2.2 模拟施工步骤

本次数值模拟分析施工顺序如下:轨道六号线开挖轨道六号线初期支护轨道六号线二衬施作中导洞开挖中导洞临时支护中隔墙施作右洞上台阶开挖右洞上台阶初期支护施作右洞下台阶开挖右洞下台阶初期支护右洞二衬左洞上台阶开挖左洞上台阶初期支护左洞下台阶开挖左洞下台阶初期支护。在数值模拟分析过程中轨道六号线二衬施作后围岩位移清零。

3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围岩竖向位移

图2为轨道六号线围岩竖向位移随施工步骤变化曲线(“+”表示上隆,“-”表示下沉)。从分析模拟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中导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左拱腰、仰拱表现为上拱,上拱量分别为0.06mm、0.07mm,正拱顶和右拱腰变现为沉降,沉降值分为0.00mm、0.01mm,说明中导洞开挖对轨道六号线的影响较小。

右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的左拱腰和仰拱上拱量分别为0.71mm、0.32mm,正拱顶和右拱腰的沉降值分为0.02mm、0.21mm,说明右洞开挖对轨道六号线影响较小,轨道六号线处于安全状态。

轨道六号线在左洞开挖后,靠近右洞的左拱腰和仰拱变现为上拱,上拱量分别为0.67mm、0.41mm,正拱顶和右拱腰表现为下沉,沉降值分别为0.47mmm、0.41mm,未超过警戒值1.40mm,左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处于安全状态。

在中导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的左拱腰、正拱顶、右拱腰的位移较小;在右洞开挖后左拱腰上拱开始增大,正拱顶和右拱腰下沉较小;在左洞开挖后,左拱腰上拱在减少,而正拱顶和右拱腰沉降开始增加;在左洞支护后,轨道六号线的位移处于稳定状态。

图2 轨道六号线围岩竖向位移随施工步骤的变化曲线

图3 轨道六号线周边收敛随施工步骤的变化曲线

3.2围岩水平位移

图3为轨道六号线的周边收敛随施工步骤的变化曲线(“+”表示扩张,“-”表示收敛)。从分析模拟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中导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的左边墙和右边墙皆为向内收敛,最大水平相对位移为0.08mm,表明中导洞对轨道六号线的水平收敛的影响较轻微。

右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的左右边墙向外扩张,水平相对位移增加,最大水平相对位移为0.28mm,右洞的开挖对轨道六号线有影响。

左洞开挖后,轨道轨道六号线的左右边墙向外扩张,水平相对位移增加,最大水平相对位移为0.55mm,左洞开挖后,轨道六号线的相对平距增加,左洞的开挖对轨道有一定的影响。

以六号线完成二衬后作为变形零点,轨道的相对平距随着施工过程在逐步的增大,右洞及左洞的开挖,轨道六号线的相对平距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左右洞开挖对轨道六号线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大。

3.3围岩应力

图4、图5为左洞开挖后第一主应力以及第三主应力场云图。轨道六号线的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在左洞下台阶开挖后达到最大值。轨道六号线的第一主应力最大出现在仰拱处,表现为拉应力,最大值为0.28MPa;第三主应力最大出现在右边墙位置,变现为压应力,最大值为1.52MPa,均小于设计C40混凝土抗压设计强度21.5MPa与抗拉设计强度1.8MPa。

图4 左洞开挖后第一主应力场云图

图5 左洞开挖后第三主应力场云图

4结论

本文对浅埋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其下部轨道六号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该连拱隧道现有设计支护参数可以满足自身稳定及安全性要求,亦能同时满足轨道交通六号线围岩的稳定及结构安全。

在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轨道六号线受沉降变形以及水平变形影响相对较大,中导洞、右洞、左洞的开挖三个阶段诱发轨道六号线的拱顶最大上拱量分别为0.06mm、0.71mm、0.67mm,边墙水平相对位移最大为0.08mm、0.28mm、0.55mm。上述变形量未超过警戒值1.40mm,说明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轨道六号线处于安全状态。

连拱隧道下部的轨道六号线的最大压应力为1.52MPa,最大拉应力为0.28MPa,均小于设计C40混凝土抗压设计强度21.5MPa与抗拉设计强度1.8MPa,轨道六号线的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GJ D7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张云良,万民科,王昌胜,等.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数值模拟[J].公路与汽运. 2013(1)

[3] 万飞,谭忠盛,陈岩.新建隧道近距离上跨既有线施工方案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37(1)

篇6

关键词: 系统设计; 计算负荷; 设计方案

水 消 防

概述

中德.英伦联邦住宅小区座落于成都市红星路南沿线。

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584560.862 m2

居住总户数:3630户

居住总人口(3.5人/户):12705人

本项目包括:一栋独立33层高层住宅(18#楼)、两栋三联体33层高层住宅(19#、22#楼)、四栋二联体33层高层住宅(13#、14#、15#、20#楼)、两栋独立46层超高层住宅(23#、24#楼)、两栋46层超高层住宅(16#、17#楼)及联体一栋三层商业中心、一栋两层农贸市场、一栋三层独立幼儿园、两层地下车库。

设计范围

建筑红线内室外消火栓系统。

建筑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泡漠-喷淋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系统。

三、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系统

3.1 水源。

1).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2). 供水压力0.25MPa。

3). 本工程拟从小区东侧红星路南沿线市政给水管道上接两根DN350mm的引入管。建筑红线内,分别设DN350住宅水表一块,DN100商业水表一块, DN100绿化水表一块。

3.2 消防用水量(小区消防统一考虑)

本工程16#、17#建筑消防用水量按一类高层综合楼设计,13#、14#、15#建筑消防用水量按一类高层商住楼设计,其余按普通住宅考虑,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一次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室按中危险Ⅱ级设计,其余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Ⅰ级,自动喷水用水量取30 L/S,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如下:

3.3 消防水池、消防转输水箱、天面消防水箱

本工程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由消防水泵供水,消防水池设在23#楼地下一层,消防水池贮存一次火灾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864m3(含室外消防用水量)。其中,超高层住宅24#楼屋顶设置消防水箱,消防水箱有效容积为18 m3。另, 24#楼第14层(避难层)设置消防转输水箱,有效容积为31.2m3(10min消防水量)。

3.4 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30L/S, 作用时间3h。本工程拟从小区东侧红星路南沿线市政给水管道上接两根DN350mm的引入管作为消防水源,在该小区道路内形成环状给水管道,管径DN350。沿小区室外消防车道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SS150/80),供应室外消防给水。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距离路边不大于2米。发生火灾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吸水口取水经加压进行灭火或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3.5 室内消火栓系统

3.5.113~15#商住楼设计流量: 40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16~17#综合楼设计流量: 40L/S, 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其余普通住宅设计流量: 20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水枪口径Φ19,射流量≥5L/S, 13~15#商住楼以及16~17#综合楼室内消火栓立管管径DN150, 过水能力15L/s, 其余普通住宅室内消火栓立管管径DN125,过水能力10L/s。室内消火栓间距≤30M, 建筑物内任何一点均有2股消防水柱同时到达。各消火栓箱内配置DN65,SN型消火栓两只,Φ65合织衬胶水带一条,长25m,Φ19mm直流喷枪一支,消防软管卷盘一套。屋顶试验用消火栓前设压力表,室内消火栓给水管道由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一条,阀门标注明显的启闭标志。

3.5.2室内消火栓系统分区

本工程超高层建筑(16#、17#、23#、24#楼)室内消火栓系统垂直分三个区:低区:地下一层至十五层。中区:十六层至三十一层。高区:三十二层至四十六层。

本工程其余普通住宅及商住楼室内消火栓系统垂直分两个区:低区:地下二层至十六层。中区:十七层至三十三层。

地下一层设消防泵房和消防水池,水泵房耐火等级为一级。室内消火栓主泵二台(-用-备),单台泵性能: Q=40L/sH=190mN=132Kw。

消防十分钟前由设于24#楼塔楼屋顶的18 m 3消防水箱向消防管网供水,十分钟后由地下室消防泵供给。由于天面水池静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4#楼屋顶设置消防增压装置,消火栓系统设二台稳压泵(-用-备)和一个Φ800隔膜式气压罐作为消防系统的增压装置,稳压泵单台泵性能: Q=5L/s, H=20m, N=3.0kW,气压罐有效容积300L。

为保证消火栓栓口出水压力不超过0.5MPa,各区下部室内消火栓均采用SNJ65型室内减压稳压消火栓,具体详消火栓系统原理图。

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高、中、低区分别设置,其中高区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接至24#楼消防转输水箱,经高区室内消火栓转输水泵加压至16#、17#、23#、24#楼高区管网,具体详消火栓系统原理图。

3.5.3室内消火栓系统水泵控制

室内消火栓系统主泵由设于室内消火栓箱门上部的破碎玻璃按钮远程启动水泵。室内消火栓系统稳压泵由气压罐连接室内消火栓管道上的压力控制器控制,当压力下降0.05Mpa时启动稳压泵,当主泵启动时停止稳压泵。消防控制中心及水泵房内均可手动控制水泵的运行,室内消火栓系统各台主泵、稳压泵的启、停、故障均有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

3.6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本工程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室按中危险Ⅱ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27.7L/s;住宅塔楼前室按中危险Ⅰ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12.0L/s;其余按中危险Ⅰ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20.8L/s。本工程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住宅塔楼前室自动喷水用水量取12L/s,其余自动喷水用水量取30L/s,最不利点处工作压力不小于0.05MPa,自动喷水用水储存于地下消防水池。

3.6.1设置部位

设置闭式喷头的部位:地下室、商住楼裙房商业部分及13~15#商住楼塔楼前室,23~24#超高层住宅塔楼前室,16~17#超高层综合楼塔楼前室。

3.6.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区

本工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垂直分两个区,低区:地下二层至十四层。高区:十五层以上。

低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地下室各防火分区风机房内。13~15#商住楼高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塔楼天面。13~15#商住楼以及16~17#超高层综合楼高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塔楼避难层及天面。每套湿式报警阀组控制喷头不超过800个。

高、低区下部配水管入口压力大于0.4Mpa者均于安全信号闸阀前设减压孔板。

高、低区湿式报警阀前均设环状供水管道, 报警阀进出口设信号闸阀,每层及每个消防分区均设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闸阀,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闸阀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水流指示器及带开关显示的阀门(开关信号反馈至消防中心),并在管网末端设一条排水及试验用的排水管及控制阀门与压力表,湿式报警阀前按分区分别设消防水泵接合器。系统平时由屋顶消防水箱设专用水管至报警阀前供水管,保证系统压力。发生火灾时由给水加压泵从水池取水加压供水。

地下室水泵房内设置两台低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用-备),单台泵性能: Q=30L/sH=100mN=45Kw;两台高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用-备),单台泵性能: Q=12L/sH=195mN=55Kw。

消防十分钟前由设于24#塔楼屋顶的18 m 3消防水池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供水,十分钟后由消防泵供给。由于天面水池静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3#楼屋顶设置消防增压装置,自动喷水系统设二台稳压泵(-用-备)和一个Φ800隔膜式气压罐作为消防系统的增压装置,稳压泵单台泵性能: Q=1L/s, H=20m, N=1.1kW,气压罐有效容积150L。

自动喷水水泵接合器高、低区分别设置,其中高区水泵接合器接至23#楼消防转输水箱,经高区室内自动喷水转输水泵加压至各栋楼高区管网,具体详自动喷水系统原理图。

3.6.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泵控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泵房,主泵由设于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启动。消防控制中心及水泵房内均可手动控制水泵的运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台水泵的启、停、故障均有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

四、灭火器配置

本建筑物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火灾种类:高、低压电房,变压器房,发电机房为E类,地下室为B类,地上部分为A类。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A类为3A,B、E类为89B。手提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A类为15米,B、E类为9米;推车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B类为18米。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具体配置:每个配置点配备3具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5),地下室配置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每个配置点配备1具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T20)。

五、泡沫喷淋灭火系统

5.1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考虑采用泡沫喷淋灭火系统。地下车库各防火分区均单独设置泡沫喷淋灭火系统。

a、泡沫罐及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自所属分区的水设备房内,每个分区各设置一个泡沫罐。

b、根据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泡沫混合液供给强度和连续供给时间的规定,泡沫喷淋不小于10min,可得:泡沫混合液最小用量V=12800 L(泡沫混合液用量不小于此数值),考虑可能的两次着火或多处火灾和练习用泡沫,泡沫混合液用量富裕,泡沫混合液用量增加一倍为25.6 m 3 。

c、泡沫灭火剂须采用6%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系统采用先喷泡沫10min后喷水1h,泡沫灭火剂用量V0=泡沫混合液用量V×混合比b%=25.6m×6%=1.536M3 ,取1.6M3 。泡沫灭火用水量V1=泡沫混合液用量V×(1-混合比b%)=25.6×(1-6%)=24.064m3,取25M3 。泡沫混合液流量Q=供给强度×作用面积=8L/min .m ×160 m =1280L/min。

d、比例混合器及相关管线与水系统管线串联连接,比例混合器须水平放置,口径为DN150。、

六、气体灭火系统

本工程发电机房, 高低配电间,变压器间均设七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 灭火设计浓度采用9%,七氟丙烷的喷放时间不大于9s。应具有自动、手动、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设置独立气体消防贮瓶间。

七、管材

(1)屋顶消防水箱、转输水箱放空管及溢流管采用给水UPVC管,胶水粘接,P=1.0MPa。

篇7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公益的保障力度

(一)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市住宅区配套公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杭政办〔20*〕1号),落实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建用房及设施。其中社区配套服务用房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集中设置;物业管理用房按《*市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配套公建的建设标准按省市有关规定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文体设施用房标准按省市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农贸市场、净菜超市等商业配套公建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者所有、经营或转让,不得挪作他用。

(二)对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且仍在社区范围内使用的场所,应继续由退休人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对企业同意转让场所产权的,市、区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购买,作为社区活动场所。

(三)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用于社区共建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

(四)按实际服务对象人数,对街道工疗站给予适当补助。资金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采取市、区1:1比例配套。

(五)享受国家救济、抚恤的社会优抚孤老进福利院和敬老院收养或亡故后,其住房属公房的,经房管和民政部门批准,可优先租赁用于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六)对新建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采取市、区财政适当支持和福利彩票募集的福利金赞助等渠道给予扶持。

(七)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及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

(八)区、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公益的组成部分,在其开办时,市、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二、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经营的扶持力度

(九)对社区服务业中育婴托儿、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养育服务及婚姻介绍、殡葬服务项目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居民服务业,享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经劳动就业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十一)对符合市贸易局、财政局《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发展便民、便利连锁经营的奖励办法(暂行)〉的通知》(杭贸政〔20*〕186号、杭财企〔20*〕1211号)规定条件的社区商业服务项目,享受相应政策扶持。

(十二)对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就业援助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除国家限制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的个体工商户,在规定期限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示范合同文本工本费。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凭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市就业援助证》,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一次性领取3000元的就业援助补助费。

(十四)对社会力量在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由市、区两级财政在开办时按实际床位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十五)对加工型劳服企业、街道社区加工型小企业、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根据企业吸纳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下岗失业人员实际人数,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扣减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年继续扣减(结转期不超过两年)。

(十六)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新办的商贸企业(除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的,3年内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数/企业职工总数×100%×2)。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十七)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岗位补贴,按不低于市区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新标准的50%核拨,差额部分由各区筹集资金解决。

(十八)对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的,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5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379号)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信贷资金和融资担保方面的支持。

(十九)对及时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安置市区下岗失业人员比例达到企业全部职工30%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主要指从事清洁、搬家、护理、家庭保健、家教、社区园艺、旧货收购、保姆、接送等家庭服务),按企业当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际缴费额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全额奖励。

(二十)对具备培训资格和办学条件的家政协会、家政企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考核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财社174号)的规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后,给予再就业培训费补贴。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业的行业管理

(二十一)实行证书管理制度。对符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非正规就业和促进就业弱势人员再就业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12号)第一条规定的服务项目,统一登记申领《社区服务业证书》;具备工商注册条件的,应办理营业执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十二)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每年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

(二十三)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反映我市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和考核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篇8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

(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

(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

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b.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c.注重老年设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如位于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内的太阳城,是集住宅、医疗、购物、酒店、休闲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老年生活社区。在这里各种不同消费阶层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宅。它位于潮白河畔,占地234hm2,基地原为河滩林地,植被良好,规划后的绿化率高达80%,在社区中心配备了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其中有农贸市场、超市、餐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各类活动室等,另外还有健身中心、社区医院、零售中心、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同时在各小区内还配备了小型的服务中心。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如它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这种大型的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在户型配比上也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一侧的绿地21城·孝贤坊作为绿地21城中的一个尊老社区,它和其他的度假社区、国际社区、商务社区等,共同组成了绿地21城这个人文新镇。在孝贤坊社区的周边与其它社区相邻处设置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增加代际间的交流,使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不致产生孤立感。

d.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居住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如东方太阳城辟出一块农庄,供业主认领种植。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

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⑤三、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

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