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几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增加同行业竞争的新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府大力支持沿海省市开展对外贸易,由于辽宁省位于沿海地带,所以辽宁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对外贸易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的对外贸易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扩张方式,在省政府的政策鼓励下,近年来辽宁省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快,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外贸易企业应该制定与其自身发展方式相连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要具有针对性管理。
1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由于互联网贸易技术水平的进步,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被互联网交易所改变,促使跨境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2016年5月17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督报告》中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为了实现现代化转型,要把握住跨境电子商务在辽宁省的有利发展时机。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已经进驻辽宁省,在辽宁省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并且在辽宁的沈阳、葫芦岛、丹东等地建立了现货电子商务平台。2016年1月,辽宁省大连市成为东三省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6年,辽宁省前7个月跨境电商实现出口1.3亿美元。虽然辽宁省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实践与理论的不成熟也导致了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辽宁省对外贸易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弱,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同时,无法形成其独特的竞争力。由于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所以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价格战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但是价格战是我们不推荐的,价格仅是影响国外客户消费的原因之一,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他们会综合考虑产品的外观、品质、耐用度等方面。而以上所述是需要企业品牌意识来体现的,与其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地区相比,辽宁省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忽略了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在电商时代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不再看重于低价格,传统的价格竞争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牌以及个性化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辽宁省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电商品牌,赢得市场竞争。
2.2专业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在辽宁省日益凸显。虽然辽宁省在各高校均有开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但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及培训相对较少,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融入到跨境电商的行业当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对缺失,并且多数专业人才会选择去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在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的员工对电商知识掌握的有限,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专业型人才要求较高,不仅仅需要员工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以及相关的网络操作水平、售后服务等。但是以上专业性人才是辽宁省目前正紧缺的,相较于北上广等地区,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竞争力较弱,迫切需要专业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撑。
2.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畅通的网络,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对现阶段国际市场的变化进行了解,从而改善自身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因为辽宁省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此影响下,大部分省内财力都用于发展重工业及制造行业的转型上,导致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设施比较落后。对比其他沿海经济带,辽宁省在网络设施资源的投入差距明显,互联网覆盖率较低,网络成本较高,使得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出资建设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导致成本增加。在辽宁省中占出口比例较多的是农产品,但是辽宁省农村的信息技术十分落后,使得农村农户很难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将其农产品从内销转向外销,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的有效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辽宁省必须把发展信息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2.4金融支持有待提高
企业资金是否充足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对外企业在贸易交易过程中需要涉及国际物流、管理存货等内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强大的金融资金支持。但是近几年辽宁省房地产行业经济增速放缓,信贷危机的出现,加之辽宁省整体经济不景气,因此商业银行为保证自身利益将信贷政策缩紧,在金融政策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因失去融资支持而发展陷入困境。除银行贷款外,辽宁省政府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政策扶持上也不完善,也是造成企业资金短缺不足的原因之一。虽然现阶段省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但是在相关政策中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金融支持条款不够充足,间接的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快速发展。
3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3.1打造优势企业品牌
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应该重视发展优势企业品牌,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形成别具一格的辽宁省品牌优势。为打造优势企业品牌,辽宁省应明确自己的高竞争力商品。以农产品为例,近年来盘锦市河蟹产业在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大,2015年在辽宁省实现品牌价值超过21亿元的突破。辽宁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利用盘锦河蟹的品牌优势开拓市场,鼓励盘锦河蟹在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中与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水产品竞争,采用竞争的方式宣传推广自身的产品优势。辽宁省政府应该重视跨境电子商务对现阶段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辽宁经济的重要性,政府应通过展会等形式对企业品牌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协助企业的品牌推广建设。除政府之外,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企业应该意识到,跨境电子商务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应该突破传统的价格战的束缚。梳理企业品牌形象应在建设自身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售前售后的咨询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服务水平,形成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企业也应该注意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对于平台的核心技术、服务方式等都应该凸显自身的品牌价值,以防他人抄袭我们的核心技术,影响企业发展。
3.2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的金融实力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由于辽宁省经济速度变慢,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严重。为了提高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加强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员工的培训工作,结合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革新进步,让员工学习意识到企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日积月累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并且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去。其次,企业应该与省内各高校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教学,完善人才培训方式,给予高校实习生进入企业培训的优惠政策,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完善对于电商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了更好的彭阳人才创造姣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加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亲切感。为了减少人才流失,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增加薪酬以及补贴待遇等方式提高待遇,积极完善绩效考核体制,减少中高级电子商务人才的流失。同时,鼓励有能力的电商人才留在省内创业,政府为其提供金融扶持等相关政策,确保人才少流向北上广等地区,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3.3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根据上文分析能够看出,信息技术应用对于电子商务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应该加快辽宁省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首先辽宁省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较高,所以应该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增加农村宽带普及率。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应该提升农村网络质量,对于外贸型企业,应该由省政府带头引导,为实现上下行对称宽带提供保障。对于与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的企业,该平台应该为这些企业建立专门的宽带线路,使信息交流互换更加快速便捷。其次,政府应着手建设自己的信息平台,用于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的需求。对于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来说,在进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流不相对应,使得企业不能快速了解国际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变化,而调整自身产品结构。辽宁省政府应积极建设自身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改变现状,使存在这些问题的企业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最后,加强技术创新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重要保证,辽宁省应与省内高校进行合作,结合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对信息平台不断创新优化,缩小与东南沿海城市以及国外其他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距离,使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接轨。
3.4提高金融支持政策力度
虽然跨境电子商务近年来在辽宁省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对比北上广以及东南沿海城市,辽宁省跨境电子商务还存在不足,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政府应该挺高金融支持政策力度,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没有后顾之忧。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对该类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使企业发展拥有充足的资金,也能够减轻银行在房地产等行业的信贷压力,为银行多元化发展提供道路,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为实现双赢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对外贸易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海内外的电商平台用于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企业是否拥有更好的价格优势对于在市场竞争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政府完善进出口退税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最后,政府应该推行强有力的补贴政策支持,让大多数需要扶持的企业在发展遇到瓶颈时得到资金支持,进而渡过难关,这样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不仅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收获了信心,为更好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增加了可能。
4结束语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对外贸易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不仅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也促使了辽宁省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潜力的十分巨大的。虽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途中辽宁省面临着种种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相互配合。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优势品牌建设增加国际竞争力,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金融政策扶持,同时还要为培养相关人才提供保障,为防止人才流失做好政策扶持,跨境电子商务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辽宁省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水平快速提高,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莲.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完善路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
[2]冯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关税监管问题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2).
[3]张丽娟.跨境电子商务客户体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消费者特征角度[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
[4]汤倩慧,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4).
篇2
资本可兑换是一个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居民和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以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机会扩大风险低、收益稳的国际并购,有序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特别是这几年,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大大超出先前预期。
首先是人民币支付价值快速上升。央行致力于两年之内实现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与更多国家实现人民币双边互换。从流动性角度来看,中国央行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离岸人民币存款超过2万亿元,且离岸人民币债券和其他人民币资产市场蓬勃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如果加上与瑞士央行刚签订的协议,由此欧洲已经形成了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
其次是人民币进入了SDR货币篮子的“门槛”。根据IMF对纳入SDR 篮子的货币的标准要求:一是符合“主要交易国”标准,即该货币发行国在过去5 年内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二是“使用自由”标准,即货币在国际交易支付中广泛使用并在主要外汇市场中广泛交易,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既可消除人民币加入SDR的技术障碍,也利于打消部分国家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提要价。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变成决定人民币是否进入SDR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变量。
再次是随着中国“双(资金和外汇)缺口”向“双(资金和外汇)剩余”的转变,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投资母国和资本输出国之一,正由“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迈向“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发展新阶段。
与开放资本账户同步,中国应全面建立资本账户开放下的风控框架,对资本账户开放路径也应本着“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的原则,以便对跨境资金进行监测和风险管理,进而有利于掌握资本流向的主动权。
一是针对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监管。由于在短期资本流动风险中,证券投资变现能力最强,其带来的市场波动性也较大;短期债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偿债风险;衍生金融工具虽然可以对冲金融风险,但是由于其允许杠杆操作以及相关的做空机制,使其相对于基础产品市场具有更大的投机性和波动性,中国应有针对性地重点实施临时管制措施。
篇3
自贸区给金融业带来什么
“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便是自贸试验区职能之一。根据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或可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开银行的愿望或将得到更快满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可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创新则体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上。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可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多位银行分析人士认为,预计不久之后,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银行将突破牌照限制,开办离岸业务,从而推动建立全球人民币的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
不过,总体方案出炉后,市场上也传出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从货币角度分析,自贸区关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离岸业务等方面的改革很难实现,甚至可能导致货币体系混乱。
对此,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等分析人士认为,在自贸区金融改革架构下,必须要实现资金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为使对内、对外资金在自贸区内互通有无,这两个决定价格的核心要素必须改革。
私募投资基金,尤其外资私募,对自贸区政策尤为称赞。法国欧瑞泽投资基金大中国总裁陈永岚兴奋地表示,这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起点,对外完全与国际接轨,对内是个新的“特区”,不同于深圳产业特区的“法律特区”。例如,上海自贸区将在全国率先探索外资“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即在试验区内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同时制订试验区内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目前‘负面清单’里含什么内容、单子有多长,还未公布。从国外的做法和经验看,一般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等重大国计民生的部门,才会放入‘负面清单’”。
差异化竞争才是关键
早在方案出炉之前,各大银行就已经开始了积极备战。9月27日方案当天,浦发银行已迫不及待地宣布率先取得了设立自贸区分行的资格。此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行、平安等银行也均提交了在自贸区开设分行的申请,不久也获批。
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王红漫说,他们已准备将外高桥支行升级为分行,并根据相关改革政策制订业务方向。
而相对来说,那些目前尚未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设立分行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则因注定抢不到“头啖汤”而有些郁闷。
据悉,外资银行中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也已做好了进入自贸区的准备。有分析人士称,一旦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率先入驻自贸区,将显著提升外资参股金融机构的价值。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拿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入场券之后,要想走在行业前列,金融机构还需要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平台找到业务突破点,谋求差异化竞争。??
上海银行董事长范一飞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蓝图,但关键还是银行自身要有创新机制和优秀人才。??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所有投资者、金融机构都能共同平等竞争的平台,无论是外资的、国有的、民营的都能平等竞争,这才是它的活力所在。”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中,金融机构间会产生分化,比如国有大行可能会侧重于国际市场竞争,而股份制银行可能会更侧重一些专业性的特色服务,如财富管理等。“不可能大家做的业务都一样,开放的一个好处就是会有很多创新、很多产品、更多竞争。”??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目前可以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未来交易能力、交易量等业务情况如何,则要看机构自身的能力。“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分支机构意味着抢先获得先机,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能力就提高了,还有待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改变,建立自贸区分支机构只是第一步。”??
外商投资未全面放开
据了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涉及16个行业门类。其中,在金融领域中,外资的投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仍受限制。
在自贸区,对外商投资的部分领域仍未完全开放。比如,在金融业方面的规定是,限制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限制投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限制投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方总资产不低于500万美元。
上海一家权威券商研究员表示:“以金融业为例,这些因素的项目和资金流管控难度比较大,肯定要谨慎放开。”
事实上,自贸区在发展初期,金融政策仍然非常谨慎。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指出,不光是对外商在金融业的投资限制,从整个方案的金融政策来看,也略低于市场预期。比如,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跨境使用,都强调了必须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离岸市场
一、引言
在货币金融学界,学者们普遍认为货币具有的基本职能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而国际化货币即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这四项基本职能的一国或一种货币。就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看来,目前其已在周边国家小部分实现了国际货币的职能,但在大范围内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相较还存在巨大差距。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上,人民币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货币职能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范围,最终成为普遍的国际外汇储备。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进程与特点
按照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第二,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货币;第三,本币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李继宏和陆小丽,2011)。结合该理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发展情况,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是:在中期内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中长期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在长期内逐步成为储备货币。按照此标准,显而易见,目前我国尚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一)周边国家实现人民币流通与储备
2000年,我国与东盟十国及日韩在泰国清迈签署《清迈协议》,建立了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该项协议扩大了协议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部分程度上也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了融资便利,从而增大了人民币在东盟各国的实际流通量。2002年,中国与尼泊尔在加德满都签署了两国中央银行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规定两年内中国公民在尼泊尔境内旅游可直接以人民币到当地商业银行兑换当地货币,无需使用美元进行中转。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包括非接壤国家白俄罗斯、韩国等在内的14个周边或邻近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29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起点,标志着人民币境外需求范围与数量正日益扩大。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合作开始步入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水平升级,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人民币的流通创造了新的市场,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张,逐渐朝区域性货币发展。
(二)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货物贸易和广西、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22日,国家《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同时境外地域由港澳和东盟扩展至全球。这三次会议与政策的推进,标志着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已初步成形,为日后大规模用作结算货币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试点的建立,不仅因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节约外汇储备而实现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并且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有效改革,向着更为安全、快速、有效的方向前进,这对于我国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有促进作用,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成功铺路。2011年1月13日,国家又出台关于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相关管理办法,启动了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直投试点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结算范围与规模,同时是我国开放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一次大胆尝试,有利于日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推进。
(三)初步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香港已成为境外人民币业务最集中的地区。
1、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情况
人民币在香港各类外币存款中所占比例长时间居高不下,人民币在香港的存款增长率也逐年飙升,2006年至2008年依次为3.6%,42.7%和67.8%。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截至2010年1月,香港金融机构内已存储包括活期及储蓄存款412.27亿和定期存款227.23亿共639.50亿元人民币。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达3149亿元,同比增长400%。至2011年8月末,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车德宇,2012)。
2、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各类商业银行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不低于180亿元,期限多为两年,年利率在2.6%-3.5%不等,其中内地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不低于90亿元,年利率达3.15%以上。2009年9月,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首支人民币国债,发行额高达60亿元,期限分为2年3年和5年,年利率依次为2.25%,2.7%和3.3%。
3、香港人民币结算业务情况
2009年,香港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合计19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53%(车德宇,2012)。2010年,香港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同比增长超过193倍,总计达3692亿元,占中国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比率上升至73%。2011年上半年,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的金额较2010年全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比例亦上升至80%以上。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主要障碍
(一)资本项目下尚不可完全兑换
货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投资货币。这一阶段任务的实现要求货币实行完全的可自由兑换,尤其指在资本项目下。但目前我国由于金融结构尚不完整、金融体系脆弱以及金融监管机制存在大量缺陷等原因,资本项目下仍有管制。对资金的自由进出实行管制的同时,人民币本身的流动性受到极大影响。在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较弱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非居民对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将大大下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实属不利因素。另外,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建设所需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受到限制,资金来源的不充分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种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冯冰,2008),国际货币行使其职能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和金融市场作为依托。因此,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但反观,若在现阶段完全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投机心理的存在会使得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旦热钱大规模集中迅速撤走,又有可能造成我国整体经济的崩溃。大量国际游资的突然进入和流出同时会冲击我国外汇市场,引起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或贬值,严重时将造成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失灵(汪田姣,2010)。现阶段,资本项目下尚不能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现实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缺乏大宗商品定价权
美元长期以来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霸主地位,美国的国际贸易量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上大宗商品主要都以美元计价,其价值尺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我国虽然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对外贸易量也一直具有领先优势,但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高的情况却依然没有改善,长期一直是依靠出口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尚处于产业链低端。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导向政策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与拥有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不具备主动权。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人民币在大多数对外贸易中的商品定价上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即阻碍了人民币在世界大范围内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
(三)境外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成熟的国际货币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可自由流通,既能有效输出,又能通过健全完善的回流机制流回境内,这样才能实现货币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但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人民币的输出与输入严重失衡。截至2011年3月末,跨境贸易结算实际收付人民币6080.59亿元,其中,境内收到人民币887.81亿元,境内支付人民币5192.78亿元,收付比为1:5.85,境内向境外支付人民币的比例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高达85%(吴宇和苏志鑫,2011)。这种“只出不进”的状态严重降低了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并且有促使中央银行加大印发钞票,以满足国内货币需求的可能性,当大笔人民币资金突然流回时,极易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还易引起汇率的波动。另一方面,人民币回流机制的不完善性使大量境外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人民币找不到投资渠道与路径,会降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阻碍其国际化的进程。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具体策略
(一)以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现阶段人民币只局限在少数国家能实现其个别国际货币职能,试图使人民币直接国际化并非现实之举,其必将以区域化货币的身份作为跳板,从而最终登上国际化的舞台。区域化作为国际化的中间产物,在诸多方面与国际化有相似之处,能减小直接国际化的阻力,最大程度的推进国际化的实现。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金融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再加上近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系列货币互换条约的签署,人民币正有条不紊的向着区域化迈进。但即便目前区域合作有突破性进展,人民币想要成功实现区域化依然不易。美元作为国际通货在东盟内仍享有较高地位,若想取而代之还需长久的时间,除必须加大人民币在东盟境内的流通量外,提高人民币国际信誉,使人民币成为“硬通货”也势在必行。另外,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也让东盟国家对大规模持有人民币稍显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可松懈同区域内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与合作,同时有必要为区域内国家提供些许优惠的金融政策,支持其使用人民币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二)逐步实现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所提出的“三元悖论”证实了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可能同时出现。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势必要满足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为在达成这一目标的同时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的基本稳定,就有必要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尽量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美国在“三中择二”中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美元成为国际化货币提供了直接的便利条件。对于其选择这两者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是由于美国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因为国际资本市场对美国具有良好信心,使得美元贬值不至于过度。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显然在国际资本市场威信不足,结果有可能造成人民币贬值在资本外逃中过度反应,引发类似于1997年由于泰铢巨幅贬值而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中国在对汇率变动的可承受性较弱的情况下,应利用利率等金融调节手段,逐步使人民币实现能够反映内外部经济基本面的均衡汇率,从而使得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成为可能。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目前已有限制的设立了QFII与QDII,使部分国内外银行或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投资额度可对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但开放程度仍然过小,试水效果并不明显。类似于人民币结算试点,笔者提出可以建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试验区的构想,选择与中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的临近国家或地区,例如东盟,建立自由兑换区,区内限制额度的允许使用人民币对外和对内双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作为开放资本项目的一次试验。
另外,资本项目的开放要依托于强大的实体经济建设和良好的国际信誉。努力加强中国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才是成功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根本。
(三)改善贸易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我国长期一直是依靠扩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的方式来占领国际市场,主要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为发达国家制造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半成品进行加工,因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不具备作为计价货币的的主动权。对于此种现状,中国有必要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改善产品档次,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我国的发展模式也应由现阶段的出口导向型逐渐转为内需拉动型,实现产业有效升级,促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从而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更具有主动权与发言权,为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成为普遍的计价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目前,境外人民币回流主要依靠跨境贸易结算的方式。但由于结算试点的建立时间尚短,各项机制都未完善,仅仅凭借其单一力量并不现实,需要建立其他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继受到重创,国外投资者由此更为谨慎,致使中国境内外币基金私募开始变得困难重重(虞瑾,2010),与此相反,人民币的强势与坚挺却日益明显,外资PE设立人民币基金由此应运而生。外资PE的投资主体一般为拥有庞大人民币资金的机构,其利用在贸易结算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的人民币重新投放于中国境内人民币基金,成功实现了部分人民币的回流。
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声明,允许三类境外机构,即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我国针对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现实而特别允许的投资方式,开辟了有效的新型人民币回流渠道。
然而,无论从外资PE还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看来,其开放额度依然较小,对进入境外的人民币总量而言,回流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对我国资本项目下的管制逐渐减小,政府应当在这两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入量,并且开创新型的人民币回流方式,如设立境内人民币直投试点,利用离岸人民币直接参与在岸的各项投资建设等。除此之外,加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能为离岸人民币找到在岸的归宿。
(五)加深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在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的投资使用必将寻找出口,只有满足离岸人民币持有者投资收益的需求,拓宽人民币使用渠道,人民币才能在未来成为非居民乐意持有的国际货币,为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离岸市场的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使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有“渠”可循,也使国内企业“走出去”找到立足点,能够利用人民币进行大规模投融交易,使其生息盈利成为可能。
1、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基于香港自由宽松的金融政策、完善地金融制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之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香港与大陆间的政治联系更为紧密,使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不二选择。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突破性进展。香港中央政府近期已加大举措提速香港离岸市场的建设,2011年8月17日,公布了一系列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内地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等(常华,2011)。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认为该举措扩展了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梁,使人民币能够有序循环流通,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总监慕华泰则认为其为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资本市场打开重要渠道,从而铺就了人民币全球流通的完整路径。在未来,中国政府还应进一步开放内地市场,为香港提供便利条件,加强两地资金往来,利用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个世界人民币融投中心,使人民币成功迈向国际化。
2、打造境内的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
结合跨境贸易结算量及其增长之势看来,未来离岸人民币仍将以境外企业通过跨境贸易结算所持有为主流形式。上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建立可为离岸人民币的产生提供直接方便。若打造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规避了外汇管制,通过跨境贸易产生的离岸人民币将直接参与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其中也将包含在全国境内各个结算试点所产生的离岸人民币。与香港离岸市场相较,上海离岸市场地处内地,可为国内的离岸资金投资减少时间与空间成本,利于投资者了解投资环境与形势,便于及时制定或修改投资决策,从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增强境外企业或机构利用离岸人民币投资的意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需要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完成分工,各司其职,如上海主要负责内地贸易结算产生的离岸资金的投资和境内外资机构以小QFII 投资A股、债券和银行间信贷市场等金融业务,而香港则负责境外跨境贸易结算产生的离岸人民币投资和境外机构的一系列人民币融资投资业务。境内境外离岸市场各有所重,协调发展,可提高离岸市场整体工作效率,加强人民币国际流通与循环。
参考文献:
[1]常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科技智囊》2011;12
[2]车德宇.《当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2011;4
[3]冯冰.《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强势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4]李继宏.陆小丽,《从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区域金融研究》,2011;5
[5]汪田姣.《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与途径分析》,《学习月刊》2010;15
[6]虞瑾《外资PE依托人民币回流机制的策略选择》,《新金融》2010;9
篇5
全球金融海啸挟威而至,在欧美金融体系面临崩溃、各国切实利益面临威胁的巨大震慑之下,各国金融当局终于打破了各自为政、隔岸观火的惯例,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达成共识并采取行动,打响了全球金融保卫战的“第一枪”。
面对危机,当下全球的金融监管者应该做的,可以分为救和赎两个层次。
救的是眼前分崩离析的全球金融体系和走向严重衰退的世界经济,这是治标;赎的对象有二:一是全球化以来发达国家过度投放货币和举债,姑养金融巨鳄的孽果;二是各国金融当局各自为政,监管全球化严重滞后金融全球化,全球化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长期缺位的尴尬,这是治本。
如果仅仅是通过协同作战投放更多资金和提供更多担保,恢复投资者信心来渡过眼前的信贷危机难关,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在贸易和金融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把全球化这一课补上,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上取得全球高度协作。“世界央行”,已经日渐清晰地显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全球化没有退路可走,中国也没有隔岸观火的选择。参与救助更是一个机会。但是,单纯满足欧美政府的举债要求,不符合中方的长远利益。
现在要求欧、美、澳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放宽对中国持有这些国家大企业股权的限制,不失为一个好的时机。买入由这些政府担保的大机构的可转债和优先股,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今全球金融海啸的酝酿非一日之功,阶段有三。
第一阶段是流动性的过剩。全球化以后,由于中国制造业纳入全球供应体系,全球制造业成本大幅下降,中国也成为全球经济里重要的通缩力量。这为更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
由于没有通胀的威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于是把减息和举外债,当成了应对所有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流动性投放变得没有节制。尤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和“9・11”事件以后,美国只是用流动性投放掩盖了问题,并没有在深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和过度举债,酝酿了贪婪的源头。
第二阶段是对金融风险的姑养和流动性泛滥的开始。全球化以后,由于流动性充裕,投机资本开始壮大。由于融资成本非常便宜,杠杆率提高到无节制的水平。发达金融市场开始适应这个需求,金融创新开始滥用,如对证券化资产的反复切割和再包装,令这些资产复杂到难以理解和定价的程度,评级机构根本没有能力有效地评估这些新产品的风险。金融监管者却没有针对复杂得多的国际化新金融体系,架设新的监管平台来控制风险。由于缺乏约束,金融杠杆迅速放大,流动性开始泛滥。
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就是资产泡沫化、经济虚假繁荣和金融风险的全面蔓延。
在这个阶段,地产、股票、债券甚至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都进入了全面飙升。消费者开始支出资产增值的收益,经济开始加速,进入虚假繁荣。金融风险的长期存在,反而使整个金融系统开始变得麻木,竞争的压力和对利润的贪婪,让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也都全面参与到游戏中来,为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背书。
经历了这三个漫长的阶段(大概从21世纪初开始到2007年底为止),一场超级全球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酝酿完成。
接下来,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家已经都耳熟能详的几件事:美国次贷危机、美国信贷危机、欧洲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资产泡沫一个个破裂,金融巨头一个个倒地,发达经济体迅速滑进衰退周期,发展中国家也受拖累进入经济减速的调整期。繁荣的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被打回原形。一场长达七八年的全球流动性闹剧惨淡收场。留下一个史无前例的烂摊子,让世界各地的金融当局去收拾。
拯救市场信心
危机演化成全球海啸之前,各大国的金融监管者还抱着侥幸的态度,彼此隔岸观火,同时又各自为政,试图通过全球金融体系把自己的问题派发给别人来分担。今年年中一度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冲击的全球通胀,就是欧美投放大量流动性各自应对危机的后果。
然而,这种流动性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只要信心的危机继续蔓延,投资者的避险挤兑就会使信贷资产加速贬值,新的资金窟窿就会不断地涌现,成为一个无底洞。所以,资金投放只能应急,要修复体系必须从稳定信心着手。各国政府在反复投入资金不果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投资者信心拯救的历程。
这给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就是拯救无底线。拯救的方式,也变得由单纯的资金投入变成组合拳,从买断不良资产,到直接参股都有可能,甚至不排除对某些机构的全面接管。各国政府几乎都开出了空白支票,不管需要多少钱,都愿意把数字填上去。在如此激进的政策协作下,效果终于显现。几乎自由落体的股市和商品市场终于开始走稳。
然而,我认为潜在的危机仍然存在,而且一旦爆发,将不可收拾。这个潜在的危机,就是救助资金的具体落实。现在看来,已经赤字高企的发达国家,要直接从财政收入解决救助资金问题恐怕难度很大。除此之外,对外举债就成为惟一的选择。
然而,世易时移,欧美各大国现在连自身金融体系安全都要借助外力修复,经济衰退几乎成为必然。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日本以及中东各国已经损失惨重,对持有更多美国国债的胃口恐怕相当有限。
一旦这些外债找不到市场,可能触发市场对欧洲和美国政府的信心危机。这可是心理的最后防线,一旦被冲破,国际金融体系崩溃恐怕将不可避免。
欧美政府需要拿出最大的诚意,和中、日和中东等潜在投资者事先认真沟通,避免出现二次信心危机的窘境。
彻底全球化
追根溯源,全球化格局的形成给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也架构了现代金融业跨境融资和套利的平台。这都是危机酝酿的初始条件。于是有人说,眼前的危机是全球化进入负利时代的标志。对此,我不以为然。
眼前的问题看似全球化推进的结果,其实是全球化不彻底造成的。正是因为在贸易和金融高度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在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上不但没有与时俱进,走向协作,反而继续各自为政,并利用全球化红利派发的通缩力,滥用货币政策,把自己的经济问题通过全球货币体系派发给别人分担,互相推卸责任,才创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所以,过失不在全球化本身,反而在于全球化不彻底。
要彻底赎回孽果,摆脱尴尬,一个类似“世界央行”的组织必须出现,负责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步调和利益平衡,同时负责协调多边跨境金融行为的监管,并逐步统一监管口径,压缩恶性跨境投机的空间。同时,各国必须协同立法,严格控制杠杆比例,重新审核评级机构的资格,管理证券化资产的复杂程度,共同压缩投机资本在市场上的操作空间,并量化控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虽然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好处不言而喻,但我对这个前途并不抱太多的近期幻想。俗话说,“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在危机过后,各国利益的协调就变得更加困难。就算成立了一个类似“世界央行”的组织,恐怕也难以指挥得动像美国这样颐指气使惯了的超级大国。说不定变成第二个多哈回合――大家互相指责和推卸责任的俱乐部。
如果这次有救无赎,防范今后全球金融危机的机制就还不能建立。下一次海啸,或许会更加惊心动魄。
中国的角色
中国虽然不是本轮金融危机的中心,却成为了最近关注的焦点。原因很简单――中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没有中国的参与,恐怕救助资金的落实就会成为问题。城门失火,必将殃及池鱼。全球化没有退路可走,中国也没有隔岸观火的选择。参与救助也是一个机会。中国的选择无非有二:是当葛朗台(看紧自己的钱袋子,购买最安全的美元国债)还是当白衣骑士(直接参与救助欧美大型金融机构)。
我认为,单纯满足欧美政府的举债要求,购买更多的美元国债,看似安全,其实不符合中方的长远利益。
首先,中国已经持有近5200亿美元的美国外债,这部分资产,由于前几年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损失惨重。如果美国再向市场投放如此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势必对现有债券的价格雪上加霜。中国的损失将不言而喻。
其次,中国目前持有的欧美政府债券总量,已经达到足以左右市场的尺寸,根本找不到有足够实力的对家接盘。这本身就是很高的风险。继续放大这个风险,显然不智。
其三,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肯定要继续上升。也就是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在长期不但肯定还要走强,甚至人民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为储备货币之一。继续积累收益率如此低的美国外债,恐怕还不够补偿长期的汇率损失,更没有这个必要。
最后,就算人民币不能很快成为储备货币,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已经非常充裕,相当于现在GDP的约50%,年进口额的200%,未来的储备需求,肯定要被对外投资需求取代。也就是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边际需求已经很小,但对美国公司股权的需求将会不断提高。这也是为什么中司会成立的原因。
中国国内现在有一种认知误区,认为如果参与直接救助欧美的金融机构,就是为别人的错误埋单,是拿着中国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
其实不然。当中国的外汇收入不能继续往美元和欧元的政府债券之类的“储备”资产里堆砌的时候,进取型的投资就是必然的选择。中国的很多机构,虽然过去一年多由于进场太早而蒙受损失,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把今后的机会全部否定。
篇6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融资体系 金融机构 完善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使郑州航空港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经济综合实验区。当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与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与航空物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也初具规模。然而现阶段,港区区内的融资体系仍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区域内部融资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推进港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郑州航空港区的融资现状
(一)金融机构数量总体呈较快增长势头,融资机构类型不断多元化
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的金融机构入驻总量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15年,港区引入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总数为14家,较上年增长7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分别为5家、3家、3家;区域内设立了41处自助设施与网点,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60人。此外,随着金融机构总量的增加,融资机构的类型也不断多元化。2015年,区域内成立了诸多不同类型的非金融机构,如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分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等各1家,仍有3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针对航空港区的金融政策较为系统、完善
政府对郑州航空港区采取的积极政策,使港区内的金融政策较为系统、完善。郑州市政府主要通过资金补助方式,如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或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包括个人本外汇兑、人民币跨境资金池业务、借款与发债等,支持郑州航空港区科技项目和金融发展。河南省政府主要通过设立发展基金与投融资合作平台,或制定金融业发展奖补政策,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汇聚融资资金。国家对港区的金融政策主要集中于金融机构经营,如允许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试点,或开设跨国离岸账户等。
(三)港区融资体系日渐完善,融资方式逐步延伸
近两来,随着郑州航空港区的各类金融机构在不断增加,港区内的融资体系日渐完善,融资方式也逐步延伸,多种金融工具与产品同时使用的融资方式开始被广泛使用。具体为利用政府引用的债务性资金;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信用贷款;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融资;加强与非金融机构合作,拓展非信贷类融资等。例如,截至2015年10月,港区累计获得15家金融机构的620亿元融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与平安银行等;郑州航空港区累计获得信托融资57亿元,投资公司借款96亿元,租赁公司融资7.2亿元。
三、郑州航空港区的融资问题
(一)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现阶段,港区金融支持重点停留于政府财政性资金和间接融资支持上,直接融资方式较少,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可以对港区内企业直接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仍较少,贷款规模不大;且港区内金融分支机构也不多。现有风险投资发展存在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顺畅、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港区风险投资累计投资额较低,过多投资于成熟期、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不利于港区初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二)直接型融资比重偏低
现今,郑州航空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金支持的程度依然很低。港区内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股票、国债、投资基金与债券等金融产品为港区建设筹集资金的企业单位依然甚少,即使符合条件,通过债券融资的效果也不佳。并且,以政府名义发行的城建债券有额度限制,难以大范围通过发行国债进行融资。从相对规模而言,整个港区的股票与企业债券融资总共占该领域当年投资额的比重极少,与部分国家临空港建设直接融资占30%相比,郑州航空港区的直接融资比重过于低。
(三)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实验区基建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不通畅,融资难度大。由于国家试点地方债的发行,在具体实施时未相关法律、政策与制度支持,致使直接融资规模不大,较少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资本工具进行融资。例如,地方债融资遇到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障碍,2014年公布的新增地方债发行试点城市之中,河南省也未入其中。另外,由于融资平台筹资力度竟然持续收紧,致使郑州航空港融资源于银行贷款的资金极少。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力度收紧,使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程受到影响。
四、郑州航空港区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创建融资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作用
地方政府部门应针对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定位与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需要考虑由港区投资公司联合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等省内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郑州航空港区发展银行。并通过创立港区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银行、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平台,创建港区大金融体系,实现对区域内金融资源的掌控。另外,要在港区内创设证券公司,港区证券公司将通过实施企业股份化,发挥证券业作用,运用重组、兼并等手段,加速推动股份制改造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二)发展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
政府应针对当前间接融资比重过大,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直接融资比重过小的问题,加快创建结构合理、服务高效与安全稳健的新型金融市场体系;平衡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优化金融商品与模式、增多金融供给和提升服务效率,促使银行与保险业金融创新相互配合,为港区创立提供新型金融服务。应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详细规划,要充分运用政府允许现行先试的精神,实施金融创新,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完善。
(三)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注入
在推进实验区建设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实验区基建。应加速创造民间资本发展环境,探索与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形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债权和参股等手段,投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控股与独资等方式投资城市基建;积极探索公私合伙运营模式,创建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借助金融集聚效应,吸引优质资本,推动大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钰.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融资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9).
[2]刘霞.郑州航空港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3]胡义芳.促进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发展的金融政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2).
[4]王淑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郑州航空港区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7).
篇7
在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批复后,云南随即召开了全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由此云南也开始迈入“兴边富民”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对于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在《意见》中给予了云南30项突破性政策,其中有10多项与金融业相关,这充分说明了金融后盾对于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性。对此,本刊记者就云南金融业如何发挥金融后盾,更好地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陆续采访了云南金融界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领导者,倾听他们的看法和思考,以及其部门和机构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谋划和布局。本期刊登的是本刊记者对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简称人行昆明中支)行长周振海和云南银监局局长林勇力的采访。
记者:《意见》于2011年5月6日正式出台后,我们发现金融在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此,请周行长谈一谈人行昆明中支正在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确保云南金融后盾在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周行长:“发挥金融优势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至关重要”这是我首先要阐明的观点。
桥头堡建设是云南省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金融作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见》出台后,人行昆明中支党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学习,认真研究,及时提出了三项重要举措。
首先,鼓励、引导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信贷融资服务,优先满足桥头堡建设重大项目、新兴产业、薄弱环节、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为桥头堡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要求,在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找准结合点,选好突破口,力求保持全省信贷增长的均衡性和平稳性,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贷款平均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力争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实现贷款融资倍增工程。
其次,积极推进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为人民币跨境流动提供平台。人民币跨境使用可以大大减少企业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加快我省投资贸易便利化进程。昆明区域性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有利于加快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人行昆明中支将在外汇管理、试点企业资格审核、支付结算、反洗钱和征信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支持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金融机构走出去将方便省内企业在境外享受对接服务,为云南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金融保障和金融支持,人行昆明中支将主动配合,积极协调,为“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政策、支付结算平台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要把云南建设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的发展战略,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推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将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做大做强。为此,结合云南省金融业发展实际,请周行长谈一谈在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中的建议及设想?
周行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全面合作和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作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世界三大经济圈交通网络中心地带的云南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做大做强金融业是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建议:
一是在昆明建立金融服务区。通过在昆明建立金融服务区为有形载体,以“建立人民币区域性跨境结算中心”为核心,以东盟国家外资金融机构引进为主攻方向,促进中国对周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增强,在金融服务区内形成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中介的融资功能和资金配置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金融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金融市场效率有明显提高;金融人才聚集,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促进云南区域经济金融实力的增强和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币区域性跨境结算中心在金融资本的国际、国内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是打造云南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独特模式。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资源配置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所有成功的结构调整都表现有金融投入在先、而产业化变化在后的特点。因此,要结合桥头堡建设之需,打造云南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独特模式,推动云南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良性互动功能,全面促进云南经济更好转型发展。
三是建设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创新,全面提升金融产业服务水平。传统金融体系指的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是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租赁业等的传统金融体系,它们的机构和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前台交易活动都受到严格监管。这些进行金融前台交易的传统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运行,业务规模受制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前台与后台业务加速分离,后台服务产业分工不断细化,金融后台业务向产业化发展。它包括为前台业务提供支撑的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征信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值的不断增长,必将进一步推动以金融产品开发、信用评级、客户服务、票据支付和清算、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数据分析和处理、定损理赔、金融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主营业务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了大金融产业。
记者:云南桥头堡建设是一项宏大、艰巨、长期的重大工程,云南各界必将尽全力贯彻实施,作为当担重任的云南金融业也不例外,对此,请问周行长可否预见云南金融业在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将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周行长:我们在贯彻落实《意见》时,的确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直接融资比例仍然偏低。全省上市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融资规模不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运用尚不理想。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二是云南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还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和保障能力仍然较弱,2011年6月末,全省本外币存贷款总额仅占全国的1.83%和2.12%,总量明显不足。
三是云南社会信用体系还需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市场尤其如是,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客观上会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就总体情况看,推进云南省社会信用体系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信用建设的投入保障、信用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等方面尚缺乏制度规范,信用体系的联动效应不强,云南省信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够,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任务艰巨,个人征信尚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基层信用建设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信用信息的征集和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仍然薄弱,县域以下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十分突出。产权不明晰、融资抵押担保不足,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等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记者:多年来,人行昆明中支在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此,请周行长介绍一下下一步人行昆明中支又有怎样的打算和具体措施?
周行长:下一步人行昆明中支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推动完善云南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满足各层次和不同社会群体对金融的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步建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产权市场协调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争取国家支持云南开展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推动扩大商业银行国债柜台交易债券种类和机构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便利债券和其它固定收益类证券交易的柜台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全国货币市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同时,为配合桥头堡建设,人行昆明中支将适时利用好国家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云南经济升级转型。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继续对特色优势行业和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改善民生等的信贷投入,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重点支持省政府提出的“八入滇、四出境”铁路网、“七入滇、四出境”干线公路网、“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及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昆明新机场国家门户机场枢纽、腾冲、普洱、昭通、红河等支线机场建设,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发挥信贷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支持“润滇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等跨流域引水水源工程、滇中调水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提升云南水利基础设施水平;重点支持大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瑞丽、昆明和沿边口岸物流中心建设,支持云南区域内优质旅游资源成熟景点建设,支持昆明作为东南亚金融中心的相关项目建设,扶持省内大型文化传媒及会展产业集团做大做强。
篇8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面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转变与国内效率普遍不高的金融环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金融改革势在必行,也引发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机构都希望抢占先机,获取改革红利。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涌入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否则就会战而不胜,影响全行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一)金融改革要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世界各国自贸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自贸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这一建设任务。从全球各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普遍的建设规则来看,可以总结出“三大自由”,即货物进出口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金融自由相对于金融管制,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管制有深刻地理解,并能很好地运作经营,但对金融自由不太熟悉。金融自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宽松、自由的开放政策,外汇不受管制,可自由进行兑换,并且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可自由进出入,存贷款的利率根据国际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汇账户开放,二是宽松的外汇管制,三是利率市场化。
《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明确的金融改革内容。四大改革要点,一是开放资本项目,二是跨境使用人民币,三是利率市场化,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实现市场化定价,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改革外债管理方式,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融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打破各种制度对于金融的制约,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不能适应金融的改革开放,势必会被淘汰。那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又将面临什么挑战呢?
1.从金融改革的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政策方面,但我们仍能够清楚预见金融改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发展机遇。
(1)扩大市场,提供更多资源。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已经备受世人瞩目,在全球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的市场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寻求对外扩张。但是海外扩张受到诸多壁垒限制,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上海自贸区建设实行“境内关外”政策,这样开放的政策则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对外扩张的绝佳机会,能够让商业银行充分有效利用境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
(2)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往往局限于存、贷、汇,虽然近些年来也有拓展一些中间业务,但国际业务并没有普遍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发展跨境融资业务,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便能大大地扩展其业务经营范围。
(3)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经营模式基本同质,极大地限制了业务创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和汇率都受到严格管制,创新业务的审批制度审慎而又严格,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又受到金融管理部门的严格限制,创新难以进行。而上海自贸区建设注重创新金融制度,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和业务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
(4)降低运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内发展成为全能型银行是有很大机会的,全能型银行可以同时开展多种业务,如存贷款业务、跨境投资并购、离岸金融业务等。这样的经营方式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
2.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挑战:
(1)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上海自贸区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一旦进入自贸区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难关。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有办理一些相关业务,但业务经营规模很小,占银行整体业务比重也比较小,这样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去应对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
(2)难以适应金融自由。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金融管制下的运作经营模式,而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自由,将一步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于资产定价、存款定价等都十分陌生。在这样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资金价格受到直接触动,影响银行经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脱离央行保护。习惯于金融管制和利率补贴的中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由于官方定价所带来的存贷款利差,总能保障银行获取稳定且较大的收益,进入自贸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银行将不再受中央银行的保护,银行的盈利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4)同行竞争激烈。自贸区进行金融改革,其所能带来的改革红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自贸区发展,将来自贸区内还会形成银行机构的集聚现象,无疑也会使得同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必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和机会在自贸区进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制,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身的业务。
(二)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金融自由,利率市场化,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银行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机构布局、战略思想、业务流程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快速适应自贸区的游戏规则,尽快尽好地展开银行各项业务。
(三)坚持开拓创新
商业银行如果要在上海自贸区顺利地开展业务,必须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的限制,有所创新,开创出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业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在自贸区内站稳脚跟。而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非常谨慎,根据我国惯有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一开始并不会官方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会首先允许单个产品试行,成功推出一个,再允许推出下一项。逐步推出多个产品后,就会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就会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的改革突破。按照这种模式,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产品创新储备库,以及时申报,抢占先机。
(四)转变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贷业务,而在自贸区内,由于金融创新、市场监管更为苛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在自贸区内的发展。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先机,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自贸区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明确规范和清晰阐述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服务观念、企业愿景等。同时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迎接这场挑战,才能实现自身最终的发展目标,更好地立足于金融界。J
参考文献:
1.戴小平.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5).
2.徐刚.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消费导刊,2013,(11).
3.姚慧.有关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突破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4,(1).
篇9
2015年,跌宕起伏的全球经济愈加冷热不均,“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也步入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的主旋律。
继2015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速维持在7%之后,三、四季度GDP增速再度下滑,逐渐告别“7%时代”。国泰君安认为,201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将再下台阶,增速换挡从快速下滑期步入缓慢探底期,未来3-5年内经济呈L型。海通证券预计,2016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将下调至6.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望再度加码。
随着经济加速探底、结构逐步优化,旧增长模式退潮、新经济崛起,2016年中国产业经济将呈结构性衰退与成长,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机会。
非银板块“蓝海”引人瞩目
宏观经济起色不大,非银行板块的传统领域,如保险、券商也在深度调整,总体表现波澜不惊。保险方面,经济下滑、利率下调,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主体将从负债端过渡到资产端。券商方面,2015年前三季度,券商佣金率连续下滑,券商自营和经纪业务构成业绩主体,券商盈利模式也正在改变。相比之下,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两大“蓝海”逆势爆发,表现惊人。
由于近年增速趋缓和结构转型,供应链金融作为企业融资的补充渠道,盘活资产的有效手段,需求热度持续升温。在系列产业政策的刺激下,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纷纷加入供应链金融队伍,切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市场“痛点”。一时间,供应链金融呈现如日方升景象,其中又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两大业务来势最为凶猛。
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3200家,比上年底增加近1000家;行业注册资金,按人民币以实缴计算,折合约万亿元;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3.66万亿元,同比增幅40.58%。业内预计,2016 年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可达到5万亿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中银国际证券认为,随着融资租赁公司成长环境的逐步宽松,未来将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租赁公司,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中国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规模高达16万亿元,保理行业仅覆盖了17%的应收账款融资需求,缺口很大。自2012 年获得合法地位以来,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年均复合增速150%,成为非银金融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子板块。国信证券认为,作为保理皇冠上的“明珠”,商业保理高达10倍的杠杆倍数、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都使之成为撬动供应链金融“蓝海”的最佳工具。
互联网金融领域,2015年前10个月,中国P2P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量首次突破万亿。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国内正常运营的P2P平台为2520家,成交量达1196.49亿元。随着2015年下半年联网金融政策及细则逐步出台,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将步入规范发展。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16年互联网金融“珍珠类”公司暗藏投资机会。
“互联网+”和国企改革潜力巨大
2015年,宏观经济增速仍在持续放缓,实体经济继续探底,使得中国消费市场继续低靡,社会零售增速持续下降。步入2016年,宏观经济放缓、国内终端需求萎缩及低CPI的预期之下,虽然零售行业消费复苏缓慢,行业基本面短期内难有显著改善,但“互联网+”和国企改革将为零售商贸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
一方面,网购增速下降,电商经济增速下滑至30%以下,电商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流量和用户红利衰减,移动端成为新战场。预计2018年移动网购市场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移动端增速远超PC,逐渐成为网购主要形态。
另一方面,增速放缓引发行业渠道关系变革,电商开始与实体企业进行合作甚至融合。年内,阿里巴巴和苏宁电器互相入股;苏宁与万达集团进行战略合作,苏宁云店进驻万达广场;京东获得永辉超市10%股权,双方达成供应链联盟协同、O2O探索、仓储物流、互联网金融资源等领域的战略合作。
未来,线上线下供应链资源共享是大趋势。从投资角度而言,具备供应链比较优势的实体企业更容易受电商青睐,如网店、品类经营、仓储物流资源等。同时,电商发展对实体渠道稀缺性产生冲击,并引领供应链效率变革升级,供应链服务随后快速发展。在渠道O2O转型推动下,品牌商与消费者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与直接,品牌商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电商品牌化将成为大趋势,具备营销优势的电商代运营平台将抢得先机。
目前,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已近4万亿元,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政策红利扶持下,跨境电商产业将蓬勃发展。
2016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步落地,跨境电商将成为政策扶持和网络消费热点,进口领域海外商品供应链及流量强大者、出口领域批发交易聚集地及B2C先发优势者,有望迎来强劲增长。目前,出口电商阿里一家独大,占交易市场份额50%,而进口2C零售盈利前景高,市场高度分散。未来,出口电商B2B仍是主流,盈利模式将从信息服务转向提供交易、物流、报关、结汇等综合贸易服务商。进口商方面,资本退潮之后将迎来行业整合,资本和流量龙头的阿里、京东、苏宁等将成为强势的整合方。
国泰君安认为,2016年,板块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主题发酵及个股转型,渠道类企业大多围绕“互联网+”进行,产品连锁类大多围绕品牌化及产业链延伸,包括跨境电商及互联网重塑、国企业改革等。
低利率时代,长期看好“债牛”
过去一年,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经营业绩的趋势性下降,对债券市场影响明显。自2015年三季度以来,“资产荒”和债市泡沫的相关讨论热烈异常。
在经济持续滑落的预期下,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将持续加码,以防止“硬着陆”。一方面,低利率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甚至或进入负利率时代;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再度宽松,赤字率松绑、基建专项债和地方债等多样化的政策组合有望大展拳脚。但短期而言,IPO 重启、美国加息逼近,以及宽财政加码,都可能分流债市资金。
针对2016年的债市变化及投资机会,海通证券表示,短期债市承压,长期看好“债牛”。申万宏源认为,“资产荒”下,2016年债券收益率下行或遇阻,将成牛市拐点,牛市转入震荡市。国泰君安则指出,由于预期市场存在“泡沫”,市场将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这意味着2016年交易机会较多。债券市场虽然涨的多,但是泡沫迹象并不明显,预计本轮牛市可能持续至少10个季度。目前而言,因债券市场存在较多“价值洼地”,流动性溢价较高的资产,如地方债、资质较好的私募债、PPN、资产证券化产品、次级债等,有望受市场青睐。
政策护航,银行地产亦不乏机会
经济减速、结构转型,银行和房地产两大板块受波及明显。在资产不良及净息差缩窄双层夹击下,上市银行净利增速呈逐季下滑之势,2015年中国银行业叫苦不迭。景气下行的银行业已很难指望盈利加速。迈入长周期拐点的房地产,增速放缓、结构分化也已成为共识,地产投资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然而,受益于政府“稳增长”主旋律、宽松货币政持续策加码,2016年,银行和房地产行业亦不乏投资机会。
篇10
从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看,货币信贷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总体上平稳有效。
第一.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基本符合调控预期。6月末,M2同比增长15.9%,比1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低0.7个和3.8个百分点。M1增长13.1%.比1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低1.9个和8.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长16.9%,比1季度末和上年未分别低1.0个和3.0个百分点。
第二.社会融资规模接近上年同期水平。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扣除人民币贷款后其它渠道融资同比多增650亿元。其中.表外委托贷款新增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
第三,信贷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中长期贷款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少增1.67亿元.增量占比为548%.同比降低30.7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新增7881亿元,同比少增301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4877亿元,比超常增长的201O年同期少增3826亿元.这与各地限购政策陆续落实、房贷条件有所提高有关。
第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国债收益率曲线中端上升明显,长端大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所增强.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4716元,较上年末升值2.34%。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测算.1―5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1.39%。
依然复杂的金融形势
影响货币政策实施和运行的主要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十分复杂。首先.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形势更加复杂。2011年第2季度主要经济体增长有所缓慢,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下降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从4.4%下至4.3%。
与此同时,债务问题仍是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将是一个较长和曲折的过程。而日本财政赤字进一步上升,短期内也不可能减赤。因此,需高度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通过金融市场等途径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也会加剧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而且如果下半年美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其次.国内经济总体趋稳.通胀形势仍不乐。从经济数据看.2011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趋稳.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前期出台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正在发挥作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经济增速快速成回落风险较小。
最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过程中.信贷需求的满足不会总是维持在前两年特殊条件下的宽松状态.各类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客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全国情况看,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满足存在不平衡性,越是建设项目多的地方.资金供给面越紧张。从行业看.反映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受调控及其关联的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以及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对于市场前景不明、利润明显下滑的企业,可能会提出更严的放贷条件,这些企业会存在融资难的感受。
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变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好宏金融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流动性供应过剩局面并未根本改变,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要根据外汇占款、公开市场到期等变化.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并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做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意味着金融宏调控将综合、交替使用这五项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选择并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关键环节之一。
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尤其要从财税、金融、准入等多方面.多渠道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加大多样性金融产品的研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跨境电商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