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思路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设计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赏析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温少如(1990—),男,山东淄博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1604
1引言
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现状,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重新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为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后工业景观公园发端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德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开始衰落,留下了大片衰败的工业废墟。1980年后,德国通过保护改造及再利用工业废地,完成了一批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景观工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位于德国鲁尔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有效利用该地区的废弃工业建筑而进行的规划措施,世界上诸多著名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其中的规划与设计。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就是埃姆舍公园中的重要公园之一[1]。
埃姆舍风景公园由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兹(Peter Latz,1939-)设计,是埃姆舍公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之一。1989年政府决定将那里曾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改造为公园,1994年部分建成开放(图1)。
图1空间平面图
2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概况
杜伊斯堡位于鲁尔区的西部边缘地带,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周边紧密编织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网以及3个国际机场铺垫了杜伊斯堡的成功。便利的交通使得欧洲的一些主要城市如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的大批游客可以像德国主要城市的游客一样迅速抵达本公园。而以鲁尔区为中心的方圆100km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人口密集,旅客流量大。
杜伊斯堡公园周边集中了经济、科技、旅游、交通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其周边环境较为优越,位于原鲁尔工业区内,三大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占地面积200hm2,其中废弃工业建筑面积占20%左右。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西邻莱茵河,北邻埃姆舍河,南邻鲁尔河,公园内有一条支流穿过,水源条件充足。地处大西洋东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之间,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冬天相对比较温和,夏天凉爽,降雨分布于一年四季,气温大起大落的时候很少。总体气候温和适宜。位于北纬50°以上,地区光照充足,且植被种植疏密有致,光照均匀。夜景光线搭配独树一帜,充满动感。
杜伊斯堡的改造保留了原工厂中的植被,任荒草自由生长,人工再次栽植的植物不多,绿地面积相对较少。各功能区区别较大,原厂区部分土地多有,种植大量高大乔木同时把钢铁架作为藤本植物的攀援附着物种植藤本植物;而在新建公园绿地区植物种植则较为密集,绿化完善。
3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设计分析
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改造公园。以原有工厂的复杂而庞大的建筑结合独特的设计思想,使得整个公园在视觉、功能、象征上相互联系,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效果。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独特魅力,他也启发了人们对于公园的含义与作用的重新思考。3.1面临的问题
3.1.1污染问题
水和土壤是污染最严重的两方面。艾姆舍河流经整个工业区,在工业时期作为排污水渠长期使用,形成绵延千里的水污染带,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土壤也受此影响,大量砷元素和氰化物进入土壤,污染严重的土地必须得到替换;另外一些有毒的土壤也只有深埋于烧结池并用新土覆盖才能防止有毒物质扩散。
3.1.2经济问题
工业时期营建并长期使用的厂房和设备等规模宏大,如果将其拆除并重建将耗费庞大经费;治污防污绿化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公园的管理费用也将较大。
3.2面临的机遇
(1)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区和汉博恩区之间,一座新的公园妥善解决了两地的交通流量问题。同时公园位于艾姆舍公园打造的文化娱乐要道上——地标艺术走廊、工业化自然走廊、工业文化走廊以及建筑走廊,它还处在一条与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和多特蒙德相连的自行车道上。
(2)工厂遗留下的大型的建筑、矿渣堆、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大型机械等,包含于地基基础条件内,适当将其利用会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
(3)当地工业的文化记忆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同时也是所有居民的思想共鸣。
(4)部分场地已经得到市民的有效利用,如废旧船舶被资源保护主义者定义为工业纪念碑,潜水爱好者也开始在煤气罐里练习潜水,巨型仓库的厚重墙壁已被攀岩俱乐部开发为攀岩区,这些现状都是非常完善的利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延展。
3.3改造成果
(1)有重要意义的工业构筑物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和保护,公园内虽步移景异,但随处可见的工业建筑是其独特的符号。
(2)工业景观元素的功能得到扩展和再利用。除上文曾提到的攀岩俱乐部、潜水爱好者对仓库和煤气罐的独特利用之外,原有变电站也被改造成餐厅及旅客咨询中心,废弃的铁路线路堤被处理成独特的“草地”,厚重的墙体变成了山地景观中的“岩石”,生锈的熔炉上到处缠绕的金属看起来像是“工业巨龙”,原有的构筑物在新的公园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3)工业时期场地内生物种类本不丰富,在改造后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扩展。厂区中有几座独特的多面标语牌,独具趣味性地介绍了生长于园内的各种植物,一方面公园的生态性得到了展示,另一方面也会激发游人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4)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埃姆舍公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虽然独具工业景观特色,但在整体设计思路上与埃姆舍公园保持着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延展了埃姆舍公园的功能,成为整个区域新型景观序列上的重要一环。
(5)场地的历史记忆得到延续。场地基地以及工业建筑的保留使得该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曾经在此工作生活过的居民会在此感受过往与现时的交集;对于工业爱好者以及另一些游客,这里则是探寻德国重工业历史的最佳场所。
(6)公园改造成果的得到了居民和游客的普遍认同。据公园管理公司估计,1998 年有大约30万游客光顾了公园,并逐年递增。1999年6月,该公园组织了两场每场为时一天的露天游览活动分别吸引了5万游客和2万游客。常来的游客包括许多自行车运动者和遛狗者。人们对于公园的广泛认同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公园建设的成功[3]。
3.4空间的形成
3.4.1空间的围合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整体遵从自然形态,与附近交通组织网相结合。内部空间分区运用几何形态较多,多为三角形空间围合。
3.4.2空间组织
该空间组织主要为并联空间,工厂区、广场、绿地、花园、林地、运河支流、水景都相对独立而又在整体上非常和谐。公园没有一条严格的中轴线,但是由运河支流及一条相对笔直的轴线串接整个空间。整个公园没有明显的边际线或是园墙等等围合,而是直接与城市道路融汇,在空间组织上,既独立于城市其他地带又与整座城市完美融合。
3.4.3空间尺度和形式对比
改造前场地为大片工厂区,改造的基础也是保留工厂建筑的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庞大的设备设施。所以空间尺度上基础设施就比较庞大,树木与一些小的景观节点等显得较为渺小,而从树木、景观节点、工业建筑、大面积绿地到公园整体,空间尺度上一步一步变大,使得整体和谐不显突兀。形式上树木在原厂区的种植方式偏几何化、规则化,成方阵种植。厂区和自然风景区的交界地带自然过度,而林地、花园等自然风景区则形式不规则,对比较为明显。
3.5功能分析
由绘制的功能分析图可以看出,整个园林中各部分的结合很紧密,各区域均与水系有一定结合游乐区作为全园的中心区与周边几个区域成环绕式结合,运动区与两旁植物较多的地域的结合也十分独到,整体看来,各个部分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了一起。而问询站、餐饮、卫生间、景观区等各功能点在各功能区均有分布,功能均匀、完善(图2)。
图2功能分区
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各要素分成4个景观层,以水区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他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1]。
3.6点的分析
通过分析图可以见到,风景公园中的红色的主要视线节点分布于全园,大部分的视觉效果都非常开阔,有很好的视觉延展性。节点的连结后没有一条主要的视觉轴线,也显示出本案的自由度、现代感(图3、图4)。
图3全园视线节点分析
图4原工厂区面貌
可以看出,工厂整体体积较大,树木与其他景观点显得较为渺小,人站在工厂下方的视点视野遮挡严重,但由于工厂在改造之后的攀爬游乐功能,工厂上方成为了新的视点。于此可以眺望整个公园,视野较好(图5)。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图5绿地休憩区鸟瞰
本区域面积较大,树木较少,是平时除工厂区域外人流最大的区域,视野非常开阔,环境优美,适合人群休憩、野餐、聚会、骑行等。
3.7线的分析
3.7.1天际线
东向的天际线又高大的工厂建筑和两侧的较高的植物顶部一起构成。两侧的丛林顶部将游览者的目光引向正中间,远方高架与天相接,自然和谐。西向的天际线是由远山和两侧阵列状的高大植物一起构成围合的,同样,游人的视线也会随着植物的渐远消失在远方。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层次和进深感[2]。
虽然没有一条左右对称的中轴线,但是视线点均分布在以运河支流和主干道为主的几条轴线上或附近位置,几何形式较为统一,视觉效果完善。
公园没有与城市道路分隔的围墙或明显界限,直接与城市高速公路和次级道路相接,围绕成为公园边界;公园内部主要道路则设置巧妙,平面图内的主要道路指引的是车流及较庞大的人流,而能够使人车分行的小型道路则贯穿于公园各处,包括利用高架铁路改造的高空步行系统,在竖向空间上分层穿插与公园各处,与主要道路完美结合,使得公园内道路系统在线的层面上相互连结穿插,非常复杂,整体独树一帜,是独特而完善的道路系统。
3.7.2整体肌理
该园林地处欧洲西部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质、日照、季风、土壤等自然因素很理想,虽然本是重工业地带,但在改造后,绿化较好,植被覆盖率高,在原有的工厂区则还是有着浓重的金属肌理。所以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绿色柔美的自然肌理层次与规则刚硬的金属肌理很好融合。本身有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全新的肌理搭配有一股独特的震撼力。
3.7.3几何形式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整体规划没有遵循严格的几何分隔等形式,而是利用现有道路及水系进行分区。在公园细部却采用了大量的几何形式对公园进行设计。
3.7.4自然抽象
整体规划跟随自然的变化,细部规划注重几何的运用,虽然细小空间和部分绿地的内部规划十分严整,但是给人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体验方式[3]。
4结语
(1)尊重场地的原貌和历史,不可将其抹杀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公园改造保留了场地的完整形态,经济上节省了巨大的拆除及重建的开支,并保留了居民对场地的原有记忆,使得场地的深度得到拓展,同时追加新的功能也使场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与国内一些大拆大建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体系,使部分与整体均发挥最大景观效果。场地的景观序列,使得公园达到内部与外部、时空及功能上的完整性;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以更明确地定位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其中,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被尽量本土化,结合场所需要进行植物培植。
(4)公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将新建整合到工业遗迹的再开发和利用中。公园中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受人为干预,可以树立标牌、护栏等,对植物进行保护并教育公众,这一点与我国许多园林普遍存在的人为美化、净化而忽视了保护的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5)公园需运用积极的市场策略,保证公园各方面的有效使用。国内许多公园有着完整的设计体系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却败给了营销策略,游客甚少。该公园的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成功,如利用发达的交通进行广告宣传,还有盛行的网络宣传,并且建立了非常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如潜水场、舞台、攀岩地等使游客可以切实感受到公园带给自己的便利,从而愿意前往。因此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从场所出发尊重游客需求,加以积极市场策略的辅助,才能赢得成功[4]。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工业园区;市政道路;设计工作
一、前言
工业园区的市政道路是园区基础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整个园区的动脉;进入园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市政道路,市政道路也像是园区的一张名片,将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工业园区的市政道路和普通的市政道路肩负着不同的功能,在设计时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市政道路及公路规范、标准。由此,对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1、平面线型。
线型过于简单,在与既有道路的交叉中,设计细节处理不当,造成新老路面衔接不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路面沉陷,造成质量隐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预留不足,后期施工破坏较为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策:对新老道路平交路段进行强化设计,对路基进行台阶式施工设计,基层设计加强钢筋,面层可使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进行补强,防止龟裂。充分掌握园区规划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沿线建筑物保留出入口,避免二次设计。
2、横断面
对交通流、交通量、设计行车速度分析不足,机械性地套用设计规范,导致道路宽度、地下管线、绿化带、公交站台等设计不合理,造成功能不足或过剩。
对策:对项目规划结合园区规划进行深度研究,认真分析车道数、车道宽度与车速的关系,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量做出合理预判,进行人性化地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
3、道路网络节点
对交通工程理论理解不透彻,对网络节点设计深度不够,交通设施配置不到位,出现交通流相互等待、节点不通畅,降低了造成不必要地道路网络资源浪费。
对策:交通工程理论和工程设计理论相结合,综合考虑设计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以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为前提,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交通岛等设施,保障网络节点交通能够顺畅、连续、高速地通过。
4、道路原材料
在设计中过分追求“稳”,对地质勘探报告理解不够,忽视地域差异,设计采用的原材料及结构层安全系数过大,配置偏高。
对策:充分掌握地质数据,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借鉴当地成功案例,选择适宜的道路材料认真计算相应结构层厚度,有效降低工程造价,避免浪费。
5、照明工程与节能
工业园区有着自身特点,交通量属于典型的钟摆式,在夜间逐渐达到最低值。在照明工程中,经常简单地设计为单开关控制,不利于节能减排的需要。
对策:在保证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照明工程设计使用智能化设备和节能灯具,自动监控交通量,达到照明和节能的有效结合,降低园区市政道路运营费用。
6、无障碍设计
对特殊性人群设施重视度不够,设计方案细节不够完善,例如盲道中断、与其它交通设施衔接不合理;少数大型平交路口对行人通过情况考虑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对策: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需求,做到设计地人性化,保证特殊性人群的安全出行;在大型平交路口可适当增加安全岛,使交通量和行人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54-02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加工业对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数控设备保有量的增加,数控设备应用、装调、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制造业及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设数控机床装调
与维修专业的背景
专业开发的前提是社会需要。随着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加工业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数控技术是集机、电、气、液等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有工种的复合性、人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含量的高科技性等特点。然而,目前我国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技术复合型人才奇缺,培养掌握数控机床装调和维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广东是我国的制造加工业大省,据调查,高级数控装调与维修人员缺口很大,这严重影响了数控机床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将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提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
因此,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急需大量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人才,亟须在短期内培养出一大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的高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融入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标准及数控行业规范,面向数控机床生产厂家、数控加工等单位,培养具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维护、参数调整,机床设备故障的诊断与维修,对数控机床进行装配、调试,对机床设备进行数控化改造以及机床产品营销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必须获得以下职业技能证书: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高级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知识,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定;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门以上的外语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具有下列专业能力:一是具有机械、电气、计算机基础知识,液压、气压基础知识,数控机床原理、测量与误差分析、数控设备机械结构、数控机床手工编程、PLC、变频器等基础知识。二是能读懂数控机床机械、电气总装配图,并能熟练使用机械与电气绘图软件;具有钳工、电工基本技能;具有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具有进行数控机床总装后的几何精度、工作精度的检测与调整,使用系统参数、PLC参数、变频器参数对数控机床进行调整的技能;具有通过仪器、仪表检查数控机床的故障点的技能;具有通过数控系统诊断功能、PLC梯形图等诊断数控机床常见电气、机械、液压故障的技能等。
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是教学的关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专业是一门新型专业,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来保证本专业的建设。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和引进本专业教师。一是充分挖掘我校教师的内部资源,鼓励相近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参加数控装调与维修专项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从2007年起,广东省每年暑假都举办本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二是积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这几年对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广东已有100多名教师取得了本专业高级工等级证。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树立敬业奉献精神,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课题研究和产学研活动,打造精品课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教师的组织及协调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积极引进知名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高级技术人才来校任教。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数控维修人才加入到技工教育的行列。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实践,促进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五是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养本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本专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建设带头人。
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应逐步完善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金状况,分阶段购置设备,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建设电工电子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机床控制电路实训室等,应重点建设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虚拟仿真实训室、数控设备装调维修实训车间、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数控设备拆装实训室等,满足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的教学需要。这些校内实训室都要紧扣本行业特点,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具有仿真性、实用性、先进性的特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依据行业优势,积极与数控设备生产厂家和数控加工厂家联系,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一套良好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建设,搭建数控设备维修服务、数控设备安装调试服务的平台,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实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办“校中厂、厂中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区合作、校会合作,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近几年,广东利用本地区优势,打造“百校千企”,通过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更是结合本地区的行业优势,把企业引进到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本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设置
数控设备是集机、电、仪、液、气、传感器等于一体,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课程面较广,牵涉的课程较多,但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宗旨,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筛选出与培养专业能力直接相关的内容。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其中实训课要占50%的课时量。公共课包括语文、数学、德育、体育、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办公软件等;专业课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机床装配工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等;实训课包括钳工基本功、电力拖动与机床控制线路、可编程控制器与变频器技术、数控机床操作、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整机性能检测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等实训以及校外顶岗实习。
总之,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是一个朝阳职业,是新职业之一。然而,本专业教师相当匮乏,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实行校内培养、校外引进的措施人才来建设本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数控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4]焦兆平,王晓敏,查吉德.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5]何农,冯拾松,傅拥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6]李燕,胡建钧.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仅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还包括获得工作回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工作过程化教学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摒弃了旧的教学设计中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简单相加,取而代之的是分析、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思考、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
面向制造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以后参与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道德素质以及个人品质的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大量的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的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自身的就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就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形势而言,虚拟情景化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缺少联系,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把握离不开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包括生产性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基于制作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性教学设计
生产育人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2]。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能够学生消化和吸收课程理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活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实际体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项任务。单项技能的训练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练和做,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主要发挥任务的领导作用,项目的激励作用以及工作岗位的导向作用,在满足零件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的情况,在零件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安排和设计。
3、制作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以工作情景和任务为切入点。在制作零件的过程中,对工作任务进行划分,根据工作任务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通过将学习领域分成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单元教学。
(二)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以及六步教学法五种主要教学法。
1、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此教学法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量的积累,收集大量的实际或者生产资料,通过引经据典,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他们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此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工学结合法
工学结合教学法完全达成了教学场地与实习基地的一致性,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培训的同时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方法
从狭义上看,所谓项目是指生产中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3]。教学实践中的项目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以项目为导向,将项目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活动。
4、引导文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文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文法主要是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工作计划和进程,教学文件是该教学法的主要切入点,一般作为辅助教学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和使用下,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5、六步教学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以及评估是六步教学法的六个主要步骤。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并评价计划,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形成独立、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并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工作过程为重要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六步教学法为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自主地思考、分析、总结实践所得,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潍坊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49.
篇5
关键词:公路建设;资源节约;节约型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
当前,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有所放缓,我国铁路、公路基本建设虽然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处在的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仍处在一个高位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2011年铁路投产新线2167公里,累计营业里程为9.3万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06.09亿元,基建投资4,610.84亿元。2012年,铁道部年初计划今年铁路投资516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60亿。但铁道部于今年6月、8月、9月三次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铁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至6300亿元,其中铁路基建投资金额达到5160亿元。按照铁路“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年均需建成铁路约6,000公里、投资约7,600亿元,2013~2015年年均铁路基建投资规模或将达到6,443.05亿元,未来三年铁路投资规模不可能大幅降低。
高速公路的发展规划:5年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3.5万公里,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网全部建成,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地方高速公路网5年建设约3万公里,其中新开工1.2万公里。
城市轨道的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已有36个城市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其中29个城市已获得国务院的审批。2011年至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营业里程将达到6560公里,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
面对这么庞大的基建规模,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将对原材料供应市场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在这样大的原材料消耗背景下,积极提倡和开展项目建设中场站建设、钢模板配置等方面的原材料节约,将节约大量的原材料资源,对发展节约型社会和走资源科持续发展道路都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二、现状
当前铁路、公路基本建设中场站建设、钢模板配置等规模非常大,普遍对场站建设、钢模板配置等方面的资源节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原材料资源巨大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搞形象工程的氛围依然浓厚
“上场看形象”,这是当前基建市场中极为盛行的一句话。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微利时代,各建筑施工单位进入了一个恶性竞争的高峰期。一个新项目刚进场为了体现各施工单位的实力,进而取得建设方的“欢心”,各施工单位都使出浑身解数、标新立异,有的项目甚至在建设方的引导下,一律向高标准靠齐,大搞特搞形象工程。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每个项目场站等临时设施实际施工建设成本占项目投资额的比例约为2%~3%。
2、对当前工地标准化施工管理的误解
当前全国铁路、公路系统均在提倡工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目的是确保施工生产规模化、施工工艺流程化、施工工序精细化,施工过程质量可控,进而确保建筑物整体质量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而当前大部分项目上都单纯的理解为高投入管理、超高标准管理,与当前国内的施工水平不相适应。当前国内铁路和公路建设地质地形条件越来越差、越来越恶劣,施工场地越来越受限制,恰恰当前在工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3、混凝土构件施工模板配置
(1)混凝土构件设计追求特殊设计
从我国1905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始至今,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了,目前也有条件就铁路、公路施工混凝土构件结构尺寸采用通用设计,目前设计在追求美观、景观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特殊设计,造成异型模板大量使用或异型模板使用周转率极低,经常出现施工过程中一套二、三万元成本的钢模板使用一次就报废的现象,造成钢模板材料的严重浪费。
(2)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分散
目前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施工管理比较分散,一般一个工程项目分若干个施工标段,每个施工标段均有大量相同混凝土构件的预制任务,造成钢模板大规模的重复配置,特别是目前公路建设市场中预制梁均有各自施工标段负责施工生产,相对而言铁路建筑市场在预制梁生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预制梁由专门的预制标段进行集中预制,生产量大、便于形成规模,方便也有利于推行工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建设。
三、建议
1、抛弃“搞形象工程”的观念,提倡功能齐全,简单适用的施工理念
简单的列举一个例子,比如建一个20m宽、200m长的钢筋集中加工场,采用4.5~7.5m高的彩钢棚建设和采用9m高的彩钢棚建设在成本方面就相差了约8万元。一个大型项目暂按20个标段计算,一个标段2个钢筋加工场,节约成本就是320万元!据统计,2012年全国在建铁路项目66个,计划新建项目54个,共120个大型建设项目,按每个大型项目节约320万计,节约成本将达到38400万元。
钢筋加工场仅仅是“搞形象工程”的一个方面,还有混凝土构件预制场、拌合站建设等建设费用以及超规格征地造成的损失更让人无法想象。由于投资方在场站建设这方面采用包干费用,而且这项费用往往相对很少,但在实施时,高标准、甚至超高标准,不知道多花了多少施工成本,造成多少原材料资源的浪费。
有的甚至出现全完以政治考量来管理工程施工,造成工程管理不按照科学、按规律办事,造成返工等质量事故,引起大量的资源浪费。
2、因地制宜开展施工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
目前铁路、公路系统等均在开展工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活动,提倡统一化管理,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施工,流程化作业,目的在于施工管理规范化和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也是铁路、公路建设发展的方向。但在施工管理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极端现象,一些投资管理方,没有考虑因地制宜,全面强制推行。特别在一些山区铁路、公路建设,施工场地严重受到限制,包括现场运输等因素,不适宜开展规模化、工厂化施工的,投资管理方也强制推行,在施工过程中又不得不因为不实用而放弃使用,结果造成大量的临建设施、设备闲置。
另外,施工管理的盲目性也是与当前施工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发展相违背的。当前一些新的工艺、工法还在试验、摸索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一些投资管理方也照搬、照抄并盲目地全面强制推行,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最近铁路、公路都在推行的钢筋笼自动滚焊机,由于本身钢筋笼自动滚焊机设备制作技术不够成熟、不完善,好的方面为钢筋间距均匀、控制精确度高,本身的焊接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证,仍需要大量的人工施焊。但在制作厂家的大力宣传作用下,新建铁路、公路工程均强制推行,结果由于生产工艺不成熟、工人操作技术水平底下以及管理水平跟不上,最终不得不停用。据知目前在推广钢筋笼自动滚焊的项目,最终基本都因工艺不过关、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而停用了。具体的情况目前尚未有统计的数据。
篇6
【关键词】 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 孟鲁司特; 肺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17.5.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14-02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人体对抗原或非抗原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高的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及气道变态炎性反应,是一种速发型超敏反应即Ⅰ型超敏反应[1]。我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为1%~3%,而儿童哮喘发病率高达3%~5%,明显较成年人高,并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3]。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经常反复发作,一旦发病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近年来,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在治疗过敏性哮喘领域获得了医学界广泛认可,是目前为止对因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一种有效方法[5]。本研究随机选取120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过敏性哮喘提供依据,具体研究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14岁,平均(8.2±2.5)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4±0.9)年;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14岁,平均(8.0±2.4)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3.2±0.8)年。排除具有哮喘持续状态,重度哮喘,有尘螨提取液治疗史,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发作期严格避免患儿接触过敏源,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畅迪(生产厂家: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S20060012)1~3 min后吞咽,1~3周应用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10和100 mg/L,每周1~7 d的用量分别为1、2、3、4、6、8、10滴,1次/d,自第
4周起1滴/次,浓度为333 mg/L,3次/d,并维持该用量至治疗结束。另外,同时服用孟鲁司特片剂(生产厂家: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83372),应用剂量8岁以上患儿10 mg/d,5~8岁患儿5 mg/d,3~5岁患儿4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两组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按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周期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的FEV1及用力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进行测定。
1.3 疗效判断标准
(1)临床控制:症状完全消失或偶有发作,发作时不用药即能自行缓解;(2)显效:发作时症状较治疗前显著缓解,但仍需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3)好转:喘息减轻,但仍需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控制34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4例,临床控制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15例,好转18例,无效15例,临床控制率20.0%,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FEV1及FEF25%~7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EV1及FEF25%~75%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患儿FEF25%~75%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是有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导致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病变[7-8]。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未明确,一般认为其与遗传、气道反应性增高、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9]。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儿童哮喘属于过敏性哮喘,由此可见儿童哮喘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一大危害。过敏原是所有能够引起哮喘的病因中最主要的因素,经证实的过敏原有许多种,公认的最主要的室内过敏原为尘螨,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其躯体、排泄物及分泌物等均可以作为强烈的过敏原导致各种变态反应的发生[10]。
目前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吸入、避免接触过敏原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等。目前临床上最主要、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炎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其在控制哮喘症状、缓解气道炎症、降低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早已被临床医学界所肯定,但是糖皮质激素具有十分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儿童长期应用还会对患儿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有效的预防过敏性哮喘发生的物理方法,但需要通过复杂的过敏原检测试验确定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WTO推荐的一种对因治疗哮喘的方法,能够有效阻止哮喘症状加重,缩短病程,并能够预防对新的变应原发生过敏反应。孟鲁司特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具有能够拮抗白三烯的作用,改善獾栏叻从π裕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并缩短平均发作时间,并可以缓解气道高反应性。此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特异性免疫疗法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其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FEV1与FEF25%~75%均有所提高,并且FEF25%~75%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姜毅,李温慈,徐海滨,等.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对儿童过敏性哮喘临床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6):86-88.
[2]唐素萍,刘艳琳,王世彪,等.2010年福建省福州地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2):928-930.
[3]陈娥.舌下脱敏疗法在儿童过敏性哮喘中的应用进展[J].医药前沿,2011,1(15):109-112.
[4]周星.舌下变应原联合孟鲁司治疗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857-1858.
[5]吴媛媛,谢新明,韩东.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支气管哮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0):844-848.
[6]韦翊,赵仕勇,周杰林.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1,33(12):1772-1774.
[7] Shao J,Cui Y X,Zheng Y F,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aged 3~13 year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Am Rhinol Allergy,2014,28(2):131-139.
[8]谢庆玲,甄宏.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46-1249.
[9]柴若楠,林小平,宋薇薇,等.粉尘螨滴剂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231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2):326-329.
篇7
关键词:太平湖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东港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的发展。做好城市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工作,不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园美观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以期为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1东港市太平湖公园概述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坐落于东港市区东侧,大东沟河的上游,是东港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公园之一。东港市太平湖公园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0hm2左右,其中水池占地面积大约为4.8hm2,剩下的为陆地占地面积,包括南北2个半岛。北岛中种植的植被茂盛,已经成为市民活动区,为东港市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地。南岛中的植被覆盖情况没有北岛好,部分景观设施仍没有修建完善。
2公园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公园道路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要想参观公园中的景观,需要公园道路设计人员根据公园实际情况设计出公园道路,提高人们的参观热情,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城市公园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公园道路能将公园与历史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进行有效连接,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连接纽带,具有一定的交通意义和风景价值。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从美观角度出发,在保证公园交通的前提下,保证公园道路给人以美观和舒适的感受,在实际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安全舒适的城市公园道路方案。
3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
3.1道路景观设计风格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园区道路主要分为车行路与人行路,车行路作为整个公园的主干道,保证园区车辆的正常使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行道能供消防车或救护车使用。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车行道形成环线形状,保证人们在公园中能够充分利用车行路。人与车行路相比,人行路更加复杂,在人行路两侧布置水景和野景,人行路与水景和野景保持互动,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人行路的铺设材料尽量采用自然材料,生动活泼,又不失大雅,道路设计符合人文自然原则。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符合人们对城市公园道路的要求。遵守合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避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东港市的地理情况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例如,在设计中应避免对远古树木、烈士陵墓和水源产生破坏;需要设计人员将各个景点进行有效连接,保证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公园的真实自然。因此,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各种景观进行微妙转变,把自然景观尽量放置到公园道路两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游客以美观感受。
3.2空间尺度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道路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主要包括3个指标,分别是道路宽度、绿色植物比例和人行道设计。公园道路宽度主要是指公园中人行道路的宽度,将道路设计宽度加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参观人员数量,但会让太平湖公园中的自然景观减少,增加道路建设成本。因此,应采用合理的设计比例,结合公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合适的公园道路宽度。设计绿色植物比例时,应保证道路两侧的绿化和谐,让公园道路两侧的绿色植被满足人们的要求,让游客感受到自然植物的美妙,给人以轻松欢快之感。对于人行道设计,可以参考城市道路人行道的宽度,但要考虑到公园中水池,在公园水池旁可建立假山,提高景观效果。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陆地环境居多,北部陆地绿化比南部陆地好,因此可在北部陆地适当多设计一些道路。同时,北部陆地中的道路应设计得窄一些,不但能够保证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魅力。设计南部陆地道路时,可以适当加宽道路宽度,让人们体会到南部陆地的广阔,给人一种自然安逸的感觉。
3.3绿地植物配置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道路两旁的绿地植物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东港市太平湖公园道路两侧绿色植被的现状,设计出合理的道路形式。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对公园中的绿色植被进行处理,直接使用道路两侧的绿色植被,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道路宽度和长度。另外,由于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北部陆地植被较多,因此,进行北部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被的整体性,不能因为道路美观而破坏植物的整体性。还有北部陆地中有烈士陵墓,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保护。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亲水园、青年园和金秋园3个小公园,应根据公园的实际用途设计出合理的道路景观。金秋园位于太平湖公园北部,是整个公园的主要活动区,周围有很多花卉观赏区和1个健身广场。因此,应在道路两侧栽种多种花卉,从而衬托出金秋园的美丽。青年园主要为城市青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突出青年韵味,与生态自然有效结合。因此,可以适当加宽道路宽度,让游客感受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清水圆位于太平湖公园中部,连接南北2个园区,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场地。因此,应根据水池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宽道路,保证人们戏水时的人身安全。东港市太平湖公园各个分园适合种植的花卉与树木见附表。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不但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以期为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参考文献:
[1]薛青亮,王先杰.公园中的康复景观设计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1):104-108.
[2]崔淮.景观设计中的“道”—论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道家文化[J].艺术教育,2016,(7):30,7.
篇8
【关键字】城市绿地、防灾公园、防灾化改造
21世纪世界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巨灾和接连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内部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迫在眉睫。城市内部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地下空间以及设施空间等[1]。其中,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综合防灾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9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2]中指出:城市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及“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因其空间的开敞性、良好的生态功效以及分布广泛等特征,成为承托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以下根据灾害发生时段,即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后一日至数周、灾后数周至数年四个时间段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进行分析。
灾害发生前――防灾知识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的作用。城市绿地空间,如各种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可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宣讲、防灾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指导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难。城市绿地中栽种的树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风固沙以及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引发城市灾害发生与恶化的负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甚至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
②灾害发生时――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保护疏散道路安全以及减缓灾害扩散等作用。例如,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周边市民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同时,沿街绿化带中栽种的行道树树冠部分可以对两旁房屋的倒塌和空中坠落物起到缓冲作用(图1),保证道路有效疏散面积和市民疏散过程的安全[3]。强震往往会引发城市火灾,在避难绿地种植特定的树木植被可以阻断或延缓火灾扩散,为市民逃生争取更多宝贵时间并保护人身安全。另外,城市绿地还有阻隔传染病菌、减缓泥石流等多种减灾作用。
③灾后一日至数周――提供短暂避难生活的场所、消防救援医疗据点、物资运输基地和卫生隔离等作用。城市绿地经过防灾改造后,可在灾后一段时间内为附近居民提供避难生活空间,并保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4]。同时城市绿地可以大量生产杀灭病菌的氧气,扩大通风量,起到卫生隔离的作用[5]。
④灾后数周至数年――城市恢复与重建的基地。在严重灾害发生后一定时期内,避难人员可将城市绿地作为临时住宅用地搭建应急棚宿区,以及废墟垃圾和罹难者遗体集中处理用地(图2)、救援物资集中储备与疏散的基地等。
图1 行道树对房屋倒塌起到缓冲作用[6] 图2 绿地作为废墟垃圾的处理用地[7]
城市防灾公园: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具备一般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效,还因其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场地设施建设等而成为城市重要的防灾据点。我国建设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就已明确指出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进一步发掘,“防灾公园”的概念被引入和广泛探讨,经过系统规划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将在今后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2.1.防灾公园的概念:
日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其防灾理论经过长期的变迁与发展已较为完备和先进,尤其是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在1993年修改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定义成为“城市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
国内学者也对防灾公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叶麟珀认为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为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8];刘光启认为防灾公园是“防灾设施齐全,防灾功能较强,灾时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公园和绿地,兼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市民游憩和防灾减灾的多重功效”[9]。
本文认为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灾害发生时为市民提供安全疏散避难场所和应急设施,并具有防灾减灾功效的城市公园绿地。
2.2. 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
⑴结合城市规划各层面,满足城市综合防灾布局要求。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系统划设、合理配置,其选址、规模、服务半径、收容人口数量以及相互通信、交通联系等都应符合城市总体防灾规划布局的要求。
⑵安全性。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据点,在灾害发生时为疏散人员提供避难、医疗、短期甚至中长期生活的场所,其场地、道路及设施的安全性是避难市民生命财产的根本保证。防灾公园的选址、内部空间设计、设施建设等都应符合安全性的原则。
⑶易达性。防灾公园的布局建设应根据相应服务半径、周边环境、人口状况等条件确定,保证周边居民可在临灾时最短时间内到达最近距离的防灾公园,并易于通过公园入口空间进入到园区内部避难。
⑷平灾结合。城市防灾公园在灾时充当人员的疏散、避难和救援、驻留等活动的场所,在平日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普通公园的功能,是市民休闲游憩、观赏娱乐以及活动健身的空间。公园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等应当根据平、灾两种需求进行设计建设。
2.3. 防灾公园的类型和设计标准:
日本在1998年制定的《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分为6种类型:即广域防灾据点、广域避难场所、暂时避难场所、避难绿色通道、缓冲绿色地带及街心公园。以下表1总结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设计标准,其对于我国防灾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
3.1. 防灾化改造的意义:
对一般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防灾化改造,既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天然防灾优势,又可节省城市空间、发挥土地集约效益,有助于缓解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于新建防灾绿地的需求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3.2. 一般公园与防灾公园的对比:
一般的城市公园“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10],其设计着眼点往往偏重于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因此其在选址、功能分区、园路设计、设施建设、植被选择等若干方面和防灾公园存在区别。表2对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比总结。
3.3.改造设计内容:
①适宜性评价:
并非所有一般公园都适于改造成为防灾公园。对于部分自身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园,如有些公园离近加油站、炼油厂等易燃易爆场所;有些紧邻河流并处于下游地带;有些地处地质状况欠佳地带,易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等,这些公园便不适宜改造为防灾公园。因此,在考虑对一般公园进行防灾化改造之前,应首先对其进行改造的适宜性评价。
②等级定位:
一般城市公园应根据防灾公园系统设计所制定的规模、服务半径等指标,确定其改造后的等级定位,进而确定可容纳避难人口数量、应急设施状况等内容。
③功能分区:
一般城市公园应对其现有内部空间、场地、设施等进行基础分析,根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间以及可在灾时安全使用的设施,合理划设防灾缓冲区、避难生活区、救援活动区、应急设施区等若干防灾区域,发挥公园的最大抗灾减灾功效。
④园路系统:
一般城市公园的园路防灾改造,应主要保证灾时紧急疏散、应急消防、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物资运输的畅通;干道系统的有效净宽设计应能保证消防、救灾车辆的顺利通过;主要疏散道路设计坡度不易过大,避免给人群的快速涌动造成不便,同时,道路的铺装也应避免易裂、易燃、易挥发的材质,而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⑤植物选择:
一般城市公园栽种的植物往往是适宜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类型,而防灾公园应选栽具有良好防火功效、遮蔽性高的种类。李树华在《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一书中指出:“增设或强化防火树林带是把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提升城市绿地抗震减灾功能的重要课题”。因此,一般公园的防灾化改造应注意引进树叶含水率较高的常绿树和叶肉较厚的树种,并在公园以及人员集中停留避难区域周边的防火缓冲绿带中集中配置。
⑥设施提升:
一般公园防灾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园内设施的提升建设。除对平日使用的造景设施、休憩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地平灾活用的改造之外,还应增建临灾避难时用到的应急取水、应急供电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应急救援、应急卫生、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储备仓库、应急指挥等防灾设施。
⑦应急指示牌:
一般公园改建为防灾公园,应在园区人口处及区域较为明显的地点设置应急场所的指示牌;在各入口处设置公园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方便引导避难人群快速到达相应避难区域;园内不同防灾功能分区以及各种应急设施的周边也应设置相应示意牌。
⑧其他改造:
一般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中还应注意基于安全性、易达性以及平灾结合原则的公园入口数量、宽度及形态设计;园区内部场地铺装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物、构筑物抗震等级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
我国对于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探索仍在继续,各城市的防灾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构建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将会在未来的城市综合防灾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一般城市公园与防灾专项公园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期望借此为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吕元.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Z]. 2008, 171号.
[3][4][6][7]李树华.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09).37-42.
[8]叶麟珀.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为例[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刘光启 武玉艳 葛兆帅. 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以邳州市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08).84-8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Z]. 1992-6-18.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园;调查;规划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玲珑山森林公园,地处浙西临安市,距市中心3公里。它是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区位优势明显,园内林泉清幽、游道古朴,卧龙古寺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现已成为外来游客的旅游观光目的地之一,更是临安市民在生态公园休闲健身之首选。
近年来,玲珑山森林公园的游客接待量连年攀升,2012年已突破45万人次。在早晚健身高峰时段、节假日或庙会期间,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的确,发展中的玲珑山人气越来越旺。但在土地商业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城市边缘的低丘缓坡更是寸土寸金,此时许多开发商已把目光瞄准了玲珑山。玲珑山公园的整体 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管理者在思考,市民拭目以待。
为更好地满足游客(市民)需求,提升公园品质,同时为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尽绵薄之力,笔者结合当前的大走访活动,开展了主题为“我心中的玲珑山”的民意调查活动。
在调查活动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窗口访谈、约谈、市长公开电话交办单等形式广泛收集游客和健身市民信息,认真倾听游客(市民)诉求,梳理总结游客(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游客(市民)的热点话题,共发放调查问卷样本数量为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2份,问卷有效率为84%。以公园环境承载力为主要内容,把基础设施建设、游客容量、景点分布、植被、游览秩序等要素列入调查项目,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开发建设新思路。
回收后的调查问卷经归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拓展公园功能
80.6%的受访者对公园现有的功能表示不满意。健身市民张先生认为,玲珑山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管理部门要充分挖掘玲珑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自然生态、健康休闲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打造入口区、生态健身休闲区、科普教育区、佛教活动等功能区。把玲珑山公园建设成为集自然生态保护、康体健身、休闲娱乐、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满足健身市民和游客需求。
(二)采取游客分流措施
受访者普遍认为,公园的“东坡游步道”游客容量太小、年久失修且缺乏规划,已极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多数受访者要求,统筹规划游览路线,建议在公园核心区扩建游览通道,以增加游客容量,避免混流现象。当前,采取游客分流措施,以避免在同一条道路发生过度拥挤的状况,已刻不容缓。当游客数量超过一定规模时,可采取单向通行等措施,以缓解游步道承载的压力。市民林先生是一位健身爱好者,十余年来,几乎每天都坚持爬玲珑山。但在早晚健身高峰时段,因道路拥挤,经历过很多次尴尬。他认为公园的环境容量太小,公园的游步道亟需扩建。并建议,管理部门要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在公园东面山岗,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新建一条游步道,建成后与东坡游步道贯通,形成游步道网络,能有效缓解拥挤问题;在规划设计时,要以“亲近自然”为理念,以“生态、休闲、健身”为主题,集“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游步道的修建要与亭、廊、森林休闲平台、观景台、安全设施相结合,给休闲健身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游憩体验空间。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受访者普遍认为,管理部门应根据游客需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热心市民宓先生的建议是,在公园喇叭口建一个市民休闲广场。其设想是,广场中间建牌楼和碑林,碑林将镌刻玲珑山名人、诗作、以及其他文化遗存的精髓,让人们集中感受玲珑山的文化内涵;在休闲广场四周,建设茶室、咖啡屋、餐馆、足浴、商场、歌厅等休闲场馆,这些服务场馆走适度的高雅路子,如设立东坡书院等,让游览玲珑山的当代名人有一个平台和挥毫泼墨的空间,从而让一座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传承、发展和对接的绿色通道和文化走廊;以满足市民多种休闲需要,同时实现以山养山的目的,让各项服务和功能有充足的维护和保障。
(四)加强公园日常管理
希望管理部门严格控制入园车辆,早晚高峰时段禁止车辆上山,一方面确保安全,另一方面能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希望管理部门增加防火设施和消防设备,加强动植物资源管理,保护生态资源安全。
(五)加强游客素质教育
受访者普遍认为,入园游客(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公园设施时常遭受破坏,因此开展游客素质教育,倡导和谐文明之风十分必要。
市民廖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她也是玲珑山公园健身大军中的一员。她声称自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她说,玲珑山公园的环境这么好,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让人感到大煞风景。或许这场景,很多人早已司空见惯,当她制止的不文明行为时,有的人会稍感不好意思,而有的人则说她 “多管闲事”。廖女士倡议,每位游客都要争做文明人,要为玲珑山的美丽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玲珑山的容颜势必会愈加靓丽,公园品位、形象也势必会有质的提升。
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素质至关重要。城市公园在创建文明公园进程中,呈现出的环境意识不强,存在乱扔杂物、野外吸烟等现象,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务必及时解决。城市公园作为公益事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受益。
玲珑山公园把“市民心中的玲珑山”调查活动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平台,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信任和支持,为创建文明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思路必须从游客的需求出发,将游客的呼声和愿望作为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城市公园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
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风格凸显。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
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项目中,主要对公园的绿化景观、水体驳岸景观、水质改善、园路系统、给排水系统、围墙改建、桥梁修缮、园林街俱小品等内容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技防照明系统,应急避难设施。并在改造过程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修复、修缮、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恢复公园十二处景点,新增四处景点(花圃温室区域、月季园区域、樱花林区域、大理石亭)。增设四处小品雕塑(音乐台、铜亭、铜钟、四不像雕塑)。在整个改造方案中,从地面铺装、围墙、园林街俱小品及灯具等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典型英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形式,对公园英式园林风格和传统中式园林风格进行传承和提升。
公园具有英式园林景观区域: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温室花圃(旧园遗韵)区域、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区域:桃花林区域、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针对每个景区特色和历史文脉,采用保留、再现、转化等文脉表达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重塑的空间环境中借鉴了古典英式园林风格布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中式园林概念,通过适宜性选择和表面材料与色彩上的整修,将大理石亭、露天音乐台、四不像雕塑、铜钟、铜亭变成了公园精致的标志物。让人们在享受当代休闲乐趣的同时,寻味到红色年代的空间痕迹,在不同角度上感悟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异常魅力,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文脉。
中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是公园整体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公园的园景综合改造与调整是在尊重前人“治园理水”的理念上,主要通过植物造景特色的恢复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景色最美的城市公园。
公园绿化改造遵循原则:调整、丰富、挖掘、科普、保护、安全
调整:尊重原有植物群落,充分保留原有大树,适当清理中下木;特别是植物标本园和自然山水园及后山区域植物过密,对原有上中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在自然岛式花坛内增加诸如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夹竹桃、马鞭草、罂粟花等自然生长灌木地被,形成步移景异视线观赏点。
丰富:进一步丰富、充实、提高每个景点观赏效果,提高林下地被和灌木质量,增加色叶植物和观花闻香植物及特色造型树,品种如银杏、皂荚、洋槐、棕榈、石榴、木本象牙红、麻叶绣球等,在林缘及路口增加花境,选择耐荫的特色地被,如赤胫散、云实、紫金牛、花叶络石、玉簪和扶芳藤等。
挖掘:结合公园的特色树种,如银杏、水杉、樱花、桃花、竹园、杜鹃花、樱桃、腊梅等,形成特色植物观赏区域,如观花区(月季园、桃花林、樱花林、梅林)、芳香区(桂花林、温室花圃)、色叶区(银杏林、水杉林、杏林、槭林及竹林)等,增加植物铭牌,又能起到让人们掌握了解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保护:保护公园内百年古树和特色名贵树种,如古刺楸,针对古树地理位置及特性,采用树下满铺松鳞、半径3米外周围设置座椅和布置花镜提高古树名木观赏性。
安全:考虑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性要求,严格控制户外活动区内带刺植物的种植,同时调整人群集中活动区域内带有毒性植物的种植。
整个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中,充分挖掘公园历史文脉,修复公园历史小品,保护英式园林风格,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精品公园。
三、结语
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认同,除了它的物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公园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用恰当的文脉表达来形成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使公园能够作为表达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在公园设计中,只有积极地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才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质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 上一篇: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区别
- 下一篇: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