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金融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金融专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87-01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参考文献:

篇2

    一、专业建设起步阶段(2002-2004年)

    投资与理财专业成立于2002年,当时理财这一行业刚刚被人们知晓,我们看到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聘请专家论证,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立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设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使得在当年招生中,生源的质量低于其他专业,2002年第一期招生的21名学生大多数是第二志愿录取,而且还有降分录取的学生。二是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并多次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已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大家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统一,加之投资与理财这一行业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因此2005年的第一届毕业生虽然全部实现了就业,但专业对口率并不高。

    二、专业初步发展阶段(2004-2006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财政金融系的专业教师对理财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学院2005年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以评促建”的原则指导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这个专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明确地写进了教学计划,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这就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出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了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更突出了该专业的特色,使之更贴近行业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三是教师经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我们多次带学生们到证券公司参观,还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我们利用寒暑假,根据事先设计的主题,织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来自京郊的学生较多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设计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实际,了解本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此外,还通过参观国际金融博览会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经过近5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已迈进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该专业在全社会已具备了较高的认知程度。2007年北京市专科录取分数线文科为320分,理科为340分,而该专业录取的新生中,文科最低分为390分,最高分为402分,理科最低分为393分,最高分为428分,而且大多数考生都是第一志愿被录取的。二是专业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专业教师有多篇在专业期刊和报纸上,在全校评教工作中,本专业教师整体排名位于学院前十名。财政金融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2007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刚刚推出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我们就立即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当年11月份的考试,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理财工作提供了条件。在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被评为学院先进科室。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本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重点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核心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依据,构成系列课程链。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为宗旨,明确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年底,针对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又再次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增大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增加了与职业证书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商定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保证相关课程之间能够相互衔接。2008年在财政金融系统一安排下,2008届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营业部顶岗实习4周,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决定学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签约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了91%。

    四、对今后投资与理财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过几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老专业和重点专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尽管“订单式”培养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北京地区人才济济,除个别专业外,很难真正实现“订单式”这种培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创出自己的品牌,使我们的这个专业在本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信誉”就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强调实用型、创新型,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型教育,学生除应具备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应具有其他相关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在教学中还要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2?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目前我们的实训课教材及案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市场上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很少,而适于高职学生的教材就更难找到。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及实训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撰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

    3?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目前,由于本专业学生深入到证券公司等金融单位实习很困难,社会上的相关行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这就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任务局限在了学校。因此,我们要认真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成为最主要的手段,如证券投资业务、银行柜台业务等实训课程,在学院和系里的支持下,在模拟实验室通过特定的软件和网络,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取得真实的岗位实习的效果。

    4?尽量给学生创造参观考察的机会。参观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感性认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参观考察,使学生通过看和听,得到真实的、深刻的和全面的感性认识。这样获得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岗位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篇4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运而生,成为高校纷纷开设的重要课程。金融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的建设领域,一直处于改革与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成为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对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的清楚认识

从实际来看,金融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培养目标的明确体现,导致培养方案操作性不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一方面,疲于应付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缺乏充分的考量,在实际中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多,培养内容呈现出“拼盘式”结构,无法形成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关联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培养的积极性欠缺。

(二)专业实践培养构建力不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金融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模式单一、构建力不足”的尴尬情形。首先,金融院校尚未建立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以至于培训习题不完善,出现实践培养系统性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是当前金融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的瓶颈。依托单一的实践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制约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培养工作建设缓慢

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很多金融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及创新等工作,并且教师实践培训能力不足,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工作能力欠缺,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指导。首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下图1所示,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实践培训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金融院校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扎实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完善的实践培训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实践培训的实效性。其次,师资力量是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加入,对于金融院校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5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 212003)

摘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更加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本文主要通过构建相对完整的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江苏科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 金融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43-02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卜亚(1972-),男,江苏涟水人,金融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金融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

1 金融工程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1.2 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金融工程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强化和突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综合素养发展水平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课程、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 校内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指教学形式中包含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就是在学生学习一些理论课程的同时,结合相关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根据我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及“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我们考虑设置了以下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见表1所示。

2.2 校内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第二课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以各类大赛带动和促进实践教学,具体见表2所示。

此外,还可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举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讲座,如当前金融危机与金融工程等;强化学生考证要求,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针对当前股市、汇市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沙龙,邀请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投资方法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如金融投资协会、辩论协会等。

2.3 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保证,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金融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由高校和各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建设,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2.4 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紧密配合和积极参与,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金融工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考虑和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或辅助实验课程教学。同时,教师也须加强同金融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接触,加深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直观认识,促进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一种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此外,可以也以采取和金融机构共建“金融研究中心的”方式,双方联合对某些金融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 结论

“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江苏科技大学《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校内实验课程、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185.

[2]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2012(3).

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3-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篇7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金融是目前世界范围之内,建构现代贸易结构、全球经济模式与社会市场贸易的核心产业。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驱动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金融产业也在原来产业链的基础之上不断发芽、成长,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我国在金融产业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掌控自主经济发展命脉,培养高素质以及具备极强专业优势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推动个国家发展必要选择。

一、相关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金融专业是我国普通学生热门关注的专业,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其金融专业在部分院校当中所占比例高达75%。

虽然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巨大,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岗位所需人才仍然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性不强,综合专业性能力较高,且经验不丰富,不能满足国际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面对毕业等于失业以及社会需要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以及更专业性的人才[1]。

二、相关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金融型人才需求大,因此在培养策略上也倾向于广招生、多培养、高产出的模式,以此导致众多如下问题的产生:

第一,我国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确切,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对高等院校改革的步伐,一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把握时代的主流需求,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但是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制方面,却照搬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盲目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实际内容应用的考量,尤其注重开设研究生教育,扩大名誉,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导致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显得能力薄弱,知识欠缺,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在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内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金融专业学生合适的实践基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资源上都出现了缩水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不断扩招,但学校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跟上,以此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为扩招导致生源出现多、杂、乱等问题,部分企业,尤其是先进企业出于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考虑,很少或不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出于学校压力,表面接收学生,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不让学生接触相关业务,成为走马观花的实习[2]。

第三,在课程设置环节,部分院校对其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以及在课程的设置山也有明显不足。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只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授课,以及老师通过经验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过程的应用于操作。虽有有的院校设置了相关实际操作课,但是由于相关教师主功理论教学,注重职称的文字性,而忽视了实践,其本身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课堂实际操作课的真实要求,从而误导或阻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

三、探析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建新型的培养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等,以下做深入分析。

第一,要深化并改进原有陈旧的课程设置,建立新模式的课程设置。金融专业,尤其是现阶段的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将其作为核心目标,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备针对性、前沿性、应用性等几个重要的原则。针对性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专业知识有强化的认识与掌握,不仅要熟练掌握通用的基础性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更专业的技能,如银行风险管理与投资等;前沿性就是要调整整个课程的设置,金融课程要符合时代需要,吸收优秀的传统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更新与改进,关注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应用性就是指在学习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要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分析业务。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原有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法。金融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一般性学习很难体现其课程理念。因此,针对其独有特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课下,让学生多查资料,多动手,不仅要通过网路查阅前沿技术,更要通过其他方式学会并掌握,在课堂之上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3]。

最后,在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以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科研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通过科研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例的注入,只有通过实例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所做出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2):97-100.

篇8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高职金融保险培养目标人才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关于最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是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什么是“高素质”?文件中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这表明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据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额领域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其原因或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

如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 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问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严伟、黄晓兰在《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一文中用实证调查得出相同的结论:金融专业偏向技能本位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企业看重的是综合分析素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 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 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

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根据调查,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

从金融服务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发展基本稳定,对金融人才会有一定量的需求,但一般对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而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一个支行或分行,业务也主要是以对私高端客户和公司的理财为主,储蓄业务有限。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所需人才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精通、熟练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其他银行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是未来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从保险业来看,各大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要求的起点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保险公司主要需要的是保险客户经理,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不断规范,保险公司形象的好转,人们对于保险公司认识以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而目前人才供给市场短缺,所以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大有空间。

三、加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中,办出一流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应结合院校所处的地区及本校实情,从现实出发,找出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重点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适应度,以确保课程设置的质量。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

上面已经谈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包括信贷)、柜员服务和保险客户经理等一线具体工作。可根据这些岗位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基础、点钞技术、会计基础等课程系列。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理财、商业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保险营销、证券投资实务操作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理财三种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严伟.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分析[J].现代农业,2010,(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 6号.

篇10

一、当前高职金融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面对新形势,通过对高职金融专业目前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SWOT分析,认识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因素分析

1.适应行业发展需要。高职金融专业并非没有优势可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准确定位,满足金融行业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更接地气,适应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更匹配,特别是课程设置里增加毕业顶岗实习,把实习计入学时、学分,目的是实现与金融行业的零过度。

2.基本专业技能扎实。就业导向一直是高职所坚持的培养目标,金融专业也不例外。一是强调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教师必须对金融专业的最新动态时时把握,并把最新的金融信息展示到课堂与学生共享,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热点;二是强调学生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发挥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以实用性为原则,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一线工作人员。

3.就业定位准确。高职层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与金融本科、研究生不是竞争关系,不能以本科、研究生作为模板的简单地压缩或照葫芦画瓢,而要有自身的定位,即定位与基层一线业务岗位。

4.强调证书化制度。高职专业一直以来都有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考证课程,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以就业岗位所要求的执业能力、上岗能力为主线搭建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将金融行业的资格标准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当中;采取将考证、期末考核兼而有之的考核方式。高职金融也不例外,也在努力构建和实施证书化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提升高职金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劣势因素分析

1.学历层次劣势。高职毕业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专科学历。金融专业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重点院校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高职的专科层次金融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就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2.理论知识劣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较为系统等全方位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而高职金融专业则偏重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当然这有两个层次的教师队伍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另外,高等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大、设施条件好、学习环境好等,都让相比之下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在知识的掌握、环境的熏陶上处于劣势。

3.学习、思维能力劣势。对于就读高职的大学生,本身就是高考的相对失败者,其学习成绩、能力都比较差,思维比较狭窄。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对知识的接受,思维的创新上都比不能和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当前职业教育正赶上了好时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各项改革、各项投入不断涌现到职业教育一线。这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下,高职金融专业的发展,将会再上一个新的高度。

2.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催生技能型人才需求。2013年开始,短短几年时间,“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金融行业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到其趋势,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扩展互联网业务。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金融人才供需矛盾共存。各高校的金融专业一直保持高入学率,毕业生人数不断递增,然而实体经济发展步入经济新常态,传统金融领域的就业人员也会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就业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高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对在金融行业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其看中的是金融行业体面的就业环境。但是现实的就业压力巨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专业技能方面。高职金融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会参与了金融行业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考证获得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职业资格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所谓元年的启动开始,短短几年的时间,互联网金融从一个跨界行业逐渐成为主流金融的一大类,规模扩展迅速,同时也冲击了对传统金融行业。而我们广东作为国家改革的前言阵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不落后,横琴、前海金融创新综合实验区的设立,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顺应时展的产物,它利用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随着网民的不断年轻化、大众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着。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不但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了冲击,对给金融行业输送人才的高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转变。

(一)“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思维模式

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时髦的技术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两者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选择,这基于两个行业在本质上有同一性,都是流动性、融通性。互联网金融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在于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点是用户参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如果只从传统金融的角度去实施就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角度去体验,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可能又会存在问题。所以无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只是互联网背景,都存在局限。

(二)课程设置应适应互联网金融内涵发展

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再单一的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全方位叠加互联网专业知识。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源于传统的行业,从中不断繁衍出崭新的概念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而是需要增加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的相关课程,有效地将互联网与金融课程知识的相互融合,从而让高职学生在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互联网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等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交互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金融学生就业导向的转变

高职金融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之中,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给高职金融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金融专业必须要作出转变。需要更重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对基层业务岗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来弥补高职金融专业师资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入校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真正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通过对高职金融专业的SWOT分析,我们要清楚认识到高职金融专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要求,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革,开拓一条新的路径。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观念

在金融专业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与思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让学生时刻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这就要求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赛、教、学的融合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将技能竞赛与课程优化紧密结合,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技能竞赛规程反映了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本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学校与行业合作,成立互联网金融事务所,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与融合。提高社会服务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真实岗位之中,了解金融企业的基本流程,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正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以金融产品营销为着力点,培养金融业务一线人才

高职金融专业不是本科金融的压缩饼干,不能照搬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以掌握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为着力点。而要从后端考虑,即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作为出发点。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