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期培养考察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备期培养考察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备期培养考察意见

篇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学院研究生工作的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同学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团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工作理念:支持院校工作,服务广大同学。

工作思路:以政治思想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培养为支撑,以同学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与最终目标。

二、思想政治工作

本支部将积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社会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学术专长,积极组织党员和非党员同学开展学习讨论和学术科研活动,使本专业全体研究生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同行,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牢固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发展工作

严格按照学院党总支的要求,努力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支部内的培养教育工作。由于所有积极分子要接受党支部为期一年的考察,所以在第一学期没有发展党员的计划;11月,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初级党校网上培训,并组织好学员参加网上结业测试;12月党支部将召开转正大会。

四、组织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本支部每月将以党小组(党小组以专业为单位成立,设组长一名)为单位,组织党员召开一次生活会,并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计划12月召开全支部党员参加的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2、加强对党员的考察和考核;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的党员出勤考核制度:如有事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须经支委会批准后方生效;无故缺席组织生活的党员,将记录在案,并及时给予提醒。

3、建立健全党支部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制度;

4、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积极了解和听取非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党员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党支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内容;

5、做好本支部党员的党费收缴工作,按时收缴党费。

6、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党材料写作规范》;

7、加强对预备党员的考察:认真审查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考察他们在一年预备期内的各种表现,通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他们的转正事宜。

篇2

关键词:高职实习生;管理

随着国内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习生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许多企业都在聘用学校实习生,其中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及管理下,大部分为高职实习生。这部分高职实习生并没有纳入常规的员工管理体系,与正式员工的身份、心理、工作经验等都有较大的区别,这显然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企业中高职实习生管理现状

1、企业管理中高职实习生的实习类别不同

在企业中,高职实习生参与企业实习是以不同的身份进驻企业的,实习类别主要分为: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与毕业前的实习。针对实习类别不同,企业对高职实习生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当前大部分企业中的主要管理方法为:(1)对仍在学习中间的“顶岗实习”的高职实习生,企业应以教授经验为主,然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不会真正以“教”为主。经调查,很多“顶岗实习”的高职实习生反映,实习生通常从事比较基础、边缘或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2)对于毕业前的实习生,企业对其管理区别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因为面对这部分即将毕业的实习生,企业经过培养完全有可能留为己用,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是以企业新进人员的管理标准进行严格管理,以缩短实习生的毕业与就生差距;(3)还有一部分特殊的高职实习群体,这部分实习生没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为了毕业拿分实践证明,才托关系靠门路挂靠在某家企业之中,对这部分实习生的管理基本上不存在的,只为应付差事,能够拿到实习证明,顺利毕业。

2、企业管理中高职实习生管理的制度失效

实习生的职业化程度较低,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新环境,难免犯一些不职业、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错误。实习生管理的制度失效主要表现为企业对高职实习生的工作缺乏必要的设计,未与实习生单位做好洽谈工作,双方在实习生管理方面出现漏洞,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尽管企业与学校均立有实习生管理守则,但真正落实起来十分困难。另外,很多使用过实习生的单位发现,花了很多成本对实习生进行培训,要么是效果不好,要么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一批实习生刚培养得可以初步胜任岗位,实习生就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只好再培养下一批,企业不得不把自身置于“培养―流失―再培养”的恶性循环里,实习生管理制度名存实亡。

二、企业中高职实习生管理失效的原因

1、企业和学校方面:目前,有许多企业在大量使用学校实习生。这不单是学校教育培训的推动,实际上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招用实习生已经成为其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而接受实习生的单位除了利用实习生的劳动力外,真正能利用到学生实习生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和学校对实习生又缺乏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2、实习生自身方面:高职实习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实习生年龄偏小、思想不够成熟、自我定位不准确、实习流动性大等,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实习生的心理障碍与一般员工相比,企业实习生由于身份特殊,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从“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到地位卑微的临工和杂工,有时还会被同事嘲笑“眼高手低”。劳累的工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观念的冲突等,都会使实习生产生紧张、焦虑、

失望和苦恼等心理障碍。实习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及本人共同解决,但对于新上岗的特殊一线员工,更值得企业管理者注意。久之,大部分实习生对所安排的实习工作满意度降低,出现的消极情绪必定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三、企业加强高职实习生管理的对策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

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实习生、企业三者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分工,属于三者之间的博弈。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依赖一整套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这是企业加强高职实习生管理的创新举措。(1)对于企业来讲,根据国外对实习生管理的经验,我们发现重视并充分利用实习生正日渐成为跨国大公司一个有效的招聘战略。很多大公司乐于把实习生看做潜在的资源,将实习学生看做宝贵的人力资源,考察实习学生并评估实习生成为正式员工的可能性,这很值得我国企业学习。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招聘及管理应化被动为主动,对实习生的用人态度应该从“用了就扔”转变为“精选留用”。因此,建立实习生人才库,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手段,应及时更新,随时为企业服务,为以后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2)对于学校来说,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生的“练兵之地”,同时顶岗实习还兼具学生“就业预备期”的功能,对企业储备人才和学生快速就业有着积极影响。学生在为期一年(或半年)的实习期里,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企业,提高自身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拓宽选拔、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渠道。因此,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强化实习生管理的创新举措及根本保证。

2、绩效管理,严格实习过程的考核方式

篇3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困境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规模极为庞大。据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630多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其中本科在校生达45万人。与此庞大教育规模不成比例的是法学本科学生就业率持续低迷。据统计,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0%左右,其中对口就业率不足50%,远低于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那些就业成功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也并未展示出其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准。理论水平低、法律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缺乏对法律实务实际运作方式的基本了解,是用人单位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普遍评价。由“就业危机”、“质量危机”而起,法学本科教育也陷入“声誉危机”的泥沼,改革之声不绝于耳。多数教育工作者也承认,法学本科教育现在已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为实现健康发展,法学本科教育首先应该调整目标定位,由当前的大众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一方面缩减本科教育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后本科教育的精英化。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外法学教育模式的考察,甚至提出一刀切的改革方案,即取消现阶段的法学本科教育,代之以欧美通行的“后本科教育”模式,以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法律精英。的确,当前法学本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法治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向纵深推进,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据此全盘否定现行本科法学教育模式,不免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无视法治建设进程,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追求跨越发展的教育模式,结果只能建起空中楼阁,而非实实在在的进步。众所周知,一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其法治建设进程而单独论及。考察欧美等发达国家法学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法学教育模式确立至今,其均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考察这些国家法学教育历程,可以发现在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其法学教育规模也曾一度膨胀。例如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南北内战以后至19世纪末)也曾有过法学院迅速增加的现象,法学院校的数量从内战前1860年的21所增加到1900年的102所,其中仅最后十年就增加了41所。就学生的数量来说,1870年,美国全国只有1849名在校生,而到1894年,其数量增至7600名。[2]虽其扩张规模与速度远不及近三十年来我国法学教育,但考虑其历史累积效应,国外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能成为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扩张的反证。在法学培养模式上,美国将法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分开的现代法学教育模式肇始于1829年斯托里改革;英国重视英国本土法律(普通法和衡平法)研习的法学教育传统形成于布莱克斯通在1753年牛津大学讲授英国普通法[3];欧陆国家奉行罗马法传统,教会在法学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才建成法治社会,民众法律素养高,公民社会氛围浓厚。在此基础上,基础水平的法律素养并不能满足一般民众对法律工作者的期待,法学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向精英教育。反观当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失衡严重,一方面是城市法律人才集聚,纠纷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农村法治建设滞后,传统治理模式依然自足。在这种情景下,法学本科教育尚未完成其所承载的普法使命。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也开启了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其原有的道德规范、纠纷协调机制等治理模式遭受冲击,法律如何为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极为重要。只有维持一定规模的法学本科教育,才能保证城市法律服务的充分竞争状态,一方面促使城市法律工作者不断提高其自身法律服务水平,为法学教育跨向精英教育模式阶段奠定基础,一方面通过激烈竞争导致的市场倒逼,将众多法律工作者分流至广大农村地区,去完成法学教育的普法使命。综上,考察发达国家法治发展历程,并对比我国现在法治建设所处阶段,笔者以为,现行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依然有其可取之处,在现阶段保持一定规模的法学本科教育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化发展意义重大。在此,法学本科教育的真实困境不在于其是否有存在必要,而在于该项教育制度的存在实属必要,但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却不能为其存在必要性提供充分理由。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关于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各个国家因其法学教育模式的不同而侧重不同。美国采取的是后本科教育模式,报考JD(法律博士)必须取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完成了通识教育,因此其法学教育偏重于培养法律行业应用型新人;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则采取的是四年本科教育模式,侧重于为广泛的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意识上的训练。[4]对于我国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学者们意见纷呈,有精英教育说、大众教育说、素质教育说等主要观点,以及侧重点有所差异的各种折中学说。[5]在《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给出了官方解答,即提出了法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并系统阐述了法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从其内涵表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目标相似,即侧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与法律意识的训练。对于我国这种法治后起国家而言,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有其合理性,因为法治建设在终极意义上是文化建设,并且共同的成文法传统,也使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于此显得顺理成章。但考虑到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定位于此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能否复制成功就值得怀疑。大陆法系虽采取四年本科教育模式,但与我国不同,其本科毕业生并不能直接进入法律职业,而必须进入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学习1—3年。比如德国,法学本科毕业生要先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了之后还要经过职业预备期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预备期为时两年,学生在此期间主要由州高等法院院长负责管理。他们将至少在5个部门继续学习,学生在法官、检察员、行政官员的指导下,具体参与司法和行政工作。[6]这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分阶段进行的培养模式保证了其学生理论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均衡发展,为其进入法律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则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阶段,理论上学生只要完成本科教育并通过司法考试即能从事法律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年初,全国法学在校本科生30万人左右,而在校法学硕士只有6万多人,相当一部分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即走向工作岗位。缺乏职业教育,是导致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质量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职业化教育必不可少。从目前看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主要是法律知识的传授,较多的突出的是“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教育。[7]一些学者也认识到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症结所在,提出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之目标可定位为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8]却不免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仍是素质教育,只是需要拓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将职业教育包括其中,以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实践锻炼的均衡发展,从而使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三、法学本科教育的改进

既然将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于包涵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就需要改进目前教学实践中与该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做法。目前法学本科教育虽基本上按照通识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但是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的知识化与专业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等等。改进现行教学实践的种种不足,同时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本文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举措如下:

(一)更新理论知识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出版了大量介绍国外各种学说的论著。与理论研究上的与时俱进相比,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书的编纂则可谓墨守成规,主要研究方法依然以法律诠释为主,缺乏思维启发性,老师课堂讲授也多是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恶性循环逐渐形成,“教学相长”成为空谈。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法学学术传统不无关系。目前主导法学本科教材编纂的学者多是八十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法学家,在其求学及进行学术研究初期,资料匮乏,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近乎中断。在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学术著作多是启蒙时期法学家的著作,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法律真理的追求也就塑成了其最初的法律品格。虽在其学术研究后期外部条件大大改善,但此时其也多转向具体部门法的研究,导致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未能及时“补课”,仍然以启蒙时期的法理来指导其学术实践,并体现于法学教科书的编撰中。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法理的“真理”色彩也逐渐褪去,越来越多的社会理论表明,“合理性”才是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追求的目标。而合理性的达成不是一个法律工作者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对话机制寻求共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当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科学解神秘化、个体意识不断加强,掌握合理性思维与沟通意识是对于合格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扭转现行法学本科教育教与学恶性循环需要教科书理论引导和教学实践引导两方面的合力。一方面,增加现行法学教科书的理论深度。在每章的讲义之后,适当的增加关于本章所讲内容的不同观点及最新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进行理论探讨,满足学生求知的好奇心。特别在法理学教科书的编纂中,要增加对后现论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目前法学本科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占四分之三以上,教师课堂时间采取大满贯式教学,对课堂讲授内容的记忆程度是衡量其学习好坏的最主要依据。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老师具备合理性思维与沟通意识,在准备理论讲授的同时,适量准备相关案例,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此,美国的课堂教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进路。普通法系的判例法传统,使得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将选集的许多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预先熟悉案例,然后在正式上课时老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提问,设定许多不同于原案例的许多假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进行回答。然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破绽并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论辩中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9]虽然我国并无判例法传统,但美国“判例教学法”所体现出的先进的教学意识值得我们深思。

(二)注重当下参与

法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结论最终是要解答实践问题,法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大部分法律人才也必须走向社会才能践行其法治理念。这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必须注重当下参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法制在建设初期广泛移植国外法律,先进的法治理念被引入,法制传统被忽视。这种“推倒重来”式建设方针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对法治建设的快速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任何法律移植都要遭遇本土化难题,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这种忽视传统的建设模式所导致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如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脱节、城市法治建设与农村法治建设的割裂。这些问题反映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就是法学本科毕业生不了解实践,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性思维和沟通意识,在面对实践问题时表现出无所适从。这也是近几年来社会对法学本科教育质量质疑的最主要的方面。面对如此形势,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大了对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与研究,法制史也被教育部确立为法学本科教学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但法制史教学多集中于教授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及制度,较少涉及当下中国法制观念的演化;同时,由于缺乏对法治现象的近距离观察,学生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阶段,法律职业者所应具备的现实使命感尚未确立。注重当下参与,不仅是了解中国法制古代传统,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国法律传统在面对国外法律移植时所展现出的冲突、调整及演变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了解我国法治现实,培养学生面对法律实践所应具备的正确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思考法治建设的路径。“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10]关注当下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件进行讨论,分析这一案件社会背景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某一问题解决路径的发展变化的分析来展开。当下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学知识的储备,广泛的阅读是必要的,但关键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教师要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讲授所涉理论在现实中的实践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并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参与到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三)加强实践锻炼

如前所述,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包含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因此,实践锻炼是法学本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项内容,事实也不断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其理论水平、当下参与意识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从广义上言之,上述两项内容也是加强实践锻炼的一个方面。对于狭义的实践锻炼,学界普遍存有误解,认为就是类似于书写文书、办案程序把握等的技术操作,并鼓励推广毕业实习等制度。[11]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误解。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基本的文书写作能力、对案件程序的把握的确是必要的,特别是在越发注重程序正义的今天。然而,这种技术性规范的掌握娴熟并不代表其就是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的梳理,洞察案件要点所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况且,类此的技术性操作规范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即可掌握,而高校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难以大范围开展专项训练。另外,就笔者的经历与观察,类似于毕业实习制度的现实操作已背离其初衷甚远。由于法律的严肃性及内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实习单位不敢也不能将涉及实质问题的工作交由实习生负责,同时巨大的工作压力也使得法官、检察官等实习指导老师无暇顾及实习生的学习,学生沦为打杂的廉价劳动力,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与毕业实习制度相比,新近广受提倡和推行的诊所式教学方法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成效更为显著。诊所式教学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12]这种模式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法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促使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均开展了相关教学实践,如开设法律诊所学课程,或设立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全程参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程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件的讨论,学生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参与意识,为今后走向法律工作岗位做了一定的实践准备。

(四)塑造共同体道德

篇4

【关键词】 家庭工业 问题 对策

家庭工业在浦江发展较早,20世纪80年代浦江白马的服装名闻全国,随后郑宅的制锁业、前陈的针织、黄宅的绗缝、后江的衣架、从虞宅发展到全县的水晶玻璃加工业,都曾盛极一时。今天浦江有家庭工业1万多家,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水晶、制锁、绗缝、针织、服装等产业。2007年浦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其中近一半来自家庭工业,近几年来农民收入的60%以上也来自家庭工业。但是,浦江家庭工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家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浦江家庭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的创业指导

家庭工业属小企业的范畴,创业者都是一般民众,对浦江县来说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知识面狭窄、管理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不甚了解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不很懂得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些一般农民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初创家庭工业以相互模仿为主,也决定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相互压价为主,为压低价格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其结果是家庭工业的创业成功率不高、家庭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当年闻名全国的武汉“白马服装街”与辉煌一时的白马服装业的沉沦是其最好的佐证。

2、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

家庭工业的产业层次基本上处于低端,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生产设备相对比较简陋,产品以贴牌或代加工为主,创新能力弱,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再加上家庭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使得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环保等部门在市场、税收、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一部分人存在着鄙视、轻视或无视家庭工业的思想,觉得发展家庭工业是抓“芝麻”丢“西瓜”,因小失大。这些认识和观点反映在工作理念与思路上,习惯于扶优扶强,在政策上、在资源配置上向大企业倾斜,家庭工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目前浦江县家庭工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无照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较为普遍,无序竞争、盲目压价愈演愈烈,虽然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鼓励发展家庭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含金量不高、操作性不强,成了“瓶中花”、“水中月”。每年都有许多家庭工业户因得不到政策支持而自生自灭,平均生存周期仅为3-4年。没有政策的扶持,新的家庭工业产业难以出现,而前陈的针织、后江的衣架、郑宅的锁业等却在步白马服装的后尘,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亡。

3、没有专门的融资渠道,缺少必要的运转资金

有技术、市场、资源,唯一缺的就是生产资金,这是很多农民在发展家庭工业时遇到的难题。浦江县家庭工业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村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商业金融机构几乎未在农村布点,中央划拨的各种农业资金、扶贫资金很少能到农民手中;加之家庭工业户自有资金不多,有效的抵押质物不足,再加上农民属于弱势群体,缺少各种所谓的门路,缺少信用担保。因此,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浦江县家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4、缺少支撑家庭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人才

本文所指的人才,不仅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也包括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人才紧缺是浦江县家庭工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浦江县家庭工业的创办者和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田地里走出来的农民,是新创业者和初次就业者或再就业者,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工业的提升发展。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工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家庭工业中施展才华,而浦江县的职业技术教育又与浦江县工业的发展不一致,培训的专业与浦江县主营行业水晶、绗缝、制锁、纺织等毫不对口,劳动力市场上有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很少,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家庭工业主之间为工人互挖墙角的事也时有发生。家庭工业规模小、投资少的特点又使得家庭工业没有足够的财力聘请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帮助他们分析面临的形势,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制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寻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扩大市场的途径等。

5、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十分严重

浦江县1万余家家庭工业分散在全县各地,环境污染难治理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家庭工业技术要求不太高,生产工艺相对较简单,并且前期投资不大,生产成本较低,经营风险较小,有市场前景,符合民众的收入预期,但往往又是高污染的产业。郑宅的制锁业和后江的衣架制作产生的酸液、铁锈已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体,郑宅、后江、前陈一带几乎无可饮用的地下水;水晶玻璃行业在浦江县是遍地开花,它所产生的粉尘、碎屑危害更大:飞扬时污染空气,用水冲则堵塞水道,乱堆乱放有碍市容,混入土壤则使土地板结硬化,其数量之巨,危害之严重排在浦江各种污染之首;各种行业所造成的噪声污染更使居民怨声载道。家庭工业规模小、资金少,无论从物力、财力、技术上都无力单独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加上大多数企业主环保意识薄弱、个人利益看得较重,使环境整治工作更是雪上加霜。

6、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给家庭工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货币紧缩等因素也制约了浦江县家庭工业的发展。整个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苦苦支撑直至难以为继。

二、解决浦江家庭工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对发展家庭工业必要性的认识

这是推动家庭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家庭工业,首先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家庭工业中,针对部分干部对发展家庭工业意义的模糊认识,部分群众对自主创业的信心不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心态,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途径,宣传发展家庭工业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家庭工业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总结宣传各地发展家庭工业的典型事例,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启发、教育、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组织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开阔思路和视野,促进创业创新,加快科学发展,夯实发展家庭工业思想基础。

2、制定、落实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搭建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家庭工业的发展

围绕家庭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努力构建和完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和产品展示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家庭工业的创业提供科学指导,为家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就业培训等各种政策扶持。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如德国、瑞士两国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措施,来有效减轻家庭工业的税赋。新昌县则鼓励农村居民利用现有空余房屋兴办家庭工业,充分利用农村祠堂、仓库等空闲房屋发展家庭工业;对生产用房紧张的家庭工业在符合村镇规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经批准允许搭建临时用房;县政府对每新办一户家庭工业直接奖励1000元;对新办的家庭工业实行预备期申报制,免收前两年税费;对发展户提供联户担保、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给予用电优惠等政策措施。对超额完成家庭工业发展任务的镇乡(街道)每超额完成1家奖励1000元。近两年来,全县获政府奖励业主近3000家,奖励金额近300万元。这是对家庭工业最直接的扶持方式,有利于家庭工业创业资金的积累。各地公共服务平台要把家庭工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在各自门户网站上开设家庭工业信息专栏,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家庭工业信息网络。家庭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和社区,可鼓励组建技术咨询机构或专用技术服务平台,为家庭工业创业者提供技术咨询、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服务。各地举办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以及开展山海协作活动时,要积极为家庭工业产品提供展示的机会和条件等等。

3、加强金融改革,为家庭工业提供专门融资渠道,加大对发展家庭工业的资金支持

要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到现代家庭工业的发展上来,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在从想办到办起来的过程中“过桥资金”的解决。农民贷款难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担保难。所以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大对家庭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应家庭工业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完善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办法,扶持农户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发展家庭工业。安吉县农村信用联社的一些做法可供各地借鉴:安吉县农村信用联社推出“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对持有《农户贷款证》的信用农户,根据评定的信用等级,在核定期限、额度内不需提供担保,实行信用贷款。(目前按农户信用等级高低确定最高信用贷款额度,AAA级信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达3万元,AA级信用贷款额度可达到1万元,A级信用贷款额度可达到3000元。)只要凭一张自己的身份证和“农户贷款证”,不用别人担保,签个字便可在十几分钟之内在当地信用社贷到款。不少信用农户凭借信用贷款办起了自己的家庭工业。县农村信用联社在走访农户的基础上,又适时向农民朋友推出了“农民联户担保贷款”的贷款产品,农民间自由组合成5人以上的联保小组,在经过严格的审查后确定贷款额度,进行相互间的担保贷款。“农民联户担保贷款”单户贷款最高达到了50万元,整个联保小组贷款总额最高为500万元。截至目前,该项贷款产品已向7组近50户农户发放贷款720多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发展家庭工业的资金难题。

4、加强家庭工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促进家庭工业走科技创新、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家庭工业户主开展创业培训,学习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培养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技能和素质。二是由于大部分家庭工业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上岗,所以可以将家庭工业从业人员纳入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由政府牵头、企业组织对初次就业者或再就业者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家庭工业招工难的问题。三是借鉴德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产业集群区建立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对家庭工业、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浦江县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由政府和企业出资,专业协会牵头,县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实施培训的形式:企业跟学校签订用工培训合同;学校按照浦江县水晶、制锁、绗缝等集群产业需要譬如塑模、机修、设计、管理、营销等专业技术程度较高的工人的要求,招收学生,开设课程,进行培训,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县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企业注重利用先进装备和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工业的现代化;每年要都拨出大量的资金作为研究费用,研究课题必须围绕本县水晶、制锁、绗缝等集群产业,研究成果不断用于生产;鼓励家庭工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和技术转让,如向家庭工业提供科研人员或企业派人到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并为此提供科研津贴;为家庭工业参加高新尖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贷款等。

5、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家庭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浦江县绝大多数家庭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在发展家庭工业上,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解决途径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环境保护法》,实施严格的环保措施。欧洲家庭工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严格的环保措施不会给家庭工业和小企业带来负担,反倒能促进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从短期看成本有所增加,但从中期甚至长期看,则是家庭工业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同时企业从环保中受益。德国、瑞士的家庭工业自身也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家庭工业在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解决浦江县家庭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建立家庭工业产业准入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杜绝无照经营;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不能一罚了之,以罚代管,要制定家庭工业禁止类产业和产品目录,严禁有污染的产业进入家庭工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二是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家庭工业户入驻创业,实现集聚发展。建设污水、废渣、废气等公共处理设施,解决家庭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三是加强对家庭工业污染的执法检查,对污染严重的家庭工业,采取停产治理、自行关停等措施加以解决。

6、鼓励创业创新,引导家庭工业变招自救

针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变招自救,将挑战变为家庭工业创新与提升的机遇。首先,要坚守物美价廉的阵地。从目前来看,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并不会影响外商采购。通常情况下,批发价为1元的商品出口海外后价格会翻10倍左右。商品提价会影响外商的利润,但这一影响目前还不算太大,外商仍然将小商品看作物美价廉的代名词。其次,要勇于求变、善于求变,懂得变招自救。一变产品,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避免模仿产品的无序、低价竞争。二变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努力使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基本上得到消化。三变市场,在坚守欧美市场外,努力拓展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再次,要加大在自主创新、品牌战略方面的投入。此次冲击中,贴牌生产受到的影响最大。所以帮助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使用自主注册商标,以争创品牌促出口提升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家庭工业,在改善民生、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家庭工业的扶持和管理,努力解决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浦江县家庭工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陈国平:透视浙江:市场化与政府改革[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 陆巍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