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财富管理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财富管理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财富管理方向

篇1

关键词: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财富观;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5-04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金融创新浪潮推动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效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风险对冲,巨大的杠杆效应使其成为人们创造财富奇迹的得力助手。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出于对财富的无限欲望,利用资产证券化在向无良好信用条件家庭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进行金融资产一轮又一轮的“打包”,将金融创新推向极致。但随着房价下跌引致资金断裂,泡沫瞬间破灭,危机席卷全球。金融专业教育中的“道德缺失”以及金融理论研究的“真空化”,是促使华尔街精英们在其所信仰的“有效金融市场”中无度地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转嫁风险,追逐利润财富的根源。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金融学研究范式中对“物质财富增长”的无限推崇和对“人文幸福观”的漠视甚至摒弃。受此影响,重知识轻德育,重“财富观”轻“幸福观”自然成为传统金融教学的主要模式。为确保我国金融业未来的稳定健康发展,金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已有的改革分析仍以“实践性”、“创新性”与“前沿性”,“微观化”、“数量化”与“国际化”作为最响亮的口号,“物质财富观”依旧占据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已有学者在金融危机后, 重新审视了当前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提出了对国民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回归,但仍少有将其与基础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研究来传授金融发展必须与全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相结合,而非片面追求虚拟利润的增长与膨胀。基于此,本文以危机后金融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结合课堂中的具体内容,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从“财富观”到“幸福观”转变的视角,提出金融教学应注重对“幸福观”的输入,寻求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一、“物质财富观”:金融学专业教学传统目标分析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教育界也掀起了对现有金融学教育模式优化改革的新浪潮。然而一直以来,以财富观的视角盲目崇拜西方的金融繁荣,使我国的金融教学对西方经典金融理论倍加推崇。在“追赶主义”和“拿来主义”长期占据我国金融教学改革思想主导的情况下,危机中所暴露的西方经典金融理论的真空化及其教学模式中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的缺失并未引起改革者的重视,金融教学中人文观的缺失成为改革议题中被忽略的对象,“物质财富观”依旧是改革的主导方向。

(一)就业压力下教学改革的“微观化”、“数量化” 与“实用性”

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 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对此,不少教育界人士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优势为目标,从“微观化”、“数量化”与“实用性”的角度思索金融学教学改革。

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1] 。美国高校与时俱进,将“微观金融”定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金融学课程设置以其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适应了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3] 。相比之下,我国仍以研究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为主,显现出了明显的滞后。因此,我国也加快了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微观金融课程的设置,如微观银行学、证券投资分析、信托学、基金学等,“做到真正从金融机构这些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 [4] ,从而帮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2. 当代微观金融的研究核心是以资本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公司金融理论和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资本市场理论,随着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基于以上理论所产生的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金融教学应加强与数学的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技术 [1] ,形成“在定性思想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基础上进行定性综合” [5]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理化、模型化的金融工具,完成相关业务操作。

3.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应用型人才定然更受青睐,因此,在金融教学过程中,宏观课程的案例教学重要性凸显,而微观课程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特点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注重建立“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也是金融专业培养的重要支撑 [6]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上这些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短期内的就业问题,但这种“西化式” 的教学改革会给我国金融学子在金融岗位上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对我国金融稳定发展造成威胁。长期以来,依托于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现代西方金融理论,美国金融教育以其毕业生在华尔街所创造的财富辉煌标榜着自己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并逐渐将“人文关怀”、“道德情操”等“冗余”内容剥离出金融课堂, 以期提取出一切能够有助于实现利润增长、创造财富最大化的教学精髓。这样的教学观念最终造成了其金融教学过于微观模型化的畸型发展,并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因而,从危机中深思西方金融教学的缺陷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全球化趋势下“创新性”、“前沿性”与“国际化”改革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要求我国以最高的效率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对此,不少学者指出,增强金融教学中的“创新性”、“前沿性”与“国际化”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1)目前的金融危机虽部分归咎于金融创新的过度和监管的缺失,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且中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开始 [2] ,在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7] 。(2)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应站在全球金融业发展和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及时吸收与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8]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有关‘国际化’方面的课程,涵盖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 [5] 。

金融全球化在为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稳定面临挑战。 在完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金融从业者若将追求自我财富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则会扭曲地利用“全球化”这一便利条件,为达到其自利的目标而不择手段。正如本次危机中,华尔街精英们在其所信仰的有效金融市场中,利用“全球化”的优良条件“成功地”进行金融创新、风险转嫁,从而获取巨额财富,却最终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基于此,如何能够使金融学子在“创新思维、前沿知识以及国际视野”的武装下更好地把握机遇,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应当成为当前改革的引导方向。一方面,学习或研究金融前沿问题,应以具备扎实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正确地认识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为导向,进而客观地分析判断金融前沿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学习金融创新的各种理论学说, 应注意搞清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因, 全面而辨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 [9] 。

基于以上分析,弥补我国金融教学与西方发达、先进金融教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差距仍为改革的主要出发点。然而一味地对前沿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易使学生形成以追求金融知识的“高、尖、深”,寻求物质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学习动机与思维模式,而对金融的本质及其发展根本目标的认识产生严重扭曲,进而影响其未来的从业行为准则,并最终给我国金融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反思已有的改革模式, 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金融技术教育与金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人文幸福观”在金融教学中的回归。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中“人文幸福观”缺失的分析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实体企业在衰退的经济中艰难求生,失业成为经济稳定的头号杀手。追溯历史,深思缘由,金融从业者道德缺失以及各种欺诈行为的出现是每一次危机爆发的微观基础,而“人文幸福观”在整个现代金融教学、研究中的严重缺失更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应当是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国民幸福感的提升,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的发展更应时刻坚守这一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在学术研究领域,从19世纪初的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便开始朝着工具理性的方向发展,数理化、工程化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主导,使“经济学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科学中科学化程度最高的美誉” [10] 。金融学作为其分支学科,更是将数理分析运用到了极致,在复杂的运算中创造着财富增长的奇迹。然而,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新自由主义不断乃至无限夸大个人理性,主张极小化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极大化个人经济自私,认为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会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11] 。但社会现实反复表明,在缺乏道德约束的前提下, 个体出于自利原则的理性会带来群体的非理性,人们利用资源的自由流动追求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行为过程会被扭曲。就如现实中华尔街银行家利用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为转嫁风险,追求物质财富无限膨胀而不择手段。对理论地基所存在的巨大漏洞视而不见,金融研究者们盲目推崇有效市场假说,相信“投资的风险是有限且可测量的”,相信“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取消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和鼓励金融创新有助于增进所有人的福利” [12] ,进而将无关于“财富增长”的一切“人文因素”剥离出自己的研究视线,在“完全竞争”、“完全理性” 的真空实验室中潜心编制着高深的衍生产品。基于此,金融研究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航线,将“物质财富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而背离了“人文幸福最大化”的根本使命,从而使现代金融业向着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游离于百姓生活之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数学精英与资本富豪的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创造着财富增长的奇迹。

遗弃了“幸福”标准,背离了“人文”目标的金融发展,带来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深,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国民幸福指数”追不上“GDP增速”,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对此,不少学者呼吁应重新定位经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反思现代经济学、 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将“幸福关怀”重新回归。但在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中,相关研究仍严重滞后。

二、“幸福观”输入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主流研究范式和教育模式在危机中所暴露的弊端,思索如何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为我国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本文认为“幸福观”应在整个金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双重传导。

(一)追求“国际性”与“前沿性”应以优化本国国民福利为目标

作为研究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的金融人才,应当时刻以前沿性的知识武装自己, 以国际化的视角思辨问题。但由于资本的逐利性,金融的前沿往往对应着世界财富的前沿,若我们在追求“国际化”与“前沿性”的旅程中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物质财富观”便会不断膨胀,致使我们忘却金融研究与发展的根本目标,进而造成经济增长但幸福缩水的结果。因此,在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应在开设国际化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金融知识的同时,运用“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并保持以思考“社会问题”为出发,以优化“国民福利”为目标的逻辑路径与学习模式。

例如,国际金融学的教学,教师可以依托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出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在课堂中,这样与真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引导能有效引发学生对于“出口成本”以及“外储用途”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得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分析结论:首先,过去外向粗放型发展方式所积累的巨大“出口成本”,包括宝贵资源的低效开采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和苛刻的工作条件以及“出口创汇”所带来的国内通胀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谋求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约束。其次,通过对比美国在过去十几年中以其逐年增长的贸易逆差和巨大的融资能力,成就了本国民众较高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水平的这一现实状况,结合对当今信用货币制度下,任何纸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发行国支撑的购买力这一货币本质的深刻认识,提出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应当充分使本国百姓在进口消费中享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观点,以扭转“国富”但“民穷”的现状。还可以结合当前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启动内需而推出的QE2政策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理论拓展了解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扭转其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的政策意图。然而一国的对外进口来自于其经济体真正的内生需求,想要通过汇率的方式对其进行抑制甚至扭转是不可实现的。强制性的政策导向反而会抑制本国国民的进口需求,最终形成以本国国民的福利损失为代价换取数字上的所谓平衡的结果 [13] 。

以上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以透过课本知识挖掘其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以及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及金融研究的正确方向进行重新思考。至此,“幸福观”被充分融入了整个理论分析与知识传授的链条中,“人文关怀”在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价值提升。

(二)追求创新性,应注重“德”对“利”的引导

作为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强心剂”,创新性永远是金融领域不变的话题。虽然面对金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对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经验,完善创新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尤为迫切 [14] ,但本次金融危机所凸显的西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告诫我们:创新应当鼓励,但不可盲目崇拜, 更不可仅以增加物质财富作为创新的惟一目标。强调“德”对“利”的引导,扭转人才培养的失衡现象,是我国金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环节,应充分采取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在教授金融理论、讲解金融案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的“道德”问题,从而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例如,对于金融自由化后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现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有关“创新”与“监管”、“市场”与“政府”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辨学界基于危机的爆发而指责“看不见的手”的失灵,呼吁强化“看得见的手”的力量的正确性。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曾就此反思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理解偏差。追本溯源,“对‘看不见的手’的最传统的认知可以从《国富论》中找到依据,即基于自利原则的市场化交易。但是,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再次提到了‘看不见的手’,这次所指的对象是‘道德’” [15] 。至此,我们明确了,在斯密的思想体系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与人性中“看不见的手”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理性经济人”要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只有在道德伦理的约束下, 才会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化。因此,对于金融创新,其只有在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时刻约束下,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根本目标。

这种将“德育”融入金融创新课程的传授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全局上、细节上更为系统和深刻地认识伦理道德对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未来的从业岗位上树立起服务百姓、诚信至上的金融创新价值观。

(三)注重“应用”,应强调“技术性”与“社会性”并重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于金融学教学,考虑到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应用性”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绝不应单单停留在业务操作的技术层面,培养学生认识金融学“应用性”在“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而对金融本质及现代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基础。

首先,“金融”是以资金作为经营对象,通过对资金的融通实现其在时间、空间中的有效配置,从而使资金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效用。由于现代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体现,而并非一种简单的中性外生变量。因此,现代金融业的运作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下对各种债权债务关系的运作。

其次,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并非简单地充当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桥梁的“中性”机构。教学中通过介绍国家货币的本质,即国家赋予其国民一定的税收负担,“同时定义税收缴纳的货币单位,由此税收制度创造公众对国家货币(国家的负债)的需求”及其价值,进而揭示国家通过接受银行货币,使其能够与国家货币一样作为税收支付方式而赋予其价值 [16] , 使银行得以通过贷款的资产业务运作,接受不同资信背景的私人负债(借款人的借款合同),并发行自己的负债(体现为借款人的银行存款的增加),实现利用其自身负债相对于其他私人负债更具权威性的优势,帮助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融通,满足其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交易需求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 现代金融并非简单地经营象征财富的货币,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价值也并非体现在其通过“吸收存款并依此发放贷款”而充当货币桥梁,以及借助高深的衍生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增长奇迹的层面上。因此,在金融学教育的应用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资信相对较弱但资金需求更为迫切的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扭转一直以来我国大型银行“嫌贫爱富”的服务思维,避免因金融服务思想的扭曲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损害社会整体福利,这对学生今后的从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为此,学校可以在安排学生深入金融机构进行实习的同时,多组织一些“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切实了解来自社会最基层的百姓对于金融发展的需求,从而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建立起金融发展应当植根于实体需求,以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为最终目的的“人文价值观”。

三、结论与启示

注重“人文幸福观”的输入对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成长与就业预期,有助于解决大学教育中的结构性矛盾,更重要的是保证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滞后现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从业者素质偏低以及现有村镇银行的“坐商”作风,使得快速建立基本健全的金融硬件设施和基础业务,提升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17] 。过去以“物质财富观”为主导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中西部金融发展的人才需求,被“先进金融理论”与“前沿金融知识”所包装的“高端”金融人才难以胜任“走进基层、贴近农户”的服务岗位,并会出于对财富的追求而大规模地流向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最终造成西部落后地区金融人才的严重短缺,从而进一步制约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更应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人文幸福观”的回归,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我国金融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金融人才,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峻. 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 经济研究与导刊,2010(2):230-231.

[2]孔庆洋,余妙志. 金融危机对大学金融教育改革的启示[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3]赵汕. 中美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

[4]赵巍,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

[5]陈晓群. 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8.

[6]李晖.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130.

[7]蒋满霖,曹友林. 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 企业导报,2010(3):216.

[8]林俊国. 我国金融学科发展模式的选择[J]. 商业研究,2004(21):86.

[9]刘舒. 论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学习理念[J]. 当代教育论坛,2011(3):78-79.

[10]俞梅珍. 国民幸福关怀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诉求[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8.

[11]邓瑛,朱新蓉. 金融危机对传统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质疑:美国的启示[J]. 上海金融,2009(7):57.

[12]李灵燕,石高宏,白永秀. 论有效市场假说对真实市场的三大背离[J]. 经济纵横,2010(5):30.

[13]Scortt Fullwiler,L. R. Wray,Quantitative Easing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 of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s[J]. 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Collection,2010(12).

[14]方建珍,杜伟岸. 金融危机下对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 新疆金融,2009(11):29-30.

[15]方建珍,杜伟岸. 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 理工高教研究,2009(5):5-8.

[16]刘新华,线文. 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174,180.

[17]植凤寅. 危机下的金融教育[J]. 中国金融,2009(4):82,84.

[18]常永胜. 从财富到幸福视角看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J]. 中国经济问题,2010(3).

篇2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研究了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篇3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金融租赁业务由于涉及交易环节较多,交易结构较为复杂,不但面临客户(承租企业)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也存在供货商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其信用风险更大。

遗憾的是,很多金融租赁机构依然照搬商业银行机构那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按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基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羊群行为以及公司的资本结构均没有涉及。但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就不能回避这些因素了,这既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租赁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

篇4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5

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步伐,其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本文欲从资本逃避,资本流入,货币替代和金融体系不稳定几个方面来探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所面临的风险。

【关键词】

资本项目;资本逃避;资本流入;货币替代;金融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加、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经济开放的重要性,从而加快了货币可兑换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我国于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并轨制度,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05年实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从2011年起,“十二五”期间资本账户开放步伐将显著加快,然而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将面临一系列风险,怎样识别、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尤为重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既是挑战又有机遇,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而审慎地走向人民币国际化,将对我国及世界经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资本项目的界定

资本项目反映金融资产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移,即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与流出。一国的资本项目与国际投资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国际投资状况反映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差额,资本项目反映一国在两个时点之间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增减变化。从资本的类型来看,资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及储备资产。

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分析

资本项目开放存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开放既要受到国内经济体系、金融结构的影响,又要受到世界经济周期、发达国家金融政策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风险主要指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中,由于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资本项目开放进程风险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两类因素:一类是外部因素,如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等。另一类是内部因素,如盲目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国内经济、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缺陷;宏观经济政策与内外均衡的冲突等。而风险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中,应该特别关注以下风险。

2.1 资本逃避风险

资本逃避又称资本转移,它是资本流出中“非正常的”一部分,即指一国居民出于安全动机、避税动机等将财富转移到本国政府管辖之外而出现的“非正常资本流动”,是各国货币当局明文禁止的资本流出活动。一旦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资流入降低或逆转,资本外逃的危害将会逐渐体现出来:

(1)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将会加大。资本外逃一方面会减少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央行如果动用外汇储备维持一定的汇率,将使外汇储备迅速减少,引起汇率波动。

(2)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将会加大。外汇储备可能会由于频繁的资本外逃而流失,可能影响到其国际清偿力,国际收支将面临失衡的巨大压力,并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3)政府税基将有可能受到削弱。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将会侵蚀我国的税收基础,导致税额严重流失,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而一些“过渡性”资本外逃以“外资”身份返回享受税收优惠,又会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2.2 资本流入风险

从以往的观点来看,资本流入的增加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也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影响国内货币供应状况,引发通货膨胀,甚至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1)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大量资本流入会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流通中货币投放的增加和货币对外升值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引起外资的流入。同时,若国外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要求投入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金以保证外资的使用效率,也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可能引发过度借贷,为金融体系埋下隐患。与直接投资不同,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流入通常经由国内银行系统媒介,因而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这类资本流入可能导致信贷扩张,将会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而进一步加重。因为升值了的资产或被用于抵押以取得新的贷款,若未受到良好监管的银行系统为膨胀的消费和投机活动融资,一旦资产价格最终下跌,伴随利率上涨导致过度借债的经济主体无法偿还债务,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上升将引发银行危机,而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导致资本流动的逆转,这将触发货币危机。

2.3 货币替代风险

货币替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

(1)对汇率的潜在影响。汇率水平取决于两国的货币供给、财富水平、名义利率差异和通货膨胀差异,假定货币名义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通胀率的差异将决定汇率水平的变化,货币替代使得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差异会产生比没有货币替代时更大的汇率变化,从而使汇率不稳定。

(2)对通货膨胀税的潜在影响。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向社会征收的隐含税,外币的存在提供了一种逃税的方法,因为外币的可得性降低了在通货膨胀达到一定水平时对国内货币的需求,而通货膨胀税的税基是由国内货币存量构成的。在此情况下,要征集同等数额的收入,就只有靠提高通货膨胀率。结果货币替代的程度越高,征得同额税收所要求的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公众调整其货币构成的速度和货币替代的程度很可能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

2.4 金融体系不稳定风险

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本的大量无序流动,为国际游资的形成及其风险扩散创造金融环境,并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其金融监管带来困难,包括以下几种风险:(1)国内金融机构可能由于竞争能力弱而面临冲击。(2)国内金融市场可能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动而面临冲击。(3)央行将可能面临对各金融机构管理难度加大的风险。

我国正处于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对世界全面开放,因此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对我国经济全方位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在保证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审慎而合理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作者简介】

篇6

经济学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税收学》、《贸易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谈判模拟》、《金融会计学》、《精算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证券投资分析》等。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信用、城市经济、电算会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航空经济、经济计量、金融与会计、能源经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金融服务与理财。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经济学专业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经济学专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经济学专业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篇7

陈志武 著

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他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访问教授。他一直是世界金融学,经济学和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具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中国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源到底在哪?怎样理解中国金融的逻辑?“新国有化”的危险到底在哪?陈志武为民代言,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他试图用理性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他的金融思想诠释了给人幸福是一切学问的基点,在一般人看来很严肃的名词――制度、分配、股权……都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具体工具,本书聚焦中国,通过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的未来,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国人寻求幸福的具体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民众权益的代言书,一部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录。

评论:

说到经济学理论,我没有办法跟那些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人比。比如钱颖一,许成钢,陈志武, 白重恩等,他们常常能用现代经济学的源流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经济学家吴敬琏

陈志武可以把很难,很深的金融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经济学家易宪容

陈志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财富增长的制度性内涵,使我们明白,仅有个人的机遇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在勤劳和富有之间还有一座必须建造的桥梁――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资深媒体人何力

改变中国目前国富民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减税;另一方面,就是陈志武教授所讲的,要改变资产配置。

――经济学家许小年

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有“中国式管理之父”美誉的曾仕强教授,详细剖析了以人为本的领导法则,揭示中国领导者沟通难,授权难管人难等问题的根源,探讨了“领导力”,“分层负责”,“人员发展”等领导艺术的实务课题,就如何当好领导提炼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方案,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作者不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之一。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书中的观点既是作者30多年来对中国问题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目前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看法。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

中国模式已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作者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篇8

关键词: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23-02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是一门创造性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的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金融工程的出现,标志着金融科学已走向工程化的阶段。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吸收了数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精华。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从教学方面讲,它是一门由现代金融理论支撑、以实务操作为导向的高科技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工程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特征。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而又具备自己的特征――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除了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为主要分析手段外,金融工程还引入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等前沿技术,也用到了决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

2.金融工程是一门具有量化特色的学科,重视模型化和最优化。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金融实务中的各类问题。量化分析的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

3.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金融工程的创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各种工程分析手段对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量化、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收益和风险结构,实现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二是通过对各类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实现解决方案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二、金融工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中国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尤其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熟悉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基本运作技能。

2.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熟悉与金融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数学、统计学、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熟悉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

3.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4.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的,金融工程研究开发的每一项结果,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而推出的一项创新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金融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三、教学课程设计

1.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必须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石,这些理论应包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一定的现代金融理论,如开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适度开设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培养各类专门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开设了微分方程与动态经济学、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此外还有随机分析、决策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体现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且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强调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3.体现金融计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及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当今金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设置了如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应用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分析出关键因素并设计建模方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备通过数值计算对金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的能力。

4.构建金融工程的专门化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金融工程我们开设了如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案例和应用、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了解金融工程的核心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问题。

四、应用型为主的金融工程教育

从学科性质来看,金融工程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开设实践类和信息类课程。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吸收市场、经济和技术信息的习惯。

2.重视实际的技术能力培养,这主要是指诸如SAS和Matlab等课程的开设。金融工程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加以解决,比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因而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在国外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少大学将Matlab作为必修课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迅速的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

3.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发展实习教学。在美国,是否提供实习机会,使许多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在中国,由于金融人才的缺乏,金融工程的实习教学对于学校和实业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学校应加强同实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五、金融工程师职业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界,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金融工程师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金融工程师通常受雇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非金融性质的公司。

因为金融工程师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的、仅凭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素质,并且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市场产生称职金融工程师的能力,金融工程师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其就业机会显得格外光明,并且毫无疑问,其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加强金融工程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要求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金融工程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就是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创造新的产品已实现收益和规避风险。其次,由于金融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个人的知识基础而需要进行小组工作,以处理复杂的金融、法律、税收、会计、产业、计算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组核心的金融工程师,合作的精神、沟通的技巧和协调的能力是必备要素之一。

总之,在金融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M].宋逢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摘要:开放式基金是一种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份额的工作,有利于激励基金管理人。与发达资本市场的赎回情况相比,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情况表现出显著差异。基金业绩越好,反而赎回率越大的“优汰略胜”异象;而基金业绩不好,反而赎回率低。这不利于基金管理人提高基金业绩,也违背了开发式基金形式设立的初衷。试图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这种“赎回异象”进行解析,进而寻找打破这种困局的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基金;赎回;行为金融;赎回异象;开放式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1202

1 引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放式基金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基金形式。但市场上发现,当基金的业绩越好,赎回的情况就越严重,基金业绩越差,反而赎回情况减少的异常现象。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在成熟资本市场,变现和相反。业绩越好的基金产品,净申购率越高,而业绩越差的基金,净赎回率越高。通过这样的机制,就能有效地激励基金管理人提高基金业绩,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而我国的这种现象,显然没有体现开放式基金的有点,对于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2 文献综述

Roseton指出投资者会根据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对于过往历史数据较好,业绩突出的基金,即使它导致投资者发生了暂时性的亏损,投资者也只会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或者市场原因,而不会归咎于基金管理者本身,这样大量的基金赎回现象就不会产生。那些过去业绩不是很好的基金,如果产生了比较好的业绩,投资者只会认为是基金管理者或者是自己的运气,而这种运气是不容易复现的,所以会产生大量的基金赎回现象。所以,如果基金能持续获得较好的业绩,它的申购的资金流量会大大高于赎回流出的资金流量,这样导致基金规模不断增长。

Sirri和Tufano发现基金业绩好,就会引来新资金大量流入,正相关关系在新资金流入量与基金业绩之间存在。即基金业绩好,会导致净申购出现。

Barber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关于美国共同基金的家庭投资者的,发现确定投资者买入决策的主要变量是,基金历史业绩表现。这对于卖出决策同样适用,如果基金盈利则卖出可能性更高,但资金流人量会更大。净申购,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会成为业绩较好的基金总体表现。

Vikram Nmlda发现影响基金的回报的一个因素是非预期的流动性需求,阻止较高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的一个方法是将基金设计成负担基金(10ad fund)。

Warther的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为了限制投资者赎回需求,而进行一些防备流动性的措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刘志远、姚颐发现影响基金赎回的重要因素有基金业绩增长、已上市时间、分红金额、基金规模、基金类型。

李军等(2003)对Vikram Nanda(2000)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前一因子,并区分偏债型基金、偏股型基会和全样本基金投资者赎回行为研究。研究表明,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和“追涨效应”的心态共存。

谢盐等认为低频率、大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赎回,对开放式基金的危害要比高频率,小额资金的散户投资者赎回影响大。

赵旭、吴冲锋(2003)研究发现国内基金管理水平未达到很高水平,应在流动性管理经验等方面向美国日本学习,对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促使高流动性需求者向低流动性需求者转化。

李曜、于进杰(2004)认为,在一个人看来属于理性的赎回,在一个群体上则表现为非理性,存在赎回的外部性。

张家萃(2006)研究发现基金费率没有起到阻止赎同的作用。

3 行为金融学对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解释

3.1 处置效应和展望理论

展望理论是由Tversky和Kahneman在1979年提出的,它与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展望理论中价值函数的定义是相对的,它基于一个参考点,在这个参考点上的盈亏决定价值,而不是最终拥有的财富。第一,Markowitz提出,效用是定义在相对于参考点上的损益,而不是建立在最终财富的基础上的。第二,效用函数成S型,也就是说,随着盈利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随着亏损的增加,负效用递减。在图形上的表现是,在盈利区域,价值函数凸于Y轴,在损失区域,价值函数凹于Y轴。而且亏损区间的斜率大于盈利区间,表明投资者对亏损的敏感性大于盈利。在行为金融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第三,投资者对待赢利和亏损的心理态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对两者风险承受能力也是不对称的,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的过程,在图形上就变现为受益凸亏损凹的情况,即效用函数成S型的原因。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在心里都会设定一个参考点。在市场总体情况较差的情况下,很多基金的投资出现了亏损,甚至有的基金的净值跌破了面值。这时投资结果处于参考点之下,投资者为了逃避自己投资决策失误的事实,通常不愿意赎回已经亏损的基金份额,感觉只要不把它卖掉,亏损就不会实际发生,从而避免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行为就表现为对风险的偏好。在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的疲软,所以此时投资者的参考点会放得很低,而且因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会对只要基金业绩有改善就立刻赎回的心理预期。这种情况导致基金净值一旦发生回升的时候,盈利高于投资者预期的参考点。投资者面对着未来可能是亏损可能是赢利这种不确定情况时,会考虑万一又出现净值回落,就会后悔没及时卖掉的心理。因为投资者对亏损的敏感度大于赢利,所以此时投资者将倾向于把持有的基金份额给卖掉,从而表现为风险厌恶的特征。这种现象在行为金融学中称作“处置效应”。它表面上的原因可能是国内投资者经验不足,缺乏获得数据的来源,市场信息无效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投资者对国内基金市场的回报情况没有一个清晰的预期,而且缺乏优质的上市企业,基金投资集中度高,基金产品也比较缺乏。这些因素对会对投资者产生各种心理影响。

3.2 心理账户

行为金融学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分析,发现了一个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它是指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倾向于根据一些条件把投资分类,每个类别作为单独一个账户来看待,账户直接互不影响。其实这种现象与投资组合带来的好处是相冲突的,投资组合带来的整体资产组合非系统风险的下降,是对整体投资组合来说的。如果把每一个类型的账户单独作为一个独立账户来衡量盈亏状况,则不能发挥投资组合的实际作用。在“心理账户”这种现象中,会为每一笔或者某一类投资设置一个参考点,资产的买卖决策只会根据每一个参考点单独进行,而不是已整体的投资组合的情况进行考虑。由于“处置效应”的存在,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投资者把自己赢利的资产部分给提早赎回了,而缺不赎回自己亏损的那部分资产。“心理账户”现在得存在会加强“赎回异象”的程度,而且这种心理相信普遍存在于国内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中。

3.3 噪声交易

噪音交易者就是缺乏理性的交易者,他们错误估计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投资决策。当交易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信息,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去理解已经存在的信息时,比较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由于噪音交易者缺乏明确的信息收集能力,所以倾向于对一些消息进行过度的反应。这会引来一些交易者故意制造一些虚假信息,并通过其他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寻找获利机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噪音交易者对未来收益缺乏明确的预期,所以趋向于注重短期利益,而较多情况下忽视投资的长期利益,这会导致这种意愿从投资者传递到基金经理。这样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趋向于迎合投资者的风格的倾向,造成了很多机构投资者的不正常赎回现象。普遍认为,机构投资者因为在专业水平,资金能力上比较有优势,所以能作出较为理性的决策,少受行为因素的影响;个人投资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水平,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也很多限制,所以相对来说较难做出比较理性的决策,受行为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体,较为短期,热衷于波段操作,很容易受小道消息的影响是他们的主要行为特征。

3.4 过度自信等投资者情绪

心理学在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出结论,认为人在一般情况下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就是说过分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率。因为,人会在处理数据中做非客观的数据处理。当判断成功的时候,就倾向于把自己的能力认为是成功的原因,当判断失败的时候,就倾向于把运气差认为是失败的原因,这种在认知上的偏差称为“过度自信”。在很多研究中认为,“过度自信”现在在国内个人投资者中较为普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投资者对投资相关知识获取得较少。在投资中情绪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认为前期“基金”业绩好,会导致后期上涨空间不大,而前期业绩差,则会很可能迎来较大的业绩反弹。另外,很多非理性的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不愿意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败的事实,把原因归咎于运气不好或市场暂时回调,从而发生“赎回异象”。

3.5 羊群效应

非理性投资者很多时候会引起其他投资者的模仿追随,即“羊群效应”。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宁愿忽略自己私有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追随其他投资者复制其策略。羊群效应在开放式基金投资中是通过基金经理传递的。

4 总结和建议

中小个人投资者,是我国现阶段投资的主体,他们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投入资源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对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基金投资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不理性的投资群体,通常会导致一个波动性较大的市场,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4.1 从政府角度

(1)完善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增加上市企业数量,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开放式基金

有更多高素质的投资对象,积极开发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当上市公司,证券品种在质量和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基金产品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去克服像投资集中度高等问题,才能赢得投资者更加充足的信息,为培养长期投资者奠定基础,从而更低的赎回率提供保证。

(2)提高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宣传方面应该着力对开放式专业投资者管理,可以通过投资资产分散化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比较适合长期投资等理念,使其更关注长期投资回报,避免短期的非理。

4.2 从基金管理人角度

(1)以提高投资者赎回成本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赎回机制。开放式基金不同于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地方,就是它允许投资者随时进行申购与赎回。但这种资金的自由流动的特性,也给基金管理者带来很多的挑战。如果资金流量太频繁,还会影响到基金管理人正常的投资运作业务。所以,需要通过设立一些针对赎回业务的规则,目的是增加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成本,对流出资金进行抑制。首先,可以根据投资者赎回的比例来设置不同的赎回费率,使巨额赎回的成本增加。其次,可以规定一个对投资者个人账户的赎回比例上限。再次,设置一个对整个基金规模的一个赎回比例上限,对其余赎回申请可以延期办理。最后,设立延后清算制度,在提出赎回申请到清算交割之间设置有一段时间的资金冻结期,在抑制赎回的同时也能给基金管理人缓冲的机会。不过,这些方法与开放式基金随时买卖的特征是相违背的,需要权衡利弊,合理设置规则。

(2)投入更多的资源在研究投资者行为上,并把研究结果向投资者群体宣传好,已培养长期投资者为行动目标。优秀的基金管理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投资知识和经验之外,而且还要对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有一定的认识。高比例赎回率在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中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行为和情绪冲动,基金管理人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去了解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多喝投资者沟通,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投资者的非理,而且能培养国内的长期基金投资者群体。

参考文献

[1]Kahneman,Tversky.The psycliology of preferences[J].Scientific American,1982,246:160173.

[2]刘志远,巯颐.开放式基金的“赎曰困惑”现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02).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陆蓉,陈百助,徐龙炳,谢新厚.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选择——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常现象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6).

篇10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问题;建议

证券市场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打破了原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金融理论对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个观点,这种“异常现象”也和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相违背。一些金融学家开始质疑自己先前的假设,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心理活动上面以及认知心理学方面来分析。换句话来说,人组成了股票市场,金融学引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金融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一、 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概述

(一)宏观上看

我参考了2004年到2012年我国沪深股市理念的股价综合指数的变动,从指数上面来说,股价指数很难用是牛市合适熊市来形容,总是发生大起大落的涨幅情况,暴涨和暴跌的情况经常发生。在2013年12月20日这周,上证指数大跌了111个点,是2013年6月底跌到1894点那惊心动魄一周的跌幅也没有这周跌幅这么大。最近一段时间,上证指数日线(加上两个假阳线)已经连续跌了12天,连续两周二个周是阴棒,这已经打破在2008年大熊市中的连续跌10天的超长记录。证监会也例行召开了新闻会,发言人邓舸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包括新三板扩围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规则的最新进展、证监会调查上海基金“老鼠仓”的相关情况,努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按照常理来分析,IPO在2014年1月份重启,在这之前应该是股市的真空期,如果能够配合好IPO重启,那么多半应该是利好的消息,会带动一波较好的走势,但是事与愿违,跌的大家都失望了。

这些信息都反应出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投资决策也不能够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来理解。虽然说影响股票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上文中所说的股票是由社会人组成的,我们可以充分研究不同投资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股票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 微观上看

我选取了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的异常波动情况作为例子:在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其日K线在9月中达到的最高点,然后及急剧下跌。然后其召开了股东大会关于股票异常波动做出了公告,但公司主营业状况政策,基本层面没有什么变化。

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异常现象”是指无法用现行的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予以充分说明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统计现象,或称“程式化现实”。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归类:一类是股票市场可预测性谜团;二类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的异常现象。

二、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的行为解释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主要是股票价格波动性谜团的情形,对其的行为解释主要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解释是“小数定理偏差”。主要的代表学者是卡恩曼和特维斯基。这个行为解释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样本无关性,指人们将样本中某件事的发生概率分布于总体分布。他们认为投资者如果根据公司的公告,根据公司所公布的公司红利对公司的发展状态和前景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夸大红利对于投资者的导向作用,有可能会使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分析实际是说人们对红利的变化反应过度,其理论根据就是“小数定理”。

第二个解释是“过度自信”的解释。这个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股票异常现象的。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过度的依赖,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把对一件事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估计设计在特别小的一个置信区间之内,错误的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对这种情况产生不准确性,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对价格有变化。

第三种解释是“学习模式”的解释。主要的代表学者有格威斯和敖迪妮。这种解释是在上面第二种解释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实践生活当中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产生强化能力,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偏执偏差。不仅不依据新的信息,对自己原始信念进行更正,反而对自己原来的想法充满信心。中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产生消极的效应,给股市带来异常波动。

三、 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个体股票投资者的经验还不足,投资理念和心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些“投机”和“政策”特征还非常明显,这容易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出现偏差,财富损失的时候也降低了投资者的自信心。从而引起股市的动荡和脆弱。在我国的投资者当中,散户所占的比例占主要部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加上一些造势做局和内部交易,使得我国股市炒作性特别的强。我从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原因除非,对我国股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 促进理性投资

首先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并摒弃之前的“心浮气躁”的心理。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改变投资方式,引导广大投资者做中长线,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放弃做短线的想法,改变投机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掉因为投机而造成的股市震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有就是要敦促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社保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市场让这些拥有资金的机构成为我国股市的主要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我们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规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

国家要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则和股票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引导股票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防止借壳上市,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禁止刊登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和信息,减轻那些不正当的股票市场信息。

(三) 政策引导但不干预市场

国家在宏观上面应该积极引导,制定政策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真正对股市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度干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股票市场有法可依,让市场这支无形的的手发挥主要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基于异质投资者模型的股票价格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万方数据(度门大学图书馆).2002一05.01.

[2]齐海燕我国股市“羊群行为”分析.市场周刊田.2004.05

[3]网应益荣.股价波动的若千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02.0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