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设计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设计特点

篇1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为服务、物品、过程及它们在各自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形成的系统建立起来的多种品质。从广义上来讲,工业设计是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从构思开始,指导建立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同时用明确手段将这一方案加以表现的行为,它包含所有利用现代化手段展开服务与生产的设计过程。从狭义上来讲,工业设计是指产品设计,也即对人和自然间关联中出现的关于装备、工具的相应需求做出的回应,包括对生活维持、发展过程中所需工具、产品及器械等物质性装备展开的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是和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保持一致的。工业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核心即是产品。产品设计包括对产品进行构思,将艺术及科技有机结合、对人机关系于产品外部造型进行处理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工作。

(2)视觉设计。对产品及与产品相关的视觉传达部分展开设计,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商标设计等。

(3)工业设计管理。对产品设计全过程进行力量组织及管理,并对设计成果加以有效应用,使工业设计的价值和目标得以实现。

2工业设计的价值目标

根据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科学相关理论(1981年)可知,对产品进行创新与创造,是对人本身的需求展开的“恰如其分的研究”。工业设计这一科学发展至今,除了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科学研究外,工业设计更趋向于对设计价值多样性展开研究。设计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且通过价值目标与价值核心之间的区别加以表现。包豪斯是最早提出将“为人”作为工业设计核心价值的,在他看来,产品设计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出产品,也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将“为人”思想加以充分实现。对这一核心内容加以实现,利用机器这一工具,以大批量生产的形式对大众关于产品功能需求予以满足,同时使产品具有美的形态,而这一主张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的。工业设计服务于所有人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无障碍设计”工作,这一概念首先来自于在社会环境激发下产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过去相比,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工业设计的“服务于消费者并创造价值,营造优美环境”基本理念与思想仍具有其不变价值,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于现代社会极快的变化速度而引发的消费加速改变,因此难以被人准确把握。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的价值更加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国外各国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加以充分体现。在当今社会,各发达国家普遍将工业设计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将工业设计和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紧密连接起来。如日本将工业设计看作是自身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在对国家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时将工业设计涵盖在战略规划之中。经日本日立公司展开的调查验证,日本对于工业设计的态度极为正确———当向工业设计投入进一美元时,回报率都将超过1000美元。因此,日本对于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相较于其他方面投入来说平均高出几十倍。意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设置了国家元首工业设计顾问、专门的工业设计奖项、国家性工业设计委员会等,同时,政府中专门的工业设计专职部门也得到了普遍建立与完善。另外,早在上世界70年代,瑞典就已组建了自己国家的专门工业设计政府机构,同时对国家工业设计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工业设计是为了对各种关系加以解决而建立的。在工业产品市场中消费人群具有多样化特征,这是工业设计取得长远发展的空间客体,对工业产品的丰富化、多样化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不同规模的企业创造了生存及发展空间。试想一下,如果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种需求和一种审美观,那么在每一种行业中都只会存在同一种产品,会导致在同一行业中只能存在一家企业,这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及时代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对工业设计价值多元化加以重视,运用工业设计价值多元化来适应需求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

3工业设计的设计特征

工业设计具有以下设计特征:

(1)创造性。在工业设计工作中,创造性属于整个设计工作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工作必须保持创新,不断用全新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及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实际生活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2)科技性。工业设计是对现代科技、信息、工艺和材料的综合体现,对产品的微观肌理效果与宏观效果之间的呼应更为关注,具有很强的科技性。

(3)相关性。现代工业设计已不是单纯为产品生产而展开产品设计工作,而是对产品及产品、产品和人、人和环境、产品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为注重,强调工业设计的整体观念。

(4)参与性。现代工业设计的价值目标就是设计工作服务于所有人,将人作为工业设计核心。因此,在设计时,应对人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方式加以充分考虑,强调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以便保证设计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

篇2

关键词: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空间环境这一方面的要求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企业办公空间这一块。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企业内部中的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甚至还要延长工作的时间,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也就显得越发的重要,所以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概述

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办公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观念、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传统的办公空间私密性较好,但是不利于办公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交流与沟通,在空间的布局上不够合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目前在办公空间的设计这一方面,逐渐趋于可视性、开放性的敞开式设计,在空间的布局上越来越强调宽敞,尤其是在企业办公空间这一块,为了使工作人员之间对于数据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更为的便捷、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企业在办公空间的设计更要重视宽敞、舒适。

企业办公空间设计,实质上就是指对企业中一些工作人员进行办公的位置进行设计,主要的内容是对办公空间进行布局与规划。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公共化、人性化、智能化、功能多元化。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办公空间的节省与表面上的美化,对于办公空间的设计要趋向于人们在工作中的共同需求,要考虑对于工作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还要充分的考虑怎样对办公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怎样对办公空间进行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确保工作人员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优秀的企业办公空间设计方案,并不仅仅只是对企业办公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思考,将办公空间中的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办公空间进行有效的设计。

二、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特点

1、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浏览新闻、看电影、玩游戏、买东西、聊天、工作等。计算机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办公的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完成,而且有些工作任务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完成,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相关工作中的一些不太了解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企业中的一些高层领导也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任务进行分配,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会议。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人们在公办中提供了新的办公方式,一种是家庭式办公式,还有一种是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办公的现代企业。

2、生态化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面对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所以在企业办公空间设计这一方面,也越来也重视办公空间设计中对于办公环境的影响。在对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绿色化这一概念要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要利用自然风、自然光,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要重视节能,采取有效的技术降低办公空间在能源这一方面的消耗,例如: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可以在空间中适当的设置一些水体、植物、山石等来改善企业办公空间中的环境。

3、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一些高科技产品的进一步发展,给企业办公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而言,有一些白领人士在工作形式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局限于在办公室里办公,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在企业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到处的奔波,所以怎样为这些白领人士设计一个合理的办公空间,就是办公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师针对这一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例如:将办公空间划分为隐私、半公共、公共区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公共区域中进行活动,在公共区域中设有相关的网络接入口以及工作式桌椅,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区域内利用网络接入口进行相应的工作以及与客户在网络上进行联系,公共区域内的办公环境设计得也非常的轻松、休闲,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区域内看到区域内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免费的饮品,使工作人员出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半公共区域,主要是与一些客户进行交谈,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区域内可以开展适当的小型会议与展览,还能够对一些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培训等;隐私区域,主要是每个人处理私事的区域;这样的办公空间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目标,是为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也能够营造一种温馨、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安全、舒适、卫生、便捷等一系列方面。一个优秀的企业办公空间设计方案,需要设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员工的共同需求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设计人员在对某一个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时,要对这一企业的形象、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是对这一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前提,也是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陆震纬,曾祥.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工业建筑发展特点结构分析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工业建筑体系的发展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随后在美国、德国以及欧洲的几个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我国在解放后新建和扩建了大量工厂和工业基地,当时比较有名的比如:河南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是单、多层结合的工业建筑,总建筑面积17.31万㎡,荣获1984 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96年5月建成使用的北京空港四机位机库,建筑面积53848㎡,机库大厅净跨为150m×150m,进深59.4m,下弦高26.5m,可同时并排容纳4 架波音747-400,2 架波音747-SP 及4架波音737; 再如北京空港配餐楼

(国外一般称之谓工业化厨房)、波音747 模拟试验培训中心等建筑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但当时结构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也在困扰着工业建筑的灵活发展。

一、工业建筑体系发展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产厂商为主体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国外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已从一般的“ 标准设计”走向工业化建筑体系。其中包括结构体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膜结构)、采光天窗体系、通风气楼体系、门窗体系、色彩标志体系、地砖面砖体系等。比如:由中国建筑建造的巴基斯坦JF-17飞机建线, 主要是枭龙(JF-17)战机在巴基斯坦生产线,建筑面积107231m2,工程结构形式复杂多样;大连STX精工曲轴工厂项目,建筑面积41140㎡,是韩国STX(大连)船舶产业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首个大型造船产业项目;由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年产2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项目的主车间,由新加坡金鹰集团在中国福建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单层层高最高达20m,跨度48m。

二、工业建筑体系结构几个特殊问题

随着“机器上楼”,工业建筑层数增多、高度增高和荷载增大,由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将会使框架下面的梁、柱截面尺寸增大到不合理或不经济的地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在框架结构平面中适当位置增加刚性较大的剪力墙为代替部分框架,使之与框架协同工作,使大部分水平荷载由剪力墙来承担;而框架本身则主要承担竖向荷载。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承载能力大,且建筑布置灵活。

变形缝的设置

由于温度、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力的影响,使结构构件产生附加的变形和内力。通常均采用设置变形缝的办法,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来减少这些不利的影响。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在布置变形缝时,宜将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结合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比如由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年产2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项目的主车间工程,其中某车间轴线长204m,楼层上最重的设备达20吨,共设计了一道防振缝、四道沉降缝,基本上每间隔34m就设置了一道变形缝,及大的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

2、减振隔振的处理

在工业建筑物楼层上,当生产设备或通风机等振源的频率与建筑物结构的频率相近时将产生共振,不但会导致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可能还会引起建筑物的破坏。

工程实践中,常用增大建筑物结构的固有频率,如改变建筑物的质量、增强建筑物的刚度、改变建筑物的跨度等方法,使机器振源频率和系统的固有频率差值增大,从而控制共振现象的发生。

3、提高抗震设防

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工业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节约用地、建筑节能要求,并以划入国家强制性标准。随着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在逐步增多和增高,从结构上分析会更多地遇到结构的各种各样的抗震防震问题;而框架结构是目前我国多层工业建筑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对框架进行抗震设防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满足“强柱弱梁”、 “强节点”、“强剪弱弯”的要求。

因为框架节点发生剪切脆性破坏时,抗弯能力极小,节点核心区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不出现明显的剪切裂缝,所以“强节点”结构是最重要的。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一方面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能

力;另一方面要求结构具有尽可能多的赘余度。结构系统的吸能和耗能能力,主要依靠结构或构件在预定部位产生塑性铰,使这些非危险的部位有意识地首先形成塑性铰,使主要承重结构得到保护。

4、如何提高空间利用的灵活性

现代工业建筑要求层高增高、大跨度、大柱距、大宽度的方向发展。小柱网的多层建筑限制了生产工艺的可变性,扩大柱网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增加生产使用上的灵活性,更好的展现建筑物使用功能,降低业主投资成本。

目前我国多层现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正在普遍采用;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体系,具有无梁、无柱帽、内外墙轻且布置灵活等特点,不仅能满足不同类型工业厂房生产工艺、防尘和降低噪声等要求,而且还可以为将来扩大再生产,改进工艺等提供便利条件。

5、优化设计,减轻自重,提高安全性能,降低成本

一般工业建筑,为了提高其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和刚度,都会选择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与近几年国家提倡的建筑节能、低能减排的思路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比如,对于多层且顶层层高较高的工业建筑,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钢结构屋面的设计,增设顶部框架梁来增强整体稳定性能,还可以利用加设玻璃天窗进行自然采光。优化设计的优点如下:

由钢筋混凝土屋面变更为钢结构屋面(根据工艺要求加

设保温材料),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模板的超高措施施工费。

利用玻璃天窗进行自然采光,降低电能消耗,减少资源

浪费。同时,对于化工行业可以把天窗增设电动开启装置,在有毒气体泄漏时可以紧急打开,提高有毒气体的迅速扩散,避免造成人身安全。

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召开,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实现清洁生产,提高工业建筑的灵活性、通用性、节能性、环保性,以满足现代工艺、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与环境发展相协调,是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和建造师们共同的愿望,也是一份责任。要改善工业建筑建筑配件和结构构件的标准化、节能化和多样化,对于工业建筑、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防污染等问题必须给予极大重视。提高构配件的质量及配套程度,着力发展新型、高科技的工业建筑体系。

参考文献:

[1]汤雪飞. 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河南建材,2008.

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轻型钢结构;设计方法

1 轻型钢结构的概述

轻型钢结构在工业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中的优势性十分明显,其具有抗震性、抗风性、耐久性以及环保性等多重优势,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理念,将其应用到工业建筑设计中可以为企业节省施工材料,提升施工进度,对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1轻型钢结构的定义

以单层为主的实腹式钢架轻型钢结构的金属面板建筑,是最早出现轻型钢建筑,后来因为轻型钢建筑很轻,这个优点,被引进于工业建筑中。并且随着轻型钢建筑结构的不断应用,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中小型的仓库和工厂都引进了这种轻型钢建筑结构。人们通过对轻型钢结构建筑的了解和其优势的认知.得出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是在冷弯薄壁型钢、轻型焊接和高频焊接型钢、轻型热轧型钢等充分应用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受力构件,主要采用单层和多层的轻质的隔离材料。

1.2 轻型钢结构的特点

1.2.1 自重轻

自重轻是目前轻型钢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轻型钢结构建筑得以推广和运用的重要原因。轻型钢结构自重轻主要是因为它采用的是轻型焊接的H 型钢,相比较一般的工字钢、槽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合理运用钢的截面,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很高的截面利用系数,可以很好的节省钢材。对于一些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工业建筑,这个优点的优越性可以得到更好的显现。

1.2.2 工业化程度高

轻型钢结构的建筑构造较为简单,材料也比较单一,相比较其他的建筑构造方式更容易实现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因此无论是从生产的角度还是在安装使用中,轻型钢结构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工业化程度,这点对于工业建筑也是非常重要的。

1.2.3 现场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轻型钢结构的不复杂性和较轻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它在施工过程中具有非常快的施工速度,可以有效的缩短工期,而且对于技术的要求也特别低,在实现量化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使用。

2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2.1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方法

在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中,首先是建筑材料与坡度选择,现今我国工业建筑轻型钢结构中的屋面材料主要有太空钢板以及压型钢板等,目前我国工业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金属压型复合保温板、夹心板以及金属压型板,这三种材料各有其不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用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就一般工业建筑而言,建筑屋面坡度越大,那么对屋面排水则越有利,然而若坡度过大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坡度过大会提升排水速度,易产生溅水现象。相应的若坡度过小,排水速度也会相应变小,水流速度过于缓慢易造成积水状况,因此在轻型钢结构设计中一定要合理控制屋面坡度。另外,轻型钢结构屋面材料也是影响工业建筑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屋面材料选择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明确工业建筑对材料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选择价格适中且质量较好的屋面材料,为后期工业建筑奠定基础。其次,对金属压型钢板屋面构造设计进行合理把控,金属压型钢板屋面构造设计中主要包含板型选择、屋面开洞方式、采光带设置以及压型金属板选择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建筑,为使建筑具备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效果,会在屋面上部位置合理设置通风孔与采光带。

2.2 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方法

工业建筑中的墙置一般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外墙和内墙,根据其不同的受力特点可以将工业建筑墙体分为自承重式轻型墙体以及非承重式轻型墙体,通常情况下我国工业建筑墙体设计中所运用的墙体材料大多数以轻质材料为主,例如彩涂金属压型板夹心板、彩涂金属压型板以及PC 板等等,在应用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要求、设计标准及不同板型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墙体材料。金属压型板墙面系统构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压型板具体的长度选择以及钢板墙面系统细部构造设计,在墙体金属板选择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板块单位面积的覆盖率以及板块承载力水平,在使用中应尽可能的减少或者不出现压型板长向搭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施工材料。另外在夹心板墙板构造设计中需要对夹心板的节点做法以及及结构布置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科学选择板块的放置方式,在设计

中要懂得把握重点,需要对墙体的转角处、窗洞口以及踢脚处进行重点设计,以此来提高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整体水平。

2.3 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方法

轻型钢结构加层设计与建筑中的普通加层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具有普通加层的功能,同时还兼具了轻型钢结构本身的特点,在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的个性特点。轻型钢结构加强的主要方式是在原有建筑主体结构上进行直接性加高,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得到加固以及优化主体结构的目的。当然要实现此目的需要一个经济完整并且合理的设计方案,所以做好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十分重要。由于轻型钢结构的刚度比较小、重量轻,因此在加层构造设计中应科学设置足够的横向与纵向支撑,以此来保证轻型钢结构原有的刚度与稳定性。与此同时,在加层构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的地震效应,使板块刚度均匀分布在结构之中。

3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的优势

3.1 安全

防腐蚀、防火、抗震、抗风、防雷和防暴是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的安全内容,通过对轻型钢在工业建筑的应用,可以得出,安全设计在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工业建筑中的防火隔墙.通过校对施工图纸和验收工程中看到过许多外墙屋盖与内隔墙间的空缝,并没有运用有效的封堵措施的方法。封堵材料是将防火涂料刷在钢板刷或运用防火板,根据该防火隔墙上的防火门窗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耐火极限,构件间的缝隙应满嵌防火密封胶。

3.2 经济

控制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经济的最佳手段是优化建筑的设计方案。根据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的规定进行优化设计,这其中包括项目地点的选择、总图位置的规划、防火分区的划分、建筑材料的挑选、建筑的耐火等级和耐久年限等方面。另外除了满足结构上多个方案的比较、计算出最优柱距和断面之外。还要考虑建筑物的外形是否美观.保温隔热能力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并使用钢量尽量减少,使檩距增大。还可以通过配合建筑、水、工艺、暖通等专业的要求适当增加吊挂荷载,可以是用钢量减小。尽量采用定性的产品,增加异性构件的造价 ]。

3.3 美观

形体简洁、规格统一、构建的类型较少、体量较大是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特点,所以轻型钢结构应根据自身特色,最大限度的减少构架,另外其还能对避雷针、企业名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 语

随着轻型钢结构在工业建筑中的广泛运用,其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只有在不断发挥钢结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轻型钢结构结构设计方法和应用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创新问题,建筑行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新明.浅析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前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8):162-163.

[2]彭耀.当代钢结构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研究[J].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126-127.

[3]王元清,王春光,袁英战 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工业厂房基础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2011(4):145-146.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铁路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苏宏升(1969-),男,甘肃靖远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董海鹰(1966-),男,陕西临潼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7-03

一、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电机工程专家组建的电力机车专业和1959年组建的电力机车供电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名单,并于2004年获得了财政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资助。[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沿袭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多年优良的办学传统,本着服务铁路和面向地方电力系统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铁道电气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期,而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仅仅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狠抓教学水平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分析做起,正确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做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完成高校肩负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和服务社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设立的一个专业,专业规模相对庞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如前所述,兰州交通大学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在当前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在对当前该专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铁路院校类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即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在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和接触网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专业尝试,证明电气工程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特殊需要及自身优势和特点,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在现设专业范围内自主审定专业方向”。在此规则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开展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1.电气专业宽口径下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沿袭着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导致培养目标过大而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专业化日益突出,培养更加专业的电气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铁路电力牵引相比其他牵引方式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是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九五”后期,随着一批时速超过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和200~350km的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加上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客观上决定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更高要求:要求电气专业对铁道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掀起了新一轮,且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渗透,而这些铁路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和高标准,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铁路供电和接触网方面的人才,从事与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另外,由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朗或培养计划满足不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根据我们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武汉、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以及南车、北车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些企业每年对牵引供电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是学校能够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达一半以上,而且这些铁路企业对牵引供电的人才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宽口径下电气专业学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诸多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人才匮乏,出现了多家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争抢人才而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鉴于此,根据兰州交通大学原铁路类院校特色,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决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辟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接触网是电力牵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运营维护工作往往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设立了接触网工程方向。这样和原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一起,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两个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

电气工程系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确定就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有该方向的本科院校。为了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即铁道供电和接触网方向)的教学要求,院系两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资助。

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完善

电气工程系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而设置的,具有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特点。缺点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使之既能符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又能体现铁路特色供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研究小组认为: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充分反映本课程方向的新技术和发展前景;删减就繁,除旧布新,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结合大纲对原教学计划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2]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外,学院还构建了由14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数值计算与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导论”、“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订计划时增加了工程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与场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既能在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宽口径下学习,又能掌握特色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以后分专业方向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电路分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10门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构成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

由于接触网专业对机械和力学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加了“机械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为以后学好接触网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3)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涉及“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配电网络自动化”等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起构建专业技能获取平台。

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对确保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做了较大的调整。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增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及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牵引供电所设计与施工”课程以及这些课的课程设计。针对接触网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接触网工程与设计”、“接触网规程与规则”、“接触网施工”、“接触网检测”以及“接触网工程与设计课程设计”。上述两个特色方向除必修课外,均有9个学分的选修课。表1是调整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

(4)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修订。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调整工程实践平台本身的实训内容,如认识实习由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改为参观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东牵引变电所,生产实习由原来的兰州电机厂实习改为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陇西分站接触网实训基地实习。二是开辟新的实训内容或实训基地,如增加了有关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的零部件拆装实习,以及开辟了兰州铁路局供电段电调中心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定期聘请各大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等现场专业人员来学院任课或作报告,使得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现场的知识。

2.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在优化师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一是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实习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如2008年安排张廷荣、李红两位青年教师去华东交通大学学习,安排李亚宁教师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学习,2009年安排张廷荣、李红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分院学习,2010年安排闵永智教师去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实习外,学院还着力出台了“1+2”研修计划和“1+1”帮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寒期到工厂或铁路建设现场实地考察,与现场工人、技师交流学习,做到真正实践学习。三是在院内积极开展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四是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特别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铁道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建立之前,我们就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一经专业方向确立就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和庞大性,所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实验设备从而完成实验室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异常重要。学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方式,同时加强外来资金的引入。一方面,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大力建设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室,先期建成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模型实验室,包括一个电力系统沙盘及一个牵引供电系统沙盘;全部偿、半补偿及接触网简单悬挂模型;断路器、隔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牵引变电所电力设备模型;AT、BT及接触网直供方式下的挂板模型;牵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电源的挂板模型,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特色办学机会,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获得财政部数百万元建设基金,建立了远动及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最后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学校投入配套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展开对遥测、遥信和遥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完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3]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接触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规程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条件和依托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利用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接触网实习基地的优势,在实习阶段将学生送到接触网实习基地进行接触网零部件拆装练习,并设法考取上岗证。另外,和企业积极联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如与兰州铁路局兰东供电段达成就业实习协议,给学生一个熟悉和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地尝试,目的是寻求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内容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再经过大量的比对,选取最好、最先进的教材。对不恰当的教材经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修正;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从交流单位引进录像,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去现场实地制作教学录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轨道交通概论,任课教师讲完部分课件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务,并让学生们课堂讲解。由于学生查阅的知识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共同受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

五、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取得的实效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开始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校内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建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除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最近连续三届的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无1人待业。在最近连续两年的高考中,报考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该专业与铁路信号、机车控制两个专业配套,构造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填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

六、结束语

自199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历经10年有余。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电气工程系教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建立了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个平台,设立了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吸引了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克兰克列门丘格国立大学和斯洛伐克马捷贝尔大学等院校教师来中心参观、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宏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93-195.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 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 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

篇7

工业设计师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程序、方法的发散性和非线性,任何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或研究成果,均有可能被作为工业设计的研究基础或是设计方法,因此充满无穷智慧的大自然成为工业设计师竞相模仿、学习、研究的对象。“仿什么”,“怎么仿”,如何科学有效地将“仿生设计”成功运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归结整理后发现,“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运用时,应参照以下一些新策略。

1.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自然”和“人文”交融是“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第一特点。“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通常多以“技术性”作为手段,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此“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征表现得较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工业设计自身的边缘交叉性特点所决定的。工业设计本身就含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征,同时“仿生科学”天生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不过当其在工业设计领域运用时,会因为工业设计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被注入人文的基因,这归结于工业设计中自然天成的艺术细胞和人文气质,因而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优秀的“仿生设计”,都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因此,当“仿生设计”作为一种方法融入其中时,就自然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特征。所以“出于自然,融于人文”,是“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运用的第一要务。

2.紧密联系美学

工业设计常常是在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其工作的基本载体就是形式。所以对形式的设计,几乎占据了工业设计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内容。在设计师进行形式设计的过程中,形式美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时候娴熟的设计技巧和美学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基本上美学知识是每个工业设计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在设计过程中美学的因素很难简单、直观地描述,这和现代美学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出处”且很多美学理论交叉影响,导致对美学的认识千差万别有关。如果追本溯源,不难发现现代美学与生物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美学里时常提到的对称、均匀、节奏、整体、比例等诸多公认的美学法则,早已固化在生物的内在“品质”之中。就这一点大多数学者有着共同的看法——现代美学的很多基本美学观点都源自生物界。在当代的工业设计实例中,单从外观形式上看,很多工业设计产品不仅有着“生物美学”的内涵,甚至可以发现不少具有各种各样生物外在特征的优秀设计,因此与美学的紧密联系是“仿生设计”的重要手法。

3.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实证性

工业设计自身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学科。通常认为工业设计是通过系统设计来解决产品的形式美观、使用时的方便性、人机安全、市场化等问题。不难发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大量不同类别、不同属性的问题,很多的问题、因素甚至相互矛盾。将各种问题分门别类地整理,理顺头绪在整个过程中并不容易,所以整个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其中发挥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才能厘清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并拧成一股绳,理顺各类关系。这点在大型的设计案例,比如交通工具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回过头来看“仿生设计”,其观察性和分析的特点则更加明显,所有的“仿生设计”都是基于对生物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而被生物的某些特殊的功能所启发的。在这点上工业设计与“仿生设计”有同质性。再看工业设计实质是寻求对产品在运用过程中人和机之间的问题的解决,而对问题的解决与否是需要被实践所检验的,其中“实证性”的特点显而易见。“仿生设计”通过对生物的模仿,来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是其唯一的目的。通观全局,在工业设计和“仿生设计”之中,都充斥着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二者都有着技术性和科学理性的DNA。

4.多学科融合研究“仿生设计”

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很强的交叉、交融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常常要与其他学科共同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大师LuigiColani有着专业的空气动力学习的背景,他很多的交通工具设计作品,既是仿生的结果而且也有着很好的外部气动布局。奔驰2005年6月的概念仿生汽车,由机械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生物学家共同完成,车体模仿箱魨鱼的外形结构,而设计具备了极好流体效率,其空气阻尼系数是紧凑型汽车中最小的。由此可以看到与“仿生设计”相关的很多学科是紧密的联系。如鸟儿能在空中自由的飞行,得益于它们纺锤体的结构,鱼儿在水中轻松地游弋,取决于它们梭状的外形,而这些生物形态本身就蕴含着流体力学等基本原理。所以,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下“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运用的重要策略。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设计现状,全球市场, 困境 , 竞争力 , 特色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modern China social cultural diversity,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also profound changes. China is a with a long history, with 5000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ountri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a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sign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situation has been in a passive state.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although has formed certain scale, but the present yet to form his own style, it has not caus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world to the influence of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industrial design in China started late; On the other hand is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id not cause the paid enough attention. How to keep Chinese design towards international, is global market recognition, and how to keep the global market 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s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Keywords: design status, global market, trouble, competitiveness, and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业设计现状研究

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和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迅速起来,工业设计各种风格和潮流随着时代也应运而生,欧美、日本工业设计发展较快,并已经成为世界工业设计主流。

美国工业设计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因特网的普及,使美国社会全面迈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全新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末开始,新型的设计公司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及全球性活动的能力,以应付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设计公司的设计手段也因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SGI图形工作站和设计软件使工业设计更加灵活、快捷,工业设计本身也因此而高科技化了。美国在包括计算机、现代办公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方面成了工业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

日本工业设计

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日本有其独特的优势,就是通过诱人的外观、精心设计的细部、相对低廉的价格来赢得大众市场。日本生产的数码像机、电子游戏机、彩色打印机、液晶显示器等在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信息时代,日本传统设计中小、巧、轻、薄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了日本工业设计高科技产品的重要特色。

我国工业设计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虽然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但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形势中,中国工业设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设计推广不够深入,致使许多企业盲目追求产品数量与产值,事实上已经阻碍着我国产品走向世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许多企业 "急功近利" 为追求效益,不惜"抄袭"、"模仿" 外国的先进产品,只重视加工技术,而放弃了开发创新产品的创造性人才与技术力量,颠倒设计在成本中的比重。使我国“模仿设计”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工业设计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亦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应该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明确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向。

3、中国工业设计在全球市场环境中的思考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和产品竞争也趋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历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工业设计发达的国家。其工业设计都起源于工业,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出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

因此工业设计从来都不是“拿来主义”,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群,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不同,认知度不同,就必然会对设计产品的消费不同。深受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设计师,如果以西方文化为指导去设计,因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很有可能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局面。而设计的产品不管在面对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可能都不能达到所期待的认同,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

在世界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无论是德国的理性严谨、美国的热情奔放、还是日本的小巧精致,都有本国鲜明的设计特点,从而使得他们的设计在世界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对比国外的产品设计,中国却鲜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中国工业设计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土壤,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01.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

02.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黄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年05期

03. 《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林衍堂 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004年

篇9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工业设计;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59-01

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工业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工业进行有效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下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注重于现代工业设计更加趋向于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这一方向,就新兴产业应用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自身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人拉尼尔提出来的,这一技术一经提出,就在工业设计中得到了探索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三维环境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最新技术,并结合了计算机、统计学等学科知识,让人能够实现一种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利用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可视化操作目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工业设计,可以更好地对工业设计进行仿真处理,有利于解决工业设计中出现的相关难题①。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一)现代工业设计特点分析

要想弄清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就必须对现代工业设计特点进行了解。就当下工业设计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工业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特征:(1)现代工业设计融合了科学、文化、艺术等学科,注重于产品造型设计;(2)现代工业生产更加注重于绿色化生产,设计的工业产品能够进行有效地回收利用,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并且设计过程中,还要兼顾地方、国家的文化特色;(3)注重于产品品牌以及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质量,确保工业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的地位,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

现代工业设计注重于当下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进行有机结合,牢牢把握市场发展情况,对产品进行有效设计和规划,确保产品能够符合供需规律,以期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现代工业设计注重结合市场发展规律,产品设计更加专业化、效率化②。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1.虚拟现实技术影响现代工业设计方法。工业制造过程中,前提是必须进行工业设计,一个在市场中占有率较大的工业产品,在其生产前期,必然要经过详细的设计,才能获取人们的认可,扩大市场占有额。传统工业设计过程中,采取了二维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对工业产品造型把握较为困难,缺乏立体感,工业造型整体的性能也较难把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后,解决了二维设计中存在的难题,可以让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对工业产品的造型、功能以及性能进行有效把握。

2.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下工业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现代工业设计过程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者在进行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有效把握,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更改,提升工业产品设计性能。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能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升产品制造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当工业产品设计完成后,设计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工业产品进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运营风险。

三、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工业设计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手段并不成熟。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改变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③。

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加大对这一技术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其能够在工业设计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当下该技术应用必须考虑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工业设计中将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应用,并对该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使之更好地符合于当下工业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工业竞争加剧,我国加工制造业更加注重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并注重这一技术在工业发展领域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概念的分析以及当下我国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化工业设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效率,改善工业设计中的不足。

注释:

①冉洋,朱飞,陈康.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0(01):04-06.

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一、引言

早在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洛佩斯创建包豪斯设计学院时就提出“艺术与设计”相统一的设计理念。时至今日,信息科学、网络科学高速发展,致使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体系,应适应时展,立足艺术与科学的契合点,协调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知识结构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构成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用以培养学生基本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是与设计直接相关的课程,按照工业设计师的能力培养需求来对个两组课程进行划分的话,可将其分为产品表现类课程、产品设计类课程、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等几个部分。

三、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类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因自身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都有学时的要求和教学章节的安排。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工程技术知识的需求与掌握程度与工科机械类学生有所不同,学时分配上也无法满足传统工科教学的要求,每门课程不能独立开设。所以必须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设计专业培养的需要。根据设计对工程技术知识的需求将其分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产品设计机械基础和产品设计材料基础三个课程群。并以设计为主线,运用具体实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相对枯燥乏味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群体系如图所示。

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群体系

(二)基于设计的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 以实际案例分析为载体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主线来组织教学,将深奥的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实例当中,变抽象的理论为具象的设计再现。大量优秀的设计方案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分析、评价及应用能力。

2.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板书完成,很难给学生一个可视化的、直观的空间实体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只能靠想象对课程进行理解,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实体建模和虚拟组装来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利用cai课件做成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和可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设计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的自学能力

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是以服务设计为目的的,在课程的讲授上以设计案例为载体,融入所需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意识,主动增强自我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同课程针对不同的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加工工艺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同时,通过各门课程的系统协调的配合,实现学生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其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四、结束语

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工业设计教学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之外,还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海红.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基础类课程现状分析[m].美术大观,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