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是唯一开始把气候限制纳入金融监管的经济大国(除非有人把斐济当作经济大国,其央行为斐济的银行贷款制定了强制性要求)。虽然这些新的调控政策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中国已经为未来几年的全面监管改革做好了准备,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金融界脱碳。
这些政策中,“绿色信贷政策”一直都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一政策启动于2007年,2012年修订为 《绿色信贷指引》。虽然许多绿色信贷政策针对的是过程(而非结果),但二者已经开始有关联了。如今,银行需要提供与《绿色信贷指引》有关的KPI报告。对于未能遵守这一规定的中层管理者,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可以据此阻止其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担任要职。尽管银监会还未使用过这一否决权,但这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约束银行管理者,使其合规而行。
尽管《绿色信贷指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但一系列附加措施已付诸实施。因此,中国的银行都必须向银监会报告跟其投资有关的所有环境法律责任和附加的大量“环境指标”。欧洲也有类似的做法:德意志银行除了要向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联邦财政监督管理局,或最终向欧洲央行提交财务报告,还要提交环境指标和法律风险报告。虽然中国的银行目前正在努力应对会计和监管问题,尤其是在界定什么是“绿色”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报告将会更细致。
有趣的是,中国某些行业的新“公共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表明,金融业的公开披露即将浮出水面。事实上,一些有关企业环保表现的报告已经有金融体系监管结果的内容了。某些行业的中国企业现在要面对“四色”环保信用评级。今后,不鼓励银行给获得“红色” (最差)评级的企业贷款。
然而现在讲改天换地还为时过早。许多政策仍在制定、微调和扩充中,与这些项目相关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常常最多只是个温和的鼓励,眼下仍然难以提炼这些政策的实际影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煤炭投资尽管从去年开始趋于平稳,但过去十年中平均增加了10% 。这表明中国金融体系仍是“高碳”的。诸如限制房地产行业贷款等调控政策甚至可能与鼓励向高能效产业投资的政策背道而驰。然而,这些措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领先了欧美的政策,欧美国家似乎完全忽视了“绿化”金融监管的问题。
尽管如此,事实上却存在许多针对金融系统气候友好型投资的不利因素。由于能效项目大部分的价值在于项目设计和非设备成本,因此贷款时,这类项目的抵押品要被打更多的折扣。《巴塞尔协议III》和《偿付能力监管标准II》将有可能从系统上对长期的“绿色”资产投资造成不利影响。在围绕气候和碳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所有这一切都与潜在的高碳“搁浅资产”有关。
篇2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逐渐变暖的全球气候,我国目前面临着挑战是如何将环境进行保护,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被强调出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十报告当中更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是金融的发展,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金融行业的创新速度也需要进行提升,这样才可以实现生态文明和金融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我国相对落后的绿色金融科研和实践,不利于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发展,该行业急需深入和提高绿色金融研究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国正在进行推广和实施。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先后制定了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文件和法律。但概括的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之中。
(一)绿色金融发展力度低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之中,对节能减排的促进和“两高一资”的限制等短期目标是金融主管部门政策目标的集中方向,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中也没有将绿色金融进行全面的实现,绿色金融相对应的制度也还没有完全的构建,浮于表面的企业执行环保政策情况的检查,导致了相对应的激励约束制度的缺失。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和绿色金融业务的经验相对于缺少,阻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不畅通的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机制
绿色信贷业务在银行的开展过程当中,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客观上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7年文件,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加入企业环保信息是必须的条件。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企业环保信息还不能够完全的被央行征信系统所覆盖,并且企业想要获取贷款,环保信息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这就造成了企业使用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隐瞒现象。在不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之下,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来说有相当大的风险,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造成了阻碍。
(三)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绿色金融的相关文件,但都只是部门规章制度方面,执行力和约束力较差,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残缺的状态,对绿色金融各方责任的权衡、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对绿色金融发展进程造成了损害。
(四)不合理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实践,然而参与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少的保险、信托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给绿色金融发展造成了影响。其他金融机构在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当中缺少相对应的配合,并且极少数的社会公众参与,对绿色金融发展速度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目前还不成熟的相关环境准入机制和体系,给绿色信托、保险和证券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也缺少可以进行参照的具体政策。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相关市场体系
绿色中介服务市场、绿色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基金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构成了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对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第一,要将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尤其是要对绿色金融市场的衍生品进行大力度的实践和研究;第二,构建和完善绿色中介机构的速度要加快,这样才可以把更好的服务带给绿色金融行业,从而促使其发展;第三,要将市场参与的主体范围进行增加,对保险、证券、银行、投资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进行鼓励,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要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进行的顺利,就必须要将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减少。将绿色金融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改进和完善,将金融机构信贷信息、企业环境信息、企业借贷后的行为信息和政府环境保护政策及相关法规增加到信息交流平台之中,通过对该信息交流平台的使用,来对金融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进行决策,为绿色金融健康、安全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平台的保障。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社会公众和环保问题相关,能源环保等部门和环境管理相关,要达到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就要将环境的责任进行有效的落实,环境法制的建设要进行加强,相关环境法律的制定要在国家法律层面上进行,环境保护责任必须由金融机构进行落实。通过口头询问、实地考察和披露信息等方式,?ο执?企业环境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对于环境违法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并限时进行改进。
篇3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生态环境遭受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绿色增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世界多国着力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也开始起步发展。我国人民银行与环保局已经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及加强环境保护、关于利用信贷政策推动环保工作等有关通知。随后,环保局又会同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相继推出了“绿色环保”、“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此外,我国不少银行也纷纷对“绿色信贷”进行了布局。当前,己有兴业、民生、浦发等银行同国际金融企业大力合作,试水绿色金融,试图开发出新型融资模式。虽然如此,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于绿色金融观念仍较弱,我国金融系统对于有效发展绿色金融仍缺乏战略性准备;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此种种,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
由于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从宏观角度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应注重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以总体发展为主,专项规划作为补充,各种规划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应构建全国范围的绿色金融数据库,使得各金融部门、投资者、企业、环保部门、社会公众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此外,应注重完善绿色资本、信贷、保险等市场的发展制度,以我国产业政策为基础,对绿色金融发展标准及目录进行明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考评制,保障制度的切实落实与执行;建立完善的实践监管与环保信息沟通制,构建部级联席会议制,以防部门之间的职权发生交叉,导致管理制度出现遗漏。
(二)加强社会与环保责任理念
能源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有效缓解能源问题。在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协调下,统筹兼顾地做好金融发展和环保工作,从局部利益到整体利益,从当前利益到长远利益,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每一层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中。此外,发展绿色金融,还应当广泛开展绿色金融环保活动,积极推广宣教工作,在金融机构中树立环保责任感。从环保角度出发,把社会与环保责任理念融合到投资、贷款以及风险评估等金融活动,使绿色金融和环保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陆陆续续制定了一些推动绿色金融有效发展的法规,但仍缺乏一个系统化、高效化的法律体系支撑。一方面,必须加快制定一套广泛的《绿色金融法》,对指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思想、原则及制度等进行明确,使绿色金融发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尽快实现各部门法律法规间的协调,加快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现立法责任条款进行强化;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地方部门应在我国立法框架之内,寻求同当地金融发展特点相适合,可行性强,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绿色金融发展的规章及政策。
(四)加强培育中间业务人才,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转型升级
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是推动绿色金融中间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重视加强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银行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员工深入院校开展形式丰富的金融知识培训,也可聘请专家前来讲座,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岗位练兵。此外,应注重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形式的转型与升级,紧跟时代的发展。应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力开展电子银行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运行中,可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适当地开展投行业务,切忌局限于投行业务应由投资银行开展的观念中。
(五)建立“三位一体化”的发展体系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开启,我国金融领域也应加快建立以绿色信贷、证券及保险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化”发展体系。其中,绿色信贷应以防范社会、环境风险,加快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关注社会与环境表现为要旨,对环保、节能、低碳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信贷支持;绿色证券应为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绿色信息披露,将环保核查作为再融资的基本要求,通过环境绩效的评估及环保信息披露,提高企业上市之后对其的监管;绿色保险旨在构建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信息数据库,除了肩负环境污染责任以外,还应大力支持环保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及相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确保绿色保险可以跟得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篇4
马骏: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是提高绿色投资回报率和防范风险的基础,而专业化运行则是能力建设的关键之一。比如,专门从事绿色投资的英国绿色银行,启动了两年半,已退出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就达到10%,未来还会更高。再比如,我国的兴业银行在建立了专业化的环境金融事业部之后,不良资产率仅为0.2%。政策支持(包括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贴息、增信、简化审批程序等)则是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的关键。市场基础设施指的是为绿色金融市场提供规范、基础信息、分析工具等,它们的功能之一是让投资者以最低的成本找到合适的绿色投资标的。法律基础设施包括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在高风险领域实现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明确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等,目的在于用法律手段来影响金融机构的偏好,起到抑制污染性投资、激励绿色投资的作用。
记者:除了刚才提到的绿色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环节。近来国际上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2014年的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是2013年的三倍。绿色债券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投资者的热情能否持续,相关部门需要做哪些工作来鼓励绿色债券的发展?
马骏:绿色债券应该成为绿色信贷、绿色股权融资之外的一个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的重要渠道。除了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之外,绿色债券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可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只有六个月,很难大量支持中长期的绿色贷款。如果可以发行五年、十年的绿色金融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提供中长期绿色贷款的能力。另外,如果能够培育出一批有绿色偏好的投资者,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便利,就可能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和提升融资的便利程度。有关监管部门将会在对绿色债券的定义、用途、信息披露等方面对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性意见。
记者: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发债企业和项目进行评级,以及定量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绿色评级标准应该如何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缺失是否会成为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短板?
马骏:这个问题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第三方的认证和评估问题。第三方对绿色债券的认证和评估功能可由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来承担。国外已经有七八家为绿色债券提供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报告的机构。在绿债发行之前,发行主体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提供绿色债券的认证。在发行之后,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对资金用途和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
第二是对发展绿色债券的主体或绿色债券本身进行绿色评级。目前,评级公司评级的内容主要为信用风险,未来应鼓励在评级报告中加入环境影响的分析,形成绿色评级。绿色评级里包含有关发债企业或债券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的内容,如果环境表现好就加分,差则减分。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会倾向于看这个绿色评级。如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绿色评级,就能帮助一些绿色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是建立公益性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系统。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要定量评估所投资企业或项目的环境成本(如排放)和减排效益,比如某种清洁能源项目能比普通煤电项目减排多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进行哪些绿色投资。但是,这些评估方法、数据是十分专业的,让每个投资者和企业都去开发这样的方法和系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该有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公益性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系统。这样的系统也将为绿债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级机构以及各类绿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评估工具。
篇5
绿色金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新词,绿色金融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一些因素的限制,它的发展却非常缓慢。虽然国内外关于我国绿色金融的研究也有许多,但是在实施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缺陷。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一些相关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时所体现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主要有在投资或者融资时能够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大力地支持与发展与环保相关的金融产业,合理地使用相应的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概念:其一,从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和促进发展作用,对环保业、金融业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做出相应的支持。其二就是从金融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引入到金融行业的发展中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现状,发展重视质量而非数量的金融模式,形成一种资源节约,消耗减少,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的金融增长模式。
二、绿色金融的含义
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支持相关领域发展为主旨的绿色金融逐渐引起各方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要求相关的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的问题落实到金融行业的日常工作当中,要求企业在融资或者投资方面或者日常经营活动中贯彻绿色金融的理念。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其中绿色金融是指对于一部分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并且对资源造成浪费的企业项目,要做出相应的惩罚,在金融信贷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反之,对于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较好的企业就放宽相应的信贷政策,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政策。绿色保险则表示一个企业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之后,如果对周围的第三方造成一定的伤害,那么法律规定该企业需要购买应付的赔偿金额的相应的保险,以此来确保公众的利益不被侵犯。绿色证券是指对一些破坏环境的企业设置相应的证券门槛,控制该企业上市的条件,并由证监会监督其上市后的对环境的改善情况。
三、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从整体上看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政策,在投资的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因素,把环境条件与潜在的金融投资的回报,利益,风险和成本相联系,在金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绿色金融的核心是将自然资源的存量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通过评估,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再分配。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期的规模较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盈利的能力也比?^弱,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环境保护的进展比较慢,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保护环保产业,使其获得稳健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金融部门的提高风险管理决策水平,防范与化解信贷的环境风险。把环境风险与金融投资与决策相联系,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注意经济的发展,注重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重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还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
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缺乏一定的重视,在国内环境问题中,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污染因素也比较多。其一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够,不能清晰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于是就缺少相应的预防污染的措施,其次就是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在此种情况下,环境污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的发展,透支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这种发展的模式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但是都是对已破环的环境进行补救,并且还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所以环境保护的效率还非常的低下,难以得到有效的成果。由此可知,环境保护问题只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利用金融市场的调节来提高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进而积极的参与环境的保护。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倡导绿色金融,并把金融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投资运用到企业对环境的保护上,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实施过程的问题
1.绿色金融体系法制不完善
尽管当前绿色金融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有一定的时间,但是它的法制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另外,我国也还没有建立起能支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较好的环境氛围和金融体系。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法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有关部门忽略了监管及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绿色金融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一部分的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也比较难适应我国当下的国情,所以在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这些不完善的体系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另外,对于绿色金融的政策的支持也相应有些不足,我国针对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支持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与政策不相符的情况。具体体现就是污染排放方面,要降低污染的排放企业的成本会升高许多,企业的盈利也会相对减少,所以企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会明显降低。
2.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战略准备不充分
绿色金融的发展战略准备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对绿色金融的管理还局限在金融信贷的短期目标上,对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的管理还有所欠缺。另外,一些已经实施了绿色金融项目的企业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也没有确切的长期的管理目标及规划,同时对企业的绿色金融文化认识也不够。其二就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与学习还不到位,宣传的力度也不够,所以对企业管理的时候容易受利益的诱惑而忽略环保问题,使得企业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其三就是相关的金融机构需要对环保以及法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实施绿色金融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全面性的才能,但是事实上这种全面型人才是比较稀缺的,于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获得长久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格外关心,及时的了解金融行业的动态,并且还应该保证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与相应的环保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进行协调,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的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解决。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并没有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估的标准,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与共享平台也有些不足。当下社会中有许多企业对自己内部的环境情况有所隐瞒,环境治理情况的相关信息不够透明。这些因素制约,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就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一)实施绿色信贷,建立政策性银行
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减排原则,并且以此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环境良好的大国形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的绿色金融银行和相关的绿色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治理排污问题,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建立绿色信贷银行,有利于国家更加直接的将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去,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壮大,更便于对环保产业及相关的企业进行利率优惠和贷款条件的放宽。绿色信贷银行建立的同时也可以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起到积极作用。
(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
绿色金融产品是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的基本,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地支持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或者环保的债券,并且对相关的利息收入采取免税的优惠政策,利用筹集的资金来支持环保业的发展和相关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其次我们还可以建立绿色基金,并且推出一些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增大金融投资的利益,规避风险,聚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
篇6
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问:制定《指导意见》的主要出发点和政策考量是什么?
陈雨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持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
出台这一《指导意见》,一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实践表明,声誉效应可以激励绿色投资。一些绿色投资者,包括2016年以来的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人,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重视“声誉”的、负责任的投资者正在增多。政策层面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会得到积极响应。
二是政府在适当领域运用公共资金给予激励。许多绿色项目由于其正外部效应没有被完全内生化,收益率略低于市场水平,社会资本可能不愿介入。因此,有必要通过贴息、担保、再贷款、PPP模式等办法来降低其融资成本或提高其收益。同时,提升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地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经常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
多维度创新满足绿色产业投融资需求
问:《指导意见》在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性的工具和手段?
陈雨露:《指导意见》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总结了近一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实践,研究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融资工具和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一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这就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政策层面支持绿色投资的积极、重大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是通过央行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通过再贷款等措施来支持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发展。这里说的“再贷款”,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可以是央行给商业银行利息较低的贷款,也可以是支持商业银行购买绿色债券或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可以是抵押补充贷款。央行会选择合适的具体操作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三是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为中长期绿色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许多绿色项目是中长期项目,让银行发行中长期的绿色金融债券、让企业发行中长期的绿色企业(公司)债券,可一定程度缓解期限错配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四是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的碳金融业务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五是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绿色投资构成的制约。
为未来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问:绿色金融已经成为2016年G20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看待中国在绿色金融议题上的国际影响力?
陈雨露:在我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2016年首次被纳入G20议程,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列举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七条可选措施,为未来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是全球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指导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与其他经济体一道,在G20框架和双边合作框架下,努力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
问:下一步央行等部门将如何贯彻好《指导意见》?
陈雨露: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互相协作和配合。下一步,人民银行等部门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密切关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对激励和监管政策进行跟踪评估,适时调整完善。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建立健全相关分析预警机制,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
二是鼓励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篇7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篇8
绿色金融,是将金融与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在一起,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很大,因此,选择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能够促进环境和经济双赢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想要实现绿色金融,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主要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环境,并且缺乏配套的绿色金融服务,这样导致了绿色金融在短期内缺乏竞争力,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率虽然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就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发展还是比较短的,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国的绿色金融的推行,应该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法律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绿色金融,以考察企业贷款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为重要内容。因此,在图形绿色金融的时候,不如普通金融贷款速度快,而且因为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所以很多企业未来自身的发展,一般都选择贷款速度的快的普通金融贷款,这对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打击。我国虽然对绿色金融的图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内容,但是经济市场的变化速度太快,很多新颁布的相关法律,不能完全解决绿色金融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国证监会,和环境保护部门联手,开展了“绿色信贷政策”,但是能够对绿色信贷起到足够支持的法律内容仍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在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时候,不会去选择绿色金融,因为法律不完善。
(二)市场环境尚不成熟
保护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而推行绿色金融,代表了我国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决心,既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因此绿色金融是未来发展的重心。但是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够成熟,这说明市场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金融市场的环境,关系到了经济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绿色金融因为考核的内容比较多,甚多企业为了周转资金,会向银行贷款,一般都会选择普通贷款,这样可以加快贷款的速度。同时,虽然政府主张推辞能够绿色金融,但是很多银行因为业务内容的限制以及范围的限制,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十分的缓慢。
(三)配套服务仍然缺乏
绿色金融是政府提倡的一种金融方式,与银行联手来实现金融贷款。但是在颁布绿色金融以后,后期的配套服务措施却没有及时到位,这就导致了绿色金融服务的推行十分困难。配套服务如果存在问题,一旦由企业申请或者符合绿色金融,纳闷后期出现了金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都没有一个服务体制来进行专门的解决,这对企业来说十分的不公平,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企业更愿意采用传统的贷款方式。虽然绿色金融使为了保护环境,也是让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但是无论从经济利益,以及企业的成本等方面考虑,绿色金融没有后期的配套服务,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济收益,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因此,绿色金融应该详细的考察一下,如何完善和绿色金融的相关配套服务。
(四)人才建设相对滞后
绿色金融,主要核心是保护环境,因此,想要推行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就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人才对绿色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行问题进行解决,就会影响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就是因为人才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体系,导致金融绿色缺乏准予去人才,不能针对我国的特有的国情,完善绿色金融的内容,以及推广绿色金融。而且由于绿色金融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金融知识,还需要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所以,培养一个专业的人才十分的困难。同时由于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缺乏专业人才也是正常现象,所以,需要依据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培养专业的绿色金融人才。促进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创新。
四、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金融法律规制体系
我国在推行绿色金融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相关法律的问题,没有法律支持的政策和金融,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应该根据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现象,经过研究而颁布相关的法律内容,进一步的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虽然不够完善,也没有明确的指出对绿色金融的指导,但是是我国相关的金融法律支持和基础,会联合制定的《关于防范和控制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但是该法律的律法基础都是比较低的,后期中国银监会,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即《绿色信贷统计支指引》以及《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而这些相关文件,都没有具体的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内容和支持,所以,应该完善法律体系,一部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
(二)优化?G色金融市场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比较缓慢,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原因。因此,应该优化绿色市场的发展环境。而想要实现优化,就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首先要设定合理的绿色金融贷款的标准,因为我国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收益的提高,又想要实现对环境承担责任,就需要绿色金融给以一定的支持,不能降低标准,不然起不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是应该设定一个弹性范围,这样可以保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放贷,这是维持绿色金融市场稳定的一种方式。其次,则是需要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各个环节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是对等的,这样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则是需要缩小绿色金融的地域差异,这样也是保证整个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的环节。
(三)健全绿色金融中介配套服务
绿色金融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是影响和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健全绿色金融的配套服务。如果不能严格要求中介服务体制以及相关制度,就会导致绿色金融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遇见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健全绿色金融,则需要保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首先明确绿色金融配套服务的内容,比如,绿色服务后期的政策优惠,以及使用绿色金融贷款的时候,会有专业的人员对这笔贷款进行分析,从经济利益到成本,而且金融机构和银行同时要依据绿色金融贷款的问题,为银行提供后期的服务。其次,则是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绿色金融的评价体系,对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配套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期、中期和后期对企业进行全程评价,并且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问题。
(四)强化绿色金融人才教育培养
强化绿色金融人才教育的培养,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这对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制度的维持,还需要人才的推进。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首先可以引进国外对于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制度,并且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培养,而且应该对相关人才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允许进入绿色金融行业,并且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其次,则是需要保证培训的机制是科学的,而且要培训人才有关环境保护,以及金融等专业知识。
篇9
一、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机制建设情况
绿色信贷的提出始于赤道原则。2003年,世界十大银行在伦敦签署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建立起针对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覆盖了全球85%以上的金融交易。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实践起步较晚,政府层面的正式提法始于2007年。今年年初,银监会下发了《绿色信贷工作意见》,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实际上各家银行在几年前就已开始试水绿色信贷,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1.将环保信息引入信贷审查,严把绿色信贷准入关。银行将环境与社会责任因素纳入信贷管理流程中,初步建立了包括产品设计、项目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实行重大环保违规一票否决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总体控制,逐步压缩。
2.积极拓展环保产业信贷市场,加大对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各银行对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污水处理、垃圾发电、危险品无害化处理等为代表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中央出台应对危机的四万亿计划后,其中环保和生态项目投资约2100亿元,各银行对于环保基础设施的配套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展绿色信贷产品外延。一些银行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吸收国际绿色信贷先进经验,积极拓展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如通过能效融资贷款,为提升建筑、工业制造和其他能源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项目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贷款,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减排交易。
二、建设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建设银行作为在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国有银行,多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自身发展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不断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信贷管理理念和标准,勇于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管理全过程,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在践行绿色信贷方面主要做法如下:
1.从思想抓起,树立全员绿色信贷观。将绿色信贷意识根植于信贷文化。举办以环保节能、低碳金融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无论是风险管理或授信审批这样的中后台部门,还是公司业务、集团业务以及国际业务这样的前台业务部门,都各有侧重地开展专门的业务条线培训。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建设银行全体员工的共识。
2.严把贷前审批关,提高两高一资行业门槛。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对部分信贷业务采取差别化的行业授权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以严格控制行业贷款投放。相关行业信贷专家也积极跟踪国家环保部门政策动向,制定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及信贷审批标准。
3.强化贷后管理,对环保不达标项目勇于退出。近年来,建设银行出台了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要点,每年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环保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限制、退出行业名单和重点扶持行业名单,并按照相应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拟定退出计划或开通绿色通道。
4.对支持新兴环保产业坚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杜绝盲从跟风。如前两年各银行热衷的光伏发电项目,虽然被公认为具有环保优势和广阔前景,但国内的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既不具备上游原材料生产的技术能力和定价权,也没有开拓下游光伏发电应用的国内市场,完全依靠对欧美等国的出口,且在制造过程中存在高污染风险,建设银行始终对此类贷款坚持谨慎态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无力对光伏发电终端继续补贴,美国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导致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大批国内光伏企业停产乃至破产,建设银行对这一行业风险的准确把控,避免了重大损失。
三、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的举措
1.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银行履行社会和生态责任评估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承担相协调,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学习引进国际金融行业先进环境管理理念和标准,建立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坚持以网点为阵地,面向社会开展绿色信贷政策宣传教育,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篇10
摘要: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新常态为辽宁省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商业银行与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常态是银行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应成为银行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贷方式。因此,本文就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使之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一、新常态视角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放缓推动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辽宁省GDP总体呈增长趋势,自2004年到2016年,GDP由6872.7亿元增长到22037.9亿元,但是辽宁省GDP增长速度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到2007年间,GDP增速最高时甚至达到了14%以上,到了2007年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GDP增长速度急速下降,从14.5%急速下滑到9%;2009年经济形势好转,GDP增长趋势开始回升;2009至2011年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11年开始由于绿色信贷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下滑,2013至2014年GDP增速更是低于8%,2014年GDP增速滑落至近10年以来的最低,而2015年,其增速一度降至3%,2016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为6%左右,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期间,也正是开始发展绿色信贷的时期,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到新常态时期。由于经济放缓,企业发展速度也相应降低,企业对于苦熬的发展规模的需求也随之下降,对于资金总量的要求相应减少,因此消费能力的产生了收缩现象,存款需求业务持续增长,银行迫切贷款的压力减小,这都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结构调整要求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全面而又深度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替代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悄然成为了如今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发展的拉动,而且一直在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纳入考量范围,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废气也肆无忌惮地排放到大气之中。因此,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我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新常态的提出,让人们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一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要开始降速、降温,改善环境污染。新常态要求经济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类型的产业发展规模受到有力的制约,禁止两高企业盲目扩张;对于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符合新常态要求,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兴产业则要加强扶持力度。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可以通过信贷手段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持,扶持绿色环保类企业的发展,同时,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减少两高行业对生态环境的伤害,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发展经济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
(三)政策消化需要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环境的保护问题。通过在银行信贷方面在环境风险上设立准入标准,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申贷项目,银行将不会提供信贷方面的支持;对于已经进行的项目,如果发现了有危害环境的行为,就会停止对此项目的后续信贷支持,并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已发放的贷款回收,从根源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与发展,坚决斩断严重违法行为的资金来源,遏止其因追求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通过对信贷政策的调整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而言,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在短期内只能获得很低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绿色环保行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对这些行业进行扶持,同时政府也为绿色环保企业在政策上倾斜,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而对那些不顾国家环保条例的规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项目,银行将不会对其在信贷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且会降低其信用等级,提高其授信标准,以此来对污染企业进行警示语惩罚。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信贷的概念反映了当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金融手段,是通过金融领域来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二、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方面
首先,银行没有足够的内部动力来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如今商业银行都在进行改革,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的被推进,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还没有向科学发展观方向靠拢,银行只对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与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足够的关心,至于环境风险还没有纳入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时的考量要素之中。由于绿色信贷没有足够强力的盈利驱动力,基本没有被银行纳入银行考量因素之中。其次,商业银行没有能够深刻的理解绿色信贷内在的长远的含义,银行经营者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与银行没有关系,没有承担起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部分企业将绿色信贷工作认为是一种政府号召的公益性活动。很多金融机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对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附者众多,忽视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现如今倡导绿色经济,提倡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是银行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任何一个缺乏环保意识的企业都不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一个不得民心的企业也注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都不会欢迎与尊重这样的企业,就更加不会与其进行合作。再次,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倡导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声音日益增强,环境风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当中首要去考量的风险因素之一。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银行对环境风险识别、规避以及管理的能力与技术严重缺乏,对贷款的环境风险价值难以真正的在贷款定价之中体现出来,由此导致要想在信贷方面压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难度非常大。
(二)绿色信贷方面
绿色信贷定义标准不一。虽然目前很多概念都应用了“绿色”,但对其界定仍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到底需要达到何种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这就导致了政府和银行无法对“绿色产业”的进行统一划分。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很难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准确评测,即使银行或者企业发生了违反环保准则行为也很难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措施,这就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大大降低,银行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不能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导致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全力推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此外,绿色信贷还没有被纳入监管流程,跟踪监管极度欠缺,产生问题时银行不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也没有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银行与政府都缺少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储备,绿色信贷的后续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支撑。由于绿色信贷的收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也许根本就看不到收益,这就使很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效益缺乏信心,不愿意投资一个没有任何收益的项目,甚至会将绿色信贷划分到公益活动中。这都为绿色信贷的推进带来了重重的阻碍。
三、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
内部机制,改变经营理念在银行内部,应当对绿色信贷实施的相关人员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审查力度,对贷款前环境风险调查信息不实的、贷款审批决策过程中忽略环境风险的以及跟踪监督贷款使用情况中对环境风险重视不够的人员进行问责并实行相应的处罚。同时,还要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对环保企业的信贷优惠,使绿色信贷的发放科学透明,保证绿色信贷的公正公平,提升企业的环保积极性。商业银行需要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处对贷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商业银行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理念
首先,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理念的完善。对于绿色信贷政策,政府和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对绿色信贷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绿色信贷对环境和人类的作用进行深入解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理念,这是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只有对绿色信贷有了正确和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有力地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于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在能够有效的监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绿色信贷在正确轨道上的科学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绿色信贷监管的评级和问责理念。对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都要有专人专门负责,将绿色信贷的落实情况加入到相关责任人的考核之中,出现问题就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促进相关负责人真正落实好绿色信贷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绿色信贷的质量与品质,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的推进力度。
(三)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1、推出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辽宁省有关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大多为体现在综合性与原则性上,在具体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相当地欠缺。而商业银行在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实际执行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都降低了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信贷上规范性、操作性与灵活性。因此,要想让绿色信贷能够在操作阶段完成的顺利优质,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性强的指南性的规范来进行指导。这一套指导指南可以由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联合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联合制定,环保部门应该在充分参考赤道原则中有关的环境标准与管理要求,充分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环保指标,并结合辽宁省本身各行业环保标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辽宁省的绿色信贷实施指导标准,商业银行也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环境风险识别与监督机制,为企业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的划分,最有效的为银行的信贷风险评测提供基础依据,再结合其他相关行业的具体意见及建议,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能够行之有效的行为指南。以此来指引商业银行对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对污染环境危害生态平衡的项目贷款进行制约。
2、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辽宁省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增长依旧较快,这类贷款呈总量上升但增涨幅度下降的趋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持续控制“两高”行业贷款总额仍然是一个及其艰巨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辽宁省政府的环境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当共同努力,针对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不但要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的责任追究进行追究,还要向污染企业进行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连带责任的追究;另外对能遵循政府环保政策的企业和能够坚定有力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奖励,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那些致力于环境保护或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污染企业以及向污染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他们的惩罚力度,使商业银行不顾环境风险违规发放贷款的代价提高,并且持续完善有助于绿色信贷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出台,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大环保考核力度以规范
地方政府行为辽宁省政府为了能够大范围的推动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和商业银行齐心协力,对地方政府部门行为要及时进行规范的调整和有效的约束。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对环境产生行之有效的保护作用,银行机构与政府部门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的共识,这是利益信贷手段保支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在推行绿色信贷时,不能让地方政府成为首要阻碍之一,对地方政府行为必须严加约束,要对地方政府使官员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向地方传播新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使这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环境问题问责力度,加大对地方官员任职期间政绩考核中的环保考核力度,促使政府官员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推进绿色信贷能够顺利推进;还要将政府的政绩考核中的环保绩效考核的比重加大,以此来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省环保政策能够在地方得以有力的推行,从根源上削弱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落后发展理念,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环保企业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1]张鹏.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4(04)
[2]吴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财税金融,2013(13)
[3]王小翠,曾之明.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形势[J].河南科学,2015(01)
[5]孙芙蓉.金融应适应新常态---专访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J].中国金融,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