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范文
时间:2023-03-31 15: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申论写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宏观引领兵贵神速
战场用兵贵在神速,考场犹如战场。申论写作是考场限时作文,犹如行军打仗,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无疑要急就华章,讲究快速。这种“快速”从何而来?有考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这两点,是阅读给定材料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带着问题”,是指申论试题的“申论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申论要求”的题目。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做的是看申论试题给定材料后面的几项要求,而不是从头到尾地先直接阅读这些材料。否则,阅读过后很可能印象空泛,心中无数,甚至在看到有关具体写作的几项要求后,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读,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快速行文的关键是带着试题提出的问题,从给定材料中找寻出引领答题的方向。这个方向,也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中的宏观引领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政策的高度”。我们不妨回顾前几年的国考申论试题:2010年是从“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引入话题,引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2009年是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以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08年是从“怒江水电开发”引入话题,主要测试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万变不离其宗,以上的国考申论命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理论作为考试热点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涵盖面广,诸多内容都可融入试题。但应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底下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即经济维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等,都可把它放到经济维度底下。宏观引领的理论,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水土耕地、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在申论答题中,能这样精确地抓住试题指向的宏观引领的理论,行文就会迅速,就会相对减少考生精力的巨大消耗,减轻考生的写作负担。但如果我们面对申论给定材料和试题,思前想后抓不住宏观引领的方向,一方面可能导致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浅尝辄止,难有深度。因此,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论热点思维的立体运用,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就如前面所分析的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生只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宏观主题,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能纲举目张,以不变应万变,把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都囊括其中,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观把握凌云健笔
申论试题的中观问题,就是给定材料中既不抽象宏观,也不具体琐碎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既往十一年的国考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会大到漫无边际,也不会小到微不足道。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利益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那些具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像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考生应从申论给定材料的阅读中,快速找出材料给出的中观问题,即主要问题。申论试题的有些给定材料,表面在说这个事情,其实在说那个事情,寻找和把握主要问题,有一定难度。如历年申论国家卷所涉及的问题,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网络建设、交通拥堵、农村农民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粮食安全等等,都是主要问题,但并不是一拿到申论试卷就能一目了然。如2010年申论国家A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内容涉及“中国南海石油资源丰富”、“主席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求”、“日本濑户内海曾出现过的海洋污染及其治理”、“荷兰的退耕还海”、“我国汕头西郊牛田洋军垦农场被淹”、“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等等,考生只有透过这些纷繁芜杂的材料仔细分析,才会明白试题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就是海洋的生态文明。请看2010年国考申论A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不超过300字)题目虽然表面没有出现“生态文明”之类的字眼,但联系背景材料、透过字里行间仔细琢磨,我们脑海里即可搜寻到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主要问题:无论是“退耕还海”还是“退耕还湖”,都是牺牲人类社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实现海洋的生态文明,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抓住了,后面的几点启示就会凌云健笔,一挥而就:第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发要科学、适度、合理,要适合大自然的承受力,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第二,对人类经济发展中曾经损害自然生态的一些错误做法,要勇于承认和纠正,要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子孙万代的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得力措施恢复自然环境。无论过去毁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多么微小,都要有错必纠。第三,对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存在的错误,要进行自省和纠正,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微观切入击虚就实
《孙子兵法》上的“避实击虚”,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的薄弱之处。我们今天的申论写作要反其意而用之,不妨来个“避虚就实”。即摒弃给定材料中那些虚张声势的、细枝末节的次要问题,以给定材料中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察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那么,申论对策可通过哪些途径达到这一写作要求呢?
1.从法律、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对策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法律和道德永远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法律是硬性的,是依靠权力强制执行的;道德是软性的,是依靠舆论监督来进行制约的。因此,在申论写作中,我们不能放弃解决政务问题的这两个法宝。在法制建设不健全,或法制建设尚未涉及的领域,更要考虑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对策思路。比如2010年国考申论(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B卷的第二题:“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笔者认为,考生一下笔就应从法制建设的角度考虑对策。即要加强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治旧污防新污,改善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保证“宜居城市”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要用法律制度规范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投资、拆迁等经济开发行为,根据地方资源和地理特色,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使宜居城市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法制方面的申论对策提出来了,便可从其他方面入手,再考虑其他对策。
2.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提出对策
法律可以应急,但不能从思想上产生深刻的效应,道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申论对策写作中,我们在考虑制定、执行相关法律制度和采取行政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进行相关思想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如果有了进步的思想和法规,但宣传不够,仍然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宣传工作做好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就会平安稳定,就会杜绝或减少大众的不安。比如,2007年申论国考反映的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既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也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进行宣传教育,使大众深知土地资源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如果处理不当,失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亦是微观切入、提出申论对策的方法之一。
3.从行政管理入手提出对策
有了法律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保证,还需要有具体的行政管理措施,去疏导、处理和协调日常生活中的新问题。法律制度是硬件,类似道路、车辆;思想道德是软件,类似交通规则。那么,行政管理措施可以说是把硬件和软件粘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东西,类似交通指挥。比如,2007年湖南省申论卷的第二题:“为保证人民过一个祥和、和谐的春节,针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政策实施暴露出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不超过300字)这就比较明确地告知考生,要从行政管理方面微观切入提出对策。可以这样作答,为顺利实施“禁改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套符合群众利益,得到公众支持的“限放令”。(2)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限放令”,让广大市民理解、支持“限放令”,同时指导广大市民提高环保、安全意识和烟花爆竹的燃放技术,让市民在指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内燃放。(3)政府应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让劣质烟花不能流入市场,要实行烟花爆竹专营制度;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协调监管,工商、公安、环保、消防、物价部门要形成执法合力对烟花生产、运输、流通、销售、燃放实行全程监管;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样,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方案,合情合理。从行政管理方面提出对策,一定要围绕“依法行政”这个核心,从行政决策、行政协调、行政监督等环节着手。文章首先要体现虚拟角色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其次,要体现其工作方式、方法转变为能力的创新思维;再次,要体现其攻坚克难的协调能力,遇到难题不回避,不推诿,上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后,要体现落实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责任、接受行政监督的思路。
4.深入挖掘其他对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微观切入,还应该根据中观问题涉及的具体情况,深入思考,挖掘其他有效对策。例如,从现代科学技术入手提出对策。像电子垃圾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把它当做消极事物,思考对策时,思路就会受到局限。事物一般具有两面性,电子垃圾同样如此。在电子垃圾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重复利用和作为再生资源的东西,如果能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处理,这些电子垃圾不但不会危害环境,而且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拓新的就业途径等。如果从这个方面下笔,提出加强回收电子垃圾工作的对策,思路就会开阔一些。而大量电子垃圾的回收,需要巨大投资,这又涉及一个资金的问题,考生可进一步提出资金解决途径的可行性对策。如果这样顺藤摸瓜,开阔的思路就会为你挖掘出其他对策来。
篇2
[论文摘要] 申论的写作在国家机关招收录用公务员的考试中广泛应用。在申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三步训练法”是学习和掌握申论写作要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展示了第一步概括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申论作为国家机关用来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各级国家机关在招收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广泛采用,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时,也采用申论的招考办法。因此,申论这一章节的教学和模拟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面临着就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或企业管理人员的又占有很大比重。
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申论的写作技巧,三项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在各项能力训练中,能否入情入景切入选题,决定于受训者的切身感知和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训练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探索,笔者体会到三步训练法是学习和掌握申论写作要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的训练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当现实社会当中社会成员的某种角色,以领导者的角度、管理者的角度、受害者的角度或执法者的角度,把课堂当作考场、当作现场办公室或会议室,设置相关的与现实相贴近的情景,让学生收集、捕捉、研讨现实社会中及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综合分析,按着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地方政府的具体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和措施,并形成文字材料。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是训练全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是策划者、领导者、管理者。
申论写作训练,主要分三步训练,进行三项能力培养。即:1、概括能力训练[概括出所给定材料的核心问题];2、解决训练[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论述能力训练(论证自己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以教案形式展示第一步,概括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2课时90分钟)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概括要点的三种技法和概括要点问题的要求。通过两轮训练和选题学作的实践练习,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讲解知识要点(20分钟)
(一)概括要点能力的培养
1、申论中概括要点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应试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正确的政策导向。是对学生看问题时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的综合考核,这是我们教学训练中应侧重培养点化的重点。
2、概括部分的写作可以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
3、所给定材料没有范围限制,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但结论是唯一的。这样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捕捉到问题的焦点及核心,引导和训练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综合能力。
4、所给材料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情,或者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或是在国家管理过程中某一侧面的难点问题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学生在训练中可以不受材料的局限,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给出精彩的答案。
(二)阅读技法和概括要点技法指导
由于给定材料的繁杂,阅读时间的限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阅读材料的技法和概括要点的技法。
1、辨识阅读:是辨认、识别文字图形,标点等各种符号,并在大脑中形成其意义的过程,这种理解能形成独立的认识。
2、理解阅读: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掌握其基本观点的深层认识。
3、评价阅读:是在更深入的鉴别判断、推理、联想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认识材料本质意义的过程。
4、创意阅读:是经过分析比较和联想,引发出对材料的总体看法,进一步构思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的过程。概括要点技法可指导学生用单项分析概括法、分类分析和综合分析概括法。
(三)概括问题能力训练要求
1、在所给定的选题和材料中进行练习。
2、对所选题目材料认真阅读思考,从杂乱无章的原始材料中敏锐地、准确地发现问题,找到现象的根源,重点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3、在20分钟时间内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问题所在。
二、训练过程
(一)第一轮指导训练,采取讨论式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集思广义,取长补短,探讨问题的根源,教师在第一轮训练中,要严格地把握训练的尺度,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是非观念把学生的思维观念引向正确的轨道。
笔者给出的选题材料是社会热点问题《北京市居民养宠物犬和遗弃宠物犬》的话题。从材料中提取如下几组数据:
——全国有宠物犬1亿只左右;
——北京市公安局注册的宠物狗52.4万只(2006年7月统计数字)
——北京市未注册的宠物狗40万只左右,大约有7万多人被狗咬伤。
请同学们就这个现实社会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如下社会问题:
居民养宠物狗数量明显增多,形成狗多为患;由于宠物的主人管理不善,让宠物随处大小便,严重影响了市区的环境卫生;个别宠物狗在夜晚长时间的叫唤,影响了居民的休息;儿童被宠物狗惊吓、咬伤,因医药费而引发的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数量巨增;给社区管理和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等工作带来诸多问题。
在学生提出上述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大处着眼,进一步引伸到宠物狗与人争粮、争地、争水资源,破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问题等。仅北京市区就有100万只狗的排泄物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狂犬病和病死狗给人类带来的传播性疾病和灾难所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现行的管理制度与现实的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等等。
再引导学生分析和追寻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应归结为人的思想观念。诸多现象中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决定了我国民众宠物饲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可归纳为:
1、少部分人耀富心理做崇;
2、空虚一族的生活空白填补法;
3、国家为获暂时经济利益而缺乏长远宏观调控; 4、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舆论工作还应广泛深入进行。至此,经过短暂的讨论后要求学生对上述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认识,用15分钟150字左右的篇幅拟出文字材料交上来,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训练结果如何呢?通过阅卷,学生的答卷基本能做到条理清晰,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到问题的实质,有一定的高度。虽经老师引导,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别,个别同学还是找不到问题的核心和焦点,这也显现出学生的思想单纯,看问题过于简单的弱点。
(二)第二轮写作训练
首先讲评上一轮学生的答卷。通过讲评,把阅卷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在语言表述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方面给予指导和纠正,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具体概括问题的技法。(10分钟)下发已准备好的两套练习题
1、《200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试题》(材料略)
2、《200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试题》(材料略)
学生可根据对两套试题中问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任选其一,全班35名学生中选2001年考试题的为7人。选2002年考试题的为28人。学生阅读材料后,概括问题,形成15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35分钟内交卷。经过阅卷,结果比第一轮训练有大幅度提高,思路正确、语言表达合理,主题鲜明。经过成绩评定,其中,优良10人,及格20人,五人文字材料组织能力较差,对问题的探讨也趋于肤浅。
下一课时将进入第二步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即学生给自己概括出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
篇3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今年,江苏省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先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区分和界定单位性质。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通知要求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新京报》7月6日)
所谓的身份,是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身份划分标准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划分,身份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不平等,以及所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不同。虽然建国以来,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从理论上讲,工作只是劳动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工作实践中,每个人却又被赋予了干部、工人,正式工与临时工等不同的身份。身份的不同,使人在提干、工资发放、交纳养老统筹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笔者有个朋友在某杂志社当记者、编辑,他组稿、编写能力很强,是杂志社的绝对骨干,但遗憾的是他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每个月才领取不到2000元的工资,而其他几个同事,工作能力一般,整天悠闲地喝水抽烟,无所事事,每月却能领取4000多元的工资,并且单位里还为其交纳养老保险。为什么?只因为我的朋友只是一个被聘用的编辑,而其他人是杂志社的正式工,是干部身份。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企业率先取消了行政级别,打破了国家干部与工人之间的界限,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干部与聘用人员的壁垒仍然坚不可摧。今天,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笔者认为是追求社会平等、体现社会进步之举。
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道德精神;人性精神;生态精神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有力支撑,更需要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因为,和谐社会追寻的民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目标及其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的合理解决,都内涵于人文精神之中并最终都要依赖于人文精神的作用。
所谓道德精神,就是人们在道德领域的精神,即渗透在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中包含着特定意向的意识。道德精神决定着道德信仰、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因而,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的道德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首先,作为道德精神重要内容的道德信仰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上的原动力。道德信仰可以作为巨大的凝聚力或内聚力,把群体和社会成员团结在为共同理想的奋斗中。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道德信仰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是建立道德价值体系的依据和支撑,为道德价值体系提供方向。
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根本价值日标是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最大限度地增进每个人的幸福或者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其次,由道德精神所决定的道德规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调节机制。日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最迅速、最激烈的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高发期。可见,妥善处理好社会各方面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由道德精神所决定的道德规范在调节社会矛盾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和法律不同,从调整方式看,法律调节依靠的是外在强制性,是一种他律性的方式;而道德虽然也有一定强制性,但主要是软约束,它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起作用,最重要的是在人们内心认同的基础上起作用,是一种自律性的方式。再次,由道德精神所决定道德素质和道德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活动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从现实出发,注重于实践,却又指向理想。因此,道德精神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活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向性的道德激励活动,也就是通过各种道德宣传、道德教育、道德教化活动,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起全体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反向性的道德调解活动,也就是通过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社会矛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正向性的道德激励活动,还是反向性的道德调解活动,都离不开道德精神的支撑和指引。因而,只有按照道德精神去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真正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文精神从起源、孕育、兴起到发展,都有一个思想内核,并且延绵不断。这就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我们把它称之为人性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这个内核始终不变,只是根据特定时代的现实,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内核展开这一理论体系,或者为了维护这个内核而发展人文精神的理论。
人性精神首先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表征的是人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与意义、道德与情感、善与美等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追问,它是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自觉生存状态的体现,是对人高出于物的部分的肯定和弘扬,凸现的是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的自然性的超越意向,以及人对于一切非人东西的拒斥倾向。"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目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说明人的活动具有普遍性、超越性、自由性,而人性精神就是人的自由追求、创造能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精神构架,当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无限度地滥用科技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战争威胁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困境的时候,当人类的社会结构高度技术化、组织化、科层化导致人的异化的时候,当功利主义抛弃人的伦理情感而走向享乐主义最终使人道德沦丧和精神萎缩的时候・・・・・・一句话,当社会的发展挤压乃至消弥了"人的自我存在"从而使社会发展失去本体精神动力的时候,人性精神就会出场,它呼唤人的感性生命和个体独立,它要复活人的自我存在意识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人性精神于物质中张扬意义、于当下中追寻永恒、于本能中激活精神,丰富了人类对自已的目的性、可能性和潜在力的认识,使社会发展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人性精神为和谐社会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理想境界。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实用理性和当前功利之上,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这种超越既是一种超越客体世界的"外在超越",更是一种超越本体世界的"内在超越"。人性精神对人的关怀不是浮光掠影和暂时应酬,而更多的是本质的和形而上的,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域"层面的问题,因而它属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状态。人性精神内蕴着内在超越、不竭创造的人生理念,它使人确信,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已的手中,社会发展能够而且应该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历更的转型必然使人生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价值悬置和价值虚无现象。而人性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则能唤起人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是人们走出精神生活困境的牵引线。事实上,精神是人生活的支柱,千不何文明化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且人类的现实生活也不能只是允满喧哗和骚动,还必须有意义和价值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人性精神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狄特富尔特.等.人与自然[M].上海.三联书店,1993.
篇5
1,减少气蚀;
2,减低噪音;
3,消除齿轮泵的困油现象;
4,保证齿轮泵的平稳运行。
齿轮液压泵:
借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将电动机所输出之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的转换装置。
齿轮液压泵卸荷槽:
篇6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王兆胜认为,散文写作最难的是达不到“平衡感”、“平常心”和“平淡美”,而极容易陷入失度、浮躁和雕琢之中。没有高尚中正的境界和品位,散文只能越写越差,以至于最后美丑和香臭不分,直到走火入魔。
陈剑晖则指出,散文的难度不是入门的难度,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难度,而是思想或精神的难度。散文不仅呼唤思想,它更适合思想的生长,更渴求有个性、原创和深刻独特的思想的支撑。可以说,任何文学都需要思想,但散文对思想的渴望超过任何文学。世纪之交的中国是一个大转折、大变动、大重组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更是特别地企盼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散文。
当前,散文创作、理论与批评变得越来越困难,散文在许多作者的笔下没有了难度。然而,这是否是散文创作的正常状态?几位散文评论家和作家在《南方文坛》今年第5期撰文就此进行探讨,指出散文应是有思想深度和有难度的写作。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篇7
主 办:《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特别支持: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研修内容:
从科研选题到论文投稿全流程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科学研究规范
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项目申请与报告撰写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学术期刊投稿要求与写作规范
读者、作者、编者、学者讨论与交流
2. 授课教师:富有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
3. 开班时间和地点:时间:2016年5月31-6月3日(5月31日报到,6月3日疏散);
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4. 会议住宿:详见报到通知。
5. 报名方式:请登录“会议与培训”栏目登记注册报名,注明“写作培训”。也可填写会议回执表发送至邮箱 报名。
6.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
7.培训费用:1500元/人(交通和食宿费自理,2016年5月20日前转账或邮寄交费的为1400元,徐州本地参会者优惠一半)。
8.会议费转账信息: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
户 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账 号:11001007300059261059
会议费邮寄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邮编:100190
9.联系人:赵芳
联系电话:13718119893;010-82623933 传 真:010-82621460
电子邮件: 邮件主题:2016写作培训班
篇8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基本属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22-02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有所用。然而,现实问题是,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其原因自然很多,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还得向课堂要。为此,应用文写作课堂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试图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进行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
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况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有教育管理者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偏颇等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原因,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困境。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此课程理论知识浅薄,写作没有什么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其模板的提供也适合学生模仿。对此,学生觉得此课程可有可无,热情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降低。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到写作难度大,其表现为课堂课后练习不是漏洞百出,就是无从下笔。学生便抱怨自己基础太差,从而产生厌学感。如此,直接导致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
(二)主观方面
教师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在课堂中过度重视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由照本宣科演化成讲解一种文体在写作中需注意的事项,即写作课变为注意事项课。这不但不利于写作课,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困境是因没有解决好该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
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需以此为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明确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这就决定了其既有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也担当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
(一)明确方向,加强语言训练
首先,应明确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的落脚点是“写作”,即此课堂是“写作”课。无论是中学时期的作文课、文学写作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写作课。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语言。因而加强语言训练,渗透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数量、时间都是应该的。高职学生写作基础普遍比较差,更应该加强语言训练。查阅众多应用文教材,无论是在教材的概述部分还是在具体文体的阐述部分,都非常醒目地提出了关于语言方面的要求,如简明扼要、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等。但是,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结果导致学生不重视,从而在作业、作文中,大话、套话、空话、词不达意、用词不准且不得体等现象随处可见。对此,加强语言训练势在必行。对语言训练方式,不同文体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私务文书,如求职信、开幕词、闭幕词、竞聘辞、演讲稿、状等,其主要特征是“说话”,以口语为主。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诵读的形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也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如模拟招聘会、模拟竞聘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公务文书,如计划、公告、经济合同、投标方案、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等,主要特征是“规范性”,具有很强的现实实效性。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评审的方式,如经济合同,师生一起评审学生的作业或范文(包括问题文),评议哪些语言合理地表达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哪些语言没有准确表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强化规范,增强文体意识
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作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应用文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事务而使用的文体。作为实用文体,在很多方面希望做到“千人一面”的效果,因而特别强调“规范”二字。如,国家对公文(可推广至应用文)的写作有严格规定,相应文件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高职院校使用的相应教材也非常强调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特别体现在对文体模板的推荐上。而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好应用文写作便成了一个难点。为了增强文体意识,有些教师按照教材,或对着电子课件告诉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哪些不能写等注意事项。结果导致一门写作课变成了一堂注意事项课。为落实好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除了讲解每种文体的格式和结构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
注意文体之间的区别,加强相同或相近文体的比较 不同文体之间有差别,就是一种文体其内部的种类也有差别,如计划、总结、策划书的比较,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比较,策划书、方案与调查报告的比较等等。
注意每种文体具体运用时的侧重点 具体写作中,应根据不同对象对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做相应调整,如求职文书写作。求职信或求职简历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在写作中有所侧重,不能像发传单一成不变地把一封求职信或求职简历给所有单位。
注意语言规范 落款单位、日期也应规范,如日期除了“零”用“O”外,其他数字均用汉字书写。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演讲稿的写作重视口语,而学术论文重视书面语。习惯用语也不一样,如通知和报告的过渡语和结尾语均不相同。
(三)提高兴趣,渗透人文关怀
目前,相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从性质上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大学语文课程,换句话说,在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应肩负起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即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教育。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因为太规范,过于程式化、公式化,其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如若渗透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提高。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文种讲解中 如经济合同、投标方案、借条收条等文体中,数字一般要用汉字的大写。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郭桓案这个典故。通过典故的引入,学生不但了解了大小写汉字标识的来历,也对其用途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运用文体特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如演讲稿的写作,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鼓励学生写实话,写心里话,或者在上课前给学生5分钟的演讲时间;又如,求职文书的写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励志文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将来的求职之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烦心事,如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如,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朗读:“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吃亏时开心一笑,是一种豁达;身处窘境时自嘲地一笑,是一种智慧;无奈时达观一笑,是一种境界;危难时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被轻蔑时平静一笑,是一种自信。”课堂的人文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实践,推进可行性教学
相对于高职专业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似乎远离工作、生活实际。基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似乎更欢迎有利于其就业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推进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感,让学生觉得此课程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就成为此课程的研究重点。在现实教学中,尽管学生能掌握相应文种的格式以及写作套路,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在学生作业中空话、套话较多,能运用于实践、可操控、可执行的内容却较少。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作业的可行性评审 如计划的写作,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审,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学生按照所给的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当然,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每个文种都如此是不现实的,不过,一门课程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还是非常有效的。
组建写作社团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应用文写作社团。最好每个班都有一名或两名学生作为此社团的社员,并尽可能把本学校的相关材料作为学生实训实践材料。在课堂上,社员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班级的其他学生。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相应文种的锻炼,收到了相应的报酬,而且学校也可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教职工写作的时间。于此,学生与学院双方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建议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要落实其基本属性,回归到“写作”与“应用文”上来,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落到实处,这需要相关配套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应特别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平台
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予此课程制度化的支持,比如参加应用文写作社团的学生可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此课程;奖励策划活动中的优秀策划,并支持付诸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教师应丰富自身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争取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水平。
(三)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
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从以前“禁止套作”的写作观转变为“提倡模仿写作”。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要重视“写作”本身的语言训练;二要加强文体之间的比较;三要重视“大语文观”的人文关怀;四要突出文体写作的实践可行性。归根到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落实好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
参考文献:
[1]王开淮.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8(3):34-36.
[2]赵维良.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刘秀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66-167.
作者简介:
篇9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掌握基本原理。这里所说的基本原理,指的是解答基本题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即概括要点、原因、对策、对策有效性分析、论证表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以及阅读理解的诀窍。这些方面,是申论的基础,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解答好申论试题。
其次要阅读“热点”资料。这里所说的“热点”资料,指的是重大社会现时“热点”问题的有关资料。这类资料很多,其中最重要、最具参考价值的有:
(1)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点出了重要现实问题的各个方面,如有关“民生”问题、当年面临的主要任务等。“报告”可以视作社会现实问题的总纲,用它来统领各现实问题。
(2)《半月谈》所登载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大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考生可着重了解正式的政论文章的落脚点与写法。
(3)《人民日报》、新华网及各政府网站。
篇10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的规定
申论到底考什么?这是应对申论考试的一个元问题,也就是本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没有什么教材比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说的更清楚。
考试大纲的规定: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考试大纲字字珠玑,明确告诉我们考查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其中的关键词实际上就是三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材料、能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寓于材料之中,要通过四种能力把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对策从材料中剥离出来,形成考生自己的认知。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可以总结出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题型:概括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写作论证。
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的两个关键和根本逻辑
拨开申论的层层迷雾,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其本质:申论考的就是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考查是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下进行的。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的文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申,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有人引经据典,说申论就是“申而论之”,这个观点没什么错,但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空洞的、套话式的思维,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其实质是同义反复。实际上,申论考试不是自古就有的,是我们国家的人事部模拟公务员实际工作的场景发明的。
申论实际上考查两个部分,分别是“申”和“论”。“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申,“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申论有两个关键性的要素:
一是“申”,申明或阐明特定事实,包括特定事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这一点,有60分的含金量。
二是“论”,论证特定事实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在实际工作当中,当我们形成了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调研和分析报告的时候,还只是调研层面的问题。我们要想真正地去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就需要把它变成政府的政策。怎么才能够变成政府的政策呢?要通过说服你的上级领导,通过说服你的上级机关,甚至要通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里就有一个说服的过程,这个说服的过程就是“论”的过程,就是要论证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写作部分。有40分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