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21 17: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

篇1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篇2

【关键词】溧阳市 物业管理模式 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 行政单位管理模式 业主自治管理模式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推动着物业管理也在不断的探索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这也引发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调查。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物业管理产生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它与国外在成熟的经济体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物业管理模式背景完全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存在的三种模式为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和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些模式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对很多大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但却鲜少有学者对三四线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是为了研究出更适合像溧阳市这样的小城市实施的物业管理模式,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不仅可以让业主和物业管理方相处的更为融洽,也可以提高整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1 物业管理模式介绍

1.1 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

1.1.1 建管分离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建管分离的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是各个小区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完成小区的基础建设后,通过招投标等各种手段,招聘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通过交接工作后,房地产开发商将不再对小区负责。

1.1.2 建管合一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建管合一的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就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仍旧是由房地产开发商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来对小区进行管理[1]。

@两种管理模式都属于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模式是以大型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实体,实现小区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综合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变单一的,专项的管理服务为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也是目前运用最广,最受推崇的物业管理模式[2]。

1.2 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

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源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化经济体制下,住宅投资主体是国家,福利分房制度占主导地位[3],管理模式基本定位于传统房屋管理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管理手段以行政命令、福利制结合为主的方式。

此时大量公有住房充斥全国,房屋产权全部归国家所有,政府牵头,按照统一标准管理房屋。在50年代之初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国家开发,国家管理的模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现行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下,这种物业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地显露出弊端,并且有被社会所淘汰的趋势,所以现在只有少部分的老旧小区在施行这种管理模式。

1.3 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

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是近年来新起的一种管理模式,是由全体业主选举出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主持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定期召开业主大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因为业主委员会是由小区的业主通过选举组成的,所以他们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业主自治管理模式的小区都会招聘一个“管理人”,作为一个专业的人才来管理小区,但是小区内的重大决定仍旧由全体业主表决决定。

2 溧阳市物业管理简介

溧阳隶属于江苏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州,属上海经济区,人口约80万,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都较好,总体经济在我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在福布斯“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49;在福布斯“200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67。

虽然其经济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作为县级城市其物业管理的发展只有20多年历程,物业管理公司25家左右,主要的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分别是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建管分离模式)、政企单位物业管理模式和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

3 溧阳市物业管理模式调查研究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1 问卷设计。

为完成对溧阳市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根据溧阳物业管理现状,编制了《溧阳市物业管理模式调查问卷――业主卷、物业管理公司卷》。

问卷一针对性地设计了14道单选题目,和2道深度访谈题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调查:业主对物业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业主对物业的收费是否满意;业主的困难物业是否能及时解决。问卷二针对性地设计了7道测试单选题目和一道深度访谈题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调查:是否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费收缴情况;和业主的有矛盾吗。

2.1.2 调查过程及方法。

本调查于2016年4-5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明显回答错误、项目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回收率为 90%,本文利用交叉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1.3 调查对象及范围。

在对业主进行调查时,选取了10个小区作为调查对象,它们分别为阳光城市、永盛家园、盛世华城、昆仑花园、嘉丰新城、世纪名城、时代景城、小圩新村、濑江花园、湾里新村。其中,属于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的小区是:永盛家园、世纪名城、盛世华城、时代景城。属于行政单位管理模式的小区是:昆仑花园、小圩新村、濑江花园。属于业主自治管理模式的小区是:嘉丰新城、阳光城市、湾里新村。

在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调查时,选取了4个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调查,它们分别是溧阳市众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溧阳市扬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江苏万恒物业有限公司、溧阳市燕山物业管理公司。我采访调查了物业管理公司各个岗位上的五位工作人员,分别有物业经理、保安、保洁员、维修部主任和财务部会计。

2.2 业主问卷分析

2.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中,笔者选择了10个20岁以下的小区居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居民不具备社会经验,不太会去关注小区的物业情况。

20岁到50岁的调查对象比较多,因为他们大多都参加了工作,社会经验充足,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具有代表性。50岁以上是20人,因为他们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比较关心生活中的琐事,往往能从这部分人中获得重要的信息。

业主的文化程度分布:小学:10人;初中:21人;高中:22人;大学及以上:37人。在进行调查问卷时,学历是不可控因素,虽然如此,但笔者在收集问卷进行分析时发现文化水平分布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溧阳是一个小县城,所以高学历的居民并不是很多。

溧阳市属于小县城,而且工资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都集中在2000到3000之间,这也比较符合溧阳市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且在我的调查对象当中,有一大部分人是退休老人和学生,他们是没有或很少的收入来源的。

2.2.2收费标准分析

从对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小区的收费标准分析可以看出,收费标准最高的为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其次为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最后为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而且在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某些小区确实存在业主拒缴物业费的现象,特别是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小区,业主通常会揪住某个物业没有处理好的问题而咄咄逼人,以此作为拒缴物业费的理由,而物业常常也对这种业主无计可施。

2.2.3 业主问卷满意度调查分析

我首先对问卷以小区进行分类,运用定量分析法对每个选项进行统计,满意度调查中10分为满意,8分为一般,6分为不满意,根据分数然后作出总结。

在调查的所有小区中,物业的收费制度都是一年一收。

从上表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满意度最高的为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小区,因为这种小区提供的物业服务通常质量都比较高,能满足业主的大部分需求。

其次为业主自治物业管理模式小区,因为这类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通常都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可能不能全面兼顾业主的需求,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满意度一般。而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小区的满意度最低,这是因为这种小区通常都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日常的管理依赖于政府的监督,不能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2.3 物业管理公司问卷调查分析

在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调查时,我除了对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了调查,还对行政单位物业管理制度和业主自治物业管理制度的一些管理人员进行了简单访谈,了解到他们的日常工作。

2.4 物业管理模式评价

结合业主与物业公司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溧阳市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在业主满意度、收费标准以及一些管理方法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也有各自优缺点。

1)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优缺点

优点:服务全、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

由于服务内容全、服务质量较高、态度较好,普遍满意度较高,小区业主对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满意度为9分,而且在物业服务类别、物业服务质量、物业服务态度方面的评分都在8分以上。这表明大部分业主对这种小区模式的J可,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竞争压力,必然会致力提高服务质量,以此赢得消费者。比如三种管理模式的小区都存在乱停车的现象,但只有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下的物业管理公司会比较关注这种现象并对这种现象进行管理,维护了小区的公共区域,保障了业主的生活质量。

缺点:收费问题较突出

物业服务企业是盈利型的企业,所以物业在制定物业费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盈利最大化,无形中增加了业主的负担。所以在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小区中,常常会有业主拒缴物业费的现象。

沟通存在困难,在调查中,有12%的业主表示和物业存在沟通上的困难,一部分原因是沟通障碍,当业主出现问题时,常常不能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和物业公司沟通并解决问题。

2)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业主单一化,易于管理

因为小区的居民几乎都是从属于共同的单位,所以有利于管理者和居民的沟通,易于管理,通常不会发生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纠纷。通过调查发现,因为在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下的小区居民和物业管理者都属于同一个单位,所以当业主遇到问题时,能很快的找到物业的相关负责人并进行沟通。

缺点:行政色彩明显,收费低廉,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吻合

因为小区的物业管理是由单位的后勤部门负责,与福利制度相结合,所以物业管理收费普遍较低。调查显示,行政管理模式下的小区物业费普遍偏低,调查中的三个小区平均物业费为0.483元/米2,在溧阳市是属于较低水平。而更有一些老旧的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小区是不向业主收取物业费的。低廉的收费,甚至免费,业主是喜欢的,但是明显不适应住房商品化模式。

3) 业主自治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充分发挥业主自治权,收费标准合理

业主自治管理模式是一次将所有权和管理权结合起来的创新,物权法颁布后,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反响,很多小区的业主都在积极响应这种将管理权与所有权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让业主充分发挥了自治权。

物业费是由业主委员代表广大业主来制定的,所以不存在收费过高的问题。调查显示,三个小区的平均物业收费为0.783,处于溧阳市的中等偏下水平,属于业主能接受的范围。

缺点:业主委员会缺乏专业知识,不具代表性

业主自己选出来的业主委员会成员通常没有专业知识,不懂管理系统,会导致很多管理上的漏洞,不能有效的管理小区,通常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人和家庭主妇,因为作为业主大会的成员,需要处理很多日常事务,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这样的一个现象会导致业主委员会做出的决定缺乏代表性。

3 对溧阳市物I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通过笔者对溧阳市物业管理模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比较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物业管理模式分别是市场化管理模式和业主自治管理模式。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因为管理方式太过老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这种计划经济时代产物下的小区已经渐渐消失,所以这种物业管理模式已经渐渐的被社会淘汰了。鉴于三种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劣势分析,我提出以下建议。

3.1 对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3.1.1 建立健全的公司制度

只有健全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管理层和被管理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当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可以快速的解决矛盾[5]。更重要的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物业公司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职责。

3.1.2 建立财务公示制度

为了解决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之间关于物业收费过高的问题,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定期进行财务公示,将财务账单透明化,这样可以让业主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交的物业费都用在了哪里,倘若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及早和物业人员进行沟通。

3.1.3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的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比较业余,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我觉得应该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学习基本的管理知识。

3.2 对业主自治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3.2.1 调动广大业主的积极性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参与业主委员会管理的大部分是退休在家的老人,这样不仅让业主委员会缺少代表性,还会影响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应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年轻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也活跃在业主委员会的队伍当中[7]。这样才能做出更有利于小区发展的决定。

3.2.2 对委员进行培训

因为选拔上来的业主委员会成员都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基本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管理一个小区。

3.2.3 引入物业管理经理

因为在小区中选出的业主委员会成员通常都没有管理小区的经验,所以如果聘请一个物业管理经理则会给他们减轻很多压力,并且能保证小区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8]。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就是监督物业管理经理、重大决策表态等等,是业主和物业经理之间的一座桥梁。

3.3 对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模式下的小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通过政府的监督来提高单位物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规范,提高小区的物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沈生,殷振瑶,孙建波.我国物业管理模式分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29~432

[2]张农科.关于我国物业管理模式的反思与再造.城市问题,2012(5):2~14

篇3

关键词:采暖方式;评价

1现状

我国能源的构成状况决定了长期以来一直把煤碳作为主要能源,煤碳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约占了40%以上。长期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资料显示,90%的SO2、70%的TSP、60%的NOx、85%的CO 2均来自于煤炭燃烧。面对改善环境的压力,我国正在规划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鉴于此,选用推广最优化的采暖方式、对系统运行进行有效地管理、执行合理的相关政策等来降低采暖能耗,对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至为关键。

2多种采暖方式的出现

随着城市能源供应结构调整,采暖制度改变、建筑节能等因素的要求,现在出现多种多样的采暖方式。为人们进行最优化、最适宜的采暖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如何准确全面地评价各种采暖方式的优劣,或者说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现实情况选取最适合的采暖方式,就成为个很重要,也急需早日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该项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全面的评估各种采暖方式的优缺点,避免片面的看待某种采暖方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优化整个城市的采暖系统能源结构,可用于指导新建筑采暖方式的选择与老城区系统的改造;如果对每种采暖方式有了清楚准确的认识,就可以以其为基础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采暖能源系统的配置,从而为整个城市在新建建筑与老城区改造时采暖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3采暖方式评价与选择的研究

(1)内容。1)城市集中热力网供热;2)区域集中供热(含楼栋或单元式集中供热);3)分户供热,4)商业或公共建筑供热。

(2)思路。采暖方式评价与选择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极广、需要大量实际调研与测试数据的软课题,在研究时需要全面的考虑每种采暖方式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计算,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决策主体的目标偏好,才能最终得出满意的结果,用于指导工程建设的实施。

4现在研究的动态

现有的关于采暖方式评价与选择的相关文献较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只是指出各种采暖方式优缺点,用文字予以定性的描述;另一类文献则是预先假定一个采暖规模,然后列出各种参与比较的方案,计算其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环境效益等指标,并以此指标来作为评价的基础。可以说建立在这种评价方法上的结论,具有不切实际的片面性,从而指导现实工程项口实施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这些文献共同的缺点还在于: (1)进行经济分析时,以现有的不合理的价格为依据,具有片面性:(2)比较中一般均缺乏动态研究的特点,(3)一些数据往往是经验值,其来源不明确,同一数值不同的文献又往往差别很大。

5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难点

(1)现实的能源价格偏离能源的真实价值。在进行采暖力式的比较与选择时,往往要涉及经济效益的计算与比较,而我国的能源行业由于其重要地位,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较深的影响,国家的经济管制较多,这就造成现行的能源价格长期背离能源的实际生产,输配的真实价值,不能准确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具有明显不合理的成分。

这样在进行采暖方式的比较时、得出的结果由于受到这种不合理或者说是不真实的价格的影响,必然不能客观的对各种采暖方式进行公正的评价,从而也难以推动合理的采暖方式的发展推广。

篇4

关键词:中国管理模式;文化;管理哲学

一、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与实际脱轨,缺乏科学性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卓越的企业管理理念一直为广大中国企业所学习、仿效,但是盲目灌输和照搬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企业在基本国情、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方面上都与外国企业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外来经验,没有将外来经验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些中国企业领导者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未能及时吸收新理念、新知识,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误区,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落后。

2.过于注重行政命令,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企业发展一直采取以命令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中国企业仍处于集权式管理,缺乏科学性灵活性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公司体制僵化,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以及创新发展。

3.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公司发展潜力不足

在这个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探究的重点热点,日益成为发展企业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由人、财、物三元素组成,而人在整个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支配着财务流向和物品使用,人在企业经营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有限,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使大量有志之士、有才之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会导致公司发展潜力不足,最终使企业止步不前,难以维持。

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竞争力不强

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关于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主要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文化建设主要立足于企业生产销售取得良好成就后,后期进一步进行的后续内部核心软实力的工作。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容易被企业所忽视,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工作主要是产品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宽、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公司内部核心软实力的投入上有限,主要的工作还停留在实现企业利润的层面上。在完成企业的产值和利润的最终实现后,才会考虑到深化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通过管理企业人员、提高员工积极性、建立企业文化、从而达到优化公司内部软实力。

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就中国管理模式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积极入世的精神。关于入世,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趋于未雨绸缪,对于未来的各种状r,都处于担忧状况,并自觉肩负国家的重要使命,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自己的前途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心系国家兴旺发达的各种使命,大部分古代文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整体状态,

(2)强烈的管理伦理色彩。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层级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员工形成了君臣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利于用道德和伦理的力量来管理员工,容易利用宗教和伦理的力量使员工形成管理人员期望形成的认知形态,逐渐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以无形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在员工的内心形成固定的意识形态,有利于用人际关系的纽带来进行管理,将所有员工都心系在同一件事情上。

(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理论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衍生出当代合事宜的相关理论,继续运用在管理公司的道路上,能够因地制宜的解决每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创新性。

(4)注重“中和”的管理观念。在管理中重视以和为贵,以和平为中心来看待并解决问题,重视各种关系的调和以及平衡,通过辩证的思想来看待问题,具有宽阔的视野,在个人成长和整个团体成长的过程中,都注重协调统一和谐共进。这个思想贯彻于整个时代。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文化。管理思想和方式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深刻地反映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均不同,因而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文化有其不可隔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国家不论发达与否,其当代社会文化都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当代管理方式,同样受其社会传统和习俗的支配。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上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效便越大”。为了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尽管现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仍有分歧,然而从历史事实以及影响力来看,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干。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中国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相比的,它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乃至行为方式,无不深深体现着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12:1578-1587.

[2]徐少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09,12:1597-1600.

篇5

一、国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

国外的企业绩效评价已经有r很长的历史,相对我国的绩效评价要成熟得多。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随着企业规模和组织方式等的变化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成本绩效评价时期、财务绩效评价时期和经营绩效评价创新时期。

(一)成本绩效评价时期

成本绩效评价时期主要是指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自由经济阶段。从19世纪初开始,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企业仅关注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因此用于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一般是成本、每吨公里成本等,这种绩效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19世纪中叶金属制造业的出现,对单一的产出指标提出了挑战。为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金属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师开创了科学管理活动。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工作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按照理想状态为每种产品制定了原材料和人工的数量标准,进而建立了产品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达到了成本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

(二)财务绩效评价时期

财务绩效评价时期主要指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垄断竞争。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销售利润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阶段、以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阶段和以财务指标为丰的绩效评价阶段。20世纪20年代,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绩效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这是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随着杜邦公司、通用公司这类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拓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杜邦公司提出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到了60年代,许多控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摔制,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预算、税前利润和剩余收益等,并把它们作为对企业管理者补偿的依据。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20世纪70年代,霍尔・麦尔尼斯对30家美国跨国企业1971年的绩效进行评价后,发表了《跨国企业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其中包括净资产回报率。在泊森与莱西格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也成为该时期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评价指标的特点是产生了非财务指标。从而出现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许多跨国公司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业绩容易在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他们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并开始重视过程能力、生产周期、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这为后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经营绩效评价创新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就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战略性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创新方面,出现了以美国纽约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创立的经济增加值为代表的财务指标创新和以卡普兰和诺顿创建的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非财务指标创新。

二、国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基本上是由政府进行的,其发展过程大体如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评价称为考核。其考核对象主要是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的经济运行完全服从于国家计划,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因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标,但主要目的是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这一时期的丰要考核指标有“生产产值”、“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等。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制定了“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992年,国务院、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6项考核指标,重点考核评价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益。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战,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政部于1995年制订和颁发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社会贡献率等10项指标,从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贡献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1997年,同家统计局等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调整,重点从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4个方面、7项评价指标对T业经济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主体更加平等,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给效评价指标体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联系,同时也受到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客观、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绩效。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过程看,无论国内外,每一时期的绩效评价都是由于

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整个发展进程始终遵循着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的总体趋势,集中表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上。总之,企业要想在剧烈变动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能力及时察觉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积极做出应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以环境为起点进行设计就成为种必然趋势。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向主体多元化、指标综合化发展

传统的企业绩评价主要在于满足股东、债权人或管理者的需要,只偏重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衡量。但随着相关理论的兴起,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内涵被大大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使顾客、政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南切。不仅股东、债权人要了解企业的绩效状况,顾客、政府等也要了解企业的绩效,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篇6

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1978年以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无从谈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部门的不断重视,《新企业所得税法操作实务》、《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纳税筹划的探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中小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五种办法》等理论著作不断发表,标志这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已经成型。是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纳税筹划整体水平低,纳税筹划受到不合理对待等等。某些企业纳税筹划仅立足于定性分析,缺乏合理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筹划活动过于简单,某些税收优惠政策未能享受到位,对国家税收调整反应迟钝。此外,企业纳税筹划组织结构不明确而且责任不具体,难以调动企业纳税筹划的积极性,纳税筹划在流程设计上未达到科学有序的要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情况,企业整体筹划思路不清晰。税收筹划操作性尚待改进,纳税筹划水平和相关投入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原则

企业所得税筹划要以遵纪守法为根本,以减少税基为重要思路,其中所得税税基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成本-费用如上式所示,减少税基应该增加成本和费用摊销,主要的筹划技术有筹资方式选择、费用摊销、存货计价、折旧计算、资产租赁等,诊断分析的四个方面为:税收优惠、收入、扣除项目,临界点。并且通过对四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进行整体评价规划,按照筹划的守法性原则、事先筹划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完成税收筹划分析,着眼于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所得税筹划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企业税收筹划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完善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

(一)企业设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企业设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应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成立合理的纳税主体,企业设立地点选择应该综合考虑特定区域和地区对企业的政策,比如民族自治地方企业、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和保税区等等。明确企业组织形式,权衡自身发展、市场风险和规模预测等因素。选择企业性质,小型企业按照20%税率征收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征收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按照20%征税,高新技术税收优惠15%。重视印花税和资本金的筹划,一方面减少企业所得税,也能降低责任风险。

(二)筹资阶段的纳税筹划筹资阶段的纳税筹划首先要考虑企业资金需求量,选择合理的融资结构,有效降低成本,比如债券利息费用可在税前列支等等。企业筹资除了资本金之外,还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两种。通过发行股票筹资具有风险小、稳定、无固定利息负担,但是要征收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发行债券和借款具有资金成本抵税的优点,但是必须到期还本付息,所以企业筹资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企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还可以选择经营租赁方式,避免长期拥有机器设备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支付租金方式冲减企业利润,保证企业能够享受到最大限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税负。

(三)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企业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所以适当选择投资方式实现避税筹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投资要考虑企业所得税税收待遇,进行必要的项目评估和选择,比如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三废”利用企业具有所得税优惠待遇。间接投资相对简单,主要考虑企业税收后的收益。企业对外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会计准则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成本法和权益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该巧妙、正确地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为企业避税筹划提供必要的渠道。

(四)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要对所得税优惠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各种矛盾,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就拿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筹划来说,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不会减少所得税总额,但是会提前或者滞后缴纳所得税税款,在税负既定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计算越多,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所以加速折旧能够尽早回收投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个人所得税方面应该保证平均发放,避免超过额定限额。会计计算方法应该尽快调整,明确区分,及时补救、更正计算方法。公益、救济性捐赠筹划应该理性选择,争取自身税收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五)产权重组阶段纳税筹划企业产权重组纳税筹划将产权重组分为三个方面:分立、合并和清算。企业分立实际是在原有企业分出一部分组成新的企业,但是原有企业还存在,这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通过企业分立将高税率企业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低税率企业,或者分立出高新技术项目,享受优惠税收,实现合理纳税。企业合并中高利润企业兼并高亏损企业会冲减盈利企业利润,缩小企业所得税税基,降低累进税适用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实现盈余补亏。产权重组要结合企业本身的财务杠杆强度,提高企业整体负债水平,获取最大的利息减税效应。

(六)对外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外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日渐完善,利用资本结构所得税实现纳税规划,比如加强节税、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减少纳税税额。借款费用避税筹划与会计政策选择要尽可能加大借款费用支出计入财务费用的份额,缩短筹建期和资产的购建周期。发行债券折价、溢价摊销方法的避税筹划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所得税避税筹划。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人才租赁 优缺点 对策 

    人才租赁是一种新型的用人形式,自从它开始出现并运行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从2000年以后,人才租赁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辽宁、江苏、福建、广州、北京、上海等省市都相继使用这种新型的用人模式,上海市实施的“人才柔性流动”战略中就包含了人才租赁的内容。从事人才租赁的机构也不断涌现,其中仅广州市涉及人才租赁的机构就有100多家;在北京有人才租赁资格的公司就达几百家。同时人才租赁的业务量也在逐步上升,福建省的20多家企业从海峡人才市场租用的人才达400多名,而南京市在2002年底,已经有5000多位租赁人才在数十家企业的多个岗位上发挥着作用。那么究竟何为人才租赁?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怎样才能使之更好的发展?它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笔者将就此展开探讨。 

    人才租赁产生的原因 

    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聘请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交付给用人单位使用,同时为所聘人才发放薪酬以及代办养老保险、档案托管等人事业务,最后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的一种用人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 

    人才市场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人才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计划分配,它忽视了人才产权,束缚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市场逐步被纳入整个市场当中,打破了过去用人“统包统配”的局面,“单位自主用人”和“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构已经形成,人才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市场成为我国劳动力配置的基础性力量。然而市场配置也有它的盲目性,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配置方式来提供服务。于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宽松,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人才租赁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人才市场化是人才租赁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复杂化导致成本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从档案管理阶段发展到组织职责阶段,它所包含的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与其它的职能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企业组织真正的规范、决策和制度部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更侧重于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开发政策等,而临时员工的招聘及培训、工资分配、社保办理等事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人事成本,增加人事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复杂、高成本及受严格规范的控制,出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一些人力资源活动外包出去。人才租赁行业就是应了这种需求而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 

    就业压力增大和就业观念转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高校扩招、单位体制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新增量不断加大,而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又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大力发展非正规和弹性的就业形式,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成为解决就业出路的一个重点。 

    就业形式能否得以转变,还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就业观念能否与之相适应。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终生在一个企业“服役”,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而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技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岗位在变,劳动者也在变,自由职业者开始出现,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也迫使就业者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就业出路来创造就业机会,于是人才租赁就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企业临时人才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市场常常会发生一些波动,而企业又要关注其他一些经济问题,于是企业希望能以较少的人力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因此企业在用人当中,有时可以把自己内部的核心员工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由一些临时人员来完成一定的项目,而如果为这些临时人员开展招聘、培训等工作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且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他们进行激励并为他们在公司工作期间的一切行为负责,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管理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这一难题转交给人才租赁机构,由他们来解决一些繁琐的程序,企业也就更有精力来处理公司的其他问题,更好地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决策。 

    对于一些规模小、转型快的企业来说,他们养不起太多的人才,往往不愿意长时间聘用某一方面的人才而使成本提高。他们更多的只是短时间需要某类人才来解决相关的技术难题,人才租赁就为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让他们在需要人才时有人才可用,不需要时又不必养人,大大降低了人事成本。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正是有了用人单位这些需要,人才租赁业才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 

    人才租赁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人才租赁的优点 

    人才租赁对社会的好处 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人才租赁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国家所有、单位所有制,将用人与管人、养人分离开来,使人才流动更为灵活,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人才租赁机构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通过引导人才产权的流动和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利用率,能较为有效地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人才机构。 

    为社会富余人才提供流转渠道。在我国,一些企业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才都能“人尽其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要进行重新配置,因此就产生了一批富余人员,而人才租赁是一个人才产权分离、流转的过程,能很好地解决分流、下岗人才的就业问题。除了人才租赁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形式,还可以由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租赁合作,派出人才,为富余人才提供流转渠道。 

    促进人才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繁荣。人才租赁是一个新型的行业,租赁机构要想在人才市场中赢利和发展,就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它的人事管理、人才开发的内容和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促进了人才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人才租赁加快了人才的流动,促进了人才市场的繁荣。 

    人才租赁对用人单位的好处 节约成本。用人单位因某个项目需要招用某类人才时,只要向人才租赁机构提出申请,就可以使用所需人才,而自行招聘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招聘、培训等费用,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人事成本非常高。若向租赁机构租赁人才,上述费用都转交给租赁机构承担。同时用人单位会根据职位效应、市场价格来支付人才租金,这种租金比在编员工的支出要低。  企业便捷用人。人才租赁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种“即时需要即时租用” 的弹性用人机制,避免了人才紧缺或人才过剩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用人单位在需要时只需向人才租赁机构支付一定的租金就可以使用所需要的人才,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分离开来,用人单位用人而人才租赁机构管人,免去办理各种琐碎的人事、劳动手续,用人单位只需做出相关管理规定,按工作任务进行管理、考核。这使得用人单位不仅节约了各种人员管理费用,也减轻了人事管理人员的负担。 规避单位用人风险。人才租赁机构的核心在于人才库的建设。通常他们会建立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种技术结构的人才储备库,并在不断地增加人才的存储,这样就可以满足用人单位不同层次的用人需求。在将人才租到用人单位后,租赁机构会对人才制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制约制度,避免人才流失;若产生员工流失引起人才缺口,人才租赁机构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才资源,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合适的人选。  避免处理劳动纠纷的麻烦。劳动纠纷一直以来都是用人单位最为敏感、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企业产生一系列危机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在人才租赁过程中,用人单位与人才租赁机构是一种服务关系,不存在劳动人事关系。也就不存在劳动关系问题;而人才租赁机构与租赁人才签定的是劳动合同,双方是一种劳动人事关系,因此所产生的劳动纠纷都由人才租赁机构来解决,用人单位就避免了直接与租赁人才的人事(劳动)纠纷,减少了解决劳动纠纷的麻烦。

    人才租赁对租赁人才的好处 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人才租赁打破了原有用人形式和就业观念,开辟了一条新的用人和就业渠道。人才租赁机构其实就是广泛的信息频道,储备了大量的用人单位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还可以为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为人才选择合适的岗位,使得人才的才华得到合理利用,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总之,人才租赁使得人才在寻找就业出路时又多了一个选择。

    降低就业成本。由于信息的匮乏和对就业形式的茫然与担忧,通常人才在寻找就业出路的时候往往带有盲目性,甚至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无形中就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就业成本。而正规人才租赁机构可以为人才提供全面真实的用人信息,并为人才提供推荐服务,为人才节约了大量在就业过程中要花费的交通费、门票费等费用,因为人才租赁机构通常是采用对人才免费、对用人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的形式。

    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价值。在人才租赁中,租赁人才不会长期呆在一个企业,通常是完成某一个项目后就与企业结束劳务关系,所以他们可以在不同企业从事同一种或不同种工作,而且用人单位租赁人才后,希望自己的支出能与收入成正比,甚至收入大于支出,因此会不自觉地加紧使用人才的专项技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不可能存在人才的闲置,这就从客观上为租赁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价值。

篇8

[关键词] 企业目标财务管理目标评价对策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财务管理属于经济的范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大,财务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充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也被世人更加重视。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确立科学的理财目标,既是企业理财工作的方向,也是评价企业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的有效标准。我们应该在充分研究财务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财务管理内容,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几种观点的评价

1.对以总产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社会总产值目标曾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与其相应,总产值最大化也曾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奋斗目标。产值最大化曾是国营企业的生产目标,但并不是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是因为产值不属于财务的范畴,也就不可能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专用基金三大资金的专项专用。国家正是通过企业对三大资金的管理,达到实现国家的生产目标、投资目标和社会福利目标的目的。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确保三大资金专项专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旧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所取代。

2.对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利益关系简单,实现利润最大化无疑是当时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然而,在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它忽视了企业每天都要面临的两大因素: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利润最大花忽视了成本的投入与利润的比例关系。

3.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不同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前者只是体现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后者则不仅反映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还蕴涵了企业对降低财务风险与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无疑更具全面性与综合性。但也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该目标也存在以下缺陷:股东财富的计量标准是公司股票的市价,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象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根据有关理论,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状况下,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有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和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股票市场上投机过度。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并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因此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

4.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种界定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恐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种说法。但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面都有自身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这方面讲,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综上所述,总产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目标,而非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曾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同,并得到过广泛运用,终因其内容单一而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内容单一的缺陷,却因不具有可控性与可分解性而无法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只强调一方利益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难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总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几个关系

现阶段的商品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竟争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系:

(1)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最高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

(2)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经济性目标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由经济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市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或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报偿,还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失去社会支持的企业等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将会使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既要突出经济性,又不能仅限于经济性,它必须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

(3)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战略性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战术性目标则强调企业的近期利益,关注既得利益的增长。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为获得长远利益而不得不放弃某些眼前利益,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目标而必须进行战术调整以至让步。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必然会导致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并由此衍生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阻碍企业发展的现象。反之,如果财务管理目标缺乏具体的战术经营要求,又会使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不利于企业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财务策略,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所以,在战略发展思想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经营战术,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实现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应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思路。

(4)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除所有者外,还有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及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问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双赢”。无论制定何种财务政策,都必须合理兼顾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的利益,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使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获得各利益主体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并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构建

综合上述,关于财务管理目标这一问题上述的传统四种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怎样才能构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呢?本人认为,我们应该认真针对上述观点优缺点,区别对待,吸取精华,排斥糟泊,根据客观实际情况,面对现实,认真地考虑以上四种关系,科学地作出概括。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应该是企业财务状况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和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三者的综合。按照这一总目标的要求,企业既要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要获取满意的财务成果,还要保持适当的积累水平。本人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应该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指企业既要最大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具体内容及其优越性

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目标内容及其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市场竟争能力。一般认为市场竞争能力是指由企业的营业额、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客户需求的实现程度等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竟争能力。它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目标首要内容,市场竞争能力强,要求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含量高,适销对路,能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并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营业额和利润,对实现企业发展起着间接的物质基础保证作用。反之,失去竞争力,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化,即使现在微利或有所亏损,也应要牺牲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因此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长、短期经济效益,避免了决策的短期化行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获利能力和增值能力。是通过投资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反映的获利能力,是衡量和评判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小的又一重要因素。因为赢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任何企业都必须矢志不渝地追求利润,最大限度地获取合法利润。但是绝不能把获利最大化等同于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否则就会回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老路。所以它不但考虑到利润的绝对值,而且也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相对值,具有现实操作性,同时也妥善解决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和广大员工利润分配关系,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偿债能力与信用水平。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考察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与风险,有助于对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所以它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密相关,凡偿债能力强的企业一般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或发展潜力,但由于偿债能力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反映的,如果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地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及时足额地偿还债务,就会失去债权人的支持与配合,这同样会影响其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当我们把偿债能力作为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的支持因素时,还必须注重与此相关的企业信用水平及财务形象。信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方便、及时、弹性大等优点。只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与良好的财务形象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化。这显然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债权人的关系,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4)资金营运能力。它是指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有关财务比率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财务资源使用的效率。资金营运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偿债和赢利能力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周转率快,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供、产、销的转换能力较强,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顺利,处于正常的发展状态。反之,则表明企业销售渠道不畅,资金回收缓慢,供、产、销的转换周期较长,此种情况下的企业很难做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资金营运能力在整个资金运动中都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5)抵御风险能力。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复杂多变,报酬与风险共存,一般情况下,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高回报可以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而高风险则会削弱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使这种能力丧失殆尽。因此,衡量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达到最大,不仅要分析报酬率(赢利能力),而且要考察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只有报酬与风险处于最佳结合点时,才能使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因此抵御风险能力显然地考虑到资金风险价值,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4.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策

(1)选择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如果企业规模不大,就不存在选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问题,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许多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此时就需考虑采用什么样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一般认为,对核心层企业宜采用集中财务体制,对紧密层企业作出次要的财务决策及执行总部决策,对半紧密层企业宜采用受控制的分散的财务体制,即总部通过内部制度来间接影响或控制下属企业的财务决策;对松散层、协作层企业则采用完全分散的财务体制。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决策所需信息。财务决策需收集大量数据,如历史数据、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和前瞻性信息,光靠手工去统计、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显然费时费力,容易出错,所以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提高准确度和效率。

(3)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就资金论资金,不能只注重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而应从更大范围上着手,如目前应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品牌的管理等。企业需建立吸引、培养、留往人才的报酬机制,在注重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的创建和管理。以品牌为先导,在优秀人才的努力下,通过优质服务,开拓企业特色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问题。

(4)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管。企业应配备高素质的人才,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管,如对资本的结构及增减、对外长期投资及对资本性投资事项、对外担保事项、关键设备物的抵押、年度财务预算、工资及利润分配方案、经营业绩考核及奖励、成本计划及控制、价格的确定及调整、贷款回收政策、货物的采购计划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财务监管,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5)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加强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预警机制,能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使管理者及时对与预期不符现象进行调整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总而言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今经济界众说纷纭,各有利弊,尚无定论。笔者从传统的四种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优缺点和现代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目标确立需考虑的四种关系出发,提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它与传统的四种财务管理目标观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我们要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努力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确保圆满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真正为经济管理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许义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财政研究,2003(7)

[2]叶丽萍: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讨.温州财税与会计,2002(4)

篇9

关键词:室内;采暖系统;节能;应用

Abstract: the level of household metering heating system application will enter a more and more wide, the application of mass in the life, and people's real life. The heating system design, planning reasonable, can not only realize a better system to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ees, and sav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ting, improve property management level, also improve heating soci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better service for the custom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door heating system energy saving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indoor; Heating system; Energy sav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供热收费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即热用户向供热企业缴纳热费,“热”的使用也变得商业化,“热”是商品的观点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老式住宅的室内采暖系统基本上都采用单管垂直系统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虽然有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不便于用户进行局部调节,因而造成能源的浪费和收费困难。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用户对供热系统的节能越来越关注,传统落后的供暖设计方案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尽管现规范及统一技术措施要求垂直系统要采用跨越式,使每组散热器能够调控但仍不能适应用户的计量收费要求,必须进行分户计量供暖的改革。

一、传统采暖系统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1、 原采暖系统的缺点

(1) 缺乏独立调节能力

单管垂直采暖系统是将热水先供到住宅楼的顶层,然后依次向下分至各用户,热水在流经各层换热器的同时,也造成了各层热用户散热器的进出水温度不同,从而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值也不同,国家标准《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GB/T 13754-1992)规定:散热器传热系数K值的实验结果整理成K=f(t)的函数关系式:K=a(t )b=a(tpj-tn)b [W/(m2.℃)]

式中:K----在实验条件下,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b---由实验确定的系数;

t----散热器与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差,℃

也就是通常说的散热温差。t=tpj-tn ℃

Tpj----散热器进水温度与出水温度的算术平均温度;℃

tn-----室内设计温度;℃

根据公式,就不难看出散热器传热系数K值的变化,底层散热器的K值最小。尽管设计人考虑温降造成的散热温差的影响,但与实际工况的散热温差相差很大。举例:设计采用的供回水温度是95℃-70℃;而实际运行工况却为70℃-55℃左右,远远偏离设计工况,在这样的供回水温度下,散热器传热系数K值会大打折扣,散热器平均水温与散热温差小的底层尤其严重。因此造成顶层过热、底层过冷的垂直失调现象。顶层用户过热时只能通过打开门窗的方式来放走热量以降低室内温度,这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果采用调节阀门开度来降低室温,那么底层会出现不热现象。因此,该系统缺乏独立调节能力,无法改善和满足热用户的热舒适性要求。

(2)维修时浪费能源

单管垂直式采暖系统,是以一个单元(或一幢楼)为整体的循环系统。如果该系统有一处设施漏水或堵塞,整个系统将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当某一层住户无人在家时,其上下一串住户均受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住宅楼停供;而且在维修时会造成大量热水的浪费,甚至会出现供水管冻裂等严重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3)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原室内采暖系统均使用镀锌管,由于与当地水质的酸碱度、硬度和管材的材质有关,一般在3-5年就锈蚀严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需重新更换,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使用Na+交换器、二次热网补冷凝水、添加YZ-101防腐阻垢剂等,均未收到理想效果。

(4)闲置住宅的能源浪费

由于室内采暖系统是单管串联式,所以每层 每户住宅必须用热,

否则该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行 如出现有些用户不想用热或者有些住宅长

期闲置,在无热计量装置计费收费的前提下,人们主动调控的意识很淡薄,这就必然导致能源的浪费 目前在一些非采暖且又在发展小区采暖的地区,此种现象十分突出。

(5) 收费困难、管理困难

原先的供暖收费都是由业主到收费地点缴费,但是,对于一些家庭较贫困、暖气不热、住宅闲置等现象,收费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年都有扯皮、打架等现象发生,如果要停止个别用户的供暖,可能影响到整个住宅楼停供,如果不采取措施,就造成能源的浪费,给物业管理和收费带来困难,给企业带来亏损。

二、分户计量的发展前景及控制原理

分户计量采暖系统的特点是对每个采暖用户进行单独控制,即一户一表制,可以单独对用户进行调节 关断 计量,不会影响其他用户。 达到分户计量目的的根本方法是对用户独立系统的控制,具体做法是在每户供水入口处设置热表及散热器上安设调节阀 。适宜分户计量的采暖系统大致有单管制采暖系统 双管制采暖系统

1、单管制采暖系统

(1)单管水平串联系统

单管水平串联系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采暖系统 其做法是在每个住宅单元设置一个总的供回水系统(称为大系统),每层用户为一个独立的小系统 总供回水立管管井设在靠楼梯的橱卫处,每层供回水接在大系统上(每层只装一户),在小系统出入口管道上加调节关断阀门及热计量表,以便分户计量热费 此系统的优点是:单管串联系统水力稳定性比较好;竖向无穿楼层的立管,不影响墙面装修;缺点是:不能分室控制温度;每组散热器均须设冷风阀;管线过门 阳台须处理

篇10

【关键词】定额计价模式;清单计价模式;优缺点;措施

一、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建筑市场上,采用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形成工程价格,在这种模式下对工程造价的编制程序是:先计算工程量,然后套用定额算出基本直接费,再以费率的形式计算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用,加上按国家规定计取的利润和税金,汇总得出总造价。以预算定额单价法计算工程造价,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但随着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这种做法难以改变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过强的状况,不能反映施工企业的个体实际消耗量,不能全面地体现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就使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与市场脱节。因此,传统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将被彻底取消。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及其优缺点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确定工程造价的编制分为两个阶段:(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时,招标人依据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的工程数量清单。(2)编制投标报价是指投标人根据本企业的消耗标准、利润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所列项目的单价与合价,包括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并以所报的单价作为竣工结算时的计价标准,根据工程量的增减情况,调整工程造价。在这种模式下确定的工程造价是由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的建筑产品价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惯例的要求。因此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允许承包商自主报价的、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计价模式。

与传统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比较,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有如下优点:(1)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则把确定人、材、机消耗量及施工措施消耗量及其相应价格的权力交给施工企业,有利于建筑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格。(2)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3)有利于建筑市场风险的合理分担,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后,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综合单价,利用单价与工程量逐项计算每个项目的合价,计算出投标总价。投标单位只对自己所报的成本、单价等负责,而对工程量的变更或计算错误等不负责任,因此由这部分引起的风险由业主承担,这种格局符合风险合理分担与责权利关系对等的原则。(4)有利于招投标工作的进行。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标底在招投标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淡化了标底的作用,只是起到一定的控制或最高限价(即拦标) 的作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增加了招投标的透明度,更能进一步体现招投标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同时,由于工程量清单的统一提供,简化了投标报价的计算过程,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三、目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招标投标工作没有简化,反而被复杂化。对于招标人来说,首先根据相应的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将其发给各投标人,然后再根据相应的消耗量定额确定标底。相应于计价规范的清单子目,在各省市编制的消耗量定额中的对应子目通常包含有多项子目,清单子目和消耗量定额子目之间以及消耗量定额的各个子目之间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也各不相同,这样导致招投标双方的工作量反比原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增加。从而可能导致招投标工作时间的延长,体现不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招投标中的优势。(2)消耗量定额对建筑市场的消极作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消耗量定额的目的是对确定建筑产品的价格起指导性作用,规定招标人编制标底时必须依据相应的计价规范和消耗量定额,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应根据本企业定额编制,若无企业定额时也可以参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耗量定额。但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只有依据消耗量定额,根本没有体现企业实力,同时由于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预算定额的依赖性,以及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制定自己的企业定额,而消耗量定额的颁发就更助长了施工企业对制定本企业定额的消极性,不能反映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消耗量。(3)评标办法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不相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制定了“合理低标评标法”、“平均报价评标法”、“两阶段低价评标法”及“A +B评标法”等多种评定标办法。其中的“合理低价评标法”不仅考虑投标价格因素,同时综合考虑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业绩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尽可能加以量化折算为一定的货币额,加权计算得到评定价,最后的中标人不一定是投标报价最低的企业,这种方法和预算定额计价模式下的“技术标加商务标评标法”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四、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措施

(1)解决消耗量定额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矛盾,考虑限制消耗量定额的使用期限或彻底取消消耗量定额,同时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引导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地投标报价,保证建筑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迫使施工企业制定企业定额反映其在建筑市场的真正实力水平,使确定的中标价能够反映建筑产品的市场价格。(2)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实行“最低评标法”以完全和国际惯例接轨。即对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考虑报价最低者中标,对企业信誉、业绩等因素的考虑可在资格审查阶段进行,而将中标人投标报价文件中的质量、工期和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作为合同文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律的方式保证其顺利实施。(3)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科技手段,组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咨询单位、材料及设备生产厂家等建立完善、快捷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为造价信息用户提供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信息及造价指数。(4)完善建设监理制度,切实提高建设监理的行为能力,对建设工程造价实行有效的控制;完善纠纷仲裁制度,发挥各地仲裁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工程保险制度及实行严格的工程担保制度,加强建设市场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总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真正贯彻了国家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是一种真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才造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推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完善各种基础性配套工作,各方人员的努力和积极配合,最终在我国形成完全由市场定价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与国际惯例全面轨。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陈韩晖.按工程量清单计价[N].中华建筑报.2001

[3]彭威.浅谈工程量清单招投标之现状[J].山西建筑.2007:22

[4]凯立新.我国将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N].中国商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