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篇1

20__年,__市的农业人口为64.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9%,是__市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__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4,根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十五”期间的消费支出增副分别是:食品消费支出7.7;衣着支出为5.54;居住支出为9.0;家庭设备支出为1.3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9.10;医疗保健支出为21.12;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4.3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3.34。总的来看虽说是程上升区势,但消费起点还是比较低,20__年,__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93.7万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9.9万元,人均消费仅为1985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5153元相差3168元,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二、制约__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__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__---20__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从20__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__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

2、消费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普遍存在,电风扇、电视机仍是农户家中主要耐用物品,对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购置持谨慎态度。而农村婚丧喜庆舍得铺张浪费等旧习惯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据调查,目前__市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二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用水不方便,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乡村设置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

4、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表现在农村市场秩序不好,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5、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据调查,不少企业拿城市需要的商品来供应农村市场,有些生产企业和流通组织将库存滞销积压、长期卖不出去的商品向农村推销,致使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严重错位,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三、开拓__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对策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农村市场销售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当前,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集中本地农产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专业批发,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

篇2

关键词 县级农村;消费市场

一、XX县农民消费现状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XX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895万元,其中,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6294万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5.88%,所占比重比2001年降6.97%;2007年底XX县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7.01%,比2004年下降1.46个百分点。上述统计表明,四年间,XX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因农村高端消费群体的城镇化转移,使农村市场实际消费能力处于下降趋势;而且占全县人口总数87.01%的农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88%,相差30个百分点,这足以从总量上反应出XX县城乡居消费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XX县农民收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截止2007年末,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比2004年增加871元,增幅44.12%,而消费支出比2004年增自32.22%。在整个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在2007年末为59.62%,比2004年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定律,XX县农民正处于奔小康时期,而消费与收入不相匹配。XX县消费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从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来看,以2007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量进行调查,选取了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在内的10个品种。从调查了解情况,2007年,XX县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中: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分别为19台、34台、77部;摩托车、自行车、照相机分别为11辆、7辆、3架;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影碟机分别为:90台、22台、46台;家用计算机2台。而作为目前城镇居民流行消费的空调、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拥有者甚少。同时,在上述耐用消费品中,大部分的拥有者均为居住乡场镇或附近的农户。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XX县农民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物质需求的许多方面尚未得到满足,现实消费不足,潜在需求巨大;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XX县农民的消费支出中,生存性消费支出过高,发展性消费支出过低。2007年底,XX县农民生存性消费支出占比70.55%,而发展性消费支出占40%左右。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衣、食、住支出的比重超过70%,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等支出的比重却非常低。从整体消费结构看。目前XX县农民的消费仍属于维持温饱的生存型消费。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还需要一个过程。③从XX县农消费增长情况看,处于持续增长状况。从四年间我县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分别为1579元、1847元、1884元、2088元,平均增幅9.9%。但农民人均消费总量仍然不足,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制约XX县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XX县农民消费的落后状况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落后的突出表现,目前制约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库区产业“空虚化”导致农民收入较低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消费水平过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的收放太少。从统计表明,2004年至2007年,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4元增加到2845元,增幅虽然达到44.12%,但收入绝对额不高。主要原因:①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毁坏,农业抗灾能力减弱,影响农业收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得力于外出务工经济;②农业产业化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分散的生产方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大量农村劳动力外也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③多数农产品属初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基于上述因素,致使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成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最大障碍。

(二)农产品流通市场不畅,农民利益流失

从XX县实际情况,农户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导致的农民经济利益的流失,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原因在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必将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农民的低素质决定了其和约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很低。从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农民是先将产品生产出来,再寻找收购者,由于初级产品不易储藏,季节性、同质性强,农民在销售中处于劣势,利润的分配多向流通过程倾斜;另外,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预期收入并不稳定,而当前农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仍需完善。此外,农民还要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这―切都会迫使农民捂紧口袋,不敢轻易花钱。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XX县地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XX县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档次方面都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少数农村偏远地方甚至连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的输变电设备成旧,线路老化,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稳,电价偏高,抑制了农村的电力消费,不利于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进入农村市场。部分农村的交通、通讯、商业等设施落后,市场流通网络正处于建设时期,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还不完善,部分农民购物极不方便,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生产、生活商品的需求。同时,大多数商家在经营理念上,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商品缺乏针对性。个别地方坑农、害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滞后

1 农民实际消费能力难以达到消费信贷标准

从调查情况,目前,银行消费贷款品种起贷金额一般为5万元,汽车、耐用消费品贷款首付比例一般为20%,同时要求按月还款,农民消费由于原始积累不足、收入呈季节性变化、缺乏适格抵押品而难以达到现行的信贷标准。

2 温饱型传统消费观限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大部分农民仍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等观念,受传统消费观念限制,银行缺乏产品创新动力。据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开办了生产性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信贷品种明显偏少。

3 配套机制缺失影响消费信贷营销积极性

一方面政策引导不足。目前,我国对消费信贷的规章散见于《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且出台时间较早,针对性不强,在贷款发放及债权维护等方面缺乏立法保障。同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风险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业务拓展困难。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金融知识普及率低,金融宣传和信贷营销成本高、难度大而收效甚微;加之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状况的有效手段,也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目前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对策

(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突破口

在目前农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民消费水平过低和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情况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

1 就政府角度而言

①在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③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利益的社区服务体系,改变农民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地位较低的销售劣势现状,提高农民市场交易的合约化、组织化程度,有效减少农民经济利益的流失。④将小城镇建设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逐步培育农产品的加工业以及由此带动的产后各种服务业,通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①加强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服务。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经营农业保险微利甚至亏损的现实,致使农业保险迟迟不能进入农业领域,在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和保护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保险机构宜围绕“灾”字做文章,从源头抓起,扎扎实实作好农业保险中的防灾、减灾、防损工作,逐步适应广大农民免除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恐惧和寻求生产保障的迫切需要。②涉农金融机构必须抓住重点,突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时培育第三产业,逐渐引导农业向高次目标发展,推动农业的“高效、生态、绿色、产业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把握农民新的消费点,促进农民进行消费

农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必将走向更高层次的消费阶段。以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必将成为农村下一个消费热点。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将愈显迫切,现阶段改善居住条件将成为多数农民的首选,统计表明,2004年至2007年四年间,XX县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2.5%的增长速度。另外,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及服务这两项消费,也将逐渐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并适当加大对相关行业的支持。目前,应该以农村消费的财政补贴政策为契机,激发农民消费热情。作为涉农金融机构,在满足对农业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发放农村消费贷款,发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作用。当前,可以根据农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适当发放个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对农民自建房和购买大件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需求,能够落实担保的,要给予信贷支持。

篇3

[关键词] 体育消费市场 现状分析 发展趋势

一、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1.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积极方面:

(1)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体育旅游、体育设施等体育消费量逐渐加大,一些奥运纪念品逐渐上市,随着媒体对奥运知识的大力宣传,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逐步提高。

(2)家庭体育认可程度提高,体育健身器材走向家庭成为目前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销售热点。 随着“健康”概念被更多的人接受,体育消费在居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健康消费”热潮带动了体育健身用品的热卖。由于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少家庭在家里置办起健身器材。

(3)在体育消费的群体中,女性消费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她们正逐渐成为体育和文化娱乐消费的主力军,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底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是距今最近也是最权威的体育人口统计报告,根据统计(截至2001年),我国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岁~70岁总人口的33.9%,其中男性56.6%,女性43.4%,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从这个统计看,女性体育人口的比例低于男性。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女性体育人口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05年的一项名为“中国妇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女性整体健身意识比较强,82.6%的女性会不定期地进行锻炼,据调查统计目前各个健身娱乐场所女性参与人数远远大于男性。

(4)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体育表演市场会有所作为,尤其是一些国内的体育比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一系列体育选拔赛、国内的CBA联赛、全国田径大奖赛各站的比赛(包括奥运选拔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全国乒超联赛、步步高杯全国女排大奖赛等等将会更加精彩,人们对于体育观赏的需求也将会随之增加,体育消费必定会呈现增长的趋势。

2.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消极方面:

(1)经济基础影响体育消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体育消费市场,由于各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城乡体育消费差距依然明显,经济势力越雄厚,其消费承受力越强。

(2)消费心理影响体育消费。不同的消费个体对体育消费有不同的价值趋向。一个不喜欢体育,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就不会花钱或较少花钱在体育方面,而对于一个真正的体育爱好者,就喜欢花钱去购买必备的运动装备,去观看体育比赛,去参加各种健身娱乐活动。因此,要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灌输“健康第一”和健康投资的体育消费理念。

(3)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变。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意识、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的体育消费观念是:花钱买运动,花钱买健康。而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则是勤俭持家、善于积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适用与耐用。宁可花钱在吃、穿、住、行方面,也不愿花钱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为数不少。

(4)我国体育活动社会化程度较国外发达国家低,体育消费能力低。国外发达国家从事体育活动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国内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才能发展得起来,小城市正处于体育消费市场的萌芽阶段,而广大的农村城镇甚至边远山区更无从谈起有高的体育消费了。城市消费能力强的原因在于市场的规模效应,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低、现代化程度差,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就很难形成较为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

(5)作为体育经济基石的物质消费市场基础薄弱。体育产业的发展缓慢制约了群众体育消费的发展。许多体育公司、体育俱乐部及其他体育经济实体后备人才严重缺乏,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也是导致体育消费不能上涨的原因。

二、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

1.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意识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普及。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学习、家庭、事业等等各方面的压力,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理念将会趋于成熟,向着更加方便、实用、快捷、高效的方向发展。

2.人们对于体育的消费还是主要以亲自参加的运动为主。这种体育消费注重实用性,人们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更适于参加的运动项目,慢慢放弃华而不实的运动项目,避免不必要的精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浪费。因此,此类运动消费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占据主导地位。

3.由于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类的消费认识程度不一,因此人们对于信息类的体育消费还是处于萌芽阶段。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得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很乐观,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抓住当前经济发展,以及2008北京奥运带来的商机,进一步认识到当前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转变消费观念,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社会以及有志之士多方联动,加大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器材等的投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当中来。使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长期乐于并有能力从事体育方面的消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 抑制因素 扩大消费

扩大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但在经济危机下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加之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形成,造成外贸出口难度加大,订单下降,许多工人被迫下岗,只有拉动内需才能拉动相关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但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第三,扩大居民消费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可以增加许多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这对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中国来讲尤为重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扩大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从世界范围来看,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也快速增长,这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转,仍处在经济危机阴云中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分析。城镇居民的高收入群体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中等收入的群体由于收入有限,考虑到子女上学、老人赡养、自身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因素抑制了消费需求;低收入的群体则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于汽车、电脑、住房的需求受到收入的限制,所以消费需求很低。

制约之一,房价过高。我国房价近些年一直持续攀升,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果想买一套房可能要不吃不喝20年,这还是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而言,对其他收入较低的群体来说在这些城市购房可能就是一种奢望;而在二线和三线城市也需要10~20年的工资才能购买一套住房。并且大部分购房者都是通过贷款买房,购房后成为“房奴”,要精打细算还贷,从而造成其他方面消费不足。

制约之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消费信心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市场消费模式逐渐取代福利性消费体制,原来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看病、住房、教育等消费,转到由居民个人承担,但是像商品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支出增长超出绝大多数人的工资增长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了防患于未然,居民更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现在虽然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但由于工资基数较低,一年也存不了多少钱,与之相对的是购一套房少说也几十万,大病一次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制约之三,下岗人数增加。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的推行,在企业改组和并购中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增加,虽然可以买断工龄,但支付给职工的钱很少,只有几万块钱。但一般下岗的皆为40、50岁左右人员,本来工资就低,买断工龄后一般也无法找到较好的工作,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被抑制。

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分析。制约之一,子女的教育费用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农民的收入实际增长水平。孩子的教育费用是农民主要消费之一,但高涨的教育费用却使农民难以承受,如一般本科一年的学费在5000~5500元,一年的住宿费大概在500~800元,一年的生活费(以十个月来计)大概也需要5000元,这样一名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大概在12000元左右。而农民工打工一年也不过挣18000元左右,这样子女的教育费用占了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制约之二,落后的消费观念抑制了消费的增长。良好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市场消费,然而农村消费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如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赌博、送礼、娱乐,使得农民的消费理念扭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常的正常消费。

制约三,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消费层次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全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道路、配电设施、农村商业网络的建设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差,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家庭的消费,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综合城乡居民的消费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不足,加之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也是阻碍消费扩大的主要因素。

利用综合政策来扩大消费的措施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培育消费市场。从国家层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协商机制,以此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只有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才能培育一个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消费市场,才能够使居民放心消费。因此在国家层面应积极出台就业政策,并渐进地调整最低工资来逐渐提高城乡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收入,以此来支撑消费市场。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可以利用国家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来逐渐实现。将调节所得向低收入的人群进行转移,以此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继续完善“汽车下乡”等各项消费优惠政策。2009年3月开始的“汽车下乡”政策自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拉动了居民消费。因此在2009年财政部、商务部和环境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5月,共有12.7万名车主办理了汽车以旧换新,享受的补贴额共计17亿,带动的新车消费总额达到150亿,有效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补贴额度较小,虽然补贴额度在2009年12月由3000~6000元提高至5000~18000元,但很多车主还是愿意将自己的车放入二手车市场,以得到更大的收益。所以补贴额度相对较小造成了这项政策还不足以在大范围产生影响,如若能够加大补贴额度,车主以旧换新的积极性将会有更大的提高,进而扩大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多措并举,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更新消费理念,加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力度。农村蕴含巨大的消费市场,商家和企业也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但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并没有释放出来,制约的关键因素就是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偏低。

另外一个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是农村相对落后的消费理念,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和观念。要让农民乐于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之下,他们就会进行消费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一旦消费观念得到更新,农村的消费市场自然就会扩大。现在80后、90后的新生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流,他们许多人虽然出生在农村,但由于一直跟随父母在城市打工,思想趋于开放,眼界也要比自己的父母更加开阔。这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潜在的巨大消费群体,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理性的消费,就会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商机,从而扩大内需。

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奠定基础。2005年商务部开始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三年之内覆盖了75%以上的县,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对传统的农村小卖部、农家店等经营模式和理念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和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农民不出村就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品需求。

另外,为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改造的消费环境是基础设施。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了巨资,对道路、桥梁、通讯、电力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但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能够进一步进行改善,应该能够明显地拉动农村消费。

篇5

摘 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建设经济强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立足点。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缓慢,不仅消费总量低、比重小,而且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该论文针对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消费需求 基础设施 消费环境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建设经济强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立足点。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根据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农业人口总数约为5568.7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7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增加1000元的消费,我省就能增加内需556.87亿元,其市场潜力令人瞩目。然而,根据《河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占有河北人口总数77.4%的农村人口,仅仅消费了23%的商品;从绝对数上来看,2010年城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差距为3584.2亿元,到2012年城乡差距扩大至4848.8亿元,由此城可见,城乡消费市场的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等。针对我省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积极探索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激励措施,力求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促进农村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关键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河北省农村的现状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三是要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调整和优化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区域协调、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以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二是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取消不合理费用;三是要搞活农村经营体制,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创业,创造条件发展乡镇企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

三、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在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二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其为农民提供贷款的覆盖率,对农民消费信贷给与利率优惠,使其成为农民贷款的主要途径;三是要加强医疗单位收费的监管工作,减轻医疗费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这对于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

企业不仅要只重视商品生产,还要重视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农村市场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流通体系:一是要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规范化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优化农民购物环境;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连锁化的农资流通体系。

五、关注农民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企业要想在农村市场分得一份美羹,企业在了解农民的需求上多下功夫,研发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才能能赢得农村消费者的青睐。

六、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倡导合理消费

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消费,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理的消费结构:

七、网购拉动农村内需,释放消费潜力

网购改善了商品流通体系,弥补了县域地区实体零售的不足,消费者不必奔波到一二线城市购买商品,仅需在网上挑选、网上支付和物流快递就能买到在当地买不到的商品。网购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更是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同等待遇和机会。 但是网购的盛行,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如物流、售后服务等,都需要及时跟进,才能持续地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内需。

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进步,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在逐渐增加。此外,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和农户,发展速度缓慢,消费信贷未能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推助器”。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就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需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加强农民消费观念的引导,只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河北农村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5]林中燕.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需求理论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4

篇7

一、东北三省消费需求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需求总量快速增长

自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东北三省的消费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消费总量逐步扩大,消费规模实现标志性突破。2010年,三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达14437.6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9.42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辽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7.6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吉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1.82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黑龙江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消费市场保持购销两旺态势,增幅创近十年新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三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713元、15411.47元和13856.5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0%和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907元、6237.44元和6210.7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8.4%和9.3%。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使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2010年,三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都突破了万元大关。其中,辽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80元,是2005年的1.90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90元,是2005年的1.79倍;吉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679.04元,是2005年的1.7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39元,是2005年的1.83倍;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83.9元,是2005年的1.7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91.2元,是2005年的1.84倍。

(三)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住及其他需要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是食品支出份额仍居首位。三省居民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的增加额最多,2010年城镇为11692.73元,在消费性支出增加额中占1/3;农村为4521.19元,在消费性支出增加额中占38.17%。二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幅较大。2010年,三省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类支出人均1877.56元,同比增长21.7%。为类增幅首位。三是交通和通信支出稳步增加。2010年,三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为3366.2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4.48元,增长了8.9%。

(四)城镇消费快于农村消费

由于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消费环境好于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好于农村。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消费层次更高,生活消费更讲究舒适健康。201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1%、33.32%、和33.6%,分别比农村低2.2、3.7和0.1个百分点,显示出城镇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高于农村,消费升级快于农村。当前城镇居民正处在以“住房、汽车、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由第二次消费升级向第三次消费升级的转型时期,农村正进入家用电器普及率和电脑快速提升的第二次消费升级。城镇居民家庭挑选家用电器时更注重品牌、质量和款式,而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消费则以实用为主,且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比城镇低。

二、东北三省扩大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

(一)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2010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4.1%、13.7%和12.6%。而三省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9.3%、10.1%和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分别11.35%、12.61%和11.04%。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三省均大大低于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增幅长期过分低于经济增长率,不仅没有让居民完全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住房、教育等又市场化的背景形势下,居民的消费能力难以和社会产能释放的能量相适应。

(二)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

近年来,东北三省投资率仍偏高,消费率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呈现为逐年下降态势,消费拉动力明显小于投资拉动力。辽宁从2005年的47.1%下降到2010年的41.4%;吉林从2005年的51.1%下降到2010年的41.1%;黑龙江从2005年的48.3%上升到2010年的53.7%。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比较,吉林、辽宁两省2005―2009年消费率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与发达省份相比较,吉林、辽宁两省2010年分别比上海低7.1和9.7个百分点。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更大,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

(三)消费预期仍具有不确定性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除了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外,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教育收费逐步提高,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因素,使城乡居民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预防性储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同时,粮食、蔬菜等一些基本生活品价格涨幅较大,导致居民生活成本上涨,消费支出增加,对未来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并对其他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四)消费市场环境依然较差

当前的消费环境现状并不乐观,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环境较差在农村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和维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实现。在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中,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和各种特点的假冒商品几乎充斥着居民日常生活,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减缓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程度。此外,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和金融部门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导致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甚至滞后,也是消费市场环境较差的重要表现。

三、东北三省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通过加强税收调节、转移支付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等方式让利于民、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二是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渠道,重点应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真正享受经济快速增长的实惠。三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民工、外来工收入,不断改善其生存生活环境。

(二)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目前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并没有释放出来,关键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偏低,另外一个因素是农村相对落后的消费理念。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商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和观念,要让农民乐于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一旦消费观念得到更新,农村的消费市场自然就会扩大。同时还要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物流配送体系,着力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三)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保障。首先,应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救济扶持力度,较大幅度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其次,帮助下岗职工充分就业,提高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再就业的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适合中低收入人员自主创业的行业,鼓励就业容量大的服务行业,扩大就业规模。第三,要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第四,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争取把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水平。

(四)不断治理和优化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一是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要通过政府投入、集体投资、个人投资等方式迅速建立公路交通网、有线电视网及因特网等硬件设施,管理部门还要健全消费品市场的流通和监管,鼓励集体、个体经营,增加零售网点,扩大商品的销量。二是健全市场法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剔除不正当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三是支持合理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消费全融。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要在信贷标准、类型、流程和方式上积极支持业务创新,在消费支付终端多元化、安全化上寻求新突破。引导银行和商家密切配合,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机制,简化信贷手续,鼓励提前消费。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 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J]. 经济评论,2004,(01).

[2] 赵吉林. 当前“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成效的几个问题[J]. 经济学动态,2009,(01).

篇8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有了钱,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相比较之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趋势,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整体水平较差,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安全状况欠佳,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且分散度大,市场监管难以奏效,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1998~2008年)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逐年递增。尽管如此,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水平,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急需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增加投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金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

篇9

问:请谈谈2008年福田公司实施的令您印象深刻的营销传播事件。

答:2008年,福田汽车借助奥运会进行了系列品牌营销传播活动。首先,福田汽车在西班牙进行了新车蒙派克的全球活动,并使其成为萨马兰奇基金会的专用车;其次,与基金会一道在北京了中国青少年网球培训计划,并邀请百忙中的萨马兰奇先生亲临福田汽车现场参加启动仪式;第三,福田汽车还成为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活动的全程专用车,助力火炬登峰。这些活动都以非常少的投入获得了社会肯定,使品牌形象大大提升。

问: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影响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答: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受众的消费趋于保守,对车辆的需求量也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影响,车辆在物资运输方面的需求也在减少。同样,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自然会减少对物资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汽车行业。由于国内还未形成强势的内需拉动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城市物流运输的商用车车辆的需求。

问:请谈谈福田在2009年营销传播中的机遇和挑战?

答:我们认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首先,国家投资4万亿元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部分基础建设运输车型的需求。其次,这种经济形势将促使企业细分市场,针对不同受众的消费特点开发细分化的产品并进行深入沟通,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争取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下取得好的转变。

问:2009年福田的营销传播策略将有何变化?

答:第一,福田公司将继续强化母品牌福田汽车的形象建设,集中整合公司九大产品品牌的有效资源,提升其品牌影响力;第二,让各个产品品牌落地,让其更加贴近终端市场和消费者,同时进行市场细分,整合一些直接的营销手段,如直销、直递传播等贴近模式,使传播费用更加有效、精准的落实。

问:福田2009年的营销传播投入将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在媒介传播组合上将有何创新?

答:2009年营销传播投入不会做大的调整。福田将着力提高传播投入效果、增强投入的精准度,在品牌传播管理的内涵方面下功夫,以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媒介传播组合方面,会适当减少在全国性的大众媒体的投入,适时增加在区域化的、偏向终端性的媒体中的投入,尤其是考虑在新媒体平台上增加投入。

问:2009年,贵公司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的内容、目标将有什么变化?

答:在内容方面,首先,在企业层面建立福田汽车的企业形象和产业母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其次,偏重于与顾客价值直接相关的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沟通。在目标方面,福田希望能够继续积累和提升母品牌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以此来增强消费者的信赖感,结合细分的产品定位来提高产品销量。此外,传播上强化创造或搭载公关事件,如增加体验式、参与式的营销传播活动,强化让用户更多地参与其中的体育赛事营销等。以事件整合各种传播工具从而实现传播目的。

篇10

摘 要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今天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进入了艰苦的调整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个事实并不是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而是需要各国更加谨慎的采取措施加快经济复苏。本文主要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分析农村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从中国现在的经济政策,耐用品厂家,及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开展农村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可行性,然后阐述了农村耐用品消费需求的现状,最后提出对策。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农村耐用品 消费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各国经济的调整时期。重大的金融危机都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危机之后的调整将会是艰难的、复杂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工商企业的融资难、经营难,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居民消费支出缩减,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失业率明显上升,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面对这些困难,2009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明确了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农村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农村的耐用品消费市场占据了农村市场的重要部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农村消费市场增长比例始终保持高于城市3%左右;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其中城市增长14.1%, 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市场的增幅则高达17%。

一、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现状

1.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及购买意向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0.3% ,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农民的购买力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不断转变能够使农村市场对耐用品的潜在需求成为现实的购买力。有调查显示,农村市场对电视机的采购意向最高,在有购买意向的家庭中,43.6%的受访者计划购买电视机。厨卫家电、冰箱和洗衣机因为实用性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市场仍然比较受欢迎,比例分别为厨卫家电30.2%、冰箱28.9%和洗衣机24.7%。

2.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农村市场以大家庭为主,家族关系复杂,农民勤俭持家的传统使他们对价格更加敏感;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更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民消费过于谨慎。农村居民强调延后享乐,先苦后甜,攒钱以养老,积攒财富给子孙,在消费方面形成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倾向于先攒钱后消费,忽视即期消费,偏爱“经久耐用”,淡薄追赶时髦,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安于“无债一身轻”传统观念等。这些传统的消费观念与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村消费者的倾向已经向城市靠拢,消费能力也很强,有部分农村消费者希望使用高端的产品。近年来,从家电下乡的政策得到启示是,农村市场的潜力并未得到挖掘,充分了解市场,提供最适合农民使用的产品是开发农村市场的首要问题。

3.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环境

农村的消费环境属于比较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促进。(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由于农村的市场经济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比较差,立法和执法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的公开监督等原因使得不法之徒有机可乘。(2)消费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着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农村电网老化,电压不稳,电价尤为高昂,一般为城镇电费的3-5倍。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13%的村庄不通公路 , 53%的村庄不通电话。尽管有 93%的村庄能接受电视信号 ,但普遍存在信号微弱,电视节目少,画面模糊等现象或者根本收不到节目。

4.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完整性缺失,流通体系不健全

有调查显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离城市越远,其购买耐用品的可能性越小。这一方面体现了农户居住区基础设设施的好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购买耐用品的难易程度。农村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耐用品的维修点分散,售后服务无法保证。

二、提高农村耐用品消费的策略

提高农村耐用品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的市场开发,需要生产厂家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生产厂家要重视农村市场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农村的消费环境做好。

1.对于耐用品厂家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设计和研发要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要提供合适的产品使得耐用品能够“入乡随俗。”以空调为例,由于农村大部分是自建墙体,门窗密闭性、保温性较差,因此柜式机比壁挂机更适合农村市场。(2)产品做到物超所值。调查发现,农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非常关注和敏感。在影响农村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的因素中,质量排在首位。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弹性较高,这就使得低价策略能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3)典型特征决定了厂家必须做好售后服务和维修服务。厂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在一个县至少可以选择一两个交通便利的集贸的地方设立专门的维修站。

2.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硬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它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家认为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一般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为了给农户家庭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户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有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地增加对农村水电、水利、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在资金投入过程中要做到重点投入、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以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实现农村自来水、电气化等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

3.加强宣传教育和指导

农村消费者文化素质不高,商品知识欠缺,法律知识淡薄,加上低价格的诱惑让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因此,我们要拓展宣传教育范围,加强对农民的商品知识教育、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识别真伪的能力,改变农村消费者落后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为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和保障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一是消费观念的教育。要帮助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二是权利意识的教育。让广大农村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既包括法律权利,也包括经济权利;三是商品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识辨商品的能力;四是加强对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有鉴于此,在人群密集的集贸场所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发放传单,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熊吕茂.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谭彦红.公共财政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8).

[3]邱爱军,白玮.扩大我国农村耐用品消费的思考.消费经济.200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