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范文

时间:2023-04-09 18: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写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议论文写作

篇1

议论文写作有三要素之说,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也可分解开来。先说论点,由于作文大都是命题写作,因而论点也不离乎审题立意。作文命题的方式主要有关键词命题和材料作文。关键词命题就是传统的命题作文,以对关键词的理解为主,除了把握语词的本义外,还要注意引申义,尤其是要注意比喻义和象征义。比如“人与路”,路是地上供人走的,有公路、铁路等,这是基本义;引申为生活及命运之路,就是比喻义;至于象征义,大都由具体而抽象,比如探索之路、创造之路等。确认了语词的意义,就可相应地提论点,比如命运之路多坎坷,坚持探索之路、创造之路最可贵等。

材料作文的命题字数较多,理解不一,因之有多角度之说。何为角度,材料中的人与事及反映的问题都是角度,具体地说就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问题。比如,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没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这样一则材料,就可供多个角度的立意分析。就爱因斯坦来说,不仅不自卑,还有一种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再就表现来看,显然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老师那一面来看,则是不要轻易否定。不仅要看事情做得怎样,更要看怎样去做。从工作上说,表明了对工作的认真,而不是应付。从这个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天才并非天生的。

针对作文命题的方式,应加大审题立意的思考,思考才会更到位,而所提的论点则更准确。一般来说,用关键词命题的,大都直接提出论点;若是用材料命题的,则可结合材料来提出论点。至于论点地表述,要尽可能简练。且最好开头就提论点,这样便于行文地把握或贯穿,结尾则可重申论点。当然,重申不等于重复,表述可略有变换。

论据方面,议论文写作先要积累素材,也有积学储宝之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转化素材,才能变成论据。大可在积累的基础上,适当加些分析,如此,外在的素材就变成内在的论据了。素材积累,一般可分为事例和名言两类,则相应地就有举例分析和引用分析,进而串起分散的素材,即以类相从。对应于论证方法,就是常用的例证法和引证法。这里试为列举一些,比如“专注”,东汉大学者马融讲学非常严谨,为了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毅力,同时考核他们是否胸怀大志,特意在自己座位后设一道纱帐,里面坐着一些妙龄美女。在听课的四年当中,郑玄一心听讲,始终未曾看过美女一眼,最后得到马融学识的精髓。不用说,郑玄是够专注的,一点都不分心,而胸怀大志,更使他一心向学,心无旁鹜。一天清晨,女仆把鸡蛋放在小锅旁,以备牛顿做早餐用。而此时牛顿正全神贯注于科学思考,一面沉思,一面就把手表放入沸腾的锅里煮起来。这表明科学家专注于思考,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以至于忘了一些日常行为。有一天贝多芬走进一家饭馆吃饭,坐下后把饭桌当成钢琴,手指在饭桌的边缘上不停地弹动,斜着耳朵好像在听一首美妙的乐曲,结果把吃饭的事忘记了。等到把一首乐曲弹完,他对服务员说:“买单,多少钱?”服务员笑着说:“先生,你还没有吃东西呢?”贝多芬这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吃饭。这个事例仍就表明人沉浸于自己的专注之中,会相应地忽略了一些外在行为。荀子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眼睛不能东看西看都看得分明,耳朵不能左听右听都听得清楚,作为与外界沟通的两种重要感官,必得有所专注,才有助于信息地接收。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集中心志于某个方面,毫不分心,最终可以达到神明的境界。而张载说:“人苦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苦于志趣不高远,心不在焉,即便想学也学不成。从正面来看,仍就要有高远的志向,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

再如“实践”,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馍。儿子马上去请师傅指教,自己学会做,可馍馍还没蒸熟,父亲就去世了。儿子要尽孝,却来不及了,于此可见实践的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有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便到亨达利表店买到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高兴得不亦乐乎。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对实践的重视。陶行知不仅自己重视,还引导学生一起重视实践能力。关于实践,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说不能照搬书本知识,还要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见耳闻,强调的就是要参与实践,而不可凭空臆断。又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仍就强调不能只凭书本知识,而要亲身参与实践。

篇2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五路;疏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60-1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写的文章都是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精炼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思路疏通。

一、作文题目和文字材料要疏通

准确把握高考作文题面文字的形式内容进行审题立意,要抓住核心句子和关键词语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读懂它们的表层意义,更要悟出它们的深层意义。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句子与关键词语具有暗示作用:它们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例如,198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毁树容易种树难”,命题意图显然不是让考生去谈植树造林,隐含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话题应该是引申议论去谈培养人才的问题,阐述“毁”与“种”难易之道理,当然重点还是要落在“难”上。同样,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与你为邻”,结合社会现实背景,可以推断“你”的深层含义应是精神文化财富,如理想、信仰、书香、诚信等。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写作入门就是要由实入虚,感悟“原点”的象征意义,赋予它特定的涵义。作文考灵气,但首先考的是悟性。悟性需要疏通。当然,教师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意识。

二、命题意图与题意范围要疏通

作文审题要有审题立意的常识。第一,要有人文意识。作文提供文字材料,命意不是要你去评判曲直是非,而是要你由此生发一点人生感悟。作文的灵魂是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折射出一种青春的气息,积极的心态。第二,要有感性认识。要寻找立足点和突破口,要明白:题意虽然多元,但是只能从一而终。不要满山栽树,而要只挖一井。第三,要有理性意识。议论文审题立意不是急于定论,而是要开出一剂良方。所以要仔细审题,以便确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脚点、切入点。

正因如此,教师平时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有提取价值的材料,多和学生交流点评,探究讨论解决方法,一方面积累论据材料,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三、结构变化与角度转换要疏通

议论文的结构有多种说法,一般文章原形结构都讲究起承转合,议论文也该如此。整合一下便于学生掌握运用,可以用如下语言公式加以概括:

公式1:问题——现象——原因——论点。

公式2:论点——理由——事因——结论。

公式3:中心论点——理由依据——各分论点段——结论。

议论文写作犹如建楼筑房,第一步审题立意好比先深挖、打地基、灌浆,第二步结构布局是先树框架后砌墙,第三步构段展开是每层楼里面进行装修,第四步结论等于封顶拆卸脚手架。所以记住自创的几个公式灵活运用,行文就会有章法,虽然限制一点思路,但可以保证思路清晰,角度转换,结构完整。

四、三要素与综合表达要疏通

开篇先摆问题再推论点可使用“但是”转折复句表述;也可用“不仅……而且”,论点含义有所侧重;还可以使用递进关系复句表述。如果开篇只摆出问题,中心论点放在文章中间,起到承上起下的结构作用,那么不妨使用“如果说,那么”假设关系复句,或者使用“既,又”并列关系复句或者“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复句表述。列举事实论据要夹叙夹议,进行归因分析,可以使用因果关系倒装句式,进行假设推理可用“如果不,那么”假设否定句式。思辨性的论述既要看到问题的正反两面,更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其中的原因。文中出现一些复句或多重复句,可使语言凝练,思维严谨。如果论证还有类比与对比相映,比喻和对偶相衬,联想和想象兼顾,语言表达色彩将顿觉鲜明。

五、鉴赏与模仿要疏通

教师可以精选高考论述文进行多角度分析,疏通文脉,选练模仿,以助学生读写相通。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决胜于课堂,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篇3

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一、理性认识不足,思想深度不够。中学生的理性认识虽然有所发展,但对不少问题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的层面上,一部分学生本身阅读量偏少,社会实践不足,自然眼界偏窄,见识肤浅,说不出多少“道道”来。二、逻辑推理能力弱。大部分中学生还不太善于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推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这一点在议论文的写作上突出地表现为不擅长使用关联词语。三、缺乏议论文写作技巧,对议论的表达方式和议论文结构的把握不谙练,这和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不够有关。一些学生偏好记叙性的文章,平时记叙文写作训练得较多,对议论性的语言积累得不够,这使得他们在举例论证时,习惯性地将事例铺展开来写。四、不能及时更新观念、积累素材。有些学生兴趣不广泛,历史知识的底子也很薄,他们热衷于“追星”却不关注名人,倾心于“时尚”却不关心时事,沉醉于“潮流”却忘记了沉思,没有了“源头活水”,远离了辨证思维,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呆板、空洞、陈旧了。

故此,在议论文写作的起始阶段,就应当引导学生写“上路文”、“规矩文”,扎扎实实地奠定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议论文写作的起始训练,可以按照如下四步来操作:

1.提供范式,方法引路。在指导议论文写作时,提供一定的范式、教以适当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范式和方法后,写作就比较容易“上路”,走上正轨,使文章大体合格规范,不致于出大的纰漏。

笔者所提供的写作范式为:

(1)提出问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结合某种现象、引述事实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分析问题:讲道理――摆事实――联系现实讲道理。

(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明确论点,提出倡议。

其中,开头“提出问题”部分,可以陈述某种现象、事实而不提出论点,开头只为引起下文,而把中心论点放到结尾总结归纳得出。主体“分析问题”部分,讲道理时,可以先正面讲讲道理,再从反面讲讲道理,可以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摆事实时,要简明概括,三五句话即可,如果要列举多例,甚至可以一句话一个事实,正面的事例和反面的事例可以正反对比列举,所举事例应为古今中外名人名例或人所共知有广泛影响的事例,也就是举例论证时要讲究事例的典型性、广泛性,同时又要兼顾举例的新颖性,以增强事例的说服力。可以先讲道理,再以事实佐证;也可以先摆事实,再分析事实,结合事例、联系现实讲道理。结尾“解决问题”部分,应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再一次明确文章的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切忌拖沓罗嗦,画蛇添足。

2.展开讨论,激活思维。就作文要求和写作纲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讨论的焦点问题有:①题目可以怎么拟?②中心论点该如何确立?③可以讲哪些道理?④可以举哪些事例?⑤可以引哪些名言?⑥可以打什么比喻?⑦结构上可以怎么调整等。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梳理。思维不断被激活,写作的思路越拓越宽;材料不断在积累,写作的素材越说越多,写作时“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则不复存在,对写作的畏惧感也就当然无存了。在此过程中,教者要及时鼓励学生,并适当板书讨论的结果。

3.撰写提纲,独立作文。编写提纲既是学生巩固作文范式和方法的过程,也是梳理讨论结果和思维过程的渠道,更是作文草稿的雏形。编写提纲时要提醒学生,对大家讨论到的材料,要根据自己的中心论点和写作构想学会取舍,要“为我所用”,不能什么材料都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用――因此,讨论得越是充分,学生选择材料的余地就越大,当然也就更要学会“精挑细选”。

学生作文时,教者要不断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修改草稿时要提醒学生控制好作文的字数,以使论述的语言更为精练,议论扣紧中心,避免枝枝蔓蔓,罗里罗嗦,散乱拖沓。

4.比照佳作,反思领悟。在作文讲评时,除积极肯定学生作文共同的优点,指出普遍的不足外,还要提供两三篇优秀习作或范文,要求学生比照范文和佳作,反思自己作文的得失,写下自己作后的感悟。

篇4

关键词: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43-02

一、说服性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议论文中的议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这是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点。要使议论文能够说服读者,认识并掌握这三要素是必要的。论点要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这三要素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1.论点。议论文的写作必须把握所论问题的见解或主张,这种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核心,也就是论点。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论点虽然也称观点,但观点还有一层含义,即指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群众观点”,它与论点就不是同一概念。论点必须有缘由,才可以作为言论和行为的标准,才有说服力。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通常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而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揭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统帅,是文章之‘魂’,一旦‘魂’乱了,则脉象微弱。”初学者往往不能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让学生加以强化训练,再旗帜鲜明地写出来。“魂”清晰了,还怕接下来的写作离题吗?有必要的话,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以更好地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

2.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凡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各种数据、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等都属于事实论据;凡革命导师与名人的言论、原理、公式、公认的常理、格言、警句等都属于理论论据。让论据充分“燃烧”。一簇干柴,触之以火,便有那熊熊的火光辉映一方天空;一组的论据材料,分析阐发,便会有思想的光辉烛照全文。前者是燃烧,后者也是“燃烧”,后者的这种“燃烧”,就是议论文的分析论证过程;充分“燃烧”,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使论据紧扣在论点上,又让论点扎根于论据中,以增强文章的辨析性和说服力。在实际的写作中,有的学生觉得材料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如要论“助人为乐”,很多学生马上脑中出现李素明、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了,论据也充分了。殊不知,李素明的事迹主要是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则是人民的公仆,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较符合题意。

3.论证。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即材料与观点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论证要解决的是“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二、逻辑性

议论文在文章的安排上,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统一安排。它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安排,在文章中表现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即“三段式”。议论文的本论是主体,其论证要合乎逻辑性。论证的过程,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因此,在论证中,要注意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唐朝,中国的文化技术有了高度的发展,在世界都很著名。这都是中国人民勤奋创造的结果。”其实,唐代文化发展的原因很复杂,有它的历史条件,不能仅以“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一点加以解释。否则,论点论据之间就没有逻辑联系了。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方法性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举事例,用典型事实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即“摆事实”,这种方法用得很普遍。二是引用论证,常表现为名言、警句。如:初三上学期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开头引用《大学》,提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的“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三是归纳法,从列举的几件事中归纳出一个结论。如:《崇高的理想》中,先列举汉代霍去病、宋代岳飞、清代林则徐和洪秀全的许多事例,后综合归纳,得出一个人应有伟大的理想,并坚决为这一理想英勇奋斗的结论。四是演绎法,又叫事理引申,常见于科学论文中,如“‘他很智慧’这句话不合语法。语法规则告诉我们,名词不能用副词来修饰,这里的‘智慧’是名词,用副词修饰名词就不合语法”。这段话就用了演绎法。五是类比法,这种方法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论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论。六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七是对比法,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为比较两方互为烘托,能突出另一方面的性质,用得很普遍。八是比喻法,就是用比喻说明道理的方法。如:《公输》中,先以三种“舍优窃劣”的举动设喻,然后论证了楚国人攻宋与此同类的观点,使楚怀王折服。九是归谬法,即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以上介绍的九种论证法,可根据论证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四、创新性

在写作上,创新很重要。对写议论文而言,也是如此。立意要深。明朝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里就讲到,立意要“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就是要把人云亦云的意见从脑中洗干净,在一般人的意见之外,提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一段精神命脉骨髓”,是看得深,看到事物的本质,好比精神命脉骨髓。换句话说,越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见解就越能独树一帜。敢于质疑、要敢于否定,要敢于改造、重新评价。“见人所不敢见,发人所不敢发。”历史上的曹操,是“奸雄”的代名词,因为他杀过很多人。但他也放了不少贤士,关羽不就是个例子吗?刘备、孙权不也杀过人吗?刘备出卖了故人吕布,孙权废太子孙和。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一个有几分可爱又有几分奸诈的英雄。议论文所具有的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创新性四“性”是笔者对议论文的见解。因笔者参加教学工作才几年,教学方面的实践还不够,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真理。那时候,再谈议论文的四“性”问题相信会更深刻。

参考文献:

[1]姚麟园.中学语文教师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顾松鹤.议论文的五步辨析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2(2).

篇5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打动读者。

三、提高议论文写作语言的策略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韩愈的《马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

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又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对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见的两种修辞――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将“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篇6

一、揭示实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如: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十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914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胂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考场优秀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二、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四、正面推理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见大,从而推证出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强化论点。如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高考优秀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五、引申类比法

篇7

【第一组】快和慢

【点心一】更有美感的慢生活

配料:生活和艺术的画面、喻体若干

方法:比喻、想象、细节、对比、假设、问句排比

慢工出细活,这是老匠人之间经常说的。你是否曾叹息于红木雕刻上那栩栩如生的龙与凤?你是否感叹于老物件的长久与精美?你是否曾惊艳于山水泼墨之间的一勾一勒?那些都是慢出来的。匠人们都说只有慢的时候心才能静,才能看清自己的心中所想,手中所做。人的心一旦着了火,着了急,每一寸肌肤都会烧得生疼,心里走着钢丝,便没有了手中的稳头与准头,又何来美丽与经用?慢是老了的月,人与物唯有洇上这慢的光晕才能越发浓醇。

需要讲清的道理:生活慢一点,节奏太快会失去美感。(关键词:慢生活美感)

化虚为实的元素:

生活和艺术的画面:

慢工出细活、红木雕刻、老物件的精美、山水画的细致勾勒。

论证手法:

a.比喻:心里走着钢丝;老了的月,光晕,浓醇的酒。

b.对比:慢的体验和快的体验的对比。

c.假设:一旦……便没有了……又何来。

d.排比:问句组成排比,呈现生活和艺术的画面。

【小点心】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无比亲切。【点心二】索然无味的快生活

配料:生活中的画面和细节、名句

方法:引用、想象、细节、设问、假设、排比

千百年前,后主李煜曾写下“车如流水马如龙”,读来颇有美感,觉得那便是难得一见的旖旎景致了。现代人“有幸”,如今“车如流水马如龙”已不再是奢望:交通网纵横绵延,四通八达,奔忙在其上的人们,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呢?他们去赴一场约会,晚到了,便没有人愿意等待;他们去赶一架飞机,晚到了,飞机就会起飞;他们奔向一次会议,晚到了,就意味着丢了工作,毁了合同,没了订单……人们眼中紧盯着去处,却忘了自己的来处。后主若在,纵有万般才思,他怕是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无从下笔了。

需要讲清的道理:快节奏的生活索然无味(关键词:快生活无味)

化虚为实的元素:

生活画面(想象):

赴约会、赶飞机、奔会议――用排比串起来,展示快节奏生活的表现、结果和影响。论证手法:

引用:李煜的诗句,呈现出繁荣的交通画面――一句话解说诗句中美好的画面感,并以此引出现代快节奏交通画面。

【小点心】

引用+解说就像爽肤水+润肤露,护肤时若只用爽肤水,补充的水分很快就会流失,搭配润肤露便可以轻松锁定水分啦!还能倍增补水效果呢!所以,当你挑中不错的“引用论证”后,别忘记搭配扣题、用心的解说!

【第二组】独立 【点心三】庄严的独立配料:微例证若干、名言若干、喻体若干

方法:引用、比喻、句式若干

周胤恃父攻伐,骄逸妄为,终遭流放;寇准子孙赖其功德,不思进取,沦为庶民。我们不难发现,依靠他人只会钝化我们的思维,软化我们的双脚,将我们推入堕落的深渊。王勃的劝告犹绕耳畔:“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为何不推开身旁的登天梯,独自行走?正如龙应台所说:“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没有谁能做我们永远的拐杖。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可记得“与嬴而不助五国”的齐国?短暂的安逸后是永世的灭亡。

化虚为实的元素:

实体元素:周胤、寇准、钝化、软化、双脚、推入、深渊、王勃、龙应台、拐杖

手法:微例证、引用、比喻

【小点心】

那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是来帮你讲道理的,所以他的事迹讲好了,你也得说两句。这样才地道!

【点心四】风姿绰绚的自立

配料:喻体若干、想象画面

方法:比喻、想象、对比

人生途中,荆棘蒺藜在所难免,在那儿犹豫逗留,等待帮扶是一种人,而坚定目光、咬牙自立、冲破阻厄是另一种人。前者在倚仗中萎缩了斗志,歪斜着生长,而后者则脱离了荫庇,自成羽翼,身板更加笔挺,个头也直指长空,充满昂扬的激情。

化虚为实的元素:

实体元素:荆棘蒺藜、犹豫逗留、等帮扶、坚定目光、咬牙、萎缩、歪斜、荫庇、羽翼、身板、个头、直指长空

手法:比喻、想象、对比

【小点心】

篇8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锹挖不出个水井.同样,议论一个道理,也不是一口气就能讲清楚的,这就需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进行论证,直到论点阐释清楚,能够使人折服为止.而如何一点点,一步步,一层层地展开,这就是写作时的思路拓展问题.下面四种常见的开拓思路的方法是学生所必须熟悉的。

一、纵向开拓

纵向开拓,就是循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一个道理(论点),分成若干分论点,让思维顺着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历史到现实等的路子一步步地深入展开说理.在论证上表现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多采用引申,层进,演绎等推理方法。高中语文第三册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就是纵向开拓,层层深入论证的典范。

最近给同学布置过一道老作文题《谈“忍”》。如果要以“要有忍的美德”为论点,论证思路就可以这样开拓:(1)忍是一种美德,能使人得益。因为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不如意的,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发怒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就会坏事,所以要提倡忍。(2)青少年情绪偏激,好冲动,尤应有忍的美德。(3)但忍是有原则,分对象,有限度的。对坏人坏事决不能“忍”。(4)忍是一种修养,所以应从加强思想修养入手,培养忍的美德。

第一层阐述忍的原因;第二层进一步阐述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第三层又进一步阐述“忍”与“不忍”辨证的对待;第四层揭示“忍”的实质.这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说理,文章思路自然畅达,论证也就深透了。

掌握这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作深入的分析.同时要特别注意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纵向开拓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二、横向开拓

任何事物都由许多“要素”构成,都有其许多不同的侧面,揭示这些要素或侧面,也就揭示了整个事物。横向开拓,就是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论证中心论点,即将论点分解成几个“要素”组成分论点,然后逐一加以论述,最后加以归纳,得出结论.课文《反对党八股》就采用的这种方法,将党八股的危害分成八个方面,逐一加以剖析,最后归纳。作文题目《昨天,今天,明天》也可以横向去开拓思路.在提出论点后,可做这样的开拓:

(1)有的人沉溺于昨天不能不能自拔。有的人因为他有辉煌的昨天,居功自傲;有的人则悲伤于昨天的失败或苦难(两者结果都是浑浑噩噩度日,不再有成绩)。(2)有的人老是幻想明天.有的人总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伟人,或成为富豪,却不屑于今天;有些人则把什么都留待明天(两者结果都让时间白白流失)(3)但更多的人则注重今天,珍惜今天,他们终于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一归纳:昨天要让它成为历史,适当地回顾是必要的,但那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今天和明天工作更顺利有成效.明天是希望,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目的.不展望未来就会失去失去信心,方向和动力.但未来的美好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所以重要的是抓住今天,珍惜今天的分分秒秒。

三、反向开拓

1、先从论题反面的现象说起,论述其错误或危害,在否定中指出正确的主张,以揭示提倡这种主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很熟悉的《拿来主义》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为了阐述“拿来”的主张,鲁迅先从不“拿来”的现象说起,阐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从而确立了要“拿来”主张。

2、提出论点后,或由正及反,或由反及正,展开说理,构成正反对比,在对比中阐明主张,在比较鉴别中使论点得以论证。如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摆出主观主义与马列主义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来加以对比,以阐明为什么要改造的道理。

命题作文常可用反向开拓的写法,因为命题人总是针对现实命题的。如作文题视环保》,肯定是因为现实中有不重视环保的人和事存在.再如作文题《谈尊师》,也是因为社会中有不尊师的现象存在,等等。总之,这一类的作文题,都可以运用反向开拓的方法去拓展思路。

四、设喻开拓

设喻开拓,就是运用一些能和论点构成类比或比喻关系的故事,寓言,事物来活跃思路,展开论证的一种开拓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作为前面三种思路开拓的辅助,当然通篇使用这种思路的文章也不乏其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以邹忌受妻,妾,客蒙蔽的事来类比说理,生动地阐述了齐王也受蒙蔽的道理.而荀子的《劝学》全篇都采用了比喻来阐明道理。

篇9

高中生立论的缺陷是什么?人云亦云。“立”的往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鲜见“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来立论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世人都认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而苏洵却“惟陈言之务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

警示:人云亦云,只会让人大倒胃口;见解独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

高中生阐发中心论点的缺陷是什么?整吞整咽。不会横向联系、纵向开掘,不会将中心论点切割分解成2至3个分论点,使议论入里、入骨。苏洵是如何来阐发中心论点的呢?请看:

①(赂秦)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并没有都去“赂秦”,所以苏洵对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的论证没有整吞整咽,而是机智地将它切了一刀,把六国分成“赂者”和“不赂者”两大阵营,并分别提出了一个分论点。“同归”但“殊途”,这就将两条迥异的破灭路线图划向了纵深。

警示:整吞整咽,只会不明就里;只有切割分解,方能鞭辟入里。

高中生剖析事理的缺陷是什么?一步到位。直接从起点跨向终点,而不能“走两步”,将推进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苏洵是如何来剖析事理的呢?请看: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苏洵在剖析事理时,很擅长“走两步”,剖析“分论点一”的推进过程是“赂秦力亏破灭”,剖析“分论点二”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正因为分步推进,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彻。

警示:一步到位,让人只觉“不讲‘理’”;只有分步推进,方能让人感到“理之凿凿”。

高中生分析问题的缺陷是什么?缺少眼光。看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仅靠视力,往往近视、短视;凭借眼光,方能透视、远视。苏洵是如何来分析问题的呢?请看: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在①句中放出的是联系的眼光,燕、赵为什么会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是因为“秦革灭(韩、魏、楚)殆尽”,燕、赵失去了“强援”。在②句中放出的是发展的眼光,地有限,越“赂”越少;欲无限,越“赂”越大。以“赂”求和,只能苟安一时,久必“颠覆”。

警示:缺少眼光,就会囿于眼前,浮于表面;只有放出眼光,方能高瞻远瞩,入木三分。

高中生解决问题的缺陷是什么?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在议论文中解决问题时也应该挤干“吐沫”,拿出“干货”。苏洵是如何来为六国出谋划策的呢?请看: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苏洵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

警示: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高中生运用论证方法的缺陷是什么?单打一,而且多半为例证法,往往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选用最给力的论证方法。苏洵除了例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看:

①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一比即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②“赂秦”能息战吗?一喻即明: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

③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把历史假设一下即晓: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④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把古今类比一下即醒: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

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既能因需而选,又能各尽其用。

警示:单打一,只会削足适履,法“钝”其力;只有随机应变,方能量身定制,法“尽”其用。

高中生论证思路的缺陷是什么?原地绕圈。既不能深入进去,抽丝剥茧;又不能生发开来,拓展延伸。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同学的“三段论”:

苏洵是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的呢?他在“三段论”的每一部分之后都追加上了“跟进”论证,请看上表。

警示:原地绕圈,只能抱住“理”,“知其然”;只有充分展开,方能摊开“理”,“‘揭’其所以然”。

高中生举例论证的缺陷是什么?讲故事。在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本身不是目的,论证观点才是目的。为此,举例论证不能追求例子的感染力,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而应注重例子的说服力,以议带叙——用“观点”剪辑例子,能印证观点者,留而串之;与观点游离者,剪而弃之。苏洵是如何以议带叙的呢?请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苏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来修剪齐亡史实,以区区31字就将齐国结交秦国、不助五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灭亡结局论述得一清二楚。言虽洗练,但理已析透。

警示:讲故事,只能讲清事情;只有以议带叙,方能厘清事理。

在时下一片“奇文熏得学子醉”的炒作声中,我们呼吁广大高中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回归课本这个“娘家”,走读写结合之路,练一招一式内功。我们坚信:你阅读会心颔首之日,就是写作妙手偶得之时。

[牛刀小试]

担 当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梁明成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有些人善良的天性在尔虞我诈中正逐渐被消解,他们少了一份担当,却多了几分心机,这才有了“三鹿”等诸多事件的频发。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良好品德体现在何处呢?首先,她有忠心。“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边关战事十万火急,身为柔然子民,木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其次,她有孝心。“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身为子女,木兰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疼护,毅然决然地“从此替爷征”。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木兰以她强烈的忠心和孝心,为国抗敌,替父从军,实现了“忠”和“孝”的双赢。为此,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有时候,担当就意味着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担当,说到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说到而做不到,大多就是因为缺少那份担当的勇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则有从军之苦。在奔赴战地途中,再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在沙场之上,“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作战环境极其凶险。二则有性命之忧。于国而言,女扮男装,一旦暴露,则是欺君之罪,定被处斩无疑;于敌而言,驰骋沙场,出入枪林,“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的概率极高。但巾帼不让须眉,身为女儿身的木兰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出生入死十二载,不仅说到了“担当”,而且做到了“担当”。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豪从此载入史册。担当有时会让人失去很多,那时考验人勇气的时候就到了。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那么他即使“想”担当,“敢”担当,也担当不起那份责任。那么,花木兰有没有实力来担当替父从军的重任呢?事实是最好的明证。其一是身份始终未露,“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二是九死一生而归,虽然“将军百战死”,但木兰却“壮士十年归”。其三是立下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不仅担当起了替父从军的重任,而且担当得十分出色。担当并不是逞能,担当是要以实力作为底气的。因此我们要担当,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

篇10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果脱离题意,断章取义。

二、以叙代议

有的学生立意准确了,但在摆事实论证论点时,往往将一个事实写成记叙文那么详细,即交代记叙要素,有心理、语言、细节等描写,写完一个事例就结束一段,缺乏议论,事例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结构松散

有的作文入题太慢,写了大半页还不知论点是什么。有的缺少过渡句、中心句或总结句,不善于提炼分论点,往往中间记叙几个事例就算论证了,甚至结论都没有,显得结构松散。

如何解决上述写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呢?我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揣摩题意、学会立意

虽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并非与原材料沾边的论点都符合题意。如下面这道作文题: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伊索寓言・徒劳的寒鸦》。

从审题上看,这篇材料有三个基本角度:一是寒鸦,二是宙斯,三是众鸟。从寒鸦角度来看,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够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唱反调,认为寒鸦拾起众鸟落下的羽毛美化自己是聪明的,无可厚非,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说就脱离了材料的含意了,因为这则寓言并不是歌颂寒鸦爱美,而是写寒鸦迷惑宙斯,想骗取王位。寓言的寓意应该是讽刺或批判寒鸦为了争名夺利而弄虚作假,告诫人们需诚实,靠本事去服众。所以不能认为写什么都可以,必须符合材料的含意。

2、引导学生概括事实、分析材料

议论文的事实要高度概括,略去事实的细枝末节,只要能论证观点即可。例如: 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出身的优劣、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更不在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小草没有大树的巍然挺立,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己点点绿意来染遍大地的高贵品质;燕子没有雄鹰坚硬有力的双翼,也有翱翔蓝天、飞徙千里把春报的高贵灵魂;有人身居高位却卖国求荣、不顾气节,一如秦桧“东窗事发莫须有”,残害英雄岳飞。

3、引导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作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引导学生掌握材料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材料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为“引――析――提――联――结”。

(1)“引”,即概述材料。“概述”,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

(2)“析”,即分析材料,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即提出论点,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4)“联”,即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即紧扣材料,深化论点。结尾要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