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筹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薪酬管理 有效性 系统评估

一、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逐步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何获得适当的员工以及引导员工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将成为了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吸引、激励和留住各层次人才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但是,薪酬管理的效能和结果如何?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贡献如何?这已成为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经理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薪酬管理系统评价方法和途径已成为薪酬管理的重点方向,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基于乔治・米尔科维奇提出的“政策+技术+目标”的薪酬管理模型,本文从薪酬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运营管理、管理结果三个层面,构建薪酬管理有效性评估模型。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竞争对手策略、员工需求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定单位的薪酬管理策略,包括薪酬水平、薪酬构成、薪酬结构、薪酬分配和薪酬日常管理,形成合规合法、相对公平,同时匹配差异化需求的管理机制。通过薪酬管理机制的运行,以提升企业吸引力、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引导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提高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目标达成。

三、评价指标设计

薪酬管理对组织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实际上较小,而是通过对员工的直接影响,如工作满意度、动机、忠诚度、敬业度等,继而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等,然后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绩效(如销售收入、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因而,对薪酬管理的评价主要从运营管理层面及非财务类的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兼顾企业目标达成情况。财务层面的指标可作为参考项。可选取的评价指标详见下表。

1. 管理结果层面的指标

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成本投入,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持久的工作活力,其有效性与否可以直接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中得到反馈。因而,在管理结果层面选取员工态度、员工行为和企业吸引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企业目标达成和人工成本效率是企业各项管理机制及内部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作为参考项。

2. 运营管理层面的指标

薪酬的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薪酬管理的效果,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分析出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薪酬管理可分为薪酬体系设计和薪酬日常管理,其中薪酬体系设计包含了薪酬水平、薪酬构成、薪酬结构、分配机制等;薪酬日常管理包含薪酬预核算、发放、调整等。

薪酬管理运营层面的实施效果,可以从合规合法性、公平性和差异性三个层次进行评价:第一,合规合法性表现在薪酬管理遵循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上,是薪酬管理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公平性体现在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自我公平性、过程公平性以及机会公平性上,其中内部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公司内部不同工作岗位薪酬水平的差异上;外部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公司内外部同类工作岗位薪酬水平的差异上;自我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员工付出与薪酬回报上;过程公平性主要体现在薪酬管理过程和决策多大程度上对员工公开和透明;机会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员工获得工作机会的平等性上。第三,差异性体现在薪酬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员工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上,可以将薪酬构成的弹性度、薪酬结构的弹性度、薪酬水平作为主要考评指标。

3. 内外部环境层面的指标

内外部环境研究是薪酬管理的起点。只有对内部外环境进行充分研究后,才可能形成薪酬管理的最佳实践。内部外环境层面的研究重点聚焦在法律法规、企业战略、竞争对手策略及员工需求变化等上。

随着企业内部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薪酬管理机制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性评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系统性评估,对现行薪酬机制不断的审核、对标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完善、改革和提升,让薪酬管理不断与企业发展形成最佳匹配,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米尔科维奇、杰里・纽曼.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李长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

[3]曹美云.新形势下的薪酬激励机制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8):90-91

篇2

1.1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网络。打破传统的上传下达指挥方式,通过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三种统筹网络,将管理对象精细到每个点,将生产指挥协调到每条线,将系统运作统筹到每个面,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了统筹精细化指挥与控制。

1.2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方法。转变间接的油田生产指挥形式,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统筹落实方法和特种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统筹调派方法,实现了油田生产指挥过程统筹、井站生产系统协调精细、安全生产防控工作巨细。

1.3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油田生产指挥岗位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特种设备调派管理考核办法,消除岗位职责内容笼统、指挥机制简单等问题,对油田实行生产指挥统筹精细管理,运行具有精细管理特点的新机制,确保井站系统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2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2.1构建油田生产指挥新网络,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的统筹管理网络。依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生产进行无线指挥与管理,构建并运行了采油队井站生产现场直接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站库注输系统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生产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监管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

2.2构建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作为采油的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室),要科学、快捷、有效指挥井站日常生产,必须时刻掌握油田生产动态信息,对生产变化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调查与落实。构建采油系统生产运行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注输系统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变电系统线路检修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和流程,坚持每天定时收集转油站、联合站、注水站、污水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对产量、压力、水量等生产参数波动较大问题,在做出系统生产分析判断之后,发出定项调查、定位落实指令,尤其是非常时期,油田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构建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特种车辆是油田生产故障快速抢修的必要设备,是有效提升故障抢修工作效率的主要设施。制定实施采油队劳动组织优化管理方案,面对采油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后维修班工作加重的实际,构建由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提高特车利用率,极力为采油队生产抢修提供抢修设备,有效降低了采油队井站故障处理的工作强度。

2.4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在油田生产指挥中,统筹精细化管理是以保证完成既定的原油生产目标,平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油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生产指挥系统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指挥中心(调度室)人员不仅负责指挥协调油田生产,还要每天开展生产动态分析,根据事前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指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落实对策;根据事后生产运行数据分析,寻找井站运行规律,检验生产指挥效果。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 设备管理 市场化管理 订单驱动

本文就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统筹规划、精确评估、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为设备管理原则,提出了高速公路规范化管理方法。为科学管理高速公路养护设备,使设备管理费用降低,还要使高速公路养护设备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从而使以前养护设备的计划式管理方法得以改善。本文分析了目前的高速公路养护设备市场化管理方法,就推进高速公路养护设备市场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高速公路养护设备的市场化管理

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有两种,即自管自养和市场外包两种模式。

自管自养,即自行配置设备,由单位统一配备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资金预算、包干控制和分级监督或者实报实销。这种管理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为:

单位自行完成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及一般小修小补,实行年度预先入库的是专项养护工程,实行招标的则是一些大中修工程。

河北省内仍有一部分沿袭计划经济下的设备管理模式,这些高速公路主要有京秦、青银、石黄、石安、张石、石太等,即高速公路的管理、使用和维护保养由自己完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需要耗费巨大的设备养护费用,较高的人员成本,低下的管理模式效率,因此,市场化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将其取代。

目前主要有完全市场化和劳务市场化两种养护设备市场化管理。

完全市场化,即总包养护由专业养护公司负责,高速公路的养护人员和设备由养护公司聘用和提供,并且就设备管理问题,养护管理单位也不用考虑。但是因为养护设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设备的价值较高,利用率又极低,因此,极少公司拥有全面养护设备与能力,尚需要进一步开发培育完全养护市场,只试行过南方的个别高速路段,然而却不成功。

现在,由于比较广泛的劳务市场化,即管养单位购置和提供设备,由承包单位负责设备的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合同主要对人工费用和部分低值材料费做出规定,并且合同范围还包括日常养护、小修小补、绿化管护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养护管理单位对设备的管理重点。完全市场化模式的机构设置如下:

养护管理单位对设备的监管主要是通过监督和检查(力保检查),在合同中列入了设备的考核管理,并结合计量支付对设备进行管理。目前,京石高速(冀兴公司)和青红高速采用了这一模式,证明了市场化模式的成功运行,其运行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二、对我国高速公路养护设备管理市场化的几点建议

在高速公路的养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成功的验证了养护单位劳务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这种管理方式,因为这种管理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统一管理和统筹规划设备的配置

在设备的配置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和统筹规划。公路的养护任务由承包单位负责,实行承包责任制,但是因为养护设备价格较高,使用率较低,承包单位很难完成设备的购置、养护和管理工作。因此,由承包单位负责完成公路的养护任务,而养护设备却由养护工区所提供。这样很难从全局考虑来配备各养护工区的设备。由于设备管理方法的自由化,严重重复配置了高速公路得养护设备。要使设备的重复配置情况有所减少,我们需要进一步共享和共用设备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认真考察实际需要,控制机械设备数量。根据专业化养护的需要,适当提高专业化机械的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小型设备以及专业化较强的养护设备的需要,最大成大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大对的需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型专业和精密设备机械的占有率低于50%,通常采用从外部租用机械设备来满足对常用设备的满足。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自有机械的利用率提高了,而且也使资金周转的速度得以加快,节约了机械设备的使用费。例如,山西省吕梁分局成功的运行了这一模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实践尝试。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任务,同时,在机械设备的投资过程中,为避免产生“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该分局在以专业化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自有设备。投资300余万元来购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机械设备,比如,沥青路面摊铺机、路面铣刨机、路面养护机和轮胎式压路机等。对这些机械设备的管理和调配由分局统一完成。根据各段工程需要,该分区对这些设备进行配套使用,这样做,使基层各单位的养建工作需要得以满足,同时,机械使用费不足的问题也得以缓解,设备的使用率也得到提高,达到60%以上。

(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拓展养护设备管理的融资渠道

转变现有的经营机制,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管理养护设备,提倡多元化的产权,增加设备管理的资金,避免出现设备的以租代养的现象。如:采用职工入股的方式来加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加职工收入;建立购置设备基金,将养护机械变为动态经营,使其机械化水平得以提高;使机械固定资产得以加快变现,对那些已经过时的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使养护设备的资金得以顺利周转。

(三)在对养护部门的管理上,要实行公司化的管理,进行统一经营

将现有的变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化,将静态经营向动态经营转化。使设备的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将价值形态与实物形式相结合,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水平。

(四)在养护设备的购置和配置管理上,积极采用订单驱动的方式

在配置和购置高速公路养护设备时,基于供应链管理,实现有效规范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的效果。订单驱动方式使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得以实施。供应链系统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流程为:

用户需求订单制造订单采购订单供应商

进而使采购成本得以降低,采购效率得以提高。当某设备获准配置时,基层的使用部门提供设备采购订单给采购部门,在订单中对设备的技术参数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收集此设备的供应商信息以及所有使用该种设备单位的设备使用信息后,采购部门对其进行评分,对各个供应商的的设备型号进行比对,确定最适合本订单的供应商,然后将采购订单发至该供应商。在整个过程中,采用订单操作的方式采购设备,使操作更具规范性,使采购效率得以提高。

三、总结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我国高速公路养护设备市场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为了实现养护设备购置及配置管理的市场化,我们要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设备配置的统一管理,统筹规划以及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张昕.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交通世界.2009,(2):79-80

篇4

关键词: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企业发展;重要影响

一、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取得积极的经营管理效果,就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选择正确的经营管理方法,积极引进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求。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集资、企业资源配置、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和企业投资等几个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从企业发展实际入手,全面分析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做到正确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发展。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一)任务管理法

任务管理法规定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的数额,但任务管理法并不是只规定每个 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务管理法简单化了。

(二)人本管理法

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组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后提出来的。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推动下,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研究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

(三)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

(四)系统管理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集资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资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筹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资能力越强,证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就越高。通过采取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集资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保证了企业集资的整体效果

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以后,企业的资金筹集在管理模式上得到了创新,其整体管理效果得到了保证,为企业集资工作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满足了企业集资需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为企业集资提供了手段保证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由于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企业集资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为企业集资工作提供了手段保证,使企业集资工作能够在数量上和速度上满足实际需求。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集资的发展

由于企业集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对企业集资共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四、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其对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保证企业资源配置的质量

应用了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以后,企业的资源配置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企业在资源配置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为企业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持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还达到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所以,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考虑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优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只有积极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五、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不但对企业集资和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立足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特点,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结构提出具有的优化意见,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为企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起到积极的理论支持作用,保证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获得有力支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保证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管理体制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体制建设效果,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在理念方面和管理手段方面都比较超前,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保证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六、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投资是重要的经营行为,企业投资行为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对提高企业投资收益,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企业能够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保证了企业投资的整体效果

通过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投资主体和投资主题得到了明确,对提高企业投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发展

考虑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优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保证了企业投资发展取得积极效果,提高了企业投资的整体收益。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把握企业投资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把握企业投资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企业投资管理取得了积极效果。

七、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认识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品军.对当前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企业,2010(10).

[2] 袁建红.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贯彻ISO9001:2000标准中过程方法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7(21).

[3] 张玉峰.企业基础管理的内涵[J].消费导刊,2008(12):2.

[4] 曲扬.企业网站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关注对档案的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比较适合小型企业,但对于快速增长的大中型企业而言,运用过往的档案管理方法,肯定会造成较多的不足,并且在日常的工作成果上无法达到最佳的状态,甚至有可能出现影响企业运营的问题。为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必要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坚持落实,既要将过往的各项问题和缺失有效的解决,还必须在日后的工作水平上大幅度的提升。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经过长久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的企业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积极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久进步,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模式来完成。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并且在执行效果上、操作方法上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基本上可以结合企业本身的规模和相关内容,将档案信息化合理的过渡。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开展,能够针对各个部门的多项信息、数据予以有效的保留,作为日后工作的依据和不良事件的判断标准。现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需要面临很多的压力和外部、内部因素影响,倘若在档案缺失上较为严重,则很容易造成强烈的隐患。信息化的开展,几乎可以将所有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相关系统及平台的搭建,也为工作的落实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基本上很少出现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可靠性方面比较突出。

(二)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而言,其在积极的落实当中,得到了档案部门的认可。信息化处理方法的速度非常快,m然在最开始的录入上比较麻烦,但是一旦将所有的数据、信息,全部转变为信息化的状态后,后续的工作将会更加的便捷,很少出现严重的问题。阶段性的档案优化工作,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由此走向了上升的道路。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一)统筹规划,夯实基础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但是想要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层面上得到理想的结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企业仅仅是看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但却没有看到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以至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仅仅在表面上开展,未产生实际的效果。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按照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的内容来完善。

1.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初始阶段,必须选择正确的系统和平台。现如今的信息化研究机构较多,企业应该慎重的选择,同时积极开展调查分析,了解到信息化档案管理需要采购的设备、技术,需要聘请的人才,需要成立的部门等等,要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才能将后续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合理的落实。

2.从传统的档案管理过渡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绝对不能表现过长。以往的部分企业,总是以过渡的借口,将传统档案管理和信息化档案管理并行,以至于在工作上出现了很多的矛盾状况,不仅没有达到兼得效果,还针对固有的工作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多数企业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过渡,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将工作损失降到最低,应该积极推广。

(二)科学配置软件、硬件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开展过程中,软件与硬件是两个核心的内容,如果在该方面表现出严重的问题,那么后续的所有工作,都只能在理论上开展,实践方面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反响。本文认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公司应及时配置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诸如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为此,一要合理调配现有软、硬件设施资源;二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档案信息化工作做得好,利用效果显著,公司就会从中尝到甜头,从而加大档案信息化的投入。而档案信息化投入的加大,为档案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效益的产出也会相应增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篇6

众所周知,油区工程管理是以尽可能有效的方式取得预期成果的过程。油区工程管理强调的是预期成果,但更重视的是为实现这个结果而形成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油区工程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取得预期成果,必需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使油区工程管理的整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从而确保油区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目前,对于油区项目建设的直接管理可分为项目评价、直接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综合管理四个部分,各部分可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采用项目评价方法

项目评价主要指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其思路基本一致,只是角度不同,前者只考虑项目本身,后者从国民经济整体考虑(一些效益、费用由于只是在全社会转移而不予考虑,如税金、利息等),同时采用影子价格(资源优化配置状态下的价格)为数据基础。

经济评价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比选方法,评价指标有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通过与基准值比较或各指标间比较,选择较优的方案。只要基础数据确定得当、客观符实,通过指标比较能够选出较优方案。

项目还需进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则带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而且更多考虑项目的整体影响,所以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中。项目评价需要认真、客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二、采用项目直接目标管理方法

对一个建设项目而言,其直接控制的目标有三个,时间(工期)、质量、费用(造价),即按计划的时间、费用、质量完成项目。这三个目标彼此之间有一定互斥性,难以同时达到最优,其实施应以项目整体最优为目标。

三、采用项目过程管理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内容、环节需要管理,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的有:

(1)合同管理:合同是约定项目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合同管理的中心是选择合同类型,主要是价格类型,不同形式价格的合同体现了风险分配形式。合同管理一般按标准合同文本执行,可适当加以修正。

(2)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的实现要靠团队进行。从现代管理角度,人们开始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而不是作为工具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词越来越多地为理论与实践所提及,虽然实际上离这个词的本意还有很远。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组织结构图、责任分配图进行人员需求分析,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参与人的积极性,保证项目实现。

(3)采购管理:项目建设中设备、材料的采购是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大量投资。采购的原则是既不影响建设,又不要造成积压浪费,影响资金流动。采购管理方法除了计划,主要以库存计算为依据,即根据进度、市场价格因素计算出合理库存量,按进度采购,满足建设需要。

(4)沟通管理:沟通在管理中越来越重要,有效的沟通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实现项目各目标的条件。沟通以信息为基础,通过信息的取得、辨别、处理、反馈实现良好的协调。信息技术是沟通管理的主要方法。

(5)风险管理:项目风险来自各方面,市场价格变化、业主、供应商、分包商、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环境等,项目越大,涉及相关人越多,项目风险越大。风险有业主的,也有承包商的。风险管理的原则是对风险作出正确的估计并采用适当措施予以规避或转移(如通过保险、合理磋商合同条款等)。风险管理以风险评估为依据,风险评估有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概率分析(决策树、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各自从不同视角对项目风险作出评价。

四、采用项目综合管理法

项目综合管理法,实际上就是对项目各目标、各环节、各要素、各过程进行全面协调,以保证项目整体效果最优,这也是系统思想在项目实施中的一种方法。项目综合管理采用计划、统筹、协调的方法。项目综合管理是针对项目系统进行,而不是某一个别目标和过程。综合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对于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主要的目的则是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整体效益,做好预算工作就是对工程项目在费用上进行合理范围内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以便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时发生状况的情况下能够随时的纠正偏差的产生,以保证工程项目效益上实现最大化,力求工程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能在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下实现最佳的运用。因此,将会预算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建筑工程企业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手段,企业领导将预算管理和生产经营做为同一体系,把预算仅仅当做控制成本的一种方式,相关人员在编制工程项目预算时,简单地为了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对于预算在施工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存在不切实际的现象。预算管理缺乏全过程的现代化意识,各职能部门缺乏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不进行相互沟通,没有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工程监理单位只局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和工期进度管理,不介入工程预算管理等都是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

2、预算定额跟不上市场步伐,预算管理方法落后。建筑工程领域所用的材料、技术和工艺发展变化极快,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预算定额单价还停留在从前的材料、人工和机械的水平上,预算管理体制缺乏动态管理方法,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对于新材料、新机械的定额不能及时补充,有时有所补充也滞后于市场变化,不具有代表性。不同的建筑工程企业依据统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造价,难以体现建筑企业在不同地点和不同项目上的价格差异,这种预算定额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不足,对数据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透,对预算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周等,造成预算误差较大,重大项目漏项问题也时有发生,使预算编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错误的认识和过低或过高的预算目标,使得预算管理处于两难的境地。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预算编制只不过是财务部门控制企业资金走向的经济手段,甚至仅仅指定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的实施过程,这不仅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也不利于各部门之间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还有一点就是人为过低或者过高的制定预算目标,使得各职能部门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不能充分体现预算管理的实质。对于复杂工程的技术问题,投资预控能力较差,大量工作经常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预算管理不能与企业现代化管理相结合。

二、对建筑工程预算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预算工作的统筹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工作的统筹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建筑单位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对于工程预算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单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不利于工程预算的管理。各施工建设企业应具备全局意识和观念,发挥自己在工程预算管理和编制中的核心作用,加强统筹管理,将施工设计阶段的限额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投资控制有机结合,提高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经济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合同管理和设计变更管理,加强对人力、材料、机械的成本分析与核算,重视项目的时间价值,提高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对工程经济指标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和编制概预算依据,保证建设项目没有资金缺口。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与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要得到原项目批准机关的认可。

2、使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和定额,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程预算的编制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方法,使预算更加贴近市场变化的程度,预算定额更加体现出动态特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价格差异变化,能够满足各地区和各行业的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减少误差,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准确。加强工程造价信息的时效性,使人工、材料和机械等的价格市场化和透明化,合理调整预算定额,将市场因素充分地反映到工程造价中去,提高工程预算的质量。

3、结合工程项目和企业实际,合理设置预算目标。工程预算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分配与管理,是帮助企业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预算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和工程类型、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编制出较为合理的和综合的预算。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组织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培训活动,使预算编制人员不断补充全新的专业知识,实现与时俱进并全面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总结

建筑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中每一个环节所需的费用进行预先计算,是工程项目招投标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合理的工程预算能使企业在施工中准确把握工程造价,实现对工程效益的有效控制和全方位管理。因此,建筑工程预算人员必须以科学严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编制,确保预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

篇8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策

一、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1.成本管理观念狭隘

为了适应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企业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成本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成本管理问题上存在的偏见由来已久。不少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属于财务部门核算的内容,因此成本管理工作都应由财务部门负责,而与其他部门或人员无关。这种狭隘的成本管理观念不仅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推动缓慢,而且造成了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2.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以节约开支、节省生产材料为限,过分强调原料采购的价格低廉、压榨供应方利润空间、使用低廉的劳动力,忽略了企业设计成本、市场成本、竞争者及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因素,是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费用而控制支出,而不是追求支出与收益的相对低成本。采用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一是不能保证所搜集、处理的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二是不能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当相关人员根据这些有效性差的信息来分析问题、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时,会发现路子走得越来越远。

3.成本管理责任模糊

有的工业企业由于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没有对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明确分工,执行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也是含糊不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各部门责任不清,容易造成直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失控;在管理服务阶段,企业对差旅费、招待费等管理费用的归口管理不严,使部门之间责任不清,产生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支出。

二、成本管理的实施

1.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战略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控制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是指现实加坚实的成本思维,缺乏战略意识。降低成本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利润的一定减少。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益不高的成本,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对于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费用支出,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战略性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

2.掌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该国有工业企业往往比较注重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绝对成本控制措施,如压缩差旅费、水电费、材料消耗等;而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重视不够。因此,要注重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只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片面行为,从产品的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成本浪费。

3.推进成本管理电算化进程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在这方面我国大型企业集团投入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规划全系统的信息发展规划,建立ERP系统。ERP即企业资源规划,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4.改进成本管理的方法

由于现代企业科技投入加大,企业经营方式和战略发生转变,“弹性制造系统”、“适时制生产方式”等的实施,导致企业的间接费用的比重极大地增加,并且构成内容复杂化。传统的按照产品为分配对象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和核算变得越发困难,其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在这种状况下,改进成本管理方法成为可能,例如引进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分析,并把间接成本同成本动因联系起来,从而发现并舍弃不能增值的作业。这种方法能够使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进而改进企业作业链条,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改善作业效果。

5.生产工资管理

直接生产工人应按产品工作号或每台(辆)产品报工,分清生产工时与非生产工时。直接生产工人的出勤工时应与班组考勤记录核对一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考勤表的发放和收取,考勤的统计和工时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按规定的时间要求报工资管理员计发工资。财务部门应根据劳动工资(人事)部门的人事动态文件及规定的职工分类建立职工工资动态卡片,掌握职工人数及工资变动状况。九、在产品管理。车间核算员应建立产品台账,反映当月各种产品的生产数量,投料数量,完工、废品、交库数量,结存数量。车间存放的在产品,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配备必要的设施,实行定量存放和保管。在产品台账要根据签收后的收发凭证及时登记。要定期进行实物盘点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月末车间(工段)核算员应将在产品清单交会计员,据以对在产品进行计价。

三、总结

实现高效有序的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同行业先进水平上,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研究

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企业更注重的是财务管理方面,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诸多企业选择使用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就顺势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企业应用内部控制的现状

对正处于完善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会计信息的精准举足轻重。然而,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社会上依旧存在诸多违反法纪、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不仅动荡了经济市场秩序、影响到企业的公平竞争,更对企业信誉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企业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会计信息的精准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一些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不法商家就千方百计利用法律漏洞,肆无忌惮的依靠会计造假,做明暗账本或是多本账,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造成大量虚假会计信息流入市场,严重破坏经济市场的秩序。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造假行为,整顿经济市场秩序;同时,企业更要加强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保证会计信息的精准和完整。

(二)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展现企业管理层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科学完整的管理结构、严厉有效的督查机制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人事部门等。所以管理者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有一个良好的掌控,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部分企业就缺少内部控制的意识。

对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完善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外竞争的有效助力,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二、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会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对其的内部控制不够完善已经造成诸多企业的发展濒临瓶颈。为了发挥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重要。但不能盲目,应依据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定:

(一)设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阐述了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设定基本准则的重要性。基准不单单是管理者评估财务的标准,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保障。同时基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管理,机遇和文化等。

1、内部控制的范畴

现代企业确定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不仅是因为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的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人事,行政,运营以及经济等,还对会计的财务预算有极强控制力。确保资金流动有序,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2、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作用

现如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制度,企业大部分活动都以其为中心展开。所以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成功的基石。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会提高计信息的精准度,降低投资风险,为企业的运行消除隐患。

(二)为内部控制创造适宜的环境

企业领导者的统筹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企业的运营做好统筹。树立公司发展目标的同时,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团队拥有较好的工作氛围,同时,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做优秀的表率,以德服众。以防止内部控制制度受到不良影响。

2、建立合理的工作体系

建立相关组织部门,划分个人的职权范围,分工明确,同时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杜绝彼此包庇的不良现象。最后以管理机构统筹,设立赏罚分明的制度,提高会计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选拔会计应适才录用

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会计的时候应十分谨慎,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更要保证正直的人品。在面试时,通过面试者的自我介绍,并综合他的言行举止及社会阅历对其做一个客观的评判,并在后续的教育培训中也保持严格的态度,本着为企业负责思想设置阶段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奖罚政策。

4、管理方法多样化

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应该避免单一,主要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管理者不必太过固执,管理方法灵活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选择正确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主要在风险评估和信息沟通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正确的会计系统能缩小评估范围、有利与财务和运营及时沟通,才会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企业的运行发展与会计的准则息息相关,从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与发展。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会计系统使其与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四)督查机构引导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贯穿整个企业,尤其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保证制度的正确性,就离不开督查机构的监督与引导。督查机构全面监控内部控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作出评估,才能避免因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造成的损失。

三、结语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将不断更新,这也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要随其脚步逐渐发展。企业也清楚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所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依旧是未来企业关注的焦点。参考文献:

[1]王星.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

篇10

【关键词】施工项目;动态管理;内容;方法

有建设就有项目,有项目就会有项目管理,随着管理科学体系的完善,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组织论、行为科学、价值工程、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网络技术、数理统计等,已广泛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以项目经理部为主体的施工项目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

1 施工项目管理的概念

“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面的、全方位的动态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其管理对象是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企业。它具有单件性或一次性,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投标承包、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等,具有按阶段动态变化,流水作业、不可失败的特点。施工项目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要求把握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施工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以便项目实现最终目标。

2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为了实现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动态管理工作;必须强调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以施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施工过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解析如下:

1)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

由企业采用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施工项目经理;根据施工项目组织原则,选用适当的组织形式,组建施工项目管理机构,明确责任、权限和义务;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制订施工项目管理制度。

2)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是对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组织、内容、方法、步骤、重点进行预测和决策,做出具体安排的文件。

3)进行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

施工项目的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4)对施工项目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即5M。生产要素管理的内容包括:分析各项生产要素的特点;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状况进行评价;对施工项目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5)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

由于施工项目管理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特殊交易活动的管理,这种交易活动从招投标开始,并持续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依法签订合同,进行履约经营。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

6)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对项目管理中产生的关系不畅进行疏通,对产生的干扰和障碍予以排除的活动。在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使原计划的实施产生困难,这就必须协调。

3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分类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按管理目标划分,有进度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方法、安全管理方法:按管理方法的量性分,有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综合管理方法;按管理方法的专业性质分,有行政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方法和法律管理方法等。

1)目标管理方法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进行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目标控制。它们共同的基本方法就是目标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指集体中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实施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行为科学,借助人们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等,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

2)网络计划方法

网络计划方法因控制项目的进度而诞生,业主方的项目招标、监理方的进度控制,承包方的投标及进度控制,都离不开网络计划。网络计划已被公认为进度控制的最有效方法,应用全过程网络计划规范化(计算机化),形成了确定网络计划目标调查研究编制施工方案分解施工项目的施工任务进行逻辑关系分析绘制网络图计算工作持续时间计算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确定关键线路检查与调整编制可行网络计划优化编制正式网络计划贯彻检查和数据采集调整与控制总结与分析的严格步骤。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C)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归结为“三全一多样”,“三全”指参加管理者包括全企业的全体人员和全部机构,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和全部要素;“一多样”是指该方法中所含的具体方法是个大体系,多种多样。“全企业参与质量管理”主要是全企业要形成一个质量体系,在统一的质量方针指引下,为实现各项目标开展各种层面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循环,而每一循环均使质量水平提高一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开展全员范围内的“TQC小组”活动,开展质量攻关和质量服务等群众性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建设项目等形成的全过程和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管理。

4)可控责任成本方法

成本是施工项目各种消耗的综合价值体现,是消耗指标的全面代表。成本的控制与各种消耗有关,把住消耗关才能控制成本。

如何把住消耗关要从每个环节做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供应、使用与管理都是消耗的环节,都要把关。消耗有量的问题,也有价的问题,两者都要控制。操作者是控制的主体,管理者也是控制的主体。因此每一个职工都有控制成本的责任。一种资源在某一环节的节约,可能与多个责任者相关,要分清各相关责任者各自的责任。各自负责自己可以控制的那一部分的责任。

5)安全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是用制度规定每个施工项目管理成员的安全责任,项目经理,管理部门的成员,作业人员都要承担责任,不留死角。

4 结语

振兴建筑业,要依靠“质量兴业”,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社会效益,关键是靠加强管理,提好项目管理技术。施工工程项目管理要以目标经营决策为中心,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运用统筹学和系统论,动态地实施施工项目目标控制(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安全目标等);同时,建立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充分发挥施工项目经理部在项目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明确施工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搭接好组织协调、风险管理、现场人流、物流、财流的科学和技术管理;处理好与施工监理的关系,直至竣工验收及回访与保修的后期管理工作,从而科学系统地实施施工项目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强而有效地规划和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获得盈利。并且,施工项目完工后,应进行必要的全面、系统的技术和经济分析,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完善施工项目的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2](美)约翰E.肖费勒伯格(美)莱恩霍尔姆编著,周爱军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现代项目管理,白思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