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振兴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振兴的重要性

篇1

1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4]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

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篇3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建成“典范”要求,始终坚持“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四个全域、四个九寨”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一主两核三带”绿色发展新布局,努力走好绿色发展“八条路径”。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审计任务

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重建审计任务。按照三个“百日攻坚战”要求,强化跟踪审计,严格资金使用、审核、拨付,力争年内项目审计结算率、财务决算率、档案移交率达到100%。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政策跟踪审计股

工作时限:2020年111 月

(二)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典范。

1.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巩固提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落实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为加快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奉献审计力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

2.全面构建绿色空间体系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常态化开展全民植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3.三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结合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对接联系村,大力帮助农户培育生态农业,加快构建刀党、中蜂、花椒、特色水果、核桃、藏香猪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夯实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两大产业支撑。结合帮扶村(下勿角)具有独特民族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的主要发祥地、传承地和展演(示)地,其原生态白马藏族文化要素在州境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10+5”的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4.全面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结合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审查,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准入审核制度,坚决杜绝污染排放项目落地。结合“脱贫攻坚”、“两联一进”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实施能源替代,全面宣传以电代柴,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产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5.全面构建绿色生活体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全域环境整治进“机关”、周末大扫除等活动,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倡导干部职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理念,推行垃圾分类,做好消费品回收利用,创建一批绿色家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三)加快建成脱贫奔小康典范。 

1.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和返贫致贫风险防控、防范返贫致贫预警、致贫风险帮扶、致贫风险支撑四项机制,持续巩固已达标29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长期坚持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着力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联系村(英各村)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州级示范村。鼓励发展资源开发、村庄经营、产业发展等新型集体经济,建立覆盖所有乡村的集体经济。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3.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大力弘扬“九寨精神”,广泛开展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比村风看村貌、比文明看和谐“四比四看”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爱家乡,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持续推进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快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典范”工作的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篇4

一、江苏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动能为主的新阶段

随着江苏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宏观政策调控措施更多转入微观政策支持,产业自身现代化发展内禀机制作用将更加凸显。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极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科技领域。当前,我国农业基本功能已经从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转变到农业产业强大、农村振兴、农业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生产业态不断出新,日益丰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乡村经济社会、农村景观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农业文明与传统保护等成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发展的新科技领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呼唤科技创新链延伸拓展。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对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江苏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增强江苏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呼唤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而传统农业科学院由于学科发展的保守性,还不能有效支撑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面临着和新兴领域、和外部工业经济学科加强协同的新使命。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呼唤自主合力突破。较长时间以来,江苏主要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改进创新,取得了快速且显著的成果。目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从农业院科技发展内部看,通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关键核心科技创新的时期已经到来,传统的科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组织运行方式需要适应性重构,聚力创新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中践行。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呼唤多样化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典型特征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殊重要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期货化等特征,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技服务的专业,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的形式,科技服务自身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已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全球化与联盟化呼唤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新定位。世界农业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一次绿色革命开始,到转基因作物应用,核心农业科技的创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虽然自然“光温水土气病虫草文人”等资源决定的农业区域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兴“种肥药技施机备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农业相关科技单位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广泛重组和联合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强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与新兴学科领域比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院所在农业应用基础发现与创造发明研究实力优势明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雄厚。面对当前江苏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担当,应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整合相关力量,主动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江苏现代农业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推动力和牵引力。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谋求特色品牌产品品质提升科技新发展。通过应用转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营养、标准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江苏特色品牌提升发展;通过集成转化农产品生态健康种养、气调保鲜储运等适用技术促进产品与产业链延伸和提升同步发展;通过融合转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与设计、现代园艺等科技促进高效农业与新兴农业业态的科学发展。与产业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协同、联盟工作,加快推动江苏新兴优势科技成果发挥产业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谋求优势产业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新跨越。通过保持传统粮油品种育种优势,加强全程机械化栽培与产后标准化科技,促进江苏省粮油产业主体单位稳固;通过加强果蔬育种优势,实用化设施与农机配套,促进全省高效特经作物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研发,配套工程化、工厂化设施条件研究设计,促进全省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应用基础科技成果、共建产业化应用转化示范平台(园区)等,推动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对全省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面向国家和江苏重大科技需求,谋求现代农业领域核心技术新突破。通过基因聚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体系的融合,引入高产抗病虫、优质营养基因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通过单克隆技术、干细胞及生物反应器技术与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的融合,发展适用农业高效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农业生物传感、智能控制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技术汇聚,结合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的国外垄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共性技术最新成果,组建关键技术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支撑现代种业、肥料、饲料、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水平。通过高端访问学者进修培训,国内行业与产业平台搭建,重大(点)专项项目的实施,配套学术与应用影响结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域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国内外中长期进修培训,国内外名师结对“传帮带”,竞争性重点应用创新与服务计划实施,配套领域设计与协调组织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专题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设计实施,结合国家与江苏省“优青、杰青”计划培育考评,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励为主,结合“开放、竞争”“联合、淘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

篇5

[关键词]森林培育 经营管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38-01

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森林培育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只有合理的进行经营,才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森林培育工作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就当前森林培育与经经营管理进行探讨,促进森林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我国森林培养与经营管理过程面临的问题

(一)森林管理区域的改革进度不完整

当前我国森林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方式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为了我国森林培育的快速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森林的多目标。例如:木材的生产、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能力等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因此森林培育技术也将不断的向前发展。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采取积极的措施,稳步前进。同时应该加强森林的保护,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作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措施,但是当前我国有些地区对森林管理区域的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改革的模式,影响了全国森林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

(二)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当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森林采伐的管理。凡是能进进入编制的经营方案,必须进行合理的采伐,纳入相应的采伐限额的管理。对于不利于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应该进行清理和管理。对于管理制度要坚决执行,不符合规定的要严格制止。

(三)造林速度缓慢,质量很低

我国自从建国以来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没有运用科学合理的造林,缺乏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不讲究种植的质量,导致造林的成活率不高。或者是造林后没有采取相应的检查验收制度,收到人为的破坏,因而产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即使成活了也产生了生长不良,不能造林。培育森林的另一个方面是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但是这些地方收地质条件的限制,使得造林的质量不理想,不利于森林的培育。

(四)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坏植被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我国制定的响应的护林制度和护林公约失去原有的作用,加之法制不严,对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不能进行依法处理,因此造成了有法不依的混乱局面。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导致毁林开荒的现象。大面积的毁林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增加,陷入自然环境的恶性循环之中去。

二、强化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当前井盖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加深思想上的

认识。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始终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的出发点,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强生态建设,明确建设的目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始终秉承经营管理的理念,保证林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森林管理的扶持政策

制定相应的森林管理的扶持政策,国家对于一些急需建设的行业给予相应的扶持。国家对森林管理有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因为森林管理的任务相对较重,条件比较健康。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管理。林业生产是人们对生态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建设过程只能够不可缺少的事业。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的补助资金,重点鼓励森林抚育,确保生态安全和木材的安全。有国家设立专门的资金渠道,商品林的森林抚育可通过特别财务处理,预付或特别周转金先行支付,也可从专项贴息贷款渠道解决。

(三)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机构

国家和地方各级的林业主管部门应该设立森林经营管理的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以局领导为首的森林经营管理领导小组,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专家组,科学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宣传森林管理的重要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人为的治理,达到森林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森林经营效果的保障,森林经营风险管理等等。只要森林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四)加强森林经营的基础作用

基础工作是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秉承一下的原则:1、做好调查工作,加大投入的力度,逐步落实好各项内容。2、充实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知识体系,加大基础学科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森林经营工作,加强对森林经营人才的培育。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充分实现科学化的经营管理。

(五)实现森林培育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结束语

森林的经营管理不仅关系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且关系到森林经营者的各种利益。为了促进森林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的知识、服务和监督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实践和经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邢世岩.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特色及成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篇6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粮食产业经济;新模式;“四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23-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理论的首创性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性。它必将对国家发展全局包括各系统、各领域、各产业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贯穿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引领粮食产业经济沿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向前迈进。

一、新理念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思想灵魂和卓越指南1.“创新理念”是牵动粮食产业经济前行的“牛鼻子”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破旧立新”牵动变革。一部经济乃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历史。社会不断变迁,技术不断飞跃,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不断演进,导致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本质。其言下之意是指,所谓创新就是“破旧”,包括打破过时理论的框框,破除过时制度的桎梏,消除陈旧技术的障碍,冲破陈旧文化的束缚。与此相对应,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使创新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灵魂,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有力“双翼”。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更是农业粮食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力,是加强粮食产业经济的根本支撑。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粮业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粮业未来,不创新粮业就会落后。在当今粮食领域,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内涵愈益深厚,外延愈益宽广,地位愈益提高,被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成为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前行的“牛鼻子”,有力牵动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协调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

如果把“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视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种新理念都是这部交响乐有机构成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乐的鲜明主题就是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贯彻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协调。从内在联系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协调一致,既服务和服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丁声俊,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100037)。

从于“粮安天下”的总目标,又彼此配合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观,简单说就是解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木桶效应”的“短板”问题,即通过协调发展补上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由于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化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当然,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协调主体、手段、机制与模式。协调始终与发展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过程,无限延续,永无终极。

3.“绿色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使人联想到和谐与希望、生命和生机。绿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色彩的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度生态的蕴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融合发展的“生命力”。“绿色理念”将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生富有生命力的重大战略转变。其一,绿色发展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与绿色发展相适应,必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粮食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其二,绿色发展是一场空前的生态革命。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且是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现代化治理的必要手段,还成为粮食产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其三,绿色发展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长期以来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彻底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循环低碳发展原则,变以要素投入橹魑以科技增强新动力为主,促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机”

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扩大市场、粮食事业不断进取的重要法宝,也必将使粮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来越紧密结合。依照“共赢”的逻辑,“开放理念”就像开路机一样,有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开拓发展,拓展粮食及其制品、服务的更广阔市场,即为粮食产业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国内市场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产业经济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情怀”

所谓“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就是“民本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共享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大力弘扬“黎元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忠实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实现人民的期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绝不可遗忘或忽视贫困地区还有5500多万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同时,共享发展还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民众能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当然,这需要更具延续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制度安排,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化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丰硕果实,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新路径和新模式1.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划,绘制其未来发展新愿景

以新理念为引领,就必须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境界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包括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第一,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即以新理念为引领,浓墨重彩绘制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一,建立健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健全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合理关系,动态地保持平衡化、协调化。其三,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和市场信用体系,包括普及连锁制、制,以及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并探索推广“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立商品回溯、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实现诚信化、放心化。其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从田头谷物收购,到仓储、加工、物流、供应,直到餐桌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起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其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法制化、严格化。其六,建立健全现代谷物储备体系,使得储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实现仓储绿色化、智能化。其七,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农牧、农渔、农林,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粮食产业经济形式,实现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生态化、融合化。其八,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双创”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蔚然风气,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创新能力集成化、前沿化。其九,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科技、环保,以及节粮等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烘干、代质检、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服务综合化、专业化。其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监控市场,实现宏观化、间接化、高效化。

第二,强化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协调。要从根本上克服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结构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弊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最佳选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关键,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新模式,必然会有力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掠夺式生产方式与浪费型消费方式,建立现代的集约型、精准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引导和强制所有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合作社、社团等,下同)对资源配置进行权衡取舍,做出最佳选择,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补上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短板,促使“两端”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第三,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前者如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劳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后者如无止境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豪宅、豪车与豪华生活,过度地追求“食不厌精”――精米、精面、精油,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粮食产业经济是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的最佳形式,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把粮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产业的层面和地位,从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出发对粮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深入探索粮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在不断深化探索中,以农业粮食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体的自利性为出发点,以“理性个体”假设为逻辑起点,在此假设基础上采用个体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与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有效、最可持续利用的配置。如是,就从粮食产业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开辟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形式。

2.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开拓发展新路径

新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灵魂。新理念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指向引路、谋篇定策。在新的坐标系下审视,新理念有力引领粮食产业经济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即遵循规律科学实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实干,瞄准“短板”有针对性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奋发实干,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即必须注重启动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和各种要素,特别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与此相应,凡是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从而,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新机制,开拓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二,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克服目前粮食行业各要素间孤立、分散,犹如一包山药蛋的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粮食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即把诸多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不断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把生态视为资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粮业兴;生态衰,则粮业衰。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可有效加快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拓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能防止和减弱面源污染,改善土地、水源等要素禀赋,治理粮食等农产品“病态产能”,扩大“健康产能”。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不断扩大粮食产业经济的市场话语权。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发展方式,可促其扩大开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实施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不断增强民众对共享成果的获得感。一个大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包容的制度设计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其长期持久健康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着力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显。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到足以维持健康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精准扶贫脱贫,注重机遇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布局,必将产生多面性、综合性、突破性效应。其中,最具实质性突破的是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径,即以创新发展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克服污染、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以共享发展克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3.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共享性、绿色性、整体性等特点,整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两侧”结构将趋向协调。适应这些特点,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勇于探索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别是要锐意开创其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学视角冷静反观和反思,我国粮食产业在取得辉煌“奇迹”之后,隐藏着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缺失的问题,即更多地把它当作单一化的“产品”,抑或是“商品”,而未把粮食当作一种产业经济去谋划策略、绘制蓝图、创新驱动、开拓未来。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现为“五大短板”:一是虽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短板”;二是虽然粮食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多年连续增长,但与消费结构演变与升级比较,结构性“短板”很突出;三是虽然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效益的“短板”仍普遍存在;四是虽然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但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比,现代服务的“短板”仍很常见;五是虽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相互依存、相互结合,但与粮食大国地位相比,拥有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短板”不容忽视。上述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性,是导致粮食产业陷入困境和困难的根本原因。当前补上这些“短板”的根本举措,就在于以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为抓手,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要坚持承继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继往开来的重大措施,既有承继性,更有创新性。所谓承继性,就是继续坚持和扩大粮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制度。例如,粮食省长负责制、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现代业态”的普及等,都需要承继和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视为金色的双翼,振翅起飞,勇于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新模式。

第三,开创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所谓融合化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综合国韧庋芯亢褪导经验,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而形成新产业模式。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包括:以农业粮食种植业为基础,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农业粮食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在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化发展为途径,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四链”系统构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把“四链”相互协调地“链结”甚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合;有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有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以及混合性融合;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可见,“四链”之间的“链结”或融合,是一个攸关多部门、多产业、多产品、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深化改革过程。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探索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1.构建粮食产品链和产业链

第一,构建粮食产品链。所谓粮食产品链,是指由粮食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这也是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在对初级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乃至精加工过程中形成粮食产品链,不仅能够提升粮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物流消耗和减轻污染,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粮食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和协力发展。当前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产品链时,要注重做到三点:一是每个产业环节都必须选择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不可一味追求产品链的最完整和追求形成最终产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形式;三是始终注重不断提高产品的“三品”特性,即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这是构建粮食产品链的核心,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

第二,构建粮食产业链。当前,我国粮食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像一袋山药蛋互不粘连,这种状况导致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对于这些弊端必须标本兼治,尤其要采取治本之法,即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所谓粮食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产业形态,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的实质在于,实现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立粮食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的关系。每一种粮食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维度”的概念,它们相互对接、相互依存、优化组合,形成对接机制,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产业链,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粮食产业链的集聚,即相关粮食产业活动的集合集聚。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企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等。二是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一般说,粮食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拓展到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基本上属狭义产业链,今后应向广义产业链发展,即探索和开拓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2.构建粮食价值链和供应链

第一,构建粮食价值链。鉴于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认识薄弱,实践存在缺陷,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用价值链管理和分析法。所谓粮食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概括而言,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由各种价值活动才构成价值链;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都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的关联性导致产生一种效应,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在采用价值链管理分析中,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视为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就是,凡一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它具有非独立性、转化性、交易性、潜在性,以及增值性,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起关键作用。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实践证明,粮食企业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就会把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置于整个系统价值链中进行分析,即从战略高度分析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价值链的关系,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与顾客的关系;市场(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及产品促销与分销的关系。通过从整体视角处理这些关系,就会收到“四减”的效用,即简化业务环节,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力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这意味着,粮食产业的资源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综合效益提升,把粮食产业经济引向高端价值链。

第二,构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粮食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跨区域流通量超过2亿吨。然而,粮食物流却成为粮食供应链的“短板”和“瓶颈”。目前,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相当落后。全国粮食传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致使物流设施孤立分散,未形成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必须积极建立健全粮食供应链。

所谓粮食供应链,简单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业务活动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完整的网链结构。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环环相连、相依为命。粮食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成长和做大、做强、做优,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粮食产业经济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6R”管理方式深入到各个环节,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这“6R”保障粮食供应链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意愿,即时间短、数量准、质量优、运距近、成本低、性价比高。

针对目前我国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状况,必须构建以“五主”为特征的粮食物流系统。“五主”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手段,以“四散”为主要运输形式,以“双创”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同时必须抓紧“两个关键”:一是狠抓健全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要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打破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部门分割的孤立封闭状况,树立全国“一盘棋”,整合和建立统一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现代“大物流”系统。二是狠抓粮食“四散化”的关键。即发展被称为“粮食运输方式革命”的粮食散储、散装、散卸、散运。实现粮食“四散化”,大大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水平,具有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粮食供应调控能力等重要效用。

上述“四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相互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粮食产业经济的“四链”网络,就会使产品链的基础更牢,产业链的纽带更韧,价值链的核心更强,供应链的条件更优,“四链”扭成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迈向“强、大、优”和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3]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丁声俊.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3).

[5]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J].学术月刊,2016,(7).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J].学术月刊,2016,(8).

[7]丁声俊.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16,(11).

[8]丁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农业展望,2007,(5).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Leading by the New Ideas

Ding Shengjun

Abstract: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excellent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ing good originality in its concept, full system in its theory, and accurate guidance in its practice. The new concepts are prominent sou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guid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which will lead it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It′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forces,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completely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four-chains of production, industry, value and supply, promote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a strong, large and excellent one and to the high top of value chai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a new mode; network of four-chains

篇7

论文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阐述了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目前循环经济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地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北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五、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二)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三)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四)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五)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六)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篇8

日前,美国易腾迈公司(Intermec)与沙特阿拉伯邮政局签署了合同,易腾迈将为该邮政局的投递部门提供CN3手持移动计算机及插入式IP30RFID手持读写器。

CN3整合了包括GPS在内的4种无线通讯技术,无论邮政人员身处何处,邮政局都能与其通过声音及高速数据传输保持实时联系。整合的GPS系统为邮政人员提供免提的语音导航功能,令驾驶更加安全高效。CN3/IP30解决方案无需其他设备便提供了RFID读写功能。使用新设备后,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大幅提高。

现代重工快乐体育园地暨希望小学启动仪式在四川举行

4月10日,现代重工快乐体育园地暨希望小学启动仪式在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乐英乡幸福村小学举办。现代重工中国区总裁文钟博专程参加了启动仪式。

据了解,现代重工在支援5・12灾后重建工作中,在第一时间内捐赠了19台挖掘机并支援工作人员在都江堰重灾区参与援建,后续又捐款700万元设立了现代重工希望工程基金,用于为100所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及在灾区及贫困地区援建约10所希望小学。4月10日举办的启动仪式正式拉开援建工程的序幕。

罗克韦尔自动化推出新型交流变频器

日前,罗克韦尔自动化推出Allen-BradlevPower Flex 750系列的第一款变频器。Power Flex 755交流变频器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可以用于通用电机控制,集成简单并且拥有高性能,能够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Power Flex 755支持多种语言,满足国际标准和规范,适用于卷曲/张力控制、汽车、机械、食品和饮料、原材料处理、冶金、采矿、轮胎和橡胶等多种行业。

UPS启动2009年中国公益事业系列活动

3月31日,UPS宣布全新启动2009年中国公益事业系列活动,计划在今年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提供超过47万美元的无偿捐助。

据悉,今年UPS以助学拉开公益事业的序幕。3月,UPS分别对河北省西柏坡希望小学、通家口八一小学进行捐赠与援助,包括修缮操场、修建食堂、改善学校的饮用水系统以及搭建电脑局域网络等。

沃尔沃集团被授予卓越交流奖

3月17日,在沃尔沃集团总部,瑞典公共关系协会“卓越交流奖”评审团团长MegTiveus亲自将此奖项授予沃尔沃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夫・约翰森。瑞典公共关系协会此次授予沃尔沃集团这一殊荣,是为表彰其通过系统性评估、后续跟进以及相应培训来“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

德国代表团参访林德(中国)

4月7日,由国会议员、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官员、大西洋桥梁联合会官员和工商企业界人士等组成的德国代表团对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访问。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林德(中国)的现代化厂房,并观看了林德叉车的精彩表演。

林德(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暨跨国公司分会会长郭进鹏热情接待了代表团,并分享了林德在中国的成功经验。

UPS赞助的沃尔沃中国公开赛拉开帷幕

UPS近日宣布,作为高尔夫欧洲巡回赛的官方物流和快递服务赞助商,由其参与赞助的沃尔沃中国公开赛拉开赛幕,北京站赛事隆重开启。

UPS中国区总裁兼亚太区资深副总裁黎松江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运营为UPS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因此UPS对供应链方面和赛事提供服务很有信心。同时,UPS希望此次赞助能够有利于品牌的扩展。

FPT菲亚特动力科技鼎力支持首届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

日前,FPT菲亚特动力科技杯2009年度“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选活动项目之一的“FPT菲亚特动力科技首届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在京举行。在“节能环保,动力中国”的主题下,围绕“面对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百亿专项资金,中国发动机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传统发动机企业如何面对新能源热潮”等核心话题,共同解读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的政策走向,探讨产业振兴进程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应对战略。

沃尔沃卡车事故研究小组成立40周年

沃尔沃卡车事故研究小组成立于1969年,目的在于调查并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40年来,对几千起事故的详细调查成就了沃尔沃卡车独一无二的事故调查信息库。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及权威机关的合作,沃尔沃卡车事故研究小组采集的相关信息对世界商用汽车安全技术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TNT未来之星”灾后教育援助项启动日

4月17日,由TNT出资援建的“TNT未来之星”希望小学在四川省广元市破土动工,预计将于8月底竣工。

据悉,TNT通过其合作伙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灾后教育援助项目,内容除了参与灾后学校重建项目外,还包括建立30个“TNT未来之星”学校图书室以及设立“TNT未来之星”奖学金。

金雅拓和Precise Biometrics为windOWS集成智能卡与生物识别技术

日前,全球数字安全领域领军企业金雅拓与智能卡指纹解决方案提供商Precise Biometrics推出Gemalto,NETBio解决方案。该创新型解决方案采用Gemalto,NET智能卡和PreciseMatch―on-Ca rdTM指纹生物识别技术,取代安全性能较差的静态密码,以增强企业网络安全,保护在线身份。Gemalto,NETBio的部署和管理简便,并且能无缝地集成到微软Windows环境中。

陕汽支持北京“黄改绿”行动

日前,陕汽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淘汰黄标车、建立“绿色车队”的行动,推出“黄改绿”购车超值优惠支持政策。

据悉,北京有不少于3万辆黄标车需要更新,到9月30日前,北京城市货运保障“绿色车队”的绿标车辆预计达到2万辆,2年后达到5万辆,这将为卡车厂家带来商机。而北京市政府出台的相关补贴政策及重卡供应商推出的促销政策,将进一步刺激“黄转绿”市场的发展。

盖世理生态物流园获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全球首个“杰出”评级

3月30日,盖世理新完工的位于英国北斯塔福德郡的配送中心获得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首个“杰出”评级,该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省30万英镑的运营成本。

该生态物流园区总面积3.55万平方米,建筑的设计融入了多项环保措施,在利用光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建筑废弃物管理和低碳技

术使用等关键领域树立了极好的典型。

博世力士乐“自动化之城”正式上线

日前,博世力土乐“自动化之城”正式上线。其中囊括了包罗万象的力士乐控制系列产品,并描绘了一个快捷、安全和经济地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全景。博世力士乐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满足各种自动化任务的要求。同时,无论是驱动器、控制器,还是基于PC的控制系统,都能准确地在性能和功能方面适应用户的定制要求。第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11月召开

第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拟于11月14-15日召开。今年的年会适逢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会员和相关单位正在组织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年会论文的征集与评审、学会课题报告提交及评审、专题分论坛设立与组织、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申请及设立、第四批特约研究员申请、四届四次理事会等多项筹备工作。

第十六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将办

第十六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SCANCHINA2009)将于8月13-15日在北京举行。据悉,SCAN CHlNA2009将结合国内外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国际性、互动性、贸易性等特色,探讨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应企业的强烈要求,将开辟生物特征识别专区及标签专区。

2009中国国际物流节助推物流产业振兴

2009中国国际物流节将于11月18-22日在南京举办。本届物流节将以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多元的活动形式、高端的与会嘉宾、权威的行业视点、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为特色,重点举办2009物流全球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2009中国物流万里行等核心活动,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发展规划是这届物流节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期还将举办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颁奖典礼、长江航运国际论坛、制造业与物流业商务对接洽谈会、中国物流招投标大会等10余项活动。

2009第四届山东国际物流展览会9月开幕

2009第四届山东国际物流展览会将于9月22-24在济南召开。本次展会充分突出山东作为物流大省的重要地位,辐射整个北方地区和山东周边省份,同时承接日韩企业的产业专业。展会将与“第四届山东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期召开。

2009中国ECR大会6月在上海召开

2009年中国ECR(高效消费者响应)年会将于6月4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ECR与机遇:在挑战中胜出”,来自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商、供应商、分销商、技术支持商、咨询机构及政府机构的代表将共同探讨2009-2010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发展的趋势。2009年中国ECR最佳实践大奖也将在当天揭晓。

60.6%

今年前两个月,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253亿元,同比增长60.6%,显示出国家加大物流相关产业基础建设投资措施初见成效,对于加快物流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80%

摩托罗拉近期的一项全球调查表明,医疗卫生行业看好移动技术。全球80%的医疗卫生行业lT决策者认为,与2008年相比,移动技术对于医疗机构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700万

2007年IT产品的耗电总量约为500-600亿度,其中大型数据中心能耗占40%。对此,以富士通为代表的广大IT企业都在探讨切实可行的措施。富士通希望从2007-2010年实现削减二氧化碳排放700万吨的目标,相当于5亿棵杉树一年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篇9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品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种植业快速发展,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蔬菜面积由2006年底的148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林果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花卉苗木得到较快发展,种植面积达到6.94万亩。养殖业快速崛起。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限额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43家,肉、蛋、奶总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主要饲养量均居全省前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4万亩。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6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30%。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种植业结构调整仅处于起步阶段,以蔬菜、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种、养基地及加工企业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理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序调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率先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为突破口,使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和名片,力争把建设成为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并积极推进果业、苗木花卉和渔业的发展。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扶持机制,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稳定粮食产量,扩大蔬菜面积,大力发展畜牧,做大花卉苗木、林果生产,优化种植布局,改革种植模式,开发宜渔资源,努力扩大渔业规模,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市场引导,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功能区划确定主攻方向,搞好示范带动,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建立畜牧、蔬菜等种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先行,积极鼓励引导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品牌经营化战略,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等注册。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林果、苗木花卉和生态池塘渔业,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扶持建成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三、五大产业振兴的重点

(一)畜牧业。积极与京、津、济、青等大城市对接,继续引进和培育高档次、大规模和实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加快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突出畜禽生产特色大县建设,形成畜牧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畜禽及其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实现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强化市场兽药、饲料质量监管,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切实保障畜牧业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建成15万头奶牛、600万头生猪、100万头肉牛、3亿只家禽生产基地,建设品质畜牧业示范区10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饲养比重达85%以上,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畜牧业产品质量、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

(二)蔬菜产业。集中发展京沪铁路线东部、京沪铁路线西部、宁津乐陵庆云“三大板块”,重点抓好温室蔬菜区、都市农业区、拱棚蔬菜区、加工出口蔬菜区、露地菜区、食用菌区“六大区域”;三大板块涵盖全市57个重点乡镇,面积275万亩,占总面积91.6%。集中建设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平原县坊子乡七彩庄园蔬菜物流园、宁津东崔蔬菜批发市场三大市场,使之成为覆盖全国的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加大对瑞丰食品公司、乐陵国强亚联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等十大蔬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外向拉动能力,促进蔬菜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加大先进技术设施投入,健全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世纪风科技园等五大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在规划的三大蔬菜板块内,建设德城区黄河涯镇西瓜园、乐陵国强亚联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等10处园区,每处设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区。同时注重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每年“三品一标”认证50个以上。到2015年,培育1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的蔬菜品牌,把打造成名牌蔬菜集聚地。实现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00万亩,蔬菜总产1020万吨,蔬菜总产值突破16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占到农业收入增幅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蔬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三)果业。在原有特色果品基地的基础上,快速膨胀规模,培强德城区二屯牛心柿基地、夏津县沙果果桑基地等20个特色果品基地,扩大我市特色经济林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建好黄河涯优质桃市场等10个果品市场,围绕20个特色基地在产地乡镇建设相应的果品市场。扶持建设10个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好100个百亩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高效示范园。培100个百亩以上的果树大户。搞好30万亩金丝小枣的嫁接改造,推广省果科所及我市选育的金丝小枣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培育打造城南万亩桃园等10个果品旅游采摘园区。打造出10个优质果品名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果业信息平台建设,使我市的经济林走向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新发展经济林面积30万亩,金丝和无核小枣品种改良10万亩,达到小枣50万亩、水果50万亩的规模,全市果品面积达到100万亩。金丝小枣优系等主要林果总产达100万吨,年产值25亿元。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种种植面积比率达60%。

(四)苗木花卉产业。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规划建设市枣树种质资源库。搞好基地建设,每县(市、区)规划建设一处或多处千亩以上规模的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部分县(市、区)创建花卉苗木高科技创新园,带动本地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提高设施栽培在花卉苗木中的比例。注重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以鲜切花、园林苗木、盆栽植物、特色花卉、用材种苗等五大品类产业为重点,整合花卉苗木营销资源,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档花卉、鲜切花和绿化苗木交易集散中心。到2015年,实现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五)渔业。做大做强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名优”高效渔业区等五处现代渔业经济区。大力推广规模养殖,规划建设30处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其中5000亩以上8处,万亩以上3处。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种,把适宜养殖的罗非鱼、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培育成我市优势品种。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粮渔业。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做精休闲渔业。到2015年,实现渔业面积40万亩,实现鱼产量15万吨,年均增长12%,渔业总产值25亿元,年均增长18.34%。通过渔业生产,改造荒碱涝洼地、村边湾坑、废弃窑坑等宜渔“三荒”资源50万亩,形成耕地20万亩,建设农村社区水体景观,美化群众生活环境。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快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测、技术研发与推广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市、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五大产业种养园区创建、市场建设、品牌创建认证活动,对建成一定规模或取得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示范园区和取得名优品牌产品给予奖励。对畜牧机械、涉畜保费、畜禽良种引进与保护开发、畜舍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服务、贷款贴息、蔬菜林果等病虫害防治、花卉林果种质资源保护、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贷款风险等项目,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给予适当补贴;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机具补贴、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向五大园区基地建设倾斜;四是根据国家、省扶持五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性资金;五是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站点建设服务,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系列化后勤保障;六是切实落实种养用地政策,保障标准化规模种养用地。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种养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突出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强化品牌创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5年内全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每年新增蔬菜“三品”数量50个以上。通过以畜牧、蔬菜产业为突破口的品质品牌农业产品创建,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的五大产业优质品牌基地。

(五)强化市场服务保障。各县(市、区)在相关畜牧生产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林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区域性产业协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出台专业合作社指导方案,重点乡镇要成立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指导合作社规范运作制度,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重点搞好农资供应、技术推广、产品检测、销售服务,提高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篇10

县委、政府今天召开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大会,主要的任务就是动员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抢抓时节开展好春季植树活动。鼓足干劲,保质保量完成今春繁重而艰巨的植树造林任务。去年,我们以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项目工程为重点,举全县之力打好了植树造林大会战。

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完成退耕还林3.7万亩,“三北”四期、重点防护林建设、治沙等工程项目,全县春季共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5.2万亩,是往年造林面积的1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植树造林成果,县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今春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为主的造林绿化工作,开展全民植树造林。下面,我就今年春季的植树造林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行动,迅速掀起春季造林热潮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提出,把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了一系列造林富民政策,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县委、政府抢抓这一有利时机,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争取国家的投资支持,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挥汗播绿。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县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大幅度提高,风沙灾害天气明显减少,土地、草场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土地沙化比较严重,土壤相对贫瘠,草场有所退化,种养殖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增收缓慢。因此,我们要把造林绿化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与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依托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迅速壮大林草业,以林草业的大发展,服务于畜牧业这个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振兴农牧区经济。今年春季,我县仍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三北”四期防护林和牧区水利工程绿化等项目,通过相关项目的拉动,进一步扩大造林绿化规模,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年之季在于春。今年的开春较去年晚了一点,任务较去年多一些,如果错过了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不但会影响树苗的成活率,而且会直接影响林业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在繁重的任务面前,在造林绿化这个生态工程上,全县各级领导、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服从并主动服务于全县生态建设大局,充分认识到造林绿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做到认识明确,行动统一。各单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把春季植树造林作为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的载体,切切实实完成造林任务。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像对待本职业务工作一样,高度重视造林工作,认真履行造林绿化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要求,亲自抓、负总责,身先士卒,带领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严格按照造林的标准和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今春造林任务。克服一切困难,共同打好春季造林攻坚战。

二、明确目标,干群联动,把绿起来作为造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