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22:3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技术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案例分析某商业大厦位于市中心,共36层,建筑面积158800m2,设有4层地下室,地下总面积为42000m2,建筑平面按照方形的形式进行布置,建筑轴线距离东西99.5m,距离南北103m。地下基坑底部最深的相对标高为﹣24.5m,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筏基作为基坑基础。现场场地比较狭小,而且周围环境颇为复杂,受资金限制,工期较短。该工程在2011年9月开工,初步计划基坑土方开挖在3个月内完成。经综合考虑,多次商讨,最终决定采用灌注桩和锚杆综合支护结构体系。
1.2支护体系设计阶段在施工前,需要做好支护体系的设计工作,为安全施工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该工程中,由于现场环境相对复杂,应该提前做好测量和勘查工作,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多个设计方案中,选择最具经济性、可行性、安全性的施工方案。不仅如此,应该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都能够明确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
1.3支护体系施工阶段(1)工程施工。深基坑工程综合性较强,施工颇为复杂,涉及土力学、岩土工程、计算机等诸多领域,挖土、围护、防水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安全。为此,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在施工中,全体施工人员都以设计方案为依据,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每一项操作,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使得失误率大大降低。(2)水体控制。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地下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对深基坑工程进行设计时,应该做好地质水文勘查工作,了解施工现场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走向等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止水措施,做好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排水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保证深基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3)锚杆支护。土层锚杆主要起的是钻孔作用,钻孔对象有两种,一是开挖的深基坑的墙面;二是尚未开挖的基坑立壁土层。其施工流程为:先提前测量勘察,标出关键部位或较弱部位;然后使用锚杆机在指定位置钻孔,锚的高度、钻杆倾角等都应符合规定标准;孔深达到要求后,将孔端扩大,通常会形成柱状;接下来取出钻杆,检查锚索,并将钢筋、钢索等抗拉材料放入孔内,然后灌注相应的浆液材料,使之和土层相结合,成为抗拉力强的锚杆。
1.4锚杆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防止基坑周围土体可能出现的坍塌、滑动和裂缝等问题,可以采取锚杆支护技术,对土体进行加固,提升土体的粘聚力和强度,生成相应的次承载层。在锚杆支护施工中,锚杆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支护的效果。因此,施工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选择新型高强锚杆材料,结合杆结构与形式的优化,提升锚固效果。对于一些施工环境相对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如果单纯采用锚杆支护技术,则难以起到相应的加固效果,在一些旧有建筑的加固施工中,仅适用锚杆支护同样难以实现良好的支护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入其他技术,如注浆技术等,与锚杆支护技术相互结合,开发相应的注浆锚杆,通过对注浆参数的合理控制,可以起到良好的加固目的。
2结束语
篇2
1、发电过程中的运用
电力工程技术得技术含量很高,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和机电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力工程技术中还涌现出同步开断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技术的高压变频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
2、电源领域的运用
不同用户,尤其是大用户往往采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电器元件,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为接入智能电网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恒定频率的交流电源等等。
3、输电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智能电网的运营需要具备电能质量高、电网工作状稳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大批适应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型装置应运而生,比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对于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的输电工程,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直流电的输电方式。而我国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来作为送电和受电两端的整流阀和逆变阀装置,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极大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同时在极端天气下还增强了输电网络的稳定性。这些装置技术含量高,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电网突然断电和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网络的可靠性。因此,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电力工程技术和相关的配套装置是我国新型智能电网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该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对供用电的接口所具备的经济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用户经济性以及技术等级这两个评估体系,并借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来促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经济且优质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的运用,具体涵盖了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得电能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从而具有较大的运用市场。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首先,线路造价低,节省电缆费用。其次,运行电能损耗小,传输节能效果显著。直流输电导线根数少,电阻发热损耗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且传输功率的增加使单位损耗降低,大大提高了电力传输中的节能效果。最后,线路走廊窄,其节约的土地量是很可观的。除了经济性,直流输电调节速度快,运行可靠。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紧急支援,因为直流输电可通过可控硅换流器快速调整功率、实现潮流翻转。此外,直流输电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电压分布平稳,负载大小不发生电压异常不需并联电抗。
3、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国家下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到2020年较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40%,而我国发电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热力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转换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核心。目前,我国着重开发大规模电厂并网技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范围大、运行可靠的光伏发电技术等。但是,我国的能源转换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高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研发能源转换的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建设中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各种并网技术的效率等。
三、总结
篇3
(一)具有较广的使用范围
外保温可以适用的建筑非常的广泛,例如会用到采暖和空调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可以运用,它不仅仅能够用于新建工程,还可以用于旧房的改造,可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二)利用外保温有助于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达到延长建筑寿命的效果
外墙外保温因为其位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外侧,因此可以有效的对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结构变形所产生的应力进行缓冲,还能够有效的对雨、雪、冻融、干、湿循环等对建筑物的结构所造成的破坏进行规避。同时还可以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与紫外线进行一定程度的阻隔,从而较少对围护结构所造成的侵蚀。实践证明,墙体与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材只要合适,厚度合理,那么通过外保温来有效的防止并减少建筑墙体与屋面因为温度所引起的变形,进而有效的消除顶层横墙常见的斜裂缝或者八字裂缝。因此,通过合理的外保温措施不仅仅是能够减少温度变化对维护结构所带来的应力,同时还能够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保护,有效的提高建筑主体的耐久性。
(三)可以有效的消除“热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与内保温相比,外保温的方式将能够更加有效的避免“热桥”,例如利用外保温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内外墙交界部位、外墙圈梁、构造柱、框架梁、柱、门窗洞口等各处所产生的“热桥”。有统计显示,底层房间所产生的“热桥”其所附加的热负荷占总热负荷的大约23.7%,而处于中间层与顶层的房间则分别是21.7%与24.3%。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热桥”所产生的热负荷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采用的是内保温或者是夹心保温都很难避免这些“热桥”,而如果是采用的外保温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的结露,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消除因“热桥”所产生的附加热损失。
(四)能够有效的改善墙体潮湿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内保温都必须要设置隔汽层,而如果是采用的外保温,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测,利用稳态传湿理论进行冷凝分析可以知道,只要保温层所采用的保温材料适当,那么墙体内部通常都是不会发生冷凝现象的,那么也就不用设置隔汽层了。采用外保温措施,可以使得结构层的整个墙身的温度都提高,从而能够降低含湿量,进一步的改善墙体的保温性能。
二、外保温墙面的施工技术要点
(一)施工条件选择
施公前必须要对基层墙体进行验收,只有合格的才可以进行施工,对于旧墙就必须要先对墙面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果墙面有水,则不能够直接施工,外部环境如果气温低于5℃,或者是风力超过五级、雨天,这些条件都不能够施工。施工前必须要保证门窗或辅框已安装完毕,其他必要的各种与外墙相关的管线、预埋件、支架等都必须已经安装到位,同时还必须要预留出外保温的余地。外脚手架的拉结已移到门窗洞口处。
(二)施工工艺流程
整个施工工艺流程为:对基层墙体进行清理——对墙体基层界面进行拉毛——吊垂直、套方、弹控制线、冲筋——抹保温浆料——固定四角网——抹抗裂砂浆——外墙粘贴面砖——勾缝。
(三)基层墙体清理
对在施工时墙面遗留下来的各种杂物以及其他干扰物进行清理,例如钢筋头、废模板、各种施工孔洞,墙面的浮灰、油污等等。而对于旧墙面,如果出现了松动或风化的地方,则一定要将这些部分剔除干净。当墙表面凸起墙面大于或等于10cm时应剔除。
(四)墙体基层界面拉毛
对于混凝土以及砌体表面,比要要用相应的界面材料,用按照相关规定中的比例调好的砂浆进行后滚、刷墙、柱面。拉毛作业条件:主体结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且已经经过验收达到合格标准的;装修外架子必须根据拉毛施工的需要调整好步数及高度,严禁在墙面上预留脚手眼及施工孔洞;常温施工时墙面必须提前浇水,并清理好墙面的尘土及污垢;抹灰前门窗框应提前装好,并检查安装位置及安装牢固程度,符合要求后,用1∶3水泥砂浆将门窗与墙体连接的缝隙塞实、堵严,如果缝隙较大,就应该在砂浆中掺入少量的麻刀进行嵌塞密实。对于那些铝合金门窗与墙体进行连接的缝隙必须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嵌填;那些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接缝处,必须要提前进行处理,同时还必须要对空腔进行检查,看是否畅通。当缝勾好后就进行淋水实验,如果没有出现渗漏现象,那么就可以进行下道工序。在对缺棱掉角的加气混凝土进行处理时,要先洇湿基层的表面,然后刷掺用水量10%的107胶水泥浆一道,接着就跟着抹1∶1∶6混合砂浆,每一层的厚度都应该控制在5~7mm。在拉毛灰大面积施工前,必须要先做好一个样板,当样板鉴定合格并确定了施工方法后,再组织施工。对于那些高层建筑则应该用经纬仪在大角两侧、门窗洞口两边、阳台两侧等部位打出垂直线,并做好灰饼;多层建筑可用特制的大线坠从顶层开始,在大角两侧、门窗洞口两侧、阳台两侧吊出垂直线,做好灰饼。这些灰饼即为以后抹灰层的依据。操作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根据灰饼充筋→装档抹底层砂浆→养护→弹线、分格→粘分格条→抹拉毛灰→拉毛→起分格条→勾缝→养护→质量检查
(五)吊垂直、套方、弹控制线、冲筋
根据保温设计规定的厚度,在建筑顶部墙面的大角处固定好钢线,吊垂直。然后根据垂直来控制通线做垂直方向的灰饼,然后根据两垂直方向灰饼之间的通线来做保温层厚度灰饼,每个灰饼之间的距离(横、竖、斜向)都不应该2m。灰饼的质量要求、方法同一般的外墙面冲筋。
(六)抹保温浆料
保温浆料必须要指定专门的人来根据规定的材料配合比利用机械来进行搅拌,加水量则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气候条件进行调整,搅拌的时间一定要超过3分钟,对于已经拌制好的浆料必须在4小时内使用完,对于落地灰如果处于4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重新拌制使用,而如果是超过4小时则不能够再次使用。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则不能够再次向保温浆料加水搅拌。保温层砂浆要进行分层涂抹,每一次的厚度在20mm左右,涂抹时不宜来回拉抹,对于阴角部位,从外向内抹,打鱼鳞状底糙,分层抹保温浆料的间隔时间应该在24小时以上,且表面用手按不动。再进行下一次抹浆时,表面要用铝合金的刮尺初步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平整度用2m长靠尺检查,控制在4mm以内。
(七)固定四角网
在保温层上全面铺盖的四角网需用塑料胀栓进行锚固。对于塑料胀栓的数量则是每平方米都不能够少于8个。四角网在转角处50㎝范围内都不能够搭接,其他地方的搭接宽度则应该大于等于4㎝,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每块四角网的长度不得大于3米。
(八)抹抗裂砂浆
抗裂砂浆与保温浆料相同都应该制定专人按照规定进行搅拌,用砂浆机或者是搅拌器进行搅拌,搅拌时必须采用砂浆机或搅拌器,必须要严格禁止采用人工搅拌,与保温浆料相同也不能够在拌制好的抗裂砂浆中掺水。对于已经拌制好的抗裂砂浆则一定要在两小时内使用完。在进行抹料时要求必须要上杠找平,对于那些不合适的地方则要用木抹子搓平,必须要达到要求的强度时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在施工抗裂砂浆前也必须要先进行相关方面的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国内干拌好的抗裂砂浆料有可能因为水泥过期使得强度降低,有时表面易起粉,贴面砖时会出现脱落的现象。对抗裂砂浆应该要分两次进行施工,这样做可以保证四角网在抗裂砂浆中的位置是正确的。
(九)外墙粘贴面砖、勾缝
采用该体系提供的瓷砖粘结剂和勾缝胶粉进行施工。施工方法及要求同一般的外墙面贴面,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瓷砖粘结剂粘贴瓷砖有一定的下滑现象。应注意粘结剂不能厚。对勾缝要求饱满,以防渗漏分层。在进行面砖粘帖时,外墙饰面砖施工前应按规定进行粘贴强度试验,并在铺贴饰面砖后(勾缝前)抽样做粘贴强度检验。外墙饰面砖的粘结层应采用非憎水性水泥防水砂浆或其他具有粘结强度保证的特种砂浆;不得采用有机物作为主要粘结材料,粘结层厚度宜为4~8mm。找平层、氯丁胶防水砂浆防水层应预先淋透水湿润,让表面无明水;面砖提前浸水2小时以上并洗净浮尘,表面晾干后待用。粘贴应分片分块进行,每一分格内的粘贴顺序为从上至下,粘贴灰浆为水泥膏或1:2细砂浆(砂要预先过筛),厚度为4-8毫米,充满面砖背面;面砖贴上墙后要用灰匙木柄轻轻敲击砖面,使灰浆液化,同时另手压紧砖面并上、下、左、右将其推动,使砖就位并粘紧墙面;贴到一定面积后要用靠尺检查面砖平整度,拉线检查砖缝平直度。女儿墙或拦板压顶、窗台、腰线等细部贴面砖时,应使顶面面砖压立面面砖的做法,以免向内渗水而引起空鼓;同时表面应按规定做好斜水;窗台外侧饰面层的最高点应比内窗台低不小于10mm,且应向外排水,坡度不小于20%;饰面层与窗框下横档接缝处应留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门窗框外侧与防水砂浆及饰面层接缝处应留宽8~10mm的凹槽,并嵌填高弹性耐候密封胶。勾缝时,缝用高弹性密封材料嵌填缝;如设计有说明时应按设计要求处理,,竖缝不填缝,横缝用1:1氯丁胶乳防水泥砂浆勾半缝。面砖抽样做粘结强度抽样检验后,可进行勾缝。事先要将贴面砖时挤出的灰浆疙瘩清除,将缝洁净并湿润,然后用高弹性密封材料勾缝。勾水平缝顺序是先上后下,勾好后应密实,表面光滑均匀,颜色一致(要用同一牌号水泥),凹入砖面2-3mm。勾缝质量的好坏,与墙面的防水性能和观感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必须仔细操作。当所有施工工序都完成后需要由专门的部门进行质量验收。
篇4
1.1高支模板施工技术准备
首先,建设工程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看懂图纸,且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内容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技术负责人应该仔细审查图纸,对图纸中模糊的地方进行标记,为二次审图提供便利。第二,技术人员在审图时还应对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快速掌握,然后开讨论会进行共同商量,并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三,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应对高度和尺寸进行初步设计,并针对项目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第四,规模较大的支模方案应经过技术专家进行论证并通过,方案应经技术负责人最后审批在进行实施。
1.2施工人员准备
高支模板施工前应做好施工人员准备,应做到项目部管理人员合理有效分工。具体人员准备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根据获得批准和通过的方案与项目管理和施工人员及时对技术要求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应对项目部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以确保质量达标。第二,项目木工长应对工程中涉及的技术进行相关传授并对工程的实施进行监督;工程竣工时应考察是否达到验收标准。第三,项目专职质检员要及时检查工程质量,质量不合格的应勒令其施工人员及时修改,尤其是要对项目中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考核以确保其达标。第四,项目测量员认真负责工程的测量工作。第五,项目专职安全员应对将要竣工的项目及时履行检查职责,对项目不合格地方尽快做出调整。如果项目中存在支架时安全员也应对其进行检查,以免漏掉。
1.3施工材料准备
一般而言,高支模板施工选用的建筑胶合板为18毫米,且为扣件式钢管支撑。相关负责人在对施工材料进行购买前,应对材料的出产厂家进行仔细考察,同时进场检验钢管、扣件的规格,确保其规格与施工设计方案一致,高要求地保证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构造设计要求
2.1一些经常被忽略设计要求
第一,设置的立杆间距难以保证水平横杆贯通。设计模板支撑系统的时候,要按水平构件的尺寸大小对荷载进行计算,再分别对立杆间距进行准确的确定。如果板下立杆间距和主、次梁不一致时、纵横不成行时,因为构造上的不足,水平横杆不能纵横贯通,就会削弱架体整体的稳定性。但是如果在设计方案时,依据荷载的大小,主、次梁下的立杆排距做到一致,并对梁下每排立杆的间距和根数进行核定,对于板下的立杆间距,应选为梁下的整数倍,这样才可做到水平横杆的完全贯通,提高架体的整体稳定性。第二,边梁下的模板系统缺乏有具体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节点图。高层建筑框架梁下的模板系统边缘多为临空面,一旦在设计方案时不充分重视,会导致施工工人把支撑杆联接到外脚手架上,对模板支撑系统和外脚手架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连墙杆的结构特点和设置方式不符合要求,给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大部分工程的几个面或某一面没有剪力墙,多数没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方案,不具有针对性的,应对连墙杆的连接措施和连接部位进行规定。第四,容易对后浇带结构特点进行忽略,对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带来影响。对高支模施工方案进行编制时,应对浇带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并在后浇带处设置独立的支撑带,同时在进行连续施工时,逐一对应设置上下层的立杆。第五,忽略顶部支撑点的设计要求。立杆顶部最好设置支托板,且与支架层顶横杆高度距离最好不要大于400毫米。当顶部支撑点在顶层横杆时,应向立杆靠近,最好不要超过200毫米。
2.2高支模板施工时应注意的构造要求
高支模板施工时应注意两方面的构造要求。第一,应全面对支撑架搭设的要求进行了解并掌握。搭设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进行,水平杆和立杆的接头应在不同的框格层中全部错开进行设置;对于横杆的水平偏差和立杆的垂直偏差应确保小于扣件架的规范要求;对于钢管和扣件的质量应该和扣件架规范要求符合;设计地基结构层支座时应该符合承载力要求。第二,应注意整体性构造层的构造要求。如果支撑架的横向高与宽比大于或等于6或高度大于或等于20米时,应该对双向水平加强层或整体性单向进行设置;对单向水平加强层设置剪刀撑或水平斜杆时应按照每4至6米沿水平结构层进行设置;在支撑的中部和顶部每隔10至15米设置双向水平加强层;时刻确保高支撑架的底部和顶部必需设置水平加强层。
3结语
篇5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的提升,工程机械也在不断的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空调制冷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但是工程机械空调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空调系统,相对是比较复杂的。空调制冷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压缩、冷凝、节流和蒸发这四个工作环节的不断的循环运行,从而保持蒸发器周边温度保持在一个响度比较稳定的低温度的情况下,从而实现工程机械过程中的制冷的要求。
二、空调制冷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发展应用
空调制冷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由功能简单向功能齐全方向发展,而工程机械空调发展虽滞后于车用空调较多,但其发展历程与汽车空调基本相同。单一供暖,该阶段空调系统多为利用发动机冷却液通过制热芯体将水芯加热,用鼓风机将被加热空气吹入驾驶室,给驾驶室的操作人员供暖。目前国内某些企业的工程机械产品依然在使用此种空调,主要用于售价较低的小型工程机械。单一制冷,单一制冷空调技术在二战后得到运用,在1957年开始有了加装单一制冷空调系统的轿车。但是此空调装置无法调节温度,目前基本被淘汰。当前使用的单一制冷空调,几乎都为可调型。冷暖一体化,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冷暖一体式空调第一次在汽车上实现应用,并且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制冷、制热、除霜、通风和过滤等功能,但是需要人员控制,工作量较大,可调温性差。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多数都在使用这种空调系统。自动温控空调系统,该种空调系统虽冷暖一体,但需要手动调节温度,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控制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但是目前此方案还是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种空调系统需要事先将温度设定好,系统会在事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自动工作,起到调节驾驶室内空气的目的。目前,此方案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机械的空调系统中。
三、空调制冷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作用
通常,工程机械工作环境比较差,操作人员的操作环境也较差,尤其在潮湿、炎热、粉尘大、寒冷的作业地区,空调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机械空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对驾驶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流速和清洁度等影响因数进行调节,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并去除挡风玻璃上的雾、霜、雪,保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具体功能有以下几点:一是调节驾驶室内空气的温度。夏季降温,冬季取暖并除霜、雪,潮湿季节除湿除雾。二是调节驾驶室内空气的湿度。三是调节驾驶室内气流流速。四是净化驾驶室内空气,提供洁净新鲜空气。五是实现驾驶室内增压,阻止灰尘进入驾驶室。冷暖一体化,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冷暖一体式空调第一次在汽车上实现应用,并且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制冷、制热、除霜、通风和过滤等功能,但是需要人员控制,工作量较大,可调温性差。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多数都在使用这种空调系统。自动温控空调系统,该种空调系统虽冷暖一体,但需要手动调节温度,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控制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但是目前此方案还是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种空调系统需要事先将温度设定好,系统会在事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自动工作,起到调节驾驶室内空气的目的。目前,此方案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机械的空调系统中。
四、在工程机械空调各个部分的安装
(一)压缩机选型与安装。压缩机是空调系统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空调系统中的压缩机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种是控制排量压缩机,一种是变排量压缩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压缩机都是有着将制冷剂进行运输送制冷的作用。定排量压缩机指的是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进行相应比例的转动的调整。因此定排量压缩机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够根据制冷的情况来改变自身的转速,这样的话会导致输出的冷气过于集中。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是连续的运转的话一般的转速是保持在2200-2500转/分钟,如果是非连续性的运转的话一般是保持在2800转/分钟。变排量压缩机其自身的功率是自动根据制冷的需求进行自动调节的。变量压缩机具有定排量的和变换排量的双重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变排量压缩机是转速一般设定在2200转/分钟。
(二)制冷剂管路的布置。制冷剂管道主要是指蒸发器到压缩机的这段管道距离,在进行管路设置的时候管路要尽量的小,并且管路的通道的直径应该按照能承受的最小的眼里来进行设置。制冷剂管路的通道必须要保证与发动机的排气管的隔离。
(三)空调安装中要保证各个部分的稳固性。在机械工程中安装所使用的空调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空调中的各个部件都是要稳定牢固,这样能够保证在机械工程中使用空调的时候的耐冲撞和震动性。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实验技术;职称评聘;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干劲不高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自1994年以来,因辞职、调动等原因离开的有18人,这还不包括那些转岗不再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决困难、待遇偏低是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队伍建设起着杠杆的作用,完善职务评聘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1987年底开始试点、1988年全面铺开,至今有10多年的历程,这项工作对巩固和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名额偏少,职称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每年下拨的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名额偏少。以我院为例,2001年有工程师35人,只有2人获得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讲师14人,却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除去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等因素外,高级职称的名额下拨比例偏少是重要因素,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难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最高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满足不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近年来提高的要求。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已拿到了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副高职称满足不了年轻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评聘不分开,重评审轻聘任目前在许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的成分还很大,不聘任或不续聘的人员极少,几乎有了任职资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颁发聘任书和签定协议书成了走过场,甚至连这一手续都没有。同时,只要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在工资等各方面待遇也是无条件晋升。这在一段时间里曾起到了激励作用。大家为了评上相应的职称,对照评审要求,找差距,调整自己,向着既定目标靠拢,这种工作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曾经带动了一批人积极向上。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职称到手以后,压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虚度光阴,特别是在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他们的水平很快就与专业职称不相符合。这种现象在高校各系列职称评聘中普遍存在,实验技术系列也不例外。
(3)职称评审标准与实际工作表现脱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制定一定的标准,可以使评审更具有科学性。作为标准之一的论文或著作,是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的,我校对于申报职称人员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要求。这对于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助长了虚要文章、文章上不给挂名就不愿干工作等不正之风的产生。从专家评审的角度来说,也有”唯论文“的趋势,往往忽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而单从论文的数量上来进行考察和评审。虽然实验技术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评审中对平时的工作考核结果不重视,由此产生了不论平时工作表现如何,只要有文章就能升职称的不正常现象,也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平时考核流于形式。
二、加强职称评聘以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职称问题是高校在职人员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与工资等一系列待遇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职称评审这一杠杆,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队伍,是高校师资工作的重点。为发挥职称的积极作用,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特点,应该做好下列几点:
(1)合理设置高级职称岗位针对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层次普遍提高的状况,除了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外,在职称设置上,实验技术队伍应设置正高职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如:重点投资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设置正高职称更显为必要。这样,可在实验技术人员中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能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也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他们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吸引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投身于实验技术工作,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2)评聘分开,理顺评审与聘任的关系职称的评、聘分离是指在评上职称后,是否马上聘任,要看能力和表现,即使在获得聘任后,还要不断考察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不胜任的立即解聘,使每个人都有紧迫感,都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渴望;同时,其福利待遇是按所聘任的岗位(职位)来确定。评聘分开有助于强化竞争机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助于合理地流动,同时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人员的水平和解决职务限额的矛盾;评聘分开有利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社会化、统一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公平竞争、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有利于聘任制的真正实施;评聘分开更有利于队伍的建设,增强其活力。
(3)坚持正确的导向,调整和完善评聘条件
1.坚持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在评审中,应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引导实验技术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牢固的教书育人意识是对他们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的重点。
2.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与平时的考核工作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制定符合其各自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评审标准;同时,将平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使评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
3.加强对培训和提高的要求为鼓励和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提高,应在职称评审时对人员的培训和再学习有明确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实验员是否参加培训和参加培训的质量应该作为一项评审的指标,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提高,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4)考核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完善
在考核中应坚持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考核宜采取个人自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
1.对于从事教学实验的人员对从事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的考核应从教学实验所面对学生的数量、面对学生的层次(高年级或低年级)等入手,着重考核教学实验过程的质量。如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对实验步骤进行调整,使实验效果更好,工作起来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实验人员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性的课题里,实验人员承担了相当重的科研任务,几乎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考核时,应着重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如文章、经费、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
3.对于从事大型仪器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对大型仪器的服务和管理是否上水平,仪器功能开发率、完好率、使用率是衡量的尺度。在保证仪器完好率的前提下,应当追求仪器功能的高开发率和高使用率,使仪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验员管理上水平对仪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尽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鼓励创新,挖掘潜力,促使他们在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设备使用的新功能。
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建立起一种竞争、激励、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质量,问题
前 言
建筑智能化通常由安全防范、通信与控制以及多媒体这 3 大系统构成,每一个大的系统往往又涵盖了多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存在就等同于人身体中的神经网络,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便将直接导致建筑物的使用不便甚至瘫痪。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持续改变、更新、增补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建筑机电工程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影响建筑机电工程质量因素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建筑机电工程质量问题通常是由人为和材料设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引发的。
1. 1 前期准备不完善在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机电安装工程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施工前期准备过程中理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机电工程设计,而考虑到施工成本和时间问题,绝大部分施工单位往往在投标过程中以及中标以后并没有充分结合业主需要和本身技术条件对其进行详细设计,以致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排管布线与结构构件位置冲突、造价超标、工期拖延等问题频发。
1. 2 施工操作不规范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通常是由比其年长的技术人员通过传授自身经验的方式所教育出来的,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知识构架,以致其在施工操作过程中不规范,而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够对工程质量形成保障而且危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 3 各部门协调不利
建筑机电工程往往涉及了强电、弱电、消防等多个部门,并且各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并非单独进行,而是和其他各部门的施工相互交错在一起,需要相互沟通协调。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各部门通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想其余部门都能配合自己,以尽快完成自身工作,而这样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却通常是各部门协调不利,工作极难往前推进,工期延误,存在的质量问题很难发现。
1. 4 材料设备质量不规范
机电工程中材料设备质量的不规范将会直接引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因此一旦材料和设备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机电工程的质量也就难以确保。在机电工程涉及的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等机电设备在材料市场中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非标设备,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决定设备质量,因此如果不能对材料设备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那么所采购的材料设备的质量将很难有所保障。
1. 5 设备型号与施工要求不一致
由于我国国内缺乏对机电设备型号的相对固定的标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电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型号、规格的机电设备,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匹配误差问题,给机电工程设备的采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施工阶段有时还存在设备型号不明的情况,在这样情况下,设备采购工作便更难进行,所采购的设备与施工要求不一致也就更容易出现了。
2 建筑机电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是一件非间断的工作,从前期准备阶段起到最后竣工验收为止,伴随着施工工作的一步步推进而不断变化,为能够更好的对质量做出有效把控,首先便要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知道机电工程各专业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2. 1 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图纸的完善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将会对机电工程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技术人员要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整个工程的工程内容和特点,结合客户需要进行图纸设计。而且,在发现图纸与实际存在矛盾或者不符的情况时,先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在审查通过后,再对图纸进行及时的改正,如此才可作为机电工程施工的依据,确保施工质量具备良好开端。
2. 2 强化人员培训
建筑机电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科学、系统化的专业技术。鉴于我国现有大部分机电工程一线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的实际状况,各机电工程施工企业应强化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施工重点,减少质量问题。同时,通过人员培训,还可以把好的、新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不断改进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2. 3 优化施工技术和方法
伴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逐步深入将会进一步促使各专业工种从业人员技术力量的提升和施工操作规范化程度的加深,因而,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也应不断的总结经验,优化施工技术和方法,使得施工质量更有保障,同时还可以加快施工进度。
2. 4 保证材料设备质量建筑机电工程所涉及的材料设备质量的优劣是判断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材料设备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即使施工人员的技术力量雄厚,也不能阻止机电工程质量的产生。因此,在机电工程材料设备的购置过程当中,应该把好质量关,加强对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力度,及时剔除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设备,避免后期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更换的情况发生。
2. 5 明确设备型号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促使新的设备型号的产生,为了避免由于市场设备型号问题而导致的匹配误差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制定出对机电设备型号的相对固定的标准。同时,在机电工程前期准备过程当中,应该明确工程设备型号,以方便设备的采购,防止因设备型号不明确问题所引发的设备型号与施工要求不一致情况。
2.6改进施工技术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中也应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方法,提升施工的进度,保证施工的质量,改进施工技术与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施工中出现的诸多安全问题。机电工程的具体施工中,增强施工先进施工工艺的使用力度,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取针对性的施工技术,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时间。
2.7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现阶段,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一步,虽然在实际的施工中好存在许多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低下的施工人员,但是只要重视施工操作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就能够在实际的机电工程施工中准确的把握施工要点,避免使用临时工,及时的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施工隐患。
3 结语
建筑机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严格制约着智能建筑的发展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只有对其进行很好控制,才能够保证智能建筑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便利、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为智能建筑这一概念的实体化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 1] 肖保兰. 浅谈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J] . 价值工程.2010, 29(33):49.
[ 2] 李宁. 论如何提高建筑机电工程的质量[J] . 四川水泥, 2015,37(5):332.
篇8
1.加强工作宣传动员力度,确保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也可以让将来参加职称评审的人员尽早地了解与评审相关的因素,如: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论文、成果等,让他们寻找自身薄弱的环节,并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增加了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因此针对基层车间职称评审政策理解掌握和宣传力度不够的实际,人事科组织各基层单位培训管理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培训,对相关评审政策、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职称评审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关说明》,重点公布了评定政策依据、评定范围、评定条件、评审权限等内容,统一制定了《评审申报表》规范填写模板,并多次召开评审工作专题会,积极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职称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2.严格参评人员资格审核,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资格审核,不仅关系到每个申报人员的参评资格,而且会影响到职称评审的每个环节,是确保每个申报人员切身利益及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核参评人员材料过程中,力求做到层层负责,严格把关。人事科重点审核五个方面:一是审核参评人员的学历证书,对于特殊情况的进行查档核实;二是审核参评人员的现有任职资格证书及获取时间;三是职称英语证书的有效期及考试等级;四是取得职称计算机合格证模块的数量;五是审核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论文、成果的真实性。
3.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确保评审工作的合理性
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是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人事科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学历、资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荣誉称号与技术称号、年度考核、送审论文审核答辩、专著、获奖成果与重大项目等,直接定量计分;如职业道德、理论功底、实践创新能力、岗位责任、业绩贡献等进行定性评分。科学的量化标准取代了惯用的资历年限标准,且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全程公开述职答辩过程,确保评审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职答辩环节为了增加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评审会采取参评人员分组同时进入答辩会场的形式,现场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旁听他人述职、答辩和评委提问。各评委在听取参评人员专业述职和答辩后,严格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工作人员收取打分记录表,现场录入职称量化评审软件系统,直接生成总分,等到本专业评审组所有参评人员答辩结束后,将评审结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经本评审组委员审核确认后,将评审结果打印输出,根据限额指标确定推荐人选,并由本专业评审组主任当场确认签字,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广泛公开公示评审结果,确保评审工作的透明性职称评审结束后,人事科及时将评审结果广泛进行公开公示,不仅在厂内公示牌进行张贴,而且在炼油部网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五天,真正达到让评上职称的人员高兴满意、未评上职称的人员心服口服的目的。将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不但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够促进以后评审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积极作用
1.职称评审对个人的作用
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增加劳动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称评审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事业有成、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受到社会承认程度的标志。另外,职称通常与工资福利挂钩,也与职务升迁相关联,也是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的依据。
2.职称评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篇9
1.1依托当地企业做好调研工作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为当地社会输送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建设,因此做好调研工作,必须依托于当地企业。调研工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发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力量。首先,从专业层面应该有整体规划,确定调研的时间段、调研哪些企业,到具体实施阶段,老师下去调研的时候不能仅仅是盖个章回来就了事,应该提供现场调研的图片、个人小结等资料,另外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专业层面可以发放调研津贴。材料收集好之后,要依据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工作,提炼出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综合人才、岗位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等。
1.2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是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在人选是一定要经过筛选,务必选择一个对整个专业发展能够提供指导性意见的人,这就需要他有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另外需要热爱教育事业,不能只是来挂个名,开个会,还需要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直到作用。
2.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2.1根据专业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每个专业发展的沿革不一样,所以制订课程体系时绝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尤其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很多课程的开设是需要硬件支撑的,因此有些课程其他学校能开,本校可能开不了。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师资情况,校内教师上不了的课程,要请企业老师来上课,如果连企业老师也找不到合适的,就得考虑这门课程是否能开设。
2.2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技术型人才,因此要充分做好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理实一体课程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决不能只在黑板上写写划划了,现如今90后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老师一定要充分备课。师生双方应该在实验实训室边教、边学、边做、边评定,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做好学期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个学期的实训内容可以是基于某门课程的也可以是基于多门课程的,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可以基于电工电子技术进行维修电工的实训,也可以综合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安防技术、消防技术等进行智能管理系统综合实训。这种生产性的实训课程要尽量聘请资深的企业人员参加,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都有帮助。另外,做好顶岗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教师在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时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依照个人的喜好,这就需要专业层面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最后,做好职业认证工作。要为学生制订弹性的证书获取机制,每个学期的实训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考证的机会,告诉学生哪个证是必考的,哪些证书是选考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考合适的证书。
2.3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在改革创新考核形式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可以积极推进过程考核,让学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够得到回报。总之,真实、客观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让其明白处于集体中的责任。
2.4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这种偏理工科的专业,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以后想在社会上立足并且过得幸福,这跟人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并不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技能。因此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法规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开设电影艺术欣赏、围棋、书法等素质拓展课。另外,可以在以专业为单位积极鼓励学生创办或参加社团,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让他们提前了解和融入社会。
3.建立动态评价、调整机制
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技术;质量问题
一、当前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上存在的一定的滞后
我国的外墙保温技术投入使用历史并不长,例如上海三林世博家园动迁房的外墙保温,当时上海及江苏的外保温企业大部分集中于该项目中,这些企业一般为涂料生产企业和特种干粉砂浆生产企业。由于当时工程总包方对该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不多,对最终的施工质量没有把握,通常要求外保温材料商承包材料和施工,材料商只得仓促上阵,临时召集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质量问题由此产生。鉴于此,《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规定:“承担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而同时又指出:“执行中,目前国家尚未制定专门的节能工程施工资质,故应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具备相应的建筑工程承包的施工资质。”根据此规定,在具体操作时存在难以执行的问题,材料商要转变为承包商,本身存在一个行业的差别。为应付承包,有条件的材料商根据规定,再申办一个具有“防腐保温”施工资质的企业以试图理顺从材料商转化到承包商的角色,但细究之下,国家主管部门制订的“防腐保温”的专业施工资质的内涵与墙体保温施工相距甚远。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管理滞后的局面,制订专门的墙体节能施工资质,理顺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和淘汰不合格的建筑节能承包商。
(二)、施工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培训
任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正规的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建筑节能的专业培训应由建设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考核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让施工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都要掌握施工要点和关键节点的处理,掌握如何解决质量通病的防治方法。同时应规定建筑节能现场施工负责人必须具备相关资质的项目经理证书,从人员上确保施工质量不留隐患。而现实中,举办建筑节能培训的学校和部门不少,都宣称“培训合格颁发相关的上岗证书作为持证上岗的依据”,但真正从系统培训和操作技能角度出发而取得实际效果的培训实在是凤毛麟角。
(三)、建筑保温材料存在的问题
对于外墙保温系统而言,要注意整个系统各层主材之间的相容、匹配的问题,如因各层主材不匹配而发生层间的破坏或剥离导致整个系统失稳,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以当前最为成熟、使用量最广泛的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为例,根据材料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如果聚苯板粘结剂和聚合物面层砂浆不具备良好的柔性(压折比≤3.0),即会造成面层开裂或整个系统的脱落。实际施工中外保温施工企业做到面层砂浆,余下的后续施工(批刮腻子、涂刷涂料)一般由涂料生产企业完成。由于《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中没有明确腻子和涂料的性能指标,建设方考虑节约开发成本,饰面层材料仍按传统的材料在外保温基层上施工,最后导致涂面层开裂、空鼓等现象。如果饰面材料的腻子采用柔性外墙腻子,涂料采用弹性涂料,就能达到饰面层与保温层材料相匹配的要求,防止墙面因材料不匹配而造成的质量问题。
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新技术
(一)地源/水源热泵空调技术
地热(地下水或土壤)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它具有热流密度大、容易收集和输送、参数稳定(流量、温度)、使用方便等优点。地热制冷空调就是以>70℃的地热水为动力驱动以溴化锂----水为工质的热水型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提供7~9℃冷冻水用于空调或工艺冷却。地热水经过制冷机后的排放温度为60~62℃,可用于洗浴、桑拿、游泳等,实现地热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二)冰蓄冷技术
蓄冰空调系统即是在电力负荷很低的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贮存起来。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也就是用电高峰期,把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同时在空调负荷较小的春秋季减少电制冷机的开启,尽量融冰释冷,提供空调负荷。蓄冰空调系统是“转移用电负荷”或“平衡用电负荷”的有效方法。
冰蓄冷空调技术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主要方法之一,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上属于成熟的技术,正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根据权威机构 99 年的资料显示,蓄冰工程已有 1.5 万个在全球各地正常运行,仅我国台湾省到 2000 年末就有近 500 个蓄冰空调系统正在运行。国内目前也有 150 个蓄冰空调系统工程在运行或建设之中,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国家电力公司也在有关文件中提出积极推广蓄冰空调技术,转移高峰电力,提高电网经济运行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达到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三)建筑围护结构遮阳技术
夏季太阳辐射通过围护结构,特别是外窗的热量非常大,造成室内的冷负荷急剧增加,引起空调能耗的增加,通过外遮阳技术,可以把太阳辐射有效地隔离,避免太阳全部或部分直接照射外窗,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室内的得热量,减少空调负荷,达到节能目的。常见的遮阳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挡板遮阳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