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资源、能源、环境同工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明显弱化。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重大的战略选择。能不能抓住时机,通过内涵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工业自身矛盾日趋突出
1.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相当突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已经对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明显制约。
2.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低、装备水平落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相当严重。长期以来,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是典型的粗放式的“见物不见人”的增长方式。
(二)工业外部环境竞争激烈
从国际竞争态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发展、变革、调整之中,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一是面临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成为覆盖整个南北美洲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南锥体四国、欧盟和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印度洋经济圈等加快兴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突出区域化竞争与合作,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稀有金属、淡水等有限资源之间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正在加速由价值低端向价值高端流动,如果不能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经济利益将严重受损。二是面临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带来的压力。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创新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二、工业加快内涵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升级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科技研发服务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材节能、新材料等一些重点环节,支持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加快工业企业由“贴牌生产”向“研发设计生产”的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分析检测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
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
加快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投资以及风险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着力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积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装备租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二)深化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项目建设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载体。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一根本抓手,实施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努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制约,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项目推进工作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是当务之急,调整之要,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全力组织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集中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形成工业新的竞争优势。
(三)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不断地赢得对手,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必须站在产业链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牢牢把握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拓宽技术创新途径,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联盟,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2.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管理创新、两化融合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重视管理创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能普遍过剩、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竞争压力空前激烈的条件下,管理水平高低成为了一个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问题。强化战略管理,提升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水平,科学设计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优势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战略转移。重视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又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级全面推进,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覆盖渗透,着力提升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继续保持信息化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营销策划、节能减排领域的覆盖融合,提高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任艳 来源:商情 2015年45期
篇2
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集聚性差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路径,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优化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市民化进程滞后、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鬼城现象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缺乏良性的产业优化路径。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产业发展会带来就业数量和空间,从而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并实现其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由过去的追求城镇规模、空间的“数量扩张型”模式转化为更注重产业质量,人本主义的“质量集约型”模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特征不同于以往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1]。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又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来作为其发展动力。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新型城镇化发展只是美好的愿景。第一,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农村人口生活空间的转移,也要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空间的转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能保证不断吸收农业人口,拓展就业空间和方式,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解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镇中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注重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此外,新型城镇化下人们的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需求会显著增多,因此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来予以支撑。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其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产现代化,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和提升,并强调各产业的聚集、关联和协调发展[2]。第三,新型城镇化是“生态”的城镇化,强调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3]。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第四,新型城镇化是特色的城镇化,更强调地区发展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产业发展要充分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4]。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问题
尽管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动力,但当前城镇化中所存在的产业问题依然深深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相差108年、与英国相比相差150年;就我国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工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10倍左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我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10%左右。这种滞后性在客观上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落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分散化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资源环境恶化,难以实施绿色生态与城镇和谐发展格局。工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人力资源优势也没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效益不高,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目前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而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很低。服务业规模较为分散,大型服务企业难以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对就业形成较强的拉动率。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支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四,产业过于分散,缺乏集聚效应:总体上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城镇规模偏小,缺乏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或者文化基础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力和产业竞争力缺失。产业集聚区在城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我国城镇化的产业集聚区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偏重招商引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建设,忽视相关产业能力的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忽视了培植适合本地环境的原生产业和特色产业,缺少引进与升级配套的产业链的,忽视产业研发和技术进步[5]。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很难形成对城镇长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五,城镇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缺少与产业规划协调的科学的城镇总体规划,忽视了自身优势、条件和特点,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城镇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千镇一面”,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这些地区城镇化没有将地域特色和文化融入本地产业与城镇发展之中,不重视城镇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的文化品质提升,使得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一些城镇缺少甚至没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6]。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产业优化路径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基础和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协调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与城镇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支持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适时推行配套的农业科技政策。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它们的技术示范和扩散效应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的融合性,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同时配套发展农业生产业,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农业生产业,如农业仓储物流、互联网信息业、生产保险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筑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基础。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高效的现代工业支撑。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将工业化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之上,并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并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促进信息产业渗透到各个产业中,调整优化城镇工业结构,提高城镇工业发展质量。并积极协调城镇现有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现代服务业支撑。应将工业化、信息化、经济服务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中心推进经济服务化,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引导以技术研发与推广、生产设施服务、服务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物流、中小企业融资、财产保险等生产业围绕城镇工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来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新型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产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产业,增强城镇的信息扩散功能和集聚功能。同时加快农村地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网络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引导产业集聚,降低新型城镇化成本,走产业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集约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思路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建设产业园区与城镇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同互动、融合发展的城镇经济体系。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因时选择差异化的支柱产业,走特色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受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因此各地区城镇产业应该以突显出地方自然资源特色或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为主,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应因地制宜地形成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道路。突破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制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等促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15(2):59-64.
[3]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4):123-127.
[4]黄勤,杨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经济纵横,2014(1):44-47.
篇3
[关键词] 吉林省 新型工业化 评估 发展战略
一、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出发,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值。目标值及权重值见表1。加权平均的具体公式如下:
Si=(p/m),q当指标为正指标时;Si=(m/p),q当指标为逆指标时;其中Si是每个指标得分,p为指标实际值,m为评价标准值,q为权数。约束条件是0≤p/m(或m/p)≤1,总得分公式:S=∑Si。
我们采用吉林省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同时计算了同期东北地区的黑、辽两省以及全国平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表2)。
表2东北三省与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指数比较
数据来源:《2006吉林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辽宁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不仅比同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59.38)和辽宁省(59.96)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90)。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大多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下水平,发展水平不高。
二、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经济实力不强
2005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36140.9亿元,仅列全国的第1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350元,位于全国的第13位。政府运营成本的本省自给率仅 70.7%。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均处全国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粗放;同时,也导致财政资金的积累少,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信息化发展滞后
吉林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2003年,信息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7%,距离新型工业化目标值的8%还有很大的距离。
3.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吉林省经济发展走的基本上是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工业化的路子,即依靠利用低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粗放经营维持经济增长。由统计数据看,工业污染排放等指标远远超过了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值。虽然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早已经提出,但投入还远远不足,环境恶化较为严重。
三、吉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1.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型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相适应。吉林要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效益。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信息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信息服务的快捷化、社会化,积极拓展硬件开发和制造、软件设计和应用、网络建设和推广三大领域,加快发展光电子、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网络、数字音视频等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3.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目前,机械、冶金、轻纺、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吉林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部分传统产业的技术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新技术装备的设计生产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吉林要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加速吉林的工业化进程。
4.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聚集形成了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医药、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省应立足于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基础,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国内市场为主,围绕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业,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和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五大新型产业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5.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促进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农民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的收入,转移农村人口,扩大就业。
6.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
工业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还通过其聚集效应使工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提高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中部聚集区。尽快扩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集聚,增强辐射功能,构建承上启下、带动周边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篇5
(一)**工业历史概况
从建国开始,**传统工业体系可分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涉及20余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大类一是采掘、冶金工业;二是能源工业;三是建材工业;四是机械工业;五是食品工业;六是轻、化、纺织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篇6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提出是对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同时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平衡,多方面考虑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确定我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这个战略层面上提出来的。如何在遵循科学发展观前提下,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
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界定
新型城市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本文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进行梳理,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经济集约发展
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其它要素的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城市化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具体讲,要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市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必须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把节约利用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必须通过城乡体制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的转移转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改善城市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环境友好发展
新型城市化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体来讲,通过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增强自然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平衡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通过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加快城市生态化改造步伐,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城市。
(四)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是“农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市化要求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同时,还要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即加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发展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城市群,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的认识误区
新型城市化强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市化模式。然而,在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内涵认识的简单化
强调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的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最终将城市化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然而,有些地方把新型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新型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总体而言,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个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农民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它包含着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再社会化。整个过程涉及迁入城市前的承包土地、农村原有住宅问题;迁移到城市后,又涉及就业、住房,以及与户口身份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城镇福利保障等问题。可见,新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制度复杂变迁的过程。
(二)动力机制认识的片面化
对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解,可简化为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前者指国家(主要由中央政府)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或扩建旧城以实现乡村一城市转型;后者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新型城市化。针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政府,基于这种认识,有些地方过多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甚至动用行政命令来推进新型城市化。比如,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地政府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这种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力”,用行政命令强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方法,不符合新型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城镇化就是市场化,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新型城市化完全靠市场去推动,并认为经济发展了,新型城市化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主张应采取自由市场化机制,让市场自由地推动新型城市化。虽然说上述两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承认政府或市场对新型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它们都片面地理解了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实践中必须摒弃。在市场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必然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参与和引导来解决。
(三)经济预期过高化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因,新型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果
目前,有些地方颠倒了新型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认为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增多了,新型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就会刺激需求,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甚至用新型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来说明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过分地夸大了新型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新型城市化的本质是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了,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和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和积聚,进而发挥城市规模效应,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新型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能抱有过高的预期。因为新型城市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新型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不能过高地期望通过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理顺新型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四)“数量”、“质量”认识的模糊化
传统的城市化注重城市数量和化数量指标的扩张,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的扩展。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城市化是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统一体,城市质量是新型城市化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城市化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城市化质的提高,表现在盲目追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地域面积的扩大,不太重视城市质量的提高等。其结果是导致城市建设乱铺摊子,城市呈摊大饼状向外扩展,走的是外延型的传统城市化道路。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对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要注意城市化量的提高,更要注意城市化质的提升,这不仅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要求,要以发展集约式新型城市化,走内涵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和机制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基本内涵和关系要素上应注意
新型城市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对传统意义城市化的扬弃,旨在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规模扩张、外延拓展式的城市化模式,创造一条全新的质量提升、内涵丰富、品质拓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是一个既注重外延更注重内涵、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的质量统一体。如果说新型工业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腾飞之路,那么,“新型城市化”就是一条“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和谐之路。借助于此,我国的社会经济将迈上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国外有些学者因此将“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并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支飞翼”或“两个快车轮”,唯有齐力共进,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而资源节约,不仅指自然资源节约,还包括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也不仅指自然环境友好,还包括社会环境友好。通过土地、水、电、气等资源的节约,以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人力、物力、财力、行政成本等社会资源的节约,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通过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以优化;通过城乡、区域统筹等路径,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友好相处,使人类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得以优化。
(二)在政策策略和总体要求上应注意
如果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在其初始阶段往往是以量的增长为其标志、以自然环境恶化和社会事业滞后为其代价,那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再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以质的提升为其标杆,以自然环境优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其必要。在新的阶段,我们要在看到新型工业化这个“第一推动力”的同时,还要看到“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积极的反作用,看到“新型城市化”在提高新型工业化效益、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新型工业化速率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避免那种GDP有增长而居民无幸福、有数字进位而无实质进展、财政收入增幅大而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大甚至倒退的有悖于科学理念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一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既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依托,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和谐共进。
(三)在发展模式和具体措施上应注意
要避免传统城市化那种单纯的规模扩张、面积增加和人口增长,更多地注重品质提升,更多地注重人文关怀,走集约发展、内涵拓展和功能提升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一是要科学规划与设计,使城市具有自主性、内涵性、特色性和前瞻性。通过功能分区与定位,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通过提升窗口单位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拓展便民措施等途径,树立城市形象;通过增强楼宇经济品质以及文化底蕴和科技支撑等方式,提升城市品味;通过培育城市特色,增强城市辐射和承载能力。二是要科学调控城市规模与城区面积。城市并非面积越大越好,而是功能越强越好,应通过“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挖掘城市的带动功能、辐射作用和承载能力。三是要理性引导城区人口,使人口增加与就业、教育、就医、住房等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的承载能力在总体上基本适应。
(四)在总体目标和路径选择上应注意
要坚持城市发展与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的协调共进,健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一是要使人人都有身份。凡城市居住者人人都有城市身份,是避免城市“歧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制度前提。尽快推进户籍改革,破除城乡二元户籍结构,打通城乡无障碍流动渠道。二是要使人人都有职业。凡城市居住者人人都有城市职业,是避免城市“空壳”、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保障基础。就业既是劳动者的事情,又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党和政府有责任予以保障。一方面要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通过税收等手段避免收入差别上的“马太效应”,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三是要使人人都有保障。凡城市居住者人人都有保障,是避免城市“骚动”、推进“新型城市化”、构建“两型社会”的坚强后盾。社会保障的推进必须主要依靠公共财政,通过调整公共财政的支出比例,加大对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保障资源真正“公平共享”,居民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成文思.城市经济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雷小龙.城市化理论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一、考题例析
例1 [1997年全国卷,38](材料略)设问: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这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多数考生不是从找措施角度作答,而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全部搬到考卷中去,时间没少费,效果却不佳,失分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解题技巧。
参考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盲目到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做到了从实际出发。(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看到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决策时做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体现了对变化发展实际的正确把握。(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决策说明了这一点。(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说明了这一点。
例2 [2004年文综全国卷Ⅲ,39(7)](材料略)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完整把握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才能结合材料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应做到:(1)一切从实际出发;(2)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3)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例3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38(1)](材料略)设问: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解析:本题涉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何体现”,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入手,与该企业运行模式对照,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该企业运行模式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略)。(2)从该企业运行模式看,企业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过去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通过对上述几道考题的例析和解答,不难看出“概念限制型”试题有共同的设问模式和解题技巧。
1.明确概念内涵和学科范围。首先要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设问中该概念所属的学科范围。
2.分解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内涵后,再把概念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依据分解后的若干层次有序地组织答案。如例2中,就要把实事求是的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从哲学角度回答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的措施即可。
3.注意结合材料。解题时,切记要结合材料。考生有无必要按概念内涵的每个层次作答,取决于材料中有无与该层次内涵相关的信息词,如相关,则选取相关的概念内涵层次结合材料作答。这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更好地应对文综题量大、时间紧的考试模式。如例3中,设问材料只涉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内涵,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则没涉及,没有必要把它们都罗列出来。
4.适度引申扩展。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大意适度引申扩展,使之更臻完善。如例1中,之所以要组织“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点,就是因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高考模拟训练
例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设问: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析:这又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依据上述解题策略,首先应明确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哲学常识范围;其次要将解放思想的内涵分解为:指导;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主观符合客观等。然后依据三个层次内涵结合材料作答。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趋势;制约因素;
Abstract: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olicy propos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re content involv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e urbanization problem, is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farmers after the issue of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two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the town, which is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ecological, low carbon and gree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trend; restrict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随着城镇化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为推行新型城镇化创造了客观条件,于是,加快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中国城镇化水平自建国至今虽有起伏波动,但总体上仍呈不断提高态势。随着城镇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行政地域的划拨变动以及一些诸如户口等政策的松动或变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城镇化进程得到提速且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镇对人口的集聚效应将日益显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会随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还将持续稳步上升。
1.2城市连绵化将日益显现
经过历史的演化和多年培育,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如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在世界、整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地区等已形成了城市连绵化的基本框架,其内部交通通讯网络完整、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地理区位优越,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城市关联度显著提高,城市群发展更具活力。
1.3城乡、区域差别趋于缩小
随着统筹城乡战略的逐步实施,城乡关系将得到积极改善,特别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医疗体制改善、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的推动下,城乡差异将逐步缩小。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城镇化的推进力度,特别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推进力度,使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省际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不会继续扩大,东、西地区差异势必将逐渐趋于缩小。
.1.4更加注重城镇化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对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存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加强,低碳经济将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将是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体现人民生活的现代化。
1.5政策支撑力度稳步增强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中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与战略,表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目标更加明确,使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2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制约因素也显而易见。
2.1一般意义上看,受到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硬性约束。
2.1.1首先是人口的制约。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化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也就是说要解决农民工进城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定居落户难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城镇化的 工 作 重 点 是 如 何 实 现 人 的 城 镇化,如何坚定不移地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逐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城镇人口的集聚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52 .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 .3%,之间存在着17 .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说明2 .5亿农民工和约75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如果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意味着我国的城镇人口将会达到8亿人左右。进城的农民工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接近1亿人。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和进城落户定居问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善,反而还会加剧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新型城镇建设要求必须做到人口转移的合理和有序,使之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相符。
2.1.2其次是资源的制约。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已深度影响新型城镇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1.3三是环境的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切入点、内在动力和核心内容,对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镇人口的集聚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建设要求必须做到人口转移的合理和有序,使之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相符。
2.2从县域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建设还面临着与“三化”协调问题的应对。
2.2.1工业化与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是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出现的,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空间布局、规模都应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化或者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功能。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只能依托于城镇的发展,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同样,城镇化也能够促进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并能够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一般认为,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
篇9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二、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云南省日趋突出的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及折算经济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乃至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云南省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云南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入等原因,云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并已从单要素的破坏发展到多要素的综合性破坏。同时,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利用效率低,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为资源型的产业;二是工业加工程度低,产品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三是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实践证明,单纯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威胁着云南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向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云南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这一切说明了云南省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的矛盾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使云南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备的条件
1.政策措施方面云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有:《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锗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云南省重要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省级协调机制的通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2.发展环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工业、突出抓好工业、大力支持工业、合理大办工业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全省上下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把握更加系统深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四、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大步向前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推进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应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贯通南亚大陆与印度洋海缆相连的陆路国际通信通道。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有色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最后,要提高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高新技术是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科技兴产业、科技兴企业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加快工业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基地、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加大工业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云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应树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安全环保的理念,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纲要。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突破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篇10
关键词:“三化”;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湖北省县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56-04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LIU Chuna,b
(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b.Busi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blems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ed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of 19 evaluation index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gree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low, unbalanc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was low as well.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的重点。2010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都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湖北省“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大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北省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湖北省县域“三化”进程,是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湖北省县域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成为“三化”的引导,实现“三化”在县域层面上的协同发展,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化。
1 国内“三化”研究的现状
胡际权[1]认为新型城镇化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姜永生等[2]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指出新型城镇化在资源配置与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倪鹏飞[3]认为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曾志伟等[4]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冉启秀等[5]以重庆市为例,探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徐君[6]建立了“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刘静玉等[7]以GIS手段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张占斌[8]则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国内从县域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多见,仅有赵润田[9]提出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加大城镇化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程必定[10]指出建设新市镇是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均为宏观视角。本研究以湖北省80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三化”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研究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及其之间的协调程度。
2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指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了湖北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该体系包括3个层次、19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方面的指标,即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
3 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数据来源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对多维空间实行降维处理,在系统变异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得到线性无关的几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得分对系统中各样本单位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这样就排除了各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和信息重叠所造成的影响,不用人为规定权系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科学、真实可靠。
3.1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模型步骤如下:①用Z-Score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②计算标准化矩阵中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③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④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本研究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都达到85%以上,可以代表原有的数据量);⑤计算“三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2》。研究中部分县域的某些指标数据缺失的情况,采用官方网站与社会经济统计公报的相应数据来替代,在模型分析中适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分析
对湖北省80个县域2011年“三化”指标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法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4.1 新型城镇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大致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涵盖曾都区、鄂城区、黄州区、孝南区、仙桃市等12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818,城镇化程度高,从分布来看主要是县级市和城市辖区,城镇化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曾都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4.38%,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60元;第二等级包括兴山县、恩施市、黄陂区、天门市、新洲区等17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225,兴山县属于资源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依托当地的磷化工业与旅游资源,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657元;第三等级包括松滋市、京山县、武穴市、石首市、蕲春县等45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219,城镇化水平及经济状况差;第四等级包括郧县、华容区、英山县等6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为-0.630,地处鄂西边远地区和大别山区,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
4.2 新型工业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基本上可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华容区、宜都市、江夏区、汉南区等12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764,华容区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发展鄂钢工业港、光大船业、三和管桩、华祥水泥、鸿泰钢铁、富晶电子等一批重大亿元项目,工业产值比重达74.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71%,人均GDP达62 173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0.23 kg,环境效益较好;第二等级包括兴山县、枝江市、松滋市、东宝区、阳新县等24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246,兴山县依托优势资源,实现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三等级包括麻城市、武穴市、荆州区、咸安区等34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271,麻城市重点建设汽车配件、冶金机械、花岗石材、电力能源等实力型集群,工业产值比重达38.19%,人均GDP为18 215元,但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达7.84 kg,空气污染水平较高;第四等级包括团风县、孝昌县、大悟县、宣恩县等10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585,新型工业化水各项指标均较低。
4.3 农业现代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基本上可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沙洋县、襄州区、监利县、黄陂区等13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741,沙洋县第一产业比重为29.13%,粮食单产达到9 980 kg/hm2,粮食生产能力较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04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 077.0元,农村用电量23 448万kW・h,农民生活水平较高;第二等级包括大冶市、京山县、江夏区、江陵县等24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192,大冶市第一产业比重为9.72%,人均耕地面积406.67 m2,粮食单产达到7 405 kg/hm,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达到8 07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 041.3元,该等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获取较多的收益;第三等级包括潜江市、石首市、崇阳县、安陆市等35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263,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第四等级包括房县、秭归县、团风县、恩施市等8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631,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差,农业收入与生活水平较低。
5 湖北省县域“三化”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为线性相关时,它们的相关程度与相关方向,也就是研究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密切,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本研究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法研究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表2中湖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组变量,计算出各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3)。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新型工业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346和0.384,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弱的正相关。双侧显著性检验出的显著水平即Sig值为0.000,达到0.01的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呈现弱的增加,反之亦然。
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12,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极弱的正相关。Sig值为0.000,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提升不显著。
6 结论与建议
1)湖北省80个县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且呈现不平衡发展结构。主要表现在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的优势;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较好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城市圈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县域存在于农业基础较好的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地与大别山区“三化”水平整体不高。
2)从“三化”相关程度来看,新型工业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程度基本不相关。
3)各县域应根据自己的“三化”发展特点,提升自身的“三化”发展水平。基本思路是走绿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城镇带动,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突破“三农”困境,走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化”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2] 姜永生,范建双,宋 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4):32-34.
[3]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8-95.
[4] 曾志伟,汤放华,易 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125-128.
[5] 冉启秀,周 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2):39-45.
[6] 徐 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2012.31(3):72-75.
[7]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43-147.
[8]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