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督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督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油田;监督体系;监督特点

1油田工程的监督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最重要的是钻井工程的质量,然而在钻井过程中,涉及的危险比较多,危害性也比较大。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石油开发中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主要有两点:(1)石油开发工程特点钻井工程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且比较隐蔽的工程,开采工作大多都是地下,其作业存在着大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作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接触的对象是易燃易爆的汽、油,一些设备的长时间运行也加剧了危险程度。(2)石油开发工程监督特点监督工作的性质是在油田大包情况的背景下进行,以单项作业质量为核心的单兵作战,通常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协作分工,现场的监督工作需要把好“四关”,发挥监督的基本作用。监督的特点,具有尺子的作用,能够作为现场的传输带。起到现场提示的作用,石油开发工程监督的特点直接据定了监督工作的服务范围,监督人员必须要遵守服务共赢、点控监督、现场监督三个工作理念。

2油田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的几点分析笔者认为油田企业需要针对油田工程的特点,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将“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为上、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贯彻整个监督工作中,确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流程,组建专业的监督检查组,实现对油田开采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以此提升油田的开采质量,推动油田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油田督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如下:(1)能够明确指导思想在建设点控模式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的监督管理体系,创建适合点控监督工作的管理体系,积累监督工作经验,将表面质量安全监督转化为实际质量安全监督,发挥油田工程中监督体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指导思想的时候,需要在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建立找重点、点评的流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在一些油田监督案例中途区有用的质量监控重点、安全监控重点,从源头做好监督工作;(2)针对不同的重点施工环节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站在技术层面上而言,要针对各类重点施工环节去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3)建立重点控制制度和重点控制方法,结合油田的特点,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合理。(2)点控监管体系的作用通过对油田开采现场的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等,能够识别开采现场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风险,针对这些存在的风险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手段,灌流体系中的应用结构包括结构分解和风险评估技术,能够对所有的作业进行节点风险的识别,对各类监督方式、事故案例实行论证。例如:通过对2010—2016年的220起石油开采案例分析,抽查其中影响各类石油开采质量安全的控制要素,总数为950项,通过监管体系中的风险控制卡识别出开采作业中,包括钻井、地质、测井、泥浆等风险点2780项,其中A项风险400项、B项风险600项、C项风险1780项。监督管理体系中还能够对控制点的技术特点进行论证。在完善监控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完善监督例会、通过现场分析、回访等操作,建立对外的监督平台,还要建立对内的制度考核平台,例如:提升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评价制度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升控制节点的风险识别能力,以此加强监督节点的控制力度,提升整体的监督执行力。通过创建点控制度,将监督管理做到全面覆盖,制定站级监督管理制度。(3)创新监督管理体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一些转岗监督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存在着一人管理多井的现象,且这些管理人员并非专业的监督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通常是依靠自身经验开展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这类问题石油企业需要完善现有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模式,同时面对不同的质量控制点、安全控制点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督模式,同时还应该创新监督管理手册,根据油田的特色,提供统一的监督标准,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石油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的一系列分析阐述能够得知,点控监督体系比较符合实际的石油开采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控制点、统一的监督方法、检查标准等,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石油开采现场的监控水平,具有显著的实践效果,因此,点控监督体系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体化的监督模式,弥补目前我国石油监督管理体系的不足,推动我国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彦立,赵彦彬,闫志刚,曹元平,魏锦渊,刘强,温立,王宝剑.吐哈油田钻井工程点控监督体系的探索[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6,32(09):5-9.

篇2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湖北农业标准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已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第一批3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第二批16个单位相关设备已经到位,检测站正在积极建设中,近期刚组织6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省水产局副巡视员、总工程师陈传友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从总体上看,湖北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尚不完善,还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检测标准不完善。当前,湖北省乃至我国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现有标准也往往重科研、轻市场,应用程度低,不能满足国内外贸易的需要。且一些本来应由我国制定的标准,却被国外抢先制定,造成被动。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水产品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严酷现实,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检疫检验标准,尤其是要加强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药残留、安全用药和平衡施肥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二是监督检测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是,一些监督检测机构的职能相互交叉、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严重,且许多行政执法监督部门所属的检测检验机构往往同时承担监督管理职能,执法监督与检验测试职能合二为一;与此同时,已有的检测机构几乎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未能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职能;即使是已有的检测机构及其检测项目,其社会公开度也不高,生产经营者等难以自行选择检测机构。

三是监督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一些水产品的药物残留、激素残留、渔肥等渔用生产资料质量的检测,尚缺乏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感官评判的阶段。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产品安全指标,多数机构尚不能检测。落后的检测手段和技术,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四是检测力量分布不合理。由于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基本上集中在省部级单位,而实际检测任务繁重的市县级检测机构往往仪器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检测速度慢、项目少,同时水产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自检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工作的开展。

五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强。在水产品市场准入方面,尚无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对全省水产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水产品市场鱼龙混杂,无公害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效益。

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做好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都离不开水产检验检测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检测监督手段是当务之急。必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省市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主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的系统化。政府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应有近期、中期、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从总的来看,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健全并完善水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体系,对水产品和渔业投入物资及各类水产标准的实施进行监测。加强对水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药物残留的监测;第二步,健全并完善养殖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水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和工艺技术规范的实施开展监测。

二是合理布局,建立有效运行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质量技术监督、水产、农业、环保、工商管理等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三是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要以现有法定检测机构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各单位、各部门包括高校、科研单位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按照政府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中介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质检机构等三类检测机构进行建设,重点加强政府质检机构的建设与完善。

四是突出重点,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标准是质量监督检测的依据。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水产品质量升级、保护消费者利益、公平贸易和与WTO接轨的需要,加快农业标准,特别是主要水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主要水产品的标准成龙配套,达到水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真正做到用标准组织水产品生产,开拓和规范水产品市场,评价水产品质量,发挥优质水产品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

五是规范管理,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自身建设。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检测机构的管理规定,对检测机构的性质、设立资格、审批程序等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并定期对外公告已认可的检测机构及检测项目。

六是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要求国家渔业及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中介组织资质认证、各行各业专家评审、质检机构进行质量检测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体系,并注意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健全公正、公开、科学的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规范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认可和认证标识。对取得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和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的水产品要予以保护并加强管理,对擅自使用上述标志的产品和企业要予以严厉查处。

篇3

(一)内部会计控制内涵的发展 首先对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概念进行阐述的是美国的经济学专家,他们认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它是随着后者的不断演化而逐渐调整和补充的。1958年,美国CPA委员会在其颁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中,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从而“内部会计控制”首次作为一个标准的概念被提了出来。1963年,该组织在其同一份报告的33号文件中对内部控制相关的两个概念进行了阐述。这一报告对内部会计控制做出的定义是: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指的是组织的策划和对这一组织资产的维持,要求采取一切可以调动的方法和有关环节对会计记录是不是可靠加以保证。”其详细的内容可参考图1。1973年,CPA组织的下属部门针对审计程序推出了《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对“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概念再次进行了阐述,其新的内涵变为包含:“和财产保证有关以及关于财产的资料可行性的组织策划,同时还要为完成这一任务作出科学的探究,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对不同的经济任务加以整理时,要依据不同的授权进行;保存经济资料时要确保资料的正确、可信和完善;制作会计报表时要深究会计工作的基本准则,或者是得到相关许可的程序;对财产的运营管理负责;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必须要得到管理单位的相关授权。”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在会计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计控制概念的发展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方向引导。内部控制这一说法在提出之初就把账本内容的审核、账面内容和实际资产的统一性以及财务会计资料的可信性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对那些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资料和“内部会计控制”画上了等号;1934年,《证券交易法》首次出现在美国。在这部法律中,两个概念基本上是混为一谈。这也表明在这一时期,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这两个概念是基本一致的,它们所指的基本上是一个内容。由于从理论角度对内部会计控制概念的研究逐渐推进,人们开始对其概念的内涵进行确定。不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其研究的视角还是以会计内容为主。伴随着这一个概念外延的不断延伸,内部控制包含的内容逐渐增加,而内部会计控制慢慢变成了前者所包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1953年之后,CPA委员会正式通过报告的形式把内部控制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为以后的审计标准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过尽管从理论上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划分,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区分哪些资料的管理属于内部控制而哪些又该归属于内部会计控制。在之后的1986年和1999年,国际审计组织和美国审计总署分别出台了相关文件,把“内部会计控制”重新归纳为“内部控制”,取消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可。

二、基于会计信息监督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

(一)设计思路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路主要包含对目标的设计和程序的调整。目标的设计主要指的是目标控制,其基本的要求是:一个单位或者是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明确的目标,工作过程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对这些规划的落实与否实行督查,把审查的结果进行上报,以对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目标明确之后还要对相应的执行程序进行控制,其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指对业务开展过程加以调整,避免出现重复业务和无效业务,对整个控制目标进行巩固。其次,在确定好目标和执行程序之后,还要对其存在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整理。对于会计控制来说,控制环境是其一切程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其前进的方向和如何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内部会计控制还要思考这项制度存在的危险程度和对其有威胁事件的管理原则问题,以及相关信息和资料的传播与协调问题。

(二)体系构成

(1)目标设定。好的会计制度可以对企业的运营进行良性的规划和调整,让它朝着期望的目标发展。因此,会计制度的执行目标应该就是对企业的经济资料进行检查,找出里面的错误,防止问题的发生。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既可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加以预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企业会计控制就是使用合理的会计计算和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其中,环境也是企业会计控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企业进行会计控制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有外部环境也有内部因素,而前者多指的是企业所处的大的经济背景和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般都是一些限制和规范,是企业自身无法改变的。所以,研究对会计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内部,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是公司治理体制。主要是指经营者在管理企业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规划,是对企业内部职权的划分和各个部门之间限制关系的设计,是对相关考察制度和激励措施的制定。良好的治理体制可以确保会计控制制度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会计在企业经营运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给经营者提供丰富的资料,是其治理企业的重要工具。好的治理制度包含民主的决策体制、高效的执行体系和严格的监督制度以及及时的反馈体系。而好的会计制度可以很好的保证公司治理制度的完成。

二是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董事会是企业治理体系的核心组织,在董事会下面还设置有审计、执行、监督等专业的管理部门,以协助董事会做好各项工作。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但其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董事会关注的重点是会计部门开展的财务活动,对账务方面存在的风险加以掌控,同时对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审查和管理,是整个会计管理体系中的最高部门;审计的主要工作则是对会计工作内容的审核以及账目资料的监控,预防金融诈骗的发生。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想要让市场经济走向正规和繁荣,必须要坚持依法治理的路线;想要增加内部会计控制的能力,就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针对我国国情,首先要加强会计控制自身相关制度系统的构建,让其适应我国经济的基本现状;其次要加强我国在这 方面的相关立法工作,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

(2)风险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许多风险,既有外部的,还有内部的。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其中各种复杂的不可预测因素提高了风险的发生频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所以,如果企业想要使自身的会计控制效果及效率能够得到很好地改善,就需要对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与控制,其中包括外部与内部的双方面影响因素,这样的内外压力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完善会计控制体系的内容,所以,外部与内部因素对会计控制的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风险一般都是指企业自身以外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相关的一些自然条件的改变等。对应的内部风险一般都是指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即企业的资金与员工情况等,具体来说包括企业进行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流动情况的变化、进行产品制造的投资成本的改变以及员工专业素质等。为了能够使管理进程得到不断地完善,COSO委员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提出可以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控制。这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组织与部门为对象,进行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处理。这对企业自身目标的实现以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预算控制。通常的情况下可以把预算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具体就是财务预算、经营预算以及资本预算。在此简要介绍经营预算。经营预算通常的情况下是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各种事项所对应的预算。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资金结构方面进行相关的预算,包括固定资金的购置与变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变化情况。进行预算编制时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基础的,从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出发,经过不断的分解将得到的结果分配到不同的预算中去,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的整体效率,能够对其进行更好地控制。当然企业这种经营目标必须通过制定企业经营业务来实现,但必须要以会计系统作辅助。

(4)责任会计控制。责任会计是指结合会计数值与经济责任,联系会计控制和业绩考核,来对企业内部的部门效益责任与业绩进行相关的考核,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当然这些都是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的,即分权管理原则。通过运用责任控制可以对企业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运行需要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除此之外,对整个会计控制系统来说,责任控制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首先它是能够联系企业业务与外部的管理系统,使企业内部资源达到很好的集成化,另外它还能够把控制评价和预算控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之,责任会计控制在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评价与报告。在会计控制制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机制,即进行控制评价、决策支持与报告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对会计控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系统的输入工作,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信息的输出工作。

通过图2不难发现,在这个反馈控制系统中,从控制评价的角度出发,对系统进行初步地评价,从而使报告得到相关的有效数据,同时得到对应的决策支持。另外,评价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这都要得益于报告系统,因为它可以通过对这两个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相应的统计以及整理,从而将得到的结果输送给决策支持系统。

(三)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从图3可以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控制整体,而且是在经济业务循环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通过构建相关的会计控制体系,在会计信息监督的基础上,对企业运行相关的各种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相关的控制方法,如风险管理与责任会计控制等。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需要由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做保证,而会计信息监督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信息进行监控,从而不断完善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而会计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得益于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控制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而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在体系的构建中添加了企业文化这一影响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企业的文化底蕴,对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实例

(一)宝钢开发公司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规定 笔者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所构建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宝钢集团无论是在经济规模还是在经营水平方面,都在业内得到了很好地认可。该公司在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组织与结构都是在有序的进行。在生产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准备阶段进行的是原材料的采购,由于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许多方面都和母子公司有密切的联系,同时采购业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业务,采购业务进行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变动,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可见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采购进行控制非常必要。宝钢集团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了以下规定:(1)通过设置相关的控制点来保证采购业务能够顺利进行。(2)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管理漏洞,采取职责分离的制度。即将关系密切的部门或员工之间的职责进行分离,如验收保管和采购人员、采购保管和会计记录人员以及收款与付款人员等。(3)将责任落实到员工个人,即建立相关的比价制度。如果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市场的价格与企业的规定价格有出入,则需要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行处理,并且追究相关责任。(4)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时,需要做出对应的效益预测。企业的有关人员要不断对企业产品的库存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择合适的交易时间与地点,在很好地完成每笔交易的同时,也要作出相应的前期预测,并且将二者进行对比以得到相应的结论。

(二)宝钢开发公司采购业务流程介绍 图4所示是宝钢开发公司的采购业务整个流程。第一,在每年的年初企业的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一个整年的采购计划,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要制定必须的需求计划,并且要把相关的需求情况提供给企业内部的供应科。第二,当供应科得到这些实际的需求数据后, 对其进行审批,通过深入的分析与评估,来确定最终的原材料采购计划,然后由该科科长签字同意,并且要递交到上级领导那里进行核准,最后供应科将制定好的订货单递交给母公司进行处理,其中产品的具体价格需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来定。假如企业是向外部的公司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就需要让对应的供应商提供对应的询价单,通过对其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来确定满意的供应商,满足条件后就可进行合同签订,将完成的合同递交给相应的企业部门即可。第三,保管部门需要对到达后的货物进行验收工作。一旦验收合格后,就要制定出对应的收货单,然后将其递交给相关的部门,并且由他们进行其他的事项处理,如进行验货、付款等。第四,会计主管需要对相关的凭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核,审核成功后才可以进行记账工作。如果遇到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则需要进行折价计算,并且将相应的情况记录下来。

(三)宝钢开发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分析及有效性评价

如图4所示,不难看出宝钢公司在采购方面有固定的控制点,一共有七个。其中有五个是控制单位,也就是会计部门、供应科、保管部门、生产部门以及运输部门。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能够很好地实现人员责任的分离,从而保证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同时,公司也有比较完善的责任控制制度和相应的预算管理机制,可以对公司的运营成本进行很好的控制与管理。针对不同的原材料采购情况,公司对其中的不同流程进行专业化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保证不同情况下的采购业务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当然这些流程和制度的制定,都需要遵循对应的会计信息监督规则。另外,宝钢开发公司通过建立相关的有效性评价定量分析模型,可以对企业的采购情况进行很好地控制。

宝钢开发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符合政府的相关规定与要求,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简单易行。但这个制度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其中之一就是相关的设计依旧没有离开权利制衡因素。通过利用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应的定量分析模型,可以对其进行很好地有效性分析,得到了超过81分的不错的成绩。因此可以看出,宝钢开发公司采购业务中的相关制度与机制比较完善,而且符合政府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同时对内部会计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催子余:《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方法》,《企业经济管理》2010年第29期。

[2]何牧:《会计监管问题分析》,《金融与财务》2007年第5期。

篇4

1 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缺点

1.1 不能清楚地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活动。当前,经营者在监督体系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会计监督权的授权者,而审计与会计人员享有该项权利,而且,他们享有的会计监督权是不完全的,是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另外,该监督权对经营者受到的某个时间内和固定的,缺乏时效性,无法有效地控制常见的经济责任与经济行为。

1.2 该体系的事后监督不实际,太形式。一般来说,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繁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1.3 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①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②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③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2 会计管理落后导致资金管理出现缺陷

近年来,金融体制的革新,银行的管理逐渐进入企业化的进程,银行为了获得尽量多的利益,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现金监管职能,有时候甚至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这样导致管理现金出现一些问题。

如: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不足,会计责任不清楚。只有当单位管理者允许,会计人员才能监督与处理会计相关的事务,只为授权人服务,只愿意承担该部分责任。会计部门一般只在乎管理当局的立场与好处,进而降低了会计监督应该起的作用,会计人员不得不依靠其。

3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法规举措

政府、社会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同构建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法》修改后专门指出会计的监督职权,如有人员违反本会计法或国家规定的其他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对其办理相关事项。同时,本法还规定,会计人员必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不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销毁财务资料以及利用公职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这都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新《会计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这些违法行为,如利用公司会计张博、报告等从事违法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监督体系,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国公司法》也明确指出:一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与强化内容,《新公司法》在第34条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为了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对公司的财务账簿,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进行查询监督;在第164条中指出,企业建立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档;在165条中指出,每一会计年度末,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相关政策编制出财务报告,而且会计事务所需依法进行审计;而在第172条中指出,除法定财务账簿,公司不得再编制其他账簿。而对于其违规惩罚,新公司法也通过其202、203条等对其进行了规定。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能够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和国家经济的迅速、有效发展。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各国都在通过完善《公司法》、《会计法》等不断进行监督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来确保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使财务制度更合理公正。

4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ecutabl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its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executable institut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uthor's company institutional system.

关键词: 可执行;制度体系;构建;执行力;落实

Key words: executable;institutional system;build;execution;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6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67-03

0 引言

古人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说的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一定有企制。企业想长期赢利、最大化地获取利润,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那么一定有规范性、创新性、可执行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在实施。锦州石化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在公司安全管理六要素中,强调了公司要建立可执行的制度体系,这是保证我公司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1 可执行制度体系的内涵

1.1 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凝固了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范,既包括制度规章等成文的规则,又包括存在于人的观念中、靠人的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来实施的道德、风俗、习惯等。它是基于理念和价值观制定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培育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遵守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企业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的基本价值观念。其构成要素为: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环境,具体结构如图1。

理念是核心,它代表的是企业的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理念必须是清晰的;制度是载体,它把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了倡导先进,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四个要素代表了四个层面,如图2,理念从精神层面导引约束员工的行为,理念是软性的,具有指导性;制度从执行层面规范员工的行为,制度是硬性的,具有强制性。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循环推动如图3。

综上,制度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决定着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不能够做什么事;其二,制度是人们结成的各种组织或体制,决定着一切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框架。

1.2 制度的要求 既然制度是规则,指导人们在“可以与不可以”之间的选择,那么,制度对于“选择”的指导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唯一的,制度应该明确的向组织内的每个人阐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组织所提倡的,什么是组织所反对的;什么行为会受到奖励,什么行为将受到处罚。既然制度是建立组织内相互依存的关系依据,那么,制度对于组织内岗位间相互关系描述必须准确明了,清晰的表明相互间的隶属、协同或合作关系,明确相互间的责任义务。

1.3 如何看待可执行的制度体系 “火炉法则”有助于我们对可执行制度体系的理解。把“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不会顾及触摸者的身份,人人平等,谁摸烫谁,而且立即处罚,没有下不为例。它体现了四个特性:

1.3.1 警示性:一个火炉放在那里,熊熊火苗,告诫旁人不能轻易触碰和跨越,自然具有威慑力。制度就是规范,也应具有警示作用,起到事前的一个约束与预防作用。

1.3.2 及时性:一个红通通的火炉,如果你去触碰它,你会马上会被灼伤,而不是摸上去,等一下再感觉到热。违背制度就会马上得到相应的惩处,承担相应的责任,及时性是奖惩的一个重要原则。

1.3.3 必然性:如果你去触碰火炉,你必然会被灼伤,而不会这次碰了会灼伤,下次就不会灼伤。违背制度必然会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3.4 平等性:不管你是什么人,一般工人也好,企业老板也好,去触碰了火炉,都会被灼伤,火炉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人而选择是否灼伤。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都会受到相应的惩戒。

2 企业可执行制度体系特点

在企业里,制度体系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2.1 时效性 管理制度是随时间而演化的。有的制度在长期内仍较稳固,而有的制度在短期内就有较大变革。总体而言,制度的变迁要与时俱进。

2.2 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将导致不同的制度体系。例如:生产装置区域就有关于生产受控的特殊规定。

2.3 领域性 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特定的效力领域,一旦超出范围,其作用将是无效的。

2.4 层次性 任何制度都有其法制效力的适用深度,超过这个深度,制度执行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其它配套的制度进行接续,构成某项专业管理的文件体系。

2.5 规范性

2.5.1 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则。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5.2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不规范的状态。

2.5.3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稳定和动态的变化。

2.6 创新性

2.6.1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创造有利于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传统的制度在局部或整体上产生了结构性的功能性问题,即产生了结构性和功能性失效,因而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重新整合各种要素关系。就制度本身而言,制度创新源于制度的形式合理性、合法性和实质公正性的矛盾,换言之,制度的实质公正性的缺失或萎缩而导致实质非理性,致使与形式合理性发生冲突。因此,企业制度的创新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制度创新,首先要具有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管理制度创新要保证管理秩序的公正。企业管理秩序的公正至少应具有二个基本条件:其一,员工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即必须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工作环境。其二,对员工具有普适作用。

2.6.2 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科学性,一是指制度中清除了旧的思想影响、与时俱进。管理制度创新要以企业文化和实际性为前提,通过对传统制度的批判继承,创新出符合时展的制度。二是管理制度创新要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三是明晰、精确、严密。一些具体的制度,不能含混、模糊、存在歧义和漏洞,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规范、约束等作用,甚至还会被人钻空子。所谓系统性,是指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制度要均衡、统一、协调,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彼此之间没有冲突和相掣肘的现象,制度才会产生出最大的功能效率。

2.6.3 要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制度重在执行,执行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在于发挥的功能效率。

2.6.4 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并直接涉及到企业责、权、利关系的调整和变更。在企业面临剧烈变革时期做产生的制度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是一味地急躁冒进,就很有可能会引起利益受损的人们采取非理性的过激行为,从而引发企业管理的危机。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有全局眼光,有步骤、有领导、分阶段、分层次、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3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加强企业管理是关键。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前瞻型企业的要求。如果管理基础薄弱,制度缺乏创新,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打造前瞻型企业也无从谈起。企业中有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大力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企业管理者才能站在新的高度,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做出科学决策,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促进部门协作、建设和谐企业的前提。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体系的目的。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协调能力,有效解决部门之间责任不清晰、关系难理顺等问题,为创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手段。加强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使员工全面掌握行业相关政策,按照流程规范作业,更好地为零售客户服务。此外,企业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能够有效督促员工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思想水平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要把新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制度建设是最好的载体,因此,加强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要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4 我公司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4.1 现状 “十一五”期间,公司经过对已有规章制度的梳理和有效整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公司网站的主页上设有专栏,供大家查阅学习)。管理制度形成的文件共分为三级:第一级锦州石化公司QHSE管理手册;第二级:Q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共32个;第三级:公司级规章制度,共263项。一体化管理制度涵盖了三个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包括规划计划、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生产及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环境管理、设备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监察11方面内容。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公司采用班组级日检查、车间级的周检查、公司级月检查、把专业检查、专项检查、体系评审相结合,检查结果纳入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和年度总评,较好地实现了监督检查受控,可执行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2 存在的不足

4.2.1 管理方面:①各部门制定制度存在“本位主义”中;②对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不健全,新旧制度仍有交叠;③领导重视不够,各种制度放在柜里,实际工作中则被忽视;④宣贯和反馈调整不够;⑤制度的规划计划管理、执行监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4.2.2 内容方面:①分类分级不够清晰、不够合理;②制度的规范性,包括格式、措辞、内容结构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完善;③制度可操作性,包括权限界定、流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清晰合理等。

5 可执行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建立必须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并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是健全制度体系的三个重要环节。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等内容。制定业务管理制度重点要围绕可用、可控、可操作的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流程化设计,建立完整的管理链。

5.1 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机制。严格按照立项、起草、审查、审议和的程序,制定修订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划、沟通、协调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企管法规处作为审核部门,主要负责对制度建设的规划、管理、梳理和对外公布;协调各部门编制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建立在企业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制定制度的程序、权限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立项调研论证阶段,主要从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式以及制度建立后的利弊等方面分析论证制度的可行性,并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核。在制度起草阶段,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涉及多个部门时,审核部门应与各部门共同商讨,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在审议阶段,对于涉及员工切实利益等重要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履行民主程序。(如图4)

5.2 引入制度体系评价标准,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复审,及时修订、更新,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使制度体系建设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引入制度体系评价标准,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评价标准包括制度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应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否健全,能否达到既规范经营行为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是否有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等内容。企管法规处依据制度体系评价标准,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和管理制度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之更加系统。

5.3 加大制度的宣传、教育、沟通力度。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熟悉制度及其制定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新制度公布后有些员工可能不会立即接受。这就需要参与制定制度的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宣传工作,了解员工的心态和想法,帮助员工转变思想,遵守制度,纠正不规范行为。

5.4 统一标准,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优秀企业的执行力强,制度的权威性功不可没。要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领导干部首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临时性、突发性或特殊事件对制度权威性的影响,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5.5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要强化内部控制、检查、考核等基础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增强管理制度及执行的透明度。首先是有法可依,企业要用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来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其次是有法必依,执行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指定专门部门及人员对制度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再次是执法必严。执行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要求,监督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最后是违法必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和有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5.6 奖惩有度,激励得当。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公司不仅要层层狠抓落实,而且要把制度的约束作用与激励作用相结合,使其真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督促企业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结束语

只落实在纸面的制度不是可执行的制度,一套可执行的制度体系需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需要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它坚持的仍然是PDCA循环(如图5)。

成功企业在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建设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动态的创新机制,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管理制度体系运转效能。目前,我公司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管理水平,以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J].企业管理,2009(03).

篇6

关键词:风险防控 法律风险防控 体系建设

一、前言

目前来说,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正在建立规范,主要为提高管理经营水平和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经营目标。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商业环境也愈加复杂,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除了不可预知的意外造成的损失,还会有因为错误判断而出现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等。企业在面对这些风险的时候,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不仅要关注个别的风险,更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控对其进行全面管理,这是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目前企业的风险防控情况

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主要从规避安全风险入手,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这种制度提升个人责任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企业内严格要求员工,通过隐患排查,整改公司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制度,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风险管理主要贯彻方针

企业往往最重视资金的风险管理,资金的流动性强,出错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这项工作涉及到资金在流动中经历的各个环节,从审批环节到最终的票据印章都需要严格控制在多个关键点上。为了资金安全与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公司应该制定相关规范制度,对资金的收支、支付要求,和审批程序有明确规定,对资金管理严格规范流程,争取在风险形成初期就及时遏制。同时要对风险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对重要性进行排序,提前为风险管理准备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以建筑行业为例,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环保,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工程规定,全面展开建设进度,确保安全施工与工程主体同时进行,加强监管力度要从工程管理人员入手,在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严格审查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队伍的安全资质,加强对施工现场中的设备的管理检查,定期维护。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保证记录真实有效。在工程中用电安全也是需要重视的关键点,严格遵守用电安全制度,定期检查供电设备及线路,排查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二)贯彻“各尽其责”方针

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建立印章票据有价证券等分管职位,各个职位互相监督,各司其职,定期对流动资金进行盘点,以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合同管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办法》,达到风险防控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的各个职能科室负责合同审查、签订、履约等工作。凡是金额超过三十万的合同,都需要上报管理部门及风险管控部门审批,并认真审查合同内的条款,贵其中不恰当的内容进行修改。主要负责的部门,授权人和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坚决落实调查资信,在双方谈判后拟定条款,然后认真审查条款最后才能会签,接下来就是等待审批、签署履约等步骤,最后备案归档。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全程管理。还需要制作合同管理资料审核清单,认真审核从最开始的招投标及议价到确认承包商资质,再到拟定合同基本条款,公司会审,公司会签等环节是否违反了规定,资料是否完整,确保合同签订的合法性。企业内常常会有合同会签职责分配不明确的现象,所以需要制定《合同管理补充规定》,根据合同的不同性质分类,根据其特性指定会签部门和他主要的审核职责。为了明确合同管理,详细合同的相关信息和履约情况,需要建立合同管理台账,把这些信息全部收录到台账里,在合同履约期间及时的给出在法律风险方面的建议,这些管理细则都可以给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良性的督促,使他们严格按规定履行权利和义务,全面维护企业利益。

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需要采购设备,或者物资,这中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想要有效的进行风险防控,就需要在日常采购计划中做好防范,首先制定计划,货比三家,确保采购价格不高于市场价,对各个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做出比较,再选择供应商。之后要双方签订采购协议或采购合同,确保在购买过程中没有经济损失,在之后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可以退货或者换新,总之要在管理供应过程以及之后的各个环节都加强风险控制,从根本做到防范风险。

三、全面风险风控的前景展望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风险防控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了,所以应当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嵌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围绕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通过法律风险识别,总结和评估方法,制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与全面风险防控制度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动员全体员工全过程参与,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上升一个台阶,使企业成功规避风险,促进企业更加平稳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化加剧,不断有国外企业走向中国市场,这种情况下,两种不同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企业面对的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有必要在完善全面风险防控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加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更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及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实力,提升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博廷.筑牢全面风险防控的基石[J].施工企业管理,2015

[2]路军.企业文化视角下的全面风险防控[J].经营与管理,2015

[3]申庆勇.从安全生产运行到全面风险防控[J].电子金融化,2015

[4]安军.加强风险全面防控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6-19,2014

篇7

国际医学研究机构对社会关爱的定义是:从长远的角度为那些由于生理能力或心理能力障碍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多方面的连续性的服务。服务提供者包括机构和家庭,服务包括现金支持,也包括家庭成员和机构专业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帮助。

社会关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也可以说,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比较严重,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全社会对长期关爱的需求十分强烈,只有通过社会化、制度化的安排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化解社会风险。同时,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也为化解这一风险提供了可能。

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委统计, 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9亿,占总人口的12.5% , 8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000万,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空巢家庭。同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急剧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只能依赖社会提供和解决。

我国的社会关爱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二是职责不清,管理分散。三是政策缺失。四是基础设施差,层次单一。这种状况根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关爱政策和管理服务体系。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高度重视社会关爱制度建设。德国和意大利是比较早进入到老龄化行列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社会关爱结合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德国则是在1994年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护理保险法,通过单独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及其他相关弱势群体的护理服务问题。

各级政府职责明确。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典。大区(州)负责实施国家法典,结合大区(州)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各项更为具体的实施法规。法规中明确(护理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护理的等级评估,护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等内容。规定各级政府承担的用于老年人社会关爱的经费比例,以及社会机构资助及个人负担的比例。市政府负责日常护理院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受理投诉,设立社会事务委员会,制定护理院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制定护理标准等。同时对从事护理保险经办的公司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

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德国法律规定,具有医疗保险经办资格的才可以经办护理保险,两险管理经办机构往往是一体的,但基金收支独立运行。经办护理保险的公司不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只负责管理护理保险基金收支,通过与有护理资质的机构(医院、药店、护理院等)、医生和护理人员签订合同,为服务对象购买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具体经办公司是独立的公共合法机构,由强制性公共医疗保险机构执行,有严格的独立预算和核算体系,在法律和政府的监督下运营。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德意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地方政府不仅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超过60% ,在建设用地和相关费用上也给予支持和照顾。同时,两国也非常注意护理人才的培养,对开展护理培训的机构和参加培训的个人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开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两国都认为居家护理服务应该成为护理服务的主要形式,因此都通过拟定法规和具体办法支持开展居家养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这些政策不仅拉动了护理服务的产业链,给私营护理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动了就业。

构建我国社会关爱制度体系的建议

明确我国老年杜会关爱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关爱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社会关爱尚不成体系,特别是在长期护理服务和关照方面仍是空白,尤其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主要由家庭来承担。我国的社会关爱制度建设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在关爱内容上,在重点解决关爱对象生理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兼顾照顾对象的精神需要;在确定关爱的对象方面,既要以老年弱势群体为主,又要兼顾残疾及其他各类因疾病、工伤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在关爱的形式上,既要鼓励更多的照顾人群居家护理,又要适度发展各类护理机构,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集中的专业护理,以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需要。

研究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关爱政策和制度体系。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未来日益增长的护理和关爱需求。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服务问题,使老年人得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负责社会关爱政策制定和管理的职能部门。目前我国有关社会关爱的管理职能比较分散,社会保险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负责,社会福利(含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和社会救济则由民政部负责。此外,国家还分别设立了老龄委员会和残疾人联合会,具体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工作协调。建议国家尽快整合相关职能,明确主管部门,以便尽早对我国社会关爱制度建设作出全面规划。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职责,加强老年关爱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与社会关爱有关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相当滞后。以各类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数为例,目前全国共有床位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拥有11张床位,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 30~50 张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与国外养老机构相比,除了数量少之外,我们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标准化程度以及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均与国外有明显差距,急需加大建设和发展力度。

篇8

【关键词】电网调度;大运行;管理;影响

近年来,国网公司积极推行“三集五大”建设,其中“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各级调度系统,提出“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实施各级调控一体化;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地区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作为当前我国电网调度体系重要一级。因此,地调在“大运行”体系建设中较为重要且事关“大运行”体系建设全局。

1 “大运行”对地调组织机构的影响

按“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地、县(配)两级电网调度业务的高度融合。电网调度管理部门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变电设备监控业务,实现“调度监控”功能合一。

地调负责地区电网调控运行,承担调控各专业管理职责,调度管辖110kV电网和终端220kV系统。开展地域内110、220kV变电站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县(配)调负责县级(市区)配网调控运行。调度管辖县域(市区)35kV及以下电网。开展县域(市区)内35kV变电站及配网相关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

“大运行”体系实施后,地区电力调度中心更名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设调度控制组负责地区电网调控运行专业管理,另设系统运行组、综合技术组、调度二次组共四个专业组,以及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四个班组。市供电公司组建市信通公司,为调度提供通信技术支撑,接受地调通信专业管理。县调下设调控班、二次系统运维班两个班组。

新设立的配网抢修指挥班专门负责配网故障抢修全过程的协调指挥和监管,虽然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配网故障抢修工作安全高效进行,但参与抢修工作的各部门(如运维配网抢修班)的积极和高效配合,也是影响配网故障抢修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且,从地县调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尤其是在农配网故障抢修过程中,受线路运行环境较为复杂等客观原因,或者供电所配电班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落后等人为因素影响,配网故障处理效率相对较落后。所以,尽管新设立了配网抢修指挥班来专门督导,但如果没有相关配套的故障处理各环节考核机制,以及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等技术系统支持,农配网的故障处理效率将很难大幅度提升。

2 “大运行”对县调人员和岗位设置的影响

为推进调度运行与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相关业务的融合,实现调度由“单一功能、单专业运行”向“全方位综合分析控制”转变,市公司在地、县调两个层面积极探索“调控合一”新模式。

(1)“大值班”工作模式。220kV市区监控班与地调班原分属变电运行工区、调度中心两个单位,以电话为媒介实现汇报、发令等业务联系。本着优化调度功能结构,推进业务转型的目的,按“大值班”工作模式将地调班与监控班集中在同一场所值班,实现了地调层面的“调控合一”。

调度与监控人员“面对面”,打破了原来的专业壁垒,双方沟通配合紧密高效。监控采用远程控制操作,再加上对调度操作意图理解深入,缩短了调度运行决策链条,实现了变电站监控对电网调度运行支持的“后台前台化”。

(2)“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市公司将县域和市区范围内35kV变电站及配网自动化相关设备的集中监控业务并入县调和市区配调,实现县(配)调层面的“调控合一”。

调控员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发令,还可以直接遥控操作变电设备,如单相接地查找,整个接地查找过程思路明确清晰,时间将大幅缩短,工作效率将大幅提高。

“调控合一”提升了调度自身对电网运行的整体驾驭能力,但缺少了原来调度与变电的相互把关,增加了调控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为此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操作管理制度、建立岗位约束和监督机制、开发调度智能防误新技术。

3 “大运行”对地调SCADA/EMS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影响

按照“大运行”要求,各地、县调要遵循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建设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应具备完整的SCADA功能、电网各类应用软件功能、DTS功能等,并完善二次安全防护及安全WEB功能,实现地县调信息共享。该系统运行模式主要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为主体,所属35kV或110kV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接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集中监控。各县调自动化系统采用“远程工作站模式”,通过专用网络通道与地调互联,实现对县域电网的监控,各县调原有的自动化主站系统将退出运行。

(1)县调在“大运行”建设前,各个地调均建有独立SCADA/EMS系统,基本上都实现了对所辖变电站安全调度与监控。但从一个地级市或一省范围来看,各县调的SCADA/EMS系统的厂家和型号繁多,而且很多县调的主站和厂站端自动化设备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以致缺陷频发,再加上一些设备生产厂家因为规模小,已倒闭或停止生产,从而造成备品备件无法解决,这都给检修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甚至部分缺陷只能搁置,等待整套自动化设备重新改造换型。通过“大运行”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的实施,基于地调更稳定、功能更强大和统一的SCADA/EMS系统,各县调自动化系统将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县调调度、监控值班人员能更好地掌控县级电网特别是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同时也方便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

(2)“大运行”地县一体化建设要求35kV或110kV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接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以及各县调自动化系统与地调主站系统互联,这都对自动化数据传输通道提出很高要求。在“大运行”建设前,各县调110kV和35kV变电站基本上都具备载波通道,而且很多县调已经实现光纤通信覆盖110kV变电站,载波通道只作为备用通道。因此,此次光纤通道建设的重点在于覆盖35kV变电站。

4 “大运行”对安全运行风险的影响

“大运行”体系建设对县调的业务范围、人员等提出了新要求,对县级电网的安全运行风险必须加强分析和管控到位。

(1)根据国网公司“大运行”要求,市公司按照“大运行”体系要求,将35kV变电站监控业务移调,同时将县域220kV、110kV变电站监控业务上移至地区监控班,实现了各电压等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这就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化,安全运行风险显然减少了。

近年来,随着电网规模、电压等级迅速扩大和调度工作实际需要,国内调度系统已经在逐级推行调度权下放,其中网调将部分50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省调,省调将部分22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地调,地调将部分11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县调。

因此,“大运行”建设虽然明确了各级调度的调度权限,但当前各级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电力企业仍可以在“大运行”的框架内,因地制宜和灵活解决好调度权限相关问题。

(2)“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县调融合新的业务,增加了较多的新人员,承担了新的安全责任,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如果新的业务流程执行不畅或者磨合期太长,新增人员选配不当或培训不到位,都会导致县调安全运行风险增加。

5 结论

“大运行”体系建设是电力系统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电网调度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以“大运行”新思维“重新打造”电力调度控制各项业务,深入研究“大运行”体系给地区电网调度带来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9

摘要:从辅导员角度探讨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出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信息沟通不畅问题,提出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教学质量辅导员教师学生家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学生多样化的变化,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1]。同时,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闭环信息系统,不断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由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学校与学院的规章和制度等诸多方面[2],所以,本文仅从辅导员角度谈一下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东秦内部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由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组成的三级体系,如图1 所示。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学生面对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大三、大四面对的主要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然而辅导员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课教师隶属于教研室,公共课教师隶属于其他学院,容易造成教学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形成良好学风。因此,从辅导员角度看,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辅导员应采取的措施

2.1 在大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学生成才,但是却使学生的目标明确,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使他们在题海中辛苦坚持,数年如一日。然而在大学阶段,不少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一旦在整个班级,整个专业里面蔓延,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在大一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尽早地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等,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于奋斗目标的缺失。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告诉学生在这个专业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才能满足社会这个行业的需要,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不好好努力,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告诉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使他们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尽早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大一期间做一下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2.2 加强与公共课教师联系和沟通,重点监控大一、大二学生学习情况。大一、大二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学风或者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公共课教师,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有助于监控大一、大二学生的情况,以防止他们在这个时期里掉队。因此,建议从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如:举办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的座谈会、建立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等,而非仅在期末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一份成绩单。

2.3 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监控大三、大四学习情况。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①每学期初,由辅导员向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上一学期专业后20%和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名单,作为任课教师上课点名、提问等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参考依据;另外,上课考勤记录要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入党以及推荐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数据。②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班委要果断地撤换,辅导员要尽量找一下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同寝室学生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导致的成绩下滑明显或不及格时应该将寝室同学拆分,以隔绝不良环境干扰学习。③针对每学期的后进学生(专业后10%),可以发动专业课教师,实行“重点学生重点帮助”的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助1-2 名学生,采取半个月谈心一次的方式,主要解答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上的困惑,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④每学期初都进行一次由辅导员和全体专业课老师参与的座谈会,对上一学期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具体情况介绍,便于专业课老师在本学期对上述学生加强了解和关注。

2.4 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树立正面典型,对特殊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沉迷网络爱打游戏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抓上课和早晚自习的出勤率来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对性格孤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要建立与重点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情况,从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双方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东秦辅导员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求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至少一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格局。辅导员需做到特殊学生经常沟通;重点学生加强沟通;普通学生保持沟通。

辅导员负责建立包含学生电话、QQ、邮箱和学生家长电话的学生通讯录,同时做到通讯录每学期更新一次。联系家长的方式采取电话、书信、短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或暑期家访等形式。

2.5 建立辅导员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特殊学生包含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警示学生、患重病或绝症学生、孤儿或单亲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等情况,为增强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后需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与特殊情况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3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提高该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辅导员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

综上所述,本文仅从辅导员角度探讨了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出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信息沟通不畅问题,提出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使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12:64-71.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电力企业是重要的国家能源部门,也是国民经济命脉支柱产业之一。财务信息化系统为电力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使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推动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管理系统基于ERP的成熟理念管理,运用SAP系统集成了许多模块,如工程模块、物资模块、人力资源模块等,这些模块都是基于ERP系统的集成模块,能够自动记录日常各种财务信息,并生成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等,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会计人员的繁琐工作,也简化了数据处理程序。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工作。此外,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的同时,还严格保证了业务流与财务信息流的高度统一,这样财务人员就不用因为某个环节的错误,而使所有的工作付诸东流。因此,会计工作内涵渐渐发生了新变化,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繁重的计算和整理,而是拓展到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上来,也就是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二是实现了财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财务部门是与工程、物流、人力资源等部门紧密相连的,而财务信息化系统正是满足了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需求,实际上为企业拟建了一个平台,凡内部往来、资金拨付等业务均由此平成,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这个平台一大亮点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初步实现了一键生成报表。

一、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困难

1.项目组间的沟通效能有待提高

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项目组(包括营销、报销、财务管控、ERP)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常常以实现自我计划为目标,虽然各组都有精英,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此,各项目组之间应该定期进行沟通与联系。在整个ERP系统中,由于团队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对ERP功能的理解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应加大团队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十分强健的内部人才队伍,以使财务信息化系统得到逐步升级与拓展。

2.用户界面人性化欠缺

众所周知,ERP软件都是由国外引进的,然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与国人有极大的区别,所以软件的界面以及内容都与国人习惯不适应。在此方面,在追求其先进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兼顾一定的适应性。换言之,任何软件都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使软件在不断的进化中逐渐人性化,而不是让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晦涩的界面和语句,去适应它。所以,一个好的ERP软件,首先要符合国人的审美特点,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能够用汉字表达,而不是复杂的英文或代码。

3.不断梳理业务流程

电力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独立建设,由于平台多、接口多、数据重复等原因,使信息化系统的运转率较低,从而无法达到高效集成的效果,为进一步集成与控制带来了不便,亟待进一步优化与整合。虽然电力企业财务业务管理流程已初步实现,但由于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和延伸,实际上业务管理流程并不高效,各部门间本位主义严重,沟通和协调具有一定的障碍;各部门都有一套业务流程,但并没有得到完全执行,进而导致无法按照统一的财务与业务集成接口进行部署。

4.安全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电力企业的部门众多、繁杂,各部门间的工作主要通过财务部门来全力推动,这就造成了在跨业务、跨系统沟通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到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内部光纤网络并没有实现全网覆盖,系统运行起来不够稳定,以致忙时出现不稳定、通道拥堵的情况,这是现代信息化系统绝对不能出现的。运维保障体系急需加强,目前财务信息化运维工作非常薄弱,运维人员的素质问题、流动性问题、数量问题等影响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

二、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

1.财务信息化进程中人员的安排

首先,要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要根据现有的财务业务状况,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如报账员频繁更换就会影响到业务质量,对此应由核算部门主管会计组织对新报账员灵活培训,以确保报账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明确会计处理职责。明确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使业务程序明朗化、制度化,能够由各个单位自行完成记账、结账和会计报表编制任务,而最终通过核算中心进行统一审核。再次,财务主管部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还要兼顾客户端的维护工作,以便降低整体成本,使软硬件系统运行效率提高。

2.优化财务信息化制度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以后,其一定要有一定时间间隔,因为在这个期间还要对制度的可行性进行考量。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以后,要由财务主管部门将详细内容提供给维护人员和财务人员,让他们认真学习其中的内容,在必要时还要进行相关内容工作的培训。财务信息化制度还要以部门信息反馈为依据,对信息化制度进行统一修订,以达到目标要求。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一些部门之间又不存在隶属关系,所以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在认识和执行上都能达到统一。

3.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有效执行

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监督部门无疑是对执行效果影响最大的部门。由于财务信息化制度影响较广,如果监督人员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或执行不当,都会影响到它的执行效果,因此要在网上设立监督投诉公告栏,对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也进行考核,根据投诉的意见,据此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处理工作。

4.定期对财务信息化制度进行完善

财务信息化制度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现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不足很容易被发现。为此,执行与监督部门要通力配合,将财务信息化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反馈给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部门,通过不断修订与完善,使系统逐渐走向成熟。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财务信息化制度就是在不断完善中前进的,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完善与加强。

三、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电力企业在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实施经验。在现实的深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已有经验的总结。在财务信息化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克服,并且其中一些并不是完全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就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提升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和实用性,使财务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在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发展进程中,要把握好系统建设与深化应用,建设是基础,深化是目标,只有夯实基础,固定根本,才可讲究深化与发展。并且结合本单位人员、岗位变动情况,保证跨专业、部门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并保证协同应用的成效。其次,要不断对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统一的财务业务流程,使所有部门共处一个财务业务管理平台,数据交换自由,接口标准一致,从而达到财务业务的高效管理。研究制订财务业务流程相关管理办法,建立标准流程保障体系,确保财务业务流程的顺畅实施和运行。

第三,要开展财务信息化业务培训与宣传工作。新的财务信息化制度执行过程中,宣传是一个关键环节,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制度的更好推行。而加大培训则是伴随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一要以参加流程设计和测试的关键用户为主体,形成一支得力的讲师队伍。培训内容要层次分明,根据不同的需要,重点、难点,循序渐进地加深培训内容。二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既能够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熟悉ERP功能,又对企业的关键业务十分了解,从而保证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一直保存新鲜的生命力。我们与国外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差距,并不是体现在软件功能上,而是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上,只有打破这种壁垒,才能促进业务流程优化与调整,才能推动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业务的发展。真正实现“会计核算一本账、资金管理一个池、预算管理一张网、精细管理、精确反映、精益求精”的目标。在此,我们还要坚持思想上与观念上的高度统一,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有效地促进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财务系统实用化、易用化等功能进一步挖掘。

总之,财务信息化建设使电力企业财务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有利于财务工作的运行循序渐进。我们要坚持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使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不断完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瑾.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