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与现状
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工业化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而不仅限于工业部门,因此,广义的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管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还是发达地区在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都只能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因此,本文认为对四川省内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找到工业化中的薄弱环节与“短板”,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新型工业化科学内涵与特征、四川省情和统计研究科学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测度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分层构建的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赋权,使用指数综合法计算衡量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从而比较四川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四川省经济的对策建议。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1、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努力创新,实现科技进步,达到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有六个方面:
(1)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是现在及以后社会发展的主流,工业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要依靠工业化作为载体。只有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结合起来发展是才能充分并加倍发挥各自的优势。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2)自动化、机械化和就业协调发展。工业化发展不能仅仅只靠人工小规模生产,应该依靠机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这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四川省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还应该把就业问题考虑在内,将自动化、机械化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使其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优化。传统的工业重点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畸形,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失调。新型工业化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
(4)城镇化发展同步。以往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不高。新型工业化发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得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向城镇,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工业化发展首先要以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往往追求速度快,忽视了经济效益,居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好的改善。新型工业化必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要追求效益。
(6)实施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恶性一次性消费资源的做法。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有效的战略。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根据国外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本文在构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可比性原则。国内对新型工业化的测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参考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法或者霍夫曼比例评价法。在构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吸取国际上关于工业化测度的经验,还要考虑四川省省情和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更要适应全球化发展,使得指标体系反映的内容在时间和范围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2)可行性原则。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很多反映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但是有些指标之间相关性太强,有些指标反映工业化特征不够明显,而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取。所以构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从理论上设计还应该具有可行性。不仅指标数据要易于收集,还要与现行统计方法相适应,指标数量不须太多,指标换算也不能太复杂,方便指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3)科学性原则。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新型工业化的特征,遵照科学原则,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实现工业发展、资源和人类之间可协调发展。
(4)系统性原则。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全面系统反映科学技术、经济效益、信息化程度、资源能耗、环境保护等情况,并且指标层次清楚明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各个指标应该全面反映新型工业化的各个方面,并且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系统性强。
3、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上述原则,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及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本文把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反映新型工业化的最终结果;准则层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把准则层分为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科技含量、信息化程度及工业经济效益五个方面;指标层则主要是细化了反映准则层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统计公报。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将全部数据全部正向化,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逆指标取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获得无量纲化的数据,其公式为:某地区某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该地区该指标的原始数据―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小值)/(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大值―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小值)。
2、单项评价指数、赋权与指数综合法
(1)单项评价指数与赋权。单项评价指数即采用每个指标的上述的无量纲化数据。
对每类指标赋权采用标准差赋权法。即对同一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求平均数与标准差,对不同指标的标准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数。具体权数见表1。
(2)指数综合法。对某地区的各类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即得到该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各地区具体综合评价指数值见表2。
3、四川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对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新型工业化进行测度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取值越大说明新型工业化程度越高。数据说明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工业化进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转变的程度,工业化进程值越大,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四川省工业化进程落后地区是川北、川东北和除攀枝花外三州地区。
(3)从资源能耗方面来看,资源消耗体现的是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资源消耗越少,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越高,才越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能耗数值越大,表示资源消耗越小;反之,数字越小,说明资源消耗越大。在四川省的21个市州中,资源能耗方面,成都做得最好,最差的是攀枝花。
(4)从科技含量方面来看,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和速度。所以重视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支出,创建科学的创新体制,才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大量产生。四川省21个市州2013年科技含量的情况中,除了绵阳和成都以外,其余19个市州的科技含量都不高,特别是甘孜,巴中,内江和眉山的科技含量最低。
(5)在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和工业化必须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只有高度的信息化才能让工业化高速健康的发展;同样,信息化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只有立足于工业化,信息化才有具体的实施方向和实施的物质基础。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的信息化程度得分最高,紧接着是绵阳和南充,其他市州相对低一些,其中,阿坝和甘孜两地的信息化程度最低。
(6)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忽视了本该作为中心的经济效益,使得效益不高。新型工业化则必须重视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效益方面,2013 年遂宁位居21个市州之首,南充和资阳紧跟其后,阿坝和凉山的经济效益最低。
四、问题及建议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看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四川省产业结构从2005到2013年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产业非农化率2013年达到87.2%。全国同样的时间产业结构已经由“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产业非农化率达到90%。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还需加强。
二、资源能耗过高。四川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吨标准煤/万元至2013年减少为1.078吨标准煤/万元,全国水平相同时间内则是从1.02吨标准煤/万元减少到0.76吨标准煤/万元,说明四川资源能耗相比全国水平来说是过高的。
三、科技水平较低。四川省的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率从2005年的0.7%升高到2013年的1.12%,全国则是在相同时间内,从7.24%上升到8.46%。由此对比可看是四川省科技支出占比较少,科技水平偏低。
四、信息化发展较慢等问题。
现就四川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四川省地形复杂,人口数量大,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从发展战略角度看,应与时俱进,适时制定并实施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通过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以推动四川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四川省环境污染严重依然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建议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费用的投入。
第三,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学技术。科技含量是新型工业化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四川省目前存在研究与发展费用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研究与发展费用是衡量一个地区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技术进步更是对一个地区科技含量评价必不可少的,故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学技术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加大信息化发展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加大信息化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建设,有助于四川省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涛,江新宽.广西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2~43。
[2] 王慧,李阳萍.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我国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1):93~98.
篇2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由来;内涵
随着国内学者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进行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提法应运而生。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别传统城镇化的典型特征,它是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探索的一种新的城镇发展模式,其表现主要内容: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发展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以统筹各种关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新的发展目标――坚持人的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 “人的城镇化”,把“增加人的福祉”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人的城镇化”区别于“物的城镇化”,二者是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人的城镇化”是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和身份转变,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人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的转变。“物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城市规模的扩张,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其核心是土地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人的城镇化”是“物的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发展目标。如果只是追求“物的城镇化”,即便是经济发展速度再快,生活居住空间再宽敞,但是没有健康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缺少了人文关怀的发展理念,忽视对人的基本价值关注,这种城镇化也失去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城镇化”和“物的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构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本内容。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求从过去重视“量”的扩张转变为对“质”的提升,从“外延式”到 “内涵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造城运动”,而是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实现 “人的城镇化”,让广大农民工能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市民一样的生活,这才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换言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新的发展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动力,新型工业化开启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中国城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城镇的诞生和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钱纳里对 1950 年到 1970年约 100 多个国家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做了调查,结果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要求,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展的明显特征。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大大地提高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了对现代生产过程的控制,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新型工业化是区别于以往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新”的自觉应用代替了。”
三、新的发展路径――统筹各种关系
统筹兼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各种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利益协调是做到统筹兼顾的关键。统筹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的统筹;兼顾是一种整合和优化。
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总结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历史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决定了我们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覆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坚持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下,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外延的扩张到内涵的集约发展道路,从城镇数量的增加到城镇质量的提升,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保护土地市场,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完善城镇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生产服务功能、就业功能和创新功能。
总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字体现在关注人,注重人。相对于传统城镇发展模式,“新”是指城镇化建设是有规划的、开放的、集约的,更重视内涵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型,也是一种城镇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的跃迁。
参考文献:
[1]周十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2]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等.按科学发展观市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29.
篇4
内需逐步对外需的替代将成为基本趋势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消费过剩”危机,对应的是中国的“生产过剩”困境。此前,美国失衡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维持20年,主要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生产过剩对冲了美国的消费过剩。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消费能力下降,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出口需求的减少,一旦出口这一动力消失,其给我国GDP直接带来的就有1~2个百分点的损失。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2009年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如果再加上外需减少对投资和消费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将更快。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难以出现实质性复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速国内的经济调整,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到刺激内需上。
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二是相对于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20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再加上,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经受日益沉重的压力。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特征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工业中的重工业,主要是钢铁、有色冶金、炼油、化工、水泥、电力和包括汽车在内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建筑业和一次资源产业不属于这一范畴。重化工业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工业化进程的普遍规律是依次经历“轻加工业发展阶段一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一高加工度化发展阶段一技术集约化阶段”,其中重化工业有“起飞产业”之称。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轻重工业比重虽然时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经上升为67.7%,比1990年上升了17.1个百分点。但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化工业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重化工业的清洁化、环保化、低碳化,信息化。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导产业将由重化工业逐步过渡到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器人、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航天器、汽车及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在GDP中占有较大或主要份额。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稳步小幅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十二五”期间仍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高比重,此后开始回落;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工业内部结构变化较为剧烈,高加工度制造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其比重由2005年的28.1%上升至2015年的33.6%:轻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21.3%逐步小幅下降至2015年的19%: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0.6%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47.4%左右。
刘易斯转折点”将在“十二五”期间到来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首先,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之后,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业王降到了较低水平,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80年代也开始了下降的过程,并且在21世纪以来下降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在2017年左右停止增长。如果我们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基础的话,上述趋势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之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见端倪。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近年来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上涨。随着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大大加深。据估计,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丁已经超过了2亿,这些原来的农业劳动力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此前几年,这种劳动力几乎一直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工资水平极低。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的上涨趋势,这从各地近年来频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可见一斑。
篇5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对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推进 保障房 建筑工业化 建设
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体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推进现代建筑业发展就是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使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基地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实现建筑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在节能减排、降低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可以说,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筑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呢?本人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y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障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先在局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试点,时机成熟后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分阶段、分步骤解决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适应本省特点的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并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
2.面上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推动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分类推进建筑工业化。政府推动的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装配式住宅,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推进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涉及到建筑构配件的模数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规范化运输和建筑现场的标准化装配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个产业链的整合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围护结构、厨卫、装修等部品体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构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以及图集、工法,加快开发应用相关设计分析软件。二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应实施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鼓励其他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以适合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外遮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4.坚持质量第一和集约高效的原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更要牢记质量第一这个根本前提,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工业化路子,不断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6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57-03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中的各创新主体对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积累和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1]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是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体。没有现代服务业巨大发展的工业化就谈不上“新型”, 新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要靠现代服务业“当家”。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现代服务业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及一部分“再现青春”的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三高一强”(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强辐射)的产业特征,主要包括金融、会展、文化、信息、物流以及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至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使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一是信息化。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从传统文化到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从传统商业组织到现代连锁超市、从传统银行到电子银行,无不体现了信息化的巨大威力和支撑作用。二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发展及产业本身的特性使现代服务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三是规模化。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服务产业开始走集团化或寻求战略联盟发展的路子,以取得在潜力巨大的新兴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四是品牌化。现代服务业一般属高智力投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其高受益、高增值主要来源于对所创造的知识成果(专利、技术秘密、服务特色、经营方式、市场形象、商标品牌)的独占性经营,因此,这些领域中的企业均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品牌的经营。
二、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耦合”现象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持续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三、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诠释。[2] 然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目前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难题,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环境决定了我们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难以为继。而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中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这将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等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其中,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新型资本(主要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泛化,以及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等支撑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其次,服务资源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下降。而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上升,导致第二产业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行业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人力资源,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来解决,这对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着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业居多,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与国际上现代服务业相比明显不同的是,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而金融、电信、房地产、信息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导致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中,生产比重较大,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我国生产比重小,仅占28%左右。
二是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在制造业链条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制造业优势应在生产前的服务,即研究开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服务,在生产后的服务,即物流、通信、仓储等能够实现其价值以满足最终需求的服务。目前,我国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受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制约,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目前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整体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运输、保险和技术咨询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短期内难以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将维持一定的逆差。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低反过来又制约制造业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更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使之无法与国际竞争。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促进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能够改善工业发展环境,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使现代服务业本身尽快适应国际产业分工新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本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产业政策导向。[3]目前许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采取传统的推进一般服务业的政策手段和措施,甚至简单移植搞工业化项目的做法,结果往往导致事倍功半。因此,要深入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及内在性要求,积极探索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及对策措施。
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是要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正确处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切实培育与发挥服务业经济牵引为、产业整合力与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4]
三是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打造“人性化”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人力资本,这是由服务的性质和服务产业的特性决定的。服务贸易涉及140多个品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大都集中在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而最受关注的是那些知识密集产品,如金融产品、电信服务等。服务业的创新,除了需要运用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之外,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基于认真研究和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服务创意”。无论是服务创新还是人性化的创意,其实质是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又要注重服务中的人性化因素。其中,优化人才结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分智力支持,是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各种专门人才的合理配置是人尽其才的关键。我国服务业要努力提高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的观念;要完善用人制度,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
总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新意所在。要从我国服务业尚不发达的实际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综合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整合科技、信息、人才等资源,建立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应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满莉. 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J]. 技术经济,2009,(2):44.
[2]卢华丽.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8,(20):81.
[3]郑吉昌. 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20-21.
[4]程大中. 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3.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moting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Li Yingji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篇7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使新型建筑实现高效与节能的工业化的生产形式。为了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建筑行业与信息化相结合,对BIM等新兴技术予以充分采用。本文对在建筑行业采用BIM技术的优点进行了论述,对处于信息化技术下的建筑工业化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1 在新型建筑行业采用BIM技术的优点
建筑信息模型就简称为BIM,建筑工程项目的每项有关的数据信息就是BIM构建建筑模型的依据,然后借助数字信息将建筑物所具备的确切的信息逼真地虚构出来。运用数字化的形式将一个建设项目的功能性质与物理性质展现出来就是BIM技术,BIM是一个通过对相关实际建设项目信息知识数据进行共享,以便提供真实的数据给此建设项目从建设到拆除全程的所有决断作为根据的过程,在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各自利益的有关方对其各自职责协作的体现与配合都是借助于对BIM中的信息进行更新、插入、修改与提取来实现的。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的时期,BIM技术使得设计各个专业的工作都是通过将同一个模型作为依据来进行的,进而实现三维集成协作设计。对共享的内容进行修改也因三维的冲突检查与显示而实现了更加便捷化,设计各个专业之间的协作也因此而实现了更加的高效和容易。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施工期间,BIM技术不仅能对相关的进度、成本及建筑质量等信息予以同步更新,而且还能使模拟施工得以实现。BIM技术还能便捷地对施工期间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信息,如概预算、工程量清单和各个环节的材料准备等信息予以提供,从而使整体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模拟实现可视化。在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使用期间,对相关的建筑性能和使用状况、建筑财务和建筑物已经使用的时间以及建筑物的容量和入住人员等方面的信息,BIM技术都能实现同步地更新并予以提供。
2 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2.1 在构配件生产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使构配件的精确度实现提升是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的目的之一,依靠传统的生产技术是无法彻底避免生产与记录中的误差或者错误的,但是BIM模型可以实现完整地将所搜集的资料录入BIM技术的其他系统或者完整地将所搜集的资料展现给制作工作者,采用BIM技术制作与设计构配件,能够使构配件的制作精确度与设计精确度的提升成为可能。
2.2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重复化、标准化、模块化等都属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的特征,因此其会有众多且重复的数据产生,如果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技术来进行整合记录,则必定会耗费众多的物力和人才,而且还极易出错。然而BIM模型在建立模型期间不仅能够借助多种设计软件来对构配件进行设计,而且对数据的共享也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从而对规则与标准予以建立。
2.3 在施工安装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新型建筑要想实现工业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使施工安装实现装配化,而这当中构配件信息的记录,像搭接的顺序与搭接的位置等,这些都是需要耗费众多的人工来进行的,而且极易出错。如果在施工安装中采用BIM技术,那么不仅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能够得到保障,而且人工成本也将大大地降低。在BIM模型中能够完整地展现各个构配件的信息,3D模型也会对各个构配件的搭接顺序与搭接位置予以精确地展示,从而使施工安装实现顺利地进行。
3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形式改革的产物,其施工形式是现场装配的,而其生产形式也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建筑行业的工作实效与工作重点得以切实地把握住,使建筑行业环保、低碳、高效及节能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使当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突破了困境,使住宅产业实现了高质量的保障,使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有效地提升。然而,迄今为止,建筑工业化在对构配件的生产、房屋设计的标准及施工操作等方面的有效整合还是略显不足,无法将完整的建筑体系信息模型予以建立,另外,由于生产形式信息和建筑设计信息分离下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使得无法全方位地对生产技术形式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用户今后的房屋实现多样化。为了使不同的构造体系与建筑体系得以建立,必须在施工、生产及设计等每个阶段将每个有关功能块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地处理。
3.1 BIM技术下构配件的生产
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就必须实现构配件的生产工厂化,通过工厂预制楼板、墙板和楼梯等构配件,不仅可以使标准化中建立的规则与标准得以有效地实现,而且可以使生产效率实现提升,使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使生产周期实现缩短,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从而使建筑达到绿色环保的目标。然而,因为每个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单位缺乏一致的生产技术体系,为了有利于销售,生产单位会对标准的、单调的构配件生产方式予以注重,以使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这便又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标准化、单调化的设计将应用于房屋设计中。但是在信息化技术下构配件的生产能够为生产构配件供给更多详尽的生产技术体系,以便构配件生产单位将更多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出来,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3.2 BIM技术下的房屋设计
建筑工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房屋设计的标准化,这不仅可以使构配件的通用性得以加大,使建筑产品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建筑产品损耗率的减少。然而如果在设计房屋过程中忽视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是单纯地重视标准化的话,则会使人们对房屋舒适度、房屋外观效果和房屋户型的选取等多方面的要求受到限制,进而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但是信息化技术下的房屋设计能够为设计房屋供应更多的设计信息资料。
3.3 BIM技术下的施工操作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实现施工机械化,施工机械化不仅可以使现场施工装配所需的人工减少,极大地减少施工作业量,使施工周期得以缩短,进而使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降低,使工期实现合理化,而且能够使建筑物实现节能性、安全性、耐用性。然而建筑物的外观与质量也会因不同施工方法的安装特征而存在差异。而信息化技术下的施工操作能够将施工技术指导信息更加详尽地供应给施工操作人员,其中就包含怎样根据房屋设计的需求,在各种各样的构配件中对有关的机械仪器和施工操作的程序予以选取,以防止施工现场的机械和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施工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得以确保。
篇8
一、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条件
在我们不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而是主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质量型、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选择适合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开发和壮大,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要求的。按照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理论认为,工业化演进阶段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目前,虽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降至20%以下,但是第三产业产值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另外,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来判断,也得出现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积极发展新型工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注: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70489万元,总商品生产增加值为234782万元,比值为3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的。对于来说,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海拔高、气候严寒、降水量小、地质条件恶劣、易受风沙、洪水和泥石流等侵害,植物生长周期长,再生能力差,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还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全国人民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生态利益和资源利益。由此可看,发展工业,就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要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各方面条件发展符合实际的、效率高、污染小的工业,才是权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合理选择。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第二产业本身发展要求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形成了矿业、建筑、制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底子薄、起点低,以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落后,而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要求能够重点发展包括工业在内第二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选择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产业间关联程度的要求。工业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利润、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等多重任务。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把建设成为全国的资源储备、资源转化基地,但执行得都不够理想,这与工业弱小和不发达有直接关系,另外,经济社会是非典型二元结构,工业是在旧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是一种镶嵌式的,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发展特点的新型化工业,是延长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关联程度,解决工业镶嵌模式较为合理的道路。
二、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在确定产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前进道路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支撑第二产业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增强。而目前的情况是,无特色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水泥行业)的产值却是较高的,从第二产业统计资料上很难明显辨认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应当是什么,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业、食饮品业、藏医药业等产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都非常低,资源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尚未真正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空间有限,尚未形成孕育现代大型企业集团的环境基础、社会条件。对外部市场的开拓不够,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营能力,缺乏对经济的多渠道联系与合作。规模小的企业往往产品品种也较少,这就必然增大了市场生存风险。
(三)产业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育阶段,工业经济主体发展层次较低、存在基础弱,起点低、科技含量低、产值低的“一弱三低”现象,能源工业严重滞后,工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靠工业产业升级、市场推动的三产内部结构还没有形成,工业吸引社会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等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
(四)企业整体素质普遍偏低。首先,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产品的档次、质量很难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严重受到制约。其次,管理粗放,效益不高,随意化、经验至上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既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也基本不具备企业家应有的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职工综合素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
三、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到“十二五”末,要实现二产增加值达到458亿,占GDP比重40%左右,形成二产、三产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一)按照“二产抓重点”的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第一,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项目,如: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绿色食品业,矿产资源及加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提高这些工业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第二,大力发展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利用其高度的外向性和关联性,为旅游纪念品市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开拓生存空间,要着力打造出一批高品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增加旅游消费。第三,加强与周边省区、周边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由于人口总量不大,市场狭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还必须放眼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工业产品特别是建材产品出口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推动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促进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身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新材料,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优势,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具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推进节能降耗的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吸收和引进新工艺,淘汰陈旧落后的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支持发展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项目,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要在重点行业中培育发展论坛2011.2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成本要高于其他地区,加之大多数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地区工业发展长期受中央及各省市的援助,有些地区或企业在国家援助力度大的年份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就差。究其根源,有些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使资产闲置,资金浪费。因此,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代替传统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监督水平,确保产业建设走上科学化发展轨道。
(四)创建适合新型工业发展的软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软环境主要是政策、公共服务效能,法律环境等等。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追求高效率的生产和服务。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市场体制不完善,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软环境,行政审批的项目多,时间长,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一些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好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藏投资兴业。第二,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提高企业家素质,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着力培育本土著名企业、著名企业家、著名品牌。第三,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最前沿,努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第四,加强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公布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审批限时制,实现一条龙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基本策略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之而形成的。从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人类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二战以来,发达国家在凯恩斯主义的推动之下,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各国努力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但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也带来了许多弊端,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许多工业化先行国家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传统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这些弊端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工业化模式不是人类追求的发展方式。人们在总结和反思经济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本要义:一是跨代平等。地球只有一个,当代人和后代人必须依赖这唯一的物质基础而生存和发展。当代人需要发展,但不得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开采自然资源的方式是可持续的、谨慎的、理智的或者适当的。[1]
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相反,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把一时一地的人的发展视为主要的目的,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从大系统观出发,追求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最优化演进。“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自然本质上相统一,应该提倡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3]在效益观上,不再单纯地崇拜经济目标,而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经济效益”等新观念的价值,走出高消耗经济发展的老路,重新认识发展经济的“绿色因素”。在资源观上,可持续发展观不是把自然资源仅仅当作某种有用的“物资”,而是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都视为极其重要的资源。社会发展不可能不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不可能不消耗自然资源。关键是要扭转以前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的旧观点,着眼于培育自然再生产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2.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相区别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新型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的解释。狭义的新型工业化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由信息化带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特征:一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和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从事与信息化有关的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广义的新型工业化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尚未完成工业化的社会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变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工具的改变,还包括了人们的分工、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这一转变过程的结果不仅实现了传统工业化的目标,而且给其添加了信息化的内容。
本文采广义的新型工业化。按照广义新型工业化的定义,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转变问题,而且是现代化模式的改变。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改变以往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矿物燃料为基础的工业化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像利用资源和能源一样充分利用信息这一要素,以信息替代和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新型工业化也要求从过去的外延式粗放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增长。新型工业化的另一个要求是经济效益好,意味着有高的投入产出效益,并与经济相关联的其他社会因素协调发展。
2000年世界银行的题为《增长的质量》对仅仅依赖GDP增长作为衡量进步的标准提出质疑。要求突出增长的质量: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报告强调: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增长,这不是一种奢侈品,这对于国家抓住时机改善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显然,世行提出的所有这些要求实际上都包含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中。
工业化过程虽有其一般规律可循,但在本质上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在不同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工业化过程会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在近代史上发生的西欧及北美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与―战后各发展中同家发生的工业化过程不可同日而语。[5]因此,新型工业化不同于我国过去走的传统工业化之路。
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二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贯穿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第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先发展、后治理”,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公平地利用了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大量资源。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有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能沿袭过去的路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以人为本,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所追求的健康幸福、生活质量以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3.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策略
根据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可以发现,新型工业化追求工业化发展中的可持续,注重人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强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追求工业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二者有很多一致之处,值得相互借鉴,以期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良好状态。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策略。
3.1 倡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异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这样的一种工业化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在带给人类巨大物质财富满足的同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灾难。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然而,中国工业的增长长期以来并未改变传统的粗放型模式。我们没有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没有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大力提升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3 建立工业清洁生产经济体系
推行工业清洁生产,旨在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措施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与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及环境的效益。清洁生产强调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相关服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寻求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可以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武器。我国2002年以出台《清洁生产法》,为此,必须严格实施使我国工业清洁生产化。
3.4 大力发展和推行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3.5 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工业发展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力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当前要优先开展环境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1.
[2]徐民华.论生态思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86.
[3]宋周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2):2-3.
[4]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68.
[5]金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对口援疆;拜城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异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条新的发展现代化的道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根本途径,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拜城县工业化阶段分析
拜城县,维吾尔语即“巴依”,意为富饶美丽的地方。拜城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全县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拜城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有维吾尔族、汉族、等20个民族。2011年全县总人口23.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34万人,占总人口的88.1%。
根据学术界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的标准: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为1265-252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20%以上的比重;适龄人员大量在一产就业;城市化率低于40%。2011年末,拜城县国内生产总值35.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27亿元,第二产业17.93亿元,第三产业10.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4:45.4:30.2。全县人均GDP达到 15342元,以 2011年的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375美元。拜城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82.8:6.5:10.7;城镇化率28.57%。由此判断,拜城县具有明显工业化初期阶段特征,但正逐步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
二、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拜城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钢铁冶炼及矿业开发五大工业产业体系。
1.工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2011年,拜城县工业总产值15.44亿元,与2000年相比,产值增加14.57亿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1.52倍。详见图2-1。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2011年拜城县轻工业产值3505.8万元,同比增长58.6%;重工业产值145713.2万元,同比增长37.5%。轻工业与重工业产值比重为2.3 : 97.7,可见拜城县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2000-2011年,拜城县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由15.3%增加到43.69%,这标志着拜城县工业化水平在近年来不断提高,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规模变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变化。
2.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拜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个,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6.05亿元,固定资产原价30.35亿元,利润总额7.86亿元,利税总额11.44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6195人。随着拜城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国有独资企业比重下降,多元化的国有企业比重上升的特点,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2011年,拜城县国有控股企业6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8.57%;规模以上的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71658万元,占到总产值的19.8%。
三、拜城县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
拜城县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不足3%。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资源的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不足,导致拜城县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缺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有竞争力的产品。
2.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高,效益不突出
总体来看,拜城工业企业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原料加工型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多数企业集中于生产制造的较低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较少。2011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5家,其中7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专业技术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同时,企业耗能较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重,区域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3.科技进步能力弱,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目前,拜城县科技进步能力比较弱,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尚未占据主导作用。究其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缺乏,导致技术力量不足。2011年,拜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1个,但没有一个是自治区认定的高科技产业企业。
4.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拜城县城及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该县化工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等已初具规模,但均未建污水集中处理厂,入园项目建成后,污(废)水没有集中排放去向,将对土壤、地下水、农作物造成污染。
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位于拜城县西北部,处于拜城县的上风口,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粉尘等有害物质会排进县城,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四、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1.抓住援疆的有利时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抓住温州援拜的有利时机,争取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温州企业落户拜城,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与行业。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比较优势、投资环境、服务质量,进一步吸纳外资、集聚内资、激活民资,推进全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企业招商、链条式招商、定点定向招商、园区招商,紧紧围绕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盐化工、矿业开发、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重大产业及相关产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招商活动,重点开发和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生产线项目进入重化工工业园。同时,做好招商意向和签约项目的落实及招商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的履约率和成功率。
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重化工工业园建设,按照产业链接、实施配套、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化”模式,尽快完成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通讯、绿化环卫等设施,加紧配套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科研信息、商务医疗、管理服务、污染处理与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园区组织机构,强化完善园区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出台人才、技术、资源、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向园区转移,发挥其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
3.加强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技改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资金,用于重点企业开发并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减低再利用成本技术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制定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奖励办法,形成以企业自投为主、项目支持、财政补贴和贴息为辅的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疆内外科研院所结成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积极引进专家学者。采用项目申报优先等途径,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以自有全职研发团队为基础,采用灵活的“周末工程师”机制,逐步建立一批自治区级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其带动示范,提高拜城县技术创新整体水平。
4.全方位推进环保工作,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标准,加大“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引导企业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积极实施废物综合开发与利用,提高无害化治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减少对地下水、土壤、农作物的污染。
同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重点企业监控等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严禁企业无证排放。
参考文献:
[1]曹海英.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发展路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环境与保护,2003(1):3-4.
[3]王宁.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0-26.
- 上一篇: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 下一篇:营商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