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贷款范文

时间:2023-04-07 14:2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贷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贷款

篇1

贷款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乙方因建设____项目需要,委托甲方策划引进人民币项目贷款。甲方接受乙方委托。经协商,双方就下列问题取得一致,协议如下:

1.贷款用途:此款只能用于建设____项目需要,不得挪作它用。

2.贷款金额:人民币____万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

3.贷款期限:以操作银行规定的文件为准。

4.贷款年息:按国家银行规定的年利息率支付。

5.乙方以__________给银行作为贷款抵押。

6.乙方保证遵守关于银行贴息和咨询服务非的承诺。

7.乙方保证如实提供企业有关文件及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积极配合甲方对项目的调查,考察和核实工作。

8.乙方保证向甲方支付信誉保证金_________万元/项。此款将在贷款成功后,从甲方所得的咨询服务费中扣除。(此款由______代管)

9.自本协议签字之日起,乙方保证__________天内不得通过其它渠道进行本项目;不得退出与甲方的合作。否则,甲方有权没收乙方所交的信誉保证金,并保留进一步向乙方追讨损失的权利。

10.如____天内,甲方无法安排放款方进行实质性操作(除非乙方同意继续运作),甲方应将信誉保证金全数退还乙方。

11.乙方同意支付甲方人员的往返交通及操作期间的膳宿费用。

12.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13.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一份,乙方三份。本协议签字即生效。

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 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2-039-03

一.商业银行介入基础设施融资:良好的社会和信贷效应

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主要物质支持系统。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1998年以来,政府采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赤字等措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然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财政资金越来越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弥补财政建设性资金缺口,各级政府开始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出现了贷款建设的。1998年至2003年期间,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国内贷款由1998年的28.1%上涨至2003年的37.8%,财政预算内资金与银行贷款大体保持着1:2的配比关系,银行贷款在基础设施融资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经营开始走向市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渐增强,对贷款的风险度和赢利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寻求理想的放贷对象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给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业务开发机会。一般而言,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市政重大工程,其工程进度通常都有严格的控制,将信贷资金挪做他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基础设施项目中的经营性项目和部分准经营性项目,贷款规模大,现金流量稳定,回报相对可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往往以政府信用做担保,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还本付息有一定的保障。这对各商业银行而言,显然极具诱惑力。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将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视为优质贷款,作为市场开发和信贷投放的重点。

二.商业银行介入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虽然从目前各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基础设施不良贷款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隐含的问题陆续浮出水面,已给银行资产质量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1. 长期信贷资产隐藏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要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三性”统一,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其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短期存款占有很大比例,虽然这部分负债成本较低,但同时具有流动性高、稳定性差的特点,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期限匹配原则,其发放的长期贷款比重不能过高。然而,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较长,大都建设期在三年左右,长的可达五年,同时为了减轻政府和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还款期限的设定也比较长,一般设定在八到十年,如城市道路建设,有的更达15年甚至20年,如城市地铁项目。因此,无论是从建设周期,还是从贷款回收期来看,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慢、收益见效缓等特点,极易造成银行短期内难以收回贷款,不易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要求。银行将大量的短期储蓄资金集中投向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在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实际运作中,为了回避中长期贷款审批过程中的种种限制,银行往往采取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允许借款人分次提取贷款,逐笔归还贷款,“借新还旧”的周转使用贷款。这既加大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难度,也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而且,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多是“三超”工程,经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这使得最初申请的贷款额往往不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贷款银行出于种种原因被迫再次向该项目放贷,不断地为建设项目注人资金。这样一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债权一经形成,很多情况下便会形成一种自我增强的机制。一旦出问题,银行的筹资成本、信用损失、资产变现损失将十分巨大。

2.项目法人实体不明带来的债权虚置风险

我国《贷款通则》规定,地方政府不具备借款人资格,禁止政府作为贷款主体或出面担保直接从金融机构借款。为了合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地方政府通常会组建一个融资“窗口”,如各类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代表政府从银行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名义多上以公司或企业的形式进行,但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指定或应银行要求而新设立,隶属建设局、财政局等某个政府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作为政府向银行机构贷款的工具。此类借款人往往注册资金不到位,资产、机构虚置,贷款多少并不是根据公司承担债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而是根据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量和财政能力而定,由政府财政作担保。同时资金的使用以及贷款的偿还由政府进行统筹安排,借款人对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实事上仅起政府“出纳”的角色。由于政府掌握着各种权力和资源,贷款银行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变相贷款给资本金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基础设施项目,客观上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此外,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存在着项目法人实体不明的问题,即项目借款人与真正的用款人并非同一主体,地方政府、借款人与用款人之间的“借、用、还”和“权、责、利”关系不明晰。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投资,政府通过组建一个融资公司来向银行借款,贷款资金的具体使用则交于负责工程建设与运营的项目公司,从而造成借款人不负还款责任,而还款人以未参与项目的具体筹建和融资过程为由拖延还款。从近几年实际情况看,除少部分可收费的基础设施项目依靠自身收益能满足还款要求外,其余大部分项目自身收益很少或根本没有收益,依靠自身无法偿还贷款,必须由政府代为偿还。因此,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的还款人实质上是各级财政,最终的结果是银行债权虚置,这其中所潜藏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让人担忧。如果这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演变成政府债务危机,将给银行带来新的巨额不良贷款,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3.贷款约束软化引发的信贷领域道德风险

信贷领域的道德风险是指在信贷活动中的经济个体(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自身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有损对方或第三方利益的行为,它是伴随着银行的信贷活动而出现的一种金融风险。由于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与其它性质的商业贷款相比具有特殊性,由此引发的信贷领域的道德风险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贷款银行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贷款管理松化,产生某种“偷懒”行为。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期限通常都很长,在贷款发放至还本完毕的这段较长的期间里,银行工作人员一般要经历数次轮换付息,在这种情况下责任变得相当分散,未来货款的偿还成了一个事实上“无人关心”的长期目标。另外由于这期间包含很多不可控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政府规划调整都会不同程度的波及基础设施项目的正常运营及管理,因此即使贷款出现问题基本上也不可能追究初始放贷人的责任,造成初始放贷人对贷款风险关心程度较低。更为主要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政府常常以财政收入或补贴还款的方式来保证项目有稳定的还款来源,这就使得贷款银行对这类贷款的管理存在惰性,放松对风险的警惕。

另一方面,尽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了项目法人负责制,但据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此类项目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法人实体对项目进行规范运作,对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承担风险,总体上还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政府信用为基础。项目当地政府大都与银行签有金融合作协议,在此协议框架下实施“借、用、还”一体化的项目贷款运作。由政府推荐或组建借款人,承诺财政出具项目资本金,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并承担还款“财政兜底”责任,落实银行贷款担保条件等。因此,政府信用是否可靠,政府承诺能否兑现,成为银行贷款安全的关键所在。政府能否一如既往地信守其偿还贷款本息的承诺,不仅涉及本届政府的信任度,还涉及下届政府的态度,而政府换届很容易导致“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发生,贷款的潜在风险不言自明。

三.商业银行介入基础设施融资新途径:资产证券化

随着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的逐步形成,各类金融机构也已开始尝试通过金融创新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融资模式、新的金融工具纷纷推出。作为基础设施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实事上正受到来自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业务上强有力的竞争。面对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的迫切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利用新的融资工具克服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散和化解面临的风险,强化对基础设施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从而也为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1.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风险及收益要素进行分解和重组,进而转换成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担保证券,简称ABS)的过程。根据资产证券化设计的出发点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收益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将流动性差的不同项目贷款资产集中起来,打包组合成资产池,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即通过债权资产的真实销售回收部分资金。SPV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分离与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包括信用、流动性、利率、外汇等风险),将其转化成债券,选择承销商向投资者发行。SPV利用发行收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款,并向聘任的各类机构支付专业服务费。由SPV委托的受托人则负责归集贷款的本息,对投资者进行债券本息的偿还。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合格的基础资产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逻辑起点,因为基础资产的选择问题,不仅关系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否在一级市场上顺利发行,也关系到这种产品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和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即直接关系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败。

被证券化的资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这些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且可以同其他资产所形成的现金流相分离,即资产权益相对独立, 出售时不宜同其他资产权益相混淆,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同时,这种资产本身可以从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被剥离出来,也就是说该资产一旦被出售,在法律上可以确保与其母体不再有任何联系,不再受其母体经营状况、破产与否的影响,这是能否实现“真实销售”和“破产隔离”的关键。此外,该项资产持有者要具备某种提高拟发行的资产证券信用的能力,即对所发证券进行信用增级。从技术上来讲,被证券化的资产还必须达到一定量的规模。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属于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层次,需求弹性小,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消费次数或数量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消费价格受政府管制,也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所以,它在经营期间能够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收入。其次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较长且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历史记录完备,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入具有可预测性。再次从可供证券化的资产风险性分析,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都会有政府的支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础设施证券的信用级别,降低了风险,比较容易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最后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数额巨大,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的规模呈稳定上升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

2.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必须保持资产负债合理的期限结构,以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把一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减少长期信贷资产的具体措施。商业银行将基础设施信贷资产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成新的资产组合,并以此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证券筹资,把呆滞的资金变活。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风险提前规避,并将风险分散,提高资金流动性。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核心作用就是能够解决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问题,是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有力工具。同时银行必须保持适当的资本充足率,以保证承担经营损失的能力。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证券化把部分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去,也是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具体措施。

(2)增加银行获利能力。长期资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时间价值和风险收人上,以前商业银行要得到这部分价值,要通过控制利差,低存高贷,并且不得不忍受较长的时间、承担较大的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即商业银行将资产收益和风险收益的一部分让渡给投资者,部分转变为自己的服务收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发起机构(银行)通常作为服务商,受托为证券化资产提供管理和服务,获取服务报酬。由于证券化资产已经从银行表内移出,银行提供的贷款管理服务属于表外的中间业务,这可以强化银行的金融服务中介功能,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将风险资产的利差收入转换为无风险的服务收费收入,从而逐步改变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状况。

(3)改善银行业务品种。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对表外科目进行大量推广、扩展中间业务,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从产品到服务全方位实现创新。在国外商业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约为30%至40%,越是中小银行,由于自身业务实力的限制,信贷资产占比越少,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有些可以达到50%以上。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使银行从一个信贷提供机构转变为一个信贷服务机构,由靠借贷利差盈利的模式转变为靠贷款服务收费盈利的模式,从而实现银行职能的转变。这实际上是商业银行职能的一种回归,因为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个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一个投资者,它得到的应该是服务收人,而不是资产收益或风险收益。

四.总结

尽管商业银行在介入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时,存在一定的障碍,面临一些显现和潜在的风险,但是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具有良好的社会和信贷效应,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其金融支持的理想对象。商业银行通过积极的金融创新,将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进行证券化,利用借贷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可以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化解和分散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风险,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锋等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开国等 资产证券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何小峰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于凤坤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巍巍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J].当代经济,2005(1)

篇3

贷款项目评估质量决定固定资产贷款质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其防范中长期贷款风险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在传统信贷管理体制下,贷款的调查、评估评价、发放和管理的一体化特征明显。而作为固定资产贷款项目风险的评价手段-项目评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表现为: 1、项目评估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经营制度上得到尊重,评估浮于形式,决策者的信贷意愿左右评估结论。2、项目评估只是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职能之一,其难已给予应有的重视。3、项目评估工作纷繁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其制约评估水平和质量的因素。而信贷部门在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滞后状态,导致评估人员能力良莠不齐,影响了项目评估的精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如不重视评估工作,终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高昂的资产损失。

二、专业专注的项目贷款评估是消除弊端的有效手段

设置独立的评估部门是革除弊端的捷径。设置独立于信贷部门的评估部门是评估专业专注的保障,是现代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中的必需环节。

信贷与评估作为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分立的必要性如下:一由贷款项目评估的本质特征决定。评估只有独立于信贷部门,才有可能克服传统体制下信贷部门“贷前、贷后统管”“任务当先、风险靠后”等弊端,保证项目评估的客观准确。二是信贷部门立项、评估部门评估、审批部门决策的三权分立的信贷管理体系, 不仅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实现了信贷管理职能在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约,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上质的飞跃。三是只有评估部门独立,才会保证其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的推进, 做到专业专注,才能更好的提高评估质量,实现防范项目贷款风险的目标。

三、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估部门的职能及定位

要发挥贷款项目评估的职能作用,首先是项目评估的职能定位明确、再次是培养造就项目评估的合格人才。项目评估体系的未来组织形式是:公司制, 其特征是:完全市场化。考虑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环境其合理的模式应为:对内作为商业银行的职能部门, 对外则应是能够受到社会认可的咨询评估机构。

1、项目评估部门的基本职能,项目评估部门应作为商业银行中的一个专业专注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但不限于:(1)凭借专业经验对专注行业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 为信贷决策、管理提供支持;(2)在权限内直接开展项目评估工作。依照贷款管理制度,根据评估授权,对贷款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独立自主的评估,最终以评估报告给出结论,对项目所需信贷资金做出定性判断(贷与不贷)以及定量判断(贷多贷少、期限长短、价格高低、担保抵押等);(3)主要包括:研究制订贷款项目评估管理制度、工作程序、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指导、检查、督促、考核项目评估工作, 培训评估人员等;(4)建设有行外专家兼审机构的商业银行,其还需对外聘项目评估专家的资格审查、选聘、调用、考核和管理等工作。

2、项目评估职能的定位依据。首先由信贷资产管理制度的核心风险管理要求决定, 其基础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等文件。其次是由项目管理等学科原理对于项目评估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和框架的规范性决定。项目评估作为信贷业务的必须环节,应按照与信贷部门平行设立原则组建, 必须建立以一级法人为核心的、分级授权管理的体系。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一级分行设专职评估部门,按照授权开展项目评估工作,在大量培养专业评估人才的同时,也开始尝试聘请系统外专家参与项目评估审批。

四、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估部门运行的相关事项

1、确立评估部门的评估权限是其基础的制度保证:(1)评估部门应该被授予贷款项目的评估权。同时,上一级部门以项目规模、贷款金额、贷款期限等作为依据向下授权。(2)授予评估部门在评估过程中独立行使职责的评估权,不受任何部门和个人干预。(3)授予并尊重评估部门对所评估项目的否决权。

2、理顺信贷与评估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准确、合理地界定两者的权、责、利,才能减少贷款管理过程中的责任盲区,充分协调两部门达到协同配合防范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

3、建立贷款项目决策的双向权力制衡机制。评估部门成立后, 其做为信贷部门与审批部门承上启下的环节,应制定规则, 以形成责权的双向制衡机制。一是信贷部门须尊重评估部门的权力, 对未经评估的贷款项目, 不得发放贷款;对经过评估部门评估被否决的项目,贷审部门不得审批。而评估作为贷款项管理过程的中间环节, 不能界入项目的前期准备, 包括调查立项、筛选等过程;二是除不可抗力的因素外,评估部门应对所评估的贷款项目和所作出的评估结论承担一定的评估责任;三是审批部门对评估部门的评估报告和评估结论如有异义, 可令其复评。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体制能够制订和建立信贷部门立项、评估部门评估、审批部门审批的三位一体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操作系统,从制度上规范贷款立项、评估、审批行为, 保证项目贷款的质量,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而作为专业专注的评估部门,是衔接信贷和审批部门的重要一环,其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专家评估制度, 走专业化、电子化、系统化、市场化的道路, 从根本上实现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树立评估工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缴秀民.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实务.中央编译出版社

[2]周好文,何自云.商业银行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4

1.这是有效破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需要。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想方设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相当突出,任务艰巨而紧迫。

2.这是增强我市产业发展厚度和经济发展后劲的需要。中小企业经营自主性、市场适应性都很强,受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小,具有经济稳定器的功能。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各金融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培育企业梯队,不断增强我市产业发展的厚度和经济发展的后劲。

3.这是银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银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银行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银行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是现实、明智的选择。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有利于化解银行风险。

二、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夯实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抓项目、抓投入就是抓经济、抓发展。要继续保持我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态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须牢固确立“项目促发展,投入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筛选推荐工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发达,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可利用的各类资金的总量非常大,只要是真正的好项目,不是筹集不到资金,关键是要在筛选和推介项目上下功夫。要深化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和责任联系制度,不断强化协调和服务,促其尽快建成投产。

篇5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内容:新造高产油茶。

(二)项目建设规模:总规模30000亩,全部为油茶新造林。项目建设期为5年,其中前3年完成全部的造林任务,各年度的进度大致安排为33%、34%、33%;幼林抚育顺延2年。

(三)项目投资及构成:总投资规模3049.77万元,其中:欧洲银行贷款2134.84万元,占70%;省级配套121.99万元,占4%;市级配套121.99万元,占4%;县级配套182.99万元,占6%;实施单位配套487.96万元,占16%。

二、项目实施原则

(一)科学规划、选地适树、集约经营的原则。项目实施要求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50亩,坡度在25°以下,土层深厚(60cm以上),排水良好,PG值为4.5-6的阳坡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迹地、灌木林地、退耕地等,水位高、碱性土地不宜种植油茶。

(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三)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谁借、谁用、谁受益、谁担风险、谁偿还”的原则。

(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项目实施的技术要求

为实现高产丰产的目标,项目实施必须按要求完成以下工序:

(一)林地清理。采用全刈方式清除灌木、藤本及高杆杂草等,可采用杂灌堆积烧毁(但应遵守禁止炼山的有关规定),将燃烧剩余物填入壕沟中,作为基肥。对疏林地清理时,必须保留山顶、山脊、山脚原生植被带。

(二)整地。采用穴状和带状方式,坡度15°以下的,实行全垦;16°-25°的先条状后挖穴,梯带要外高内低(斜面3°-5°),条带之间要有保留带,带宽1.5m以上,穴规60×60×60cm。在种植穴内施入基肥或有机肥(基肥每穴0.5kg,有机肥2.5kg),培土时要先将表土回穴,回填要高出地面15cm左右;26°以上的坡地,采用穴垦,按“品”字布穴,其它按前项要求执行。

(三)栽植。定植宜选1-3月的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雨天土太湿时不宜;造林密度111-167株/亩为宜(株行距2-3×2m),苗木力争随起随栽;嫁接口与地面平,有条件的浇透定根水。

(四)抚育、施肥、防病虫害、保护等。高产油茶必须进行抚育和追肥,这是保证按时高产、稳产的关键,项目要求造林后连抚3年(3年后由实施主体自筹资金进行),抚育每年进行2次,方式主要为扩穴培蔸、松土除草、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倡套种;做好林木保护,防止人畜危害。

四、项目布局

为确保项目实施有序、有效,在项目乡镇的选择上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根据我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和现有油茶的经营水平,优先考虑油茶主产区及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二是具有一定规模、适宜的土地资源;三坚持自下而上、自愿申报的原则。各乡镇具体计划见附表。

五、项目实施主体模式

(一)民营企业(公司)

通过林地流转获得林地合法完全生产经营权和林木及其产品处置权的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实施,项目贷款以项目山场林权证或者其它有价证券(房产证、土地证、股权证等)为资金担保。林农以出租方式流转林地,获取租金,不参与项目实施。

(二)造林大户

有三种形式:一是林农以山场入股方式参与分成,项目的劳务可优先安排林权单位的林农,使林农得到一定的劳务报酬,但林农不参加山场经营;二是流转林地给造林大户,其生产经营模式与民营企业相同。三是有些农户自身有大片山场用于开发种植高产油茶,自身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造林大户的贷款方式设林权证抵押贷款和乡镇财政担保两种方式。

(三)农户联户

乡镇农户联合共同开发经营一块山场,各自承担自身山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项目实施验收后推荐一人承担项目办理贷款,其他农户以合同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贷款方式也设林权证抵押贷款和乡镇财政担保两种方式。

六、项目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根据精神,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为组长,财政局、林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审计、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及林业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林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日常工作。

项目实施管理主要涉及财政、林业、审计、监察等部门,其中:

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与上级财政部门签订转贷协议,管理本县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生物质能源林示范项目帐户,逐级向上申请提款,逐级向下进行债务分割,定期核对贷款债务,负责本县该项目的还本付息工作,定期向上一级财政部门提交项目财务报告,配合同级和上级政府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年度审计,做好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

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设立专门项目办公室和办公场所,配备得力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3-5人;具体落实项目实施主体,组织项目营造林及配套工程实施、检查验收、科技推广与培训等工作;指导督促实施主体及时填写《项目造林手册》;编制本县内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按计划组织实施,并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县的项目实施基础会计工作,汇编项目会计报表、会计核算工作,掌握项目资金使用,具体审核汇总本县的申请提款材料,协助县财政局做好向设区市财政局或省财政厅还本付息等;负责建立项目档案,管理项目抵押贷款林权证及其抵押物件,认真完成省、市布置的其它工作。

(二)资金管理

1、资金报帐与拨付

(1)提款报账文件上报程序:

项目实施主体完成项目工序申请验收——林业工作站验收合格后开具验收单及验收材料上报——县林业局项目办组织报帐资料——县财政局审核报帐资料——市林业局项目办、财政局。

(2)报账资金下拨程序:按担保方式分别为

①市财政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项目办——乡镇财政所——实施主体。

②市财政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项目办——实施主体。

2、资金报帐额度

每亩632.55元,其中:苗木:170.55元;林地清理:84元;

整地:168元;栽植:42元;抚育:168元(第一年67.2元、第二年67.2元、第三年33.6元)。

报帐共分四次,其中苗木、林地清理、整地、栽植费用为第1次,第1-3年抚育费用分别为第2-4次。

管护棚及林道按县项目办批准的实际施工情况验收报帐。

3、贷款利率采用固定利差浮动利率【年利率为6个月的EURIBOR+50个基点(融资成本)+约35个基点(银行工作成本)(如2011年10月28日,欧元的6个月EURIBOR为0.99813,即当天的贷款利率最多为1.84813%)】。

(三)债务管理

篇6

一、并购贷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意义我国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推出并购贷款这类创新型金融产品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还是转变企业经营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并购贷款有利于改善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是美国近百年来最严峻的灾难,对于中国经济也是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金融危机下的产业整合对金融服务行业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并购贷款的推出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整合和调整。引导信贷资金合理进入并购市场,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出口带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结构问题突出、难以为继,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已是箭在弦上。而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正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扩大产品和市场,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价值,壮大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国民经济可以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加速结构调整与产业整合,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2、并购贷款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经营。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性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兼并收购融资需求大大增加。适时推出并购贷款业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融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随着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增多,并购贷款业务的推出也将有利于我国的“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主动行动。根据西方的并购效率理论观点,获得效率增进是推动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这种效率来源主要是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之间存在的管理效率差别。当收购公司的管理效率比目标公司的管理效率高时,两个公司合并可以把目标公司的管理效率提高至与收购公司相同的水平,因此企业可以从管理效率的提高中获得价值增加。另外,寻求扩张的企业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或者依靠内部扩张,或者通过并购谋求发展。而内部扩张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可以迅速达到预期目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并购贷款对于企业应对强烈的外部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并购是对外部冲击的一种有效反应和调整过程。

3、并购贷款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展业务渠道改善盈利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逐渐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信贷需求萎缩,利率不断降低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更大的压力。寻求金融创新,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扩大利润来源渠道,已成为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问题。1996年央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提供并购贷款。2005年以后,商业银行经事前向银监会报批确认合规后,可以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国航发放相应贷款,用于从事股权并购,即所谓的“一事一批”制度。2009年1月6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产权交易所在京举行三方关于并购贷款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字仪式。这是银监会“解禁”并购贷款之后,国内第一个案例。随着《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并购贷款不仅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创新融资方式,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增加了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同时也密切了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客户之间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并购贷款的特殊性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并购贷款是用于支持我国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的并购交易。其主要特征:

1、用途的不确定性。传统上,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两种基本类型。一般的企业贷款,无论是经营性贷款还是项目贷款,借贷资金用途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银行一旦监测到任何一笔资金有违规操作,即可全额收回贷款。相反,并购贷款虽然是用于企业的并购活动,但其用途的不确定性要远远高于一般的企业贷款,从而给违规贷款留下操作空间,企业或可以跳过银行的监督和控制,把资金挪作他用,增加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因此,并购贷款在国内尚属于银行业务的“盲点”,从业人员基本没有相关的业务经验,更无细则可循。银行业内人士将并购贷款形象地称为“软性”贷款,因为资金一旦变为股权,便难以监测其流向和用途。

2、还款来源的不确定性。一般的企业贷款都对应于某项特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都有较为稳定的预期现金流,最典型的就是贸易融资类贷款,直接与企业的某些特定贸易活动相对应,还款来源十分明确,因而风险比较小。但是,并购贷款由于股权无法和资产作一一对应。没有现实的资产作为还款来源,股权价值可变,并购之后的企业收益未知,因此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会大于传统贷款。

3、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一般的企业贷款往往与特定的企业和特定的经营内容相关,相关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都相对明确,也在可预期的范围内。然而,并购贷款不仅涉及兼并双方企业,而且涉及行业发展状况、适用的法律法规、股权结构安排、或有债务、资产价格认定、政府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牵扯到海外并购则问题更加复杂。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要按照高于其他贷款种类管理强度的总体原则建立并购贷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购贷款的风险。因此,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并购贷款在法律、财务、行业等方面,对信贷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都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在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分期还款计划、贷后管理等主要业务环节及内控体系中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管理与控制。

4、评估事项的复杂性。并购贷款的收益并非表面上的存贷利差,它实际上是一项高度包含投资银行业务的资金融通活动。与普通项目贷款相比,并购贷款在风险管理、把握宏观导向、产业导向以及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并购贷款需要商业银行拥有一个超强的投资银行团队;商业银行在并购活动中,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财务报表要有清醒的未来预期;除了报表的预期审计和评估外,对并购活动涉及的商业模式,银行也需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分析。因此,传统的项目评估对于并购贷款业务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三、并购贷款项目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项目评估是贷款决策的前期工作,其目的是确定投资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并且应用技术经济的方法来分析预测和评价投资项目的未来效益。因此,项目评估是信贷决策的前奏和依据。由于并购贷款自身的特征,商业银行应更加审慎地对待此类信贷活动的项目评估,并建立相应的评估策略、制度、方法和程序。

1、关注并购协同效应的评估。企业并购的原因有很多,但对利益的追求是核心。企业并购以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既是企业的追求,也是银行并购贷款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预期经济效益评估应是焦点。但是,这与传统贷款的项目评估有很大的不同,传统项目评估一般只是就对应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是直接的效益评价。而并购贷款的评估则着重于未来预期收益与并购价格之间的比较上,这里的未来收益也并非仅仅局限在并购对象的自身经济效益上,还包括并购以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一般来讲,后者应该是评估的重点。协同效应指的是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织部分总和的效应。在涉及到并购领域时,协同效应被认为是公司与被收购的企业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使得公司的整体业绩好于两个公司的业绩之和。①协同效应常常被用来解释公司并购,因为并购主要是通过重组和协同两种方式来创造价值,所以并购交易发生以后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是并购双方都追求的目的。重组是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将并购企业中的某些业务部门转让给更适合的买家来获益,也就是说,并购价值主要是被并购企业本身创造的。协同则是通过并购双方的资源共享、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创造价值,也就是依赖双方的调整与合作来实现新增价值。②

2、加强对敏感性因素的评估。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三种。在这三种评估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用于估计各种因素发生不利变化时对项目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在实践中,特定因素变动而引起的评价指标的变动幅度或极限变化,如果一种或几种特定因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但不对投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可以说该项目对这种特定因素是不敏感的;反之,如果有些因素稍有变化就使决策评价指标发生很大变异,则该项目对那个因素就有高度的敏感性,这些因素才能称为项目的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影响项目效益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在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的因素之前,对所有可能成为敏感性因素的对象予以筛选,则成为敏感性分析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虽然影响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因素很多,而且严格来说,凡是影响项目经济效果的因素都具有某种未来不确定性,但没有必要对所有这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因此事先选定不确定因素就成为敏感性分析的关键。选定不确定因素的原则:第一,预计其可能变动的范围内,其变动将比较强烈地影响经济评价指标;第二,对其在确定性经济评价中采用的数据的准确性把握不大。选定不确定性因素应当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并购交易来讲,并购价格、经营成本、交易期限等都可能是比较关键敏感的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敏感因素更是必须关注,比如并购对象的管理体制、员工结构等等都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在项目评估时应当充分揭示。

3、根据并购类型选择评估方法。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及并购所涉及的产业组织特征,可以将并购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基本类型。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在横向并购中,优势企业与目标企业同属一个产业或行业部门,是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大多数情况是强弱联合,有时也可能是强强联合。后者最著名的例子,是世界“钢铁大王”米塔尔收购阿塞洛,标志着国际钢铁业并购已由“强吃弱”的模式,走向强强联合模式,米塔尔的资本加上阿塞洛的技术,造就了全球钢铁业的“巨无霸”,合并后1亿吨的产量,打破了人们对钢铁规模上限的概念认识。横向并购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由于全球性行业重组的趋势加快,我国各行业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对横向重组的一定支持,行业横向并购的发展十分迅速,潜力也十分巨大,这种并购将可能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在同类客户之间的投行业务可以有效促进此类并购的展开,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行业务收入,更可以有效提升存量信贷资产的质量,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纵向并购是发生在价值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又可分为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活动。纵向并购企业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处于社会生产的不同环节。纵向并购实现了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的相互衔接,使得企业在市场整体范围内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在我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在钢铁、石油等能源与基础工业行业,这些行业的原料成本对行业效益影响较大,企业希望通过纵向并购来加强业务链的整体优势。近期,国内某些大型的基础材料生产企业(比如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已经着手开始海外并购,这种情况与近两年来基础资源价格的剧烈上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混合并购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混合并购主要通过实现多元化经营达到分散风险的,或者是寻求范围经济效应。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为企业进入其他行业提供有力、便捷、低风险的途径。不同的并购类型其交易特征、风险因素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在选择评估方法的时候就必须针对不同并购类型来选择,不能机械地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

篇7

BOT是指政府将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针对项目设立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依托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负责经营管理,在政府授权的经营管理期限到期后无偿移交给政府的一种新的融资建设模式,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融资方式。当前,受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实体经济效益下滑、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减弱、银行贷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BOT融资模式下的贷款风险不断显现。例如,在部分地方政府的BOT项目中,银行贷款风险加大的趋势十分明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对。

一、主要风险特征

(一)项目建设风险

主要表现为项目超概算,造成资金缺口量大,因筹资不及时、不到位,项目工期延长,造成贷款风险。如,“XX高速”BOT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50.79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18.79亿元(包括国家专项补贴资金7.38亿元),全部以现金方式出资,从银行贷款资金超过30亿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业主为配合地方做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多处修改了设计,增加了大量费用,征地拆迁费补偿标准也不断提高,从银行借款数量增加也导致财务费用增加等,致使整个项目建设费超概算约20%、达近10亿元的资金缺口,因股东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项目建设一度处于半停工状态,项目工期拖延,影响了经营收益的及时实现,因增加大量投资,对银行预定的还款计划也造成不利影响。

(二)担保措施风险

主要表现为项目经营、股权转让等过程中,未通知相关债权银行,忽视银行权益,使项目贷款银行担保措施悬空,还款现金流不足。如,另一“XX高速”BOT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9.3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近20亿元,担保方式为项目公路收费权质押,并由股东提供连带保证责任。该项目从建设到经营过程中,股权转让频繁,股东多次发生变更,最后当地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实际控股人。整个过程中,银行要求提供新的连带责任保证等担保事项要求时,新股东不但拒绝提供担保,还用所建项目资产、股权、收费经营权等提供担保获得大量融资,导致项目贷款银行担保措施被逐步悬空,还款来源被逐渐稀释,风险不断增大。

(三)政策性风险

主要表现为因国家政策发生变化,项目现金流中断,依靠政府回购,还贷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如,“XX二级公路”BOT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2.45亿元,其中,从银行贷款近1.5亿元。2006年底项目建设完工,2007年2月开始收费,2012年1月,按照国家政策该二级公路停止收费,等待政府回购,回购合同约定项目成本5.2亿元,回购资金来源为二级公路停止收费后的补助资金,其中中央补助60%,省级及地方各补助20%,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因地方财政资金较为紧张,补助资金一直未能到位,在项目经营性收入枯竭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该项目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银行贷款面临较大风险。

(四)项目运营风险

主要表现为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建成投产达不到设计能力,经营亏损加大,财政拨款不及时,造成还贷风险。如,“XX污水处理”BOT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7,9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近2,200万元,还贷来源为财政拨付的污水处理费,但由于政府负责应同步建设的配套设施未完成,造成污水处理能力仅达到设计量的33.69%,项目经营亏损不断扩大,且政府拨款时间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时间不太匹配,对银行贷款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五)贷款集中度风险

随着BOT模式的广泛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向政府移交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一些无实际经营收益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逐步收归政府融资平台客户管控,依靠财政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项目贷款比重逐步扩大,贷款风险度日益集中。在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控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政府筹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按期偿债风险不断积累,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风险防范建议

(一)合理核定项目额度授信

银行要结合地方政府财政实力与实际负债状况,慎重选择合作项目,把好BOT项目贷款准入关;认真评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合规性以及盈利能力,确保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其现金流入能覆盖到期债务;对项目借款人的资金实力、信用程度、偿债能力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价,合理核定额度授信总量。

(二)时时监测项目进度状况

银行要加强贷后检查力度,定期对贷款项目的自筹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状况进行严格监控,对不符合要求的,要督促项目业主及时纠正,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工期完成。

篇8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方(以下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提出的创业方案和项目,甲方已经审查批准,同意给予创业基金贷款(以下简称贷款),签订合同如下:

第一条 甲方将贷款人民币_________元,发放给乙方,专用于帮助乙方创业。

第二条 本款为无息贷款。

第三条 贷款期限

乙方对贷款使用期限为_______年,贷款期限自签订贷款合同之日起计算。贷款本金分两次发放,第一次从签订合同之日起______日内到位,第二次在签订合同之日起_______个月内到位,每次发放金额各占贷款总额的50%。签订合同_______年之日归还贷款本金。如乙方不能按照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将由担保方即丙方负责还款。

第四条 乙方保证将贷款用于经甲方批准的创业项目(专款专用),在收到贷款_________个月内,开展项目运作;乙方每季度向甲方如实提供一次贷款使用情况报告或项目进展情况报告;乙方应自觉接受甲方的监督(甲方可以委托项目所在地团委对项目进行监督、协调)。乙方有按期归还贷款的义务,对项目运作经营负直接责任。

第五条 甲方应在合同生效日起____个月内,按期按合同规定数额向乙方提供贷款。甲方有对乙方的经营进行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 丙方用其工资对乙方贷款进行担保,并对乙方的行为负连带责任。

第七条 罚则

如乙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开展业务,或是向甲方提供的情况、报表及其他资料不真实,或者有违反合同有关条款行为,甲方将向乙方发出警告。在收到甲方警告后,乙方在_______个工作日内不能纠正时,甲方可要求乙方返回已发放的全部贷款,并要求乙方按商业贷款计算利息(时间自收到贷款之日开始计),并收取每天贷款总额千分之一的罚金。如乙方在发生上述情况时拒不执行合同,甲方可依据情况,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并且将由丙方承担归还贷款本金、商业利息和罚金,若丙方拒不执行,将接受经济、法律、行政的处罚。

第八条 合同生效前提条件和生效时间

本合同由取得甲方认可的国家公务员或财政全额列支事业单位人员即丙方提供担保,并另行签订《担保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和本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合同自三方签署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 合同的变更、解除

(一)合同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本合同。

(二)未经甲方批准,不可延长贷款期限和更改经营项目,如违反合同规定,将按照合同第七条处罚。

(三)甲、乙任何一方,如需变更本合同的条款时均应及时通知对方和丙方,并经三方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

(四)甲、乙任何一方需解除合同时,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和丙方,并就合同解除后有关事宜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解除合同的前提条件是归还全部贷款本金。

(五)在规定贷款时间内,乙方因不可抗力发生改变经营方式、出兑或停业等情形时,乙方应归还贷款本金,若乙方不能还款,应由丙方负责还款,违约责任见第七条。

(六)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任何一方变更住所、通信地址时,应在变更后______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其他两方,否则将按恶意违约处理,按第七条罚则处理。

第十条 本合同后附担保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与担保合同相抵触时,由甲方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丙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人(签字):_______ 人(签字):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9

(一)项目筛选为了在筛选项目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和误判,可在借鉴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筛选评价方法与决策模型基础上,充分参考和满足项目管理实际需求和省级主管部门决策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和动态自动化项目评价筛选系统,其分析报告可作为衡量一个备选项目是否能够入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避免个别项目因不可预见因素在谈判阶段前退出,入选的所有子项目总贷款额要高于国家规划中拟定的总贷款额的20%~30%为宜。

(二)项目鉴定和立项在完成项目筛选后,将有关备选项目的完整资料报送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项目团队,请其提出初步意见和需要解答的问题。在贷款项目通过国际金融组织鉴定之后的任何阶段,如果项目主动退出,为维护政府信誉,保持国家贷款工作严肃性,必须对相关项目单位有一定力度的限制和处罚。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必须立即从其他备选项目中补入合适的贷款项目替换退出的项目,以维持总贷款额不降低。在设计单位的选择聘用问题上,应采取统一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设计单位。综合来看,可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来确定设计单位,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费用、服务质量等问题。

二、项目准备阶段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多侧

重于微利甚至不盈利的公益、民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前期经费经常性不足甚至赤字,只能延误支付有关设计、咨询和报告编制费用,项目进度被迫拖延,进而无法保证所购买的项目服务质量。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密切配合,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引资引智”的协同效应,对项目单位的每一类项目准备活动应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同时,省项目执行机构可设计一张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动态进展表》,定期监测贷款项目各项准备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汇报给省级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掌握的最新项目准备情况,对项目准备工作予以指导,重点是对“拖后腿”的项目启动政府问责,并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2.建立项目团队。应在省级主管部门的督促下,在省项目执行机构的具体指导下,推动项目单位逐步建立起稳定可靠责任心强的各司其职的项目团队。可联合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参考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管理认证体系,建立我国的鼓励性甚至强制性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认证体系,对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资质认证工作,促进贷款项目的管理人才培养。落实到地方,可由省项目执行机构负责认证工作的培训和实施。

3.对外联络一致性。为提高工作效率,应明确要求项目单位从项目准备阶段起,所有需报送给国际金融组织的报告文件,都必须先报省项目执行机构进行审查,在省项目执行机构确认无误并根据需要征得省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能由省项目执行机构报给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项目团队。同时,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项目文件和工作沟通邮件,也必须先传达给省级主管部门和省项目执行机构,不得直接发给项目单位。

4.前期经费。作为用我国政府信用逐级担保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国内程序上,等同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在确保项目前期经费方面,解决的办法只有4种最为实际有效,都是引入外部资金,即使不能全额支付,也应该考虑差额支付:一是项目单位通过所在市财政局和市政府,出具《前期经费承诺函》,将前期经费列入地区财政预算。二是省级财政部门给与专项财政补贴。三是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赠款。四是由国家拨出专款。

三、项目评估及相应的工作

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贷款项目 利率与贴现

一、风险量化分析

1、概述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通常,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当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本文贷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率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

2、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率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对利率决定因素的选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都对利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计量模型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必须选择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因为利率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调节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之一。货币政策由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组成,如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从经常使用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来看,公共市场业务的作用超过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然而,它的可计量性低于贴现率。存款准备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它很少变动。因此,当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替代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计量指标化)时,只能选择以贴现率为代表(尽管它的实际影响比公开市场业务小得多)。

在选择利率决定因素时,我们基本上根据下面两个标准:(l)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因素;(2)该经济因素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定中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财政赤字。

(1)利率与贴现率的计量分析

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贴现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大小,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刺激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利率。贴现率的升降,不仅反映了银根的松紧,而且再现出货币政策的动向变化。贴现率的变动对优惠利率有极大影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贴现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率高达94%以上,这体现了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贴现率的系数显示,贴现率每上升或下降1%,市场利率就会随着上升或下降1.1~1.3%,这说明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是敏感的、正向的,而且弹性较大。

(2)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计量分析

我们都知道名义利率包括3个主要部分:实际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和其他风险因素。在分析市场利率决定因素时,对物价变动因素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我们参照一般惯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变动的代表变数。

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已加进了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估计值,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

(3)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经济变数。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这个总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几个宏观指标。所谓经济增长率,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或连续减退,标志着经济处于增长或衰退阶段。因此,包括利率在内的所有经济变数,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熟练而频繁地运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其特点是调变频繁但幅度较小因而使我国经济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经济增长率较或为负数时,显然利率将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超过一个固定的正值并走高时,利率将提高以避免经济过热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这种计量结果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政策完全相符。

(4)利率与投资的计量分析

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中,投资并不是利率的决定因素,相反,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凯恩斯采用纯货币分析方法,在分析利率决定因素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和公众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利率与投资的内在联系时,人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单向联系的,也就是说,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假定利率和货币供给不变,再假定此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当市场看好,利润预期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也随之增加。收入增长后,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交易平衡。由于货币供给并未增加,这部分资金增加的需求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升,这即是增加投资的后果。由引可见,不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投资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近十年来,不能仅仅从投资这一个变量来考虑其对利率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量的变动来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5)利率与财政赤字的计量分析

一个国家出现财政赤字,而这个国家的赤字又只能依靠国内的因素和途径来弥补,那么很难避免利率上升的冲动。因为在假设的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增发货币。这种办法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

2)发行债券。如果政府依靠发行各类债券来弥补赤字,这显然比单纯依赖增发货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过量发行债券并提高利率以争夺资金会促进金融市场上证券的竞争和利率的攀升;

3)增加税收。政府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赤字,则会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预期,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会产生达比效应,使利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其余四个因素(即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固定资产投资)与贴现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即这四个因素都能由贴现率线形表出,这样,贴现率可以反映其余四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由此我们也得到贷款利率与贴现率最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