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商环境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营商环境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营商环境的建议

篇1

据统计,***市目前机动车数量达到***多万辆,如此庞大的车辆促进了洗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满足全市车辆的清洗需求。但同时,洗车行业存在管理混乱、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污染环境等现象,现提出关于规范整治洗车行业的建议如下。

一、目前洗车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无证经营

在日常检查工作中发现,部分洗车商户存在无证无照经营,例如商家注册登记的营业范围是汽车美容,同时又经营洗车业务;也有一部分领取了工商执照,但环保设施、污水纳管也未能完全到位。

2、

占道经营

占道经营现象最为突出。部分洗车商户直接在人行道甚至非机动车道洗车,由于人行道被占用,行人不得不走上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绕行,给交通安全留下了隐患。

3、

浪费水资源严重

洗车服务业经营者多采用人工水洗或普通水枪冲洗等落后的洗车方式,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4、污染环境

洗车后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排放,易造成堵塞下水道,加重水体污染,增加污水处理厂处理负担,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及附近居民的生活。

二、规范整治洗车行业的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洗车行业秩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创建美丽和谐城市环境,针对洗车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管理。建议设置整治工作专门工作组,加强洗车企业的审批、发证、验收和监管工作。对无照无证、占道洗车、污染严重的洗车店,工商、交通、水务、环保、城管等相关部门应该联合整治,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应予以取缔。

2、加强审批。根据洗车行业设置标准的规定,严把洗车场设立的准入关,对不符合城市规划、不具备节水和污水处理措施、可能影响市容或存在扰民问题的拟建洗车场一律不予审批。

3、加大处罚力度。相关部门既要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洗车场点的日常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在环保方面,环境监察部门应将洗车业纳入日常环境监察范围,对现有洗车业中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限期停业或转产,未能达标排放的一经发现责令停业整改,并给予经济处罚。

篇2

根据县“万评办”《关于落实“万众评公务”活动群众意见整改意见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按照“万评办”反馈给的意见和建议有4条,其中2条群众建议意见需整改的,2条是表扬意见。针对以上两个群众提出的意见,县工商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但一些客

观的因素往往制约着工商部门履行行政职责,但县工商局决心在规定的范围内,加大监管力度,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主要整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针对群众意见“市场牛肉注水多,称头不足望你管”的建议意见。关于注水牛肉问题。主要是证实牛肉是否注水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工商部门没有鉴定验证牛肉注水的技术,而且手续程序比较复杂和困难,不是工商部门单方面能够处理的;生牛的屠宰也没有统一设置规划屠宰场。为此,我局建议工商部门应协同经贸局、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加强巡查监管,从屠宰现场的源头上抓起,真正遏制注水牛肉在市场的流通。我局根据实际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相关建议后,从根源、机制方面解决肉食市场的问题。。近期组织了整治肉食市场专项行动次,没收注水牛肉公斤。现时,市场注水牛肉已基本销迹,群众给予高度评价。

二、针对“无牌无证经营生猪的及谷行猪肉市场的整治力度、打击私案”群众意见。

1、对无牌无证经营生猪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猪肉品市场的整治:一是落实猪肉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制度。所有经营猪肉的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及从事猪肉批发和零售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方可经营。二是落实猪肉经营“协议准入”制度。凡从事猪肉销售的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要与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签订协议,落实“场厂挂钩”和“场地挂钩”制度,保证从合法规范的定点屠宰加工企业进货,严禁经营其他渠道的猪肉。三是落实对猪肉经营的“强制退出”制度。凡市场上发现销售其他渠道的猪肉、注水肉、有病有害猪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猪肉以及其它不合格猪肉的,要立即退市或强制退出,并责令经营者进行整改。四是落实市场内猪肉经营户亮证亮照经营制度。同时,加大整治力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以工商所、工商所为主力,并抽调县局部分执法人员,共同对县城地区肉食市场存在的违法经营行动进行严厉打击。近期共组织整治肉食市场专项行动次,没收不合格猪肉公斤。另一方面,大力规范经营秩序。县工商局指定一位副局长督办,抓肉食市场监管周报制度和市场巡查执法制度的落实。由县城地区工商所、工商所坚持每天次逐户逐摊对肉食市场进行巡查执法,检查经营者是否填写进货台账,上市肉食进货渠道和检疫证明是否具备。经过严肃执法,耐心指导,现在各肉食品经营者都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经济户口,详实记载了包括经营者登记注册资料、肉食购销台账等基本情况,做到了上市猪肉数量清、货源明、来源正。近一个月来,我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县城农贸市场余次,检查经济户户次。

篇3

(一)61号任务:已在政府网站公开省、市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将新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转发给各预算单位,指导各单位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二)91号任务:已召集相关归口管理股室召开专题会议,正在梳理各领域涉企“免申即享”政策清单。

二、13号指标“政府采购”推进情况

(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自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政府采购评价指标,从政府采购公平竞争、诚信体系建设、采购流程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找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更好地落实整改,推动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发展。

(二)落实惠企政策,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贯彻落实《湖北省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与我区各大银行沟通,加快推进“政采贷”业务开展。本月建设银行完成线下政府采购合同融资1笔,开展融资供应商1家,融资合同额100万元,实际完成贷款额100万元。

三、其他工作推进情况

(一)财政贴息引流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截至1季度末,全区财政贴息资金支出达93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6万元,增长377%,撬动银行创业贷款7.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2亿元,增长500%。办理小微企业创业贷款34笔,惠及个体工商户3672人。

(二)当好“红色店小二”,办好企业财务决算。为切实办好全区企业财务决算,区财政局当好“红色店小二”精心谋划,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确保决算质量。本次决算采取线上分批次审核的汇审方式,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全区共采集上报企业决算报表36家,企业数量和数据质量均列全市前列。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衔接不够,受财力影响,尚存在需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而未纳入预算的情况。建议无政府购买服务预算而在执行过程中有政府购买服务需求的单位,新增项目经报批后追加预算的,也可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未在部门预算中明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确需购买服务的,产生的费用从公共业务费中安排。

五、下月工作计划

(一)对收集起来的各领域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完善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政策清单。

篇4

【关键词】移动转售 虚拟运营 用户权益 电信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9-0018-06

1 引言

从工信部公开数据看,截至2016年初,国内移动转售商共有约40家正式放号,移动通信转售用户总数约2000万户,占全国移动用户数约1.5%,净增用户份额约50%。回顾移动转售业务发展历程,6个月时间,移动转售用户规模突破100万;9个月时间,从100万跨越至1000万;而从1000万到2000万仅用了4个月,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移动转售业务仍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随着网上曝光的各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增多,势必引起移动转售商用户对自身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的关注,未来移动转售商用户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

2 关于移动转售的研究评述

从2015年来关于移动转售的研究情况看,在发展模式、业务运营、博弈模型等领域有部分代表性成果,具体来看:

一是发展模式方面。张天骁、董昭[1]针对电信运营商与移动转售商的合作模式、业务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提出优化合作建议,并给出可行的组网方案。肖清华[2]剖析移动转售商与基础运营商差异,找出国内移动转售商身处困境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和意见。周代卫等[3]认为移动转售商在人才、资金和业务模式等方面存在困境,总结其在物联网业务上的有利条件,并给出了移动转售商开展物联网业务模式的建议。石靖宁[4]从海外发展实践出发,阐述移动转售商的生存环境,再从市场格局、微观市场份额、ARPU、渠道体系和政府管制等角度分析移动转售商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带来的影响。孙烨然[5]认为对移动转售商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培养用户市场、深化发展进程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消极影响包括监管难度增大、消费者信用风险更大和增加了基础运营商压力,最后提出对移动转售商的发展建议。许立东[6]认为国内移动通信转售业务顺利起步,转售商作为新兴力量,当前的积极创新主要在资费计划、流量服务、业务捆绑、跨界融合等方面,并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坚定不移走商业模式创新和差异化模式;二是建立批发结算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建立码号资源提前规划、动态分配模式;四是加强移动通信转售市场监管。

二是业务运营方面。彭荣林[7]提出国内移动转售产品受限于转售批发价限制导致移动转售商在目标定位、自有业务及成本价格方面受到负向影响,并给出相关建议。一是批零倒挂问题需要有标准;二是运营商不能按自身价格体系来制订转售结算价格;三是移动转售商在商业模式不清晰情况下可以和有通信提供能力企业先合作试点。白h[8]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移动转售商校园营销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优劣势,初步设计了170号段的校园营销策略。四是沈彬[9]提出了针对在不同场景如开机界面、开机问候语、终端状态栏、终端软件等,在移动终端上准(实时)显示移动转售企业标识的解决方案。

三是博弈模型方面。刘相龙、林孔团[10]认为国内移动转售商陷入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未理清与基础运营商的竞合关系,建议移动转售商和基础运营商的最优策略是双方合作,最后给出双方合作的路径建议,如在品牌推广与营销渠道方面进行合作;商在产品与服务方面进行合作;在价格上进一步协商;共同确定行业标准。

综上来看,关于移动转售商用户权益保护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考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展开分析。

3 国际移动转售商监管机构用户权益保护经验

1999年,国际移动转售商在欧洲开始兴起,随后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相继开放,截至目前已发展15年以上,从国际移动转售商监管机构用户权益保护经验看,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服务标准方面:一般要求移动转售商应提供至少与基础运营商同等级的服务质量或合乎法律规定标准的服务质量。

(2)服务责任方面:明确“谁经营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服务质量责任方为移动转售商,因为移动转售商使用自身品牌提供服务,如出现网络质量问题,由基础运营商协助解决。

(3)特殊服务方面:移动转售商通常被要求免费提供110、120等急救电话(如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在号码可携带服务地区,移动转售商还被要求提供号码可携带服务。

(4)处理用户申诉方面:个别国家要求移动转售商必须在每个城市设立一个客户中心来处理用户申诉事宜。

(5)提前通知用户方面:印度监管机构TRAI规定移动转售商退出市场前,必须提早6个月告知用户、基础运营商和监管机构。

(6)用户接收方面:要求与移动转售商签约的基础运营商负责接收移动转售商的用户,且不收入门费等额外费用,允许用户使用原号码。

4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对用户权益保护的要求

如表1所示,为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试点顺利进行,《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对移动转售商用户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基本延续了对基础运营商的监管模式,涉及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

5 电信服务监管组织体系

如图1所示,电信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体系目前主要涵盖行业管理部门、基础运营商、有代收费合作的增值企业和用户四个方面的权力义务和监管范围,移动转售商被纳入监管体系,具体监管方式尚在探索中,原有的监管工作体系主要包括季度四项工作(季度检查、分析例会、问责督办、社会通告等)、申诉与、季度/年度服务测评、季度拨测检查、服务舆情监测。

具体来看,目前部省两级监管机构均设统一的12300用户申诉处理机构和用户委员会,同时,支撑机构和测试机构协助监管部门完成日常服务质量监管。基础运营商也建立客服电话等各类投诉渠道,实现了部省联通、政企互动的电信服务监督组织体系。根据《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工信部通[2013]191号)第(十)条,移动转售商与用户之间发生的服务质量问题,由试点地区电信管理机构所属申诉受理中心处理。

6 移动转售用户权益保护策略建议

从主体角度看,移动转售范畴的用户权益保护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行业管理部门、移动转售商、基础运营商及用户。

(1)行业管理部门:重点把握监管方向,完善法规并细化相关细则,全方位借助市场调节功能,引入第三方平台或机构,围绕用户评价及投诉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2)移动转售商:以用户满意为导向,完善内部管理及服务机制,逐步提升产品及服务能力,确保业务发展与用户满意同提升。

(3)基础运营商:以保通信网络质量为基础,积极做好移动转售商退市、退服的准备,提前制定移动转售商用户接收事宜。

(4)用户:充分了解自身具备的权利,知悉维权途径及方式。

如图2所示,以移动转售用户权益保护为核心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移动转售服务特点,按照四个主体在用户权益保护汇总的角色、职责,制定具体办法,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用户监督”的移动转售用户权益保护体系架构。

6.1 对行业管理部门的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细化管理办法及方案

针对移动转售业务的相关管理办法,如《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工信部通[2013]191号)、《关于加强移动通信转售企业电信资费网上公示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信部2014年05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工信厅通函〔2014〕559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批发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通信〔2015〕479号)、《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工信部通信〔2016〕160号)等。以上行业管理办法,绝大部分停留在“概念”层面,落地实施时无法定量衡量,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

一是处罚需要法规条文依据:制定虚假宣传、产品服务不到位、投诉处理不给力、网络质量无保障等涉嫌侵犯用户权益的问题等均需要引起移动转售商的高度重视。

二是退市、退服机制需要细化:移动转售商不可擅自暂停或停止服务,需提前向行业管理部门申请,待批准后,对涉及到的用户善后工作妥当后,才可退服退市。其中,善后工作包括与基础运营商进行业务与用户交接;向用户提供转网服务;并尽量做到号码、业务、资费、服务等不变的原则,或按事先商定协议给予用户补偿。

(2)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协同多部门联动监管

目前大部分移动转售商通过网络提品及服务,投诉处理机制方面需要加强,一是部级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针对移动转售商的监管职责需重新理清。如建立投诉闭环机制,部级行业管理部门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省级行业管理部门面临投诉的共性且跨省类问题。二是随着转售业务范围扩大和服务环节增加,仅依靠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司局难以处理较复杂的服务问题,需要将工商、公安、文化、央行等部门纳入移动转售用户权益保护监管体制中,搭建多方共治平台。如流量银行、在线支付等业务发展,势必引发金融类问题,需要联合金融监管等部门共同应对。

移动转售多部门联动监管体系如图3所示:

(3)结合国内移动转售发展阶段,实行阶段式监管服务

移动转售业务发展时间远远不如基础运营商,因此监管标准应与基础运营商有所区别,建议行业管理部门结合移动转售发展阶段,进行分阶段式管理。

1)起步阶段,鼓励为主:进一步完善移动转售业务管理办法,细化各类违规行为处罚规则,鉴于刚起步,可以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宽松管理政策。

2)发展阶段,赏罚分明:建立转售曝光平台,表扬与惩罚同行,以用户评价和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转售商督查机制,对于问题企业,做到严查必究。

3)退出阶段,严格履约:行业主管部门需要提前考虑转售商退市、退服后用户安置事宜,细化转售商善后细节,明确转售商和基础运营商各自职责,同时在转售商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终止类相关条款,避免未来出现群体性不和谐事件。

(4)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

通信行业及服务快速发展,转售业务及服务监管需求对通信业现行管理提出新要求,管理模式及办法亟待优化调整。

1)简化转售服务事前准入:对转售服务设计的新业务、产品及服务不再逐个环节审查后批准入市,把控与用户权益紧密相关的关键环节即可,入市后市场会自行调节。

2)优化转售服务事中管理:将转售商服务质量纳入用户满意度评测机制中,业务及产品的优劣由用户评价,结合客户投诉,将市场及用户不认可的业务及产品随时叫停。

3)深化转售服务事后处理:一是健全事后退出制度,设定吊销违法违规转售商的经营许可资质的场景和条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二是完善部省、部委联动处理机制,实现跨省、跨领域联动快速响应。

(5)狠抓重点环节管理措施改进

结合基础运营商监管服务经验,在营销宣传、新业务服务、投诉处理、网络质量等重点环节,针对移动转售商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与处罚细则,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或机构、社会及用户力量,对移动转售商进行全方位监管。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拨测考核:参照基础运营商监管经验,将重点环节纳入常态化拨测范围,按月或季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移动转售商进行拨测;同时,可委托第三方有丰富经验的机构对移动转售商进行检查(如电话调查、现场暗访等),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汇报。

2)申诉通道: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申诉机制,定期统计移动转售商重点环节用户投诉情况,做到“有诉必回”,针对重点反映的问题进行查证并形成经验,定期整理并在省、部级之间共享。

3)社会监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如在部及各地管局官方网站开通社会监督版面,面向社会广泛召集监督志愿者,各地管局召集报名的志愿者考核合格后,即可建议志愿者随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网站版面进行反馈,同时,如条件成熟,行业管理部门可以酌情成立支持基金。

6.2 对基础运营商的建议

(1)强化与移动转售商的常态化沟通

一是“商业合同”中涉及基础运营商、移动转售商等双方权责之处,应以保障用户权益为中心,需建立在双方友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否则细则容易超出对方承受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使双方处于对立面,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亦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是基础运营商应加强对移动转售商的必要辅导。因为移动转售商入行时间较短,在构建客服和计费系统、快捷高效用户投诉等方面经验不足,为了帮助移动转售商少走“弯路”,提高系统建设质量,提升资金利用效益,基础运营商可考虑定期开展培训或经验交流。

三是基础运营商应尽早告知与移动转售商相关的规划内容及流程。如对接系统升级改造、网络资源割接等,让移动转售商留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支撑配合。

(2)应提前做好个别签约移动转售商退市、退服准备

市场发展环境日益激烈,个别转售商因自身发展或战略考虑可能会随时提出退出移动转售市场,为了尽快保障用户权益,让用户无感知“服务交接”,届时用户安置与交接将成为讨论热点,为了不形成负面的,基础运营商需提前做好准备。

(3)建立与移动转售商协同工作机制

与基础运营商“打交道”过程中,签约的移动转售商的员工将涉及各类部门,如果与基础运营商多个对应部门对接,沟通效率及效果均无法保障,因此建议基础运营商成立专门的转售服务合作部,设定专人转岗,建立定期沟通、应急响应、投诉处理等机制。

6.3 对移动转售商的建议

进入移动转售市场,业务创新固然重要,但应重视创新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基于用户满意度的业务质量测评机制

以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业务或产品的标准,进一步评判业务或产品是否应该改造或淘汰,下线用户不满意的业务或产品,依靠业务质量测评机制保障用户满意度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建立基于用户感知的营销推广机制

移动转售商在营销宣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用户感知,做到实际服务与宣传信息一致,避免夸大宣传或误导宣传造成用户误解,损害用户知情权而导致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3)建立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内部流程保障机制

传统用户满意度仅是企业内部流程的一个后评估标准,无法实现用户满意度全程闭环管控。移动转售商应形成跨部门聚力协作,实现服务质量全程闭环管控的模式。

6.4 对用户的建议

(1)用户在订购移动转售商服务前应充分了解其业务的服务、资费、起止时间、退订条件及方式等,在办理业务后妥善保管相关协议凭证。

(2)用户应充分了解移动转售商在业务办理及服务过程中收集了哪些个人信息,被侵权时,用户应明确知晓自身被侵犯哪项权利,首先应向移动转售商对口部门投诉,投诉未果后再向行业管理部门或消协进行申诉维权,处理结果如不满意有相关途径进行维权。

(3)用户对于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应具备或培养鉴别能力,不轻易被虚假信息蒙骗。绝大部分场景下,虚假信息均由不法分子或动机不纯的个人或集体捏造,如XX运营商流量计费系统存在漏洞、发送XX至XX、或订购XX套餐可以享受免费流量等。

7 结束语

移动转售市场开放对于通信市场繁荣、用户业务及服务可选性增多等方面无疑具有促进作用,经过两年多发展,参照通信行业发展经验,市场规模快速增加后势必会出现诸多新问题、新需求,有待重视并解决,其中用户权益保障则是重点之一。通信市场发展瞬息万变,各参与主体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总结、不断思考,才能推进通信及移动转售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骁,董昭. 传统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模式选择及系统实现方案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3): 66-71.

[2] 肖清华. 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模式讨论[J]. 移动通信, 2015(7): 3-6.

[3] 周代卫,孙向前,沈雅琴,等. 虚拟运营商开展物联网业务模式探讨[J]. 移动通信, 2015(7): 10-13.

[4] 石靖宁. 虚拟运营商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影响刍议[J]. 移动通信, 2015(1): 25-27.

[5] 孙烨然. 虚拟运营商给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带来的影响分析[J]. 现代商业, 2015(14): 49.

[6] 许立东.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顺利起步优化市场竞争格局[J]. 世界电信, 2015(11): 14-18.

[7] 彭荣林. 移动通信转售批发价对转售产品的影响[J]. 中兴通讯技术, 2015(5): 13-16.

[8] 白h. 虚拟运营商进入电信业现状分析与校园市场营销策略初探[J]. 经营者, 2015(4): 20.

篇5

典型案例及其他涉及非法进入者的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对案件处理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实因素)有无类型化的可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有利于明确非法进入者问题的法律适用;在更深层面的意义上,这也会影响到国家与法律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在肯定回答的情况下,紧接着的问题是:在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问题应当如何规制?

二、非法进入者案例的类型

化归纳类型学分析发端于自然科学,后借用到社会科学中针对一些比较稳定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对一般性的某种程度的认识。可以说,类型化研究是一种“形而中”的方法,没有理论研究的高深,也没有案例分析的浅显,但却在指导实践方面独具意义。通过对以上案例以及其他涉及非法进入者问题案例的观察可以发现,以上案例或是关于行为人非法进入某一具体的场所或者抽象的环境;或是关于在原因行为与结果之间介入了某一行为,中断或者没有中断原先的因果关系链条。下文将尝试对以上典型案例及其他涉及非法进入者案例中关键要素进行类型化归纳,以获得对非法进入者问题的一般性认识。

(一)非法进入者案例中关键要素的类型化解释

1.环境“非法进入者”中“进入”的宾语应当是某种环境。环境可以分为具体的环境和抽象的环境。前者是指现实的、有形的场所;后者是指虚拟的、无形的系统。不同情形的例证如下:具体的环境。例如,案例一中原告周某私自进入的施工场地;案例三中中国银行热河南路支行的自助银行网点;以及行为人擅自进入高速公路被高速行驶车辆撞死情形下的高速公路等情形。抽象的环境。第一,侵权法、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链条,例如,案例二中谢来子服食毒鼠强这一介入因素所中断的谢小洋先前的伤害行为与谢来子后来的死亡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经济法上的竞争环境,例如案例四中无证经营的严某非法进入的家具买卖市场。2.“非法”此处的“非法”指的是进入的非法,“非法”的情形包括:第一,“进入”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案例三中汤海仁等五人窃取原告借记卡的卡号、信息及密码并取款的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案例四中无证经营的严某违反了工商登记管理规定;案例二中介入因素———谢来子喝“毒鼠强”老鼠药自杀的行为则通常被认为是对生命权的非法处分。第二,“进入”违反了经营者内部的经营管理规定。例如,案例一中原告周某未办理正常手续私自进入施工场地的行为违反了被告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3.“进入”与具体的环境和抽象的环境的划分相一致,“进入”也分为:具体的进入行为(例如,案例一中原告周某未办理正常手续私自进入施工场地的行为;案例三中汤海仁等五人非法进入自助银行网点的行为);以及抽象的介入(例如,案例二中的介入因素)或开始从事某种经营活动(案例四中无证经营的严某非法进入家具买卖市场)等。4.“者”从类型化的角度理解,非法进入或介入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组织(如案例一、案例三和案例四),也可以是某一行为(如案例二)。5.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而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的行为这里存在下列两种情形:第一,非法进入后为实质合法但仅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相对,前者是指对其违反并不必然导致行为无效的规定,后者是指对其违反必然导致行为无效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非法进入者虽然没有合法经营者资格,但除去主体资格要件,其实际从事的经营行为本身在客观上是合法的。例如,未经登记出售质量符合法律规定的商品、提供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服务。第二,非法进入后为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例如,在案例四中,严某未经登记无证经营梨花家具的买卖,向消费者出售劣质梨花家具的行为。

(二)结论

1.类型化的目的与意义通过以上对非法进入者案例中关键要素的类型化解释,可以抽象出非法进入者问题的实质,这是有效规制非法进入者问题的根本前提。经过这样的处理,在遇到某一具体的非法进入者问题时,可以先分析其所属的类型,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效率。2.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问题的实质在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问题的实质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义务及行为效力问题。有必要指出的是,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凡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内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内”是指由法律在当事人之间设定权利义务,从而使他们之间的行为和要求具有法律意义,可以依法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被给予肯定评价的行为和要求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被给予否定评价的行为和要求则会受到法律的取缔甚至制裁。因此,笔者所指的“经济法律关系”包括合法的经济法律关系和违法的经济法律关系。对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问题实质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合法经营者对非法进入其经营场所者的注意义务。例如,在案例三中,被告中国银行河西支行是依法经过登记在法定经营范围内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合法经营者,其经营场所之一是中行热河南路支行的自助银行网点,案外人汤海仁等五名犯罪分子非法进入了该经营场所。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在储蓄存款关系中,储户在ATM机上进行交易时,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致使储户的账号信息被盗,造成财产损失的,开户行对此是否负有未履行合理注意义务的责任。第二,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而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的权利义务。这里的“非法进入者”暂且可以称为“非法经营者”。非法经营者是指一切违反法律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包括无税务登记经营者、无营业执照经营者以及通过违法或者犯罪手段进行经营活动者。例如,案例四的争议焦点是非法进入家具买卖市场、无证经营且出售劣质家具的严某是否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的“经营者”,应否履行该法规定的经营者义务以及应否承担违反该法上义务的责任。另外,笔者暂未检索到判决支持或者驳回非法进入者在竞争环境中享有相关权利的司法案例。但可以假设,非法进入者若在竞争环境中为实质合法的行为,而且提供的有名称的商品质优价廉,而环境中的合法经营者或其他非法进入者若对该非法进入者进行商品名称的仿冒,那么该非法进入者是否享有竞争法上的权利进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第三,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而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所为行为的效力。第三点与第二点具有相通之处。非法进入者若为非法行为则效力如何?若为实质合法行为时效力又如何?同样以案例四为例,该案的争议焦点也可以概括为无证经营的严某所为售卖劣质家具行为的法律效力。第四,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合法主体资格的取得的效力。第四点与第三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第三点之后,非法进入者虽然在进入市场时是违法的,但其之后又补充取得了法定资格,具备了法律主体要件。那么,问题的实质就是非法经营者转变为合法经营者这一法律事实对于其之前所为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有无溯及力则影响了先前行为的效力。

三、对经济法领域非法进入者问题的法律规制

(一)非法进入者问题产生的原因

了解市场主体选择“非法进入”的原因,更有助于“对症下药”地解决非法进入者问题。经济法领域的“非法”主要指未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的无营业执照经营者。假设非法进入者都知道或应当知道从事经营活动应当进行工商登记,接下来分析其不愿进行工商登记而选择非法进入可能存在的原因。从经济分析的角度阐述,“非法进入”的成本就是行政处罚等代价,选择“非法进入”说明非法进入者认为正常的合法进入的成本更高,且非法进入的市场主体不愿支付这种成本。以下是合法进入可能产生的成本:第一,直接经济成本,如登记费用、季节性或及时性产业因进行登记而耗费的时间所可能造成的商业机会的丧失。第二,间接经济成本,如直接经济成本导致最终出售给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较高而削弱了市场主体竞争力。第三,人为经济成本,由于进行了工商登记即被纳入管理体系,个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甚至是“权力寻租”行为,可能导致合法经营者为了达到某种合法经营目的而被迫支付“租金”。

(二)妥协式规制

妥协式规制指的是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通过法律解释等方法将法律适用于非法进入者,解决涉及非法进入者的市场监管、责任追究等规制方面的问题。妥协式规制是解决非法进入者问题的主要方法。安定性是法律彰显其权威的方式之一。法律在制定时通常经过了实际、充分的调查和合理、严谨、有预见性的论证。因此,一般来说制定出的法律本身是较为完善的。而问题经常出现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因此,相较于创新式规则,器重法律解释方法的妥协式规制应当成为解决非法进入者问题的主要方法。为避免在规制时法律解释可能出现的恣意,针对类型化解释的类型化规制是必要的。1.关于合法经营者对非法进入其经营场所者的注意义务的规制在案例一中,法院判决施工措施不力的被告某开发公司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在案例三中,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王永胜要求未尽保证原告借记卡内存款安全义务的被告中行河西支行支付存款及相应利息的诉讼请求。这里的非法进入者是经营者以外的人,问题的实质是经营者的注意义务的程度。这一问题完全能够受到法律的调整,而不涉及能否纳入法律规制的问题。可供规制的法律条文主要有:第一,《侵权责任法》第37条关于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以及第91条关于施工人的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义务的规定。第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增的第18条第2款关于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以及新增的第29条关于经营者对其收集、使用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例如,现实中存在的行为人非法入侵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器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形)。2.非法进入者在竞争环境中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的权利义务以下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法律规范中的“经营者”是否包括非法进入的经营者。(1)义务在案例四中,法院认定无证经营的严某销售劣质家具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说明法院认定非法进入者严某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作为义务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的“经营者”。可以看出,法院将“经营者”解释为包括非法进入的经营者,主要是出于该法立法目的的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案例四中法官的思路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若非法进入者所为经营行为导致其实际上违反了经济法律规范中关于“经营者”的义务,则应采用目的解释“通过探求制定法律文本的目的以及特定法律条文的立法目的,来阐释法律的含义”的方法,分析经济法律规范(法律)整体的目的以及具体法律条文的目的,将其纳入作为义务主体的“经营者”,进而使其成为作为责任承担主体的主体,承担违反义务的法定强制不利后果。从逻辑上讲,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和《反垄断法》第12条,法律只规定了其调整对象包括“经营者”或者直接规定了“经营者”的定义,并未指出经营者必须是依法登记的经营者,因此该“经营者”也可以是未依法登记的实际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者,于是非法进入经营者可以纳入法律的规制。但若作如此扩大解释,则相当于承认了经济法律规范中的相关权利主体也包括了非法进入者(见下文分析)。由于逻辑解释不能避免这种谬误,在采妥协式规制方法的情况下,还是应当依立法目的解释具体条文。(2)权利虽然笔者暂未找到对非法进入者在竞争环境中权利作出判决的案例,但从法理上讲,非法进入市场的行为本身即是对市场原有公平竞争秩序的损害,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且站在立法目的的角度,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的规定,该法致力于“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非法进入者不应当享有该市场中其他合法主体所享有的竞争法上的权利。正如德沃金在其《法律帝国》中提到的“埃尔默杀死祖父”案所确立的原则———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非法进入者也不应因其非法进入行为获得利益,否则就违背了法公平正义的价值。但是,若从实质正义的角度权衡,如果对非法进入者的利益一概予以否定(尤其是在非法进入者为实质合法行为的场合),则有可能造成不公平的后果,例如前文所述他人对该非法进入者进行商品名称的仿冒的情形。此处的规制建议是:若市场主体非法进入后为实质合法的行为,并且之后补充取得了经营资格,则应当对其受侵害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权利予以保护(见第3点分析);若市场主体非法进入后虽为实质合法的行为但之后未取得经营资格,则没有必要给予保护。3.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而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所为行为的效力总体上,对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而没有合法主体资格情况下所为行为效力的评价应当坚持区分原则和客观行为主义原则。(1)区分实质合法的行为与违反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以及区分违反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中的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行为和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行为根据笔者以“无证经营”、“无照经营”及其他类似词语为关键词检索到的信息,对于非法进入者,行政执法的现状基本上是依照《行政处罚法》等简单地予以罚款、没收、取缔等。但关于经济活动领域行为效力认定的趋势是———有效条款放宽解释,无效条款限缩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年5月13日实施)第14条的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这一解释将强制性规定区分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未必无效。虽然这一解释针对的是合同这一法律行为,但是这一解释的精神对于合同外的其他法律行为同样适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09年7月7日实施)第15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注意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之规定,注意区分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其效力。”同时第16条规定,“如果强制性规定规制的是当事人‘市场准入’的资格而非某种类型的合同行为,或者规制的是某种合同的履行行为而非某类合同行为,人民法院对于此类合同效力的认定,应当慎重把握,必要时应当征求相关立法部门的意见或者请示上级人民法院。”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未经登记”的法律后果,笔者查找了以下关于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按实施时间效力顺序排列):《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未经核准登记的工商企业,一律不准筹建或者开业……”,已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未经企业法人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已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未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200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合伙企业经依法登记,领取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2007年修正。从上表可以看出,从“一律不准”到“不得”再到“不得以公司名义”最后到“经依法登记……方可”,行政法规一直在减轻对“未经登记”不利后果设定,态度逐渐宽松。这一点也佐证了上文关于经济活动领域行为效力认定的趋势和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后果的论点。因此,有必要对此情形下的行为效力进行分类讨论:第一,非法进入者为实质合法但仅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所谓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是指法律和行政法规虽然强制要求应当履行某种义务,但是没有同时规定如果不履行该项义务则必然导致合同无效。结合以上法律解释及学说的精神,此处的规制建议是:承认其行为有效,但要求其办理补充登记。第二,非法进入者为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此处的规制建议是:认定其行为无效,且应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的不利后果。(2)区分竞争环境的性质在区分上述行为的同时,也可以对非法进入的竞争环境(市场)进行区分。第一,自由经营的市场。若行为实质合法,则此种情形实际上是对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违反,规制建议同上述第一点。第二,禁止经营、限制经营、特许经营的市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1999年12月29日实施)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此种情形实际上是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违反,规制建议同上述第二点。4.非法进入者进入竞争环境后合法主体资格取得的效力现行工商登记管理规定中的工商登记的效力都是向后发生的。但在非法进入者为实质合法但仅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时,规制建议中的“补充登记”实际上使登记具有了有限的溯及力,即非法进入者溯及地取得合法主体资格,其所为行为溯及地有效,“有限”是指仅对实质合法行为有效。一个类比。经营者进行工商登记,是为了取得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从而获得利润;电影著作权人向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登记,是为了获得转付的电影作品著作权使用费。国家版权局《电影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转付办法》(2010年9月14日实施)第8条关于“最终转付”的规定,“(1)未按第六章规定登记的电影作品,如使用者合法使用并主动交纳使用费,该项使用费列入准备金。权利人两年内作补充登记的,在登记日后一个月内可获得最终转付;逾期两年不作登记的,该项使用费纳入版权保护基金。”因此,笔者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观点———为非法进入者赋予此种情形下的补充登记以有限的溯及力,是合理且可行的。

(三)创新式规制

篇6

优化营商环境“献计献策”活动台账

单位

工商朝阳分局

人数/党员数

513/390

联系人

秦英

电话

18811260582

分类

好计、良策、金点子(每条100字左右,条数不限,可加附页)

营造

开放

投资

贸易

环境

1.

加大电子材料网上甄别能力,促进纸质材料电子化,提高审批效率,尽量一站式办理业务,部分业务可以下沉,减轻分局登记人员工作压力,采取就近办理业务的方式,减少企业往返次数。

2、

充分发挥工商登记职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开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登记注册便利。

3、

加强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在目前五证合一基础上,继续整合相关的审批事项等,简化办事流程。

4、

在区政府官网上设置专门的官方政务服务答疑板块,根据工商、税务等的不同职能成立专门的政务服务人才小组。企业人员将自己的遇到的业务和法规政策上的问题在此板块留言,由政务服务人才小组成员每3个工作日进行答复,此项工作可作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项或者加分项。

同时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放在答疑板块,便于企业人员进行查询。

5、

各项需要到现场办理的业务,可以制作一个APP,实时反映各窗口办理等候的情况,市民可以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错峰办理,节约时间。

6.

按照朝阳区关于率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意见的工作要求,持续强化与区发改委、商务委、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沟通协作,以提高投资审批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利用外商投资水平,针对外资企业设立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7.

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进程。比如放宽经营场所要求,只要地点明确,并经相关部门书面同意,即使无法按规定提交材料,也可以予以登记。

8.

充分发挥登记窗口的“绿色通道”作用,提高登记注册效率,根据企业需求和工作实际,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情况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

建设

良好

经营

环境

1.

出台举措,遏制职业索赔人的不当要求,杜绝牟利渠道和手段,增加对其的惩戒机制和力度,确保做到“真打假、打真假”,避免对正常经营的守法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骚扰,也降低行政成本。

2.

13215投诉中心定期为企业提供详细投诉分析(包含投诉数量、涉及投诉人、商品类投诉中涉及三无产品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假货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成分与标明不符的投诉数量、投诉人;广告类投诉中涉及标注内容无出处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绝对化用语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广告宣传医疗效果的投诉数量、投诉人等内容),与企业共建消费风险防控处置机制。

3.

在企业监督管理中,信用监管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信息等都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等网站上公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并没有意识的查询企业的信用信息,因此加强对宣传,使大家都能认识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

4.

按照“依网管网”的工作思路,对网络经营主体按行业进行分类,分别制定法律法规以外的并大家需共同遵守公约,引导互联网行业加强企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使同一行业开展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的网络交易市场秩序。

5、网格化监督管理,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和任务要求,网格人员在自身网格内开展拉网式检查,对照标准对辖区市场进行规范整治,定期排查,从亮照经营、规范经营等方面进行督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公共场合建立公共标识。

6.

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活动,大力倡导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加强各职能部门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管,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7.

逐步完善企业开办流程和退出机制,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扩大以全程网上办理、实名身份认证、智能填报审批、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执照应用为核心的全程电子化登记范围,全面实现“零见面”。

8、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活动,重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清除不合格市场主体,切实保护合法经营。

9、加强企业信用监管,通过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督促企业诚信经营,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10.

加强办案力度,努力研究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新领域、新概念要敢于触碰,敢于查办新兴行业的案件,不能固步自封。稽查要指引全局查办案件的方向,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有效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完善

政策

扶持

环境

1.

关注个人开设网店的执照办理,科学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扶助小微企业开设经营,不必要个人开设网店必须有商业用房的要求,给出宽松的注册登记便利。

2.

合并职能近似机构,避免政出多门,九龙治水之窘境。应当依靠制度多过于依靠行政行为,以增加企业对于政策方向的可预测性,这样才能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3.

加强对老旧市场的升级改造指导,规范市场内商户的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有形市场档案材料,规范有形市场秩序。

4、加大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力度,指导帮助各类创业主体申请注册商标,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打造特色名优企业。

5、加强基层执法力量,特别是执法设备更新,提高基层执法效率。

6、对于虚假注册问题的立案及审批程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当简化,并对全局规范统一培训。

7.

坚持与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注意倾听收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难题,并联合发改委、商务委、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协商研讨解决对策,着力推动地均产出高、环保效益好、区域贡献大、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行业发展。

8.

建议在提高办案效能的同时遵从“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加强向当事人及同行业企业开展普法宣讲,亦可总结分析相关案例制发《行政提示》,“送法律、送服务”。

优化

人才

发展

环境

1.

加强人才对基层的倾斜力度,尽量减少从基层调走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多将专业的人材向基层分派,增加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

2.

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从大家都关注的地方着手,希望在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

高度重视基层队伍建设,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加强培训,通过网络培训、集中培训、日常培训等方式相结合,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及素养。

4.

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利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践锻炼力度,建立较为合理的人才配置机制。

5.

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为重点人才创业提供便利和指导。同时强化与区组织部、人力社保局、教委、公安等部门沟通协作,积极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支持。

6.

加强案件交流与分享,多开展优秀的办案人员请进来授课和走出去的学习其他的先进经验。

7.

本人认为我队在查办经济违法案件方面,尚存在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查找问题不够全面、处理问题手段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案件处理效果及执法履职覆盖率,建议在提高办案效率、提升案件质量的同时,及时总结新型案例、典型案件的经验做法,广泛学习、共同提高。

8.

建议找准稽查定位,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执法人才;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执法队伍;努力办理一些专业化行政案件;利用现有有限的执法资源,为国家、为社会、为市场经济环境创造更多的价值!

构建

公平

法治

环境

1.

严格制定各职能部门执法分工政策,使得大家各尽其责,加大对弄虚作假,特别是审查受理环节人员的把关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后端隐患,使得整体营商环境氛围良好,使守法企业得到同等待遇。

2.

消协召开投诉案件分析会,对投诉企业进行调解时,如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制作违法行为告知函,移转给相关单位,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以调代罚,要降低投诉率高,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3.

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出现权大于法的情况。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出现对大企业做一套,对小企业做另一套。

5.

执法部门应公平行驶裁量权,对于社会危害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绝不手软,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罚则较重,但没有社会危害性和社会影响的尽量减少或者不予行政处罚,以引导和规范为主要手段,保护中小企业的创业积极性。

6.

严厉打击预付费消费中欺诈行不,树立消费者信心,建立移转行政衔接机制,第三方资金监管机制。

7.

完善规范制约行政执法,将行政执法在公开状态下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8.

严格落实“放管服”政策要求,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同时强化对商标、广告、商品质量等领域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9、认真关注掌握辖区经济发展需求,在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企业准入、年报填报、商标注册等方面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10、开辟无障碍登记窗口,实行多渠道受理、多样化服务,符合法律法规的确保畅通,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不违背法律原则的适当变通,需要相关部门联系的主动疏通,难以疏通也不能变通的加强沟通。

11、搭建协调沟通平台,通过组织研讨、座谈活动,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了解经营难题,汇总上报商议解决方案。

优化

政务

服务

环境

1.

设置“大服务中心”模式,减少小型服务场所,配置人性化设施,体现人文关怀,特别是要做到交通便利,设备齐全,专业服务人员多,可以设置在相对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2.

私个协准备利用互联网搭建为企业服务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平台,为私营企业提供了解工商业务及法律法规的平台。

3.

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提升窗口优质服务能力,严格落实岗位职责,首问首办责任制等,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措施,简化登记程序,提高登记效率,全力推进窗口登记便利化、高效化,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推进登记注册程序规范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服务环境。

4.

加强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各部门之间建立横向联系机制,减少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频繁跑动。

5.

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取消个体登记中不必要的审核程序,如对生活行业由街乡盖章政策,一无法律法规依据,二是无相关标准。

6.

篇7

分局党组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当前的头等大事,超前谋划,及早部署。在全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就立即成立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7名干部组建了办公室,为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领导保障。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意见》、《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学习培训环节各项工作的安排意见》、《关于务必抓紧抓好第一阶段各项工作的通知》和《调研方案》等五个指导性文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对全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为确保活动规定程序环节不简化、基本原则不变通、目标要求不降低、工作任务不减少,我们编制了活动推进表及工作流程图,明确了各环节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了每个环节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分局党组坚持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势、对下有指导,采取"召开会议深入宣传、悬挂横幅广泛宣传、编写简报及时宣传、利用媒体快捷宣传、上报信息对外宣传"五项举措,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截至目前印发和报送学习简报26期,发表新闻报道30余篇、悬挂学习科学发展观横幅10条。

二、突出五学措施,强化学习效果。

为了确保学习培训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结合实际,采取五种形式狠抓了学习培训。一是加强引导主动学。通过"动员会领导讲、座谈会群众讲、讨论会党员讲、交流会定人讲"的形式,对规定学习书目和分局编印的《科学发展观基础知识手册》,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读、扎扎实实钻。13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参学,人均记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二是开辟专栏交流学。在分局红盾网站开辟专栏,及时学习材料、相关文件、学习动态、心得体会等,要求干部挤时间浏览学习。目前,已学习动态45条,上传学习材料20篇、文件15个、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文章256篇。三是专题讲座辅导学。邀请区委党校、区委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对全局干部进行了为期6天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培训和在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目前,全局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辅导报告20场次。四是领导干部带头学。分局党组成员自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坚持"六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做辅导报告、带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带头查找问题、带头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行动为分局干部作出了表率。五是支部组织互动学。以各支部为单位,采取科室(业务小组)领学、班子成员辅导和干部全员参与的心得交流、观看专题片、网上答题、集中测试等形式,形成了领导带头、党员示范、干部参与、整体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突出五个关键,深化调研讨论。

分局党组将调查研究作为摸清情况、寻找差距、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确保调研取得实效。一是把握三个视角,精心确立调研专题。坚持立足全局选题、针对差距立题、注重实效定题的原则,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职能,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大局"等31个调研专题。二是注重"两下两上",扎实开展调研走访活动。按照"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的要求,分局领导干部躬亲实践,深入企业、经营单位、基层工商所、农户求策问计。目前,分局领导到基层工商所和企业中调研18次,各部门负责人及干部走访企业550户、走访农户430户。三是深刻分析思考,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在扎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寻找可应对良策,31个重点专题全部形成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制度机制完善创新打好了基础。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七个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止目前,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550份,梳理意见建议4条,征集科学发展金点子63个、群众语言54条、群众意愿22条、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现象11例。五是着力"五体现",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采取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三定"措施,通过人人发言,讨论交流,做到"五体现",即将解放思想成果体现到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服务全民创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大专项整治和市场监管力度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执法体系、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水平上来;体现到创新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上来。

四、突出五个重点,促进学用结合。

篇8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地金融

土地是农民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其合理利用程度与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科学放活土地要素将引入大量优质资源,为农村金融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有利于发展新兴农业、农场农业,实现农业转型,进而推动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健进行。

本文首先分析农地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意义;然后重点分析我国农地金融所处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建设性建议。

一、农地金融在改革中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中国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地金融的科学稳健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重要思想,集中资金帮扶农业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规范合作社发展方向,促进合作社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队伍;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探索适度经营规模,发展产业集约规模经营型、兼业经营型、专业合作经营型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挥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打造高效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二)增强农村金融活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资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托于优质的金融支持,而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农业种养殖大户和专业农场主来说,规模农业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相对民间借贷,银行资金无疑是低成本资金。发展农地金融,有利于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积极性,主动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达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

高效农业可以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l一品”等方式起步,但决不可取得些成果便自觉高枕无忧,止步不前。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制约和国内外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技术、引进资源,探索延伸产业链和加工链,树立长远意识,自觉追求最高效农业,使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农头企业要整合自身资源,做好表率,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兴起,引入金融机构资金,实现完整的产业链金融服务。

(三)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城镇化存在质量不高、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由于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改革的效果也与最初的预期相去甚远。现阶段,要实现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繁荣、农业转型成功、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最终助力城镇化进程又快又稳推进,就必须解决农村金融的回归问题。

二、农地金融的困境及成因

(一)土地制度问题: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抵押权不完整

土地是绝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由于土地产权制度残缺、土地征收权滥用、土地执法监察力量软弱等制度原因,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土地问题有关矛盾不断激化。随着农地金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公众的关注点也逐渐聚焦于土地制度问题上。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无法清除解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尚未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农民补偿机制。目前,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保体系难度较大,土地实际上成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关键要素。然而,土地征收和征地补偿过低让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的基本保障载体。这一现象是农地金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人才结构问题: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地金融建设缺乏符合需求的建设者

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的较大发展差距,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一直较为显著。那些年身体素质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了谋求更高的工作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往往会选择离开家乡,流入城市,老人和幼童就留在了农村。尽管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中其他产业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很多人对在农村工作发展仍抱有偏见,不愿留在农村。这两点就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农地金融建设缺乏符合要求的建设者。

(三)农村金融环境:资金外流明显;金融监管缺位;金融支农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金融业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多渠道吸储分流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体制基本为城市服务,农村地区鲜见今日资源流入。我国农村地区现存的较大资金缺口与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及大量外流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农村资金外流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变相增加了农民负担,使得农村消费力低下,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缩小城乡差距,也诱导了非法金融交易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的完善措施

(一)加快放活土地要素

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广泛实行农户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同经营权分离成为大势所趋。

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创新农地产权制度,优化经营权配置,相对集中土地利用,引入资本、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业企业的成长发育。这两点将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二)消除资本下乡偏见

资本深化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必由道路,没有资本要素参与发展传统农村金融,其前景堪忧。对目前工商资本下乡现象不能存有偏见,要在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三个不得”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期限、面积等控制条件。对有良好经营业绩的,经过批准可以适度放大租赁规模;尊重资本流动意愿,尊重工商资本进出农业的自由;针对现有的土地流转纠纷、工商资本融资困难等问题,完善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为工商资本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加大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监管,按照中央关于对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应有明确上限的控制要求,制定相关控制标准。坚决杜绝“非农化”租赁现象,加大惩处力度。第三,扩大资本进出农业领域的选择权。运用好竞争性市场调节机制这一有力工具,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由于金融行业经营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金融业一直被视为高风险行业。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史均证明,金融业的健康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规则也不断放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将会形成。故而,构建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等工作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担负起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主要职责,依法监管,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有效性;其次,监管主体应当牢记监管目标,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鼓励金融创新,避免金融高度垄断和过度竞争,协调风险防范和增效创收;第三,金融监管主体之间要按照分业监管原则和协调性原则,明确监管内容,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加强监督管理。

在基层,应当重点做好以下监管工作:第一,加强租赁农地监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规范管理,按照中央关于对工商资本长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要求,设定农地租赁数量的上限,按照工商资本租地面积做好备案工作。同时,依法探索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资格审查制度。通过监督机制对租赁主体的经营能力、经营历史、土地用途等事项进行审查审核。督促各地尽快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定市场运行规范,将经营权流转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保障农户权益。第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在土地流转中,既要鼓励创新、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首先要准确分析理解引起土地流转纠纷的各方面原因及其本质,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完善制度、调整政策、成立纠纷服务中心、宣讲相关法规及市场文化、借助地社会力量等角度探寻纠纷的解决机制;其次,以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收益为目标,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适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正确引导农民;第三,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保证制度执行的权威性、强制性,使基层政府的监管达到预期效果。

(四)提高经营主体素质

农地金融困境并非仅仅只是金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农民金融意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主动参与金融活动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使得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变得愈发困难。

篇9

关键词:管道企业;税收;缴纳;分享

长输油气管道企业点多线长,管道途经地各地方政府承担管道安全监管职责,但管道企业却不在当地纳税,影响了地方政府安全监管和管道保护积极性。因此有必要从管道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税收分享政策着手,厘清法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管道企业运营期间所缴纳的主要税种

(一)增值税

国家实行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成为管道企业的主要税种。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第一,当期销项税额,主要是基于销售管道输送服务,收取管输费而缴纳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管道企业在向油气管道输送服务的购买方开具发票或取得营业收入时。根据2019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增值税最新税率,交通运输业服务增值税税率为9%。第二,当期进项税额,主要是各项成本支出费用,包括管道设施建设、修理费用,物资采购费用,电力等能耗费用,业务外包等技术服务费用,科研费用,运营管理费用等,由货物、服务的提供方收取费用而缴纳的增值税。管道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在管输费缴纳增值税的基础上,减去支出各项成本费用时由货物和服务方缴纳的增值税,得出应纳税额。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一般纳税人提供管道运输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享受增值税超额税负返还的优惠政策。增值税实际税负,是指纳税人当期提供应税服务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占纳税人当期提供应税服务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比例。

(二)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如销售服务等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存货成本亦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管道企业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仍有余额的,应当按照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其他税种

1.管道企业作为增值税纳税人,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等税额为计税依据,应当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分别在增值税等税收缴纳时同时缴纳。2.管道企业在城镇内使用土地,应当缴纳土地使用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财税〔2015〕76号)规定,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油气长输管线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部分管道企业据此可申请免税优惠政策。3.管道企业还可能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缴纳环境保护税;基于所有的房产缴纳房产税;基于土地转让缴纳土地增值税;基于合同签订等事项缴纳印花税;基于购买车辆而缴纳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基于水资源使用缴纳资源税;不再详述。

二、税收的缴纳地和分享

(一)增值税的缴纳地和分享

第一,基于管道运输服务缴纳的增值税,在开展管道运输服务的管道储运企业的工商注册地缴纳。管道企业在总公司所在地以外设立分公司的,且该分公司以自己名义开展管道输送服务,取得销项税的,有关增值税在分公司工商注册地缴纳。第二,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26号),所有行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均纳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围,其中中央和地方各分享增值税的50%。因此管道企业缴纳的增值税,50%归中央享有,50%归缴纳税收的企业注册地享有。

(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地和分享

1.税收缴纳地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管道企业在工商注册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管道企业在总公司所在地以外注册的分公司,其企业所得税应当在总公司所在地汇总计算并缴纳。2.税收分享第一,管道企业为中央企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明确中央与地方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的通知》(国发〔2003〕26号),从2004年起,中央与地方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按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执行。第二,管道企业非中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均为地方享有。管道企业属于中央企业的标准,应当是中央企业总公司或者中央企业总公司所属独资或全资企业,中央企业与非中央企业合资成立的公司,不论中央企业出资比例大小,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按中央企业计,其企业所得税均归地方享有。

(三)其他税种的缴纳地和分享

管道企业缴纳的其他税种,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环保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均在企业工商注册地或不动产所在地缴纳,并全部归地方享有,但其他税种缴纳税款占管道企业总缴纳税款的比例较小。

三、管道税收分享问题评析

(一)博弈焦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道企业所属管道线路往往跨越多个省、区、市,但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均在企业工商注册地缴纳,而管道线路途经的各地方并不享有。第二,管道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设置二级管理单位,管理区域内的管道设施,但结合原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内部机构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1】368号)有关精神,二级管理单位若仅为管道企业的内设机构,在企业内部提供劳务或服务,不对外经营,则可以不进行工商登记注册,进而也不会为二级管理单位所在地带来增值税税收。但若管道企业在总公司注册地之外注册分公司或子公司,则可以为地方缴纳部分增值税;子公司可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加剧了管道企业与管道线路途经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管道线路途经地政府经常会要求管道企业在其区划内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以扩大其税源;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提出成立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股比99:1的合资公司,从而使管道企业所得税全部落地。

篇10

关键词:环境会计制度;现状;对策

环境会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维护的成本费用,以及对环境开发所带来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而形成的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出台了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对企业环境要素的管理,以及对资源的使用问题,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从社会会计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环境会计制度是环境会计活动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是由政府及相关组织制定并实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发展现状,并且根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制度构建的目的。

一、环境会计制度的概述

1.环境会计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构建环境会计制度是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需要。环境会计是我国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措施,也是保护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其次,企业需要实施环境经营,树立环境经营理念,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目前,社会公众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对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促使企业逐步改变自身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制度。因此,根据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构建环境会计制度。

2.国外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

美国是实施环境会计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该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该国环境保护局,主要负责有关环境法规以及负责处理具体环境案件,并了《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环境会计入门:基本概念及术语》。为了控制环境支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次关于企业环境成本处理的准则。与此同时,加拿大的环境会计制度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危害,加拿大社会各界之间紧密配合,其所有执政纲领都要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此外,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推进法律的建立;同时注重环境会计制度化和实用化,成立了以产官学协同推进体制,先后3次修订《环境会计指南》,为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积极培养专业人才,为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社会各界一直在探讨研究环境会计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相继企业环境报告书。这主要得益于2011年10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构建了相关制度的框架,从而促进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环境报告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规范化程度不强,定量信息较少等。总体来说,国家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报告书的准则要求,积极引导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

2.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环境会计制度重视不够环境保护是一个艰难的任务,需要多方面,多主体的共同努力,共同采取多种措施。同时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导致一些企业因缺乏监管而加大对环境的危害;对环境会计制度的宣传不够深入。(2)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理念没有体现绿色环保和生态文明理念。企业没有树立增设环境会计职位的观念,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会计制度认识不足,制约着环境会计制度的推进。(3)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权威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缺乏环境会计专业的精英人才,相关理论体系研究较为空泛,尤其是关于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的实施。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我国环境会计制度必要性的认识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和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USEPA就将有关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会计的核算范围,使其成为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环境会计及其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会计制度的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向群众普及环境会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完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企业职工的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

3.加强理论的研究

通过与先进国家交流,借鉴他国的经验与方法,加强对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培养我国环境会计专业的精英人才,从而完善我国关于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知识,为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汤晓诗 鲁艺 张本越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参考文献:

[1]侯初君.浅谈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4,(14):170.

[2]蔺红梅.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1(,7):76-77.

[3]贺帆,张本越.日本环境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22.

[4]姚一杰,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24-125.

[5]王欢迎,张本越.加拿大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