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振兴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振兴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水生态环境 新问题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18-01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正如我国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所说,在过去30多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城镇化在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城镇化过程中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和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

那么,在新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尤其是如何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特别是对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也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1 对城镇化发展与水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城镇化的发展与水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更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城镇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城镇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我国学者汪慧珍等分析了北京市的污染源,并估算了其污染量,并提出了多种控制径流污染的措施。张勇等通过分析上海市地表水水质近20年的变化后,得出了水质变化主要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关,而与水文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小,尤其是农牧业及生活污染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的重要结论。(2)城镇化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城镇化地区,由于不透水面积增加,阻断了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从而导致雨水径流增加,城市洪水量增大,常造成城市内涝。陈德超等通过分析指出:河流自然排水功能下降和径流系数的增加都不利于城市排水。同时,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城镇化带来的地表不渗水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影响该地区的地下水循环;而国外有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3)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研究。目前动态、系统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单个城市的研究上,但总体结论都是:城市化程度越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就越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居民生活用水量将随人口增加而不断增加。

对于水资源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作用的影响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等缺水地区,既有一些具体地区的研究,也有一些理论探讨。方创琳等通过研究指出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进程会受到水资源短缺及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董林等则认为水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为功能性约束、生态性约束、经济性约束及制度性约束。张雅君等提出了水资源约束的概念及其定量表述,分析了水资源约束在用水系统中的作用,并量化到长期需水量预测模型中。

2 城镇化发展引发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规划的进一步出台,全国新型城镇化的普遍推进,城镇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既会表现在影响面积的扩大,又会表现在影响深度的加深。如何在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现实问题。

(1)对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中用水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镇总用量、城镇用水结构及城镇用水效率都将发生一定的改变,同时城镇及周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但是对于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动态影响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较少。

另一方面,城镇及周边区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会极大的影响城镇化的进程。过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对于由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2)研究内容及方法方面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和简单的定量分析较多 ,规律总结较少,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研究范围相对局限,研究对象较为孤立。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应当在城镇规划初期,就把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等与之相关的系统科学的理念角度出发,将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发展与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我们提出的困难,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相信一定会找出它们之间的科学规律,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秀艳.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N].人民日报,2013-1-6.

[2] 朱鹏,张雷.城市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1):26-30.

[3] 丁文峰,张平仓,陈杰.城市化过程中水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21-24.

篇2

关键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检出技巧

现在将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0月的超声诊断胎儿异常数据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胎儿超声筛查的孕妇7283例,年龄19~40岁,孕周为12 w以上。

1.2仪器 使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凸阵腹部探头,频率3.5~5.0 MHz,选择仪器预设的胎儿检查条件。

1.3方法 胎儿超声筛查方法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除了传统常规测量,根据不同的孕周记录观察并记录相关影像:①在怀孕早期(12~17 w),超声在筛查头结构的同时,也尽可能对脊柱、胸部和四肢大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规定标准4个切面进行存图记录。②在怀孕中期(18~28 w)超声筛查胎儿头部为重点,还包括面部、脊柱、心脏、腹部器官、四肢、脐动脉结构等进行详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标准切面进行图像记录。③妊娠后期主要是对畸形的补漏检查,妊娠后期主要是收录的图片为中期部分标准切面。

2结果

在检测的孕产妇中,为57个畸形阳性病例,超声检测出胎儿畸形5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74%,其中在18~24 w孕龄有28例检出,为51.85%(28/54),提示妊娠中期是最关键的产前超声筛查时间;合并羊水过多28例,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异常合并羊水过多(19例),为67.86%(19/28),4例羊水过少,尿路畸形合并羊水过少(3例)为75%(3/4),提示羊水过多常与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异常,羊水过少通常与尿路异常有关,应引起重视,见表1。

3讨论

3.1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在本文中,1例FOT,1例唇腭裂,1例足内翻。FOT误诊的原因可能是缺乏经验的医生对胎儿心脏超声切面和复杂的图像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的诊断为正常的心脏位置及连接,尤其是在心腔大小无明显改变,大血管位置正常时超声诊断困难。误诊唇裂和腭裂是由于孕妇孕36W才做第一个超声,羊膜囊已破,胎头位置较低,胎儿面部显示不清楚,造成误诊。足内翻误诊原因可能是足内翻程度比较轻、且胎儿受压迫肢体切面显示不清而漏诊。

3.2易漏诊畸形的检出技巧

3.2.1心脏异常检测技术与仪器功能的提高,可以清楚地显示心腔,室间隔,房室瓣、大血管的结构等,基本能满足初步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要求,但不同的方法在检查时间上对胎儿心脏畸形的敏感性有差异。胎儿心脏结构即胚胎早期形成,但超声无法辨别其解剖结构,20~28 w是最好的检查时机。"三切面"法可以改善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超声现象率,检查第一步基于四腔心,接着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及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正常胎儿心脏实时动态扫描是主要从肺动脉,十字交叉开始。这种方法应用于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检测胎儿心脏畸形7例,敏感性为87.5%,较时春艳等[2]只用四腔心切面临780例胎儿的产前筛查,灵敏度高出50%,

3.2.2检测唇裂和腭裂畸形技能:通过观察,认为孕21~32 w是最好的超声波检测时期。鼻唇冠状切面,牙槽突横切面、经口裂斜切面是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3]的3个最重要的部分。打好这三个标准切面,并对其每个切面的解剖关系熟记。

3.2.3足内翻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也是超声筛查的困难之一,根据足部和腿部骨骼的关系可以提高超声检出率。足内翻的最佳时机18~28 w[1],孕周胎龄太小会出现现假阳性诊断、孕龄太大,相对减少的羊水,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度小影响观察。尽量让胎儿在宫腔内多活动,多角度观察,避免假阳性的产生。

3.3提高胎儿畸形超声检出率的对策,对孕妇的优生筛查宣传,使之了解产前超声筛查的几个重点时间段,在孕早、中、晚期各进行一次规范化的超声筛查是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的重要措施。并改进超声技术,可运用NT、DVFW、 FCV三者联合应用筛选胎儿早期心脏畸形[4]的方法。周启昌、彭清海[4]等统计,57例胎儿心脏畸形中,NT+DVFW+FCV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选,敏感性提高至 93% (53/57),且检测简便、耗时较短。此外,检查胎儿四肢时,根据肢体解剖连续性的特点,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SCSA)[5]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肢体显示率。李胜利、欧阳淑媛[5]等统计,39例胎儿肢体畸形中,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SCSA)进行检查,敏感性提高至89.7% (35/39)。

超声检查是我国出生缺陷干预二级预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不可代替的首选方法。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产前检查可获得越来越多胎儿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发育情况的信息,使畸形胎儿更多地在产被检查出来,产前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畸形儿的出生,对实现优生优育起着积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0-364.

[2]时春艳,宋雷,等.超声心动图的四腔心切面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7):385-387.

[3]何光智,黄道中,等.胎儿唇腭部的产前超声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0):769-773.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制备及对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方法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和继发性左右后肢足跖厚度的影响。结果 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抑制致炎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左右后肢足跖的炎性肿胀度,并随疗程延长而效果愈为明显(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具有抗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佐剂性关节炎 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mechanism of Buyanghuanwu on rats with adjuvant arthritis(AA).Methods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lammation on adjuvant arthritis rats treated with Buyanghuanwu.Results Buyanghuanwu signifcantly inhibited secondary reaction(secondary inflammatory swelling,multiple arthritis)of arthritis rats.(P<0.01).Conclusion Buyanghuanwu show obvious anti-inflammatory acˉtion on arthritis rats.

Key words Buyanghuanwu adjuvant arthritis(AA)rats

补阳还五汤方是由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地龙、赤芍等中药组成,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治气虚血滞之中风后遗症。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主治心脑血管病等,而活血化瘀的药治疗机制包括调节免疫、抗炎、改善微循环等,为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关节炎的药理活性及对抗炎药尼美舒利有否增效作用,进行了对抗关节炎药理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提供SD大鼠:质量合格证为检证字26-99A029;本所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医动字第26-00C004号.

1.1.2 药物

1.1.2.1 补阳还五汤 由广州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2000618)。成分:黄芪6000g,桃仁1000g,红花1000g,地龙1000g,赤芍1000g,当归1500g,川芎600g。制备:(1)先将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剪碎用60%乙醇进行渗漉。渗漉时以30滴/min渗出。(2)把当归、川芎两药进行提取挥发。最后把(1)、(2)混合并进行浓缩以含生药量约0.526g/ml、526g/kg。放置4℃冰箱保存,pH为6。

1.1.2.2 尼美舒利 由天津药物研究所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010114。

1.2 方法 取SD大鼠56只,观察两天无异常,取冻干卡介苗(BCG)1支(75mg)80℃1h灭活,混入灭菌石蜡油,羊毛脂(1:1)12.5ml,乳化制成Freund’s完全佐剂。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每鼠右后肢足跖部皮内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内含灭活BCG10mg/ml)0.1ml/只进行致炎,在第8~12天产生变态反应性炎症,即模型形成,在13天后,用电子千分尺测量每鼠左右后肢足跖部厚度,再进行给药。阳性对照组以尼美舒利80mg・kg -1 ・d -1 和补阳还五汤组以生药量为268mg・kg -1 ・d -1 进行灌胃,每天1次,模型组以同体积的蒸馏水,静滴每天1次共15天;每5天测量大鼠左右后肢足跖部厚度,于末次给药后24h测量大鼠左右后肢足跖部厚度。以实验前后厚度差值为肿胀度。

1.3 实验数据处理 采用新药统计程序(NDST)软件(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编制),组间t检验;方差不齐,为t′检验;数据处理ˉx±s表示。

2 结果

补阳还五汤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补阳还五汤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补阳还五汤对大鼠Freund’s完全佐剂所致关节炎有抗炎作用,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补阳还五汤始由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而创,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中风偏瘫。补阳还五汤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方面被广泛运用,取得肯定疗效。近年来不断有关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报道 [1~3]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促进患者能量代谢障碍的改善和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但其对关节炎等的抗炎药理作用却报道不多,而补阳还五汤在近年来已有开始被研究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南氏以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发现毒副作用 [4] 。段氏对补阳还五汤进行了抗炎免疫药理研究,发现该方具有对抗渗出性炎症及增殖性炎症的作用 [5] 。为探讨补阳还 五汤治疗关节炎的药理活性与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供药理依据,因此对它进行了本次实验的研究,通过实验来观察其对佐剂关节炎的抗炎作用。

表1 补阳还五汤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

注:同模型组比较, ˇ P<0.05, ˇˇ P<0.01

佐剂又称免疫增强剂,能显著增强抗原性。Freund’s完全佐剂是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借以增强免疫原性的佐剂。在本实验中采用了Freund’s完全佐剂注射大鼠后足,以形成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 [6] 。大鼠佐剂关节炎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亦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继发病变一般出现于致炎后10d左右,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病理组织学特征可见滑膜充血水肿增生,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关节软骨破坏等,这些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很相似 [7] 。尼美舒利已证明是有效的抗炎药物,其抗炎机理为抑制致炎物质PGE 2 的合成,因而并不会产生类似阿司匹林诱发胃溃疡等作用。因此,阳性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作为阳性药物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对抗佐剂性关节炎治疗风湿关节炎为临床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提供了药理实验依据。有关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和一系列酶标测定等实验指标 有待进一步检测。

参考文献

1 洪国章.补阳还五汤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浙江中西医杂志,1989,24(2):68.

2 石庆培.补阳还五汤治疗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中国骨伤,1997,10(3):31.

3 朱树宽.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麻痹.浙江中医杂志,1994,6(2):180.

4 南应旺.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四川中医,1998,(7):37.

5 段泾云.补阳还五汤治疗免疫药理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7.

篇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增城区区委、区政府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产业优先,推动乡村宜居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独具增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农业大镇、旅游强镇的派潭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努力探索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派潭镇代表广州市出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并收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增城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果。离不开派潭镇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的工作方针。

同时也离不开全体增商、区工商联(总商会)以及所有关注派潭镇发展的各界朋友们的支持!在投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大家不仅自己每天都投票,还发动了自己的家人朋友来拉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篇5

【关键词】 “美丽中国”;彰显;道德创化;伦理精神

"Beautiful China" concept highlights the moral and ethical spirit

Gai Yong-qiang

(Handan City, Yue Feng Drainage Management Office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The image of a beautiful Chinese sketched colorful map i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happiness, "China Dream" depicts.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hina", is the party in eightee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report to achieve closed eagerly awaited new life, a solemn commitment made by ringing round for centuries, "China Dream."

【Key words】"Beautiful China";Highlights;Moral Creation;Ethical Spirit

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所形象勾勒的色彩丰富图谱,是对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生动描绘。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报告中为亿万中华儿女实现关好新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圆百年“中国梦”所做的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1. “美丽中国”彰显道德创化之美

(1)“美丽中国”关的丰富伦理图谱中,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表现的是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表现的是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都是人的活动场所,其美丽程度取决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文明程度高下。只有通过道德创化和道德教育从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美丽中国画卷才会显得生动,过得长久。十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从深层次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互动,从而衍生出“美丽中国”全新的国家建设思路。

(2)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富强,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提升,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内在支撑。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莫测,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领域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较以前更多更隐蔽。一方面国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变革的脉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更多样化和便捷化,人们每天都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形形、鱼龙混杂的信息,如果公众没有理性甄别意识和能力,跟着感觉走,就会误入歧途。诸如网络微博“大V”们有意或无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行而导致粉丝围观者的人云亦云,引起社情民意波动。而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控,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夯实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公民的道德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强弱。十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关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关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报告对“美丽中国”蓝图中最主体的因素一公民的道德素养的要求和创造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目标和具体做法都给予明确措施和方向指引。

(3)伟大的时代总是有着先进的道德精神引领,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进道德文化提供持续的前行动力。与建设丰富的物质家园并重,精神家园建设一刻也不容缓。建设“美丽中国”精神家园,其核心就是要用十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伦理思想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回。通过多种形式的道德创化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意识,使道德建设生活化,引导人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注重道德品行的塑造,道德情感的产生,内化形成道德习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发挥道德典范、道德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感可知的榜样的典范作用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召唤力,能从内心激起人们见贤思齐的道德渴求,激化人们道德自律的主动性、积极比“美丽中国”所蕴含的道德创化之美除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之外,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应在生态教育科学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全民生态教育的培育上下工夫,积极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价值观,养成绿色、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保护生态自然的道德意识和能力,履行生态道德义务与责任。

2. “美丽中国”凸现伦理精神之美

(1)恩格斯曾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美丽中国”这一语词出现在严肃的十报告里,一改以往报告用词中性、严谨、缺乏感情彩的风格,用生动形象、可感可知、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话语勾画了人们对关好生活所期待的民族振兴、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给人以春风扑而的亲切感,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却又寓意深远,体现党吸取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本国国情,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而努力前行的大关伦理精神。

(2)回望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几百年所经的发展历程,不管已取得多大成就,但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基本制度决定了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就是逐利,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这一生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自工业文明以来几百年资本主义国家出自资源利己主义思想而产生的生态殖民主义,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不幸沦为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等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被大肆掠夺,另一方面又将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转入发展中国家,实行代价转嫁。生态殖民主义是一种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高度物质财富的同时给全球带来了灾难无比深重的生态危机。

(3)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提出,体现了党带领全国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和价值追求。自十六大以来,党就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十七大报告首提“建设生态文明”,到十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门列入为报告的一个大的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昭明了我党从更深层次上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透彻把握。美丽中国的建设始终是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人的核心价值与周围环境价值的和谐统一,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协调一致。完全摒弃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走的生态殖民主义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4)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头上一束光芒,使人类挣脱了野蛮愚昧的枷锁,而追求智慧真知。但人类社会又存在多种悖论,其中最有根本意义的莫过于人类追求文明的愿望与人类自毁文明的行为所构成的悖论。西方工业文明与所影相随的生态危机就是这一悖论的明证。刘湘溶教授指出,在生态危机危及整个人类的今天,人类防止其孜孜以求的文明大厦毁于一旦的惟一途径就是走生态文明道路。“生态文明是经济与社会协同进化的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主体的自主选择。既是我们所憧憬的理想境界,又是我们身边的已发现实。”“美丽中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是我党反思和重新审视高耗能、低产出、重污染的片而强调经济成就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模式后痛定思痛的一种理论超越和实践转型。十报告所提出的切实解决好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推进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科学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勾勒了党带领全体国人努力走向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图,深刻体现了党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荣伦理关系时道德思维水平上所取得的进步。对自然的人文道德关怀说到底实质上还是以人为本,对人与社会自身长久健康发展的关怀。

(5)“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中国特色伦理之关,正如前而几部分所分析的,不仅仅指生态文明建设所达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容共荣、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生态环境的隽美目标,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文明态势,公平正义、运行有序的政治文明环境,政通人和、和谐安定的社会文明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色满园的精神文明环境也是“美丽中国”的旨中要义。“美丽中国”所涵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整体意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及全人类伦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理性地“扬弃”着传统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精神,但是它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所具有的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文明理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3. 结语

篇6

关键词:传统工业;低碳工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1701

工业是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主要部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工业部门也是高耗能的部门,在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为保持经济平稳、有效并且可持续地发展,发展低碳工业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低碳工业,他与传统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低碳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重点是什么,以及怎样促进低碳工业的振兴便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1低碳工业内涵

1.1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指传统的基础工业,例如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等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附属工业部门。传统工业大多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鼎盛产物和标志产物。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的特点,因此这些工业部门在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环。

1.2低碳工业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低碳工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工业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学术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论。低碳工业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乃至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低碳工业是在反思过去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工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清洁生产理论,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应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资源减量化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建立的一种层次、结构和功能多元化,废弃物资源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利用为基础的工业生产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根据低碳经济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的低碳化的工业体系,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工业振兴与发展重点

低碳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全新低碳工业的发展。所谓提升传统工业,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低碳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2.1提升传统工业

加快运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

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

如:煤炭工业要实现低碳转型,首先应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

2.2发展低碳工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3低碳工业发展措施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低碳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环境立法是将低碳工业发展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很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首先制定和完善环境立法,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要完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1)立法体现低碳理念,建立碳排放者付费的原则;(2)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倾向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3)将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4)强化执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5)充分调动投资者、消费者及政府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低碳产业发展。

3.2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低新型低碳工业的融合并进

要千方百计推动第二次产业内源性自主创新与外源性技术扩散,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识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与低碳化始终贯穿在新型工业化的始终。

3.3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重点组织开发具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服务活动。低碳技术涉及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等众多新领域,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

3.4鼓励全民参与

发展低碳工业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千家万户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加强发展低碳工业建设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意义,知道发展低碳工业的紧迫性,认清阻碍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学校、社区的宣传教育,实现由点到面的扩散,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让社会公众自主行动,积极投身到发展低碳工业中来。

3.5大力支持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因为静脉产业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现的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这些社会效益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静脉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对于正的外部性的产业,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是难以为继的,因为社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是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的,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的生产是不划算的,人们往往有搭便车的行为。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必要构成,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金、税收补贴可返还的抵押金制、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废弃物处理收费制度、征收原材料税、优先购买等方式来支持静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辽宁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4-0057-02

当今时代,在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全面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元素,使之与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文明相协调,在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是我们辽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当下的重要职责。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从文化说起。“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2],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活动”[3]。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狭义的文化,从其存在形态上说,主要是指人们创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因而与人们创造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行为形态的东西相区别;从其活动领域或内容上说,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教育和文学艺术创作等的活动。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淳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4]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永远向上的规律,积极进取,奋斗不息。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质和核心价值,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的理念蕴涵于《诗》《书》《礼》《易》《春秋》之中。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思想。“和实生物”的含义是指“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和”是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理念或和谐哲学的实践意义,是在于能够化解人类面对的两大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真正能沿着体现“和而不同”理性前行。

三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也是儒学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强调“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二、弘扬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为尽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建设创新型辽宁。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尽管各国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响,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则不是很快能扭转过来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层次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下全国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其战略重点选择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为贯彻国家创新战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必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态,同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新是文化进步的灵魂,创新文化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是强调科技自主创新,不在创新文化上下工夫,使之有一个突破性的转变,必然会给科技自主创新的绩效和发展进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文化根基和构建精神家园是以文化传承为前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传统。在全球化视域下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合理理念并进行综合创新,必然会为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用力的智力和精神支撑。创新是一种冒险,必然要经历失败的磨练。但是,只要不断进取,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就能打破常规,有所创造。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主体通过构建创新对象而把人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象力,而没有鼓励探索的有效机制,也难以催生出创新成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建设创新文化,也是要解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各种制度约束。培育创新精神需要创新观念的支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包括观念、制度和行为建设等的系统工程。把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作为辽宁文化创新的重点,建设创新型辽宁,就要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进而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二,弘扬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建设和谐型辽宁。构建和谐型辽宁,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发扬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易大传・坤・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认为大地包容着万物,有道德的人应如大地一样,胸怀宽广,能包容各方面的人,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儒家的上述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方式,运用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协调各种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如“天”人、人人、身心等)[5]。例如,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时要宽容、和谐待人。依照“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准则,对各种意见就要做到“和而不同”,即在容纳不同意见的同时,和合其正确的部分,这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道德支撑。显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优化当代社会道德风尚,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领导重视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推动和谐辽宁构建。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建设生态型辽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们刚刚走出金融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近期一些国家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不断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经济增长点,并把眼光聚焦到绿色的低碳经济上。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哥本哈根会议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辽宁老工业基地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辽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厚实的思想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见解。如汤一介先生所指出“‘天’与‘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在真善美问题上的价值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思考。人类对自然生命体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营造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失落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作基础。《周易大传》曾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点,即既要改革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也要顺应自然,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同时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

(执笔:冉鸿燕)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上海:中华书局,2008:37.

[2]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3.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9.

篇8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篇9

“环首都经济圈”浮出水面

近日,河北省邀请包括北京市规划委在内的官员、专家学者,就“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方案征集意见。

“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邻近北京将近1000公里的1范围内,主要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个地级市,建设一个发展特区;包括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这个发展特区将包括京东、京南、京北三个新城以及7个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中等规模城市,将环绕北京的区域建成一个全封闭的城市带。

“举全省之力”的“第战略”意义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发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有望成为国家战略、北京面临人口压力、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背景之下,此次河北省经过专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最终由河北省委全会通过决议――将“举全省7000万人口之力”,把“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第一战略”。东方证券认为,这一举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结合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导向,“环首都经济圈”至少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释放首都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是孤零零的城市,都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万亿元。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

2、有利于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河北环抱首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便利条件为首都疏解压力。通过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在首都周边建设一些可以承接首都部分功能的卫星城、产业园区和基地,可以拓展首都发展的空间,有效减缓首都的各种压力,促进首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有利于打造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增长极。从燕郊、涿州等地的经验看,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能够有效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发展水平。同时,随着环首都经济圈的成型和发展,还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平台,广泛承接全球产业和技术转移,建设成为全省最开放的地区,并通过梯度辐射带动河北全省又好又快发展。

投资建议

篇10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阐述了生物学的概念,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本身是很复杂的,生命现象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的形式,初中生物讲述了生物体的构成、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了生物的进化、遗传、变异现象,人体和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本质、结构功能、个性共性、量变质变、同化异化、偶然必然等矛盾统一,展示了生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领会生物奥秘,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例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人的由来》,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的发育过程,优生优育知识,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卫生习惯的养成,解开了学生心中神秘的生物现象,科学地回答了“我从哪里来的?”“人类从哪里来的?”等问题,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科学认识人的身心发育特点,健康活泼地生活成长。将德育寓于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爱国事迹和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心归国工作,陈章良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的豪迈誓言,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学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洋溢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如,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多种多样,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三万余种,鸟类一千多种,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银杏、白鳍豚等世界罕见,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了解我国的生态状况和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的认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

三、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范畴。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发现并命名的生物约有二百五十多万种,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有十亿种,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星球,人类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万物之灵,人类生活的一切来源依赖于这个生物圈,空气、阳光、土地、水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丰厚的馈赠,人类要生存繁衍,必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不能随意地践踏生命,大自然赐予的所有生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价值和意义。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生物圈才能够生生不息。初中生物教学要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感恩自然。人类对草地的掠夺,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动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生物教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感恩生命,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