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效应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环境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L石化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取得了第一手的纵向流动过程生产资料,包括年度统计资料生产计划书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石油资源的纵向流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环境效应,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石油炼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L石化公司主要进行石油炼制及石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拥有炼油、化工等大型生产装置,原油加工手段齐全,生产技术力量雄厚,已成为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未来几年将建设发展为具有更高产量原油加工能力的炼化企业,进入世界特大型燃油生产企业的行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石油资源纵向流动过程石油资源进入微观层面的纵向流动过程,也即石油的加工过程.石油的加工过程大体可分为炼制和化工两个部分[16].前者以原油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炼制工艺(或过程),例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炼厂气加工及产品精制等,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各种牌号的汽油、煤油、柴油、油、溶剂油、重油、蜡油、沥青和石油焦等;后者是把经蒸馏得到的馏分油进行热裂解,分离出基本原料,再合成生产各种石油化学制品.从数量上看,石油炼制是石油加工的主要部分,一般燃料占全部石油产品的90%以上[17],同时,L企业石油的绝大部分用于炼制环节,石油化工部分所占比例有限,因此本文对于石油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着重于炼制环节.石油炼制过程分为流入、消耗和流出3个部分.其中流入端表示炼制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物质及其质量;消耗环节代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物质及损失量;流出部分给出了终端产物及其所占的份额.L企业原油炼化过程中,生产投入物质包括国产原油、进口原油1360万t,航煤组分油33万t,及其他如氢气、催化汽油、甲醇、蜡油、重整料等炼化原料,共计1481.54万t;加工过程中消耗了包括燃料气、燃料油、烧焦在内的80.57万t物质,同时损失掉7.27万t物质,共计87.84万t;在经过一系列的工艺环节后,最终得到不同牌号的汽油、煤油、柴油、溶剂油等油品,沥青、石油焦、轻油、气体、苯类等产品,以及硫磺、回收污油和氨水等,共计1393.70万t.
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
不可避免地排放出一定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其中,废气主要包括SO2、NOx、CO、H2S和烟尘,烃类不凝气,轻质烃类以及轻质含硫化合物,颗粒物、镍及其化合物,非甲烷总烃等;废水主要为含硫污水、含油污水、含盐污水、含碱污水、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废渣包括酸、碱废液,废催化剂,页岩渣,油泥,有机废液,污泥,水处理絮凝泥渣,油泥、浮渣,剩余活性污泥,焚烧灰渣以及检修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质对大气、水体及土壤、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废气中的含硫氮气体,极易导致酸雨;又如炼油过程中的废水如果不能很好地回收或者科学处理,就有可能污染地下水质,汇入海洋后会影响海洋的自净能力,产生海洋荒漠化现象,进而影响动植物乃至整个区域生态环境;而废渣对于土壤成份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L企业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按照L企业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主要生产过程,从石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热加工、催化加氢和硫磺回收等环节,依据《石油石化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18](以下简称《编制说明》),计算出L企业将石油转化为最终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以《编制说明》中设备加工量为参照,认为在一定加工量范围内,加工量越多的设备,单位时间内的排放量也越多,据此得到L企业不同加工过程的单位排放量,同时L企业某些加工环节会采用多套设备,而每套设备的开工天数有所不同,计算出不同设备的运行时间,最终得到各个炼油过程的排放量.可以看出,虽然L企业石油加工量逐年上升,但是废水排放量以及吨石油废水排放量却呈下降趋势.2011年,废水排放总量及加工吨石油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21.82%和39.19%.
建议
本文依照国家环保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编制的《石油石化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及相关论文、书籍等资料,参考第一手企业生产资料,定量分析了石油纵向流动各环节的污染排放量,明确了石油加工过程所产生环境效应,总结出在整个炼化过程中,催化重整、石油蒸馏以及催化裂化过程的排放量是减少废气总量的关键,凝结水站、热工系统、化验和机修、压舱水、循环水厂等环节的废水排放量多,必须针对以上环节加强减排工作,因此提升相应环节的工艺生产技术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促进石油炼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工艺生产技术,特别需要重视“三废”减排和回收技术及装置的研发、推广投入.如增加加氢精制能力,发展催化汽油异构化、加氢脱硫和催化柴油加氢脱硫工艺,适应加工进口含硫原油需要的配套技术;实施污污分治,把电脱盐污水、经过脱臭的碱渣废水以及未全部回用的含硫污水汽提净化水等高浓度的污水与其他低浓度污水分开处理;发展石油深加工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2)扩大清洁燃料生产,重视环境友好产品.催化裂化是我国石油加工工艺的主要路线,但是我国加氢、催化重整以及异构化的能力相对较小,而欧美国家的加氢和清洁生产产品生产工艺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仅为50%左右.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汽车工业的发展,清洁燃料的生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3)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炼油行业清洁生产的配套规章、技术路线等内容,并制定具体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健全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重点排污企业公告制度,确保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4)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确立清洁生产的示范性企业,加快推行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要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推行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降低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
篇2
铁矿石是钢铁产业链中最基?A、最重要的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非再生性的特点,铁矿石资源的供给能力决定着我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威胁着钢铁产业的安全。我国的铁矿石存在品质较差、采运困难、矿石品位低等特点,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从而形成铁矿石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一旦铁矿石的主要出口国家大幅度提高价格,我国的铁矿石供给难以为继,从而严重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我国钢铁冶炼多为长流程法,在生产钢铁过程中对焦煤极大的需求,随着焦煤价格上涨,造成焦煤质量下降,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钢铁工业是高耗水行业,钢铁产业用水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钢铁产业甚至出现“与民争水”现象。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出口贸易发展又一重要的资源约束。
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以财务指标为核心,属于财务评价。吴利华、周勤(2008)认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企业经济绩效的反映,他们实证分析了钢铁行业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企业绩效与产业集中度负相关。关于资源约束与钢铁企业绩效的关系,张庆芝、何枫将资本、劳动、能源和水资源设为资源环境约束,分析了资源环境对钢铁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源环境约束会降低钢铁企业技术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竞争力。刘鸿杰将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劳动投入设为钢铁行业的资源约束指标,使用二氧化硫、废水、粉尘、烟尘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实证研究了资源约束对对钢铁企业全要素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约束下全要素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钢铁企业全效率提升的第一要素。
因此提出假设:资源环境约束与钢铁企业经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假设又延伸出三个假设:
假设1:铁矿石消耗量与企业经济绩效水平正相关
铁矿石是钢铁冶金最基本的原料之一,提高铁矿石的供给和使用量会使钢铁企业的产量增加,从而提高其企业经济绩效,因此假设铁矿石消耗量与企业经济绩效呈正相关。
假设2:能耗与企业经济绩效水平正相关
钢铁冶炼是高能耗行业,能耗越高则生产量越大越高,企业经济绩效水平越好。
假设3:废气排放与企业经济绩效水平正相关
本文按照以下标准选取研究样本:
(1)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因为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完整、投资者多、影响面广,所以本文选取了具有普遍性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2)选取主营行业为钢铁冶金、特钢生产、铸管、板材制造这样有代表性的公司。
(3)剔除财务数据有缺失的上市公司,使得所选取的公司能够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
篇3
一、不同地域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城乡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我国城乡地区由于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人员的素质、劳动力的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以及人口数量存在着差异性。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而且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空间。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的发展技术水平低的限制,维持着简单的生产。在整体上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对于原材料的应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造成了农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的现状,农村的人口普遍较多,增加了资源环境的负担。
2、区域环境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不同区域的人类限制消费观念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诸多的因素不同,必然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人口的消费水平层次不齐,差异性较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然资源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其技术发展不够发达,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不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原有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如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了这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东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然资源承受负担自然不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性较大。
二、不同消费结构以及人口数量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转变,受到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多样化、享受性的发展状态,消费产品多样。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索取,以及医疗设备、保健、教育、文化等多种享受型、开发型消费,必然造成了资源环境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前,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在资源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必然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后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同时,自然环境必然反过来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抑制社会经济的增长,这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资源流动速度较快,跨境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承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力开发和使用,对资源环境造成过重的负担,超负荷的环境资源压力,受到网络消费方式以及高新技术消费结构的影响,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极大便利之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在持续增长。加之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样造成了资源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生态平衡发展,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过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三、优化资源环境发展的对策
1、健康消费
消费方式以及消费观念都会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为了进一步缓解人口增长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必须要从自身的价值观念入手,转变以往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过程当中,加大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创造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氛围。加强教育的宣传,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强化健康消费观念,既能满足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同时从思想上提高了消费的意识,使得人们的精神文明与物質文明高度统一。反对享乐主义、过度浪费的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的健康消费观念,加强对于资源保护环境宣传的重要作用,强化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消费认知。
2、合理消费
对于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普及率消费在应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寻求健康消费的转变,合理的消费增长推动新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居民消费增长中的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消费观念方式的转变,发展以人们消费服务社会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目标,构建更加合理的消费政策,引起人们的关注。合理的消费,必然导致消费的持续发展,在我国制定了诸多的环境持续发展和消费的政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同时,弥补人们消费的压力,倡导持续发展合理消费,并且提高了对废弃物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稳定人口增速
人口增长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相比于消费情况来讲较小,但是其仍然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呈现正相关的发展趋势。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必然造成对于资源的快速消耗,而且处于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地区,过快的人口增长必然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贫困的状态,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控制好人口的增速比例,稳定当前人口增速,缓解资源环境是人口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4、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对其消费观念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思想意识上构建绿色消费、健康发展的理念,避免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造成的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政府加大对于教育资金的投入,对人口素质提高方面做出积极的响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实现资源的更好配置,树立环境友好发展的观念,对于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在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的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环境的负担,但是环境资源的负担过重同样也会影响消费水平的下降,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消费水平以及资源环境利用的相关问题的共同协调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提供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在自然环境有限的承载范围之内,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政策行动,寻找与自然资源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能逐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控制好人口数量。
参考文献:
[1] 张璐璐. 浅谈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J]. 经营管理者. 2013(05)
[2] 杨帆. 四川省城市化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09(22)
[3] 陈星月,郭怡. 我国消费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观察. 2013(19)
篇4
关键词 多角度立体式教学环境;资源开发;高校英语教育
所谓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是相对于单一平面的教学而言的,其具有立体、综合、全面等特点,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传统高校英语教育通常采用单一式的精读课教学,而多角度立体教学兼顾泛读、听力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众多方面进行培养,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富于变化的课程模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室、教材、学生以及教师、图书馆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教室、教材、学生、教师、图书馆等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层要素,开发和利用这一层面的教学资源具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
1.教室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在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开发教室资源可以通过:班级征订英语报刊杂志,举行英语游戏、歌曲、故事比赛等,组织班级英语角,设置英语日等;在教室里张贴英汉双语标语,用来展示师生英语方面的板报、英语墙报以及优秀的英语作品等;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电脑、录音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发音,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运用英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的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材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教材是最核心、最直接的英语教育资源,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同时也是教师使用的重要教学工具。教材中的文化渗透、语言知识、活动设计、问题、联系、图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并且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材、电子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录像带、录音带、投影片、卡片、挂图等都是重要的教材。此外,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现实生活等涵盖教材内容的课程资源被称为“活教材”。
3.学生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学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开发和应用学生自身的教材资源对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方面的资源开发包括学生的产于教学互动、价值观、情感态度、言行举止、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知识,甚至是学生学习过程汇总犯的错误都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
4.教师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英语教师方面的资源开发的方法为:培养教师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以此增强教师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抓好各个高校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保证高校英语教育具有较高质量、数量足够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5.图书馆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指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借阅英语图书,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英语视野与知识面,加深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英语的兴趣。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英语书籍,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便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和帮助家长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例如,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征订英语图书杂志,配备正版的英语声像资料。通过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有效的构建一个多角度立体的家庭英语学习环境,降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缺乏“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大学生活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是事物的理解,这些理解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情感等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社会生活是大学生的创新教学资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被应用在各种商品以及建筑中,例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汉双语,楼梯口通常都有“EXIT”的标语。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发展历程、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等),指导学生做社会中的“有心人”,处处留意社会中的英语资源。此外,社会方面的资源还突出表现在网络资源方面,网上活动设计、图片、声像资料、习题、教案等应有尽有,并且网上资源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与狭隘性,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有效的减轻英语教师的额外负担。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掌握英语技能是应对日益激烈竞争的重要筹码与必要条件,也是国际化的要求。此外,英语作为交流语言,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其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应该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并充分的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剑锋.高校立体式英语教学改革3+1模块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68-170.
[2]韩少慧.构建立体式第二外国语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101-105.
篇5
关键词:参与式合作研讨;程序;人口资源与环境
未来世界的竞争,无论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政治竞争或者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素质的竞争。21世纪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合学生成长,适合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求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爱学、想学、会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并确实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观念。为此,我们设计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并在人口资源环境课程中加以实际应用,本文将对此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在资源环境教学课堂应用的意义
1.大学教育需要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以便做出检验、判断和选择
大学教育究竟应为每一个青年提供一条什么样的知性路径,也许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对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把数年时间完全用于科学的思考的时间,从真理和精神世界的知识探求中探知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也许我们没有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但参差百态的学生才是真实的社会形态,大学教育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负责任的人。大学教育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学生提问和深入思考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大学生们能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以便在未来做出检验、判断和选择,获得知识、方法、理念和信念。合作研讨课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模糊的事情面前抓住事物的特点,自主地解决问题,可以最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平等自由的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达到发展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2.参与式合作研讨是资源环境教育的社会批判方法,有助于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转变环境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走向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实际上是在追寻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是在进行公民关于社会权利和责任的教育。成人基础环境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素质是关键所在,因为他们是现阶段和潜在的社会精英和中坚力量,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素养、对环境的敏感性、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理性思维与见解关系到未来他们的环境价值观念、对环境所采取的行动及个人对环境问题能够承担并勇于承担的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社会发展及需求看,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环境教育。
参与式合作研讨是资源环境教育的社会批判方法。提出问题、了解相关的环境思想、提议和理论,搜集有关资源环境问题的全面信息,并加以辨别与处理,力求获得该问题的更好的理解,在各方解决方案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思考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与行动对未来的影响,这种方法是一种内在批判方法,培养了分析能力,揭示了与问题相关的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和所持价值观,获得了态度的改变及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方式。
二、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
三、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
1.创设有效的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
应用本模式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性合作学习与个人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价值观。观念的形成与态度的确立基于大学生个人理性的思维,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通常是在人们产生要求、需要了解或解决某个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去积极地开动思维,因此创设有效的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这些话题是启动思维的必要条件。人口资源环境课程恰好有相当多可供研讨的话题,如: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哪些影响?城市化发展对人口有吸引力吗?减少人口能提高人均GDP并解决失业、资源、环境问题吗?供水紧缺有可能造成哪些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为什么在中亚、埃及及阿拉伯半岛地区有可能爆发夺水之战?面对供水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根据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能源资源的现状特点分析说明常规能源资源耗竭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总体趋势?有哪些证据可供证明?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人类环境会产生哪些可能影响?你认为控制全球变暖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哪些?中国经济发展能否具有持续性和普惠性?发展的成果能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能否使城乡居民普遍受益,如何受益?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我们大学生能做些什么?……
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的具有思考和启发意义的话题,也可以是学生课前、课中阅读教材后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只要有助于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制造求解的悬念,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研讨话题。
2.创设有效的合作研讨环境场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要角色,他们不仅要在课前准备好相关问题的资料信息,而且要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整理好相关资料;他们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适时地进行解答、质疑与争辩。这就要求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研讨的环境场,研讨与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在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激发灵感,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从任务的设定、小组的合作查阅资料到小组共同整理资料、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与建议,再到课堂的共同讨论,每一环节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积极有效地进行研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研讨。
3.教师的有效引导触动学生的研讨动力
我们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触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导读、课堂导议、课后导思。
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和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如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教学任务,确定全球气候变化的研讨话题,引导学生查阅气候变化的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控制对策、我们的选择等相关资料;资料收集后,引导每个学习小组先整理一下要讨论问题的资料,理清思路,如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小组组员也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其观点。可能各小组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因此在交流中,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到各小组所要分析的内容,并能直接做出简单的评判、思考与选择。
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就相关的问题展开研讨时,教师首先应注意讨论的氛围,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引导使讨论不至于偏离所要讨论的话题太多。其次,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讨论的技巧。如何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何提出你的观点,如何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第三,要求学生能说会听。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对错,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同时也可借此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说,不注意他人的观点,要组织好语言,发表观点时做到表达清楚,有说服力;如果对某个方面问题还想不清楚,可以反复地与同学谈论,听取各方面的看法。第四,要求学生要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和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发表的观点,千万不能无理取闹。第五,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何做到不盲从,如何做出独立的判断,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激烈的争辩与研讨后,学生就真的形成了科学的概念、正确的态度与理念了吗?知识与能力迁移了吗?懂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吗?这些还有待于教师的课后引导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研讨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资源与环境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所要讨论的问题的?是怎么得出结论的?针对这些资源与环境问题,我们能改变什么,能做些什么吗?你的选择是什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希望借助本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确实提升大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个人负责任地对待资源环境的态度,做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氟西汀;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病,其患者率呈上升趋势,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在我国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大多数为缺血性脑卒中,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阶段治疗方法以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技术的结合为主,但是仍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不能提高患者脑神经元的再生[2]。本文研究氟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到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50-78岁,平均年龄为(62.3±1.4)岁,对照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51-77岁,平均年龄为(61.9±2.1)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均无显著差异,可以用来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物理治疗,包括主动被动训练、肌力训练、手法治疗、转移训练、平衡训练、牵引训练,矫正训练、低频电疗、石蜡疗法以及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氟西汀20mg/次,每天一次,早晨服用。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评价指标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测定: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和治疗后真空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酶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的浓度。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测定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情况越好。运动功能评定: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情况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由表1可知,治疗后两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以及BDNF浓度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疾病。脑卒中或者脑血管意外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的损坏,大多数发生在向大脑运送氧气和其他的营养物质血管爆裂的时候。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而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占中风的大部分,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具有多效能的营养因子,具有支持多种神经元发育、生存、修复以及分化的作用,对海马以及其他的大脑区域均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和保护作用。据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缺血性脑损伤有对抗性作用,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所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治疗脑卒中、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以及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5]。
本文中氟西汀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5-羟色胺的再吸收的作用,而对肾上腺素的影响比较小,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之中而发挥作用。据研究,氟西汀具有良好的改善抑郁作用,能显著预防抑郁的复发,而且无三环类药物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6]。本研究发现,应用氟西汀联合运动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氟西汀主要是通过升高皮质以及海马体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作用,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率来发挥药物作用。研究组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显著升高,而且升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证明氟西汀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以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氟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总之,氟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云霞,陈小玉,张梓倩,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2012,21(2):65-70
[2]安泳潼,夏玉叶,闵旸.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35-39
[3]丁兆生,周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86-89
[4]王晓金,孙建国,彭英,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自由基清除剂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16(4):461-467
篇7
关键词:CAFTA;污染密集品;贸易效应;引力模型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创新研究项目(2011B0805)。
作者简介:田野(1984-),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1-0045-06收稿日期:2012-02-16
一、相关文献述评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然而,与出口贸易相关的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缓解我国日趋严峻的环境压力,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明确改善我国环境问题的方向,正确实施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
随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间关联及规律的研究也受到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的三效应模型,将国际贸易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经济规模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若其他因素不变,出口贸易规模扩大意味着生产资源使用增加,污染排放增加;结构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清洁型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增长有助于减少污染;技术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生产技术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技术改进及污染减排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污染。
通过三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效果较理想,但其简单的分类对于解释自身内在机理并不充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如Panayotou(2000)在三效应基础上增加了法规效应,即“贸易政策改变对现有环境政策和标准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将其改进成“规则效应”更贴切,即由于国际贸易引起某些行为规则改变而产生的环境效应,因为除了政府政策,很多环保要求及标准在国外是由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提出并通过贸易推广到全国且被广泛接受的。
近年来,国内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结构和技术的实证研究较多,如党育婷(2007)运用Grossman和Kruger分析方法对中国1994—2003年间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环境进行研究;郭红燕(2010)针对1998—2005年我国工业品出口数据以及相应各年度污染排放数据所做的研究等。对贸易的规则效应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政府贸易政策的效果方面,如王传宝(2009)从出口成本效应和出口创新效应两方面对我国环境管制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章秀琴(2012)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我国环境规制对不同环境敏感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等。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多数结论认为我国贸易的规模效应为正向,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则环境效应为负向。随着出口增加,其生产部门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及污染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清洁型产业逐渐加强其在出口中的地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也被更多地运用,先进的环保理念、规则被人们所接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由于贸易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并完善相关环保制度
笔者将规则效应视为贸易环境效应中的关键效应,其效能渗透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之中,规则的变化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衰退;推动或限制某些技术的使用;规则的借鉴、引入或改变过程中变革社会认知、规范、惯例等社会建构的信念和制度体系。回顾我国对外贸易,规则效应的产生多出于被动,从绿色标志、ISO14000标准等技术要求、绿色要求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被引入时被视为“贸易壁垒”的成份高于被视为有益压力的成份。这些环境要求在短期内增加企业负担,限制产品出口,但从长远看其利用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标准,起到了改善环境的效果。因此,应积极主动地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贸易相关制度,同时这些相关制度体系也应在国内非出口产品生产及地区贸易中运用,避免出现出口生产清洁环保,而国内生产则污染环境的情况。此外,绿色贸易相关制度也应对进口产品有所制约,避免废弃物、污染物的输入。特别是规则体系建立后,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作为保障。
(二)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的产业被称为“清洁型”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一般而言,清洁型产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有助于增强结构环境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应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和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然而在现实中完美的“清洁型”产业并不多,很多行业或是能耗较高,或是其上游行业并不清洁。如以污染密集度作衡量,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较清洁行业,但其上游的纺织业却是污染行业;光伏产业被视为绿色产业,但其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业特点及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间关系。
一国的出口结构是由多种客观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制定宏观产业结构引导政策应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仅以产业升级为目的。此外,还需统筹把握各地区实际情况,避免造成行业一哄而上,不但浪费资源,造成产能过剩,降价出口,从而引起贸易摩擦。
此外,产业升级范围既要涵盖生产行业,也应包括其他产业,如物流产业的“绿色”升级也非常必要,绿色物流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进行运输、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等活动可达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标,不仅使企业内部生产的物料达到有效、快捷的转移,对于联系产业链上下游,提高其整体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技术进步对解决环境问题意义重大。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产业的生产状况。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和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损失和浪费,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产品技术能创造更多环保的替代产品,减少资源的消耗,缓解资源短缺危机;环境保护技术能尽量减少企业生产排放物的有害性,降低污染程度,开发或引进绿色生产技术,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十分必要。
首先,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或是限制旧技术使用。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有赖于政府所创造的市场环境,例如使用新技术要对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淘汰,会增加短期成本,特别在行业竞争者依旧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情况下,新技术的投入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其次,政府与企业应协调合作,通过加强科研和环保投入增强技术效应。政府不可能承担所有科研、环保的投入成本,企业有责任将与其有关的环境成本内部化。
三、结语
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看法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有害论者认为国际贸易加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任由其发展将促进有害物质跨国转移并最终影响全球生态;有益论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在全球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而复杂论者则指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是社会具体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现实情况偏向于支持复杂论。我国并未成为“污染避难所”,或展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触底竞争”。虽然国际贸易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但其带来的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又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信息的传播,诸多环保理念正日益被企业家和普通民众所认识、接受,如碳排放控制,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等,这些认识上的转变是我国协调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52-57.
[2]李怀政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溯源及研究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9(4):68-73.
篇9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43-03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问题,国外理论界有个备受争议的“污染天堂”假说。其主要观点是:发达国家非常严格的环境标准使得跨国公司生产成本上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就把这些污染环境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从而使得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FDI会降低环境标准。这个观点暗含了FD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关系:较弱的环境管制吸引了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污染密集产业的进入又加剧了东道国环境污染的恶化。
Gtossman和Kruege(1991)提出了FDI改变东道国环境的三种效应的影响机制: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Anayotou(2000)进一步补充为四种效应方式: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管制效应。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FDI对我国的环境影响进行简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外资进入我国是从1979年开始的,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迅猛发展。1979—198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仅有17.69亿美元,2002年达到527.43亿美元,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57.4亿美元。
在地区分布上从少数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国内大部分地区,并呈“东高西低”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当时东部地区吸引FDI为29.7亿美元,占比高达93.9%,中西部的比重分别为3.87%和2.26%。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去西部和中部投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地区吸收FDI的比重。截至2008年底东部地区FDI占全国比重为83.28%,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比重分别为10.64%和6.06%。
在产业领域,允许FDI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开放的格局。外商投资企业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
到目前为止,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投资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少,且生产技术和效益都不高,与此同时,在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在2008年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中,制造业所占的项目为11568亿美元,占总项目比重42.0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5亿美元,比重为46.07%。由此可见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等。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技术效应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FDI的技术扩散对环境的影响。FDI为那些解决特定的生态问题的环境技术和服务在全球的扩散提供了机会。当使用环境友好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技术时,技术效应对环境就表现为正效应,反之就表现为负效应。
Blaekman &Wu(1998)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环境绩效的研究发现,由于先进的发电技术和环境管理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和FDI企业的竞争,FDI提高了中国电力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物利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技术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落后技术自身的缺陷。以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表征工业污染的密集度,历年工业增加值按照1992年不变价格计算。图1显示了1991—2007年我国工业污染密集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工业污染各个指标都呈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说明这些先进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我国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降低了我国工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因此,在这方面,FDI对我国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
(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FDI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通常认为,FDI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效应。其次,FDI会促进当地GDP的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努力程度,从而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产生正效应。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未跨越拐点,FDI的规模增加只会加重环境的污染。而FDI的二元特征决定了FDI无论在区域上还是产业上都比较集中,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这种分布特征加剧了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陡峭程度,使得每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出的污染量远远大于其他同等国民收入的国家。由此,FDI在这方面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表现还是负效应,尚未显现出积极的环境效应。
(三)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行业组成对投资所在地环境的影响。经济结构升级的环境影响可正可负: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工业化阶段时,自然资源开发、重化工工业是FDI的主要投资产业,将带来不可持续资源的加速耗竭,结构效应是消极的;若一国经济处于后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阶段时,如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将带来更小的环境压力,结构效应是积极的。
从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FDI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工业各行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别较大,约有88%的FDI工业增加值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有30%是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样的引资结构无疑对我国的环境产生更多的损害,会加剧污染的排放。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渐进合理化。自2006年以来,我国吸引的工业制造业FDI份额和污染密集型行业FDI产值份额都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工业的污染排放。而且,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的FDI会逐渐饱和,逐渐转移到第一、第三产业,国家也会对这些重污染的行业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减少其负效应。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的FDI区域分布非常不均衡。2006年,东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69.22亿美元,比重为81.94%,而中西部分别只占了5.65%和3.13%。截至2008年底东部地区FDI比重下降到83.28%,而中部地区上升为10.64%,同时西部地区FDI比重上升到6.06%。FDI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使得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
(四)管制效应
管制效应是指东道国政府的“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当一国采取严厉的环境管制时,污染产业的比重降低,管制效应对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若环境管制宽松,污染产业FDI的流入增加时,管制效应倾向于提高一国的污染水平。即符合“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是指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倾向于设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
在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方面,FDI企业遵循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标准要求,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盲目地对FDI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执行环境政策不严格,人为造成了对环境影响的负效应。另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会竞相降低其环境标准,从而陷入国家间制定环境标准的“囚徒困境”。当然FDI企业的存在也对地方的环境标准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其所在产业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更严格的地方标准出台。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加大了环境管制力度,逐渐严厉的环境管制也阻止了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对污染排放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不过由于我国各地区采取的环境标准和管制有所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工业污染的区际转移。从长期来看,我国应继续提高环境标准,这样会有利于环境的质量改善。
金 秀 王正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四、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溢出的正效应
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保友好型技术,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鼓励公司承担环境责任,帮助其合资经营的伙伴等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外资在提高技术溢出方面的正效应。
(二)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发挥规模的正效应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在使用外资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不应为追求经济上短期、局部的“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重视环境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保护成本实现尽可能好的环境效果,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调整优化产业引资结构
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制定不同行业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去投资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产业结构。随着入世承诺的完成,我国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大为提升,而进入第三产业的外资的清洁度也将更高,有利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进行环境管制的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建立惩罚机制之外,还要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建立适当的环保激励机制。比如对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FDI项目的引进,地方政府应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企业用于治理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投资,实行税收抵免等。这些基于业绩的激励措施能影响引资地区整体行为,引导引资活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峰,齐建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2]张彦博,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
[3]沙文兵,石涛.外商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4]巫雪芬,新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环境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5,187(3).
[5]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篇10
【关键词】 中国 服务贸易出口 环境效应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而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这个论题也就被提上了关贸总协定(GATT)。1971年,GATT成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该问题才被正式列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1995年,WTO环境与贸易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人们把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等纳入了WTO法律框架内。自此,针对服务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便蓬勃开展,现如今俨然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尽管“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曾以附件形式关注到服务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但此后的几乎全部文献都把注意力集中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环境问题很少涉及。不难理解,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服务业不像工业那样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但服务业的范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服务产品本身的特殊属性也有助于掩盖服务业以间接和更隐蔽的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例如,早期美国与墨西哥的金枪鱼事件,以及之前由于牙科诊所丢弃的大量水银废弃物造成的旧金山海湾中水银含量严重超标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效应。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1、整体上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服务业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提高。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总额5396亿美元,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破5000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2106亿美元,同期增长10.6%、进口3291亿美元,同期增长17.5%。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较上年提高了约0.7个百分点。在过去15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在2001年,在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普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攀升9%。1982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20多倍,出口世界排名也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8位。在2006年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占世界比重的3.4%。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根据历年的《WTO年度报告》,2001年至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5396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4%。
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从1990年为0.73%一路爬升至2013年的5.6%。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快速提高,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也有所增加,金融、保险、技术贸易、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服务贸易,我国在出口服务的同时也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如管理方法、技术经验等,这些高端的服务对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1―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9.1%,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排名由2001年第12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3位。
2、结构上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并不均衡,贸易结构也不够合理,形式过于单一。42.4%这类污染比较严重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从2006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光是旅游、运输这两项就占据我国当年出口服务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60.1%降至2013年的47.5%,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所占比例依旧接近一半。而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其他的高新技术低污染产业,如金融、保险、专利技术等行业,一直发展十分缓慢,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看我国201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的所占比重不足30%,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正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化特征太过明显才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
三、我国服务贸易形势下的环境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生产者向除我国以外的某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取得外汇收入的过程。随着GATS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服务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关注。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特别是关注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效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认为服务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制造业那样会带来“废水”、“废气”、“废渣”,从而产生水污染、气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但当我们把服务贸易当作一种环境友好型贸易来对待,恰恰却忽略了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效应。实际上服务贸易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环境效应,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直接也有间接的。WTO成立以后进一步把服务贸易分为12个行业143个项目。其中12行业主要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电信服务等。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旅游服务这些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能以低能耗高效率获取利益的现代服务部门,如电信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比重较小。同时,在我国占服务贸易比重最大的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竟连年下降也凸显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合理性。我国服务贸易这种结构性不合理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研究。
根据服务业中CO2的排放情况从而分析服务业的环境效应,可以看到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污染尤为严重。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是以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等服务业为主的,基于这样不合理的贸易结构,我国服务贸易的环境效应会比其它国家更加严重,就更需要引起重视。加上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业的引力效应的作用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即隐含碳排放,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服务业的流通不仅仅局限在服务商品的流通,更是信息的相互交换、观念和文化相互流通碰撞。因为服务业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构筑起一座桥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因此,环境观念的树立对防治整个服务贸易的污染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我国服务环境影响分析之后,能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程度。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各国对此都已经有所发现和逐步重视。随着世界各国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国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和决策者应该寻求解决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对待服务业的环境管理不能像应用于制造业、采矿业、农业等的传统方法,需要新的不同的管理方法。
四、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服务贸易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世界经济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服务型经济时,服务贸易俨然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焦点。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简单来讲就是将本国所具有的生产服务消费品的能力作为商品输出到别国,从而获得利益增值这真正做到了利用较少资源来取得较大的收益。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之路的关键点。为了合理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在此基础上把握当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决定的各服务行业污染状况,进一步通过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调整贸易结构上的不合理,从而逐步缩小各服务行业环境污染差异,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好地完善服务贸易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服务贸易机制,在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上,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服务贸易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服务贸易内容进行细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进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方向,明确各行业新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以鼓励,同时不断调整服务贸易的结构完善结构升级,加大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和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业的环境竞争力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全力提升服务业工作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越高,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解决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与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培养高效率的劳动力;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中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此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人才流动。
3、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要鼓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建立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从多方面鼓励服务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身技术革新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形成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业集团,由此带动全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服务贸易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在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加大自由化改革步伐。
4、抓住服务产业机遇,促进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发展共同发展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抓住契机,加强低碳经济国际技术合作。首先,加大从发达大国引进高能效设备和相关技术人才,提高中国贸易产品的低碳环保,从源头上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密集程度;其次,加大与发达大国友好技术的合作与投资,推动更新、更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最后,促进与发达大国之间CDM项目的拓展,为中国引进足够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节能减碳技术,从而实现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
[2] 孙小羽、臧新:中国出口贸易的能耗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混合单位投入产出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 上一篇: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 下一篇:营商环境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