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物流 绿色物流 必要性

中图书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物流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体系。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二、在我国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1.在我国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物流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绿色物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其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领导和政府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绿色导向的指明和绿色操作的运用,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包装废弃物利用不容乐观。传统包装设计对包装材料及包装物的生产、使用和报废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2.在我国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物流业最终目标是降低成本, 而降低成本的途径无非是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流通效率、压缩流通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效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绿色物流体系是相当必要的。

首先,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厉的环保法规,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环境问题,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非绿色经营方式,构架绿色物流体系,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绿色物流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与认可不再仅仅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与服务,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重环境保护等,这些都成为决定企业形象与声誉的重要因素。

第三,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资源日益紧缺,同时由于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为了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协议、法律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构建相应的绿色物流体系,以降低经营风险和违反法律的成本。可见,构建绿色物流体系能更好的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第四,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物流。现代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的,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绿色物流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绿色物流有利于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对我国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笔者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重新审视绿色物流:绿色物流不但可以压缩物流成本,还可以带来新的商机。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已经走在前面,国内物流企业必须跟上国际的步伐。绿色物流管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笔者认为:

1、加强政府对绿色物流的管理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2、从企业的作为加强重视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企业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选择。

供应端绿色化。企业必须选择绿色供应商。在绿色供应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即要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例如:潜在供应商是否曾经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政府课以罚款?潜在供应商是否存在因为违反环境规章而被关闭的危险?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采用了绿色包装了吗?供应商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了吗?

绿色制造。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应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考虑到绿色环保和资源的可得性和回收性能,减少生产中的废弃物料的产生,实现资源最佳利用,能源消耗最小,零污染等。近年来,绿色设计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无氟冰箱的产生。同时,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探求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追求企业内供应链的优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产品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案不一样,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将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

绿色包装。很少有制造商考虑产品包装对环境影响很大,多数人甚至认为精美的包装象征着高档的产品。生活垃圾中大部分是包装物的事实,足以说明包装物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企业首先应该在减少产品的包装上进行协商,适度的包装不仅有助于供应商降低成本,也减少了采购商的拆装和处理包装物垃圾的费用;其次,认真选择包装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再使用和再循环价值,但循环次数最多的包装材料不一定好,要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来选择。从再循环的角度看,包装物的材料品种越少越好。第三,包装物的标识图案和文字应体现绿色化,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以及回收处理方法,使包装物的使用和处理变得简单易行。

绿色营销。通过绿色营销活动,让公众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保努力,让顾客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分析,并提供途径让他们提出改进意见。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旧产品的处理成为一个难题。当用户需要购买新的产品时,他们原有的旧产品该怎么办呢?最好是制造商能收回去,即用户在购买新产品时,制造商能回收旧产品。

返回物流。返回物流是物流活动从用户到制造商/供应商的过程。返回物流的内容包括产品和包装物。其中,产品的返回一般是顾客驱动型的,包括损坏的产品、顾客不满意的产品。旧产品的返回过程包括,首先产品返回到供应商,然后可能进行以下某种处理:再销售、修理、回收原材料,再循环;包装物的返回一般是为了再使用或再循环,是制造商驱动型的。可以根据企业条件、包装物的特性以及产品销售的分散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对于已回收的包装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某种处理:再使用、处理后再使用、回收原材料、再循环。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秋菊.环境保护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6-110.

[2]郭沛源.解读绿色物流[M]. 北京:物流世界,2005.96-103.

[3]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29-35.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 to Building up Policy and Theories System of Green Logistics

Sun Qiuju

(Beijing Wuzi Institute)

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发展方向 财务转型升级 路径

一、背景

C集团创建于1986年,以生产液体洗涤剂起步,经过30年快速稳健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以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和投资等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内企业将面对“新常态、新趋势、新举措”的经济格局,需要C集团能够主动适应、提高应对水平,C集团通过过去5年的意识转变、快速行动,在去年取得非常关键的里程碑式转折点,当下C集团正处于“U”字型的上升阶段,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集团进行转型升级。

而财务管理作为集团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转型,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主动应对集团的转型升级,所以当今传统管理会计在C集团日益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具有适应性,其相关的财务模式也不能满足集团及下属各产业的经营发展需要,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二、财务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在以转型创新为主流的大环境下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缺乏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撑的根基。

(一)财务转型的必然性

财务转型具有必然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驱动财务管理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信息化共享集中,促使传统财务核算管理职能模式发生改变,使更具价值的管控职能得以发挥和显现;集团运营国际化、金融化,要求集团财务人员兼具管理创新和专业知识,成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迫使财务人员加快转型。

(二)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财务转型具有必要性:集团的变革和转型,财务管理作为核心关键环节对支撑集团战略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转型势在必行;集团转型变革要求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快速提升集团价值,单纯依靠传统财务管控模式难以实现。从财务人员职业发展生涯提升路径考虑,借助企业转型实现财务职能转变有利于职业技能快速有效提升,实现自身价值增值。

财务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充分证明了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财务管理前行的必经之路,同时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挑战。要求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加以创新变革,构建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推动财务功能由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型,通过转型实现管理创新,提升财务自身水平,充分发挥财务功能,实现价值创造,服务于经济“新常态”和集团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

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确认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视角与层面不同

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管理会计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利益与整体性,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和长远目标,超越了传统管理会计单个企业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逻辑起点差异

战略管理会计以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物,为适应外界环境及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对企业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职能范围不一样

战略管理会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等,为了实现这一系列战略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具有强大的系统分析功能。首先是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分析,企业要适应环境变化,就要知道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并分析其中对企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战略管理会计的控制和评价功能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会计控制和评价,是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其控制和评价也不局限于某项或某期的财务结果,而是从企业长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提出控制和评价的思路和理念。企业应对其战略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它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差异就在于绝非简单的数据核算,而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并从企业内外部深层次的变动因素来分析现状的成因和发展的事态,助推战略落地。

四、战略管理会计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开拓财务新思维

C集团的战略定位是中国产业服务的领跑者,C化工要成为全球功能化学品专家,C物流要引领中国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C集团要实现的就是这样的战略目标,整个集团将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开展工作和经营,同时要求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将围绕战略目标落地为轴心,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要求财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战略意识,能够了解和熟悉集团战略发展目标,同时还需具备更高的财务视野,从集团全局考虑财务工作,将不再以“业务处理”和“业务控制”为主的传统财务职能,而是转变成为以“战略伙伴”和“决策支持”为主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者已逐步成为“利润的管理者”甚至是“价值的管理者”。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对全球范围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了财务职能逐步朝着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运营”的方向转变,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士把自己视为设计和执行战略的主要参与者。

(二)打造价值创造性财务管理,发挥财务价值创造能力

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是以价值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学,是集团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适时地根据集团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过投资机会的准确把握,从价值链的最前端进行分析,整合集团产品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经营,充分利用财务运筹能力,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方式,为集团创造价值,发挥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因此,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基本目标,持续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价值管理下的财务战略不仅是集团职能战略,已成为提升集团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和最高准绳,并指导相关专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1.直接创造价值

通过实施成本传导机制,完善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提升集团战略成本管理水平,挖掘价值提升空间,合理降低经营成本;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建立销售价格管理体系,分析销售价格波动趋势,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深入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充分享受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尽量多地争取政府财政补助,通过合理合规的税收筹划路径,降低集团整体税赋成本,提升集团利润空间,实现价值创造。

2.间接创造价值

坚持以集团战略目标为导向,推动全面预算管理,优化集团资源配置,提高集团经营能力。参与集团及产业重大投资决策,从财务视角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及财务风险评估,降低及防范集团投资风险。定期对集团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好预算对比分析,检讨差异原因,推动预算目标按时达成。制定集团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激发集团组织活力,对预算完成进行总结评价,有效保证集团战略目标切实落地,间接地创造价值。

3.保护“价值”不受损失

加强集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制定风险管控制度,提升集团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集团内控管理,加大财务稽核力度,通过集团、产业、企业三级协同防范风险,保障资产安全、稳定经营发展,进一步保护“价值”不受损失,争取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提升财务运筹能力,拓展传统财务职能

通过提升财务运筹能力,推动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资源经营协同并进,拓展财务职能的触角和视角并前置到经营的前端,充分发挥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做大集团“蛋糕”,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1.产品经营

产品经营是整个集团发展的根基,只有将产品经营做大做强,才有能力推动资本经营和资源经营协同发展。从原先单一产业发展到现在多元化、多产业化集团性公司,产品经营涉及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等多个领域,C集团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大型集团性公司。从集团近5年数据分析,集团资产整体规模达到333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16%,营业收入增长率7%,利润增长率高达19%,充分呈现出C集团强有力的产品经营能力。

“十三五”集团战略规划中产品经营将坚持智能公路物流网络平台运营商、化工成为全球基底界面功能化学品专家和市场领导者等方向发展。集团将大力提升业务和管理信息化,挖掘全面预算管理作用,优化成本传导机制,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产品价值链的最前端。建立阿米巴核算体系,将产品经营细分责任到人,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集团产品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经营水平,实现集团战略目标落地。

2.资本经营

通过参与前期调研和筹划,利用财务运筹能力,优化重组并购方案,扩大重组规模,为集团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捷径和渠道。2015年度共募集了近百亿的战略资本,C股份2015年末市值达到767亿元,增长了17倍,浙江省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四。同年,成功推动科技城与陆家嘴合作,既完成了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也实现了企业经营的价值。

2016年6月C物流“618”战略转型,C物流由从公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的平台运营商向智能公路物流网络平台运营商进行转型,后续将展开更多的兼并收购项目,要求集团拥有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作为支撑,同时要求加快财务职能的拓展力度,聚焦战略目标,支持产业发展。

3.资源经营

C集团坚持“向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倾斜、向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项目倾斜”为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对资源投放的准确度,加快投资回收期速度。通过探索建立研究国际、国内税收政策,充分利用区域优惠政策,加强标杆企业的对比分析,加强业务、税收模式联动创新,构筑税务管理新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税务政策的研究和规划,一方面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另一方面提前介入业务流程的设计和开发,做到了在风险控制的同时,发挥了财务的价值创造。

2015年C集团资源经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C物流重组成功,C集团的品牌价值显著提升,C集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飞跃性的提升,成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直营客户,授信达500亿;被国家税务总局指定为“千户集团成员企业”;集团公司评为国家AAA级信用企业;化工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在集团产业企业三级的共同努力下,累计获得政策争取资金达上亿元。

(四)运用现代化信息新技术,提升财务效率

目前,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是高效、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运用信息化技术与工具,C集团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公司、ERP系统创建的财务战略为集团经营决策提供高效、精准的财务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效率,提高集团经营能力,实现财务整体价值的提升。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绩效评价包括了企业获利能力、资本运营、债务状况、经营风险、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评价,可以全面系统的分析影响企业目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诸多方面因素,因此它有利于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传统企业绩效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偏重于企业内部评价,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强调的是跟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周详的环境分析为前提,没有对内外新环境的正确评价,企业很难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缺点,难以在长期竞争中确立这种战略关系。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对过去活动结果的短期财务衡量。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过分地重视获取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要求的却是企业经营者具有长远战略眼光。

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单个企业,评价的对象是某个具体企业或其内部的职能部门的绩效,而不注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各个企业或职能部门只重视改善自己的绩效,以确保其目标的完成,而很少关心其他企业和部门的目标的达成会不会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这必然会导致供应链运行效率低下。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对供应链进行适时评价和分析,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因此当发现偏差时,偏差已经成为事实,且危害和损失已经造成,并且往往很难补救。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绩效做出评价,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而获得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的了解,为供应链的存在、组建、运行和撤消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并找出供应链运作方面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必须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做出评价,通过评价结果供应链能对成员企业进行激励,包括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的激励,也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相互激励,并且吸引优秀的企业加盟,剔除不良企业。

必须对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能够对每一层供应商逐个评价,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优先,兼顾企业绩效原则 当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时,供应链绩效必然代替企业绩效而上升为主要地位,并且应受到更多关注。另外,尽管供应链绩效本身体现了企业绩效,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回避某些企业滥施权利的现象。为此必须同时兼顾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绩效评价。

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评价原则 多方搜集信息,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评价,有助于尽可能全面和有重点地反映供应链企业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近期绩效和远期绩效相结合的原则 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近期绩效和远期绩效是分别就供应链企业绩效涉及的时间长短,远近而言的,其间均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短期和近期的绩效,更要重视长期,远期的绩效。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各种内部因素进行静态考虑和分析,而且要动态地研究这些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内部的绩效进行评价,这与现行的对单个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区别不大。常见的指标有三大类: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其中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绩效的基础性指标,用于实现企业绩效的初步评价,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等具体指标;修正指标是对基本指标评价后所形成的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目的是形成较为全面的企业绩效评价基本结果,包括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具体指标;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资产经营及管理状况等方面的非定量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综合补充,包括经营者基本素质、发展创新能力,在岗员工素质,综合社会贡献等具体指标。由于各指标大部分是传统财务评价指标,其含义均很明显,应用也很广泛,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外部绩效评价指标

外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依次都视同购销关系,下游企业可看成是上游企业的用户,而上游企业可看成是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因而,在相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可采用让下游企业来评价上游企业的办法来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指标有:

产需率指标 指一定时间内,下游企业(或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上游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间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游企业准时交货率低,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准时交货率 准时交货率是指上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

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 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一般是指供应链企业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期。当供应链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单一产品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产品的出产节拍;当供应链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该循环周期反映供应链企业库存水平及对其下游企业需求的响应速度,该循环期越短,说明该供应链企业的库存费用越低,对其下游企业需求响应速度越快。

用户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指标是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一定时间内下游供应商对其相邻上游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其表达式为:

满意度M=α*供应商准时交货率+β*(对产品的期望价格/真实价格)+γ*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率(其中α、β、γ为权数,且α+β+γ=1)

在满意度指标中,准时交货率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就不作论述。如果产品的真实价格相对于客户所期待的价格越小,说明用户对这种产品越加满意,跟供应商的合作就会越长久和紧密。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高,说明供应商提品的质量稳定或质量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就越高,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就越协调。

通过满意度指标能评价不同供应商的运营绩效以及这些不同的运营绩效对其的影响。满意度指标值低,说明该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差,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低,并且影响下游供应商的正常运行,从而也对整个供应链产生不良的影响。

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这就引起人们对供应链总体绩效和效率的日益重视,要求提供能从总体上透视供应链运作绩效的评价指标。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有:

产销率,指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已销售产品与已生产产品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还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产品库存小,产品质量也高。

新产品开发率:指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企业已研究的新产品与已有产品总数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的产品创新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产品创新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越强,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专利技术拥有比例:指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数量与全行业拥有的专利技术总数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准高,核心竞争能力强,其产品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可反映供应链运营的效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由以下部分组成;供应链通讯成本;包括各成员企业间的通讯费用、如EDI、Internet的建设和使用费用;供应链信息共享开发和维护费用等等。

供应链总库存成本:包括各成员企业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费用,及在途产品的各项库存费用。

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内运输总费用。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等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之间运输费用总和。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越低,反映在供应链产品中的成本也就越低,那么供应链产品的利润率就高,说明供应链的运营越有效率,从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越具有竞争力。

此外通过上述指标计算或评估出来的评价实际指标,必须与一定的标准值对比才能判断经营绩效的好坏,因此选择评价指标的标准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评价基准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而产生的管理模式,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个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和供应链环境的差异,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模式,适合某些企业的供应链策略可能并不适合另外一些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供应链管理活动投入、产出及其期望目标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调整相应的战略或策略,谋取起初期望目标的高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编.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黄志宁.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物流科技,2003.5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在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偏差,在“知识中心论”的课程教育观指引下,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接下来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并着重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潜能。《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另外,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时展对教学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教学角度看,学生主体的自由,积极,创造性活动才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符合了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高中生主动探索和乐于表达的愿望。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感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企业与经营者》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虽然是学生,那么再过几年,走向社会以后,你们最想做什么?学生这时大都能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想,在学生的激情飞扬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不管你们将来是想从事工商管理还是法律、税务都必须具有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知识,你们对企业都有哪些了解呢?你们知道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什么素质吗?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进而会产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的内驱动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当今的高中学生来说,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另外,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想放松,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和融洽性,教材内容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变为开放,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由单纯的认知,接受变为主动大胆的“自我建构”,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

(三)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关键,一直以来,学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认识,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制约了当今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工作重点要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到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只有师生角色的真正转变,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优化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

实践研究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学案,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在政治课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提纲挈领,抓住重点,从而掌握科学的自主阅读办法。其次,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最后,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思考的办法,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保证。

结语: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这也是政治课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的历史责任感,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池小娟.论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下).2011(06)

篇5

[关键词]网络经济 中小企业 现状 必要性 创新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各种资源配置网络,所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经济仅仅属于部门经济的范畴,是信息产业中的一类部门经济,即指现代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网络部门及部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它的内容包括:网络建设的费用及收益,网络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网络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等。

笔者认为网络经济就是以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各种资源配置网络所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网络信息为核心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工具,以经济全球化为社会基础,以经济结构的扁平化为组织形式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网络经济下发展的现状

1.网络建设投资不平衡

我国网络建设好的有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网络建设一般的有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网络建设差的是西北地区。

2.网络经济的标准制定相对薄弱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相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网络经济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薄弱,大部分相关网络标准是从国际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转换来以外,由我国自主制定的、直接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标准几乎为零。

3.观念滞后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网络经济给他们带来比大企业更为有利的机遇,还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网络利用率低

我国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的程度参差不齐,应用极不平衡。大部分上网企业只是将一些基本信息如厂名、地址等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已独立的域名网址,开展其他网络营销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但却是空壳网页。网络对企业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5.人才素质不高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高层对企业网络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树立网络经济的概念。企业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具体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深度的培训,复合型网络经济人才更是匮乏。企业员工的管理素质、技术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经济模式下的变革。

三、中小企业如何进行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

(1)经营目标观念创新

中小企业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尤其是那些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更应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及时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生产方面,注意职工保障、社会环保等问题,将我们的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做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满意、社会满意”。

(2)产品观念创新

中小企业应发挥自己船小好调头、决策快、敏锐于市场发展变化的独特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投资策略,伺机开发新产品,而且应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实行名牌产品战略,增强企业产品形象塑造、品牌推广、营销整合、售后服务等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同时应加强风险防范管理,产品时刻保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

(3)市场观念创新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竞争对手强弱等情况选择发展的目标市场。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变化,企业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依据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同时变市场导向为创造市场需求,即营造时尚的消费氛围刺激消费欲望。尤其应重点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开拓国际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占领更广泛的市场。

2.组织结构创新――圆饼结构

圆饼结构内部是固体的和确定的,而则是空的和不确定的。饼圈结构规定了组织的内核,由一些业务单元和工作人员组成,而连接的是市场环境、供应商、顾客以及与此共生共长的伙伴关系。饼圈结构的决策中心是董事会与总经理,若干部门或工作小组决定饼圈的四周,管理决策或命令由决策中心发散到饼圈的四周,再与市场环境、供应商与顾客进行业务联系。饼圈结构与金字塔结构相比,组织内部价值链(生产、营销等)直接与外部环境(市场、供应商、顾客等)进行业务联系与信息反馈,业务能力可自行复制、再生和扩张,提高了组织的经营灵活性与敏捷性。

3.生产经营方式创新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资源优化组合,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家龙.网络经济发展初探:科技资讯,(2):216(2007).

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加上传统会计难以披露更多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这样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了,为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必然。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环境会计是从会计角度来协调、控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最优化,并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有关环境活动和环境绩效信息的需要。一般而言,企业外部的环境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

1、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有利于政府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利用环境资源的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和保护的总体状况以及对环境污染和环保方面的业绩。同时,也有利于环保部门对环境总体情况的掌握,有利于政府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社会贡献作出公正的评价与决策。对于实现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投资者。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对于那些社会和环境意识较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利用环境信息确定企业环境表现的好坏,是否符合自己的环境意愿和环境思想,从而判断被投资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潜在或真实但尚未披露的环境负债。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考虑,就会更加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以便掌握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3、债权人。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将直接影响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债权人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对环境绩效的分析来评估贷款风险。比如,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前,会全面考虑企业的负债是否已全部列于资产负债表中,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债务和潜在债务。除此之外,也开始重视企业投资的财产的环保状况及其隐含的环境风险,否则,保险商将可能替企业承担巨大的环境治理开支,从而招致巨大的损失。为此,保险公司在确定可以接受的企业投保的范围和基数时,也需要以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评估标准。

4、社会公众。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和自身修养的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并关心企业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必须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这只有通过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来塑造。比如,地处企业周边社区的社会公众由于自身利益的关系,就会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因为如果企业对他们所处的社区造成污染的话,该社区的公众将会受到损害,所以他们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愿望就很迫切,因此企业就要通过信息披露来让社会公众了解其环境信息。而新闻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各类环境组织对企业的环境信息也尤为关心,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改善环境绩效。如,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节目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强大力量。

二、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除了上述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提供有关各种环境信息之外,企业管理当局也需要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受托责任和接受社会环境资源评估机构的综合考核,以实施企业的环境管理计划。因此,环境会计不单为企业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服务,为企业长期、短期预测与决策、日常控制、事后分析评估提供有益信息,从而保证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及设备先进状况的差异,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也有差异,作为收入抵减项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也就不同,从而使各个企业的净收益也不同。如果企业不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就不能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能使社会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正确地考虑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对社会环保的贡献,可见,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自身发展及责任延伸的需求

由于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自政府实施严厉的环保法规以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业绩信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报告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并确立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比如,Nola Buhr认为,环境报告制度的创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作为提高公司环境业绩透明度的一项工具。Jaime Rivera-Camin认为,公司主要是将环境管理系统作为提升公司形象的政治关系途径,以获得政治上和竞争上的优势。Cooper等也认为,环境报告是一种公司公共关系,消除有关方面(立法机关、消费者及其他)对公司威胁的工具。Andrea B.Coulson等则指出:银行在贷款决策过程中,为确定其借款人的环境业绩是否合理,要进行环境信用风险评价。希望得到银行资金支持的公司,都会被要求提供其有关环境政策和管理实践的信息,这对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企业作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从环境中获取能量、资源和信息。因此,企业负有改善环境的法定和道义上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环境会计加以核算和反映,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通过独立审计机构及人员的鉴证,解脱其环境责任。

四、企业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

篇7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应用

引言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先进的成本管理体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战略目标,从企业内部、市场与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多个关键指标进行管控,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奶粉行业作为关系着民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准入更加严苛的背景下,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不断实现优胜劣汰,整个行业洗牌加速。各品牌加大投资,外资品牌渠道下沉,国产品牌渠道深耕,纷纷抢占市场。内外资品牌竞争处于割据与焦灼之中,国产品牌虽然在配方注册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市场份额上与外资品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9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实现奶业全面振兴。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特点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催生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当前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狭义的成本管理难以满足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新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及时转变成本管理理念,采用战略成本管理,在竞争环境的中保持战略创新,提高企业成本管控能力,夯实在全产业链上的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成本战略通过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支出实现成本管理,而过度的削减支出可能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奶粉行业来说,原材料以及生产环节十分关键,削减成本支出可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家政策指出,要加快推进奶业振兴,须保障乳品特别是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新跨越。战略成本管理是全价值链端广义的成本管理,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通过产业价值链成本优化工作,从而达到成本管控的目标。通过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市场形象,从而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特点传统成本管理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盈利空间。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实现价值创造,从而获得产业成本优势。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有4个方面。(1)综合性传统成本管理主要从企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整体经营层面出发,将企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成本战略分析,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策略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综合的成本战略,从而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2)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为首要目标,可能在短期内并不能带来迅速的价值提升,但是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实现价值提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制订成本策略时要从战略角度综合分析市场环境变化,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成本策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以说,战略成本管理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从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3)外向性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市场竞争环境、潜在竞争对手及竞争对手的成本策略进行分析,从而让企业的成本管理策略更加适应外部竞争环境。(4)竞争性虽然行业进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提升,但外资品牌抢占市场的延续情况,给国内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国家二胎政策的红利,国内企业面对被分割的市场份额,日益压缩的利润空间,成本管控仍成为许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的关键活动。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分析市场行业,竞争对手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策略,从而制订针对性的成本战略,建立成本优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战略成本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本质是清楚成本差异化观点,使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更为合理,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战略成本贯穿于企业的整个产业化活动中,分为产业链下游前台成本、企业中台成本、产业链上游后台成本(见表1)。

(二)战略成本管理内容战略成本管理,通过以产品消费者零售价为始点,依次从企业下游客户零售商、企业生产销售管理与企业上游供应商等成本构成的全价值链分析,对企业当前(或未来)经营中所面临的内外部成本构成因素进行诊断,发现新的发展空间与整合机会,并利用这些空间或机会进行有效的创新,以改变内外形势,找出核心问题,从市场区隔、产品定位、垂直整合、地理扩张等多个成本优化空间,在价值链设计蓝图中,找出必须突破的各个限制因素,确认哪些优势应深入强化或扩大发挥、哪些必须及早补强。通过成本优化的包括各种因果关系、消费行为、竞争者反应、本身能力等假设条件的持续检核,产生关键决策资讯,看到竞争者看不到的角度,使成本战略逐渐走向成功。1.产业链下游前台价值链分析零售价与销售价之间的部分是客户与零售商层面的利益分配构成,该部分的分配与产品市场定位、消费者需求等息息相关。企业应在充分考虑其他成本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产品定价与营销模式。下游产业通常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生产销售情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业绩。2.企业中台价值链分析(1)研发环节企业研发过程遵循严格的流程,拥有素质较高的研发团队,并且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不仅能够保障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客户的标准,而且能够扩大企业竞争优势,从而生产更加优质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份额。(2)生产环节生产环节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成本的管控。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减少大规模生产导致的高库存成本。通过经济批量生产,可以有效利用设备产能,使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与物料消耗等成本变得更为经济。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由研发团队制订不同的研发方案,成本不是被算出来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生产部门组织样品生产,对生产出的样品与方案的具体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然后加以改进。财务部门统计生产的相关成本,生产完成后将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交由研发部门进行核验,从而找出差异,改进设计方案,实现成本控制。(3)销售环节企业可实行产销分离政策,在各个区域建立销售分公司,依靠企业拥有的良好的销售渠道进行分销。但是由于分销造成销售管理权分散,缺乏对分销公司管理可能会造成销售费用较高。3.产业链上游后台价值链分析供应商采购环节,主要是分析企业的原辅料采购成本,计算采购成本占比。通常,制造型企业的原辅料成本占全价值链的比重较高,是企业营业成本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原材料的品质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将会影响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经营成败。4.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市场上具有规模的内外资品牌林立,其中伊利实业是国内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公司,产品线健全,旗下奶粉产品种类多样,产品价格带较宽。作为老牌国有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大,行业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对婴幼儿奶粉销售情况并不可观。在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中,对标竞争对手价值链构成分析,找到差距与机会点。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对选择稳定型战略还是发展型战略摇摆不定。有些高管认为,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内产能过剩,产品种类丰富,价格竞争较为严重,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因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利润不断被压缩,企业应当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议价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也有些高管认为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间可替代性较高,应当采用差异化战略,生产具有特色化的产品,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中台价值链中,企业采用分销政策,对各地区销售公司的整体控制力较弱,并且销售人员较多导致企业的销售费用较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利润表现。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中,潜在对手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渠道定位准确,销售面积分布较广,因而给企业的产品销售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三、战略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how to 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mmerc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third-party logistics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推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一种市场化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功能发挥对改善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链间的耦合度和农业的价值链有很大帮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

1黑龙江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农产品流通不畅一直是阻碍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难卖”现状仍然存在。同时还存在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发生滞后、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需求极不相称的问题。而要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或网络),就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这也是搞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应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技术,按照现代流通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期货交易、拍卖、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利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来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

1.2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据2006年统计,黑龙江省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 000多个,有农民经纪人领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48个,创建了各级农民经纪人协会371个。除一些地方的专业协会外,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然而,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有效的中介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缺乏高效的多种连接流通渠道,流通体系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流通阶段不同的流通主体执行的物流活动分工不明确。同时,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过程短,这样会造成对农产品流通渠道认识不足、捕捉信息能力不够,进而影响流通的效率。

1.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化程度低

到2006年末,农业信息网共各类信息150多万条,网站点击数达3 000多万次,并且黑龙江省有7个市地、45个县市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但是对于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是不够的,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基层的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生产者(农民)不能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会使他们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有时也会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浪费。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力度不够,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整体优势的形成设定了阻碍。

1.4农产品流通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单一,流通环节结构松散

流通各环节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完整流通体系应形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体流程为: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超市-城镇居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以单一对手交易和有形市场为主,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即使具备也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而成熟的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场地功能、商品组织功能、价格生成功能和信息功能。流通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部联系和沟通,很难形成以调研、计划、生产、贮运、促销、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供应网络的建设迟缓。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模式

2.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所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与最好的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收益。

2.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它是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农产品供应链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则可以说是围绕农产品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将供应链各成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物流不仅贯穿于农产品采购、收购运输和分销,还贯穿于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链,最终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2.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表现的特点:(1)信息化。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不单单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此外,在农产品物流网络设计和决策方面也将产生巨大的优势。(2)网络化。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农产品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通信提出订单过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订货过程,这些过程都可以自动完成。(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下供应链物流集约化经营的必经阶段,即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提高仓储和运输户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目标是使商流最优化,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供应链管理所处理的内容就是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原动力,使每个供应链节点都能够分享信息,达到同步和协调的运行。在整个管理流程中,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整个物流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3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电子商务发展下的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

农产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十分重要,由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实际运作中一般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金的流动,但物流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商品实体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移动,受自身性质的约束,其实施的成本和难度相对很高,成为供应链快速、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农产品客户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的形势下,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根据“木桶原理”,农产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成员物流效率的降低都会降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2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环节协调性差,整体价值链增值困难

黑龙江省还处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这样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缺乏协调、合理的物流管理流程,使得物流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物流的价值增值有限。而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可以借助现代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物流环节把提高物流效率放在中心地位,这样能有效的协同和优化各节点的物流活动。长期以来,农产品供应链上各成员组织间孤立的进行物流活动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价值链的增值也就变得困难。

3.3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内在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省内很多农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都纷纷地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活动。例如:近年来,海林市在强化农村市场主体作用和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现代物流营销理念,不断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推进网上交易,投资85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宽带网络,为123个中心村完善了网络设施,开办了海林农业信息综合网站和威虎山食用菌专业网站,农产品经营企业只需简单的注册,就可将产品搬上虚拟“货架”,并通过鼠标逛市场,了解供求信息,实现产品交易。经营者意识到网络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这样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生产经营企业同时能够掌握完备的农产品信息,对市场的需求量和价格最快地做出适时的反应,供求双方信息更加透明。

4电子商务下黑龙江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及举措

4.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中介组织。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集中产销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信息主导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超市在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拓展和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物流组织、交易撮合、协议供应等功能,使市场形态由单一有形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形态转变。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生产、消费特点和已有的市场基础,整合、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各种方式为营销主体提供销售平台。

4.2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能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在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引导下共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应变能力。供应链的农产品经营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样有利于单个经营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资源,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农产品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实时跟踪,达到全程管理和有效的控制。论文来源于 2008w.com 流星 毕业

4.3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为了迎合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它能够实现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作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此外,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规划、集成、管理和控制,降低物流作业成本,因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上都具有经济性,使其提供的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物流作业成本较低。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水平,它将优化整个的农产品供应链,使物流更可靠,更加可预测。

4.4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物流管理本身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集成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与企业外部集成供应链有机结合,发展成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应建立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之上,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实现集成。加强供应链各成员的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蒋华东.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 农村经济, 2007(10):109-110.

[2] 邓若鸿,等. 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60.

[3] 林坚,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孙衍林.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探讨[J]. 江苏商论, 2008(3):42-43.

[5] 杨路明,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社交电商;平衡计分卡

随着网络覆盖工程不断深入,传统电商行业增速放缓,面临获客成本不断攀高的挑战。目前我国社交平台百花齐放,在用户使用时长方面占据极大优势,“社交+电商”的模式为电商行业带来活力,一种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管理会计方法是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社交电商企业所急需的。

一、战略管理会计概述

Simmonds首次描述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研究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帮助企业衡量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决策。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方法、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王化成、杨景岩(1997)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帮助管理者明确战略定位、开展战略规划、评估战略业绩。余绪缨(1999)提出“战略三角”概念,将企业、顾客、行业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关系,“战略三角”理论包含竞争对手分析、行业内成本对比与管理、企业盈利性及发展性分析。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和企业战略融合与提升的产物,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越激烈,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越有必要。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结合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收集、整理、分析竞争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战略资源,以培养企业竞争优势,评估战略定位、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规划、建立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拼多多应用的理论分析

(一)拼多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社交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据CNNIC2020年9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及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情况见表1。移动互联网实现全面普及,线上互动和线下生活逐渐融为一体,内容分发网络的不断成熟使社交场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手机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各类社交APP占据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刺激用户消费欲望,网络购物得以全面普及。2019年我国社交电商销售规模超过2万亿,成为电子商务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15年9月,在传统电商行业激烈布局市场之际,拼多多创立,踏进了看似已接近饱和的电商“红海”。平台主打的发起亲友和熟人砍价拼团的购物模式,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拼到客户需要的商品。拼多多新颖的社交分享与电商融合的思维,帮助平台以低成本获取裂变式流量,有效解决传统电商获客成本攀高的难题,于是成立后仅三年时间就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三,仅次于阿里和京东。

2.拼多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行业进入壁垒弱。互联网的全面覆盖、支付技术的成熟、物流体系的发展都为社交电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社交平台内容传播、熟人拉客带来的巨大流量,使该行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目前来看行业几乎不存在进入壁垒,在行业先进入者的高边际利润吸引下,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这其中也包括在传统电商领域已占绝对优势的企业,比如阿里和京东。相比于阿里和京东,拼多多在商品类别、数量、物流、支付以及消费者习惯的了解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且其目前较为亮眼的C2M模式其实也是非常容易复制的。随着竞争者的增多,拼多多的玩法将逐渐失去吸引力。只有全面分析市场环境与竞争优势,清楚认识到企业现有规模、业务、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做出正确战略分析并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2)商品品质存在问题。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众多商家进驻平台,而较低的进入门槛使各商家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现有广告中一些语言夸大其词,如果平台不注意对商家资质和商品质量的监管,这种通过社交关系获得裂变式客户流量的模式将对企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拼多多饱受商品品质低劣的影响,特别在强调消费升级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心中更倾向注重品质的天猫和京东。商品质量决定社交平台的形象,处于成长期的拼多多应把建立消费者信任放在首位,平台应以提升形象为战略主题,设立一系列稳定标准,关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3)用户忠诚度不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手机屏幕随意一划就能过去很多信息,社交电商企业更容易得到客户也更容易失去客户。而客户的留存率决定了流量的变现率,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拼多多成立短期内就能获取并维持较高活跃度用户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它率先推出的“百亿补贴”等策略。但大部分用户抱着求便宜的心态,通常在另一平台推出更优惠的策略后就转移,在停止“补贴”后,平台可能不得不面对失去用户的挑战。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拼多多从客户层面分析市场与评价业绩。(4)盈利情况有待提高。如表2,2017年至今尽管营业收入持续大幅上升,但为拓宽市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营销费用,截止目前企业仍持续亏损。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社交流量的投入带来用户增长的边际效应将越来越小,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将资金用于扩张和再投资是必要的,但目前的行业环境对平台精细化运营及价值链的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二)拼多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

1.社交电商行业较完全的市场机制

社交平台集合了众多卖家与买家,信息完全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这种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竞争环境中,战略管理会计能更好地收集和利用信息,在战略管理各阶段充分发挥作用。

2.良好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电商行业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如供应、支付、物流等已基本完善并良好运行。受益于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和大众对新社交方式的接受,拼多多已无需在各环节做更多的研发与投入。在大数据时代,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找寻到更多的机会与发展方向。

3.优秀的管理人才

企业发展最终依赖正确的决策,管理人员的思想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最终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拼多多有一支年轻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团队,持续保持创业的活力,企业有机会将自身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保障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有效实行。

三、拼多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设计

(一)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环境。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各地政府给予电商行业宽松的发展环境,《电子商务法》的实施为规范及促进电商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拼多多紧随国家政策,平台帮助农户及小微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在实践精准脱贫、去产能的政策要求时,又为消费者带去了优惠。(2)经济环境。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我国农村网民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在阿里、京东强调消费升级,重点发力高端消费人群时,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给拼多多留下了较大的市场空间。(3)社会环境。线上购物的便利性打破了购物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经过互联网在PC端和移动端的发展,我国网民已逐渐接受并形成网上购物的习惯。各类社交APP的上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社交电商开放了多种形式的流量入口。(4)技术环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成熟为行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实现了对用户购物习惯的分析和精准营销,提高了购买效率,支付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增强了用户的购买体验。

2.企业层面分析———SWOT分析

许多电商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缺少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SWOT分析结合行业发展机会与威胁,分析企业自身优势及不足,形成战略组合,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见表3。

(二)战略制定

1.成长型战略

社交电商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拼多多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机会,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在客户定位上,应进一步挖掘低收入长尾市场的客户需求;在产品供应端,深入与“白牌”小厂合作的同时也应对制造商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消费者真正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2.竞争战略

信息技术的升级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传统电商已经开始发力下沉市场,特别是2020年3月阿里推出的淘宝特价版在运营模式、客户定位等方面与拼多多极为相似。激烈的竞争要求拼多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拼多多C2M运营模式将用户需求直连工厂,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直接惠及用户,然而这种模式也很容易被模仿,所以拼多多下一步也可以发展多元化战略,丰富商品品类,引进中高端品牌,因为即使是低端市场的用户也越来越重视商品质量。

(三)战略实施和控制

战略实施阶段要注意战略成本管控与资源合理配置,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进行全面分析和控制,将价值链分析贯穿战略实施的关键业务流程,确保企业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拼多多的价值链主要分为消费链、供应链和定制链。在消费链上,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熟人分享实现裂变流量,在供应链上吸引并培育“白牌”供应商,在定制链上C2M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生产。整个价值链降低社会资源损耗,有效降低成本。

(四)战略业绩评价

社交电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流量,“大流量×高订单转化率×高毛利×高复购率”才能实现高业绩。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将企业业绩与战略目标相结合,适用于社交电商行业业绩的评价,见表4。

(五)战略调整

企业战略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中制定的,然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交APP及引流模式不断更新并丰富,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拼多多应时刻关注内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将“权变”的观念贯穿于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全过程。

四、结语

“社交+电商”的模式是未来电商发展的方向,激烈的行业竞争有必要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帮助企业进行全局的、长期的规划,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战略管理会计获取内外部信息提供了支持。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评价、战略调整各阶段为企业提供整体性信息,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化成,杨景岩.试论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7(10):47-50.

[2]余绪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1999(08):8-11.

[3]郑宗旭.战略管理会计在电商企业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3):42-45.

[4]杜东.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9(06):40-42.

篇10

【关键词】 价值链;管理;竞争;战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发展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此同时,对于各企业来说,在面临各种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到自身的出路或捷径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势必成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所要探索的目标。价值链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新兴方法,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从供应商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增值管理活动,以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本文从价值链会计管理研究出发,试图总结出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价值链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概述

(一)价值链理论概念辨析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称之为价值链。并且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企业价值链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它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方式。1995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于虚拟价值的观点认为:“企业都存在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和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价值链中各个因素的考虑和重视。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是首次在国内提出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才可称为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企业在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可以说,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

假设是每一种理论思想所必备的基础,价值链理论有如下四种假设:

一是经济联合体假设。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 (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 )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

二是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价值链会计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链价值的流入、创造、流出等信息。因此,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在价值链会计中非常重要且必要。

三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价值链会计并不能完全脱离货币计量属性,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各种价值活动,也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企业与供应商、渠道商和顾客价值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因此,价值链会计应当是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用。

四是交易期间假设。价值链实质是一个虚拟的动态联盟,可以以“链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做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进行调节等问题。

(三)价值链会计特征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概念与假设,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核心,企业不仅谋求总收入最大与总成本最低,更要讲究盈利最大化。第二,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依存,形成价值链条。例如,采购预先剪裁好的钢板可以使生产工序简化和减少浪费,有序的仓储与车辆调度等内部后勤活动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等。第三,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虽在同一产业,但不同企业的价值链则不同,这反映了它们各自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链表现也不同。这一方面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具有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还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第四,运用价值链管理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

价值链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传统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可以综述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拓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概念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因此,对会计信息实时性和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战略性价值链作业,企业可以实现其竞争优势。

三是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管理会计相关性正在下降,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知识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四是会计管理职能的融合;从整个会计系统看,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会计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价值管理当中,打破了传统会计学科的界限,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会计信息要素和类型上看,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且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

(一)企业竞争战略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还指出企业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所谓“成本领先”就是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所谓“标歧立异”就是追求差异化,而“目标集聚”又分为成本集聚和差异集聚两种战略。简言之,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以归纳为两类:低成本和差异化。

低成本战略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先在营销领域产生了作用,营销理论中开始强调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注重顾客的满意度,并进行渠道协同。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价值链上的会计问题,这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下的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企业的竞争模式也有了新的取向。首先,企业的竞争核心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次,企业的竞争范围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的范围超越了自身的资源,延伸到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再次,企业竞争的内容也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

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它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无论企业价值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通过优化各种价值活动本身可增强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价值活动构成价值链条,将其与其他企业对比,可从整体上发现自身竞争优劣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并不是某些独立经济活动的简单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各种价值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一整体。三是企业间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不仅表现为同一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的有机整体,还表现为与其他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价值活动内容与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和买方等外在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属于价值链管理范畴,这一活动无疑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不难看出,价值链管理就是在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怎样将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从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有机的整合起来,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发掘与管理企业价值链,从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成本、改善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方面利用企业资源,特别应当将企业优势资源运用于企业核心价值链上,以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价值之目的。

(三)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下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

一是整合各种资源、协同各种力量;加强价值链中各企业的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价值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价值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提升价值链的长期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及企业价值系统(供应链) 的整合协调管理,如企业文化、品牌等都可看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它们的培养决不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某项战略活动管理的结果,而应来自企业内部整体资源的协同,来自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要素(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等)。

二是提升流程的能力;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出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它是通过供应链的建设、管理与创新来实现的,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的不断改良和创新,还要统筹协调与供应商、中间商的经营程序,保障整个通路对顾客需求的快速而协调地反应,内部的研发、生产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都是购并与战略联盟所希望加强的环节。通过企业合作和流程整合优化,降低各环节成本,从而推进盈利的增长,使价值链更有效率,提升企业以及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

三是价值链外包战略;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在价值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样,企业才能够更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增加业务的弹性。从战略上看,业务外包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购买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式样的产品,或复杂系统的组成零部件方面更是如此。另外,当多个一流的供应商同时生产一个系统的组成部件时,就会降低外包企业的专有资产投资,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供应商既有相关方面的人才优势,又有专门领域的复杂的技术知识,而且可以不断地更新产品。企业实行价值链的外包战略,把其所研制的技术和零部件所要承担的风险扩散到每个供应商身上,就无须承担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失败的全部风险,也不必为每一零部件系统投资或不断地扩大配件本身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全力改善本身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四是开发企业核心业务。以顾客为中心,并以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以便更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建立企业核心业务,还使得企业品牌增值而减少产品新品牌在消费者信誉度的考察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效应等。在价值链上明确定位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服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强化主业,通过企业的协作,增加了企业业务开发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1985. 竞争优势[M]. 陈小悦,译. 华夏出版社,1997.

[2] 阎达五. 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3] 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J]. 会计研究,2004(2).

[4] 冯海龙. 价值链管理: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管理模式[J]. 经济体制改革,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