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循环利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为构建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贵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行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即依靠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本文以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循环经济的作用为基础,对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提出了贵州中小型城市(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循环城市”的概念性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3]陈凯,黎湘虹,张秋根,殷茵.南昌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探讨.江西科学.2009(02).
篇2
美国的LEED认证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建筑物环保认证、绿色建筑认证、建筑物可持续性认证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有影响力的认证。LEED认证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于2003年制定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标准,其主要目的是制定一个准确而完善的绿色建筑概念,推动绿色建筑物的技术发展。
LEED认证主要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评判: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这五个方面。凡是符合要求的各项均可打分,得分多少根据每项评估情况而定。最终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到的总分即为所对应的LEED认证等级,总得分是69分,分为四个认证等级:认证级26-32分i银级33-38分;金级39-51分;铂金级52-69分。
作为有着138年悠久历史,世界500强的英格索兰公司,在全球拥有140多家制造厂和76000多名员工,是一家多元化多品牌的制造型企业。而英格索兰安防技术部则是安防行业的领导者,33家制造厂分布在北美。欧洲,澳洲和亚洲,拥有众多百年历史的著名品牌,例如:世界上第一台闭门器LCN品牌、世界上第一套逃生装置VonDuprin品牌、世界上第一款现代球形锁SchIage品牌等:在2008年销售额达35亿美元。同时提出了安防金字塔概念,将门五金、门禁系统,生物识别系统综合集成于一体,提供了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
那么,英格索兰安防技术与LEED认证有什么关系呢?英格索兰安防技术如何能够帮助建筑得到LEED认证?首先需要阐明的是任何安防产品是没有LEED认证的,只有建筑物才有LEED认证。
在LEED认证中,材料和资源问题的得分点为13分。对于建筑物而言,会有一定数量的安防产品,而英格索兰安防产品有助于在材料和资源分4.1和4.2;5.1和5.2中得分。
在材料和资源分4.1(1分)中,包含可循环利用材料:10%(使用过的+1/2未使用过的);如果采用使用过的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成本,加上未使用过的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成本的1/2,总和不小于该项目中材料总成本的10%,则可以得1分。在材料和资源分4.2(1附加分)中,包含可循环利用材料,20%(使用过的+1/2未使用过的);如果采用使用过的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成本,加上未使用过的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成本的1/2,总和不小于该项目中材料总成本的20%,则可以得2分。如下表所示:
循环材料成本的计算,如:Schiage L系列插芯锁LEED循环材料百分比为42%。假如购买了100把SchiageL系列插芯锁,单价2000元/把。那么采用的循环材料成本可计算为200 000元×42%=84000元。如果所有循环材料成本总和,不小于该项目中材料总成本的10%,则可以得1分。
在材料和资源分5.1(1分)中,采用本地10%(本地加工、生产的产品);如果采用在项目所在地500英里范围内加工、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总和,不小于该项目中材料总成本的10%,则可以得1分。在材料和资源分5.2(1附加分)中,采用本地:20%(本地加工、生产的产品),如果采用在项目所在地500英里范围内加工、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总和,不小于该项目中材料总成本的20%,则可以得2分。
篇3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循环经济 模式 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降低成本压力。(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4)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和资源利用率的竞争。面对当今环境变化和资源短缺的现状,必须将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循环经济,会更加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烧制品(砖、瓦类)、沙石、灰(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在拆除旧建筑时,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砖头和混凝土废块、木材及金属废料等废弃物,而且无论是新建或是拆毁时都会留下建筑残骸,如果能将其大部分作为建材使用,即“建筑废弃物”成为“建筑副产品”,这将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样既节约建筑材料资源,减少对建筑室内外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建筑垃圾的浪费,又传达了原建筑的历史信息,从而延续城市文脉。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特别适用于当前我国历史建筑的改造及修缮。
其中,木材作为一种典型传统材料,其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资源,各国开始控制木材滥伐。如今,从老房子中拆下的零散厚木板条,间隔地排布在新建筑正立面之上。而那些旧木壁板、门框子,木地板材及主要结构木料已成为新博物馆建筑的生动要素,与艺术家的作品一同构成了展区中的拼贴艺术。这种新与旧合而为一,体现着建筑师对传统材料再利用的热衷与建筑历史的传承。
相对而言,混凝土材料再利用技术发展缓慢。虽然很久以来,西方国家已研究将废弃混凝土压碎成砾石用于铺筑公路,却是以消耗大量燃料为代价。目前,德国一种创新技术叫做“元素回收”,保留了整个“Plattenbau”建筑板材并将其用于新的住宅建筑中。如何实现“Plat-tenbau”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已得到高度重视。致力于此项技术研究的德国建筑师HerveBiele,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5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从而证明了“Plattenbau”板材再利用的可行性。新建筑是一座面积为2280平方英尺的两层高平顶式住宅。建造过程中,首先选定附近一个即将摧毁的“Plattenbau”建筑,将其中一些建筑板材取出,切割成一定规格后运往基地,随后仅用七天时间进行装配,形成新建筑的主体。研究表明,这种“Plattenbau”板材再利用具有安全、经济、生态及美学价值。首先,在新建住宅中,对“Plattenbau”要素的循环使用可比一个全新的建造节省30%~40%的费用;其次,在材料置换过程中,“Plattenbau”板材能够被切割成任意尺度以满足新建筑的自由变化形式,亦可将原建筑材料的外表面覆以新的装饰,而获得新的建筑形态;第三,由于原“Plattenbau”中混凝土质量非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不断硬化,而其本质将保持不变,使得新住宅建筑具有耐久性与低造价的特征。如今,混凝土循环利用理念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实现,但仍需要尽快地普及与推广,同时“Plattenbau”建筑材料又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给予重视并得到节约使用。
二、一般废弃物在建筑中的再利用
1.用于建筑结构构件
集装箱是商品运输的最常用容器,也经常被大量废弃在港口等处。近来国外一些建筑师对此却颇有兴趣,试图利用这些大箱子来营造建筑。
实例分析1:“320工作室”
西雅图的两位年轻建筑师罗伯特·亨布尔和乔尔·伊根曾利用一个巨大的集装箱改造出一个独特的周末作室,其面积达30m2,合320平方英尺,故定名为“320工作室”(图2-9)。集装箱原来的边角都用铸铁包裹,4个角都有钢梁,具有足够的强度,设计者进行切割和拼合,可以安置一张双人床和一个卫生间。内部墙体用钢钉和泡沫绝缘板制作,打开或滑动时可形成一边的落地窗和另一边的滑动玻璃门。整个空间置于林地中,很像是一个别致的小亭榭。
设计中,一个“最大限度的改造”想法出现了。在对原印刷品厂房一层及地下室的修复中,建筑师将原有的橡木梁及柱子之间插入了一个可变换的模件系统——磁道上的运货集装箱,从而满足了新的功能及审美的要求。同时,在结构设计及概念上,对各自独立分隔的私人工作室及公共画廊空间,起到和谐作用。
同时,在集装箱的再利用设计中,建筑师保留了原箱子中符合航海标准的胶合板地板及内部灰色漆,但将其端头置换为玻璃,并将整个集装箱安置在钢辊上。这种卷轴系统,是在原有地板之上的混凝土中安装轨道,仿佛是用作运输巨大的雕塑品进入建筑。集装箱的波状表面经切割成细长片并弯曲形成其内部的长凳,从顶部倾泻下的2英寸厚透明合成树脂板材垂至工作台及长凳。建筑师并没有为每一个组件安装昂贵的喷洒器,而是在整个空间中安装了一个标准的喷洒器格栅,各组件均装有电缆及数据线。整个设计理念表达了艺术家对空间创造的激情。更胜一筹的是,建筑师通过可移动的材料组件的使用,重新定义了建筑所特有的体量、平面与空间布局。
2.用作建筑装饰材料
另一方面,将废弃之物用作建筑室内外装饰材料的作法,如今已在国外建筑界悄然兴起。例如,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活动中心设计中,建筑师BohlinCywinskiJackson创新地使用了可循环利用的废弃橡胶轮胎用作建筑北立面的墙面板。通过形式、材料与能源的合理使用,该建筑体现出对环境认知的重要性。在轮廓鲜明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朴素环境之中,显示着她那微妙的心思与巧妙的工艺。在建筑北立面,逐渐弯曲的长长墙面上,覆盖着由废弃轮胎制成的细长片状“墙面板”。这些汽车轮胎是从河岸、停车场及其它地方捡来,经切割成为与轮胎宽度相同的条形“板材”,它们,垂直固定并相互连接地排布,形成了一种耐用、防水的建筑表皮。然而,由于轮胎各自不同的胎面花纹,为其粗糙的表面质地增添了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方式,实现了具有环保意义的创造性设计。
三、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
“Recycle”指一个物品被再次用作该物品或适应性再利用为其它产品的可能性。可高效循环使用的产品将减少原材料的用量、能源消耗及建筑垃圾的浪费。然而,简单地要求所有的建造材料均为可循环利用材料,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高效。事实上,在材料再利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通常来说,一个耗能量低、可循环比例高或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的产品,是可持续设计的完整选择。例如,铝材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而其循环再利用可节省高达95%的耗能量;与铝相比玻璃的生产是廉价的,其循环再利用仅节省5%的耗能量19,相对而言,铝的循环利用更有意义(图2-16)。那么其它建筑材料又是如何呢?如今常用的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有可循环纸材、可循环建筑钢、铝材料、预制建筑等。
四结束语:
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还涉及处理成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等技术经济问题。目前,与新材料相比,再生及循环使用的材料有价格高、现场通用性差等问题,综合利用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一定要从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并确定可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价方式,中国在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领域将呈现更好的前景与空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 绿色 GDP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虽在发展的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当前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改变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势在必行。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1]“减量、再用、循环”(即 reduce、reuse、 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我国循环经济应该从末端开始控制并向前推进,进而涵盖整个经济以及生产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把循环思想停留在末端产品上,只在末端进行控制是不能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要求的。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的增长方式与资源的消费方式两个方面,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减量化、循环利用、再生产”的资源利用模式。“减量化”是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的增长目标,提高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防止以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换来GDP的增长;“循环利用”是指在资源的第一次利用之后,通过对其的修补以及加工,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再生产”是指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对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产品进行加工,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的要求就是再生产所形成的产品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必须超过再生产的成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实践探索
我国很早之前就有了对循环经济的探索,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早期的物资缺乏,我国形成了物资循环利用的思想,“桑基鱼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但是早期的思想都是围绕节约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并没有探索如何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原有的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创新。[2]孙广生等认为通过构建包含产品消费与固体废弃物的效用函数累积折现值所代的社会福利的动态最优化模型,认为面向供应链的整体式环境政策可能比传统的环境政策更有效。[3]高洪深等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经济要素”,因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从三维分裂发展走向三维整合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变革在于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变革;推进社会就业的核心在于从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变革。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传统生产模式的局限提出了改进方向,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国传统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流动型线性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能够为GDP的增长带来较大的贡献,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污染环境和吞噬国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就会导致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最终将会引致社会危机,也会导致国际间的信用危机,这对于国家经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国的循环经济思想起步比较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才正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我国于1998年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2002年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着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重点落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2004年,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试点,使“循环经济”迅速从概念走上前台;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方略;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至今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并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效益好坏的标准,循环经济的核心观念便是把实现“绿色GDP”,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4]
三、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以资源消耗翻一番换来了经济总量的翻两番,但是如果保持这样的资源消耗率,预计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资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资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但是,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因此,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对GDP的贡献率,即“绿色GDP”。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国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须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从源头开始,不断优化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扎扎实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把循环经济推向更高的层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全面协调各方的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循环经济对人民幸福指数的贡献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生态设计”为蓝图。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性,使两者之间不要出现冲突。做好资源利用的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的工作,建立典型示范区域,加快立法保护,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绿色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四)发展循环经济须从制度层面予以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对于能耗高、产出低的企业予以坚决的关闭。建立资源能源密集型、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资源定价制度,健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状况,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加快立法调节,全面护航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J].企业经济,2008(02).
[2]孙广生.田海峰面向供应链的环境治理组织模式研究-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高洪深.常泽鲲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6).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因为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企业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会计是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循环经济的引入势必会对企业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企业会计问题。
一、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的开采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和回收利用,资源消耗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会计目标、计量、成本以及负债确认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我国也开始将其融合之后对环境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足,还是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处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目光逐渐从污染末端到污染源头转变,到了90年代,世界各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预防取代了治理,逐渐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积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颁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条令。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而研究,而对于在循环经济对年企业会计的挑战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需要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1)会计目标。在以往经济环境中会计目标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对自己环境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末端治理责任。但是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不仅是末端的治理,还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实现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应该调整为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
(2)会计要素。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所有反映是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要素应该包括循环经济成本、负债、收入以及利润。其中循环经济成本指的是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执行环境目标要求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就是循环经济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会计计量。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治理污染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信息进行反映,与以往不同,企业有些资产、负债、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货币进行计量,例如,在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所以循环经济中要执行多重化计量,但是企业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会计为基础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价值评估办法用货币信息代替非货币信息,而当前市场中价值评估办法的科学性不强,循环经济的会计计量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4)会计信息披露。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中的节约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要设置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各要素科目,其内容能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第二,对会计报表的要不断完善,在报表附注中应该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注明。第三,在企业会计还要对企业治理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披露。
(5)会计准则。全球经济发展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倡导经济模式的转变,所以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循环经济中会计的作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借助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
会计概念框架构建。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发展水平,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目标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能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真实的体现了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对循环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早确立。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借鉴一些成功的会计研究成果,以循环经济为主研究企业相关的会计问题,从而能保证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为基础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2000—2012年统计数据年鉴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输入端和输出端物质流总量增长,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逐渐提升。但整体上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仍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兰州市
1研究述评
国外认为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均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点。托宾、诺德豪斯两位学者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城市中污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义务、家政活动等项目[1]。Daly等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失业率、犯罪率、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损失考虑在内,对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在他们看来,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对经济是不能计为贡献的[2]。Prescott-Allen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3]。Wackernagel等提出以“生态足迹”计量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吸收所必需之生产土地面积[4]。Cobb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数”[5]。上述研究中各类评价方法总的特点是:指标单一、直观、易操作,但评价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相继出现并受到学术界热捧:生命周期评估[6]、能量流分析[7]、物质流分析[8]及全额成本评估[9]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将物质流与能量流视为关键变量,直接促进了提高生态效率等相关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中,于丽英、冯之浚构建了基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及人文发展指数等共24个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孙龙涛采用“目的树”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内的5大子系统,28个分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林伟柏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大基点,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郝莉花等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评价[13]。李王锋等提出包括三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要素(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21个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14]。王晨等构建了包含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
循环经济是最大程度上契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自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那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效果究竟怎样?我国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及地区等正要迎接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的评估,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研究者理解上的差异和指标选取原则上的各种混乱,具体能够选取哪些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尚无统一和标准答案,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未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质加以区分,导致未能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的独特性。事实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目标。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2)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符合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间两张皮。如表1是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区目前主要以此为标准评价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体系的系统数据短期内可得性成问题,且目前只能适用于单个指标的独立评价,无法满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需要[16]。(3)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减量化指标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与上年度相比减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另有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再循环指标不够明确,只能评价区域的生态发展水平,无法动态综合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子目标:第一,通过生态效率的大幅提高实现减物质化,简称减物质化。第二,从总量上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代际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第三,进入无(少)资源消耗的人类社会,生态商业、功能经济占据主宰地位,实现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增长。根据上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及分解后的基本子目标,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为3层:总体目标层(区域可持续发展)、分项目标层(集约利用资源、总量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人类福利)和准则指标层(生态效率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指标、人类发展类指标),见图1。这3层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减物质化类指标包括资源生产率指标和环境生产率指标两部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面临的用地、用能、用水紧张状况,首先选取GDP/单位土地、GDP/单位能耗和GDP/单位水耗3个基本单项指标用以评价,GDP/单位物质评价上述3种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生产率状况。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标则包括GDP/单位废气、GDP/单位废水和GDP/单位固体废物(臭名昭著的“三废”)3个基本单项指标。这样,一共有7个单项指标属于减物质化指标体系。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按照循环经济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基本原理进行选取,由输入端物质总消耗量指标、物质循环利用率指标和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三部分共计10个单项指标构成。这一部分指标系统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性特点,与其他已有指标体系明显不同。其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是区域内各类物质消耗量的总和。从细化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考虑出发,该指标下笔者选取了工业用地总面积(km2)、能源总消耗量(万t标准煤)和总用水量(亿m3)这3个基本单项指标,比较富于现实性、解释力和操作性。当然,目前在某些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指标数据比较难以获得,需要当地政府尽快加强完善相关物质流账户的数据统计内容。物质循环利用率反映了各类物质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物质循环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量(/物质循环利用量+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该指标包括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具备基本可得性。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环境及生态系统压力的大小,分为最终排放量(气体或液体)及最终处理量(固体)两种类型。最终排放量=达标排放量(最终处置后)+直接排放量(未经处置);最终处理量=所有各类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总和。在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下,选取了废水达标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水非处理排放量及废气达标排放总量4项单项指标,上述4项指标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具备基本可得性。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福利的提升是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效果。选取6个单项指标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类指标选取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3个基本指标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及整体发展的直接贡献大小。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人类环境权及就业权具有人权属性,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m2)列入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为人类福利提升的基本指标之一。综上,就形成了表2所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个准则指标层下,23个基本指标形成关联、渐进、互补、完整的逻辑关系。3个准则指标层的共性是覆盖的23个单项指标均为进程性、结果性指标,同时又各有特点:减物质化类指标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其进步水平。但现实中的消费反弹效应(例如,家电效率的改进被家电数量的扩张抵消;住房效率的改进被住房数量的扩张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被汽车数量的扩张抵消,等等)对于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所减少的生态压力具有部分抵消的效应,则减物质化指标也只能体现短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缓解,并不一定能从绝对规模上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与合理,这就需要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对此进行反映。物质利用状况类的10个单项指标能够积极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弥补减物质化类指标不能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的缺陷[17]。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则直接指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反映人类自身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多少,补充了减物质化类指标和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不足。
3基于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下面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减物质化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及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的顺序进行评价。
3.1利用减物质化类指标的评价减物质化主要体现生态效率的提高,兰州市历年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到,从2000—2012年12年间,兰州市各种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生态效率与工业固废生态效率的增幅尤为明显,分别是2000年水平的4.76倍和3.02倍。其他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指标则在12年间达到了相对于2000年指标的近1.5~2倍的增长。
3.2采用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评价
3.2.1用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进行评价兰州市2000—2012年间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兰州市12年间的输入端要素物质流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与我国国民经济1992年以来的持续两位数增长具有直接相关性。如图3所示,到2012年,兰州市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达到2000年的2.5倍,2012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则达到了2000年的2.01倍。
3.2.2采用循环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由于统计原因,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总结如下:第一,兰州市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撑下,兰州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清洁企业)企业数目逐渐增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蓝星化工公司、方大碳素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企业,均采用了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改造产品加工路线及产品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企业节约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不足之处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有非常规范的量化资源消耗量的管理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管理依据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第二,兰州市资源回收再利用状况有好转。兰州市废弃物排放量最近几年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兰州市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近94%,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50%[18]。兰州市现有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改进率不足,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赶不上兰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尚无独立的处理系统。第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兰州市的工业用水(电厂除外)重复利用率近十年来逐年得到提高,到2012年已增加到56.5%[19]。可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4)相比,兰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见图5)仍处于较低水平。兰州市治污开始遵循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思路,近十几年的物质循环利用率已经明显提高。但由于兰州市回收、资源化和加工处理技术落后,特别是在电子废弃物处理方面,除电子线路板有专业化、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理外,其他电子废弃物的专业化回收处理几乎空白,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很低[20]。
3.2.3用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评价兰州市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从2000—2012年,兰州市废水排放指标呈微弱减小趋势,其他输出端物质最终处理量与经济总量增长均呈现正比例增长趋势。也即,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强。其中,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91倍,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3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有逐渐增多趋势。
3.3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均GDP持续明显增长(如图7),从2000年的5850.17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7548.47元(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人均GDP约为2000年的3倍(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兰州市的婴儿死亡率为34.1%,2004年这个数据是23.72%,2012年数据直接降低到13.68%,分别是2000年婴儿死亡率的14.38%和24.92%,可以看出自2004年后,兰州市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缓慢递增状态,从2000年的73.33岁增至2012年的76.29岁,增幅是2.96岁。
4研究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的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这与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受益于《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强力推进和实施。兰州市输入端(input)物质流总量在增大,输出端(output)物质流总量也在明显增大,双增大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原因是:其一,从经济基础看,兰州市客观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业经济总量;其二,循环经济尚未成为普世模式,兰州市尚不能完全摆脱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本指标体系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是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次之,也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兰州市近十余年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而对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整体而言,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2013.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1-76.
[2]DalyHE,JBCobbJr.Forthecommongood.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community[M].Theenvironmentandasustainablefuture.Boston.MA:BeaconPress,1994.
[3]Prescott-AllenR.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amethodofassessingProgressTowardssustainablesociety[M].Gland,SwitzerlandandVictoria,BC: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andPADATA.1995.
[4]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1996.
[5]CobbCTHalstead,JRowe.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SummaryofDataandmethodology[J].SanFranciscoEconomies,1999(2):7-11.
[6]SeagerTP,TheisTL.Ataxonomyofmetricsfortestingtheindustrialecologyhypothesesandapplieationtodesignoffreezerinsula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6):12-15.
[7]Andersen.TransportoffishfromNorway:energyanalysisusingindustrialecologyastheframewor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4):16-19.
[8]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8):17-20.
[9]WernickIK,AusubelJH.Nationalmaterialmetricsforindustrialecology[J].Resourcespolicy,1995(4):29-30.
[10]于丽英.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4):20-22.
[11]孙龙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12]林维柏.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汕头大学学报,2013(3):22-25.
[13]郝莉花.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15-17.
[14]李王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13-16.
[15]王晨.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3(4):19-22.
[1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8-10.
[17]俞金香.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8]祝合勇.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4):27-32.
[19]张志斌.兰州市环境污染变化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181-185.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可持续能源
引 言
“节能,就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这是世界能源委员会对“节能”一词给出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渐渐成为影响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问题的关键所在恰恰在于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的储备严重短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去实践低碳环保,节能低耗。近年来,建筑业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问题日益严峻,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达30亿m2左右,约占世界每年新增面积的一半。而能耗却有80~90%未达到国际节能标准。由此看来,建筑行业若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响应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节能低耗、绿色环保方面多下功夫,将围护结构、能源的循环利用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绿色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新理念。
1 建筑节能概念分析
依据“节能”的概念我们不难总结,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周期内,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建筑价值。从而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绿色建筑空间。实现人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良好循环。建筑节能主要涉及小区的整体布局规划、个体建筑布局的规划、墙面、屋面、遮阳设施、通风等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太阳能等资源利用与循环技术。上述这些因素使得建筑成本以及资源浪费问题迎刃而解。
2 建筑的节能设计
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整体布局规划的大前提下,将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等因素综合整合分析,设计出既符合科学环保要求又具有艺术性的“绿色建筑”。好的建筑节能设计往往是构建建筑的关键,接下来我们主要从整体布局和个体规划两个方面来探讨节能建筑的设计。
2.1 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的关键在于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平衡。以节能为出发点,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的原材料,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情况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只有尊重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这种动态平衡,才可能使得建筑成为更加节能化又不失美感的地域特色。另外,我认为居住的舒适与否也是整体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筑物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使用情况上。所以,建筑师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解决好彩光、通风、换气、采暖、降温以及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问题。
2.2 个体规划
个体建筑布局的规划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个体规划主要是通过对围护结构、传热面积穿墙比的控制来降低建筑材料的能耗。着重对建筑外部围护结构的构造和内部使用空间的划分进行节能设计。
2.2.1 建筑外部围护的节能设计
建筑的外部围护主要包括门、窗和墙。如果围护的热传导性不佳,冬天热气过快散逸、夏天燥热难耐。这样就会导致制冷制热两方面的负荷。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流失。所以围护的热传导性就决定了能耗的多少。我们应从围护的热传导性入手,尽量采用保温隔热的围护设计,降低能耗。外墙在围护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外墙的节能设计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外墙的保温结构主要有外保温、内保温、以及夹心层保温这几种。这些保温结构虽然各具特点,但相较而言,外保温具有抑制冷桥热桥产生的特质,并且对主体结构有防护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最关键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墙面的结构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外保温体系。门、窗是控制建筑内外空气交换的重要渠道。但是门窗的热工性能比较差,所以要想实现节能设计必须从其材料入手。近些年来,人们为了追求采光和通风,往往流行落地窗、玻璃门、天窗等。所以我们进行节能设计时必须对这些玻璃加以合适的筛选。而选择玻璃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外部环境必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室内制冷采暖需求也是左右玻璃品种的依据。
2.2.2 可持续资源的利用
自然界中许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有些资源则是相对无限的,如太阳能、风能等。所以,人们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可再生资源,就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关于可持续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太阳光最符合人眼的承受能力。而且,利用太阳光采光可以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自然光线的充分利用。可以通过光线的折射、反射等光学知识使自然光尽可能的覆盖建筑内部空间。
(2)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作为最常见的可持续能源,通常情况下有两方面的用途,即太阳能供电和太阳能供热。太阳能可以直接转换为热能既方便又便捷。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电机构的配电压力。所以依据太阳能的这种特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加以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电池。从而使得其他能源可以用在其他需要的地方。就这方面来看,北京的奥运场馆“水立方”就将太阳能能源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见图1所示。
2.2.3 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贯穿整个建筑的全寿周期,建筑产业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加强对循环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和污染,一些废弃资源“变费为宝”,多次循环利用。使得人,生态环境,建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3 结束语
建筑的节能设计,实际上就是将环境能源、人文精神、现代生态技术等策略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在健康宜居的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节能建筑设计才刚刚起步,自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围护结构入手,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资源以降低建筑的能耗,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建筑的节能设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舒波生态建筑观――中国古代之理性回归[J].四川建筑,2001(2):23~24.
篇9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其中,废物处理必须体现“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也就是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74-02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粗放式开采,直接导致了煤炭资源的高损耗以及综合利用率的低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追求高增长的目标下,煤炭开采的力度加大,伴随着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进而使得煤炭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煤炭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传统经济模式中,人们粗放和一次性地利用资源,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基础上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立足于生产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零排放”,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实现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矿区。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突出表现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在煤炭开发利用中,由于开采不合理,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只有6万吨,资源平均回收率只有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的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表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优势。第一,循环生产模式引导企业把节能节水作为重点,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循环经济倡导的清洁生产机制可促使环境污染由“先污染后治理”向生产过程中防治结合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和环境治理成本;第三,循环经济的物质闭路流动模式提高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煤炭资源回采率,降低了资源浪费,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并举。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促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
部分煤炭企业一味追求短期的数量型增长,掠夺性地开发煤炭资源,在利用资源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虽然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但大多数企业不仅在生产经营上忽视了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还忽视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有效衔接。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传统的煤炭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为主,产品结构简单,产业链短,企业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煤炭市场,抗风险能力低;通过发展电力产业,可纵向延长煤基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增强煤炭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因此,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可促进社会、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各国被提起,要求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履行其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感贯彻到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其有助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和社会的双赢之道。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解决矿区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例如,通常开采后的矿区周围会形成采煤塌陷地,造成大量农田荒废,国家和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复垦。如果在矿区建设坑口燃煤电厂,不仅可变输煤为输电,缓解国家运输压力,有效减少在煤炭运输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电厂粉煤灰也可直接用以充填采煤塌陷区,减少农田损失。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处于“富煤、缺油、少气”的局面,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据统计,在我国,煤炭提供了76%的电力燃料、70%的钢铁能源、80%的民用燃料以及60%的化工燃料。虽然我国煤炭总储量较为客观,但达到一定勘查深度的储量较少, 按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和年产20亿吨煤计,我国煤炭使用年限约为90―100年,与其他煤资源大国相比,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尚需要加大地质勘探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的经济可利用资源量。
虽然近年我国加大了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但资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的浪费也相当惊人。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左右,而同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开采回收率在80%左右。同时,我国还面临着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洲的16.8%。此外,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长此以往,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承受目前的发展模式。
所以,传统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一)发展清洁生产机制
实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可以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可大大减低末端处理的负担,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炭企业的清洁生产就是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数量和毒性。实现煤炭企业清洁生产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源头控制。比如要尽量减少割顶板、底板, 尽量减少煤矸石出井,回填采空区,矿井水尽量在井下处理和回用,在原材料使用上,要优先选用污染少、经久耐用的环保产品等。这样既可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又可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第二,生产过程控制。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会涌出大量的煤层气。煤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并将各种抽放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第三,最终废弃物处理。煤炭生产的最终废弃物是煤矸石和污染的尾矿水。对于煤矸石,企业应尽量综合利用,降低粉尘污染,减少向大气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企业可采取对矸石山制空心砖、井下充填、胶结表面、定期洒水等措施对其进行绿化处理。治理污染尾矿水,首先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还应建立污水处理工厂,杜绝污水排放,对其进行消毒净化,提高再生率。
(二)废物资源化利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课题组(2006)指出,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为: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矿井水为主的液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煤炭企业要以此为标准,大力发展对废弃物进行利用的产业链,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新产业链的投入或原料,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样就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污染物最小程度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瓦斯利用,推行土地资源复垦,综合利用煤矸石和矿井水净化。以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为例。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严重的地表塌陷和斑裂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加强对采煤塌陷地不同复垦工程方法的复垦土壤重构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改良技术、塌陷区复垦耕地土壤特性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确定开采塌陷后土地复垦的最佳时机及土壤重构、改良的方法技术;同时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挖深填浅,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将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
(三)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煤炭企业可研究开发以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品,实施多元化战略,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思路是以煤炭生产为核心,积极引进、建设与现有企业或产品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食物链(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比如,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以煤炭企业为依托,大量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品,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以煤焦化企业为依托,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减轻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6,(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