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营商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营商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营商环境

篇1

关键词:乡村度假产品;开发要素;开发模式

1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由乡村向城市迁徒);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在产权上,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在经营上,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德国。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②新的组织形式。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以葡萄酒为主题,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祎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我国城市数目众多,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4.2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

黄远林认为:“乡村度假是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因此,在产品开发上,既要注重一般度假产品的共同要素,如舒适的设施、全面的服务等,更要突出特色要素——“乡村性”。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4.2.1原生的乡村环境

乡村度假旅游有别于其他度假形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性”,具体而言就是原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具有乡村特征的环境是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先决条件。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原生的自然环境,这既是开发乡村度假的旅游背景,也是构建乡村度假活动的主体资源——环境的自然性、原生性和优美度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乡村性”在于原生性,它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真的人文环境,是基于未被大规模开发而保持的自然状态。当然,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都是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的。

4.2.2舒适的旅游设施

乡村度假旅游设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不同的乡村度假产品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设施标准,如庄园式的标准相对较高,且设施内容要求全面,公寓式的标准较低,设施内容甚至与乡村社区实行共享。黄燕玲和黄震方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查显示:舒适性是偏好休闲度假的居民外出度假考虑的重点。不管什么标准、什么档次的乡村度假产品,都必须遵循“舒适性”的原则。

4.2.3周全的旅游服务

如果说原生的乡村环境和舒适的旅游设施构成了乡村度假产品的“硬基础”,那么旅游服务则构成了其“软环境”。考虑到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档次,我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于“周全”,即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全面的,这个要求也与一般的度假产品相适用。至于有些学者所提到的个性化乡村度假旅游服务,我们认为是基于周全性基础上的提升阶段,对应着中高档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4.2.4多样的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同样构成了“软环境”的一环,这也是使游客滞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乡村环境,而且内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及“特色乡村休闲娱乐”也体现了“乡村性”的特征。乡村度假产品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了地方特色文娱外,还可以结合一般度假产品的文娱内容,其前提是与乡村环境及“乡村性”相谐调和统一;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进行文娱创新,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和滞留乡村度假旅游者。

4.3开发模式

4.3.1“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以独立法人方式全资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上,开发商与村民(或村集体)之间相对独立,村民(或村集体)往往不能在乡村度假开发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环境的隔离,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农户(或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或村集体)参与开发过程,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经济纠纷。

4.3.3“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或地方政府)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2]A.FleischerandA.Pizam,RuraltourisminIsrael.TourismManagement,1997,18(6):367-372.

[3]C.M.HallandJ.Jenkins,Thepolicydimensionsofruraltourismandrecreation.In:R.Butler,C.M.HallandJ.Jenkins,Editors,Tourismandrecreationinruralareas,Wiley,Chichester,1998:19-42.

[4]刁宗广.关于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6):39-42.

[5]RichardSharpley.Ruraltourismandthechallengeoftourismdiversification:thecaseofCyprus.TourismManagement,2002,23(3):233-244.

[6]蔡建雄,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7).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8]DavidJA.Douglas,Therestructuringoflocalgovernmentinruralregions:Aruraldevelopmentperspective[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5,(21):231-246.

[9]邵祎,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3):93-96.

[10]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6):44-48.

篇2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部署和关于营商环境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制度机制创新,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补短板、拉长板、树品牌,不断提升我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为推动建设全省特色工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

二、主要举措

紧紧围绕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惠商利企的建设经营环境、多元包容的融资环境、便利快捷的税收服务环境、和谐充足的人力资源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亲商爱商的发展环境等主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条优化提升措施,通过最大程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种不合理门槛限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升群众办事创业的便利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组织保障

篇3

【关键词】外部势力 乡村旅游 利弊分析 宏村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王,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是用不上的,社会秩序只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来保证。

但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与稳固,宗族作为非制度性民间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式完整、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传统宗族组织不复存在,传统宗族文化的内核消失殆尽,宗族“有其名、无其实”,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势力对当地法制化的管制和外部企业对当地企业化的开发管理。本文以安徽宏村为个案,研究宏村的旅游开发历程,借此以分析外部势力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中的影响。

一、宏村旅游开发历程

在其旅游发展历史中,宏村的旅游开发与经营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初期,由黯县旅游局进行经营,收益并不显著,后将宏村的旅游经营权移交给际联镇镇政府,镇政府以镇办企业的形式,注册了宏村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经营。由于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分得利益极少,宏村村民与县、镇政府的矛盾逐渐激化,多次抗议,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以失败告终。

随后黯县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有关官员与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过艰难谈判后,同意共同组建京黯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黯县,开发经营关麓、南屏、宏村景点、黯县民间古祠堂群,租赁经营并改造碧阳山庄,接管经营黯县旅行社业务,从1998年开始租赁期为30年,至今宏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一直走外部企业承包经营的道路。

回顾宏村旅游发展历程,由于利益分配存在分歧,宏村村民与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二、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对乡村地区开展旅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对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上,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促进作用:

(1)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外部开发者取得经营权后,所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承担,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方便游客和当地居民,也给当地经济带来直接帮助,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了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条件,强化了宏村与外界的联系。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由于外部企业一般具备相应规模,与当地社区相比,在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明显优势,更能够在乡村地区日常经营管理上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手段,用人机制上也会更加灵活,提倡效率优先。外部企业所带来的科学管理、良好服务和积极营销都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取得较好效果。

三、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抑制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时,受到了来自于当地居民的阻力,政府及外部的企业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时由于产权和利益的不明晰也导致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引发纠纷。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权出让给外部资本意味着需要将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部分产权从当地村民对古民居的所有权中剥离出来。在宏村的旅游开发问题上,是企业(京黯公司)与政府(黯县县政府)签订经营合同获得了经营权,在缔约过程中,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宏村的所有者――宏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又导致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即企业从总的经营收入中支付给政府一定比例,再由政府在各级行政部门及村民间进行再分配。这种层层分配使得宏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导致宏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各种村民与外来开发商、当地政府的矛盾。

(2)旅游景区管理政策落实难度大。将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权转让给外部资本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一般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商业协议或者合同基础之上,但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由于乡村地区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即乡村地区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政府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因而由政府作为出让方与企业签订合同转让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权,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古民居所有权的错位,势必影响居民的自身权益,并导致其对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不配合,给景区相关政策落实增添一定难度。

(3)旅游经营存在不稳定性。采用外部资本承包经营的开发方式虽然可以保证一定时期内投资与经营稳定性,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外部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但从长期角度,在一个承包周期的末期,基于对利润的追求,极可能会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外部势力的介入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当地文化遗产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一定影响。

篇4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篇5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最初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形式出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已,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因此,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农村,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最近几年,它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历史遗存和传奇传说众多。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修身养息陶冶情操的场所,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可以把先进的科技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推广,有利于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一些陈规陋习,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加深对农民的了解,增强对农民的感情。有利于建立新形势下的城乡关糸。

2、有利于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例如乱堆乱放垃圾到处扔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在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上花大气力,在家前屋后植树种花,克服掉一些不良的习俗,编织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田园风光,给游客以优美的环境享受。这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市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市是一个12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有利于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

并且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盖益。曲霞印达村几年前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近几年通过发展特色旅游,2012年全村总产值达2、8亿,农民人均收,15898元。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认识片面。

目前部分人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囿于资金缺乏,往往在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论证、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开发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甚至对旅游景点牵强附会起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

由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较低层次上,真正懂得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十分突出,使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园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此外,我市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形成的特质也是不一样的,即每一个乡村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开展乡村旅游时,应将这一地域的内涵特色挖掘出来,以此来明确定位、突出主题,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造成了旅游区缺乏鲜明的主题,给人大而杂的感觉。

7、乡村旅游规模小,档次低,分散零乱。

我市乡村旅游现在主要分布在东边和北边几个乡镇,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单一,一些旅游项目布局不合理,项目间缺乏统筹协调,缺少有机联系,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实现不了全市一盘棋的统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上乡村旅游分散零乱,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使得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

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科学论证长远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例如:曲霞印达村在灯文化上下功夫,做到以灯招商,以灯引商,以灯致富,以灯发展,以灯经商,制作带有政治意义和传统意义的各种灯展。其中有中国第一航母、神九、世博会中国馆、水立方和郑和下西洋一帆风顺宝船。每年举行元霄灯会,7月30日河灯节,8月初8葡萄节,10月初8庙会节,正在形成以吃老灶头、品农家乐、尝蟹黄包、钩生态鱼、采甜葡萄、观印达灯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3、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我市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当地政府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引导乡村旅游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增强农民参与意识,确保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农民的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甚至做到无中生有,人有我特,增 加旅游收入,使广大农民真正从乡村旅游中得到实惠。

5、统筹规划,重点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的“四大板块”。

优先打造黄桥旅游板块。充分利用黄桥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客流、带动大项目落户,扩大全市旅游的影响。

全力打造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宣堡古银杏群落独特的自然优势,以银杏养生为主轴,融合旅游、宜居、文化等多重元素,以生态景观为轴线,以水系为载体,将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打造成以银杏养生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不断强化城区旅游板块。包括以庆云寺为龙头的西郊佛教文化风景区、仙鹤湾风光带南伸北延工程、“三馆”建设、杨根思国防教育园建设等,通过打造城市旅游功能片区,将旅游元素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发展,进一步强化城市休闲游憩功能,提供优良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积极发展沿江旅游板块。抓住我省建设长江风光带的有利时机,利用好10.5公里长江天然湿地岸线、万亩江心洲、300多亩夹江水域等沿江资源,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做好规划,注重环保,推进整体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长江湿地公园,开发融湿地风光、水上游乐、江鲜美食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6、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

篇6

关键词 袁家村;民俗旅游;乡村规划;发展模式

一、袁家村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

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毗邻312国道、银武高速、陇海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是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袁家村周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袁家村以西安、咸阳市民为主要客源进行设计规划,确立了以关中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主题,分旅游项目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进行主题营造。在旅游项目上策划出体现关中生产生活方式的作坊参与性活动,体现关中饮食文化的饮食商贸活动、展示仿古乡村院落风貌的农家乐体验活动,以及展现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烧烤垂钓等休闲活动;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则根据旅游项目建设出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建筑、街市、农家院落以及充满乡土特色的活动场所。

二、袁家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袁家村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属于以游客参与民俗活动为主,兼有旅游产品开发的混合模式。关中民居、关中小吃、关中民间艺术作为袁家村民俗文化三大符号,在关中印象体验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古色古香的民间作坊为窗口将文化旅游产品销售给游客。在动态模式下游客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加深了游客印象,提升了旅游产品的附加价值。

三、袁家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模式

(一)自主经营管理型模式

袁家村的管理模式属于自主经营中的村集体组织全体村民参与开发的模式,由村委领导,村民自发组建,民主管理,共同投资,共同收益。同时村民们共同讨论发展目标,制定管理规定,规范经营行为。

(二)自主经营管理型模式优点分析

集体开发模式避免了无序竞争的情况,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该模式可以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可以避免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利润被外来企业攫取。其优势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使当地居民掌握旅游资源管理权、使用权和参与主动权,避免了无序竞争的情况发生;

(2)避免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利润被外来企业攫取;

(3)该模式有利于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三)自主经营管理型模式缺点分析

乡村旅游自主经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如高成本低回报,缺乏经营技能等。乡村个体经营大多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乡村旅游开发需要较大资金,而回报则相对较低。同时,村民在市场推广和服务管理方面较弱,而且经常缺乏有效管理,经营户之间由于客源、公共物品使用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矛盾。而且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者的日益增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受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经营者自身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面对竞争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或者是采取恶性压价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整体发展。乡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模式要高效运行,有许多比较苛刻的先决条件。其缺点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1)易出现经营户之间恶性竞争事件发生,影响区域整体发展;

(2)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组织和管理。

四、基于和谐理论改良自主经营管理型模式

乡村旅游不仅要保证整体发展,保证居民的受益,也要兼顾生态、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的外来投资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为代价。而旅游区居民则在获得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多承担了由于环境的急剧恶化而产生的巨大环境代价,其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提高;另一方面,自主经营管理型模式本身存在弊端,在袁家村附近村落的对比调查中可以发现,经营户之间由于客源、公共物品使用等问题频繁产生矛盾,甚至采取恶性压价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严重影响了旅游品质和整体发展。因此,和谐理论在乡村旅游中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经过分析可知,袁家村能够不受这些弊端影响繁荣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和谐理论的指导。袁家村村里门面房的租金全免,相关手续请工商税务局上门为村民办理。集体定价、集体购买物资、集体分配物资,这种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发展政策对于内部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村委对村民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村民的觉悟,也促使袁家村实现和谐发展。

五、发展模式升级对策

(一)“农业+旅游”土地利用模式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农业用地和旅游用地的分配不合理会造成村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整体发展。在袁家村,大部分村民已将工作重心放在旅游业上,但仍有3%~4%的村民以务农为主。因此,在土地安排上可采取了“向旅游项目倾斜”的策略,在土地使用上采取“荒地荒坡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推出“观光农业”的新项目。这样既能使旅游用地不受影响,又可使务农的村民收益增加。

(二)“区域特色文化”经营模式

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对于建立乡村旅游经营机制十分重。通过对特色文化进行分析,把握区域文化个性、特质,以及这种文化特质与所要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之间的契合关系,就能在乡村旅游经营机制建立中精确呈现区域文化优势。袁家村紧紧结合关中民俗文化而制定经营模式,使其旅游项目更具文化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

[1]郑鑫,邸芃.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新西部.2010(7).

[2]黨红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

[3]韦瑾,薛东前.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王玥(1994-),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

篇7

关键词:真实性;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作用机理;管理策略

1、引言

当前,乡村旅游经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途径,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人口就地转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也为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需求推动和供给支持。但随着开发活动的深入,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城市客源市场需求的过度奉迎导致了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外观城镇化、内容庸俗化、人员外来化、过度商业化等的不良倾向。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严重制约其今后的可持续开发。在这种背景下,原生态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开发研究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实践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具体模式和途径的探索,但要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为目标,挖掘并维护资源环境中各类要素与条件的旅游吸引力,实现经济开发过程的集约组织和循环利用,这就使得保持并优化乡村旅游地真实的原生态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乡村旅游地吸引力赖以依存的本原出发,着眼于从真实性视角探讨乡村旅游经济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稳固并提升其持续性。

2、文献评述

2.1 旅游真实性研究的源起与演进

真实性问题是旅游研究的古老命题。传统旅游者所看到和经历的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真实的异域体验是旅游的本质。但随着大众旅游的盛行,经过策划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就像流水线组装好的标准化商品,并以舞台化的形式展示给游客,成为一种人造的“真实性”。Boorsfin(1964)认为这是虚假的事件,把其归因于商业化和游客偏好所致。正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学术界主要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对真实性问题展开思考,更多地探讨旅游业者如何创造、模拟特定的旅游资源,通过舞台表演或场景重现给旅游者提供体验意义上的真实性。因此,人造真实性最初被认为是有益的,Buck(1977)提出,可以通过上述人为的“伪事件”把游客与地方文化隔离开来,从而保护地方文化。长期以来,人造真实性的广泛存在支撑了旅游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旅游可以采用一些人为的事件来展示游客想获得的真实性体验,例如Bruner(1994)提出的“构建主义(Construction Authenticity)”阐释了经营者对于旅游真实性的创造,这启示Wang(1999)对旅游真实性概念进行拓展,划分出旅游地客观真实性、经营者建构真实性、旅游者经历真实性3种类型。

伴随着现代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对真实性的创造所具有的缺陷也就被放大。有学者指出,既然旅游不能够提供真正意义的真实性体验,也就反对以旅游为目的刻意保留或营造地方的某种传统状态;但也有学者坚持类似文物保护者的观点,强调真实性的唯一,认为旅游应该提供给游客完全真实的东西,杜绝一切刻意的创造和模仿,这种较为保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古村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的旅游经济开发区方面。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对原生态加以僵硬维系,Handler和Linnkekin(1984)就指出把传统看作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对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究其根本,文化创新也同样是真实文化发展中的组成部分,这种系统化地创新过程大多是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为之(Hansen,1989),虽然传统的创新可能不是旅游的一部分,但却是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性的宣示,这种宣示可以加强地方社区的凝聚力(Bendix,1989),反过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旅游者全新的真实体验。实际上,旅游经济开发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地变革传统的一部分,Urry(1990)发现,仅仅“游客凝视(Gaze)”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蜕化,从而揭示出旅游经济活动引发地方文化资源系统之真实性变迁的交互性。

学者基本认同真实性在旅游地可持续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大家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当地经济的乘数效应之外,会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和服务的标准化使得旅游地原真的特色文化资源、独有民风民俗、珍贵古旧建筑逐渐被复制、稀释直至消亡,不被控制的旅游发展对旅游地传统遗产的保护起着消极作用,构成真实性的要素与条件在彻底被破坏的同时旅游经济发展也将不可持续。分歧主要体现如何在旅游商业化利用中降低对当地资源与环境的冲击以实现可持续旅游。一种观点提倡旅游地绝对的原真性,反对“舞台真实”的地方文化表达方式,认为旅游的真实性应该在于对当地真实情况的体认和弘扬,提高当地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而不是“一切向钱看”,持该观点的人又可细分为固守传统派和创新发展派;相对应的另一派则主张重视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经营者可以构建一定的事件来赋予旅游者体验上的真实感,这一观点认为体验的真实性与实在的真实性是可以分离的。

2.2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真实性的引入与深化

乡村旅游是把乡村田园生活场景、住区生活方式、社区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模式,其吸引力核心是带给游客真实乡村体验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性(Rurality)”。乡村性也因此被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认为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邹统钎,2005),每个乡村自身的真实性也就成为其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乡村旅游能否保持竞争力。基于此,国外乡村旅游真实性研究大多与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相结合,聚焦于提出乡村旅游本地化战略或者原住民及社区参与开发模式研究上,例如,Brohman(1996)认为保持乡村性的关键在于小型经营、居民所有、社区参与以及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而Sharpley(2003)则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从乡村性到本地化,可持续旅游开发始终要依托地方真实性的保有与充盈。通过对1950年以来苏格兰阿尼克花园(Alnwick Garden)发展历程的考察,Sharpley(2007)分析了乡村旗帜吸引物的作用及培育,指出其成功演化必须基于乡村地方社区的教育、文化和游憩资源。Daugstad(2008)则观察到即使在纯自然风光取胜的挪威、阿尔卑斯等地,异质性农业活动景观也被视为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本,农民是景观质量的组成者和管理人,旅游者可以参与农事活动、接触真实生活极大地增加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Royo-Vela(2009)通过对西班牙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也揭示出,“感受到的真实经历”是旅游者形成美感体验的最重要因子之 一,并能够推动本地消费者多次重游。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并着眼于乡村旅游者体验角度关注开发实践过程中真实性维护或构建的具体措施,吕鹏(2007)提出了“舞台真实”原则下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对真实性的需求层次;陈超群等(2007)提出了基于分类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旅游真实性多元角度的追求,并针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相对性进一步分析了本地居民、旅游者、开发商等对真实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吴萍和裴蓉(2008)以阳朔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真实性的塑造;张定方(2008)在江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分析了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国内乡村旅游真实性研究尚局限于塑造“体验的真实性”,研究角度主要从旅游者需求到地方产品设计,缺乏对乡村旅游真实性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重要关联的深入解读。本文从真实性视角出发,评估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过程中真实性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以真实性为依托优化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模式的管理策略。

3、真实性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在乡村和城市二元对立中,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相对于变化频仍的城市,乡村保留了更多一脉相承、历久弥真的历史文化印记。正所谓“失礼而求诸野”,乡村真实性成为旅游者得以追寻既往、回归自然的前提,也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开发的内在动力。Maria和Perales(2002)就明确指出现代乡村旅游动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寻求环境质量和真实性,旅游者对体验真实性的渴求在乡村中更易于满足。真实性之于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模式的重构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核心层是以商品创造为核心的舞台化或实景化经营与管理,紧密层是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社区参与共生化策略,层是以地方价值为核心的组织一体化协调发展。

3.1 真实性凸显为乡村旅游经济核心层的原动力

真实性渗透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旅游商品项目设计的不同侧面,基于真实性成功地凝炼乡土文化、宏扬乡土特色、挖掘乡村记忆、保护乡村环境是其关键所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只有保有了乡村旅游真实性才是真正意义上保护了乡村旅游资源,才是从根本上维护了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开发能力。乡村旅游真实性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真实性孕育乡村性,防泛粗劣城镇化倾向;二是真实性构筑特色化,避免产品低层次同质化趋势。

一方面,利用真实性可以防止乡村旅游地受到城镇开发建设模式的冲击。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大部分乡村旅游地是社区较封闭、经济较落后的偏远地区或者发达城市边缘地带,乡村旅游更多地被当做是一种“扶贫旅游”形式。但旅游开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最根本的就是乡村旅游本质之“乡村性”的丧失。由于外来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差别巨大,工业文明支撑下的发达都市文化对农耕文化保留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一些乡村旅游地纷纷扮上了现代化的时尚外衣,原有乡村特色也支离破碎,例如一些“农家乐”遍地开花、简单拼凑,以至于演变成为城市人的特色餐馆而逐渐丧失生命力就是一例。如此一来,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资源环境系统必将消失,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彻底丧失。

另一方面,真实性有助于改变乡村旅游地开发对所谓“成功范式”的盲目追求和简单模仿,对商品同质化现象有积极改善作用。根据国外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小于30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乡村旅游地普遍远远低于这个基本要求,再加上农村土地的分散性和村庄间的条块间隔,乡村旅游产品的规模与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的不充分和村民自主开发的普遍性,进一步造成了一个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服务相似、蜂拥而上且数量众多,相应地带来了乡村旅游市场严重的破坏性竞争现象。乡村真实性可以赋予同样商品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底蕴,有助于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开发格局,也引导人们立足乡村本身进行商品设计与开发,实现错位竞争、有序竞争。

通过对真实性的反思和挖掘可以使乡村旅游开发企业或个人在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准确定位,既不放弃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也吸收都市文化可供汲取的营养。乡村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扬弃,是乡村性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动力源泉,其妥善解决的根本取决于真实性认知的正确与否。

3.2 真实性要求村民/社区融入乡村旅游经济肾密层并分享利益

从真实性角度来看,由于乡村旅游地和乡村社区大多是重叠乃至于完全对应的,当地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是以“活化劳动”的形式动态展示乡村旅游特色的必要形式,要通过合同契约建立利益分配的可行模式,以稳定这种发展着的真实乡村生活状态。“但并非每个旅游地都意识到或有能力这样做,而开发方通常也不会自愿给自己的项目‘找麻烦”’,“开发方倾向于忽略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分享收益等事宜,长此以往,旅游发展将不再得到社区的支持,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张骁呜,2007)。随着旅游者对简单乡野休闲活动不再感到满足,而是对乡村生活真实性体验寄予更高期待,这种压力也相应地转移到经营者身上,制约其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部分乡村旅游利益划分中对于原住民及其社区利益的漠视直接打击了民众主动参与开发的热情,既阻止了当地居民以其生活状态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也刺激了个别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走向消极或对抗。

Murphy(1985)在旅游研究中系统地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他指出,要挖掘旅游业所蕴含着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将它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作为一种社区的活动来管理,以获得更大的效果。社区参与的意义就在于对旅游地变化着的客体真实性的纳入,基于乡村居民的生活模式与劳作模式的旅游化实现了从“舞台真实”向“情境真实”的转移,深化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并赋予其现实的生命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对真实性具有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维护、乡村居民认同归属感的获得、资源环境保护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乡土文化生存空间的膨胀等诸方面。没有当地居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已经被游客认知为“虚假”,对真实性的期待成为重视社区参与开发的动力源泉。

现实中,在利益分配中往往会弱化当地居民的作用,甚至使用租赁形式雇佣外籍人员代替“永久居民”,在利益分配中只分给居民一次性的、少量的利益。但是,保持真实性才能维持乡村旅游产品的获利能力,当地居民参与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含金量”。Garrod和Women(2006)就指出,乡村地区的各种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旅游开发的“乡村资本”(Countryside Capital),不仅包含开放的乡村地区也同样包括村落、市场和城镇,乡村旅游经历的质量取决于支持它的 乡村资本质量。社区恰恰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物理资本、自然资本之外的社会资本,在认可社区参与的基础上人们正试图提高当地居民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权重,从而使得居民有利可图、积极支持、持续参与。“社区增权”成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为此学者提出了“从政府有限主导、社区能力建设、合同制约与法制规范、第三方力量的介入等路径提高社区参与度的社区增权解决办法”(Sun和Bao,2006)。乡村社区只有实现了经济、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度的增权,才可以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与游客共享真实生活、实现社区全面发展。

3.3 真实性稳定乡村旅游经济层的社会结构并促进地方发展

在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把旅游经济效应放大到乡村社区所在的区域,从能否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评判可持续旅游的能力。国外的学者更加强调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永久居民”作为乡村特色保证的存在,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发,并不会主动关注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不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商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忽视了乡村社会的脆弱性,大量引入标准化、大批量的商业生产模式,当地社会只有精英层的极少数人融人其中实现生活改变,大多数人或者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被使用、或者直接被排斥在旅游经济活动之外。乡村社会不但要承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原有生活状态的扰乱与破坏,而且还不能够在旅游经济开发中获得集体价值的提升。乡村社会原有生活秩序和社交关系的错乱会导致游客真实性体验质量的下降。随着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真实性已经从个体交互模式向集体依存模式转移,游客对产品结构提出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不论是观光型的旅游方式还是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当地村民形成的共有习俗和共同劳作才是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只有乡村社会实现稳定,才能向游客持续提供完整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的隐形投资。所以真实性会要求乡村社会原住民保有一定的比例,从而保持旅游商品从局部到整体的统一。

可持续开发的本质就是本地化,即“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的承载力之内”(Sharply,2003),因此乡村旅游真实性就意味着本地化,要反对脱离地方实际、无益地方发展的任何行为。真实性对地方发展的促进集中体现在对当地生产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推崇与使用,从而一个原真的乡村旅游地将成为其所在地方的内生孵化器,既聚集并凝炼当地的文化民俗和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出本土资源的价值,又扩散并提升其所在地域的内涵与价值,夯实地方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4、优化乡村旅游真实性以实现可持续开发的管理策略

4.1 培育对乡村旅游真实性尊重与珍视的氛围

对旅游者、开发商以及当地居民的健康旅游意识的培育应该看作是保持乡村旅游真实性的一种基础性的手段,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就了《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法规》,其中要求旅游者“不要强调与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接待地居民则“有权自由使用他们自己的旅游资源,通过他们的方式和行动增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尊重”(杜江和向萍,1999),这些原则彰显了对旅游地真实性的坚守。由此,首先要使旅游者认识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贵性,学会欣赏乡村旅游地所提供的资源与环境,而不能怀着一种看客的优越感来窥视甚至歧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应更主动地帮助当地保持并优化这种资源的真实性。其次,培养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使村民认识到自身资源真实性的价值以及保持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当地居民对自身的忽视,在传统生活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中避免对原有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的盲目改造,力求和谐演进的均衡之美。最后,引导开发商理解真实性的重要性及其构成的多元化,不仅关注产品内涵中的真实性,还要理解居民、社区和地方等真实环境作为动态资源的价值。要想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就必须加强相关利益各方对乡村真实性的重视,使得游客、居民和开发商以及政府管理者都认识到经济利益只是阶段性、局部性的利益形式,不能拿本地区珍贵的生活传统和生活方式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降低真实性的价值,要启发他们去自发地保护乡村特色。

4.2 构建可控、增值、协作的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地经营企业已处于迅猛发展时期,目前初露端倪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模式,将极大地破坏“乡村意象(Rural Image)”的真实性。为此必须采取适度控制规模的措施,保证乡村旅游在个性定制与集约生产之间达成平衡,例如在农家乐等级评定过程中就不宜过于严格规定,以维护乡村对独特真实个性的宣扬。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来看,很多学者都提倡基于地方的乡村旅游小规模经营架构,将其仅作为当地产业的补充。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推进当地实现价值增长的战略性适应(Strategie Fit)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控制者和旅游投资者所形成的乡村网络应有三个层面的适应,包括持续性增权、规模化互补性内生和网络化根植(Cawley,Gillmo,2008)。

毫无疑问,小规模经营的乡村旅游是一种最佳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地居民能够完全承担开发的费用并成为主导者。继而,当地居民的主导作用就能够保证旅游商品的真实性,也就相应地保证了当地旅游的特色。考虑到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渴求和城市休闲需求的膨胀,我们并不僵硬地强调小规模,而是限定其在可控范围,并将乡村旅游真实性破坏与否作为关键的控制点。在可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实现增值,也就是强调乡村旅游发挥反哺当地经济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当地居民在经营乡村旅游的时候将其作为农村经济价值链的重要延伸点,利用乡村旅游的方式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生产链。

乡村旅游地经营的增值路径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将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通过旅游消费进行有机连接、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的纵向一体化;二是强调农户之间加强经济联系、有助于管理强人和精英群体脱颖而出、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的横向一体化;三是着力于整合环境资源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利润增长点、带动乡村旅游地经济的多角化战略等。最终,乡村旅游开发要体现为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协作体制,政府对弱势农户群体权利的保护和企业对最优生产模式的追逐都会殊途同归,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形成利益平衡点,从而摆脱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庸俗化经营的桎梏,减缓或杜绝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民俗、社会结构的负面影响,转以保持乡村旅游特色和真实性为赢利根本,实现可持续开发的商业模式。

4.3 保持原住民比例、约束投资者行为以实现乡村生态的真实延续

人文因素是考察乡村旅游真实性的重要依据,而乡村社区则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地居民是主要旅游资源的提供者和旅游环境的参与者,其本身的存在方式应当被视作旅游经济开发中的优势所在,借此形成当地旅游产品的主题。因此原住民应该获得适度的利益分配地位,以集体共有的方式掌握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所有权,使得一直以来作为公共资源使用甚至受到忽略的乡村整体资源产权得以明晰。

篇8

1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人文因素是保证乡村旅游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乡村原有的文化是有别于都市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可以使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陶渊明式的乡村恬静氛围。保护乡村文化,包括保护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有助于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发展。

篇9

一、重庆市北碚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想落后,难成规模

首先,北碚乡村旅游分散性强,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地位,缺乏行业或协会的统一管理与组织,散兵游勇,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其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不健全。再次,我国乡村旅游一般以村、户为单位,没有做长远、有效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故步自封。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盛地后,游客的“井喷式”涌入,致使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设施严重不足,不仅助推了环境脏、乱、差,更无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体验,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直接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民俗旅游经营者安于现状,不舍得投入资金提升自家软硬件接待环境。首先是在营销宣传方面,总认为宣传方面花的都是冤枉钱,马上要看到效果,万一不来人,钱就打水漂了。 另一方面北碚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使得已有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如停车场地、道路、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都在一定程度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和管理缺失

北碚乡村旅游普遍缺乏懂得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产品创新开发、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北碚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人员是当地人,他们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先进经营管理不懂,信息更新滞后,文化水平有限,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市场前景分析、营销方式等思想陈旧。

(五)乡村旅游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产品消耗严重

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行为也缺乏规范,在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食品袋等垃圾。旅游者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使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减少,游客和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丢弃的建筑垃圾造成了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原本清新自然的空气与绿色环境被污染,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二、构建适应北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体系

乡村旅游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过度开发,少走弯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乡村旅游沿着科学、有序、高效、可持续的道路健康发展。

北碚中心城区、蔡家半岛综合开发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澄江新技术产业区、金刀峡都市农业发展区;还规划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带、中梁山生态修复带、龙王洞山生态涵养带、金刀峡生态涵养带,来保护好北碚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定数量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以古镇古村文化、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特色庄园旅游等为主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全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框架。

三、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全面提高对乡村旅游的思想认识。提高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避免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

(二)制定整体规划布局,优化产业持续发展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突出资源互补,相互补充的局面。以古镇古村为依托的偏岩古镇突出古文化、民俗风情、民俗节庆等主题的乡村旅游;而以金刀峡、缙云山为景区景点依托的乡村旅游充分景区景点配套的优势,打造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各个民俗村特点,对沿街房屋墙体外立面改造、提升,切记不要雷同化设计,对公路沿线及村庄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利用当地瓜、果、粮、菜等干鲜农产品及其艺术制品装饰院落、客房及餐饮场所。在服务风格上突出亲情和乡情,为游客提供周边景区、?摘、娱乐等资源信息,促使密云农产品及其深加工艺术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销售,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美誉度与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四)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有限资金完善发展

政府部门可以有条件的设置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投资资金项目。主要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农业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农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古绿”等旅游资源,以农民或企业投资为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区井冈蜜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要求,着力培植发展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景)区。计划5年内,全区共培育区级休闲旅游农业园(景)区20处,力争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区),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每年培训旅游农业就业人员100人次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托我区井冈蜜柚、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以“打造精品、培育重点、创建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五类农业休闲园区。重点在青东公路沿线着力发展果蔬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区,依托山、白云山等景区建立休闲度假区,在富田、文陂、富滩等乡镇建立以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特色古村为依托的观光游憩区,在城郊及景区周边建立以乡村“农家乐”、“农家游”为主的特色餐饮区,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着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区。

(二)发展重点

集中筛选3-5个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在挂点乡镇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如指示牌等)、环境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等旅游农业相关方面建设,着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壮规模、上档次,树立2-3个旅游农业开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旅游农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片区的建设:

1、引导发展富滩万亩井冈蜜柚观光游憩园区。继续加大开发力度,逐步配套推广猪—沼—果(渔)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区建设,将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高效科技农业园区。

2、开发建设猫儿下水库生态旅游园区。依托库区大片水面,特有生态环境,搞好规划,逐步改造,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果业,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建设好观光采摘区、游猎区、休闲服务区、特色餐饮区、垂钓观光游憩区,着力建成集现代观光农业、山水休闲、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或休闲旅游景区。

3、配套发展新圩从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以新圩从玉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依托渼陂古村景区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独特古村相结合,让游客在领略古村浓厚的“红”、“古”、“绿”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壮观,逐步打造全区独具一格的古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圣地。

4、扶持发展天玉花卉苗木观光休闲区。以景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着力扶持发展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配套,完善花卉苗木观光区、野外烧烤区、休闲服务区等相关旅游农业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区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城建局、工商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分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旅游农业开发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乡村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二)加大扶持力度

1、投资“农家游”等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且合法经营的业户,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①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②城管部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审批有特色的临时建筑,并免收门牌广告费;③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以上的工商登记费。

二是税收鼓励:①凡开办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②从业户投产纳税之日起,由受益财政给予奖励:第1年至第3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100%进行奖励,第4年至第5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50%进行奖励。

2、对被评定为区旅游农业精品景(园)区的前三名建设单位(乡镇、街道、村、园区),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和3000元(评定标准另定)。

3、对新创建的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2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5万元奖励。

4、对一个单位同时获得旅游农业精品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的,只能获得一项奖励,奖励金额按照最高奖励额的项目奖予。

(三)做好发展规划。区农业局要与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将我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各旅游农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街道)或村以及旅游农业园区要在全区旅游农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旅游农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四)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农业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旅游农业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农业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与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实行旅游农业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区旅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家院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农家院和其它经营旅游农业的单位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四是引导建立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通过引入工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我区旅游农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培训工作。要把旅游农业产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区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员培训计划,结合“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各种专业形式的培训工作;同时,引导返乡农民就地创业,利用农村现有产业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