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市场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持续增长,为全区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2年底,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分别是2000年的4.5倍和3.7倍。同期,全区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7717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82元,分别是2000年的4.5倍和4.1倍。在居民收支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4.6亿元,是2000年的7.5倍,年均增长1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消费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区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由过去的温饱型、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生存资料消费在全社会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全区居民消费整体正在经历由量的满足到质的提升和跨越。
从代表消费结构变化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2000-2012年间,我区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34.5%降为30.8%,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47.7%降37.3%,分别下降了3.7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我区居民食物消费开始向“吃好”转化,对粗粮的消费下降,对细粮的消费上升;对粮食的消费下降,对瓜果的消费上升;对植物类食物的消费下降,对动物类食物的消费上升。2001-2011年间,我区城镇家庭粮食消费支出占全年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2%下降到9.1%,肉禽及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由20.6%上升至22.5%;农村牧区居民家庭人均主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1%下降到20.9%,人均副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则由36%上升至40.8%。
从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看,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居民家庭设备支出的快速增长,居民家庭传统家电基本普及,耐用品消费开始从低档需求向高新智能化需求、舒适配套服务化方向转化。截至2012年底,全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5.2台、电冰箱99.6台、洗衣机97.4台,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在我区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通信等基础消费设施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区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以汽车、通讯、住房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推动消费平稳增长的动力。从城镇消费结构变化看,2000年,占据城镇消费总量前三位的是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2011年变为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从农村看,2000年,占据消费总量前三位的是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2011年变为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及交通通讯消费。可见,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交通通讯都是本轮消费增长的热点,也是推动全区消费结构升级的亮点。
(三)消费模式多样化
随着我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相关新兴产品及其服务的迅速发展,我区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模式也呈多元化趋势,尤其在节假日,除了购物、聚餐等传统消费方式外,旅游、娱乐、运动健身等休闲消费方式也广受欢迎。另外,随着物流、支付、售后保障等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消费者热衷于网上购物,网购成为我区居民购买日用品、家电类、服装乃至更大件商品时的重要选择。根据电子商务网站监测数据显示,在2011年中国网购订单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省市中,内蒙古排在第二位,订单量同比增长178.7%。
二、我区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对全区GDP贡献率逐年缩水
过去10年,我区保持着高强度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尤其2009年之后,伴随着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更加强化了投资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2002-2012年,投资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73.8%上升至85%。与投资率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全区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2012年,消费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0.1%下降到30%。高强度的投资虽有助于维持经济总量规模,但对于民生改善并不明显,我区居民收入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快速提高。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6%,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城乡消费差距持续扩大
2012年,我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2.3%,但农村消费只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5%,农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未能转化为实际消费。一是农村消费增幅明显低于城镇。2000-2012年,全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低于城镇13.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市场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2000-2012年,农村实现零售额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7.4%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12.5%。三是农村市场整体消费水平较低。201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638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2%,北京的79.3%、浙江的77.1%、新疆的93%,排名全国第10位。
(三)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目前,我区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但居民食品支出仍高达32.2%,同时,在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保健等服务性消费仍相对较少,消费结构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一是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仍然较高,教育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挤出效应较大,影响消费品的升级换代。由于我区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住房、交通通讯方面的预期支出不断增加,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导致普通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影响其他消费领域的支出。以全区城镇居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为例,自2001年开始,医疗、住房、文教娱乐消费比重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18%增长到2011年的21.8%,增长了3.8个百分点。而同期其他杂项消费比重随之下降,由2001年的5.2%下降到2011年的4.1%,下降了1.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供需失衡,居民社会化消费比重不高,非商品消费增长缓慢。由于我区文化教育、娱乐、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及其配套商品供给不足,此类消费增速缓慢。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为例,2006-2011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1%,比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14.8%)低3.8个百分点。
三、扩大消费的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导致投资消费失衡、内需外需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居民的收入占比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解一系列经济难题的首要工作。提高居民的收入,一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证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平均增速要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加快建立资本所得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宏观、微观比较制度,引导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三是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四是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在城镇,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在农村,要加快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二)增加有效供给
针对当前我区城乡居民消费已逐步由吃穿为主的生活性消费向以住行为主的服务性消费升级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科技、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物流、休闲等新兴行业,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产业,培育信息、金融、保险及租赁等现代服务业,以便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为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提供发展保障。
篇2
[关键词]肥料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金融危机的余波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我国肥料企业处于困境之中,我国长期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一般都使用农家肥,加之危机的到来,使肥料市场整个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化肥产能过剩,成本上涨,化肥滞销,这都给肥料企业带来了挑战,促使肥料企业开始看到自身市场营销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我国肥料市场和肥料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肥料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了化肥成本。第二,化肥价格难以适应市场价格变化。由于国家对尿素等重点产品实行指导价,对其中一些产品实行申报价,对于化肥价格的市场干预过紧。最近时期内,化肥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因为生产原料完全市场化,化肥产品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工艺差别也很大,流通环节非常复杂,此时,价格政策制定和调整就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比如,当前规定的尿素出厂价不但低于市场价格,甚至还低于尿素生产成本。第三,农民实际购买量下降。当化肥零售价格普遍升高,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农民购买的肥料量开始减少。第四,生产、流通企业都面临着压力。部分氮肥企业出现转产迹象,磷肥企业普遍亏损,开工率明显下降。磷肥产量持续下降,氮肥与磷肥的库存量增加,这给生产和流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化肥产业的困境一是由于产能过快,我国化肥产量在过去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生产成本的普遍上升,使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三是由于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四是国家调控的影响。
化肥行业上游是市场化的原料市场,下游是价格承受能力低的农民,要扶植农业,还要保障企业的效益,给化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矛盾。而且化肥价格上涨高于粮食价格,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1.2 我国肥料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过去肥料不存在营销,农民就需要去供销社购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营销理念从国外传到国内,营销热开始蔓延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因为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肥料企业没有把营销这一观念放在自己的主导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肥料市场的营销相对于国内其他领域有着滞后性。
肥料企业的营销方式面向农民的只有广告营销这种单一的模式,营销手段缺乏多样化,可能是由于肥料企业还没找到应对的有效的营销手段,或者说肥料企业根本就忽视了这一市场的主体人群。
现代营销理念一个巨大的成功就是直销模式,无论是安利还是戴尔,都是直销模式这种低成本、大范围的经营手段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肥料企业的营销方式并没有把市场直接做到目标群体中去,肥料企业和农民的中间还隔着经销商,这种营销方式利字当头,企业和经销商只顾得谈利润、谈返点、谈收益,却忽视了终端客户——农民的需求,这种短视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农民对于肥料的抵制情绪。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利润,而忽略了对于自身产品技术的研发,直接导致了品牌效应的弱化,还没有哪家化肥企业的产品能像时风农用车那样,在农民中间引起广泛的影响。
2 肥料企业市场营销问题的解决对策
肥料企业虽然针对的目标群体是农民,但是也要建立现代的营销理念,把农民当做消费者,要针对消费者制定企业的营销战略,不能只依靠经销商,而漠视消费者的存在。
2.1 加大对农民的产品宣传
广告宣传是最有效的影响方式,这样可以让企业的产品有一群最终的忠实消费群体,让企业的品牌在这部分真正需要维护的消费者中产生可靠的品牌忠诚度。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农村市场的宣传费用比较低廉的优势,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做一些知识培训,讲授一些农业知识,让农民真正认识企业的产品,加大农民对企业品牌知名度的认同。
第一,传单的派发。传单的派发不要停留在经销商的手中,要切实挨门逐户地发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直接接触到企业的产品知识宣传单,同时宣传单的设计也要根据农民的欣赏水平来做,他们需要的是简单而又直观地理解宣传手册。
第二,经常做一些专家讲座。进行专家讲座,让农民觉得企业是真正在为他们服务,同时解决一些农民在农业上的技术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不能让农民一看就知道你是在宣传自己的产品,要认真策划,做好农民每个农业季节的知识讲座,让农民学到农业知识和企业的产品知识。
第三,建立产品实验基地。免费提供一些产品做试验,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产品的作用,口口相传,起到良好地宣传作用。
2.2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营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淳朴的农民尤为如此,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肥料在使用中的问题,不能丢下不管。
第一,肥料企业应建立售后服务部,建立农民产品使用档案,并且定期对使用过产品的农民作一些电话回访,或亲自到农民家中去了解农民在使用后的情况,及时反馈到企业市场部。
第二,通过农民的信息反馈来了解肥料的使用情况,让农民主动与企业沟通。
2.3 做好经销商的选择与管理
经销商目前还是肥料企业关键合作伙伴,企业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要让真正能认同企业营销策略的经销商来与企业做到同步发展,不要一味地选择大的经销商,因为越大的经销商,其手中的产品越多,那么要让他们主动去推销的话,他们自然就会推销一些利润高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只能用为摆设,或者一种与其他产品对比的样品了。
同时应该加强对经销商的督促和管理,建立市场督导部,在帮助经销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使之能在企业的营销战略下经销企业的产品。
3 结 论
肥料企业要与时俱进,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与方式,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何汉艺.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2006(11).
篇3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于其和传统经济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网络经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改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消费已经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网络经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作出述评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篇4
其实越是真正国际化的、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往往身份明确,比如真正已经走向世界的华为、中兴等企业,其中国身份也是它的全球影响力的一部分。而往往越是内销的消费品,越是愿意起洋名,越愿意让自己的企业和某种西方的元素有紧密的联系。自身的品牌无法确立,却以洋品牌的名义出现,这是当下不少企业的选择。这个现象其实非常值得深思。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这些企业缺少文化自信,随波逐流。这些企业也确实在品牌的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但其实问题的复杂性更值得我们关注。企业做这样的选择往往也并不仅仅是思想狭窄所致,而是当下环境的变化引发的复杂情势所影响的。在金融危机之后,当下的全球消费市场正面临着相当深刻的变化。有两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市场。中国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者和“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在全球消费中的影响力已经迅速地凸显出来。
中国内部消费的“全国化”的趋向对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清晰。这使得中国原来仅仅是生产和制造大国的形象有了深刻的改变,中国拉动全球消费的能力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今天引起大家关注的诸如苹果产品的流行,奢侈品的追逐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企业原来的“走向世界”的模式似乎也面临新的挑战。十年前我们的一些企业希望通过迅速国际化,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希望成为索尼、三星这样的全球性企业,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努力由于全球消费环境的转变,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是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使得企业必须在国内市场有所作为,因为世界上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企业都希望在中国这个增长最快的市场上获得成功。但中国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又使得本土企业在本地的竞争中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的一些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不信任让人困扰,一些企业原来在高速成长时期在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不少企业缺少高端战略,只能采取策略性的应对,而用洋品牌的名字进行营销就是一种便捷的选择。这其实是在现实中国市场高速成长和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要求之下,企业被动的选择。
篇5
>> 我国当代女装消费特点与趋势 我国蔬菜产品比较优势及形成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房价形成的原因及走势分析 我国女性足球球迷形成的原因分析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不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弱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我国成品油走私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国价格水平运动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网上药店发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遭受国际反倾销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遭遇反倾销制裁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领导干部学习特点及影响学习成效原因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和集群特点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晏菁.放大底部财富:掘金中国新型金字塔底[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0(7):21-23.
[4]艾瑞咨询.2011Q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增长迅猛,交易规模近2000亿元[EB/OL].http:///17/20111024/153881.shtml.
[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百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邓晓辉,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
[7]人民网.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首次在京[EB/OL].[2011-06-10].http://.cn.
[8]李志起.当茅台“被LV”[EB/OL].[2011-11-24].http://.cn.
[9]崔丘.杭州消费能力内地拔尖[N].每日商报,2011-11-01,4.
[10]中国大城市结婚花费统计一览表[EB/OL].http:///news_show.asp?id=865.
[11]浙江汽车网.杭州豪华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EB/OL].[2011-11-09].http://.cn/05car/system/2011/09/017981574.shtml.
[12]肖菁,陈聿敏.滴答一秒,178笔订单成交[N].钱江晚报,2011-11-12.
[13]姜彩芬.面子与消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4,68-69.
[14]李华振.迎接个性消费[J].企业研究,2000(1).
[15]于宁.现代企业管理“斯芬克斯之谜”解读[J].管理世界,2010(6):182-183.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农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9-0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降的形势下,人们充分认识到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选,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国家将扩大消费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并借此机会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农村消费总体可概括为消费需求低迷、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有效消费规模较小,但潜在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加上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普遍缺失,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实际消费。据统计,自2000―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46.4%下降到36.2%,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消费率远低于世界75%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率则由15.3%下降到9.6%,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下降到2006年的26.4%,占2/3人口的农村只消费了不到1/3的商品。同时,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急需的农机具、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偏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供应较少,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并不符合农村消费实际,有效商品供应结构不合理。加上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但随着农民实际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和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消费潜能将会得到有效释放,消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是农民。
1.农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不足。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农产品相对价格则逐年下跌,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足7倍。近年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8.4%下降到2006年的12.5%,6年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降预期强烈,大约2 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收入预期大幅降低,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农民消费存在较大后顾之忧。医疗、教育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需要自己掏钱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农民注重储蓄而压缩消费,社保支出大大压缩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空间。看病是农民的最大顾虑,一场大病可使普通家庭倾家荡产,农村医疗卫生社保体制改革虽已启动,但在三五年内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一名在校本科生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元左右,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700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四年不吃不喝才能拱出一个大学生。另外,农民还存在住房、养老等经济压力,在此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日常消费。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消费观念落后。受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崇尚节俭、提倡克制、反对奢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农民往往量入为出,而不会盲目扩张消费。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大多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个别特殊商品,大部分消费品仍是自产自销,且多为基本生产、生活所需,服务性的消费品较少。同时,由于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民信贷消费、超前消费意识。
4.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环境较差。农村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市场价格监测机制滞后,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消费安全感较低。许多商家盯住城镇消费群体,而对巨大的的消费农村市场研究不够,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农村交通不便,商品信息宣传渠道不畅,农民对新产品的了解不够,消费较为谨慎。相关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网点较少,“三包”承诺难以兑现,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1.加快农业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改变农村初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配合不合理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二是保护农民土地、乡镇集体财政等合法权益,做好政府财政支付转移工作,加快社会财产由政府向民众转移的步伐,扭转“国富民穷”的局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三是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农产品价格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命脉,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力、见效最快的政策杠杆。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机制,扩大农产品保护价范围,使保护价水平随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国际价格的波动以及居民整体收入的增加而相应提高,遏制农产品价格与第二、三产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趋势,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稳健、持久地贯彻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承包制度等既定农业政策,提高政策稳定性,增强农民政策预期,为农民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彻底减轻农民费税负担,保障农业产出能够真正沉淀在农村,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积累物质资原。
2.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真实收入。一是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积极探索和培育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料配置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出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坚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企业合作,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彻底化解农业“大生产、小市场”的矛盾,使农产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差、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扩大政府在农村社会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增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和可支配资源的供给能力,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农民底线经济安全感,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制引致消费的效应,引导农民将以前用于购买社会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向消费领域,加大财政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
篇7
我国养龟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新兴产业.还处于“一家一口池,一家一个价”的个体、小型、竞争无序状态。各地养殖户利用各自资源品种、传统技术、信息渠道、销售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家一户为主体的产、供、销经营体系和销售网络,占领了甲鱼市场萎缩后形成的有限市场空间,显露出龟类产业雏形。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养龟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存在问题
1、个体生产形式和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以及地方品种资源、养殖户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和认识的局限,养殖质量良莠不齐乌龟个体生长缓慢。有的养殖户存在着较大盲目性,对自然繁殖能力较强的优良龟种如七彩龟等,不知珍惜资源,甚至作为馈赠品,赠送给购买其他龟种户。在定价上,生长快的龟种就定低价,生长慢的就定高价。结果,生长快的良种龟种却作为劣等龟种销售.生长慢的低级龟种又成了高价龟,使得乌龟价格脱离龟种的真实品位,误导了消费者和养殖户。
2、在销售中,存在一龟多名现象,在高利润诱使下,有的养殖场家以金头龟冒充金钱龟,以捕捉的野生龟冒充驯养龟,有的甚至把吞下鱼钩的受伤野生龟作为驯养龟出售,还有个别场家以病龟冒充健康龟,以涂颜色、修尾巴、整裙边的造假手法,以劣质龟冒充良种龟出售,使消费者蒙受较大损失。
3、乌龟生长慢,见效慢,不如“买来卖去”见利快,在这种心理指导下,养殖户倒种、炒种的多,建养殖池多为暂养待售。“养殖户”实际上是“二道贩子”。养殖者无心钻研技术,乌龟养殖技术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限制了乌龟养殖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趋势
1、树立品牌意识。目前国内各地养殖的常见乌龟品种有20多种,其中属于我国和东亚、东南亚共有的特产品种占60%,我国特产20%,引进品种约20%,WTO的来临,国外的龟种将大量涌进国门,迫使我国龟类养殖经营机制尽快转换,与国际市场接轨。树立品牌意识,像保护发展国宝“大熊猫”那样,重点养殖、优化开发那些能与世界龟类产品相抗衡的珍贵特产优良龟种。在这方面,国内一些有远见的养殖场家已有所警觉,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科协养龟场已着手对良种乌龟进行深层次多领域开发,实验成功了金头龟旱养技术,鳄龟、鹰嘴龟树养技术。将黄喉水龟、平胸龟培育成形态珍异的绿毛龟,出口国外效益增加l0倍左右。今年5月,国家专利局又受理了该场绿毛龟帘养专利,为保护品牌.该场已为自己数万只良种国产乌龟注册为“龙头阁”牌商标,并上了“因特网”,完成了人世前的准备工作。
篇8
【关键词】休闲食品 发展前景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休闲食品,俗称“零食”,通俗来说就是和主食有所区别的食物。一般来说,休闲食品是指人们在空闲、休息时所吃的非主食类的食品,如糖果、肉制食品、膨化食品、干果等,休闲食品在产品属性定义上,属于快速消费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格局也开始了转变,休闲食品行业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展,休闲食品产业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大力发展和对于休闲食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未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品牌的塑造,同时,休闲食品的生产工作也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安全化和标准化,而中高端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行业争夺得焦点。同时,休闲食品连锁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化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研究休闲食品有助于更好促进食品类企业的发展,把握休闲食品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有助于企业制定相关对策,有助于食品行业的不断壮大。
二、休闲食品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休闲食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1)休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的休闲食品市场需求额超过千亿元,市场规模逐渐地增长,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地增长。所以休闲食品消费速度也在跟着快速增长。在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中国传统特色小品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化,休闲食品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食品消费中的新宠。从2004年到2014年,全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从1931.38亿元,增长到9050.18亿元,10年间净增长7118.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为16.70%。据测算,到2018年,休闲食品产值有望达到该发展阶段的顶点,增速最大。根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高出食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仅仅在食品企业的注册这一项就已高达了10多万家,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休闲食品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
(2)休闲食品市场开始整合资源。受到产业链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休闲食品的市场集中度比较强。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休闲食品市场的一些巨大空白,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整合当地的企业资源,大力培育有关于休闲食品的特色市场,并且将休闲食品的生产开始与本土的农业资源紧密相连,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农业的资源,产业集中度较高,也就形成了拥有众多具备独特资源优势的休闲食品种类,引导着中国休闲食品发展的潮流。
(二)休闲食品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休闲食品行业存在的不足。我国的休闲食品大多属于传统休闲食品,作为区别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种类,在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目前我国的休闲市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发展规模小,休闲食品销售额只占我国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亿元的2.57%;其次,休闲食品企业种类众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市场竞争力弱;行业集中度较低。其次,生产经营分散,我国前十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占30%;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质量缺乏信任,最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企业的食品安全存在担忧,而近年来休闲食品消费总量每年均以双位数增长,高于食品行业平均增速两成左右。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休闲食品约30克,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3200克的9.3%,这说明我国休闲食品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
(2)新休闲食品行业亟待整合提高。休闲食品在新产品开发以及生产渠道建设和销售渠道建设、生产技术等方面,本土的休闲食品企业均落后于一些外资品牌,无法跟上大市场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并且大多都集中于低端休闲食品市场,我国的中高端休闲食品市场是一直被外资垄断着,外资、合资企业占据了休闲食品大量的市场。再从市场品牌的竞争来看,休闲食品的品牌集中度比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中国的几大休闲食品企业都比较集中开发谷物膨化类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同行竞争激烈,对外竞争力弱;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强大,导致目前国内的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比;另外在包装方面,国内除了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企业、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颜色及品质还不够完美;因为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化的水平比较落后,使得许多新型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一个巨大空白期。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休闲食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休闲食品行业有很多新进入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将成为关键之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逐渐看重品牌的打造。一方面,随着我国休闲食品市场发展的成熟,国内休闲食品的产品的包装、质量将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品牌的作用肯定变得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很多休闲食品企业已不再局限于生产日常的随口零食,而转变成加餐品,成为每日正餐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替代品,而且亚健康现象的扩大化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使得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越来越重视,所以休闲食品不仅是美味更要变得安全健康。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休闲食品企业需要制定相应对策,要求休闲企业不仅要从外部改变,开发绿色新产品,创新科学技术,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更要注重挖掘企业品牌内涵,看重推广品牌价值,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越战越强,才能在发展的潮流中处于不倒的位置,才能为中华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亚军.周黑鸭把“秘方”标准化[J].中国经营报,2011.
篇9
关键词:肉牛产业;对策;分析
1 内蒙古肉牛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一)内蒙古肉牛产业链现状
内蒙古依靠天然的草原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内蒙古的肉牛产业已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包括肉牛养殖的大型养殖场、具有一定年生产能力的屠宰加工企业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现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有通辽市的科尔沁牛业等,规模化生产使得牛肉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对于整个肉牛产业链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纵观内蒙肉牛产业链条的发展,主要还是牛肉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重点在于牛肉的生产量,而对于牛副部分加工乃至最终流通到大众消费市场,可以说几乎不涉及。而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肉牛的发展优势受到挑战。目前肉牛产业因成本等的上升,牛肉产品等的效益增值降低,单一或简单的肉牛产业链不利于内蒙古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增势发展,如何增加肉牛产业链条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成为该产业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内蒙古肉牛产业链发展分析
现有的技术及统计分析表明,牛副品具有很强的专用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牛副品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经加工提炼可作为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的主要原料或成分。但牛副品因其收集难度较大、利用程序较为繁琐等问题导致牛副品的利用率极低且长期不受重视。
内蒙古肉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可将牛副产品产业化纳入其中,发展牛副品产业链条,摒弃原先将牛副品废弃或简单原料化的处理方式,发展牛副品深加工,分层次加工成各具特色的原料用品、制成品等。同时,技术发展和先进设备的开发为牛副品产业链条深化延伸到保健品、化妆及医药行业中去提供了有利可行的保障。牛副品产业链条建立后将为牛副品的综合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使得牛副品附加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牛副品种类多样,精加工后多元化参与到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的利用过程中去,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2 加快内蒙古肉牛产业链延伸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促使产业组织优化
促进肉牛业发展,走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使肉牛产业组织趋于优化。肉牛业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小农户与育肥场、屠宰厂、消费市场等连接起来,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组织协调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各环节高效联结。对于大型企业可依据自身实力形成肉牛育肥场或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集团,走集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提高我国肉牛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可以推行"企业加农户"的组织模式,价格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制定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产出数量和质量直接与农户利益挂钩。
(二)原产地品牌保护
内蒙古肉牛产业化发展态势稳定,但牛肉的品牌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牛副产品加工出来的部分制成品更是无品牌可言。内蒙古牛肉类食品为天然绿色食品,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品名及产地等杂乱。由于目前缺乏优势品牌的包装、保护及利用,使得乘机钻空者冒充内蒙特色牛肉的生产现象存在。注重原产地品牌保护需要从肉质源头到成品销售统一保护,采取防伪技术化包装,且带有原产地标志及绿色级别标志,进行品牌化宣传和销售,突出内蒙古牛肉的特色,提升产品竞争力。对于肉牛副产品现有能力可加工的熟食及保健品等严格管理生产程序,促使副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同时强化原产地品牌保护。
(三)建立物联网全程有机溯源信息化平台
为从根源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强化对物流信息的管理,在RFID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机溯源的信息化平台,便于肉牛副产品在生产、运输、存储等方面的信息获得,使得产品的各项信息能够追本溯源,既能有效解决仿冒生产问题,也可避免出现原料收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卫生问题。物联网本身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信息,找寻合作生产企业或销售商,有效推动肉牛副产品的销售;信息更为透明和真实极大的拉近了网络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产品的销售渠道得以多元化发展。
(四)政府推行有利政策支持
自治区政府首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的发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欢迎国内外及本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内蒙古设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对相关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联合有关高校和科技情报机构,建立资源共享的生物科技数据库和信息网;政府针对生物医药研究和产业化的高风险及高投入特点,采取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组织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器、动物副产品收集站及动物血深加工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样机试验中心等,加速生物医药成果向保健、化妆等行业转化,提高医药应用性。针对引进先进设备和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尝试购进设备并采用有偿使用措施,联动企业和高校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地位
(一)经济增长迅速刺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上升,原有的楼市供求矛盾加剧,最终给我国带来了更大的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
(二)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体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2006-2008年连续三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域的资本进入,这也是2006-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资金缘由。在扣除外贸成分以后,房地产业是一个举足■杨志银(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贵阳550004)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住房作为不动产是一个特殊的商品,既具有消费功能,也具有投资功能。近年来,大量投机资金大规模进入房地产领域,推高房价。这也导致国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居民的自住性消费无法得到满足。本文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市场消费中的作用,并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政策房地产市场消费轻重的经济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产业成分之一。
(三)房地产业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支撑首先,房地产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渡时期的重要产业。我国在外需不足的前提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其次,房地产是我国面对金融危机压力、刺激就业等方面不可忽视的行业。这主要是由房地产作为我国产业机构的中间产业链条所决定的。总之,由于我国内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竞争力不足,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情况下,房地产是我国扩大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产业。
(四)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年的普通居民,几乎有50%以上的收入属于个人的住房消费。住房消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牵动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与我国银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也是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当前我国房地产税收政策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
1.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减去税法规定扣除项目后的余额。规定扣除项目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土地开发成本及费用、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和费用(或旧房和建筑物的评估价格)、与转让房地产相关的税金、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20%的,以及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此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2.企业所得税。根据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房地产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允许扣除的成本项目可分为:土地实际成本,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七通一平费(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排洪、供气和场地平整等方面的费用)、管理费用;住宅和其他商品房开发实际成本,包括土地开发费、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程费、配套工程费、管理费用。但是作为土地增值税加计20%的扣除项目不得在计算企业所得税中列支扣除。
3.营业税。营业税政策中涉及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是两个行业:一是建筑业;二是转让不动产,因此房地产涉及的营业税税率主要是3%和5%两档。它是对在中国境内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按税率计征的一种税赋。营业税税法中规定,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及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营业税。以房地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行为,不征营业税,但转让该项股权例外。同时,对自建自用的房地产免征营业税。2008年3月1日起出租自有住房,不再区分用途,一律按照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4.房产税。房产税主要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由经营管理单位缴纳;产权属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由集体单位和个人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者、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或产权未确定以及承典纠纷未解决的,应由房产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经营方式采取两种方式计税:一是纳税人经营自用的房产,以房产余值计税,即从价计征;二是将自有房产出租经营,以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即从租计征,税率为12%。
5.城镇土地使用税。该税是国家按使用土地的等级和数量,对城镇(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赋。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按照规定的税额计征,实行定额税率,按年计算,分期缴纳。
6.契税。契税指由于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屋买卖、赠予、交换等发生房地产权属转移时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税。
计税依据依不同的房地产权属转移方式而不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为成交价格;土地实用权赠予、房屋赠予,由征税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土地使用权交换和房屋交换,为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的价格差额。如成交价格或交换价格差额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并无正当理由,由征税机关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实行3%-5%比例税率。同时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的公房以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免征契税。
7.印花税。印花税是对中国境内经济活动中或经济交往中书立的或领受的房地产凭证以及在境外书立、受我国法律保护、在我国境内适用的应税房地产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计税依据是书立、领受的房地产凭证所承载的资金量或实物量。
针对不同的凭证情况实行两种税率:一是比例税率,适用于房地产产权转移书据、房屋租赁合同、房地产买卖合同;二是定额税率,适用于房地产权利证书以及合同金额无法确定的凭证,为每件5元。
(二)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1.结构不合理,税基交叉,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现行涉及房地产业的税收结构松散繁杂,各种税之间主辅作用不清,调节单一,个别税种设置重叠,存在重复征税现象。一方面,土地增值税与所得税、营业税交叉重复;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在对房屋同一目的物征收时缺乏科学性。营业税与土地增值税计税依据存在重叠,从而造成对房地产开发转让业务的重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土地的保有或投机行为。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契税和印花税税基交叉性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征税。此外,房地产出租法人负担的各类税收税基的交叉性,房地产租赁业务税收也存在重复征收的情况,不利于我国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发展。
2.征税范围相对狭窄,调节功能弱化。
税种繁多,收费复杂,租费杂乱,征税覆盖面窄,房地产税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偏低,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严重投机炒作造成房价快速上涨、泡沫四起,进而使得房地产税类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微弱,抑制了房地产税收作用的发挥。我国房地产评估制度不健全与评估秩序混乱,使得房地产各个交易环节的计税依据难以科学合理地确定,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抑制房地产投机的作用十分微弱。
3.消费流通环节税与保有环节税赋不协调。目前我国房地产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房产和地产的消费流通环节,而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种非常少,房地产存量税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正是因为这种不平衡,导致了房地产流转环节的税费过于集中,增加新建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扬,提高居民购房的门槛,影响房地产消费市场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大量的土地使用权由企事业单位无偿取得,并近似无偿地持有,我国对房地产保有、特别是土地的保有税赋过低。这一现象不能很好地抑制市场对楼市的炒作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放任房地产、土地的投机炒作者坐等资产升值,而不必担忧资产保有期间的成本,造就我国目前大量闲置、空置房产。
4.税收体系不完善,税收政策存在一刀切现象。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房地产税收体系,而是体现在各个现有税种税收政策之中,这不利于行业税收政策的宏观调节。
现有房地产税收政策措施,很少针对不同性质的房地产需求而给予区别对待,大部分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特点,规定统一的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住房市场的消费。
利用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利用房地产高额税率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
首先,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高税收,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保值增值的功能。
同时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闲置房以及空置房的税收调控。其次,对我国的第二套房产购买征收重税,开征资本收益税,抑制居民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
(二)对投资性房产需求和自住性房产需求区别征税
,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模式,把房地产转让收益归入个人或法人的综合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加大对我国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建设,进一步肃清当前税收政策中存在的税基交叉、重复征税等问题,平衡房产消费环境的税收负担。根据房地产实际占有权属时间长短征税,区别投资性和自住性房产交易的税收,保护合理的房地产需求,增加投资性房地产需求的交易成本。
(三)对低收入购房者实施差别税收优惠政策
在现有财政以及货币方面优惠政策基础上,税收政策应该区别不同收入水平的购买群体而实施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购买自用住房,可以适当考虑给予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按揭贷款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减免相关的利息支出。
考虑与其他相关财产类以及所得税类相结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款给予一定年限的抵扣减免。综合考虑我国现有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避免相关税收的重复征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免征或者减征,刺激我国住房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我国房地产市场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存在税费相挤现象,通过开征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物业税,可以有效解决这种税费相挤现象。通过征收物业税,将一次性缴纳的大部分房地产税费转化为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分期收取,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购房水平,有效降低消费流通环节的税费负担,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负担,增加楼市投机者房产持有成本,可以有效改变中国目前阶段楼市价格非理性上涨的现象,从而抑制楼市的投机行为。
(五)通过结构性减税保证房地产市场税收收入
有保有压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税基交叉、重复征税等税收问题,按照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市场增加保有环节的税收原则,适当地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结构性减税。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需要,对不适应我国地产发展需求的税种给予一定的减免甚至取消,适当取消房地产市场的耕地使用税,减免契税等。增加保有环节税收,降低房地产市场由于结构性减税所带来的税收收入压力,使得房地产消费环节的税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合理引导我国房地产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李文.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税务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