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的出台,如何抓住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皖江城市带示范发展的良好契机,对于合肥市实现在“十二五”时期中的大跨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则从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状况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利用程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四大方面,选取23个基础指标构成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综合性原则,借鉴国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和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的成果,本文构建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指标、分层指标、基础层指标三个层次,四个大项,23个小项,最终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3.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况,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收集的指标数据,对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现状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3.1 样本分析结果
我们先对参加这次因子分析的变量进行描述性说明和统计检验。
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这次共23个指标参加了处理,每个指标共有6个样本,没有缺陷值,参加率为100%。
统计检验:
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
3.2 确定因子变量和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构造因子变量是因子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因子分析中有许多确定因子变量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轴因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较为广泛的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3个,可以看出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98.487%,说明这六个主成分己经解释了所研究经济现象的98.487%,可以认为抽取的主成分是合适的。(一般来说,社会研究抽取的解释度在75%以上就可以认为是不错的)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可以看出,由于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各个因子中各原始变量的系数有了明显的变化。成分1主要包括了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利用指标,同时也反映出了经济效益情况,体现了工业质量方面的情况;成分2包括了资源利用与环保能力和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现了工业化持续发展潜力方面的情况;成分3包括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电信业务总量占GDP总量比重两个方面的指标。
3.3 计算因子得分及新型工业化总得分
我们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来计算各主成分分值,利用如下公式:
成分1=0.114*Xl-0.005*X2-0.135*X3-0.002*X4-0.072*X5+0.210*X6
+0.103*X7+0.061*X8+0.174*X9+0.260*X10+0.120*X11+0.054*X12-0.123*X13+0.067*X14+0.282*X15+0.190*X16+0.142*X17+0.018*X18-0.073*X19-0.079*X20-0.092*X21-0.234X22+0.096*X23
以此类推,分别求出成分2和成分3的值。
为了得到合肥市2004-2010年的新型工业化总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利用以下公式:F=83.947%*(成分1)+6.121%*(成分2)
+5.223%*(成分3),其中:F称为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公式中的83.947%,6.121%,5.223%,分别是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方差贡献率。结果如下:
表3.1 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情况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F值 -0.517512 -0.448587 -0.241396 -0.326731 0.293413 0.914183 1.116856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特点:
(1)近几年,合肥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略微波动中稳步上升的态势,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除了2007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微弱的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特别是在“十一五”的2006-2010五年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从经济指标的绝对数上来看,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处于水平较低,质量不佳的状态。
(2)科技进步、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是推动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3)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成为影响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由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保护能力为主要构成成分的F2,虽然F2的值由2006年的-0.845506703到2010年的0.716565668,但是其方差贡献率为6.121%,严重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4.“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分析
4.1 “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
本文在构建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指标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十二五“时期的各个经济指标进行预测,从SPSS软件自带的十一种数学模型中基于理论上合理、统计可靠性高、预测能力强、简单适用、模型自身适应能力强五个原则下,选取与指标拟合性高的模型对相应指标进行预测。
根据测度,我们发现合肥市工业化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从经济普查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发现制约“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也是较为复杂多变的。
4.2 制约“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
(1)工业化结构不合理,难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229家,其中采矿业有2家,占总企业数的0.090%;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企业有21家,占总企业数的0.942%;剩余企业为制造业企业2206家,占总企业数的98.968%。从这些数据来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出占据工业价值量的主要地位,这说明合肥市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较大,是一种偏轻农、偏原材料工业的结构模式。这一结构已经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
(2)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动力不足,制约经济长足发展
2010年末,有R&D人员15173,而全年的专利申请通过数为4007件,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20.321%,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仅占单位从业人员的9.682%,科研型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动力,制约了合肥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3)能源和资源的劣势限制了合肥市的发展劲头
合肥市靠近长三角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其吸引了较多的经济效益状况良好的企业入驻。但是合肥市的能源和资源的储藏量成了合肥市明显的劣势所在,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只能是借用其他的优势去弥补,这就大大降低了促进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阻碍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劲头。
5.结论及建议
5.1 基本结论
(1)“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将呈现快速发展
根据第4部分中对合肥市“十二五”时期各个(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5页)经济指标的预测值,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对比2011年至2015年的数据就能清楚的看出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取得较快的发展。
(2)科技进步、信息化是推动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动力
根据第4部分中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11年的69.358%到2013年的71.551%再到2015年的74.271%,呈现出叫快的增长速度;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也是持续增长的,从2011年的4.760%到2013年的4.824%再到2015年的4.886%,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3)资源消耗成为合肥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阻力
由于合肥市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合肥市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处于劣势低位,导致能源与资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2 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合肥市要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资本集中,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现有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潜力的大的优势企业和一些重大项目为基础,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指成为合肥市工业的主导力量,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2)树立工业创新意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促进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关系到合肥市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弥补资源短板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参考文献:
[1]CHIUNG,CHIANG.The government strategy for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aiwan[J].Technovation 21,2001.123-132.
[2]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毛文娟,魏大鹏.天津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探索[J].统计与决策,2005(4):34-36.
[4]李美洲,韩兆洲.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10-14.
[5]许跃辉,石丽娟.“十二五”时期安徽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及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4):62-68.
[6]游达明,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16-119.
[7]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产业融合;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102
1 文献综述
工业化理论主要产生于发展经济学理论。钱纳里认为:“工业化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张培刚认为:“工业化即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他们都是从结构转变意义上解释工业化的。
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进行了研究。刘世锦(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的一些重要特点。任保平(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定位,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的转型,认为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提高工业化质量和功能的新阶段。陈冬(2006)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工业――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
也有学者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汪斌,余冬筠(2004)运用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估计了信息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次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张继良、杨仁发(2008)阐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模式创新、动力机制,提出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
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观点,目前国内学者从两化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还不多。
2 新型工业化的界定
2.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产业为依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通过两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过程。
2.2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群的核心和领头技术。信息产业转变了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信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可以改进传统技术,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信息产业的高渗透性,是它能够很快渗透到第一二三产业,尤其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信息产业可以显著吸纳就业,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信息产业的低消耗、低污染特点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信息产业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其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工业化。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同时能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远远没有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垄断,加大经济开放的程度,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才能保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有效组织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所倡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而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适合集约化增长方式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协作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企业间上下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内部经济的外部性,促进企业持续进行集群式创新,实现企业内的规模经济,是一种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学内涵
在十六大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思想,极大的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的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两化融合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两化融合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1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产业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产业融合开始大规模扩展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现象,它表明了产业融合与信息化之间确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正是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之间的资产通用性,产业间分工内部化,使产业融合在比较稳定的技术创新、合作竞争等驱动力的作用下得以发展并显示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为广泛的产业融合创造了根本的物质技术条件。
以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为例,这三个曾经边界清晰的产业,因为信息内容产品的数字化以及信息终端的融合,使得这三大产业开始有所交叉,产业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开始互相竞争,三大产业逐步走向融合,并且推动着管制部门、管制政策也逐步走向协调和统一。
目前,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的各产业部门持续深入地渗透,信息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在各产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由于这些信息和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其结果必然导致部分产业的资产之间实现通用,最后走向融合。
3.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生与融合
我国现在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主要载体,而信息化是工业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利用和协调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促进“两化”的共生与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传统工业要实现高效、节能、环保,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这就必然要求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新型工业化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本质是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从而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3.3 两化融合的作用: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人才需求
由于放松管制、降低产业之间的壁垒等原因,产业融合使资源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提高产业效率。根据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代替竞争力衰退的产业部门实现的。产业部门的优势地位从外因角度分析,主要是需求拉动形成;从内因角度分析,主要是产业竞争力增强、成本降低,特别是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的。由技术革新和业务交叉形成的产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相关产业融合技术水准高的产业,实现产业创新,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由于市场的扩张与随之产生的对内容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相关部门的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除了市场的成长能够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增加、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大就业规模外,还对创造性人才产生了特别强烈的需求。
4 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自1980年创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因此研究深圳工业化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新型工业化有重要意义。
在深圳三十多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全世界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深圳抓住了两次机遇,直接参加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促进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也同时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深圳市在市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升级,建立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也逐渐加大。通过两次产业转移,深圳从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跨越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直接进入到了以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当前,深圳正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过渡,而现代服务业在这个过渡当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动、调整和提升,也是深圳特区迈向“后工业化”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现代服务业为高比重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式,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产品的垄断性、创新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对非生产性经营活动增多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抑制进行效率、利润、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补偿,使深圳特区能够在“十一五”规划末期顺利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城市经济时代的重要转型。
5 总结
本文首先对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分析其特征,分析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作为有效组织形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两化融合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以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为例,说明其工业化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已经在不断完善,但是如何让它付诸于实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4]任保平.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陈冬.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7]张继良,杨仁发.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J].学术月刊,2008,(6):7783.[8]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篇3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苏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28-02
一、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充分考虑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模式和中国过去工业化道路相区别的新的工业化模式[1]。概括起来,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是当代的主题,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确认的共同目标。虽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但从其直接的意义上看,它是关于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及其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型工业化的“新”是时代和环境的新,是观念的新,是方针路径的新。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经被摒弃,新兴工业化是市场型、科技型、集约型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只有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才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质的演进和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
二、苏北地区工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是江苏经济最薄弱的地区,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苏南,与苏南的差距仍然很大,同时从总体上来看,其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为了赶上苏南,只顾经济指标,靠大量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粗放式增长,但发展≠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是各种危机正严重威胁着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造成苏北地区工业化发展现状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有:
1.苏北地区落后的经济。苏北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或者说发展不足,是造成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即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些地方经过长期的努力,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来看苏北大多县市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的境地。在有些地方,贫困、落后和愚昧使得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去滥采、滥用资源,无暇顾及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地方人口数量激增,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生产加工能力差。为了一个不高的经济收益,只能靠过度开发本地区的资源和出卖廉价初级产品获取,而这样做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的危机。
2.不合理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地位。现存的经济环境使苏北地区在再生产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从事产品深加工,并在向高科技产业迈进。而苏北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大多只能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不少地方仍然未能摆脱经济单一化的格局。因为想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购买设备与技术,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相当多的地方通常只能靠开发本地的自然资源、出卖初级产品去换取资金。结果,使相当多的地区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促成了各种不健康的发展。
3.落后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大多都沿用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跃升。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点,是资源和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与低利润空间,以及其对环境的高污染。随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相继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沿循着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采取的是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苏北的一些市县,虽然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水平还不高,在苏南的影响下也在不同程度上模仿浪费性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苏北欠发达地区如果继续仿效苏南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走下去,将永远无法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发达地区的梦想。并且这同时也使得本来就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危机加重。事实表明,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造成世界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苏北地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以上分析的导致苏北地区发展现状的这三个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苏北地区的贫穷、落后导致其在再生产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处于不合理的经济环境中,迫使得其要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即通过传统的经济模式运作先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以及经济地位的提升,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得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落在苏南发达地区的后面,即仍然无法摆脱其不合理的经济环境,只能继续从事低一级的产品加工,也就注定苏北地区的贫困落后的面貌很难改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如图1。
图1
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要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提升苏北地区的生产地位,改善其经济环境,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变其贫困落后的面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就可以改变其经济地位,改善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而推进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应用。自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将实现苏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图2。
所谓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是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后提出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而新兴工业化道路通常表述为“走以信息化带动
图2
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2] 其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工业化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强调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传统工业化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先发展、后治理”,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发展高新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为发达地区“再创辉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苏北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面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可能拉大的压力,苏北今后实现工业化,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常规发展道路,而应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超前战略,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补共进、同步发展的道路,认真总结和汲取其他地区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有时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苏北地区实际情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之,在21世纪初期,苏北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3]。这是因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可以加快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和能源的消耗,转变为依托信息和知识的推动,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可以将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自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晓庆.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4-8.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篇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02-03
引言
21世纪初中国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为了到2020年能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党的十七大将工业化进程与科学发展观相融合,提高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与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中国能走上“新”的道路一直是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尤其在资源有限、环境已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个棘手、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产业结构
新型工业化进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条路上“新”在哪里,应该转向哪里,新的产业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其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浅析,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论
1.“新”路上是否抛弃传统产业。许多经济学家将工业分为传统和新型之分,但在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却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什么是新工业、什么是传统产业,即判断“新”、“旧”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认为,“传统工业化是指以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诞生与完成为标志,以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等主导技术为武装,以电能与磁能等能源为支撑的机器化大生产”。新型工业则主要是对应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发展起来的航天、生物、信息业等高新技术行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各个领域,产业融合不断发生,很难将“新”与“旧”明确区分开[2]。这样,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如何对待所谓的“传统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从产品属性、产业存在时间上讲,这是传统产业。但是现代的汽车生产中又引入很多新技术,仅仅是汽车的车门就不知道用来多少电脑程序和芯片。从生产方式上看,汽车产业又算是“新”产业。也许我们应该借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验[3]。美国政府无情地看着通用公司等汽车业巨头破产,底特律从繁华的汽车城变为一片废墟,貌似放弃了汽车这一夕阳产业。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甚至将其归入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一味强行地按某一定义进行划分,只会墨守成规、形成误导,影响工业化进程。
2.是否必须经历重工业快速发展、比重提高的阶段。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大有争议的,以厉以宁和吴敬琏为代表主要分为两派。厉以宁等人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的现象。这些观点把实现重工业化看做“各国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门”、“不可逾越的鸿沟”。如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韩国等就是如此,甚至香港、新加坡等小的经济体也靠进口完成通过重工业比重大幅提高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4]。同时,这也符合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和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分别于1931年和194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5]。所以他们认为“重工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工业化已经以重工业化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新阶段”[6]。
吴敬琏一派则指出“必经之路”派的论证是不严密的。首先,“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重工业化阶段”,不是现展经济学的公认定理。其次,用短时间的数据,即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1.8%上升为2003年上半年的57.5%的短期飙升,①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同时,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不能证明重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指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同,我们工业化时间较短、工业化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潮流,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适合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霍夫曼经验定理”等传统理论也已经过时,不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也有人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类上讨论,传统的农、轻、重产业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今日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废弃。所以,轻重工业的划分尚不完全清晰。从而证明了,即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由此推出重工业化优先增长的原理[7]。吴敬琏等人提出,以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是与中国资源禀赋状况、环境承载状况相冲突的[8]。
3.新型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指什么:产业间还是产业链。在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巴格齐这样描述工业化,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现在,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整个人均收入也增加了。”[9]印度巴门拜的观点与之类似。他认为“工业化是脱离农业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以上两种观点在“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之后的中国,甚至是现在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10]。以致在讲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时,很多人也将范畴过分局限于实现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或仅仅关注如何更好地发展工业体系来促进经济发展。总体说来,这些观点将工业化的阐述偏重于产业间的结构变化。其潜在的逻辑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是产业间结构调整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不断增加的贸易同盟等的大力推动,中国很多年在较大程度上靠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为主,大搞OEM。“两头在外”导致利润大部分在国外,中国只能获得蝇头小利,但是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很大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走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核心技术、非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上来。总之,就是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积极发展研发、品牌、供应链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结构的选择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其实,近些年由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的不断加速,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将视角放得更加宽泛,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诠释也更加抽象化、概括化,总体说来就是整个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农业向工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或者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当然就不会是必须走上重工业化的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调整的标准。至于标准问题,在笔者看来与之前国家提过的“三个凡是”的标准极为相似。在产业相互渗透、交叉严重的现状下,不可能提出任何硬性标准。在追求经济效益高的基础上,“新”的三大条基本标准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凡是符合这些标准的就应大力发展、不符合的就应改变,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工业行业、无论是产业间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内产业链升级。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得如何、走向何处,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全面客观地加以检验和评价,而所有检验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点: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
3.片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危害。如果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片面地理解为只发展工业或其中某一部分,此外对工业化机制和工业化政策底的片面理解,都将会造成不良影响。曾经有人将其可能后果归纳为六个方面:(1)在城乡关系上,重视现有城市发展,轻视农业发展,会造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二元经济结构强化;(2)在产业资源配置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力发展工业,割裂了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3)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偏重发展大企业,会影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影响市场结构的发育,不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4)重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的丧失,导致失业加剧;(5)重视物质产品生产,轻视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经济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不够坚实;(6)经济运行过程中,过分依赖“看得见的手”,轻视“看不见的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1]。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情,中国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经济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工业化道路。
1.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降低过高的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说明,在从早期经济增长向现代化经济增长转变的19世纪,商业、金融、法律等基本服务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降低制造业和农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05年,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0.3%[12],该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03年为41.5%,2004年为40.7%),与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和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66%,其中美国为73%,日本为67%,德国为68%)[13]的差距十分明显。
与国际上以生产业占主体的特点不同,由于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处于低水平,消费性、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仓储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型服务业(金融、电信、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发展滞后,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也已经是我们不得不走的道路[14]。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效率[15]。较之先行工业化国家,中国工业化有一个较为优越的条件,这就是能够利用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率。由于信息产业创新活跃,发展迅猛,能降低各行各业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这可以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法中“新”字的重要含义之一[16]。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猛,其产值很快从1993年的913.4亿增长到2001年的6 920.9亿元,是1997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硬件制造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软件产业。
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ICT在中国各个部门的渗透,降低信息成本,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3.城市化与工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工商业。对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商业转移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另一重要途径。这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200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亿增长到4.90855亿人,农村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67.2%,而且还以每年1 000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长[17]。根据富余劳动力定义,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所以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相当于多创造出了产值、转移到相对高效部门、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率。这也有利于中国城市化进程[18]。
4.重视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改进的一个源泉。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主要从事附加价值和利润率都很低的装配制造作业。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投入低,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约为发达国家的1/3;而美国为8.3%(2000),德国7.4%(2000),日本8.6%(1998)。加大研发力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这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最主要的源泉[15]。
但是如何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业技术含量提高,是否所有企业都应向高端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是企业和产业成长的“自然过程”,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大批新型企业的成长时间都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就出现大批在高端领域具备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企业,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一方面要有紧迫感,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拔苗助长”,是一些企业不仅失去原有优势,新的优势又没形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型工业化更多是一个市场问题,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机制是极为重要的。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关键的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完善立法、财政、监管体系,为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利运行提供服务和帮助。
只有市场和政府系统作用,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2]徐险峰.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
[3]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修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6.
[5]重工业化之争[N].中华工商时报,2005-02-0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N].经济日报,2003-12-01.
[7]李永华.产业高度化不应是由轻向重的过渡[N].南方日报,2003-09-11.
[8]吴敬琏,江平.洪范评论:第2卷第2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9]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1.
[10]张贡生,等.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现实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6).
[11]安果.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14-16.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5)[Z].
[14]来有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中国制造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G]//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2.
[15]陈佳贵,等.以信息化推进中国的工业现代化[G]//中国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70-197.
[16]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定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2001,(8).
篇6
【关键词】 两化互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近年来,四川省一直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2007年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四川省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一主、三化、三加强”,指出要加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更是着重强调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是四川省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四川省各项经济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的提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化互动”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工业化的新型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把工业化单纯看成是量的规定性,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绝对优势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表现为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界根据人均GDP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划分成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3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阶段。四川省许多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但这种衡量方法只注重了量的规定性,忽视了经济结构等质的规定性。
而新型工业化则强调了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发展速度适度等。四川省在推动两化互动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字文章,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把推动科技成果转换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市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工业化发展速度的适度化,注重工业化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问题等,切实在工业化过程中体现结构调整、内涵发展等主题。
二、“两化互动”战略强调了城镇化道路的新型化
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其包含多层含义: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等。
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则强调了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强调了其科学发展属性,强调了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集约式、平衡式、协调性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公共服务保障等内涵为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注重物的城镇化转为注重人的城镇化,切实保障新进城人员的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与经济发展载体。
三、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应当协调发展
当前四川省进入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阶段,更需要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规律,促进四川经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仅依靠自发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空间依托的必然结果,并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原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篇7
关键词: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45-02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在他的《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一书中提出 “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但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我国传统农区的经济腾飞应以农业为主,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应是在农业产业化完成之后再考虑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传统农区在落后中奋起直追,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是无法绕过工业化之路的。
一、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经工业化之路
首先,在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历史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赖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体的繁盛是极其困难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只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极低。如果不能大量减少农业人口,无论农业达到如何高级的产业化与现代化,都无法使传统农区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所以,传统农区的农业不必放弃,也不需放弃,它和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并不冲突。但农业现代化不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最终武器。
其次,我国传统农区的地少、人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断强化,解决传统农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工业的总体规模不像农业那样存在一个相对的极限,是可以持续扩张,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传统农区本区域的工业化是解决传统农区富余劳动力的最快捷的途径。
第三,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仅包括在农区发展工业,还包括农民收入来源“工业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工业化”。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趋势和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宽泛意义上说已经是历史的现实。
二、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工业以乡镇企业的形式经过1984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7年三轮超常规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9,6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6,603亿元、利润总额17,643亿元、上交税金7,366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5亿人,比上年增加409.6万人,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3,7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网站。)乡镇企业的发展贡献了GDP增长的三分之一,转移了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我国已完成的和正在推进的大部分农区工业化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在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浪潮中,部分传统农区无视项目本身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实现经济大发展,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给这些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部分传统农区的地方政府以招商论政绩,强压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价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08年撰写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乡镇工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国乡镇企业中,制砖、铸造、水泥、炼焦4个行业能耗占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比重超过50%,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城市将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迁往农村地区,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我国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的工业化,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理论界的共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尚处前工业化时期或工业化初期的传统农区而言,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推进传统农区现代化。
三、传统农区利用其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传统农区有自身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外资水平低,对外开放度不够;融资困难,资金缺口较大;教育落后,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农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但同时,农业对经济增长本身就有四大贡献,即产品贡献(包括粮食和原料)、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收入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首先,传统农区进行工业生产的农产品原料丰富。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始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区拥有充足原料和广阔市场的绝对优势。
其次,传统农区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转换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农业主产区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
第四,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对营养、健康、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相对较少,这使得传统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传统农区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入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第五,有支农惠农政策。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多项涉农补贴,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六,知识经济虽然一般会弱化后发优势,但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同于较高工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后进国对先驱国的赶超,由于传统农区的工业基础非产薄弱,最初阶段所需的工业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非常低廉,获取方式相对却更加便捷。
四、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
但有人曾提出,国家的工业化尽管是全方位的,但并不一定要求一个国家的农村地区都要实现工业化。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许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却是一种谬论。首先,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不能将工业和农业完全割裂开来。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人口的大幅下降,比如美国,1994年其农业人口仅占其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我国在农业逐步现代化,农业人口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其余的非农人口要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很难全部在城市实现。通过农区工业分享这一过程成为相当比例人口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传统农区,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相对闭塞,原本就处于劣势。所以必须把传统农区的新型工业化纳入我国整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其次,我国乡镇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其完成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艰巨。但如果农村已有的这些“工业化成果”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也将是不完整的。
同时,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传统农区多为欠发达地区,如果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改善,则必会增强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传统农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将在保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利用大量富余劳动力保持住中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在新型工业化原则指引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品质优势。为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再者,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时农村人口收入增加,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有助于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篇8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地区)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重要支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__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疆内发达县(市),更落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快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这样讲,新型工业化建设是__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新疆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__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__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__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__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新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
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__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__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__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新疆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新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__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__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__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__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__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__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__市属新疆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需要强调的是,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应该讲,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建设环保型矿山、环保型企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时要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要多上一些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篇9
今天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崇谷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着眼发展大局,不断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的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总揽发展全局,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支持,优化了发展环境,营造了浓厚氛围,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07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2%,增速在全省名列前三,在“一点一线”地区列第1,是我市工业经济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现。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达到28.5%,在“一点一线”地区名列前茅,出现了工业经济总量与工业实缴税收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9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加20%以上。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2.31%,工业税收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73%以上。一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切合*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思路,不断优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一是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当前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市凭着有色金属、非金属、岩盐、瓷泥等各种丰富资源,加上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够在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将拉动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2007年,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411.86亿元,同比增长42.3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5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金达14.1亿元,同比增长41.3%。三是工业发展平台日趋优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化和衡钢深加工产业园、深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工业发展搭建有利的物流平台,有效地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服务平台的进一步优化,必将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这些有利因素将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继续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善于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不遗余力抓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离开项目,工业发展就落空。一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及存量资产的优势,发挥地缘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与央企对接,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超过20亿、10亿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引上游、带中游、扩下游的原则,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衡投资发展。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双百工程”项目、“双五十”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钢管、水口山、特变电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产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加大项目协调力度。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跟踪,超前服务,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要竭尽全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必须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均已完成规划编制,这有利于园区的下一步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就市直一区三园2008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工业园区也要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市工业园区不同程序地存在磁卡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严格项目入园审批,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三要有明显的优势。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要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支持园区发展,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封闭运行。要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打造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增强*工业对外吸引力。
(三)要凝聚合力抓集群。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要着力扶优扶强。五大重点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化政策,集中财力、物力、智力,在融资、财税、国土、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200亿元,甚至500亿元的产业群,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二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要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两型”特点的新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三要促进大企业“裂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活力强、成长性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力大。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要重点支持衡钢工业园、亚新科铝铸件项目、湘衡盐矿扩建项目、中钢衡重新建项目、紫光古汉工业园等一批“裂变”项目的建设,聚拢大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成新的“聚变”。
(四)要群策群力抓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衡钢、特变、中钢衡重、亚新科、天雁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打破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纪录。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和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突破驰名商标的门槛。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贯标认证工作,以规模为后盾,以营销为保障,争创名牌。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一)切实强化责任。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一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责任感越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的力度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配齐配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保持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工业,分管工业的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几大家相关领导要联系重点项目和核心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过去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工作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适应新要求,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同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企业责任。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内部管理,加快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抓好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
(二)努力优化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优化扶持政策。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哪里的环境好,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要在继续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软环境上,加强诚信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二要创新服务方式。要切实增强为企业、为投资者、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单次服务为跟踪服务。在项目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提供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的服务,让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三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推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良好氛围。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继续组织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接受企业和舆论的监督。要加大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依地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篇10
20*年经济运行科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网络系统,加强与各县市区及有关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二是根据省经委的统一布置和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工业生产年度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中省市企业。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继续加强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及主要产品的监测和预警,密切掌握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坚持工业经济月度预测和汇总分析制度,三是继续抓好“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节假日企业生产和加班情况的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每月认真总结新型工业化的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下阶段的重点工作,化解工业经经济存在的矛盾;五是加强了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在当前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情况下,突出做好煤电油运的协调和调度工作,保障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生产需要。
二、强化应急工作管理。作为经委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协调科室,我们一是按照省经委的统一要求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经委系统应急工作特点,通过认真研究论证,起草上报了《*市经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市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应急预案,建立了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制度;二是在“8·19”特大洪灾中,加班加点了解灾解,及时上报企业因灾造成的损失,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反应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应急管理工作经验,积极参与重灾地区的核灾工作。
三、狠抓主要行业调查研究。一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起草了《茔石资源开发及氟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二是提出了全市水泥行业布局的意见建议,三是按照省经委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纺织、有色、工业硅等行业进行了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差距,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明确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贯彻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省经委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水泥、铅锌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核实,对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开展行业准入申报工作,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具体时间表,坚决整合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的步伐。
- 上一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
- 下一篇:消费市场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