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营商环境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营商环境体系

篇1

一、工作任务

做好跨境贸易服务。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做好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服务,开展备案登记网上申请培训,提高对外贸易备案登记效率,加快出口商品通关速度。

二、责任分工和推进计划

(一)责任分工

牵头局领导:

责任科室:外贸科

责任人:

(二)推进计划

1、积极与市商务局、海关沟通联系,了解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及时向外贸出口企业公示。

2、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将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权限下放到区的有利条件,把规定一周内完成备案登记的时限,缩短为当天完成,为企业发展外贸出口提供最大便利条件、最短通关时间。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行“全天候等待、全方位跟踪、全过程免费”的“三全”服务方式。即不论什么时间,只要出口企业需要帮助,均无条件给予支持。

篇2

关键词:江西;民营银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先在国内提出的创新性仿生概念[1]。虽然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仍有争议,但本文通过对国内成熟理论成果的借鉴,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对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运行的特征、规律的生态化描述,能够形象、系统、本质地反映金融体系内外部各类主体、各类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有机价值关系,而金融生态环境即指构成或影响到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的各环境因素的集合[1,2]。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高层次、高水平民营金融机构较国资银行具有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对其所在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存在更为独特、密切的依赖;所以,在研究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分析其目标与正确选择的战略问题的过程中,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是一项无法回避的子课题。

1 国内外研究简述

国内外学界针对商业银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民营银行为主,而在我国则涉及国资、民营的产权结构差异问题)所面对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从较宏观的视角研究商业银行体系的地位与外在环境,研究各类因素间通过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并根据需要采用了各具特色的量化研究方法。例如,邓淇中(2012)等采用了Cronbach’s系数法、方差累积贡献率计算法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测对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整理与筛选,确定了经济水平、诚信环境、政府效率、人文氛围等七大类环境因素,建立了国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定量评测指标体系[2];刘晔、陈雁云等(2013)则进一步将视角对准江西省,采用因子分析和AHP方法,从八个大的层面筛选出具体指标,评价、测算了省内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其中体现的弊病、问题和各地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的不平衡性[3]。其二则是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信用及法制因素等较微观的层面出发,研究不同因素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例如Merton&Bodie(1995)的的金融服务理论认为合约、市场、金融中介构成的体系需要合理安排,以优化并提供金融服务,而且金融体系优化的重心应是建设促使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健全市场环境[4];卢福财等(2014)国内学者也通过研究指出,民营银行能够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减少受政府干预的程度,但这只有在发达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有效的外部监管、健全的信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成为一种优势[5]。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对国内(尤其是江西相较于其它省份而言)的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做出初步分析、得到大体认识。例如前述邓淇中的评测结果与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大陆29个省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中,有四家位于广东、上海、北京这三个评测分值为8.0以上的省市,而江西省的评价得分仅为1.0,在各省市中列倒数第七位[2];无论是从夯实银行业的经济基础、更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视角来看,还是从创新银行业务、打造普惠金融等微观视角来看,我国民营银行的先期试点工作都需要选择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金融体系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到位、法制环境好、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信用意识强、银企关系融洽、人口素质高的区域来开展,所以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相对低下的江西省未能在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中“分一杯羹”,自然是在意料之中。那么,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是否有望满足未来民营银行培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诞生地相比,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质、差距有又主要体现在哪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回答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

2 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借鉴现有研究,结合统计数据、课题组调查反馈信息等,我们可以将导致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低下、民营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

2.1经济基础差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金融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得到一定改善――江西省在近几年已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而且已基本实现了主干产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但从全国来看,2013年江西省GDP为14,338.5亿元,人均GDP为31,771元,在各省市中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属于典型的中部欠发达省份[6]。同时江西省的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工业增加值与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样落后于东部地区,无疑制约了发展民营银行所需的社会需求。同时,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制约了一些民营银行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积累;例如目前我国民营银行的主要发展途径之一是网络银行,江西省通过这条途径突破民营银行发展门槛的希望目前却仍旧渺茫――在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下,江西省的网络应用水平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堪忧,江西省的网络域名总量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列第19位[7],排名甚至远低于重庆等直辖市,省内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长年名列各省末尾,为数不多的省内互联网科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也大多处于上游服务商、下游分销商与客户“两头在外”的状态,缺乏孵化、衍生出互联网金融企业乃至网络银行的基础。

2.2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江西省金融机构的数量稳步增长,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结构日渐完善,但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仍有不足,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相关的指标不理想。通过年鉴数据可进一步揭示出,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民营银行先发地区)相比,江西省银行体系中的信贷规模小、信贷结构不尽合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与不同产权类型企业得到的信贷支持不平衡)、存贷差总量偏大(储蓄存款转化为有效投资的程度不够),以2013年为例,江西省存贷比约为66.65%,低于全国总体水平(68.88%),金融相关率指标(FIR,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额与同期GDP 之比,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的相关程度)计算结果为2.26,虽然已连续三年保持上升,但仍低于3.10的2013年全国总体水平[6,8]。以上两方面数据均反映出区域内金融资源匮乏、金融效率低下,银行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差。由于现有银行业机构在服务上的缺位甚至歧视,使得不少个人与企业的金融需求只能通过期限短、利率高和隐蔽性强的地下融资来满足,这虽然也可以实现融资目标,但无限责任及法律保障缺失会大幅放大其风险、形成畸高的利率水平,势必会加重企业负担。除了规范性差、隐蔽性强的地下融资外,江西省自2009年起也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期以更规范形式满足民间金融需求,并取得了相对瞩目的成绩:2014年全省已设有224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近281亿元,超过了北京、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省市,在大陆各省市区中名列14位。从前述环境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缺位,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同样是相当可观的,地下金融、小贷公司的发展已经能说明省内民间金融的萌发、成长是难以消除的自然趋势。

2.3诚信意识薄弱,信用环境差

李扬等(2005)曾指出,越是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金融滞后、政府干预、地域保护、业务垄断、法制缺陷和诚信缺失等问题便越是层出不穷,银行业机构难于通过市场化的信息机制获得企业相关信息并作出有效评价,或是虽能准确评价但也在外部干预下无法做出最有利于避免信用风险的业务决策,令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用环境要素愈发成为一块短板[9]。以上分析同样能够很好地概括江西省的现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约束,江西省社会诚信文化较弱,公众尚未充分形成产权保护意识,信用体系与法制建设也有待加强,使得金融诚信保障条件还不完备。近年,在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江西省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导致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风险的累积不断加快,部分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较高、省内借贷款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有调研显示,在上述情况影响下,江西省金融资产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处于中下水准的(甚至不如西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10]。如上所述,信用环境的问题对发展民营银行(尤其是在吸引区域外资金参与本地银行培育)带来的负面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2.4法治环境、政府服务待改善

法治环境的完善意味着金融法制健全、执法力度到位,但目前江西金融业面对的法治环境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行政干预、地域保护等导致的权高于法、有法不依等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司法部门往往缺乏足够执行能力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在一些金融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过程中,依法收贷不能落实、金融犯罪惩处追究不力、金融纠纷赔付困难等问题屡见不鲜。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此类问题将意味着其培育与发展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驾护航,其抵制违规干预、防范金融犯罪、解决金融纠纷的成本将会变得很高。

从更全面的政府服务视角来看,江西省及下属地市的一些政府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没有真正充分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严重;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与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实际要求难以匹配,存在某些不作为、乱作为乃至寻租现象。此外,涉及金融业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也存在缺失,例如,省内至今缺乏成熟的信用中介机构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规范,这使得省内金融信用中介业务缺乏严格的风险防范和制约机制,加大了信用信息的收集与运用难度。

3 基本对策与建议

在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尚有待实现突破的现状下,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类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促使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尽早确定合理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并有效地抑制和根除民营银行发展中可能滋生、累积的风险, 使未来具备浓厚地域特色的江西省民营银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出降低金融运作成本、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预期效能。

面对这一诉求,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不应一味以限制或禁止性的手段控制民间金融风险,而应当是努力实现一个金融运作成本低、效率高, 对金融主体行为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安排,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对现存制度与政策措施体系的缺陷进行改造、优化, 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更好地引导民间金融资本运作从地下向地上、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将民营金融乃至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真正引入良性轨道。首先,为了更好把握当前政策机遇、克服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政府机构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当前金融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加快制定民营银行发展远景规划。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改革创新和市场运作等原则,充分体现建立普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等,力争使编制的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各地市应尽快研究、落实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具体政策,尤其是要认真研究近期国家、江西省围绕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问题出台的意见与措施,拿出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并落到实处,从行政层面为本省民营银行的发展做好第一道铺垫,为缺少规模优势、不具备政府的信用担保、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创造平等的发展氛围。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与诚信环境,在充分落实前述的规划、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严格保护民营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帮助其远离行政干预,并加大依法审理金融侵权案件的力度、着力提高已诉贷款的执法回收率,解决其难和执行难的问题,严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护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要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第三方征信机构建设,建立统一、开放、有效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和评价制度,根据市场规则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有序的管理、齐全的手段、强有力的监管。

【基金项目: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下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研究,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14ZT24),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立项;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民营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景德镇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年立项。】

参考文献

[1] 杨枝煌,构建科学的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92-100.

[2]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15(6):75-80.

[3] 陈雁云,刘晔.江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3,(5):77-81.

[4] 孙宗宽.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 卢福财,张荣鑫,中国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

学报,2014,(5):5-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nic.

cn/,2015-07.

[8]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14[DB/CD].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14.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合作学习 大班英语课堂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开展了20年,如果说这2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语言共核为内容,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话,那么,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同样体现在教学班级的大小上。本文将讨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1)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不利于英语能力和交际技能的提高;(2)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3)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控制,教学效果差,学生惰性强,英语成绩变化小;(4)由于班大人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程度和进度;(5)课堂教学空间小不便于组织师生进行互动性活动,难以活跃课堂气氛;(6)教师批改作业负担大大增加,而用于备课的时间减少,评估机制具有缺陷而产生负面影响等。

2.优化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授课模式

(1)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发挥组织协作作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一新的学习策略,许多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例如,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曾指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而我国学者王坦则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无疑是英语大班教学的理想选择之一。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充分采用小组活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体现出优化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学生就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成绩,这样做还可以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成就感和团队精神。教师也要融入合作学习中,并配以良好的评价机制,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好。合作学习强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语言教学策略,使学生发展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让英语学习日常化、生活化和社会化。

(2)大班英语教学现状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目前,在定位于基础教育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大班施教”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很多中国高校的英语课堂有80-200人左右的规模。这无疑对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实施大班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对于学习者,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学习材料整齐划一,使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都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管理班级和评价学生则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大班教学虽面临许多问题,但因其结构仍为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立体系统,并且与小班教学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例如大班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异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了更强的异质资源可供交换。因此,教师如何采用合理的手段趋利避害,如何合理利用大班的有利资源来组织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教学,是现阶段大班英语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

发挥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大班多媒体英语课程教学结构的最优化设计就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特定的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等教学要素,对多媒体的使用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保证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和将教学目标实现到最佳程度。除此以外,由于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于一身,因此能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消除学习的枯燥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时代,设计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的英语学习情景成为可能。开拓多媒体和网络第二课堂会给学生生动地运用语言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输出语言方式和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的真实情景下学习英语的快乐,可以解决英语课后教师无法有效引导、课堂上的输出输入量远远不够的问题,可以弥补大班英语教学学习策略的缺失。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合作学习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三是关于合作学习过程操作模式的研究;四是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特点研究。

(1)网络时代提倡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知识腾飞的时代,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得合作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正如Kortemeyer和Bauer所指出的:“我们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即在教育中使用网络和交流技术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时期。”此外,教育部所颁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适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这使得我们研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创建,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方面的促进作用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意义建构的主动者的作用也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多媒体网络环境拓展了师师互动和生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对多媒体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思考。

①网络多媒体环境使合作学习的大班小班化优势得以体现

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的合作学习,学生与网络资源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交互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课堂内外随时进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各合作小组以不同小班的形式进行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小组的形式使得合作教学具有了小班教学的种种优势,教师通过巧妙的小组分工,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授课中难以实现的“因材施教”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网络多媒体环境的合作学习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习者在没有其他学习者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更加自觉地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任务,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有更高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基于网络的大班英语合作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掌控能力,变传统课堂上那种机械的说教者、演示者的角色为网络资源设计者、学习活动协调者、网络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指导者等多种新型的角色。

③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合作突破了语言的藩篱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进行信息、意见、想法交流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辩论而最终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不仅使其语言文化方面的素养得以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合作范围突破了语言的界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使语言实践的舞台不再拘泥于课堂本身,而向更大的空间延伸。

(3)合作学习在多媒体课堂上的具体实施。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在课下进行的,而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不能把所有小组的合作成果一一展示出来,这给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以《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Unit 9 Advertising为例,把具体的教学时间分为三大版块:

板块一:合作学习在热身练习(Warming-up)中的运用。

该版块的合作任务由2个小组来完成,教师要求各组在本单元进行之前,即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各种购物广告、人们的消费心理、理想的广告方式、最佳的广告口号等方面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可以通过上网收集,图书馆查询,以及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小组成员则在组长的协调下,完成各自所需承担的部分。小组的合作成果需要通过ppt形式或是role-play的小组表演形式进行展示。

本单元开始实施的前30分钟,是各组学生的展示时间。教师也正在学生的帮助下,开始了本单元的导入。学生通过音频、影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收集到的资料予以展示,为其他未参加此部分合作学习得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输入。例如,有的学生下载了一些视频中的广告片段,有的学生提供了许多商品广告(其中包括苹果电脑广告和卡夫酸奶广告),还有的学生制作了广告的Flash。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开始积极展开讨论,如什么样的商品最容易吸引年轻人?广告商如何制作广告才能吸引目标客户?同常规的课堂讨论相比,这种多媒体下的合作方式无疑更为直观,信息量和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都大不相同。教师此时更像一个导演,虽然参与很少但能有效控制课堂。

版块二:合作学习在课堂讲解(While-reading)的运用。

对于本单元课文的讲授,利用多媒体合作教学,教师则把原本主要由其承担的任务分解给3组学生,让其通过合作学习在课前完成准备工作。如要求其中一组学生充当分析师,站在文中涉及的不同角色人物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竞赛组织者、参赛者、大学生、老板):要求另一组学生作为语言学家,解释并丰富文中主要词汇的用法;第三组学生则作为总结者,进行文章的概括和问题的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由学生主导,教师的角色则退居二位,成为一个帮助者和补充者。

版块三:合作学习在多媒体课堂深入学习(Further Study)中的运用。

在多媒体课堂的合作教学中,我们给其余的3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集及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写出一份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在全班展示,进行评价,使学生的合作不仅局限于书本涉及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广阔地延伸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去。

总之,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合作学习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意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多媒体网络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最优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启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陈胜.基于网络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3).

[3]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1-9.

篇4

一、文献回顾

研究税务营商环境对产业结构的隐性影响机制大多集中在企业家活动、公共政策目标实现、投资目标、投资激励等方面。研究发现: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相比较,其对产业结构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王银枝,2006)[13];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税收体系对于企业家活动具有潜在的激励效应(孙立新,2007);虽然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有良好作用,但也需区分不同的税收工具在不同国家及不同行业其实施效果是不同的(刘蓉,2005)[15];税收激励政策可以有效推动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朱承斌,2005)[16]。国外关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形成了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税收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影响(Lucas,1990)[17];二是认为两者弱相关,如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凯思•马斯顿(KeithMarsden)利用回归分析法,对世界20个国家的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考察,发现税收能促进经济增长,低税负国家经济增长要快于高税负国家,但当宏观税负水平高于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将趋于零,然后是负增长;三是认为税收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变化,税收政策具有短期水平效应或者具有长期增长效应(ChristinaRomer和DavidRomer,2007)[18]。国内研究结论多支持第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国外研究者针对中国的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如RogerGordon和WeiLi(2005)[8]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应归功于财政分权体制和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然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税收竞争损害了税基、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等,这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是积极有效的;Joyce和YanyunMan(2008)[19]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虽然税收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影响效力,但中国总体的平均税率对其经济增长是负效应。在税务营商环境水平的测量上,目前只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小组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20]。他们在分析影响企业创办、经营发展的各国普遍的税务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一年中的纳税数目(Numberofpayments,个数)、纳税时间(Timetocomply,小时)、纳税负担(Totaltaxrate,税费额/税前利润)为基本指标,以其简单加权值作为税务营商环境指数,以此评判各国(地区)的税务营商环境总体水平。但由于指标涉及范围有限、企业假定前提过多、采集对象范围偏窄等,这一当前最为权威的税务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我国地区税务营商环境时显得无能为力。国内外研究已表明,税收政策可以以多种方式作用于经济增长,合理适度的税收综合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税务营商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既有差异税率、行业税收优惠等显性影响机制,又有企业家活动、公共政策目标实现等隐性影响机制。测度税务营商环境对于评价地区营商环境和指引企业投资意义重大,而现有的测度评价仅是简单、有限的加权估算。因此,在投资与贸易全球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厘清税务营商环境理论渊源,构建适合中国地区税务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显得更为紧要和迫切。

二、税务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公共产品理论、最优税制结构理论、公平课税理论等,坚持税收的“法治、公平、适度、效率”四大基本准则,遵循科学、系统优化、通用可比、实用的构建准则,借鉴“4E”(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逻辑分析框架(张定安,2004)[21],构建税务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图1我国税务营商环境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图经过税务职能分析、税务营商环境测度目标分解、税务营商环境测度指标要素调查、税务营商环境测度指标体系的检验和修正等4个基本环节(盛明科,2005)[22](见图1所示),可以比较得到税收法治、税收征管效率、纳税成本和税收满意度等四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级指标;按照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访谈、纳税人座谈、政府部门问卷、实务界沙龙等多种形式,比较分析得到一级指标目录下排位最佳的31个二级指标。由于税务营商环境指标多采用克里特量表法问卷调查获取,因此需采用主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衡不同权重确定方法的优劣,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和两两对比法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最终征询指标的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再次是总体一致性检验,最后整体排序,先后计算得到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三、税务营商环境测度———以广东为例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营商综合环境全国领先,本部分将利用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测度广东省的税务营商环境水平。

(一)问卷调查为全面反映纳税人、税务干部和政府部门对税务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笔者于2013年9月10日~11月15日分区域选择在广州、佛山、江门、湛江、清远、汕尾、韶关等7市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在设计时坚持借鉴与改进相结合、问题排列合理、互相佐证、关键对应等基本原则,采用问卷与量表研制的方法,经过条目池建立、条目优化筛选、确定答案、测试、信度效度初步检验、问卷调整、访问开始语、问卷编号、填表说明等程序,最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按照分类、需要原则确定调查对象,对回收问卷分地区进行整理、筛选和剔除,最终获得的有效问卷是:纳税人问卷1289份,税务部门问卷628份,政府部门问卷601份。客观指标数据采集采取比对核实方法,先由各市地税局据实填报,然后与省局统计数据对碰,对有出入的数据进行核实。

(二)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发现,每个题项所对应的修正后题项总相关系数都大于0.3,每个二级指标所对应的总信度都大于0.7,最小的为0.7734,最大的为0.9205,由此可以判断,纳税人问卷、税务干部问卷、政府部门问卷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应用同一软件对纳税人调查问卷、税务干部调查问卷和政府部门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分析,所有题项对应的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说明这些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无量纲化处理定义无量纲化处理的标准函数是Y=f(Mij)(郭驰,2007),若Mij为正向指标,则无量纲化处理的函数为:利用公式(1)和(2),对3份不同受访对象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客观二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得分(见表2)。

篇5

关键词:VMI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网络购物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是指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为了适应供应链一体化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商该以何标准来选择网上零售商,目前国内外还缺乏此类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网上零售商的特点以及VMI模式实施现状的研究成果则更少,理论上的缺乏使得实践难以有效执行。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旨在解决理论缺乏与实践亟需的矛盾,为供应商选择网上零售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全面性原则。网上零售商的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供应商各方面的情况,并且能将每个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以便反映评价对象的优劣。

代表性原则。由于供应商对网上零售商的选择评价是对各种因素综合进行的结果,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若把这些问题都罗列进指标体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充分反映网上零售商信息的前提下。所选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尽量避免各指标内涵重叠。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定性指标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易产生理解偏差;定量指标对很多模糊指标不能很好地进行描述,两者优势互补,选择指标体系应采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特征分析及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我国网络购物买家在购物网站购买商品种类,以及我国网络购物卖家出售商品种类最多的前十三类商品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在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VMI模式下我国网上零售商的基本特点,并据此构建了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的选择指标体系,简介如下:

(一)市场能力

描述网上零售商开发市场的能力,间接体现了该网上零售商的业务能力及竞争实力,可通过市场控制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来衡量。

(二)服务质量

网上零售商是接触消费者的终端,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供应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服务质量主要反映在商业信誉是否好,服务是否及时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情况。商业信誉依附于商品交换过程中,是网上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发生的一种商业关系,在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的商业信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网上零售商的信赖程度。良好的商家形象为网上零售商锻造品牌效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为顾客重复购买行为以及消费者对网上零售商服务的接受程度。网上零售商不再管理库存,衡量网上零售商的服务响应有别于传统零售商的数量响应和交货时间柔性,主要体现在平均订单等待时间和新产品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

(三)经营环境

经营环境主要指网上零售商经营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质量,经营环境的好坏主要反映在系统可靠性、操作便捷性、沟通便捷性等方面,这些因素能显著影响消费者对网上商店的系统质量评价,进而影响网上零售商的销售业绩。作为电子商务正常运作的技术支撑,交易平台的系统可靠性主要包括支付技术的安全性,比如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都比较关心自己银行账户的安全问题,以及信息的保密程度,一旦发现隐私保密度不高则会撤离该电子商务网站。可靠性还涉及交易信息的正确性,包括商品的数量、质量等,具体可用支付安全度、隐私保密度、平均技术错误率等衡量。另外,能留住消费者的网上零售商,其运行平台必须操作便捷。度量操作便捷性的具体指标有:个性化栏目设置、方便有效的超链接、支付系统的易操作性等。网络购物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流程不了解,购物网站是否提供可视化的购物指南会影响该网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沟通是达成交易的必要环节,消费者在购物时是否能很方便地询问产品的相关信息或即时讨价还价等都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消费者的这些沟通需求是否能满足采用沟通的便捷性来衡量。

(四)内部特征

描述网上零售商的自身条件,其经营特征将影响供应商产品的销售情况;合作特征关系到VMI是否能够实施,反映了供应商实施VMI模式风险的大小;技术特征反映了网上零售商的经营效率;财务特征反映了合作风险大小以及发展潜力。网上零售商的经营在互联网上进行,其员工的技术特征不仅能反映其店面的经营效率,更重要的是这是衡量其未来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在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不需要持有商品库存和负责商品的配送,只需销售商品和传递信息,因此对于网上零售商来说,应该重点考察其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主要考核指标(见表1)。

结论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的特征,并据此提炼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关于该选择指标体系需作两点说明:

第一,与VMI模式下传统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可通用的指标有:市场能力及其二级指标、服务质量及其二级指标、内部特征及其二级指标;需作修改指标有:删除服务质量指标下的三级指标——退换货费用分配方式、内部特征指标下的财务特征视具体情况应增加相关指标;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特有的指标有:经营环境下的二、三级指标,传统零售商是实体店形式,衡量其经营环境的指标与网上零售商完全不同。

第二,与非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不同之处。本指标体系的全部指标都可应用于非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的选择,不同之处在于各指标所占权重不同。但是,目前市场为买方市场,在非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在零供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往往都是网上零售商选择供应商,这种情况下有价值的研究则为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VMI模式下网上零售商选择指标体系的提出丰富了网上零售商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供应商企业在实施VMI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网上零售商提供了理论指导。VMI的应用在我国网络购物中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其应用的深入,文中提出的选择指标体系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小娜.网站特性和消费者个体特征对网络购物接受程度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

篇6

我们xx按照xxx的安排部署要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工作,着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一是提高站位。明确目标、夯实举措、压实责任,全面吹响优化营商环境“集结号”。二是加强调度。我多次就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带头深入园区、企业、项目一线开展调研、加强调度,推进工作落实落地。三是狠抓落实。我本人带头抓,带动责任部门具体抓,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需求,推动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努力营造优秀营商环境。

二、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服务于中心工作

要领会县委战略体系,从本职工作来夯实县委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要求,用体系来知道本职工作的发展问题。工作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价值。

三、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坚持党建统领,主动承担相关工作任务。

要增强“看齐意识“,坚持一双责,坚持党建统领业务工作,在工作中要敢担当,着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完成,从大局出发,主动有为。

篇7

【关键词】供应链 交通运营 物资采购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采购已成为生产、营销等活动的前提,企业经营的后续工作,需要依托于有效的物资采购。对于采购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是供应链轨道下交通运营物资采购战略性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

关于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机制,其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旨在实现采购资源的优化管理,尤其是对于原材料的采购管理,直接关系着生产、营销等活动的开展。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关于供应链中的供应者和营销者等,都是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元素。在供应链中,建立起良性的合作关系,以形成战略合作的状态,强化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管理。同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物资采购逐渐走上网络化,基于企业的供应链需求,形成内外结合的网链式物资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关于企业采购管理的地位,也逐渐彰显出来,尤其是基于企业采购理念与实践的深化,物资采购管理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交易过程,而更多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形式。基于供应链的战略计划,在模式上延伸了企业的管理机制,这对于发展多元化的企业物流模式,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全面铺展采购管理的基础,关于采购管理体系、供应商管理、伙伴关系管理等,都是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良性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息流是发展现代化供应链机制的基础,构建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是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对象分析

在轨道运营物流的背景下,关于车连运行系统、客服系统,以及保障系统,是轨道运营的三大系统,对于构建完善的运营物流管理,加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车连运行系统

车辆运行系统时轨道运营物流的基础,其主要关于车辆、线路、控制中心等,为轨道运营提供强大的运输能力。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节奏快、产品流通多元化的特点,构建强大的运输体系,是实现有效的轨道运营物资采购的基础。同时,在电子科技时代,车辆运行系统逐渐由电子系统、信号系统等,现代信息系统而构成,这对于发展现代化的轨道运营物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关于客服系统

企业的轨道运营物流中,关于客服系统的构建,是保障物流质量的重要内容。该系统主要由车站服务、消防、检票、车站照明等,是运营物流的重要内容。同时,运营物流的客服内容繁而细,这就要求系统构建的全面性,对于物流运营中的各服务分支,以形成系统化的客服体系。

(三)关于采购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运营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于物流管理质量,直接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保障体系主要由设备性能维护、设备的检修等构成,是运营物流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车辆运行系统、客服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保障系统是三大系统的基础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障着三大系统的有序运行。

三、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对供应商无法形成良好的吸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体系不够完善,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境内外的车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和服务方面,谈判的空间逐渐缩水。在运营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对于物流合同的维护,强化了各交通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以至于国外的供应商,在服务和资金流上缺乏吸引,进而采购链的全面开展,需要基于较高的成本输出。

(2)采购物流体系不完善,采购的流程和方式不合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的进程中,主要由企业的采购部门,对采购的规划、采购问题分析,进行综合管理。在运营物流链中,采购的体系缺乏有序性,在物流招标的过程中,关于暗箱操作、受贿的不公平行径十分的普遍。同时,采购的方式和流程,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以至于中小企业成为了主流运营物流商,这样造成了轨道交通采购物流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不利于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

(3)采购理念不成熟,注重采购环节,忽视采购服务。关于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运营采购管理中,轨道交通的三大体系相对复杂,以至于企业内部的决策,在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力度,造成运营采购的传递效率降低。同时,整个采购理念还不成熟,采购环节相对脱节,以至于运营采购物流质量让人堪忧。并且,在专业物资的采购中,缺乏规模性,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传统物资的运营,这样非常不利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体系的构建。

四、几点优化举措

(一)采购理念的更新

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物流,起步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采购理念。因而,在优化管理之中,要做好理念的更新工作,以强化三大体系的构建工作。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更新工作的重点,在管理机制和内容上,进行优化处理,以突出系统的连贯性。并且,轨道交通运营物资体系,在于采购成本的控制,于是关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针对产品研发、生产、运行等活动的成本,进行系统的成本管理。

(二)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

基于传统的供应模式,已无法满足于战略合作的需求。因而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对供应链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且,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要基于实际的情况,合理地选择供应商,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供应网络。同时,强化供应网络的战略合作,减少构建成本的输出,而且成本管理的风险可以进行肢解,以避免过大的成本风险出现。

(三)健全供应商数据库

在整个轨道交通物流供应链中,供应商处于流动状态,对其相关数据库的健全,是完善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轨道运营项目的建设期,有意识地对于供应商的各领域数据谨慎收集和积累,便于供应商的全面管理。同时,在轨道交通的运营期间,强化数据的收集工作,以完善数据库,做到管理工作的全面性。

篇8

电子商务环境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变化,首先是财务管理对象和范围变化。目前很多小微企业利用网络和商品提供者及客户进行网络贸易,支付方式则是以电子形式支付,这对其信息和物流以及资金流形成考验[1];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主要为小微企业在制定环境中,利用出现的财务关系实现预期目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宗旨发生改变;再次是财务管理内容方面的变化。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法律法规不健全

财务管理对小微企业较为重要,应全面完整地做好各项财务工作,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然而如今很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且相关部门对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即使一些财务管理软件和法规已经制定出,但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容量空间不够广泛。加之,小微企业其多为私营企业,经营规模小,投入资金较少,老板经常将企业和个人财产混为一谈。同时对其来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较为新鲜,对相关系统的法律法规了解掌握不全面。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紧缺小微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无论在规模、人才、经验方面都有些不足,其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多为仿造,缺乏技术含量。在电商环境下,其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成电商形式,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越发显得不足。新科技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欠缺,对计算机操作、软件平台应用到财务管理的能力较低,经验尚浅,缺乏电商眼光,且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对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2]严重影响管理效率。

(三)财务管理风险增多

目前很多小微企业仍旧采用传统财务体系。面对新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电商环境的发展,影响财务系统的进步。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存在[2]。而小微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显然不如大企业,无法很好地预测、防范经济风险。很多犯罪分子利用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漏洞,趁机采取非法形式盗取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会计资料,导致小微企业机密外露,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威胁,提高风险指数。

三、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中90%以上是小微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制定出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建立局域网且设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作为小微企业本身应完善自身管理制度,使得财管人员严格遵守制度体系,结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设计相关管理软件,增设不同服务项目,实现会计数据、经营金额、财务信息等的自动全面统计和处理。维护好安全的网络环境,保证财务软件顺利运行,设计备份功能,防止出现系统崩溃导致信息丢失等。

(二)培养电商财管人才

小微企业应认识到自身人才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提高财务管理招聘门槛,加强对财管人员学历、经验、专业能力、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重视。小微企业对于本企业财务管理员工,应1个月或1季度组织1次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培训,聘请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及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教育,并传授相关管理技能,召开特色讲座[3]。实行月或季考核制度,提高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对相关人员的电商知识和电子技能加以考核,并实行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财务人员和精通计算机的人员予以200~500元的奖金鼓励。

(三)整合财务信息,降低风险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不要轻易点击未知消息或者链接,避免病毒侵袭计算机,保护小微企业财务机密。相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必须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系统,因此在对其自身的财务信息平台设计或采购中,其老板和管理人员应结合本身情况,树立全局眼光,健全企业财务体系,综合记录财务信息,并建立数据库,保证会计数据的集中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与互联网特点相适应建立财管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监督,设置密码和防火墙,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保护,防止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3]。

四、结论

篇9

沙盘中的生产要素多于市场营销要素。相比市场营销来说,生产经营所面对的环境比较稳定,经营目标比较明确,生产经营流程和规则有比较规范的模式,使生产经营模拟仿真设计相对容易。项目组所在学校及项目组调查其他院校使用的营销实训沙盘,生产经营环节占整个沙盘实训环节的大部分,包括公司成立、原料采购、厂房租赁、设备购买、生产规划、人员招聘等,学生在这些环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另外,因生产经营过程派生出的财务预算、财务核算和财务分析占用的时间是整个营销沙盘实训中最多的。涉及营销的主要沙盘实训内容有市场调查与分析、产品报价、广告策略等。由于沙盘中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是预先设定的,根据趋势图很容易进行市场分析,产品报价和广告策略只是简单权衡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额度的确定,虽然,产品报价和广告策略会对实训小组的订单获取数量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但所需要进行的分析和操作都比较简单。模拟单位初始条件及经营环境的一致性。为了竞争的公平性,和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性,营销沙盘中每个虚拟经营小组的初始条件和经营环境是一样的。它们拥有相同的启动资金,面对相同的市场环境,支付相同的采购成本、租凭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等等。而现实中,不同企业的初始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而且企业所在区域不同,经营环境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异。沙盘模拟产品缺乏差异,同质化竞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产品的质量特征是最难模拟的,而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突破口。目前,高职营销沙盘或是设计每个实训小组经营的产品是完全同质的,或是简单设置产品的不同材料组合差异。产品没有差异就会形成同质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竞争和广告投入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这种产品完全同质的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是与真实市场环境不一致的。促销手段单一。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是常用的促销手段,不同的促销手段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单纯使用某个手段进行促销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从沙盘模拟的角度来看,广告是最容易模拟的促销手段,也是最容易在不同模拟经营单位之间进行比较的因素,因此,很多营销沙盘软件将广告设计为唯一的促销手段和竞争手段。

沙盘与案例相结合,增加市场“柔性”。营销沙盘将多样化的企业经营过程进行抽象化、简单化、规范化,将企业经营环境标准化、固定化,市场缺乏变化性,而真实市场是经常波动的,而这种波动不是凭空的,是一系列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分析经济现象捕捉到的。案例是对一些典型事件的描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了解深层次的问题。将沙盘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事件来引导下一时期的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市场价格,增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性,同时,提高了市场分析的难度,学生通过个体事件的分析来对市场走势进行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市场敏感度。转变经营主体,增加沙盘营销要素。针对目前营销沙盘重生产轻营销的状况,可以将商、批发商设计为主要的模拟经营单位,代替生产型企业,而淡化生产经营环节。商、批发商不进行产品生产,而是通过在市场上进行产品购销获取利润。这样可以减少模拟经营小组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缩减生产经营环节复杂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营销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

随机确定不同模拟经营单位的初始条件和经营环境。按照地理位置将企业经营区域进行划分,设计不同的经营环境。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模拟经营单位所在区域,不同区域的土地成本、租凭成本、人力成本、仓储成本、市场环境等都不尽相同,而且,企业向不同市场销售产品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也不同。可以为不同模拟企业设计不同的初始资金。为了避免学生的不公平感,在初始条件和经营环境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对考评体系加以调整,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结果导向。将“盘上”模拟难度大的营销要素转为“盘下”模拟。①策划“盘下”模拟的营销项目一些营销环节很难在沙盘上进行模拟设计,如促销,作为营销关键知识和能力要素,除广告比较容易在沙盘中进行设计并操作外,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都很难在盘上模拟。而这些营销活动可以通过“盘下”组织演练或制作方案的形式完成。根据营销沙盘的内容结构,策划“盘下”模拟的营销项目并实施,使“盘上”项目和“盘下”项目有机融合,形成整个沙盘实训体系,有利于改进沙盘模拟仿真程度。②“盘下”模拟参与测评,并影响订单数量。对于盘下模拟的营销环节,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排序,并按设定的标准给予适当的订单奖励。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营销环节纳入整个沙盘体系,并与整个沙盘建立关联。

作者:谭少柱 谭蓓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管理学院

篇10

《信息化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不但要求营养,更要求健康。如何管控食品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受。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不是这次新《食品安全法》才提出的,可是为什么总给人进展慢、落地少的感觉?

汪向东:食品安全追体系建设给人进展慢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来自主体的素质。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方式差异很大,虽有农垦那样的大农企,但更多是分散的农户和小型合作社。显然,就目前农村留守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众多集市摊贩们来说,要他们很快参与、并成功扮演追溯体系中应有的角色,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希望率先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起的原因。

二是来自特殊的对象。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物理的、化学的过程,而农业生产是生物的、生命的过程。农产品的品类丰富,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其质量安全除了受特定生产本身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投入品比如农资的质量、生长和加工环境、储存条件、乃至产品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从少数品类开始做安全追溯,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是来自信息化基础。应该肯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行数据化管理,特别要按“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以及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关联性”的要求看,差距还是非常之大。

四是来自网络化互联。从现有的基础之上,要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逐步扩大追溯体系的覆盖。首先,相关的数据要能采到、能上载,然后还要打通联结障碍,实现点与点、线与线、特别是平台之间面与面的网络互联、技术兼容和数据的互操作。特定的主体,比如基地直销式的农企,自己做自己的追溯系统相对容易实现,而不同主体间的数据互联与共享,困难就大得多。

五是来自复杂的利益。不同主体间信息互联与共享的困难,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更大的困难来自利益层面。市场主体的数据意识觉醒当然是好事,但企业间、尤其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因为尚未找到有效的机制,还很难实现。甚至即便在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因部门利益的原因也不易实现,这也是电子政务推进中的一大难题。政府间、市场主体间、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数据利益磨合与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追溯体系的发展走向。

《信息化建设》:您认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有何意义?现阶段已经展开的探索有哪些?

汪向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国家在“互联网+农业”领域业已明确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是政府反映社会关切、顺应民意、改善民生的必要,更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要害,是动员和组织相关主体,共同改善市场对农产品不信任状况,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新基础的重大举措,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令人欣喜的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电商平台、信息技术提供商、社会团体等已经围绕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在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技术层面,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基于引进和自我开发的PDF417码、QR码、GM码、维信码等二维码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产品。二维码作为农产品“身份证”开始投入应用,移动终端的扫码引擎和移动互联网、WiFi应用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便利,而配合平台数据库、云计算等形成数字防伪系统,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追溯有了技术保证。

在主客体层面,一些企业开始认识到追溯体系的作用,着手建立企业内部的追溯体系。追溯信息不仅用于质量安全管理,而且用于产销管理、渠道推广和品牌经营。由此,基地直供、基地加工、基地营销式企业追溯体系覆盖的农产品在逐步增加;物流仓储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GIS/GPS定位、快递件跟踪等,也加大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可追溯信息的覆盖;商场扫码、尤其是电商交易记录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和产品去向。

在标准制订层面,除了原有“三品一标”的标准管理外,国家还制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通则》、《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标准,以及制订了畜肉、水果、茶叶、谷物等大类产品的操作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为规范追溯体系建设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在监管服务层面,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质量管理和消费者维权建立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外,政府主管部门还专门搭建并向用户开放了12312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成立了国家OID注册中心和OID公共服务平台,以及i-OID农业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成立了“绿办”,加快了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在市县两级基本做到监管机构全覆盖,有的地方,比如江苏,还计划建立省、市、县、乡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联网监管体系。

我们看到了这些在技术、产品、用户、平台、社会、政府、法规、标准、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努力,但同时还是要强调,要实现以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来说,脚下的路还很长。

《信息化建设》:那么,要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哪些要求?

汪向东: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广泛参与,或叫广域覆盖。这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品客体两方面。我们知道,影响“舌尖上的安全”的农副产品,品类是极为丰富的。在现行体制下,参与这些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虽然追溯体系建设要由点及线到面逐步进行,但显然,参与追溯体系的主体和产品,如果不能在范围上有足够的覆盖,就不能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个最终目的的要求。

二是适用技术。人们的条件不同,需求也有不同的分层和标准,满足同样需求的技术手段也有不同。考虑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要满足广泛参与的要求,技术的适用性非常重要。坦率地说,目前在农业物联网的试点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技术性能的确强大,但对操作主体的要求很高,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实,只要能满足要求,操作前端的技术越适用、甚至越“傻瓜化”,越有利于广域覆盖。

三是市场买单。我国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和庞大的产品市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可能靠政府包打天下。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无论市场主体的投入,还是政府的补贴,其实最终必须经过市场认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才能使这一追溯体系滚动发展、扩大覆盖、持续生效,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其经济性而言,这个市场也是分层的。

四是平台服务。为方便消费者查询、市场主体应用和政府监管,必须将追溯信息集中在信息平台之上,同时依托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提供所需的信息查证和相关服务。需要指出,这样的信息平台,未必是高度集中或大一统的,但必须是互联、兼容和互操作的。否则,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更不用谈数据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五是保障体系。要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诉求,追溯体系建设就不单纯涉及产品、技术、平台、主体之间信息流的构建,同时,也涉及标准、规程、宣传、教育、组织、制度、法律、道德等社会环境的建设,后者为前者的顺利运转和发挥作用提供有效保障。如果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甚至违法者可以逍遥法外、大赚其钱,即使在技术上建起追溯体系,也很难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是流程再造。回到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实践,要真正达到国家政策要求的追溯体系的目标,我们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需要按质量安全追溯的要求,嵌入相关的信息数据流程,并保证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不同平台的信息互联和共享,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流程再造。

《信息化建设》:在现在“互联网+”的新业态下,有没有哪种方式是您认为最值得尝试的?

汪向东:回到今天“互联网+农业”的特定语境中来,我们应该看到,“电商+”是当前和今后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个必须的选项。

首先,“电商+”符合顺势而为的原则。今天,电商主流化本身已然成为趋势,农产品电商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未来前景广阔。说“电商+”是必须的选项,不仅是强调离开电商的农产品追溯信息从宏观上看是不全面的,而且是强调融入电商的追溯体系才更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

其次,“电商+”可以让农产品及其追溯体系以一种跨越时空局限、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的方式,以信息更加透明、竞争更为充分的方式,来接受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管。较之线下传统方式,较之“做盆景”、“做特供”的方式,电子商务更符合基于市场的原则,更符合“种大田”、“惠民生”的要求。

第三,“电商+”符合实效导向的要求。技术是否适用,市场愿不愿意买单,或哪种技术和服务的性价比更高,更受市场欢迎,应交由市场检验。是骡子是马,在电商大平台上同场竞技,更容易分出高下。通过买家用钱投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这有利于为追溯体系奠定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滚动完善的基础。

第四,“电商+”可为农产品追溯体系提供更为理想的数据化+网络化的基础。从手段上看,电子商务跨时空对接供需的交易方式,比传统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各种属性信息的数据化呈现和网络化传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为交易而上网,客观上为追溯体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