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盘行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Have heard that the air of a food, today, my parents and I go to the great shop, we looked at the menu, one not careful has ordered six vegetables, chicken feet, pork ribs, duck tongue, bass, etc., mother said: "more points." Father said, "know, want to CD, eat packaging." First up is my favorite chicken feet, my saliva all is going to out, quickly learn a chopsticks, that's a little hot and sour taste is spreading at a draught, activate my taste buds. Ribs didn't down the first type, the second set is on the table again, looking at the delicious ribs, put in his mouth, the full-bodied with crisp sweet and sour ribs, so nice, really fun to the fullest. We ate with relish, until didn't anymore. Eat meal, we have packed 2 bowls of food: half of the sea bass and less than half dish Fried meat, the rest are done "CD". Look at the clean plates and the waiter gave me sent a small gift, a teddy bear, ha ha so cute.
Came home in the evening, mother to packaged food to fry, fry the meat with garlic, bass and Fried, "CD" action, leftovers in our do, to eat very clean. CD is a virtue, is also a kind of responsibility, hopes to become our habits, CD discs action, I am very glorious.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光盘”成了网络上的热炒词,光盘的含义,就是吃饭吃菜一滴不剩。自从“光盘”成了社会上的热点词语以来,各地饭馆酒店的光盘率也提高了不少。
篇2
做为农村中学一名老师,有幸同我校所有老师参加国培行动,感到十分荣幸,虽然我们学校只有3台机子上网,但是只要有时间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去做会作业或听一会儿课。这种网络培训模式,无异于给传统培训模式增添了新的亮点,为教师专业成长开创了新的基地。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聆听每一位专家对现在教育的看法,对新教材的解读,从教学开始到结束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听完课有和其他的老师讨论,讨论自己是如何教的以及他们的教学经验,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不知不觉中,国培就要快结束了,回味这一段时间的培训,感触颇深。
(一)国培行动,给我们教师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xx大代表明确提出,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成为学习的时代先锋,知识的富翁。因此,国培行动给我们搭建了自主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本次培训,有资深的网络教育家、教育技术专家给我们传授新知识,新理念,使我们对“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媒体与教育方法的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反思”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教育专家的讲座和优秀教师教学过程的实录,使我大开眼界,给我指引了学科教学的新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在每个模块的讨论帖中,汇集了同仁们的精美反思和独到的见解,对我的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国培行动,给我们教师创建了自由交流、合作学习的空间
以往的教师交流方式局限于集中校本研训听评课活动范围内,而国培行动,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打破了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城乡地域的羁绊,它能使我们每个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同一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自由发表个性主张和建议,交流方式实现了“一对多”、“面对面”、“层对层”的立体化交流,在愉悦宽松氛围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心灵的默契,每位老师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进步。
(三)国培行动,给教师开辟了自我反思的驿站
国培行动,以开放自由的特点,为我们教师打开一扇收纳外来新鲜空气的窗户,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精华,欣赏广大同仁们精美的帖子和反思,还有对教学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刻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义,同时也使我产生强烈的震撼,使我深刻意识到反思不再是应付学校常规检查而所做,而要真正反思每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再使反思成为一种形式,而要使它成为一种真正习惯,一种动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要教好学生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通过国培行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相互交流
篇3
关键词:同构图形;表现形式;招贴;创作实践
读图时代,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要成功地体现主题,还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设计的震撼效果。同构图形在平面设计中具有趣味性、原创性、新奇性、超现实等多种特征,对于开拓平面设计的创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当代招贴图形的发展来看,同构图形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招贴设计师应用。
1同构图形的定义
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在《图形与意义》中指出,“所谓图形,指的是图而成形,正是这里所说的人为的创造的图像”,而图形存在的价值就是传达。所谓同构图形,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构图形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构方式加以组合。正所谓“旧元素,新组合”,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创造出来的图形让观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画面的视觉传达变得自然。
2同构图形的表现形式与创作实践
现实中的自然物形如植物的嫁接,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单纯的图形再现没有吸引力,也没有新的意义,同构图形通过不同性质的物形间的非现实组合,制造出奇特的视觉效果,显示出新的非逻辑关系,从而突破原来物形意义的局限,产生新的意义。设计师对于同一主题的创作会有不同理解和认识,但是成功的设计都源于设计师对其设计主题的准确理解及本质的把握,进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创意和恰当的表现手法去诠释已有的设计,准确而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出去。下面笔者将结合同构图形的三种表现形式解读相关招贴设计。
2.1异形同构图形
异形同构图形,是指将不符合逻辑的物质通过其形的相近形成非现实的组合成一个整体,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消息和不同物质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新的图形和意义。2011年,全国敬老月招贴作品《拨浪鼓》,画面整体造型是一组三个舞动的拨浪鼓呈略倾斜的角度贯穿画面,轻松,具动感和童趣。笔者创作时,抓住拨浪鼓和拐杖两个物像中棍状形的相似性,并将两者进行嫁接。从外形上,两者连接得轻松自然,从含义上使观众联想到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的相遇,拨浪鼓上写着的“乐、敬、孝”,点明和升华主题,整个作品富有哲理。全民阅读招贴设计《阅读的力量1》,粗看是一幅写意的梅花,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笔者巧妙地将书仰起来,其中的书页是一条条向上的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即一页书)逐渐演变为梅花的枝干,再逐渐从枝干滋长出怒放和待放的梅花。两者的嫁接构成画面言简意赅的风格,富有创意。设计这种同构图形的前提是不同物形间存在潜在的形态联系的可能性,尽量避免生硬的或盲目的嫁接。
2.2换置同构图形
换置同构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局部被其他图形替换的情况,比如人的一只眼睛,眼球部分被地球替换,设计者要传达的是“视觉语言”的概念。同构图形通过寻找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相似性,从而产生一种具有引发新视觉、新意义的奇特的图形。比如笔者设计的作品《阅读的力量2》是一幅以人们熟悉的竹子为题材的中国画式招贴画,其中的两根旁斜逸出的竹竿被我国古代线装书籍替换,图中利用书脊的柱状与竹子的外形相似性和装订书籍的横线与竹节形状的相似性进行元素替换,造型显得自然流畅,色彩古香古色,传达多读书能提升读者气质与修养的意蕴,形象准确地传达了招贴的主题,中国画意蕴十足。近年来,政府宣传光盘行动,提倡勤俭节约,出现了不少设计佳作。笔者在一次餐盘清洗过程中,瞬间迸发出劳动的场景,将此时得到的灵感迅速在速写本上画出草图,然后考虑用怎样的形式进行表达,最终在青花瓷和剪纸的形式感上找到契合点。作品完成后,整体构图左边是一个大大的餐桌上放着最常见的圆形餐盘,右边是一条平行线上写着“俭以养德”——“尊重劳动,远离浪费”的广告语。简洁的白蓝二色,明快醒目。圆盘的图形创意则是运用中国青花瓷盘,在瓷盘外圈绘制的纹样饰以青花图案,设计师用一幅幅劳动者劳作的场面以连续纹样的形式替换周围惯常使用的花卉类图案,盘子正中间则以中国龙图腾的形象与劳作图形做形式上的呼应,传递作为龙的传人需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汉字招贴画设计同样可以运用换置同构方法进行创意。作品《365孝敬日》的难点是阿拉伯数字和书法字体的结合,在经历数次的“孝敬”二字的书写后发现行书“孝”中“子”和数字“3”是可以进行同构的,“敬”字左下方的“句”与草头的一竖可以连贯成和“6”同构的图形,而右边的反“文”的书写和“5”也是可以同构的。所以作品最终的黑色笔画部分是汉字“孝敬”二字,红色部分则是数字“365”。很好地诠释了有孝心不是某一天的表达,而是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孝敬日。
2.3异质同构图形
异质同构图形,是指将一种物体的材质嫁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物体上面,从而使两种物体发生关系,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形象因为材质的改变而变成新异的视觉图形。同样是全民阅读的招贴设计,笔者在《传承系列》运用电脑网络信号图标和手机wifi信号图标进行创意设计,保留符号外形,巧用书本质地进行嫁接,赋予图形全新的含义,即全民阅读让知识传递更广更快。运用这种设计方法进行招贴设计实践创作很常见,比如保持树的外形,而用纸屑覆盖其外形,表达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主题;沙子覆盖地球仪上的地球,是想告诉人们地球沙漠化现象严重;用塑料袋覆盖山河,警示世人拒绝白色污染。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异质同构图形的创造需要保留原有形象的特点,或者显著的局部特征,这样才能具有物像可识别性。
3结语
同构图形在招贴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新颖、独特的图形组合呈现,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招贴的信息传播力度大大提高;同时它把平凡的信息变得更加准确生动,带给人们更长久的回味和无尽的想象,揭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让观众得到富有哲理的启示。随着现代社会新技术的发展,图形设计者应该围绕信息传达的根本目的,立足于民族文化认识之上,积极吸纳外来先进的文化思想和设计理念,丰富图形的创意表现形式,创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图形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生国.图形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高东影.图形创意与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
太极运动在中国社会辗转千年,薪火相传,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其传播不仅值得分析还能得出传播的特征与共性。哈罗德·拉斯韦尔中就提出著名的“5W”结构理论和传播学三大功能。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对于太极运动的传播也是如此,传播者是传播中信息源的载体,是传播活动的起点,是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基础,是太极拳传播系统的首端。在太极拳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主要是指教学者。太极运动传播系统的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化传播和技术传播两个方面。文化方面主要是指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师承,历史以及医学理论体系,而技术方面主要指实战与套路。传播渠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播学中,传播渠道又称传播工具或传播媒介,传播者只有通过传播渠道才可能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传者。传统的太极运动都是耳提面授,但是现代太极运动利用新技术进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而现代太极拳传播系统中的传播渠道可分为面授-印刷品-电子媒介三种。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受传者的角色还导致了传播学对效果确定的重视。
太极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传播其具有鲜明的传播学理论特征。太极运动作为一种在历史长河里流转千年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精粹,其传播既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流传的广度,又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证了其内容的正统性和派系性,这些现象恰恰是传播现象中的一种矛盾,究其根源,是社会和历史造成的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可喜的是,从中仍能找到传播学的理论特征。
太极运动传播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太极运动的传播者作为社会成员,无论传播者、中介者还是受传者,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思想,感情,人生历程和信仰并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隶属于不同的群体、集团、阶级。因此他们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太极运动传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传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自觉自愿,自择自控,自治自发的信息传播获得。从太极运动传播的发生,运行,终止,继续的全过程,无不带有明显或者隐蔽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种计划性和目的性是带有主动性的。在太极运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或泾渭分明,或广招门人,或印本传发,为了牟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社会影响的一个要求过程。
太极运动的起源和传播决定了太极运动的开放性和群众性,太极运动很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开放性,它不区别其他的中国传统武术。中国许多传统武术都是自我保护起来做为家传秘术,固执于“传子不传女,传儿不传婿,惧怕偷师偷艺”的原则。许多俗语如“教会徒弟,饿死师父”都是这种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具体写照。而太极运动不同,它能以大度的,虔诚吸收的学习态度集群智以助于自我进化和改造,并得以傲立于中国武术之巅。
太极运动的发展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很长的一段过程,在漫长的岁月中,太极运动早已在全球的华人中在文化和理念上深入人心
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门派师承传播方式是保障太极拳发展不失原味的有效方式。传统太极拳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即走门派师承的传播方式和政府科学体育指导并进行组织传播相协调的发展之路,来保证传统太极拳体系最大限度的发展。使部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产生社会效益,再自觉地投入到对本门派拳术的继承与保护中去。
对策
1打破陈规,转变观念,加强组织,营造氛围,更新过去的陈旧门派之见,树立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意识抓住这个对太极拳发展特别适宜的良好机遇,加快太极文化的推广和产业发展的步伐,使之尽快步入国际化和产业化的轨道。加大投入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加大政府经济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其次,集中利用社会闲散力量,将其注入太极文化的推广和产业发展中。
2切实保护好太极拳的知识产权。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知识产权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
3利用现代传播科技手段进行太极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现代电子技术如光盘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都对太极运动传播推广有巨大的帮助,太极运动在进行远程教学和光盘媒体教学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方式对新兴的网络技术传播这一潜力巨大的信息技术重视还远远不够,这也值得太极运动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4
[3]黄亚玲:论中盲体育社团[M].北京:北进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3]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5.
[4]吴格言.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89.
[5]刘彩霞.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6]赵斌,等.杨氏太极拳真传[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4,228:
篇5
一、交通管理现状以其警民
引发矛盾的根源。
结合城区分析,交警每天除了承担城区各岗区交通秩序外还担负着城区巡逻工作,由于当前车流量大,警力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因此有些驾驶人只要在没有交警执勤的路段或路口,无视交通信号存在,随意行车,有的甚至为逃避违章时监控的抓拍,故意用光盘遮挡住车牌。尽管城区中队开展多项专项治理活动,但取得效果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没过多久便会出现反弹现象,加之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些群众认为交警纠其违法行为是在故意“找茬”,不给予配合,认为自己有关系,辱骂民警,对民警实施暴力,因此引发矛盾。
二、采取各项措施方法,把“执法为民”融入到整体工作中去。
一个民警执法水平的好与坏是影响纠正驾驶人违法行为的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个别民警仍然出现执法不规范、执法态度不文明、办人情案等现象,群众意见很大,产生反感心里,因此严重影响了交警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如何改变群众的想法,做到“执法为民”,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违法行为实行严格查处,查纠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执法态度。纠正违法行为先敬礼,告知驾驶人违法行为后,实施处罚,填写法律文书的时候书写工整,字体规范,运用法律文书正确无误。面对不理解的群众,耐心的对驾驶人解释,解释的过程中驾驶人不予配合的,首先从法律角度出发,讲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彻底消除其反感心里。对待态度蛮横的驾驶人,不予其发生冲突。对群众不容易接受的执法方式,彻底改变,从内心树立起执法为民的理念。
(二)、强化自身学习,转变执法思想。结合当前大队开展的“每日一题”学习活动,严格按照大队的要求,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民警要严格落实大队的学习计划,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业务知识,真正做到“比、学、赶、帮、超”,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实现执法为民,就要端正思想,纠正随意执法,滥用职权办人情案的思想。利用业务时间做好宣传工作,对亲戚朋友,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重新认识到遵章守法对每个公民的重要性,从而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使执法思想实现质的改变。
(三)、端正执法态度,改变执法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交警,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觉服务于群众的重要性。改变陈旧的执法模式,不断增强为民执法的思想观念,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工作中彻底消除“冷、横、硬、推”,工作之余,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群众查找自身不足,提高认识,做到言行举止文明。
篇6
陈义萍
一直以来,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属性与含义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专业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理念、模式等是西方社会的产物,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深受西方研究的影响。面对“教师专业化”这样一个新事物,我国相关研究的起步阶段从研究的概念、范畴、模式到研究方法等几乎都是在翻译、移植基础上的推进。近年来,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2002年1月3日《中国教育报》对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有了明确的界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教师专业结构包括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要素(特殊的认识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多向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适时发展能力)和人格特征(敬业爱生、奉献负责、民主宽厚、敬重合作、正直真诚、自律进取)。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一个教师之所以当得好,一堂课之所以上得好,实际上做的要比说的想的多得多,要付诸以行动,因而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做――实践智慧的积累,而实践智慧不是别人“教”会的,是自己在实践中“悟”会的。因此,教师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而具体的途径。下面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体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时代的要求,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想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就要不断地通过多种学习渠道,获取多元化知识,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1.向书本学习
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广博的系统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的最新动态,丰富教育信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2.向他人学习
一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训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与他人互动,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充实自身的知识;二是聆听专家、名师讲座、各级教学研讨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三是通过参观和教学观摩、异地培训等方式向他人学习,吸取精华,取长补短。
3.向网络学习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要充分利用我县农远资源,打造网上学习策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大博客群,在网上与专家学者交流与研讨,通过交流研讨,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充实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活跃、认识碰撞、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反思促进步,从而使教师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中不断成长。
1.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教师每天都在紧张地进行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很少思考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我们年复一年地例行公事地重复相同的工作程序,却没有思考怎样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经常模仿沿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却没有去思考与探究其成功经验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去思考与探究其成功背后积淀的教育思想,因而我们只能是教书匠而已,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
2.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过程中,力求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时期现代教育理论,学会站在教育教学实践理论层面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现状,丰富教育教学智慧,从而促进自身成长。
3.反思生成个人的实践智慧
教育教学反思关键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理论与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融合,从而形成个人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性建构,让经验由理性的批判转变为与理论对接,变那种单纯习惯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倾向,养成反思性的思维倾向,在反思中拓展个人的实践智慧。作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根据学校要求以及自己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加强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承担学校举办的各类师训、干训、学科培训,每次进行讲座前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讲座结束后,听取意见,进行反思,既有讲座的“行动前反思”,又有讲座过程中“行动中反思”,还有讲座后的“行动后反思”。正是在反思中,教研员的专业不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指导课堂教学反思、学生学习问题反思、教学现象反思、专业水思、自我意识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等。
三、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用心看、认真听、仔细想,努力做、细细品,好好记录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自我行动研究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从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真加以回忆,探究、推敲、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这样,教师基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探索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这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困惑,如在教育教学或教研培训实际工作中若发现问题,就提出来,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然后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讨,弄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效果如何?为什么能够解决或为什么不能够解决?要怎样才能解决等等,这样,有问题提出来,并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层层的问题。带着课题研究进行教研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共同行动研究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成为促进者。即通过专家的帮助,引导教师不断进行反思、调整教育实践。专家的引领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保障。近年来,本人承担了省级《终身教育理念下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市级《农村学校研训一体有效性的研究》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等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实践证明了,它不仅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增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载体
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每所学校的研修活动各不相同。在我们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是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的时间,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学习时事,领会中央精神:“请进来”或看光盘,听专家讲座,专题讨论交流或辩论;教研员专题讲座,讲座前谈选题的意义,讲座后进行反思,然后由听众进行评议,最后再由主讲者谈感受与心得,在交流中主讲者与听众们都得到发展。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制度与激励机制,使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研员的自觉行为。
学校还要求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及议教、主持业务会议、参加学科命题、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改进教学工作,实施教学实验项目,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行教学指导,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业务专项调研,撰写教育、教学调研报告或先进教学经验总结,并向学校网站和《教科研之声》报送文章等等。在开展各项任务过程中,教研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因而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学校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篇7
关键词:教师反思 教育教学 发展 职业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68
1 教师反思概述
教师反思一般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对自我以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积极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指导行为在其具体教育、教学中的集中表现。反思,在教师中表现的特点有:首先,反思思维,这个过程主要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为出发点。教师的反思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有载体的反思,故具有一定个性化的创新色彩。其次,教师的反思以追求教育、教学行为的满意度作为根本的动力。再次,教师的反思不仅是思维的过程,更是教师在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的反思具体而言之,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不断的发展自我的内在需求过程,要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教师就要经常审视自己,看自己的理念是否新颖,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是更好地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的过程。
2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深刻度、系统性如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有的源自教师自身,有的则源自外在氛围或影响。从目前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
2.1 观念
反思是受特定观念支配的,如果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对教学的反思也就失去了方向甚至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正确的教育观念,会促使教师反求诸己,探寻正确的行为路径。何谓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反思学生观。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其选择性地参与教育学习,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教学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并适应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差异性及整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其次,反思教学观。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并非单纯的信息存储库及知识接受器,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去研究、创造,并从各种信息与知识中获取、选择,以及分析出有用的信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达到提升他们创造能力过程,同时还不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做一个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好教师,而并非是一个奉送真理的差教师。
再次,反思师生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学生行动上的楷模,师生关系是教师命令、示范,学生服从、模仿,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应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氛围应是研究讨论式的,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自由发表见解主张,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探讨研究。
2.2 培训
教师反思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职前与职后的培训作保障的。缺乏培训或培训不当,都会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目前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有四种方式:
第一,“参与式”培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多向交流和互动过程,让培训者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是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使学员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行为的反思及自我重建的有机结合。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
第三,“菜单式”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点,以实现培训的价值为最大目标;以研究为中介和载体,通过“选题―研究―实践―运作”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使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良性机制。
第四,“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是从本校教师教学的需求点出发,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关系,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整合。
2.3 方法
教师反思的方法和实施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实现:
第一,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外出听专家讲学;观看培训光盘等等。
第二,互动式集体备课。这有效开展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做到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问题会诊。通过调研访谈,了解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困惑,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开展行动研究。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个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转变教育观点,创新教学方法。
第五,写教学案例和分析案例。写教学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是很好的教师业务培训。案例本身可以作为讨论的材料,可以分析教学上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分析能力。
第六,课堂录像分析评价。有利于教师本人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第七,区域交流。加强与区域内外兄弟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将“他山之石”,引来“攻玉”。
反思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是同一个模子里培训出来的,他们个个是鲜活的,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新世纪,学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依靠一支具有反思特质的,能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能依靠团体学习的力量进行群体反思的教师队伍作保证。
参考文献:
[1]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然而,作为历史编纂者对待历史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不仅要严肃认真,而且要有“泛史料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竭泽而渔”和“爬梳剔抉”的精神。
史料的类型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史料在价值和使用方式上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不同史料的鉴别,强调在选取史料时对它的性质和价值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史料的类型,我国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将史料区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他所说的直接史料,就是当时人的记述,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过的;而间接史料则是转述和引用的史料,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过的。其实,无论是“直接史料”还是“间接史料”,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报业志》续修史料收集工作,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价值和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史料收集工作的成败会决定志书的质量。有关历史史料的类型,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仅根据载体的不同,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纸质史料。即是以纸质为载体的史料,主要包括各种印刷品、各种文件、档案文献等。这类史料由于种类繁多、完整齐全,因此,在我们《报业志》续修中,不仅具有主体性意义,而且史料价值也最大,同时还具有容易收集和整理的特点。如资料室和档案室的各类纸质文本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典章制度以及相关著作书籍等等。
二是图片史料。图片史料指绘制的图像,拍摄的照片,也包括地图、图纸、新闻照片、人物照片等。图像和照片是形象化的史料,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场景和面貌,而且具有非常真实和直观的效果,是我们《报业志》续修所需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音像史料。音像史料包括录音、录像片等。录音史料是以音响方式记录知识和各种信息的史料,包括政治报告,领导讲话、演讲、访问等;而录象史料可分为磁性录像和非磁性录象,由于音像史料具有直感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在我们《报业志》续修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是缩微史料。缩微史料包括史料拍摄的胶片和反转片等,这类史料的保存在各单位工作中经常使用,尤其是在我们报业媒体应用的更为广泛。因此,我们在《报业志》续修史料收集中,尤其要荧注此类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在经过放大和特殊处理后方可选用,也具有较强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五是数字化史料。数字化史料主要是以计算机存储器为载体,是公共机构和个人存储在各种电子载体(电脑,服务器、软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等)之中的文件和信息,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转化为数字方式进行储存。这种数字数据史料具有易存放、易交流,易转换的特点,一般不会因时间的流失而损失。
对于史料的类型问题,应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划分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形式也不近相同,问题的关键是为方便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都从不同角度提供必要的路径。
史料的解读
史料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只有考虑到那些创造史料的人的切身利益和想法,才能对它们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换言之,史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得到确解。关于史料的解读,似乎方式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本文献的考辩。对于文本文献的考辩,目的就是要确定史料的性质和价值,这一步工作主要是针对原始史料进行鉴别和考辩。对于我们收集到的史料,并非条条都可信,条条都能用。因为许多史料,尤其是调查访问的史料,有的出自传说,有的来自回忆,还有的因为宣传的需要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准确无误。因此,在对史料进行整理之后,还要逐条、逐件进行核实考辩,以辨别其真伪,考证起正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史料的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书证法。即把同一问题的不同史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求得其准确和接近准确的意见和解释。书证法又有内证法和外证法之分。内证法就是以书本或同一内容的文本文献资料,来证明有关史料的准确性。而外证法则是用书本或文本以外的记载来订正该书本或文本内容的谬误。其次是物证法。物证法就是以实物订正文献史料的方法。有些历史事件需要有实物来佐证更为清楚,因为用实物来考证历史事件或文献史料一般比较可靠。再次是人证法。所谓人证法就是用“活”资料来验证文本文献正误的方法。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慎重。第四是理证法。理证法就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史料正误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以个人学识判断是非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难度较大,一般是在缺乏佐证的情况下才宜使用。其实,鉴别核实史料的目的是要确定史料的性质和价值,因此,这项工作要贯穿整个史料收集的全过程,甚至是志书编纂全过程。既要做到边收集史料边考证核实,又要做到在史料收集完毕后集中进行,即使在志书编写过程中也更要做好对史料的考证核实,因为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
二是文本意义的阐释。所谓文本意义的阐释,主要是侧重释读史料所包含的事实信息,确定史料在具体的解释框架中的关联程度和确切的意义。首先,了解语境是准确解释史料含义的关键。话语产生时的“语境”,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语境”,对史料的解读来说,“历史语境”的丧失,带来的是理解的障碍。因此,解读史料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尽量揣度史料产生的“历史语境”。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些过去的文本文字,尤其是专业性较为浓厚的文字往往不再流行、或者已获得了新的含义,因此,我们必须谨防用现代意义去曲解过去的文字,否则必然造成误解。其次,了解史料的意义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联系研究范式来理解。一定的研究范式和相关研究的状况,构成研究史料的“史学语境”。因为在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思想和感情,这种思想和感情往往就是行动的指南和向导,尤其是结合历史事
实深入了解和考察当时背景下“当事人”的思想、感情,原则和观点,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也就是史料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三是了解史料的含义还需要依靠“说文解字”。俗话说,“读书必先识字”,对解读史料而言,识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所说的“识字”,不仅要了解字词在字典中的含义,而且要用历史语义学的知识去解读史料中的含义。因为历史文献中的字词在语义上比较复杂,尽管我们这次《报业志》续修的时间断限距离今天不是太远,但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字词的含义和所指更为宽泛甚至有所变更,许多新生词语词汇辈出且含义一直处于变化中难以确定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的含义,就会误解史料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在解读史料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必须在注意研究具体时代的社会、知识和思想的同时,对相关词语词汇悉心解析,并用历史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去解读真正的含义。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史料的解读,确实是一项艰难而细致的工作,因为某种材料是否具有史料价值,需要我们用心发掘;史料往往是分散和零碎的,需要我们耐心收集,史料也是正伪混杂的,需要我们细心鉴别,史料的意义通常是隐晦不明的,更需要我们精心阐释。因此,我们在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辩伪和考证之后,才能较为正确地了解史料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和确定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史料的运用
搜集、整理、考证、鉴别史料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得当则因果彰明,规律可见。其实,我们在解读史料时,实际上就已经在运用史料了。文本考证以确定史料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选择史料的过程;而对具体史料的含义所做的解释,则通常是在写作时进行的。我们在《报业志》续修工作中,对于掌握的大量的原始史料,如果不进行认真取台或取台不当,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志书。因此,史料的运用其实就是一个选择和取台的过程。
对于史料的取合需要有依据和标准,但这种依据和标准是不能违背史学范式的。在我们这次《报业志》续修中,史料和主题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主题来自于对史料的解读;而明朗的主题又有助于观照史料的意义。如果单从主题的需要来选择史料,就容易沦为“抽样作证”。也就是说,主题对史料的取舍存在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史料取舍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史料自身的价值,史料与问题的相关程度,以及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或是一组同类材料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是价值较高的史料,是“论证”中首选的“论据”。而且只有同主题关系密切的史料,才能在写作时引用。如果关系不大或全然无关的史料,不论它本身如何珍贵,都必须舍弃。那么,在《报业志》续修中应该选取什么的史料呢?
一是要反映主体的史料。我们续修《山东省志,报业志》,全省报业媒体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任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内容。我们在选取史料时,就是要选取那些为能够主题服务的史料。因为它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如果哪项史料游离于主体之外,不论它有多么生动,都属于无用材料。因此,在选用材料时,要注意选用反映主体的资料。
二是要选用彰明因果的资料。《报业志》作为集资料性、思想性和著述性为一体的著述性著作,重在反映全省报业媒体的发展轨迹和揭示历史规律。因此,我们在选取史料时,应选取那些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换句话说就是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彰明因果关系的史料,因为这类史料既能反映事物或事件的联系,体现报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能彰显“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和“结果是什么”这样的逻辑关系。
三是要选用典型和有特色的史料。所谓典型和有特色的史料,是指我们选择的史料要有代表性和特点,既能够说明问题,又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对同一时期的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最具特点、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同时要把选择的史料放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看是否能反映事物发展的特征,是否具有典型意义,能否在反映事物发展、转折、变化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是选用比较史料。比较史料就是将某一事物置于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作纵向和横向比较的资料,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说服力。如线性历史时间前后不同阶段同类事物的纵向比较;同一历史空间相同事物的横向比较等。通过比较就能够较清楚的反映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篇9
举目四顾,好些地方,青山不再青,绿水不再绿,河里流的是臭水,山上倒满的是垃圾,满眼都是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红色的废水废碴废旧电池废塑料……
你可知道,被你随手丢弃的垃圾需要多久才才会分解?让我来告诉你吧,塑料瓶:450年;易拉罐:200—250年;铁罐头盒100年;油漆过的木板:13年;棉织物:1—5个月;纸片:半个月。
地球只有一个。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不可能找到第二个地球,并实施大规模移民。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的延续,我们必须善待地球,不再做伤害地球的事了。
为了地球的明天,请你节约用水,中国是缺水大国,好多地方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想想这些,你何忍心让清清流水白白地从你手下流走?所以当你刷牙时,请关上水龙头,等要清洗时再拧开;当你在身上涂抹肥皂时,请你关上淋浴龙头,等要冲洗时再打开。
为了地球的明天,不要再乱丢垃圾,不要捕猎野生动物;不要乱采滥开矿产资源,不要污染环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为了地球的明天,请积极回收废纸,尽量使用再生纸。你可知道,回收100千克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这意味着可以少砍17棵大树。过期的挂历纸可以用来包书皮,你用过的课本可以留给低年级的同学再用。请记住,即使是一张废纸,还可以再生两次。
为了地球的明天,请你理解和支持家庭垃圾分装。如果我再告诉你,回收23.5万吨废铁,可以建造36个埃菲尔铁塔;回收6000吨废铝,可以生产74架空中客车飞机;回收120万吨玻璃,可以建造254个罗浮宫玻璃金字塔,那么请你想一想,就因为你懒于分拣,被你随手扔掉的将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啊!
低碳生活走近你我他
对于低碳生活,人们遭遇着类似的尴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却不得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专家指出,尽管人们不能避免碳排放,但却可以减少碳排放。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的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同时,养成“低碳生活”理念,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实,加入到低碳一族当中并非难事,“低碳生活”细节贯穿在家居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拿日常生活用电来说: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接触良好才能节电;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高温电熨斗,不仅升温快,还能节电;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这样可节电10%~15%。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能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积极的贡献。
或许有人认为,即使自己“低碳”了,也挡不住工矿企业的违规排放。但是,冰川融化、气候恶化,每个人都将受到惩罚。“低碳生活”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质量观。需要厘清的是,过“低碳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如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事实上,每一个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可尽享“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公益环保网站“互联网森林”的首页上列出的平易近人的10件减排案例就生动有趣:少用一个塑料袋,减排二氧化碳0.1克;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克;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克;夏季空调调高1℃,平均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克二氧化碳;一棵树,一年可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这些告诉我们,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装修中少用装饰灯、选用节能灯管,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上,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国领导对气候环境的关注。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的排放,我由此联想到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
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用:节电、节水。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随手关灯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如果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此外,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工作时,单面纸要重复利用,能电子化办公的少用纸张。
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少。此外,排气量为1.3升的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不仅要低碳还要碳补偿
本次峰会上,不少国家纷纷宣布自己的减碳目标。中国外交部公布消息称,经过国务院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
此前,为了减碳,中国一直在行动。2008年,"中国低碳发展项目"启动,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上海和保定两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此外,日前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通过植树造林等工作减少的碳排放超过50亿吨。
在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中来了。不久前一项涉及1.5万人的网络低碳调查显示,73.08%的人有双面使用纸张的习惯,83.33%的人自备购物袋,79.49%的人能自觉地把空调温度调到26℃,83.34%的人愿意参加环保志愿者组织的环保活动。而且,不少人会记下自己的"碳足迹",并由此督促自己减碳。有的人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减碳小妙招,而且还经常参加"旧物交换"、"绿色出行"等活动。此外,低碳房屋、低碳服饰、低碳汽车等也更多地融入到生活之中。
此外,国外的一些减碳做法也值得借鉴。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200万吨二氧化碳。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人人争当低碳环保的市民。
低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生活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国家对全世界公开承诺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气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平时我们勤动手动脑,也可以实现"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总之,低碳生活,既是保护环境,也是拯救自己。"
那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还有其它降耗低碳的好方法吗?来看看我的建议吧。
纸张的双面使用,节约用纸;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饭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减少粮食的浪费;随手关灯,随手关好水龙头。使用手帕,少用纸巾……
篇10
关键词:优化 效益 提升
1.优化课程,为新员工专业成长提供“丰富营养”
员工参训最直接的活动就是消费培训课程,培训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员工所需要的课程。课程是实现员工高效培训的核心内容,也是员工专业成长的营养元素。打造优质培训课程,让员工消费到“色、香、味”俱佳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采取“思想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双轨并进”的培训策略,在新员工培训班上设置了“入职培训专题讲座、与优秀员工座谈交流和专业技能实践”三个模块的培训课程,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做为提升新员工专业素养的两种强大力量。
1.1互动研讨式的专题讲座
新员工培训的专题讲座包括企业文化教育类、思想政治教育类、职业道德教育类、安全文化教育类4个系列7个专题。新员工刚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到企业,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快速并成功地实现角色转变是新员工步入职业发展良性轨道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求培训者不能仅仅研究“怎样使新员工完成角色转变”,更要考虑“新员工如何主动转变角色?”的问题,因为“没有新员工主动、深入的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新员工培训”。过程中要体现“生命化”培训的特征,即培训者与新员工的交往互动性、生成发展性和生命体验性,力戒培训者垄断,独霸话语权。
例如,在《职业素养》培训中,我们组织新员工讨论:“马云所说:今天是残酷的,明天更残酷,后天是美好的,但大多数企业都死在了明天晚上。”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应该秉持怎样的工作态度?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研讨,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培训变单项传输为多维互动,培植了新员工的建构意识、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
1.2与优秀员工座谈交流
新员工理论知识多,拥有非常积极、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对专业技能、职业前景等内容充满着渴求。因此,我们在新员工培训中,摆脱了以往的以灌输为主的硬教育,而是注重了“集中培训和座谈交流相结合、静态的成果总结和动态的过程讨论相结合”,让培训持续在交流传递的过程中。
例如,在与优秀员工座谈交流前,我们先进行问题部署,要求新员工针对当前实际,人人要提出今后职业生涯中最关注的三个问题并提交,我们把问题集中筛选后分类别提前反馈给参加交流的不同层面的优秀员工,使之在座谈时更具有激励引导性。同时,这也是开发和利用“优秀案例”的活性资源,是借用彼力“自培”、“互培”的有效方式,其效果是“他培”所不能比拟的。
1.3跟进指导式的实践培训
新员工虽然学历层次高,但学业精深不等于适应专业岗位要求。针对新员工本体知识丰厚、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为解决新员工上岗后面临的“安全意识不够、岗位职责不清、专业技能不精、处理即时问题不当、”四大主要问题,我们将眼光投向了技能实践的前沿,把岗位实践培训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之中,利用“草根”资源对新员工进行跟进式指导。
新员工们虚心拜师、潜心学习,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了关于“专业素养”的概念和意义;跟进式的指导既强化了部门班组的培训水平,也强化了培训中心与部门的密切合作,标志着员工培训走进了提高员工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的主战场。这种以团队力量扶持个体成长的实践培训,打破了集中封闭式培训的壁垒,生成性的活性资源为培训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个个专题讲座,正德规行,令人幡然领悟;一次次交流座谈,传递经验,令人能力提升;一回回现场实践,历经锤炼,令人自信生成。新员工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精神的“阳光”,领悟着专业的真谛。
2.优化管理,为新员工专业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为保证培训课程实施的有序高效,我们树立了“管理就是超前引领、深度参与、及时沟通”的理念;推行了“高定位要求、低重心运行、按需求服务”的管理模式。对于集中培训,我们强化管理规定的严格执行;对于分散培训,我们强化各项工作的计划落实,历时3个月的岗位实践培训,培训人员全面谋划、全程跟踪、全员参与,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指导老师一对一培训,做到了明确要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周密安排、反馈及时。培训结束后人人一反思一总结——指导老师总评签字、部门领导审阅盖章。最后我们综合部门对新员工的评价意见,从中推选出优秀学员。
由于我们为新员工建设了一个高度认可的制度环境、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创设了一个多元评价的成长环境,新员工的思维意识日趋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通过优化管理,使培训排除干扰、顺畅无阻,为加快新员工专业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
3.优化师资,为新员工专业成长发挥“催化作用”
新员工培训的师资水平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为此,我们倾力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3.1优化部门“本土”师资
按照我们的要求,部门为每一位学员从技师、班组长中优选了一位专业实践指导老师,明确了一位专业主管具体负责,他们在职业道德上有境界、在理论上有高度、在实践上有智慧,对学员有较强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引领性。
指导老师是“主教”,对新员工开展的是“一对一”的有形培训。在其背后还有部门、班组和培训员的主动介入和自然渗透,这支队伍是“助教”,对新员工开展的是“多对一”的无形培训。显性的优质师资和隐性的群体力量协同发力,对新员工精神上滋养、心理上支持、智慧上贡献。
3.2优化培训机构师资
在新技术、新设备背景下,培训机构面临着严峻挑战,惟有观念领先,研究超前,培训创新,才能引领广大员工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实施了培训员成长工程:一是提供机会参加高层次的离职培训。二是把培训员的差异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活性”资源,在内部定期组织培训员开展培训方法研讨沙龙、专题论坛等活动,用“任务驱动法”启动培训员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拟订“培训菜单”,供部门自主选择,然后选派培训员“送培”。以上措施,加快了培训员的成长步伐。
3.3优化外聘高端师资
我们根据培训的需求,聘请了国内资深机构培训师、著名的行业技术专家、以及优秀的班组长作为培训活动的客座教授,购买了先进培训理念的DVD光盘,强力扶持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