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农业培训

篇1

1 山丹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现状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共辖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756个农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3万人(农村户数3.8796万户),现有劳动力9.86万人。耕地60.38万亩,其中塬地占15.2%,山旱地占1.8%,川地占83%。年均降水200毫米,年均气温6.5℃,全年无霜期165天。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广袤,土壤肥沃,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春油菜、豌豆、马铃薯等。土地经营主要以农民单家独户条块经营为主。全县现有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家庭农场1101个、市级以上产业化农头企业12个、合作社1086个。这些经营主体共经营耕地9.1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15%。近年来,随着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年减少,文化素质逐年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冲击,农村出现了耕地撂荒、弃耕、广种薄收、有人种无人管等现象,“谁来种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农业工作者和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严肃面对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政策推动和项目资金扶持外,开展有效的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核心内容,当前山丹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科技素质逐年下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中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与全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形式极不适应,现已建办起来的新型经营主体中农业农民素质低下,经营方式单一,甚至未能走出传统的经营模式。经营效益徘徊不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快速发展,影响了经营主体创办人积极性,降低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速度和耕地的经营效益。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由于受地域、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广大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根深蒂固,认识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工作人员宣传意识不强,在深层次的,多方位宣传动员上还有欠缺,致使宣传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宣传途径狭窄,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宣传跟不上,除一部分在培训中受益的农户对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显得比较积极外,绝大部分农民还处在被动的“要我培训”阶段。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山丹县现有的农业培训教师的知识老化,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念。

培训方式单一。作为多年来一直承担农民科技培训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来说,师资力量多来自于农业院校,知识面过窄,知识老化,所学知识仅仅能适应传统农业时代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与现在农业发展极不适应,缺乏用电子商务思维去武装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培训没有说服性、缺乏感染力,大多采取集中办班、发放技术资料、播放科技资料等形式进行,科技人员和农民走出去学一学、看一看、听一听的机会太少,缺少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

篇2

关键词:职业农民 培训 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 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 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 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R].成人教育,2012(11)

篇3

单龙寺乡座落在霍山县东南山区,拥有茶园1.15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茶叶大乡,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霍山县农机局选择在该乡举办了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茶叶)。经过认真的筹划和组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反响激烈。

1 精心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安徽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及单龙寺培训班工作计划,报县农委批复后实施。

1.1 选定理论教学培训场所,选择实训基地,落实参观学习企业,确定培训工作日程和具体培训实训内容。

1.2 遴选培训教师。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

1.3 选定培训教材。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培训教材。教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业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加工等内容。

1.4 实行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培训方式。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补助资金由项目县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拨付到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免费培育农民。

2 认真筛选参训对象

本次培训对象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人员。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等程序择优确定。筛选了50名培训愿望迫切、有培训需求的、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茶叶生产、加工、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等人员作为本期培训班学员。

3 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培训日程共15天,共分5个时段分别进行

3.1 理论教学。聘请了省、市、县农委多位专家教授、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影像并茂。采取学员提问,专家解答等互动的形式,全员参与,内容生动、气氛热烈。在学习物联网课时采取学员全部上计算机操作、边听边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很多的科技知识。

3.2 基地实训。组织学员到本乡莲花地标准茶园、诸佛庵镇三河茶叶合作社茶园等两个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聘请了县茶叶办高级农艺师和合作社负责人现场讲解茶叶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管理,现场使用茶叶修剪机修剪茶树、讲解剪枝技术,讲授科学采摘茶叶的要点等实践操作技能。由学员现场提问,专家现场解答并演示如何进行操作,使学员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重要性。

3.3 参观学习。在教学期间,安排了参训学员到诸佛庵三河茶叶合作社、霍山县叶王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霍山县龙图工贸公司茶叶制造车间、汉唐清茗茶叶公司、江西婺源江湾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婺源心连心茶园等企业和基地参观考察、交流学习。三河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向学员介绍了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合作社成员构成、经营模式、茶叶制作技术、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经济效益等内容。其他几家公司分别向学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茶叶制作机械及其功用、茶叶制作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等。在心连心茶叶基地,技术人员讲授了茶叶栽培、修剪、管理等技术,品尝了该基地生产的名茶。通过参观交流,学员们都有极大的收获,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 开展入户指导聘

请了茶叶机械制造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到开办有茶叶加工厂的学员家中进行入户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保养茶叶加工机械、传授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聘请了县茶叶办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一位有茶叶种植、生产等技术需求的学员全部开展了上门指导服务。

5 考试考核,颁发证书

在培训结束时,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及时开展认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登记管理,因地制宜,积极为职业农民创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后续跟踪服务。

6 跟踪服务,深化培育

培训班结束后县农机局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挑选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对50名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每人联系10户,开展为期三年的入户指导和服务,强化培训效果,继续深化培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辐射和带动周边种植、加工等农户共同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较大贡献。

篇4

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泰兴市先后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福工程”、“农民创业”、“农业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入户”、“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等数十项教育培训项目,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笔者从农民特点、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以及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尝试总结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要遵循的几点规律:

一、从实际出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教育培训发展状况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不同。从泰兴调研结果看,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9000元的农民,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一般来说,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一致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经济水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的素质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具有长期性。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盲目地超前,只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为农民增收服务

农民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从业农民,他们是现实生产力构成的首要因素,他们是为生产实际需要而学,学习的针对性强,要求学以致用。因此,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教育培训必须更加注重效果,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实践证明,直接有效地服务农民增收的农民教育培训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泰兴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技术不过关、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豌豆一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2009―2011年当地农业部门在村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专门课程,通过2年多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甜豌豆生产、销售能手。2011年开始甜豌豆产业的增收功能逐步呈现出来,2013年,该村甜豌豆的种植面积达5500亩,农民人均年增收入8000多元,外出的农民陆续回家从事甜豌豆产业。在该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25万亩。甜豌豆专题培训已成为泰兴东部乡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首选内容,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细分培育对象

农民教育必须从农民自身的认知、需求等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注重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自身特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等相对落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农民需求的差异性。一是地区的差异性。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泰兴东西部乡镇产业结构明显不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二是年龄的差异性。16~40岁农民希望学习创业知识,教育培训可以进行适当的集中课堂授课;60岁以上的农民愿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愿意接受现场指导、参观演示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三是文化的差异性。农民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从而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也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区别对待。其他还涉及经历的差异性等等。如根据差异划分群体,分班授课,将大大增强信息传达的针对性。

四、以需求为导向授课

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广泛进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进村入户、认真调研产业特点、农民实际,明确教育培训重点和难点,把握教育培训方向,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开设农民想学的专业和课程、讲授农民想学并对生产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现阶段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是短期培训;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非农领域教育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业机械类和农产品加工;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天,地点是本村;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是“无效果”、“不方便”。二是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三是确定科学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

五、注重产学结合

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育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纯粹的理论教学,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与农民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助推其“发家致富”。另一方面,教育培训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育培训,能发展壮大当地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农民教育培训要能做到“根据需求选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泰兴市广陵镇2010年开始发展花卉苗木,经过3年左右时间,全镇花卉苗木面积达8000亩,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初步形成融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广陵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广陵花卉苗木产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大棚高效种植、餐饮休闲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促进产业发展。

六、把握时间周期性

农民教育培训有基本的周期性,就是围绕某一产业、某一品种,在其从最初的生产开始到最终收获一个完整过程中,开展与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相关知识、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周期与实际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少则数月、多则1~2年。比如,对农民开展小麦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就应该在小麦生长周期内,实时将每个关键点的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因此,农民的素质提升、知识技能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有一个时间周期的积累。

七、注重培育内容的完整性

当前,农业已开始实现产业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与加工、贸易、流通等多个环节紧密相连,开始实现一体化。因此,农民仅仅满足于种养知识技能的学习,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懂得加工、销售、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因此,教育培训要树立一体化的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产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完整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实践表明,农民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致富、创业的技能。培养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两者要紧密联系。二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技能培养的精密衔接。培养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部技术教给农民,让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掌握全部技术。三是“农”与“非农”的紧密对接。既要传授种植知识,也要教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要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培养经营管理的技能。生产环节虽然在农村,但培养要着眼于城市,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重视理念教育。在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重视法制、市场、竞争、创新等理念的教育。

篇5

一、方法有力

1、搞好宣传,搭建创业者交流培训平台。积极动员组织农村各行创业能人和创业积极分子参加各种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农村初始创业者培训等,在提升农村精干人才创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农村各行创业人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互动。

2、统筹资源,建立农村创业者信息数据库。整理完善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村创业能人等信息资料数据库,并及时更新,统筹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创业培训服务效率和工作效能。

3、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创业者动态信息。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作,不仅仅是开办十天培训课就结束了,而是要在培训后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建立服务档案,采取电话回访和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受训学员的创业情况和培训受益情况,组成强大的专家志愿团,根据其个人需要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和部门帮扶。

二、效果显著

1、培训了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创业带头人

2009年以来,全市共组织500名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参训学员有的正在创业,有的准备创业,选择的学员素质比较高,通过培训后,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有的创办了专业合作社,有的改善和扩大了自己的企业,有的服务于龙头企业、合作社、核心示范户,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创业带头人。据调查,培训后有120人成功创办企业,占培训总人数的24%;有52人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占10.4%;有100人创办了实体,占20%;有110人成为核心示范户,占22%;还有118人服务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占23.6%;新创造7800个就业岗位。

今年35岁的宫兆兰,于2010年参加创业培训班后,决定和丈夫一起创业,在下初镇南东庄村建了一个养鸡大棚,养了6000只鸡。恰逢当年市场行情较稳定,肉鸡销量很好,他们慢慢有了一些积蓄。

宫兆兰今年打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无奈因为缺乏专业养鸡经验和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得知今年市农广校又要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她便积极报了名。20天的培训期间,专业老师们的讲课深入浅出,从农业创业理念讲起,给学员们讲授了农业创业政策扶持、农业创业的市场机遇、市场分析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如何选择农业创业项目,还进行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这些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让宫兆兰大开眼界。在随后的企业实习和市场考察中,宫兆兰信心满满,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有了清晰的方向,并且干劲十足。8月24日结束培训回家后的宫兆兰,立即着手扩大鸡场规模,她打算再投资14万元扩建一个养鸡大棚,宫兆兰说:“这次的扩建和以往的闷头苦干不同,我有着清晰的创业规划,并且培训老师也提供了专业技术上的保障,加之政府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持,我坚信我的创业前途一片光明。”

2、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实用的创业培训技术

我们成功的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技术,将国际劳工组织专门针对微小企业创办、经营和发展等不同阶段需要而开发的系列培训模块引入到创业培训中,并结合农民创业的特点,对培训进行本土化改造。实践证明,SYB培训以其先进的培训理念、灵活互动的参与性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且实用的培训内容得到参训者的认同和欢迎。虽然参训的学员素质参差不齐、创业的基础有强有弱,但最终都能在培训师的正确引导下,产生创办企业的想法,编制创业计划书,有一部分创业基础好的,还会产生改善和扩大企业的想法,说明SYB适应不同创业群体,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3、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创业师资队伍

针对农民创业培训的特殊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走出去培训。市农广校作为我市唯一的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非常重视农民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先后选派陈淑、徐爱凤二位老师参加国家农业部在武汉等地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并且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陈淑老师的创业培训课在今年9月份全省优秀教学能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评审为全国优秀教学能手。二是请进来。先后聘请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农科所、威海农科中心等地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三是聘请张月花等创业成功人士到培训班现身说法,交流创业经验,增强参训学员的创业信心,参观考察他们创办的公司企业,从而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创业水平。

4、加强了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先后与母爱大姐、小康蔬菜、宏伟食品、新自然草莓专业合作社兴达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农民创业培训的实训基地,大大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5、初步探索了以培训促创业的工作机制

篇6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制约因素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5-02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鉴定

(一)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辨析

1.传统农民的概念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与农耕密不可分的,而传统的农民在社会阶层中始终是一种以身份为主导的,身份与职业的混合体。195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明确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具有城市户口的就是城市居民,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就是农民,这是我国法律确认“农民”的唯一标准,也即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农民”的文字依据,是传统农民的身份证明。总体而言,传统农民是身份地位上的农民,他们社会地位不高,不具备专业性农业知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经济来源的最低层次职业化农民。

2.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对比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而新型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职业经济人。两者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属性上,传统农民不仅仅只是一种职业称呼,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象征和社会地位;而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选择,他们有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管理能力,以资金投入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农业化经营。在传承上,传统农民具有“世袭”特征,即“农之子恒为农”;而新型职业农民是由从事劳动生产的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流通性上,传统农民基本上是“土生土长”,他们“聚村而居,成群而落”,具有封闭性和滞缓性;而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是本地人员,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居民,既可以是单独个人从事生产,也可以是团队开发农业生产,具有流动性和自由性。在技术知识上,传统农民更多的是依靠实践经验和当地的农作习俗从事生产,具有一定稳定性和陈旧性;而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素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管理经验、资金投入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条件,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创造性。在经营模式上,传统农民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仅仅依靠血缘为纽带来调控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生产结构十分松散;而新型职业农民以集约式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互相牵制,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共同目标,生产结构相对牢固。在成效上,传统农民多以种植大田农作物为主,生产收获的农作物产品自给自足,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效率低;而新型职业农民其生产经营范畴广泛,劳动附和度高,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走全方位市场化道路,经济效益很好。

(二)新型职业农民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可以界定为:有别与传统农民,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他们占有一定的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创造力和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新型职业农民大体上还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技能型,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和较丰富的生产经验,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如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他们不需要摸清市场,只需要专注生产,发挥自己的专长;二是社会服务型,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如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他们相当于农场品中介,手握市场信息,将农业与市场相链接,增加农产品的销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是生产经营型,有投资能力和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从单一农业产业模式向多层次拓展,发展现代化农业,争做产业领头人。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第三类,生产经营型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仍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

(一)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不协调。

农民培训工作需要农业、财政、教育、劳动、科研等部门主导,农业厅、科技厅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推进,省财政厅负责拨款,各试点县农业局、科技局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再通过农业中高职、农广校,来完成培训任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固然带来了农民培训的专业化管理,但是主体不突出、各自为政、缺乏衔接沟通、效率低等缺点也明显表露出来,容易出现各主体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分散、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使得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相关的规范的评估与监督体系。

培育新型农民属于软件建设,短期内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这可能导致某些主导政府官员不够重视,各培训学校、培训项目承接上级的工作态度,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只注重培训规模和形式,以完成表面任务为目标,不重视实际培训效果,应付了事的现象严重,形成“形式主义”之风,阻碍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实施。

(三)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多以纸质文书呈现,同其他重要政策中一并,有时甚至是掺杂在普通教育政策之中,容易被人忽视,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另一方面,政府的榜样宣传力度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开展了这么多年,有些地方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国家没有进行充分利用,大力宣扬,以致于让人觉得这项工作开展很艰难,或者并不受国家重视,无法引起人们重视。

(四)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着力点太小,缺乏大局观。

对比分析国外职业农民培训经验,与我国当前对新型职业农民所做出的努力工作,不难发现这一点。国外从教育体系出发、从立法保障出发、从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出发,架好大的框架,再处理细小的问题。而我国却相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立法保障口号一直在喊,落实力度有待加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不如国外灵活,甚至大部分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以投标的形式辅助参与,局限诸多,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缺乏有效方向标。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应对策探讨

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坚持“政府引领、有关部门主导,多方力量合作,相互监督”原则,明确主导部门,聚合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参与协作的培训管理体系。其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估与监督体系。一方面要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积极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评估结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各级干部牢固地树立素质意识,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件大事来抓,而且抓出成效,形成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素质,实践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主要评估内容是一定时期内农民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到了何种程度,直接可以反映到当地农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上,而各项具体指标可以进行广泛摸底调查,制定一个评估章程。最后,政府需要从政策宣传和榜样宣传方面着手,站在大局的角度上,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政策宣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借助于媒体渠道,开设全方位信息通道,是农民们无论是在看电视,看报纸,听收音机都能接触到职业农民的最新消息,不要固守于政策的和文件的制定。至于榜样宣传,我们可以结合评估监督工作共同开展,即宣传做得好的部分,也警戒做得不好的部分,将实际情况摊开来,用事实说话更具有号召力。从大局观着手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所做到的细节处可以停止不做,相反,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取得的好的成就大多都是来源于细节处理,比如说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管理政策,各项扶持政策都是我们成功的典范,需要再接再厉继续开展。而大局观的实施,我们需要借助于国外的经验,将三大板块加紧落实,落实教育体系,落实法律制度、落实企业参与程度,相信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一、加强规范管理,尽快完善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在我国,“三农”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国家层面看,目前还没有针对农民群体培训的法律保障,地方层面除个别省市之外,农民培训立法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农民培训的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相关的政策措施也不够具体和明确。总的来说,当下农民培训工作的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一部保障农民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尽快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二、广辟资金渠道,切实加大培训经费的筹措力度和投入力度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总的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离不开国家、企业和农民自身的投入。

首先,国家需成为稳定投入的第一渠道。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但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显不足,应把农民培训的投资作为各级政府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培训支出年均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其次,地方各级财政需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地方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在预算安排中加大专项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培训支出年均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提高培训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都应安排专门用于编写、录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文字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以及宣传、办点等工作的专项经费。在安排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开发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也要安排一定的农民培训经费。劳动力流入地区应当承担大部分教育培训费用,劳动力流出地区应当以省、市为主,承担部分教育培训费用。

再次,用人单位和农民自身需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制度。用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列支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民自身也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当投入学习培训费用,积极参加相关技能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此外,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教育贷款和扶贫贷款,与财政资金共同配合,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筹资渠道。

三、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运作模式是确保职业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前提。

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增强对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使其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培训的整体部署上,以农村劳动力深度开发、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有序流动为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为基础,制定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把培训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就业计划指导范畴,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在培训的工作机制上,逐步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以及各类化学校、相关科研机构和农村党员干部远教站点成为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

在培训的运作模式上,按照“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思路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训对象接受水平,通过选择切合不同群体实际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充实培训内容。同时,要坚持以短为主,长短结合的培训方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主导产业,及时快速调整培训内容,指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增强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明确工作重点,准确把握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攻方向

根据不同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户、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服务组织骨干等的各类人员培训,重点培养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农民,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

对种植大户的培训,需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要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姚经.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 新型职业 农民培训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8-01

1 存在问题探

1.1 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说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地方还存在被动培训现象。

1.2 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地农民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这些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35%,对农业专业知识学不会、听看不懂,培训效果不佳。

1.3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前景也需不断更新,但农村的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300个农户1名教师;另外,部分培训教师知识不更新,授课不生动,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1.4 各地政策支持力度不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如:广元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市政府大力支持,并拿出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同时还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使该市农民培训工作取得出色成效。而一些地方则忽略农民教育培训工,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这些农广校工作开展相当困难。

1.5 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部门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许多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人员也不够稳定。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机构分类未定期间,办学人员流失不少。

1.6 农民教肓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地方的主流媒体宣传就更少。

1.7 非技术性培训成为城乡统筹下农民教育新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电商知识、文化艺术、农村政策、社会保险及旅游、节能、生态等方面的培训成为农民新的需求,城乡统筹下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已呈多样化趋势。

2 应对措施思考

2.1 加强领导,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

农民教育培调是“三农”加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

2.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氏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2.3 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民间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当前这四个体系仍未形成合力,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合理,教育功能不协调,技术转化到位等,与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民对科技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2.4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分别选择在稻麦主产区、畜禽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农机合作社等,建设不同类型的田间课堂或流动课堂,以提升农民培训实效。同时,整合农业系统农技人贯,以农广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力量,以田间课堂(学校)为载体,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和教师人员服务基层,扩大农民培训效果。另外,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完善教学实习条件和课程体系设计,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水平。

2.5 研究制定《全国农民教育科技服务平台》

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将体系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省、市、县联办集合体,构建全省农民教育系统服务平台,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目标任务,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将系统的专家、教师信息纳入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政策法规、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技能、教材等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农民在网上就能获得教育、培训、就业、认证、社会保障等信息。

2.6 健全机制,增加投入

进一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能,并由责任部门牵头,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增加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健康稳定发展。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就业技能培训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6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到50.89%,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为57.36%的水平,离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差9.11个百分点,在未来4年需要每年提升2.2775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湖南快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湖南省有接近1800万农民工,通过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转变成城镇人口,不仅可以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还可以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支撑。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和优惠措施,让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在现有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让农民工认识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好处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才能完成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培训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艰巨任务。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来看,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择业者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根据调查显示,就业者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个人收入会增加4.34%。择业者的教育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都能提升择业者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的收益率相比,职前或职后培训每增加一年可以增加择业者收入3.655%,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者相比收入可增加27.89%,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农民工来讲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参加有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这样可以大幅增加接受培训农民工的收入,从而提升他们尽快完成从农民工到市民转换的进程。目前,湖南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当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5.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3.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在这些人群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6%,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71.4%。从接受培训的比例来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7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75%。从不同文化程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随着文化程度比例的提升,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比例相当高,这再一次说明,文化水平决定着农民工是否继续参加或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收入的高低。

(二)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情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成为市民的比例,同时也关系着湖南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湖南农民工就业过程中,主要集中子啊木工、油漆工、瓦工、装修工等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占农民工总人数的56.7%;其次是烹饪、裁缝、电工、司机等服务业部门,占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的22.3%;其他的还包括酒店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娱乐场所服务等,分布比较宽泛。具有特长或技能的农民工在就业前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师傅带徒弟,占到总人数的40.5%;其次是在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或用人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这部分占到总数的22.7%;再次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仅占总数的2.6%。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到现代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仍居于此要地位,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仍然比较小,需要大力挖掘。

(三)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湖南省总工会印发了《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实施方案》(湘工发[2009]5号)和《湖南省总工会办公室关于推荐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通知》,湖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湖南省失业人员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办法》(湘政办发[2009]34号);2012年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12]373);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32号);2016年2月,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总工会、省妇联联合举办的湖南省2016“春风行动”正式启动,以上各文件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都做了相关要求、拿出了应对措施,提升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当前,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培训机构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几种。培训机构有偿培训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相关培训机构以利益最大户为基本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主要是政府为了让农民工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城镇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政府出资对农民工进行无偿、短期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大多采用学徒制方式,由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有些企业也通过自己的培训部门对新员工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专门培训。企业委托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用工需求,由企业出资,在相关培训机构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对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后就直接到企业向岗位就业。

二、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不旺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和客观激励机制欠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虽然具有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渴望,但短时期内很难转变成实际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农民工对自身培训的认识不清晰,农民工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单一的劳动技能难以满足城镇多样化用工的需求,但他们一般是自己或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进城务工,对城镇就业市场的用工数量、工种、质量等具体要求不是很清楚,导致他们不敢盲目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参加培训周期较长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在农民工低技能劳动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加班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缺乏长期劳动合同保障的情况下参加技能培训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再者,目前社会培训的时间较长、学费贵给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带来了较大的机会成本。三是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不确定。由于他们缺乏对城镇劳动力用工市场的信息,不能确定自己参加过某一种技能培训后就一定会获得必要的收益,再加上农民工在城镇实在就不了业,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失业或者是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在城镇就不了业之后大多选择回乡务农,虽然收益较低,但还是能够保障基本生存。这说明虽然农民工具有较强烈的培训需求,但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这种需求不能转变成具体的行动,这需要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K、社会保障制度障碍、身份认同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不足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工共同努力解决。就目前来讲,政府无偿培训虽然有“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星火计划”、“雨露计划”、“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培训工程等各类计划或工程,但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作为用工方的企业虽然知道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益,但在目前农民工数量充足、用工成本低廉且企业所需技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不会主动承担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成本和培训后与农民工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而产生的成本,所以企业没有动力去组织或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一般是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他们提供的培训都是有偿培训,高额的培训费用和较长培训周期产生的机会成本是农民工无能力承受。由以上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也是不足的。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运作不规范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主要依托劳动就业、农业部门、职业教育机构来进行,社会力量开展的培训周期长、学费贵、机会成本高,农民工很难承受,培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各自不同的认识,没有形成一致的观念。同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政策导向,并不是以市场原则运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以政府指标和财政拨款的数额来确定的,受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影响巨大,再加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许多都是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并不关心培训的质量问题,在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压力下,即使是免费的培训,农民工都会三思而行,不会轻易参加。

三、创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一)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市场化运作

市场主导型培训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通过市场信息的共享、培训质量的监督、培训效果的验证,可以让农民工知道到底什么工种、时限、费用、内容、效果的培训机构对他们更有利,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和各种要素的价格对比选择对他们最合适的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促进就业数量和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在培训的资质认定、招生模式、培训期限、培训质量鉴定、就业效果等环节中贯穿市场原则,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导和规范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个按市场规律办事、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农民工市场化培训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引导、监督、反馈作用。

(二)实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有利于农民工个人、社会、企业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利益的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分摊一部分成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筹集应该体现谁获利、谁承担的原则,实施多元化的筹集方式。在促进就业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构建政府、农民工本人、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出资的体制机制,这样既能减轻农民工残疾职业技能培训的负担,又可以做到相对公平和可行。

(三)形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市场化导向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以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为了提升培训质量,要按照市场化绩效评价原则,把培训过程与绩效评价分离,让第三方机构对各培训机构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培训后就业的质量提升、就业稳定性、收入变化等指标向社会公布,让农民工传递真是的培训质量信息。政府要做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规范管理和适当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做好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配套工作

从调查数据看,农民工文化水平越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越高,特别是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呈跨越式提升,这说明提升农民工基础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农村生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道职业高中、中专甚至大专及其以上院校学习,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市民化做好基础保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用工制度,目前城镇为了提升就业率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具有城镇户籍的员工,对城镇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培训、就业支持也大于农村人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的就业歧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军.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

[2]奇爱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3

[3]扬近.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9

[4]孙进,孙宁.中国就业――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

[5]赵鹏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研究――基于四川农村的调查[M].人民出版社,2010.06

[6]张力跃.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04

[7]黄育云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8]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6

[9]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09)

[10]曾阅林,李健,罗诗文.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路径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农民工的教育需求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5CCR0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