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9月25日至26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报告。会议对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满意度进行了票决,在33张表决票中表示满意的9张、表示基本满意的23张,表示不满意的1张。
会议对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大沿江开发、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为抓手强化组织推进,新型工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全市的新型工业化迈出可喜步伐。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是有的把信息化仅仅看作是某个环节的事情,甚至把信息化视同一般的办公自动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比较繁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大;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度仍然偏低,尚未形成良好的错位发展格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总量不大,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偏弱;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
对此,会议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组织引导,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真正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上重要位置,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调控和推动作用,切实理顺工作思路,量化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扎实举措,提升组织推进水平,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有效的产业引导、创新激励等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与新型工业化有关知识,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导,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的道路。认真执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强化产业政策的严肃性和时限性,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继续坚持以大沿江开发为主战略,以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为主抓手,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配件、石油及精细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力电器等三大高新产业,改造提升特色机械、特钢冶炼、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等四大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实施一批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型服务业重大项目,着力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高技术支撑,特别是金融企业要切实改进对科技创新企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品种,提高贷款总量。要切实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为制造业基地配套、支撑服务的能力。
3.加快产业集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科学规划,增强规划引导力。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分工和集约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三次产业区域,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修编工业集中区规划,重点打造三大开放开发主体功能区,对现有的镇工业园区按照产业类型进行合理整合,着力打造专业性的工业园区,并相应建立市镇联动的开发机制和体制,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做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做好招商选资工作,大力推行产业招商、规划招商,继续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重点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产业带动型、税负贡献型的优质龙头项目,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提升。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矢志不渝地做好存量优化工作,注重在现有产业中培育一批团队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产业带动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导机械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同类同质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强联手,合力打造旗舰型、基地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集聚。
突破要素约束,优化发展条件。结合我市实际,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留足建设预留地;利用好有关部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农用地转用指标,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资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户宅基地复垦,加快存量土地的清理工作,缓解增量用地不足的矛盾。引导金融单位把信贷投放的重点放在拉动全市增长的重点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继续举办好银企合作、金融与项目的对接活动,大力度引进民营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组织对外招工和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工难的矛盾。
4.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选择部分机制健全,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推动企业引进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牵引辐射作用,带动我市的科学技术进步。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做到两手抓:一手抓信息化建设。政府要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重点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计划之中,给予支持;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的电信、计算机联网融合。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引导机械、纺织服装、特钢冶炼和特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改造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为重点,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
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聚焦政策资源、环境资源和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抓好引进消化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升竞争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要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技术水准的技工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力资源优势的更好发挥。
5.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心打造“绿色”制造。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等行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变原材料的投入等手段,实现副产品的利用和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产品的绿色度。
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核心,以培育新兴产业、升级支柱产业、提速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区域和城乡一体融合为载体,以人才和科技为引领,以生态和民生为倒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继续坚持“特色、共享”两大原则,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三宜”要求,突出江海发展、跨江合作、三次产业“三大联动”,实施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资源配置集约集聚、城乡发展协调协同“三大重点”,完善政策、环境、服务“三大平台”,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加快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特色区,为建设幸福美好新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围绕“产业高度发达、城乡一体融合、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生态持续优化”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东部新城区,通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上海北翼国际航运港、海滨生态宜居城。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
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逐步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5:55:40;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35%以上,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占比30%以上,现代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以上,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20%以上。
3.江海联动开发成效扩大。加快东沙·横港沙、腰沙·冷家沙开发,建设一批大港口、落户一批大项目,形成临港型大产业、大基地。以锡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区、滨江新区和滨海新区“一园三区”为发展主平台,整合发展要素,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江、海、城以及园区、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3%以上,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0个,名牌20个,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30件。市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45%以上。
5.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新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体制机制在城乡之间共建共享,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
6.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沿江沿海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和COD、SO2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生产企业快速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百亿级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园建设。新能源:重点突破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三大领域。在风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兆瓦级风电发电机轮毂等关键件、永磁同步电动机、2-3.5MW风力发电机转子铁芯、风塔、叶片、发电机传动控制系统、风电专用箱式变电站、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等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积极引进风电整机项目,重点推进东源电器、虹波风电、通达动力、宏德机电等项目建设。在太阳能领域,围绕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发电等,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照明,着力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太阳能热利用与垫管、热泵集成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产品,重点推进桑夏太阳能技改项目建设。在光伏领域,积极发展光伏电池与组件、光伏电站及集成系统与装备等,重点推进综艺科技产业园、泰德光伏玻璃等项目建设。新材料:重点突破纺织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三大领域。在纺织新材料领域,积极推进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熔纺氨纶切片、聚酯纤维、纺织助剂、印染助剂等纺织新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推进海旺石化、恒汉化纤等项目建设,培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建筑新材料领域,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门窗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等,重点推进绿恒公司、博思园科技新型建材、久盛新型材料等项目建设。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积极发展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工程塑料、纳米化工材料等产品,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重点突破工业节能环保、照明节能、治污设备三大领域。在工业节能环保领域,发展工业节能装备和工业节能新材料,重点推进金驰电机、力普电子等项目建设。在照明节能领域,大力发展LED半导体照明器具、高效节能照明与器具、高频无极灯、太阳灯、路灯等,重点推进鼎中实业、凯时达照明电器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治污设备领域,积极推进山水环保、华新环保、奥圣环保、捷丰环保、迪威环保、丰盛科技、达斯特环保等项目,大力开拓国家重点大型治污工程。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向物联网产业大步推进拓展,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突破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光电、通信、软件和物联网等领域。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领域,大力发展电容器等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极箔等新型电子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重点推进三原电子、江海电容器、中联科技等项目建设。在光电领域,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延伸上中下游产业链,重点推进达尔光电、华隆微电子等项目建设。在通信领域,重点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和下一代宽带互联网络设备,推动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怡和智能交通、卡森光电等项目建设。在软件领域,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系统集成等,提高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和能力,重点推进桑夏软件等项目建设。在物联网领域,围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重点发展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核心产业,全力突破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计算机及软件等支撑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翻两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比重35%以上。
(二)加快升级支柱产业。实施支柱产业升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纺织、机械装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纺织:重在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品牌服装、高档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占据研发、设计、专利和品牌、销售、服务高端。规划中国名牌产业园,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家纺品牌集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中国家纺新城,打造世界家纺展示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机械装备: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规模效益等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零部件向整机转变、轻型向重型转变、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设备制造向总集成转变,推动向制造业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船舶海工: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远洋船舶,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促进发展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用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配套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配套率和精细化管理“三高一精”转变,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食品加工:实施“双促进”行动计划,即促进产业做大,以景瑞农业科技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高效农业核心区;促进企业做强,以大富豪啤酒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利用啤酒领军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品牌美誉效应,力争通过3年时间形成50万吨啤酒和1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能力。通过5年努力,实现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品牌经济比重、集约发展水平、经济运行质效“五个明显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其中,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占比30%以上,现代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25%。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区,着力推进建筑业进军高端专业市场,提升基础设施领域施工能力。到2015年,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10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5强。
(三)加快提速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企业、扩大服务业总量,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质态提效,增强服务业整体实力。金融业: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租赁、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增加交易品种,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物流业:依托空港、海港、江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推进中国家纺城物流园、汇晟物流园、铁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四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和生产企业“两端延伸”,实现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竞相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区生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具备分离实施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实现主辅分离。文化创意产业:狠抓行政推动、企业带动、环境驱动、政策促动四大环节,促进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营方式、服务品种创新,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创意企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推进妙吧动漫、网尚世界、良子动漫等文化创意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争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促进境内外包发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鼓励外包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建立和完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着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组织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省电机产品检测中心、船舶构件检测中心、中国家纺产业网和中国·家纺指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和引进,增强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我区,扶持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业:顺应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层次、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采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服务业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实物租赁、车辆救助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商贸流通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旅游业: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围绕精品线路,扩大宣传推介,突出区域特色,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加快资源配套与整合,推进开沙岛风景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聚集人气,打造品牌,努力将“一岛”融入市区“一山一水一人一城”旅游景点组合;加快石港渔湾水道、南山湖主题公园等景点开发,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新亮点。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投资转变,农业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围绕“现代农贸物流区、生态种养区、精品果蔬区、结构优化区”四大特色板块,“沿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如通线现代农业示范带、海通线现代农业示范带、沿江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四大示范带,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布局,实施“接二连三”,加快推进农业转型。以项目农业为龙头,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75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放大景瑞、嘉安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以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观光农业景点。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示范功能、生产与加工功能,建设长三角农产品物流集散枢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良性快速增长。
(五)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做高锡通科技产业园,打造科学发展的“实践区”。以在张芝山镇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和在先锋镇开发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新城为突破口,建设一个高科技、生态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新区、科技新城。实现“三年成框架、五年出形态”的建设目标,形成50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做大开发区,打造支撑发展的“主阵地”。在开发上坚持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加快南区建设进程,与中国家纺新城规划衔接;加快西区拓展延伸,与中国空港产业园对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特色“区中园”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招引一批地区(公司)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努力形成都市型工业集群。在功能上推进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完善规划布局、提升功能定位、夯实产业基础、增大财税贡献,加快跨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做优滨江新区,形成加快发展的“新亮点”。整合横港沙、开沙岛和平潮、五接等镇三大片区资源和要素,重点打造船舶海工、纺织新材料、港口物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着力推进恒汉化纤、海旺石化等重特大项目,打造新的千亿级经济片区。做强滨海新区,建设引领发展的“前沿区”。加快推进湾围垦、港口建设,积极发展金融、商务、房地产、滨海旅游等港城配套产业,尽快构建以大石化、大钢铁、大物流为标志的大滨海、新港城产业体系雏形,致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临港产业基地、长三角最具潜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沿海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
(六)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相结合,外资与内资相结合,载体建设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投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确保每年有效投入200亿元以上,五年超1000亿元,重特大项目占比达80%以上。着力推进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项目,强势推进东方泵业、海维科技等重大项目,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加快江海联动发展,围绕融入长三角,构造“七横八纵”的快速道路骨架,打造多条进出口快速大通道,建成一批贯通全境、连接区内外的大干线,形成周边广辐射、城乡全覆盖、衔接大交通、快速集疏运的干线大路网。重点推进江海大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污水处理全覆盖、区域供水一体化等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
(七)加快增创规模优势。实施企业上市和大企业“双培育”计划。制订《企业上市行动计划》,重点培育30家高成长、高效益的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确保每年1家企业成功上市。到2015年,上市企业10家以上,在全省叫响资本市场的“板块”。制订《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对纳入“大企业集团”培育的重点企业,逐个制订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确定跨越发展目标,由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服务。制订成长型企业和大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对企业在资本运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建名牌名标、建设特色园区、以商引商以及与世界500强、央企合作投资重大项目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开展星级企业评选,实施星级企业“绿色保护”。开展企业规模攀升主题竞赛活动,设立纳税增长突出贡献奖、总部经济财源建设奖、规模攀升先进企业奖,每年分别评出经济规模10强企业、工业投入10强企业、技术创新10强企业、纳税贡献10强企业、“三名”工作10强企业,并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集团、“国”字头、“中”字号企业、民营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创司来设立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功能性项目。到2015年,力争全区超3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
(八)加快促进“两化”融合。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流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扎实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实施“两化”融合六大工程,即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信息化培训工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程、两化融合人才支撑工程、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工程和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实现工业信息化水平“六个提高”,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控制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培育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区。
(九)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制定《全区实施加快“三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服务功能,推动新兴产业和创新集群发展,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为增强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双百工程”,即实施1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两自”企业,基本形成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战略产品。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创业园建设,在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创新服务平台、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财政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集聚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加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孵化面积高于60万平方米,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列入省级科技孵化器行列,建设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平潮、四安、十总等镇率先进入省创新专业镇行列。加快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到2015年,全区亿元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全部建成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在提高专利申请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利质量的提高和企业专利申请面的提升。到2015年,五年专利申请量1.5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3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企业群和专利示范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300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
(十)加快深化科技合作。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航大、东华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推进百家高校、研究所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实施。推进优势企业收购重组国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多渠道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积极与境外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活动,提高企业持续创新水平。鼓励国内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区企业组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建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推进海维科技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材料改性加工中心、通达动力科技与大学建立特种电机研究中心、桑夏公司与上海交大建立太阳能集热研究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重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推进江海电容器、通达动力科技、宏德机电、东源电器、综艺光伏、创斯达机电、金太阳纺织、信达电器等企业争创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到2015年,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等2-3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十一)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实施人才高地推进计划,制订《关于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即引进十名以上国际单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百名以上在各学科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才;千名在各学科领域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骨干人才;万名高级实用技能型人才。着力搭建企业创新平台,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三站一中心”载体建设为重点,引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走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推进金太阳纺织、宏德机电、通达动力科技、四方冷冻机械、桑夏太阳能、力普电子等企业创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到2015年,新增5家省、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专业人才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营销、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成长环境,建立培训制度,打造科技创业摇篮。
(十二)加快打造特色城镇。加快中心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发挥中心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战略节点作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力争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7%。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工作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财政政策支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镇区特色化发展。开发区、金沙镇要在“四新”上求突破,即拉开新框架,加快城东新区、银河新区开发,建设现代化城市组团;打造新亮点,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精品工程,打响“水韵金沙”的品牌,彰显城市特色;宜居新面貌,对老城区实行组团动迁,提升城市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宜居城区。统筹新发展,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未来人口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现代田园城市的样板区。川姜镇规划建设中国家纺新城,先锋镇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新城,平潮镇、平东镇以规划建设的锡通通道、沪通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契机发展现代物流业,兴东镇规划建设空港产业,石港镇推进实施原生态旅游,东社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观光农业旅游胜地,积极构建镇区以地理风貌、产业与资源、乡村文化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城镇发展的竞争力,加快城镇现代化进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对照12项工作重点,成立12个专项工作领导推进小组,建立健全责任分工、计划推进、协调会商等推进机制,每季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年召开一次转型发展推进会。要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将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以具体措施支撑行动纲领,形成整体合力,取得最大成效。
(二)加强统筹规划。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工作主线,把培育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整体布局,并与长三角区域规划主动对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强规划实施,做到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产业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科学高效、集约有序的规划引领。
(三)加强政策引导。准确把握中央、省、市政策取向、产业导向、投资方向,加强对接,争取支持。不断完善企业做大做强奖励政策、科技创新引导政策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加强政策创新,集中科技、人才、服务业三项专项资金,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公共平台、高层次人才的支持,为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发展打造政策高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资金”,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设备投资额达到相当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的重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项目实行政策扶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引进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特大项目招商团队给予奖励。
篇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在的、为广大员工共同认可并恪守的价值观念、经营观念、思维方式、工作准则和道德规范综合。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等方面有突出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推动着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黑龙江烟草工业重组整合以来,公司党组就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到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处处彰显文化建设带来的丰富底蕴。龙江工业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展战略和各项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快国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将龙江烟草工业文化培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开展的“两个利益至上”大讨论和“两个至上在岗位”文化实践活动,把2010年确定为公司系统企业文化推进年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了干部职工学习、创新、奉献、团队的四种意识,树立管理、质量、服务、经营四种理念,搭建了教育培训、载体活动、信息交流、竞争PK四个平台。2010年公司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两降两提高)、强化六种意识(市场竞争与改革创业意识,自主创新与营造特色意识,做低成本与做精产品意识,强化管理与追求效率意识,繁荣文化与构建和谐意识,加快发展与注重发展质量意识)、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效能、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发展思路:着力培育“敬业奉献、构建和谐、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塑造支支合格、包包达标的良好产品形象、企业信誉形象。努力运用创新的理念和做法,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式中不断丰富着文化建设的内涵,构建特色型企业文化。
一、坚持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
1.“两个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共同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内化,得到了贯彻、落实、实践与强化
二、新时期企业文化的构建体现了鲜明的特征
1.特色型企业文化体现了先进性。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于我们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企业建设过程所创造的,是体现龙烟发展战略、企业精神、服务宗旨、队伍素质、敬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综合体、是龙江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总和,是公司6 000多名职工的驱动力。因此,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就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始终高扬“两个至上”的旗帜,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以自己的行动和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特色型企业文化体现了时代性。随着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龙江工业面临着竞争对手、行业工作主题、市场交易形式的三个改变,同时也经受着品牌、政策舆论和原辅材料价格三方面带来的压力。这些内外因素构成了龙江工业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生存环境,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压力,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本,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我们构建特色型企业文化必须回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共同价值观的提出,特色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浓缩了时代的精华,昭示了行动的宣言,指明了企业文化建设前进的方向,特别是特色型企业文化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学习和运用活动相结合,与国家局提出的两项检查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3.特色型企业文化体现了实践性。可以说龙江烟草工业系统企业的构建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特色型企业文化以“两个至上”为统领。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公司总经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黑龙江工业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时期,企业仍将面临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加强管理,确保健康发展的重任。为此,首先需要认真总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新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践行“两个至上”与特色型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一致性。“两个至上”是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一词,意寓鲜胆,突出强调了“两个至上”是统领企业一切的指针,是企业各种部门的行动指南,是全公司职工的工作座右铭。特色型企业文化的建构要体现这一要求,坚定的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统括企业。
4.特色型企业文化体现了创新性。创新是不断进步的源泉。就龙江烟草工业而言,以总经理王殿贵为首的公司班子利用创新思维,在2006年就研究,制定并下发了“企业文化推进年”活动方案。
三、共同价值观为特色企业型企业文化的构建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1.奉献型企业。龙江烟草工业构建特色型企业文化中突出奉献型企业建设。公司重组整合以来公司高层领导就把定位放在服务低档烟消费群体上,提出了错位经营思路,极大了满足了低档烟消费群体的需求。此外公司还大力开展军民共建共育、爱心助学、助残捐款等社会公益事业,这些都为公司的奉献型企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2.和谐型企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作为为龙江烟草工业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要树立自己的和谐形象并展示和谐的风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公司呈现出了快发展、大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人心稳定、人气旺盛、干劲空前高涨。
3.效率型企业。提高效率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直面公司的现状,我们把效率型企业建设作为重点,科学配置资源、努力做到机构优化、人员活化,加强内容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效率型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
篇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经验的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三代、第四代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为人们改进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科技保障。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海量处理等独特技术优势,探索打造信息化条件下智慧农民数字工程(即:智慧农民工程),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方式,改善农民素质提升的手段,更多更快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民实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编辑“职业农民手机报”,及时准确发送到职业农民手机终端,让农民及时了解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篇5
经请示刘书记同意,今天上午召开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县委伍佑伦副书记及县政府全体班子成员,人大、政协分管领导参会,会议传达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从我县的发展现状看,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县经济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县委提出了在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要靠经济发展来支撑,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发展。因此,“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理念还需我们进一步加强。那么,作为农业大县要增强发展后劲,要在各县区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时候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全力以赴坚定工业发展决心不动摇。
刚才,惠兰县长传达了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按照要求抓好落实。就这个机会我讲五个观点,即五个“齐心协力”。
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招商引资的重点及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园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我们要抓紧抓好的,要按照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统筹推进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建设”,把园区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园区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建设进度,各级各部门要想方设法破解要素难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我县的工业发展既要以感情留人,也还要以环境留人,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政府要简政放权。根据省市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有关要求,按照县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相关部门没有完成的要继续抓好落实。政务中心按照“一条龙”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摸清底子,所有应该进入政务中心的审批事项要坚决到位,凡进入政务中心的单位人员一律要服从政务中心的统一管理。5月1日后,县政府将针对政务中心的职能调整、职能审批及责权利的明确,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5.1”假期后,没有进入的单位负责人要说明原因,及时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做到真放权、真服务、真支持,共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2、园区要主动。园区及指挥部要积极主动发挥好职能作用,能够自己处理的,必须及时妥善处理。
3、部门要配合。发展县域经济各级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县推新领导小组要积极履行职责职能,全力服务工业发展,上下一条心,全县一盘棋,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上,要执行好为企业服务的各种规定,但是企业也不要以政府出台为企业服务的规定,而拒绝、阻扰各执法部门正当的检查,甚至出现对抗的行为。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全方位的,没有盲区、没有空档。
4、依法打击要严格。对破坏工业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坚决依法打击、处理到位。政法机关要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压态势。县“三强办”继续发挥好牵头打击的作用,对各种涉企“索拿卡要”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工作干得怎么样关键要以任务落实论英雄,以工作实绩论英雄。我们一定要强化责任,抓好工作落实。
1、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县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组长的统一领导下抓好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推新的要求,相应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履行各自职责,抓好落实。要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项目制度,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各职能部门要主动抓。对在建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对一”服务。要完善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确保已签约项目早日开工、已开工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已投产项目早日达产达标。
2、要加强运行调度。县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抓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指导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数据上报、督办等工作。
篇6
论文关键词: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上接云贵、纵贯两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年货运量1.44亿吨,约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20%,水运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集中于此,并拥有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其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航运总量的20%。我国西南各省区的物产,多经西江水道由澳门运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广西,80%的出口商品均由西江外运。因此,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经济,加快沿江产业布局与升级,是满足沿西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为此,充分利用和发挥珠三角(港澳和广深等地)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打造西江开发轴带,把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从而带动西江整个流域的开发。但发展西江经济,工业经济是重中之重,中上游城市发展壮大其工业经济,而作为下游城市,广东则考虑减轻工业污染,环境清洁等因素,因此,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构建成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对于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工业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广西全区响应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意见,加速推行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19%以上,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5%。其中,西江经济带各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除百色和来宾市外,均超过了全区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各市的增长水平都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可信度减弱。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江经济带广西沿江各城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找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是发展和壮大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
表1 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各城市工业增长率一览表
工业增长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平均增长率
南 宁 市
31.30%
33.97%
28.38%
23.36%
12.94%
25.99%
柳 州 市
32.72%
32.23%
27.47%
25.44%
15.03%
26.58%
防 城港 市
28.56%
43.38%
56.62%
37.72%
16.25%
36.51%
贵 港 市
63.50%
23.14%
44.69%
23.45%
11.77%
33.31%
玉 林 市
2.99%
101.65%
26.71%
23.13%
18.96%
34.69%
百 色 市
27.03%
43.25%
20.08%
24.97%
1.25%
23.32%
来 宾 市
30.31%
20.49%
24.77%
15.59%
篇7
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率先开展并完成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率先编制实施城乡全覆盖的县(市)域总体规划,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和中心村建设,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2009年9月,住建部与浙江签署《关于联动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浙江作为全国实践新型城镇化和推进生态文明条件下城乡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010年,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59%,居各省区前列。“十二五”开局伊始,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2011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浙江促进发展转型的重点”。浙江正在加速描绘新型城市化的蓝图。
杭州发展的“短板”是农村和5县(市),潜力也在于此。2010年8月10―11日,杭州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努力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决策。市委书记黄坤明提出,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路“经营农村”,并提出“强城带乡,强工补农”口号。这一有别于“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提法所蕴含的是,杭州将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强有力地推动、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为一体化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根据规划,杭州的目标是到2015年,通过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方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元,全市城市化率达72%,初步形成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全面一体化格局,最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弥补短板,“十二五”每年10亿支持5县(市)发展
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区划面积占杭州八成以上的5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市20%和13.5%。“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成为摆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是 “短板”,也正是机遇。为此,杭州市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角度,对如何实现城乡区域发展,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区域规划等17个详细“统筹”。并宣布,2011年至2015年,杭州市财政将每年投入10亿元,并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支持下属5县(市)发展。
截至目前,杭州市委、市政府已先后出台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6个政策意见,有关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产业发展、税收支农、新一轮“联乡结村”等政策意见也即将出台,各区县(市)也都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同时,杭州各城区也与5县市正式“牵手”合作。根据协作机制,2011年至2015年,8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钱江新城管委会与5县(市)建立5个对口联系、联动发展的区、县(市)协作组。每对区、县(市)协作组要共建两个产业集聚平台,5年内城区要向对口县(市)转移产业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
■一揽子政策鱼贯而出,力推城乡产业一体化
产业发展是经济布局的核心,产业连着就业,是城市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年3月30日,杭州市政府召开全市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电视电话会议,正式下发《关于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在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绿色发展上下工夫。与此同时,杭州市政府密集下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5个实施意见。
在工业方面,突出产业集群特色,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五县(市)工业基地建设与发展等;对五县(市)重点(工业)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市县配套比例从原来25%:75%调整为50%:50%等。在农业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市级财政通过项目扶持、奖励五县(市)培育壮大农业企业,每年安排的资金将不少于1000万元。在服务业方面,推动五县(市)适度错位、差异化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市各项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向五县(市)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项目倾斜。在旅游产业方面,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旅游全域化战略,做大做强五县(市)旅游产业。市级财政对五县(市)旅游咨询、交通标志等公共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在商贸业方面,让农村消费更方便更安全,实现市、县(市)消费市场联动发展。
篇8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网络系统,加强与各县市区及有关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二是根据省经委的统一布置和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工业生产年度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中省市企业。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继续加强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及主要产品的监测和预警,密切掌握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坚持工业经济月度预测和汇总分析制度,三是继续抓好“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节假日企业生产和加班情况的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每月认真总结新型工业化的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下阶段的重点工作,化解工业经经济存在的矛盾;五是加强了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在当前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情况下,突出做好煤电油运的协调和调度工作,保障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生产需要。
二、强化应急工作管理。作为经委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协调科室,我们一是按照省经委的统一要求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经委系统应急工作特点,通过认真研究论证,起草上报了《dd市经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dd市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应急预案,建立了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制度;二是在“8·19”特大洪灾中,加班加点了解灾解,及时上报企业因灾造成的损失,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反应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应急管理工作经验,积极参与重灾地区的核灾工作。
三、狠抓主要行业调查研究。一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起草了《茔石资源开发及氟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二是提出了全市水泥行业布局的意见建议,三是按照省经委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纺织、有色、工业硅等行业进行了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差距,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明确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贯彻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省经委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水泥、铅锌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核实,对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开展行业准入申报工作,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具体时间表,坚决整合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的步伐。
五、积极组建企业集团。一是市委、市政府依托优势资源组建企业集团的战略构想和市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安排,dd铋业集团的组建工作于10月份正式启动,并成立了铋业集团组建了筹备协调工作小组,为此,我们组织了柿竹园有色金属、金旺实业公司、桂阳银星公司等主要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座谈会,统一思想认识,并从主要铋企业抽调了工作人员,进行市场论证,起草集团成立的相关文件,争取春节前后挂牌。二是积极筹建民爆企业集团。九月份,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召开了全市组建民爆器材经营公司工作会议,并主动到各县市区调查研究,听取有关县市区和部门对组建集团的意见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民爆器材集团经营有限公司的组建方案。
六、认真做好新型工业化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今年来,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组织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2次;组织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外出考察2次;召开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成员会议5次;编辑新型工业化简报22期,作为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协调科室,我科室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各种活动的开展承担了大量的联系、协调、服务以及文件的起草、档案的管理、简报的编缉与印发等繁重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了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是举世瞩目的奥运中国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20__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综合各种因素分析,20__年dd工业经济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根据我们对明年工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预计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税收56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工作打算:
1、加强经济运行分析、预警和调节。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约束,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积极应对,主动搞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坚持月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建立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预测信息网,提高预警预测水平。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把握全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和突出矛盾,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做好市场引导、信息咨询、上下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要大力加强部门配合,积极协调生产要素的供应,优先保证重点企业生产需求,研究不同时段、不同企业[文秘站-您的专属
篇9
过去的一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分业施策、严格准入,研究建立了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加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虽然总体复苏,但仍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孕育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关键技术呈现交叉融合态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同时,在全国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下,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压力增大。“两高一资”行业产能出现加快释放又会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随着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务更加迫切。
总体来看,支撑我国工业长期向好趋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推进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的机遇仍大于挑战。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只有7年,要完成“十”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出发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伐
事实证明,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继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计划,把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落实到位,在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
要继续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条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工业领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过剩产能淘汰工作,坚决不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总量控制这条“高压线”。
要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光伏、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抓好稀土企业集团组建。优化企业做优做强政策环境,各地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制度障碍,在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分成等方面研究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
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攻关和示范。推进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电机等重点工业产品能效提升,建设一批节水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废旧铅酸蓄电池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尾矿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废旧电机、内燃机等再制造。
要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水平。以航空、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装备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及产品可靠性。推动建立完善国有资本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机制。落实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首台(套)保险机制。
篇10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议的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对接产业转移和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会上,晓平市长将作专题讲话,吉海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领会精神
春贤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
春贤书记的讲话,对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提出,当前要着眼富民强省,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推进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要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着力在深化、加速、带动上下功夫。深化,就是要深化对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深化对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认识,深化对我省省情和工业化所处阶段的认识,深化对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认识。加速,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主要是加快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锻炼一支爱工业、懂工业的干部队伍。带动,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如何实现“深化、加速、带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措施。概括起来讲,就是“突出一件大事,突破三个制约,把握五个关系,抓好七个着力”:
突出一件大事: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当前的突出大事来抓。要求全省各地,一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规模大、时间短,竞争激烈,务必把握时机,主动出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统筹,合理布局,有序承接。三要创新招商方式。重视专业化招商,推行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商会招商、企业家招商,开展专项招商。四要加强承接载体建设。提高交通、物流、通关的便捷程度,建立健全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尽快形成大通关的格局。
突破三个制约:一是要突破思想观念的制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解放思想破解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和障碍。二是要突破生产要素的制约。着力破解电力、资金和土地这三大要素的制约。三是要突破发展环境的制约。对现有审批、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全省总体上要削减20%。要实行项目审批限时制,一般项目在法定时限内缩短三分之一以上。要减少对企业的检查。
把握五个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内生发展与外向拓展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园区集聚的关系;优势优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抓好七个着力:一是着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两型”化和高新化;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三是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骨干企业,整合提升现有配套园区的功能,组织好关键零部件攻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四是着力用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五是着力推进产业集中和企业集群,突出抓重大项目,打造一批重点园区,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六是着力加强“三个基础”,加强以综合运输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现代能源产业为重点的基础产业建设,加强基础工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七是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完善服务体系。
省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省长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加强各类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三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集中精力抓好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信息产业大项目;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地位,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科技企业;五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等服务业的发展;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省长强调,必须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一化三基”的重大措施,力争通过3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一要加强规划,分类指导,特别是要有选择地承接,决不能引进损害环境的产业;二要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引进与我省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带动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本地配套协作企业;三要高水平建设承接基地,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高水平建设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地;四要不断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招商途径,加快园区招商创新步伐;五要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重点解决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
省长在会上还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对下半年主要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要求各级各部门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不动摇,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要切实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回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防止CPI继续走高,确保生活必需品正常供应。
春贤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措施具体,要求严格。全市上下务必认真领会、积极贯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抓出成效来。
二、认清形势
- 上一篇:浅谈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乡村数字化治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