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教学理论

篇1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是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是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性知识的有机联系。教学要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环境,要不仅重视知识记识,更要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1.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的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1.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1.4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喜欢接受教育。学生是独特性的人,要遵从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1.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建构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种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评价内容以重知识记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笔试,更多倚重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评价重心由只关注结果向形成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兼容的方向移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职业性情境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内容的选择、多元化与主体性实践教学材料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职业教学方式、多元评价体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把创建情境学习作为实践教学的系统理论

新形势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它要求实践的各种要素在理念上全息浸透,在内容上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在时间上全程延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实质上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理念,是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径。它要求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各类课程里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具体而言,要做到:

2.1建立实践学习共同体建立由一线的幼儿教师、学生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若干“学习(研究)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开展小组内互动和小组间互动。互动方式可以是现实情境下的互动,也可以在网络条件的虚拟现实中互动。

2.2开展“早接触、多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让学前专业学生接触幼儿园实际,每学期甚至每周开展一个单元的实践活动,一直持续到毕业。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园保持着鲜活的联系,使实践始终跟其他所学专业课程相互贯通。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将课程中的理论转化成学生的个人理论,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批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2.3建成多功能、立体型的实训场所,加大实践协调性和层次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场所,除幼儿园外,学校的教室、综合实训室、琴房、舞蹈练功房、机房、书画室、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场所都应作为学生的实践场所,还包括社会实践环节学生接触到的不同幼儿园和民间传统、儿童文化展示场所等。

2.4树立在所有教育教学环节渗透实践活动的意识要求主干核心课程制订实训实践教学大纲,其他各门课程明确规定并规范实训、实践环节的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并建立专业课学习的专门实训室,由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做到课程实践设计的前后关照。

2.5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环节的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统整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统整平台,理论教学是实践课的延伸与提升。这样的调整是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改革思想,也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规律。

2.6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途径新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应该表现为幼儿教师生命中的内在需求,并把实践教学作为幼儿教师生命意义展现的一种方式和生命价值体现的重要形式。强调各实践环节对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发展、幼儿教师的生存的重要意义,应将各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当成是幼儿教师教学生命显现的必要成分。

3把“零距离”渗透作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就要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如何实现这三个零距离则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心应以目标引领,专业课程要对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明确而具体的就业目标引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相应的学习环境中,引发学生对认知结构主动重组和提升。当明确了就业岗位及其所要求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涯中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构建未来的生存背景,并主动学习以掌握职业技能适应生存的环境。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未来工作目标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所确定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种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最终目标、整体目标和具体的能力目标三个层次。

3.2建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目标要求,将学前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具体工作情境作为载体,按照情境或业务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形成工作模块或项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学习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业务流程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总结出工作模块或项目之间的递进和关联关系,再将若干个相关模块或项目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这种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逻辑主线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编排学生学习项目的传统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实际工作岗位完成的过程来逐步展开。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描述工作岗位职责,而不是给学生介绍导论性知识。描述的具体内容包括:该岗位在整个工作体系中的作用;岗位对工作对象的要求;岗位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条件等。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岗位职能、业务要求的具体学习和描述,逐步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其次,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流程需要来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完成业务工作流程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3.3建设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训环境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应围绕职业岗位这个中心来展开和进行的。从教学实践来看,仿真性实训教学环境的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参与积极性的提高,还有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因此,实训教学环境的建设就必须按照与实际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来设计,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与企业、行业实际相一致的业务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职业氛围,获得真实的职位体验,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做到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最终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行业岗位的“零距离”。

3.4运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标准零距离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以课堂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和社会调研等活动为考核对象,根据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组织能力、完成业务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开展多样性的考核。考核过程中以岗位职位的能力需要为导向,集中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基础学习实践阶段,考核的项目可分为:技能测试、分项业务操作、分组模拟工作、课题任务报告等项目;综合实训阶段,主要考核的项目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现场问题的控制能力、模拟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情境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能力等。

篇2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系统中的运用已有较长时间的成功史,在初期的医学、管理、法律等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就。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外部分地区才开始陆陆续续的被应用于教学界,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在教育学界中被逐渐普及开来,并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界的相关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定义,比如从教育目的视角定义、从教育情境角度理解、从教育方法论角度定义、从教学过程角度定义等。综合来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例述理、师生共同参与”的特点,运用例子进行讨论和客观分析,并从中得出相应结论。这就是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涵。

2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价值

案例教学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所体现的价值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其一,对于教师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中的师生教学参与性与主动性方面,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抽象的课堂知识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跟学生以很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传教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参与性和活跃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二,对于学生来说,案例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自主参与性方面。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其能够使理论知识以具体实例的方式在过程中展现出来,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分析,并最终自主解决问题,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将教与学的主体变为了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其三,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案例教学需要较高的参与性,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思考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这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建立在小组之上的讨论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案例精选,保障案例质量。

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案例的选择,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步,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展现案例教学的知识客观转变,案例选择需要具备真实性、问题性、典型性,同时还要保障案例知识的一致性和案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案例还要新颖,最好是近期的案例,这样才能避免案例重复使用导致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参与热情。

(2)通过科学问题适时引入案例。

案例的引入并未随时随地,也不是毫无目的和依据,案例的引入要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的进程和理论知识的配合,既可以“从例到理”,又可以“从理到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背景,是教学中的工具,可以采用以案例导入教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以案例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无论种方法,重点是实例、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进程的合理结合。

(3)营造氛围,展开充分讨论。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案例中蕴含了大量的具有启发意蕴的不确定性和问题性,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下能够引发学生热情的讨论和参与。案例教学所营造的这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适当评价,加深知识理解。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展示、讨论、分析之后,作为最后一个环节,老师适当对学生评价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案例教学中一般不设置唯一正确答案,案例所展现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结局方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及结论,通过老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4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案例的选择应真实、典型、趣味。

案例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必须具有典型意义,并且所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最快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学案例兼具真实性、典型性、问题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案例在教学中呈现的方式多样,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需要和知识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案例,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注重搜集相关素材,为案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案例贵在“精”与“深入”。

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案例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案例的精度和深度。教学中同一知识点选用多个重复意义的案例并不能是教学作用和价值叠加,只会浪费过多的教学资源。因此案例需要具备深度,能够针对性地深入思考,从而展现更多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案例讨论以学生为主体。

篇3

关键词:教育;案例教学;专业理论;运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未来幼儿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填补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状态。它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幼教专业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呈现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情景,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进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对幼儿教育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主张透彻地观察个别事物,深入剖析它的一切方面,注意研究学前教育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达到掌握与运用最终目的。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教育世界,她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一旦她们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把这些真才实学应用其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怎样进行案例教学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的准备,始于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在完成课程设计后,教师就要着手做教学前的其他准备工作了,其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安排。

一般说来,教师的准备工作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仔细地通读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或者说独一无二的问题; (2)判断出展示的案例是否只存在一种分析序列,是否可以认同其他的序列。(3)评估一下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或是否会展开真正的讨论。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引发起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4)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这类教案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等。

(二)课堂实施

1.案例引入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从其来源上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 对于第一类案例,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案例趣闻、轶事、感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第二类案例,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仔细分析的必要性,例如,可以提示一下这个案例讨论的难度,以及这个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介绍一下接下去如何进行讨论,大致的要求有哪些,花费多少时间等等。

2.案例讨论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一般地说,要提问的问题无外乎这样两类:一类是引导性问题,一类是非引导性问题。典型的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你认为案例中的这个教师应该怎么做?”典型的非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对于这个案例,你想说些什么。”或者“这个案例交给你了,你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几乎任何案例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对备择方案的讨论,有时甚至在问题还没有得到澄清之前,课堂上就有同学已经提出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或方法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一个一个地进行讨论,在黑板上写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缺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最佳的方案,并探讨如何实施。

3.概括总结

就如同教学的起始阶段一样,这个阶段也属于过渡性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当然也可以不作总结或评论,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进行思考。在这个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学生以鼓舞。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他们的学习经历。

篇4

    论文摘要:技校的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实践课的操作水平,它的好坏在技校教学中尤为重要。为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积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法,并就其如何记好教学日记进行了阐述。 

技校的教学活动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实际,直接受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影响,而技术理论课程特点又多抽象、枯燥、乏味、难懂,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在教学中仅凭原有的经验授课而不去创新,是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课需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其更新需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做到即时回顾、总结、归纳和思考,这种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行为。反思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便捷,被应用最多的是采取写反思日记来反思教学,即教学日记反思法。那么为什么进行反思,如何写好反思日记则是最关键的问题。 

 

1 教学反思的原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可见,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它是我们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因为它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过程,结果正像波斯纳认为的一样:如果不进行反思只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教学,就不会有提高,只是重复的教学,这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足以说明做一个高质成功的老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来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认真书写教学日记,为上好精彩的下一课做充分的努力和准备。 

 

2 反思日记的写法 

如何写好教学日记,至今还是一些教师的困惑。有的把教学反思的日记写成了流水账,只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了循序简单的描述,外加泛泛的评论,根本缺少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收效甚微。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的分析、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所以写教学日记来反思教学是对自己当天教学成功的体会、问题的回顾、行为的检验,到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追求。做到这些,需要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记录教学中的成就。 

记录教学中的成就,也就是记录教学中取得的达到教学目标或高于目标的成就。即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运用得当的体会,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新教学理念的体现情境等。一般在备课时,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若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就应该归纳和总结,如自然的导言、简明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实感的多媒体课件,巧妙的设问等。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要及时纪录。长此以往,经验越来越丰富,教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在上完《机械制图》课“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的内容后我非常高兴,虽然这节课讲了很多次了,但课后仍感到兴奋、感到成功,并在课后记录了自己的成功之举。一是这堂课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兴趣特别浓,兴致也比较高,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无论是对投影体系设定,实物观察、动脑想象,还是互相研究与配合,同学们都很主动,都很活跃。二是这堂课我教得很轻松,整个课堂一多半时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把坐标投影面转换成教室的墙角、或是翻开的书与桌面围城的三直角面,学生可以把手中的书本或用具作为空间投影体系中的物体,积极观察、对照、衡量、检验、讨论,得出三视图间的投影规律,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正如魏书生教师所说:“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记录教学中的感受。 

一次课结束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发展与情境交合,往往会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许多感受:有痛苦的经历、愉快的体验、深刻的启发、还有高价值的良策等。所谓“心有所感,言之为快”。教师应该将这些情感的结晶、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释放即时捕捉并记录下来。 

(3)记录教学中的创新。 

记录自己教学活动中的精彩画面,也是反思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课堂上若出现了教与学的热烈场面,最好能详尽的记录下来,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创新之意,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问答等等,课堂上这些画面的记录和保留都会为今后进一步的教研教改活动,提供活灵活现的第一手材料,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着丰富的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失败。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需要有进一步改善和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对于留有遗憾的理论课教学,课后必须及时总结分析,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查找不足之处,甚至失败的原因,看看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所教对象的知识基础是否匹配,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严格的梳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明确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该如何做,可以进行教学的再次设计,必要时还可以主动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智慧与经验的支持,进行二次备课,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保证。 

总之,写好教学日记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运用。通过反思剔除糟粕,保存精华,创新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品行。只要持之以恒的的坚持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定会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实现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实践课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从语言学与心理学角度论述交际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教学法的策略。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与交际法。交际法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是目前国际上经过实践证明较为可行的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传入我国,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法的特点、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对用好交际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交际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一)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交际能力与功能语言学理论

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主要是由交际法的理论基础决定。而以下两个理论可以说是交际法赖以建立的支点:一是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乎语法;(2)适合性;(3)得体性;(4)实际操作性。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是M.A.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提出系统语言学可用于分析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话语分析,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他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基于语言学理论基础的交际法,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交际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学生是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外语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基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

(三)交际法有与其它教学法不同的特点

1.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讲解语法知识,而是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learning facilitator),同时在不同的场合还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导演(director)、咨询者(counselor)、参与者(participant)等。

3.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忽略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以培养交际能力,而不需要急于纠正学生出现语言错误,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和积极性。

4.交际法以交际活动为课堂主要方式,选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 根据人们处理这些真实材料的行为方式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班级活动(class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短剧(short play)、讲故事(story telling)、采访(interview)、交流活动(interchange activities)等,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5.交际法重视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以便进行有效且恰当的口头或书面交际,避免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理解的误差或差异。

交际法教学是以上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为切入点,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去适应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真正作到使教法、学法、记法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策略

交际法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具活力的教学模式,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知识,更加有利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交际法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计划所制定的策略。

(一)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

交际法教学的安排,是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视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轻重缓慢,它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心,并注意把握这一教学重心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教学大纲中的许多要素(口语、语法、功能、话题、听力、语音、词汇等)应该为交际能力而设置,其目的是为给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语言材料,输入文化信息,为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打下了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力图造就出“能力型”的人材,以适应社会的各种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英语教材在选材上也更要注意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尽量给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根据学生交际语言环境制定教学计划

在实施交际法教学模式时,应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的目前语言环境及其将来的交际环境的考察来规划教学。教学目的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交际需要的调查基础上的,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分级测试,按成绩边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而制定教学计划,阐明培养的目标,并列出需要达到各种交际能力的项目和要求,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分级管理,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协调。

(三)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

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可以寓活泼生动的交际活动于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达到英语交流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如录音、录像、VCD、电脑、幻灯机、计算机软件、制作课件等不同的形式和辅助手段来操作语言教学,寓教于乐、乐中有学,以听、说、看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授课的方式上,讲求实效,分级教学 ,小班上课。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新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的分级测试摸底成绩,打破系和班的界限,按成绩高低重新编班授课方式,将英语教学分为不同级别。学生在每级学习结束后,根据本级测试成绩决定能否升上高一级继续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申请跳级。同时,可将英语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相对独立,各有重点,又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抓好语言共核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突出听力技能和口语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培养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第三阶段,培养实用写作和翻译能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基于交际能力、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一外语教育目的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交际法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来制定教学策略是交际法教学成功的关键,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探讨。

参考文献

[1] H. 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xisting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1).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

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实训教学 理论教学 相互脱离 紧密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77-02

1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时间因素

这里所说的时间因素指的是同一教学内容而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由于两门课程间隔时间太久,则直接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因此不能够学以致用。

在理论教学时,因为是纯理论的东西,所以任课教师最多也只能通过课件、挂图或者简单的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由于过程略显单调,所以学生往往只能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机械性的笔记或者只能被动地记忆一些片断。这时学生对知识也恰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需要实训课来对他们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性的巩固。

但是,如果实训课在时间上滞后太久,那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会忘记的较多,再加上受实训课堂的时间所限,实训教师不能对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因此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即没有掌握好实践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不用说技能的掌握了。

因此,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教学内容因素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统一或者教学内容进度不一致,也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有些职业院校,理论课堂上讲的内容与实训课要操作的内容衔接不上或者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度严重落后于实训课,这样即便是理论课过后立即进行实训课也是没有太好的教学效果的。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PLC的基础与应用》,仅仅学习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认识与结构,而接下来的实训课却要开始对简单的电路用PLC进行编程和运行。这样的实训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论基础根本达不到实训课动手实践操作的要求,因此在实训课堂上,实训教师只能大概粗略的讲解编程指令等内容,而学生只能现学现卖,最后表面上可能都运行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那只是空中楼阁,毫无基础。当理论课上讲解到这一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又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运行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就不再认真的听讲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学生理论与实践都没有掌握好,也失去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意义。

1.3 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问题有两个因素:

(1)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水平没有达到要求,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够,而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教师结构单一,使得实训课与理论课必须有两个老师分别授课,这也是现实所存在的情况。而一位教师同时教授理论和实训两门课程,在大部分情况下也确实不太现实,这也就促使我们必须要有两位教师来分别授课,所以两位老师授课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促使上述两个因素的形成,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

(2)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课程之间的协调,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只是单纯的执行学校安排的课程,各行其道,各自上各自的课,使得实训课与理论课完全成为了两个单独的个体,没有交集。这样在教学过程很容易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

2 对于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应采取的措施

2.1 课程时间衔接紧密

若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离,时间上的紧密衔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理论学习的课程结束后,应该在一定时间的范围内及时地进行实训教学。两个课程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记得比较牢固,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实训中。再者就是学生在理论课上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及时进行的实训课,也就是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能够更直观、更透彻地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实训课在实践中解决理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再解决问题之后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

2.2 教学内容相互联系

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内容应该同步,至少理论教学中所教授内容的进度不能晚于实训课的课堂内容。因为只有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的任务就落在了理论教学上,所以理论教学的内容应当与实训教学的内容同步或者早于实训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训课的课堂上运用理论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内容实践操作,就不会出现实训课要做的内容理论课还没有讲到的尴尬情况,也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也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2.3 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保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离的重要因素。在起初课程的安排、内容的设置上都应该由两个老师共同讨论与确定,由于是两位老师分别授课,所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应该做好必要且可行的沟通与协调。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过程中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结合时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从而使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都达到最大化,也能够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的更紧密。

篇7

关键词:体育理论;体育实践;教学;功能

由于体育理论课所具备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中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的现实情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相关增强中学生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相关

建议。

一、体育教师是增强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有着厌倦情绪的实际分析,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这就是因为部分教师对学生并没有做出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丧失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学生迈入中学的大门,不管是身体还是内心都有着质的飞跃发生,可是依然保持着好动和活泼的特点,还有着越来越宽的视野和更为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在体育理论课内容上多讲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知识,并且在讲解当中多联系实际。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讲爱因斯坦有个公式:X=A+B+C,在这其中X代表着成功,而A是勤奋,B是体育锻炼,C是未知因素,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往B上进行侧重,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和他高度重视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必须有强健的体魄支撑。

二、根据班级特点的不同,在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角度的选择上做到针对性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还能将体育和其中蕴含的韵律有机整合起来。如,在讲解体育锻炼影响心血管系统机能,可以通过林黛玉进行比较。由于林黛玉长期寄人篱下,在压抑的心情背景下,导致做什么事情都是谨慎细微,而且从小她就失去亲人,没有很好地调养生活,对体育锻炼严重缺乏,使得心血管系统机能比较弱,这是导致她身体病弱的主要原因。而给理科班学生讲授体育理论的时候,就必须做到对运动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一些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支撑跳跃动作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动量定理来对踏跳、助跑速度以及推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动作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并且能够充分意识到体育运动属于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组织

在对体育理论课进行教学监控和组织的过程当中,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往往能取得意外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对翻页笔和移动话筒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实施的使用,有利于教学监控的实施,这使得教学脱离讲台,让学生由之前的被动接受逐步变成主动接受,对于学生当中所出现的一些小动作及时发现和灵活处理。与此同时,让教师走进学生当中,这对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有着不错的效果,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亲极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学生群体当中上课不带学习资料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则应该注重对于常规要求的提出,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带课本、笔和笔记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且要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如果出现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做好记录,那么就要扣除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此同时,对那些在常规检查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检查,例如:出现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并且所回答的问题比较合理的情况则给予学生加分。

四、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感觉对数学和语文这些学科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就不需要,这属于一种误解。从实际来看,体育理论课其所蕴含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必须立足于对体育理论知识精通,掌握一定文化素质和具备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做好积累和总结,这样才能上好体育课。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在课间休息及课余时间多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有意识地以非正式交往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课

堂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偶尔来点轻松的幽默,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这些,可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学生就更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

总之,人们已经深刻理解了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教师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本文在这里就这一问题作出探索尝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相关教育界的重视,使得体育理论课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陆斌,王远.加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刍议[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6).

[2]余雅琦.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科技风,2010(23).

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而输出是外语学习的最终要求。笔者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学习者平衡发展的建议。

一、引言

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很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创造一个适宜愉快的课堂情境,进行交互式活动,增强学生兴趣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然而,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Krashen认为,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此假设包括一个陈述和两个必然结果。主要陈述:学习者通过理解稍难与他们现有水平的输入,按自然次序逐渐习得第二语言;而且输入必须足够。Krashen还描述了理解含有新语言素材输入的两种方法:一是学习者借助情境;二是教师提供简单化了的输入。简单化了的输入可以是单项作用或双向作用。单项作用包括听讲座或听教师话语,双向作用主要是相互交谈。Krashen认为双向作用是提供可理解性的好方法,因为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者为商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会额外的获取可理解性输入,增加习得机会。

三、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

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也探讨习得的过程,强调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但它着重讨论会话双方调整会话结构对习得的作用。Long 认为在会话过程中,会话双方一旦产生交流困难,他们就会话含义进行探讨,即便会调整会话结构对习得的作用,直到双方都相互理解。因而此时产生的可理解输入更利于习得。这种观点表明了调整会话和习得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会话促进输入易于了解。Long也认为双向作用比单项作用重要得多,因为在双向作用过程中,对话者直接进行反馈,表明它是否是理解对方的含义,习得的机率增大。从这一点来讲相互作用架设的原理不仅考虑到输入而且还有学习者的输出在习得中的作用。

四、探索平衡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途径,提高口语能力

(一)提供适宜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必须是经过调整而适合他们水平的语言输入。这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让学习者接触那些大大超出他们能力的语言输入似乎没有任何的意义。其次调整语言输入还必须包括学习者还未习得的某些语言形式。

另外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因素。学习者的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常常难于同时处理语义和语言形式。他们往往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将他们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的语言处理上。然而没有语言形式的处理就很难产生习得,因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课堂是唤起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装备,Sharwood Smith(1991)将课堂称为输入的强化装备,能够从外部是输入更加鲜明突出,换取学生的内在的注意和视觉。

首先,课堂是最基本也许是唯一够用二语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地方,因此更应该积极进行交互型活动的开展,以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教师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让那些水平比较低不愿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和使用“听和做”的活动,如教师设计一些指令,而要求学生按照指令来进行具体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及时提问,教师帮忙解决难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从而促进交互性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强调国外文化的语言输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输入,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在一定的会话情景下如何恰当的交流。教师除口头介绍外,还应充分发挥书本、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具,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报刊积累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言输入。

再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学生的课后积累及语言输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更加有效的使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学生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多听各类英文节目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二)确保语言准确性输出顺利进行及语言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首先,转换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语言输出活动,加强语言输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促进学生主动输出的欲望。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以语言意思为基础,围绕某个话题而开展的课堂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主要关注的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达的方式。较为典型的,目前运用甚广的这类活动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意见不统一的活动。同时为了确保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该做好如下准备:第一,提供相关信息资源;第二,教授相关语法词汇和短语;第三,是否确定目标及怎样的目标;第四,如何进行测评反馈;第五,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区分失误与错误,确保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学生在口语交流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理论错误是学生现有水平和现有知识范围的一个标志。失误包括语法失误和读音失误是由于粗心、劳累、精力不集中既复杂的语言环境造成的。针对失误教师只需稍加提醒,学生便能自己解决。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细心观察。当学生使用取得话轮、保持话轮、调整信息、回避话题、使用手势及使用迟疑用语等方法时,说明学生的词汇及句式已经达到极限。教师应该根据此种情况进行恰当的语言输入。

篇9

关键词: 现代教育改革 职业角色 沟通障碍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要扮演好一个称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角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际情况是,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法主要的特点: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缺点是与现实脱节,学生的实践性不强;二是传统教学法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仅仅是依靠书本知识去认识世界,缺乏主动性;三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一来,老师的主体作用发挥代替了学生所需要发挥的想象力、动手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必需的。如大学新生刚刚离开父母,告别一天到晚需要背书、看书的高中时代,对大学既陌生又充满好奇。首先,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这个空间上的转换,充满信心地投入新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是不同的。大学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该适当地转变学习的方法,由以前依靠老师来获取知识转变自己去寻找需要学习的技能与知识。其次,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担负着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的重任。具体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之交流,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是读死书,而是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动手能力。再次,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许多学生刚到大学时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从而自闭及厌学,怎么样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多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方法。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为它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几年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教师的角色,不是那么容易去定义去诠释的,只有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与完善。

二、师生沟通的障碍及改进策略

首先,高校迅速扩招,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最后,学生处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一种角色转换,从心理上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再受父母老师的约束,渴望所谓的自由。这些现象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随着扩招师生比例由原来的一对几十人授课到现在的一对一百甚至两百人,学生跟老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老师对学生只能从宏观上了解,细化到某一个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却是很困难的。学生慢慢地产生对老师兴趣的减弱及对学习的倦怠。这种沟通的障碍来自于客观的因素,老师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因为学生人数太多,老师无法照顾周全。

另外学生跟老师之间沟通的障碍在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且不说独生子女都是娇生惯养的,确有少部分学生的自我性太强。有的甚至会对老师怀着一种不信任感。但是如果用平等的方式交流,大家都会敞开心扉,管理慢慢地就容易许多。

教师与学生存在的沟通问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不同。如何协调这个问题呢?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想法。教师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主导。

总的来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都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教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这样做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从而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教学信息,通过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三、高校背景下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中,教育与管理是并肩存在的。二者的存在既是不可分割又是相互制约的,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实现效率、质量并进。教育的持久性需要管理的辅助,需要教育的调节。

在高校中,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当前,高等教育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关系的准确定位,不少高校都出现了教育功能趋向变弱、管理薄弱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群体需求和个人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后,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生逐渐习惯于根据其合理利益来评价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包括学生工作,而不是根据管理者的承诺来进行评价,对校园生活环境、学习、交往、精神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已经成为学校能否赢得学生信赖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为学生服务,它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要以服务学生为使命,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强化服务功能现应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与重点,这既是总结过去面对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着眼未来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福涛.外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4]华惠芳.试论外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

[5]刘润清.外语学习者的个人因素[J].外语教学资料通讯,1996(3).

[6]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10

1、 培养学生乐观察、勤思考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应介绍“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牛顿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钻心去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引力遵循的规律即为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牛顿一生都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所以,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再如:当讲“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介绍“王冠和浮力定律”的故事。希腊古代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次碰到了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国王怀疑匠人在制造他那顶纯金王冠时,混了银子进去,使金子的成分不够纯了,他要阿基米德想个办法检验出来。阿基米德答应去办这件事。可是王冠做得极精致,不允许有丝毫的损伤,既不能拆开,也不能熔化;即使刮掉一点下来,也影响美观,这真叫他不知怎么下手。他为这件事左思右想,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一连好几天,还是想不出办法来。有一天他坐入浴盆中洗澡时,有些水溢出来,这个现象忽然触动了他的灵感,他高兴地从浴盆里跳出来,张开两臂大声喊道:“我找到办法了!”原来他想到同等重量的金和银,体积不同,只要把王冠放到装满水的桶里,看看排出的水量多少,就可以计算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了。现在,只要把王冠浸入水中,如果它排出的水量和同样重的金块所排出的相等,这王冠便是纯金制造的;倘若排出的水量比较多,那么,就是混入了比金子轻的金属,当然不是纯金的了。阿基米德一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在物理、数学各领域都有许多发现。

2、培养学生不畏挫折,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直流电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迪生一生热爱科学,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他先后试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失败了八千多次,但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再如:在讲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波兰著名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呕心沥血,经过四年时间,先后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在此过程中,他们从实验的经验中知道,所属奥地利管辖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炼油厂冶炼后的废渣铀沥青矿里,一定含有镭元素。他们通过努力,无偿地得到了这些废渣,但把它运到巴黎却颇费周折。他们既没有合适的实验场地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理化学校校长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废弃不用的木棚。木棚顶有很大的天窗,但有数处破裂,下雨就会漏雨。木棚内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气逼人。冬天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有火炉子附近才有稍许暖气。他们所需的一切仪器设备都须自己花钱购买。木棚里仅有一张陈旧的松木桌子,几个炉台和几个汽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极富刺激性的毒气,他们只好把这类工作移到门外院子里去做。尽管如此,室内外仍烟雾缭绕,毒气弥漫。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居里夫人有时需用一根与他体重相同的铁棒搅拌沸腾着的沥青油矿,累的精疲力竭。由于居里夫妇从事实验研究非常辛苦,所以随便应付饥饿屡见不鲜。处理完了一吨铀沥青矿渣后,才得到了确定的结果:原来在含镭最富有的矿石中,一吨所含有的镭还不到几分克。通过介绍上述科学史,让学生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早发现光的衍射现象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格里马第,而最早对光的衍射现象作出正确解释的是19世纪法国工程师奥古斯汀・菲涅耳。他1806年从巴黎工程学校毕业,后来又在巴黎桥梁与道路专课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从事道路修理工作,当了八年工程师。他酷爱光学研究,1814年开始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他做了一系列光的衍射实验:小孔衍射、狭缝衍射、锐利的直边衍射等。菲涅耳创造了一种数学方法(菲涅耳波带法)并对小孔衍射现象做了认真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因此,使得法国科学院论文评比委员会的相信光的微粒说的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学者不得不心服口服。评比委员会成员泊松看了菲涅耳的计算后发现,根据这些计算会得出在一个图片的阴影中应当出现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观察到这个现象。泊松提出这个问题想以此来驳倒菲涅耳的波动说。菲涅耳面临这一严峻考验,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菲涅耳依据理论要求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真的观察到了亮点,这充分证明了菲涅耳波动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