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营商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营商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营商环境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 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72-01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已风靡全球,而农产品的销售出现买卖不协调、信息不灵通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直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的关键性阻碍因素,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势在必行,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将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引入农产品生产、流通中,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类有效信息,以保证农产品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通过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动态策略联盟,建立起适合网络经济的高效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农产品网上营销较之于传统交易方式具有容易获取市场信息、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等众多优势,还可以跨地区、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共享,因此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农产品营销中的市场供需信息难于获取,传递困难等问题;可以减少农产品交易环节,甚至可以实行直销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的成本;还可以拓宽市场,更好地融入全球的农业经济,做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因此,要努力顺应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发展网上农产品营销,搭建网上营销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努力推动农产品更多地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和世界。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较差。我国在普及网络,加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中,尽管通信网络已铺设到市、县、乡镇,但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限制只有少数农民购买电脑,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目前,农户参与电子商务信息费用较高,农户上网比例较低,这些使得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较少。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现代专业人才,部分农户对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对网络本身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还普遍不高,对利用网络从事商业活动的概念还是非常不清楚,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受农产品的销售环境、农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较低等影响,对于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不感兴趣,笔者在所在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中做了调查,80%学生来自农村,立志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的学生仅仅只有5%。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3.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最大的特点就是零星分散,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难以形成。虽然有些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部分实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但这毕竟是少数。农产品规模经营的优势难以形成,规范化管理不能实现。同时农产品不能通过网络传递进行销售,必须借助于传统物流进行销售,而农产品本身具有鲜活的特点,不易保存,在运输、储存和销售中会发生腐烂发霉和病虫害,极易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要求农产品在销售时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妥善保管,这就为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造成了不利影响。

4.农产品网络交易的信用度和安全性较差。网络营销以信用为基础,而目前农产品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不是很高,对网络上的交易还缺乏一定的监管体制。在交易中买方怕卖方在网上搞商业欺诈,推销伪劣商品,出现“拿钱不给货”;卖方怕买方拖欠货款,出现“拿货不给钱”。还有网络营销产品质量问题,储存保管以及运输的要求等都形成农产品网络交易的障碍。

网络安全问题是所有网站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难题。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而网络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病毒的攻击,网络上的间谍软件会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缺少第三方认证机构和电子银行等金融支持,缺少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缺乏电子商务销售方对交易过程的监管,以及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问题。另外,还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支付手段尚不成熟,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处于探索时期,都给农民上网从事经贸活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总结

网络营销的出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网络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等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改善上网条件,加强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培训农民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农民网络应用意识以及信息化能力,加强法律监控体系的建设,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道菊.对中国农产品营销发展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9):26-28.

2.成祖松.马鞍山市农产品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3.王文娟,靳胜福,刘圣海.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科协论坛,2007(12)

4.郭敏,杨毅超,陈双华.网络营销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8(6)

5.乐发瑞,严奉宪.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与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6):1136-1137,1142

6.张洪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信息化建设,2010(2)

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内部控制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量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战场。作为农村地区的创业者,农村小微企业正在不断尝试利用互联网、电视网、手机网开展电子商务。在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扶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全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帮助小微型企业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各要素分析,进而帮助农村小微型企业清晰地认识到在电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对策,以合格竞争者的身份融入到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中。

一、农村小微企业的特点概述

农村小微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包括学历和背景不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返乡创业者等,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规模不同,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同时也有一部分会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经营的范围比较广泛,跨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遍布农村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所经营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丰富型为主。农村小微型企业产品融入市场的渠道从直接服务于本地市场开始,运作方式灵活,占用资金较少,受益于互动性特点,可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对价格进行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产品,通过紧密联系的市场及时关注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内部环境。控制环境直接决定企业的基调,其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学历水平总体不高这是影响农村小微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明显主观因素。一方面低学历的企业经营者对于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不熟练,缺乏电子商务的意识及网络销售的技术手段,限制了产品推广和交易。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缺少管理企业的知识,企业内部决策权力更趋于集中化,企业的决策层往往掌控着企业的资金、物资和人员的调度,基层员工并没有相关的决策权限,他们很少关注新环境下的发展机会,从而在经营风格上趋于保守和落后。在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中,人才也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然而由于企业地处农村、没有完善的员工保障制度、劳动强度大等自身的局限,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力度不大,往往招揽不到所需的合格人才,同时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稳定性剧增。

(二)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农村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更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内外部变化带来的风险。

(1)战略风险。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在激烈的电商大环境下,农村小微企业需要想清楚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实际中,对于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缺乏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数据的整理和业务流程的改善等一系列过程缺少一定的认识;其次他们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过于盲目和急功进利,忽略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系统的战略规划,就不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缺乏电子商务实施的针对性及目的性,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只为企业宣传产品的窗口。

(2)财务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是资产规模小,很难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获得贷款,并且农村电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其生产经营场所多为自有房产,即便以此抵押贷款,考虑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银行处也很难获得足够资金。此外,投资主体在思想观念上,对企业间联保、担保获得贷款,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的态度相对保守。因此,除少数具备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电商外,大多数还是采取亲戚朋友间的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该对于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融资问题己成为农村电商持续承接订单、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3)市场风险。就电商大环境而言,留给农村小微企业去开拓和占领的市场本来就不易,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的场地、技术、工具和设备等要求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按照订单制造,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生产的产品还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有时可能市场对口,企业花费心思有了自己的品牌,却经不住时间考验,没有被社会大众持续认可。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往,企业面临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增大,风险超出可控范围。

(4)营运风险。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活动中,物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是最终实现电子商务的一个环节。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农村地区实施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是地域辽阔,地势分布不均、家庭住户分散,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城镇落后,加上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导致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显著差别。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他们大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然而目前物流公司的覆盖范围只到达县一级,在村镇具有配送点的物流公司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及农村大户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物资的买卖等活动往往伴随着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加上农产品的保质周期短、存储要求高等特点,对物流配送体系中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多个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生鲜类农产品为例,如何将保鲜周期短暂的农食品从偏远地区运输到消费者的门前是现代农村物流普遍存在关键问题,也是小微企业电商发展营运过程的重大风险。

(5)法律风险。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和实时互动性,农户可自由与消费者进行商务交易。个人信息被盗用、从事非法交易、违反契约合同、黑客恶意攻击、网上诈骗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破坏经济社会的运营秩序,也严重限制了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然而,全国还没有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法律风险不容小觑。

(三)控制活动。安全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活动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控制用户信息安全、交易金额安全、售后保障等。用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通常会查看对方的信用评价,并作为是否继续进行交易的判断依据。可见,网络安全与信任状况直接影响着网络用户决定是否使用网络进行交易。在实际中,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农村小微企业在常规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全面预算控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甚少,导致无法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四)信息与沟通。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流通不畅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农村小微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市场的交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直接的生产与买卖上,极少关注身边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致使小微企业获取到极少量的外部信息。同时,企业内部决策权力趋于集中化,内部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都会受到影响。在信息为王的市场经济中,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与沟通存在极大的劣势。

(五)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企业内部应该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结合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这种监控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外部或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种对自身负责的自觉意识。企业应该要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而找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在实际中,投资主体还不能意识到自我监控的重要性,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监控的顺利展开能加快内部信息的传递,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现阶段农村小微企业在内控上的现状,重点指出其在风险评估环节的缺失,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以期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当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势头正旺,农村小微企业想要在这股浪潮下迎击而上,不能只靠企业外部力量的帮助,更多的必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从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内部控制活动开始。

参考文献:

[1] 林亭生,李涛.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79-80.

[2] 包樱. 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5):9-11.

篇3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启动农村消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结合本地实际,现浅谈我们工商部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识农村市场状

中兴镇地处我市腹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们通过对该镇部分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一窥我市农村市场的现状。

(一)、生产状况:该镇人口2.66万人,面积约53.78 平方公里;主要农富作物有猕猴桃、茶叶、花卉等;其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就地、就近的简单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该镇存在的个体家庭生产、分散自主经营、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镇农民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应有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其产品大多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销售阶段后,农民没有明确的、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更不要说定价话语权了。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该镇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状况:据统计显示20xx年,中兴镇农民人均收入为 5726 元,而同期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4121元,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虽然该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省均、国均收入,但较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从该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因此使得留乡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日渐加剧。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其中多为农民工)使这些情况更加突出。该镇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

(三)、消费状况: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然而从当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较为普遍,农村商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较低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价廉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必要的消费知识(常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其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首求价廉、再求物美,如若不美、自认倒霉”成为农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这也折射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和无赖。

二是对经营利润追求和市场条件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追求。如果在基本利润追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尽管近年来,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些大型商业资本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如红旗连锁、老邻居等,但在该镇农村仍普遍存在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杂、数量少,有的农家小店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经营知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这种现状无疑使商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一种奢望。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工商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工商部门在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缺失。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经营随意、地处偏远,就我们现有的人员和装备而言,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 场成了假冒伪劣、三无商品的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一些规模企业介入规范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准入难度和经营障碍。

营造适宜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工商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实施长效监管的目标所在。并通过监管,保证农民在其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人在经营范围内合法从事经营,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那么作为我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现状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的机制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 剖析市场化监管网

尽管我们有着依据“三定”方案而做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网络、监管机制,但客观上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形,如家底不清、职责不明、无照频出、隐患时现、监管乏力。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的情形,也有客观上存在着人员、装备不匹配的情形。

从金信工程数据库得知,我局有各类市场主体有29918户,实际存活约1.3万户左右,其中重点监管(餐饮、食品、娱乐、农资、危化等)对象(实际存活)约占总数的15%;面对监管对象多、涉及行业多、突发事件多、各类隐患多等现象,加之我们自身人员结构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因此,认识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可能到位、无法到位的想法。

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误区。

因为按照统计标准,工商人员与监管对象比例为1:240 为理想监管比例,以此推算我局(仅以各工商所人员为基数)监管对象的临界点应在1.8万户左右。按照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对我市约20xx余户重点监管对象,也是有条件覆盖的。另外,由于我们自身对监管对象基础数据的不清、不详、不准,尤其是无证无照部分的统计更是“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在黑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市场监管、无证无照餐饮、旅馆监管、燃气经营监管等方面表现为对监管对象的茫然,表现为不知监管对象有多少?无证无照有几许?在何方?监管措施的漠然,表现为巡查不到位,检查不知措(施)等。这是我们认识的盲区。

客观上我们确实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之近年来业务知识培训少,表现为至今不明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的具体规定等,尽管办公装备在不断更新、充实、提高,但监管工作的效率却并未随之提高。呈现的往往是巡查流于形式,整治处于被动、应付、监管置于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情形。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立长效监管制(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农村市场监管之现状和对中兴镇农村市场情况的调研,我们意识到要想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就应夯实监管基础,传承监管措施,拓展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构建市场主体自律、工商监管他律、舆论监督参与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体系。为此,我们认为:

(一)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措施。

运用金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理清我市市场经营主体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经营者,特别是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自律机制。切实推行猪肉等重要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传承既定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红盾护农”已成为继“12315”之后又一个让政府满意,农民拥护的工商品牌。

实施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有照监管与无照监管相联系,传统监管与网络监管相衔接,固有监管与创新监管相并举,粗放监管与精细监管相统一,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全程监管措施。

(二)规范经营行为 建立监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监管与服务等四个统一。着力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要让市场开办方第一责任制度建设逐步覆盖我市所有有形市场,继续在重点经营户中推行并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质量承诺、问题商品下架下柜等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推进食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引导消费者到有质量保障的经营场所购买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确保农村市场的商品和农资质量。以此奠定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训,发挥工商“七机制”、活扶农致富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市场规范有序。

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施好“经纪活农”工程。一要大力推广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农民欢迎、机构完备、机制健全、作用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二要引导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切实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扶农助农致富农。

2、加强合同监管,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实现一县一品等特色。深入农村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0xx年初,我们通过开展6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在全市农村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把“守重”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争创“守重”活动;以此增强涉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转变观念搞服务,认真执法促监管。目前,由于大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弱,识假辨假能力差,维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农村部分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要想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就要转变观念搞好服务。依托“12315”这一平台,逐步推进“12315”维权进市场、进商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畅通农民消费申诉举报渠道,真正做到让农民“投诉不出村,维权在家门”。

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违法广告和虚假“致富信息”广告的打击力度,防止农民上当受骗。以此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中的他律功能。

积极引入和建立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促使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篇4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不完善,有待修改和健全。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尚处于试点阶段。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仍在进行试点。到2014年底,河南共有129个县(市、区)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涉及454行政村、6.47万hm2承包耕地。鉴于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颁证尚处于试点阶段,金融机构对目前签订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性和法律效力心存顾虑;广大农户在没有得到政府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况下,无法吃上定心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也顾虑重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中介服务机构缺失。首先,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缺失。农村承包地估价是抵押融资的重要环节。目前,河南省由金融部门认可的农村承包土地估价机构没有建立,缺少成熟的评估机制、经验和标准,无法对农村流转土地进行有效评估,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确定合理的贷款抵押率和额度。其次,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不健全。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地方尚未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市场,相关权属登记管理、交易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旦发生违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通过公开交易方式顺利变现,金融机构难以积极介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再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不完善。虽然河南省70%的县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于缺经费、缺人员、缺手段,对土地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及流转用途无法进行有效服务和监管,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三是存在法规法律瓶颈。《担保法》第37条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设定抵押。”《物权法》也明确规定,除买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四荒地”等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外,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是不允许抵押的。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还存在争议。目前,相关政策仅局限于试点办理此类抵质押贷款,一旦贷款出现风险诉讼时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

2、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政策滞后,力度有待加强。一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审批监管执法主体缺位。目前,从国家和省级层面还未出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也未明确准入审批部门和监管执法部门。比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具体是由谁制定、是属于前置审批条件还是作为附加参考条件;出现改变耕地用途的情况是由哪个部门监管、违规者处罚的依据、程序及标准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地方利益驱动导致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监管失软。目前,地方政府受大招商政策的影响,为完成当地招商引资任务,对外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不愿主动设立门槛,避免因设置准入条件束缚当地手脚,更不可能主动把工商资本挡在门外。同时,限制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范围,既影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又影响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在这种政策导向和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对制定工商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条件不积极,对工商企业长期流转农户土地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监管不到位,个别地方甚至是听之任之,放手不管。

3、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管理办法缺失,认识有待提高。一是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具体内容不明确。各地对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的缴纳比例、资金来源渠道缺乏依据和标准。流转承包土地每667m2需要交纳多少保证金合适无法界定,太多就会增加土地流入方的资金负担,影响正常经营,太少又无法完全规避风险,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的收取和监管部门不明确、资金使用程序不清楚;对流入方不愿缴纳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的,缺乏强制性执行的依据和手段。二是对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地方认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由家庭承包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工商企业自发签订流转协议,出现风险原则上应由双方自行解决,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指导、规范和服务作用。如果让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政府对土地流转风险进行“兜底”,地方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农业经营贷款难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农村承包土地的流入方,除要预付流出方土地价款外,如果再要求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无形中加剧了流入方的资金负担。因此,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有顾虑。

二、几点建议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河南省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符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符合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加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是降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非粮化”比率和杜绝“非农化”、保证农地农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是规避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和保护农民土地收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坚定不移推进这项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又要慎重稳妥;要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上下功夫,要在搭建服务平台上下功夫,要在探索和完善运作模式上下功夫。

(一)建议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一是按照已出台的《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能够顺利推进和规范运行;二是着手研究制定省级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先行先试,明确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具体条件和监管实施细则,强化社会资本长期租用农户土地的监管;三是引导各地制定《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风险保障金的筹措比例和渠道、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和监管办法,促进农村流转土地规范有序。

(二)建议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试点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完善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相关试点。要选择地方财力比较强、政府推动积极性高、土地流转比较规范的县(市)和承贷积极性高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市),通过筹措一部分财政资金,收取承租方缴纳的一部分资金,共同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选择土地流转比率高的县(市)开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和监管试点,强化工商资本长期流转农户土地的用途管理。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试点的指导和服务,强化检查和督导,提升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三)建议注重抓好重点环节

1、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方面,一要稳步开展确权颁证,完善登记管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进度,适时拓宽确权范围,完善确权登记管理,详尽掌握土地经营权属面积、时限、承包人经营意愿和能力等。对需要办理担保融资的,可试点优先确权颁证,开展担保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健全土地台账,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奠定基础。二要建立产权交易和价格评估机构,完善交易服务。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或充实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登记、信息和流转交易等服务。对于抵押融资的土地权利一旦发生风险,可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上,通过拍卖方式对担保标的进行处置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制定农村土地价值参考标准,开展价值评估服务,简化价值评估程序,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授信提供依据。三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风险补偿。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依法提供担保服务,增强金融机构发放此类贷款的积极性,有效降低贷款风险。鼓励由财政出资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用于补偿金融机构贷款出现的合理损失。同时,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支持。四是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提高承贷银行的积极性。鼓励政府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加大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支持。人行利用差别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承贷银行增强资金实力,扩大信贷投放;银监部门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承贷银行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按照《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豫财金〔2014〕34号),对承贷银行给予一定奖补。

2、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方面,一是建立准入机制。对工商资本在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能力、履约能力进行审核,并指定相关部门对其备案,把好“准入关”,对“非农化”以及有明显圈地占地意图、无意经营农业的工商资本要坚决予以拒绝,挡在门外。二是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对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动态监管,重点监管流转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涉农工商企业。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后的农地使用方向进行监测,避免改变流转土地用途,跟踪农业经营项目的投资进度和政策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套取国家支农项目资金;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鼓励工商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涉农项目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建立引导服务机制。对工商企业涉农在土地利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区别不同产业制定差异化政策,通过税收倾斜、财政补贴、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工商企业注重进入河南省急需资金的农业领域和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农业领域,重点投向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篇5

近年来,克山县将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03个,规模经营土地2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4%。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克山县充分发挥新型主体数量多、规模大、实力强等优势,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收到了良好成效。

科学统筹,围绕经营主体制定规划。该县统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使二者相互衔接,相得益彰。一是围绕主体资源,建设宜业乡村。发挥各村经营主体资源优势,逐步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基地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园带村,建成一批电商物流村、观光农业村、产业园区村。二是围绕主体布局,建设宜居乡村。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重点建设碾北公路沿线的河南乡仁发玉米专业合作社、双河镇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双河镇护心水稻专业合作社所在村的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强点、线、面整体景观设计,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三是围绕主体产业,建设宜游乡村。积极寻求文化旅游产业与农村经营主体的契合点,深入发掘马铃薯等优势产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内涵,建设马铃薯博物馆、文化墙和文化长廊,增强家庭农场、生态农庄和绿色食品基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带动美丽乡村游。

健全机制,优化经营主体发展环境。该县不断完善各项服务保障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后劲。一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下发了《克山县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克山县扶持农民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和《克山县支持兴办家庭农场式生产经营组织购机补贴优惠政策实施意见》等,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健全销售保障机制。广搭销售平台,建成马铃薯、大豆交易市场和金泰玉米仓储库,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60万吨。发展定单农业,今年通过农超对接、经纪人带动和举办薯节等方式,与金锣、双汇、清美、麦肯及县内龙头企业签订大豆、马铃薯订单200多万亩。同时,建设了电商创业园和物流平台,实现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网上交易。目前,已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合作计划,入驻电商50家。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机制。建设了省级示范园区、县级示范带、公路沿线示范带,每乡建有高产攻关示范田,培树合作社学习典型。科技包保长入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专家与合作社签合同、订目标,秋季达到目标给予奖励,提升了科技普及率、到位率和农业标准化水平。四是探索资金保障机制。成立了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村镇银行增资扩股试点,激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要素性质,成功探索了“四权抵押”、合作社资金互助、担保平台等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保险互助试点,合作社通过投保并缴纳保费的形式,共同组建非营利性的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成员之间互保互惠,未来沉淀保险金可用于票据担保融资。现已确定合作社120家,参保土地100万亩,互助资金3000万元。良好机制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经营主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能力。

全面参与,注重经营主体带动实效。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全方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目前,该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促进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一是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带动农业转型。三是带动乡村建设发展。

篇6

按照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会议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积极推动全县民营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复工复产、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方案。

一、优化政务服务,开通绿色通道

全面推行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分离”等登记制度,对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取消无规定之外的前置审批,支持尽快开门营业,对生产经营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个体工商户、店面,采取先证后核等方式,准予先行生产经营,确保食品生产经营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营业。

二、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服务模式

全面推行网上注册,实现线上办理、“零见面”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流程更加简化,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实现企业、个体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在0.5个工作日内完成,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压缩到个5工作日,食品小经营(小餐饮)等实施承诺制,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分区分类指导,有序复商复市

积极指导帮助生产经营防疫物资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确保正常生产运行。各市场监管分局鼓励指导辖区餐饮店、药店、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关键场所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尽早开门营业,保障群众需求。

篇7

一、农村儿童食品安全消费现状

(一)经营者多以流动摊贩、闲散农户为主。农村日常消费方式以集中消费为主,儿童习惯在场镇和农村小食杂店就近购买食品。经调查,农村市场销售的小食品,近60%源于流动摊贩,无固定营业场所。而闲散农户利用自有房屋开展经营活动,闲时经营、农忙时关门,比较分散、偏僻,经营形式不固定,无证无照多。30XX年第一季度,江夏分局在对辖区纸坊街、郑店街、乌龙泉街的城边村、城中村,涉及小食品经营户的专项检查中,证照齐全的130户,证照齐全率为95%,同比往年证照齐全率的80%有较大幅度提升,且无证照经营多为无经营门点流动商贩。

(二)食品质量低。经相关部门抽检,农村市场上的果冻、汽水、油炸食品等普遍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偏低,糖精、甜糖素、致病菌指数、防腐剂、色素、香精超标,特别是滥用添加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体健康。一些儿童小食品属于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有些经营户甚至将过期的食品销售给儿童。巡查中发现,乡村校园周边小食品一是来源没有保障,小食品进货渠道表现为“多、乱、杂”;二是包装粗糙、不严密,食品和小玩具混装,容易使小食品造成的二次污染。

(三)包装以散装、裸装为主。多数为小作坊、小厂生产的售价为0.5元—1元的散装、裸装食品。有些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饱受沙尘和蚊蝇的侵袭,卫生状况堪忧;有些包装简陋,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料瓶包装,且有些反复利用,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较大。而且与其他商品摆放一处,有的甚至将食品与蚊香、杀虫驱蚊剂等日化用品混放,食品与玩具混装,对食品形成污染隐患。由于储存意识匮乏,长时间暴露在强烈日光和高温环境下造成儿童食品加速变质。而这些过期、变质食品却以“廉价让利”的形式出现,迎合了儿童口味和消费水平。

(四)儿童及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差。许多儿童根本不会顾及食品安全、卫生,拿着就吃、打开就喝。由祖辈(空巢老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约占90%,监护人年龄大、食品消费安全意识淡薄,只是盲目地满足儿童的需求,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即使买到了不合格食品也是自认倒霉,不了了之,缺乏维权意识。而处在小学生年龄段的儿童在法律定义上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群,是不具备分辨是非能力的,对事物的认识感性较多。一是小食品外包装印制图案鲜艳,名称对儿童极具诱惑性,如“红烧牛排”、“加州烧鸡”、“松骨脆脆香”等;二是混装在食品里的小玩具为儿童所喜爱,但这种混装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却一无所知;三是儿童的消费能力较低。重价格、轻质量是目前小学生消费的普遍心理,廉价食品有滋生土壤,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廉的假冒伪劣食品接踵而至。

二、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

(一)社会关注度不高。近年来,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但对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情感关注度高,心灵慰藉多,但对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关注不多。

(二)经营者道德缺失。一些小企业、“三无”小作坊瞅准农村市场“需求”,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批发商和零售商只图价格便宜、销路旺盛,不注重查验食品质量,使一些的价低劣质的“三无”产品充斥农村市场。

(三)安全意识淡薄。农村90%以上留守儿童每天都有2元—5元不等的零花钱,而假冒伪劣产品以其超低价格、刺激口味深受他们喜欢。加之监护人素质不高,维权意识淡薄,几乎没有查验相关证照和索要销售发票的意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误导性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饮食习惯。

(四)监管执法力量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执法部门人员少,监管范围广,且都处在中心场镇,疏忽了农村地区,监管频率和质量不到位。加之摊贩和闲散农户多半为无证无照经营,流动性大、随意性强、隐蔽性大,导致执法者监管难,消费者事后维权难。且各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沟通协调不够、执法合力不强,容易出现交叉执法、重复监管和空白地带,出现“都该管,都不管”的相互推诿现象,给问题小食品得以生存的空间。

三、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普及教育力度,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安全维权意识。学校是食品安全宣传普及教育的主阵地。以幼儿园、中小学为主,开设专门的食品安全消费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将健康安全消费知识理念植入人心。同时,工商部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成立校园维权志愿小组。由具有一定维权知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及时反映问题,开展食品维权知识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力量自觉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工商主抓、师生参与、社会(家长)支持”的工商、学校、社会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面对面生动形象地讲解演示、图文并茂地知识呈现,引导学生通过“看、闻、问”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拒绝“垃圾食品”,不购买、不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和“三无”食品,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经营者加强自律,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基层工商部门要在当地村干部和村氏的协助下,摸清流动摊贩及闲散农户的资料,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监管、行政指导“三到位”,深入贯彻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与食品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经营承诺书”,指导其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食品批发市场、批发户、集贸市场和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大力引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强化其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其自查自纠、自检自管的能力,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整合执法力量,填补监管空白。实行“包村包点”,构筑农村食品安全组织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质监、药监、工商、卫生等基层执法部门,监管干部沉下去,与辖区行政村群众加强联系,分区划片,包村包点。大力开展农村维权联络点建设,充分发挥农村“12315”维权联络员熟悉本地情况、信息渠道面广的优势,与基层工商所一道共同构筑农村食品安全联防联守、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监管覆盖全区域。

(四)加大监管处罚力度,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一是全面清理整顿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全面调查摸排农村食品的供货商(送货商、批发商),搞清进货渠道,督促检查供货商建立并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并对其建档跟踪管理。二是以“六查六看”为重点,加强农村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和巡查。有关检查、督查和巡查情况要有方案、有工作小结、有相关检查和巡查记录,市场巡查记录上必须有被检查人或见证人签字。通过巡查和专项检查,及时查处无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三无”食品和在食品中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三是集中整治与质量监测相结合。要采取集中整治与商品质量监测、食品快速检测相结合方式,加大农村食品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力度,及时进行消费引导和提示。要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线索,加大对投诉举报食品的检查力度,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定向抽样检验。四是进一步狠抓大要案件的查处。要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在重要时段集中查处和曝光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震慑违法分子。

(五)完善数据信息,实行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小食品“黑名单”数据库信息,根据小食品所标示的厂名、厂址相对单一的特点(如标注产地多为湖南长沙、重庆、郑州等地,一个地区通常涵盖了数十种小食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查证厂名厂址入手。在日常检查中有针对性地提取小食品样品并汇总归类,将生产厂家信息以调查证明函件的形式邮寄当地工商部门配合查验真伪,及时将查证回复函件分文别类,形成原始的证据材料予以保存。二是从商品条形码、认证标识入手。通过提取小食品样品,将小食品样品综合信息反馈质监部门,由质监部门鉴定并出具具有法定效力鉴定报告。三是将提取小食品样品送交卫生防疫部门,对小食品卫生状况的综合指标予以评估和认定。最后,通过将上述方法取得的法定证明文件(虚假的厂名厂址、假冒认证标识、卫生状况等)进行信息汇总,登记造册,形成小食品“黑名单”数据信息,各基层工商所在监管中就能“对号入座”、有据可查,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并及时将小食品“黑名单”通报给批发商所在地工商部门,实现“资源共享、追源截流”,切实促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到位。

篇8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篇9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营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2010年,我局将抓好以下工作为重点,全面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我局将继续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及时跟进,找准切入点,创新完善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策扶企”、“商标强企”、“信用兴企”工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帮助企业脱困解困,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政策意见》,开展“工商帮扶进万家”活动,组织工商干部主动对接困难企业,用足用活职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继续推行预约服务、“绿色通道”服务、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服务举措,不断提高服务效能。要强化市场准入服务,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准入环境,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解困、扶持力度。三是要以工商所为前端、以经济户口为支撑、依托责任区监管和企业的重点巡检,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生存状况及运行情况的实时快报,及时为党委政府、为企业、为社会提供决策资讯,服务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一是全面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帮助企业解决利用股权获取贷款,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突出问题;二是开展股权出资登记工作,扶持企业以股权出资,投资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做强,促进投资增长;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办法,帮助企业盘活无形资产,获取发展资金,缓解当前融资难的矛盾;四是进一步规范动产抵押物登记,促进银企合作及时有效的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三)实施商标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一所一标”“一(镇)乡一标”工作为载体,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精心制定商标培育计划,强化引导,把商标发展的重点放在具有地域优势和加工制造优势的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工业产品上,提高全县商标申请量和注册商标总量。要加强商标行政指导,积极鼓励、帮助企业实施商标战略,主动争创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依靠品牌来帮助企业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

(四)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格执行“两费”停征规定和已经取消的各项收费项目,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三免”政策,杜绝搭车收费、强行收费等违纪违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经营户的负担。要进一步落实各级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五)加强引导服务,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跳出工商看工商、抓工商,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商部门掌握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势,主动搜集发达地区企业发展和产业转移信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摸清企业情况,找准投资项目,搭建合作平台,搞好企业对接。

(六)加强工商窗口建设,提升准入效率。进一步建立工商登记窗口告知单制度,认真落实首办责任人、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本着能宽则宽、能简则简、能快则快原则,放宽登记权限,理顺审批流程,简化准入程序,缩短办照时间,改进服务方式,通过高质量的窗口服务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要开辟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的“绿色通道”,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专人专件办理,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加班服务,主动跟踪、主动配合、全程服务,为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七)贯彻中央农村政策,深化新农村服务。一要进一步拓展职能,积极引导培育、扶持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队伍,要有计划地对农民经纪人进行科技、法规和营销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引导他们守法经营、诚信规范,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二要围绕“一所一标”、“一(镇)乡一标”工作,加快特色农产品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涉农组织利用商标来开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三要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把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作为重点,坚持一手抓维权服务,一手抓整治行动,全方位实施农资经营索证索票制度,定期对农资经营户进行检查,全面规范农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为农业安全保驾护航;四是切实落实“合同帮农”十项制度,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对“订单农业”的合同指导,提供针对,抵御经营风险;五要关注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将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

二.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和谐稳定

我局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央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大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稳定、社会和谐。

(一)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一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年底前要实现宣传资料100%发放到集贸市场、超市、小食杂店,第一责任人100%参加《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彻底解决《食品安全法》宣传学习的盲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二是认真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的准备工作。要在证照分离的原则下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以便国务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国家相关规章下发后能及时、快捷、合法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三是以加强乳制品、群众日常生活必须品、季节性、节日性视频和重点场所监管为重点,强化市场日常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商品等违法行为,着力解决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和重点经营户的突出问题;四是继续开展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检查,加强对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监管,加强对钢材、化工、建材等原材料质量的监管;三是要积极策应中央和区市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启动对农村内需市场的特别监管,严防不合格农机、家电等大宗商品流向农村。严厉打击以“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名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不合格商品等各种违法经营行为。

(二)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一要继续加大广告市场整治力度,拓宽基层工商所广告监管执法的覆盖面,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等广告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对新闻媒体广告的监督管理,不断巩固和扩大广告市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二要继续加大无照经营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超范围经营、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行为,严厉打击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公共安全;三要以保护涉农商标、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为重点,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将著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四要继续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加强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和格式条款备案工作,加大对拍卖活动的监管力度,维护重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购销、加工承揽、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秩序。

(三)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振消费信心。以推进“四个平台”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消费维权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提升消费维权水平。完善和规范“一会两站”建设,积极推进12315网络“五进”,积极开展消费维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消费。要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政府办公会议制度作用,建立消保维权的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力争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着力提高消费信心,引导和促进消费者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维权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厉打击黑网吧,继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安置帮教、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预防青少年犯罪,积极开展扫黄打非、禁毒、反假币、反洗钱等专项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职能作用,做到群防群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进一步强化班子队伍建设,提升工商形象

我们一定要积极应对停征“两费”带来的阵痛和工作形势的转变,抓住班子建设、基层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四高目标”,全面提升工商形象。

(一)突出重点,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总结前期学习活动经验,用科学发展观检验各股室所工作成效。特别是看一看各股室所发挥工商职能、服务发展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有力、成效是否明显;履行监管职责、加大执法力度的监管是否到位、责任是否落实、市场是否稳定、权益是否保护;带好干部队伍、树立工商形象的能力是否具备、作风是否过硬、行为是否廉洁等。

(二)完善机制,推进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转、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三个过硬”干部队伍的必要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队伍教育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的干部,分级培训;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分类培训。坚持做到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训与考评相结合、分类与分级培训相结合,建立完善注重实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定事以岗,以岗用人,使每位干部职工在适合的岗位职责与熟练的规范流程下有序运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落实好奖惩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等机制,为效绩考核提供制度支撑。

篇10

一、优化准入环境,鼓励投资创业。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制、一审一核制和首席代表制等便民措施,大力提倡马上办、主动办、限时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都允许经营,且允许一人多照从事个体经营;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申请网上经营的企业、个体户,名称可依申请使用“电子商务”、“网店”;对登记材料齐全、申请事项简单的实施当场登记制;对新引进重点项目、第三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残疾人、大学生、下岗职工、退伍军人自主创业以及冠无区域名或省名、申报知名商号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专人专件办理,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延伸服务;积极推行企业名称远程核准,加快网上核准登记和网上年检工作进程,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登记工作效能。

二、发挥职能优势,扶持做大做强。对高新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和旅游企业取冠“*”省名的,注册资本放宽到200万元;文化、旅游、农业开发机构、中介服务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完善品牌建设梯次培育机制,重点扶持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特色行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今年全区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市著名商标5件以上,同时对产品品质好、经营规模大的外向型重点企业,鼓励商标国际注册,上门指导,重点培育。

三、盘活存量资本,引导多元融资。大力宣传《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等政策法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办理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促进资本自由流转并盘活企业存量资本,通过工商部门出面与银行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新渠道。发挥企业动产抵押登记职能,重点做好船坞、码头、船台抵押登记;开展反担保抵押登记,搭建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并加强日常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以现有或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抵押贷款,切实加大对创业群体的信贷扶持力度。

四、落实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对农民在农贸市场或者当地政府指定区域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支持和鼓励渔农民发展家庭加工业,对未涉及前置审批的季节性加工户,实行登记预备制;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房屋中介、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行业除外),自首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费和证照费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渔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注册登记费。

五、携手民营企业,解难题树信心。深入开展“工商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继续帮扶百家中小企业,实施派驻工商联络员,依托工商职能,尽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企业向产学研拓展,向品牌、信誉建设和产后服务延伸,帮助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内部管理,调整经营方向。开展“科学发展观进民企”活动,引导企业对发展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自我剖析,并搭建企业家交流服务平台,组织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热点问题,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建立“维权护企”联系制度和执法协作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利用企业年检,建立企业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日趋规范。根据对接大桥经济的要求,对重点行业、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进行调研,找准发展制约瓶颈,并充分运用工商信息资源,经济主体运行深度分析报告,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资讯。

六、突出扶农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活动。切实发挥订单农业指导站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经纪人在带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引领人作用,对农村经纪人实行备案制,不收取费用。主动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开展相关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和备案工作,以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参与汽车城、钢材和油品交易中心、建材集散市场、西码头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农村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鼓励渔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兴办各类经济主体,大力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服务。贯彻落实“三年百家农家乐行动计划”,扶持引导基础条件好的渔家农家餐馆、家庭旅馆改造升级为“农家乐”、“渔家乐”,扶持具有定海特色的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促进全区第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