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范文

时间:2023-03-14 15: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项目

篇1

关键词:项目投资;盈亏平衡点;评价指标

科研项目投资是一种以特定建设项目为对象,直接与新建项目有关的长期投资行为。项目投资决策的评价与分析是企业财务活动重要的部分,因为项目投资的规模大、风险大、回收时间长,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大。因此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风险评估十分必要。

新投资项目由于处于项目的初始阶段,科研人员只注重技术层面上的风险,专业方面的局限使他们无法从整体上看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而财务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新项目的财务风险,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介入项目的管理,结合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将风险量化并告之项目管理者,对风险进行预警,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评估项目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以判断项目的风险是否存在,在对新项目进行日常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定期或动态地将预警指标与临界值进行比较,若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则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使核心的决策人员能够随时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资料。

对新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首先从调研阶段开始,项目的调研阶段主要是由新项目科研人员,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该项目的信息,如设备购置价值、原材料价格、单位用量、损耗率、人工、工时、以及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外部的年需求量和该项目目标利润率等等基础信息,并据此出具调研报告。

其次,财务人员根据新项目科研人员在调研阶段出具的调研报告,根据其中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财务的分析方法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项目各风险值的说明,如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通过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的测算计算出投资回收期,同时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对比可以让管理者知道投资回报期是否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范围之内;通过估计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如销售量、销售价格、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固定性成本等)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时候,项目的投资决策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利润值等)将相应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以此来预测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及分析投资决策指标,明确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成为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一、盈亏平衡点分析

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收益转折点。它是指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所须达到的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即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是投资或经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数量界限。近年来,盈亏平衡分析在企业投资和经营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盈亏平衡点可以用销售量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也可以用销售额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如果预期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接近的话,则说明项目没有利润。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盈亏平衡点可以通过研究产品的单位售价(P)、单位可变成本(V)以及总固定成本(F)来计算。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水平成比例变化的要素,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利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数量变化的费用。通常包括折旧费、租金、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以及办公费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BEP=F÷(P-V)。

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并提供给我们的管理决策人员,比较根据目前市场信息所预测出的销售量,是否达到了该最小值,如果没有达到就看其改善及增加销量的可能,以从销售方面确定产品的风险。

二、投资决策评价分析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标准和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按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称静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的指标称动态指标,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投资回收期可以自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也可以自项目投产年开始算起,但应予注明。

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其具体计算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均相同,则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如下: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原始投资合计÷投资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建设期。

2.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份的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是作为评价项目投资价值的参数的一种方法,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

投资收益率(ROI)=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将计算出的投资收益率(ROI)与所确定的基准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其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指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投资收益率考虑了项目有效期内的全部现金流量。

(二)动态评价指标

1.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净现值(NPV)=∑NCFt(1+K)-t+∑Ct(1+K)-t

净现值(NPV)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当NPV>0时,说明该投资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具有财务可行性;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不可行;净现值(NPV)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状况;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其取舍标准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准收益率ic也称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基准收益率的确定一般以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资金限制等影响因素。

2.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净现值率(NPVR)=项目的净现值(NPV)÷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PI),是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获利指数(Pl)=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净现值率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它(下转281页)(上接279页)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即获利能力。

4.内部收益率(IRR),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而不是你所想的“不论高低净现值都是零,所以高低都无所谓”,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想法了。因为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前提本来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新晨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IRR大于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内部收益率法能够把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

通过对盈亏平衡点(BEP)的运用,计算出各因素在保本的前提下所达到的最大风险值或者说完成某一目标下的最高风险和最低风险指标,及这些风险对项目相关参数的影响情况,预测有关因素对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以及投资回收期等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项目所能够承受的风险大小,将静态的管理数据转变为动态的风险评估数据后反馈给项目决策人员,推动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各个要素的变化对项目相关的财务参数产生的影响,便于有效的进行项目后面各阶段的评审和实施。

新投资项目的盈利及成功产业化,其前阶段的实施过程不容忽视,风险评估对新项目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进入新项目投资的资本,其目的是追求投资的高收益,对新项目的风险投资也只有在保证能获取高收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资金来源,而高收益的保障就是要对新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正是我们新的科研项目能够成功运行下去的制度保证,我们都是在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减小项目运行之初所存在的风险,运用以上的评估方法加上合理的风险评估方式也可以得出理想的评估效果。

篇2

新投资项目由于处于项目的初始阶段,科研人员只注重技术层面上的风险,专业方面的局限使他们无法从整体上看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而财务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新项目的财务风险,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介入项目的管理,结合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将风险量化并告之项目管理者,对风险进行预警,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评估项目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以判断项目的风险是否存在,在对新项目进行日常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定期或动态地将预警指标与临界值进行比较,若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则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使核心的决策人员能够随时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资料。

对新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首先从调研阶段开始,项目的调研阶段主要是由新项目科研人员,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该项目的信息,如设备购置价值、原材料价格、单位用量、损耗率、人工、工时、以及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外部的年需求量和该项目目标利润率等等基础信息,并据此出具调研报告。

其次,财务人员根据新项目科研人员在调研阶段出具的调研报告,根据其中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财务的分析方法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项目各风险值的说明,如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通过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的测算计算出投资回收期,同时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对比可以让管理者知道投资回报期是否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范围之内;通过估计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如销售量、销售价格、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固定性成本等)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时候,项目的投资决策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利润值等)将相应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以此来预测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及分析投资决策指标,明确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成为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一、盈亏平衡点分析

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收益转折点。它是指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所须达到的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即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是投资或经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数量界限。近年来,盈亏平衡分析在企业投资和经营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盈亏平衡点可以用销售量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也可以用销售额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如果预期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接近的话,则说明项目没有利润。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盈亏平衡点可以通过研究产品的单位售价(P)、单位可变成本(V)以及总固定成本(F)来计算。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水平成比例变化的要素,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利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数量变化的费用。通常包括折旧费、租金、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以及办公费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BEP=F÷(P-V)。

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并提供给我们的管理决策人员,比较根据目前市场信息所预测出的销售量,是否达到了该最小值,如果没有达到就看其改善及增加销量的可能,以从销售方面确定产品的风险。

二、投资决策评价分析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标准和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按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称静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的指标称动态指标,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投资回收期可以自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也可以自项目投产年开始算起,但应予注明。

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其具体计算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均相同,则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如下: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原始投资合计÷投资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建设期。

2.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份的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是作为评价项目投资价值的参数的一种方法,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

投资收益率(ROI)=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将计算出的投资收益率(ROI)与所确定的基准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其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指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投资收益率考虑了项目有效期内的全部现金流量。

(二)动态评价指标

1.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净现值(NPV)=∑NCFt(1K)-t∑Ct(1K)-t

净现值(NPV)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当NPV>0时,说明该投资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具有财务可行性;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不可行;净现值(NPV)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状况;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其取舍标准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准收益率ic也称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基准收益率的确定一般以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资金限制等影响因素。

2.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净现值率(NPVR)=项目的净现值(NPV)÷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PI),是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获利指数(Pl)=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净现值率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它(下转281页)(上接279页)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即获利能力。

4.内部收益率(IRR),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而不是你所想的“不论高低净现值都是零,所以高低都无所谓”,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想法了。因为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前提本来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IRR大于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内部收益率法能够把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

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弹性机制;梯度管理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科研院所 科研项目 审计

随着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科研项目投资逐年增加,国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也不断加强,以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的方式,对科技资源的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解决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科研项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进而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加强科研项目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科技事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研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科技创新重大历史责任,201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1 906亿元,其中科研院所研发支出占24%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13年达到2.09%。科研投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也随之而来,挪用、甚至贪污科研经费等相关报道也层出不穷。因此,加强科研经费审计,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对构建科研项目和科研资金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项目规范管理的需求

随着财政科研项目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院所的科研业务也日趋复杂,各科研院所面对更加纵横交错、错中复杂的财务管理局面,管理人员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财务人员也不可能及时了解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要全面掌握科研院所是否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是否有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管理中的问题,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是否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编制预算等,要求我们必须以财经法规和科研管理相关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对科研院所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以促进科研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研项目审计监督现状的需求

目前,各个科研院所都十分重视科研经费的总规模,把科研经费的规模视为科研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但对于已获得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却重视不够,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这种观念上的误区给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是科研项目一般都由项目负责人、科研带头人支配资金,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科研经费支出,尽管审计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有些科研人员仍坚持己见,内部审计部门考虑到大局及事业的发展,有时也只能妥协。二是审计部门在科研项目结题时才介入,但由于介入过晚,有时在结题审计中发现个别费用细项超支,应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但又担心会导致科研项目无法结题或影响后续争取科研课题,最终只好避而不提,无法真正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三是审前准备不足,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严重制约审计效果。四是审计人员更多来自于财会队伍,优点是对会计账套熟悉,缺点是更加注重财务资料,对实际效果审计不足,注重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对其他环节审计不足,局限于发现基础性的问题或表面性的账面反映出的问题,而不容易拓宽思路找出重点、重大问题。

(四)反腐倡廉的需求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加强审计监督检查,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职责,是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效措施。反腐倡廉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紧紧围绕重大项目、重点环节和大额资金使用等内容开展监督,重点审计“三公”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核算情况,以发现违规的蛛丝马迹,使违规行为,违风廉政的行为无所遁形,并倒逼科研院所的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做到防微杜渐,构建从上到下不敢腐、不能腐的氛围。

二、科研项目审计监督面临的困境

(一)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审计标准难确定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一部分是企业的赞助,一部分是科研单位自筹。科研院所向国家各类型的科研基金项目申请课题经费。虽然都为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性质却不同。国家的财政支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企业的资助一般要求科研院所以科研成果作为回馈,从而产生效益。不同的经费来源,除国家的财政资金有明确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外,企业和单位自筹并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区分并不清晰,没有分别核算管理,由于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沟通,从而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明确适用的管理制度,评价使用效益。

(二)科研预算编制不科学,审计依据不充分

一是有些科研人员为增加后期报销额度,在预算编制时往往会过于浮夸,不符合实际。二是由于节约意识淡漠,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少科研人员也不按预算开展支出活动,致使项目结题时,经费支出同预算差额较大。三是科研项目的成果仅仅是对已经成熟的课题的简单利用,这也无疑是对科研经费的浪费。四是编制项目预算时对资金的用途不进行细化,经费的使用范围不进行严格的审核,致使项目资金使用存在很大的弹性,给营私舞弊者以可乘之机。科研项目预算的准确性及执行刚性,直接关系到经费获取的合理性,实际用款的真实性,科研预算编制不科学,审计人员就无法依据项目预算进行审计。

(三)乱支滥用更加隐秘,审计难度加大

按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科研项目资金要按项目和支出科目独立核算,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各种违规行为:一是部分科研经费的使用者为躲避监督检查,挖空心思通过虚开发票或用与科研无关的发票报销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甚至占为己有;二是部分科研人员在同时负责多项经费时,相互垫资串用;三是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和其他企业或其他院所合作,项目资金拨付给合作单位,相互配合,在合作单位报销一些不合理支出。四是用科研项目经费购买一些电脑、仪器等硬件设施,虽然记入固定资产账,但却被一些科研人员长期私自占有,都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资产的流失。审计工作如果仅仅依据财务数据,无法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四)未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审计评价职能难以发挥

审计评价职能是监督职能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功效,促进事业的发展壮大。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规定明确科研项目经费应独立核算、专款专用、注重绩效。科研经费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现阶段,由于对科研项目缺乏绩效考评,有部分项目不能以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出发点,不能将研究所得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不重视研究所得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经济利益,科研成果无推广价值,审计评价也无从谈起。

三、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审计监督的思考

(一)强化项目预算审计,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作为科研经费审计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要提高项目预算的硬约束力,铲除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滋生的土壤。因为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课题申请之时就将所有费用,包括人员费用、差旅费、学术交流费用等细项全部编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经过审核批准后,按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对于严重违规违法问题要“零容忍”,对违规行为除给予通报批评,还可以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承担者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并向社会公开。

(二)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为形成监管合力,达到交流情况,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目的,应建立由与审计有关的上游、平行职能部门联系和组合到一起的、跨部门、跨行业协作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一般科研单位可设立审计部门与组织、纪检监察、人事、科技等部门组成的审计联席会议,可以对项目承担单位反腐协作、预防职务犯罪,并按规定开展信息公开,接受监督,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联席会议可以依据国家层面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细则,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将立项情况、主要研究人员、资金使用情况、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行内部公开,接受内部监督。

(三)健全科研项目审计制度,开展全过程、全内容审计

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审计制度,是科研院所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对科研院所高层负责,独立于科研院所其他管理部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且必须通过正式章程加以确认。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就是审计服务于管理的具体体现。从工程项目立项、概预算审计、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预算指标、招投标、经济合同等在制定阶段的参与,都是在发挥内审参与管理的作用。将审计端口前移,在经费预算编制、项目经费使用及核算阶段及早介入,实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改变事后控制中对发现的违规现象难以补救的被动局面,形成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内容审计。

(四)加强对高素质的科研审计人才培养,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随着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给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审计部门的职责更加宽泛,任务也更加艰巨复杂。科研项目的科研课题种类繁多,专业性极强,科研经费的使用进度、开支范围因科研项目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而随着科研进程的变化而变化,课题间的差异非常大,审计部门迫切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审计人才,以履行好审计工作的神圣使命。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也是改进科研经费审计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健全科研项目审计制度,规范科研项目审计的方法、程序,明确科研项目管理中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的有力保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夯实科研项目审计基础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段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特殊性之研究[J].财经界,2009,(6):211-213.

篇5

就目前来说,尽管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它的资助项目相比较,由于科研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使得人们对它的管理有着未知性、困难性及特殊性的特点。因此,我国的科研项目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员存在着申请、承担科研项目过多的现象

在我国部分科研机构调查和研究的数据显示,组成一个科研项目团队的人数大约是五到六人,而平均每年申请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则高达十项以上,其中研究团队每年为了获取新的科研项目资源,平均需要申请六个到八个左右的申请书,经过计算,在团队中负责申请的科研人员需要用较大的工作时间来完成申请工作,虽然申请科研项目工作属于科研人员工作份内的事情,也并没有脱离工作的范围之内,但是这种过多的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不仅严重影响到了科研人员正常的科研项目工作时间,导致其它科研项目无法进行,还严重影响到了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专一性,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较多的时间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和其它项目的工作,不利于科研人员对已经申请过来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发展,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也存在着许多的忽视和不足之处。

2.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

在我国,早期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中,尚未形成科学的、专业的成本核算方式,在核算中,对于间接成本的概念也没有作出具体的、清晰的认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阶段,我国才首次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把间接成本的概念具体化和明确化。然而,随着项目投资的不断加大和科研项目数量的不多增加,科研项目的成本管理就需要利用间接成本来补偿,由于目前我国对间接成本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对间接成本的重视,导致了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不足以充足的补偿科研项目所使用科研机构公共资源时而产生费用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的进行。而在科研项目成本的核算方法中,直到今天,我国还没有提出最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科研项目成本问题的管理,具体的核算方法仍然延用传统的管理费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来计算,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科学的、统一的核算方法。

3.在科研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对科研项目成本补偿的工作人员工资不够明确和规范

一般来说,我国的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薪酬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其职位相对应的固定性的工作薪酬,这种工作薪酬由财政资金支持,水平较低,而另一部分则是科研人员与其从事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等活动的绩效工资薪酬,虽然这里设立了绩效形式的工作薪酬,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人员都会自行的筹集资金。对于我国来说,一般情况,科研人员的总工作薪酬是在绩效工作的工资基础之上加上科研人员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任务所用的经费,而在科研人员的工作薪酬中,项目经费就成为了科研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主要来源,这就导致了有些科研人员会以提高工作薪酬为目的,盲目的、片面的追求申请和承担过多的科研项目,出现了科研人员实际的工作薪酬远远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标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对科研机构中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是十分不利和危险的,并且对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进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针对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就目前来说,针对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条政策性的建议。首先来说,要加强政府和各个资助方在科研项目中的交流和协作,针对每个科研机构的现实情况,建立有效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资助机制,以达到公平、公正、透明的资助目的,让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有理可依,有理可查。其次,要采取正确、科学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方法,改革原有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转变定额补助加比例限定相结合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式,根据实际的科研活动需求,灵活的调整成本结构的比例,从而达到科研机构在每个科研项目中都能充分利用内部现有资源的情况,让每个项目都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发展。最后,在科研人员的工作薪酬上,要研究并提出合理的科研工作人员工作薪酬的上下限度,科研机构通过设置工作薪酬的最高限额,来规范科研工作人员在科研项目中的成本补偿,让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薪酬与其所付出的劳动力成正比。同时,鼓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研究科研项目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效应,将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成果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去,积极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务于社会,让科研机构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8日

一、引言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美德等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丁香乾和石硕针对现代项目风险管理体现出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特点,对层次分析法这一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针对项目风险评估中多指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张琴和陈柳钦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整合型避险工具;二是具体案例应用研究。YANG Lan-rong和ZHANG Jin-long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了一个基于案例的系统来帮助管理人员识别风险因素以及相对应的风险。殷虹和李新仲通过福建液化天然气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案例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论展开,缺乏理论架构的创新。为此,本文将结合管理学基本知识,特别是从管理职能发挥的角度,丰富风险管理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科研项目的基本研究过程展开具体的研究。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项目当中,从工程项目到科研项目都离不开风险管理,这与风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以往风险研究的认识,我们认为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风险是客观上普遍存在的。风险是否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论管理者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都不会改变风险存在的事实。而且,由于各种不同的诱发因素使得风险隐藏在各个方面。虽然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收益,但是许多风险会对项目造成损失,因而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必要展开风险管理。

第二,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偶然性。风险的发生并无规律可循,相反却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和处理风险的经验会有利于对未来风险的应对,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将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险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许在极其相似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风险,或者是该情景下有时会发生风险,有时却又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涉及到风险发生的几率问题,该问题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风险是难以捉摸的客观事实,并且普遍存在,而且是多变的、无规律的,正因为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在进行任何项目时,都有必要相应的进行风险管理。

三、基于科研项目基本程序的风险管理

本文将立足于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需要掌握关于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科研项目的一般研究程序,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第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通过图书文献资料的积累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启发形成研究设想,进而确定相关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假设的形成。在研究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

第三,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为了检验假设而制定的具体而精确的指导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界定研究对象的大体选择范围和抽样方法,并且确定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四,选取相应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设计中确定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抽样的方法,抽取具体的研究对象。

第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之分,一手资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直接收集而来的数据或是自身的经验;二手资料则是通过查阅已有资料获得的别人的收集的数据或别人的经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研究假设中确定的分析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推断,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研究结果的形成。研究结果一般以研究报告或者是研究产品的形式呈现。

另外,研究项目一般具有时间有限、资金有限、知识性和技术性强、项目组成员固定,并且都是知识工作者进行的特点。

四、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都将风险管理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指依据项目的前提和规划等信息,通过分析相关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考察,从而发现风险,并且了解风险的类型,如自然风险或人为风险等。

第二,风险评价和估计。风险的评价和估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风险的评价,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风险处理费用、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带来的社会费用等进行分析,依据风险处理费用最小化等原则,通过SAVE法和AHP法进行定量定性评价。风险估计则是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主要采取历史资料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开展。

第三,风险处理。风险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通过预控方案、应急方案等进行风险损失控制,以及风险的分离、分散和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风险的自留,即由项目自身承担风险。

第四,风险监督。相应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估计、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五、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组织

结合以往学者的风险管理过程,同时结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管理的各项职能展开对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分析。风险管理是管理的一种具体运用,但只要是管理就是对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发挥,并且将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阶段当中,从这一角度,我们将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档案 开发利用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基础和依据,它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其科学管理手段对科研工作的进程、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及档案价值的实现,所以,研究分析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高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信息的重要地位

高等学校既是高等教育的“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战场”。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因其覆盖了理学、工学、农业,医学、历史、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拥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拥有不可或缺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高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达61.9万项,其中高校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7.05%主持“863”项目占立项总数的40%。在获奖方面,高校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高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2006年以来,高校科研立项数以及在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是高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各种载体的历史的、原始的记录。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过程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一项科研课题的档案,就是一部生动的科研教科书,能从总体上反映出学校及国家的科研水平。项目档案所蕴含的具体信息,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史鉴意义。因此,项目档案信息在高校和国家科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2.1 科研管理体制对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近2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国家科技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丰富宽广,下达及指导高校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已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科技口发展为多渠道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科研项目在校内也由多个部门管理,比较普遍的管理模式是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分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宣传部或学校党委办分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团委分管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生处及相关教学单位分管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其他研究项目由科研处分管。各部门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管理手段和操作方法各异,由于岗位职责的限制性,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项目研究过程材料的缺失。有些管理部门归档的材料只有项目立项、批准、下达研究经费和结题的文书通知,而项目申请书、合同书、结题材料都没有,归档材料根本不能反映出研究的过程,有的甚至不能反映出研究成果。

2.2 高校科研项目的特点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受管理体制的支配,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其形成规律方面,都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和科研方向的多样性,决定了科研项目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课题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决定了科研管理涉及的部门多、制约因素多。从宏观层面上看,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对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缺乏外部关系的统筹协调,对课题研究只具有引导、服务作用,而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管理不具有约束九从管理层面上看,有关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档案的认识、定位等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微观的层面来看,由于科研项目是几个部门各自分管,管理人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对档案的管理在操作上有较大的随意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情况都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的案卷数量和质量。从复杂的实际环境条件来看,要真正做好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

其次,高校科研课题专业性强,研究周期长。高校从事的研究项目类型不同,研究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手段各异,涉及的专业学科广泛,因而使得记录其研究活动的项目档案也不同,由于开发类科研项目从开题到研究成果的取得,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反复地研究和试验,要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特别理工科的开发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及管理部门在研究期内坚持长期做好日常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坚持做到。

2.3 档案观念和责任心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理论上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陈旧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定势仍具有很大束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某些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档案观念薄弱,没有坚持把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纳入研究工作的计划之中和岗位职责中,不注意对科研项目从始至终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材料进行收集积累,只注重结论性、成果性材料的积累,使最终的档案材料成套性很差。有的是研究人员之间、协作单位之间由于科研成果的权属之争,而引起争原始材料,争报奖励而不愿主动把材料集中管理。由于项目档案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高,有的研究人员害怕泄密,归档时避重就轻,把一些不太重要的材料交来,而抽去反映成果水平的关键技术材料。加之,学校档案部门人员对科研课题不熟,业务水平有限,未审查出来。另外,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指导不到位,研究人员不了解收集档案的重要性,这些,都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3 对加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研项目档案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是一项很复杂、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对现行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研究。应该说,现在各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的多头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范围的具体选择。高校应有怎样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完善高校科研档案

管理体制,理顺档案管理关系、程序,科研管理部门以及档案部门应当积极探索。而在当前的管理环境下,应加强做好以下工作

3.1 建立健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既是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也是实行档案工作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依据及准绳。要做好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制度内容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

一个科研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研活动全过程的一套完整文件材料,虽然是在项目研究活动最后结束完成的,但作为科研档案之中的每一部分材料又恰恰是各个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所谓科技档案完成于项目研究之末,又形成于研究活动之中。必须把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纳入法规和轨道,把科研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具体纳入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中去。因此,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科研处、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宣传部、团委、研究生处等管理部门应坚持用规章制度来履行各自的职能。要负责督促科研工作人员对研究项目归档工作超前控制,一开始就要着手抓,并一抓到底。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要抓科研项目档案建设,多渠道、多形式进行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指导工作,才能使科研项目档案的建档工作进入到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好高校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努力建立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提高归档率、完整率和案卷合格率,这一基础环节不抓好,随后的开发利用工作难以发挥效益。

3.2 理性认识科研项目档案的价值,做好科研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

篇8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项目绩效评价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据事前确定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对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业绩和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判断,真实反映活动的现实状况,并通过对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地控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和省级政府等各级组织积极实施开展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项目。通过大力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能够积极推动农业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三农问题。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就是由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的,通过成立包含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科技管理专业人员的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各方面效益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得出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方进行反馈,有助于对未来的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安排,进而提高农业活动的产能,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分析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预算管理体制。农业科研绩效评价的作用体现在:

(一)落实科研项目责任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影响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细化,可以得出哪些指标是影响科研项目绩效最为关键的指标,进而通过这些指标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将科研项目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承担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期望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是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取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的组织单位和使用单位对项目的绩效有所要求,只有能够达到他们要求的项目,他们才会支持开展或者应用。

(三)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绩效评价,农民就很难从心理上接受项目的开展。而如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就会极大的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积极辅助科研项目的开展。

(四)进行方法、工作改进方面的管理

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也不是适合每一项项目。应该在科研项目的不断开展中,选择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项目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加强工作管理。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建议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在选取指标时,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与一般的企业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的适用对象是农民,因此农业科研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它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更强。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及任务目标,管理者在评价项目绩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对农业科研指标进行量化时,是否客观的量化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选择量化的指标,并按项目的绝对指标进行评价。如果必须要选择非量化的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时,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分,保证指标的客观性。

2、全面性原则

农业科研项目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而且包含社会领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能否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项目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助于反映项目的整体特征。

3、经济性原则

项目绩

评价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项目的经济价值,即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应该按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划分,真实的反映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应该体现这种原则。

4、应用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进行评价,即指标的选取既要满足评价分析的目的,又要考虑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我国有些指标的数据公开性不强,在没有确切情况能获得这些数据的情况下,要考虑这些指标是否是关键指标,如果缺少这些指标将影响评价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相似指标进行替代。

5、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不仅是为了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应该与其他对象具有一直的统计口径和范围。指标选取不仅要使指标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还应该和其他项目有可比性。并且,指标还应该与国内外的统一方法、统计内容保持一致性。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其中,投入指标包含人员、科研设备及经费的投入等;运行指标包含技术、知识、资源、管理和文化等基础指标;产出指标包含知识、经济、社会、生态等产出效益指标。产出指标是衡量绩效的关键因素,在考虑产出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1、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规模

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指标。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委托合同制,科研单位要凭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才能取得项目。科研机构的承担的项目越多,经费规模越充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项目的绩效提升。

2、科研项目产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带来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科研成果应该是广义的,包含知识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著作、论文、专利等。应该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采用加权法把各类产出指标折合成标准单位,有助于不同指标之间的比较和综合分析。

3、成果转化指标

这是指通过研发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说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的表现形式,那么成果带来的车生产力就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和项目的实际价值。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那么科研成果的产生就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项目的投入是无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的衡量,主要是看项目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规模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事业发展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带来的效益。如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较多,装备条件非常优越,那么就会对科研项目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5、其他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是中科研项目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根据科研项目向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建议,以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支持的农业发展等。

三、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选择的建议

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用。目前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经济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原则,灵活挑选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是比较适合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打分赋值。德尔菲法采取匿名的发函调查的形式,保证了各个专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的意见较为客观、公正。农业科研指标的绩效评价中指标确定非常困难,不同的科研项目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也不相同,对众多分散的指标进行挑选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德尔菲法来进行确定。

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通过将评价目标通过层层分解、递进,找出指标的权重分配。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能取得的粗略方案排序结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定量分析。这时就可以结合德尔菲法方法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相对重要性,还可以准确的判断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沈建新

,郭媛嫣.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初探[j].江苏农业学报,2009,(06):1378-1381

[2]张腾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10-13

篇9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外部性等问题,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构建以立项前明确“定价”、立项时明晰产权、立项后问责问效、结项时科学评估、结项后信息公开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全程监管制度。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项目;管理制度

一、引言

当前,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如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透明度较低,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缺乏,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束手无策;项目评估管理体制不健全,已有的评价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公开公平的评估体系,导致学术界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各种失信行为,助长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氛围,乃至学术腐败,给国内学术界造成了令人难堪的负面影响。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体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未来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一个完善的契约是不可能的,即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关注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当已有的制度不能满足制度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时,就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寻求“帕累托改进”,使得制度改革的收益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新制度。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督促机制,以减少或消除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上述不合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诺斯。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2]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3]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相关人和组织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关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因此,寻求“帕累托改进”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持续的常态。

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本文研究的科研项目是指涉及财政资金,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并出资资助的“纵向”项目,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与结项一般采取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与评审的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开招标相关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所在单位自主提交申报书,招标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确定立项项目及资助对象。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科研资本,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政府需要科研人员作为“智库”以促进发展,科研人员需要借助政府科研项目体现自身价值。但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为出资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往往只能通过项目申请书及其以往科研成果来判断承担人的科研能力与实力。另外,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也不一定能很准确的理解项目立项的意图以及项目完成必须达到的标准和难度;同时,也可能存在申请时对项目未来的研究或技术路线规划的很完美,但真正开展研究后,很多方面不一定能按原计划很好的实现,因此,对于项目承担者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相互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亦是相互博弈的过程。即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何种制度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效率损失,政府部门必须设计一套更完善地约束机制,以促使科研人员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取得“帕累托改进”,实现科研人员与政府的利益双赢。

(二)逆向选择

政府相关项目管理机构或部门一般情况下通过组建专家组对人的申报书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资助以及资助力度。若相关专家评委相互间、,甚至,有些评委相互串通,轮流坐庄,互相推荐项目,排挤不属于他们学术圈子的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低能力、“有关系”者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资助,而高能力者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配置效率甚至浪费。[4]又或者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如现实中有不少专家教授的评审工作下放给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来完成,从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有欠专业、客观,原本十分优秀的申报书由于未被充分的解读、理解而被排除在相关受资助范围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只看重申请人的“出生”,非名校、海归、教授不可,使得一些资历较浅、出生“寒微”的优秀新生力量无缘取得项目资助。上述便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5]

(三)道德风险

从科研项目管理者角度看,当前无论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对项目的监督仅视为日常工作,而项目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收益并无直接联系,即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为降低监督成本而努力想方设法,更多的是听之任之,或者希望下级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希望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督,承担单位又寄希望于项目负责人所在团队)来监督,自己便可“搭便车”,坐享其成。从项目承担人角度分析,由于绩效考核等原因,科研人员一味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有可能利用自有的信息优势,在提交申报书时弄虚作假,有意夸大自己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例如将自己曾经所参与的一些项目都写成负责人,将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成果都写成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违背科学精神,采取不正当手段抄袭和重复申报科研项目。而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并未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由于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项目延期现象严重,最终以低水平的成果草草结题。[6]上述两种情况都导致道德风险,而造成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

(四)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被看作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外部性,“搭便车”现象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监督的机会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行为的外部性亦是极大的。由于知识资本不受资源稀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2]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如上述两种情况使得交易费用上升。[7]从产权理论的角度,交易费用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而产权界定不清是导致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政府项目管理部门而言,设计一套完整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晰科研项目产权,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五)制度缺失

无论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还是外部性,都将导致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一个组合的契约系列,用以描述项目管理者、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在未来各种情况下的权力与责任。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不可避免的技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者所签订和执行的合同也往往只是一种关系契约。一般情况下,[8]此类契约仅仅是对项目未来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的决策程序与解决争议的机制达成协议,而并非明确对签约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做详细的规划。同时,由于当前国内政府职能机构的特殊性,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者(这里指最高管理者)对项目经费以及资助形式拥有较为充分的处置权,导致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相关财政资金使用中所采用的长期契约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6]从这个角度分析,制度缺失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上述诸多市场失灵现象,诚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大师曼昆(N•Gregory•Mankiw)所言:“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人的行为,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9]

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思路

(一)立项前明确“定价”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合理定价能解决市场中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公开招标的项目往往有两种类型:指南项目和自主申报项目,即命题作文与自选作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凡是指南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公布公开招标书时予以“定价”,同时公布其详细“价格”。这个“价格”不仅包括项目结项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还要根据项目研究期限明确规定每个阶段必须达到和完成的标准和进度,例如,项目研究期限为两年,则可规定每半年项目负责人必须完成的进度,若项目研究期限为一年,则可规定每一季度的研究进度。项目资助经费也不是现下常见的一次性划拨或者分两次(立项和中期)划拨,而是根据上述阶段分批划拨,根据上一期完成的情况拨下一期的经费,若上一期不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则停止下一期经费划拨,直到项目负责人完成要求的进度为止。对于自主申报项目,则要求申报人在申报书中给出详细“报价”,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立项后如同指南项目,按照“报价”严格执行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进度,拖延者不予下一阶段的经费资助。同时,无论是指南项目还是自主申报项目,若有项目负责人未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并且迟迟不能顺利完成者,则取消其未来对于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这样,项目申请人在申请项目前就必须对自身的科研实力、能力以及未来为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可能被占据的时间做合理的自我评估,确实有能力“购买”此类项目的科研人员才会提出申请,否则即将承担不能取得全部研究经费的同时未来可能遭取消资格的风险。以此,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逆向选择。

(二)立项时明晰产权

从产权理论角度,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10]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规定越清楚,节省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越多。同时,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不但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且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在确定立项项目以及资助额度时,明确归属政府相关部门即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三方各自对于立项项目的产权,那么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立项合同中必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即出资单位对项目最终成果的拥有权,未经出资单位允许,该成果不得挪作他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重复申报,用同一成果结好几个项目从而获取多项资助的道德风险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具有支配权(主要是终止权以及转移权)。若发现某科研人员对项目研究懈怠懒散,或者将科研经费挪用于不正当支出,即有权终止其对该项目的负责人身份,并停止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甚至可利用扣发工资等追回部分经费。在经得出资单位允许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亦可以将该项目交给其他优秀科研人员来完成。这样,便进一步对科研人员取得项目后的行为进行约束,更加有利于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负责人的研究进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如实的向出资人汇报,从而使得出资人更好的掌握项目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中,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提取项目经费总额的3%-10%作为管理费,这部分费用应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由支配,如可用以对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激励等。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他是整个项目开展研究的主导者,应该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投入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研经费中不仅应当包含人员费用,还应明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劳务费占比,“既要马儿跑”,不能“又要马儿不吃草”。其余的费用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只要经得起严格的期中检查与结项后的事后审计,没有用于不正当的方面,就应该由负责人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科研管理制度,凭负责人签字即可支出。[11]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项目经费中不包括负责人劳务费一项,全部经费需按预算凭正规商业发票报销,最终的结果是,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经费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一般不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收集发票、整理发票、报销发票(这也是当下地下发票市场如此繁盛的主要原因),甚至成为某些高校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主要日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行为。在明确项目出资(管理)部门对项目成果的拥有权、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承担项目支配权以及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研究经费的自主使用权之后,相信科研人员重复申报、滥用科研经费的道德风险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

(三)立项后问责问效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在项目立项后,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的严格完善的问责问效制度。首先,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定期上报其所承担的本部门所有立项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研究进度,并进行不定时抽查。责任到具体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即指定某个片区或某一类型或具体某几个科研单位由某一具体科研管理人员(如张三)作为联络以及监督管理人,将其负责管辖范围内项目承担单位的年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标准之一,除了直接与绩效津贴和个人收益挂钩,赏罚分明外,还可将此纳入其管理能力考核指标作为晋升参考标准之一。其次,对于项目承担单位,除实时监督外,定期对本单位所有在研项目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督促,对有困难的尽量予以帮助,对进度良好的仍要继续做好跟踪,并将所有情况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即出资部门进行汇报。仍然可采取责任到人制度,由某一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某类型或者某部分项目,同样可将其作为其绩效考核以及晋升参考指标。同时,对于某些单位在本年度完成较差的,可缩减其下一年度申请的项目及经费指标,作为惩罚。最后,对于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其实在立项“定价”部分已经有提到过,必须严格按照公开招标书以及项目申报书中进度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否则在不予下一阶段经费支持的同时,还将影响其未来其他项目的申报。笔者认为,对于有逾期未完成项目者,说明当前其无暇投入到该项目研究中,无论该项目为何种级别、何种类型,其所在单位都应禁止其对其他任何项目的申报。

(四)结项时科学评估

如上文所述,在专家进行学术评估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会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因而,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机制亦显得十分重要及十分必要。首先,可参照当前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部分应针对本单位所出资研究项目的具体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评价标准,并且制出标准化表格,要求评估专家按照此标准在表格内进行分项打分。为避免相关专家之间相互串通、互相包庇等行为,对于同一项目,可以邀请多位专家(5位以上)予以打分,为保障公平性,可采用时下较为常用的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出最后得分的做法,以最终得分作为最后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分值后便可结项,最终的得分说明该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分越高完成质量越高,这将作为下一年度同类别申请项目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建立信息系统,对每一专家的每次打分情况进行记录、归纳并定时统计,若某位专家打分的无效(作为最高分或者最低分在最后计算时被去除了)概率很高,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取消该专家评审资格,并予以通报其本人及所在单位。这样做也可以防止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可转化成实际生产的应用型项目,评估主体除了业内专家外,笔者认为管理部门可邀请利益相关者甚至平民共同参与评估,因为他们才是项目成果最直接的体会者和受益人。最后,无论是专家评估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必须予以公开,以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加有利于评审的公正、公平。实际上,上述评价机制不光可以在项目结项时使用,在立项评估中同样适用。

(五)结项后信息公开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①笔者认为,减小道德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用体系。因此,各科研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有关项目承担者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信用情况、在研项目以及所完成项目的结项得分情况等信息。同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公布相关评审专家每次评审情况及评审结果。以上所有信息均能为大众所共享,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新的制度的创造和运行需要逐渐的规范化甚至法律的支持。在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今天,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于加快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并且任务已十分紧迫。注释:①引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第三十八回:周襄王避乱居郑晋文公守信降原。

作者:张云华 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基于博弈模型分析的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95-97.

[2]陈志敏.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林培锦,李泽彧.论大学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以委托理论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3-140.

[5]李栋亮.委托视角下的科研项目管理问题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5):915-918.

[6]穆红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J].求实,2005(2):272-273.

[7]米晓,李瑞瑞,杨芳.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13-215.

[8]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120.

[9]廖政权.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5):115-118.

篇10

关键词:科研;本科生;创新能力;机器人实践;教学改进

作者简介:韩亚丽(1978-),女,河南郑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YKJ201102)、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N20130101)、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11276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21-02

建立和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了实现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国内外的大学均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即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以资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90年代,伯克利大学开始设立了专项资金资助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内,清华大学在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计划后,于1995年提出了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从1998 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 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1-2]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是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科生具有课程较多、课余时间较少且科研基础还较薄弱等特点。科学研究是高校独立性与知识性的集中体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合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又能使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促进教学相长,这是我们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要目的。本文结合笔者引导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机器人科研项目的例子,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

1.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长期以来本科生科研主要通是过本科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来实现的。然而现有的这些教学环节通常都是彼此分开,没有形成系统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而大学生若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提出科研的目的与要求后,学生针对其研究内容全面展开工作,独立查阅资料,设计科研方案和具体的研究过程,经老师审阅指导后,进行操作,并撰写研究报告。在科研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了很多课程之外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将书面知识和实验技能转化为科研能力。

以笔者引导的机械类机电专业4名大三、大四学生为例,围绕笔者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让4名学生进行助力机器人踝关节的机构设计及控制。首先进行合理的分工,4人分别进行驱动系统设计、踝关节机构设计、传感器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搭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牵涉到传动机构、连轴器、轴(承)座等机械机构,相应的机械设计中还会涉及到一些部件的安装固定,整机各部件的位置配合,整机的装配设计等。参与的学生从零部件的设计到整体装配的各环节都能得到锻练。任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可能造成返工,这样既浪费又可能延误进度。尽管他们学习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但有些问题仍然是课本上不能找到现成答案的,这时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后,通过查找资料和向老师请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而科研本身正是以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参与科研实践过程有益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这4名学生参与的助力机器人踝关节的机构设计及控制的科研项目集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工作,学生在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掌握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电路板设计、电路焊接与元器件装配、软件编程、仪器设备使用、资料检索等各项能力,其综合能力在科研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到点上课、下课走人,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只有上课时在教室,其余时间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时间增多,利用此机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多,使很多指导教师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研究经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生牛犊不怕虎、迎着困难继续深究的学习劲头也时刻激励着教师继续前行。

同样以引导的机械类机电专业4名大学生为例,笔者在带领他们做课题的过程中,与他们长期相处并对相关科研问题进行探讨,能很好地洞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其中一个学生,项目初始启动的时候,通过初步了解得知他会使用机械绘图软件,就给该生分配了机构三维绘图的工作,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该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就把电路板制作的任务调给他做,后来的工作证明他确实很快完成了任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不擅长理论分析;而有些学生思维活跃,遇到问题时能很快想出解决方案,但却不愿动手实践。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通过科研活动中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教师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学生,积累了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教师也会发现学生的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哪些知识虽然课堂讲过,但实际中学生并不会很好地运用,进而实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策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

1.合理设置研究内容及工作量的分配,提高指导质量

指导教师在设置科研的研究内容时,要进行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分析,设置的课题不能太难,以避免造成学生完不成任务丧失信心进而减小对科研的热情,但也不能太容易,以避免学生认为科研简单进而滋生浮躁的心态。

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很多在科研中要涉及的专业课都还没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例如针对电机控制问题,机电专业大二学生专业课还未涉及单片机、机电传动控制等课程,如果要让他们做电机调速、电机的PID控制等,对他们来说任务比较困难,还需要向他们普及机电类的基本知识,而大四的学生学过调速系统控制,能够理解电机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给大四学生分配任务时就可以直接将任务细分到电机控制。

指导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时候,还应对参与科研的学生数量进行控制。目前,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多、教师少,有的教师甚至带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些教师想让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中,也很难操作,因为如此多的学生,教师根本就顾不过来。同时教师要树立责任心,而不是笼统地负责学生的一些基本管理,要对他们进行系统严谨的科研训练,不仅要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而且要重视他们科研素养的培养,达到提高指导质量的目的。

2.处理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实现学习与科研相辅相成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课外时间较少,如果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势必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如果处理不好学习与科研实践的分配问题,势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造成学习成绩的滑落。所以关于时间的分配问题,学生应该把握好度,同时指导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课程特点给予合理建议,例如,当面临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暂停科研工作便于安心备考。

只要进行合理分配,本科学习和参加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和互补的,科研工作给本科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4]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学生虽然在本科生科研中花了很多时间,但是由于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使得自己的学习成绩仍然能够处于年级前列,通过科研培养的这种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效率提高,并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好处。

3.形成行之有效的科研梯队,注重本科生的持续培养

大学教师的科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的培养也是一个持续的工程,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研梯队,避免大四学生毕业之后,后面的学生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一个指导教师应该同时带不同年级的学生,例如同时分配给同一个导师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各2~6人。由于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已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让他们去带大一大二的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指导教师只需直接辅导大三大四的学生即可,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由大三大四的学生去辅导,[5]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让科研团队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规划好本科生持续培养的步骤,避免学生围绕着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学期及一段时间后,短期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也随之退出。指导教师应合理划分项目任务,确保学生科研的持续性直至学生毕业,尤其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应该是该学生前期工作的延展任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一个学生科研水平的综合考察指标,也是最终的考察方式。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所学知识得到梳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6-7]通过本课阶段这种持续性科研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一个持续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以实现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直备受我国众多教育界人士和高等学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相继对本科生实施科研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8-9]但仍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本科生的课程量大,课外学习时间较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提高与改进;缺乏完善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管理办法及科研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使得本科生参与科研及教师引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开设讨论班等方式让学生有相对自由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等来提高学生及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四、总结

总之,尽管目前本科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教育改革还不够成熟,但笔者从中收获良多。在引导本科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了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使得学生进行了机器人实践的锻炼,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清楚了学生在专业课方面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进而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计划的不断完善及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大力提倡,将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明臣,郑永果,刘强,等.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4):80-81.

[2]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

(1):68-70.

[3]孟浩.机器人制作给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9,(4):13-14.

[4]姚祥,张冬梅,谢娟,等.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03-304.

[5]冯斌,祝江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07,

(1):25-26.

[6]冯团辉,范丽波.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0,(2):98-99.

[7]滕福林,王建华.导师制对研究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