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能电网;自动化系统;配电网;输电网
一、中国智电网建设背景
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与日俱增,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电力工业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负荷变化剧烈、不同区域负荷分布不平衡。此外,电网架构依旧非常薄弱,急需进行坚固与补强。
由于中国能源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均很不均衡,因此,必须提升电网的输送能力。发展大跨度、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加强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形成统一调度运行的统一或联合电网。智能电网作为整个电网发展过程所衍生出来的高级产物,必将引起一场新的电力工业的改革,这场改革将会涉及到电力行业的各层各面,也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中国智能电网的五大内涵
(一)坚强可靠。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是以后智能电网的基础[1]。坚强可靠是指在极端的故障及其干扰事件发生时,电网依旧能保持着整体运行的安全稳定,以此来保证供电能力。
(二)经济高效。在我国火力发电中只有1/3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输电网络设备等的结构,还有8%的电能在输电过程之中损失。因此,引入智能电网可以提高我们的资源使用率、电网设备的利用率、输电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降低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修成本以及建造成本,从而实现了经济高效的主要目标。
(三)清洁环保。清洁型能源产业,尤其是以太阳能及风能所带动的产业在全球崛起。但是清洁能源的间歇性以及不稳定性所引起的功率来回波动对电网的坚强可靠性提出巨大挑战,智能型电网的建设使得清洁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得到了有力保障,从而实现了电网建设清洁环保的目标。
(四)友好互动。友好互动的智能电网是指电源与负荷方都主动与电网进行协调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促使电力用户发挥更加积极有力的作用,达到电力运行高效化、社会效益增强、环境保护实现等多方面的成效。
(五)透明开放。透明开放是指保障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新兴的清洁能源能够合理的接入,集成传统的集中式发电、新兴分布式发电、保安电源等多种类型的电源,实现分布式发电的并网运行,从而达到满足电力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目标。透明开放的智能化接管控制平台将实现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及高效利用。
三、中国智能电网技术特征
智能电网在技术层面上包含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互动化这四项基本特征。
(一)信息化
电力系统信息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系统和通信的传输方式主要以光纤、数字微波为主,电缆、卫星、电力载波等各种方式一同存在。第二,电力企业同时也开展信息化管理。第三,国家电网公司从“十一五”规划期间便开始实施GS186信息化工程,并已取得一定的优异成绩。
(二)数字化
我国卢强院士指出,数字化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安全、管理、运行等信息的传递、获取和使用的数字化。而智能化阶段的基本目标则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全局性决策以及智能决策的自动分解、执行[3]。现在电力系统的离线仿真软件都是机电暂态分离与电磁暂态,实时仿真的主要步骤还是依靠数模混合仿真统。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器(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力系统仿真必然朝着整个过程实时全数字的方向发展[4]。
(三)自动化
传统电力系统自动化按照领域可划分为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DA)。新一代的系统自动化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Internet技术、Java技术、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安全防护技术、中间件技术、多技术、厂站自动化技术、电力市场运营技术等为基础,实现了最新的突破[5]。智能配电网具有新技术内容多、与传统电网区别大的特点,对于实现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体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互动化
智能电网中的互动化包含两层含义:发电与电网之间的互动以及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的参与是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必然趋势。发电侧开放和用户侧开放,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用户侧同时拥有可并网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可以根据实时电价信息,积极地参与到电力平衡的供需中。但目前我国用户侧还停留在大用户直购电的试点阶段。
四、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技术特性,本文拟首先从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这四方面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从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智能输电网及智能配电网这两方面对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智能电网建设中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在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存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众多,信息集成度低,无法互相合作发挥整合效益;生产控制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相互分离;在信息化飞速的建设过程中,过多地投入到了自动控制设备、数据信息的收集共享,主要忽视了对信息的整理和挖掘。
2.在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厂站侧的数字化进程在调度侧之后;调度侧的高级应用系统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和先进,但是厂站侧大多停留在数据采集、传输阶段,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仍然处于示范阶段,离实际的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调度侧的高级应用系统缺少统一和集成的标准,对某些元件的数学模型还得有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3.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调度侧各种控制系统或辅助决策系统,种类多,缺少集成和统一标准。另外,调度侧仍需要人工手动参与才能实现闭环控制这样的举措,除了这些还缺少智能专家系统支持。厂站端的自动控制装置依然以PID控制为主,在一些场合下PID并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对自动化的要求。
4.在电力系统互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发电商竞价上网的过程中,“三公”(公正、公开、公平)原则的力度远远不够,其主要原因是电力市场透明度不够,这样不能够真正实现发电与电网的互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尤其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飞速增长。但是,目前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相关研究(如对系统影响、并网技术规范等)相对较晚一些。用户侧软件配置和硬件装置还不具备与各个电网智能互动化的条件。
(二)智能输电网建设存在问题
世界各国在建设智能电网时需要首先处理的问题都不同,但是总体来讲电力系统的统一配置是否能够保证解决智能电网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大约一下几点实际问题:智能化设备和设备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和智能化系统、新材料、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证电能质量、远距离输电、多端直流输电和柔性输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输电线路防雷、防污秽等。信息安全已逐渐成为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性运行和可靠供电的重要基础,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配电网建设存在问题
智能配电网是将通信技术和高级配电技术互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与测控技术相结合为现为用户提供优质终端服务的系统。智能配电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配电系统自动化涉及专业多、覆盖面大,系统接入设备型号多样化,通道形式多样,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尚未统一。
五、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智能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在智能网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外国智能电网建设经验,更需要结合我国发展背景及其国情所需;不仅需要电力行业的相互配合,更需要 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遵循国家电网公司既定政策的基础上,要统筹全局,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优化。对重点技术难关加大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建设,实现输电网、配电网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可行性。迎接来自环境、市场、用户、新兴技术等方面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汤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17):66-70.
[2]卢强.数字电力系统(DPS)[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 24(9):1-4.
[3]张弥,吴国青,吴小辰.“数字南方电网”构想[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3):94-98.
篇2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电网质量有了更高需求。加强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保障数字化变电站运行环境安全稳定逐渐引起电力部门重视。提高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能力水平,促进继电保护适应性改革,成为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要使命。
一、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数字化变电站即是将变电站的模拟信息数据通过解码转化,翻译成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数字化变电站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有效防止了数据信息丢失破损等情况的发生,将变电站的数据资源进行共享并及时更新,实现了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变电站的设备具有自动化特点,且接线便捷,具有更高的电磁兼容性,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较之传统变电站具有更高精确度的计算测量、更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能为变电站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效益。[1]因此,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应用便显出了一些弊端,如实时检测的动态范围狭隘,对故障数据的测量精度不够,和数字测量的频率映射度小等,不能有效保证数字化变电站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对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隐患。因此加强继电保护对数字化变电站的适应性,提高继电保护智能化,促进数字化变电站的科学化管理,对于促进电力产业发展、维持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二、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分析
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1、数字化特征明显
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相比,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信号处理模式主要为数字电路,而传统的机电保护装置则是模拟信息量,因此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对数据的处理速度更快,同时计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包含的端口网络较多,因此功能相对较强大。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数据采集主要是依靠电子模式互感应器,因此对数据的采纳收集速度更快,数据信息的共享更新效率较之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得到提升。
2、设备接口数字化
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内部信息传递是由覆盖光纤实现的,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端口网络接线也是由光纤构成。当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电子式感应器将信息收集处理后,装置内部光纤会对其进行高速传递,在低压端进行合并单元处理后进行输出,从而得到精确数据。设备接口的数字化以及装置内部光纤传输大大提高了数据量的传递速度,降低了模拟信息和数字信息相互转化的工作量,形成高效的信息数据处理模式。
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对于不同的电子式互感器有迥异的适应性。电子式感应器有不同种类,造成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测量延时有差异,测量范围也有一定差异。为了防止由于继电保护装置测量延时的误差对继电保护效果的不利影响,应对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校正检测,并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时差补偿。针对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测量范围的不同,应根据不同生产厂家的测量额度进行核实,尽量统一继电保护装置的测量参数,保证不发生计算检测误差。[2]针对网络和感应器对继电保护装置实时性,一般的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会有一个反应周期,在进行故障检测到实施保护间有一定的延时周期,包括数字网络传输、感应器处理数据、继电保护装置数据收集等延时因素。尤其是在数字化变电站中,这种延时周期体现地更为明显。为了减少延时周期,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实时性,确保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能及时地对故障区做出反应、提出保护措施、发出警报,电力部门研究人员应当加强对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算法改进研究工作,缩减数据收集处理的时间,进一步优化数字网络传输结构,加大对电子式感应器的灵敏度测试,有效提高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诊断效率,缩减反应周期。电子式感应器还可能会由于外界的干扰出现传输故障,造成结果异常,因此在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环境内应减少电子器械的使用,并及时进行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检测,排除硬件故障,确保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行工作。此外,继电保护装置和电子互感器的数据样本采集可能存在时间延误差异,因此变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进行装置调整,对缩减采样时差进行研究,从而使样本数据的采集更加精确。
三、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模拟方案
为了有效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对数字化变电站的适应性,某变电站设计了一套模拟方案。通过对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购置,该数字化变电站选择了不同参数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出现了一系列误差,导致继电保护的效率较低。通过分析得出,由于不同生产厂家的继电保护装置存在延时误差以及量程误差,阻碍继电保护装置相互间信息交流,不能对变电站存在的故障信息做出精确统一的监测计算,导致继电保护效率较低。该变电站在统一了继电保护装置之后发现,电子互感器和继电保护装置有一定的采样时间差异,经过讨论研究,该变电站将站内的时钟进行了统一,同时对电子式互感器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合并单元插值测量,使电子互感器的采样基本与继电保护装置统一。为了排除电子式互感器可能出现的故障,该变电站提高了对其的网络共享检测,并采用了相对较独立的电子式传感元件,使电子式感应器的硬件不至于发生故障相互影响,大大降低了电子式感应器的数据传输误差值。通过以上措施,该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实现了与变电站的有机适应,大大加强了继电保护质量。
四、结语
为了防止数字化变电站出现供电故障、站内线路短路等事故,继电保护装置的科学合理应用尤其重要。然而目前中国的数字化变电站还存在着一系列继电保护问题,如电子感应器和继电保护装置不匹配等。相关电力部门应加大对数字化变电站中继电保护的适应性研究,提高继电保护质量,有效避免数字化变电站故障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仲青,周泽昕.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研究[J].电网技术.2011-05-05.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73-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为师生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许多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精心设计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期望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实际效果如何呢?本研究得到了教育技术学系部分师生的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广州地区G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文、理、工等学科专业中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1份,有效问卷份数为159。其中,理科学生51人,占32.1%;文科学生53人,占33.3%;工科学生50人,占31.4%。文、理、工科生比例恰当。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辅以访谈,以便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调查结果
1.高校教师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图片、影视片断、Word文档。调查得知,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中,比例最大的为PPT课件,占67.9%,其次是一些素材占18.2%,而网络课程、教学网站、Word文档分别只占3.1%、3.7%、7.5%,反映三者在教师课堂使用频率都不高。
2.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积极作用。(1)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71.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较大或很大,有28.3%的学生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或无作用。进一步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发挥不大的原因,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课件是教材的简约版,而且在使用中照本宣科,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翻页器;其二,教师课件成了教师讲课的提纲,缺少直观形象的符号呈现教学内容;其三,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不当,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中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和思维方法,一味地展示。(2)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访学生态度总体倾向于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这说明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根据分析,在理科和工科类教学中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全新的感受,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而学习的积极性就是指是学生渴望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当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呈现内容感到兴趣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学习当中的内容。因此要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必须激发他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3.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课件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因此,重点调查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从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果因素看,主要有软硬件功能发挥不到位、教师操作技能欠佳、课件媒体符号运用不当、课件信息量过大、课件信息量过大、教学内容处理随意、课件运用方法不当、课件大多是网上下载的等问题。
当问及“目前我校教师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有何不足之处”时,其中认为首要不足之处是“课件媒体符号运用不当”;其次是“课件信息量太大”;最后是“课件运用方法不当”。见表1。
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对“课件媒体符号运用不当”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把授课内容做成课件,将屏幕看成黑板,将鼠标、键盘当作翻页器,课件只是课本的屏幕化,该知识点形象化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则很少用到;“课件信息量过大”这一问题,学生的看法是课件每屏都是文字,而教师在课堂上又只是念课件,速度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对于“课件运用方法不当”的回答是,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教学情景创设、问题意识培养、方法指导等,更是缺少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四、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效果的策略
根据我们对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结合师生们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增加经费投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会产生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目前,支撑数字化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数字化校园网,而有些学校将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功能简单化,只把其当作学校信息的平台、宣传学校的工具,忽略了校园网的教学功能。数字化校园网络不会自然而然地发挥教学功能,需要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容易解决,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2.鼓励支持教师自主开发高质量多媒体课件。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鼓励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开发多媒体课件。课件选题要体现多媒体的特点,选材应科学严谨,不是简单地照搬,要重点突出。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教学策略,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尽管在教学课件结构和表现形式上有其个性化和主观性的特点,但总体上来说,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应以提纲携领、突出重点、简明为好,并尽可能利用图片、图表、图形、表格、流程图、双向表、插画等表现形式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3.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科学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科课件因其性质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内容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时,应分学科、课程,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于推理与证明过程的教学内容,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或加强其推理与证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应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中,应把握好教学节奏,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同时呈现的信息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新视角:从知识加工到教学活动支持[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2]王聪.于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
篇4
[关键词] 量化考核 学生管理 数字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农村,而百分之八十的贫困高职学生求学经费寄希望于国家和省两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还有一些社会捐助奖助金。高职学生在校学生获得这些奖助金的一个必然途径,就是评奖评优环节,这个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奖惩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考核准确与否对促进学风建设起到正面影响或者反面影响。而数字化量化评估系统能够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过程进行客观量化打分,达到全面质量管理(TQM)规范化要求。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1)必要性和可行性;(2)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3)实践操作方法。
一、学生数字化量化评估系统使用于学生评奖评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学生数字量化评估系统的必要性
(1)数字化量化评估系统的使用,能去除人为因素,变主观为客观。过去的评优一般采用民主测评方式,由于原因要统计的数据多,时间紧任务重,人工无法完成。民主测评反映了一定的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多少意愿,但是带来主观不准确,测评数据不全面问题,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存在公平公正方面欠缺。而数字化评估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力得到评估结果,评价标准一致,特别适合大量历史数据量的统计,能迅速准确完成。
(2)改善了评估的透明性,过去评估过程透明度较低和学生参与度不足引发公信力方面的质疑。如果学生参于数据录入,评估系统输出的结果可以立即通过网上,评估过程可以全程监督,数据源、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更加公正和可信。
(3)变结论评估成为全程评估,以往评估工作量大,评估一个学期一次,没有互动过程,不利于学生习惯养成和自我约束。如果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能够不断地通过网上的评估结果,学生就能不断根据网络数据,自我发现不足,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达到学院培养目标要求。
2.可行性
(1)评估指标、评估观察点是可量化的,学生成绩、学生纪律和其他品性情况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学分、纪律操行分等都是量化的依据。
(2)学生培养过程是可以量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化评估成为可能,复杂的过程简单化,繁重的统计计算交给计算机,网络实时性提供监督平台,由此数字化评估系统开发和应用成为必然。
二、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量化考核在高职院校的评优、纪律处分等学生管理方面有许多法规依据,如国家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具体的学院规定也有《某某学院学生奖惩规定》、《某某学院学生操行评定办法》,但是到了系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1)每次考核,要统计的数据太多,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使用简化程序操作,统计数据不全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存在公平公正方面欠缺;(2)量化不足,学生成绩,守纪状况和民主评议在评价体系中的分量不清晰,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3)评估的结果没有互动性和养成性,评估过程透明度较低和学生参与度不足引发公信力方面的质疑。
针对上面问题,结合高职职业培养目标,通过评优数字化考核来解决。
(1)制定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量化考核标准,从高职职业培养目标谈,培养目标是评价学生培养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尺度,也应该是评优或者纪律处分的出发点。近年来,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素质能力扩展到就业能力的评价不仅仅影响到高职培养目标,而且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思想政治评估已成为高职工作中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本研究认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随时记录学生行为,进行计算机数据模型动态评价,能够把区分好坏的评价机制转变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反思的学习机制,能够更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逐步从经验型的教育与管理转化为科学、规范、制度化的教育与管理。网络交流手段和计算机参与计算的方式能够做到评估标准人人知晓,评估过程人人参与,评估结论人人信服。真实起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
(2)建档工作,记录学生行为表现,研究一个操作性强的建档自动评估工具非常有必要。也就是开发能将学生培养教育过程的学生表现记录下来,进行量化输入评估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大学生培养评价结构模型。利用比例加权获得评分是评估结构模型的基础,调整比例加权就能得到不同的培养目标下的量化结果,进而能够准确得到评奖、评优、评贫困生等不同指标下的人选,使政策的贯彻执行做到更客观、更公正和更快捷。
三、数字化量化评估考核系统具体操作办法
以上分析了数字化评估考核系统原理,下面谈操作方法,基本上分建档、数字模型加权预案和调整加权4个步骤。
1.建档
利用网络平台,实时纪录软件,评估加权方式完成是可行的方案。在实践总结出从每个学生四方面指标建档:①成绩指标;②纪律指标;③品行指标;④贫困指标。建档数据室评估考核系统的数字源,要保证及时透明的网络公布,对监督下的数据有专人及时更新。
(1)成绩指标的形成
学生成绩形成成绩指标,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比较好评定,从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程度,完成教学考核、试验实训成绩就可以看到,每门课程结束由授课老师输入评估工具软件,学期结束可以得到综合评价。软件算法是∑(每门功课成绩等级×学分)/n,为了适应评价不同标准,评优成绩分5个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党员评定分2个等级(及格和不及格)。
(2)纪律指标的形成
学生纪律形成纪律指标,为适应就业要求,学生应养成守纪和良好生活习惯,依据《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奖惩规定》、《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操行评定办法》等警务化管理要求,有寝室内务秩序、集队和上课考勤2个方面,实行由基本分、奖励分和扣分累计构成的综合评定。违纪一事一记录原则,每事按情节分3个等级,软件算法,基础分800,违反纪律扣分,800-∑(每次扣分等级×程度)+∑每次奖励分。由教官负责每周纪律情况汇总录入。
(3)品行指标的形成
学生品德形成品行指标,品行指标按照学生职业能力考察学生4方面情况:诚信度、团队协作交流度、劳动情况和励志度、实行民主评议投票+日常表现事迹打分,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加工作透明度,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坚持以人为本。品行指标由平时奖励分、扣分累计构成,期末由民主评议得出综合评定值,由中队评议分、辅导员评议分、军事教官评议分,班主任评议分和团支部评议各占20%组成。综合表现按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差60分四个等级划分)。诚信度主要考察学生有无恶意拖欠学费现象,有无伪造事实等现象,团队协作度考察学生有无维护团队荣誉事迹,有无经过交流协调管理好班级秩序;劳动情况考察不参加院、系活动、中途离开活动场所情况。励志度主要用于帮扶后进生,督促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后进生取得的成绩及时鼓励和表扬。
(4)贫困指标的形成
贫困程度指标,只有在评助学金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时候使用,建立贫困档案后,针对有贫困证明的学生记录生活消费情况,统计月生活费,生活费包括校园一卡通消费、网络消费、手机消费、个人计算机消费和住宿消费,累计消费分4个档次,每月消费200元、300、400、500分别记500分,400分,300分和200分。不容易评估的部分,如家庭情况,有无残疾家庭成员等采用民主打分方式,民主打分由班主任主持中队进行,录入分采用400分,300分、200分和100分4个等级划分。利用记录和等级划分累计出4项单项评估值,经过网络公布,多方修正后确定单项评估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建立数学模型和加权预案
数学模型选择多项加权求和法,选择加权,计算得到不同评优要求的学生总分。以下公式获得学生最后评估总分:
Q=q1*A+q2*B+q3*C+q4*D
其中:Q为学生最后评估总分,q1-q4是加权系数,A-D为4个单项评估值。
针对不同评优评审预案,设置不同的加权运算模型,就能适应不同的评估标准要求了,比如发放助学金或助学岗位时,按照院制定的《助学岗位方案》突出贫困指标,预按设置选择学习成绩指标、学生纪律指标、学生品德指标和贫困程度指标,所占比例1∶1∶1∶4加权,这是由于贫困程度是最重要的指标决定,而学习成绩指标和纪律指标,品德指标都属于次要指标,但又不可缺少的指标。学习成绩按要求可分2个等级,也可分5个等级,排名前的优先考虑助学。
3.调整加权
由于加权是估计值,所以算出来的排名表可能与预期不同,那么就需要调整加权,如果加权值设置不合理,最后的排名就不合理,本来应该选优的人没有选上,没有选优的人却选上来了。所以加权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怎样调整加权?首先预期值计算,选择3~5个代表的学生作为参考点,这些学生都是学管、任课老师,班主任都非常熟悉的差、中、良、好学生,那么用传统的方法打分,看看预期的排名如何,如果加权计算表与预期排名一致,那么加权取值正确,如果不一致,调整加权后,重新计算评估表,再与预期表比较,反复循环,直到与预定重合停止调整,得到正确的加权值。(如下图1)
上面谈了评优量化考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基本上分3个步骤,建档和加权预案,建档考虑的是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尽量选取非相关的4个方面,学习成绩指标、纪律指标,品德指标和贫困指标;而加权预案方面要考虑到4个方面运算得出结论,那么要按照评选标准制定预案,也就是加权值,最后步骤就是调整加权,加权值如果调整好一次,那么以后评估标准不变,一般可以延续使用,不需要调整。
四、结束语
学生评估数字化改革实践,是评估体系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从原来的结果评估过渡到过程考核评估的尝试,数字化建模是研究的重点,过程反馈将产生学生自我约束的效果。虽然本人在量化考核过程采用了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个案实践,希望对其他高职学校量化考核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洪等.对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习综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8.
[2]王言和.职业学校教师量化考核的指标与方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篇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形态,正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业态,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适应“互联网+”势在必行。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职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改革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因此,结合“互联网+”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互联网+”概念分析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两者之间的相加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就是让传统行业经过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三个状态的组合再造,这也是互联互联网发展的三个状态。通过这三个状态的递进发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实现行业的创新。“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学校+教室+课堂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互联网+教育”是形成教育机构专用网络、学生自主选课,通过移动终端,学校和教师任由学生挑选,整个教育形式不再是固定在教室内,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自己喜欢的任何课程,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由设置。同时,教师也不再会固定在教室中授课,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线授课,通过交互平台能够实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通过对整体的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存在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未来,职业教育不仅仅只是面对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更多是社会上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新型职业教育终身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完善数字化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都高度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此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化校园列入建设规划中。结合时展进程,学校需要对本校的网络体系、数字化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接入高速移动宽带设备,保证校园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手持设备接入高速网络。要积极建设能够进行大数据分析、信息高速传播、教学数据化传输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高速传播、教学资源优化配制、方便交互,提高?业学校办学条件,建设真正的“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2.积极建设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
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各个部门和行业的信息交流,促进现代职业学校和现代化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最近几年,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大数据建设,逐步加大了数据共享和建设程度。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打造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互联网+”的良性信息生态系统,做到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积极引进利用各种社会信息化教育资源,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企业的相互沟通融合,广泛开展学校、企业、社会、政府教育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生态圈,促进职业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超前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3.进一步创新教学教育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多种新兴的职业和岗位,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和传统岗位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些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就需要我们依托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专业建设机制。结合时展进程构建创新的专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性技能人才,为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篇6
关键词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13-0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带来了阅读终端的多样化,手机报和手机刊等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编辑人员要适应时展,加强数字化意识,掌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当前数字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数字期刊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我国大陆在2007年数字和网络出版产业的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其中数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5亿元[1]。网络期刊杂志出版,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网站,已建立起比较可行的盈利运营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服务的读者面也更加广泛。我国的电子网络期刊杂志已有近4万余种之多、用户数接近9 000万,移动阅读的用户近3 000万[1]。数字出版加快了医学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大量与医学有关的学术博客和专业网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医疗专业知识传播速度慢、受众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期刊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与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相比,数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丰富翔实,形势多样。不少医学科技期刊都进行“数字化”,主要是对已经印刷好的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加工,获得数字衍生品,进而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网站,使期刊内容实现网络化发行,这是以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为基础和核心,属于传统出版模式在数字发行领域的再延伸过程。
1.2 存在问题
1)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在经过数字化并加入到网络数据库,需要一段时间,当制作完成可以供读者检索利用的时候,纸质期刊已经发行了 2个 月~5个 月,时间明显滞后,导致网络期刊多是过刊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与编辑打算通过采用数字化期刊的方式达到方便、快捷的传播期刊内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医学信息丰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流难以甄别良莠,无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内容。而一些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没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从信息林中脱颖而出,内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当读者需要阅读数字化期刊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借助特定的浏览器,这要求读者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才能浏览期刊内容,比如中国知网采用自行开发的 CAJ 软件来实现原期刊页面的浏览和打印。如果读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必需通过转换进行文字识别,再把相关内容转换成Word格式的文档才能加以利用;4)互联网特殊的环境使得每个网络版医学科技期刊都面临一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数字内容版权、软件版权、专利权等。版权不清,这是制约网络版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的医学数字期刊发展应是编辑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应贯穿约稿组稿、作者投稿、编委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读者阅读和进行反馈的全部环节。作为编辑,只有整个期刊产生和服务于读者的过程实现数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数字化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具有数字化意识。只顾埋首改稿的编辑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编辑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所有的信息存储、稿件处理、费用管理、与作者及专家的互动、网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网上实现。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医疗改革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数字化期刊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较传统期刊更为快捷,论坛留言本等互动专栏的设立使得参与讨论的环境更为开放宽松,编辑要应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除了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和编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感的新闻意识,在做好医学编辑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期刊这个窗口,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在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前,编辑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熟悉各种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划如何向学术带头人约稿组稿,邀请广大医务人员者共同参与刊物的选题版式设计等。编辑与读者和专家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稿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E-mail,QQ,论坛等更好更快地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专家可在网络上审阅稿件,作者可以登录网络系统,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动态,缩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时间,通过网络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对。数字化技术使得作者,编辑与专家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把传统的纸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制成PDF,放到网页上,使论文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和引用。
当前大部分医学科技期刊正逐步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相关医学网站相继建立,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医学论文全文检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医学数据库免费提供的信息仅限于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若要使读者在庞大的数字信息流中,通过网络迅速检索查询到本期刊的相关资料,编辑就必须针对网络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掌握数字化编辑技巧,在编辑论文时,从标题、关键词、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炼医学论文的检索点,选好关键词,尽量将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创新点及具体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来,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引用,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产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2.4 转变出版观念
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网期刊内容滞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编辑要转变出版观念,努力使期刊向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变。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在编辑修改校对定稿后,论文直接通过HTML格式从编辑的工作电脑上传到相应的期刊网络页面,时效性强,对于一些医学信息动态可即时报道。HTML格式是互联网出版的超文本标记语言,读者不需要下载其他软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浏览和检索,直接将所需要的期刊内容准确复制到Word文档中,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通过链接,作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网址,浏览获取相关医学信息, 保持了阅读和思维的连贯性。
2.5 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数医学科技期刊依附于网络数据库,其网页页面设置常常“千刊一面”,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2]。除了将与纸质版期刊全文的电子版期刊放在页面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相关网络页面设置知识,在网页上通过插入声音、动画、录像等多渠道生动地表现相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对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网站数据库的频道栏目策划和专题创意设计,尝试不同的发刊方式,如将本年度的医学科技期刊合成电子合订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专刊,方便有需要的读者下载等。定期向作者发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等,建立读者论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利用网络传媒,大力宣传期刊的学术活动,在网站上建立科技动态、医学科技期刊资讯等信息类的窗口,举办医学学术会议的消息,并可对会议做全程的跟踪报道。对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及会议论文进行评比、专家点评等,同时开展专业培训等活动。
2.6 加强数字化期刊的版权意识
编辑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注意防范知识产权风险[3],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关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典型案例,尊重医学论文作者作品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权利[4,5],如通过签署论文授权书等方式,在录用稿件时与作者签订协议,同意将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广大读者,并适当地支付相应稿酬。引导作者强化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在把纸质期刊内容转化成PDF版本上传到电子期刊网页时,注意打上编辑部的水印,对文档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保护数字化期刊内容的版权。
3 结论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不断加深,模式不断创新[6],只有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技术升级,加快与数字出版业态的融合,利用数字网络化的渠道优势,加大医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竞争力,使得医学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正为必然的趋势,编辑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数字化意识,在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各个时期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学习网络新技术,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数字出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2008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阶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广角,2008,14(12):1-16.
[2]谢新洲,万猛,柯贤能.网络期刊的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出版科学,2009,17(1):22-28.
[3]刘英,廖玉华.医学期刊网络版管理需注意的几点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洁,谭华.学术络传播现状及相关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办公室;档案管理;新思路
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起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开始运用网络电子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快捷、高效和科学。毕竟互联网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办公室档案管理中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很深,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新思路成为一种必然。
一、互联网下办公室档案管理出现的新特征
(一)逐步向信息化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传统模式都是使用手工,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非常繁琐,都是重复性工作,容易出现错误,工作人员面对繁琐工作没有工作热情,效率也不高。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已经深入到每个方面,办公室档案管理已经广泛运用先进设备。办公室都普遍建立起先进的档案管理机制,开始向信息化档案管理转变。
(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办公室档案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与传统的进行比较,不但档案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而且办公室档案管理转向智能化和多样化。比如,以前的档案都是手动进行登记和汇总,现在引进了管理软件,对其进行电子操作,功能更加齐全,而且非常便捷。
(三)载体有了很大发展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用纸张进行记录,而现在档案都是在电脑上进行登记,实行的是电子档案,解决了传统档案的很多弊端,使档案的信息存储量更加丰富。
二、面临问题
(一)管理人员缺乏
信息化的推动之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普遍运用到档案管理中来,已经成为主要办公手段。然而,新的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很多的管理者都是从传统的管理工作人员向现代的管理人员过渡,虽然经过了培训,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精通,一知半解,所以,运用起来就显得非常生涩。这就决定了在档案管理上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精通的管理人员,改变管理人员缺乏现状。
(二)组织不得力
很多机关办公室都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起独立的档案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的意图,自己没有创新意识和主动性,这就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建立起档案管理组织,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三)安全意识缺乏
信息时代之下,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档案管理中,虽然实现了高效化,但是也不能够忽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一些非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缺陷,对档案进行窃取,窃取各单位的机密。因此,档案管理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三、创新思路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对于创新,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抓住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抓住互联网的新特征,针对互联网下出现的问题,对档案管理工作要找出新思路。另外,要把数字化管理工作融入到档案管理中去,是办公室档案做到数字化,实现办公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一)管理模式要进一步健全
第一,办公室要对档案管理机制不断健全,而且要逐步完善,在标准制定上一定要严格,要实行高标准。对档案管理工作要进行全面监督,做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使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第二,要重视人才的作用。要面向社会,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对信息管理非常精通,而且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相当熟练,给办公室档案管理注入活力。还要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步接受新鲜的事物,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要不断加强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尽快投入到信息化潮流中来,为档案管理改革做出一份贡献。
(二)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把纸质的档案和电子档案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库,然后,进行数字化存储。另外,对档案管理上,要做到层次化,从低到高,层层进行管理。
(三)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把各种纸质的档案信息逐渐录入电脑,转化为数字化资料,然后,把这些电子资料存储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这样就可以进行高效传输、检索和共享。另外,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紧紧依托互联网,对档案管理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
总之,在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之下,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办公室档案管理中运用的更加广泛,推动了档案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档案从纸质开始先电子化转变,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便捷高效,为档案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档案管理中,要紧跟形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融入到档案管理中去,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晋档升级。当然,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去契合,使之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在一起,促进档案管理更好更快发展,使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王红利,郭连锋.对办公室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由某企业发现档案“缺失”引发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194-196.
篇8
关键词:电视数字化 传输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46-01
1、研究背景
电视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视信号由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其清晰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无论是黑白信号还是彩色信号,仍然属于模拟信号,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和亮色都有很大不足。模拟信号通过显像管显示图像,电台通过天线将模拟信号发出,电视通过天线接收传来的模拟电磁信号,利用显像管隔行扫描来播放图像。从传输过程来说,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通道存在问题,致使电视信号在接收时出现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模拟技术,也很难控制失真度,画面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彩色电视信号虽然清晰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接收彩色信号时,无法做到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彻底分离,在共同的输送过程中极易发生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串扰,严重时会发生色度失真的现象。另外,模拟信号在传输时也很难将有用信号同杂波彻底分离,也是导致画面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同时模拟信号的传播还导致了画面重影、闪烁、并行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号质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所描写的数字化生活激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紧接着,当时人们认为是幻想中的数字化生活已经真正与人们接轨了,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也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巨大的发展。
2、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发展
2.1 国际电视数字化传输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主要以DVB、ATSC、ISDB为标准。
由模拟信号传输到数字信号传输时电视信号传输的第二次变革。电视数字化传输最早在欧洲几个国家开始发展起来。1993年欧洲就颁布了关于有线数字传输和卫星数字传输的标准,同时还推出了地面数字传输标准。此后,亚洲的日本也推出了有关地面数字传输的体系。在数字电视大为推广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制定了相关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或者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规划。2009年6月12日美国关闭模拟电视传播,2011年7月24日日本停止模拟信号传播。
三网融合后,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欧洲、美国、日本着手研究新一代电视数字化传输标准体系。欧洲电视数字化传输在提高信道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更有利于系统应用和系统推广。此后发展了多载波调制技术,支持连续导频插入,改革了映射方式,采用了LDPC编码,并根据门限不同服务,使用不同的编码映射方式。技术革新还使信道传输容量增加了30%。2009年欧洲地面数字化传输又有了新突破,采用了COFDM,增加了16K、32K子载波模式。相对于之前的DVB-T,最大的特点是DVB-T2增加了MISO发射分焦方案、Alamouti发射分集。与较前相比新的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提高了80%,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三网融合下业务增加的需要。
2009年美国彻底改变了电视数字信号传输不支持移动接收的弊端,所推出的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标准能够支持移动接收。
日本也在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方面有了新的探索。使用了单频网技术,既节省了频谱资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覆盖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对保护间隔进行改进,使用了多径信道均衡方法,减少了保护间隔的限制。日本在干扰消除技术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先进,保证了电视信号的稳定。
下一步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的高清移动是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有的国家已进行了有益意的探索,并研究了迭代译码技术。系统的接收性能包括固定接收、移动接收也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改造。
2.2 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发展
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是从1995年开始进行过渡试行的,中央电视台首先使用电视数字化传输。1997年元旦开始省级电视台也陆续开始电视数字化传输。1998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通过鑫诺1号通信卫星,开始卫星数字信号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1999年我国将DVB-S定为数字化传输的国家标准。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根据我国的规划,到2015年将全面改用数字方式传输,届时模拟电视信号将停止传输。
目前我国的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多使用的清华大学的多载波DMB-T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TDS-OFDM调制技术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基础上的。主要采用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4(bit/s)/Hz的频谱利用率,使每个频道有效净荷的信息传输码率可以达到33Mb/s。使电视画面高清真实。
上海交大的ADTB-T单载波技术是建立在单载波调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同DMB-T技术差异性很大,该技术应用QAM,OQAM,PSK等星座映射单载波调制技术,在最佳状态下,可以实现单个频道25.989Mbps的码率传输,该技术在数据结构简洁方面独占优势,能够降低接收系统的成本。
2007年8月1日,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使用了DMB-TH技术,该项技术以DMB-T为基础,又融合了ADTB-T技术,既能支持移动接收,又具备了多径干扰的能力。其主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有线网络无法企及的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和广大城郊、远郊乃至边远农村住宅固定接收的需要。
今后,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还要向空间分集技术、LDPC编码改善和更高级的调制模式发展。同时要考虑四网融合的网络架构。
3、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数字传输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应用于电视网络中,可以预料,电视数字传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浅谈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发展》.电视研究[J],2005年第05期.
[2]许伟文.《着眼数字化整体转换,着手传输平台优化发展》.有线电视技术[J],2010年第06期.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绩效管理;数字化
一、预算绩效管理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不断扩大,高校对资源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急需一套以预算为主线、以绩效为核心的科学预算制度来对高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真正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1]。
2011年,财政部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代表,也是预算绩效体系构建的重点试点单位[2]。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尤其是针对高校预算的绩效管理在数字化实现方面的尝试就更少了[3]。
二、地方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现状
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一般采用“增量预算法”,即预算拨款在上年度拨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当年的教育事业和财政拨款情况,调整预算分配。但是随着生均奖补资金及各项专项经费拨款的逐步到位,财政拨款大幅增加,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虽然简单,却不能根据学院的实际发展需要调整资金分配,使得资金沉淀在一些时效性不强的陈旧项目中,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高校,大量关乎学校发展的新项目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在积极争取增加财政拨款的同时,平衡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资金分配,辨别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具体的资金需求,做到有保有压,成为地方高校预算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唐山学院而言,2012年下半年,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采取人均标准与专项拨款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方式,学院各预算部门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编制部门预算。2012年下半年仅行政部门申报公用经费预算上千万,经院领导结合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及收支情况,统筹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减,核减率33.3%。期间经过反复的测算和考量,由于缺少相关的电算化程序配套,完全是依靠人工汇总和核算,工作量大而且极易出错,工作效率低下。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套有针对性、系统性、能够高效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三、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势
基于C#的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旨在高效实现绩效预算的申报和考核。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各部门的预算申报表直接导入系统中,系统将根据不同口径直接生成汇总表格,并具备汇总表格导出功能,方便修改和打印。并可根据按照用户的要求在生成汇总表时,同时对比上一年度的预算拨款及预算执行情况,从绩效考核的角度为领导进行资金分配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系统实现了修改历史功能,能够保留院领导在资金分过程中的修改记录,方便日后查询。
四、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设计数据的导入功能
针对许多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教学教辅及行政部门较多的情况,设计按部门编号及申报项目编号导入的功能,方便汇总。
2.设计数据汇总及导出功能。
数据导入后,保留其部门编号、项目编号及各项目的使用范围,方便按项目的不同类型汇总和删选。
3.设计数据的修改历史功能
为方便数据对比和修改,设计历史修改功能,能够方便的浏览修改历史,便于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查询。
五、结语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对高校理财有深刻的影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将目标管理、部门预算和绩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绩效为核心、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项目为单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真正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绩效管理的数字化实现,是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话基础上的又一大胆尝试,必将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财务工作质量方面做出创新。
参考文献:
[1] 包建玲.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2] 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2).
篇10
后勤管理部门在高校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后勤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后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校;后勤管理;管理体制
高校是培养高技能知识人才的地方,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方面技术人才的任务,那么作为高校保障工作的部门——后勤部门,要保证高校的教师能有一个安心科研、安心教书育人,学生能有一个安心学习、安心创新的活动场所。后勤服务涉及学生的生活、购物、医疗、自习等,涉及教师的科研、生活、上课等范畴,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可见一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其他部门的有效运行。下面就目前高校的后勤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旨在为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提供帮助。
1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也不落后,高校借助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高校后勤管理取得的成绩
1.1.1初步建立了一套后勤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模式,即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采用一分为二管理体制,确立后勤管理处为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为服务部门,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执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技术指导等职责,后勤集团为全校教职工提供教学、科研、生活、住与行等方面的服务,这样既有监管机构,又有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服务并存,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全校教职工及学生服务。
1.1.2初步建立了一套企业化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的运行机制下,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运行机制。例如建立详细的质量监管制度、人员考核制度与绩效考评制度,明确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以制度指导工作,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随意做事,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1.3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随着后勤管理改革的进行,基础性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服务方面,制定出了各个岗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岗位的具体要求,使以后的工作有据可依。在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一套适合高校的工作流程,简化了工作环节,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快速、更有效、更通畅的进行,能很好的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服务。
1.1.4在管理工作中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引进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把日常的各种办公内容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信息平台反馈制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由专人负责,及时查看,简化解决问题的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1.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后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在高校机制体制的引领下,后勤管理部门也建立了一套管理体制,但这些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
1.2.2后勤人员队伍建设的不合理
对一个部门来讲,建立一套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的队伍是必要的,后勤管理部门也不例外,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学历不是很高,且由于后勤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周末和假期经常出现加班加点的现象,及校领导的不重视,造成后勤部门引进高学历人才方面具有很大困难,导致后勤管理部门人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不能形成合理的管理梯度。
1.2.3后勤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
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讲,思想观念和工作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后勤管理部门来讲,这点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各个方面的,例如:后勤部门的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却没有任何报酬;后勤管理人员的晋升途径不是很畅通;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后勤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机会较少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缺乏务实的管理意识,管理过程形式化
对于大部分的后勤部门人员,乃至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讲,在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年终的实际结果之间总会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发现很多的工作计划都是一个或几个领导坐在办公室根据以往的情况,查找资料,总结出来的,有的甚至是由于领导催的比较急,应付领导随意编写的(编写的人主观认为最后不会以这个为准),这就使工作变成了形式,往往造成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另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问题导致得过且过,对实际效果要求较低,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缺乏务实的管理。
2.2缺乏有效的晋升与培训途径,职工积极性不高
对后勤职工来讲,开展的培训相当少,就是有,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后勤人员的晋升渠道也不是很畅通,还因后勤大部分人员是合同制工人,其待遇普遍偏低,高校对这部分人也不是很重视,造成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2.3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造成服务滞后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任何问题并没有进行提前预防,就是出现了问题,业只有在别人告知了以后才知道,甚至在被告知后,还出现互相推诿的问题,推卸责任,最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3高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
每个高校的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特别是后勤领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个部门都应该走出去再走进来,多多调研,多多讨论,编制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
3.2注重后勤职工的队伍建设
关于后勤的职工队伍,后勤部门应全盘考虑,根据具体岗位确定实际需要哪些技能人才,上报校领导,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较高的后勤管理队伍,只有这样,在做什么事情时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有的放矢。
3.3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技能人才引进后,还要想尽办法留住这些人才,想尽办法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增加合同工人的工资,加班根据加班的时间发加班费,可以加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的思想教育,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学校领导多给予重视,开辟后勤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等方法,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4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后勤管理部门也应该顺应社会潮流,引进一套适合自己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这样的平台可以做到在出现问题之前就提前得到预防,就算没有预防到位,出现问题后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不用在让学校的其他部门有问题时到处乱跑,也不会出现有问题时不知找谁解决的现象。
3.5加大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对于一个管理部门来讲特别重要,后勤管理部门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后勤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流程来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有组织、有纪律的管理好一个部门。
3.6细化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高校的后勤部门既类似于其他部门,又不同于其他部门,它是具有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综合体,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来讲,如何进行好的服务、如何控制经济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细化成本,如何节约成本就变得更为重要,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来进行控制。总之,对高校的后勤工作来讲,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可以发展下去。
作者:姚正军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6).
[2]董玉梅.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王丽楠.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4]王永红.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