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体系建设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督体系建设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督体系建设重要性

篇1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保障我县粮食行业安全生产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安全生产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我县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我县粮食系统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有步骤地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二)准确掌握我县各粮食企业基本情况。县粮食局对所属粮食企业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摸底,准确掌握粮食企业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网格化覆盖落实情况;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建立等基本情况。为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三)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粮食企业要明确责任,将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岗位、具体人员,各企业要加快实现安全隐患排查、登记、上报、监控、整改、统计、检查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建设、网络化管理等手段,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2月9日至2月12日)。按照本方案要求,通知到全县粮食经营企业。同时,要求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二)调查摸底阶段(2014年2月13日至2月28日)。各企业认真仔细开展自查,全面掌握本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并及时向粮食局有关部门汇报,以便粮食局全面掌握全县粮食经营企业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和形式特点等内容。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3月1日至11月30日)。粮食局要成立专门监督检查组,深入企业,对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建设、网络化平台建设、隐患排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四)总结阶段(2014年12月)。粮食局对各阶段各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督体系,理顺工作机制,构建体系完善、内容科学、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体系。

四、工作要求

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 应急物资 物流体系 建设

当前,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薄弱的环节,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结合物流体系建设中的不同特色,面临石油不同应急物资时,物流策略要多样化,制定出适合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建立正常的石油化工物流评价秩序。本文针对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这对石油化工企业开展有效的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重要性

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对企业物流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物流活动过程是石油企业正常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以最适合的时间和价格来从供应商中得到质量比较适合的石油化工应急物资。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应急物资物流成本是销售金额的45%,也就是说石油化工企业要花去45%的销售额在物流上。这对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压力是比较重大的,物流体系建设的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出来。物流从真正意义上说是石油化工企业最有价值的过程。

二、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石油化工的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还处于库存生产方式的管理过程中,物流方式仍然按照企业缺什么,就物流什么的传统物流模式。这种传统的物流费用成本较高,仓储费用也比较高,企业的流动资金利用率不会很高。物流组织模式是采用了非常分散的物流方式,很多部门参与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也分多批次进行,批量很小,无法形成批量大的物流活动,这样就会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第二,大多数偏远地区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从东部沿海地区采购一批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物资持续供应,避免发生因应急物资匮乏所导致石油化工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很多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就增加很多储备库存,直接导致库存储备量大,积压严重,流动资金利用率偏低,应急物资处理费用增加,造成整体物流成本急剧上升。这是因为石油化工应急物资在质量方面要求比较高,对所运输进来的应急物资要严格检验,必须保证质量符合规定,这批检验费是不可省掉的,这些费用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第三,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部门之间没有统一协调和相互合作。物流部门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处理日常问题,根本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和计划,这会导致物流活动过程中缺乏合作的氛围,而且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强了,最终导致物流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物流部门功能重复,层层监督,审批程序非常复杂,这就会延长了物流周期,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物流监督体系名存实亡。

第四,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的质量时常不稳定,容易对正常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物流部门是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的组织,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进行验收检查时,质量控制比较难。在进行物流体系建设活动过程中,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指标没有得到完善,供应商为了利益最大化,通常为了实现销售去压低应急物资价格,而低价则会造成应急物资质量的低下。物流部门与供应商也没有建立相互统一相互合作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的,双方只注重短期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

首先,从石油化工应急物资方面来看,一般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是比较少的,而物流金额是非常大。这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物流风险系数比较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容易损坏运作设备和机器,造成巨额损失。总之,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供应商互相合作,逐渐稳定供应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质量和降低应急物资的库存水平,也能够快速的反应市场。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让供应商全面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其次,要积极开展及时化物流,及时化物流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及时化物流可以降低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运输成本,避免交货的差错性,不断地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库存。以上环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最终提高运行绩效以实现及时性物流。当某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初级设计阶段就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企业可以从产品质量以及时间上配合生产部门及时性物流,石油化工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会大大提高。

最后,还要不断降低应急物资物流的风险程度,对有些供应商可以采取寻找替代供应商的做法,避免发生收到部分供应商的牵制。对于一般的应急物资,建立合理的物流体系建设机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于不常用应急物资,可以增加一些费用,来建立一定的应急物资储备,以防不时之需。总之,在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的物流体系建设活动中,要采取灵活多变得管理模式,对稀缺应急物资的物流活动,要加强生产的需求预测,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针对只有一家供应商提高的应急物资,成本虽低,但为了避免较大的市场风险,要建立与供应商稳定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加大了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管理力度,使得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规范化,根据最近出台的一系列设计标准和规范建设标准,必须严格遵守,正确指导对物流体系建设活动。面临石油不同应急物资时,物流策略要多样化,制定出适合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建立正常的石油化工物流评价秩序。

篇3

实践表明,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详细的经营方案,并且把相关的方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应运而生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些偏离计划的地方,并通过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思考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我国内控体系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管理模式和运行方法仍然不够成熟。本文将结合具体实际,就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据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是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企业对内控体系在各自的领域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起步比较晚,财务部门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很多内容都借鉴落实了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边界,在实现目标上有所扩展。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是根据我国具体的情况增加了三要素,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中,使得我国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与COSO 相比,《企业基本内部控制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目标,但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这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对COSO报告的补充。第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同时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COSO报告风险管理的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成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中之后,使得我国建立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第二,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管理层,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却强调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责任,而且更加明确地规定各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使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二、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核电工程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资金、人员、资产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内部自我调节,有效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及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形成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整个公司全业务流程都有章可循,明确公司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中每项业务的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节点和管理岗位,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通过授权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有章必行,切实改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集团管控能力。

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立足于公司的管理提升,实现风险防范、固本强基、提升效率,促进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兼顾满足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满足集团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

三、企业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由于各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水平不相同,对那些偏离计划的要找到根本原因,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对策;第二,实用性原则。企业建设内控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从现实情况入手,从实际出发,把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第三,上下统一性原则。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内控整体框架进行,并把内控体系建设、检查和改进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员工身上。同时要求企业的二级管理单位在企业内控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内控体系,并坚持上下统一的原则,促使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第四,逐步推进原则。对于业务流程众多、下属单位也比较多的企业,在管理上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控体系的建设在实际开展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初期,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状态,先进行试点建设,待技术和经验成熟以后,再大范围推广,从而实现全公司、全环节的内控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

2.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路

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可采取“统一策划、全面覆盖、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实施工作思路。

(1)统一策划是指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确保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设置分公司的企业,应使总部与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相融合;对集团类企业,应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工作中应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情况,在工作中以风险为导向,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以业务流程梳理为基础,以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标准,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质量。

(2)全面覆盖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范围应覆盖企业各职能部门、各个分公司,实现内控体系全组织、全业务、全过程的覆盖。

(3)分步实施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按照启动部署,搭建内控体系框架、确定业务流程框架、流程梳理、风险评估、运行测试等步骤分阶段实施。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先建立内控工作组织,在充分了解企业现状与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搭建公司内控体系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并梳理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内控体系?运行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要对内控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过程管理。

(4)持续改进是指在形成内控体系(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内控文件、评价手册)后,定期开展内控体系评价,对内控设计与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对需要完善的地方持续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对内控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优化完善。

3.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

第一,成立内控建设项目工作团队,由公司内控主管部门与公司内各业务部门共同组建联合项目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项目沟通汇报机制;确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收集整理公司组织框架体系、经营情况等基础信息,了解公司内控基础;召开启动会,安排全公司内控建设工作,并对公司管理层及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

第二,搭建内控体系框架,按照COSO框架评估控制环境组成要素的有效性,对公司控制环境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确定公司业务流程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辨识、评估风险,并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图、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规章制度等,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和应用要求、公司各业务重要性水平等,搭建公司业务流程框架。通过对公司制度资料进行审阅与分析、内部访谈、问卷调研、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同时辨识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对流程进行优化、固化,确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四,进行信息系统沟通与评估,了解并评估信息系统沟通机制。具体包括信息系统总体控制与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建立公司信息系统控制实施办法。

第五,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内控制度如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各项业务参与者的工作分工情况和执行权限[2]。

4.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能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控制环境的优劣,内部控制一般由内控管理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企业内控建设,上下协同,才能发挥出内控体系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情况,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建设不应照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应注意结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风险点及管控重点,真正建立一套能促进本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为例,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上,可以按照一般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步骤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在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上,在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核电工程企业自身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如核电工程企业的设备采购管理,从我国的大型核电项目建设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来看,核电设备的影响是控制项目进程的重要因素。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设备由总承包方提供工程设计技术支持、设备采购清单和监造管理技术, 存在接口控制风险、设备监造风险、设备交付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核电工程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

第三,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于重要的控制项目,控制程序应当更加严密。反之,则可以适当简化。一般来说,财务预算、资金结算、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运转与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企业避免和化解可能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增强控制能力,保证重要业务、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体系可靠、风险可靠的目标;在控制执行的同时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实施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查性。

第四,对拟聘请咨询机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公司,不应完全依赖内控咨询机构,项目实施中本公司业务人员应同时参与对流程梳理、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开展,确保本公司人员掌握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以便后期持续开展内控体系的更新与维护工作。

四、关于持续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考

1. 提升企业对内控体系的认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企业不同部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内控体系的认知,尤其是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带动全员参与到内控过程中,以保证内控体系建设顺利进行[3]。

2. 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先试点,后推广

有些企业的管理层比较多,下属单位的职能比较多,而内控体系属于一种全新的工作,考虑到初期建设和落实有很大难度,可以先选择一小部分进行试点,从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出发,根据企业自身业务和组织的结构特点,在总原则框架下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的运行方案和程序,建立与企业发展同步的内控体系。一段时间以后验收其建设成果,并总结经验,如果验收效果良好,就可以在全企业进行推广,为后期落实内控控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4]。

3. 把内控体系建设任?漳扇爰ㄐЭ己酥?

在企业内,应建立以定量考核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以定性考核为基础的管理考核体系。当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纳入到管理考核体系之中,并制定系统科学的考核细则。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是否建立内控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内控措施,内控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定期考核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员工遵守内控体系的自觉性,同时高层领导也能及时掌握和了解目前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和价值。

4. 多方位监督,不断促进管理升级

要想保证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长期有效运行,必须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仅仅凭借内控管理部门自身,无法满足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必须要求审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分工,从而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督,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并且能及时发现内控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

篇4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而各项财务风险也接踵而来,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电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有效的保障,是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增强资产保值与增值能力、完善会计制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发电企业规避和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本文立足于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简要分析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发电企业的积极影响,并阐述了体系建设中常见的问题,进而针对如何加强与完善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发电企业 内部控制体系 内涵 问题 措施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精细化管理过程,旨在达到企业的控制目标,包括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督检宋宕笠素。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加强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以及成本效益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活动、执行活动和监督活动的全过程,包含企业各种不同的事项和业务,以实现全员性、全过程的控制,避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空白点。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兼顾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的内控建设,其控制措施要更加严格,以确保内部控制过程中不发生重大缺陷。在制衡性原则的约束下,企业应当在业务流程、权责分配、机构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与此同时不忘加强企业的运营效率。适应性原则是保障内部控制与企业业务范围、经营规模、风险水平、竞争状况等相适应的原则,适应性原则也体现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随着经营的实际变化情况而加以调整。成本效益性原则规定,实施内部控制要在权衡成本及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旨在以适当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 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乏

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时间较短,目前企业基本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然而只停留于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阶段,对风险控制、控制环境等要素的关注不够。随着发电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新项目随之投入生产,但由于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利润下滑、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出现,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效率。

(二)风险管理体系控制职能不强

企业的风险预测应贯穿安全环保、财务状况、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我国发电企业在风险的预测、分析、评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不同岗位之间,管理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三)内部监督效力发挥不足

发电企业内部的监察与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主要形式,应该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而我国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普遍缺失,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被动监督而非主动监督,审计委员会议也未能每年按时召开,对员工的不诚信行为缺乏检举和上报机制,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缺乏公正公开的环境保障。

三、加强与完善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负责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节约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本,新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按发现风险、调查原因、确定风险、探讨解决方案、监管风险的顺序来全面展开风险管理工作。首先,风险管理部门要按年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需涵盖法律、运营、市场、财务、战略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特别注意和防范舞弊、欺诈等行为的发生,定期识别各种风险类型的不同方法、流程,分类整理各种风险,并形成发电企业独特的风险清单。此外,发电企业要促进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对经过风险识别程序确定后的企业风险,综合运用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等相关因素,按重要性分析,排序已确定的企业风险,进而掌控需要优先控制和重点关注的风险。与此同时,完善发电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重大风险的界定范围,一旦发生风险立即触发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涉及企业预警机制、应急方案等的政策能够被清晰及时地传递到下属公司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手中,并指导其完成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实体资产的保管

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现金、通讯设备等均是实体资产在发电企业中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产物资中占比非常大且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侵害和腐蚀,所以对其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建议发电企业设置专门的实体资产保管岗位,任命专人对设备进行保养和保管。对于发电企业实体资产的核准及收发,必须遵照既定的程序和事先设置的权限来进行,增加相关的明细账,完善实地核对、清查、盘存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以固定资产控制为例,发电企业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展开深入的清查,全面细致地核对固定资产卡片、设备管理部门的台账以及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做到卡、账、物的完全相符,详细清点经过改造更新的固定资产、打印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将其上升为重点工作。与此同时,优化发电企业的iPRM系统,紧密关联财务固定资产模块和设备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台账与固定资产卡片的接轨,可用辅助编号的方法来解决某项资产在账面上对应多个设备的问题。除此之外,设立专门的岗位来履行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并管理好责任人的登记和变更事务,重点审核离职人员工作中是否存在纰漏,防止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

(三)巩固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资金的控制和管理是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优化措施如下:第一,为了优化资金计划管理,发电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付款审批机制,规范汇总明细流程,建议基于原有的审批流程之上,设置当汇总审批转明细的金额在系统中显示了较大改动时,增加企业总经理、经营副总经理的审批流程;第二,企业财务部对支票、票据要执行严格的盘点,财务经理在每月月底需明确指定专人盘点银行承兑汇票及支票,完成盘点后,联合出纳人员共同签署资金盘点表,并上交经理签字审核,作废支票要及时进行登记,交由档案室统一进行保管;第三,重新修订借款管理的制度、流程、规定的不规范点,合理规定筹资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流程;第四,落实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以及年度资金平衡计划执行情况,并对执行结果进行反馈、总结及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提高全面预算控制能力

预算管理是发电企业和外部市场环境连接的纽带,是协调企业整体利益的有效机制,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发电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联系自身实际和行业特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设置内部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统筹预算管理工作在发电企业中的开展,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针、程序等,审议并改进各部门的预算草案并上报董事会,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予以监督;第二,全面提高预算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财务部门的带领下,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其中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合财务部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化操作方面的考核工作,以保障全面预算控制的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第三,提防不良倾向,防止预算控制进入误区,一方面警惕由于预算过繁所引起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企业资源等问题,另一方面避免经验办事的作风,而是要层层把关、严格审批;第四,考核预算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可将预算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员工身上,在年末、季末、月末考察评估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而实现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建议采用计分制,设定基础分为10,根据最终得分划分档次,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惩罚。

(五)优化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建设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发电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采取适当的的内审方法,综合运用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办法,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发电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监督和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发电企业应引进控制自我评估方法,使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帮助企业查找内部缺陷,并积极采取行动来改进企业现状,进而完善发电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规范化、程序化控制自我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电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加强和完善是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原则,提高内控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优化资金和实体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巩固企业内部的预算和监督机制,如此才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帮助发电企业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章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2010,(17).

篇5

根据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及省卫计委文件的要求,结合蚌医二附院“十三五”发展战略的要求,提高效益,回报社会,惠及职工。按照“全面启动、分批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测试、梳理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建立涵盖本单位的决策层、执行层、业务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医院内控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于20**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力争到20xx年底,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试行)》、《蚌医二附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原则及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监督检查并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此次内控建设具体包括全面预算、收支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报告、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医院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统领,梳理、修订、健全单位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完善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建立适应医院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约束、规范医院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风险防控的基本保证,可以保障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医院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医院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防止制度缺失和流程缺陷。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3、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涵盖如下五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医院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医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医院内部、医院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4、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全面梳理和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关键领域和控制点,制定修订完善制度流程,制作内部控制制度汇编,建立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5、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各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控制措施在线运行。

三、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为确保医院内控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医院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使管理层及决策层能及时获得适当信息;全体员工能共同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共担内部控制责任;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有四个层面,分别是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决策层面包括:院长办公会、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小组;执行层面包括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监督层面是单位审计部门。

(一)院长办公会

是医院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审议年度内控评估报告;审议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策略,重大风险及内控缺陷的解决方案;审议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审批内控最终工作成果;有关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二)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医院将设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待领导过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医院院长担任,是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对内控工作实施进行全面领导、决策、部署和指挥。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崔 虎 赵东城

副组长:邹 杰 张春福

成员:关 超 杨青扬 王 群 李传辉

主要职责:

1)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政策、制度、工作范围;

2)负责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及内控工作的运行管理;

3)负责针对内控管理缺陷提出合规性管理建议及改进方案并推进整改;

4) 有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其他事项。

(三)内控工作小组职责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设在财务部门,由财务科科长担任主任,执行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

内控体系建设执行办公室

主任:王 瑞

副主任:赵玉娟 江本钗

成员: 刘 霞 王迪生 刘传高 张纪锐 毛炳飞 张 瑜

主要职责:

1)负责内控体系建设成员的职责分工;

2)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时间安排;

3)负责组织医院内部资源的对接、沟通、协调;

4)记录或更新业务流程图、评估内控设计及操作的有效性;

5)反馈内控缺陷、上报内控工作执行情况及重大问题、将年度内控评估报告提交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审阅;

6)内控工作文档管理;

7)负责本次内控体系建设的其他实施工作。

(四)内审部门职责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审计科室要对内控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配合内控执行小组对本院内控建设工作进行评估。

(五)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

为内控工作小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协助,组织安排本部门或单位涉及内控工作所需资源,协调本部门或单位内控工作开展的各项重要事宜。

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应由专人兼职负责本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即内控管理员。内控管理员职责包括:

1、联系本单位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相关人员,提供工作所需各项资料;

2、协助组织描述本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重要的控制措施,协助内控问题记录,提出整改建议或方法等;

3、 协助本单位内控缺陷的整改,及时反馈缺陷整改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主要情况等;

4、 编制本部门内控评价报告。

5、组织安排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由于内控管理员是内控工作办公室与各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对接沟通的纽带,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内控管理员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协作。

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步骤

内控建设工作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各个层面、各类业务、各项制度流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按照省卫计委通知要求,计划于20**年5月至20xx年底完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工作。

实施步骤

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要求,结合医院的业务及管理情况实际,在原有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20**年5月初启动,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项目时间工作内容阶段成果120**。5—20**。6启动部署阶段成立医院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及执行办公室,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220**。7—8现状分析阶段内控测评报告320**。9—10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内部控制实施方案420**。11—20xx。10内控方案实施阶段内控测评报告520xx。11—20xx。12内控缺陷整改与优化阶段形成年度内控评价报告 (1)前期准备(20**。5—6月)

成立医院内控项目工作小组,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

(2)现状分析阶段(20**。7—8月)

通过访谈、会议研讨和审阅主要内控文档等方式,针对现有内部控制规范手册(试行)中关键内控点与实际工作情况经行分析,了解内控要素现状, 编制内控测评报告。

(3)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20**。9—10月)

在对内控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交领导小组审阅。

(4)内控实施阶段(20**。11—20xx。10月)

各部门根据内控实施方案开展本部门的内控工作,并对实施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重点围绕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管理提升、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成效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形成科室内部控制自查报告及医院内控有效性评价报告。

篇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愈来愈透彻,尤其是在乡镇居民中,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省自从2009年7月实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在项目组织方面的管理制度的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的确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卫生的职能的强化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阶段性的效果。但是在政府的财政保障、管理水平、服务效果、信息的监管以及指导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乡镇居民创造一个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重要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一项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促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十二五”时期,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省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暴发疫情、中毒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4 强化监督管理和指导

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达到83%。

5 我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

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我省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省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篇7

以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县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回收站点为基础。

二、工作目标

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思路,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发挥回收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努力使我县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县城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服务点,90%以上再生资源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集中处理,使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资源循环链条,使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80%以上,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三、工作方法

(一)制定规划。

会同县发改、公安、工商、住建、环保等部门,由县经济局牵头。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具体情况,制定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二)规范管理

都要按照规定申办营业执照和办理备案登记,凡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的企业和业主。从源头上制止无证经营和违规经营,防止治安事件的发生,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典型带动。

积极支持、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骨干龙头企业要以资本或生产为纽带,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按照市场规律,整合和规范个体经营者,实现连锁经营,形成集群规模,加快我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四)人才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县经济局要根据我县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再生资源回收人员进行法规常识、环保常识和回收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形象和服务水平。发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制定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设重点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回收站点的建设上。回收站点由回收点、回收亭和中转站组成,根据我县实际。负责收集居民交售和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

结合街道管理、社区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交售、绿色环保的原则。城区每2000户、农村每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对目前“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方式进行引导、整合和规范,实行“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管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企事业单位的再生资源,实行回收企业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回收车辆运送到集中回收站点。待条件具备时,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设。

五、建设政策

(一)对中标建设回收站点和中标购置投放再生资源收购运输车的企业。县政府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二)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落实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县政府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城市规划。

(四)对具备统一标识的流动收购车、网络运输车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和物业管理部门要给予支持。

(五)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组织领导

县经济局、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环保局、县民政局、县环卫处、县供销社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县、乡二级管理体制。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配合,狠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机制。根据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2007年第8号令)各部门具体职责为:

经济局

组织指导承办企业实施项目建设。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县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发改局

负责研究提出促进再生资源发展规划的政策。

公安局

依法打击盗窃、销赃等不法行为。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的消防、治安、流动人口登记管理。

工商局

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工商登记和监督管理。

环保局

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住建局

依法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规划。

环卫处

负责对不按规划设置、乱堆乱放、影响市容环境的回收站(点)流动收购车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节约资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小、回收率低、技术落后,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加以整治和规范。因此,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二)密切协作。

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过程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密切合作,做好县、乡镇之间和部门之间的联动,务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管理。

依据国家《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规范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行为,查处非法收购、倒卖电力、市政公用设备等活动。对放弃电器电子产品,要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组织回收,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处理。

篇8

一、工作目标

在乳制品、肉类食品诚信试点基础上,加快推进调味品、饮料、罐头、葡萄酒等行业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研究制定省、市诚信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诚信标准宣贯力度,加快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进度;组织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机制;开展诚信建设专题宣传,营造食品行业良好诚信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诚信建设协调工作机制。一是按照《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报食品工业企业诚信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并协调解决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市、行业组织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任务。二是加强与工信部和各市经信委的联系机制。三是建立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工作监督及信息报送制度。检查督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情况,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二)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工作指导。继续加强对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二是加大标准体系宣贯力度,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继续加大对乳制品、肉类、调味品、饮料、罐头、葡萄酒行业实施指南宣传贯彻力度,发放教学光盘供各市相关部门及企业培训使用。三是开展培训交流。组织各市和重点企业参加诚信标准、制度培训,以及企业管理层、关键岗位人员培训。采取积极有效方式,开展地区、行业间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各市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试点企业赴全国首批试点省学习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

(三)进一步完善诚信管理制度。督促各试点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完善诚信管理制度。重点建立食用农产品原料及其他辅料进货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制度,产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企业广告宣传、合同管理、标识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召回、申投诉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及考核、关键岗位人员诚信信息等相关记录档案管理制度,诚信内部核查、诚信风险信息收集评估、诚信危机处理和预警制度等7项管理制度。

(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评价。一是组织先期试点的乳制品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及时帮助企业纠正体系运行、自查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二是组织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规则(试行)》要求,依照企业自愿申请的原则,适时组织食品工业企业通过委托评价机构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

(五)加强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建设。一是各地食品行业协会要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在行业内开展诚信宣言、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律活动。二是食品企业要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生产经营,倡导文明诚信经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诚信意识,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

(六)加强诚信宣传与诚信文化建设。一是宣传诚信建设情况。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企业诚信建设,对试点企业的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宣传。二是组织食品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交流。适时组织召开诚信体系建设交流会或组织参观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企业。三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咨询服务、张贴诚信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诚信奖惩机制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及财政支持,推动在国家食品储备、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有关资金政策、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同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八)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监督检查。7月底前,各试点企业要认真对照标准体系,开展自查。8月底前,各市经信部门要对本市试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全面了解企业诚信建设进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在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9月份,省经信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抽查。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目标。各市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要结合地方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结合实际,加强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方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规范与自律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合力推动、协同推进的局面。

篇9

家庭档案资源是我国国家档案资源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家庭档案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思考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家庭档案建设,提出通过优化顶层制度设计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档案资源;家庭档案

1国内家庭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现状

我国对家庭档案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取得丰硕成果,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关于家庭档案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研究;第二,关于家庭档案管理理论的研究;第三,从信息化建设方面研究家庭档案;第四,从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探讨家庭档案建设;第五,关于家庭建档实践探索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档案的研究主要从家庭档案概念、范围、特点价值、功能、分类、管理等方面展开,而对于资源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顶层设计层面来思考的就更少了。2008年,国家档案局提出“两个体系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理论研究步伐加快,除探讨如何加强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外,还提出加强非国有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拓宽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范围。与之相关的论文主要有:黄项飞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创新思维》、袁姣英的《家庭档案与国有档案的关系刍议》、张敏、苏建功的《对家庭档案与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王小兰的《“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发展战略之我见》、胡燕的《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多元化探析》、王萍的《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等。

2家庭档案建设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理论要求

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前,应首先明确几个概念。首先,什么是国家档案资源?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认为:“国家档案资源,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总和。”[1]这一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档案资源的来源包括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另一方面,其形成对象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判断一种档案是否属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不能仅看它是否具备“国有”属性,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材料也应包括在内,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即是否具有满足某种需求的价值。其次,什么是体系建设?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体系建设就是设计一整套制度,按照规定把指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以实现最佳优化和配置。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就是对整个国家档案资源科学安排、合理分配,使档案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种建设,不仅着眼于目前,更要提前科学规划,满足将来需求。弄清以上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家庭档案,它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的各个成员,在从事家庭事务和某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记录并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使用的各种资料,如日记、书信、手稿、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证件、凭据等等。以上定义说明家庭档案在来源上,是由家庭成员也即个人形成的,在价值属性上具有保存备查价值,这种保存价值对家庭有利,也可能对国家社会有益。一般认为,家庭档案虽不像国家、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产生的档案那样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但家庭档案在传承文化、反映社会历史、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档案资源的“来源”属性,家庭档案虽非“国有档案”,但亦应包括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范畴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正从“资料时代”走向“资讯时代”,档案的主要功能从以为书写历史、证明历史、收藏历史等服务为主,向现实信息、资讯要求、未来发展转化。这些都要求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完整齐全、种类丰富的资源体系。建设开放的档案资源体系是科学发展档案事业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档案部门的新任务。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指出:“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都要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他提出,全国档案系统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纳入到档案工作体系中,把人民群众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范畴的理论基础。

2.2家庭档案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一直偏重国家、集体档案,轻个人家庭档案,家庭档案保存保管缺乏科学指导,档案损毁、丢失现象严重。湖南省档案局于2014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家庭档案收集方面,26.7%的被调查者注重档案收集,55%的被调查者只收集自认为重要的档案;在家庭档案整理、保管方面,只有32%的被调查者比较认真地进行了档案分类并加以保管,完全没有保存档案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22%。调查结果说明,家庭档案保存状况堪忧。随着档案工作形势的变化及人们对于档案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一些地区的档案部门逐步认识到家庭档案的意义 并积极探索实践。但总的来说,我国家庭档案管理处于自发、无序、无为状态,缺少国家层面的参与。

2.3家庭档案资源结构出现新变化

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档案相对于传统家庭档案有了较大区别。传统的大家族演变为多个小家庭,与之相应的是家庭档案内容由家族的家谱、族谱转变为家庭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交档案和个人成长及生活经历档案。档案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由单一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声像视频档案等多载体并存。与此同时,家庭档案数量成倍增加,保存方式各不相同,这些都要求加强家庭档案建设的理论研究,要在国家层面确定家庭档案的地位,把家庭档案建设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之中。传统观点认为,家庭档案是个人或者家庭所保存的档案,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中无关轻重。如今,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家庭档案的地位,明确家庭档案生动反映了家族的历史变迁,其作用是国家档案所不能取代的,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实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要接收官方档案,又要接收民间家庭档案,改过去“单轮驱动”为“双轮驱动”的接收方式,既充实国家馆藏,又有效保护民间家庭档案[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有利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契机下,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要求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档案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家庭档案工作,在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中明确家庭档案资源属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使广大档案工作者能理直气壮地推进家庭档案建设,做好家庭档案宣传,提高全社会家庭建档的积极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贡献。

3家庭档案资源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的具体策略

3.1完善家庭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从管理学角度看,体制指的是明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根据中办、国办《意见》的要求,要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树立大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家庭档案在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体制内,可考虑在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各级档案学会中设置家庭档案管理机构,专门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家庭建档工作;可扩大现有业务部门职能,突出家庭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 《档案法》提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这一要求主要侧重于“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随着社会转型,家庭档案大量产生,公民档案保管意识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应顺应时代变化,及时转变自身职能,延伸服务的广度。《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对个人或家庭保管的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档案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和指导权;对个人保管的档案在安全保管、寄存出卖、移交捐赠等方面也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于家庭档案管理,档案部门不能缺席、更不能缺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家庭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3.2建立健全家庭档案工作规范标准

目前,《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条例》,虽未明确提出“家庭档案”这一名词,但对于个人保存的档案有法律要求,主要体现在移交、捐赠、寄存等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综合制定家庭档案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前介入工作,加强监督指导,要制定出本地区家庭档案收集范围与整理保管要求,内容要涵盖家庭档案的收集与鉴别、保管与保护、提供利用等方面,特别要细化家庭档案的门类和载体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档案工作规范标准既要确保公民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家庭档案的安全,也要符合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在国外,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立法中规定了档案管理机构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私人档案拥有强行登记权和优先购买权,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档案部门拥有强行登记权,但规定了档案部门可以优先购买或征购,并有权代为保管有价值但保存条件恶劣的个人档案。档案部门行使优先购买或征购家庭档案的权力或代为保管时,必须保护作为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家庭档案不受侵犯。

3.3探索家庭档案资源管理模式

一是立足传统模式进行创新。目前,很多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比如,进行家庭档案登记、档案部门代为保管家庭档案,等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家庭数量庞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因而推行整齐划一的家庭档案保管模式并不现实,需根据国情省情,寻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管理模式。笔者建议,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仍以各个家庭为单位保管家庭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家庭档案建档标准指南,通过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方法指导家庭建档;以村、社区为单位对家庭档案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摸清本地保管的重要档案家庭,可通过征集或购买方式征集入档案馆,或重点指导家庭档案保管。二是积极实践新管理模式。档案部门应根据各地开展家庭建档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家庭档案管理新方式、方法。遵循“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社会管理家庭档案的工作模式。如,在明确档案所有权的基础上,建立家族家庭档案馆、家庭档案服务中心等,采用国家拨款或经费自筹的运行管理模式;开发家庭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家庭档案数据共享模式,实现家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毛福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J].中国档案,2002(2):5.

篇10

然而,由于我国职介机构大多规模小,工作条件较差,服务项目少,从业者素质较低,加上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一小部分职介机构为了短期的私利,无视职业道德、违规舞弊的不诚信行为还屡屡发生,如无照无证,违法违规经营;伪造信息,欺骗求职个体;隐瞒造假,欺骗用人单位;收费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偷税漏税,逃避纳税义务;随意违约,缺乏商业信誉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职介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应建立职介机构的诚信体系,推动职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诚信对于职介机构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是国人孜孜的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时期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为小人,守信重诺才是坦荡君子”等古训。事实上,“诚信”不仅仅是个人待人接物的美德,同时也是企业经营之道、立足之本。

相对于职介机构而言,如何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一定意义上说,诚信是职介机构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和其他中介机构一样,职介机构出现的目的就在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与不通畅,以及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

受限于信息的时效性与传播效率,以及个体或组织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供求信息通常极不对称――求职者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职缺信息,而求才用人单位也无法获得充分的适用人才的信息。这使得大量求职者寻求不到合适的岗位,而大量的岗位也寻求不到适任的人才,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职介机构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因为,通过职介机构的信息搜集、分析、整合以及有效的匹配,可以消除或缩小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可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的组合、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供求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整合的信息是虚假的,那么整合所获得的成果没有任何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职介机构诚信的缺失,就意味着所提供的供需信息缺乏真实性。所以说,诚信是职介机构赖于存在的价值基础。

而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诚信对于职介机构的品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品牌的目的在于获得客户的信任与忠诚。信任和忠诚的基础,就是客户要能够对一

个人、或一个企业、或一种商品,形成一种可预期的心理。如果职介机构不断地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就会增加求才用人单位或求职者的不确定感,降低了可预期性。而可预期性的降低,意味着交易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当交易风险和成本达到一个临界值时,合作就不可能进行。反之,职介机构坚守诚信的原则,就能降低求职用人单位或求职者的不确定感,提高可预期性,从而降低交易风险与成本。

由此可见,诚信是职介机构赖于存在的价值基础,有助于降低交易风险与成本、推动职介机构的品牌发展与健康成长。

职介机构诚信体系建设思考

1.加强企业自身的诚信管理

没有职介机构自身的诚信自律或诚信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就没有了依托点,诚信体系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职介机构有意识地进行诚信的自我管理,是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职介行业在经营与管理中的特殊性,职介机构自身的诚信管理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格遵守《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各项市场规则、商业道德规范,保证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决不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此外,还要履行各种合约、及时纳税、不拖欠各类应缴款项。

(2)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诚实守信的服务规程和标准,保障优质服务水平,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同业自律,团结合作,共谋发展。一方面要公示服务内容、服务责任、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严守职业中介收费准则;另一方面,要保证与服务对象在协商一致的情形下签订服务协议,保证按照公示的诚信服务承诺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意愿,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保证中介不成功不收取服务费。

(3)以诚为本、恪守信用原则,保证向社会公开的用工信息真实有据,不以假乱真,不以次充好,不欺诈服务对象,诚信负责、保证职业中介的信息真实。

(4)严格遵守商业职业道德准则,认真履行保护求才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求职者个人隐私的义务,切实履行对求才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服务承诺,事故发生时不推卸责任,对恶性后果要采取及时补救的措施,弥补消费者的损失。

(5)加强员工在诚信意识方面的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管理人员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弄虚作假,不违背诺言,塑造诚信榜样。

(6)建立健全诚信的监督与反馈机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设立评议台、意见箱,在服务场所公示当地政府部门监督举报电话,保证投诉完结率100%。

2.完善职介行业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职介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大致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尽快通过法律或法规,明确职介组织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职介组织的主体资格、准入制度、退出机制、从业人员资格、市场行为制约及其政府、社会的关系等等。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以依法维护行为规范、正当竞争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打击失信的职介组织,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社会职介组织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则因法律依据更具权威性、制度性。

二是要尽快出台一部有关职介组织诚信服务制度的法律或法规,对职介服务业主体的资质和诚信状况公示、服务过程的程序、服务的收费标准、服务交易契约的签订做详细的规定;同时还要对执法部门的选定、权限、处罚力度做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为诚信体系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是要尽快出台一部有关职介组织诚信等级评估的办法。办法中要明确职介组织诚信等级评估的标准与评估细则。通过评估标准与评估细则,规范并引导职介组织进行诚信的自我管理。

3.加强政府机构的监管力度

没有监管的法律法规,等同于一纸空文。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能,是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有着一种无形的震慑力,对职介组织的市场行为起到一种有效的约束作用。在政府机构履行监管职能的过程中,有两点尤其需要注意:

一是,必须要明确真正的监管主体。要明确行业内出现的各种失信现象究竟由谁来管、每个部门究竟应该来管哪一项。力避多头管理、职能交叉。

二是,对监管部门的再监管。监管部门作为市场操作的监管人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倘若监管部门出现监管不当或滥用权力,导致寻租、腐败等各种现象出现,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会有更坏的影响。所以监管本身也应受到制约。这种再监管可分为监管部门的相互制衡和采取必要的再监管措施。尽管再监管也会出现问题,但出问题的概率要比仅有一级监管小的多。

4.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功能

行业协会对行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功能,它与政府的监管不同。政府监管具有强制性,而行业协会通常通过行业自律达到规范的目的。职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推动职介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1)组织制定本行业的诚信自律规范,监督行业组织的诚信守法状况。行业协会要制订本行业自律规范和惩戒规则,做好自律管理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及时掌握职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在协会内及时通报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奖励、惩戒、处罚等情况,做好职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

(2)积极开展本行业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行业组织的诚信守法意识。行业协会应当积极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各类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其素质,牢固树立诚信自律意识,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合法诚信服务的道德风尚和舆论导向。

(3)开展行业诚信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组织包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研究人员等,积极主动地开展有关诚信的理论、制度的研究,以及针对职介行业进行诚信状况调查,根据研究的成果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这对于了解行业的诚信现状,了解诚信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行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的动态,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4)举办行业组织诚信等级评估活动,树立行业内诚信职介机构典型。以行业组织为诚信等级评估的主体,开展职介行业组织机构的诚信等级评估。诚信等级评估要基于一套规范的、科学的诚信等级评估标准之上,并据此为自愿参评的职介组织进行诚信评估。根据国际通常做法,诚信等级评估可划分为三等(A、B、C)九级。其中AAA级为最高诚信等级、AA级次之、A级再次之,再次之的诚信等级还有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被评为A等(包括AAA级、AA级、A级)的诚信机构,可颁发相应证书或牌匾以示奖励。其他级别的,应提供一份评估报告,作为改进参考之用。对AAA级的诚信职介,应作为行业典型广为宣传。

(5)公开本行业组织的诚信违规记录,建立各个职介机构的信用档案。职介行业协会要监督好会员机构的经营行为,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诚信等级评估标准,搜集相关的诚信记录,诸如从业人员的资质、执业记录、遭受投诉情况等内容,及时在企业信用资讯网上公布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并以此建立信用档案。当遇到有关组织或个体欲调查或了解会员组织的诚信状况时,要毫无保留地提供相关的信用资料或信息。

5.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