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改革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背景
随着网络应用人群的逐步增加及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便捷,人们渴望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要档案资料的意愿也逐步增强,如何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为人们提供与之生活相密切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使档案信息更有效、更广泛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更为便利的、系统的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抛弃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发展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发展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系统档案资料的整合,通过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主,各类内部档案管理机构为辅,使档案资料覆盖文化、教育、历史、科技等不同系统、不同行业。本文主要围绕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内涵,探明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改革的根源,明确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的路线及策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及档案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档案管理部门为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及服务质量。
一、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改革的含义
1、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第一步就需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是档案归属于当地所在档案馆或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内,各档案馆之间信息流通较少,造成了档案信息的蔽塞,不利于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作用,另外也很难为群众服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我国县级以上的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只接收所属一级机构的档案和有代表性的二、三级机构的档案,这就造成很多的二级、三级档案无法进馆,从而这些档案很难被群众所检索到,更难被利用到。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结合档案馆、系统内、企业、社会等多方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档案馆为信息平台,使该平台成为档案信息的汇集,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2、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储器等软硬件设备构成的数理化档案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管理与利用,而忽视传统的实物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等管理职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改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应在履行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便利的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丰富网络档案信息的查询手段,建立不同类别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拓宽服务渠道,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确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原因
(一)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力建设网络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网络普及率达到50.3%,过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速度也在提高,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民中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的比例高达90%。因此公众通过网络所获得信息的方式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扩大档案信息利用范围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信息查询只能是查询者到档案所在的档案馆或相关资料管理部门查询,在实际的应用中档案的需求者可能与档案所在馆距离非常远,因此不能给档案需求者提供便利的查询、利用条件,档案利用范围非常有限。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革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实现档案信息的便利化、数字化,同时档案资料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守档案资料保存的保密制度,在数字信息平台所公布的档案信息一定是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料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将分散在各个档案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汇集到专门的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上,便于公众查询、使用。
(三)便于档案资料信息的整合
如何将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档案信息整合到一起,各档案部门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同时规范档案资料的分类、效益等。在进行档案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应在保证资料信息的真实性的前提下逐步将档案资料信息化、数字化。传统的档案信息在档案室保管阶段档案的信息是按照问题集中,移交档案馆后按照全卷宗整理,不同部门、机构的档案管理部门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从而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的不流通性。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要求各级、各档案管理部门在符合保密和开放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及公众的需要采用以数字化、网络化等形式对各级、各部门的内部档案管理机构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做到对档案信息的相对集中管理、查询,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档案信息查询工作。
三、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档案管理改革的原则
(一)信息技术应用与档案资料资源整合相协调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各个档案馆的档案资料进行信息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分类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加强各档案馆及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查询平台,便于公众查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间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传递时间越来越短,在此背景下国家档案馆、省档案馆或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应首先对目前各自的档案保管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交流,并对如何构建合理的资源平台进行探讨,对各自的档案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并使各系统平台之间能够顺畅的进行信息交流,最终达到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一个档案馆群,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公众服务机构。
(二)择优分类与循序渐进并重
在对档案信息信息化、数字化的分类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分类应按照保密程度、公众需求程度、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对于公众与社会需求较大的档案信息资料,应优先对这部分资料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分类,便于公众查询利用。另外,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分类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预测,对将来一段时间可能需求量较大的档案信息进行优先分类。在档案资料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明确纸质档案的信息类型,由于档案都是原始数据或信息的最真实凭证,在提供利用时要保障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区分缓急与先易后难兼顾
档案数字化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查询电子版的档案资料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原版档案资料,通过查阅电子档案减少对原版资料的查阅次数,从而减少人为的对档案原件的损害。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档案的初期,就应该先对珍贵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对于原来就是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在经过前期的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等步骤后,符合保密制度便于向公众开放的数字化信息资料可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查询平台供用户查询、使用。而对于纸质、胶片、声像等档案就需要先进性数字化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就需要各级根据档案信息转换的难易程度分别进行上传,对于较为容易上传的资料,应优先上传。对于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要根据其类别逐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四、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改革策略
(一)正确运用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促进各档案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发展
就目前来看,各级部门、各系统内的档案管理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部门,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及特点,在工作中正确、灵活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系统间的档案交流工作,并可以及时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是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革的的重要保障。
(二)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制度及执行标准
在档案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大家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成使用的档案网站中竟然有将近30%的网站无链接。因此,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就档案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标准,但制定的各类制度与标准都是其系统内自己的标准,就执行标准来看,各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果这种情况还继续存在,档案数字化信息的统一管理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执行标准不仅有利于档案资料的管理,更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单位间档案资料的有效共享利用,从而最终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逐步构建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包含高速的网络传输功能、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等,利用各网络站点的信息互联技术将各个站点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汇总,以国家档案馆和地方综合为整合主体将各部门、单位内的档案资料进行汇总,用户即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信息浏览、信息下载等。
(四)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相关信息化知识。如在对电子文件进行资料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掌握数据库及网络知识等,在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工作中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应用技术技能,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门,必然要融入到数字化新媒体当中,档案目前也以多种载体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无线传输技术、快速扫描技术对档案网络管理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突破自己,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改革势必会经历一个漫长发展的完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帮助,也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在改革与发展中充分认识信息化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推动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许长春 单位:山东省体育训练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张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模式,作用绩效与措施对策[J].山西档案2007.
[2]刘洪洲.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1.
篇2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 后勤管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0
Digital Way of Saving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HE Yu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Logistic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saving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o adapt, you n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asp the social digital integra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ogistics building and digitization relationship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China's digital,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assume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exemplary.
Key words saving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1 节约型高校后勤与数字化的关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发展的模式依旧是偏于传统的方式,也即资源的高消耗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走势与基本规划方案,如此,则带来了大量自然资源无谓的耗损,不仅如此,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对空气、水资源的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显然,这条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为它本身的行为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径,它对于资源的依赖方式与处理方式,成为它自身发展的一种制约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本身所蕴含的必然性。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成倍增长,同时也成倍地扩大了它的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因此,我国高校也逐渐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其技术与信息优势,以及社会引领作用,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与运作模式。这其中,除了高校本身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之外,它也应包含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包含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校后勤是直接与节约相联系的职能部门。
然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自然地因为其所处的高校环境而必然地走在节约理念与技术的前沿,它甚至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相对落后的。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老旧,而高校决策层面对于后勤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投入又通常不足,这导致了后勤管理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后勤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阻碍其节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在于管理上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纳不够。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其实质还是在于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配置,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资源管理的问题。②
目前,一个颇受关注的方案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服务系统,包括高校后勤系统,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社会对服务系统的必然的功能化要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勤或服务的管理数字化可以保证其必然且必要的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其一,从其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其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其教育理想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而更宏观地说,则是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相适应。③
2 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背景
在高校节约型后勤数字化建设的切实行动之前,对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数字化背景的了解是一个必要且必须先完成的功课。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庞杂,简单地说,它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等等。
虽然如此,由于高校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技术上应该并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其现代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人力优势。当然,也应该看到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国内高校环境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国内与国际的兼顾是必要的。
从信息技术的层面看,现代节约型服务系统依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经济效益问题,一个是资源的配置问题。高校本身的运作还存在与一般商业运作的不同之处,因此,它本身还不能只从商业或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它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从社会榜样的角度、从国家高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此,则可以真正实现最佳的后勤数字化方案。
从历史传承来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资源利用模式,也即农业、工业及数字化三种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农业模式所经历的时间最长,技术也相对落后,然而它极其稳定地存在了数千年。其次是工业模式,它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数百年而已。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现代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后期的产物。目前,数字化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是惊人的,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考量。但不管怎样,它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不可回避的全球趋势。
二十一世纪刚过去十多年,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体现,从购物、存取款、信息传递工具、交通管制、医疗服务系统、学籍系统等等,无不体现了数字化的强大力量。传统的工业模式虽然还不能说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在这样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时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理应受到高校管理及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④
联系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讲,高校所在的环境,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及教师生活等,都是后勤数字化需要考虑的范围。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水电、环卫、维修建设、各个教师的配置、办公室的配置、实验室的配置等等,无不属于后勤服务的范围。
从服务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服务形式都是可以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它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历史沿革的问题。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传承来看,往往将后勤保障系统分割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有单位内部进行配置和管理。当然这样做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通常它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就对社会整合资源产生了副作用。
曾经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后勤的社会化,试图将后勤保障托付给社会力量或机构,然而这个尝试并没有最终获得成效,这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到如今,高校的后勤保证依旧被划归高校内部系统管理,并成为高校运作中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后勤保障体系又常常成为高校教师及学生诟病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勤系统未能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切实落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未能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从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看,传统的采购系统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再者,信息服务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采购、添置、用户使用反馈、维修等信息及时传达到位,更必须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上,很难想象后勤服务能够跟得上现代人对于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源享用的需要。这是因为,在社会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⑤
从以上数字化背景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节约型运作模式的实现必然地要依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而其中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数字化实现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能量、资源的整体调整和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从而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重组与资源共享。
3 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功能整合途径
要实现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有必要对社会整合的大致历程有所了解,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字化的推动是在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得到实现的。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未能纳入社会服务范畴,从而使得社会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关键是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对于后勤改革的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高校后勤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可以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校内部支撑的资源与信息平台,这是数字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基础。如此,则高校后勤的数字化便可以得到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通融的机会与条件。
事实上,整个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的传统作业已经为数字化技术所取代,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数字化体现,但也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或者说是通过软件控制的信息与反馈系统,数字化的门禁系统、监视系统等等。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技术整合起来,成为后勤节约型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无序地使用它们。但无论怎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⑥
如此,则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提出了数字化的要求,甚至于对于个别单位来讲,需要一个数字化扫盲的过程,从而使得后勤人员的思想理念与技术思维能够切合数字化的需要,能够完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运作,比如获取信息的截获渠道、完成信息的检索与校验、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和合理分配、对信息共享与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维护等等。所有这些数字化实现,都是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也是在资源节约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必然操作手段。
在这个实践的具体问题上,后勤的节约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节约型的后勤管理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是属于后勤内部使用的,因此它必须适合每个高校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与反馈,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等。第二是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整合后勤节约型建设的重点,也是后勤技术人员需要着力打造的,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全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以及娱乐问题,同时也十分紧密地同社会大服务系统联系着,比如水电、物流,以及其它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第三是后勤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它主要的是实现后勤部门与高校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这个沟通的特征是双向互动的,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映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网问题,做到及时疏通各种信息来源与诉求。
通过对部分数字化后勤改革的试点考察,证明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成效是显著的,如果后勤数字化的整体规划能够切合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那么这一数字化的动力与前景更能够得到彰显,并在最大程度地切合信息社会的整合目标,也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地位显示了它作为社会行为的表率与先进,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它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然,商业与企业模式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二者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建着一个节约型为主导的良性的社会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将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有效配置和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认识与尝试才刚刚起步,需要高校后勤部门更加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和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更为精准的自身定位。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14SA0166)”项目资助;科研课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研究
注释
① 陆大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27-34.
② 刘海.高校后勤生态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内蕴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3-55.
③ 倪文B.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9-121.
④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4:43-45.
⑤ 苗勇毅.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69.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学;数字化教学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既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比如PS软件教学、CORELDRAW软件教学、3DMAX效果图教学、AutoCAD教学等,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然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进程缓慢,而且改革水平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明确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在数字化改革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数字化改革的内容和趋势等,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数字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各个高校教师和领导都深知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校背景和发展现状,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化教学内容体系和硬件设备。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还存在一系列继续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学生艺术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在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方面也极为不利。
2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数字化教学水平较低
从我国目前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多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各个院系既没有结合当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制定出明确、统一而固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测评方式等,同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内容更新与规划安排等。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这些高校也会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安排一定的Auto CAD、3D Studio 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软件教学课程以及其它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课程等,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都是根据老师个人意识进行制定的。然而,由于每个任课教师对特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而且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手绘效果图方面非常娴熟,然而在先进软件应用上却存在较大缺陷,无法有效的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能够熟悉应用Auto CAD、3D Studio 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设计软件的教师往往都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在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技巧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无法得到一个有效的结合,从而直接导致数字化艺术教学内容上的不完整与不科学。
2.2数字化教学内容不完善
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不完善除了上文提到的由于教师自身专业背景原因所导致的教学内容偏差的问题之外,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育内容“避重就轻”、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落后三个方面。
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有效的课程研究与规划机构,很多情况下,都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尤其是对当前硬件设备的管理上,很多设备与软件系统已经完全落后过时,却无法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上也往往是沿袭传统的教材订购安排,内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现实艺术设计活动的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艺术设计数字多媒体先进技术的掌握,不仅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其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学生认为:与其在课堂上花费这么长时间学习一些落后的内容,倒不如自己在宿舍进行自学。
2.3偏重软件技术教学而忽视艺术创意思维
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偏重软件技术教学而忽视艺术创意思维的挖掘现象;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具体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对设计人员软件操作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甚至在招聘简章中直接规定招聘对象所应具备的特定软件操作技能等。这直接导致在各个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多媒体教学课程中,偏重软件的技能传授,比如图形中物体的造型、渲染效果等,而在作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创造性思维的挖掘与表达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艺术设计作品最终的艺术性和技术表达无法实现良好的融合。事实上,这种偏技能轻创意的教学方式与艺术专业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目标都极不相符,是“舍本逐末”的一种表现。
2.4缺乏正规的教学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是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考核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核方式的随意性,很多院校缺乏明确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完全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导致在同一专业,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二是当前的考核标准也比较混乱,有的是看学生软件设计技能的娴熟程度,有的是看其创意水平,还有的是看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应用等等,导致标准制定的混乱。这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设置,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偏激的、不完善的。
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对策
3.1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的数字多媒体下,教师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和市场的人才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行充分、科学的教学准备。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知识渴求等信息,然后备课,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清晰,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供其它教师学习、借鉴。
其次,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也即是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结合案例分析;更重要的就是一定要体现学生在数字化多媒体设计软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目的地获取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作用,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逐渐掌握课堂内容,提高专业水平。
第三方面就是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也即是要将各种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与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的相结合,进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完成包含两个环节:首先教师应根据预期的教学目的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安排相应的主题任务,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别化或者是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并利用所学的设计软件完成主题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事实上,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协助、咨询的作用。
最后,建立完善、系统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具体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坚持以下三项标准:一是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促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二是采取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最终考试形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高职院校应强化数字化教学的重视与投入
高职院校应加强数字化教学的重视与投入,一方面艺术设计院系内部要建立专门的艺术专业研究部门,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投入和管理。尤其在管理方面要设置专业人员,强化其责任意识,加强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设备发挥最大价值和公用。
3.3国家教育部门的引导作用
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采用政策指令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指导与规划,提高学校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提升教学投入和教学质量。二是强化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估,定期对这些学校的硬件设备、教学课程、软件资源进行考核,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水平,并树立模范学校,起到引导与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外部实践的优化,尤其是要通过行政力量组建各种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高校、行业领域、国家等诸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才能实现。教师是硬件设备的使用者和设计软件教学的践行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高校是对该专业进行统一规划与引导的机构,对学科的发展起着协调性的作用;而行业领域则是引导者数字化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发展方向;国家教育部门则对该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规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薛红娜.高校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11(1).
篇4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各行各业力求寻找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节约资源的发展形势。另外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等多种法人行为的基础信息资源。只有发挥教学档案的有序性、有效性、共享性才能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水平的提升。因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成为学校、社会等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展开分析,探究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特点、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向,旨在推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够适应网络化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纸质版的档案归档、管理、使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学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这一发展过程为自发的的行为,长久以来,无意识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活动反而为教学活动带来阻碍和挑战,因而实现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数字化管理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电子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的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将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运用到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收集、归档和搜索使用中。目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有鲜明特点。一是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教学档案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发展战略等多种资源的总结归纳,数字化管理可以发挥信息存储量大的特点,将数量巨大的纸质档案归纳为小小的光盘、硬盘上;二是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使用效率。教学档案的搜索和归纳是为了提高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持,因而教学档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搜索使用,数字化管理能够设计检索程序,有效的提高检索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无纸化作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词,传统的教学档案浪费了较多的纸张,同时在存储过程中,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磨损,因而形成重复性的纸张浪费,数字化档案管理则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存储过程安全。
二、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制度保证
众所周知,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发展由来已久,但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导致一些材料是电子版、一些材料是纸质版,大大增加了教学档案利用过程中的难度。因而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管理下的教学档案面临着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挑战,加上不同高校拥有自己特殊的战略优势和发展实际特点,因而统一的软件、设备和制度等对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出挑战。总之过分的信息共享不利于教学档案、学校的战略发展。因而制定系统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标准,让教学档案的公开具有一定的等级标准,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共享性成为当务之急。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技术保证
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档案管理需要具有档案管理知识和网络化技术水平等综合性知识人才。但是当前众多高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即统一招聘的工作人员,属于单一型知识人才。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的必备技能展开学习应用。另一方面,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性还表现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设备的更新升级。当前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相关设备不齐全、系统更新慢等问题,严重阻碍发展。总之,目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制度上、设备技术上和人才技术支持上仍具有一定的不足,阻碍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档案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提出。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将出出现必要的改革创新。首先,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会逐渐实现柔性。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管理呈现出的电子化等硬性特点会逐渐被优化创新后的检索系统、大数据技术等人性化,如可以在检索过程中,输入关键词得到关键词所在的信息资料的同时也得到可能相关的信息资料;其次是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会逐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和纸化管理的情况,未来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线上线下管理是由专门的数字化管理教学档案室,不同的教学档案由不同的设备和系统管理,同时由专业化的人员管理,类似于电商的O2O管理模式,发挥数字化管理的全部作用。总之,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下,提出一定的改革创新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寻求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化、电子化都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也终将是一项漫长、复杂的动态工程,需要在制度上保护,资金、技术上支持,还要有人力资源结构上的维护。通过构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节约更多的资源,提高教学档案共享性,从而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爽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洁璇.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17:143-144.
[2]王翠红.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档案管理,2013,05:90.
篇5
数字电视利用专用网络和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但不仅仅包括电视节目,还包括你要的服务信息,比如你想知道的航班信息、股票信息等。
模拟电视事业在我国发展几十年,现在由于受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们在谈数字电视前景的同时,也有必要知道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这样能更好地了解电视事业的前景。
中国电视改革发展大概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1983年到1988年。其间,中国电视事业规模空前扩大,电视宣传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的体制格局。
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四大特点:一是电视机构猛增,超过4000家,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二是大量系列台和专业台开办,特别是以经济台为特色的系列台和专业台;三是有线电视被正式确立主流传媒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四是电视行业进行内部的经营改革探索,同时利用媒体的优势进行产业经营的探索。在这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电视宣传面貌的变化也非常突出:一是再造新闻优势,开发多功能服务;二是媒体本身在产业经营探索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的观念、理论认识在产业经营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从2002年起,中国的电视进入了改革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资讯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政府有关部门推出了传媒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总理在考察央视时说:“电视镜头要多对准老百姓,要用现在新的科技手段去把电视节目做好,做好宣传工作。”专家们也对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特征普遍形成的共识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推动建立新的传播格局;壮大产业经营实力成为应对竞争的发展目标;实行行业体制重组,构建电视事业的全新体系。
由以上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电视事业正处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的阶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有选择、分阶段进行。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机顶盒、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这三者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并存。另外从技术上看,中国数字电视的网络运营面临竞争格局转换。数字电视在运营上更强调市场和营销,这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和广告运营十分不同。数字电视时代,中央级的广电将会丧失模拟时代的利益独占优势,在有线传输上受到地方广电的卡制,而地方广电因为控制着有线通路和终端用户而获得较大优势。数字电视的技术变革,将使中国广电的格局发生变化。还有就是广电发展数字电视与电信行业发展的网络电视(IPTV)未来可能存在着竞争,笔者认为,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有竞争,才会相互促进。何况网络电视也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专利,广电行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技术。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多次指出,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作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比如杭州的数字电视与交互电视相结合的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广电和宽带运营商能和谐发展。传输技术虽然多种多样,但对老百姓来说,归根结底是看内容和服务。笔者以为,电信运营商要善于发挥IP宽带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电信网的优势在于其双向、互动性,而传统有线电视网是单向广播模式的。由于IPTV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问题,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广电部门,尤其是目前广电主推的数字电视,受到的影响更大,对广电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国家广电总局按业务类别、传输网络、接收终端等项目分类核发,同时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IPTV业务,而拥有广电行业背景的机构则不受这样的限制。这意味着,国家广电总局即将换发的IPTV牌照中,会优先考虑广电系统内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则可能被挡在门外。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在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四个方面:
逐步实现向全数字化电视传播的转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正式开办数字化电视节目,2015年取消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在十年过渡期中将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节目制作和传送播出等领域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二是开办数字化传送的付费电视频道,三是原有线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整体平移为数字化集成传送。
形成新的电视传播服务格局。包括建成六大传播体系:一是有线网络成为传播覆盖主体,二是无线覆盖成为拾遗补阙的手段,三是直播卫星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四是移动电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五是手机电视将抢占资讯市场,六是网络电视发挥信息库的优势。
加强内容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节目生产总量是现在全国电视发展中的发展瓶颈,电视系统现在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主要就是为了提升节目生产能力,运用市场的方式增加节目供应总量,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正式通报,全国有1505家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制作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
电视行业实现三大领域改革。一是宣传改革,构建专业化格局;二是经营改革,实现产业化转型;三是体制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必将代替现在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改革任重而道远,电视事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篇6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102-03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寄生虫病的诊断找到病原体做出准确鉴定是“金标准”,因此,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正加速革新,在数字化时代运用多终端、人机交互等手段来更好地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授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将标本数字化并建设相应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显得愈加重要。“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契合了形态学虚拟仿真教学及现代网络教学的趋势和要求。该平台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标本库及配套网络教学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助力教师教学,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
1.1数字化标本素材的收集
主要素材为教研室现有标本,我校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人体寄生虫标本和病理标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建立了一些寄生虫动物模型,通过收集动物粪便或解剖动物等途径获取其虫卵、幼虫、成虫标本或大体病理标本;菜市场购买水生植物、鱼、青蛙等中间宿主制作成大体标本;与兄弟院校、肉联厂、医院检验科、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加强联系,收集教研室所需标本。
1.2素材的整理与保存
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入木质标本盒中,大体标本固定好后用甲醛溶液浸泡保存于标本瓶中。由于图库所需的素材数量大,为了便于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查阅和管理,所有标本记录名称、采集时间地点、寄生动物、寄生部位等并按照虫纲分类保存管理。
1.3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1.3.1大体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数码相机将现存的大体标本360度旋转拍照,应用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制作成可控制三维立体动画标本和交互式立体观察大体标本,并导人大体标本的描述。通过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处理好的图片,配合多点鼠标操作可实现对数字化标本任意角度拖动、旋转、平移、缩放及测量,学生能看到大体标本的不同侧面,让标本可以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
1.3.2玻片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最新的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全自动显微镜)对筛选出的高质量玻片标本进行全自动扫描,自动采集显微镜下的数字图像。允许用高倍物镜或油镜扫描不同区域,并与低倍扫描的背景全视野图像一起打包压缩,制作成数字标本浏览模式,并对数字化标本结构进行标注或附加注解。制备好的数字化标本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如同在显微镜下一样可进行不同倍率观察,也可在低倍背景图像下选择区域进行高倍观察,观察的同时能测量标本大小。
1.4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构建
将制作好的数字化标本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员给学生设置账号与密码,学生可以登录系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设立网上交流及答疑区。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互相讨论,也可留言,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答,构建一个方便师生交流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数字化标本库自动组卷,学生可进行形态学自测,期末在线进行形态学考试。通过后台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活跃度、自测成绩等信息,并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优点
2.1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图片来源主要是幻灯和模式图,图片质量不高、死板、信息量少,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而数字化标本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使得枯燥的形态学教学变得立体生动。以往学生学习寄生虫形态结构,观察标本仅限于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掌握所学的寄生虫形态是难以实现的;导致医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形态结构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工作后对常见的寄生虫辨识能力不强,对较为少见的寄生虫难以辨识,无法对寄生虫病做出准确诊断。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本课程资源,即使在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复习;且数字化标本可模拟镜下阅片,培养学生独立阅片技能,为培养寄生虫病原学检测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2解决标本稀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卫生水平的提高,多数人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越来越低,使得收集人体寄生虫标本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保存标本的方法多以玻片封片保存,大体标本液浸于玻璃器皿保存。玻片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裂,如学生观察时镜头压碎玻片、使用时摔碎玻片;染色玻片标本保存时间长会褪色,导致其形态结构不清晰;而大体液浸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有组织溶解现象;在长期的使用和保存中一些珍贵的标本被损坏。随着数字化标本的构建,所有标本经数字化处理后可以永久保存在教研室数据库中供师生使用,无须大量重复制作,节约了资源;而且对数字化标本进行信息标记、分类保存、检索等更为便捷,使标本的管理更加高效。
2.3增强师生互动
传统授课模式下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课后师生的交流受时间、地点限制,而数字网络平台搭建后学生可以通过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后台数据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活跃程度;通过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寄生虫形态的掌握程度,根据错题分布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师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提供极大便利,从而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
3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与展望
3.1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
底直瓯究馐墙玻片标本与大体标本数字化,其图片质量取决于原始标本的质量和典型性及制作素材时拍照、扫描等技术;在移动终端观察受手机或电脑分辨率、色差等影响;部分寄生虫数字化图像效果欠佳,如一些原虫的细胞核、细胞质等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其特征;一些大体标本数字化的图像容易忽略掉一些细节。故数字化标本与实体标本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数字化标本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镜下玻片标本与肉眼大体标本,但是数据库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寄生虫形态的有益补充。
篇7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生产挑战;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图书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传统图书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怎样恰当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将挑战转化成发展机遇,也是图书馆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危机
1.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对其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在实际建设、发展中,不仅需要及时革新硬件配备,还应配备相关技术装备,只有将两者做到和谐统一,才能在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管理者的实际水平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其不仅要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定位,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还应结合实际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对其战略做出恰当调整,以此来为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讲,由于我国图书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管理者的专业素养难以通过短期学习来进行弥补,其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也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
2.发展定位不明确
在我国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多数图书馆都未对数字化图书馆做出准确定位,常常会因为盲目地追求数字化而一味地忽视图书馆的专业化,进而导致很多图书馆虽然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但却失去了受众,严重偏离了其原有的本质。这一问题在各高校中最为常见,如,一些技工院校,虽然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但却未针对本校专业来设置相关内容,导致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的初衷出现了严重偏离。
3.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都在致力于构建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却经常忽视图书馆文化建设,这不仅难以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落实,也不利于馆员共同协力的凝聚,以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同时,由于其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工种都没有实际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
二、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1.革新图书馆结构
图书馆虽然是国家文化积淀产物,但也经常会因为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过于古板而与时展相脱节,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使传统图书馆常常无法与科技知识相适应。对于一些高校来讲,尤其是高级技工院校来讲,本身图书馆发展就相对落后,再加上国家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其数字化发展脚步。但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革新,不论是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节,传统管理中投入不足、重视不足等问题都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为图书馆迎来新一轮的数字化发展机遇。
2.为数字型人才提供保障
从世界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图书馆一直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其优秀人才也比较匮乏,传统图书馆要想真正实现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往往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而我国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探究过程,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些新型人才都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外文基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
3.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升级
在时代飞速发展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意识也在随之不断更新,通过图书馆学习、积累相关知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再加上社会给人们施加的压力逐渐增大,很多人都不得不通过图书馆来继续学习充实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些阅读需求、习惯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机遇。读者阅读需求、方式变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级技工院校来讲,常常会出现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现象,对此,同样需要不断强化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总之,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或者想要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以及时展需求,制定出新颖、完善的经营管理措施来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发展需求,并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潜在的危机巧妙地转化为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宏国.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生存危机与发展机遇[J].科学家,2016,4(6):80-81.
篇8
[关键词]现代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66-01
现代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是指系统的运用了计算机,互联网通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通过量化、数字化的方法,最终实现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高效、科学油田管理。通过油田数字化模式人们可以对油田生产各方面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的监测,并根据即时问题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和处理。
一、现代油田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背景
1、现代油田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反观我国油田现场,虽然在一些大型的油田企业数字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还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在一些中小油田,油田的现场管理还是需要企业职工到现场去查看、巡视、记录。扛着油田设备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另外许多井场还需要与油田偷窃分子“捉迷藏”。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只能靠人工去巡视和排查。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油田工人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另一面也不能够完成保证油田工作质量,这无形中降低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2、油田井场分布广泛,管理幅度过大
由于受我国油田生产的地形条件限制,绝大部分油田井场分布广泛,这就导致了油田管理幅度过大,很多企业横跨几个省区,甚至分布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随着我国油田建设的迅速加快,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这么大的区域的管理,成本大,管理难度高已成为我国油田提升经济效益的一大瓶颈。
3、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受我国油田生产天然条件的制约,许多油田井场处于我国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或者生态保护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受人为的影响和破坏。又因为我国在传统的油田管理方式上主要靠人员驻守,员工巡视等方式进行油田的生产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投入高,消耗大,低效率,占地多,循环难是这种管理方式的现状。对油田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油田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二、在现代油田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是油田实现现代化管理,实现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油田传统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工作迫在眉睫。近些年来,随着油田生产的快速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国大部分油田逐步具备了对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改革所需的各项条件。在油田“大发展,大规模”已是油田发展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实现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已是油田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2、是实现有效控制油田生产成本的内在要求
油田经济效益的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油田生产成本高居不下造成的。受传统油田管理模式的制约,油田井场的巡视、记录、安全等等都需要专人去做,这就导致了用工数量削减困难,由人工巡视、记录、安全等衍生的交通、住宿、吃穿等生活成本也不可小觑。据有关部门统计,有些油田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生产总成本的40%以上,个别油田井场甚至能够达到50%。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可大大减少用工数量,对减低油田生产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实践现代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油田实现数字化的实践,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油田信息基础之上。这其中,就要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加大投入力度,对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线路,视频设备,以及数据转换技术等实现油田各个井场的全覆盖,为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2、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人工向数字的转变
我国油田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人员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思路转变困难。在油田工作中,要建立现代化的油田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必须要转变我国油田管理人员的思路,使其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深刻领会油田管理现代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油田管理人员的认识。在过去油田工作中,许多数据需要油田工作人员手动完成,既耗时又费力。实现油田数字化管理以后,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自动生成油田数据报表,这不仅大大减小了油田职工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数据的精准度,保证了数据的及时和有效。
3、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
随着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逐步建立,油田基层人员数量将大大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对油田高层数字化管理人才的要求却大为增加。油田企业要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油田数字化管理人才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适应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需要。
4、做好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
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可靠的油田信息收集能力。要保证油田信息收集的可靠,首先必须确保油田数字化管理设备的有效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数字化管理设备会逐步老化和损坏,导致油田数字化设备收集信息不够准确,这将直接影响油田数字化管理收集信息的效果,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基于此,对这些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油田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开展及时的维修,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油田数字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结论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生产型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对现代油田生产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油田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转变油田生产方式,有利于减低油田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油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人工向数字的转变;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做好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使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实效。
篇9
关键词:档案馆 数字化建设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1.1 数字化文件的管理不到位
目前,还不能进行自动收集、鉴定、编目、标引和检索,对业务系统(如:OA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生成的文件,虽然实现了馆内的信息处理与共享,档案馆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但实际上难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各项细致操作。
数字化加工多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但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加工系统过于简单,无法对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元数据(可简单的理解为文件著录、背景、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完整、全过程的记录,导致数字化文件的元数据大量缺失。无法维护档案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1.2 数字化技术标准与实践仍在交替发展中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数字化加工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但是具有比较大的宏观性,在实际工作中,数字化技术已有了新的发展。以图象数字扫描格式为例,《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规定图像文件扫描格式除了Tiff、JPEG以外,还可以存储为PDF或其它格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产生许多更加先进的图像格式。如:JPEG2000与传统JPEG格式相比,压缩率高30%左右,且向下兼容,优势明显,也可以成为数字化的标准格式。
可见,标准与实践运用仍处在相互促进,交替发展中。档案数字化应该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进行,但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又需要比较成熟的数字化工作实践。其结果是数字化工作开展的越早,“学费”交得越多。如何在数字化过
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3 数字化建设目的不明确
许多档案馆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各级档案馆而言,档案数字化建设仍然是一个新问题,或者是为了达标进行数字化,仅仅建立了档案机读目录,利用者并不能得到档案全文,档案原文的查询利用仍需在库房中进行。或者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缺乏规划、忽略效益,盲目将档案全部数字化。实际上各馆中都存在许多内容陈旧、利用率低的档案,或者是虽然进行了数字化的工作,馆藏档案不愿意开放或者到开放年限还不开放,强调保密,该公布的不公布,传统“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依然严重,数字档案的功效很难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同时,这部分档案数字化没有现实意义,浪费了有限资金。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2.1 做好鉴定工作,按需要进行数字化
从目前来看,数字化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以利用为主,保管为辅。但是必须承认相对于图书数字化而言,档案数字化利用率依然很低,因此“以用定扫,按需扫描”是目前档案数字化可取的发展模式。长春市档案馆实施的“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档案数字化与数字档案利用同步”的路线,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值得参考借鉴。
如何才能做好档案的鉴定、筛选、开放工作呢?以下经验可供参考:一是对需要抢救性保护的珍贵档案数字化;二是对具有经济、科技、文件价值的档案数字化;三对本馆特色的档案数字化;四是对需求大的档案数字化;五是对编研资料数字化;六是对开放的档案数字化。
2.2 有重点地建设数字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应该全面铺开,应该有重点地建设。以延长石油集团企业为例,首先把集团公司档案馆作为重点来建设,因为无论从档案馆基础设施、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数字档案保存和安全、人才的培养上,集团公司档案馆都相对完善。
2.3 贯彻前端控制原则
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产生、处理、归档、保管、利用、鉴定、保存和销毁全过程中,文件在“归档”之前属于前端,之后属于后端。为了有效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必须先实行“前端控制”才可以,由于电子文件易复制、易修改、易删除的特点,前端控制是实现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
2.3.1 为保证无论是原生型还是间接型的电子文件,两者都能发挥其作用,需要对“元数据”进行记录,从制度要求电子文件移交或纸质文件数字化工作,制定“数字化加工流程规范”、“电子文件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和技术措施。
2.3.2 档案工作人员要参与业务系统的设计,配合设计人员做好“元数据”的编制工作,实现自动记录电子文件生成、处理、归档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背景信息。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自动收集,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建立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张晗.对数字化档案馆的初步研究[J].价值工程,2011(09).
[2]张艳.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开发[J].价值工程,2011(01).
[3]张艳,贾应炜.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王惠娟,王霞.企业中声像档案的数字化问题[J].河北煤炭,2005(05).
[5]孟丽娟.区域性档案数字化初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校;数据应用;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93.18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有了重大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态度的教学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关键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我国高校而言,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对于数据运用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同时高校数据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也比较低下,这些都增加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难度。
1 高校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应用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高校建立起了独立的校园网站,各学院也有自己独立的院系网站,比如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等等,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都建立起来,这些大大推动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便利。但是就高校数据运用而言,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数据应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数字化校园可以大大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并且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并且拓展校园的各项业务功能,比如在线考级报名、信息注册、身份认证以及学生就业与服务帮助等。因而,数字化校园的实质就是信息化,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反观当前的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限制了数据应用功能的发挥。比如,部分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像一些院系网站,长时间无人问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资源却极其有限,比如多媒体技术或英语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更新缓慢,功能不够完善等。
1.2 院系网站建设存在不足,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院系网站建设能否实现一体化,全方位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优化各项服务与教学功能,是能否提高网站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就当前的高校院系网站建设来看,缺乏统一故意滑行、信息资源重复或断层,是影响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院系不重视网站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意识淡薄,网站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领导,不仅出现信息封信缓慢等情况,功能不健全也是其网站缺乏统一管理的重要表现。其次,学院网站与学校各个网站缺乏紧密的协调与联系,各自为战,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各部门的网站仅为本部门服务,相互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接口也不统一,导致资源难以更好的共享和利用。
1.3 数字化校园起步晚,数据应用意识淡漠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应用意识比较单薄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发挥其效能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在开发数据系统时,对于软件开发比较重视,系统的完善和实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属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认识误区,由于我国数字化校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一些高校在建设中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一些系统实用性不强或者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资源浪费,资金也造成浪费。许多设备因为实用性不强而存在闲置情况,因此,数据研发人员的应用意识淡薄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师生数据运用淡漠也影响着资源的利用。高校中比较年轻的教师相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而言,更注重信息网络的运用,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的数据应用意识依然比较弱。而一些校内信息平台、教学网站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使用情况。学生对校内学习平台、各项业务系统、教学系统缺乏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导致资源出现浪费。
2 高校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应用建设的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
数字化校园是计算机和网络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对于我国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起步比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面临着上述种种问题。从当前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实际以及一些高校的经验教训来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师生应用意识,完善数据应用体系是其关键。相关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强化信息化校园建设意识
面临着数字化校园迅速发展的趋势,强化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意识,是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关键。首先,学校要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工作,增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意识。目前,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效率。对于当前高校而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提升业务水平,比如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考级报名、学习测验、英语训练等,还可通过学工在线、教务信息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这样大大提高了现实校园中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从而节省学校的有关开支费用。因此,无论从信息化建设、学校职能完善或者是优化校园运行效率,建设数字化校园都极其必要。
2.2 加强师生信息化培训,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当前高校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数字化校园面对的是全体师生,其实用性也是通过师生反馈体现出来。因而,学校要加强师生的信息化培训,提高数据应用水平。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培训。教师要熟悉校园的各项教学资源网站,比如英语教师应该是英语学习平台的建设者、支持者和宣传者。其次,普及学生校园网络知识,熟悉并经常访问运用各种校内教学平台。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多媒体设备、各种校内教学平台的运用和介绍,鼓励学生在校内教学平台上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定期访问校内相关网站,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完善高校数据应用建设体系,提高网站建设协调性、统一性
所谓的数字化校园是指将网络和以及数字化信息作为基础以实现校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数字化以及硬件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构建起整个校园的数字化体系,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实现多维度教学功能。因此,完善高校数据应用建设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功能。首先,要对全面网站统一规划,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各部门网站要加强联系与协作,提高资源共享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建设数字化校园,同时在系统研发上要注重“以用促建”,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完善重要教学系统,有主有次,协调研发。对于校内的重点项目要重点开发,比如一些教学平台,像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概论平台等,对于教学系统内部的各项资源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比如增加在线测验的错题查询、答案详解等功能,提高系统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总结
数字化校园实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一体化。在信息传播与交流非常迅速的今天,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校学生,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其更容易接受到各种海量信息。因而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潘.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2]占科鹏,邢程,邵伟.走出数字化校园建设误区,构建智能型数字校园应用系统[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